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華為發布 RAMS 架構白皮書 勾劃 ISP / MSP AI 年代轉型藍圖

華為在 2025 全聯接大會上正式發布《RAMS 架構驅動 ISP/MSP 商業成功白皮書》,為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從傳統「連接管道」轉型至「智能服務」提供技術路徑。這次發布標誌著 AI 時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階段,全球超過 5,000 個 ISP/MSP 客戶將受惠於此創新架構。白皮書聚焦 ROI 最佳化、提升可用性、智能維護和安全保障四大核心,為行業描繪出智韌網絡的實施藍圖。華為副總裁岳坤強調三大應對方向:升級頻寬應對流量爆發、最佳化數據中心部署以配合 AI 的延遲需求,以及建立 99.999% 的可靠防線。

華為副總裁、ISP 與互聯網軍團 CEO 岳坤發表致辭

AI 浪潮重塑 ISP 商業模式

華為副總裁兼 ISP 與互聯網軍團 CEO 岳坤在峰會上指出,AI 浪潮正徹底改變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經營環境。數據中心和 ISP 需要應對三大關鍵挑戰:首先是網絡頻寬的全面升級,以應對 AI 應用帶來的流量爆發和流量方向的根本轉變;其次是數據中心部署架構的重新最佳化,確保能滿足 AI 對超低延遲的嚴格要求;最後是建立「五個 9」(99.999%)的可靠性防線,為 AI 業務的穩定運作提供堅實保障。這些變化要求 ISP 從傳統的連接供應商,轉型為綜合 ICT 服務供應商,並融合雲端運算、人工智能、安全防護和巨量數據等先進技術。

 

RAMS 架構定義智韌網絡新標準

華為 ICT Marketing 與解決方案銷售部 CTO 黃大川在峰會中詳細闡述 RAMS 架構的核心理念。該架構以「智韌合一」為設計原則,透過智能平台層、可演進承載層、靈活存取層以及安全業務層的四層結構,協助 ISP 建立具備無損傳輸、超大頻寬、彈性擴展與便捷部署能力的智能網絡。RAMS 架構融合華為在雲、管、邊、端領域的技術優勢,實現業務按需擴展、自動化運維與故障智能修復功能。此架構除了顯著提升網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也為客戶提供完整的智能化升級路徑。

《RAMS 架構驅動 ISP / MSP 商業成功白皮書》發布儀式

白皮書揭示行業轉型路線圖

RAMS 架構驅動 ISP/MSP 商業成功白皮書》深入分析 AI 時代下 ISP/MSP 行業面對的商業趨勢與網絡挑戰,並有系統地提出建立智能韌性網絡的具體路徑與實施措施。白皮書結合典型應用場景,詳細闡述網絡智能體驗營運、政企專線產品化、ROI 最佳化及服務套餐差異化等創新方案。這些解決方案為 ISP/MSP 建立智能韌性網絡提供技術支援,有助業務創新與可持續增長。白皮書特別強調,智能化浪潮正席捲各行各業,ISP/MSP 必須積極應對變化,建立穩定、高速、智能的網絡環境,實現智能化、平台化與生態化的全面創新。

 

全球生態合作推動技術實行

華為作為 ISP 與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已為全球超過 120 個國家和地區、逾 5,000 個 ISP/MSP 行業客戶提供領先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這個龐大的客戶基礎為 RAMS 架構的規模化應用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驗證了華為在網絡基礎設施領域的技術實力與市場影響力。華為承諾將持續加強在 AI 與網絡融合領域的研發投入,與客戶及合作夥伴加深協作關係,共同推進創新技術的實際落實與規模化商用。未來隨著更多 ISP/MSP 採用 RAMS 架構,整個行業將加速邁向智能、可靠、開放的智韌網絡新時代。

企業數碼化轉型新機遇

RAMS 架構的發布將為企業數碼化轉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在金融、製造、教育等關鍵行業。隨著 AI Agent 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代理應用的普及,傳統網絡服務模式正面臨根本性變革。展望未來,ISP/MSP 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建立差異化優勢,將成為決定企業成功的關鍵。

資料來源:
華為官方網站 
C114通信網
中國網投資
聚融網
中關村在線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最新產品

AI PC 引領 3C 市場復甦 ARM 架構異軍突起挑戰傳統 x86 霸權


AI PC 引領 3C 市場復甦 ARM 架構異軍突起挑戰傳統 x86 霸權

台灣 3C 市場在 2025 年迎來關鍵轉捩點,AI PC 滲透率預估將達 31%,成為帶動整體產業復甦的核心驅動力。其中 ARM 架構處理器憑藉超長續航優勢異軍突起,在高階手提電腦市場搶下近一成市場佔有率,為傳統 x86 架構帶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市場回暖態勢明確

2025 年台灣 PC 市場展現強勁復甦跡象,根據 IDC 最新統計,第二季台灣 PC 出貨量達 59.9 萬台,年增 7.7%,其中商用 PC 更是連續三季達到雙位數成長,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激增 21.8%。這波成長主要受惠於 Windows 10 將於今年第四季停止支援所帶動的換機潮,企業及政府專案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

台灣 PC 品牌表現尤其突出,華碩第二季出貨年增 18% 遠優於市場平均,上半年營收達 3,357 億元年增超過 26%,法人預估全年每股盈餘可望達 51 元。宏碁台灣區營運長張世欣表示,力拚台灣營運雙位數成長目標不變,顯示品牌廠對市場前景深具信心。IDC 資深市場分析師劉伊菡預測,2025 年整年 PC 出貨量年增 6.1%,其中商用 PC 可達到 14.6% 成長。

ARM架構強勢崛起

ARM 架構處理器正重塑 PC 市場競爭格局,Qualcomm 行政總裁表示其 Snapdragon X 晶片已在美國售價 800 美元(約港幣 HK$6,240)以上的 Windows PC 零售市場拿下 10% 市場佔有率,突顯 ARM 架構在高階手提電腦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雖然整體 PC 市場 ARM 架構仍僅佔 0.8%,但在 AI PC 這個新興領域,ARM 已展現驚人成長動能,第三季季增達 180%。

台灣多家品牌廠積極佈局 ARM 生態系,華碩、宏碁不約而同選擇旗下主流產品線 ASUS Vivobook、Acer Swift 作為首款支援 Copilot+ PC 產品,搭載 Snapdragon X Elite 或 Snapdragon X Plus 平台。Microsoft 行政總裁許先越表示,在美國、加拿大市場華碩 ARM 架構 AI PC 市場佔有率已超過兩成,處於領先地位。宏碁董事長陳俊聖強調,「每一個晶片平台的產品我們都會有,每一波我們都會跟上」,積極與 Qualcomm 合作開發多款 ARM 架構機款。

ARM 架構的核心優勢在於卓越的能效比表現,採用 RISC 精簡指令集架構的 ARM 處理器,在電池續航力方面遠超傳統 x86 架構。Qualcomm 營運長 Akash Palkhiwala 指出,Snapdragon X Elite 手提電腦在實際使用情況下,單次充電可持續使用超過 15 小時,終於讓 Windows 裝置在續航力方面追上 MacBook。ARM 官方資料顯示,ARM 架構手提電腦機身輕薄且多數無需風扇,即便配備風扇也極少啟動,使用時更安靜且全天攜帶更輕鬆。

x86與ARM競爭白熱化

雖然 ARM 在續航力方面表現突出,但在企業市場仍面臨挑戰,Gartner 預測 2025 年 Windows 將佔據 AI 商務手提電腦市場 71%,而 ARM 僅佔 24%,企業用戶更傾向選擇基於 x86 架構的 Windows PC。主要原因在於軟件相容性問題,ARM 架構需透過軟件模擬層運行傳統 x86 程式,在效能和相容性上仍有改善空間。

然而隨著軟件生態系逐漸成熟,ARM 在消費市場的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目前已有超過 80 款採用 Qualcomm 晶片的個人電腦正在開發,預計明年將突破 100 款,顯示各大品牌廠商對 ARM 架構的支援度持續攀升。Qualcomm 行政總裁更大膽預測,Snapdragon X 晶片將在 2029 年前搶下 Windows 個人電腦市場半數市場佔有率。

AMD 則積極反擊,力撐 x86 強勢回歸,指出新一代 x86 處理器整合 NPU 後,AI 運算能力可從 40 TOPS 提升至超過 120 TOPS,在 AI PC 領域仍保持領先地位。隨著 AMD Ryzen AI 300 系列和 Intel Core Ultra 200V 系列分別採用台積電 4nm 與 3nm 製程,x86 架構手提電腦同樣可實現超過一天的驚人續航力,ARM 的功耗優勢正在縮小。

台廠搶佔供應鏈商機

台灣廠商在 ARM PC 生態系中扮演關鍵角色,Qualcomm 運算與遊戲部門總經理 Kedar Kondap 強調,台灣是 PC 創新中心,Qualcomm 攜手台積電、華碩、宏碁等台廠深度合作。聯發科也因與 Google 及 OEM/ODM 廠合作,將旗下 ARM 架構處理器導入 Chromebook,可望出現雙位數年增幅。

Microsoft 11 月開始支援搭載 AMD、Intel 等 x86 架構特定型號 CPU 的 AI PC 使用 Copilot+ 功能,打破原本由 ARM 架構獨享的態勢。市場看好此舉將帶動相關 PC 品牌商後續銷售,包括宏碁、華碩、廣達等 PC 鏈可搶佔年底旺季商機,宏碁預估明年算力超過 40 TOPS 的 AI PC 出貨佔比將達 40%。

未來展望與挑戰

雖然 ARM 架構在 PC 市場仍處起步階段,但長期發展前景看好,ARM 在資料中心 CPU 市場已從 2024 年的 15% 市場佔有率快速躍升,預計 2025 年底將達 50%。隨著 AI 應用普及和軟件相容性持續改善,ARM 架構有望在消費 PC 市場複製資料中心的成功模式。

挑戰方面,ARM PC 仍需克服軟件生態系不夠完整的問題,尤其在遊戲和專業軟件支援上仍有差距。但隨著 Microsoft 持續投資 Prism 模擬器技術,以及越來越多軟件開發商針對 ARM 架構進行最佳化,這些問題有望逐步解決。

 

資料來源: 鉅亨網 經濟日報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Qualcomm 搶佔 6G 先機:2028 年先推商用裝置 通訊能力較 5G 提升十倍


Qualcomm 搶佔 6G 先機:2028 年先推商用裝置 通訊能力較 5G 提升十倍

Qualcomm 行政總裁 Cristiano Amon 在 2025 年驍龍峰會上正式宣布,公司將在 2028 年大規模推出預商用 6G 裝置,比業界普遍預期的 2030 年商業化時間表提前兩年。Amon 強調 6G 除了速度和頻寬大幅提升,更重要是具備數據感知能力,使其成為連接雲端和邊緣裝置的智能網絡。業內專家普遍認為 6G 通訊能力將達到 5G 的 10 倍以上,預計峰值數據速率可達 100-1000 Gbps。

技術突破引領產業革命

6G 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革命性性能提升和智能化特徵。根據業界分析 6G 將操作在太赫茲 (THz) 頻段,延遲時間將從 5G 的 1 毫秒進一步降低至微秒級別,實現真正即時通訊體驗。Nokia 資深技術專家指出 6G 的第一個官方標準將在 3GPP Release 21 中出現,預計於 2028 年底完成。

與 5G 相比,6G 除了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更重要是集成了人工智能、感知技術和安全功能,形成一個協同創新平台。Qualcomm 技術架構師表示 6G 將支援「代理式運算」,透過語音優先的互動方式跨越雲端和邊緣裝置,實現全新使用者體驗。

全球競爭格局日趨激烈

目前 6G 專利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以 40.3% 的全球專利申請佔比領跑,美國佔 35.2%,日本佔 9%,歐洲佔 8.9%。Samsung 於 2025 年 9 月成立 AI-RAN 實驗室,專注於開發自主智能基站技術,其 6G 研究團隊副主席 Charlie Zhang 強調,「將 AI 深度嵌入初始設計階段,創造自主和智能網絡正是我們所說的『AI 原生』」。

Huawei 在 2025 年 6 月的上海 MWC 也展示了 6G 潛力和新增長驅動力,顯示中國企業在 6G 研發方面的積極佈局。市場研究公司預測全球 6G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增長至 2035 年的 686.9 億美元(約港幣 5,357.8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4%。

香港成為亞太 6G 發展樞紐

香港在 6G 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 2025 年 5 月的 6G 全球峰會上表示,香港是全球首個拍賣 6/7 GHz 頻段無線電頻譜的城市,為 6G 流動通訊服務部署鋪平道路。香港已實現全境 5G 覆蓋,用戶數約 8,000,000,滲透率超過 105%,5G 可用性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

香港的光纖到戶滲透率約 90%,在全球排名前五,為 6G 部署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孫啟烈指出,作為亞太地區電信樞紐和通往內地的門戶,香港是探索、開發和部署新一代流動技術的理想之地。

預計 6G 全面商業化將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數碼化轉型機遇,尤其在智慧工廠、自動駕駛和遠程醫療等領域,同時也將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隨著標準化工作在 2028 年完成,各大科技企業如何把握這一技術變革窗口期,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市場格局。

 

資料來源: Tom’s Guide RTHK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華為 R.I.S.E 架構重塑政務 AI 雲生態 一文了解「國家政務雲參考架構」

華為在 2025 年全聯接大會期間發布「R.I.S.E」國家政務雲參考架構,此創新架構融合「雲 + AI」技術,成為政府數碼化轉型的核心動力。該架構涵蓋韌性基座、自主安全、數智創新和豐富生態四大核心方案,基於華為在全球 800 多個政務雲專案的豐富經驗而開發。這次發布除了回應當前超過 80 個國家推出雲端優先或人工智能戰略的全球趨勢,更為各國政府提供完整的數碼化轉型解決方案。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架構的技術創新、市場影響,以及對全球政務數碼化發展的深遠意義。

華為公共事業領域首席科學家高宏榮發布國家政務雲參考架構

技術突破與架構創新引領行業標準

華為公共事業領域首席科學家高宏荣在發布會上詳細闡述 R.I.S.E 架構的核心理念,強調雲端與 AI 已成為國家數碼化轉型的重要基座。該架構採用創新的分散式雲端架構為核心,透過統一架構、同步技術、共享生態的設計原則,實現政務雲端服務的全面升級。在韌性基座方面,系統提供多地容災的高可靠架構、1+7 立體防護安全體系及確定性運維,確保資料安全和應用系統穩定運作。自主安全層面則提供公有雲、全棧專屬雲、華為雲 Stack 等多種部署模式,有效應對國家數碼主權的挑戰。

國家數碼化升級的巨大潛力

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在峰會上分享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他強調中國在推進國家數碼及智能化轉型、建立智慧政府方面的積極探索,正為世界提供寶貴的「中國經驗」。華為副總裁、公共事業軍團行政總裁李俊風指出,華為以「雲與 AI」雙核驅動,創建了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雲基座」,為政府與公共事業智能化躍升提供強大支援。來自香港數字政策辦公室、突尼斯 CCK-MHESR、阿聯酋 Ankabut、廣東花都 AIPMC 等國際嘉賓也分享了各自在政務服務、教育及行業智能化等領域的實踐經驗,展現雲端與 AI 技術在全球範圍內驅動國家數碼化升級的巨大潛力。

華為副總裁,公共事業軍團 CEO 李俊風

全球政務雲市場格局重構

回顧政務雲市場的發展歷程,近年全球各國政府都在加速推進數碼化轉型,特別在疫情催化下,網上政務服務需求激增。華為這次發布的 R.I.S.E 架構標誌著政務雲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數智創新方面,該架構建立應用、資料、AI 三大賦能平台,實現高品質資料的高效供給和使用,並提供政務智慧體、數字 ID 作為數碼公共平台層能力。在生態建設上,華為與政府及公共事業領域 100 多家生態夥伴合作,同時亦在 ICT、AI、大數據等 9 大領域設立人才培養課程和認證體系,推動數碼及智能化戰略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全方位的生態佈局為政務雲市場帶來了新的競爭維度。

 

市場領導地位鞏固與實戰案例驗證

華為雲在政務雲領域的市場表現持續強勁。根據 IDC 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華為在 2024 年政務專屬雲市場以 23.3% 市場佔有率穩佔第一位,並已連續 5 年保持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佔有率的領先地位。在整體政務雲市場規模達 939.4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1,014.6 億元)的背景下,華為雲除了在技術創新方面領先,在實際應用落實上亦取得顯著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華為雲 5 個主要案例成功入選中國信通院「2025 政務大模型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涵蓋深圳福田、廣州白雲、貴州貴安新區、克拉瑪依、江蘇宜興等地區,展現了從城市治理到基層服務的全方位應用能力。

在具體應用效果方面,深圳福田區透過華為雲建立的「四智融合」治理體系,其公文助手能在數分鐘內生成公文,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克拉瑪依市則透過 AI 社工數碼人技術,為居民提供「一問一答」政策諮詢、「一問一查」智能查詢及「一問一辦」業務辦理等服務,有效解決基層人力短缺與業務複雜的矛盾。這些實戰案例除了驗證 R.I.S.E 架構的實用性,也為其他地區的政務數碼化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的成功模式。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華為雲在政務、工業、金融、汽車四大行業的市場佔有率均位居第一,AI 算力規模較去年大增 268%,昇騰 AI 雲客戶從 321 家增至 1,805 家,這些資料都印證了華為雲在技術實力和生態建設方面的持續領先優勢。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

政府數碼化轉型新機遇與挑戰並存

華為 R.I.S.E 架構的發布將為政府機構帶來多層面的影響。對於政府機構而言,此架構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雲端服務環境,有助加速數碼化轉型過程。政府機構則能夠借助這個平台提升服務效率,實現更智慧化的治理模式。然而隨著政務雲服務標準的提升,傳統供應商也面臨技術升級的壓力。未來政務雲市場將更注重技術創新、安全保障和生態整合能力,這對整個行業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資料來源:華為企業官網Huawei Enterprise新浪科技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中國版「星際之門」計劃崛起 回應美國 5,000 億 AI 霸主地位戰略

中國正透過大規模數據中心整合計劃,系統性挑戰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主導地位。北京當局加強對全國數據中心的統籌管理,目標是更有效運用有限的運算資源,應對 AI 需求激增的挑戰。這項被稱為「中國版星際之門 (China Stargate)」的戰略,直接回應美國 OpenAI、Oracle 和 SoftBank 合作的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德州 AI 數據中心項目。本文將深入分析中國 AI 基礎設施的戰略轉型、技術創新突破以及對全球 AI 競爭格局的深遠影響。

從分散走向整合的 AI 運算佈局

中國 AI 數據中心整合計劃的核心在於解決運算資源分散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位於長江上一座 760 英畝島嶼的蘇湖「超級集群」項目,正將農田改造為大型伺服器農場,象徵著中國 AI 基礎設施的系統性重構。該項目包含華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四大營運商的數據中心,總投資達 2,700 億元人民幣(370 億美元,約港幣 2,886 億元)。

根據研究機構 Epoch AI 的數據,美國目前控制著全球約四分之三的運算能力,而中國僅佔 15%,這一巨大差距促使北京當局採取更加協調的策略。美國企業智庫研究員 Ryan Fedasiuk 指出:「中國正開始對稀缺的運算資源進行分流,以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北京現在正以此為目標規劃數據中心基礎設施。」

 

網絡互聯突破地理限制

面對美國出口管制和地理分散的雙重挑戰,中國採用創新的網絡技術解決方案,將分散在各地的處理器連接成集中式運算集群。中國電信和華為利用網絡技術連接從西部到東部的運算能力,形成「運算走廊」的概念。這一策略類似於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將關鍵資源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調配。

華為正在開發名為 UB-Mesh 的新型網絡技術,聲稱能透過更佳的任務分配,將跨多個運算集群的大語言模型訓練效率提升一倍。雖然數據中心研究諮詢公司 DC Byte 創辦人 Edward Galvin 警告:「使用多個較小且較舊的數據中心,效率低於使用一個更大更現代的數據中心,這關乎規模經濟。」但中國仍在積極探索這一技術路徑。

突破技術封鎖的多元策略

美國的出口管制阻止中國企業獲得 Nvidia 等領先 AI 晶片製造商的最佳處理器和硬件裝置,促使中國採取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一方面,華為和寒武紀等國內晶片製造商正努力填補空缺,雖然在製造能力方面仍面臨限制;另一方面,一個中介商網絡在中國興起,以獲得被禁止出口到中國的 Nvidia GPU。

Stanford University 的《2025 AI Index Report》顯示,2024 年美國機構產生了 40 個值得注意的 AI 模型,大幅超越中國的 15 個和歐洲的 3 個。然而中國在開源 AI 領域採取更積極的策略,DeepSeek-R1 等模型在效率和開放性方面與 OpenAI 的 o1 模型形成競爭。Record Future 的分析指出,中國 AI 產業很可能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力量,其 AI 模型可能在某些領域超越美國。

政策支援與市場機制並重

中國政府正提供大幅補貼支援 AI 基礎設施建設,蕪湖等地區的補貼可覆蓋高達 30% 的 AI 晶片採購成本,比其他地區更加慷慨。這種政策支援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推動了全國性的數據中心建設熱潮。截至 2024 年中期,中國已建成或宣佈計劃建設超過 250 個 AI 數據中心,覆蓋全國各個地區。

與美國主要由少數科技巨頭控制運算能力不同,中國正嘗試建立類似公用事業的 AI 運算網絡,讓全國各地的開發者都能獲得所需的運算資源。這種分散式創新環境可能為 AI 發展創造更多協作機會,任何有創意的人都可以創建自己的模型。

重塑全球 AI 競爭格局

中國的「星門計劃」既是對美國技術優勢的直接回應,也重新定義了全球 AI 競爭規則。透過整合分散的運算資源、發展網絡互聯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中國正在探索一條不同於美國集中式發展模式的道路。雖然在高階晶片製造方面仍面臨挑戰,但中國在能源供應、數據獲取和人才培養等關鍵要素上展現出的競爭優勢,可能在長期內改變全球 AI 發展的平衡。這場競爭的最終結果將深刻影響全球數碼基礎設施的未來控制權,以及各國在 AI 時代的戰略地位。

資料來源:Epoch AI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Recorded FutureWilson CenterStanford HAI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Nvidia 50 億美元注資 Intel:AI 巨頭戰略佈局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Nvidia 50 億美元注資 Intel:AI 巨頭戰略佈局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Nvidia 今日宣佈向競爭對手 Intel 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並達成聯合開發個人電腦與數據中心晶片的歷史性合作協議。這筆交易完成後,Nvidia 將成為 Intel 最大股東之一,持股比例約 4%,投資價格為每股 23.28 美元(約港幣 HK$181.58)。消息公佈後,Intel 盤前股價飆升 30%,顯示市場對這項合作極為看好。

這次合作將整合 Nvidia 領先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以及 Intel 的 CPU 處理器和龐大 x86 生態系統。雙方將共同開發多代個人化產品,瞄準超大規模、企業級和消費市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協議不涉及 Intel 的代工製造業務,Nvidia 仍將繼續依賴 TSMC 生產其旗艦處理器。

市場震盪突顯產業權力重新洗牌

IG Group 倫敦首席市場分析師 Chris Beauchamp 指出:「這反映出 Nvidia 有意在美國本土實現投資多元化,同時也希望在美國政府面前留下好印象。雖然這並未改變 Nvidia 在中國面臨的更大問題,但確實有助於與美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Boston Anderson Capital Management 創辦人 Peter Andersen 表示:「只要 Nvidia 選擇為其站台,Intel 的股票自然就有吸引力,因為這意味著 Nvidia 看好 Intel 的價值」。

技術整合策略創造競爭新優勢

根據協議條款,Intel 將設計個人化的數據中心中央處理器 (CPU),Nvidia 則將自家 AI 晶片 (GPU) 與其封裝。一項專有的 Nvidia NVLink 技術將實現 Intel 與 Nvidia 晶片之間的高速互連。這些高速連接在 AI 市場至關重要,因為許多晶片必須協同運作才能處理海量數據。目前 Nvidia 最暢銷的 AI 伺服器僅搭載自家晶片,但這項協議將讓 Intel 獲得同等機會,有望從每台 Nvidia 伺服器中分一杯羹。

在消費電子領域,Nvidia 將為 Intel 提供專屬個人化的繪圖晶片,Intel 可將其與自家 PC 處理器共同封裝並實現高速連接,這將幫助其在與 AMD 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佔得先機。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表示:「這項歷史性的合作將 Nvidia 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與 Intel 的 CPU 和龐大的 x86 生態系統深度融合,堪稱兩大世界級平台的結合。我們將共同擴展生態系統,為新一代運算時代奠定基礎」。

Intel 轉型關鍵時刻獲重要支援

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Lip-Bu Tan)今年 3 月上任後,一直致力於精簡營運並承諾工廠產能只在有實際需求時才擴張。他因與中國的關係曾受包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內的政界人士質疑,但在華盛頓安排會議後,最終同意讓美國政府持有其 10% 的股份。

這筆新投資進一步壯大 Intel 的資本儲備。在宣佈獲得 SoftBank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投資及美國政府 57 億美元(約港幣 444.6 億元)資金幾週後,Intel 的財務狀況持續改善。公司首席財務官 David Zinsner 上月表示,公司目前「現金狀況良好」,在 18A 下一代製造工藝出現大量需求前,無需再大量融資。陳立武回應這次合作時表示:「我們感謝黃仁勳和 Nvidia 團隊對我們的信任投資,期望未來的合作能為客戶創新並發展我們的業務」。

產業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這次合作對其他半導體巨頭構成重大挑戰。Nvidia 與 Intel 的聯合晶片將對研發 AI 伺服器的 AMD 和擁有晶片互連技術、協助 Google 開發 AI 晶片的 Broadcom 構成強力競爭。分析師普遍認為,若 Intel 的代工業務要生存,最終必須贏得 Nvidia、Apple、Qualcomm 或 Broadcom 等大客戶。然而這次協議明確不涉及代工業務,意味著 Nvidia 仍將繼續依賴 TSMC 生產其主力處理器。雖然 Intel 的 x86 運算架構在數據中心和 PC 市場逐漸被 Arm 技術侵蝕,但仍佔據主導市場佔有率。這次與 Nvidia 的合作可能有助鞏固其在傳統優勢領域的地位。

這項合作反映了半導體產業權力平衡的根本性轉變。曾經引領晶片業潮流、為「矽谷」貢獻了「矽」的 Intel,如今卻需要依靠昔日的小型顯示卡製造商來維持競爭力。Nvidia 憑藉其在 AI 革命中的領先地位,正在重塑整個產業的合作與競爭模式。雙方未透露首批聯合產品的上市時間,但表示將推出「多代」新品,且各自此前的產品規劃不會因這次合作而改變。這項歷史性協議標誌著半導體產業進入新的競合時代,也為其他廠商如何在 AI 驅動的未來中定位自己提供了重要參考。

資料來源: NVIDIA官方新聞稿路透社CNBC紐約時報雅虎財經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微軟將強制安裝 Copilot AI 助手: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轉捩點


微軟將強制安裝 Copilot AI 助手: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轉捩點

Microsoft 將於 2025 年 10 月開始,自動在全球 Microsoft 365 桌面應用程式中安裝 Copilot App,標誌著企業 AI 工具普及化的重要里程碑。這項影響數億用戶的重大部署,將改變現代職場的工作模式,除了歐盟經濟區獲得豁免外,所有 Windows 裝置都將自動獲得這款 AI 生產力工具。

根據最新訊息中心公告,安裝過程將於 10 月初開始,預計 11 月中旬完成,為用戶提供統一的 AI 體驗入口。同時 Microsoft 也宣布為企業和教育版用戶部署免費的 Copilot Chat 功能,進一步擴大 AI 工具的覆蓋範圍。本文將深入分析此舉對企業營運、市場競爭和未來發展的三大關鍵影響,以及行政總裁需要關注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市場策略解析:Microsoft AI 生態系統的全面佈局

Microsoft 這次強制安裝策略,反映了其在 AI 競爭中的積極立場。根據 Gartner 2025 年調查,94% 的 IT 領導者報告從 Microsoft 365 Copilot 獲得可衡量的效益,但僅有 6% 完成全球部署。這矛盾現象促使 Microsoft 採取更直接的推廣方式。

Microsoft 在官方聲明中表示:「這項變更簡化了 Copilot 的使用途徑,確保用戶能輕鬆發現並參與提升生產力的功能」。Copilot App 將作為集中入口,整合 Word、Excel、PowerPoint 等 Microsoft 365 應用程式的 AI 功能,包括筆記本和 AI 代理程式等進階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經濟區的豁免政策突顯了數據主權和私隱保護的重要性。Microsoft 的 EU Data Boundary 服務確保歐盟用戶數據保持在歐盟境內處理,這差異化策略可能影響全球企業的 IT 部署決策。

企業營運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機遇

實際應用案例顯示,Microsoft 365 Copilot 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營運效益。Newman’s Own 食品公司僅有 50 名員工,透過 Copilot 工具使營銷團隊每月活動數量增加三倍,每月節省 70 小時的行業新聞摘要時間。原本需要 3 小時完成的簡報,現在只需 30 至 60 分鐘。

巴西最大媒體集團 Globo 的實踐經驗更具參考價值。該公司擁有超過 1 億每日觀眾,員工透過將 Copilot 整合到日常工作流程中,每月節省 2 小時,同時提高營運準確性。相關負責人表示:「員工節省的時間讓我們能更專注於創意和關鍵績效指標」。

根據 Microsoft Learn 官方數據,Copilot Chat 現已在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和 OneNote 中推出,為所有 Microsoft 365 用戶提供內容感知的 AI 聊天體驗。這種整合式體驗減少了複製貼上、檔案上傳和應用程式切換的需求。

技術安全與合規挑戰的應對策略

企業 IT 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如何平衡 AI 效益與安全風險。Microsoft 365 Copilot 採用企業級數據保護 (EDP),所有處理都在 Microsoft 365 服務邊界內進行,確保用戶數據不會用於訓練 AI 模型。

IT 專家 Josh Brown 分析指出:「Copilot 不是人類寫作者的替代品,而是協助寫作過程的工具」。相較於 ChatGPT Enterprise,Microsoft Copilot Chat 的優勢在於完全在 Microsoft 365 合規框架內運作,自動遵守用戶權限、數據駐留政策,並與 DLP 和 eDiscovery 工具預設整合。

對於希望退出自動安裝的企業,系統管理員可透過 Microsoft 365 應用程式管理中心進行設定:登入管理員帳戶,前往「自訂」>「裝置配置」>「現代應用程式設定」,選擇 Microsoft 365 Copilot 應用程式,然後取消勾選「啟用 Microsoft 365 Copilot 應用程式自動安裝」。

產業競爭格局的深度重塑

Microsoft 的強制安裝策略正在重塑整個企業軟件市場。The Estée Lauder Companies 利用 Copilot Studio 創建的 ConsumerIQ 代理程式,將收集洞察的時間從數週縮短至數分鐘,在競爭激烈的美妝產業中,提升了產品開發敏捷性和營銷策略回應速度。

根據使用報告分析,Copilot 在銷售領域的應用效果顯著。一家國際 IT 服務公司 93% 的 Copilot 授權銷售用戶,積極使用相關工具,銷售經理報告回應 RFP 的速度提升約 50%。在客戶服務領域,全球試點項目顯示客戶滿意度提升約 20%,團隊錯誤率降低約 20%,代理生產力提升約 30%。

然而調查亦揭示了挑戰。僅有 12% 的組織報告從 Microsoft 每用戶每月 30 美元(約港幣 HK$234)的服務中獲得顯著商業價值,47% 認為「有些價值」,35% 報告的效益微乎其微。關鍵問題在於衡量機制不完善,僅有 10% 建立了正式的 Copilot KPI,38% 完全缺乏 Microsoft 365 基準指標。

未來趨勢:AI 工作流程的標準化過程

展望未來,Microsoft 的自動安裝策略將加速企業 AI 工具的標準化過程。隨著 GPT-5 在所有用戶中推出,配備優先存取權限的 licensed 用戶將享有更快的回應時間和更一致的可用性。這項部署對企業的長遠影響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降低 AI 工具的使用門檻,促進全員數碼素養提升;其次統一的 AI 體驗將推動工作流程標準化,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最後企業需要重新評估現有的生產力工具投資策略,考慮 AI 原生解決方案的戰略價值。

對於行政總裁而言,關鍵問題不再是是否採用 AI 工具,而是如何在組織中有效整合和管理這些工具。成功的企業將是那些能夠建立完整 AI 治理框架、培養員工 AI 素養,並將 AI 工具與業務流程深度整合的組織。

資料來源:
BleepingComputer,Microsoft Tech Community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微電子業

龍芯首創 GPGPU 晶片完成研發 中國自主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


龍芯首創 GPGPU 晶片完成研發  中國自主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

中國自主處理器廠商龍芯中科宣布,其首款通用圖形處理器 9A1000 已完成研發工作,預計於 2025 年第三季進入流片階段。這款定位為入門級 GPGPU 的產品,圖形效能對標 2017 年推出的 AMD Radeon RX 550,同時具備 40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標誌著中國在 GPU 自主研發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這次發布除了代表龍芯從 CPU 廠商向 GPU 領域的戰略擴張,更反映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出口限制下,尋求技術自主的迫切需求。

技術規格突破帶來的商業價值重新定義

龍芯 9A1000 雖然圖形效能僅對標八年前的 AMD RX 550,但其技術創新集中在架構改良和 AI 加速能力上。根據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在 2024 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9A1000 在流處理器面積縮減 20% 的同時,工作頻率提升 25%,輕載功耗降低 70%。這種設計理念反映了中國 GPU 廠商對市場需求的獨特理解,即優先發展 AI 推理和科學計算能力,而非追求頂級遊戲效能。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教授魏少軍指出,「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路徑與歐美廠商截然不同,更注重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性價比優勢」。9A1000 支援 OpenGL 4.0 和 OpenCL ES 3.2 標準,相比龍芯 2K3000 處理器內建的 LG200 顯示核心,整體效能提升 4 倍,AI 運算能力更是達到 5 倍增長。這種漸進式技術路線為中國 GPU 產業奠定了紮實的發展基礎。

產業生態系統建立面臨的關鍵挑戰

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軟件生態系統的不成熟成為最大障礙。據業內專家分析,即使 9A1000 順利完成流片,其商用價值仍受到驅動程式開發和軟件相容性問題的制約。Bernstein 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美國出口限制為中國本土 AI 晶片廠商創造了機會,但技術差距和生態系統缺失仍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包雲崗表示,「GPU 不只是硬件產品,更是一個完整的軟硬件生態系統。龍芯等中國廠商需要在驅動開發、開發工具鏈和應用軟件適配方面投入更多資源」。目前龍芯已規劃 9A2000 和 9A3000 等後續產品,其中 9A2000 預計於 2027 年推出,效能可達 NVIDIA RTX 2080 水準,整體效能較 9A1000 提升 8 至 10 倍。

全球競爭格局下的戰略意義與市場前景

從全球半導體競爭角度來看,龍芯 9A1000 的推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數據,中國 GPU 即服務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2.72 億美元(約港幣 HK21.2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10.1億美元(約港幣HK78.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5.8%。這一增長趨勢為龍芯等本土廠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然而國際競爭環境的複雜性不容忽視。NVIDIA 在中國 AI 晶片市場的佔有率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66% 下降至 2025 年的 54%,但這主要由於供應鏈限制而非技術競爭。華為海思、寒武紀科技等中國廠商正積極搶佔市場佔有率,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李世瑋認為,「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將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新配置,但真正形成技術優勢仍需 5 至 10 年時間」。

龍芯 9A1000 的成功研發標誌著中國 GPU 產業從無到有的重要轉折點。雖然技術規格相對保守,但其在 AI 加速和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優勢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軟件生態系統的逐步完善和後續產品的推出,中國 GPU 產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企業決策者應密切關注這一技術趨勢的發展,思考如何在供應鏈多元化和技術自主化的大趨勢下制定相應策略。

資料來源:
Tom’s Hardware
NotebookCheck
Grand View Research

龍芯中科發布首款自主研發 GPGPU 晶片 9A1000,圖形效能對標入門級產品,但具備 40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標誌中國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雖然面對軟件生態系統的挑戰,但在美國出口限制下,此舉突顯了技術自主的迫切性。企業決策者應關注這趨勢,以應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變化。

【建議分類】
IT 基建,人工智能,微電子業

【建議 Tags】
龍芯,9A1000,GPU,AI,晶片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騰訊全面轉向國產 AI 晶片 減低依賴 Nvidia 以應對美國出口管制

騰訊控股正式宣布其雲端運算部門已完成對主流國產 AI 晶片的「全面適配」,這標誌著中國最大社交媒體平台 WeChat 的母公司,在中美科技戰升溫之際,作出具里程碑意義的戰略轉向。在 9 月 16 日舉行的全球數碼生態大會上,騰訊雲總裁邱躍鵬明確表示,公司在 AI 運算基礎設施中,全力支援國產晶片,並積極參與開源社群建設。這項宣布在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控 Nvidia 違反反壟斷法規 24 小時後公布,突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而騰訊此舉亦反映中國科技自主化的最新進程。

戰略轉型背後的核心驅動力

騰訊雲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行政總裁湯道生在峰會上強調,公司將致力創建「智慧化」與「全球化」兩大效率引擎,推動企業可持續增長。他同時透露公司正與多家國產晶片企業合作,為不同應用場景部署「最合適的硬件」。這策略轉變反映了騰訊對供應鏈安全性的深度考量,尤其在美國對華科技出口管制日益嚴格的背景下。

根據研究機構 Omdia 的數據,騰訊雲在 2025 年上半年以 7% 市場佔有率,位居中國 AI 雲端服務供應商第四名僅次於阿里巴巴集團、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和華為的雲端運算部門。這市場地位使騰訊的晶片策略調整,具有重要的產業示範效應。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最近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雖然面臨美國出口政策的不確定性,公司仍擁有足夠的處理器用於訓練,並在推理晶片方面「有很多選擇」。邱躍鵬補充指,騰訊採用軟硬件協同的全棧最佳化策略,利用異構運算平台整合多類晶片,向外提供高性價比的 AI 算力服務,以應對算力供應挑戰。

產業專家的多元化視角分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認為,騰訊的決定體現了中國科技企業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他指出:「這項調整除了是技術路線,更是對國家科技安全戰略的積極回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海艦則從全球供應鏈角度分析,認為騰訊的轉向將加速中國 AI 晶片產業的成熟化過程。「當龍頭企業開始大規模採用國產晶片時,整個生態系統的技術迭代速度將顯著提升」。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教授朱軍強調技術標準化的重要性:「騰訊等大型平台的參與,將推動國產 AI 晶片在性能最佳化、生態建設等方面實現突破,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技術標準。」

數據顯示,中國在 2025 年 7 月成立「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匯聚多家半體和 AI 企業,目標是推進本土處理器在 AI 專案中的應用。這聯盟的成立為騰訊等企業的戰略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產業支援。

地緣政治格局下的技術自主化過程

回顧近年中美科技競爭的發展軌跡,美國自 2018 年開始對中國實施一系列科技出口管制措施,尤其在半導體領域的限制日趨嚴格。2023 年 10 月,美國進一步收緊對華 AI 晶片出口管制,直接影響包括騰訊在內的中國科技企業的硬件採購策略。

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科技自主化戰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騰訊的決定與這國家戰略高度契合,同時也響應了 DeepSeek 等 AI 初創企業的類似舉措。DeepSeek 在今年 8 月宣布,其升級版 V3.1 模型專為下一代「國產晶片」而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 9 月 15 日宣布,Nvidia 在 2019 年收購以色列互連解決方案供應商 Mellanox Technologies 的 69 億美元(約港幣 538.2 億元)交易中,違反了反壟斷法規。這項調查的啟動時間,恰好與騰訊宣布轉向國產晶片同期,突顯監管環境對企業決策的重要影響。

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對企業而言騰訊的戰略轉向釋放出多重訊號。一方面,這表明中國 AI 基礎設施正朝著更自主可控的方向發展,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更穩定的技術支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企業需要重新評估其技術架構和供應商選擇策略。

在技術產品方面,騰訊推出了混元 3D 3.0 基模和智慧體開發平台 ADP 3.0,並持續改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發布多款支援手機端運行的開源小模型(0.5B、1.8B、4B、7B 參數),顯著降低部署門檻。其元寶 AI 助手作為國內日活躍用戶數前三的 AI 原生應用,市場影響力持續擴大。 公司亦計劃在沙烏地阿拉伯和日本建設資料中心,顯示出在國際市場的擴張野心。

未來隨著更多龍頭科技企業加入國產晶片陣營,中國 AI 產業鏈的自主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制定數碼化戰略時,需要密切關注這趨勢,並提前做好技術路線和合作夥伴的調整準備。數據顯示騰訊的企業服務業務在 2025 年第二季收入達 555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599.4 億元),實現雙位數增長,反映 AI 技術已成為重要的收入驅動力。 騰訊股價在宣布消息當日收盤報 645 港元,創下 2021 年初以來最高水平,市場對其戰略轉向給予了積極回應。

資料來源:
南華早報 
Tom’s Hardware
鈦媒體
IndexBox
第一財經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國產 7 大自主研發 AI 晶片意外曝光央視 平頭哥 PPU 性能直追 Nvidia H20

國產 AI 晶片產業迎來重要里程碑,多款自主研發晶片首次在央視《新聞聯播》公開亮相,其中阿里平頭哥 PPU 晶片的關鍵技術參數已可比肩 Nvidia H20。9 月 16 日晚間,央視報導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中心項目時,意外披露了包括阿里平頭哥、沐曦股份、壁仞科技等七大國產 AI 晶片品牌的部署情況,總算力達 5,481P,標誌著中國在 AI 算力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次國產晶片集體亮相,其深層意義可從技術規格、產業戰略及市場競爭格局三方面分析。

平頭哥 PPU 規格逼近國際先進水平

央視鏡頭罕見地展示了平頭哥 PPU 與 Nvidia A800、H20,以及華為昇騰 910B 的詳細參數對比表格。根據曝光數據,平頭哥 PPU 採用 96GB HBM2e 記憶體,與 Nvidia H20 的記憶體容量相同,晶片間頻寬達 700GB/s,介乎 A800 的 400GB/s 和 H20 之間。在 PCIe 介面方面,PPU 支援 5.0×15 規格,優於 A800 的 4.0×16,與 H20 保持一致。

業界專家認為這些技術指標的公開披露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表示,平頭哥 PPU 在多項關鍵參數上超越 A800,接近 H20 水平,顯示中國在 AI 晶片設計能力上已實現重要突破。功耗控制方面,PPU 維持在 400W,與 A800 相當,相比 H20 的 550W 更加節能,這對大規模部署具有成本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曝光的技術細節遠超以往中國晶片廠商的公開資料程度。相較於華為昇騰 910B 的 64GB HBM2 記憶體和 392GB/s 頻寬,平頭哥 PPU 在所有關鍵指標上均處於領先地位,體現了阿里在 AI 晶片領域的技術積累深度。

 

萬億級算力市場的國產化過程

從央視披露的部署規模看,已簽約項目涉及 1,747 台裝置、22,832 張算力卡,總算力達 3,479P,其中阿里雲以 1,024 台裝置、16,384 張平頭哥算力卡佔據最大份額。中科院和北京京儀分別部署沐曦和壁仞科技的解決方案,形成多元化的國產算力生態。

阿里巴巴行政總裁吳泳銘在今年 8 月的財報會議上透露,公司已建立「後備方案」應對全球 AI 晶片供應鏈變化,與不同合作夥伴建立多元化供應鏈儲備。這一戰略在央視報導中得到充分體現,阿里過去四個季度在 AI 基礎設施及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 1,000 億元(約港幣 1,080 億元),顯示其在自研晶片領域的堅定投入。

產業分析師指出,中國聯通三江源項目作為國家級綠電智算中心,選擇國產晶片方案具有重要示範效應。項目總規模預計將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鏈投資(約港幣逾千億元),為國產 AI 晶片廠商提供了寶貴的商業化機會和技術驗證平台。

從技術追趕到生態構建的戰略轉型

回顧平頭哥的發展軌跡,2019 年發布的含光 800 推理晶片,已在 ResNet-50 測試中達到 78,563 IPS 的性能,比當時業界最佳 AI 晶片高出 4 倍。今年 3 月螞蟻集團百靈大模型技術報告曾披露訓練過程中使用的神秘「晶片 B」,其相關資料與平頭哥 PPU 高度吻合,顯示該晶片已在實際業務中得到驗證。

從競爭格局看,此次央視曝光的七家國產 AI 晶片廠商各有特色:平頭哥專注大模型推理最佳化,相容 CUDA 生態;沐曦股份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具備優勢;壁仞科技則在通用 GPU 設計上有所突破。這種多元化競爭態勢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產業生態,避免單一廠商壟斷。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 AI 晶片產業正從單純的技術追趕,轉向生態構建階段。隨著美國對華高階 GPU 限售政策的持續,國產晶片在軟件、硬件相容性、開發工具鏈完善度、生態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自主可控與成本效益的平衡之道

此次央視的「意外曝光」,實際上是中國 AI 晶片產業發展到關鍵節點的必然結果。面對日益增長的 AI 算力需求和供應鏈安全考量,國產晶片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用」的階段。阿里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將 PPU 部署規模擴至 10 萬張卡,覆蓋電商推薦、智能物流、AIGC 等全場景應用,這將為其商業化提供重要驗證。

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和規模效應顯現,國產 AI 晶片有望在成本控制和特製服務方面形成競爭優勢,為中國數碼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算力支援。這場從央視開始的「國產晶片秀」,或許正預示著中國 AI 產業生態的重大變局。

資料來源:
ETtoday新聞雲 |南方網 |電子工程專輯 |國際電子商情 |富途資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