close

業界消息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保安

特朗普再次向科技巨頭施壓:要求 Microsoft 開除前拜登政府高官


特朗普再次向科技巨頭施壓:要求 Microsoft 開除前拜登政府高官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 9 月 26 日在 Truth Social 平台公開要求 Microsoft 立即開除全球事務總裁 Lisa Monaco,指控她是「美國國安威脅」。Monaco 曾任歐巴馬政府國安顧問及拜登政府副司法部長,今年 5 月加入 Microsoft 負責網絡安全政策與全球政府關係。此事件突顯科技企業與政治權力交織的敏感性,預示政府對企業人事介入將成常態。

政治算計背後的國安邏輯

特朗普在 Truth Social 發文稱 Monaco「沉迷於法律戰與政治武器化」,強調其接觸高度敏感資訊「不可接受」。這項指控並非空穴來風,Microsoft 與美國政府簽署價值數十億美元(約港幣數百億元)的雲端服務合約,本月更承諾為政府機構節省 31 億美元(約港幣 241.8 億元)雲端服務費用。

特朗普盟友、極右派行動人士 Laura Loomer 早已多次批評 Microsoft 聘用 Monaco,甚至針對行政總裁納德拉的印度背景發表爭議言論。在特朗普發文後 Loomer 立即跟進,呼籲政府「取消 Microsoft 所有合約」,顯示這波攻勢具有預謀性質。根據政策分析專家觀察,特朗普此舉反映其對前政府官員進入私部門的深度不信任,特別是在國防與網絡安全領域。新美國安全中心專家 Prem Trivedi 指出:「AI 脈絡下所有議題都被安全化,這種模糊性讓政治操作變得更加容易」。

科技巨頭面臨的政治風險

這並非特朗普首次點名科技公司高層,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Lip-Bu Tan)因所謂中國投資關係遭受類似壓力,參議員 Tom Cotton 指控其「控制數十家中國公司,涉及解放軍相關企業」。陳立武曾領導的 Cadence Design Systems 在 7 月承認違法出口管制,向中國軍事大學銷售晶片設計產品。然而特朗普態度前後不一,在 Intel 以政府持股 10% 換取拜登政府承諾資金後,特朗普態度轉折,稱陳立武是「備受尊敬的行政總裁」。這種反覆突顯科技企業在政治角力中的脆弱地位。

未來趨勢:科技主權與企業自主的博弈

此次 Monaco 事件標誌著美國政府對科技企業人事控制的新階段,預計將對全球科技治理產生深遠影響。分析人士預測科技企業將面臨「政治忠誠度審查」,前政府官員進入私部門將受到更嚴格監督。企業是否能在政治壓力下維持人事自主權,將成為衡量商業環境健康度的重要指標。隨著 AI 與國防技術深度融合,這種政企邊界模糊的趨勢恐將持續惡化,考驗著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

資料來源:
路透社
TechCrunch
彭博社

 

read more
初創企業業界消息

政府力推國際科研競爭力:香港推出最大規模 30 億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


政府力推國際科研競爭力:香港推出最大規模 30 億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

創新科技署今日正式推出總額達 30 億元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標誌著香港政府史上最大手筆投資基礎科學研究的里程碑。計劃將以配對形式支援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每宗申請可獲 1 至 3 億元資助,申請截止日期為 11 月 25 日,預計 2026 年上半年公布結果。

破格投資規模彰顯政策決心

「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涵蓋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及教育大學八所教資會資助院校,採用政府與大學配對投資模式。創新科技署發言人表示,政府希望藉此計劃加強支援香港的前沿領域基礎研究,提升科研容量、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相比過往研究資助計劃,此次 30 億元投資規模創下新高,反映政府對發展創科產業的堅定決心。計劃評審準則嚴格,著重領軍人才的學術成就和研究項目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卓越性、原創性及科學突破潛力。

專家看好人才磁吸效應

多位科研界專家對計劃表示歡迎,認為大規模資助有助提升香港在國際科研競爭中的吸引力。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表示,計劃將有效吸引世界級研究人才來港,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根據研究資助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26 年度主題研究計劃已獲得 3.2 億元資助,其中中大、港大、科大在合作研究項目中表現突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面臨新加坡等地區激烈競爭,專家指出此計劃有望扭轉人才外流趨勢,重新建立香港作為區域科研樞紐的優勢。

對接國家戰略佈局前沿科技

計劃推出背景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密切相關,該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首次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包括完善創科生態圈、壯大創科人才庫、推動數碼經濟發展,以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府近年持續加碼科研投資,除了前沿科技計劃外,新一輪 15 億元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亦於 2025 年 5 月啟動,顯示政府對發展創科產業的長遠承諾。此次計劃特別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七個前沿科技領域,有助香港更好實現「從零到一」的基礎科研突破。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網
政府資訊中心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創新科技署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傳 Intel 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科技巨頭聯手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傳 Intel 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科技巨頭聯手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根據彭博報導,Intel 正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這項潛在合作將為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帶來重要轉機。有消息指,雙方已就加深合作展開初步洽談,雖然談判仍處早期階段且不保證達成協議,但消息一出已令 Intel 股價大漲 6.4%。這項投資討論緊隨 Nvidia 宣布投資 Intel 50 億美元 (約港幣 390 億元) 後進行,顯示科技業巨頭正重新整合供應鏈佈局。分析師認為,此舉將為 Intel 的復興計劃注入信心,同時協助 Apple 分散製造風險,減少對台積電的過度依賴。

戰略聯盟背後的商業邏輯

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正積極推動公司轉型,將這家傳統整合元件製造商轉型為代工服務供應商。權威分析機構 Bernstein 指出:「Intel 近期已獲得約 160 億美元 (約港幣 1,248 億元) 的資金,繼續尋求投資夥伴既是信心票,也反映特朗普政府可能鼓勵此類合作」。產業專家 Jack Gold 進一步分析:「這項合作對雙方都極其有利,但也將對 AMD 等競爭對手造成不利影響,畢竟兩大競爭者聯手絕非正面結果」。

從財務角度看,Intel 代工業務 2023 年虧損 70 億美元 (約港幣 546 億元),2024 年虧損更擴大至 130 億美元 (約港幣 1,014 億元),幾乎增倍。投資銀行 Stifel 分析師 Ruben Roy 認為,與 Nvidia 的合作「讓 Intel 在 AI 基礎設施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同時擴大 Nvidia 的觸及範圍」。Apple 的潛在投資將進一步鞏固 Intel 的財務基礎,為其 18A 製程技術發展提供關鍵支援。

 

產業專家多角度解析

半導體產業研究機構 KPMG 最新調查顯示,39% 的產業高層認為非傳統半導體公司進入市場將加劇人才競爭,35% 預期將出現新競爭者。McKinsey 報告指出,全球半導體公司計劃在 2030 年前投資約 1 兆美元 (約港幣 7.8 兆元) 建設新廠房,但仍需克服規模化障礙。

TrendForce 產業分析師表示:「Intel 與 Apple 的合作談判,代工業務被視為關鍵要素」。這呼應了路透社分析師 Stephen Nellis 的觀點,他指出這項夥伴關係「可能讓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下一代製造技術站上更穩固基礎」,特別是如果聯合產品創造足夠產量,將為 14A 製程帶來信心。

Mordor Intelligence 市場研究顯示,半導體市場呈現高度集中特徵,台積電、Samsung 與 Intel 共同主導 2 納米和 1.8 納米技術路線圖。Apple 擴大垂直整合策略,引入自主設計的蜂窩數據機,多家汽車原廠也資助專用晶片開發中心以保障供應連續性。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構

特朗普政府 8 月對 Intel 進行罕見入股約 10%,這項不尋常安排被視為提振國內製造的關鍵舉措。白宮發言人 Kush Desai 強調:「納稅人在 Intel 成功中擁有股權,政府支援像 Intel 這樣的標誌性美國企業採取最佳行動鞏固美國科技主導地位」。

Apple 承諾投資 6,000 億美元 (約港幣 4.68 兆元) 擴大美國製造業務,與 Intel 的潛在合作符合特朗普政府推動供應鏈本土化政策。SiliconAngle 分析指出,此舉將讓 Apple 在特朗普心中加分,同時幫助 Apple 抵禦過度依賴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情況下。Intel 目前控制 75% 至 85% 的 AI PC 市場,與 Nvidia 合作將為後者提供更好機會成為「真正的平台合作夥伴」,而非僅是晶片供應商。這項戰略佈局反映出科技巨頭正重新思考垂直整合與水平合作的平衡。

技術創新與市場前景

Intel 18A 製程技術目前已進入風險量產階段,預計 2025 年第四季達到量產規模。公司更新的先進封裝技術路線圖包括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器 (EMIB-T)、Foveros 3D 封裝技術增強版,以及 Foveros Direct 銅對銅混合接合互連技術。

The Futurum Group 分析師 Richard Gordon 觀察到,Intel Foundry 在 Direct Connect 活動中展現「客戶至上思維」,重新思考「完全複製」等傳統做法,強調敏捷性、靈活性與外部夥伴協作。陳立武已指示團隊定義具備簡潔架構、更佳成本結構的下一代產品系列,並親自審核每項重大晶片設計。

全球半導體製造裝置市場預計 2032 年達 2,032 億美元 (約港幣 1.58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 10.28%,主要受 3D 堆疊等先進技術推動。Expert Market Research 預測,半導體市場 2024 年規模 6,250.5 億美元 (約港幣 4.88 兆元),將以 7.70% 年複合成長率增長至 2034 年的 1.31 兆美元 (約港幣 10.22 兆元)。

競爭格局的戰略重塑

Intel 與 Apple 的潛在合作將重新定義半導體競爭格局。Citi 分析師 Christopher Danely 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整合他公司圖形技術不會讓 CPU 更具競爭力,因為處理器才是 PC 性能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多數分析師認為這項合作具有更深層戰略意義。

台積電與 Intel 的關係正經歷新一輪變化。TSP Semiconductor 分析指出:「台積電與 Intel 的動態關係反映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與快速演進」。Intel 長期堅持 IDM 模式,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進步,與台積電的關係從激烈競爭轉向戰略夥伴,現在可能再次走向分化。

Morningstar 分析師指出:「Intel 與 Nvidia 的新關係將從產品和設計夥伴關係開始,但可能標誌著大型科技公司和 AI 領域更廣泛的重新調整」。這種重新調整正推動整個產業重新思考垂直整合與專業分工的最佳平衡點。

資料來源:
Yahoo Finance
Bloomberg
Reuters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Qualcomm 搶佔 6G 先機:2028 年先推商用裝置 通訊能力較 5G 提升十倍


Qualcomm 搶佔 6G 先機:2028 年先推商用裝置 通訊能力較 5G 提升十倍

Qualcomm 行政總裁 Cristiano Amon 在 2025 年驍龍峰會上正式宣布,公司將在 2028 年大規模推出預商用 6G 裝置,比業界普遍預期的 2030 年商業化時間表提前兩年。Amon 強調 6G 除了速度和頻寬大幅提升,更重要是具備數據感知能力,使其成為連接雲端和邊緣裝置的智能網絡。業內專家普遍認為 6G 通訊能力將達到 5G 的 10 倍以上,預計峰值數據速率可達 100-1000 Gbps。

技術突破引領產業革命

6G 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革命性性能提升和智能化特徵。根據業界分析 6G 將操作在太赫茲 (THz) 頻段,延遲時間將從 5G 的 1 毫秒進一步降低至微秒級別,實現真正即時通訊體驗。Nokia 資深技術專家指出 6G 的第一個官方標準將在 3GPP Release 21 中出現,預計於 2028 年底完成。

與 5G 相比,6G 除了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更重要是集成了人工智能、感知技術和安全功能,形成一個協同創新平台。Qualcomm 技術架構師表示 6G 將支援「代理式運算」,透過語音優先的互動方式跨越雲端和邊緣裝置,實現全新使用者體驗。

全球競爭格局日趨激烈

目前 6G 專利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以 40.3% 的全球專利申請佔比領跑,美國佔 35.2%,日本佔 9%,歐洲佔 8.9%。Samsung 於 2025 年 9 月成立 AI-RAN 實驗室,專注於開發自主智能基站技術,其 6G 研究團隊副主席 Charlie Zhang 強調,「將 AI 深度嵌入初始設計階段,創造自主和智能網絡正是我們所說的『AI 原生』」。

Huawei 在 2025 年 6 月的上海 MWC 也展示了 6G 潛力和新增長驅動力,顯示中國企業在 6G 研發方面的積極佈局。市場研究公司預測全球 6G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增長至 2035 年的 686.9 億美元(約港幣 5,357.8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4%。

香港成為亞太 6G 發展樞紐

香港在 6G 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 2025 年 5 月的 6G 全球峰會上表示,香港是全球首個拍賣 6/7 GHz 頻段無線電頻譜的城市,為 6G 流動通訊服務部署鋪平道路。香港已實現全境 5G 覆蓋,用戶數約 8,000,000,滲透率超過 105%,5G 可用性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

香港的光纖到戶滲透率約 90%,在全球排名前五,為 6G 部署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孫啟烈指出,作為亞太地區電信樞紐和通往內地的門戶,香港是探索、開發和部署新一代流動技術的理想之地。

預計 6G 全面商業化將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數碼化轉型機遇,尤其在智慧工廠、自動駕駛和遠程醫療等領域,同時也將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隨著標準化工作在 2028 年完成,各大科技企業如何把握這一技術變革窗口期,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市場格局。

 

資料來源: Tom’s Guide RTHK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Oracle 攜手重塑 TikTok 美國營運:將負責管理和重新訓練在美演算法


Oracle 攜手重塑 TikTok 美國營運:將負責管理和重新訓練在美演算法

Oracle 正式加入 TikTok 美國控股框架協議,成為這項價值數千億美元交易的關鍵技術夥伴。根據白宮高級官員透露 Oracle 將負責管理和重新訓練 TikTok 在美國的推薦演算法,確保 1.7 億美國用戶的數據安全,同時讓 TikTok 避免被禁的命運。這項協議標誌著中美科技競爭進入新階段,將重新定義跨國平台的數據主權模式。本文將深入分析 Oracle 在此交易中的戰略價值、多方利益博弈,以及對全球科技產業的深遠影響。

科技護航:Oracle 技術實力成交易核心

Oracle 在 TikTok 交易中扮演「安全夥伴」角色,將獲得 ByteDance 演算法副本並進行「從零開始」的重新訓練。白宮官員強調新的美國 TikTok 合資企業將主要由美國投資者控制,其中包括 Oracle 和私募股權公司 Silver Lake 等知名機構。

Oracle 主席 Larry Ellison 與川普總統的密切關係為這項交易增添政治優勢。巧合的是 Oracle 於 9 月 22 日同日宣布行政總裁 Safra Catz 卸任,轉任董事會副主席,分析師認為此舉可能讓 Catz 在新合資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

從技術層面來看 Oracle 將負責美國用戶數據的安全雲端儲存,建立防範中國等外國對手存取的控制機制。該公司 2025 年第三季財報顯示,雲端基礎設施收入達 27 億美元(約港幣 210.6 億元),年增 49%,總營收 1,410 億美元(約港幣 10,998 億元),為承接 TikTok 龐大數據需求提供充足技術基礎。

多方博弈:政商利益的精密平衡術

這項交易體現了中美雙方在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間的微妙平衡。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表示相關框架協議已在馬德里貿易談判中達成,目標是確保 TikTok 美國業務的本土化控制。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除了 Oracle 還包括 Andreessen Horowitz、Silver Lake 等頂級風投機構,以及科技界知名人士如 Michael Dell 和媒體大亨 Murdoch 家族成員。這個投資聯盟將控制約 80% 的 TikTok 美國業務,ByteDance 保留不足 20% 股份。

中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 Li Chenggang 強調任何協議都不會損害中國企業利益,顯示北京在保護本國科技公司方面的堅定立場。ByteDance 目前估值超過 3,300 億美元(約港幣 25,740 億元),2024 年營收達 1,550 億美元(約港幣 12,090 億元),年增 38%,這使得 TikTok 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資產剝離案例之一。

產業變革:數據主權重新定義競爭格局

TikTok 交易案反映了全球雲端運算市場的激烈競爭態勢。2025 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預計達 9,127 億美元(約港幣 71,190.6 億元),年增率 21.5%。Amazon AWS 仍以 30-32% 市場佔有率領先,Microsoft Azure 佔 23%,Google Cloud 佔 12%,而 Oracle 約佔 3% 市場佔有率。

Carnegie 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指出中美之間正展開平行的數據安全競爭:中國要求 2027 年前國有企業替換所有非中國軟件,美國則透過 CFIUS 審查限制中國投資。這種「安全可控」的 IT 策略正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雖然無法直接使用 TikTok,但其影響力仍透過其他社交平台滲透。本地數據顯示香港 650 萬社交媒體用戶每天花費近 2 小時在各平台上,突顯短片內容對亞洲市場的重要性。分析師認為 TikTok 模式的成功將推動更多平台採用類似的演算法推薦機制。

未來展望:企業數據戰略的新典範

TikTok 交易為跨國企業提供了處理地緣政治風險的新模板。透過技術夥伴關係和本地化運營,科技公司可以在保持全球影響力的同時滿足各國監管要求。對 Oracle 而言這項合作除了帶來可觀收入,更將其定位為數據安全領域的領導者。

川普政府預計將簽署行政命令,再次延長 TikTok 禁令 120 天,為交易完成提供緩衝時間。然而重新訓練的美國版演算法是否會改變用戶體驗,以及如何平衡內容推薦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仍是待觀察的關鍵問題。

資料來源:
CNN,Bloomberg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電子商務

市調:TikTok 美國用戶規模首超 Facebook 長達數年的收購協議即將落實


市調:TikTok 美國用戶規模首超 Facebook 長達數年的收購協議即將落實

TikTok 在美國的用戶規模已正式超越 Facebook,標誌著社交媒體格局的歷史性轉變。根據 SimilarWeb 最新數據,TikTok 2025 年 8 月在美國的月活躍用戶達 1.83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 16%,超過 Facebook 的 1.69 億用戶。同時白宮於 9 月 20 日宣布,由 Oracle、Silver Lake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組成的財團將控制 TikTok 美國業務 80% 股份,美國將完全控制其推薦演算法,董事會 7 席中 6 席由美國人擔任。這項交易預計「未來數天內」完成,徹底解決長達數年的國家安全爭議。

用戶增長勢頭銳不可當

TikTok 在美國市場的表現令業界震驚,除了月活躍用戶首次超越 Facebook,日活躍用戶也達到 1.02 億,僅比 Facebook 的 1.07 億少 5%。更值得注意的是 TikTok 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時長達 58 分鐘,遠超 Instagram 的 52 分鐘和 Facebook 的 38 分鐘。市場研究公司 Insider Intelligence 數據顯示,TikTok 已超過 Pinterest 和 Snapchat 用戶總和,成為美國年輕人最主要的社交媒體平台。

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 Sam O’Brien 指出:「Meta 明顯感受到與 TikTok 爭奪千禧世代注意力的激烈競爭,TikTok 自疫情以來用戶增長驚人,奪走競爭對手大量受眾。」這一趨勢迫使 Meta 推出 Reels 功能應對,但分析師表示這類短影片內容「變現率較低」,對 Meta 營收造成壓力。

收購協議細節逐步明朗

經過長達數月談判,TikTok 美國業務剝離方案終於達成框架協議。Oracle 創辦人 Larry Ellison 作為 Trump 盟友,其公司將在交易中扮演關鍵角色,負責在德州資料中心管理美國用戶資料。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證實,經過在馬德里兩天的美中貿易談判後,「TikTok 交易框架」已經確立。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新成立的公司將由美國投資者持有約 80% 股份,中國股東保留 20%,但將失去對演算法的控制權。Trump 在與習近平通話後於 Truth Social 發文表示:「通話非常順利,感謝 TikTok 協議獲得批准」。白宮新聞秘書 Karoline Leavitt 強調,美國將「完全控制 TikTok 的演算法」,確保國家安全。

競爭格局重新洗牌

TikTok 的崛起對整個社交媒體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Facebook 首次出現日活躍用戶下降,減少 500,000 至 19.3 億。Morgan Stanley 分析師認為如果 TikTok 被禁,Meta 和 YouTube 將成為最大受益者,但現在這項交易讓 TikTok 得以保留美國市場。

Oracle 股價因參與收購而上漲,該公司已在為 TikTok 提供資料託管服務。分析師指出 TikTok 2024 年在美國創造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收入,擁有 1.7 億美國用戶,對 Oracle 而言代表「有趣的收入機會」。社交媒體廣告支出預計 2025 年將達 2,767 億美元(約港幣 2.16 兆元),TikTok 將分得更大市場佔有率。

地緣政治與資料安全考量

這項交易被視為美中貿易關係的「罕見突破」,但專家對資料安全仍有擔憂。前 ByteDance 高層余寅濤曾在法庭檔案中指控,中共委員會成員可通過「神用戶」權限存取所有 ByteDance 資料,包括香港抗議者資料。ByteDance 強烈否認這些指控,稱其「毫無根據」。

香港作為重要的亞洲社交媒體市場,83% 人口使用社交媒體,TikTok 是當地下載量最高的社交應用程式。中國國家媒體將此交易描述為「雙贏」,習近平表示支援「基於市場規則的商業談判」。Georgetown 大學學者分析,這種處理方式可能為其他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營運提供「TikTok 模板」。

資料來源:
CNBeta,CNN,Reuters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電子商務

京東首度進軍香港實體零售:攜手華潤隆地創建大灣區「雙 MALL 聯動」新格局


京東首度進軍香港實體零售:攜手華潤隆地創建大灣區「雙 MALL 聯動」新格局

京東與華潤隆地上周宣布戰略合作,香港首間京東 MALL 將落戶灣仔核心商業區,預計 2026 年開業。此舉標誌著內地電商巨頭首次大規模進軍香港實體零售市場,預期將為本港零售業態帶來重大變革。

這項合作建基於今年 6 月雙方在深圳簽署的戰略框架協議,涵蓋消費品、商業地產、醫藥健康等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京東 MALL 香港首店選址灣仔,營業面積約 30,000 平方呎,將匯聚超過 20 萬件國際知名品牌及內地科技產品。該項目預告三大核心重點:建構香港科技消費新地標、實現大灣區零售網絡協同效應,以及推動跨境電商與實體零售融合發展。

戰略佈局背後的商業考量

京東此次進軍香港實體零售市場,正值集團業績強勁增長之際。根據京東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集團總收入達 3,567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3,852 億元),按年增長 22.4%,創下近三年最高增長率。618 購物節期間,京東處理超過 22 億筆訂單,日活躍用戶數創歷史新高,季度活躍客戶和購物頻次均按年增長超過 40%。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零售研究專家指出,京東選擇此時進軍香港實體市場,反映其對「新零售」模式的戰略信心。「網上實體融合已成為零售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消費者不再區分網上和實體渠道,只關注整體購物體驗是否順暢」。京東 MALL 作為集團旗下零售創新業態,已在內地累計開設 24 家門店,主要分佈於一線城市和核心省會城市。華潤隆地作為華潤集團旗下一級業務單元,擁有超過 40 年香港物業管理經驗,2023 年正式回復「華潤隆地」原名,標誌其多元化發展新階段。該公司業務涵蓋物業管理、資產管理、酒店業務及高階零售等領域,確立「3+N」業務模式,聚焦物管、資管、社區服務三大核心平台。

香港零售市場轉型契機

香港零售業正面臨結構性調整壓力。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5 年首 7 個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 2.6%,7 月份網上銷售僅佔總銷售 8.7%。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數據反映,2025 年首季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 4.7%,較 2018 年同期仍低 22%。

零售業專家分析指出,香港正經歷從「購物天堂」到「生活城市」的艱難轉型。傳統高週轉、高租金模式已不可持續,業界必須轉向「精簡規模、深度體驗」的新策略。成功案例如誠品生活強化文化活動、大館結合古蹟與消費的模式,證明體驗經濟仍有發展空間。都市大學商業研究團隊建議,香港零售業應放棄單純依賴地理優勢的傳統思維,積極擁抱數碼化轉型。「實體店的價值在於提供無法網購複製的體驗,包括產品試用、專業諮詢和社交互動」,零售諮詢專家李永強表示。

大灣區零售生態重構

京東 MALL 深圳南山店已於 2025 年 9 月 12 日正式開業,位於南山後海商圈海雅繽紛廣場,營業面積達 30,000 平方米。該店匯聚華為、Apple、榮耀、OPPO 等超過 200 個核心品牌的 20 萬款商品,設有超過 30 個沉浸式主題體驗區,包括電競遊戲、烘焙咖啡、智能家居等免費體驗專區。

深圳店的成功運營為香港店提供重要經驗參考。京東 MALL 實現網上實體同款同價,提供品質問題 30 天包退、指定品類只換不修等服務,所有商品均支援通水通電免費試用。特別針對港澳台旅客,深圳店提供離境退稅服務,合資格旅客可享受增值稅退還優惠。隨著香港首店開業,京東 MALL 將在大灣區形成「雙 MALL 聯動」戰略布局,預期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品牌入駐合作,推動區域消費升級與商業生態融合。這種跨境零售網絡有望為香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注入新動力。

科技零售新標杆的未來影響

京東 MALL 香港首店定位為「潮流+科技+中高階」組合,將依託京東強大的供應鏈與數碼化能力,攜手本地合作夥伴創建集潮流、科技與體驗於一體的商業地標。項目預期將為香港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優質的購物選擇,特別在家電數碼、手機通訊、潮玩數碼等領域。零售業分析師預測,此項合作將催化香港零售市場的數碼化轉型進程,推動更多傳統零售商加速 O2O 模式創新。華潤隆地與京東零售的合作,預期將探索更多創新模式,助力內地優質品牌通過香港平台走向全球市場。

對香港零售生態而言,京東 MALL 的進駐將帶來三方面深遠影響:首先是引入成熟的新零售運營模式,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標準;其次是加強大灣區零售網絡協同,促進跨境消費便利化;第三是推動本地零售業態創新,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元化的購物體驗選擇。展望未來,隨著更多內地電商巨頭加速佈局香港市場,本港零售業將迎來新一輪競合關係重構,最終受惠者將是追求高品質購物體驗的消費者。

資料來源: 京東企業網誌

read more
企業趨勢應用方案業界消息

日本企業為員工開發遊戲 : 工作跟遊戲連動「邊做邊玩」效率飆升 18%

在日本和歌山縣,Maruwa 清潔公司的工廠內出現了令人驚奇的景象:工作站上方裝設著遊戲顯示屏,員工一邊處理床單,一邊觀看虛擬角色在島嶼上開採礦石、收穫農作物。這套名為 Real Focus 的系統由大阪泉佐野市的日昌電氣制御株式會社(Nissho)開發,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業務用遊戲的誕生得到了 Epic Games——全球知名遊戲《Fortnite》開發商的技術指導。這項創新除了讓工作變得有趣,更在短短一星期內將生產效率平均提升 8%,部分員工的表現甚至躍升 18%。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場「遊戲化工作」革命如何改變全球製造業格局,為企業帶來甚麼啟示,以及這股趨勢將如何塑造未來職場生態。

顛覆傳統的生產力突破方案

Nissho 公司總裁神藤昌平(Shohei Shinto)最初對開發遊戲毫無經驗,甚至擔心只能做出「kusoge」(日語俚語,意為「爛遊戲」)。然而他大膽地直接聯繫 Epic Games 尋求建議。在確認這款遊戲不會與 Epic 的娛樂產品競爭後,這家遊戲巨頭慷慨提供了專業指導,協助開發團隊運用類似《Fortnite》所使用的 Unreal Engine 引擎技術。經過多次迭代,Real Focus 系統於 2023 年夏季首次發布,並持續更新至今。

系統運作機制巧妙地將工作進度與遊戲體驗結合。每當員工完成一個工作循環,例如將一套床單裝入機器,遊戲內的倒計時就會啟動,虛擬角色在時間歸零前持續活動,不斷發展島嶼上的村莊。螢幕上的虛擬島嶼會隨著工作進度同步變化,角色進行採礦、農作物收穫等活動,逐步建設島嶼。每完成一項作業任務,計時器就會啟動,在倒數期間內角色會持續活動,為島嶼增添新的建築物和設施。系統中設定了稀有發光作物、黃金建築等特殊獎勵機制,增加工作的趣味性。

這種即時回饋機制讓原本單調的重複性作業轉變為充滿成就感的遊戲體驗。有員工表示:「以前只是默默地處理產品,時間過得很慢,現在每做完一件工作就能看到房屋建設進度,成為了工作動力」。看著自己的工作直接轉化為遊戲內的建設成果,讓時間過得更快,工作也變得更有動力。

更重要的是 Real Focus 不只是讓工作變有趣。系統背後收集每位員工每小時的生產數據,計算平均值、峰值和排名等業務進度指標,為管理層提供精確的業務進度追蹤工具。過去需要手動輸入的生產記錄現在能自動生成,大幅減少了行政作業負擔,讓管理層能更精確掌握各部門的營運狀況。這種雙重價值,既提升員工體驗又增強管理效能,正是現代企業夢寐以求的解決方案。

全球企業紛紛擁抱遊戲化浪潮

工作場所遊戲化已不再是新鮮概念,而是全球企業競相採用的主流策略,標誌著製造業 DX(數碼轉型)進入新階段。根據 2025 年最新統計,遊戲化市場價值達 154.3 億美元(約港幣 1,203 億元),預計到 2029 年將飆升至 487.2 億美元(約港幣 3,800 億元)。目前全球 2000 強企業中有 70% 已導入某種形式的遊戲化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成效顯著:遊戲化可將企業生產力提升近 50%,85% 員工承認當工作場所使用遊戲化方案時,他們的參與度更高。研究發現接受遊戲化培訓的新進員工中,54% 表示生產力顯著提升,而且在技能評估測試中的得分比其他人高出 14 分。

這股浪潮席捲各個產業。在學習管理領域,遊戲化使培訓課程完成率大幅提升,參與者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也更加深刻。調查顯示 78% 員工認為遊戲化讓工作更有趣和更具吸引力,遊戲化使員工參與度提高 48%。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是遊戲化如何觸動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成就感、進步感和社交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地區正以最快速度成長,預計 2025-2030 年複合年增長率達 27.5%。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企業積極採用遊戲化策略提升用戶體驗和員工效能。2025 年北美市場佔據最大份額(約 38%),但亞太地區(22%)展現出巨大潛力。

遊戲性與工作度平衡是設計關鍵

製造業自動化專家指出,雖然工廠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但「最終仍有人工無法替代的工序」,特別是需要人工判斷的單純作業和重複性任務。神藤昌平表示:「如果能提供讓員工樂在工作的環境,這些重複作業就不再是負擔」。

遊戲產業分析師認為 Real Focus 成功的關鍵在於平衡遊戲性與工作效率。開發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避免遊戲元素過於吸引注意力而影響作業專注度。透過與 Epic Games 的直接諮詢合作,確保了產品在娛樂性與實用性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

不過專家們也提出重要警告,SHRM 首席人力資源官 Jim Link 指出:「當遊戲化方案設計時未考慮員工動機和組織文化,可能創造挑戰而非推動正面成果。」過度強調競爭或外部獎勵,而非培養真正的參與感,可能導致員工沮喪、抗拒甚至倦怠。

一項針對零售和電話營銷行業一線員工的實地研究揭示了遊戲化的「陰暗面」,發現遊戲化工作對員工滿意度、參與度和績效產生反效果,尤其當員工感到被迫參與時。這提醒我們遊戲化成功的關鍵在於自願參與而非強制執行。

研究指出當獎勵成為焦點時,員工可能優先考慮激勵而非道德決策,創造偏袒環境,強化偏見,破壞公平的職場文化。另一個陷阱是「表面參與」,積分和徽章等外部獎勵雖然一開始能激勵員工,但長期下來可能侵蝕內在動機,將工作變成一系列交易而非培養真正的參與和連結。

實施遊戲化的主要挑戰包括確保遊戲化元素與公司目標和價值觀保持一致,否則可能成為干擾而非增強工具。亦需平衡競爭與合作,過度強調競爭可能導致有毒工作環境,而過分關注合作則可能削弱遊戲化的激勵作用。

 

遊戲設計尊重員工 離職率明顯下降

Real Focus 的成功代表了製造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典範轉移,從單純提升作業效率轉向創造積極的工作體驗。Jim Link 強調真正釋放員工動機的力量需要關注最重要的事:團隊的內在動機。優先考慮有意義的參與、合作機會和真正的文化建設,能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創造每個人都感到被重視和有能力為共同願景做出貢獻的環境。

歐洲的案例研究顯示在實施遊戲化時必須尊重文化差異,特別是歐洲對自主性、心理安全以及僱主與員工間互信的重視。成功的遊戲化不是將員工視為需要管理的「資源」,而是將他們看作共同創造體驗的「玩家」,挑戰領導者將趣味、進步和意義注入日常工作。

實際導入效果超越預期目標。導入 Real Focus 後的企業獲得了顯著改善。更重要的是該部門的員工離職率明顯下降,「使用這套系統的部門幾乎沒有人離職」。這除了決了重複性作業的枯燥問題,更實現了員工滿意度與營運效率的雙重提升。

實施遊戲化的實用建議包括:首先確保策略與業務目標一致;從小規模可管理的項目開始,測試有效方法後再擴展;定期收集回饋並採用適應性方法,確保遊戲化在組織內發揮正面作用。

企業實踐路徑與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工作遊戲化領域將迎來更多創新轉變,包括整合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創造高度沉浸式互動培訓環境;個人化遊戲化興起,透過 AI 和機器學習演算法根據個別員工的偏好、學習模式和專業目標量身創造體驗。

對於渴望採用工作場所遊戲化的企業,遊戲化專案橫跨多個產業,包括醫療保健、金融和零售,互動元素強化技能、決策和用戶參與。Unity、Epic Games 和 Wargaming 等客戶信賴專業開發商,能夠提供可衡量成果的解決方案。

Siemens 美國行政總裁 Barbara Humpton 對此趨勢有深刻見解:「我們不能期望在電競中成長的世代想要回到過去。如果我們提供的工作空間和工具明確代表未來,他們就會加入我們。他們尋找像智能手機一樣直覺的技術。如果軟件開發環境像電玩遊戲一樣有趣,他們就會留下來。」

業界專家預測隨著「邊工作邊娛樂」概念的社會認同度提升,針對製造業的遊戲化應用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表達導入意願,顯示市場對這類創新解決方案的需求正在增長。Real Focus 的成功案例證明,隨著社會越來越接受在生產線上「享受樂趣」的理念,製造業遊戲化潛力巨大。

這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工作文化的深刻轉變,從視工作為必須忍受的苦差事,轉變為可以享受並從中獲得成就感的活動。根據市場預測,遊戲化產業將在未來幾年大幅採用 VR、MR 和 AR 技術。北美市場擁有強大的通訊基礎設施和個人化解決方案需求增長,將繼續支援市場擴張。同時中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亞太國家預計將經歷指數級增長。

對於製造業和服務業而言,遊戲化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功能,而是提升競爭力的戰略工具。它解決了現代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自動化時代保持人力的參與度和創造力;如何讓重複性工作變得有意義;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維護員工福祉。

Real Focus 的故事告訴我們,當遊戲設計的智慧與工作流程巧妙結合,當全球頂尖遊戲公司的專業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商業問題,當企業真正關注員工體驗而非僅僅追逐 KPI,那麼工作與遊戲之間的界限便開始模糊,而這種模糊恰恰創造了雙贏局面:員工更快樂更投入,企業更高效更有競爭力。

這場遊戲化革命才剛剛開始。隨著技術進步和觀念轉變,隨著更多企業認識到遊戲化工作環境的價值,這種創新模式有望在全球製造業中廣泛普及,為產業轉型注入新的動力。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全新工作時代的誕生,在這個時代,「上班就像打電動」不再是玩笑,而是現實。關鍵問題是:你的企業準備好加入這場遊戲了嗎?

資料來源:
日昌電氣制御株式會社
技術分析報告
導入效果研究
開發者訪談
TBS NEW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Nvidia 50 億美元注資 Intel:AI 巨頭戰略佈局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Nvidia 50 億美元注資 Intel:AI 巨頭戰略佈局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Nvidia 今日宣佈向競爭對手 Intel 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並達成聯合開發個人電腦與數據中心晶片的歷史性合作協議。這筆交易完成後,Nvidia 將成為 Intel 最大股東之一,持股比例約 4%,投資價格為每股 23.28 美元(約港幣 HK$181.58)。消息公佈後,Intel 盤前股價飆升 30%,顯示市場對這項合作極為看好。

這次合作將整合 Nvidia 領先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以及 Intel 的 CPU 處理器和龐大 x86 生態系統。雙方將共同開發多代個人化產品,瞄準超大規模、企業級和消費市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協議不涉及 Intel 的代工製造業務,Nvidia 仍將繼續依賴 TSMC 生產其旗艦處理器。

市場震盪突顯產業權力重新洗牌

IG Group 倫敦首席市場分析師 Chris Beauchamp 指出:「這反映出 Nvidia 有意在美國本土實現投資多元化,同時也希望在美國政府面前留下好印象。雖然這並未改變 Nvidia 在中國面臨的更大問題,但確實有助於與美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Boston Anderson Capital Management 創辦人 Peter Andersen 表示:「只要 Nvidia 選擇為其站台,Intel 的股票自然就有吸引力,因為這意味著 Nvidia 看好 Intel 的價值」。

技術整合策略創造競爭新優勢

根據協議條款,Intel 將設計個人化的數據中心中央處理器 (CPU),Nvidia 則將自家 AI 晶片 (GPU) 與其封裝。一項專有的 Nvidia NVLink 技術將實現 Intel 與 Nvidia 晶片之間的高速互連。這些高速連接在 AI 市場至關重要,因為許多晶片必須協同運作才能處理海量數據。目前 Nvidia 最暢銷的 AI 伺服器僅搭載自家晶片,但這項協議將讓 Intel 獲得同等機會,有望從每台 Nvidia 伺服器中分一杯羹。

在消費電子領域,Nvidia 將為 Intel 提供專屬個人化的繪圖晶片,Intel 可將其與自家 PC 處理器共同封裝並實現高速連接,這將幫助其在與 AMD 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佔得先機。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表示:「這項歷史性的合作將 Nvidia 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與 Intel 的 CPU 和龐大的 x86 生態系統深度融合,堪稱兩大世界級平台的結合。我們將共同擴展生態系統,為新一代運算時代奠定基礎」。

Intel 轉型關鍵時刻獲重要支援

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Lip-Bu Tan)今年 3 月上任後,一直致力於精簡營運並承諾工廠產能只在有實際需求時才擴張。他因與中國的關係曾受包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內的政界人士質疑,但在華盛頓安排會議後,最終同意讓美國政府持有其 10% 的股份。

這筆新投資進一步壯大 Intel 的資本儲備。在宣佈獲得 SoftBank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投資及美國政府 57 億美元(約港幣 444.6 億元)資金幾週後,Intel 的財務狀況持續改善。公司首席財務官 David Zinsner 上月表示,公司目前「現金狀況良好」,在 18A 下一代製造工藝出現大量需求前,無需再大量融資。陳立武回應這次合作時表示:「我們感謝黃仁勳和 Nvidia 團隊對我們的信任投資,期望未來的合作能為客戶創新並發展我們的業務」。

產業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這次合作對其他半導體巨頭構成重大挑戰。Nvidia 與 Intel 的聯合晶片將對研發 AI 伺服器的 AMD 和擁有晶片互連技術、協助 Google 開發 AI 晶片的 Broadcom 構成強力競爭。分析師普遍認為,若 Intel 的代工業務要生存,最終必須贏得 Nvidia、Apple、Qualcomm 或 Broadcom 等大客戶。然而這次協議明確不涉及代工業務,意味著 Nvidia 仍將繼續依賴 TSMC 生產其主力處理器。雖然 Intel 的 x86 運算架構在數據中心和 PC 市場逐漸被 Arm 技術侵蝕,但仍佔據主導市場佔有率。這次與 Nvidia 的合作可能有助鞏固其在傳統優勢領域的地位。

這項合作反映了半導體產業權力平衡的根本性轉變。曾經引領晶片業潮流、為「矽谷」貢獻了「矽」的 Intel,如今卻需要依靠昔日的小型顯示卡製造商來維持競爭力。Nvidia 憑藉其在 AI 革命中的領先地位,正在重塑整個產業的合作與競爭模式。雙方未透露首批聯合產品的上市時間,但表示將推出「多代」新品,且各自此前的產品規劃不會因這次合作而改變。這項歷史性協議標誌著半導體產業進入新的競合時代,也為其他廠商如何在 AI 驅動的未來中定位自己提供了重要參考。

資料來源: NVIDIA官方新聞稿路透社CNBC紐約時報雅虎財經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宗教領袖史上首次點名科技巨頭:教皇批馬斯克萬億薪酬「失控」引全球關注


宗教領袖史上首次點名科技巨頭:教皇批馬斯克萬億薪酬「失控」引全球關注

首位美國籍教皇良十四世 (Pope Leo XIV) 在 70 歲生日當天,接受就職以來首次媒體專訪,史無前例地點名批評 Tesla 行政總裁馬斯克近期公佈的 1 萬億美元(約港幣 7.8 萬億元)薪酬方案,稱此舉反映全球收入差距「完全失控」。這位天主教領袖警告,當金錢成為唯一價值標準時,社會將面臨「大麻煩」。他亦指出,現代企業高層收入已是普通工人的 600 倍,遠超 60 年前的 4 至 6 倍差距。

該薪酬方案要求馬斯克在未來十年內,將 Tesla 市值從目前約 1 萬億美元(約港幣 7.8 萬億元)提升至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若達成目標將使其成為全球首位公開的萬億富翁。這宗史上最大企業薪酬方案,其爭議性、實現可能性,以及對全球貧富差距議題的深遠影響,均值得深入探討。

萬億賭局背後的嚴峻挑戰

Tesla 董事會於 2025 年 9 月 5 日公佈這份薪酬方案,業界稱之為「史上最大對賭協議」。根據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該方案為期 10 年,包含 12 個階段的股份授予,馬斯克需同時達成市值和營運雙重目標才能獲得獎勵。具體而言,馬斯克每帶領 Tesla 市值增加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萬億元),將獲得 1% 股權獎勵,最終需將公司市值推升至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相當於目前估值的 8 倍多。營運目標同樣嚴峻,包括累計交付 2,000 萬輛汽車、獲得 1,000 萬份全自動駕駛 (FSD) 訂閱、推出 100 萬台 Optimist 機械人,以及投放 100 萬輛自動駕駛計程車。

高管薪酬研究公司 Equilar 估計,若馬斯克達成所有目標,其 2025 年總薪酬金額將超過 1,130 億美元(約港幣 8,814 億元),創下全球行政總裁薪酬新紀錄。然而現實挑戰巨大,Tesla 2025 年第二季僅交車 38.4 萬輛,距離年度 200 萬輛目標仍有巨大差距。

專家解讀:激勵機制 vs 社會責任的兩難

面對這宗史無前例的薪酬方案,業界專家意見分歧。Tesla 董事會主席羅賓·鄧荷姆 (Robyn Denholm) 為方案辯護,稱目標是「讓行政總裁保持動力並專注於為組織創造成果」,並強調「若他表現出色並達成計劃中的雄心勃勃目標,就會獲得股權」。

50 Park Investments 行政總裁亞當·薩漢 (Adam Sarhan) 表示:「雖然與績效掛鉤的大膽薪酬並不新鮮,但這裡的規模為行政總裁激勵設立了新標準,將主導各地董事會討論。」然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達雷爾·韋斯特 (Darrell West) 警告,美國當前的收入不平等「完全失控」,是過去一個世紀最嚴重的。

有趣的是,當 Business Insider 詢問三大主流 AI,包括馬斯克旗下的 Grok、OpenAI 的 ChatGPT 與 Google 的 Gemini,對馬斯克完成挑戰的預測時,即使最樂觀的 Grok 也僅認為,他最終獲得 1 萬億美元(約港幣 7.8 萬億元)薪酬的機率只有 25%。

宗教視角下的財富倫理反思

教皇良十四世的批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天主教會長期關注社會正義傳統的延續。這位美國籍宗教領袖於 2025 年 5 月接任,接替 4 月去世的方濟各教皇。他在專訪中深刻剖析了當代資本主義面臨的道德危機。「昨日有新聞提到馬斯克將成為全球首位萬億富翁。那代表什麼?如果僅這個才有價值,我們就有大麻煩了。」教皇這番話直指問題核心:當財富積累成為社會唯一評價標準時,人類尊嚴和社會公義將面臨嚴重威脅。

數據顯示美國行政總裁與普通員工的薪酬差距,已從 60 年前的 4 至 6 倍,飆升至目前的 600 倍。這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澳洲研究顯示,當地百大企業行政總裁收入是普通員工的 55 倍,而公眾期望的理想差距僅為 3 倍。教皇的呼籲在此背景下更顯迫切。

科技巨頭的未來佈局與市場預期

馬斯克的萬億薪酬方案與其更大的商業版圖密不可分。市場普遍預期 Tesla 將與馬斯克旗下 AI 公司 xAI 進行合併,並視此結合為實現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市值目標的關鍵策略。深水資產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吉恩·蒙斯特 (Gene Munster) 分析認為,「Tesla 與 xAI 的結合可能幫助前者達到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的宏大目標」。天橋資本創始人安東尼·斯卡拉穆奇 (Anthony Scaramucci) 更直言此類合併「感覺不可避免」。

然而 Tesla 近期財務表現令人擔憂。2025 年第一季汽車收入暴跌 20% 至 140 億美元(約港幣 1,092 億元),純利更是慘跌 71% 至 4.09 億美元(約港幣 31.9 億元)。面對這些挑戰,馬斯克承認未來數季將面臨「艱難時期」。雖則如此該薪酬方案仍可能在 11 月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薪酬領域專家普遍認為其通過機率較高。

資料來源:
CNBC,Business Insider,紐約時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