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歐洲百億衛星聯盟反擊 Starlink: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簽署「婆羅摩計畫」


歐洲百億衛星聯盟反擊 Starlink: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簽署「婆羅摩計畫」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 Airbus、Thales 與意大利 Leonardo 公司正式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併旗下衛星業務,成立價值超過 100 億歐元(約港幣 848 億元)的合資企業,代號「婆羅摩計畫」(Project Bromo)。這項計畫預計於 2027 年正式營運,將僱用約 25,000 名員工,年營收預估達 65 億歐元(約港幣 551.2 億元),成為歐洲史上最大規模的衛星產業重組行動,目標直指 Elon Musk 旗下的 Starlink 及中國衛星製造商。

戰略自主刻不容緩

歐洲航太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這次合併並非單純商業決策,而是關乎歐洲戰略自主權的關鍵一步。根據德國管理顧問公司 Roland Berger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分析報告,歐洲太空市場佔有率正在急劇萎縮,預計從 2024 年的 17% 下降至 2030 年的 12%,年增長率僅為 6.7%,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相較之下,美國與中國已共同掌握全球 70% 的衛星製造市場與 70% 的發射市場,其中 Starlink 在 2023 年就佔據了發射市場 95% 的增長份額。

歐洲航太局 (ESA) 局長 Josef Aschbacher 在 2025 年 10 月接受法新社專訪時強調:「歐洲絕對迫切需要這項計畫」。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 (CNES) 臨時行政總裁 Lionel Suchet 也指出,太空除了是軍事支援的重要工具,更成為新的衝突戰場,歐洲若無法建立自主衛星能力,將在國防、通訊與科技領域完全依賴外部勢力。烏克蘭戰爭期間,該國使用約 50,000 套 Starlink 終端裝置維持鐵路、學校與醫院的網絡連線,充分證明衛星通訊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地位。

Starlink 優勢難以撼動

SpaceX 的 Starlink 在低軌衛星市場已建立起難以超越的領先地位。截至 2025 年 10 月 19 日,Starlink 已發射超過 10,000 顆衛星,其中約 8,600 顆正在軌道上運行,佔全球人造衛星總數的 60%。這項里程碑是在該公司 2025 年第 132 次 Falcon 9 火箭發射時達成的,而這個發射次數已追平 SpaceX 歷年紀錄,且當時還有兩個多月才到年底。

Starlink 的技術優勢除了在於衛星數量,更在於其獨特的星間鏈路 (inter-satellite links) 技術,能讓衛星之間直接傳輸數據,無需完全依賴地面基地台,從而實現真正的全球覆蓋。相較之下,歐洲的主要競爭者 Eutelsat OneWeb 雖已於 2023 年完成合併,結合地球同步軌道 (GEO) 與低軌道 (LEO) 衛星形成混合星座,但仍未具備星間鏈路能力,通訊仍需依賴地面設施,存在區域依賴風險。值得注意的是,Eutelsat 在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其 LEO 連接業務營收達 5,410 萬歐元(約港幣 4.59 億元),年增 61%,但 GEO 連接業務卻下滑 14.4%,顯示產業正經歷結構性轉型。

同時 Amazon 的 Project Kuiper 也正積極擴張歐洲市場,計劃部署超過 3,000 顆低軌衛星。根據 Oxford Economics 2025 年 6 月報告,Project Kuiper 從 2022 至 2029 年將為歐盟 GDP 貢獻 28 億歐元(約港幣 237.44 億元),帶來年均 3,270 個就業機會,高峰期達 6,610 個職位,其中 26% 的公開投資將投入歐盟太空產業。Amazon 已在愛爾蘭科克市獲批建設衛星閘道器,進一步鞏固其歐洲據點。

三方聯手能否突圍

「婆羅摩計畫」的三家主導企業均擁有豐富航太技術經驗與政府股東背景,因此合併需經過相關政府及歐盟監管機構批准。Airbus 行政總裁 Guillaume Faury、Leonardo 行政總裁 Roberto Cingolani 與 Thales 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Patrice Caine 在聯合聲明中表示:「這家新公司標誌著歐洲太空產業的關鍵里程碑,體現我們共同願景,透過匯集人才、資源、專業知識與研發能力,在日益活躍的全球太空市場中建立更強大、更具競爭力的歐洲地位」。

根據路透社報導,合資企業的股權結構仍在協商中,預計三方將各持有約三分之一股份,營運模式將類似於歐洲飛彈聯盟 MBDA,由法國與意大利分擔主要工作負荷。然而這項合併也面臨嚴峻挑戰:Airbus 於 2024 年 10 月宣布將在其國防與太空部門裁減 2,500 個職位,Thales 也在協商太空部門的大規模裁員計畫。不過 Thales 在 2025 年 10 月 23 日宣布,獲得歐盟 IRIS2 衛星計畫首筆 1 億歐元(約港幣 8.48 億元)工程合約,將暫停原定的太空業務裁員計畫。

歐洲衛星產業專家指出,歐洲製造商過去專注於複雜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但隨著低成本低軌衛星湧入市場,產業格局已徹底改變。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在 2025 年 7 月報告中估計,歐洲在 2025 年佔全球衛星網絡市場 30.8% 佔有率,主要受惠於 IRIS2 等大規模計畫,以及 Eutelsat、Airbus 國防與太空部門、SES 等領先企業的技術創新。然而這些優勢能否轉化為商業競爭力,仍需歐洲克服其對市場寡頭的厭惡心理,並積極引導太空市場與全球巨頭競爭。

IRIS2 與雙軌策略

除了「婆羅摩計畫」,歐盟也正推動 IRIS2 (衛星韌性、互聯互通與安全基礎設施) 計畫,這是繼 Galileo 與 Copernicus 之後的第三大旗艦太空計畫。IRIS2 預計部署約 290 顆衛星,分布於低軌與中軌,總投資額達 106 億歐元(約港幣 898.88 億元),目標在 2030 年開始運營,為歐洲政府、企業與民眾提供安全、高速的低延遲連接服務。

歐盟 IRIS2 跨部門協調員 Jean-Pierre Diris 解釋,雖然 IRIS2 的衛星數量遠少於 Starlink,但其重點在於「安全通訊」,確保歐洲大使館、軍隊作戰區域與政府服務在環境危機時,即使地面技術失效仍能保持連線。ESA 系統關鍵外部介面官員 Helmut Spitzl 強調:「IRIS2 是歐洲對日益競爭與互聯世界的大膽回應,它將實現安全通訊的戰略自主,確保歐洲政府、企業與公民不再依賴外部系統」。

不過 IRIS2 與「婆羅摩計畫」的關係仍需進一步釐清。Thales 已參與歐洲航太局的 HydRON 計畫,這是一項利用衛星間雷射訊號傳輸的高速光學網絡專案,目標達到每秒 1 TB 的網絡速度。「婆羅摩計畫」若能與 IRIS2 形成互補,將大幅提升歐洲在衛星製造與服務兩端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重組與未來展望

全球衛星網絡市場正經歷快速擴張,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成長三倍。偏遠地區對高速網絡的需求持續增加,低軌衛星因其較低延遲與更快速度,正逐漸縮小與光纖、5G 的差距。根據 EY 在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報告,低軌衛星目前在歐洲的應用主要集中於農村與難以到達地區,但隨著技術成熟,可能從利基市場演變為全面競爭者,或與光纖與無線網絡形成混合模式。

然而歐洲要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取得突破,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歐洲的火箭推進技術仍落後於美國,Airbus 的 Ariane 火箭至今仍無法像 SpaceX 的 Falcon 火箭一樣重複使用,導致發射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歐洲太空產業的碎片化決策機制削弱了其競爭力,不像美國擁有統一的國家戰略。第三,中國正積極發展國網 (Guowang) 計畫,由中國衛網主導,計劃部署超過 13,000 顆衛星,並透過「一帶一路」太空資訊走廊與亞非拉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挑戰歐美在全球太空治理的標準制定能力。

雖然如此,「婆羅摩計畫」仍為歐洲太空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三家企業承諾將透過整合資源產生每年約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的協同效益,並在關鍵技術如大型星座部署、先進通訊系統與地球觀測方面加速創新。這項合併也為員工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讓他們成為這項雄心勃勃計畫的核心。

「婆羅摩計畫」能否真正改變歐洲在全球衛星市場的弱勢地位,將取決於三方能否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市場開拓上取得突破。對於依賴衛星通訊的企業而言,這項合併將提供更多選擇,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風險。

 

資料來源: Reuters Bloomberg Phys.org European Space Agency Polytechnique Insight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ARM 躋身 AI 資料中心標準制定核心 與科技巨頭重塑產業規則


ARM 躋身 AI 資料中心標準制定核心 與科技巨頭重塑產業規則

半導體設計巨頭 ARM 於 2025 年 10 月正式獲委任為開放運算計畫(Open Compute Project,OCP)董事會成員,與 AMD、NVIDIA 並列,共同主導下一代 AI 資料中心的開放標準制定。此舉標誌著 ARM 從 IP 授權商躍升為產業標準制定者,將與 Meta、Google、Intel 及 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在功耗達 100 戶美國家庭用電量的新一代 AI 機架系統中,推動可互通的融合型運算架構。本文將深入探討 ARM 的戰略布局、小晶片技術革命,以及這對全球 AI 基礎設施產業鏈的深遠影響。

AI 資料中心面臨史無前例的電力挑戰

資料中心產業正經歷根本性轉型,從通用伺服器架構轉向專為 AI 設計的機架級系統。ARM 資深副總裁暨基礎設施事業群總經理 Mohamed Awad 指出,單一 AI 機架在 2025 年的運算能力已相當於 2020 年頂尖超級電腦,但耗電量卻等同約 100 戶美國家庭的總用電量。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全球資料中心在 2024 年消耗約 415 TWh 電力(佔全球總需求 1.5%),預計到 2030 年將增倍至 945 TWh,AI 工作負載是驅動此成長的主要因素。與傳統伺服器機架運行於 7-10 kW 不同,AI 運算機架的功率密度已達 30-100+ kW,對電力架構與冷卻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ARM 提出的「融合型 AI 資料中心」概念,目的是透過最大化單位面積的 AI 運算密度,降低 AI 執行所需的整體功耗與對應成本。ARM Neoverse 架構現已成為 AI 技術堆疊各層級的核心支柱,協助廠商改善資料轉換為詞元(token)的精準性、詞元對高階 AI 模型與 AI 代理的驅動,以及 AI 在科學、醫療與商業應用中的實際價值。AWS、Microsoft、Oracle 等主要雲端服務供應商均已大規模採用基於 ARM 架構的 Graviton 處理器,AWS 在過去 2 年部署的運算容量中有 50% 基於 Graviton 產品。

ARM 貢獻開放標準打破小晶片生態系統壁壘

為加深小晶片領域的產業合作,ARM 近期向 OCP 貢獻「基礎小晶片系統架構」(Foundation Chiplet System Architecture,FCSA)規格定義。FCSA 延續 Arm 小晶片系統架構(CSA)的研發成果,針對產業需求建立一套不依賴特定供應商、且不連結 CPU 架構的中立框架。該規格為小晶片系統與介面定義提供統一標準,除了能加速小晶片設計與整合,亦促進大規模重用與互操作性。

IDTechEx 報告指出,小晶片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90.6 億美元(約港幣 706.68 億元)成長至 2035 年的 2,235.6 億美元(約港幣 1.74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43.7%。小晶片技術透過模組化設計克服了傳統單晶片的光罩尺寸限制與記憶體牆問題,提供更高的彈性、個人化能力與成本效益。AMD 的 EPYC 處理器和 Intel 的 Ponte Vecchio GPU 均已採用小晶片設計,展現此技術在高效能運算應用的重要性。ARM 的 FCSA 規格目標是建立供應商中立的生態系統,讓來自不同廠商的最佳小晶片能無縫整合於單一封裝中。

合作夥伴已推出首批符合 ARM CSA 規格定義的小晶片產品,且多項設計專案正在進行中。基於此成果,ARM 進一步擴大 ARM 全面設計(Arm Total Design)生態系的規模,新增 10 家合作夥伴,包括世芯電子(GUC)、日月光(ASE)、Astera Labs、擎亞電子(CoAsia)、默升科技(Credo)、Eliyan、系微(Insyde Software)、Marvell、Rebellions、威宏科技(VIA NEXT)。這些合作夥伴在先進封裝、互連技術及系統整合領域的專業實力,將推動新一輪標準制訂與創新過程。

產業巨頭競逐AI基礎設施主導權

在 AI 資料中心領域,產業競爭態勢正在重塑。NVIDIA 在 2024 年資料中心 GPU 營收超過 308 億美元(約港幣 2,402.4 億元)(截至 2024 年 10 月 27 日的季度),年增 112%,持續保持市場主導地位。然而 AMD 正透過開放生態系統策略積極追趕,2024 年第三季資料中心營收達 35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億元),年增 122%。AMD 行政總裁蘇姿丰(Lisa Su)在 2025 年 6 月的 Advancing AI 活動中宣布,AMD 的 Instinct MI355X GPU 相較 NVIDIA 的 B200 GPU,每美元可提供高達 40% 的詞元處理量。

科技巨頭正投入前所未有的資本支出建設 AI 基礎設施。Microsoft、Alphabet、Amazon、Meta 四大科技公司在 2024 年的合併資本支出達 2,450 億美元(約港幣 1.91 兆元),預計 2025 年將進一步增加。Microsoft 宣布在 2025 財年投資 800 億美元(約港幣 6,240 億元)用於 AI 資料中心,其中超過半數投資於美國基礎設施。Meta 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Meta 計劃在 2028 年底前投資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於美國基礎設施。這些投資包括路易斯安那州的 Hyperion 資料中心(佔地 2,250 英畝,預計耗資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提供 5 GW 運算能力)和俄亥俄州的 Prometheus 資料中心。

OCP 在 2025 年 10 月的全球峰會上宣布擴展「開放 AI 系統」計畫,新增「開放 AI 資料中心」戰略倡議(Open Data Center for AI Strategic Initiative),專注於電力、冷卻、機械系統和管理遙測等關鍵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挑戰。由 Google、Meta 和 Microsoft 共同發起的開放信函獲得 OCP 董事會和各利害關係人的支援,目的是建立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標準,使先進高密度 AI 裝置的部署如同傳統運算一般順暢。近期重要貢獻包括 Google、Meta 和 Microsoft 共同開發的 Diablo 400 電力機架側車、Google 開發的冷卻劑分配單元,以及 Meta 創建的 Clemente 高效能 AI 運算托盤。

從半導體IP到生態系統推手的策略轉型

ARM 的策略轉型反映其在 AI 時代的長期定位。目前運送至頂級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運算能力中,近 50% 由 ARM 架構驅動,使其成為從最小感應器到最強大資料中心的最普及運算平台。ARM 在 2023 年推出的 Total Design 生態系統在 1 年內規模增倍,達到近 30 家參與公司,驅動全球矽晶片創新。2024 年 11 月,ARM 與 Samsung Foundry、ADTechnology 和 Rebellions 合作開發基於 Neoverse CSS V3 的 AI CPU 小晶片平台,用於雲端、高效能運算和 AI/ML 訓練與推論。

同時 ARM 將 FCSA 規格擴展至邊緣運算和汽車等關鍵領域。ARM 汽車事業部產品與解決方案副總裁 Suraj Gajendra 強調,開放小晶片標準對於實現下一代車輛所需的安全性、效能和可擴展性至關重要。隨著車輛變得更加 AI 定義,模組化小晶片為縮短開發週期、降低成本和實現可擴展的系統單晶片提供了引人注目的途徑。

企業影響與未來趨勢

ARM 加入 OCP 董事會並推動 FCSA 開放標準,將為企業帶來三大關鍵影響。首先,降低 AI 基礎設施的進入門檻,中小型企業可透過標準化小晶片快速組建個人化解決方案,無需從零開發完整晶片。其次,促進供應鏈多元化,打破單一供應商鎖定,企業可靈活選擇最佳元件組合,提升議價能力與供應韌性。第三,加速 AI 應用落實,從雲端到邊緣到汽車的統一標準,將縮短產品開發週期,推動 AI 技術在各垂直領域的快速普及。

展望未來,AI 資料中心產業將朝向更開放、更模組化、更節能的方向發展。隨著功耗挑戰日益嚴峻(BloombergNEF 預測美國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將從 2024 年的 35 GW 增至 2035 年的 78 GW),融合型架構與小晶片技術的結合將成為主流解決方案。ARM 的生態系統策略能否挑戰既有市場格局,將取決於 FCSA 標準的採用速度與 Total Design 合作夥伴的執行力。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現在正是重新評估 AI 基礎設施策略、擁抱開放標準、建立多元供應鏈的關鍵時刻。

資料來源: Arm Official Newsroom Open Compute Project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Research Grand View Research Futuriom Industry Analysi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

OpenAI 啟動保密任務「水星計劃」: AI 將重塑投資銀行初階工作


OpenAI 啟動保密任務「水星計劃」: AI 將重塑投資銀行初階工作

OpenAI 正在推動一項秘密計劃,目標是用人工智能取代投資銀行業最耗時的初階工作。這家估值高達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的全球最大初創公司,已招募超過 100 名來自摩根大通、高盛及摩根士丹利的前投資銀行家,訓練 AI 系統執行財務建模、重組分析及首次公開募股等複雜任務。參與者時薪達 150 美元(約港幣 HK$1,170),負責編寫提示詞並構建各類交易模型,同時獲得搶先使用 OpenAI 開發中金融 AI 工具的權限。這項代號「水星」的項目突顯出 OpenAI 正積極將其技術應用於金融、法律、諮詢等高價值產業,雖然公司估值屢創新高,但仍未實現盈利。​

華爾街人才創建 AI 金融大腦

「水星計劃」的核心團隊由前華爾街精英組成,成員涵蓋博枫資產管理公司、Mubadala 投資公司、Evercore 及 KKR 等知名機構的前員工,甚至包括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在讀 MBA 學生。這些專家每週需提交一個完整的財務模型,嚴格遵循行業規範,包括邊距設定、百分比斜體顯示等細節要求。整個招聘流程高度自動化:申請者首先接受 AI 聊天機械人約 20 分鐘的面試,根據履歷進行提問;第二階段測試財務報表知識;最終階段則是建模能力測試。OpenAI 發言人表示,公司與各領域專家合作「以改良並評估模型在不同領域的能力」,這些專家由第三方供應商招聘、管理並支付報酬。​

初級銀行家的焦慮與機遇

投資銀行分析師長期面臨每週工作超過 80 小時的壓力,大量時間花在使用 Excel 建立併購、槓桿收購等詳盡模型上。更令人沮喪的是他們經常接到上級要求修改 PowerPoint 投影片的指令,然後不斷反覆修改,催生了華爾街著名的「改一下」(pls fix) 梗。摩根士丹利研究指出,AI 可能影響 90% 的職業,但對就業增長可能產生淨正面效應。ThoughtLinks 諮詢公司創始人 Sumeet Chabria 預測,到 2030 年 AI 可能轉型投資銀行 33% 的工作流程,從數據分析、檔案起草到市場情景模擬。然而高盛在 2025 年 10 月宣布因 AI 重塑營運而準備進行新一輪裁員,透過 2025 年「限制人力增長」並在全公司範圍內「有限裁減職位」。​

金融巨頭的 AI 軍備競賽

OpenAI 並非唯一押注金融 AI 的科技公司。高盛在 2025 年 7 月啟動自主編碼 AI 試點計劃,部署數千個 AI 代理,預計將開發人員生產力提升 3 至 4 倍。該行首席技術官 Marco Argenti 表示,計劃從數百個 AI 代理開始,最終擴展至數千個,與近 12,000 名人類開發人員並肩工作。摩根大通此前已實施 AI 軟件處理複雜法律檔案審查,原本需要數千小時的人工作業,提高了準確性和效率但也減少了人力需求。高盛在 2025 年 6 月更在全公司範圍內推出 AI 助理,這款由生成式 AI 驅動的工具目的是提升生產力。普華永道 2025 年全球 AI 就業晴雨表顯示,AI 正使工作者變得更有價值、更高效,即使在被認為最易自動化的角色中,就業數字仍在上升。​

香港金融業擁抱智慧轉型

亞洲金融中心也在積極部署 AI 策略。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5 年 4 月發布的《生成式 AI 時代的金融服務》報告指出,香港金融服務業正穩步推進生成式 AI 的採用。WeLab 作為香港最大金融科技公司,獲得香港投資公司支援後,計劃利用生成式 AI 開發創新 AI 代理,將數碼服務提升至能動態響應客戶個人化需求的新境界。香港金管局 2025 年 8 月研究確認 AI 和數據分析為銀行業關鍵技能,強調跨部門協作的重要性。滙豐銀行香港更推出市場首創的 AI 選股工具。德勤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中,78% 的金融服務機構已在至少一項功能中使用 AI,較一年前的 55% 大幅增長。​

技術重塑金融業未來版圖

OpenAI 的「水星計劃」除了是技術創新,更是金融服務業勞動力結構重組的催化劑。該公司 2025 年 10 月剛與 Broadcom 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開發 10 吉瓦的特製 AI 加速器,預計 2026 年下半年開始部署,2029 年底完成。OpenAI 還與日立於 10 月 2 日簽署諒解備忘錄,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專注於建設下一代 AI 基礎設施和擴展全球數據中心。高盛分析師估計,廣泛採用 AI 可能為美國經濟增加 20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其中包括為企業帶來 8 兆美元(約港幣 62.4 兆元)的資本收入。McKinsey 研究顯示,到 2030 年近 30% 的銀行業工作可能被自動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規模失業,而是工作性質的轉變——初階職位將減少,但技術相關職位如數據分析和程式編寫將增加。​

對企業的影響與未來展望

對金融機構而言,AI 工具的普及將大幅提升營運效率,減少初級分析師的重複性勞動,讓人才專注於高價值的戰略決策和客戶關係管理。然而企業也面臨人才結構調整的挑戰——香港金管局指出,未來五年香港在 AI、環保金融等領域面臨人才短缺。對求職者而言,掌握 AI 工具操作、數據分析和提示工程等技能將成為競爭優勢。金融服務業正進入一個由 AI 驅動的新時代,那些能夠有效結合人類判斷力與機械效率的專業人士,將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這不是人類與機械的對抗,而是如何讓 AI 成為金融專業人士最強大的工具。

 

​資料來源: Bloomberg Financial Express OpenAI CNBC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阿里雲 Aegaeon 新技術揭秘:減少 NVIDIA H20 晶片 GPU 用量 82% 企業 AI 部署迎來轉捩點

阿里雲推出名為 Aegaeon 的 GPU 池化系統,在為期三個月測試中,成功將服務 AI 模型所需 Nvidia H20 GPU 數量從 1,192 個削減至 213 個,實現 82% 資源節省。這項技術突破於 2025 年 10 月在首爾舉行第 31 屆 ACM 作業系統原理研討會 (SOSP) 上發表,但與今年 1 月 DeepSeek 引發市場震盪不同,這次創新聚焦於推理 (inference) 階段的資源最佳化,而非訓練 (training) 階段的成本突破。

此技術由阿里雲與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共同開發,針對雲端服務商面臨的核心難處:大量 GPU 資源被閒置或低使用率模型佔用。這個問題在全球雲端運算產業普遍存在,Alibaba Cloud 發現其 17.7% 的 GPU 資源僅服務 1.35% 用戶請求——這種資源錯配在 Nvidia GPU 供應受限且價格高昂當下,顯得格外棘手。

本文將分析 Aegaeon 技術的運作原理、對雲端運算產業的實質影響,以及為何這項突破不會如 DeepSeek 般引發 AI 投資恐慌,同時探討其對企業 IT 策略的啟示。

Token 級別調度:重新定義 GPU 資源分配效率

Aegaeon 的核心創新在於實現「token 級別自動擴展」 (token-level auto-scaling),允許單個 GPU 在生成 token 過程中即時切換服務不同模型。傳統方案中,每個 GPU 通常只能同時運行 2 至 3 個模型,這是因為 GPU 記憶體容量有限。Aegaeon 突破了這個限制,使單個 GPU 能夠支援多達 7 個模型,同時將模型切換延遲降低 97%。

這項技術運作機制類似於作業系統的記憶體管理。Aegaeon 開發了 GPU 池化和記憶體管理技術,能夠將資料卸載到主機記憶體或其他儲存裝置。當某个模型接收到推理請求時,系統會快速將所需資料載入 GPU;當模型閒置時,則將其資料暫存至成本較低儲存介質。這種動態資源調配策略,讓雲端服務商能在不增加硬件投資前提下,大幅提升 GPU 利用率。

研究論文獲得第 31 屆 ACM SIGOPS 作業系統原理研討會接受,這個學術會議被視為電腦系統領域的頂級論壇,其審查標準嚴格,這證明了 Aegaeon 技術的學術價值。然而正如原文指出,超大規模雲端服務商通常對其平台核心技術保密,因此其他業者可能已經實現類似甚至更優秀解決方案。

產業視角:推理最佳化與訓練突破的本質差異

市場對 Aegaeon 的反應遠較 DeepSeek 平靜,背後原因值得深究。DeepSeek 在 2025 年 1 月發布的 R1 模型訓練成本僅 29.4 萬美元 (約港幣 HK$229 萬),使用 512 個 Nvidia H800 晶片,這個數字遠低於 OpenAI 等西方 AI 實驗室投入的數億美元訓練成本。當時 Nvidia 股價暴跌,單日市值蒸發 6,000 億美元 (約港幣 4.68 兆元),創下美國股市歷史上單一公司最大跌幅。

相比之下 Aegaeon 專注於推理階段的效率提升,這是 AI 應用啟用後的日常運營成本,而非模型開發的一次性投入。全球資料中心 GPU 市場預計從 2024 年的 872 億美元 (約港幣 6,801 億元) 成長至 2030 年的 2,280 億美元 (約港幣 1.78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 13.7%,其中推理工作負載需求正快速增長。Nvidia 最新 L4 和 H100 GPU 以及 Meta 的大規模 GPU 使用,突顯了低延遲推理在聊天機械人和推薦引擎等即時應用中的關鍵地位。

Gartner 副總裁分析師 Chirag Dekate 曾向媒體表示:「推理最佳化技術的價值在於降低 AI 服務的持續營運成本,但不會像訓練成本突破那樣,從根本上改變 AI 開發的經濟模型。」GPU 即服務 (GPUaaS) 市場預計從 2024 年的 38 億美元 (約港幣 296.4 億元) 成長至 2030 年的 122.6 億美元 (約港幣 956.3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 22.9%,Aegaeon 這類技術正是推動這個市場成長的關鍵因素。

中美 AI 競爭新格局:制裁催化技術創新

Aegaeon 的誕生背景,與中國 AI 產業面臨的晶片供應限制密不可分。Nvidia H20 晶片原本專為中國市場設計以符合美國出口管制,但在 2025 年 4 月遭到進一步限制,需要逐案申請許可證。這項禁令導致 Nvidia 第一季損失 25 億美元 (約港幣 195 億元) 銷售額和 45 億美元 (約港幣 351 億元) 庫存。

DeepSeek 創辦人梁文鋒在美國預期制裁前囤積大量 Nvidia A100 晶片,估計至少有 50,000 個單位,這讓該公司能夠結合較低階 H800 晶片開發出突破性模型。DeepSeek 在 2024 年獲得中國科技部授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地位,享有優惠稅收、政府補貼和研究經費,顯示北京將 AI 自主能力視為國家戰略優先事項。

Bernstein 預測 Nvidia 在中國 AI 晶片市場的佔有率將從 2024 年的 66% 降至 2025 年的 54%,原因包括 H20 供應中斷以及 Huawei、Cambricon 等本土競爭者崛起。中國監管機構以國家安全疑慮為由調查 H20 晶片,專家認為這是北京推動 AI 開發者採用國產晶片策略。

IDC 中國研究經理張亮指出:「美國出口管制創造了一個獨特市場機會,讓中國國產 AI 處理器廠商不必與全球最先進替代方案直接競爭。這種『保護性創新環境』正在加速本土技術成熟。」

未來展望:雲端運算成本結構的長期演變

Aegaeon 技術的產業意義超越單一企業,預示著雲端運算資源管理的範式轉移。AWS、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正競相強化 GPU 服務,AWS 提供 Nvidia 支援的 EC2 實例,Azure 與 Nvidia 合作提供企業級先進 GPU,Google Cloud 支援可擴展任務的 Nvidia L4 GPU。這些超大規模業者都面臨相同挑戰:如何在 GPU 供應受限和需求爆發性成長之間取得平衡。

GPU 雲端伺服器市場預計在 2025-2031 年間以 18.7% 年複合成長率成長,到 2031 年達到 89.75 億美元 (約港幣 700 億元)。生成式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的整合是推動成長主要趨勢,企業利用 GPU 驅動的雲端平台訓練和部署自然語言處理、圖像生成和即時決策的 AI 模型。

值得注意是大數據分析領域已经展現 GPU 即服務的效益,企業報告資料處理速度提升 35%,營運費用降低 25%。這類效率提升對於計算需求波動企業特別有利,例如從事 AI 開發、大數據分析和渲染任務的公司。

Forrester 首席分析師 Paul McKay 表示:「AI 模型日趨專業化,未來將出現大量針對特定產業或情境的模型。Alibaba 的方法證明,雲端服務商能夠以經濟可行的方式運行這些小眾模型,而不會因為 GPU 資源需求而導致成本失控。」

企業策略啟示:如何善用 GPU 池化技術優勢

對於企業 IT 決策者而言,Aegaeon 技術的發展帶來三個關鍵啟示。首先 2025 年訓練工作負載預計佔資料中心 GPU 市場營收 61.7%,但隨著模型部署規模擴大,推理成本將逐漸超越訓練成本。企業應重新評估 AI 投資策略,在模型開發與部署運營之間取得更好平衡。

其次雲端服務的選擇應考慮 GPU 資源利用效率。大型企業主導 GPU 即服務市場,但中小企業預計以最快速度成長,因為 GPU 雲端服務變得更加經濟實惠。選擇採用先進資源調度技術的雲端平台,能夠顯著降低 AI 應用總擁有成本。

第三混合雲解決方案正在獲得關注,透過結合本地和雲端 GPU 資源提供彈性。企業可以將關鍵或敏感工作負載保留在本地,同時利用雲端彈性處理峰值需求。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中國 AI 晶片市場本地化比例將從 2023 年的 17% 激增至 55%。這種地緣政治驅動技術自主趨勢,將重塑全球 AI 供應鏈。企業需要建立多元化供應商策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技術生態系統。

結語:效率創新不會顛覆市場,但將重塑競爭格局

阿里雲的 Aegaeon 系統證明,在 GPU 供應受限環境下,軟件層面的創新能夠釋放顯著效率提升空間。與 DeepSeek 引發訓練成本革命不同,這項推理最佳化技術不會從根本上改變 AI 投資邏輯,但將逐步降低 AI 服務營運門檻,讓更多企業能夠負擔先進 AI 應用。

隨著資料中心 GPU 市場預計從 2025 年的 216 億美元 (約港幣 1,685 億元) 成長至 2035 年的 2,655 億美元 (約港幣 2.07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 28.5%,GPU 資源管理效率將成為雲端服務商核心競爭力。對於企業而言,關鍵不在於是否採用最先進硬件,而是如何透過智慧化資源調度,在成本與效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您的企業是否已經評估 AI 推理成本在總 IT 支出中的比重?隨著模型部署規模擴大,這個問題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最後更新:2025 年 10 月 21 日]

資料來源: Tom’s Hardwar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NN Business MarketsandMarkets Grand View Research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保安雲端服務

AWS 全球大規模故障警示: 雲端過度集中化風險 多雲策略成未來關鍵


AWS 全球大規模故障警示: 雲端過度集中化風險 多雲策略成未來關鍵

亞馬遜雲端服務 (AWS) 於 2025 年 10 月 20 日發生全球性大規模故障,影響全球數千個網站和應用程式,包括 Snapchat、Reddit、Zoom、Disney+、Fortnite、麥當勞及 Coinbase 等多個行業大規模服務中斷。雖然服務現已全面恢復,但這次事故揭露出全球網絡高度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的「集中化風險」,也讓各界重新檢視「數碼主權」與「多雲策略」的重要性。

雲端巨擘的隱憂:一次錯誤讓全球網絡停擺

此次 AWS 大規模故障從台灣時間 10 月 20 日午後開始,歷經約 15 小時修復,於 21 日早晨全面恢復運作。AWS 官方指出問題源自美國維吉尼亞北部 (US-EAST-1) 區域的主要資料中心,一次例行 DynamoDB 資料庫 API 更新導致網域名稱系統 (DNS) 及一系列資料庫發生解析異常,服務錯誤率大幅提升。該系統負責將網域轉換為 IP 位址,一旦異常,全球逾百項 AWS 服務無法正確導向伺服器,連鎖癱瘓 113 項關鍵雲端服務。亞馬遜承認部分用戶仍出現「訊息積壓」現象。

專家:集中化架構與系統性風險

專家指出,此次大規模故障是 AWS 該區域近 5 年來第三次發生重大事故,歷史上類似問題曾引發全球醫療、金融及交通系統癱瘓。這展現了雲端基礎設施對集中化依賴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帶來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另一方面風險集中導致故障波及面廣。

NymVPN 數碼長 Rob Jardin 指出:「雲端的初衷是去中心化,但現今全球網絡卻被幾家巨頭綁架。一個節點出錯,隨即影響全球」。Omdia 首席分析師 Roy Illsley 則補充,AWS 美東區域是除政府及主權雲外,所有 AWS 服務的共用控制平面,因此一旦故障,波及面幾乎遍及全球。專家們強調,企業亟需審慎評估雲端集中化風險,並考慮採用多雲策略加強韌性。

全球市場格局:AWS 仍稱冠,競爭加劇

統計顯示,亞馬遜 AWS 佔全球雲端市場約三分之一 (33%),持續領跑市場,其服務穩定性直接影響成千上萬企業的應用和服務可用性。2025 年全球雲端運算產值估達 7,303 億美元(約港幣 5.7 兆元),其中北美佔比 36.2%,亞洲增長至 21.7%。專家認為 AWS 憑藉規模與資源仍難取代,但競爭對手如 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持續強化 AI 和安全方案,AWS 必須同時提升可用性與災難復原能力,以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歐盟與業界動向:建立「主權雲」成新戰略焦點

在 AWS 頻繁當機及資訊保安爭議背景下,歐盟正積極推動「歐洲雲端聯盟」(European Alliance for Industrial Data and Cloud),計劃建立不受美國企業控制的區域主權雲基礎設施。同時 Microsoft 也宣佈未來 2 年擴建歐洲資料中心容量 40%,並推出「Microsoft Cloud for Sovereignty」方案,協助政府客戶控制資料存放與加密權限。分析認為,這不只是地緣技術競爭,更關乎歐洲數碼戰略自主權。

業界觀察:企業重審多雲架構與風險分攤策略

有媒體採訪 AWS 亞洲工程團隊與本地雲端營運維護顧問後,工程師指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仍過度依賴單一雲端供應商。有媒體觀察多家金融與零售業客戶雖啟用多雲服務,但資料備援與流量轉移策略未完備,使其在 AWS 停擺時仍陷半癱狀態。這反映企業亟需投資自動化災難復原 (DR) 與跨雲路由架構。

未來展望:平衡集中化與系統韌性

AWS 事件讓全球科技業再度思考「效率與韌性」之間的平衡。此次大當機不僅引起全球關注,也可能影響企業對 AWS 長期信任及投標決策。專家預測,短期內企業將持續依賴 AWS 的成熟生態,但中長期「分散式雲端」與「主權雲」勢將成為主流趨勢。未來雲端服務商需在廣度與深度上持續創新,同時建立透明且高效的故障應對機制,以減緩集中化風險帶來的衝擊。這起事件亦促使業界重新審視多元備援方案,積極推動更分散、彈性的雲端基礎建設佈局。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Al JazeeraReutersThe RegisterCRN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保安雲端服務

AWS US-EAST-1 重大故障: 讓 Perplexity 失去 Pro 身份、Canva、Signal、Epic Games 等未能正常提供服務 全球數百萬用戶受創

Amazon Web Services 位於美國北維珍尼亞州 US-EAST-1 區域的雲端服務在東部時間 12:11 發生嚴重故障,導致包括 Snapchat、Fortnite、Ring 智能門鈴、Coinbase 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內的數百個知名服務全面中斷。這宗持續超過 5 小時的大規模中斷事件,再次突顯企業過度依賴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的系統性風險。根據監測平台 Downdetector 資料,故障高峰期間收到超過 13,000 份問題報告,影響範圍遍及金融、媒體、遊戲及零售等關鍵產業。本文將深入剖析此次事故的技術根源、對企業營運的連鎖衝擊,以及雲端架構專家建議的三大應對策略。

技術核心:DynamoDB 端點故障引發系統性崩潰

AWS 官方狀態頁面確認,這次中斷源於 US-EAST-1 區域 DynamoDB 端點出現顯著錯誤率,並波及該區域內多項 AWS 服務。DynamoDB 作為 AWS 的核心 NoSQL 資料庫服務,支援著數以萬計的應用程式進行實時資料讀寫操作。當這個關鍵組件發生故障時,依賴它的 Lambda 函數、API Gateway 及其他服務如同骨牌般接連癱瘓。

根據雲端監測公司 StatusGator 的歷史分析,US-EAST-1 區域在 2024 年 12 月曾發生兩次重大故障——12 月 7 日的事故持續超過 7 小時,源於 API Gateway 服務內部基礎設施退化;僅三天後的 12 月 10 日又出現第二次中斷。這種「連環故障」模式顯示,即使在單次事件恢復後,底層架構的脆弱性可能持續存在。AWS 工程團隊在事故期間持續處理積壓的請求隊列,但服務完全恢復仍需數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 2024 年 12 月 12 日 Amazon Cognito 服務在同一區域發生故障時,AWS 官方狀態頁面最初並未報告任何問題,而獨立監測服務 StatusGator 卻在官方確認前 28 分鐘就向客戶發出預警。這突顯了企業不能完全依賴雲端供應商自身的狀態報告系統,必須建立多元化的監控機制。

 

US-EAST-1 關鍵地位:全球雲端服務的「阿喀琉斯之踵」

US-EAST-1 區域 (北維吉尼亞) 並非普通的 AWS 資料中心——它是 AWS 最早建立的區域之一,目前擁有 5 個可用區,是所有 AWS 區域中可用區數量最多的。這個區域承載著大量遺留系統和核心服務,許多企業在 AWS 早期採用階段就將關鍵業務部署於此,形成了難以遷移的「路徑依賴」。

Disney、紐約時報等媒體組織,以及 Venmo、Prime Video、Alexa 等消費者服務在此次故障中均出現問題。當單一區域承載如此密集的關鍵服務時,任何局部故障都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災難。雲端架構專家指出 US-EAST-1 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太大而不能倒」的基礎設施,但同時也是整個雲端生態系統中最脆弱的環節。

根據 2023 年 Uptime Institute 報告,電力中斷導致 44% 最具影響力的雲端故障,而資料中心設施的物理依賴性——從冷卻系統到網絡連接——都可能成為單點故障源。即使擁有備用電源和冗餘系統,大規模資料中心的複雜性意味著預料之外的連鎖反應隨時可能發生。

 

企業代價每小時 10.5 萬美元的隱形成本

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估算,非計劃性雲端中斷平均每小時給企業造成 10.5 萬美元(約港幣 HK$819,000)損失,某些情況下損失金額可達數百萬美元。但這僅是財務損失的冰山一角——品牌信譽受損和客戶流失的長期影響可能持續數年。

雲端風險解決方案供應商 Parametrix 發布的《2024 年雲端中斷風險報告》揭示令人擔憂的趨勢:2024 年出現 6 次超過 10 小時的重大雲端故障,總計接近 100 小時的停機時間。人為錯誤佔 2024 年故障事件的 68%,較前一年的 53% 大幅上升。這顯示隨著雲端基礎設施規模擴張和服務複雜度提升,操作失誤的風險也在同步增加。

對於電商平台而言,中斷意味著直接收入損失;對於金融機構,可能觸發監管審查和合規罰款;對於醫療系統,甚至可能影響患者安全。2024 年 7 月 CrowdStrike 軟件更新引發的全球性故障,估計造成 Fortune 500 企業 54 億美元(約港幣 421.2 億元)的直接損失。這些數字警示企業領導者:雲端韌性不是 IT 部門的技術議題,而是董事會層級的戰略風險。

多雲架構成為 2025 企業必選項

面對日益頻繁的雲端中斷,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超過 85% 的組織將採用雲優先原則,其中超過 50% 將依賴多雲策略推動業務創新和數碼化轉型。這不再是技術愛好者的實驗,而是企業生存的戰略選擇。

根據 Flexera 報告,89% 的企業已採用多雲策略,平均每家企業使用 2.4 個公有雲平台。主要動機包括避免供應商鎖定、提升系統韌性,以及利用各雲端平台的差異化優勢——AWS 在運算能力、Azure 在企業整合、Google Cloud 在 AI 工具方面各有所長。

然而多雲策略並非沒有代價。專家指出如果缺乏適當的治理框架,多雲環境可能導致成本失控、安全漏洞擴大,以及技能差距問題。成功的多雲部署需要:統一的身份管理系統、跨雲端的監控工具、標準化的容器技術 (如 Kubernetes),以及持續的團隊培訓投資。

印度政府的 Digital India 計劃就是典範案例:敏感資料託管在本地政府雲端 MeghRaj,而 AI 和分析工作負載則運行在 Azure 和 Google Cloud 上,既確保合規性,又改善了性能和成本。這種「工作負load 分層」策略——根據資料敏感度、延遲要求和計算需求選擇最適合的雲端平台——正成為 2025 年企業雲端架構的標準範式。

前瞻視野:AI 驅動的自愈系統與零信任架構

展望未來,雲端韌性的提升將依賴兩大技術支柱。Forrester 研究預測,到 2025 年,採用 AI 驅動雲端服務的企業將實現 30% 的運營效率提升。AI 驅動的成本效能分析可以動態分配工作負載至最高效的雲端環境,預測性維護系統能在故障發生前識別潛在問題,自動化故障轉移機制可將服務中斷時間縮短至秒級。

零信任架構 (Zero Trust Architecture) 正成為多雲安全的基石,它要求對每個存取請求進行持續驗證,而非基於網絡邊界的傳統安全模型。當企業的資料和應用分散在多個雲端平台時,統一的安全策略框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第三方跨雲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單一管理介面,讓安全團隊能夠跨所有環境一致地應用存取權限、配置審計和資料保護策略。

國際數據公司 (IDC) 預測,到 2025 年,超過 60% 的企業在選擇雲端供應商時會將可持續性作為關鍵考量因素。隨著碳中和承諾成為企業 ESG 戰略的核心,雲端供應商正投資碳中和資料中心、能效冷卻解決方案和 AI 驅動的電力管理系統。這不只是環境責任,也成為供應商差異化競爭的新戰場。

此次 AWS 故障對企業的警示意義遠超技術層面:它揭示了數碼經濟時代基礎設施集中化的系統性風險。對於首席資訊官和技術決策者而言,2025 年的關鍵問題不是「是否採用雲端」,而是「如何構建既能享受雲端創新優勢、又能在供應商故障時保持業務連續性的韌性架構」。那些在今天做出正確架構決策的組織,將在明天的數碼化競爭中獲得決定性優勢。

資料來源: NBC News CNN Business Reinsurance News – Parametrix Cloud Outage Risk Report TechAhead IT Convergence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美國 FCC 擬禁 HKT 香港電訊國際營運:地緣政治下電信業的生存戰


美國 FCC 擬禁 HKT 香港電訊國際營運:地緣政治下電信業的生存戰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宣布,正式啟動撤銷香港電訊國際(HKT International)在美營運權的程序,標誌著中美科技角力再添新戰線。這項決定除了衝擊香港首富李澤楷旗下 PCCW 集團的電信版圖,更突顯全球電信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風險。事件起因於 FCC 認定 HKT 與已被列入「涵蓋清單」的中國聯通美洲公司存在關聯,構成國家安全威脅。若撤銷程序最終確定,HKT 及其子公司將無法在美國境內提供國際及國內電信服務,這將是 FCC 繼 2022 年撤銷中國聯通美洲營運授權後,對香港電信業者採取的最嚴厲制裁。

監管機構鐵腕出擊背後的戰略考量

FCC 主席布蘭登·卡爾(Brendan Carr)在聲明中明確表示,此次行動是確保「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實體無法連接美國電信網絡」的延續性工作。根據 FCC 發布的「陳述理由令」,HKT 需在 30 天內說明委員會為何不應啟動撤銷程序,這一強制性要求反映出美國監管部門對國家安全問題零容忍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 FCC 在文件中特別指出 HKT 是中國聯通(香港)的關聯企業,而中國聯通持有 PCCW 約 18.4% 股權,形成了複雜的股權關係鏈。喬治城大學國家安全專家在今年 1 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透過數據、軟件和聯網技術取得美國敏感資訊的能力,已成為華盛頓最關切的戰略風險之一。

香港電信巨擘的商業困境與回應策略

由李澤楷創立並擔任執行主席的 HKT,是香港最大的固網及流動通訊服務供應商。根據 PCCW 於 2025 年 7 月發布的中期報告,HKT 在香港的光纖到戶(FTTH)連接數已達 105.5 萬,5G 用戶達 189.4 萬,企業業務更錄得 11% 的收入增長,上半年新合約總值超過 22 億港元。然而 PCCW 在 2024 年年報中僅披露約 13.7% 的收入來自大中華區及新加坡以外地區,並未具體說明美國市場佔比。截至本文發稿 HKT 尚未就 FCC 的行動發表官方回應,但參考中國聯通 2022 年被撤銷授權時的反應,該公司曾批評 FCC「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亦沒有提供必要的正當程序」。電信業分析師普遍認為 HKT 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客戶基礎及營運策略,尤其在跨境數據傳輸和國際專線服務方面面臨重大調整壓力。

中美科技脫鉤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此次針對 HKT 的行動,實際上是美國自 2019 年以來系統性排除中國電信企業的最新章節。FCC 早在 2019 年便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拒絕中國移動在美提供電信服務的申請。隨後在 2021 年撤銷中國電信美洲的營運授權,2022 年進一步取消中國聯通美洲、Pacific Networks 及 ComNet 的授權。除了電信營運商,FCC 在 2022 年 11 月更全面禁止華為、中興通訊、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和海能達等五家中國企業的新裝置在美銷售和進口,創下 FCC 歷史上首次因國家安全理由禁止通訊裝置授權的紀錄。今年 10 月 FCC 計劃於 10 月 28 日投票通過更嚴格的限制措施,進一步收緊對中國企業電信裝置的管控,並賦予 FCC 在特定情況下禁止已授權裝置銷售的權力。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倫納(John Moolenaar)在今年 4 月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出傳票,要求提供其在美業務資訊,更顯示出國會兩黨對此議題的高度共識。

跨國電信企業的合規挑戰與產業重整

Syniverse 網絡安全首席分析師亞倫·斯特朗(Aaron Strong)指出,即使這些企業不再持有美國電信牌照,它們仍可能透過雲端服務、網絡路由或關聯企業維持營運,「最敏感的數據流動(如個人識別資訊、企業檔案、通訊元數據)現在主要經由雲端服務而非傳統電信線路」。這一觀察點出了監管難題的複雜性:在數碼化時代電信服務的邊界日益模糊,單純撤銷營運牌照可能無法完全切斷數據流通管道。對於跨國電信企業而言,地緣政治風險已從過去的例外情況轉變為常態性挑戰。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全球電信裝置市場中中國企業佔比超過 40%,美國的排除政策正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歐洲多國也在評估類似措施,英國在 2020 年決定於 2027 年前完全移除華為 5G 裝置,瑞典和羅馬尼亞等國亦跟進相關政策,形成「科技陣營化」的趨勢。

香港電信業的未來挑戰與轉型契機

美國的監管行動對香港電信產業的影響,除了 HKT 這家企業,更可能改變整個產業的國際化策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通訊樞紐,其電信業者長期扮演連接中國大陸與全球市場的橋樑角色。HKT 在 2025 年中期報告中特別強調其在大灣區跨境醫療諮詢平台 DrGo 的發展,以及協助企業客戶進行 AI 部署和供應鏈管理的數碼轉型服務。這顯示該公司正將戰略重心轉向區域市場深耕。然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研究指出,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限制政策具有高度一致性和持續性,跨越不同政黨執政時期。這意味著香港電信業者即使調整業務布局,仍需面對長期性的地緣政治風險。產業專家建議企業應建立更透明的治理結構、加強數據安全合規措施,並在國際市場多元化布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地緣政治下的產業變革與啟示

這場橫跨美國監管機構、香港企業與中國大陸的電信角力,揭示了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的深層矛盾。對企業決策者而言,此事件提出三個關鍵問題:首先,如何在日益分裂的科技陣營中維持業務連續性?其次,數據主權與跨境服務的平衡點在哪裡?最後,電信產業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國際治理框架以應對政治化趨勢?隨著 FCC 預計在未來數月內完成對 HKT 的審查程序,業界將密切關注這一案例對亞太地區電信合作模式的影響。

資料來源:
路透社
南華早報
彭博社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OpenAI 與 Broadcom 攜手創建 AI 晶片帝國:3,500 億美元豪賭能否改寫產業格局?


OpenAI 與 Broadcom 攜手創建 AI 晶片帝國:3,500 億美元豪賭能否改寫產業格局?

OpenAI 於 2025 年 10 月 13 日宣布與半導體巨頭 Broadcom 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開發及部署 10 吉瓦 (gigawatts) 的特製 AI 加速器硬件。這項多年期計劃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啟動,預計 2029 年完成,投資規模估計達 3,500 億至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兆至 3.9 兆元),標誌著 AI 產業基礎建設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此舉是 OpenAI 首次自主設計晶片的重大突破,也顯示科技巨頭正從依賴單一供應商,轉向「垂直整合」的全新戰略佈局。OpenAI 期望將模型訓練經驗直接嵌入硬件架構,解鎖 AI 系統的極限性能。

OpenAI 自研晶片的戰略轉折

ChatGPT 母公司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件革命,從過去完全依賴 Nvidia、AMD 等外部供應商,轉向自主設計專用加速器的混合策略。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強調:「透過創建我們自己的晶片,能將開發前沿模型和產品的經驗直接融入硬件,釋放全新層級的能力與智能。」這種「軟硬一體化」邏輯與 Apple 創建 iPhone 生態系、Microsoft 建構 PC 平台如出一轍,意味著 OpenAI 正試圖掌控從晶片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Broadcom 半導體解決方案集團總裁 Charlie Kawwas 博士表示,特製加速器結合標準化乙太網絡擴展方案,能提供兼具成本與性能優勢的新世代 AI 基礎設施。Broadcom 將負責整合旗下端到端的乙太網、PCIe 及光學連接解決方案,構建完整的加速器機架系統,並部署至 OpenAI 自有設施及合作夥伴的資料中心。這項協議建基於雙方長期共同開發與供應合約,顯示合作關係早已超越單純買賣層級。

晶片軍備競賽背後的供應鏈焦慮

OpenAI 近期簽署的一系列基礎建設協議,突顯 AI 產業對運算資源的瘋狂渴求已達臨界點。10 月初,OpenAI 宣布向 AMD 採購額外 6 吉瓦晶片,交易金額達數百億美元;9 月,Nvidia 承諾投資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並提供 10 吉瓦硬件容量的意向書;同月傳出與 Oracle 簽訂價值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的雲端基礎設施合約,雖然雙方未正式證實。加上本次與 Broadcom 的 10 吉瓦訂單,OpenAI 在短短一個月內確保的運算容量已達 26 吉瓦,相當於 800 萬個美國家庭的用電量,或胡佛水壩發電量的 5 倍。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指出,Nvidia 已建立 AI 開發的「實質標準框架」,但供應鏈瓶頸迫使 OpenAI 必須分散風險。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 John Villasenor 則認為,Nvidia 從小型初創企業躍升為產業巨擘的地位罕見,但特製晶片浪潮正挑戰其壟斷地位。有媒體引述分析師觀點指,雖然 Microsoft、Meta 等企業過去開發的特製晶片未能超越 Nvidia 性能,但 Broadcom 憑藉 Google Tensor 處理器等成功案例,已在生成式 AI 領域累積數十億美元營收,使其股價自 2022 年底以來飆漲近 6 倍。

產業專家的多維度解讀

Broadcom 行政總裁 Hock Tan 在宣布合作時表示:「與 OpenAI 的協作標誌著追求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關鍵時刻,我們很榮幸能共同部署新世代加速器與網絡系統,為 AI 未來鋪路。」這番發言呼應了他稍早向 CNBC 表示,生成式 AI 將大幅提升全球 GDP 佔比的預測,顯示產業領袖對長期前景的樂觀態度。Broadcom 第三季財報顯示,AI 相關營收達 61 億美元(約港幣 475.8 億元),預計第四季將加速增長至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並已連續 11 季增長。而 2024 財年 AI 總營收更高達 122 億美元(約港幣 951.6 億元)。

然而有分析師警告,Broadcom 對 OpenAI 的豪賭隱含重大風險,因為其增長高度依賴少數超大規模客戶。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則強調多元化策略:「開發自有加速器是更廣泛合作夥伴生態的一部分,所有夥伴都在建立推動 AI 前沿所需的容量。」有專家指出,AI 訓練需數千個 GPU 連續運轉數月,到 2030 至 2035 年,資料中心可能消耗全球 20% 電力,對電網構成巨大壓力。有媒體報導顯示,典型 AI 資料中心耗電量等同 10 萬戶家庭,最大規模的項目更達 20 倍之多,引發環境可持續性的疑慮。

從依賴到自主的產業變革脈絡

回顧 AI 晶片發展史,Nvidia 自 2017 年推出專為深度學習設計的 GPU 後,長期主導訓練與推理市場。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問世引爆運算需求,OpenAI 基礎設施團隊主管 Keith Heyde 透露,公司已完成「徹底的瓶頸分析」,確定需整合電池支援太陽能、改造舊燃氣渦輪機、甚至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堆等多元能源方案。2025 年 1 月 OpenAI 聯手 Oracle 與 SoftBank 啟動 Stargate 計劃,7 月雙方擴大協議至 4.5 吉瓦,整體投資超過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涵蓋德州、新墨西哥州及中西部等 5 個新地點。

AI 加速器與傳統 GPU 的核心差異在於架構改良方向:GPU 保持多用途並行處理能力,支援遊戲、科學運算等廣泛任務;AI 加速器則採用固定功能設計,專注特定 AI 運算,犧牲靈活性以換取推理階段的能效與速度優勢。有技術文獻指出,加速器透過特製硬件路徑減少資料搬移延遲,功耗可降低 50% 以上,但通常需專用工具鏈且成本更高,最適合大規模生產環境部署。Groq 等初創企業推出的語言處理單元 (LPU) 便針對推理作改良,挑戰 Nvidia 與 AMD 的市場佔有率。

對企業決策者的三大啟示

首先,垂直整合正成為 AI 巨頭的必然選擇,但中小企業應審慎評估投資回報率。OpenAI 到 2029 年預計將耗資 1,150 億美元(約港幣 8,970 億元),遠超傳統初創企業的獲利路徑,惟有持續資金流入才能支撐此「瘋狂邏輯」。其次,供應鏈多元化不可或缺。Oracle 部署 5 萬顆 AMD MI450 晶片、Intel 宣布 2026 年推出 Crescent Island GPU,顯示客戶正積極尋找 Nvidia 的替代方案,以避免單點故障風險。第三,能源與可持續性將成為 AI 部署的關鍵限制因素,企業需提前規劃環保資料中心策略,否則可能面臨監管壓力與社會質疑。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已將 Broadcom 信貸評級上調至 A-,認為 AI 動能持續超出預期,預估 2025 財年營收增長 23%。分析師預測 Broadcom 到 2028 年營收將達 1,196 億美元(約港幣 9,328.8 億元)、盈利 508 億美元(約港幣 3,962.4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 25.9%。然而有媒體報導警告,OpenAI 的「超大規模」交易正考驗傳統雲端服務商模式,其建構完整 AI 生態系統的野心,可能重塑整個供應鏈權力結構。未來 3 年,誰能在性能、成本、能效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誰就能在 AGI 時代佔據先機。這場晶片戰爭的最終贏家,或許並非今日的領導者,而是那些敢於打破常規、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挑戰者。

 

資料來源:
OpenAI Official Announcement
Reuters
The New York Times
CNBC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

Apple 超 90% 的生產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投入 10 億元推動中國環保轉型


Apple 超 90% 的生產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投入 10 億元推動中國環保轉型

Apple 於 2025 年 10 月 14 日宣布一項重大里程碑:其在中國超過 90% 的生產製造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這項成就標誌著逾百家本地供應商十年來協同轉型的關鍵突破。為進一步鞏固這成果並加速實現 2030 年「所有產品 100% 環保製造」的承諾,Apple 供應鏈企業聯合發起總規模 10 億元人民幣(約 1.5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億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基金」,目標到 2030 年為國家電網新增 100 萬兆瓦時潔淨電力。

供應商主導的創新融資模式

這支全新基金完全由 Apple 供應商主導,由中金資本與華能投資聯合管理,Apple 電池供應商 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錨定投資者,鵬鼎控股、蘇州東山精密、鴻海精密、裕同科技等核心供應鏈企業已完成出資。這種「企業自主驅動」的投資架構有別於傳統政府主導模式,反映出供應鏈企業對環保轉型的戰略性認知已從「被動合規」升級為「主動投資」。ATL 行政總裁耿繼斌表示,在與 Apple 的緊密合作中,企業除了推動智能製造與環保生產的重大進步,更將可再生能源全面融入企業營運。根據 Apple 2025 年環境進展報告,全球已有超過 250 家製造合作夥伴承諾在 2030 年前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所有 Apple 產品生產,這些供應商遍佈 28 個國家,代表 Apple 超過 85% 的直接製造支出。

這是 Apple 在中國設立的第三支潔淨能源基金——2018 年首支基金成功超額完成在中國 14 個省份開發逾 1 吉瓦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目標;2025 年初發起的第二支基金規模 7.2 億元人民幣,由施羅德資本管理,為企業獲得具顯著成效的潔淨能源解決方案提供更多選擇。Apple 營運總監 Sabih Khan 強調,這項由供應商完全主導的新投資基金將鞏固現有成果,有助加速實現到 2030 年全產業鏈碳中和的目標,並為人類與地球帶來正面影響。

十年減排逾六成的供應鏈革命

自 2015 年啟動「供應商潔淨能源計劃」以來,Apple 持續向供應鏈輸出技術與實踐經驗,已幫助中國 14 個省份建成超過 1 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Apple 2025 年環境進展報告顯示,受惠於供應鏈大規模轉用可再生能源,公司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較 2015 年基準下降超過 60%,去年避免了約 4,100 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將近 380 萬輛汽車從道路上移除。Apple 環境、政策與社會事務副總裁 Lisa Jackson 表示,企業正使用比以往更多的潔淨能源和回收材料來製造產品,並在全球範圍內保護水資源、防止浪費,同時大力投資自然保育。

Apple 的減排策略優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 2015 年基線削減 75%,然後應用高品質碳信用額度來平衡剩餘排放。目前 Apple 全球供應鏈的營運可再生能源已從 2019 年以來擴大了五倍,現已達到 13.7 吉瓦,這些供應商來自 28 個國家,承諾到 2030 年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所有 Apple 產品生產。Apple 也直接投資了中國和日本近 500 兆瓦的太陽能和風能,以解決上游供應鏈排放問題。國際電信聯盟(ITU)與世界基準聯盟(WBA)聯合發布的《2025 年綠化數碼公司》報告指出,科技行業碳排放持續上升,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數據基建的快速發展推動,這突顯了 Apple 供應鏈減排成果的示範價值。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正加速環保轉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中國新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幾乎增倍,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 2.9 億千瓦,其中太陽能裝機同比增長 107.1%,風電裝機增長 98.9%。該機構預計 2025 年中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 5 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約 4 億千瓦,到 2025 年底總裝機容量將達到約 39 億千瓦,非化石燃料來源將佔總裝機容量的 61%。這為 Apple 及其供應商在中國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引領全球科技產業綠色競賽

Apple 的供應鏈環保轉型正引發全球科技產業的連鎖反應。淨零政策實驗室(NZIPL)發布的「中國低碳技術外商直接投資資料庫」顯示,自 2022 年以來,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池、電動車和綠氫等領域的海外投資已超過 2,270 億美元(約港幣 1.77 兆元),涉及 54 個國家的 461 個環保技術製造項目,其中超過 80% 的項目(387 個)自 2022 年以來啟動。2024 年,中國潔淨能源投資貢獻了約 1.9 兆美元(約港幣 14.82 兆元)或約 10% 的 GDP,該行業的增長速度是中國整體經濟的三倍。這種「環保製造業出海」趨勢與 Apple 供應鏈轉型形成協同效應,正在重塑全球綠色科技產業格局。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Apple 在中國的供應鏈環保轉型為全球企業提供了三大戰略啟示:首先,將 ESG 從「合規成本」轉化為「投資機遇」——透過設立專項基金直接參與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不僅能確保長期綠電供應,還能獲得綠色資產投資回報;其次,建立「供應鏈生態圈」共同承擔減排責任——Apple 透過技術輸出和經驗分享,幫助供應商實現經濟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第三,前瞻性部署基礎設施投資——新基金聚焦早期項目融資,解決了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初期資金缺口的痛點,這種「上游投資」策略將為企業帶來更穩定的綠電供應和更低的長期成本。

資料來源:
新浪財經
蘋果公司官方新聞
蘋果環境進展報告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三大電訊商獲北斗短訊服務許可 無網絡覆蓋下可傳送 1,000 漢字


三大電訊商獲北斗短訊服務許可 無網絡覆蓋下可傳送 1,000 漢字

監管部門將於近期向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放北斗短訊服務經營許可,連同去年 11 月率先推出服務的中國移動,三大電訊營運商將全部獲得提供北斗衛星短訊服務的資格。中國移動去年聯合中國時空推出北斗短訊產品,用戶無需更換 SIM 卡或電話號碼就能直接收發北斗短訊,服務試驗期為一年,即將正式投入商業應用。

三大營運商全面支援雙星通訊

隨著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加入,三大基礎電訊營運商將進入「天通+北斗」雙星衛星通訊商業化營運新階段,有助全面構建「天地一張網」智能通訊新格局。這項部署將充分複用既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規模應用成效。

北斗短報文技術特點

北斗短訊又稱「北斗短報文」,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獨有的雙向通訊技術,讓用戶在沒有地面網絡覆蓋的地區透過衛星發送和接收短訊息。這項技術融合定位與通訊能力,單次可傳輸最多 1,000 個漢字(北斗三號標準),廣泛應用於應急救援、遠洋漁業等領域。

北斗系統覆蓋全球並深入消費市場

根據近期發布的《北斗產業發展藍皮書(2025年)》,北斗服務已覆蓋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2024 年全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 2.94 億部,同比增長 6.5%,其中約 2.88 億部支援北斗定位功能,北斗安裝率接近 98%。

可穿戴裝置成第二大應用市場

可穿戴裝置與北斗系統深度融合,已躍升為北斗應用的第二大市場。預計到 2028 年,全國支援北斗的可穿戴裝置年出貨量將增長到 4,795 萬台,北斗安裝率增至 74% 以上。華為與中時空合作的北斗語音訊息技術,首次應用到大眾消費級產品,即將推出的智能手錶將首次支援北斗衛星語音訊息,讓用戶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以語音求救。預計未來三年,北斗應用的年均增量達約 4 億台規模,年增長率 3% 以上。

資料來源:ithom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