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Google 啟動「陽光捕手計劃」:2027年發射AI衛星數據中心 繞過地球能源限制


Google 啟動「陽光捕手計劃」:2027年發射AI衛星數據中心 繞過地球能源限制

Google 正式宣布「陽光捕手計劃」(Project Suncatcher),計劃將其張量處理單元(TPU)AI 晶片搭載至衛星並發射到太空,構建全球首個大規模太空數據中心星座網絡。這項革命性計劃期望能利用太陽能為人工智能運算提供幾乎無限的潔淨能源,同時繞過地球上日益嚴峻的能源限制。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表示,太陽發出的能量是全球總電力生產的 100 兆倍,在合適的軌道上,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可達地面的 8 倍,且能近乎全天候發電。該計劃將與衛星公司 Planet Labs 合作,預計在 2027 年初發射兩顆原型衛星進行軌道測試,為未來 10 年的太空 AI 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基礎。

太空競賽白熱化:科技巨頭爭奪軌道運算主導權

太空數據中心已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的新戰場。就在 Google 宣布「陽光捕手計劃」前兩天,2025 年 11 月 2 日,NVIDIA 的 H100 GPU 首次被 Starcloud 公司發射至太空軌道。這顆名為「Starcloud-1」的衛星重僅 60 公斤,卻搭載了迄今進入太空最強大的處理器——NVIDIA H100 GPU,其 AI 運算能力高達 2,000 teraflops,是國際太空站現有 T4 GPU 性能的 1,000 倍。Starcloud 行政總裁 Philip Johnston 大膽預測:「10 年內,幾乎所有新建數據中心都將位於外太空」。

中國在這場競賽中同樣動作迅速。2025 年 5 月 14 日,中國浙江實驗室與國星宇航合作發射了 12 顆 AI 衛星,構成「三體計算星座」的首批部署。每顆衛星提供 744 TOPS 的運算能力,透過 100 Gbps 雷射衛星間鏈路連接,並能運行 80 億參數的 AI 模型。這個星座計劃最終將擴展至 2,800 顆衛星,創建太空超級計算機網絡。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全球數據中心目前消耗約 415 兆瓦時的電力,約佔全球總電力消耗的 1.5%,而美國數據中心的電力使用量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全國電力的 9%。

技術突破與挑戰:輻射防護與散熱成關鍵

Google 已針對太空環境的極端條件展開深入測試。Travis Beals——Google「智能範式」部門高級總監、陽光捕手計劃負責人表示,團隊利用粒子加速器對新一代 Trillium TPU 進行了輻射耐受測試,結果顯示這些晶片能夠承受相當於 5 年任務壽命的總電離輻射劑量而不會出現永久性損壞。這項突破至關重要,因為太空輻射是地球軌道電子裝置面臨的最大可靠性威脅,遠超汽車等地面應用場景。

然而散熱問題仍是技術瓶頸。由於太空是真空環境,傳統的對流冷卻風扇完全失效,只能依靠熱輻射散熱。Siemens 數碼工業軟件航太防務副總裁 Todd Tuthill 指出:「太空中的冷卻必須透過熱交換器輻射完成,這就是為什麼太空梭在軌道上會打開艙門——那些艙門充當熱交換器的輻射屏蔽」。雖然真空環境被 NVIDIA 描述為「無限熱阱」,但被動輻射散熱的效率遠低於地面的主動冷卻系統。

通訊頻寬是另一重大挑戰。Google 的研究論文指出,太空數據中心需要衛星鏈路支援每秒數十太比特的傳輸速率,這要求衛星星座保持緊密隊形並採用自由空間光學鏈路連接。但衛星間距離太近會增加碰撞風險,需要精密的軌道動力學控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電子學》期刊發表的數碼雙胞胎模擬研究證實,軌道數據中心在原理上可行,但必須解決發電、散熱和連接性的系統性挑戰。

經濟效益分析:2035 年或達成本平衡

發射成本是太空數據中心商業化的關鍵門檻。Google 的成本分析預測,到 2030 年代中期,在太空發射和運行數據中心的能源總成本(含發射費用)可能與地球上同等規模的數據中心大致相當。業界估算顯示,太空太陽能數據中心的能源成本可能比地面低 10 倍,且運行成本可降低 20 倍。

這種經濟前景的改善主要源於 3 個因素:首先,SpaceX 等商業航太公司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其次,太空中持續的太陽能供應消除了昂貴的電網基礎設施和能源採購成本;第三,無需耗水冷卻系統,大型地面數據中心每天需消耗 500 萬加侖的水用於冷卻。麥肯錫顧問公司報告預測,全球 AI 數據中心容量需求將從 2023 年的 60 GW 以 19-22% 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 2030 年的 171-219 GW,樂觀情景下甚至可能達到 298 GW。

然而 Semafor 分析指出,太空數據中心要實現真正的成本競爭力,還需要克服微重力對電子裝置的長期影響、軌道維護成本、以及衛星生命週期結束後的太空垃圾處理等問題。目前地面 AI 數據中心的機架功率需求已從傳統的 7-10 千瓦飆升至 30-100 千瓦,平均達 60 千瓦以上。

合作夥伴與時間表:Planet Labs 的關鍵角色

Planet Labs 是這項計劃的戰略合作夥伴,該公司運營著全球最大的地球觀測衛星星座,包括超過 150 顆 Dove 衛星和高解像度 SkySat 衛星。Dove 衛星僅有鞋盒大小,提供 3-5 米解像度的每日地球影像,而 SkySat 則能達到 50 釐米解像度,每天可重訪同一地點多達 10 次。Planet 正在部署的新一代 Pelican 星座衛星將實現 30 釐米解像度,並大幅降低數據延遲。

這些衛星技術經驗將為 Google 的 TPU 衛星提供關鍵支援。根據官方時間表,2027 年初發射的兩顆原型衛星每顆將搭載 4 個 TPU 單元。這次「學習任務」將驗證硬件在軌運行的實際狀況、測試分散式機器學習工作負載在衛星星座間的執行效能,以及驗證 Google 的軌道設計、控制和通訊系統。Travis Beals 強調:「我們的初步分析顯示,太空機器學習運算的核心概念不會被基礎物理或無法克服的經濟障礙所阻礙」。

產業影響:重塑全球 AI 基礎設施格局

陽光捕手計劃代表著 Google 繼自動駕駛和量子計算之後的又一登月計劃。15 年前 Google 投資自動駕駛技術時,這項技術還被視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已轉化為 Waymo 並在全球提供數百萬次乘車服務。同樣,10 年前 Google 開始建造大規模量子計算機時,也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工程目標。

這項計劃將對全球 AI 產業產生深遠影響。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預測,AI 數據中心將在 20 年內轉移至太空運營。研究機構 Epoch AI 的數據顯示,若當前 AI 訓練規模趨勢持續,2 年內最大規模的 AI 訓練運行可能需要約 250 萬個 H100 等效單元,而 Meta 的 Hyperion 和 Microsoft 的 Fairwater 數據中心完工後將擁有 500 萬個 H100 等效單元的運算能力。TechCrunch 報導指出,美國消費者已對數據中心推高電價表示擔憂,數據中心目前佔美國發電量的 4%,較 2018 年增長一倍以上,到 2028 年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攀升。

太空數據中心若能成功實現,將徹底改變這一困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負責人 Wen Yonggang 表示:「太空為運算提供了真正永續的環境,透過利用太陽能和太空的冷真空,軌道數據中心可以轉變全球運算格局」。Singularity Hub 的分析認為,雖然技術挑戰巨大,但這項計劃若成功,將使 AI 運算實現碳中和,同時不對地球資源造成負擔。隨著 Google、NVIDIA、中國等多方力量的投入,太空正在成為 AI 時代的新前沿陣地。

資料來源: Google Official Blog Google Research Data Center Dynamics Singularity Hub Tom’s Hardware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微電子業

日本半導體三巨頭斥巨資擴產:2nm 工藝時代已來


日本半導體三巨頭斥巨資擴產:2nm 工藝時代已來

日本半導體三大巨頭正在全球範圍掀起一場激烈產能競速——這是對下一代晶片工藝爭奪的戰略預判。東京應化工業(Tokyo Ohka Kogyo, TOK)、JSR 公司和 Adeka 等日本光刻膠製造商近期宣布的數十億日元投資計劃,標誌全球半導體材料供應鏈正在經歷一次深度重塑。這些投資除了針對韓國的三星和 SK 海力士等晶片製造商,更是為 2025 年至 2030 年間即將爆發的先進工藝需求做充足準備。

日本材料巨頭的全球戰略性佈局

日本在光刻膠領域擁有壓倒性技術壟斷地位。根據市場數據,日本企業佔據全球光刻膠市場 91% 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其中東京應化工業單獨掌握全球市場 25.1%,而在高階 EUV 光刻膠領域更是控制 45.9% 市場佔有率。東京應化工業在韓國投資 200 億日元(約港幣 10 億元)建設光刻膠工廠,預計 2030 年投產,同時再追加投資 120 億日元(約港幣 6 億元)建設高純度化學廠。這一雙軌投資策略的本質,是將供應鏈前移至距離主要客戶最近的地理位置——三星、SK 海力士等全球頂級晶片製造商的大本營。

根據美國銀行集團 (UBS) 的研究,日本光刻膠企業預計將至少保持技術優勢至 2030 年,這意味未來五年內,掌握光刻膠供應的企業將掌握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咽喉。

JSR 公司採取更激進的時間表——其位於韓國的 MOR 型光刻膠工廠計劃在明年底就實現量產,比東京應化工業提前兩至三年。而位居百年老店的 Adeka 公司則採取「本土優先」策略,在日本投資 32 億日元(約港幣 1.6 億元)建設 MOR 型光刻膠工廠,目標是在 2028 年 4 月實現量產。

韓國成為產業樞紐的必然性

韓國之所以成為日本材料巨頭擴產的首選地,背後存在多重深層原因。韓國政府於 2024 年宣布一項宏大半導體集群計劃,預計在 2047 年前投資 471 億美元(約港幣 3,673.8 億元),其中京畿道的平澤-龍仁(Pyeongtaek-Yongin)區域將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中心,目標月產能達到 770 萬片晶圓。這一區域已經匯聚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全球頂級晶片企業,而它們對光刻膠等材料的需求量正爆炸式增長。

SK 海力士預計 2025 年資本支出將增長 75%,用作應對人工智能晶片對高頻寬記憶體(HBM)的瘋狂需求——HBM 的 2024 年需求量增長 200%,預計 2025 年還將增長 70%。這種需求端的激增直接轉化為對高階光刻膠的迫切需求。同時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日本材料企業在韓國建廠也有助規避可能的貿易摩擦風險,通过本地化生產降低供應鏈脆弱性。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正持續上升。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對 2nm 工藝的投資已經啟動,而 SK 海力士在 DRAM 1b 和 1c 等先進工藝上的產能擴張計劃已經獲得確認。這些企業迫切需要本地化材料供應夥伴,以應對全球光刻膠供應可能面臨的瓶頸。日本企業在韓國投資,不僅是建造一座工廠,更是建立長期戰略紐帶,確保當 2nm 晶片大規模產業化時,不會因為材料短缺而成為產能瓶頸。

MOR 型光刻膠技術的戰略價值

MOR(金屬氧化物光刻膠)已經成為 EUV 極紫外線光刻工藝的核心選擇,這是本輪日本企業集中擴產的技術邏輯。相比傳統的化學增強抗蝕體(CAR)材料,MOR 具有三大優勢:首先,材料成本比乾式光刻膠低約 33%,這在成本敏感的晶片製造中具有顯著吸引力;其次,MOR 在解像度、線邊粗糙度(LER)和圖案坍塌等關鍵指標上表現更優,尤其是在超小特徵尺寸下;第三,MOR 的材料浪費量可降低 5 至 10 倍,符合現代晶片廠對環保製造的要求。東京電子公司的投資者日報顯示,MOR 預計將在 10 埃(1nm)工藝節點用作邏輯晶片,在 1xnm 工藝節點用作 DRAM。

產業鏈上的關鍵參與者已經開始驗證 MOR 的商用可行性。SK 海力士已經確認在 1xnm DRAM 工藝中採用 MOR 方案,三星也在進行相關測試。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Valuates Reports 的最新報告,全球 EUV 光刻膠市場 2024 年規模為 2.96 億美元(約港幣 2.3 億元),預計到 2031 年將達到 14.09 億美元(約港幣 109.9 億元)。這意味在未來七年內,EUV 光刻膠市場規模將增長近 5 倍。

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中長期預期

日本企業這波擴產投資,本質上反映全球晶片產業對未來五至十年的一致判斷:2nm 及以下工藝將從研發階段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市場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規模,這意味對先進工藝晶片的需求將超過歷史任何時期。日本企業雖然在本土缺乏 2nm 工藝的晶片製造廠,但他們通過積極佈局海外,對 2nm 及以下的先進工藝同樣「志在必得」。國家層面的支援也在強化這一趨勢——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正為本地材料供應商在精細化學品研發上提供支援,而美國政府對日本材料企業在歐洲擴張的戰略支援,也進一步強化這些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與此同時,中國等新興參與者雖然在光刻膠研發和生產上取得進展,但仍難以撼動日本企業的市場地位。中國企業目前主要在 i 線和 KrF 光刻膠領域取得突破,距離高階 EUV 光刻膠的商業化仍有較大技術與成本差距。這意味日本企業至少在 2030 年之前,仍將維持其在 EUV 光刻膠的壟斷地位。這種技術優勢的可持續性,進一步激發日本企業的擴產決心。

對產業生態的深遠影響

日本光刻膠企業的巨額投資,必然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分佈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首先這將強化韓國作為全球晶片製造中心的地位。當高階材料實現本地化供應後,三星和 SK 海力士的 2nm 工藝競爭力將大幅提升,成本結構也將進一步改善。其次這將加劇日本對全球半導體材料價值鏈的控制——在後摩爾定律時代,晶片性能提升的關鍵已經從工藝工程轉向材料創新,日本企業通過壟斷關鍵材料供應,實際上掌握全球晶片產業的升級密鑰。

從供應鏈彈性角度看,日本企業在多地佈局生產基地,有助降低全球晶片產業對單一國家材料供應的依賴風險。但同時這也強化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話語權——無論晶片製造在哪裡發生,日本的材料和化學品企業都能從中獲利。這種「隱形冠軍」的戰略地位,比擁有晶片製造產能更加穩定和持久。

結論與前景

日本光刻膠巨頭的擴產浪潮,標誌半導體產業正進入一個新競爭階段。不再是純粹工藝競爭和製造規模競爭,而是上游材料供應鏈的爭奪戰。這些投資對行業的啟示是清晰的:在後摩爾定律時代,掌握關鍵材料的企業,將比掌握製造工藝的企業獲得更大戰略優勢。對於中國及其他新興晶片產業參與者而言,這更是一個警示——如不在材料領域實現突破,再先進的工藝目標都可能受制於上游。

資料來源:日經亞洲 (Nikkei Asia) | Valuates Reports | JSR Corporation Official | USD Analytics | 瑞銀集團 (UB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AI 競賽白熱化:從 OpenAI 與 AWS 結盟 看未來 10 年基礎設施佈局關鍵


AI 競賽白熱化:從 OpenAI 與 AWS 結盟 看未來 10 年基礎設施佈局關鍵

OpenAI 於 2025 年 11 月 2 日宣布與 Amazon AWS 達成一項為期 7 年、價值高達 380 億美元(約港幣 2,964 億元)雲端運算協議,正式終結與 Microsoft 長達 5 年的獨家合作關係。這標誌著人工智能產業史上最大規模運算資源採購案之一,Amazon 股價應聲上漲 5%,突顯市場對這筆交易的高度期待。此協議除了重塑 OpenAI 多雲端策略,也反映出 AI 巨頭為搶奪運算資源展開激烈競爭,以及對未來 AI 發展所需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本文將深入分析此協議的三大關鍵影響:OpenAI 如何透過多元化供應鏈應對算力瓶頸、AWS 在雲端 AI 競賽中的戰略突圍,以及整個產業面臨的財務可持續性挑戰。

算力荒驅動戰略轉向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協議宣布時明確指出:「擴展前沿 AI 需要大規模、可靠的運算資源」。這句話背後是 OpenAI 面臨的嚴峻現實——雖然公司已開發出性能更強模型,但因基礎設施不足而無法推出市場。根據 AWS 提供資訊,所有運算容量預計在 2026 年底前全部部署完成,OpenAI 將可立即使用位於美國各地 AWS 資料中心內數十萬顆 NVIDIA GPU,包括最新 GB200 和 GB300 晶片。AWS 計算與機器學習服務副總裁 Dave Brown 接受訪問時強調,這是專為 OpenAI 建立「全新運算容量」,而非從現有資源中調撥。這項協議讓 OpenAI 能夠訓練新一代 AI 模型,同時處理 ChatGPT 服務每日數億次推論請求,並利用 Amazon 自研 Graviton CPU 來驅動「代理式 AI」應用,讓 AI 系統能自主完成更複雜任務。

值得注意是 OpenAI 在 2025 年 10 月才剛與 Microsoft 重新調整合作協議,正式結束自 2019 年以來的獨家雲端合作關係。此前 Microsoft 已對 OpenAI 投資總額達 13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並提供價值 2,500 億美元(約港幣 1.95 萬億元)AI 算力採購協議。然而單一供應商模式已無法滿足 OpenAI 擴張需求。除了 AWS OpenAI 還與 Oracle 簽署為期 5 年、價值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萬億元)資料中心協議,預計從 2027 年開始提供 4.5 吉瓦運算容量。加上與 Google Cloud 合作 (金額未公開),OpenAI 雲端承諾總額已接近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萬億元)。Altman 在今年 7 月曾透露,公司計畫在 2025 年底前部署「遠超過 100 萬顆 GPU」,但隨即補充團隊現在必須找出方法將這數字擴大 100 倍。

AWS 的反擊:從 Anthropic 失守到 OpenAI 突圍

對 Amazon 而言這筆交易具有重大戰略防禦意義。雖然 AWS 仍是全球最大雲端供應商,2025 年第二季營收達 309 億美元(約港幣 2,410.2 億元),市場佔有率維持在 30%,但其增長速度已明顯落後競爭對手——AWS 同比增長僅 17.5%,而 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分別達到 39% 和 32%。更令 Amazon 擔憂是其重金押注的 AI 合作夥伴 Anthropic 在 2025 年 10 月突然宣布與 Google 達成一項數百億美元合作協議,將採用多達 100 萬顆 Google TPU。這筆交易價值預估達 350 億美元(約港幣 2,730 億元),涉及超過 1 吉瓦運算容量,將於 2026 年在網上推出。

Anthropic 財務長 Krishna Rao 表示,此次與 Google 合作擴張將幫助公司持續獲得定義 AI 前沿所需運算資源。對 AWS 來說這無異於警訊——Amazon 除了已對 Anthropic 投資 80 億美元(約港幣 624 億元),更在印第安納州為其啟用了價值 110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資料中心園區。Anthropic 同時也是 Amazon 自研 AI 晶片 Trainium 最大客戶,雙方關係原本被視為 AWS 在 AI 競賽中的核心籌碼。市場分析師因此猜測,Anthropic 可能計劃將部分工作負載從 AWS 轉移至 Google Cloud,這對 AWS 雲端業務構成潛在威脅。

在此背景下,成功拿下 OpenAI 這筆 380 億美元訂單,被業界視為 AWS 確保其雲端業務能在 AI 浪潮中持續受益「關鍵第一步」。AWS 執行長 Matt Garman 在聲明中強調:「AWS 在 AI 基礎設施方面兼具規模與成熟度,這項協議證明了為何 AWS 能獨特支援 OpenAI 高要求的 AI 工作負 workload」。此交易也有助於 AWS 展示其在大規模 AI 叢集運營方面實力——AWS 聲稱擁有運行超過 50 萬顆晶片規模叢集豐富經驗。對於投資人關切 AWS 資本開支回報問題,這筆訂單提供具體營收增長動能,有助於證明其積極擴建資料中心策略正在奏效。

燒錢競賽背後的財務可持續性危機

然而整個 AI 產業正面臨一個關鍵問題:這場運算資源軍備競賽在財務上是否可持續?OpenAI 財務數據揭示令人擔憂現實。根據提交給股東的財務披露,OpenAI 在 2025 年上半年創造約 43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營收,較 2024 年全年增長 16%。公司預計 2025 年全年營收將達 13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規模。但與此同時,OpenAI 上半年虧損達 25 億美元(約港幣 195 億元),主要源於 AI 研發成本及 ChatGPT 營運開支。更有分析指出,OpenAI 營運虧損可能高達 78 億美元(約港幣 608.4 億元)。根據 Microsoft 近期財報透露數據,OpenAI 上一季淨虧損可能高達 115 億美元(約港幣 897 億元)。這意味著即使 OpenAI 在 2025 年實現 130 億美元營收目標,整體財務狀況仍將維持深度虧損。

分析師 J. Gold Associates 創辦人 Jack Gold 在評論 OpenAI 與 Oracle 的 3,000 億美元協議時表示:「毫無疑問 AI 營收在未來幾年將大幅增長,AI 應用也必須託管在某處。假設市場和創投/資助者不崩潰,他們似乎願意幾乎給 OpenAI 開空白支票」。但這種樂觀情緒正面臨考驗。據路透社報導,Microsoft、Google、Amazon 和 Meta 四大科技巨頭預計在 2025 年將在 AI 基礎設施上投入超過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 2020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總投資規模。然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研究警告,目前僅有 5% AI 專案能創造實質價值。

市場分析師開始將當前 AI 投資熱潮與歷史上的鐵路泡沫和網絡泡沫相提並論,質疑長期經濟可持續性。OpenAI 面臨挑戰是多方面的:訓練成本持續飆升,未來模型訓練成本預計將達數十億美元;產品市場契合度尚未在足以證明當前成本規模上得到驗證;OpenAI 在 AI 開發上領先優勢正在縮小,其他團隊使用類似架構開發出性能相當模型。此外 AI 模型運作和訓練所需能源消耗巨大,對可擴展性和環境影響產生擔憂,而對 NVIDIA GPU 等特殊硬件高度依賴,也使 AI 專案面臨供應鏈中斷和價格波動風險。

多雲策略成為產業新常態

OpenAI 與 AWS 合作標誌著 AI 產業正式進入「多雲時代」。這種策略轉變並非 OpenAI 獨有——Anthropic 同樣採取多雲架構,其 Claude 系列語言模型跨 Google TPU、Amazon Trainium 晶片和 NVIDIA GPU 運行,每個平台專門處理訓練、推論和研究等特定任務。這種分散風險做法讓 AI 公司能避免單一供應商鎖定,在談判中獲得更大籌碼,並根據不同工作負載選擇最佳化硬件配置。對雲端供應商而言,AI 客戶龐大需求正重塑競爭格局——不再是誰的市場佔有率最大,而是誰能提供最大規模、最可靠 AI 專用基礎設施。

能源供應和晶片可用性正成為 AI 發展關鍵瓶頸。Altman 曾表示,即使 OpenAI 擁有更強大模型,但因缺乏足夠運算容量而無法提供服務。AWS、Microsoft 和 Google 都面臨需求超過供應情況——AWS 目前擁有 1,950 億美元(約港幣 1.52 萬億元)積壓訂單,代表客戶已承諾在未來幾年內支付這筆金額,但公司無法以客戶期望速度交付所有需求。這種供需失衡驅使 OpenAI 積極與多家供應商簽約,總計承諾支出近 1.4 兆美元(約港幣 10.92 兆元),涵蓋資料中心專案、半導體供應協議等。Altman 預測 OpenAI 未來將投入數兆美元建設資料中心,規模可與全球能源網絡相媲美。

決定 AI 未來的基礎設施競賽

這場運算資源爭奪戰最終結果,將決定哪些企業能在 AI 時代佔據主導地位。對 OpenAI 而言,多元化雲端供應鏈策略除了是技術需求,更是生存必需——公司必須確保在算力供應上不受單一廠商制約,才能維持技術領先優勢並支撐其指數級增長營收目標。對 AWS、Microsoft 和 Google 等雲端巨頭來說,能否贏得頂尖 AI 公司的青睞,將直接影響其在未來 10 年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然而整個產業面臨根本問題依然存在:當前大規模投資能否轉化為可持續商業模式和實質生產力提升?答案可能要等到 2026 年底這些承諾運算容量陸續在網上推出、新一代 AI 應用開始規模化啟用後,才能逐漸明朗。在此之前,這場 AI 基礎設施軍備競賽只會愈演愈烈,持續考驗著參與者資本實力和戰略定力。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 CNBC Amazon News New York Times CNBC Tech

read more
IT 基建雲端服務

Cisco 聯手 NVIDIA 重塑 AI 網絡格局:Nexus N9100 系列如何改寫數據中心競爭規則

Cisco 與 NVIDIA 在 2025 年 10 月底宣布推出業界首款基於 Spectrum-X 技術的 N9100 交換器系列,正式打響企業級 AI 網絡基礎設施的爭奪戰。這款由 NVIDIA 合作夥伴開發的數據中心交換器,成為首個符合 NVIDIA 雲端合作夥伴標準的參考架構 Cisco。這項合作不只標誌著傳統網絡巨頭與 AI 晶片霸主的深度結盟,更為新雲端和主權雲端客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靈活度。值得關注的是,全球數據中心市場預計將從 2025 年的 3,857 億美元(約港幣 3 兆元)飆升至 2035 年突破 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而 AI 工作負載正是推動這波增長的核心引擎。本文將深入剖析這項合作的戰略意義、技術突破,以及對企業 AI 轉型的實質影響。

雙巨頭結盟重塑競爭版圖

思科成為首個將 Silicon One 技術整合至 NVIDIA Spectrum-X 平台的合作夥伴 Cisco,這項合作在網絡裝置市場掀起巨浪。思科全球總裁 Jeetu Patel 直言:「我們正處於史上最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的起步階段。」這番話並非誇大其詞。NVIDIA 行政總裁 Jensen Huang 預測,全球 AI 基礎設施支出今年將達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到 2030 年可能飆升至 3 兆至 4 兆美元(約港幣 23.4 兆至 31.2 兆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8% 至 46%。在這場 AI 軍備競賽中,思科與 NVIDIA 的聯盟展現出精準的戰略布局。N9100 系列交換器不只支援 NX-OS 和 SONiC 兩種作業系統,更整合了 NVIDIA 的先進壅塞控制與自適應路由技術。Spectrum-X 平台能將 AI 網絡效能提升 1.6 倍 NVIDIA,這對於需要處理大規模 GPU 叢集的企業而言,意味著訓練時間大幅縮短、營運成本顯著降低。

技術突破 從訓練到推論的全方位改良

Spectrum-X 平台的技術革新體現在多個層面。該平台採用 Spectrum-4 交換晶片,提供 51.2 Tbps 的交換容量,支援 800GbE 速度 NVIDIA,遠超傳統乙太網方案。NVIDIA 網絡高級副總裁 Gilad Shainer 表示,客戶可選擇使用思科 N9100 系列或 Silicon One 交換器部署 Spectrum-X,這種靈活性對於需要逐步升級基礎設施的企業至關重要。技術層面的創新還包括 BlueField-3 DPU 的深度整合,實現了壅塞控制、自適應路由和遙測功能的智能化管理。在多租戶環境中,Spectrum-X 能確保每個租戶的工作負載獲得一致且可預測的效能表現 TD SYNNEX。這對於雲端服務供應商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效能隔離直接影響客戶滿意度與服務質素。此外新推出的 Spectrum-XGS 技術能將 NVIDIA 集體通訊函式庫 (NCCL) 效能提升近 2 倍 NVIDIA Newsroom,使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數據中心能如同單一 AI 超級工廠般運作。

亞太市場潛力 香港與區域機遇並存

亞太地區正成為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熱點。該區域預計將以 35.1% 的年複合增長率領跑全球,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數碼化轉型與 AI 投資持續加速 MarketsandMarkets。然而各市場的準備程度差異顯著。Cisco 2025 年調查顯示,香港僅有 2% 的企業達到 AI 採用的「領先者」標準,為全球最低 IndexBox,遠低於 13% 的全球平均水平。Cisco 亞太雲端與 AI 基礎設施董事總經理 Simon Miceli 坦承對此結果感到「有些驚訝」,並將其歸因於運算技術的可及性問題。相較之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2025 年調查顯示,88% 的受訪企業員工已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 工具,92% 企業計劃將 AI 整合至相關工作流程 OpenGov Asia。這種矛盾突顯出香港企業在 AI 工具使用與完整架構部署之間的差距。政府層面已意識到這個問題,2025 年 2 月投入 10 億港元於香港 AI 研發院,並設定 2030 年達到 15,000 petaflops 運算能力的目標 Ainvest。

企業轉型路徑 從試點到規模化部署

思科與 NVIDIA 的 Secure AI Factory 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轉型框架。這個架構整合了運算(基於 NVIDIA HGX 的 Cisco UCS 伺服器)、網絡(Cisco Nexus Hyperfabric AI)、儲存(Pure Storage、NetApp 等認證合作夥伴)以及軟件(NVIDIA AI Enterprise 平台)等四大核心元素。安全層面涵蓋基礎設施保護、模型安全和應用程式防護 Cisco,Cisco AI Defense 已整合 NVIDIA NeMo Guardrails,能限制敏感數據外洩。可視度方面,Splunk Observability Cloud 提供 AI 應用堆疊的即時監控,包括透過 AI PODs 即時洞察架構健康狀況。值得一提的是,思科與 NVIDIA 及電訊合作夥伴共同推出的 AI 原生無線堆疊,為 6G 時代奠定基礎。這個堆疊整合感知與通訊技術,支援數以億計的連網裝置,從智能手機擴展至 AR 眼鏡、連網汽車及機械人 NVIDIA Newsroom。

投資回報與未來展望 AI 轉型的商業邏輯

企業採用 AI 基礎設施的關鍵考量在於投資回報率。基流科技行政總裁表示,思科透過 NX-OS 和 Nexus Dashboard 在整個 AI 架構中建立統一管理介面,帶來更迅速的部署和更低的總持有成本。GMI Cloud 架構總監強調,N9100 系列提供的靈活度「正是新一代 AI 工作負載所需的核心」。研究機構預測 AI 數據中心市場將從 2025 年的 177 億美元(約港幣 1,380.6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937 億美元(約港幣 7,308.6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6.83% MarketsandMarkets。這波增長不只來自新建設施,更多源於既有架構的升級需求。Goldman Sachs 預估數據中心容量將從目前的 59GW 增至 2030 年的 122GW,其中超大規模業者和批發營運商佔比將從 60% 提升至 70% Goldman Sachs。

戰略啟示 靈活度與安全性並重

這次合作對企業 AI 策略帶來三點啟示。首先靈活的架構選擇至關重要。思科同時支援 Silicon One 和 Spectrum-X 晶片,讓客戶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最適方案,避免被單一供應商鎖定。其次安全必須內建於架構核心,而非事後補救。Cisco Hypershield 和 AI Defense 的整合展現了這種前瞻思維。第三生態系統比單一產品更重要。思科與 NVIDIA 數年來已在 Webex 協作裝置和數據中心運算環境提供整合方案 NVIDIA Newsroom,這次深化合作是在既有基礎上的策略延伸。面對 Arista 和其他競爭對手的挑戰,思科的優勢在於四十年的網絡專業、龐大的全球銷售通路,以及與企業客戶的深厚信任關係。

結語:AI 時代的基礎設施革命才剛開始

思科與 NVIDIA 的合作標誌著企業級 AI 網絡進入新階段。這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代表著產業結構的重組。對於正在評估 AI 投資的企業而言,現在是行動的最佳時機。調查顯示,AI「領先者」企業有 98% 設計了能處理 AI 規模與複雜性的網絡 IndexBox,相較之下僅半數其他企業做到這點。基礎設施債務的累積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隱形殺手。隨著 AI 代理 (AI agents) 需求興起,對規模、安全和監督的要求只會更加嚴格。企業應思考:您的網絡架構準備好迎接下一波 AI 浪潮了嗎?

【最後更新:2025 年 11 月 2 日】 資料來源: Cisco Newsroom DC Market Insights NVIDIA Spectrum-X Platform The Next Platfor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read more
IT 基建最新產品

Intel 聯手京東方突破手提電腦續航瓶頸:1Hz 顯示技術續航力升 65% 2026 年商用化


Intel 聯手京東方突破手提電腦續航瓶頸:1Hz 顯示技術續航力升 65% 2026 年商用化

手提電腦續航時間即將迎來革命性突破。Intel 與中國顯示面板製造商京東方宣布,雙方將於 2026 年在新一代手提電腦中部署可運行於 1Hz 超低更新率的顯示屏技術,結合多頻顯示(MFD)與 SmartPower HDR 技術,可使手提電腦電池續航時間提升最高 65%。

此項創新將率先搭載於 Intel Panther Lake 系列處理器的 OEM 產品,標誌著手提電腦顯示技術從「高更新率競賽」轉向「智慧節能時代」的關鍵轉折點。Intel PC 生態系統副總裁 Todd Lewellen 表示,這項合作將開拓更多使用模式,讓用戶無需頻繁充電也能長時間暢享娛樂和高效辦公。

顯示屏功耗成為續航最後戰場

當前手提電腦電池續航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處理器與記憶體能效改良已接近物理極限,顯示屏功耗成為剩餘的主要能耗來源之一。Intel 與京東方的 1Hz 技術針對此痛点提出解決方案:當用戶閱讀靜態網頁、查看檔案或暫時離開電腦時,顯示屏更新率將自動降至每秒僅更新一次,相較於傳統 60Hz 顯示屏每秒更新 60 次,功耗差異極為顯著。此技術源於智能手機領域已成熟應用的 LTPO(低溫多晶氧化物)技術,Apple iPhone 15 Pro Max 與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 等旗艦型號均採用可在 1Hz 至 120Hz 間動態調整的 LTPO 面板,被證實可降低 20% 至 30% 的電池消耗。

這項技術關鍵在於「內容感知」能力。Intel 開發的多頻顯示(MFD)技術結合顯示卡驅動程式與作業系統內核,能智能識別螢幕顯示內容類型:當用戶滾動頁面或播放影片時,更新率會瞬間恢復至 60Hz 或更高;當內容靜止超過設定時間,系統便自動切換至 1Hz 模式。這種動態調整機制除了減少顯示面板本身的功耗,也同步降低 CPU、GPU 及記憶體存取工作負載,形成系統級節能效果。

雙重技術加持實現能效與畫質平衡

除了 1Hz 超低更新率,Intel 與京東方還聯合推出 SmartPower HDR 技術,專門解決 HDR 模式下的功耗與亮度矛盾。傳統 HDR 顯示在播放高動態範圍內容時,為呈現明亮畫面細節,往往維持高電壓供電,導致即使在暗場景中也持續高功耗。SmartPower HDR 透過即時分析畫面內容的亮度分布,動態調節顯示屏供電電壓:在暗場景時大幅降低電壓以節省電量,在明亮場景時提升電壓確保品質表現。此技術目前僅適用於 OLED 面板,因 OLED 自發光特性允許逐像素控制電壓,而 IPS 面板則因背光結構限制無法實現相同效果。

京東方科技集團手提電腦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孟祥興指出,這些顯示技術驅動的突破將開闢新使用場景,讓 PC 更靈活滿足各類需求,為 AI PC 時代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低功耗次世代顯示市場正快速成長,根據 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 研究報告,全球低功耗顯示市場規模預計從 2025 年的 25.46 億美元(約港幣 198.59 億元)成長至 2032 年的 39.56 億美元(約港幣 308.57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6.5%,其中 OLED 技術因無需獨立背光且可逐像素控制功耗,成為成長最快的細分市場。

產業競爭格局與技術挑戰並存

京東方在此次合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反映出中國面板製造商在全球顯示產業的崛起。根據市場研究數據,Samsung 顯示在 OLED 智能手機面板市場仍保持約 41% 的領先市場佔有率,但京東方已佔據 17% 市場並持續擴張。作為國有企業,京東方享有優惠國家融資管道,已投入超過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於 OLED 生產線建設,其中包括在成都投資 88.4 億美元(約港幣 689.52 億元)興建新廠。雖然 Samsung 在技術整合度上仍具優勢——其供應鏈幾乎完全垂直整合,而京東方仍依賴較多外國供應商——但京東方能更好地接觸中國智能手機品牌等終端用戶,這些品牌正主導全球市場。

然而這項技術實際效果仍面臨變數。業界專家指出 65% 續航提升數據可能僅適用於「最理想情境」——用戶長時間閱讀靜態內容且不進行任何互動操作。對於需要頻繁滾動網頁、切換應用程式或進行影片會議的商務用戶,實際續航提升幅度可能顯著低於宣稱數值。同時亦 OLED 面板在低更新率下表現行為尚待市場驗證,特別是色彩準確度與反應時間是否會受影響。

Panther Lake 處理器成為技術載體

這些顯示技術將與 Intel 2026 年推出的 Panther Lake 處理器(正式名稱為 Core Ultra Series 3)同步上市,後者是 Intel 首款採用 18A 製程(1.8 奈米級)生產的消費級處理器,也是公司重振市場地位的關鍵產品。Panther Lake 整合了前兩代架構優勢:承襲 Lunar Lake 極致能效與 Arrow Lake 高性能表現,Intel 平台架構與工程部門副總裁 Dan Rogers 表示,「你將獲得 12 個 Xe 圖形核心性能、16 核心多執行緒處理能力,以及 Lunar Lake 等級電池續航——想像一台高階遊戲手提電腦擁有 12 個 Xe 核心但電池可續航多天」。

Panther Lake 採用全新的 Cougar Cove 性能核心與 Darkmont 效能核心,並延續低功耗島架構設計,可在處理日常工作負載(如 Teams 視訊會議、瀏覽器、電子郵件)時僅使用效能核心運作,避免喚醒高性能核心造成不必要的功耗。新一代 Xe3 圖形核心配備 12 個光線追蹤單元,GPU 性能較前代提升超過 50%。然而 18A 製程目前良率僅約 10%,雖然 Intel 在 2025 年 Computex 展示了可運作的晶片樣本,證明技術進展穩定,但要達到產業標準良率水準預計需等到 2027 年。

Intel 18A 製程引入兩項突破性技術:RibbonFET 是 Intel 十多年來首次推出的全新電晶體架構,採用環繞閘極(GAA)設計,可提供更佳閘極控制能力;PowerVia 則是業界首創背面供電網路,將電源線路佈建於電晶體層下方,可減少電壓降、簡化訊號佈線,並使晶片密度提升 30%、每瓦性能改善 15%。這些技術創新與 1Hz 顯示屏結合,有望讓 2026 年手提電腦在性能與續航之間找到前所未有的平衡點。

產業意義與未來展望

Intel 與京東方合作標誌著手提電腦顯示技術發展方向重要轉變。過去十年產業焦點集中在追求更高更新率——從 60Hz 到 120Hz、144Hz 甚至 240Hz——以提供更流暢視覺體驗。但隨著流動辦公與遠端工作成為常態,用戶對續航時間需求已超越對極致流暢度追求。智能手機產業已率先完成這項轉型:Apple、Samsung、OnePlus 等品牌的旗艦型號均採用可在 1Hz 至 120Hz 間動態調整的 LTPO 技術,在保持流暢體驗的同時顯著延長電池壽命。

這項技術對企業用戶影響尤其深遠。對於經常需要在機場、咖啡廳等無充電環境工作的商務人士,65% 的續航提升意味著原本僅能使用 6 小時的手提電腦可延長至近 10 小時,足以應付跨洲際航班工作需求。對企業 IT 部門而言,員工裝置續航力提升可減少因電池老化而頻繁更換手提電腦成本,並降低會議室插座不足基礎設施壓力。同時亦顯示技術能效提升也符合企業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目標,有助於降低整體碳足跡。

 

資料來源: PCMag Notebookcheck Digit 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

 

【建議簡介】 Intel 聯同京東方宣布將於 2026 年推出 1Hz 超低更新率手提電腦顯示屏,結合 SmartPower HDR 技術,目標是將電池續航力提升最高 65%。此技術將率先搭載於 Panther Lake 處理器,標誌著手提電腦從高更新率競賽轉向智慧節能時代。

【建議分類】 IT 基建,最新產品

【建議 Tags】 Intel,BOE,Panther Lake,手提電腦,顯示屏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微軟 Azure 全球大規模故障:配置失誤引發連鎖危機 雲端依賴風險再升溫


微軟 Azure 全球大規模故障:配置失誤引發連鎖危機 雲端依賴風險再升溫

Microsoft Azure 雲端平台於 2025 年 10 月 29 日發生大規模服務中斷,一個「無意間的配置變更」導致全球企業系統癱瘓長達數小時,影響範圍橫跨航空、電信、零售與娛樂產業。這起事故發生在 Microsoft 公布季度財報前幾小時,讓全球超過 18,000 名用戶無法存取 Office 365、Azure Portal、Xbox Live 等關鍵服務。阿拉斯加航空報到系統故障、英國希斯路機場網站無法連接、電信巨頭 Vodafone 服務受阻,凸顯雲端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值得注意的是,這起事件緊接在 Amazon AWS 故障後一週發生,讓企業對單一供應商的高度依賴風險浮上檯面。

技術根源:Azure Front Door 配置失誤的連鎖反應

根據 Microsoft 官方 Azure 狀態頁面說明,問題源於 Azure Front Door (AFD) 的租戶配置變更,該變更引入了無效或不一致的配置狀態,導致大量 AFD 節點無法正常載入。Azure Front Door 是 Microsoft 的全球邊緣路由架構,負責內容分發與應用程式傳遞服務,當異常節點從全球資源池中退出時,流量分配失衡,放大了影響範圍,即使部分健康區域也出現間歇性可用性問題。Microsoft 表示從美東時間中午 12 點開始,使用 Azure Front Door 的客戶和 Microsoft 服務遭遇超時與錯誤,受影響服務包括 Azure 通訊服務 (Azure Communication Services)、媒體服務 (Media Services) 以及 Microsoft 365。網絡監測平台 ThousandEyes 在 UTC 時間 16:00 檢測到維吉尼亞州阿什本 AWS 邊緣節點的封包遺失,這與 Microsoft 官方報告的事故開始時間完全吻合。

雙巨頭接連失守:雲端寡占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這次 Azure 當機發生在 AWS 大規模中斷後僅一週,AWS 事故由 DNS 競爭條件 (race condition) 引發,導致應用程式無法正確連接到 US-EAST-1 區域的 DynamoDB API,影響社群媒體、遊戲、外賣、串流與金融平台等多個行業,為近年規模最大的雲端災難之一。AWS 工程師在 UTC 時間 6:49 (10 月 20 日) 首次收到用戶回報,兩小時內 Downdetector 收到超過 400 萬份當機回報,整起事故持續超過 15 小時。市場數據顯示,Amazon AWS 以 30% 市場佔有率穩居全球雲端服務龍頭,Microsoft Azure 以 20% 位居第二,Google Cloud 以第三名跟隨。然而接連發生的兩大巨頭故障事件讓業界警覺:全球雲端基礎設施呈現寡占格局,對少數大型供應商的高度依賴已成為系統性風險。

Microsoft 財報日遇尷尬:雲端業務表現亮眼卻遭當機打臉

諷刺的是,這次故障發生在 Microsoft 2026 財年第一季財報發布前數小時。Microsoft 於 10 月 29 日公布的財報顯示,該季營收達 777 億美元(約港幣 6,060.6 億元),年增 18%;營業利益 380 億美元(約港幣 2,964 億元),年增 24%;淨利 (GAAP 基礎) 277 億美元(約港幣 2,160.6 億元),年增 12%。Microsoft 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在財報中強調:「我們的全球規模雲端和 AI 工廠,加上跨高價值領域的 Copilots,正在推動廣泛的擴散和現實世界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繼續增加在 AI 方面的資本和人才投資,以滿足未來的巨大機會。」然而故障事件的時機讓這份亮眼財報蒙上陰影。

修復過程:從 18,000 到 230 件回報的漸進恢復

Microsoft 在偵測到問題後立即凍結所有 AFD 配置變更,防止故障狀態進一步擴散,並開始在全球部署「最後已知良好」配置。同時工程團隊將 Azure Portal 從 Front Door 導向其他路徑,以恢復管理存取權限。Azure 在其狀態頁面表示,預計在美東時間晚間 7 點 20 分前於受影響區域看到「強勁的改善跡象並朝向完全緩解」。恢復過程需要在大量節點上重新載入配置,並逐步重新平衡流量以避免節點恢復服務時出現過載情況。這種刻意的分階段恢復對於穩定系統、恢復規模並確保問題不再發生是必要的。根據 Downdetector 數據,Azure 問題回報從高峰期的 18,000 人降至晚間 6 點 49 分的 230 人;Microsoft 365 的問題回報也從近 11,700 人降至 377 人,顯示修復進展顯著。然而即使配置已修復,在 DNS 快取、ISP 路由和連線狀態收斂之前,部分客戶仍在恢復期間經歷不穩定和殘留影響。

企業啟示:多雲策略與架構韌性成為生存關鍵

兩大雲端巨頭接連故障,迫使企業重新審視雲端策略。Forbes 分析指出,華爾街已將多雲解決方案視為唯一能夠對關鍵功能進行未來防護的方法。金融機構尤其關注第三方依賴帶來的雲端安全風險,這些風險包括供應商鎖定、有限的可見性、合規性挑戰以及資料外洩風險。網絡安全專家建議,金融機構應實施嚴格的供應商風險管理實務、進行徹底的盡職調查,並遵守共享責任模型:雲端供應商負責「雲端的安全」(底層基礎設施),而企業負責「雲端中的安全」(其資料和應用程式)。系統架構師和 IT 領導者的實際啟示包括:審核雲端依賴關係圖、驗證程式化管理路徑,並排練故障轉移情境,假設邊緣和身份層可能獨立於後端運算失效。

對企業的深遠影響與未來趨勢

Microsoft Azure 與 AWS 接連當機事件,為全球企業敲響了雲端依賴的警鐘。在數碼轉型加速的時代,單一雲端供應商的配置失誤就能引發全球性業務中斷,這種系統性風險將迫使企業重新評估其雲端架構策略。多雲部署、災難恢復演練、供應商風險管理將從「最佳實務」升級為「生存必需」。隨著 AI 與雲端運算深度整合,如何在追求創新的同時確保基礎設施的穩定性與韌性,將成為科技巨頭與企業客戶共同面對的長期挑戰。

 

資料來源: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CNBC Channel News Asia Forbes 微軟投資人關係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資訊及通訊科技

Nvidia 投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 AI-RAN 技術開啟 6G 新時代


Nvidia 投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 AI-RAN 技術開啟 6G 新時代

Nvidia 以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戰略投資 Nokia,成為這家芬蘭電信裝置巨頭 2.9% 的股東,並達成劃時代的 AI-RAN(人工智能無線接入網絡)技術合作協議。這項於 2025 年 10 月 27 日宣布的交易,讓 Nokia 股價在 10 月 28 日單日飆升 22.8%,市值突破 418 億美元(約港幣 3,260.4 億元),創下十年新高。Nvidia 將以每股 6.01 美元(約港幣 HK$46.88)的價格認購約 1.66 億股 Nokia 新股,所募集資金將專門用於加速 5G 和 6G 技術開發,以及 AI 雲端市場的戰略布局。這次合作標誌著電信產業進入 AI 原生網絡時代,雙方將共同建立 6G 技術平台,為全球運營商提供從 5G 平滑過渡到 6G 的完整解決方案,同時為 Nvidia 在 AI 基礎設施領域的全球擴張奠定關鍵基石。

AI-RAN 技術重塑電信產業架構

Nvidia 推出的 Aerial RAN Computer Pro(ARC-Pro)平台成為這次合作的技術核心,這是全球首個 6G 就緒的加速計算平台,整合了連接、計算和感知三大能力。Nokia 將其 5G 和 6G RAN 軟件全面適配 Nvidia 的 CUDA 平台,並將 ARC-Pro 嵌入到新的 AI-RAN 解決方案中,使電信運營商能夠通過軟件升級從 5G-Advanced 無縫過渡到 6G。根據行業分析機構 Dell’Oro Group 的預測,AI-RAN 市場將在 2029 年突破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規模,佔整體 RAN 投資的近三分之一。這項技術提升頻譜利用率和能源效率,更重要是能在基站現場直接運行 AI 應用,無需將所有數據傳回中央數據中心處理,大幅降低網絡負擔。Nokia 行政總裁 Justin Hotard 表示,這項合作將「把 AI 數據中心放進每個人的口袋」,實現從 5G 到 6G 的根本性重新設計。美國電信巨頭 T-Mobile 已宣布將於 2026 年開始進行 AI-RAN 技術的現場評估和測試,並將其整合到 6G 開發過程中。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競爭白熱化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在 2025 年展現強勁復甦跡象,Dell’Oro Group 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全球電信設備收入同比增長 4%,預計全年增長 2-3%,市場規模達 6,848 億美元(約港幣 5.34 兆元)。在這個價值超過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的市場中,Nokia 與 Ericsson、華為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華為雖受到美國制裁影響,但在中國市場表現強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將 Nokia 擠出中國網絡市場,市場佔有率自美國限制措施實施以來增長約三個百分點。行業分析師 Omdia 預測,到 2030 年 RAN 市場總規模將超過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其中 AI-RAN 細分市場將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美中之間的 5G 和 6G 技術競爭持續升溫,中國願意在 6G 技術上大舉投資,這促使華為在技術創新上變得「比歐洲競爭對手更大膽」。在專利競賽方面,華為擁有最多的 5G 相關專利,緊隨其後的是美國 Qualcomm、韓國 LG 和 Samsung,以及 Ericsson 和中興通訊。

Nvidia 編織戰略投資網絡

Nvidia 在 2025 年展開前所未有的戰略投資攻勢,已完成 51 筆投資交易,遠超 2024 年全年的 41 筆。除了對 Nokia 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投資,Nvidia 在 9 月承諾向 OpenAI 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分階段部署至少 10 吉瓦 (GW) 的 AI 數據中心系統,首批 1 吉瓦 (GW) 系統將於 2026 年下半年使用 Nvidia Vera Rubin 平台推出。這項投資標誌著 Nvidia 與 OpenAI 長達十年合作關係的「下一次飛躍」,從首台 DGX 超級計算機到 ChatGPT 的突破,雙方持續相互推動。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預測 OpenAI 很可能成為下一家市值破兆美元的公司,增長速度將創下業界紀錄。9 月中旬,Nvidia 與昔日競爭對手 Intel 達成歷史性合作,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並共同開發特製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產品,Intel 將為 Nvidia 建立整合 NVLink 技術的特製 x86 CPU。Nvidia 亦向英國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Wayve 承諾投資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支援其開發基於 Embodied AI 技術的 Level 3 和 Level 4 自動駕駛能力。分析師指出,這些投資展示了 Nvidia 如何成為矽谷和 AI 生態系統的核心樞紐,透過戰略投資建立涵蓋晶片、雲端、電信和自動駕駛的完整 AI 產業鏈。

Nokia 轉型之路漸入佳境

Nokia 從昔日手機巨頭轉型為電信設備供應商後,近期業績表現亮眼,2025 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9%(按固定匯率計算),其中光網絡業務強勁增長 19%。這主要得益於來自 AI 數據中心客戶對光纖和雲端基礎設施的強勁需求,公司將 2025 年營業利潤指引上調至 17 億至 22 億歐元(約港幣 144.16 億至 186.56 億元)。Nokia 在 10 月陸續宣布多項重要合作,包括與海灣大橋國際公司 (Gulf Bridge International) 合作建設高容量光網絡,以及在越南、中東、歐洲和美國獲得多項網絡訂單。公司策略聚焦於光網絡、雲端和 AI 驅動的基礎設施,試圖擺脫傳統電信設備商的定位,向多元化網絡技術公司轉型。然而貨幣匯率波動和流動網絡業務壓力仍是短期內的主要風險因素,雖然第三季度財報超出分析師預期,但流動網絡業務的波動性仍可能影響整體表現。在 6G 技術研發方面,Nokia 與 Ericsson、華為和中興通訊同列為全球領先廠商,自 2020 年起就開始投入 6G 技術開發,與弗勞恩霍夫協會 (Fraunhofer-Gesellschaft) 等研究機構合作推動 6G 時代的影片編碼標準化。

6G 競賽正式鳴槍起跑

全球 6G 技術競賽已全面展開,預計將於 2027 至 2028 年開始商業化部署,並在 2030 年代初期正式推向市場。T-Mobile 美國公司技術長 Ulf Ewaldsson 預測,6G 時代將在本世紀末到來,數據使用量將是目前預期的 100 倍,全球將連接超過 5,000 億台裝置,可能創造 10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的經濟價值。6G 技術的核心特徵是 AI 原生網絡,整合通訊、感知、算力和智能四大要素,這與「新基建」和「環保低碳發展」趨勢高度契合。中國在 6G 技術投資上展現出強烈意願,華為今年稍早推出基於 3GPP 的新空中介面技術,顯示其在 6G 研發上的領先地位。然而美中科技競爭可能導致 6G 市場出現「雙軌制」,影響 Nokia、Ericsson 和華為等裝置商的全球市場增長策略。歐洲在 5G 部署上已落後於中國和美國,這使得 6G 時代對歐洲企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AI-RAN 聯盟成員數量已突破 100 家,包括 Vodafone 等新加入者,期望能將 AI 與 Open RAN 整合並實現邊緣智能。亞信科技等中國企業也在 2025 年 1 月正式加入 AI-RAN 聯盟,發布全球首份針對垂直行業的 AI-RAN 白皮書,聚焦智慧園區、智慧礦山、智慧核電、智慧光伏和智慧工廠五大典型場景。

企業影響與未來展望

Nvidia 與 Nokia 的戰略合作為全球企業數碼化轉型提供了關鍵基礎設施支援,AI-RAN 技術將使企業能夠在邊緣端直接運行 AI 應用,大幅降低延遲並提升響應速度。黃仁勳在華盛頓特區向政策制定者發表演講時強調,近 50% 的 ChatGPT 用戶通過流動裝置連接,每月流動端下載量超過 4,000 萬次,傳統 RAN 系統無法應對生成式 AI 和智能代理主導的流動網絡。這項合作也為美國在電信領域重返領導地位鋪平道路,T-Mobile 的積極參與顯示美國運營商對 AI-RAN 技術的高度重視。分析師普遍認為,AI-RAN 技術在近期將更多聚焦於效率提升而非創造新收入流,但長遠來看將成為運營商自動化轉型的關鍵工具。隨著 2025 年標誌著 6G 技術從研究探索轉向技術標準化和系統設計的里程碑年份,Nvidia 與 Nokia 的合作是否能在 6G 時代重新定義電信產業格局?這場始於 AI 晶片的技術革命,最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連接方式和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Nokia Corporation | NVIDIA News | Reuters | RCR Wireless | Nokia Q3 2025 Report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及通訊科技

中國電信全球最長空芯光纜貫通:跨境金融通訊邁入次毫秒時代


中國電信全球最長空芯光纜貫通:跨境金融通訊邁入次毫秒時代

中國電信近日成功建立 並貫通全球最長商用空芯光纜,全長 110 公里 ,其中空芯光纜部分達 100 公里 ,連接東莞與香港兩地證券交易數據中心,實現雙向傳輸時延僅 0.93 毫秒 的突破性表現。這條首創的跨境空芯光纜,配合最新 OSU (光業務單元) 傳輸系統,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樹立新標準 ,標誌著中國在下一代光通訊技術商業化應用上取得重大進展。本文將深入解析這項技術創新的核心優勢、對金融業的實質影響,以及其在全球光纖通訊產業中的戰略意義。

三大技術創新建立超低時延通道

中國電信此次項目整合了三項關鍵技術創新,從根本上突破傳統光纖的物理限制。在空芯光纖技術層面,該項目實現了跨區域大規模部署,與傳統實芯光纖相比,空芯光纖利用空氣作為光傳輸介質,使傳輸時延降低超過 30% ,同時具備超低損耗和超低非線性效應特性,為未來更大帶寬傳輸奠定基礎。

裝置層面的革新同樣顯著,中國電信採用符合 IEEE 1953.1-2025 標準的最新 OSU 技術,將裝置 時延降低 40% ,並實現業界領先的 2M 至 100G 無損彈性帶寬調整能力。這項靈活的光業務單元技術能夠提供從 2Mb/s 到 100Gb/s 的服務範圍,支援 大量 OSU 連接承載數據包和恆定比特率服務,同時保證性能並實現高帶寬效率。同時 亦透過精心規劃的路由改善 ,光纜路由時延比原路由減少 10% ,中國電信更針對此項目專門申請了粵港低時延空芯光纜傳輸系統現網項目建設,確保路由效能最大化。

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戰略升級

這條空芯光纜的部署對金融交易市場具有革命性意義,尤其是對高頻交易和跨境證券交易而言。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研究數據 ,在 500 微秒 內發生的訂單取消不足 8% ,但在 50 毫秒 內就有 25% 的訂單取消和 20% 的交易完成,顯示毫秒級甚至微秒級的時延優勢對交易成敗至關重要。BSO 低時延策略主管 Tony Jones 表示,過去五年網絡時延基準持續下降,主要歸功於路由器、交換機和光纖技術的硬件 改進,物理基礎設施正逐步接近光速極限 (299,792,458 米/秒) 。

中國電信針對金融領域客戶的高品質 時延需求,推出超低時延產品 (等級 T1S) ,提供涵蓋網絡接入、寬帶配置、7×24 小時 專屬運維響應以及 QoS 策略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對於算法交易策略而言,高頻股票交易要求時延低於 100 毫秒 ,而外匯和散戶股票交易則需要在 100-300 毫秒 範圍內運作。中國電信的 0.93 毫秒 雙向時延除了 遠超這些標準,更為粵港兩地金融機構提供了顯著的競爭優勢。相較之下,中國移動於 2025 年 8 月 在深圳開通的反諧振空芯光纖商業線路,實現深港證券交易數據中心雙向傳輸時延 1.07 毫秒 ,平均損耗 0.085 dB/km ,顯示中國電信方案在時延表現上具有競爭優勢。

全球空芯光纖產業競爭格局

空芯光纖技術正處於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關鍵階段,全球主要科技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均加速布局。Microsoft 於 2022 年 收購英國空芯光纖製造商 Lumenisity ,該公司成立於 2017 年 ,是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的衍生企業,其專有的 NANF CoreSmart HCF 光纜在 2021 和 2022 年 歐洲光通訊會議展覽會上獲得最佳光纖組件產品獎。Microsoft 計劃在未來 24 個月 內在其 Azure 全球網絡部署 15,000 公里 的空芯光纖,重點支援 AI 和高性能運算場景的低時延、高帶寬需求。

中國企業在空芯光纖技術上的進展同樣引人注目,長飛光纖光纜與中國電信於 2024 年 6 月 合作建成 620 公里 傳輸線路,並與中國移動在深圳至東莞建設 800G 實驗網,驗證了空芯光纖在速率、損耗和衰減方面的優異性能。

產業應用與技術演進脈絡

空芯光纖技術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 19 世紀 ,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勳爵於 1897 年 研究空心介電結構中電磁波的傳輸,為後來的空芯光纖技術奠定理論基礎。然而 這項技術在過去 20 多年 間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直到近年隨著製造工藝和材料科學 breakthrough 才開始進入商業應用。傳統單模光纖自 1980 年代 以來雖有改進,但本質上並未產生根本性革新,而空芯光纖通過將光傳輸介質從固體玻璃轉變為空氣或惰性氣體,實現了範式轉變。

在應用場景方面,空芯光纖的超低時延、寬傳輸帶寬、低損耗和低非線性特性,使其成為數據中心互聯、AI 模型 訓練、金融交易以及海底通訊 網絡的理想選擇。長飛光纖光纜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博士表示,公司已將 AI 考量 融入空芯光纖設計,其降低的時延和更高的傳輸速度對 AI 應用 至關重要。。

企業影響與產業前景展望

中國電信這條全球最長商用空芯光纜的成功部署,除了 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競爭力,更為企業數碼化 轉型提供了關鍵支撐。對金融機構而言,次毫秒級的跨境交易時延將顯著改善高頻交易策略的執行效率,降低滑點風險,並為算法交易系統提供更精確的市場數據 處理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需求持續增長,數據中心間的互聯帶寬和時延要求將更加嚴苛,空芯光纖技術有望成為未來 20 年 光通訊基礎設施的主流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chinatelecom cnBeta科技新聞 長飛光纖光纜 (YOFC) Data Center Dynamic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保安

Synology Solution Day 2025 專訪 : 從資料保護到 AI 治理 揭示香港企業三大核心策略

在 AI 浪潮與勒索軟體威脅的夾擊下,企業正同時面臨資料外洩與營運中斷的雙重風險。為此 unwire.pro 專訪了 Synology 國際商務部門客戶經理邱少玲(Sharon Chiu),她以 Synology Solution Day 2025 的發佈會為基礎,為企業提供了如何建立「企業韌性」與「AI 治道」的關鍵解決方向。

 

香港受攻擊最嚴重三大行業

Synology Solution Day 2025 現場聚集了超過 300 位香港企業 IT 人員。他們表面上探討 IT 部門面臨的工作負載、預算壓力和人力短缺;但深入探究,這背後反映一個更嚴峻的核心風險:在 AI 浪潮和勒索軟件夾擊下,企業的生存與治理問題。Sharon 一針見血指出,當前無論政府、學校、金融或醫療行業,最迫切關注點已是「Data Protection」(資料保護)。這不再是 IT 部門技術指標,而是企業的風險議程。市場反應證實了這股焦慮——她透露僅在香港市場 Synology 企業級解決方案在今年 Q1 至 Q3 就實現高達 70% 同比增長。

這股浪潮由企業威脅所驅動。根據 Synology 調查,香港受攻擊最嚴重三大行業分別是 IT 科技業、教育業和營建業。邱少玲特別警告 CEO 們必須摒棄「NGO 或學校價值低,不會被攻擊」的過時迷思,「現實是,所有行業都面臨嚴重威脅。」

企業防禦與韌性   備份要保証能還原

企業最大痛處已經轉變。邱少玲點出客戶心態關鍵變化:過去企業應為只要有備份便安全,今天企業擔心的是備份能否 100% 還原,因為現代黑客變得聰明,在發動勒索攻擊前會優先潛入系統,找出並摧毀或加密您的「備份資料」

Synology 提出對策是建立「企業韌性」,核心產品就是先具備 ActiveProtect 備份一體機。這套方案為企業提供三層關鍵保險。首先是「不可竄改」(Immutable),資料一旦寫入備份庫,就無法被勒索軟件加密或刪除。其次是「網絡隔離」(Air-Gap),讓備份資料庫在黑客的網絡視圖中「隱形」,從根本上阻斷攻擊路徑。

最關鍵是第三層:「還原演練」(Verified Recovery)。這就像保單驗證,系統能在一個隔離沙盒環境中,實際「開機」測試備份檔案,確保災難發生時,這份備份是真正可用。更有甚者,邱少玲提到 WORM (一次寫入、多次讀取) 共享資料夾功能,開啟後資料連系統管理員都無法刪除,「即使黑客取得最高權限並執行原廠重置 (Factory Reset),也無法刪除資料。」

香港蘭桂坊 (Lan Kwai Fong) 實踐正是這種新策略縮影。他們採用混合式架構,使用本地 Synology NAS (SA3400) 儲存關鍵資料,確保存取效能與資料主權;同時將第二份備份複製到已獲 ISO 27001 和 SOC 2 認證的 Synology C2 雲端。這套策略完美平衡了本地安全、營運效能與異地備援的合規性。

AI 悖論  擁抱效率但不犧牲治理

AI 為企業帶來第二個悖論:企業渴望擁抱大型語言模型 (LLM) 提升效率,但員工將公司機密 (如客戶個人資訊、財務報表) 餵給 Public  AI,形同將公司命脈「上傳」雲端,這就是「影子 AI」(Shadow AI) 的巨大洩密風險。

對此 Synology 提出一個「AI 治理平台」解決方案——AI Console。Sharon 解釋,這套混合式 AI 方案精妙之處在於「資料淨化」(Data Sanitization)。當員工發出查詢,請求會先在企業本地 NAS 中處理,系統會自動移除如「身份證號碼」、「地址」等私密資料,然後才將「乾淨」問題發送給外部 AI Provider。當 AI 分析完畢傳回結果,系統再將私密資料「套回」給員工。

這代表 AI 永遠無法看見企業核心機密。這讓 NAS 從一個儲存裝置,轉型為具備稽核日誌 (Log) 的「AI 治理中控台」。

AI 價值不僅在於防守,更在於創造立即 ROI。Sharon 分享了英國一個體育場館案例:過去該場館需要耗費大量「人手」去計算入場人流。導入 Synology 攝影機後,立即實現「People Counting (人流計數)」自動化,並增加「擁擠偵測 (Congestion Detection)」功能。這對 CEO 而言,是將 AI 轉化為「減少人力成本、提升營運準確性、主動預警安全風險」的具體回報。

未來基石   為關鍵業務與法規遵循鋪路

企業未來建立在高效能與合規基石上。針對金融、醫療等關鍵業務,Synology 推出 PAS7700 這類「Active-Active」雙主動全 NVMe 儲存伺服器。Sharon 指這類裝置是專為銀行、醫院以及大學 AI 研究部門所設計,因為這些場景需要極低延遲,且不容許任何服務中斷。

在高度監管金融業 (FSI),Synology 也正逐步突破信任門檻。Sharon 坦言過去業務因金融業嚴格標準而卻步,但隨著新型號的出現,客戶採納路徑已從非關鍵業務,演進到主要備份,最終開始用於正式儲存系統。

企業面臨實務挑戰-  預算與法規,也正成為採購推動力。針對資源有限中小企 (SMB),Synology 提供「Day 1 先買一部,後期再加擴充櫃」的可擴充機款,避免了鉅額初期投資,同時其簡潔介面也解決了企業「沒有專職 IT 人員」的難處。

更重要是即將到來法規壓力。訪談中提到,香港 2026 年即將生效「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條例,以及禁止企業資料隨意傳送至香港以外地區新規,正迫使 CEO 必須選擇「On-Prem」(本地部署) 或如蘭桂坊案例中那樣、可信賴的混合雲方案。投資資料治理平台已非「選項」而是「必要項」。

結語:從 IT 採購到 CEO 的策略議程

Synology 策略佈局,是將 NAS 從一個被動「資料保險箱」,轉型為企業治理「主動平台」。對於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下一次 IT 投資決策重點,已不在於購買多少 TB 容量。相反這已上升為一個策略性考題:您需要向您的團隊提出關鍵問題,以確保企業未來。這包括:我們備份是否能保證 100% 還原 (韌性 Resilience)?我們如何讓員工安全使用 AI 而不外洩公司機密 (治理 Governance)?我們如何用 AI 自動化來取代「人手計數」這類低效工作 (效率 Efficiency)?以及,我們資料架構是否已準備好應對 2026 年新法規 (合規 Compliance)?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資訊保安

Red Hat 解構《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國安下港企部署 AI 如何避開「Kill Switch」風險

香港企業在《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即將生效的背景下 ,企業必須保護其電腦系統應對各種「電腦系統安全威脅」並制定「應急計劃」。雖然條例本身並未明文提及「制裁」或「國家安全」,但在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業界普遍將美國技術斷供風險視為需要應對的潛在威脅之一。Red Hat 香港、台灣及澳門區資深區域總監文志鋒(Peter Man)的內部訪談中,分享港企如何在中美科技角力中尋找生存與發展之道。

法例倒逼下的技術抉擇

雖然《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本身聚焦於網絡安全和系統保護,但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企業和業界專家普遍將其解讀得更為廣泛。「萬一美國技術被切斷」——這個在條例文本中沒有明確提及的情況,卻成為了企業 CEO 們最關心的問題。條例要求企業應對『電腦系統安全威脅』,但什麼構成威脅?對於香港現況,很多企業將技術斷供也視為需要防範的威脅之一。這不是條例明文要求,但已成為業界共識。

條例的要求非常具體。根據規定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需要履行三大類法定責任:架構責任(例如設立電腦系統安全管理單位)、預防責任(例如制定安全管理計劃、至少每年進行風險評估、每兩年進行獨立審核、參與安全演習)以及事故通報及應對責任(例如嚴重事故 12 小時內通報,其他事故 48 小時內通報)。

違規者將面臨高達  5,000,000 港元的罰款,以及在持續違規的情況下,每日額外高達 500,000 港元的持續罰款。

當談到具體的風險場景時,Peter 用了一個讓每位老闆都會心驚的比喻:「想像明天香港交易所突然無法開市,或者明天開始馬會不能接受投注,因為核心系統或技術被某些國家所切斷。」是將會是企業災難級的損失。

 

 

技術主權覺醒 企業三重風險清單

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及《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雙劍夾擊下,迫使香港企業正視一個更深層次問題:「數碼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Peter Man 在訪談中預言:「我想各位會越來越聽得多這個詞語」。

他解釋在當前 IT 環境下,「數碼主權」不再是空泛政治口號,而是關乎企業生存的三重具體風險。他將其清晰地分為三個範疇:

數據主權 (Data Sovereignty)

企業是否能「完全控制你的數據」。Peter 指出,關鍵問題是:「你的數據放在哪裏?安不安全?是否滿足監管機構的需求?」他解釋,有些數據可能被要求強制存放在本地數據中心,有些則容許放在雲端,但必須在本地實體 (entity) 中。因此他認為「混合雲 (Hybrid Cloud) 是最好選擇」,企業可以自由調度數據「上天 (上雲) 或下海 (本地化)」。Gartner 估計到 2027 年 70% 的採用生成式 AI(GenAI)的企業,將把「可持續性」和「數字主權」列為選擇不同公共雲端 GenAI 服務時的首要條件。

 

技術主權 (Technical Sovereignty)

企業是否「完全理解」自己使用的技術。Peter 以此突顯了開源 (Open Source) 的絕對優勢。他警告使用「閉源軟件 (Proprietary Software)」時,企業是「完全望不到裡面如何運作」,因此很難發現內部是否藏有「間諜軟件」。

相反這正是「open source 最好的地方」。他強調 Red Hat 客戶可以隨時在客戶入口 (customer portal) 下載「每一條源碼 (source code)」,甚至可以「自己 compile 一次」確保 100% 透明。這保障了客戶清楚知道自己在使用什麼技術,不會有任何隱藏。這種透明度亦是為何法國等歐洲國家會公開表態,強調開源是他們確保國家主權的出路。

營運主權 (Operational Sovereignty)

這是 Peter 指出「很多客戶關注的」核心問題所在。「企業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繼續使用你的軟件?」

他描述了企業最擔心的「黑天鵝事件」即供應商因制裁或國安原因等啟動「Kill Switch 」(禁止某個國家客戶使用我的軟件)。Peter 指出這對閉源軟件來說是「致命傷」。

相反這正是開源「最大優點」。他做了一個關鍵區分:閉源軟件的授權是「監察你的使用權」,而開源軟件的授權 (如 Apache License) 是「保障你的使用權」。這意味著,無論發生什麼事——他甚至開玩笑說「外星人侵襲地球」——客戶都不需問準任何人,其軟件可以「繼續使用」,因為開源授權保障了客戶「無限制使用和無限制你的複製」。

Red Hat 在此的角色,正如 Peter 強調:「我們是服務商,我們不是軟件商」。他們提供的服務是基於不受單一政府管制的全球開源社群程式碼,這為企業提供了真正「營運主權」。

俄烏案例讓港企作最壞打算的考量

俄烏衝突後的實際經驗為業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案例。雖然香港條例並未涉及制裁應對,但 Red Hat 在俄羅斯面臨制裁後的處理經驗,成為了港企業思考最壞情況的重要借鑒。他們將技術支援的角色,完全轉移給當地合作夥伴後,利用開源軟件不受單一政府管控的特性,讓系統持續運行至今。

Peter 說「港企客戶看到實際案例,企業知道這種準備是可行的、有效的。」

條例實施並非突如其來。雖然正式生效日期是 2026年1月1日,但相關討論和準備工作早在兩年前就已開始。那些提早布局的企業,現在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準備工作。

市場的反應比許多人預期的更加理性和務實。據 Peter 透露,許多可能受條例影響的企業正在採取「風險分層」的策略,這反映了業界對潛在威脅的自主判斷。

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他們將系統分為三個層級——核心交易系統採用開源和可替代技術確保萬無一失;次要系統保持現有架構但準備應急方案;非關鍵系統則維持現狀。

AI 轉型的成本陷阱與突圍之道

當話題轉向 AI 時,香港企業面臨的挑戰變得更加具體。「買卡買到窮」——Peter 用這個精準描述了港企在 GPU 採購上的困境。一張高階 GPU 動輒數十萬港元,而訓練一個大型語言模型可能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張這樣的顯示卡。對於大多數香港企業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香港企業的精明之處正在於此。他們沒有盲目追隨矽谷的做法,試圖從零開始訓練自己的大模型,而是採取了更務實的策略:專注於微調(Fine-tuning)而非訓練(Training),改善推理(Inferencing)效能而非無限擴張算力。這種「輕資產」的 AI 策略,不僅大幅降低了成本,也縮短了部署時間。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資 GPU 廠商的方案已經比許多人想像的更加成熟。據 Peter 透露,有幾家知名的中資廠商已經進入 Red Hat 認證的最後階段,達到了「credible」的水平,意味著客戶已經可以開始實際測試和部署。雖然完整的認證過程需要 3 到 6 個月,包括架構審查、負載測試等,但這為香港企業未來提供了真實可行的替代選擇。

AI 治理的新挑戰

除了成本問題,AI 帶來的治理挑戰同樣不容忽視。「AI 幻覺」——即 AI 模型產生看似合理但實際錯誤的輸出——可能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法律和聲譽風險。想像一下,如果企業的 AI 系統向客戶提供了錯誤的投資建議或醫療資訊,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企業需要的不是讓員工自由使用各種 AI 工具,而是透過統一的平台進行管控。Red Hat 的 OpenShift AI 正是為此而設計,它允許企業中央化管理可用的 AI 模型,確保合規性的同時保持創新的靈活性。

在模型選擇上,香港企業同樣展現出精明的平衡藝術。他們透過 OpenShift 採用了「Any Model, Any Cloud」的策略,例如他們可以既使用 IBM Granite 等國際模型處理全球業務,也能整合通義千問等國內模型滿足國內需求。這種「中西合璧」的做法,避免了被單一 AI 生態系統綁定的風險。

Peter 特別強調了企業普遍採用的「分散投資」理念:「不是說今天用了美國的設備,明天便要馬上搬移或者重新轉買其他的國家的產品。」

香港企業的轉型實踐:從理論到行動

理論終究需要實踐來驗證。在 2025年10月公布的「Red Hat 亞太區創新獎」中,兩家香港企業的獲獎案例正好印證了 Peter 所倡導的轉型路徑。

和記電訊香港在「數碼轉型」類別獲獎,展示了如何透過 Red Hat OpenShift 建立原生雲及「一雲架構」,成功將傳統基建轉型為現代化平台。這個轉型不僅提升了服務靈活度和開發效率,更為未來的 AI 應用奠定了基礎。正如和記電訊技術及營運轉型總裁梁丙曜所言,這個開源基礎讓他們「能更靈活地推出新功能及更有效回應市場需求」,並為發展人工智能做好準備。

香港電訊則在「自動化」類別獲獎,透過內部自動化計劃提升了服務交付速度、縮短系統停機時間,並提高生產力。這正好呼應了 Peter 提到的「改善推理效能」策略——不是盲目追求最新技術,而是透過自動化提升現有系統的效率。

這兩個案例證明,香港企業已經從「恐慌」走向「行動」,在合規壓力來臨前主動布局,透過開源技術建立技術韌性。他們的成功經驗為其他仍在觀望的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左起: Red Hat香港、台灣及澳門區域總經理Peter Man ; 和記電訊(香港)有限公司技術及營運轉型總裁Damien Leong ; 香港電訊 集團資訊科技總監Marcos Chow ; Red Hat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及總經理 Marjet Andriesse 

結語:合規壓力下的轉型契機

對於香港企業來說,《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迫使企業正視長期以來迴避的問題,但同時也為企業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那些能夠在防守和進攻之間找到平衡,在合規和創新之間游刃有餘的企業,將在這個新時代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記住 Peter 那句體現業界智慧的話:「最重要是有路走。」 這不是條例的要求,而是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的生存哲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