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界消息

企業趨勢最新產品業界消息

日本半導體專家驚嘆華為晶片迭代速度: 半年一代超越業界常規


日本半導體專家驚嘆華為晶片迭代速度: 半年一代超越業界常規

日本半導體權威專家清水洋治在東京電視台節目中公開表示,華為麒麟晶片的自研能力「令人十分驚訝」,並直言即使給日本 3 年時間,也無法達到中國目前的晶片自給率水平。這番評論揭示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美國技術封鎖下的驚人突破,也預示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清水洋治特別指出,華為從麒麟 9010 到 9020 僅用半年就完成晶片迭代,這種速度遠超 Apple 等國際廠商的年度更新週期,顯示中國在高階晶片研發領域已建立起獨特的技術優勢。

半年迭代打破產業規則

華為在 2025 年春季發布的 Pura 70 Pro 搭載麒麟 9010 處理器,到 10 月推出的 Mate 70 系列已升級至麒麟 9020,實現了半年一代的晶片更新速度。TechanaLye 公司社長清水洋治在分析中指出,這種迭代速度在全球智能手機產業中極為罕見,即便是 Apple 這樣的行業領導者,也只能做到每年升級一次處理器。根據拆解分析,麒麟 9020 採用 12 核 CPU 架構,搭配最高 840MHz 的 Maleoon 920 GPU,安兔兔跑分達到 124 萬分,相比前代麒麟 9010 的 90 萬分提升超過 30%。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款晶片的性能已經超越 Google 今年推出的 Pixel 9 Pro 所搭載的 Tensor G4 晶片,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技術封鎖下的自主突破

中國晶片產業在美國持續技術封鎖的環境下,展現出驚人的自主創新能力。根據 TechInsights 研究數據,中國晶片自給率已從 2018 年僅 5% 大幅提升至 2023 年的 25% 以上,其中本土企業製造的晶片規模達到 152 億美元(約港幣 1,185.6 億元)。清水洋治通過對比 2021 年台積電 5nm 製程的麒麟 9000 與 2024 年中芯國際 7nm 製程的麒麟 9010 後發現,儘管良率存在差異,但中國晶片的技術實力目前僅落後台積電 3 年水平,處理性能已基本相同。華為更進一步規劃在 2026 年量產國產 3nm 晶片,正同步研發 GAA 架構與碳納米管技術,並與中芯國際緊密合作突破技術瓶頸。

全球半導體競爭新格局

華為晶片突破正在重塑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態勢。IDC 最新數據顯示,2025 年第二季度華為以 1,250 萬台出貨量、18.1% 市場佔有率重奪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榜首,這是自 2020 年第四季度後時隔 4 年再次登頂。相比之下,Apple 同期出貨量跌破千萬台至 960 萬台,市場佔有率降至 13.9%,成為前五名中唯一的外國廠商。

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為在高階摺疊手機市場的表現更為突出,2025 年上半年獨占中國摺疊手機市場 75% 市場佔有率,累計出貨量突破 1,000 萬台,成為首家達成此成就的本土製造商。這種市場格局的變化,反映出國產晶片的性能提升已經獲得消費者的廣泛認可,正在改寫全球高階手機市場的競爭規則。

日本產業的反思與警示

清水洋治評論引發日本社會對本國半導體產業現狀的深刻反思。他坦言,如果現在讓日本廠商嘗試只用日本獨立研發的晶片製造手機,至少 3 年內都無法做到,強調日本應該認識到中國的技術基礎已經上升到令人驚訝的程度。雖然日本政府正積極推動半導體產業復興,在 2025 年預算中追加近 7 億美元(約港幣 54.6 億元)支援 Rapidus 公司發展,並計劃在 2027 年實現 2nm 製程量產,但日本半導體製造裝置協會(SEAJ)數據顯示,日本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裝置製造領域,2025 年度晶片裝置銷售額預計達 4.86 兆日圓(約港幣 2,430 億元)。

相比之下,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的整合能力上,日本與中國的差距正在擴大。日本網友對此評價表示,日本應該正視中國的發展,不要再盲目自大,這種務實的態度反映出日本社會對全球半導體競爭格局變化的清醒認識。

產業鏈重構與未來展望

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經歷深刻的供應鏈重構。IDC 預測 2025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成長超過 15%,在 AI 持續推高高階邏輯製程晶片需求下,半導體產業將再度迎來嶄新榮景。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預測,2025 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達 7,009 億美元(約港幣 5.47 兆元),年增率 11.2%。在地緣政治壓力下,各國紛紛提高供應鏈彈性,生產基地從中國擴及東南亞、印度、美國等地,強化半導體自主供應鏈。華為在 9 月全聯接大會上公布的昇腾晶片路線圖顯示,未來 3 年將推出 950PR、950DT、960 和 970 等多款晶片,並全面採用自研 HBM 技術,計劃以每年一次算力翻倍的進度推進研發。

這些發展顯示,中國半導體產業除了在追趕,更在部分領域開始引領技術創新方向,對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影響力正在持續增强。 清水洋治評論除了是對華為技術成就的肯定,更揭示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力量對比的歷史性轉變。在技術封鎖的逆境中,中國半導體產業展現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科技競爭的規則。

資料來源: 快科技 遠見雜誌 鉅亨網 電子工程專輯 IDC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全球車廠面臨晶片斷鏈危機:荷蘭 Nexperia 停供恐重演 2021 年產能崩盤


全球車廠面臨晶片斷鏈危機:荷蘭 Nexperia 停供恐重演 2021 年產能崩盤

荷蘭晶片製造商 Nexperia 因地緣政治衝突突然停止向全球汽車產業供貨,General Motors、Volkswagen、Stellantis 等主要車廠最快 11 月將面臨生產線停擺。這家由中國聞泰科技 (Wingtech) 擁有的企業,在電晶體與二極體領域掌握全球 40% 市場佔有率,每年生產超過 1,100 億件產品,包含超過 6,000 項汽車關鍵晶片。荷蘭政府於 9 月 30 日援引《商品供應法》接管該公司,中國隨即禁止 Nexperia 中國廠出口,引爆全球汽車供應鏈斷鏈危機。

 

生產中斷迫在眉睫:庫存僅剩數週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CEA) 總幹事 Sigrid de Vries 於 10 月 16 日發出警告,目前多數車廠的 Nexperia 晶片庫存僅能維持數週,若供應中斷持續,歐洲車廠可能在 10 至 20 天內出現大規模停產。消息人士透露 晶片短缺預計一週內將波及主要零件供應商,美國生產線最快下個月就會受到影響。美國汽車創新聯盟 (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 執行長 John Bozzella 直言:「汽車晶片停運若持續,將擾亂美國及全球多國的汽車生產,並產生跨產業連鎖效應,情況相當嚴峻」。

Volkswagen 已成立專案小組,調查旗下數百種零件是否使用 Nexperia 晶片;Stellantis 表示正與供應商合作評估潛在影響並制定應對措施;Renault 則謹慎表示目前下定論尚早。問題核心在於,雖然 Nexperia 晶片僅占整車半導體含量的不到 0.1%,但這些基礎元件是電子控制單元、車燈、感測模組到引擎控制系統的核心零件,缺少任何一項都將導致整車無法生產。更嚴峻的是,即使找到替代供應商,零件認證流程通常需要數週至數月,在採用即時生產 (just-in-time) 策略的汽車產業中,這種延遲是致命的。

晶片價格飆升與轉單效應

Nexperia 危機已在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引發嚴重供需失衡,自 10 月中旬起,MOSFET 和二極體的現貨庫存急劇緊縮,車用等級產品交期延長至 12 週以上。產業消息人士估計,MOSFET 和二極體價格將在第四季上漲 5% 至 15%,高階車用及工控元件漲幅可能超過 20%。這波漲價與供應緊張促使歐美車廠緊急向台灣半導體廠商尋求替代方案,台灣車用半導體製造商正迎來大量轉單與急單。

經濟日報指出,台積電、聯電等台灣晶圓代工廠及相關封測廠正受益於這波轉單潮。然而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規模在 2025 年達到 505.9 億美元 (約港幣 3,946 億元),預計 2034 年將成長至 1,021.5 億美元 (約港幣 7,967.7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8.12%。S&P Global Mobility 預測 2025 至 2026 年車用半導體營收將年增 16.5%,顯示強勁復甦。但這波需求激增若遇上供應斷鏈,可能導致價格進一步失控,最終轉嫁至消費者,推高新車售價。

地緣政治角力與供應鏈重組

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美中科技戰的延伸。荷蘭政府接管 Nexperia 的決定,是在美國於 9 月 30 日擴大貿易黑名單、將 Nexperia 母公司聞泰科技列入管制清單數小時後做出的。阿姆斯特丹法院文件顯示,美國官員已對 Nexperia 的中資所有權施壓數月。中國商務部隨即於 10 月 4 日發布出口管制令,禁止 Nexperia 中國廠及其分包商出口產品。Nexperia 中國在 10 月 18 日更發布聲明,要求中國員工僅聽從當地管理層指示,公開反抗荷蘭總部命令。

荷蘭經濟事務大臣 Vincent Karremans 於 10 月 21 日與中國官員通話,但未能達成解決方案。這場僵局突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地緣政治脆弱性,也促使車廠加速供應鏈多元化策略。ACEA 總幹事 De Vries 坦言:「車廠近年已採取供應鏈多元化措施,但風險無法降至零。這是影響大量供應商和幾乎所有會員的跨產業問題」。

回顧 2020 至 2023 年的全球晶片荒,汽車產業在 2021 年損失約 770 萬輛產能,營收損失達 2,100 億美元 (約港幣 1.638 萬億元)。當時車廠誤判疫情期間需求會下滑而取消訂單,導致晶片產能被消費電子產業瓜分。分析師警告 Nexperia 停產若延續至 11 月,汽車產量恐出現疫情以來最大降幅。不同的是,這次危機並非需求誤判,而是地緣政治衝突直接切斷供應,解決難度更高。

企業應變策略的關鍵轉折點

這場危機正加速汽車產業的結構性轉變。Tesla、Hyundai、Volkswagen 等車廠已開始研發自有晶片,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更多車廠開始與半導體供應商建立直接長期合作關係,而非將晶片視為「大宗商品」採購。台積電持續擴建先進製程產能,其新廠 Fab 25 預計 2028 年量產 A14 製程,投資額達 490 億美元 (約港幣 3,822 億元)。車用高階晶片如 Mobileye EyeQ6 High、NVIDIA Thor 等正在 2025 年量產,採用 5nm 甚至更先進製程,與消費電子晶片的技術差距已縮短至一年內。

然而大部分新增晶片產能集中在先進製程 (用於 AI 和高階運算),反而讓車用 40nm 以上成熟製程晶片的產能投資不足,成為長期隱憂。分析師警告 即使 2020-2023 年晶片荒已緩解,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供應緊張可能再次出現。地緣政治風險、關鍵材料出口限制、以及新晶圓廠建設需時數年的長交期,都讓車用半導體供應鏈持續處於高風險狀態。

危機後的產業新格局

Nexperia 危機為全球汽車產業敲響警鐘:在電動化、智慧化趨勢下,車用半導體含量持續攀升,現代汽車平均使用 1,400 至 3,000 顆晶片。任何供應鏈單點失效都可能引發系統性崩潰。對企業而言,這次危機突顯三大策略要務:建立多元化供應網絡、投資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強化庫存緩衝機制。對投資者而言,具備供應鏈韌性和晶片自主能力的車廠,將在下一輪競爭中取得優勢。

 

資料來源: Detroit Free Press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 路透社 TrendForce Precedence Research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ARM 躋身 AI 資料中心標準制定核心 與科技巨頭重塑產業規則


ARM 躋身 AI 資料中心標準制定核心 與科技巨頭重塑產業規則

半導體設計巨頭 ARM 於 2025 年 10 月正式獲委任為開放運算計畫(Open Compute Project,OCP)董事會成員,與 AMD、NVIDIA 並列,共同主導下一代 AI 資料中心的開放標準制定。此舉標誌著 ARM 從 IP 授權商躍升為產業標準制定者,將與 Meta、Google、Intel 及 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在功耗達 100 戶美國家庭用電量的新一代 AI 機架系統中,推動可互通的融合型運算架構。本文將深入探討 ARM 的戰略布局、小晶片技術革命,以及這對全球 AI 基礎設施產業鏈的深遠影響。

AI 資料中心面臨史無前例的電力挑戰

資料中心產業正經歷根本性轉型,從通用伺服器架構轉向專為 AI 設計的機架級系統。ARM 資深副總裁暨基礎設施事業群總經理 Mohamed Awad 指出,單一 AI 機架在 2025 年的運算能力已相當於 2020 年頂尖超級電腦,但耗電量卻等同約 100 戶美國家庭的總用電量。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全球資料中心在 2024 年消耗約 415 TWh 電力(佔全球總需求 1.5%),預計到 2030 年將增倍至 945 TWh,AI 工作負載是驅動此成長的主要因素。與傳統伺服器機架運行於 7-10 kW 不同,AI 運算機架的功率密度已達 30-100+ kW,對電力架構與冷卻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ARM 提出的「融合型 AI 資料中心」概念,目的是透過最大化單位面積的 AI 運算密度,降低 AI 執行所需的整體功耗與對應成本。ARM Neoverse 架構現已成為 AI 技術堆疊各層級的核心支柱,協助廠商改善資料轉換為詞元(token)的精準性、詞元對高階 AI 模型與 AI 代理的驅動,以及 AI 在科學、醫療與商業應用中的實際價值。AWS、Microsoft、Oracle 等主要雲端服務供應商均已大規模採用基於 ARM 架構的 Graviton 處理器,AWS 在過去 2 年部署的運算容量中有 50% 基於 Graviton 產品。

ARM 貢獻開放標準打破小晶片生態系統壁壘

為加深小晶片領域的產業合作,ARM 近期向 OCP 貢獻「基礎小晶片系統架構」(Foundation Chiplet System Architecture,FCSA)規格定義。FCSA 延續 Arm 小晶片系統架構(CSA)的研發成果,針對產業需求建立一套不依賴特定供應商、且不連結 CPU 架構的中立框架。該規格為小晶片系統與介面定義提供統一標準,除了能加速小晶片設計與整合,亦促進大規模重用與互操作性。

IDTechEx 報告指出,小晶片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90.6 億美元(約港幣 706.68 億元)成長至 2035 年的 2,235.6 億美元(約港幣 1.74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43.7%。小晶片技術透過模組化設計克服了傳統單晶片的光罩尺寸限制與記憶體牆問題,提供更高的彈性、個人化能力與成本效益。AMD 的 EPYC 處理器和 Intel 的 Ponte Vecchio GPU 均已採用小晶片設計,展現此技術在高效能運算應用的重要性。ARM 的 FCSA 規格目標是建立供應商中立的生態系統,讓來自不同廠商的最佳小晶片能無縫整合於單一封裝中。

合作夥伴已推出首批符合 ARM CSA 規格定義的小晶片產品,且多項設計專案正在進行中。基於此成果,ARM 進一步擴大 ARM 全面設計(Arm Total Design)生態系的規模,新增 10 家合作夥伴,包括世芯電子(GUC)、日月光(ASE)、Astera Labs、擎亞電子(CoAsia)、默升科技(Credo)、Eliyan、系微(Insyde Software)、Marvell、Rebellions、威宏科技(VIA NEXT)。這些合作夥伴在先進封裝、互連技術及系統整合領域的專業實力,將推動新一輪標準制訂與創新過程。

產業巨頭競逐AI基礎設施主導權

在 AI 資料中心領域,產業競爭態勢正在重塑。NVIDIA 在 2024 年資料中心 GPU 營收超過 308 億美元(約港幣 2,402.4 億元)(截至 2024 年 10 月 27 日的季度),年增 112%,持續保持市場主導地位。然而 AMD 正透過開放生態系統策略積極追趕,2024 年第三季資料中心營收達 35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億元),年增 122%。AMD 行政總裁蘇姿丰(Lisa Su)在 2025 年 6 月的 Advancing AI 活動中宣布,AMD 的 Instinct MI355X GPU 相較 NVIDIA 的 B200 GPU,每美元可提供高達 40% 的詞元處理量。

科技巨頭正投入前所未有的資本支出建設 AI 基礎設施。Microsoft、Alphabet、Amazon、Meta 四大科技公司在 2024 年的合併資本支出達 2,450 億美元(約港幣 1.91 兆元),預計 2025 年將進一步增加。Microsoft 宣布在 2025 財年投資 800 億美元(約港幣 6,240 億元)用於 AI 資料中心,其中超過半數投資於美國基礎設施。Meta 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Meta 計劃在 2028 年底前投資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於美國基礎設施。這些投資包括路易斯安那州的 Hyperion 資料中心(佔地 2,250 英畝,預計耗資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提供 5 GW 運算能力)和俄亥俄州的 Prometheus 資料中心。

OCP 在 2025 年 10 月的全球峰會上宣布擴展「開放 AI 系統」計畫,新增「開放 AI 資料中心」戰略倡議(Open Data Center for AI Strategic Initiative),專注於電力、冷卻、機械系統和管理遙測等關鍵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挑戰。由 Google、Meta 和 Microsoft 共同發起的開放信函獲得 OCP 董事會和各利害關係人的支援,目的是建立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標準,使先進高密度 AI 裝置的部署如同傳統運算一般順暢。近期重要貢獻包括 Google、Meta 和 Microsoft 共同開發的 Diablo 400 電力機架側車、Google 開發的冷卻劑分配單元,以及 Meta 創建的 Clemente 高效能 AI 運算托盤。

從半導體IP到生態系統推手的策略轉型

ARM 的策略轉型反映其在 AI 時代的長期定位。目前運送至頂級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運算能力中,近 50% 由 ARM 架構驅動,使其成為從最小感應器到最強大資料中心的最普及運算平台。ARM 在 2023 年推出的 Total Design 生態系統在 1 年內規模增倍,達到近 30 家參與公司,驅動全球矽晶片創新。2024 年 11 月,ARM 與 Samsung Foundry、ADTechnology 和 Rebellions 合作開發基於 Neoverse CSS V3 的 AI CPU 小晶片平台,用於雲端、高效能運算和 AI/ML 訓練與推論。

同時 ARM 將 FCSA 規格擴展至邊緣運算和汽車等關鍵領域。ARM 汽車事業部產品與解決方案副總裁 Suraj Gajendra 強調,開放小晶片標準對於實現下一代車輛所需的安全性、效能和可擴展性至關重要。隨著車輛變得更加 AI 定義,模組化小晶片為縮短開發週期、降低成本和實現可擴展的系統單晶片提供了引人注目的途徑。

企業影響與未來趨勢

ARM 加入 OCP 董事會並推動 FCSA 開放標準,將為企業帶來三大關鍵影響。首先,降低 AI 基礎設施的進入門檻,中小型企業可透過標準化小晶片快速組建個人化解決方案,無需從零開發完整晶片。其次,促進供應鏈多元化,打破單一供應商鎖定,企業可靈活選擇最佳元件組合,提升議價能力與供應韌性。第三,加速 AI 應用落實,從雲端到邊緣到汽車的統一標準,將縮短產品開發週期,推動 AI 技術在各垂直領域的快速普及。

展望未來,AI 資料中心產業將朝向更開放、更模組化、更節能的方向發展。隨著功耗挑戰日益嚴峻(BloombergNEF 預測美國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將從 2024 年的 35 GW 增至 2035 年的 78 GW),融合型架構與小晶片技術的結合將成為主流解決方案。ARM 的生態系統策略能否挑戰既有市場格局,將取決於 FCSA 標準的採用速度與 Total Design 合作夥伴的執行力。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現在正是重新評估 AI 基礎設施策略、擁抱開放標準、建立多元供應鏈的關鍵時刻。

資料來源: Arm Official Newsroom Open Compute Project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Research Grand View Research Futuriom Industry Analysis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Nvidia CEO 黃仁勳預言:未來企業將由人類與數碼員工共同運營

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於 2025 年 10 月初宣布,企業勞動力結構正面臨百年來最劇烈轉型,AI 代理人 (AI Agents) 將在 18 個月內成為每家企業的「數碼同事」,而非單純的輔助工具。這項預測並非孤例——Salesforce、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領袖已在全球佈局數碼勞動力革命,市場規模預估達 3 萬億至 12 兆美元(約港幣 23.4 兆至 93.6 兆元)

當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在 Citadel Securities 2025 全球市場未來峰會上表示「未來企業將由人類與數碼人類組合而成」時,這並非科幻小說情節,而是正在全球 500 強企業內部發生的現實。根據黃仁勳透露,Nvidia 內部所有工程師都在使用 AI 工具進行工作增強,而在網絡安全領域,該公司部署的 AI 代理人數量甚至超過人類員工。這場訪談發生於 2025 年 10 月初,正值美中科技戰白熱化之際——黃仁勳同時警告,Nvidia 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從 95% 暴跌至 0%,突顯地緣政治如何重塑全球 AI 供應鏈。

本文將探討三大核心議題:科技領袖如何定義「混合勞動力」、企業如何實際部署 AI 代理人,以及這場革命對全球就業市場的深遠影響。

不只是自動化 AI 代理人重新定義「員工」概念

傳統 AI 工具需要持續人工指令才能運作,但 2025 年崛起的「代理式 AI」 (Agentic AI) 已能夠自主規劃、決策並執行完整工作流程。根據投資公司 Prosus 與數據平台 Dealroom.co 的最新研究報告,全球已有超過 1,500 種 AI 代理人被開發並投入商業使用,涵蓋從人力資源到客戶服務的各個領域。這些數碼員工不僅能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更關鍵的是它們具備「學習適應能力」——能從每次互動中改進表現。

黃仁勳在訪談中建議企業 IT 部門應轉型為「AI 代理人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篩選、入職培訓和管理這些數碼員工。Nvidia 的實踐證明了這套模式的可行性:該公司不僅使用市面上的 AI 工具如 Replit 和 Lovable 進行軟件開發,更「自主培養」許多 AI 系統來保護專有知識和資料。黃仁勳表示企業將根據品質和專業深度,選擇「授權使用」或「直接僱用」不同的 AI 代理人。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86% 的行政總裁承認日益複雜的商業環境已成為企業成長的最大障礙,而 AI 代理人被視為突破這道瓶頸的關鍵。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揭示,雖然近 80% 企業已採用生成式 AI,但同樣比例的企業坦承尚未看到顯著的營收影響——這種「生成式 AI 悖論」正促使企業轉向更具變革性的代理式 AI。

科技巨頭的共同預言 CEO 將管理混合團隊

Salesforce 行政總裁 Marc Benioff 已成為「數碼勞動力」概念最激進的倡導者。在 2025 年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上,Benioff 明確表示:「我們正進入一個同時管理人類與代理人的世界。我將是 Salesforce 最後一位只管理人類的行政總裁」。Salesforce 內部數據顯示,AI 代理人已處理該公司 30% 至 50% 的工作量,包括 85% 的客戶服務查詢。

Benioff 的組織調整策略值得關注。Salesforce 宣布停止招聘軟件工程師、客戶服務人員和律師,但同時大幅擴增銷售和「客戶成功」團隊——因為部署 AI 代理人仍需要大量人力支援客戶學習使用這些工具。Benioff 堅稱 AI 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因為現有 AI 技術準確率約 50% 至 60%,尚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判斷。

Microsoft 的「2025 工作趨勢指數」報告為這場討論增添了量化數據。該研究調查了 31 個國家的 31,000 名知識工作者,發現 80% 員工感到缺乏時間和精力完成工作,而員工每天平均遭受 275 次干擾——相當於每兩分鐘被會議、郵件或訊息打斷一次。Microsoft 發現,45% 商業領袖計劃在未來 12 至 18 個月內透過「數碼勞動力」擴充團隊產能。

哈佛商學院數碼資料設計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指出,隨著 AI 成熟度提升,數碼勞動力的總潛在市場規模可能很快達到數萬億美元。

員工真實反應 期待合作但拒絕被管理

人力資源平台 Workday 在 2025 年中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75% 受訪者願意與 AI 代理人合作共事,但僅 30% 能接受由 AI 代理人管理。這項發現突顯了「協作」與「控制」之間的微妙界線。研究進一步發現,63% 受訪者表示更願意為投資 AI 代理人的公司工作,這為採用 AI 的企業帶來人才招募優勢。

Microsoft 報告識別出一批「前沿企業」 (Frontier Firms)——這些公司的領導者中有 71% 認為企業正在蓬勃發展,遠高於全球 39% 的平均水準。這些前沿企業的領導者報告能承擔更多工作 (55% vs 全球 25%),並有更多機會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90% vs 全球 77%)。

根據 LinkedIn 數據,「AI 素養」已成為 2025 年最搶手的技能。但同時崛起的還包括衝突調解、適應力、流程自動化和創新思維——這些恰恰是機器難以複製的人類優勢。

實戰案例:企業如何部署數碼員工

法國製藥巨頭 Moderna 將人力資源與資訊科技部門領導職位合併,向外界發出明確訊號:AI 不再只是技術工具,而是塑造勞動力結構的核心力量。

根據生產力工具公司 Superhuman 的報告,早期採用代理式 AI 的企業已將營運成本削減 40%,同時客戶滿意度顯著提升。這些企業每季度都在累積更多數據並改良反饋循環,建立起競爭對手難以匹配的優勢。

供應鏈管理領域展現多代理系統的威力。物流公司正部署「AI 代理人艦隊」實時改良供應鏈每個環節。製造業巨頭富士康據報導正使用多代理 AI 管理裝配線排程和機械人工作力,目標是建立僅需少數技術人員監督的「熄燈工廠」。

旅遊科技公司 Trevolution 的首席數據科學家警告:不要追求「超級代理人」——那些試圖包辦一切的全能型 AI 往往更容易出錯。相反,應該建立專業化的代理人團隊,每個代理人專注做好一件事,然後讓它們協同合作處理複雜工作流程。

地緣政治陰影下的 AI 勞動力競賽

黃仁勳在訪談中透露,由於美國政府出口管制政策,Nvidia 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已從 95% 驟降至零。他批評這種政策「讓美國失去全球第二大電腦市場」,呼籲政策制定者在限制與合作間尋求更細緻的平衡。

中國擁有全球約一半的 AI 研究人員,黃仁勳認為讓這些研究者無法在美國技術上建構 AI 是一項戰略失誤。與此同時,北京對稀土出口實施嚴格限制,導致川普政府加徵 100% 關稅。

在 2025 年 5 月台北 COMPUTEX 主題演講中,黃仁勳描繪了更宏大的願景:「我們實際上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產業來支援 AI 工廠、AI 代理人和機械人技術」。該公司宣布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購買 Intel 股票,雙方將深度合作:Nvidia 將在其 AI 數據中心平台中整合 Intel 專為其特製的 CPU,而 Intel 則會在個人電腦系統中納入 Nvidia GPU 晶片。

未來 18 個月的關鍵轉折點

2025 年標誌著代理式 AI 在企業人力資源領域的崛起年,技術將增強決策效能與效率,但同時強調變革管理和勞動力調整的重要性。截至 2025 年代理式 AI 市場已達 450 億美元(約港幣 3,510 億元)。普華永道預測,到 2030 年這些 AI 代理人可能為全球 GDP 貢獻 2.6 萬億至 4.4 萬億美元(約港幣 20.28 萬億至 34.32 萬億元)。

33% 領導者正考慮因 AI 而削減人力,但同時 78% 計劃招聘 AI 相關新職位,如代理人專家、AI 訓練師和資料分析師。這種結構性轉變不是簡單的人員替換,而是工作內容的根本重組。

數碼勞動力時代的管理新哲學

Microsoft Work Trend Index 研究主任指出,將 AI 視為「同事」而非「工具」會帶來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果你把它當作 Excel 試算表,你會把它視為命令式技術。但如果你把它當作思考夥伴、團隊成員,你與它的關係就會轉變為對話式、迭代式的互動」。

哈佛商學院研究員建議,企業必須建立運營手冊來整合 AI 代理人進混合團隊,並制定勞動力戰略——要么自行開發整合 AI 代理人的人才獲取功能,要么與現在同時提供人類和 AI 人力配置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

正如 Marc Benioff 在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中寫道:「身為人類是我們的超能力。AI 沒有童年,沒有心靈。它不會愛,不會感受失落,不會受苦。正因如此,它無法表達真正的同理心或理解人際連結」。

Microsoft 報告指出,這項轉型將如同工業革命和互聯網時代一樣,需要數十年才能充分實現其潛力,涉及廣泛的技術、社會和經濟變革。但對企業領導者而言,行動的時機已經到来:那些今天開始重新設計商業流程、培訓員工與 AI 協作、建立混合團隊治理框架的企業,將在未來五年內建立起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優勢。

黃仁勳的預言或許聽來激進,但從 Nvidia 內部實踐到全球前沿企業的實際成果,所有證據都指向同一方向:未來企業將由懂得協調人類創造力與 AI 效率的「混合團隊」主導。唯一的問題是:你的企業準備好迎接這場變革了嗎?

 

資料來源: Nvidia官方部落格 McKinsey顧問公司研究報告 Microsoft 2025工作趨勢指數 哈佛商業評論 Prosus研究報告

 

read more
加密貨幣業界消息金融科技

Sony 正式進軍穩定幣市場: 申請美國銀行執照開啟加密金融新戰場


Sony 正式進軍穩定幣市場: 申請美國銀行執照開啟加密金融新戰場

日本科技巨擘 Sony 正式進軍加密貨幣銀行業務。Sony Bank 旗下子公司 Connectia Trust 已向美國貨幣監理署(OCC)遞交國家級信託銀行執照申請,計劃發行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並提供數碼資產託管服務。若獲核准,Sony 將成為首家取得美國聯邦銀行執照並專注穩定幣發行的全球科技巨頭,搶佔全球穩定幣市場目前已突破 3,140 億美元(約港幣 24,492 億元)的龐大商機。

這項申請意味著 Sony 不僅要與 Circle、Coinbase 等加密原生企業競爭,更可能將穩定幣支付功能整合至 PlayStation、Sony Music 與 Sony Pictures 等娛樂生態系統。

Sony 進軍加密銀行的戰略佈局

Connectia Trust 在提交給 OCC 的申請檔案中明確指出,將從事三大核心業務:發行美元穩定幣並維護 1:1 儲備資產(現金或美國國債)、提供非信託性質的數碼資產託管服務,以及為關係企業提供信託資產管理。這些業務活動均符合 OCC 先前核准的國家銀行業務範疇,並遵循 2025 年 5 月 OCC 發布的最新加密資產託管指引。

這項申請的時機極具戰略意義。Sony Bank 於 2025 年 5 月剛完成全面雲端轉型,與富士通合作部署雲端原生核心銀行系統,並在 10 月宣布全面整合生成式 AI 至系統開發流程,目標在 2026 年 4 月前提升開發效率 20%。Sony Bank 企業執行官福島達也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技術創新為客戶提供新價值。將雲端原生環境與尖端 AI 結合,標誌著重新定義金融服務未來的重大飛躍」。這套現代化基礎設施為 Connectia Trust 的數碼資產業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監管明朗化催生的萬億美元競賽

穩定幣市場正經歷爆炸性成長。截至 2025 年 10 月,全球穩定幣市值已達 3,140 億美元(約港幣 24,492 億元)的歷史新高,較 2024 年同期成長 28%。市場由 Tether 的 USDT(市值超過 1,750 億美元(約港幣 13,650 億元))與 Circle 的 USDC(市值 740 億美元(約港幣 5,772 億元))主導,兩者合計市場佔有率約 84%,但正面臨新進者的挑戰。

2025 年 6 月美國參議院以 68 票對 30 票通過的《GENIUS Act》(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成為產業轉捩點。該法案建立了美國首個聯邦穩定幣監管框架,要求發行者必須維持 1:1 儲備資產、接受每月審計,並遵守反洗錢規範。法案通過後,Circle 與 Coinbase 股價當日分別飆漲 33.8%,突顯市場對監管明確化的渴望。

Castle Island Ventures 合夥人 Nic Carter 分析指出:「穩定幣雙頭壟斷正在終結。新監管環境下,銀行與科技巨頭有機會挑戰現有主導者」。Coinbase 分析師預測穩定幣市場將在 2028 年成長至 1.2 兆美元(約港幣 9.36 兆元),每週可能為美國國債市場帶入 53 億美元(約港幣 413.4 億元)新資金。Standard Chartered 更進一步估計,穩定幣可能在未來三年內從新興市場銀行吸走 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存款。

Sony 生態系整合優勢與挑戰

Sony 優勢在於其龐大的娛樂與遊戲生態系統。2024 年 8 月,Sony 推出基於 Ethereum 的第二層區塊鏈 Soneium,與 Startale Labs 合作開發 Web3 基礎設施。Soneium 已於 2025 年與 Line 合作整合四款迷你應用程式,並與 Pyth Network 合作提供預言機服務。分析師認為,Connectia Trust 發行的穩定幣可能如同摩根大通 JPM Coin,初期作為內部結算工具,用於 Sony 國際分支機構間的跨境支付、PlayStation 遊戲內交易,或 Sony Music 與 Sony Pictures 的版權結算。

然而 Sony 也面臨激烈競爭。除了 Circle、Coinbase、Paxos、Ripple 等申請中的企業,Stripe 旗下的 Bridge 在 2025 年 10 月也提交了 OCC 信託執照申請。金融科技公司 Fiserv 宣布將於年底推出穩定幣 FIUSD,利用 Paxos 與 Circle 的基礎設施,服務約 3,000 家社區與區域銀行。Compass Point 分析師 Ed Engel 警告:「GENIUS Act 通過後競爭將加劇,這可能降低長期市場佔有率預期並對股價造成壓力」。

對企業與金融業深遠影響

Sony 申請案預示著科技巨頭與傳統金融界限的模糊化。OCC 在 2025 年 3 月任命前加密企業 Bitfury 首席法務官 Jonathon Gould 為新領導人後,對加密產業的態度明顯轉為友善。7 月,聯準會、FDIC 與 OCC 聯合發布指引,確認銀行可提供加密資產託管服務,並採用與傳統託管資產相同的法律框架。

對於 Sony 而言,成功取得執照將開創多重可能性:PlayStation Network 1.23 億月活躍用戶可能使用穩定幣購買遊戲與虛擬商品;Sony Music 可透過區塊鏈技術為創作者建立新的版權保護與利潤分配機制;Sony Pictures 可在全球分支機構間實現即時財務結算,降低匯兌成本與時間延遲。McKinsey 在 2025 年 7 月的報告中指出,穩定幣市場預計年底達到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0 億元),2028 年達到 2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並強調「2025 年可能成為代幣化現金的轉折點」。

然而 OCC 審核過程可能曠日廢時。自 2021 年 1 月以來,僅有 Anchorage Digital 取得完整的聯邦數碼銀行執照,且該銀行曾在 2022 年因合規問題面臨暫時性停止令,直到 2025 年 8 月才解除。Sony 能否成為第二家獲准的機構,以及 Connectia Trust 能否在 Circle、Coinbase 等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將成為 2026 年加密金融產業的關鍵看點。

資料來源: Crypto News Australia Yahoo Finance CoinDesk BIPC Coinbase Research

read more
企業趨勢最新產品業界消息

Mercedes-Benz eVito 純電輪椅的士發布:香港無障礙運輸進入零排放新時代


Mercedes-Benz eVito 純電輪椅的士發布:香港無障礙運輸進入零排放新時代

Mercedes-Benz Hong Kong Limited 正式推出全新 eVito 電動輪椅的士,標誌著香港無障礙運輸進入零排放新時代。這款專為輪椅乘客設計的電動的士配備 100 千瓦小時電池,最長續航距離達 378 公里,並可在 40 分鐘內快速充電至 80% 電量,為香港建立更環保、更便利的共融交通網絡。配合政府推出的 30 億元電動的士資助計劃,香港正積極推動 3,000 輛老舊的士更換為新能源車輛,而 Mercedes-Benz eVito 的推出正好回應市場對高質素無障礙交通工具的迫切需求。

零排放動力系統重新定義營運效率

全新 Mercedes-Benz eVito 電動輪椅的士搭載先進電動驅動系統,配備 100 千瓦小時大容量電池組,電動馬達最高輸出功率達 204 匹馬力。根據世界輕型車輛測試程序(WLTP)標準測試,這款車輛續航距離最長可達 378 公里,足以應付香港的士日常營運需求。香港運輸署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3 月,全港僅有 5 輛全電動的士投入服務,佔 18,163 輛營運的士不足 1%,顯示市場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人性化無障礙設計體現社會共融

Mercedes-Benz eVito 電動輪椅的士採用低地台設計,配備特別設計的堅固斜台結構,讓輪椅使用者能安全便捷地上落車輛。車廂內設有固定且充足輪椅擺放位置,地板平坦並鋪設防滑物料,輪椅繫緊系統能在行駛過程中將輪椅牢固地固定在裝置上,為輪椅乘客提供最舒適安全的乘坐體驗。由於電池設於車底,整個載重空間可不受限制地進行配置,提供多種座椅組合,最多可容納 6 位乘客。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一直積極鼓勵業界引入更多輪椅無障礙的士,讓輪椅使用者有更多出行選擇。

智能安全系統全方位保護乘客

全新 Mercedes-Benz eVito 電動輪椅的士配備完善駕駛安全輔助系統,包括注意力輔助系統(ATTENTION ASSIST)、雨量感應器、主動式煞車輔助系統(Active Brake Assist)、盲點輔助系統(Blind Spot Assist)以及車道保持輔助系統(Lane Keeping Assist)。這些先進科技能在多種行車情況下為駕駛者提供安全支援,有效降低交通意外風險。車輛標準配備 6 個安全氣囊,包括前座安全氣囊、車窗氣囊以及胸側氣囊,全面保護車內乘客安全。

政策扶持加速電動的士普及過程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動電動車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發展。環境及生態局於 2024 年 12 月 10 日推出電動的士資助計劃,資助的士車主購買電動的士以更換 3,000 輛老舊的士,每輛電動的士可獲得資助支援。政府同時推出 35 億元的「家居充電方案資助計劃」,資助安裝電動車充電配套設施。「一換一」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寬減計劃已延長至 2026 年 3 月 31 日,售價 50 萬元或以下的電動車可享最高 17.25 萬元稅務寬減。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早前表示,引入全新的士車隊制度是政府改善的士服務的重點措施之一,讓營辦商在運輸署規管下組建專業化管理和善用科技的車隊,為行業帶來新氣象。

快速充電網絡支援全天候營運

Mercedes-Benz eVito 支援交流電(AC)和直流電(DC)雙模式充電,交流電最高功率達 11 千瓦,而在快速充電站使用直流電充電時,最高功率可達 110 千瓦。香港政府於 2025 年 7 月推出價值 3 億元的快速充電器資助計劃,目標在 2026 至 2028 年底前提供 3,000 個快速充電器,支援 16 萬輛額外電動車輛。每個合資格快速充電器可獲 10 萬元資助,大幅降低營運商建設充電網絡的成本。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在 2025 年 3 月的士車隊啟動禮上表示,五支新的士車隊共提供逾 3,500 輛的士,佔全港的士近兩成,各車隊均會提供電動的士、輪椅的士和豪華的士供乘客選擇。

市場競爭格局推動技術創新升級

除 Mercedes-Benz eVito 外,香港電動的士市場正吸引多個品牌進入競爭。目前香港僅批准一款由 BYD 生產的電動的士型號,但政府表示多家製造商正準備在 2025 年推出適合香港的電動的士型號。新科發展旗下的 Big Bee「大黃蜂愛心車隊」計劃於 2025 年 7 月底投入服務,將採用 1,000 部 Geely 遠程大黃蜂純電動豪華的士,建立全港規模最大的環保出行服務網絡。

五大新的士車隊營辦商包括 Big Boss Taxi、CMG Fleet、新科發展、星群的士及泰和,共提供超過 3,500 輛的士,車型涵蓋電動的士、輪椅的士和豪華的士。業界人士指出隨著更多車型進入市場,公平競爭將推動市場價格下降,的士業界可測試適合其營運的車型。

行業前景與企業戰略機遇

Mercedes-Benz eVito 電動輪椅的士的推出為香港無障礙運輸帶來革命性轉變,為輪椅使用者提供更舒適、更環保的出行選擇。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加劇和社會對共融交通的重視,無障礙車輛市場將持續擴張。企業若能把握電動化和無障礙化的雙重趨勢,投資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將在未來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政府持續推出的資助計劃和政策支援為業界提供良好發展環境,預計 2026 至 2028 年間將有大量電動車充電設施投入使用,進一步降低電動的士的營運障礙。

 

資料來源: 梅賽德斯—奔馳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政府新聞網, 環境及生態局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美國 FCC 擬禁 HKT 香港電訊國際營運:地緣政治下電信業的生存戰


美國 FCC 擬禁 HKT 香港電訊國際營運:地緣政治下電信業的生存戰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宣布,正式啟動撤銷香港電訊國際(HKT International)在美營運權的程序,標誌著中美科技角力再添新戰線。這項決定除了衝擊香港首富李澤楷旗下 PCCW 集團的電信版圖,更突顯全球電信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風險。事件起因於 FCC 認定 HKT 與已被列入「涵蓋清單」的中國聯通美洲公司存在關聯,構成國家安全威脅。若撤銷程序最終確定,HKT 及其子公司將無法在美國境內提供國際及國內電信服務,這將是 FCC 繼 2022 年撤銷中國聯通美洲營運授權後,對香港電信業者採取的最嚴厲制裁。

監管機構鐵腕出擊背後的戰略考量

FCC 主席布蘭登·卡爾(Brendan Carr)在聲明中明確表示,此次行動是確保「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實體無法連接美國電信網絡」的延續性工作。根據 FCC 發布的「陳述理由令」,HKT 需在 30 天內說明委員會為何不應啟動撤銷程序,這一強制性要求反映出美國監管部門對國家安全問題零容忍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 FCC 在文件中特別指出 HKT 是中國聯通(香港)的關聯企業,而中國聯通持有 PCCW 約 18.4% 股權,形成了複雜的股權關係鏈。喬治城大學國家安全專家在今年 1 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透過數據、軟件和聯網技術取得美國敏感資訊的能力,已成為華盛頓最關切的戰略風險之一。

香港電信巨擘的商業困境與回應策略

由李澤楷創立並擔任執行主席的 HKT,是香港最大的固網及流動通訊服務供應商。根據 PCCW 於 2025 年 7 月發布的中期報告,HKT 在香港的光纖到戶(FTTH)連接數已達 105.5 萬,5G 用戶達 189.4 萬,企業業務更錄得 11% 的收入增長,上半年新合約總值超過 22 億港元。然而 PCCW 在 2024 年年報中僅披露約 13.7% 的收入來自大中華區及新加坡以外地區,並未具體說明美國市場佔比。截至本文發稿 HKT 尚未就 FCC 的行動發表官方回應,但參考中國聯通 2022 年被撤銷授權時的反應,該公司曾批評 FCC「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亦沒有提供必要的正當程序」。電信業分析師普遍認為 HKT 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客戶基礎及營運策略,尤其在跨境數據傳輸和國際專線服務方面面臨重大調整壓力。

中美科技脫鉤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此次針對 HKT 的行動,實際上是美國自 2019 年以來系統性排除中國電信企業的最新章節。FCC 早在 2019 年便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拒絕中國移動在美提供電信服務的申請。隨後在 2021 年撤銷中國電信美洲的營運授權,2022 年進一步取消中國聯通美洲、Pacific Networks 及 ComNet 的授權。除了電信營運商,FCC 在 2022 年 11 月更全面禁止華為、中興通訊、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和海能達等五家中國企業的新裝置在美銷售和進口,創下 FCC 歷史上首次因國家安全理由禁止通訊裝置授權的紀錄。今年 10 月 FCC 計劃於 10 月 28 日投票通過更嚴格的限制措施,進一步收緊對中國企業電信裝置的管控,並賦予 FCC 在特定情況下禁止已授權裝置銷售的權力。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倫納(John Moolenaar)在今年 4 月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出傳票,要求提供其在美業務資訊,更顯示出國會兩黨對此議題的高度共識。

跨國電信企業的合規挑戰與產業重整

Syniverse 網絡安全首席分析師亞倫·斯特朗(Aaron Strong)指出,即使這些企業不再持有美國電信牌照,它們仍可能透過雲端服務、網絡路由或關聯企業維持營運,「最敏感的數據流動(如個人識別資訊、企業檔案、通訊元數據)現在主要經由雲端服務而非傳統電信線路」。這一觀察點出了監管難題的複雜性:在數碼化時代電信服務的邊界日益模糊,單純撤銷營運牌照可能無法完全切斷數據流通管道。對於跨國電信企業而言,地緣政治風險已從過去的例外情況轉變為常態性挑戰。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全球電信裝置市場中中國企業佔比超過 40%,美國的排除政策正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歐洲多國也在評估類似措施,英國在 2020 年決定於 2027 年前完全移除華為 5G 裝置,瑞典和羅馬尼亞等國亦跟進相關政策,形成「科技陣營化」的趨勢。

香港電信業的未來挑戰與轉型契機

美國的監管行動對香港電信產業的影響,除了 HKT 這家企業,更可能改變整個產業的國際化策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通訊樞紐,其電信業者長期扮演連接中國大陸與全球市場的橋樑角色。HKT 在 2025 年中期報告中特別強調其在大灣區跨境醫療諮詢平台 DrGo 的發展,以及協助企業客戶進行 AI 部署和供應鏈管理的數碼轉型服務。這顯示該公司正將戰略重心轉向區域市場深耕。然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研究指出,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限制政策具有高度一致性和持續性,跨越不同政黨執政時期。這意味著香港電信業者即使調整業務布局,仍需面對長期性的地緣政治風險。產業專家建議企業應建立更透明的治理結構、加強數據安全合規措施,並在國際市場多元化布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地緣政治下的產業變革與啟示

這場橫跨美國監管機構、香港企業與中國大陸的電信角力,揭示了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的深層矛盾。對企業決策者而言,此事件提出三個關鍵問題:首先,如何在日益分裂的科技陣營中維持業務連續性?其次,數據主權與跨境服務的平衡點在哪裡?最後,電信產業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國際治理框架以應對政治化趨勢?隨著 FCC 預計在未來數月內完成對 HKT 的審查程序,業界將密切關注這一案例對亞太地區電信合作模式的影響。

資料來源:
路透社
南華早報
彭博社

 

read more
市場營銷業界消息

廣汽集團 GAC 交付十五運會香港賽區官方用車 365 輛新能源車隊突顯大灣區科技實力


廣汽集團 GAC 交付十五運會香港賽區官方用車 365 輛新能源車隊突顯大灣區科技實力

廣汽集團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在香港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舉行「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香港賽區賽事用車交付儀式」,正式向賽事組委會交付合共 365 輛新能源賽事用車(香港地區 270 輛、澳門地區 95 輛)。作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唯一汽車官方合作夥伴,廣汽集團充分發揮大灣區本土汽車領軍企業優勢,針對香港賽區的右舵駕駛需求,提供特別特製的高品質賽事保障服務。

全國運動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副主任何麗嫦、助理主任陸智剛,以及廣汽國際總經理衞海崗、副總經理王順勝等領導嘉賓共同出席交付儀式。作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唯一汽車官方合作夥伴,廣汽集團更特別為香港賽區設立「廣汽全運會智行保障中心」,實行 7×24 小時全程運營與應急響應機制,構建「零差錯、零故障、零擔憂」的全週期服務體系。

戰略合作奠定賽事保障基礎

楊德強主任在交車儀式上對廣汽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並肯定廣汽交付的新能源賽事用車對香港低碳辦賽的有效助力。衞海崗總經理在致辭中表示:「廣汽集團非常榮幸地成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官方合作夥伴,這是組委會對廣汽實力的認可與信任,對廣汽而言更是『產業報國』的責任和榮耀」。得益於品牌豐富的「右舵車」智造經驗和在香港全生態佈局的優勢,廣汽為香港賽區提供了符合當地「右舵駕駛」需求的全球化定製車型。

廣汽集團此次為香港賽區提供的車隊配置展現出企業對大型國際賽事的專業保障能力。傳祺 E9 PHEV 搭載 2.0 公升渦輪增壓引擎配合 25.57 kWh 電池組,系統綜合輸出達 373 匹馬力及 630 Nm 扭力,純電續航力達 136 公里,油電混合綜合續航力更高達 1,032 公里,完全滿足賽事期間頻繁往返粵港澳三地的長途運輸需求。HYPTEC HT 則是廣汽集團的豪華純電旗艦 SUV,單次充電續航力達 510 公里,配備百萬級豪車鷗翼門設計,為賽事貴賓提供頂級的乘坐體驗。表示,十五運會香港賽區將承辦八個競賽項目,包括劍擊、籃球、場地單車、高爾夫球、男子手球、七人欖球、鐵人三項及沙灘排球,現場觀賞賽事的海內外觀眾將以十萬計。

▲香港特區政府體育專員楊德強與廣汽國際總經理衛海崗

綠色科技助力低碳辦賽

廣汽集團為十五運會提供的新能源車隊體現出企業對環保科技的深度投入和對香港低碳辦賽理念的支持。傳祺 E9 PHEV 採用廣汽首創 GMC400 混動專用變速箱,DHT 雙檔串並聯設計配合2.0T 混動專用發動機,最大熱效率達 40.23%,較傳統燃油車碳排放量降低 30% 以上。車輛配備 3.3kW 外接電源、21kWh 容量電池,支援 V2L 放電功能,可為賽事現場提供臨時供電支援。HYPTEC HT 配合 360 度環迴鏡頭、12.3 吋數碼儀錶板及 10.1 吋觸控屏幕附 Adigo 多媒體系統,為賽事工作人員提供智能化的出行體驗。中電集團作為十五運會香港賽區贊助商,已承諾透過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支持所有比賽場地及營運設施使用零碳電力,與廣汽新能源車隊形成完整的綠色賽事生態系統。香港特區政府全運會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在多個場合表示,香港賽區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與廣東及澳門保持緊密協作。

▲廣汽傳祺 E9 PHEV MPV

賽事營銷開創品牌新價值

體育賽事贊助已成為汽車品牌提升形象的重要戰略工具。廣汽集團選擇贊助十五運會,不僅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更是向全球市場傳遞其新能源技術實力和高端製造能力的絕佳契機。廣汽國際總經理衞海崗表示,廣汽集團不僅以產品服務賽事、以服務保障賽事,更透過「體育+產業」模式推動區域文化認同與經濟融合。作為紮根廣州、成長於大灣區的國有汽車企業集團,廣汽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在汽車科技領域的創新優勢,為粵港澳三地賽事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用車保障服務。

企業承諾推動產業升級

此次交付儀式對廣汽集團及香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廣汽的成功經驗將複製到東南亞右舵車區域,推動「One GAC 2.0」全球化戰略在更大範圍內落實。隨著電動化轉型持續加深,廣汽計劃到 2025 年實現全系車款電動化,每年至少推出兩款電動車款。全球精品細車 AION UT 將於年內正式在香港市場開售,進一步豐富產品線。未來十五運會的成功舉辦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產業鏈整合提供新的契機,推動區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向高階發展。

資料來源:
廣汽集團官方網站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

Apple 超 90% 的生產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投入 10 億元推動中國環保轉型


Apple 超 90% 的生產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投入 10 億元推動中國環保轉型

Apple 於 2025 年 10 月 14 日宣布一項重大里程碑:其在中國超過 90% 的生產製造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這項成就標誌著逾百家本地供應商十年來協同轉型的關鍵突破。為進一步鞏固這成果並加速實現 2030 年「所有產品 100% 環保製造」的承諾,Apple 供應鏈企業聯合發起總規模 10 億元人民幣(約 1.5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億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基金」,目標到 2030 年為國家電網新增 100 萬兆瓦時潔淨電力。

供應商主導的創新融資模式

這支全新基金完全由 Apple 供應商主導,由中金資本與華能投資聯合管理,Apple 電池供應商 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錨定投資者,鵬鼎控股、蘇州東山精密、鴻海精密、裕同科技等核心供應鏈企業已完成出資。這種「企業自主驅動」的投資架構有別於傳統政府主導模式,反映出供應鏈企業對環保轉型的戰略性認知已從「被動合規」升級為「主動投資」。ATL 行政總裁耿繼斌表示,在與 Apple 的緊密合作中,企業除了推動智能製造與環保生產的重大進步,更將可再生能源全面融入企業營運。根據 Apple 2025 年環境進展報告,全球已有超過 250 家製造合作夥伴承諾在 2030 年前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所有 Apple 產品生產,這些供應商遍佈 28 個國家,代表 Apple 超過 85% 的直接製造支出。

這是 Apple 在中國設立的第三支潔淨能源基金——2018 年首支基金成功超額完成在中國 14 個省份開發逾 1 吉瓦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目標;2025 年初發起的第二支基金規模 7.2 億元人民幣,由施羅德資本管理,為企業獲得具顯著成效的潔淨能源解決方案提供更多選擇。Apple 營運總監 Sabih Khan 強調,這項由供應商完全主導的新投資基金將鞏固現有成果,有助加速實現到 2030 年全產業鏈碳中和的目標,並為人類與地球帶來正面影響。

十年減排逾六成的供應鏈革命

自 2015 年啟動「供應商潔淨能源計劃」以來,Apple 持續向供應鏈輸出技術與實踐經驗,已幫助中國 14 個省份建成超過 1 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Apple 2025 年環境進展報告顯示,受惠於供應鏈大規模轉用可再生能源,公司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較 2015 年基準下降超過 60%,去年避免了約 4,100 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將近 380 萬輛汽車從道路上移除。Apple 環境、政策與社會事務副總裁 Lisa Jackson 表示,企業正使用比以往更多的潔淨能源和回收材料來製造產品,並在全球範圍內保護水資源、防止浪費,同時大力投資自然保育。

Apple 的減排策略優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 2015 年基線削減 75%,然後應用高品質碳信用額度來平衡剩餘排放。目前 Apple 全球供應鏈的營運可再生能源已從 2019 年以來擴大了五倍,現已達到 13.7 吉瓦,這些供應商來自 28 個國家,承諾到 2030 年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所有 Apple 產品生產。Apple 也直接投資了中國和日本近 500 兆瓦的太陽能和風能,以解決上游供應鏈排放問題。國際電信聯盟(ITU)與世界基準聯盟(WBA)聯合發布的《2025 年綠化數碼公司》報告指出,科技行業碳排放持續上升,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數據基建的快速發展推動,這突顯了 Apple 供應鏈減排成果的示範價值。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正加速環保轉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中國新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幾乎增倍,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 2.9 億千瓦,其中太陽能裝機同比增長 107.1%,風電裝機增長 98.9%。該機構預計 2025 年中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 5 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約 4 億千瓦,到 2025 年底總裝機容量將達到約 39 億千瓦,非化石燃料來源將佔總裝機容量的 61%。這為 Apple 及其供應商在中國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引領全球科技產業綠色競賽

Apple 的供應鏈環保轉型正引發全球科技產業的連鎖反應。淨零政策實驗室(NZIPL)發布的「中國低碳技術外商直接投資資料庫」顯示,自 2022 年以來,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池、電動車和綠氫等領域的海外投資已超過 2,270 億美元(約港幣 1.77 兆元),涉及 54 個國家的 461 個環保技術製造項目,其中超過 80% 的項目(387 個)自 2022 年以來啟動。2024 年,中國潔淨能源投資貢獻了約 1.9 兆美元(約港幣 14.82 兆元)或約 10% 的 GDP,該行業的增長速度是中國整體經濟的三倍。這種「環保製造業出海」趨勢與 Apple 供應鏈轉型形成協同效應,正在重塑全球綠色科技產業格局。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Apple 在中國的供應鏈環保轉型為全球企業提供了三大戰略啟示:首先,將 ESG 從「合規成本」轉化為「投資機遇」——透過設立專項基金直接參與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不僅能確保長期綠電供應,還能獲得綠色資產投資回報;其次,建立「供應鏈生態圈」共同承擔減排責任——Apple 透過技術輸出和經驗分享,幫助供應商實現經濟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第三,前瞻性部署基礎設施投資——新基金聚焦早期項目融資,解決了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初期資金缺口的痛點,這種「上游投資」策略將為企業帶來更穩定的綠電供應和更低的長期成本。

資料來源:
新浪財經
蘋果公司官方新聞
蘋果環境進展報告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資訊保安

全球首例法案能否真正保護青少年? Google 警告澳洲 16 歲社群禁令「極難執行」


全球首例法案能否真正保護青少年?  Google 警告澳洲 16 歲社群禁令「極難執行」

澳洲將於 12 月 10 日正式實施《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成為全球首個立法禁止 16 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國家,違規平台將面臨最高 5,000 萬澳幣(約港幣 2.57 億元)的巨額罰款。然而在距離實施不到兩個月之際,Google 旗下 YouTube 於 10 月 14 日在澳洲參議院聽證會上發出嚴厲警告,質疑這項立法除了「極難執行」,更無法實現讓兒童更安全上網的承諾。

科技業集體反彈:YouTube率先砲轟政策缺陷

YouTube 澳洲政府事務資深經理 Rachel Lord 在 10 月 14 日的參議院網上安全規則聽證會上直言,該法案「初衷良好,但實際執行將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Lord 特別指出,強制 16 歲以下用戶登出帳號使用 YouTube,反而會失去家長監護控制、內容過濾等關鍵安全功能,使未成年人暴露於更大風險。Google 堅持主張 YouTube 是「影片分享平台和學習資源」而非社群媒體,該平台原本不在管制範圍內,直到 2025 年 7 月在 Meta、TikTok、Snapchat 等競爭對手投訴,以及澳洲電子安全委員會專員 Julie Inman Grant 的強力推動下才被納入。

值得注意的是 Meta、Snap、TikTok 等科技巨頭均拒絕出席此次聽證會。參議院委員會主席、綠黨參議員 Sarah Hanson-Young 表示,委員會正考慮發出法律傳票(subpoenas)強制這些科技公司出席,拒絕配合將面臨法律強制要求與輿論壓力。通訊部長 Anika Wells 已於 10 月 14 日分別會見 Meta、Snapchat、TikTok 高層,明確表達政府對法案實施的期望,並強調「社群媒體公司負有社會責任」,平台必須在 12 月 10 日前做好準備,「沒有任何藉口」。

爭議焦點:年齡驗證技術的私隱與準確性困境

這項法案最具爭議的環節在於年齡驗證機制。澳洲政府採取了「輕觸式」(lighter approach)監管方式,不要求平台對所有用戶進行年齡驗證,而是要求使用人工智能和行為數據「合理推斷」使用者年齡,並採取「合理步驟」防止未成年人存取。這種做法目標是避免收集過多個人資料,保護用戶私隱。

然而澳洲政府委託進行的年齡保證技術試驗報告於 2025 年 6 月發布,揭示了嚴峻現實:沒有任何單一技術方案能「無處不在且 100% 可靠」地驗證年齡。研究發現臉部年齡估計技術對女性的準確度較低,在測試中甚至出現 15 歲青少年被誤判為 20 至 30 多歲的情況。更令人擔憂的是報告指出部分平台供應商正在開發過度收集與保留個人資料的工具,「超出監管機構未來需求的預期」,可能造成不成比例的私隱侵害風險。

私隱權倡議組織 New America 在 2025 年 7 月的研究報告中警告,年齡驗證要求用戶提交政府核發的身分證件或生物識別數據等敏感資訊,嚴重損害網絡匿名性,且數據儲存過程增加資料外洩、監控和濫用風險。法國資訊技術與自由委員會(CNIL)在 2022 年的分析中評估六種常見年齡保證方案,結論是沒有任何一種能同時滿足「充分可靠的驗證、完整的人口覆蓋、以及對個人資料私隱與安全的尊重」。

全球參照樣本:各國政策出現分歧路徑

澳洲的大膽立法已成為全球焦點,各國政府與科技業都在密切關注實施結果。當澳洲總理 Anthony Albanese 預計於 10 月下旬訪問華盛頓與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會面時,Google 美國團隊已被告知這項議題,顯示此政策的國際影響力。

法國於 2023 年 7 月率先實施《數碼成年法》(Law No. 2023-566),要求平台驗證 15 歲以下用戶年齡並取得家長同意,違者最高可處全球營收 1% 罰款。美國多州也推動類似立法但面臨憲法挑戰,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俄亥俄州等地的法案因言論自由和私隱權爭議遭聯邦法院暫時或永久封鎖,代表科技業的 NetChoice 組織主張這些法規違反《第一修正案》並與聯邦法律衝突。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允許成員國在 13 至 16 歲之間自行設定年齡限制,但未強制全面禁令。英國則從 2025 年 7 月 25 日起要求兒童在存取「最有害內容」前證明年齡,平台須使用安全年齡驗證技術。這些差異化路徑反映各國在兒童保護與言論自由、私隱權之間的不同權衡。

學術證據呈現複雜圖像:社群媒體非單純有害

在政策辯論背後,學術研究揭示了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影響的更複雜面貌。澳洲電子安全委員會專員 Julie Inman Grant 引用的 2025 年調查顯示,在 2,600 名 10 至 15 歲澳洲青少年中,96% 曾使用社群媒體帳號,四分之三最近在社群媒體上遭遇有害內容,超過三分之一(特別是 10 至 12 歲族群)表示最常在 YouTube 上遇到此類內容,包括厭女、仇恨言論、誘拐資訊和青少年犯罪「炫耀」影片。這些數據支援了政府的政策立場。

然而 Orygen 研究機構利用 2024 年澳洲使命組織(Mission Australia)青年調查的 17,480 名 15 至 19 歲受訪者數據進行的分析,挑戰了「社群媒體使用愈多愈有害」的簡單假設。研究首席作者、Orygen 研究員 Louise La Sala 博士指出,「適度使用」社群媒體(每天 1 至 3 小時)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和連結感方面,與「低度使用」者(每天少於 1 小時)相似甚至更好;適度使用者最有可能感受到關鍵成人的支援,也最可能參與面對面活動如運動。僅有「高度使用」(每天 3 小時以上)與心理困擾、孤獨感增加和未來樂觀度降低有強烈關聯。

昆士蘭大學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增加暴露於傷害、社交孤立、憂鬱、焦慮和網絡霸凌的風險」,由於青少年大腦仍在發育,對網上時間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風險更高。澳洲衛生福利研究院數據顯示澳洲每年有 14% 的 4 至 17 歲兒童經歷心理疾病,焦慮症最常見,2022 年有 381 名青少年及年輕人死於自殺。這些數據突顯問題嚴重性,但也提醒政策制定者需要更細緻的介入策略而非一刀切禁令。

實施倒數與未來影響:文化轉變還是技術災難?

距離 12 月 10 日實施日期不到兩個月,澳洲政府已開始推出全國性廣告宣傳活動為家長和兒童做好準備。通訊部長 Wells 強調該法案目的是「創造文化改變,讓年輕澳洲人多三年時間建立真實世界連結和網上韌性」。電子安全委員會專員 Inman Grant 坦承法案不會在第一天就完全生效,平台需要時間重新配置技術和導入新流程,但她期待公眾若發現平台允許 16 歲以下兒童繼續使用應提出投訴。

法律專家警告憲法挑戰正在醞釀。YouTube 的 Lord 在聽證會上主張,「保護兒童網上安全的解決方案不是阻止他們上網,而是透過網絡安全工具保護他們,並讓家長擁有控制權指導網上體驗」。Snap 曾呼籲採用「裝置層級」年齡驗證以簡化執行,TikTok 則認為禁令會把青少年逼向更不安全的網絡空間。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於 10 月 13 日簽署法案,要求 Apple 和 Google 等裝置製造商檢查用戶年齡,獲得科技巨頭支援但遭串流平台強烈反對,顯示業界內部立場分歧。

 

資料來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ustralian Computer Society
TIME Magazin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