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資訊保安雲端服務

AWS 全球大規模故障警示: 雲端過度集中化風險 多雲策略成未來關鍵


AWS 全球大規模故障警示: 雲端過度集中化風險 多雲策略成未來關鍵

亞馬遜雲端服務 (AWS) 於 2025 年 10 月 20 日發生全球性大規模故障,影響全球數千個網站和應用程式,包括 Snapchat、Reddit、Zoom、Disney+、Fortnite、麥當勞及 Coinbase 等多個行業大規模服務中斷。雖然服務現已全面恢復,但這次事故揭露出全球網絡高度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的「集中化風險」,也讓各界重新檢視「數碼主權」與「多雲策略」的重要性。

雲端巨擘的隱憂:一次錯誤讓全球網絡停擺

此次 AWS 大規模故障從台灣時間 10 月 20 日午後開始,歷經約 15 小時修復,於 21 日早晨全面恢復運作。AWS 官方指出問題源自美國維吉尼亞北部 (US-EAST-1) 區域的主要資料中心,一次例行 DynamoDB 資料庫 API 更新導致網域名稱系統 (DNS) 及一系列資料庫發生解析異常,服務錯誤率大幅提升。該系統負責將網域轉換為 IP 位址,一旦異常,全球逾百項 AWS 服務無法正確導向伺服器,連鎖癱瘓 113 項關鍵雲端服務。亞馬遜承認部分用戶仍出現「訊息積壓」現象。

專家:集中化架構與系統性風險

專家指出,此次大規模故障是 AWS 該區域近 5 年來第三次發生重大事故,歷史上類似問題曾引發全球醫療、金融及交通系統癱瘓。這展現了雲端基礎設施對集中化依賴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帶來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另一方面風險集中導致故障波及面廣。

NymVPN 數碼長 Rob Jardin 指出:「雲端的初衷是去中心化,但現今全球網絡卻被幾家巨頭綁架。一個節點出錯,隨即影響全球」。Omdia 首席分析師 Roy Illsley 則補充,AWS 美東區域是除政府及主權雲外,所有 AWS 服務的共用控制平面,因此一旦故障,波及面幾乎遍及全球。專家們強調,企業亟需審慎評估雲端集中化風險,並考慮採用多雲策略加強韌性。

全球市場格局:AWS 仍稱冠,競爭加劇

統計顯示,亞馬遜 AWS 佔全球雲端市場約三分之一 (33%),持續領跑市場,其服務穩定性直接影響成千上萬企業的應用和服務可用性。2025 年全球雲端運算產值估達 7,303 億美元(約港幣 5.7 兆元),其中北美佔比 36.2%,亞洲增長至 21.7%。專家認為 AWS 憑藉規模與資源仍難取代,但競爭對手如 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持續強化 AI 和安全方案,AWS 必須同時提升可用性與災難復原能力,以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歐盟與業界動向:建立「主權雲」成新戰略焦點

在 AWS 頻繁當機及資訊保安爭議背景下,歐盟正積極推動「歐洲雲端聯盟」(European Alliance for Industrial Data and Cloud),計劃建立不受美國企業控制的區域主權雲基礎設施。同時 Microsoft 也宣佈未來 2 年擴建歐洲資料中心容量 40%,並推出「Microsoft Cloud for Sovereignty」方案,協助政府客戶控制資料存放與加密權限。分析認為,這不只是地緣技術競爭,更關乎歐洲數碼戰略自主權。

業界觀察:企業重審多雲架構與風險分攤策略

有媒體採訪 AWS 亞洲工程團隊與本地雲端營運維護顧問後,工程師指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仍過度依賴單一雲端供應商。有媒體觀察多家金融與零售業客戶雖啟用多雲服務,但資料備援與流量轉移策略未完備,使其在 AWS 停擺時仍陷半癱狀態。這反映企業亟需投資自動化災難復原 (DR) 與跨雲路由架構。

未來展望:平衡集中化與系統韌性

AWS 事件讓全球科技業再度思考「效率與韌性」之間的平衡。此次大當機不僅引起全球關注,也可能影響企業對 AWS 長期信任及投標決策。專家預測,短期內企業將持續依賴 AWS 的成熟生態,但中長期「分散式雲端」與「主權雲」勢將成為主流趨勢。未來雲端服務商需在廣度與深度上持續創新,同時建立透明且高效的故障應對機制,以減緩集中化風險帶來的衝擊。這起事件亦促使業界重新審視多元備援方案,積極推動更分散、彈性的雲端基礎建設佈局。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Al JazeeraReutersThe RegisterCRN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保安雲端服務

AWS US-EAST-1 重大故障: 讓 Perplexity 失去 Pro 身份、Canva、Signal、Epic Games 等未能正常提供服務 全球數百萬用戶受創

Amazon Web Services 位於美國北維珍尼亞州 US-EAST-1 區域的雲端服務在東部時間 12:11 發生嚴重故障,導致包括 Snapchat、Fortnite、Ring 智能門鈴、Coinbase 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內的數百個知名服務全面中斷。這宗持續超過 5 小時的大規模中斷事件,再次突顯企業過度依賴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的系統性風險。根據監測平台 Downdetector 資料,故障高峰期間收到超過 13,000 份問題報告,影響範圍遍及金融、媒體、遊戲及零售等關鍵產業。本文將深入剖析此次事故的技術根源、對企業營運的連鎖衝擊,以及雲端架構專家建議的三大應對策略。

技術核心:DynamoDB 端點故障引發系統性崩潰

AWS 官方狀態頁面確認,這次中斷源於 US-EAST-1 區域 DynamoDB 端點出現顯著錯誤率,並波及該區域內多項 AWS 服務。DynamoDB 作為 AWS 的核心 NoSQL 資料庫服務,支援著數以萬計的應用程式進行實時資料讀寫操作。當這個關鍵組件發生故障時,依賴它的 Lambda 函數、API Gateway 及其他服務如同骨牌般接連癱瘓。

根據雲端監測公司 StatusGator 的歷史分析,US-EAST-1 區域在 2024 年 12 月曾發生兩次重大故障——12 月 7 日的事故持續超過 7 小時,源於 API Gateway 服務內部基礎設施退化;僅三天後的 12 月 10 日又出現第二次中斷。這種「連環故障」模式顯示,即使在單次事件恢復後,底層架構的脆弱性可能持續存在。AWS 工程團隊在事故期間持續處理積壓的請求隊列,但服務完全恢復仍需數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 2024 年 12 月 12 日 Amazon Cognito 服務在同一區域發生故障時,AWS 官方狀態頁面最初並未報告任何問題,而獨立監測服務 StatusGator 卻在官方確認前 28 分鐘就向客戶發出預警。這突顯了企業不能完全依賴雲端供應商自身的狀態報告系統,必須建立多元化的監控機制。

 

US-EAST-1 關鍵地位:全球雲端服務的「阿喀琉斯之踵」

US-EAST-1 區域 (北維吉尼亞) 並非普通的 AWS 資料中心——它是 AWS 最早建立的區域之一,目前擁有 5 個可用區,是所有 AWS 區域中可用區數量最多的。這個區域承載著大量遺留系統和核心服務,許多企業在 AWS 早期採用階段就將關鍵業務部署於此,形成了難以遷移的「路徑依賴」。

Disney、紐約時報等媒體組織,以及 Venmo、Prime Video、Alexa 等消費者服務在此次故障中均出現問題。當單一區域承載如此密集的關鍵服務時,任何局部故障都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災難。雲端架構專家指出 US-EAST-1 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太大而不能倒」的基礎設施,但同時也是整個雲端生態系統中最脆弱的環節。

根據 2023 年 Uptime Institute 報告,電力中斷導致 44% 最具影響力的雲端故障,而資料中心設施的物理依賴性——從冷卻系統到網絡連接——都可能成為單點故障源。即使擁有備用電源和冗餘系統,大規模資料中心的複雜性意味著預料之外的連鎖反應隨時可能發生。

 

企業代價每小時 10.5 萬美元的隱形成本

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估算,非計劃性雲端中斷平均每小時給企業造成 10.5 萬美元(約港幣 HK$819,000)損失,某些情況下損失金額可達數百萬美元。但這僅是財務損失的冰山一角——品牌信譽受損和客戶流失的長期影響可能持續數年。

雲端風險解決方案供應商 Parametrix 發布的《2024 年雲端中斷風險報告》揭示令人擔憂的趨勢:2024 年出現 6 次超過 10 小時的重大雲端故障,總計接近 100 小時的停機時間。人為錯誤佔 2024 年故障事件的 68%,較前一年的 53% 大幅上升。這顯示隨著雲端基礎設施規模擴張和服務複雜度提升,操作失誤的風險也在同步增加。

對於電商平台而言,中斷意味著直接收入損失;對於金融機構,可能觸發監管審查和合規罰款;對於醫療系統,甚至可能影響患者安全。2024 年 7 月 CrowdStrike 軟件更新引發的全球性故障,估計造成 Fortune 500 企業 54 億美元(約港幣 421.2 億元)的直接損失。這些數字警示企業領導者:雲端韌性不是 IT 部門的技術議題,而是董事會層級的戰略風險。

多雲架構成為 2025 企業必選項

面對日益頻繁的雲端中斷,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超過 85% 的組織將採用雲優先原則,其中超過 50% 將依賴多雲策略推動業務創新和數碼化轉型。這不再是技術愛好者的實驗,而是企業生存的戰略選擇。

根據 Flexera 報告,89% 的企業已採用多雲策略,平均每家企業使用 2.4 個公有雲平台。主要動機包括避免供應商鎖定、提升系統韌性,以及利用各雲端平台的差異化優勢——AWS 在運算能力、Azure 在企業整合、Google Cloud 在 AI 工具方面各有所長。

然而多雲策略並非沒有代價。專家指出如果缺乏適當的治理框架,多雲環境可能導致成本失控、安全漏洞擴大,以及技能差距問題。成功的多雲部署需要:統一的身份管理系統、跨雲端的監控工具、標準化的容器技術 (如 Kubernetes),以及持續的團隊培訓投資。

印度政府的 Digital India 計劃就是典範案例:敏感資料託管在本地政府雲端 MeghRaj,而 AI 和分析工作負載則運行在 Azure 和 Google Cloud 上,既確保合規性,又改善了性能和成本。這種「工作負load 分層」策略——根據資料敏感度、延遲要求和計算需求選擇最適合的雲端平台——正成為 2025 年企業雲端架構的標準範式。

前瞻視野:AI 驅動的自愈系統與零信任架構

展望未來,雲端韌性的提升將依賴兩大技術支柱。Forrester 研究預測,到 2025 年,採用 AI 驅動雲端服務的企業將實現 30% 的運營效率提升。AI 驅動的成本效能分析可以動態分配工作負載至最高效的雲端環境,預測性維護系統能在故障發生前識別潛在問題,自動化故障轉移機制可將服務中斷時間縮短至秒級。

零信任架構 (Zero Trust Architecture) 正成為多雲安全的基石,它要求對每個存取請求進行持續驗證,而非基於網絡邊界的傳統安全模型。當企業的資料和應用分散在多個雲端平台時,統一的安全策略框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第三方跨雲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單一管理介面,讓安全團隊能夠跨所有環境一致地應用存取權限、配置審計和資料保護策略。

國際數據公司 (IDC) 預測,到 2025 年,超過 60% 的企業在選擇雲端供應商時會將可持續性作為關鍵考量因素。隨著碳中和承諾成為企業 ESG 戰略的核心,雲端供應商正投資碳中和資料中心、能效冷卻解決方案和 AI 驅動的電力管理系統。這不只是環境責任,也成為供應商差異化競爭的新戰場。

此次 AWS 故障對企業的警示意義遠超技術層面:它揭示了數碼經濟時代基礎設施集中化的系統性風險。對於首席資訊官和技術決策者而言,2025 年的關鍵問題不是「是否採用雲端」,而是「如何構建既能享受雲端創新優勢、又能在供應商故障時保持業務連續性的韌性架構」。那些在今天做出正確架構決策的組織,將在明天的數碼化競爭中獲得決定性優勢。

資料來源: NBC News CNN Business Reinsurance News – Parametrix Cloud Outage Risk Report TechAhead IT Convergence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美國 FCC 擬禁 HKT 香港電訊國際營運:地緣政治下電信業的生存戰


美國 FCC 擬禁 HKT 香港電訊國際營運:地緣政治下電信業的生存戰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宣布,正式啟動撤銷香港電訊國際(HKT International)在美營運權的程序,標誌著中美科技角力再添新戰線。這項決定除了衝擊香港首富李澤楷旗下 PCCW 集團的電信版圖,更突顯全球電信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風險。事件起因於 FCC 認定 HKT 與已被列入「涵蓋清單」的中國聯通美洲公司存在關聯,構成國家安全威脅。若撤銷程序最終確定,HKT 及其子公司將無法在美國境內提供國際及國內電信服務,這將是 FCC 繼 2022 年撤銷中國聯通美洲營運授權後,對香港電信業者採取的最嚴厲制裁。

監管機構鐵腕出擊背後的戰略考量

FCC 主席布蘭登·卡爾(Brendan Carr)在聲明中明確表示,此次行動是確保「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實體無法連接美國電信網絡」的延續性工作。根據 FCC 發布的「陳述理由令」,HKT 需在 30 天內說明委員會為何不應啟動撤銷程序,這一強制性要求反映出美國監管部門對國家安全問題零容忍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 FCC 在文件中特別指出 HKT 是中國聯通(香港)的關聯企業,而中國聯通持有 PCCW 約 18.4% 股權,形成了複雜的股權關係鏈。喬治城大學國家安全專家在今年 1 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透過數據、軟件和聯網技術取得美國敏感資訊的能力,已成為華盛頓最關切的戰略風險之一。

香港電信巨擘的商業困境與回應策略

由李澤楷創立並擔任執行主席的 HKT,是香港最大的固網及流動通訊服務供應商。根據 PCCW 於 2025 年 7 月發布的中期報告,HKT 在香港的光纖到戶(FTTH)連接數已達 105.5 萬,5G 用戶達 189.4 萬,企業業務更錄得 11% 的收入增長,上半年新合約總值超過 22 億港元。然而 PCCW 在 2024 年年報中僅披露約 13.7% 的收入來自大中華區及新加坡以外地區,並未具體說明美國市場佔比。截至本文發稿 HKT 尚未就 FCC 的行動發表官方回應,但參考中國聯通 2022 年被撤銷授權時的反應,該公司曾批評 FCC「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亦沒有提供必要的正當程序」。電信業分析師普遍認為 HKT 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客戶基礎及營運策略,尤其在跨境數據傳輸和國際專線服務方面面臨重大調整壓力。

中美科技脫鉤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此次針對 HKT 的行動,實際上是美國自 2019 年以來系統性排除中國電信企業的最新章節。FCC 早在 2019 年便以國家安全風險為由,拒絕中國移動在美提供電信服務的申請。隨後在 2021 年撤銷中國電信美洲的營運授權,2022 年進一步取消中國聯通美洲、Pacific Networks 及 ComNet 的授權。除了電信營運商,FCC 在 2022 年 11 月更全面禁止華為、中興通訊、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和海能達等五家中國企業的新裝置在美銷售和進口,創下 FCC 歷史上首次因國家安全理由禁止通訊裝置授權的紀錄。今年 10 月 FCC 計劃於 10 月 28 日投票通過更嚴格的限制措施,進一步收緊對中國企業電信裝置的管控,並賦予 FCC 在特定情況下禁止已授權裝置銷售的權力。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倫納(John Moolenaar)在今年 4 月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出傳票,要求提供其在美業務資訊,更顯示出國會兩黨對此議題的高度共識。

跨國電信企業的合規挑戰與產業重整

Syniverse 網絡安全首席分析師亞倫·斯特朗(Aaron Strong)指出,即使這些企業不再持有美國電信牌照,它們仍可能透過雲端服務、網絡路由或關聯企業維持營運,「最敏感的數據流動(如個人識別資訊、企業檔案、通訊元數據)現在主要經由雲端服務而非傳統電信線路」。這一觀察點出了監管難題的複雜性:在數碼化時代電信服務的邊界日益模糊,單純撤銷營運牌照可能無法完全切斷數據流通管道。對於跨國電信企業而言,地緣政治風險已從過去的例外情況轉變為常態性挑戰。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全球電信裝置市場中中國企業佔比超過 40%,美國的排除政策正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歐洲多國也在評估類似措施,英國在 2020 年決定於 2027 年前完全移除華為 5G 裝置,瑞典和羅馬尼亞等國亦跟進相關政策,形成「科技陣營化」的趨勢。

香港電信業的未來挑戰與轉型契機

美國的監管行動對香港電信產業的影響,除了 HKT 這家企業,更可能改變整個產業的國際化策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通訊樞紐,其電信業者長期扮演連接中國大陸與全球市場的橋樑角色。HKT 在 2025 年中期報告中特別強調其在大灣區跨境醫療諮詢平台 DrGo 的發展,以及協助企業客戶進行 AI 部署和供應鏈管理的數碼轉型服務。這顯示該公司正將戰略重心轉向區域市場深耕。然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研究指出,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限制政策具有高度一致性和持續性,跨越不同政黨執政時期。這意味著香港電信業者即使調整業務布局,仍需面對長期性的地緣政治風險。產業專家建議企業應建立更透明的治理結構、加強數據安全合規措施,並在國際市場多元化布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地緣政治下的產業變革與啟示

這場橫跨美國監管機構、香港企業與中國大陸的電信角力,揭示了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與商業利益的深層矛盾。對企業決策者而言,此事件提出三個關鍵問題:首先,如何在日益分裂的科技陣營中維持業務連續性?其次,數據主權與跨境服務的平衡點在哪裡?最後,電信產業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國際治理框架以應對政治化趨勢?隨著 FCC 預計在未來數月內完成對 HKT 的審查程序,業界將密切關注這一案例對亞太地區電信合作模式的影響。

資料來源:
路透社
南華早報
彭博社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OpenAI 與 Broadcom 攜手創建 AI 晶片帝國:3,500 億美元豪賭能否改寫產業格局?


OpenAI 與 Broadcom 攜手創建 AI 晶片帝國:3,500 億美元豪賭能否改寫產業格局?

OpenAI 於 2025 年 10 月 13 日宣布與半導體巨頭 Broadcom 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開發及部署 10 吉瓦 (gigawatts) 的特製 AI 加速器硬件。這項多年期計劃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啟動,預計 2029 年完成,投資規模估計達 3,500 億至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2.73 兆至 3.9 兆元),標誌著 AI 產業基礎建設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此舉是 OpenAI 首次自主設計晶片的重大突破,也顯示科技巨頭正從依賴單一供應商,轉向「垂直整合」的全新戰略佈局。OpenAI 期望將模型訓練經驗直接嵌入硬件架構,解鎖 AI 系統的極限性能。

OpenAI 自研晶片的戰略轉折

ChatGPT 母公司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件革命,從過去完全依賴 Nvidia、AMD 等外部供應商,轉向自主設計專用加速器的混合策略。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強調:「透過創建我們自己的晶片,能將開發前沿模型和產品的經驗直接融入硬件,釋放全新層級的能力與智能。」這種「軟硬一體化」邏輯與 Apple 創建 iPhone 生態系、Microsoft 建構 PC 平台如出一轍,意味著 OpenAI 正試圖掌控從晶片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Broadcom 半導體解決方案集團總裁 Charlie Kawwas 博士表示,特製加速器結合標準化乙太網絡擴展方案,能提供兼具成本與性能優勢的新世代 AI 基礎設施。Broadcom 將負責整合旗下端到端的乙太網、PCIe 及光學連接解決方案,構建完整的加速器機架系統,並部署至 OpenAI 自有設施及合作夥伴的資料中心。這項協議建基於雙方長期共同開發與供應合約,顯示合作關係早已超越單純買賣層級。

晶片軍備競賽背後的供應鏈焦慮

OpenAI 近期簽署的一系列基礎建設協議,突顯 AI 產業對運算資源的瘋狂渴求已達臨界點。10 月初,OpenAI 宣布向 AMD 採購額外 6 吉瓦晶片,交易金額達數百億美元;9 月,Nvidia 承諾投資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並提供 10 吉瓦硬件容量的意向書;同月傳出與 Oracle 簽訂價值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的雲端基礎設施合約,雖然雙方未正式證實。加上本次與 Broadcom 的 10 吉瓦訂單,OpenAI 在短短一個月內確保的運算容量已達 26 吉瓦,相當於 800 萬個美國家庭的用電量,或胡佛水壩發電量的 5 倍。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指出,Nvidia 已建立 AI 開發的「實質標準框架」,但供應鏈瓶頸迫使 OpenAI 必須分散風險。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 John Villasenor 則認為,Nvidia 從小型初創企業躍升為產業巨擘的地位罕見,但特製晶片浪潮正挑戰其壟斷地位。有媒體引述分析師觀點指,雖然 Microsoft、Meta 等企業過去開發的特製晶片未能超越 Nvidia 性能,但 Broadcom 憑藉 Google Tensor 處理器等成功案例,已在生成式 AI 領域累積數十億美元營收,使其股價自 2022 年底以來飆漲近 6 倍。

產業專家的多維度解讀

Broadcom 行政總裁 Hock Tan 在宣布合作時表示:「與 OpenAI 的協作標誌著追求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關鍵時刻,我們很榮幸能共同部署新世代加速器與網絡系統,為 AI 未來鋪路。」這番發言呼應了他稍早向 CNBC 表示,生成式 AI 將大幅提升全球 GDP 佔比的預測,顯示產業領袖對長期前景的樂觀態度。Broadcom 第三季財報顯示,AI 相關營收達 61 億美元(約港幣 475.8 億元),預計第四季將加速增長至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並已連續 11 季增長。而 2024 財年 AI 總營收更高達 122 億美元(約港幣 951.6 億元)。

然而有分析師警告,Broadcom 對 OpenAI 的豪賭隱含重大風險,因為其增長高度依賴少數超大規模客戶。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則強調多元化策略:「開發自有加速器是更廣泛合作夥伴生態的一部分,所有夥伴都在建立推動 AI 前沿所需的容量。」有專家指出,AI 訓練需數千個 GPU 連續運轉數月,到 2030 至 2035 年,資料中心可能消耗全球 20% 電力,對電網構成巨大壓力。有媒體報導顯示,典型 AI 資料中心耗電量等同 10 萬戶家庭,最大規模的項目更達 20 倍之多,引發環境可持續性的疑慮。

從依賴到自主的產業變革脈絡

回顧 AI 晶片發展史,Nvidia 自 2017 年推出專為深度學習設計的 GPU 後,長期主導訓練與推理市場。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問世引爆運算需求,OpenAI 基礎設施團隊主管 Keith Heyde 透露,公司已完成「徹底的瓶頸分析」,確定需整合電池支援太陽能、改造舊燃氣渦輪機、甚至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堆等多元能源方案。2025 年 1 月 OpenAI 聯手 Oracle 與 SoftBank 啟動 Stargate 計劃,7 月雙方擴大協議至 4.5 吉瓦,整體投資超過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涵蓋德州、新墨西哥州及中西部等 5 個新地點。

AI 加速器與傳統 GPU 的核心差異在於架構改良方向:GPU 保持多用途並行處理能力,支援遊戲、科學運算等廣泛任務;AI 加速器則採用固定功能設計,專注特定 AI 運算,犧牲靈活性以換取推理階段的能效與速度優勢。有技術文獻指出,加速器透過特製硬件路徑減少資料搬移延遲,功耗可降低 50% 以上,但通常需專用工具鏈且成本更高,最適合大規模生產環境部署。Groq 等初創企業推出的語言處理單元 (LPU) 便針對推理作改良,挑戰 Nvidia 與 AMD 的市場佔有率。

對企業決策者的三大啟示

首先,垂直整合正成為 AI 巨頭的必然選擇,但中小企業應審慎評估投資回報率。OpenAI 到 2029 年預計將耗資 1,150 億美元(約港幣 8,970 億元),遠超傳統初創企業的獲利路徑,惟有持續資金流入才能支撐此「瘋狂邏輯」。其次,供應鏈多元化不可或缺。Oracle 部署 5 萬顆 AMD MI450 晶片、Intel 宣布 2026 年推出 Crescent Island GPU,顯示客戶正積極尋找 Nvidia 的替代方案,以避免單點故障風險。第三,能源與可持續性將成為 AI 部署的關鍵限制因素,企業需提前規劃環保資料中心策略,否則可能面臨監管壓力與社會質疑。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已將 Broadcom 信貸評級上調至 A-,認為 AI 動能持續超出預期,預估 2025 財年營收增長 23%。分析師預測 Broadcom 到 2028 年營收將達 1,196 億美元(約港幣 9,328.8 億元)、盈利 508 億美元(約港幣 3,962.4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 25.9%。然而有媒體報導警告,OpenAI 的「超大規模」交易正考驗傳統雲端服務商模式,其建構完整 AI 生態系統的野心,可能重塑整個供應鏈權力結構。未來 3 年,誰能在性能、成本、能效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誰就能在 AGI 時代佔據先機。這場晶片戰爭的最終贏家,或許並非今日的領導者,而是那些敢於打破常規、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挑戰者。

 

資料來源:
OpenAI Official Announcement
Reuters
The New York Times
CNBC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

Apple 超 90% 的生產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投入 10 億元推動中國環保轉型


Apple 超 90% 的生產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   供應鏈投入 10 億元推動中國環保轉型

Apple 於 2025 年 10 月 14 日宣布一項重大里程碑:其在中國超過 90% 的生產製造現已採用可再生能源,這項成就標誌著逾百家本地供應商十年來協同轉型的關鍵突破。為進一步鞏固這成果並加速實現 2030 年「所有產品 100% 環保製造」的承諾,Apple 供應鏈企業聯合發起總規模 10 億元人民幣(約 1.5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億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基金」,目標到 2030 年為國家電網新增 100 萬兆瓦時潔淨電力。

供應商主導的創新融資模式

這支全新基金完全由 Apple 供應商主導,由中金資本與華能投資聯合管理,Apple 電池供應商 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錨定投資者,鵬鼎控股、蘇州東山精密、鴻海精密、裕同科技等核心供應鏈企業已完成出資。這種「企業自主驅動」的投資架構有別於傳統政府主導模式,反映出供應鏈企業對環保轉型的戰略性認知已從「被動合規」升級為「主動投資」。ATL 行政總裁耿繼斌表示,在與 Apple 的緊密合作中,企業除了推動智能製造與環保生產的重大進步,更將可再生能源全面融入企業營運。根據 Apple 2025 年環境進展報告,全球已有超過 250 家製造合作夥伴承諾在 2030 年前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所有 Apple 產品生產,這些供應商遍佈 28 個國家,代表 Apple 超過 85% 的直接製造支出。

這是 Apple 在中國設立的第三支潔淨能源基金——2018 年首支基金成功超額完成在中國 14 個省份開發逾 1 吉瓦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目標;2025 年初發起的第二支基金規模 7.2 億元人民幣,由施羅德資本管理,為企業獲得具顯著成效的潔淨能源解決方案提供更多選擇。Apple 營運總監 Sabih Khan 強調,這項由供應商完全主導的新投資基金將鞏固現有成果,有助加速實現到 2030 年全產業鏈碳中和的目標,並為人類與地球帶來正面影響。

十年減排逾六成的供應鏈革命

自 2015 年啟動「供應商潔淨能源計劃」以來,Apple 持續向供應鏈輸出技術與實踐經驗,已幫助中國 14 個省份建成超過 1 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Apple 2025 年環境進展報告顯示,受惠於供應鏈大規模轉用可再生能源,公司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較 2015 年基準下降超過 60%,去年避免了約 4,100 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將近 380 萬輛汽車從道路上移除。Apple 環境、政策與社會事務副總裁 Lisa Jackson 表示,企業正使用比以往更多的潔淨能源和回收材料來製造產品,並在全球範圍內保護水資源、防止浪費,同時大力投資自然保育。

Apple 的減排策略優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 2015 年基線削減 75%,然後應用高品質碳信用額度來平衡剩餘排放。目前 Apple 全球供應鏈的營運可再生能源已從 2019 年以來擴大了五倍,現已達到 13.7 吉瓦,這些供應商來自 28 個國家,承諾到 2030 年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所有 Apple 產品生產。Apple 也直接投資了中國和日本近 500 兆瓦的太陽能和風能,以解決上游供應鏈排放問題。國際電信聯盟(ITU)與世界基準聯盟(WBA)聯合發布的《2025 年綠化數碼公司》報告指出,科技行業碳排放持續上升,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數據基建的快速發展推動,這突顯了 Apple 供應鏈減排成果的示範價值。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正加速環保轉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中國新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幾乎增倍,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 2.9 億千瓦,其中太陽能裝機同比增長 107.1%,風電裝機增長 98.9%。該機構預計 2025 年中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 5 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約 4 億千瓦,到 2025 年底總裝機容量將達到約 39 億千瓦,非化石燃料來源將佔總裝機容量的 61%。這為 Apple 及其供應商在中國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引領全球科技產業綠色競賽

Apple 的供應鏈環保轉型正引發全球科技產業的連鎖反應。淨零政策實驗室(NZIPL)發布的「中國低碳技術外商直接投資資料庫」顯示,自 2022 年以來,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池、電動車和綠氫等領域的海外投資已超過 2,270 億美元(約港幣 1.77 兆元),涉及 54 個國家的 461 個環保技術製造項目,其中超過 80% 的項目(387 個)自 2022 年以來啟動。2024 年,中國潔淨能源投資貢獻了約 1.9 兆美元(約港幣 14.82 兆元)或約 10% 的 GDP,該行業的增長速度是中國整體經濟的三倍。這種「環保製造業出海」趨勢與 Apple 供應鏈轉型形成協同效應,正在重塑全球綠色科技產業格局。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Apple 在中國的供應鏈環保轉型為全球企業提供了三大戰略啟示:首先,將 ESG 從「合規成本」轉化為「投資機遇」——透過設立專項基金直接參與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不僅能確保長期綠電供應,還能獲得綠色資產投資回報;其次,建立「供應鏈生態圈」共同承擔減排責任——Apple 透過技術輸出和經驗分享,幫助供應商實現經濟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第三,前瞻性部署基礎設施投資——新基金聚焦早期項目融資,解決了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初期資金缺口的痛點,這種「上游投資」策略將為企業帶來更穩定的綠電供應和更低的長期成本。

資料來源:
新浪財經
蘋果公司官方新聞
蘋果環境進展報告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三大電訊商獲北斗短訊服務許可 無網絡覆蓋下可傳送 1,000 漢字


三大電訊商獲北斗短訊服務許可 無網絡覆蓋下可傳送 1,000 漢字

監管部門將於近期向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放北斗短訊服務經營許可,連同去年 11 月率先推出服務的中國移動,三大電訊營運商將全部獲得提供北斗衛星短訊服務的資格。中國移動去年聯合中國時空推出北斗短訊產品,用戶無需更換 SIM 卡或電話號碼就能直接收發北斗短訊,服務試驗期為一年,即將正式投入商業應用。

三大營運商全面支援雙星通訊

隨著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加入,三大基礎電訊營運商將進入「天通+北斗」雙星衛星通訊商業化營運新階段,有助全面構建「天地一張網」智能通訊新格局。這項部署將充分複用既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規模應用成效。

北斗短報文技術特點

北斗短訊又稱「北斗短報文」,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獨有的雙向通訊技術,讓用戶在沒有地面網絡覆蓋的地區透過衛星發送和接收短訊息。這項技術融合定位與通訊能力,單次可傳輸最多 1,000 個漢字(北斗三號標準),廣泛應用於應急救援、遠洋漁業等領域。

北斗系統覆蓋全球並深入消費市場

根據近期發布的《北斗產業發展藍皮書(2025年)》,北斗服務已覆蓋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2024 年全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 2.94 億部,同比增長 6.5%,其中約 2.88 億部支援北斗定位功能,北斗安裝率接近 98%。

可穿戴裝置成第二大應用市場

可穿戴裝置與北斗系統深度融合,已躍升為北斗應用的第二大市場。預計到 2028 年,全國支援北斗的可穿戴裝置年出貨量將增長到 4,795 萬台,北斗安裝率增至 74% 以上。華為與中時空合作的北斗語音訊息技術,首次應用到大眾消費級產品,即將推出的智能手錶將首次支援北斗衛星語音訊息,讓用戶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以語音求救。預計未來三年,北斗應用的年均增量達約 4 億台規模,年增長率 3% 以上。

資料來源:ithome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Cisco 51.2T 路由器重新定義 AI 網絡架構:8223 系統破解跨數據中心擴展難題

Cisco 於 2025 年 10 月正式推出業界首款專為分散式 AI 工作負載設計的 51.2 Tbps 固定式路由系統——8223,搭載全新 Silicon One P200 晶片,標誌著 AI 網絡基礎設施進入「跨域擴展」新時代。這款突破性產品已開始向首批超大規模客戶出貨,直接回應全球數據中心面臨的電力、空間與安全三重挑戰。本文將解析 Cisco 如何透過技術創新突破 AI 運算瓶頸,以及這對企業數碼化轉型的深遠影響。

 

AI 運算突破單一數據中心極限

隨著生成式 AI 應用爆發性成長,傳統數據中心的「向上擴展」和「橫向擴展」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Cisco 通用硬件業務執行副總裁 Martin Lund 指出:「AI 運算正在突破單一數據中心的容量極限,這推動了對跨數據中心可靠、安全連接的需求」。HyperFrame Research 副總裁兼網絡基礎設施分析師 Ron Westfall 向 Data Center Knowledge 表示:「核心創新在於實現橫向擴展架構,這使得 AI 叢集能夠可靠、安全地分布在相距數百英里的多個數據中心,因為超大規模雲端服務商正面臨物理空間和電力容量不足的問題」。這種架構轉變並非選擇而是必然——根據產業趨勢,單一 AI 訓練模型的運算需求每年增長 300% 以上,遠超傳統數據中心的承載能力。

 

技術規格樹立新標準

Cisco 8223 路由系統在硬件規格上實現多項業界第一:作為唯一支援 64 個 800G 埠的固定式系統,其數據包處理能力超過每秒 200 億個,總頻寬可擴展至 3 EB (Exabits)。系統採用 3RU 機箱設計,相比同級產品節省 40% 機房空間,同時功耗效率媲美交換器,有效應對 AI 工作負載的電力需求。P200 晶片的深度緩衝技術能有效吸收 AI 訓練期間產生的流量高峰,避免因網絡擁塞導致的效能下降——這在傳統路由器中是無法實現的關鍵功能。系統亦支援 800G 相干光學技術,可實現最遠 1,000 公里的數據中心互聯,為跨區域 AI 叢集部署提供技術保障。

產業巨頭驗證實戰價值

Microsoft Azure 網絡技術專家暨公司副總裁 Dave Maltz 表示:「雲端與 AI 規模持續擴大,網絡需要更高的速度及更大的緩衝空間。Microsoft 是最早採用 Silicon One 的企業之一,而統一的 ASIC 架構讓我們能更輕鬆地從初期應用擴展至數據中心、廣域網絡及 AI 場景」。阿里雲副總裁兼基礎設施網絡負責人蔡德忠透露:「我們計劃運用 P200 構建單晶片平台,作為拓展 eCore 佈局的基礎模組,以 P200 驅動的裝置叢集取代傳統機箱式路由器,將顯著提升 DCI 網絡的穩定性、可靠性與可擴展性」。Lumen 首席技術及產品總監 Dave Ward 則強調:「Cisco 的 8,000 系列、Silicon One 晶片是實現高效、可擴展多雲連接的關鍵創新」。這些來自不同領域巨頭的背書,證明 8223 並非概念產品,而是已進入實戰階段的成熟方案。

 

市場競爭格局重新洗牌

Cisco 此次發布直接對標 Arista、Juniper、Broadcom 和 NVIDIA 的競爭產品。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大多數系統主要針對單一數據中心內的擴展,但 NVIDIA 的 Spectrum-XGS 同樣瞄準跨域擴展工作負載。Digitimes 報導指出,Cisco 此舉是挑戰 Broadcom 在 AI 數據中心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分析師 Patrick Moorhead 評論:「搭載 Silicon One P200 晶片的 Cisco 8223 路由器作為業界首款專為安全、節能的跨域擴展網絡設計的 51.2 Tbps 固定式路由器,標誌著業界的重大突破」。市場研究顯示,2025-2027 年 AI 網絡裝置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 35%,而跨數據中心互聯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Cisco 透過 Silicon One 統一架構策略,從 2019 年推出至今已在全球主要網絡中部署,累積的生態系統優勢成為其競爭護城河。

安全與靈活性雙重保障

在安全層面,8223 系統整合後量子抗性演算法的線速加密技術,能有效抵禦未來量子運算可能帶來的威脅。系統提供涵蓋硬件、軟件至整個網絡的全方位防護,並可無縫整合至 Cisco 可視性平台,實現持續監察與快速問題排解。在部署靈活性方面,8223 將首先支援開源 SONiC 部署,IOS XR 版本亦即將推出,Cisco Nexus 產品組合近期也將支援搭載 NX-OS 的 P200 系統。這種多元部署模式讓企業能根據既有架構選擇最適合的整合路徑,避免大規模系統重構的高昂成本。P200 晶片的可程式化能力更是關鍵重點——透過支援 P4 程式設計,系統無需硬件升級即可支援新興網絡協定,確保投資的長期價值。

對企業的策略啟示

Cisco 8223 的推出對企業 AI 策略具有三大啟示:首先,分散式 AI 架構將成為主流,企業需重新評估數據中心佈局與網絡投資優先級。其次,網絡基礎設施的可程式化能力決定企業能否快速適應 AI 技術演進,選擇具備長期升級能力的平台至關重要。第三,隨著 AI 工作負載對安全性要求提升,具備端到端加密與威脅防護的網絡方案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展望未來隨著邊緣 AI 與聯邦學習等新興應用場景興起,跨域擴展架構的重要性將進一步突顯企業現在的選擇,將決定未來三至五年的 AI 應用上限。

資料來源:
新浪財經
StockTitan
Digitimes
至頂網
網易科技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中國移動 AI+ 「聚星計劃」新出海戰略 逾 500 生態夥伴建全球算力網絡 讓企業可降低 AI 算力成本

中國移動於 2025 年 10 月 11 日在廣州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正式發布更新後的「聚星計劃」全球生態體系,並推出涵蓋雲端智能運算基建、解決方案、融合生態的「三個再升級」戰略。副總經理李慧鏑在論壇上宣布,中國移動已構建覆蓋全球 284 個城市的數據中心資源點,擁有 310T 國際傳輸資源和 360 個境外 POP 點,將攜手逾 500 個生態夥伴,創建 AI+ 時代的全鏈條出海服務體系。這次升級聚焦三大核心:全球算力網絡佈局、AI 賦能各行各業、生態價值共創機制的創新。

碳矽融合重塑數碼基建格局

李慧鏑在論壇上明確指出,算力已成為數碼經濟的「水和電」,人工智能正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金鑰匙」,是建立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中國移動確立「世界一流資訊服務科技創新公司」的新定位,積極把握 AI 時代發展機遇,致力建立三位一體的 AI 賦能者角色:作為 AI+ 行業的創新供給者,構建全球算力網絡;作為技術要素的生態匯聚者,整合全方位 AI 能力;作為智能應用的商業營運者,推動跨場景融合創新。中國移動政企展區將碳矽融合理念轉化為可觸摸的沉浸式體驗,從驅動生產線變革的彈性製造,到服務日常生活的無人商店,再到支援萬千智慧的算網大腦,全面展示 AI+ 時代的全場景新藍圖。

 

全方位能力升級驅動出海生態躍遷

中國移動發布的「三個再升級」戰略包含三大支柱體系,第一是「AI+」雲端智能運算基建再升級,全面覆蓋網絡、雲端、算力、平台等全方位能力,開啟「全球智算,一網賦能」新格局。算網大腦 3.0 透過「1+N」多智能體協同架構,累積了跨域互聯、多元納管、融合調度、意圖編排四大核心能力,實現對複雜算網環境的自主規劃與調度。第二是「AI+」解決方案再升級,對一站式融合包完成五大升級,對八大典型行業解決方案實現四維跨越,以全方位 AI 能力驅動各行各業的智能化縱深發展。長三角樞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台交易額已達億級規模,形成了可於全國複製推廣的標準案例。

 

四大倡議構建價值共創新機制

李慧鏑在大會上發出四點倡議,加深生態融合是首要任務,以「聚星計劃」為紐帶,共同構建覆蓋「技術研發—產品方案孵化—市場啟用—服務營運」的全鏈條出海體系,推動生態從「資源聚合」向「價值共創」躍遷。第二是共同推動技術賦能,聚焦 AI、雲端、算力、5G 等核心技術,開放中國移動的技術基礎與場景經驗,協同中國企業海外綜合服務站,解決海外市場拓展的難處。第三是建立出海標準,依託「聚星計劃」孵化行業解決方案,在「一帶一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創建可複製的智慧案例,形成「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應。第四是堅持開放共贏,秉持「互利共享」原則,破除生態壁壘,持續改良夥伴權益保障機制,讓更多企業參與到智能出海的浪潮中。

 

行業大模型引領垂直領域突破

論壇上中國移動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審計行業大模型「明銘」和工程審計專業大模型「建審千詢」,實現了 AI 在審計行業等多領域中的深層次、規模化應用。「AI+」融合生態再升級更新「聚星計劃」運作機制,以及 AI+ 應用、泛連接、雲端智能算力三大支柱體系,並聯合發布 12 項 AI 成果。中國移動已累積逾 7,500 個新型工業化商用案例,工業互聯網平台連續獲評國家級雙跨平台,並以「1+N」大模型陣列,開啟工業智能化新征程。Qualcomm 作為長期合作夥伴,參與了中國移動國際品牌更新暨國際生態聯盟發布儀式,全面支援中國移動的全球化戰略佈局。

 

從資源聚合到價值共創的戰略轉型

中國移動「聚星計劃」自 2024 年首次發布以來已完成三大升級。資源升級方面,計劃到 2030 年構建「十百千」全球算力網絡;政策升級方面,升級生態體系,完善招募與協同機制,強化夥伴成長和權益保障;模式升級方面,升級重點業務合作模式。依託已構建的覆蓋廣泛的全球算力網絡基礎設施,以及「牽手計劃」「聚星計劃」等成熟的國際合作平台,分別服務全球逾 30 億客戶、支援中資企業數碼化出海、拓展 AI 等新興業務。在智慧門店領域,中國移動為貴州茅台建立的全鏈路智慧營運體系,使其門店營運效能提升 30%,巡店差旅成本降低 50%,樹立了高階零售數碼化轉型新標準。

 

企業出海新契機 善用全球算力網絡

對於計劃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而言,中國移動的全球算力網絡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跳板。企業無需在各國獨立投資建設昂貴的數據中心和 IT 基礎設施,可以直接利用其遍佈全球的節點,以更靈活的雲端服務模式快速部署業務。這不僅能大幅降低前期資本開支,更能透過其一站式解決方案,應對海外市場在網絡連接、數據儲存及法規遵從等方面的複雜挑戰,從而專注於核心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加速全球化佈局。

 

AI+ 時代的全球化新圖景

這次大會期間舉行了多項數碼化出海重要項目合作簽約,攜手行業領軍企業、核心客戶和戰略夥伴將合作落實。中國移動與 Qualcomm 等生態合作夥伴在前沿技術探索與推動 5G-A 發展方面取得各項合作成果,包括在 F1 中國大獎賽期間試點引入毫米波組網的 5G-A 網絡,利用 8K 3D VR 直播系統為用戶帶來超高清、多角度、低時延的賽事直播體驗。浙江移動聯合 Qualcomm 等公司,成功完成全球首個 5CC 載波聚合 + 1024QAM 的 5G-A 直播網絡測試,實現下行峰值速率逾 6.57Gbps,刷新全球 5G-A 網絡手機用戶速率紀錄。未來中國移動將以開放技術基礎、全球算力網絡和全方位 AI 能力為帆,把可複製、可執行的「中國數碼化方案」帶向「一帶一路」及更廣闊海域。

這次「聚星計劃」更新升級,標誌著中國移動從傳統電訊營運商向全球數碼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戰略轉型正在加速。對於中資企業而言,全鏈條出海服務體系將有效降低國際市場拓展門檻,透過算力網絡、AI 能力和生態資源的深度整合,為企業提供從技術研發到市場啟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隨著 2030 年「十百千」全球算力網絡目標的推進,中國移動有望在 AI+ 時代的全球競爭中佔據關鍵樞紐地位,推動中國數碼化方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規模化啟用,為全球數碼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資料來源:同花順財經C114通訊網通訊世界網新浪科技中國移動官網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保安

Jamf 擘劃企業 IT 新藍圖:統一 API 與 AI 安全釋放 Apple 裝置潛能 提升企業生產力

Jamf 於 2025 年 10 月 7 日在美國丹佛揭幕第 16 屆年度用戶大會 (JNUC) 時,正式發佈全新 Platform API 生態系統、整合 AI 技術的安全助手,以及基於聲明式裝置管理 (Declarative Device Management) 的自動化作業系統更新功能,標誌著管理超過 3,000 萬部 Apple 裝置的企業級平台進入新紀元。這次發佈除了重新定義 IT 團隊與 Apple 生態系統的互動方式,更在全球流動裝置管理 (MDM) 市場預計從 2025 年的 157.5 億美元(約港幣 1,228.5 億元)增長至 2032 年的 817.2 億美元(約港幣 6,374.16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6.5% 的背景下,為企業數碼化轉型提供了關鍵基礎架構。

統一 API 架構降低整合複雜度

Jamf Platform API 生態系統代表從傳統分散式 API 框架,向統一、可預測整合方式的策略轉變。新 API 架構為開發者提供一致的身份驗證流程、標準化的調用結構和單一版本文檔,消除了以往需要針對不同 Jamf 產品重新學習 API 規範的難處。對於 IT 和安全團隊而言,Platform API 簡化了建立自動化工作流程的過程,使組織能夠從快速個人化工作流,延伸至大規模企業級解決方案。技術合作夥伴則可透過這些 API 實現更深層次整合,開發功能更強大的連接器,並獲得 Jamf 平台完整能力的存取權限,從而擴展整個 Jamf 生態系統。Jamf 產品與平台高級副總裁 Sam Campin 在主題演講中強調,Platform API 將覆蓋裝置生命週期管理、安全合規性、零信任架構以及用戶體驗改善等核心領域,並承諾現有產品 API 將繼續運作,確保平滑的技術過渡。

 

AI 驅動的安全分析縮短威脅響應時間

Jamf Protect 新推出 Security Skill 功能將 AI 助手技術延伸至安全營運團隊,這是繼今年早前在 Jamf Account 和 Jamf Pro 中引入搜索與解釋技能 (Search and Explain Skills) 後的重要擴展。該 AI 助手能夠自動分析遙測數據、關聯安全事件,並將複雜的 MITRE ATT&CK 框架和 CVE 漏洞參考轉化為清晰易懂的指導建議,協助團隊更有效分類處理警報。MITRE ATT&CK 框架作為全球網絡安全專業人員的關鍵資源,詳細記錄了對手的戰術、技術和程序 (TTPs),涵蓋從初始存取、持久化到數據外洩等 14 個攻擊階段。Jamf AI 助手通過簡化這些複雜框架,使安全團隊能夠突破警報疲勞的困擾,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關鍵的威脅上,大幅縮短從威脅檢測到響應的平均時間。

聲明式管理實現裝置自主運作

Jamf 擴展了 2024 年 JNUC 首次推出的 Blueprints 解決方案,新增基於聲明式裝置管理 (DDM) 的自動化軟件更新設定聲明 (Automated Software Update Settings declaration)。DDM 代表從傳統命令控制模式向裝置自主管理的範式轉變,IT 管理員只需定義一次策略,裝置便可根據自身狀態變化自主管理作業系統更新,無需重複檢查、腳本程式或人手干預。這方法將策略管理責任從 MDM 伺服器轉移至裝置本身,每部裝置都能自主應用管理邏輯並主動向 MDM 伺服器報告重要狀態變化,從而消除了持續輪詢的需求。管理員仍保留對用戶權限、延遲期限和測試版存取等參數的控制權,確保一致性、合規性並減少管理開銷。Apple 正在 iOS、iPadOS 和 macOS 26 中棄用傳統軟件更新管理方法,並將在 2027 年作業系統版本中完全移除支援,這使得向 DDM 的過渡成為企業 IT 部門的必然選擇。

同日支援 Apple 最新企業功能

Jamf 宣佈為 macOS 26 的 Apple 平台單點登入 (Platform Single Sign-On) 增強功能提供同日支援,與主要身份供應商合作,在用戶接觸桌面之前即可交付簡化身份工作流程。Platform SSO 改善了 Mac 上的企業身份驗證體驗,首先將本地密碼與雲端身份供應商 (IDP) 帳戶同步,然後將單點登入擴展至原生和網頁應用程式。這項功能與 Okta、AWS、Microsoft、Google 等關鍵合作夥伴的深度整合,為組織提供了統一的身份管理解決方案,減少了用戶需要記憶多個密碼的負擔,同時亦提升了整體安全性。

市場領導地位鞏固競爭優勢

Jamf 目前在全球 100 多個國家為超過 75,000 個組織提供服務,管理超過 3,000 萬部裝置,客戶涵蓋醫院、學校、銀行、零售商店、製造業和航空公司等關鍵任務環境,約佔《財富》500 強企業的 65%。在 Apple 裝置管理市場,Jamf 面臨來自 Kandji、Mosyle、Addigy 等對手挑戰,這些競爭者提供更易於設定和自動化的替代方案。根據 G2 用戶評價,Kandji 在易用性 (9.4/10 對比 Mosyle 的 8.4/10)、設定便捷性 (9.3/10 對比 8.2/10) 和安全性 (9.4/10 對比未公佈) 等方面獲得較高評分。然而 Jamf 憑藉其深厚 Apple 生態系統專業知識、與 Apple 的緊密合作關係,以及對企業級功能的持續投入,鞏固了其在高階市場的領導地位。

全球 MDM 市場轉向 AI 與零信任

流動裝置管理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AI 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嵌入、雲原生架構的普及、用戶體驗的民主化以及平台化方法成為 2025 年的主要趨勢。企業愈來愈重視零信任安全架構、統一端點管理 (UEM) 和 AI 驅動的監控,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威脅環境。全球統一端點管理市場預計到 2026 年將達到 159 億歐元(約港幣 1,348.32 億元),其中 MDM 佔比約 42%,企業級別 (5,000 名以上員工) 佔全球 MDM 支出 67.3%。對於中小型企業和現場工作人員密集的行業 (如零售、運輸和醫療保健),獨立 MDM 方案因其簡單、具成本效益及可快速部署等優勢,仍具吸引力。

香港市場迎來 Apple 裝置管理機遇

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商業中心,Apple Business Manager (ABM) 的採用為企業提供了簡化裝置部署和管理的途徑。ABM 與 MDM 方案無縫整合,實現自動裝置註冊 (Automated Device Enrollment, ADE)、批量採購應用程式和書籍,以及個人化應用程式分發等功能。香港的 Apple 授權商業和教育經銷商,如 Viewcon International Limited,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結合 ABM 升級和硬件採購,為中小企至大型企業客戶實現真正的零接觸裝置配置。隨著遙距工作和流動優先策略的普及,香港企業對安全、高效的 Apple 裝置管理解決方案的需求持續增長,為 Jamf 等 MDM 供應商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Jamf 行政總裁 John Strosahl 在 JNUC 2025 主題演講表示:「今年標誌著客戶與 Jamf 互動方式的重大演變。我們靈活、可擴展的平台由豐富 API 生態系統與智能 AI 工具驅動,使組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充分發揮 Apple 生態系統潛力——提供重要功能、無縫整合並以客戶需要的方式運作」。這一願景與全球企業流動性趨勢高度契合,員工愈來愈依賴流動裝置保持聯繫和生產力,無論身處何地。Jamf 最新創新除了應對當前 IT 和安全團隊面臨的挑戰,更為未來 Apple 裝置在企業環境中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推動組織在數碼化轉型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資料來源:
Business Wire
Jamf Official Blog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Omnissa TechZone

read more
IT 基建數據分析

(最新消息 : 傳 DRAM 製造商暫停報價)AI 引爆全球記憶體荒:專家警告十年內都供不應求 售價不停漲

[ 2025 年 10 月 9 日更新 (GMT+8) : 市場傳出韓美主要 DRAM 製造商對企業客戶暫停報價一週 ] 全球記憶體與儲存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危機,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瘋狂需求已將 NAND 快閃記憶體、DRAM 和硬碟三大儲存產品同時推向短缺邊緣。自 2025 年第四季開始,DRAM 合約價格預計上漲 10-30%,NAND 快閃記憶體價格攀升 5-10%,而高容量硬碟交貨期已延長至 52 週以上。這場被業界稱為「定價末日」的風暴,源於 OpenAI 等科技巨頭對記憶體的驚人胃口——其 Stargate 項目每月需求高達 900,000 片 DRAM 晶圓,相當於全球產量的 40%。台灣群聯電子行政總裁更直言,NAND 供應緊張將持續十年,原因是製造商在 2023 年慘賠後不再盲目擴產,轉而將資本投入高利潤的 HBM 記憶體。這場危機除了讓消費者面臨更高的硬件升級成本,更迫使企業重新思考數據中心基礎建設策略,從雲端服務商到個人電腦製造商,無人能倖免於這場供需失衡的衝擊。

 

 

90 萬片晶圓的驚人胃口:AI 巨頭如何吞噬全球產能

OpenAI 的 Stargate 數據中心項目與 Samsung 及 SK hynix 簽署的供應協議,揭示 AI 產業對記憶體需求的恐怖規模。根據彭博社報導,這項協議涉及每月 900,000 片 DRAM 晶圓的供應量,包括傳統 DDR5 記憶體和專為 AI 處理器設計的高頻寬記憶體(HBM)。TechInsights 數據顯示,2025 年全球 DRAM 產能預計達 2,250,000 片晶圓月產能,這意味著單一項目就將佔據 40% 的全球產量。更驚人的是,韓國媒體《每日經濟》指出,900,000 片晶圓相當於 SK hynix 整季 HBM 營收,而目前該公司 HBM 月產能僅 160,000 片。這種失衡迫使 Samsung 和 SK hynix 調整整體 DRAM 生產組合,犧牲主流記憶體產能以滿足高價值 HBM 訂單,直接導致消費級和企業級 DRAM 供應緊縮,價格持續攀升。

從暴跌到暴漲:記憶體市場的戲劇性逆轉

2023 年的記憶體市場曾經歷史無前例的崩盤,NAND 快閃記憶體和 DRAM 價格雙雙跌破成本線,製造商庫存堆積如山。當時 512Gb TLC NAND 顆粒的現貨價創下歷史新低,但在六個月內暴漲超過 100%,合約價格隨後跟進。Western Digital 的 2TB Black SN850X 固態硬碟價格從 2023 年假期的約 120 美元(約港幣 HK936)飆升至2024年初的150美元(約港幣HK1,170)以上,Samsung 990 Pro 2TB 更從同期攀升至 175 美元(約港幣 HK1,365)。根據TrendForce最新報告,8GbDDR4合約價格在2025年7月至8月期間從3.90美元(約港幣HK30.4)飆升至 5.70 美元(約港幣 HK$44.5),漲幅高達 46%。更嚴峻的是,群聯電子行政總裁潘健成在近期訪談中明確表示:「NAND 將在明年面臨嚴重短缺,我認為供應將在未來十年保持緊張」,他將原因歸咎於製造商過去每次擴產後都遭遇價格崩潰,無法回收投資,因此這次選擇將資本支出轉向利潤更豐厚的 HBM。

HBM 爭奪戰:高利潤記憶體如何擠壓傳統產能

高頻寬記憶體(HBM)的驚人利潤率正在重塑整個記憶體產業的生產優先序。SK hynix 在 2025 年 9 月宣布完成 HBM4 內部認證並建立量產系統,搶在 Samsung 和 Micron 之前佔據市場領先地位。根據 Meritz 分析師金宇的預測,SK hynix 預計在 2026 年維持約 60% 的 HBM 市場佔有率,略低於今年的 66%,但仍遠超競爭對手。HBM4 相比前代產品實現了雙倍頻寬和 40% 的能效提升,預計將成為 Nvidia 下一代 Rubin 架構 AI 晶片的關鍵記憶體。這種技術優勢讓 SK hynix 第二季營運利潤和營收創下歷史新高,HBM 銷售佔公司總營收的 77%。然而這場 HBM 盛宴的代價是傳統 DRAM 和 NAND 產能被大幅壓縮。Micron 已將 2026 年前的全部 HBM 產能售罄,每一片用於 HBM 的晶圓都意味著主流記憶體供應的減少。這種資源重新分配正在加劇 DDR4 和 DDR5 的供應緊張,推動價格進入新一輪上漲週期。

硬碟與固態硬碟雙重短缺的罕見困境

歷史上首次出現 NAND 快閃記憶體和機械硬碟同時供應緊張的局面,打破了過去「一漲一跌」的平衡機制。TrendForce 報告指出,高容量「近線」硬碟的交貨期已超過 52 週,超過一整年。Forbes 專欄作家 Tom Coughlin 的數據顯示,2025 年第二季全球硬碟出貨量季增 6%,容量出貨量(Exabyte)季增 12.6%,營收更暴增 17.4% 達 62 億美元(約港幣 483.6 億元)。Western Digital 單季出貨 1,290 萬顆硬碟共 190 Exabytes,平均單顆容量達 20.5TB,平均售價攀升至 202 美元(約港幣 HK$1,575.6);Seagate 出貨 1,250 萬顆共 162.5 Exabytes,近線硬碟出貨量季增 13%。供應緊張促使 Western Digital 在 2024 年 4 月通知合作夥伴將硬碟價格上調 5-10%。更關鍵的是,訓練大型 AI 模型需要攝取 PB 級資料,這些「溫資料」通常儲存在數據中心的近線硬碟中,但現在需求高到交貨期延長超過一年。面對硬碟短缺,部分雲端服務商加速部署 QLC 快閃記憶體陣列,但這又將需求壓力回推到 NAND 供應鏈,形成兩面擠壓的困境。

從樹莓派到企業:沒有人能逃脫漲價浪潮

記憶體價格飆漲的影響已從企業級市場滲透到消費端,連以親民價格著稱的 Raspberry Pi 基金會也不得不屈服。Raspberry Pi 行政總裁 Eben Upton 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的官方聲明中坦言:「目前記憶體成本比一年前高出約 120%」。雖然公司在年初大量囤積記憶體以延緩漲價,但庫存終究耗盡,被迫調漲 4GB Compute Module 4 和 Module 5 各 5 美元(約港幣 HK39),8GB版本調漲10美元(約港幣HK78),Raspberry Pi 500 單機版漲至 100 美元(約港幣 HK$780)。企業級市場的處境更嚴峻,根據 Gartner 預測,2025 年 DRAM 價格將上漲 2.5%,2026 年再漲 5.5%,HBM 則以 21.7% 的年複合成長率從 2024 年延續至 2028 年。Samsung 宣布在 2025 年將 DDR4 產品推向停產(EOL),取消或調整既有訂單,而 Micron 即使作為市場領導者也無法填補 Samsung 留下的空缺。DDR4 供應限制加劇,即使小型供應商努力填補缺口,緊張局勢仍將持續到 2025 年底。

為何不擴建更多晶圓廠?地緣政治與商業謹慎的雙重枷鎖

理論上增加產能可以緩解短缺,但現實遠比想像複雜。新建一座記憶體晶圓廠需要數百億美元投資和數年時間才能達到量產規模,即使擴建現有產線也需要數月安裝和校準設備,而 ASML 和 Applied Materials 等設備供應商本身就面臨嚴重積壓。更重要的是,製造商對 2019 年和 2022 年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當時的產能過剩導致價格崩盤,讓他們在這輪週期中選擇審慎而非激進的擴張策略。地緣政治因素更增添複雜性,先進光刻設備的出口管制和稀土元素限制都影響產能擴張計劃。硬碟製造依賴釹磁鐵這類稀土材料,而中國目前主導全球稀土生產,最近更因美中貿易戰實施磁鐵供應限制。即使資金到位,所需工具和材料的供應鏈本身也受限,半導體工程人才短缺進一步拖慢進度。結果是製造商選擇以更高利潤銷售現有供應,而非冒險重蹈產能過剩的覆轍,這種審慎態度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

軟件突圍之道:記憶體改良技術如何緩解硬件荒

面對 AI 記憶體供應危機,全球科技企業正積極開發軟件層面的解決方案,嘗試用演算法創新來彌補硬件短缺。華為在 2025 年 8 月推出的統一快取管理器(Unified Cache Manager, UCM)成為業界焦點,這項 AI 推論加速工具包通過智慧管理 KV Cache 記憶體數據,根據記憶體「熱度」自動將快取資料分配至 HBM、DRAM 和 SSD 三層儲存系統。華為數碼金融行政總裁曹建農表示,UCM 在長序列場景中可將每秒處理標記數(TPS)提升 2 至 22 倍,同時降低單標記推論成本,在多輪對話和知識搜尋應用中更可將初始回應延遲減少高達 90%。更具策略意義的是,華為宣布將於 2025 年 9 月開源 UCM 技術,率先在 MagicEngine 社區發布,隨後貢獻給主流推論引擎。模型量化技術同樣展現驚人潛力,華為蘇黎世計算系統實驗室最新推出的 SINQ 量化技術,可在不損失輸出質素的前提下將記憶體消耗降低 60-70%,讓原本需要 60GB 記憶體的模型在 20GB 環境下流暢運行。這意味著原本需要價值 30,000 美元(約港幣 HK234,000)NVIDIAH100企業級GPU的模型,現在可以在售價1,600美元(約港幣HK12,480)的消費級 RTX 4090 上部署。處理器內記憶體(PIM)和 CXL 記憶體池化技術則從架構層面重新定義資料處理方式,SK hynix 在 FMS 2025 展示的 GDDR6-AiM 加速卡,將運算能力直接整合進記憶體晶片,大幅減少資料在處理器與記憶體間往返造成的能耗瓶頸。阿里雲 PolarDB 資料庫採用 CXL 記憶體池化後,系統擴展性能比 RDMA 系統高出 3 倍,記憶體節省 50%,每個資料庫實例可存取 16-32TB 共享記憶體。這些技術突破雖無法完全取代 HBM,但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應對策略,在硬件供應緊張的當下開闢出一條軟件改良的生存之道。

「蓋牌」潮湧現:DRAM 現貨價格飆升引發供應鏈連鎖反應 (最新更新)

DRAM 短缺潮正迅速加劇,現貨市場價格在短期內持續飆升。近一週以來,DDR4 DRAM 漲幅已超過一成,DDR5 16Gb 亦調漲約 8%。此輪急漲已引發連鎖效應,台灣威剛、十銓等主要記憶體模組廠商已先後「蓋牌」暫停報價,以應對市場劇烈波動。業界人士指出,此舉立即將壓力轉移至其他同業,導致大量訂單湧入仍在報價的廠商,迫使他們跟進觀望,形成市場暫時性的報價真空。廠商採取此策略是為避免在價格明確大幅上揚前,被大量訂單迅速清空低價庫存。推動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來自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的龐大採購需求,其排擠效應較預期更為嚴重。為應對市場狀況,Samsung、SK hynix 及 Micron 等上游大廠亦採取惜售和挑選訂單的策略,進一步加劇供應緊張,預計漲價趨勢將延續至 2026 年。值得注意的是,合約價與現貨價已嚴重脫節。廠商私下透露,由於原廠產能極度緊絀,客戶已無法按合約價購得產品,反映真實市場狀況的現貨價連番急升,也預示了未來季度合約價將大幅上調。市場趨勢亦反映在廠商的業績上。台灣記憶體廠華邦電子 9 月綜合營收達 79.2 億新台幣(約 18 億港元),第三季營收更創下近三年新高。市場預期整個供應鏈的營收及盈利將持續向好,第四季表現有望維持高水平。

 

企業決策者必須面對的新現實與長期影響

這場記憶體供應危機對企業的影響將是深遠且結構性的。對於消費者而言,超低價電腦升級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企業客戶則需要編列更龐大的基礎設施預算。儲存陣列、伺服器和 GPU 叢集都需要以更高成本配置更多記憶體,許多雲端服務商甚至開始自行製造固態硬碟以掌握供應鏈。Pure Storage 等大型企業為 AI 數據中心的全快閃陣列大量採購 NAND,部分超大規模業者已提前數年預訂供應。沒有這種議價能力的小型業者則面臨更長的交貨期和更高的帳單。靈活性在兩種情況下都受到限制——消費者可以延遲升級或接受較小容量,但這會減緩高容量硬碟和大容量記憶體的採用速度;企業則幾乎沒有選擇,因為記憶體在 AI 和雲端工作負載中扮演關鍵角色。市場最終會重新平衡,政府激勵措施支援的新晶圓廠正在建設中,若需求成長放緩或採購暫停,週期可能再次轉向供過於求。然而在此之前,NAND 快閃記憶體、DRAM 和硬碟價格預計將維持高檔至 2026 年,企業買家將持續享有優先權,消費者只能為剩餘供應競爭,而過去習以為常的季節性降價優惠恐怕在短期內不會再現。

資料來源:
Tom’s Hardware
TrendForce
CNBC
PC Guide
Forbe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