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Equinix 聯手 Dell、 Schneider 揭香港 AI 數據中心戰略 液冷技術降耗 40% 搶佔亞太先機

Equinix 聯合 Dell Technologies 與 Schneider,於香港 HK1 數據中心成功部署 50 千瓦機櫃式液體冷卻系統,標誌著香港 AI 基礎設施發展的重大突破。這項創新技術直接回應全球數據中心用電需求至 2027 年將激增 50% 的挑戰,為香港在亞太區 AI 競賽中搶佔先機奠定關鍵基礎。這次技術突破具三大核心價值:革命性冷卻效能提升、能源效率改善策略,以及對香港數碼經濟轉型的深遠影響。

液冷技術引領數據中心散熱革命

Equinix HK1 數據中心的液體冷卻技術部署,意味著傳統空氣冷卻系統面臨根本性變革。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最新報告,全球數據中心能耗預計到 2030 年將有 165% 的驚人增幅,其中冷卻系統佔總耗能 40%。這次採用的直達晶片 (direct-to-chip) 液體冷卻系統,能為每個機櫃提供高達 150 千瓦的冷卻容量,較傳統空氣冷卻系統效能提升 30 倍。

亞太區數據中心協會主席張偉明指出:「液體的導熱能力比空氣高出 3,000 倍,這項技術突破將徹底改變高密度運算的遊戲規則。」中華電力進行的能源審核結果顯示,採用液體冷卻系統後,數據中心的電力使用效率 (PUE) 可從傳統的 1.4-1.5 降至 1.2 或更低,單座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省超過 2,000 兆瓦時電力,相當於約 500 戶香港家庭的年用電量。

 

三方協作創建AI運算生態圈

這次跨領域合作展現了科技巨擘對香港 AI 市場的戰略重視。Schneider 提供的機櫃式 CDU 冷卻系統,搭配 Dell PowerEdge 伺服器的液冷架構,形成完整的高效能運算解決方案。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預測,亞太區 AI 基礎設施投資將在 2025 年達到 120 億美元(約港幣 936 億元),較 2024 年成長 35%。

Dell Technologies 亞太區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總監李思華指出:「香港作為亞太區金融科技中心,對 AI 運算的需求正以指數級增長。我們的液冷伺服器技術能夠支援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需求,單台伺服器可處理的 AI 工作負載比傳統系統提升 200%。」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採用先進冷卻技術的數據中心,在 AI 訓練任務中的運算效率可提升 40%,並將伺服器停機時間減少 60%。

可持續發展驅動綠色轉型策略

香港政府於 2021 年發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明確訂立碳中和目標,數據中心作為耗能大戶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Equinix 的液冷技術部署,正好與政府推動的綠色科技發展策略形成呼應。環境局數據顯示,香港數據中心行業的碳排放量佔全港總量的 2.8%,預計到 2030 年將上升至 4.5%。

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康教授表示:「液體冷卻技術除了能大幅降低能耗,更為香港實現 2050 年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路徑。」Equinix 在 2024 及 2025 年連續獲得美國 ASHRAE 科技獎、機電工程署優良操作大獎等多項殊榮,證明其在綠色數據中心領域的領導地位。據估算,若香港所有數據中心全面採用液冷技術,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 150,000 噸,相當於種植 6,500,000 棵樹的減碳效果。

 

搶佔亞太 AI 競賽制高點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在金融服務、智慧城市、醫療科技等領域快速普及,香港正積極鞏固其作為亞太區 AI 創新樞紐的地位。這次液冷技術的成功部署,為香港在區域 AI 競賽中注入關鍵競爭優勢。新加坡、東京等主要競爭對手均在加速 AI 基礎設施建設,香港必須透過技術創新維持領先地位。

創新及科技局最新統計顯示,2024 年香港 AI 相關投資較前年增長 180%,達到 42 億港元。此項液冷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將進一步吸引國際 AI 企業選擇香港作為亞太區總部,預計未來三年將為香港創造超過 3,000 個高技術職位,並帶動相關產業鏈產值突破 500 億港元。這項技術突破除了能解決當前 AI 運算的散熱瓶頸,更為香港邁向智慧城市 3.0 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全球 AI 競賽日趨激烈,香港能否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液冷技術的成功部署是否預示著下一波數據中心革命的來臨?

資料來源:Equinix | 國際能源署 | IDC | 麥肯錫 | 創新及科技局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Microsoft Azure 服務全面恢復 紅海光纜斷裂事件突顯雲端基建脆弱性


Microsoft Azure 服務全面恢復  紅海光纜斷裂事件突顯雲端基建脆弱性

Microsoft 宣布因紅海多條國際海底光纜斷裂導致的 Azure 雲端平台延遲問題已完全解決,服務恢復正常運作。是次事件影響經中東地區、連接亞洲與歐洲約 17% 的全球網絡流量,突顯了全球雲端服務對海底光纜基礎設施的高度依賴性。事件始於 9 月 6 日凌晨 1:45 (美東時間),Microsoft 工程團隊透過流量重新路由和改善配置,在當日傍晚 6:30 成功緩解所有異常狀況。專家警告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類似基礎設施中斷事件可能更頻繁發生,企業需重新評估雲端服務的連續性策略。

危機應對展現技術實力

Microsoft 在面對這次突發基礎設施危機時,展現了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應變能力。根據 Microsoft 官方聲明,工程團隊立即啟動應急機制,「持續監控、重新平衡並改善路由,以減少對客戶的影響」。公司透過多樣化容量配置和替代路由選項,將原本經紅海傳輸的數據流量重新導向其他路徑,包括通過中國大陸到歐洲的陸路連接,以及經太平洋到美國再轉至歐洲的海底光纜。這種快速反應能力體現了 Azure 作為全球第二大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技術優勢,其在 60 多個地區的基礎設施部署為流量重新路由提供了充足選擇。然而即使成功重新路由,用戶仍面臨比平時更高的網絡延遲,突顯了海底光纜中斷對雲端服務質素的直接衝擊。

專家示警:基礎設施脆弱性日益嚴重

網絡安全專家 Doug Madory 指出,「主要公有雲依賴與一般網絡用戶相同的海底光纜基礎設施,當光纜事故發生時,雲端連接也會受到影響」。這次紅海光纜斷裂事件影響了 SEACOM/TGN-EA、AAE-1 和 EIG 等關鍵系統,這些光纜承載了歐亞之間大部分的數據傳輸。根據 HGC Global Communications 的評估,紅海地區 15 條海底光纜中有 4 條被切斷,影響了 25% 流量,其中約 80% 西向亞洲流量都需要經過這些光纜。網絡分析公司 Recorded Future 的研究顯示,2024 年至 2025 年間全球共發生 44 宗公開報告的光纜損壞事件,其中 31% 原因不明,25% 由錨拖拽造成,16% 源於地震等自然現象。專家特別關注的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關鍵數碼基礎設施可能成為蓄意攻擊目標,進一步威脅全球連接性。

修復挑戰:技術與地緣政治雙重困境

海底光纜修復面臨複雜的技術和政治挑戰。根據 SubTel Forum 數據,海底光纜故障平均修復時間已從 2015 年延長至 2023 年的 40 天,主要原因包括專業修復船隻不足和許可程序複雜化。全球海底光纜修復船隊約有 80 艘專業船舶,但大多數專注於新系統安裝而非緊急修復。紅海地區的修復工作面臨額外挑戰,也門胡塞武裝持續對該區域船隻發動攻擊,使維修與營運工作更加困難。國際海底光纜保護委員會 (ICPC) 估計,每次光纜修復成本在 100 萬至 300 萬美元(約港幣 HK780萬至HK2,340 萬元)之間,需要「配備經高度訓練船員的專業光纜船」,並可能耗時數月完成。這種修復能力與基礎設施擴張速度的不匹配,令未來修復時間可能進一步延長。

產業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是次事件對雲端服務產業產生深遠影響,促使各大雲端供應商加速投資基礎設施冗餘和多樣化策略。根據市場分析,雲端停機每分鐘成本可達 5,600 美元(約港幣 HK$43,680),迫使 AWS、Azure 和 Google Cloud 優先考慮地理冗餘、邊緣運算和主權雲解決方案。Microsoft 正擴展其 Azure 主權雲服務,為印度等關鍵市場提供特定區域數據儲存,以降低地緣政治衝擊風險。同時雲端供應商開始投資替代路由,包括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等新興路徑。專家預測隨著數碼基礎設施重要性日益突顯,各國政府將加強對海底光纜的保護措施,印度和阿聯酋等國已將光纜安全視為國家利益。對企業而言,這宗事件突顯了制定全面雲端服務連續性計劃的重要性,包括多雲部署和災難恢復策略。

 

資料來源:
路透社,Newsweek,Moneycontrol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Google Cloud 獲 META 史上最大訂單!100 億美元 6 年合約重塑雲端競爭格局


Google Cloud 獲 META 史上最大訂單!100億美元6年合約重塑雲端競爭格局

Meta 與 Google Cloud 正式簽署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雲端基礎設施合約,這筆為期 6 年的交易成為 Google Cloud 成立 17 年來規模最大的企業合約。 此項合作協議於 2025 年 8 月下旬正式敲定,Meta 將租賃 Google Cloud 伺服器、儲存及網路資源,專門用於支援其人工智慧算力擴充需求。 這標誌著全球 AI 基礎建設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同時也代表 Meta 在雲端策略上的重大轉變,從過去主要依賴 AWS 和 Microsoft Azure,擴展至納入所有三大公有雲服務供應商。

 

戰略合作背景:Meta AI野心推動雲端需求爆炸性增長

Meta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今年年初宣布,公司將在 2025 年投入 650 億美元(約港幣 5,070 億元)用於 AI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造「覆蓋曼哈頓大部分區域」的巨型資料中心。 這項投資計劃反映了 Meta 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雄心壯志,特別是在 Llama 大型語言模型家族、生成式 AI 產品與 AGI(人工通用智慧)研發方面的需求。雖然 Meta 持續投資自有資料中心,但其 AI 項目的快速擴張已超越內部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必須尋求外部雲端支援。

根據業界分析師觀察,Meta 雲端策略轉變反映出即使是科技巨頭也面臨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巨大挑戰。Gartner 研究指出,全球公有雲服務支出預計在 2025 年達到 7,230 億美元(約港幣 5.64 兆元)。 Meta 此前已與 Amazon 和 Microsoft Azure 建立合作關係,如今將 Google Cloud 納入生態系統,展現其多雲策略的完整佈局。這種分散化投資方式有助於風險管控,也能確保在 AI 運算需求激增時獲得足夠資源支援。

Google Cloud市場地位躍升:挑戰 AWS與 Azure雙寡頭格局

Google Cloud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表現亮眼,營收達到 136 億美元(約港幣 1,060.8 億元),年成長率 32%,遠超過 Alphabet 集團 13.8% 的整體成長率。 更重要的是,該部門營運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倍至 28.3 億美元(約港幣 220.74 億元),營運利潤率從 11.3% 大幅提升至 20.7%。 這些數據顯示 Google Cloud 正逐漸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在與市場領導者 AWS 和 Microsoft Azure 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Google Cloud 行政總裁 Thomas Kurian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簽署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以上大型合約數量,已等於 2024 年全年的總和。 除了 Meta 這筆重大合約外,Google Cloud 今年稍早還成功獲得 OpenAI 的雲端訂單,結束了 Microsoft Azure 自 2019 年以來的獨家合作地位。 加入這些戰略性客戶,除了提升 Google Cloud 市場聲譽,更為其未來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公司積壓訂單達 1,060 億美元(約港幣 8,268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8%,遠超營收成長速度,預示著未來幾年的強勁增長動能。

 

產業影響:雲端基礎設施軍備競賽加劇

這項合作協議的意義超越單純的商業交易,它反映出 AI 時代雲端基礎設施需求的結構性變化。Meta 財務長 Susan Li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正「探索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資料中心的方式」,以因應龐大的資本支出需求。 作為這項策略的一部分,Meta 已批准出售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的資料中心資產,並計劃與第三方合作開發新設施。

業界專家認為,Meta 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標誌著科技巨頭在 AI 基礎設施投資策略上的重要轉變。過去這些公司傾向於完全依靠內部資源進行擴張,但 AI 運算需求的指數級增長迫使它們尋求外部合作夥伴。 這種趨勢推動了雲端服務市場快速發展,也為整個 AI 生態系統的健康競爭創造條件。隨著 OpenAI 的 Stargate 項目宣布未來四年投入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以及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加碼 AI 投資,全球雲端基礎設施軍備競賽預計將持續升溫。

這項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的合約,除了鞏固 Google Cloud 在企業級市場的地位,更為全球 AI 發展注入新動力。隨著 AI 技術持續演進,雲端服務供應商與 AI 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將成為決定未來科技格局的關鍵因素。對於投資者和企業決策者而言,這項合作協議預示著雲端運算產業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值得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Reuters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

OpenAI 史上最大收購案 斥資11億美元收購 Statsig 重塑應用部門


OpenAI 史上最大收購案  斥資11億美元收購 Statsig 重塑應用部門

OpenAI 宣布以 11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全股票交易收購產品測試平台 Statsig,此為該 ChatGPT 開發商歷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案。此次交易將 Statsig 行政總裁 Vijaye Raji 納入 OpenAI 應用部門擔任技術長,統率 ChatGPT 及 Codex 開發工程,標誌著 OpenAI 在產品開發和企業市場佈局的重大戰略調整。交易完成後 Statsig 將維持獨立營運並繼續服務現有客戶。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收購案對 OpenAI 戰略轉型的三大影響:技術能力提升、組織架構重整,以及企業市場競爭力強化。

 

戰略收購背後的技術整合邏輯

OpenAI 此次收購 Statsig 並非單純財務投資,而是基於深度技術整合需求的戰略決策。Statsig 成立於 2021 年,專精於產品實驗、功能管理和產品分析工具,為包括 Microsoft、OpenAI 在內的大型科技公司提供 A/B 測試、功能旗標和即時決策服務。該平台最大優勢在於能直接使用企業雲端資料倉庫進行功能測試結果分析,避免資料外移的安全風險,同時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和 Metrics Explore 工具,協助企業深度挖掘測試數據模式。

業界專家分析 OpenAI 選擇 Statsig 反映出其對產品開發流程標準化的迫切需求。隨著 ChatGPT 用戶規模突破 2 億,如何在大規模部署中有效測試新功能、管理風險成為關鍵挑戰。前 Meta 工程主管、現任 Statsig 行政總裁 Vijaye Raji 在 Meta 任職 10 年期間,曾主導網上影片、遊戲等應用開發部門,具備大規模消費性產品開發經驗。其技術背景與 OpenAI 當前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組織架構革新與人事佈局調整

收購 Statsig 的同時 OpenAI 進行了重大組織架構調整,顯示公司正從研究導向轉向產品化和商業化導向。Vijaye Raji 將擔任應用部門技術長,直接向今年 5 月甫上任的應用部門行政總裁 Fidji Simo 報告。Simo 曾任 Instacart 行政總裁,具備豐富的消費性應用和企業服務經驗,其加入標誌著 OpenAI 對「傳統」企業功能重視程度的提升。

此次人事調整中,原主導 ChatGPT 和 API 開發的 Srinivas Narayanan 轉任 B2B 應用部門技術長,專注企業市場開發;產品長 Kevin Weil 則轉任新設立的 OpenAI for Science 部門,開發能加速科學發現的 AI 平台。這種功能性分工體現 OpenAI 對不同市場區隔的精準定位策略。根據路透社報導 OpenAI 年化營收已達 120 億美元(約港幣 936 億元),預計年底將突破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快速增長的營收規模需要更專業化的組織架構支援。

 

企業級 AI 應用市場的競爭加劇

從更廣泛的市場脈絡觀察 OpenAI 收購 Statsig 反映出企業級 AI 應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當前 AI 領域主要競爭者包括 Google 的 Gemini、Anthropic 的 Claude,以及 Microsoft 的 Copilot 系列產品,各家廠商均在加速產品迭代和功能改良。在此背景下,擁有成熟的產品測試和功能管理平台成為關鍵競爭優勢。

Statsig 平台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統一的產品開發工具鏈,解決現代產品團隊面臨工具分散的問題。該平台年度經常性收入已達 4,000 萬美元(約港幣 3.12 億元),服務客戶包括 Microsoft、Atlassian、Eventbrite 等知名企業。對 OpenAI 而言獲得 Statsig 意味著除了取得成熟的技術平台,更重要是獲得一支經驗豐富的產品開發團隊和既有的企業客戶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購價格 11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恰好等於 Statsig 今年 5 月最新融資輪的估值,顯示 OpenAI 並未支付溢價。這反映出 Statsig 投資者對 OpenAI 股票長期增值潛力的信心,同時也體現 OpenAI 在當前 AI 熱潮中的強勢議價能力。

 

前瞻展望:AI 產品化時代的到來

OpenAI 此次收購案象徵著 AI 行業正從技術展示階段邁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如何將 AI 能力有效轉化為可規模化的產品和服務成為關鍵課題。Statsig 的產品測試和分析能力將協助 OpenAI 更精準地理解用戶需求,改善產品體驗,加速新功能迭代。

展望未來 OpenAI 在完成組織架構調整後,預期將在企業級 AI 應用市場展現更強競爭力。特別是在 B2B 市場結合 Statsig 的實驗平台和 OpenAI 的 AI 技術,有望創造出更多個人化的企業解決方案。然而如何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維持技術創新動能,以及如何處理日益複雜的監管要求,仍將是 OpenAI 面臨的重大挑戰。此收購案完成時間仍需視主管機關審查結果而定,但無疑為 AI 產業的下一階段發展定調。

資料來源:OpenAI官方網站CNBC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

G42 尋求 NVIDIA 以外晶片選擇 與 8 大美國科技巨頭談判運算能力合作


G42 尋求 NVIDIA 以外晶片選擇 與 8 大美國科技巨頭談判運算能力合作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支持的 AI 新創 G42 正與美國多家科技巨頭談判,期望進駐「阿聯–美國 AI 園區」成為租戶。同時 G42 計劃將晶片供應來源多元化,正尋求 NVIDIA 以外的晶片製造商,減少對單一供應商依賴。

 

多家美國科技巨頭參與談判

消息人士透露,參與談判的包括 AWS、Google、Meta、Microsoft 與 Elon Musk 旗下 xAI,其中 Google 在運算能力談判中進展最快,但尚未達成任何協議。值得注意的是,Microsoft 已向 G42 投資 15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億元),深化雙方在 AI 和雲端服務的合作關係。

除了美國雲端巨頭,G42 也在洽談多家晶片製造商,包含 AMD、G42 持有股份的 Cerebras Systems 以及 Qualcomm,希望為該園區部分運算力提供支援。這項多元化策略反映出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面臨的挑戰,美國在全球晶片製造占比已從 1990 年的 37% 降至 2020 年僅 12%。

5 GW 規模園區計劃雄心勃勃

這座 5 GW 規模的阿聯–美國 AI 園區在 5 月美國總統 Trump 訪問阿布達比期間首次對外宣布,計畫成為美國以外最大 AI 基礎設施。園區將專供美國雲端巨頭與獲准服務商使用,由美阿兩國合作制定資源分配與監管。

園區第一階段工程已經敲定:由 OpenAI、阿布達比 MGX、日本軟銀與 Oracle 合作,在當地建設 Stargate(星際之門)資料中心。該設施規模 1 GW,將採用 NVIDIA 最新的 Grace Blackwell GB300 系統,預計 2026 年啟用,僅占 AI 園區整體計劃 20%。不過最新報道顯示,由於國安風險考慮,美國官員尚未確立出口 NVIDIA 先進 AI 晶片的國安條件,協議距離真正定案仍有距離。

與沙烏地阿拉伯展開競爭

G42 行動也被外界視為與沙烏地阿拉伯競爭。沙國主權基金支持的 AI 新創 HUMAIN 計劃到 2030 年建設 1.9 GW,並在 2034 年擴充到 6 GW。HUMAIN 執行長透露,目前沙國既有與在建資料中心已全數售罄。AMD 也與 HUMAIN 宣布合作,投資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打造 AI 運算基礎設施,計劃在未來 5 年部署總計 500 兆瓦 AI 運算能力。

與沙烏地同時保持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不同,阿聯選擇全力押注美國技術,並希望透過 G42 園區,讓美國客戶能向中東與全球南方市場輸出 AI 運算力。

AI 基礎建設需求仍存疑慮

儘管園區計劃雄心勃勃,外界對 AI 基礎建設需求能否持續仍存疑。OpenAI 在 8 月發表 GPT-5 後反應不如預期,加上科技股震盪,令市場對 AI 是否正進入「冷卻期」產生討論。

資料來源:TechOrange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IBM x AMD 世紀聯手:量子運算結合 AI 如何解鎖 1,300 億美元市場新機遇

IBM 與 AMD 正式宣布策略合作,共同開發「量子中心超級運算系統」(Quantum-Centric Supercomputing),這項突破性合作將結合 IBM 在量子運算領域的技術優勢與 AMD 的 CPU、GPU 及 AI 加速器技術,目標是在 2030 年前建立高容錯量子電腦。雙方計劃建立可擴展的開源平台,融合量子運算與高效能運算(HPC)的混合架構,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展示整合技術的初步成果。這項合作除了象徵量子運算商業化的重要里程碑,更預示價值 1,30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兆元)的量子運算市場即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1+1>2」運算革命 解構量子與 AI 混合架構的技術核心

量子中心超級運算架構的核心理念,在於讓量子電腦與基於 CPU、GPU 的高效能運算及 AI 基礎架構同時運行,各自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部分。IBM 董事長暨行政總裁 Arvind Krishna 表示:「量子運算將模擬自然世界,並以全新方式呈現數據。透過探索 IBM 量子電腦與 AMD 先進高效能運算技術的結合,我們將建立強大的混合模式,突破傳統運算的限制」。這種混合架構充分發揮了兩種運算典範的優勢:量子電腦擅長模擬原子和分子行為,而傳統超級電腦則能處理大規模資料分析任務。AMD 董事長暨行政總裁蘇姿丰博士補充道:「高效能運算是解決世界最重要挑戰的基礎。隨著我們與 IBM 合作探索高效能運算和量子技術的融合,我們看到了加速發現和創新的巨大機會」。

根據量子運算研究報告顯示,這種混合運算模式能夠解決目前任一技術都無法獨立處理的新類別演算法。專家指出,透過整合 AMD 的 CPU、GPU 和 FPGA 與 IBM 量子系統,將能夠在藥物發現、材料工程和大規模物流最佳化等領域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

為何專家視此次合作為「典範轉移」的關鍵

多位量子運算領域專家對這項合作表示高度肯定。根據外媒《IT Pro》報導,這項合作標誌著量子運算從理論研究向實際應用的重要轉變。Constellation Research 的分析師表示,IBM 和 AMD 的合作將加速量子運算技術的成熟,尤其是在容錯量子運算方面的發展。Forbes 科技專欄作家 Marco Chiappetta 認為,這種混合架構代表了運算領域的典範轉移,「正如我們從 CPU 中心轉向 AI 中心的超級電腦,現在我們正迎來量子中心超級電腦的時代」。

世界經濟論壇在其最新報告中強調,量子中心超級運算正在重塑產業並解鎖過往無法解決的挑戰,從加速藥物發現到先進材料工程,再到減少碳排放,其潛在應用範圍極其廣泛。該組織建議,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應積極部署這項技術,因為「塑造其應用和市場採用的窗口正在縮小」。

克服整合瓶頸 釋放量子運算的真正潛力

雖然前景看好,量子與高效能運算的整合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根據最新的學術研究指出,目前量子處理器(QPU)作為稀缺資源,在與傳統 HPC 系統整合時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超導量子處理器的單次任務執行時間約為 10 秒,而基於中性原子的量子系統則可能需要 30 分鐘以上,這種執行時間的差異為混合系統的資源調度帶來挑戰。

然而 IBM 已經通過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合作,證明了混合系統的可行性。今年 6 月,IBM Quantum System Two 成功與日本超級電腦 Fugaku 實現直接連接,這是 IBM 量子系統首次在美國以外部署。RIKEN 量子 HPC 協作平台部門主任佐藤未來博士表示:「量子系統正從雜訊中等規模量子(NISQ)時代邁向實用階段,隨着量子位元數量增加和保真度提升,這種整合將為科學應用帶來革命性改變」。

AMD 的硬件技術將為容錯量子運算提供必要的即時糾錯能力,這是實現可靠量子運算的關鍵要素。研究團隊計劃運用 IBM 的開源量子運算軟件開發框架 Qiskit,推動新式演算法的開發並建立完整的生態體系。

量子運算商業化競賽與未來戰略佈局

這項合作對量子運算商業化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市場分析,量子技術市場預計將達到 1,300 億美元規模,而 IBM 與 AMD 的合作將在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兩家公司的股價在合作宣布後均出現上漲,反映了投資者對這項技術融合的信心。

IBM 已經在量子運算領域建立了多項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與醫療機構 Cleveland Clinic、西班牙巴斯克省政府及 Lockheed Martin 的合作,使用混合量子及古典運算進行科學研究。AMD 則憑藉其在 Frontier 和 El Capitan 等世界頂級超級電腦中的技術應用,為這項合作帶來深厚的高效能運算經驗。

產業觀察家指出,隨著 Google 在量子運算領域展示的 Willow 晶片能在 5 分鐘內完成傳統超級電腦需要 10
25年才能完成的運算,量子運算的實用化競賽正在加速。雖然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曾表示,真正實用的量子電腦可能還需要 15 年以上時間,但他最近對這項技術的潛力採取了更樂觀的態度。

這項 IBM 與 AMD 的合作,除了為量子運算的實用化奠定基礎,也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參考。隨著量子中心超級運算系統的發展,企業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將這項技術整合到自身的創新策略中,以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預計在 2025 年底的技術展示將為產業提供更具體的應用方向,值得持續關注這項技術的發展動態。

資料來源:
IT Pro
Yahoo Finance
Quantum Computing Report
World Economic Forum
Seeking Alpha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人物專訪企業趨勢業界專訪資訊保安

專訪 8 位 Broadcom 及 VMware 頂尖專家 : 分享企業 AI 部署經驗 發現 8 大失敗原因及解決方法

您及競爭對手都在談論 AI,董事會在追問 AI 策略。但當深夜獨自面對投資決策時,心中是否也有這個疑問:「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如果這問題讓您感不安,其實您並不孤單。在 VMware Explore 2025 大會上,Broadcom 和 VMware 的頂尖專家分享了他們從全球企業 AI 部署中汲取的寶貴經驗。集結他們講及的  8 個失敗共同原因及其解決方法,幫助您在 AI 時代找到明確方向。

為了 AI 而 AI 缺乏清晰的商業目標

董事會要求 AI 策略您批准預算,IT 團隊開始建設⋯⋯但三個月過去,除了燒錢看不到任何實質進展?您的企業是否也陷入了這種循環?

Broadcom 香港及台灣區總經理 Barry Chen 一針見血地描述這普遍現象:當他問每位 CIO 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每人皆回答 AI 為先。但當進一步詢問具體在建構什麼時,「most of them have no idea」 (大多數人都毫無頭緒)。

Broadcom 亞太區銷售總裁 Sylvain Cazard 直言,企業在 AI 應用上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他的建議簡單而有力:「first they have to clarify what the use case is」 (首先必須釐清使用案例)。與其為了 AI 而 AI,不如從一個具體業務問題開始。Barry Chen 建議從內部客戶服務的「knowledge base」這類務實專案著手。這種小步快跑策略,能讓您在三個月內看到實際成效,而非陷入無止境的「平台建設」。

忽視總擁有成本 (TCO) 與底層設施的瓶頸

在為 AI 投資簽署巨額支票前,您是否算清楚這筆隱形成本?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部門 AI 與進階服務全球主管 Chris Wolf 揭露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typically in a public cloud, you’re looking at at least a 3x cost delta」 (在公有雲上,您通常面臨至少 3 倍成本差異)。更驚人的是,有客戶實測發現:「we were half the cost」 (我們的成本只有一半)。

這種「回流」趨勢背後,是企業對數據控制權和成本最佳化的雙重追求。但請注意 Private AI 不只是簡單地買幾台 GPU 伺服器。Broadcom 核心交換事業群資深副總裁 Ram Velaga 警告:「GPUs… drive at least 100 times more bandwidth than a traditional CPU」 (GPU 驅動的頻寬需求是傳統 CPU 的 100 倍)。如果企業網路設備成為瓶頸,再強大的 GPU 也將因等待數據而閒置形同廢鐵

Chris Wolf 建議採用混合策略:先在公有雲上實驗,確定使用案例後,「Then you bring the model in」 (然後將模型帶回內部)。這種策略能幫您建立真正的「經濟護城河」——以最佳成本結構運行 AI,同時保持對核心資產的控制。

而支援這一戰略的核心平台,正是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VCF)。其價值不僅停留在理論上:NVIDIA 的基準測試表明,VCF 上的 GPU 性能與裸機相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優。Broadcom 自己 IT 部門在部署 VCF 後,更成功將數據中心從 31 個整合到 7 個,這就是 VCF 在現實世界中帶來的驚人效率。

Broadcom 核心交換事業群資深副總裁 Ram Velaga : 「如果企業網路設備成為瓶頸,再強大的 GPU 也將因等待數據而閒置形同廢鐵」(手上展示 Tomahawk Ultra 的 50 Tbps 晶片 ,全球首款具備「網路內運算 (in-network computing)」功能的乙太網路交換器晶片

被單一供應商鎖定 失去長期戰略靈活性

您願意將企業的 AI 未來押注在單一供應商身上嗎?在這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今天的領先者可能明天就被顛覆。Chris Wolf 的警告值得每位決策者深思:「They do not want to buy an appliance from an OEM… that locks them into a very specific set of models」 (他們不想購買將自己鎖定在特定 AI 模型的 OEM 裝置)。

真正平台靈活性是什麼?Wolf 給出清晰標準:「I shouldn’t have to refactor the app. It should just work」 (我不應該需要重構應用,它應該直接能用)。

選擇 AI 平台就像選擇企業的數碼基礎設施。您需要的不是封閉黑盒子,而是開放生態系統。在 AI 領域保持選擇自由度,就是保護投資的最佳策略。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部門 AI 與進階服務全球主管 Chris Wolf  :「他們不想購買將自己鎖定在特定 AI 模型中的 OEM 裝置」

一個好的 Private AI 方案,必須要靈活轉用任何模型或硬件規格不要被鎖死

 

輕視數據治理 導致 AI 專案因「原料」不足而失敗

您的數據是 AI 的燃料還是灰塵?許多企業在 AI 專案失敗後才意識到:問題不在 AI 而在數據。Broadcom 亞太區銷售部,雲端轉型辦公室資深總監 Sachin Shridhar 直指要害:「their data is fragmented… each application created their own data store and they’re overlapping」 (數據是零散的⋯⋯每個應用都建立自己數據儲存,而且相互重疊)。

Sylvain Cazard 進一步解釋,AI 本質上是對現有應用的增強,這意味著您必須「tie together all their current application system and data」 (將所有現有的應用系統和數據整合起來)。

在投入數百萬美元購買 GPU 之前,請先投資於數據現代化。建立統一數據湖倉,確保數據的品質和一致性。對於希望在本地數據中心實現這目標的企業,Tanzu Data Intelligence 平台提供了這樣一個整合方案。Tanzu 總經理 Purnima Padmanabhan 特別提到,當它在 VCF 9 最新 vSAN 架構上運行時,「you actually get performances that you would not get anywhere else」 (你無法在別處獲得這樣的(VCF 9)性能)。

Broadcom 亞太區銷售部,雲端轉型辦公室資深總監 Sachin Shridhar :「企業數據是零散是 AI 轉型失敗的主因」

沿用過時的安全思維 無法應對 AI 時代的新威脅

當黑客也開始使用 AI 時,企業防禦系統準備好了嗎?Broadcom 應用網路與安全部門副總裁 Umesh Mahajan 警告:「the attacks are increasing because obviously… attackers can use AI」 (攻擊正在增加,因為攻擊者顯然也可以使用 AI)。更令人擔憂的是量子威脅。黑客已經在執行「record traffic now and then decrypt it with quantum later」 (現在記錄流量,未來用量子解密) 的長線攻擊策略。

傳統安全思維已經過時。對於高效能 AI 工作負載,Mahajan 明確指出:「the hardware concept just doesn’t work… you absolutely need a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硬件方案行不通⋯⋯您絕對需要分散式架構)。

您需要的是一個主動「免疫系統」而非被動「補丁」。這正是 VMware vDefend (NSX 防火牆的一部分) 所扮演的角色。它的性能足以應對 AI 時代數據洪流:單一控制器便可處理 1,250 台實體主機,分段吞吐量從 9Tbps 提升至近 21Tbps。Broadcom 內部 IT 團隊在短短數月內,就將內部東西向安全流量全面轉移到 vDefend 上,足見其效能與可靠性。

Broadcom 應用網路與安全部門副總裁 Umesh Mahajan :「企業需要的是一個主動「免疫系統」而非被動「補丁」。」

VMware vDefend 性能足以應對 AI 時代數據洪流:單一控制器便可處理 1,250 台實體主機,分段吞吐量從 9Tbps 提升至近 21Tbps

缺乏治理框架導致創新失控 引發混亂與風險

您知道現在有多少員工正在使用 ChatGPT 處理公司數據嗎?當 AI 工具唾手可得,如沒有明確使用規範,您的企業將面臨巨大風險。Chris Wolf 警告:「very easy for… an AI agent to be able to exploit that data」 (AI 代理很容易就能竊取數據)。

Burt Toma 提供一個生動案例:假設 AI Co Pilot 生成了有問題的程式碼並進入生產系統,「Who was it that put it in?」 (是誰放進去的?) 沒有追溯機制,您將無法問責。

解決方案是建立企業級「AI 交通規則」。Wolf 建議建立「enterprise MCP registry so that IT is controlling which MCP servers are approved」 (企業 MCP 註冊表,讓 IT 控制哪些伺服器被批准)。這不是限制創新,而是確保創新能夠安全、可控地進行。

Tanzu 部門產品管理主管 Burt Toma:「沒有 AI 追溯機制,您將無法問責,必需建立企業級 AI 交通規則」

策略過於冒進 在基礎未穩時追求完全自動化

您準備好將關鍵決策交給 AI 了? 代理式 AI 是未來,但未來不是明天。Sylvain Cazard 坦言:「For agent AI, it’s very early stage. I think it’s not clear yet」 (對於代理式 AI,還處於非常早期階段,還不明朗)。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資深副總裁 Krish Prasad 提供務實路徑:「the first step might be more co-pilots… help the humans with their decision making」 (第一步可能是更多的副駕駛⋯⋯幫助人類做決策)。

Chris Wolf 分享客戶實際做法:「the more common pattern we see right now… is human in the loop for AI agents」 (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常見模式是 AI 代理的人機協作)。採用「爬行、行走、奔跑」策略,穩健前行才是明智之舉。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資深副總裁 Krish Prasad : 「 企業 AI 第一步可能是更多 Co Pilot 幫助人類做決策」

 

借鑑香港經驗為團隊「賦能」以驅動創新 別認為 AI 只靠外部專家

您是否正在為招不到 AI 人才而焦慮?答案可能就在您現有團隊中。Barry Chen 分享香港市場的寶貴經驗。作為一個「very mature market」 (非常成熟的市場),早在收購前就有高達 80-90% 的客戶採用了訂閱制,香港企業面臨的挑戰已經從技術採用,轉向人才賦能:「customers are speeding up their internal skill up learning」 (客戶正在加速內部技能提升)。

Tanzu 部門副總裁 Purnima Padmanabhan 提供一個巧妙解決方案:「bring AI to your existing, boring enterprise apps and data」 (將 AI 帶入您現有『無聊』企業應用和數據中)。

Burt Toma 解釋,考慮到業界有高達「75% 的企業級 Java 應用都是使用 Spring 框架編寫的」Spring AI 價值巨大。它允許開發者「take your Java applications and easily incorporate AI into it」(將您現有的 Java 應用程式輕鬆地與 AI 結合)他進一步闡述,其關鍵優勢在於將底層模型「抽象化 (abstracted)」。這意味著您的開發團隊可以先用一個模型開始開發,未來再無縫切換到另一個,而無需重寫大量代碼,換句話說企業可以沿用原本 Java 開發團隊。這並非紙上談兵,Burt Toma 指出,Tanzu Platform 底層的技術,早已在「財富 100 強企業中的 50 家 ,運行著數百萬個工作負載」

與其在人才市場上與科技巨頭競爭,不如投資於現有團隊賦能。當您的「普通」員工都能駕馭 AI,您將擁有真正的競爭優勢。

Broadcom 香港及台灣區總經理 Barry Chen:「香港企業 AI 應用非常成熟,企業面臨的挑戰已經從技術採用轉向人才賦能」

結語:從焦慮到行動

專家們提供八個企業部署 AI 失敗的共同原因為您勾勒了清晰的 AI 轉型路徑。AI 不是技術競賽,而是戰略轉型。成功關鍵在於將技術與業務完美結合。現在選擇權在您手中。記住 Barry Chen 的觀察:大多數企業領導者都說 AI 是首要任務,但大多數都不知道在做什麼。不要成為「大多數」的一員。從明天開始,選擇一個具體業務問題,啟動您的第一個 AI 專案。

未來屬於今天就開始行動的人。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企業統一戰略 當 CEO、CFO、CTO 不再為 AI 對立

IT 開發團隊渴望如 AWS 般的敏捷,CFO 卻為雲端帳單感焦慮;資安主管擔心數據主權,CEO 則要求加速 AI 創新。這場存在於每家大型企業董事會的「零和博弈」,正是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試圖終結的核心矛盾。它提出的答案並非妥協,而是一個能讓各方共贏的全新基礎:一個既能賦予開發者極致速度,又能讓企業牢牢掌握成本與安全主導權的現代私有雲平台。

VCF 9.0 戰略價值在於化解一系列看似不可調和的核心對立:開發速度與 IT 治理的衝突、AI 創新與數據主權的兩難、公有雲便利性與成本可控性的矛盾、業務敏捷性與企業安全韌性的拉扯。對於那些長期被迫在創新與控制間做艱難選擇的企業而言,VCF 9.0 提供了第三條道路。

企業戰略思維的根本轉變

當前私有雲市場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2,440.6 億美元(約港幣 19,037 億元)的規模,這一增長背後反映的不僅是技術趨勢,更是企業戰略思維的根本轉變。目前《財富》500 強企業的頭十大公司中,已有九家採納 VCF,Walmart 作為榜首企業選擇 Broadcom 作為虛擬化戰略供應商,正說明了統一平台在化解內部矛盾、實現協調統一方面的戰略價值。

企業開始認識到,真正的競爭優勢不在於選邊站隊,而在於構建一個能夠同時滿足多方需求的基礎架構平台。全球客戶已獲得超過 100,000,000 個 VCF 核心授權許可,這一數字標誌著從對立思維向協同思維的戰略轉向。

AI 創新與數據主權的統一

AI 競爭加劇讓企業面臨艱難抉擇:要麼將敏感數據託付給公有雲 AI 服務而承擔外洩風險,要麼放棄 AI 創新而失去競爭優勢。這種兩難局面讓無數董事會陷入僵局。

VCF 9.0 透過將私有 AI 服務作為標準組件整合,徹底終結了這場內部拉鋸戰。企業首次能夠在完全自主的環境中部署 AI 能力,既滿足業務部門對創新速度的需求,也滿足管理層對數據安全的要求。智能助理功能將 AI 直接應用於基礎架構管理,讓技術部門也能體驗到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

多加速器支援策略透過支援 NVIDIA 和 AMD 等多家廠商,確保企業在 AI 投資上擁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和談判主導權,避免了供應商鎖定可能帶來的戰略風險。

開發敏捷與 IT 治理的協調

開發團隊與 IT 部門的對立,是企業內部最為常見的結構性矛盾。開發者抱怨 IT 流程繁瑣拖慢創新,IT 管理者則擔心失控的資源使用和安全風險。這種矛盾往往導致影子 IT 的盛行,進一步加劇管理混亂。

VCF 9.0 透過巧妙的架構設計,讓這種對立轉化為協作。原生 vSphere Kubernetes 服務為開發者提供了自助服務體驗,同時所有操作都在 IT 部門預設的政策框架內自動執行。開發者獲得渴望已久的靈活性,IT 部門也獲得全面的可視性和控制力。

這種設計的商業價值立竿見影:創新週期大幅縮短,合規風險顯著降低,部門間的協作關係得到根本改善。企業不再需要在速度和控制間做艱難選擇。

化解對立三:雲端便利與成本可控的兼得

公有雲的便利性與成本失控是另一個讓企業頭疼的矛盾。82% 的雲端決策者將管理雲端支出視為最大挑戰,許多 CFO 發現最初承諾的成本節省在規模化後變成了預算災難。

VCF 9.0 的統一授權模式消除了管理複雜性,更重要的是將不可預測的 OpEx 支出轉化為可控的 CapEx 投資。CFO 們終於能夠進行準確的長期財務規劃,不再擔心雲端帳單的突然激增。

統一平台設計進一步降低了總持有成本。當 AI、容器、虛擬機器和傳統應用程式都在同一平台運行時,企業避免了多平台維護的複雜性和重複投資,實現了真正的規模經濟效益。

業務敏捷與企業韌性並重

業務部門追求靈活性,安全部門強調韌性,這種拉扯在面對網絡威脅時尤為激烈。近年來 Marks & Spencer 的 4.4 億美元(約港幣 34.32 億元)損失、Snowflake 事件影響 165 家公司等案例,都讓 CISO 們更加謹慎,但過度的安全措施又會拖慢業務響應速度。

VCF 9.0 透過「安全即預設」的設計理念化解了這一對立。平台內建的多層防禦體系和 Live Patching 功能,讓企業在不犧牲業務連續性的前提下獲得企業級安全保障。VCF Advanced Cyber Compliance 實現了持續合規監控,讓安全成為業務敏捷的推進器而非阻礙。

機密運算功能和自動化的勒索軟件防護,為企業提供了在快速創新過程中的安全底線。這種韌性設計讓企業敢於大膽創新,因為擁有完善的恢復機制作為保障。

協作共贏實踐成果

全球投資銀行 Barclays 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種統一方案的可行性。該行技術長 Stephen Flaherty 表示,VCF 統一平台讓他們能夠在本地運行 AI 工作負載,既滿足了業務部門對創新的需求,又符合銀行業嚴格的監管要求,實現了媲美公有雲的體驗與銀行級安全控制的完美結合。

New Belgium Brewing Company 的經驗則展現了中小企業如何受益於這種整合方案。IT 營運總監 Adam Little 強調,VCF 的內建安全功能讓他們從部署開始就獲得預設的合規保障,既提升了安全水平,又避免了額外的管理負擔。

這些客戶案例的共同特點是成功終結了內部對立,實現各部門的協作共贏:技術部門獲得了管理效率,業務部門獲得了創新速度,管理層獲得了成本控制,安全團隊獲得了風險保障。

平衡藝術的商業價值

VCF 9.0 的戰略意義在於代表了企業思維模式的根本轉變,從傳統的「非此即彼」轉向現代的「兼容並蓄」,從部門利益的內耗轉向企業整體的協同最佳化。

當企業內部不再存在結構性矛盾時,決策效率顯著提升,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創新能力得以釋放。企業重新獲得了技術發展的主導權,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優先級部署新技術,確保每一項 IT 投資都與業務戰略完美對齊。

 

 

未來展望:共贏格局的持續演進

未來 AI 對企業越來越重要,對企業決策者而言,關鍵不再是如何在對立選項中做出選擇,而是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持續整合各方需求的戰略平台。當競爭對手還在為內部矛盾而消耗精力時,那些成功化解零和博弈的企業已經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市場競爭中。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重新定義了企業 IT 的可能性。它證明了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最高明的戰略不是選邊站隊,而是創造一個讓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共贏的新格局。這種整合能力正是決定企業在下一個數碼化時代能否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優勢。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應用方案

VMware Tanzu Platform 10.3 與 Data Intelligence 助企業節省百萬美元:17 人 IT 團隊的 AI 轉型奇蹟

在今天的企業世界中 AI 已不再是選項,而是攸關存亡的賽局。在通往智慧化的道路上多數企業正深陷於困境:AI 項目在概念驗證後陷入停滯,數據散佈各處無法整合,開發速度與安全控制難以兼得,投資成本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在 VMware Explore 2025 大會上 Broadcom 宣布 VMware Tanzu Data Intelligence 與 Platform 10.3 為企業提供統一的 AI 就緒平台,解決數據孤島、開發瓶頸與成本失控三大核心挑戰。透過私有雲架構實現開發者極致速度與企業級控制的完美平衡,讓企業在 AI 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100 萬美元的頓悟 小團隊實現大突破

VMware Explore 2025 早上的 Keynote 環節上,他們分享了 Grinnell Mutual 的故事可充分說明以上困境。這家有 116 年歷史的保險公司僅有 17 名 IT 人員,卻透過 VMware Tanzu 節省了 100 萬美元(約港幣 780 萬元)的成本。IT 主管 Jeremy Wright 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一個關鍵認知:停止把基礎設施當作成本,開始把它當作私有雲平台來思考。

Wright 的團隊面臨的挑戰具有普遍性:如何讓網絡、系統、DevOps、資料庫、安全等不同團隊在同一個平台上協作?如何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支撐業務增長?如何避免像 AWS 那樣需要更多專業技能和額外人力投入?

統一平台會是最佳答案,Grinnell Mutual 透過 VCF 9.0 首次讓所有技術團隊於同一個會議室中討論同一個架構,建立了共同理解的框架。這對業務意味著創新週期從數月縮短到數週,營運風險大幅降低,而成本結構變得完全透明可控。

這彷佛讓這小團隊獲得了「越級打怪」能力,他們啟動了「Operation Monday」項目,將開發者的 IDE 容器化並透過 VMware Kubernetes 服務交付,解決了 VDI 性能問題。這種跨界工程經驗在過去需要大型團隊才能完成,但統一平台下讓 17 個人就能實現。

 

數據湖倉 從碎片化向統一化的戰略轉型

VMware Tanzu Data Intelligence 的推出,標誌著企業數據架構從「分散式管理」進化為「統一化賦能」。當高達 90% 的企業數據是非結構化且分散儲存時,AI 項目往往在數據準備階段就已經耗盡預算及耐性。

平台核心價值皆體現於統一性上:無論是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檔案、還是實時數據流,都在同一架構下實現毫秒級存取和 PB 級擴展。這對行政總裁來說意味著,團隊不再需要等待數據工程師數週時間來準備 AI 項目所需的數據,而是可以在幾分鐘內開始模型訓練和應用程式開發。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緊密整合為企業提供公有雲 AI 服務無法匹敵的成本預測。對 CFO 來說 AI 投資終於有清晰結構及可衡量回報指標,不再是無底洞的雲端服務帳單。

開發者自主性的新境界:四個黃金命令的商業威力

在 VMware Explore 現場演說中,最令編者深刻的是一名法務部門的開發者,於 30 秒內創建完整的應用程式命名空間,並透過簡單的 Git 操作自動部署包含 AI 後端的合規審查系統。整個過程無需與 IT 部門溝通亦無需提交申請表單,自動執行所有安全政策及資源限制。

Tanzu Platform 10.3 的「四個黃金命令」(build、bind、deploy、scale)背後商業邏輯極其清晰:縮短創新週期就是縮短競爭劣勢的暴露時間。當競爭對手需要數月時間來部署一個新的 AI 功能時,您的團隊可能只需要幾天。

平台的 GitOps 整合功能確保每次提交程式碼,都能觸發自動化基礎設施配置和安全政策執行,人為錯誤的機率大幅降低以及合規審計變得簡單透明,這些都是傳統人手流程無法達到的品質水平。

 

Private AI 數據主權時代的戰略制高點

VCF 9.0  已內建 Private AI 服務 ,這變化戰略意義遠超技術層面。在當今數據主權法規日益嚴格環境下,將 AI 算力掌握於自己手裡是非常重要。

多租戶模型即服務,讓企業可將昂貴  GPU 資源可在多個部門間共享,同時又能確保數據完全隔離, AI 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可以倍數提升。Discovery Limited 透過 Tanzu 方案實現了 40% 的公有雲支出削減,這個數字背後邏輯很簡單:當 AI 工作負載在自有基礎設施上運行時,企業只需一次性投入,而非持續支付雲端服務的用量費用。

Agent Builder 讓非技術人員也能快速建立 AI 應用程式原型。產品經理可以直接將想法轉化為可測試的 AI 原型,無需等待開發資源排程,從而將創新週期從數月縮短至數週。

VMware 跟 NVIDIA、Intel、AMD 多方合作,確保企業硬件的靈活性,避免了技術鎖定風險。與 Anthropic 合作引入的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支援,更確保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靈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AI 服務組合。

安全與韌性 競爭優勢的基石

VCF Advanced Cyber Compliance 提供的持續合規執行能力,確保企業在快速創新的同時維持最高安全標準。內建機密運算功能和自動化的勒索軟件防護使 AI 投資得到了全方位保護,不會因為安全事件而功虧一簣。這對企業韌性意味著強大內建安全能力,讓企業於客戶和合作夥伴的談判中擁有更多籌碼,這正是數據主權時代的核心競爭優勢。

代理式 AI 競爭前奏

根據 Gartner 預測, 2028 年 33% 的企業軟件應用程式將包含代理式 AI,對比 2024 年不足 1% 可謂爆炸性的增長。VMware 的戰略從來不是追求市場覆蓋而是為企業提供緊密整合的統一體驗。當 65% 研究 Tanzu 方案的用戶皆來自大型企業時,這定位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與其服務萬家中小企業,倒不如轉向深度服務百家大型企業。

AI 應用程式從「輔助決策」正在步向「自主執行」,平台穩定性、安全性及可治理性要求將有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場即將到來的競爭中,擁有統一、安全、可控的 AI 基礎設施將成為勝負關鍵。

平台選擇決定企業命運

企業正處在一個關鍵分叉口,成功路徑已相當清晰:從統一數據開始到標準化開發,最終實現 AI 業務化。 Grinnell 的案例給我們所示,這不是技術而是戰略思維的問題。

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現在需要回答的不是「是否需要 AI」,而是「選擇什麼 AI 平台能夠支援企業未來十年競爭需求」。VMware Tanzu 提供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一個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持續演進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當其他方案還在解決「如何讓 AI 跑起來」的問題時,Tanzu 已經在幫助企業思考「如何讓 AI 為業務創造持續價值」更高層次問題。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及通訊科技

面對人口老化挑戰 從新加坡學習創造長者友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隨着全球人類壽命延長,到 2050 年,全世界有 4.26 億人口達 80 歲以上。

 

以建立智慧國為目標的新加坡,人口高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現時當地 65 歲及以上的公民比例,由 10 年前的 12.4%,上升至 19.9%。預計到 2030 年將上升至24.1%,即每四個公民就有一人是65歲及以上。面對人口持續老化,當地政府人就把護老政策重心集中在「終生學習」方面。

 

新加坡自2016年就成立「全國樂齡學苑」(The National Silver Academy),目標為銀髮族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擴大他們的興趣和生活圈子,令他們保持身心活躍,尤其是掌握數碼科技的應用。2023年又推行「Age Well SG」,這項由衞生部、國家發展部和交通部跨部門領導的國家計劃,致力優化長者的居住環境和社區,包括為低收入長者在居所內安裝無線警報系統(AAS),建造長者社區護理公寓,提供社交活動、健康檢查、家居維修協助及全天候的緊急服務,更建立「友善街道」,建造凸起的斑馬線、無石壆行人路、延長綠燈過馬路時間、時速 40 公里行車限速路段,以及增加有蓋公共巴士站及行人路等,方便長者出行,鼓勵與社區保持聯繫,同時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和重視。

 

香港同樣面對老齡化的挑戰,新加坡為長者建設一個無障礙的社區,值得我們借鏡。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創新的醫療及樂齡科技方案去守護長者健康,希望初創企業能夠緊貼市場需要,推出更多貼心的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以提升一眾銀髮族的生活質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