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中小企雲端專區企業趨勢業界專訪雲端服務

嘉民荃灣西數據中心年內落成 多方協調電力工程加快竣工

 

▲嘉民集團項目管理總監黃達之(左)及中華電力輸電部總監黃偉強早前在將近完工的嘉民荃灣西數據中心園區介紹發展進度。

嘉民集團項目管理總監黃達之(Gary)表示,為配合嘉民集團於全球設置 5000 兆瓦 (MW)數據中心的未來發展策略,嘉民早年收購了荃灣沙咀道一塊舊紡織廠用地 (即前中央紗廠位置),將其轉型為數據中心園區,以滿足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不斷增長的需求。他指出,由於荃灣位處市區核心地帶,亦與工商業及住宅區緊密連接,對於科網以至新興 AI 服務而言,在物理時延 (latency)上亦有優勢。因此規劃發展荃灣西數據中心園區,為香港發展先進數據中心,更有效率配合市場與政策對科網及新興數字經濟發展。

 

▲黃達之表示,嘉民集團對準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不斷增長的需求,協助各數據商加快部署。

嘉民全球佈局 滿足香港數據中心需求

Gary 表示,嘉民計劃興建四棟數據中心,定位高質量數據中心,並為每座大樓配備獨立的高壓客戶變電站,總建築面積達 160 萬平方尺,主供電設備裝置容量高達 225 兆伏安 (MVA),迎合先進數據中心、資訊科技、通訊及工業行業需要。因此,嘉民在建築規劃之初便與中電接觸,就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進行研究和規劃,並參考相關的國際標準及要求,共同探討及開發合適的設計方案,例如建設高壓客戶變電站,並配合緊急發電機和備用發電設施配置等,確保數據中心的電力具高度的穩定和可靠性,同時確保在施工和客戶變電站的交接過程安全順利進行。

▲嘉民與中電團隊緊密協作,就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共同探討合適的設計方案。

地理位置受限   後移建造位置成功破局

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一般置於商廈的中小型客戶配電房多數位於二樓或較高的樓層,方便騰出地方用盡商用空間。但對於需要更大電量的數據中心而言,在他們的大型客戶變電站中,高壓電力裝置的體積和重量皆較為龐大,最大一組電力裝置組件更重達 70 噸。為了配合組件運輸和安裝,以及符合樓面承重限制,組件置於地面更為穩妥安全。沙咀道位於荃灣舊區,周邊街道繁忙且狹窄,項目旁邊更有一條 20 米高架空天橋,大幅增加建設過程的挑戰。因此嘉民的項目團隊向中電「取經」,透過技術研討會和參觀中電的高壓變電站,了解 132 千伏高壓變電站的配置要求,以便在建築設計的前期階段,盡早規劃數據中心園區分階段發展的佈局。

▲項目旁有一條 20 米高架空天橋 (圖左側),園區建造時需往後移 (圖右),以騰出更多空間便利工程進行。

中華電力輸電部總監黃偉強(Alex)表示,由於與嘉民預早溝通,建築前已發現地理限制,中電遂建議將數據中心園區的建造位置往後移,同時將擺放高壓電力及重型設備的房間設置在地面,既突破原有的場地限制,亦在園區與架空天橋之間騰出了更多空間,有利運送各種高電壓及重型的電力設備,更大幅減低因工程可能會帶來封路的不便。

▲中電與嘉民團隊調整園區設計以騰出空間,有利運送各種重型的電力設備。

▲其中一組電力裝置組件重達 70 噸,為配合安裝及符合樓面承重限制,組件置於地面更為穩妥安全。

Alex 亦透露,中電按數據中心園區的電力需求和分階段發展的規劃,為嘉民度身設計短、中期的供電方案,例如 11 千伏的配電網絡作為短期供電安排,滿足園區在運作初期發展所需;又提供專門的備用供電方案等,應付園區在中、後期營運階段的電力需求,令園區可以靈活發展。

聯繫數字辦 加快推進發展先進數據園區

▲黃偉強指中電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協助嘉民透過數字辦助力與相關政府部門協調,加快園區項目發展。

Alex 補充,中電除了提供技術支援,更協助嘉民聯繫數字政策辦公室 (數字辦)、投資推廣署等,了解在香港發展數據中心的便利措施,同時透過數字辦幫忙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和協調,有利項目加快發展。

Unwire.pro 翻查新聞資料,其實該數據中心園區在規劃初期,原本預計要至 2026 年才陸續完工,現時園區進度加快,更可在今年內完成,其中一個高壓客戶變電站的電力工程,更比嘉民之前規劃的時間提前半年以上完成,對於世界各地建設先進數據中心經常出現工程延誤的常態而言,也是一項鮮有的佳績。香港數據中心協會主席李松德指:「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一般都要經過一段『爬坡期』,電力公司提供不同階段的供電方案,亦有助數據中心發展更具彈性,能夠盡早投運。」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企業統一戰略 當 CEO、CFO、CTO 不再為 AI 對立

IT 開發團隊渴望如 AWS 般的敏捷,CFO 卻為無可預算的雲端帳單感焦慮;資安主管擔心數據主權,CEO 則要求加速 AI 創新。這場存在於每家大型企業董事會的「零和博弈」,正是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試圖終結的核心矛盾。它提出的答案並非妥協,而是一個能讓各方共贏的全新基礎:一個既能賦予開發者極致速度,又能讓企業牢牢掌握成本與安全主導權的現代私有雲平台。

VCF 9.0 戰略價值在於化解一系列看似不可調和的核心對立:開發速度與 IT 治理的衝突、AI 創新與數據主權的兩難、公有雲便利性與成本可控性的矛盾、業務敏捷性與企業安全韌性的拉扯。對於那些長期被迫在創新與控制間做艱難選擇的企業而言,VCF 9.0 提供了第三條道路。

企業戰略思維的根本轉變

當前私有雲市場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2,440.6 億美元(約港幣 19,037 億元)的規模,這一增長背後反映的不僅是技術趨勢,更是企業戰略思維的根本轉變。目前《財富》500 強企業的頭十大公司中,已有九家採納 VCF,Walmart 作為榜首企業選擇 Broadcom 作為虛擬化戰略供應商,正說明了統一平台在化解內部矛盾、實現協調統一方面的戰略價值。

企業開始認識到,真正的競爭優勢不在於選邊站隊,而在於構建一個能夠同時滿足多方需求的基礎架構平台。全球客戶已獲得超過 100,000,000 個 VCF 核心授權許可,這一數字標誌著從對立思維向協同思維的戰略轉向。

AI 創新與數據主權的統一

AI 競爭加劇讓企業面臨艱難抉擇:要麼將敏感數據託付給公有雲 AI 服務而承擔外洩風險,要麼放棄 AI 創新而失去競爭優勢。這種兩難局面讓無數董事會陷入僵局。

VCF 9.0 透過將私有 AI 服務作為標準組件整合,徹底終結了這場內部拉鋸戰。企業首次能夠在完全自主的環境中部署 AI 能力,既滿足業務部門對創新速度的需求,也滿足管理層對數據安全的要求。智能助理功能將 AI 直接應用於基礎架構管理,讓技術部門也能體驗到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

多加速器支援策略透過支援 NVIDIA 和 AMD 等多家廠商,確保企業在 AI 投資上擁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和談判主導權,避免了供應商鎖定可能帶來的戰略風險。

開發敏捷與 IT 治理的協調

開發團隊與 IT 部門的對立,是企業內部最為常見的結構性矛盾。開發者抱怨 IT 流程繁瑣拖慢創新,IT 管理者則擔心失控的資源使用和安全風險。這種矛盾往往導致影子 IT 的盛行,進一步加劇管理混亂。

VCF 9.0 透過巧妙的架構設計,讓這種對立轉化為協作。原生 vSphere Kubernetes 服務為開發者提供了自助服務體驗,同時所有操作都在 IT 部門預設的政策框架內自動執行。開發者獲得渴望已久的靈活性,IT 部門也獲得全面的可視性和控制力。

這種設計的商業價值立竿見影:創新週期大幅縮短,合規風險顯著降低,部門間的協作關係得到根本改善。企業不再需要在速度和控制間做艱難選擇。

化解對立三:雲端便利與成本可控的兼得

公有雲的便利性與成本失控是另一個讓企業頭疼的矛盾。82% 的雲端決策者將管理雲端支出視為最大挑戰,許多 CFO 發現最初承諾的成本節省在規模化後變成了預算災難。

VCF 9.0 的統一授權模式消除了管理複雜性,更重要的是將不可預測的 OpEx 支出轉化為可控的 CapEx 投資。CFO 們終於能夠進行準確的長期財務規劃,不再擔心雲端帳單的突然激增。

統一平台設計進一步降低了總持有成本。當 AI、容器、虛擬機器和傳統應用程式都在同一平台運行時,企業避免了多平台維護的複雜性和重複投資,實現了真正的規模經濟效益。

業務敏捷與企業韌性並重

業務部門追求靈活性,安全部門強調韌性,這種拉扯在面對網絡威脅時尤為激烈。近年來 Marks & Spencer 的 4.4 億美元(約港幣 34.32 億元)損失、Snowflake 事件影響 165 家公司等案例,都讓 CISO 們更加謹慎,但過度的安全措施又會拖慢業務響應速度。

VCF 9.0 透過「安全即預設」的設計理念化解了這一對立。平台內建的多層防禦體系和 Live Patching 功能,讓企業在不犧牲業務連續性的前提下獲得企業級安全保障。VCF Advanced Cyber Compliance 實現了持續合規監控,讓安全成為業務敏捷的推進器而非阻礙。

機密運算功能和自動化的勒索軟件防護,為企業提供了在快速創新過程中的安全底線。這種韌性設計讓企業敢於大膽創新,因為擁有完善的恢復機制作為保障。

協作共贏實踐成果

全球投資銀行 Barclays 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種統一方案的可行性。該行技術長 Stephen Flaherty 表示,VCF 統一平台讓他們能夠在本地運行 AI 工作負載,既滿足了業務部門對創新的需求,又符合銀行業嚴格的監管要求,實現了媲美公有雲的體驗與銀行級安全控制的完美結合。

New Belgium Brewing Company 的經驗則展現了中小企業如何受益於這種整合方案。IT 營運總監 Adam Little 強調,VCF 的內建安全功能讓他們從部署開始就獲得預設的合規保障,既提升了安全水平,又避免了額外的管理負擔。

這些客戶案例的共同特點是成功終結了內部對立,實現各部門的協作共贏:技術部門獲得了管理效率,業務部門獲得了創新速度,管理層獲得了成本控制,安全團隊獲得了風險保障。

平衡藝術的商業價值

VCF 9.0 的戰略意義在於代表了企業思維模式的根本轉變,從傳統的「非此即彼」轉向現代的「兼容並蓄」,從部門利益的內耗轉向企業整體的協同最佳化。

當企業內部不再存在結構性矛盾時,決策效率顯著提升,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創新能力得以釋放。企業重新獲得了技術發展的主導權,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優先級部署新技術,確保每一項 IT 投資都與業務戰略完美對齊。

 

 

未來展望:共贏格局的持續演進

未來 AI 對企業越來越重要,對企業決策者而言,關鍵不再是如何在對立選項中做出選擇,而是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持續整合各方需求的戰略平台。當競爭對手還在為內部矛盾而消耗精力時,那些成功化解零和博弈的企業已經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市場競爭中。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9.0 重新定義了企業 IT 的可能性。它證明了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最高明的戰略不是選邊站隊,而是創造一個讓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共贏的新格局。這種整合能力正是決定企業在下一個數碼化時代能否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優勢。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應用方案

VMware Tanzu Platform 與 Data Intelligence 助企業節省百萬美元:17 人 IT 團隊的 AI 轉型奇蹟

在今天的企業世界中 AI 已不再是選項,而是攸關存亡的賽局。在通往智慧化的道路上多數企業正深陷於困境:AI 項目在概念驗證後陷入停滯,數據散佈各處無法整合,開發速度與安全控制難以兼得,投資成本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在 VMware Explore 2025 大會上 Broadcom 宣布 VMware Tanzu Data Intelligence 與 Platform 10.3 為企業提供統一的 AI 就緒平台,解決數據孤島、開發瓶頸與成本失控三大核心挑戰。透過私有雲架構實現開發者極致速度與企業級控制的完美平衡,讓企業在 AI 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100 萬美元的頓悟 小團隊實現大突破

VMware Explore 2025 早上的 Keynote 環節上,他們分享了 Grinnell Mutual 的故事可充分說明以上困境。這家有 116 年歷史的保險公司僅有 17 名 IT 人員,卻透過 VMware Tanzu 節省了 100 萬美元(約港幣 780 萬元)的成本。IT 主管 Jeremy Wright 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一個關鍵認知:停止把基礎設施當作成本,開始把它當作私有雲平台來思考。

Wright 的團隊面臨的挑戰具有普遍性:如何讓網絡、系統、DevOps、資料庫、安全等不同團隊在同一個平台上協作?如何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支撐業務增長?如何避免像 AWS 那樣需要更多專業技能和額外人力投入?

統一平台會是最佳答案,Grinnell Mutual 透過 VCF 9.0 首次讓所有技術團隊於同一個會議室中討論同一個架構,建立了共同理解的框架。這對業務意味著創新週期從數月縮短到數週,營運風險大幅降低,而成本結構變得完全透明可控。

這彷佛讓這小團隊獲得了「越級打怪」能力,他們啟動了「Operation Monday」項目,將開發者的 IDE 容器化並透過 VMware Kubernetes 服務交付,解決了 VDI 性能問題。這種跨界工程經驗在過去需要大型團隊才能完成,但統一平台下讓 17 個人就能實現。

 

數據湖倉 從碎片化向統一化的戰略轉型

VMware Tanzu Data Intelligence 的推出,標誌著企業數據架構從「分散式管理」進化為「統一化賦能」。當高達 90% 的企業數據是非結構化且分散儲存時,AI 項目往往在數據準備階段就已經耗盡預算及耐性。

平台核心價值皆體現於統一性上:無論是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檔案、還是實時數據流,都在同一架構下實現毫秒級存取和 PB 級擴展。這對行政總裁來說意味著,團隊不再需要等待數據工程師數週時間來準備 AI 項目所需的數據,而是可以在幾分鐘內開始模型訓練和應用程式開發。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緊密整合為企業提供公有雲 AI 服務無法匹敵的成本預測。對 CFO 來說 AI 投資終於有清晰結構及可衡量回報指標,不再是無底洞的雲端服務帳單。

開發者自主性的新境界:四個黃金命令的商業威力

在 VMware Explore 現場演說中,最令編者深刻的是一名法務部門的開發者,於 30 秒內創建完整的應用程式命名空間,並透過簡單的 Git 操作自動部署包含 AI 後端的合規審查系統。整個過程無需與 IT 部門溝通亦無需提交申請表單,自動執行所有安全政策及資源限制。

Tanzu Platform 10.3 的「四個黃金命令」(build、bind、deploy、scale)背後商業邏輯極其清晰:縮短創新週期就是縮短競爭劣勢的暴露時間。當競爭對手需要數月時間來部署一個新的 AI 功能時,您的團隊可能只需要幾天。

平台的 GitOps 整合功能確保每次提交程式碼,都能觸發自動化基礎設施配置和安全政策執行,人為錯誤的機率大幅降低以及合規審計變得簡單透明,這些都是傳統人手流程無法達到的品質水平。

 

Private AI 數據主權時代的戰略制高點

VCF 9.0  已內建 Private AI 服務 ,這變化戰略意義遠超技術層面。在當今數據主權法規日益嚴格環境下,將 AI 算力掌握於自己手裡是非常重要。

多租戶模型即服務,讓企業可將昂貴  GPU 資源可在多個部門間共享,同時又能確保數據完全隔離, AI 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可以倍數提升。Discovery Limited 透過 Tanzu 方案實現了 40% 的公有雲支出削減,這個數字背後邏輯很簡單:當 AI 工作負載在自有基礎設施上運行時,企業只需一次性投入,而非持續支付雲端服務的用量費用。

Agent Builder 讓非技術人員也能快速建立 AI 應用程式原型。產品經理可以直接將想法轉化為可測試的 AI 原型,無需等待開發資源排程,從而將創新週期從數月縮短至數週。

VMware 跟 NVIDIA、Intel、AMD 多方合作,確保企業硬件的靈活性,避免了技術鎖定風險。與 Anthropic 合作引入的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支援,更確保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靈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AI 服務組合。

安全與韌性 競爭優勢的基石

VCF Advanced Cyber Compliance 提供的持續合規執行能力,確保企業在快速創新的同時維持最高安全標準。內建機密運算功能和自動化的勒索軟件防護使 AI 投資得到了全方位保護,不會因為安全事件而功虧一簣。這對企業韌性意味著強大內建安全能力,讓企業於客戶和合作夥伴的談判中擁有更多籌碼,這正是數據主權時代的核心競爭優勢。

代理式 AI 競爭前奏

根據 Gartner 預測, 2028 年 33% 的企業軟件應用程式將包含代理式 AI,對比 2024 年不足 1% 可謂爆炸性的增長。VMware 的戰略從來不是追求市場覆蓋而是為企業提供緊密整合的統一體驗。當 65% 研究 Tanzu 方案的用戶皆來自大型企業時,這定位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與其服務萬家中小企業,倒不如轉向深度服務百家大型企業。

AI 應用程式從「輔助決策」正在步向「自主執行」,平台穩定性、安全性及可治理性要求將有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場即將到來的競爭中,擁有統一、安全、可控的 AI 基礎設施將成為勝負關鍵。

平台選擇決定企業命運

企業正處在一個關鍵分叉口,成功路徑已相當清晰:從統一數據開始到標準化開發,最終實現 AI 業務化。 Grinnell 的案例給我們所示,這不是技術而是戰略思維的問題。

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現在需要回答的不是「是否需要 AI」,而是「選擇什麼 AI 平台能夠支援企業未來十年競爭需求」。VMware Tanzu 提供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一個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持續演進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當其他方案還在解決「如何讓 AI 跑起來」的問題時,Tanzu 已經在幫助企業思考「如何讓 AI 為業務創造持續價值」更高層次問題。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及通訊科技

面對人口老化挑戰 從新加坡學習創造長者友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隨着全球人類壽命延長,到 2050 年,全世界有 4.26 億人口達 80 歲以上。

 

以建立智慧國為目標的新加坡,人口高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現時當地 65 歲及以上的公民比例,由 10 年前的 12.4%,上升至 19.9%。預計到 2030 年將上升至24.1%,即每四個公民就有一人是65歲及以上。面對人口持續老化,當地政府人就把護老政策重心集中在「終生學習」方面。

 

新加坡自2016年就成立「全國樂齡學苑」(The National Silver Academy),目標為銀髮族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擴大他們的興趣和生活圈子,令他們保持身心活躍,尤其是掌握數碼科技的應用。2023年又推行「Age Well SG」,這項由衞生部、國家發展部和交通部跨部門領導的國家計劃,致力優化長者的居住環境和社區,包括為低收入長者在居所內安裝無線警報系統(AAS),建造長者社區護理公寓,提供社交活動、健康檢查、家居維修協助及全天候的緊急服務,更建立「友善街道」,建造凸起的斑馬線、無石壆行人路、延長綠燈過馬路時間、時速 40 公里行車限速路段,以及增加有蓋公共巴士站及行人路等,方便長者出行,鼓勵與社區保持聯繫,同時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和重視。

 

香港同樣面對老齡化的挑戰,新加坡為長者建設一個無障礙的社區,值得我們借鏡。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創新的醫療及樂齡科技方案去守護長者健康,希望初創企業能夠緊貼市場需要,推出更多貼心的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以提升一眾銀髮族的生活質素。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

中電源動加快商用車充電網絡部署 夥領展拓展至 250 充電位 力推電動的士普及

中電源動集團擴大商用電動車充電服務,計劃今年內在全港設立超過 250 個充電位,當中大部分設於領展旗下停車場,支援的士車隊、客貨車及豪華客車使用快充與超快充設備,以配合政府推動電動的士政策。新方案亦包括手機應用程式與網上平台,協助車隊即時掌握充電情況及營運成本,冀能提升整體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

根據《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香港計劃在 2027 年底前引入約 3000 輛電動的士。中電源動瞄準此市場,推出多元充電方案,並已率先在黃大仙、觀塘、將軍澳、青衣及沙田設置逾 100 個充電位,全部以快速充電(60kW)和超快速充電(120W)為主,亦提供適合過夜車輛使用的中速充電設施,吸引車隊以優惠價格於夜間進行充電。

中電源動正與多間已獲牌的士車隊,包括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Big Boss)、CMG Fleet Management Limited(Amigo)、新科發展(國際)有限公司(Big Bee)、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SynCab)及泰和管理有限公司(Joie)洽商合作,計劃提供針對個別車隊營運需要的充電支援。配合業務擴展,中電源動推出「CLPe Charging」手機應用程式和網上車隊管理平台,車主可根據定位功能搜尋最近充電站、查閱即時狀態與充電紀錄,並可即場繳費。管理平台亦支援查看車隊整體能源使用狀況與帳戶資料,協助企業優化資源分配。

Mercedes Benz eVito 的士登場!

中電源動表示,計劃於 2025 年進一步擴充至柴灣、深水埗、元朗及東涌等地,期望能廣泛覆蓋全港更多地區,為不同業務類型車隊提供靈活支援。中電源動集團總裁吳永豪(下圖)表示,香港各區對電動車充電需求正不斷上升,公司與領展合作有助快速擴展市區充電網絡,未來會繼續探討擴點及技術改良,以支援更多電動商用車使用。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 首席營運官趙晉豪(左一)指出,該公司十分重視車隊管理與服務效率,選址鄰近餐飲設施的中電源動充電站有助司機在充電同時進行休息,有效配合日常運作。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敏怡(右二)指出,該車隊八成以上車輛已轉用電動車,管理充電成本與時間極為重要,能透過網上平台即時獲取資訊,有助提升營運靈活度。而主打高階商務市場的京時豪華汽車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鄭耀權(左二)則提到,公司客戶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他們亦採購更多電動車,市中心具備快速充電能力成為其重點考量。

領展香港物業及停車場管理董事總經理黎漢明表示,領展會持續與多方合作,配合智慧城市與低碳發展政策方向,提升香港整體電動車充電網絡質素與使用體驗。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HGC 投資海外光纖鞏固香港樞紐地位

近年, 香港的亞太區樞紐地位屢受挑戰。環電集團行政總裁郭詠邦(上圖)即表示集團的信念與策略,正是鞏固香港在區內的樞紐地位。

「我們的第一個 belief(信念)是繼續在海外投資 Fiber(光纖)。我們花了兩年半時間投資 Fiber,而這些基建全都連接回來香港,這是鞏固香港在區內的樞紐地位的其中一個策略。而第二個信念,是將全球最先進的 ICT 技術引入香港,並持續進行技術提升和創新。」

香港製造橫向擴展

郭詠邦表示公司不會只做一些大型項目來謀利,因他認為這樣並不會讓香港和公司穩步上揚。他多次強調環電乃香港公司「made in Hong Kong for Hong Kong」,因此他的信念是橫向擴展,不僅僅關注最有利可圖的業務,而是全面擴展,像平面般輻射出去,包括家居服務、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及國際業務。

國際業務方面,環電近年最大筆的投資非東南亞市場,投資逾 10 億港幣,在菲律賓建設長達1500 公里的海底電纜。目的是以香港作為樞紐,確保香港能連接到全球數據中心而不會與外界失聯,尤其在南中國海的挑戰中,保持穩定的國際連接,從而鞏固香港在亞洲區的數據中心地位。

郭氏又透露,除了菲律賓外,環電還計劃在馬來西亞進行重大投資,作為連接到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樞紐。

「馬來西亞是個甚麼角色呢?它連接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遼國這些國家,都是經馬來西亞到新加坡而連接到國際出口。雖然不能透露詳情,但我們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大約兩三個月之內,我們會落實在馬來西亞的不同投資,以馬來西亞連接上述國家,最終回香港做樞紐。」

寧選長期投資不插足 AI 項目

為此,環電未來將繼續致力引進全球最先進的 ICT 技術到香港,並每年舉辦一次「Partner Day」,邀請全球技術合作夥伴,共同探討技術發展。郭氏續形容,香港作為技術交融的地方,必須對各種技術持開放態度,維持東西方技術的平衡,並促進技術交流。

他坦言,光纖基建不比 AI,並非那種會立即帶來巨大的財富的項目,但作為長期投資,收益卻是穩定的,環電就錄得穩定的個位數百分比年增長額。

「現在最熱門的討論不是 AI 可以做些甚麼,而是不讓 AI 做些甚麼,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Line of Authority ── 如何限制 AI 不要越權,這是第一個題目。第二個題目是它的 Ethical Compliance,它的道德規範是怎樣,像多年前有部電影《智能叛變》,就曾描繪過AI 可能對人類有甚麼負面影響。」

郭詠邦形容環電的目標,是保持數字穩定和持續成長,故不會追求短期暴利。但同時他亦看好AI 的發展,相信 AI 將有助本港甚至全球技術提升的重點項目,而環電的角色將保持不變,確保光纖基建能支持現時與未來的科技發展和網絡需求。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儲存技術

企業數據主命脈 Synology 全方位助數據保護

數碼轉型持續,但在客觀環境較以往波動的市況,中小企以至大型企業都要找尋更實際的方案。而且在疫情後不少企業都已慣行混合辦工模式,但是在企業數據分散至不同儲存平台及雲端的情況下,亦可能為企業帶來網絡保安隱憂,潛藏的數據儲存痛點和挑戰亦會浮現。因此混合雲的儲存方案是不少企業選擇部署的方向。

在今年四月的 InnoEX 展覽中,Synology 展示了多款最新的商業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安全資料儲存和管理、資料保護解決方案以及一站式監控解決方案。

數據成本須考量  部署彈性方案更合

在本港不少人認識 Synology 一向都以家庭及 Studio 式微小型企業備份為主。其實作為業界資料管理及儲存方案專家,企業級 NAS 及儲存系統和混合雲儲存方案多年來亦是 Synology 主打強項。

資料保護是企業當前最為重要的管理目標,在展覽當中,Synology 就展出多款企業儲存方案,為初創的微小規模公司到更大集團企業,提供災備與資料保護方案需求,並達成營運不中斷,更可滿足各行業不同合規需求,切合不同企業各式場景需要,方便部署混合雲儲存。

具彈性的 Synology 的備份解決方案包括大部分企業常用平台,使用 Synology 自家的 DSM(Disk Station Manager)管理系統中的套件 “Active Backup Suite”,可讓用戶透過單一介面,集中管理不同平台上的所有備份任務,徹底簡化部署和管理流程。除了常見 PC、File server、Virtual Machine (Hyper V, VMware),其中更可支援 Microsft 365 和 Google Workspace,降低企業 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支出。

▲Synology 的 DSM(Disk Station Manager)管理讓用戶以單一介面,集中管理不同平台上的所有任務,徹底簡化部署和管理。

▲Synology 在 InnoEX 中展示一系列產品,切合各企業彈性需要。

Synology 提供的一站式監控解決方案包括從監控攝影機、Video Management System (VMS)、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CMS)、深度智慧影像監控系統(DVA),到雲端同步錄影的一站式完整解決方案。
去年更搭配新推出的 AI 智能攝影機(BC500/TC500),具有高質量、穩定、全天候錄製和內建 AI 辨識功能。企業可以透過這些功能檢測人員、車輛(People and vehicle detection)和區域入侵(Intrusion detection)。此外,利用 Synology 的集中式視頻管理系統 Surveillance Station,輕鬆實現智能監控和多地點管理的便捷操作。

 

混合雲成趨勢   Synology 彈性方案助企業增長

▲Synology 國際商務業務經理邱少玲指,部署混合雲時企業需要為系統找尋提供具彈性的儲存系統方案。

 

長久以來不少專家倡議的 3-2-1 備份原則已成 IT 業界基礎:資料要保存三副備份、使用兩種不同形式、其中一個備份須存放於異地。企業在不同工作流程 IT 系統數據在數碼世代更重要,保護公司的各種數據亦即保護企業的「數碼命脈」。企業若要達到零死角的企業數據保護,備份絕不能僅此一份,這意味著巨大的管理和費用成本會跟隨企業酬增長。而混合雲環境在儲存企業數據上不論安全、發展彈性、成本上皆有一定優勢。

Synology 國際商務業務經理邱少玲指出,隨著混合雲環境對企業的 IT 基礎架構愈見重要,Synology 藉如企業級 NAS、儲存系統,配合安全可靠的 Synology C2 雲解決方案,幫助各行業企業可融合公有雲資源與私有雲基礎設施,將安全性和控制之間差距拉近,快速部署混合雲環境,以實現各式企業儲存如:文件管理、文件共用、身份及密碼和存取管理等,簡化公司工作流程。Synology 也不斷增強數據安全措施。通過整合最新版本的 DiskStation Manager 7.2,企業能夠利用一系列先進工具,例如不可變快照,透過一次寫入多次讀取(WORM)技術。這些功能允許組織通過創建不可更改的數據副本來保護其數據,防範惡意攻擊、篡改以及意外刪除。

 

各儲存系列產品  滿足大小企業需求

▲Synology HD6500 採用 4U 機架式機箱,備 60 個硬碟槽,可依擴充至 300 顆硬碟。

 

在 InnoEX 展覽中 Synology 展示了其 HD 系列最新 HD6500 ,採用 4U 機架式機箱,備 60 個硬碟槽,可依擴充至 300 顆硬碟,適合如全系統備份、影像後製和大型監控等大型儲存應用部署;亦可加上擴充單元即可支援最高 4.8PB 的數據存放。

此外 Synology 亦有適用於延遲敏感型工作負載的 FS 系列超高效能全快閃儲存解決方案。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經濟型全快閃儲存解決方案 FlashStation FS3410,搭配 Intel Xeon D-1541 核心處理器、DDR4 ECC RDIMM 記憶體,可擴充至 128GB,支援超過 356,500/129,400 iSCSI 4K 隨機讀取/寫入 IOPS,能輕鬆處理各種力求高可用性、可靠性和先進存技術的資料應用,例如:虛擬機儲存和保護、高效能檔案 服務與同步、企業級資料管理。此外邱少玲又透露其硬碟產品可靠度獲得市場肯定,令不少企業在選配 HDD 及 SSD 時,皆直接選配該公司產品,令產品近年銷售有不少增長。

 

▲近年 Synology 硬碟產品可靠度獲得市場肯定,不少企業皆直接選配。

近年,香港企業都非常重視效率、成本效益,所以一個容易管理、可以做到一機多用的儲存設備是各企業都在尋找的方案。Synology 是國際 field-proven 的商用品牌,超過 50% 的 Fortune 500 都有用 Synology 的解決方案例如知名企業 Toyota, Audi, 聯合利華(Unilever)。Synology 在港澳發展數年,也累積許多客戶在不同產業包括商用、教育、公家機構像是澳門自來水廠和香港大學等。Synology 以其獨特的生態系統整合軟硬體和解決方案而脫穎而出。當企業在尋找解決方案時,不妨考慮將 Synology 納入選擇名單中,以獲得更全面的選擇。

如有疑問可向 Synology 的解決方案專家查詢,獲得個人化的部署建議和產品推薦: https://sy.to/bikc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低碳綠色業界消息

《財政預算案》業界反響支持綠色科研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納稅人之間反應平平,不過企業方面則反響較大。由於近年企業紛紛推動 ESG 項目,故《財政預算案》中針對綠色政策的措施,亦廣受業界歡迎。

其中,煤氣公司表示已於內蒙古展開一個環保甲醇項目,利用廢舊輪胎及生物質生產綠色甲醇,為本港航運業界提供綠色能源,望可支持《財政預算案》中的綠色航運及航空政策。至於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方面,煤氣公司認為《財政預算案》提出研究簡化運送,及儲存 SAF 的審批程序,有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角色。

煤氣公司亦樂見《財政預算案》投入資源,推展不同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試驗,表示將會全力配合政府落實及推行有關試驗,包括氫能試驗項目。煤氣公司商務總監香港公用業務鄭曉光表示,煤氣公司生產的人工煤氣,當中一半的成份為氫氣,透過貫通全港的煤氣管網輸送氫氣,僅需在用戶端裝設氫氣提取設施,便可抽取高純度氫氣,避免路面運輸氫氣的潛在風險,節省運輸成本,可以為氫能巴士、重型車、垃圾車、船隻等提供安全高效的氫能供應方案。

煤氣公司認為,政府致力發展綠色甲醇、SAF 和氫能應用,將有效推動香港邁向綠色未來,實現零碳願景。

邁向綠色金融中心

《財政預算案》強調香港正邁向綠色未來,而綠色金融科技也會繼續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對此,香港銀行學會表示將全力支持一切有助推動綠色金融的配套和措施,並會著力加強相關的專業培訓工作,以配合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的發展方針。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表示:「香港銀行學會將繼續協助本地銀行業,擴大和深化綠色金融人才庫的發展,透過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及專業資歷認證,加深銀行從業員對環球綠色金融發展趨勢、國際間信息披露準則,和氣候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提升本港綠色金融人才的整體水平,與國際接軌。」

《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了多項推動人工智能生態圈發展,加快創新及科技應用的措施。其中,預算案將撥款 30 億元資助大學、研發機構及企業等,運用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算力,加強超算中心的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及進行推廣和教育活動等。

香港數碼港主席陳細明表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具前瞻性佈局,推出多項措施繼續聚 焦創新科技發展。其中,人工智能對推動香港發展前沿科技及相關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數碼 港將全力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強化本港的創科基礎設施的競爭優勢,吸引更多海外及內 地科技龍頭企業落戶香港。數碼港與社群企業將繼續發揮所長,配合特區政府發展策略,專注發展包括人工智能、綠色科技及金融等科技的研發及轉化應用,並繼續引進不同科技領域的重點企業,及推動社會及企業數碼化升級。」 

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為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階段設施,最快於今年內投入服務。預計中心最快可於2026 年初,提供每秒浮點運算 3,000 千萬億次的算力,相當於一小時可完成近 100 億張圖像處理。有關設施將提升香港在不同科研及應用領域,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的研發能力。 

建設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綠色科技及金融產業發展蘊含龐大機遇,數碼港將於上半年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科技概念 驗證測試資助計劃」,為具有潛力的綠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資助,促進他們的商業化發展; 另撥款推動和促進金融服務持續發展,包括綠色和可持續金融。

促進綠色科研

香港科技園公司則回應指,科學園目前有超過 100 間從事綠色科技的公司。科技園公司鼓勵研發及展示本地最新的可持續發展方案,包括參與「香港綠色周」(Hong Kong Green Week)、合辦香港綠色科技論壇,以及去年首度派出代表團,前往杜拜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 28),期望通過發展創新綠色科技,支持香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財政預算案》加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支援創新科技企業和人才,有助驅動多元經濟,我們感到十分鼓舞。」

多管齊下吸人才壯大生態圈

人才是創科發展的重要元素,作為本地科創搖籃,科技園公司一直積極配合政府「搶企業、搶人才」的策略,去年便有約 10 家從事新能源汽車、微電子、網絡安全,及生物科技等業務的重點企業宣布落戶科學園,成立國際總部或研發中心。科技園並將於 3 月 8 日舉辦大型創科職業博覽,提供超過 3,000 個職位空缺。同時透過環球實習計劃以及一系列推廣活動,吸引人才投身創科行業。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加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支援創新科技企業和人才,有助驅動多元經濟,我們感到十分鼓舞。國家及特區政府的支持,不但匯聚企業、資金和人才,對帶動整個創科產業鏈起著積極作用。創科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引擎,科技園會全力配合政府的政策方針,積極與各界緊密合作,壯大香港的創科生態圈和人才庫,讓香港的創科優勢持續擴大。」

預算案推出「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配對形式協助指定行業實現高增值製造。為支持新型工業化的願景,科技園於將軍澳「創新園」,設立由概念到打造產品的專用設施 ProShop,以協助租戶進行小批量生產,預計於今年第三季投入服務,實現由研發到創新製造。

推動創科投資加速成長 

預算案亦提及科技園公司將推出「共同企業加速計劃」,旨在結合業界力量,為創科企業提供更深更廣的增值支援服務,協助更多創業家在全球取得成功。現時,科技企業投資基金的資金額達 10 億港元,至今已投資於 31 間科技公司;科技園公司每投資 1 元可帶動私人資金投資 19 元,支持不同融資階段的本地創科初創企業。

此外,科技園正在元朗「創新園」興建微電子中心,配合政府將於今年成立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為業界提供基礎設施,在量產前作中試,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

read more
IT 基建應用方案最新產品

佳能全新 imageFORMULA DR-M140II 到港 纖巧掃描器增強影像快速管理文件

▲佳能桌上輕巧型文件掃描器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助企業開展電子化及優化工作流程。

更具彈性的工作模式盛行,不論是哪個行業或公司規模皆屬近年熱話,而工作流程亦不斷向更流動的方式改進。加上在不少公司已採用更具彈性的混合工作模式,員工不一定在辦公室工作。如何在協作方式急劇轉變的時期確保業務持續運作,對管理層而言可謂全新的挑戰。不少中小企以至大型機構,透過掃描器將單據、文件等快速轉換成數碼檔案,便利日後處理和實現文件電子化。

另外,在派遣員工外出處理工作時,又或要上門到客戶地點處理工作,每日要處理大量不同類型的文件存檔,需花費時間來回公司處理,一則缺乏效率、耗費成本,同時又令公司專業形象在客戶前大打折扣,因此不少企業面對需大量掃描文件工作時仍經常感到困擾。如何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其實只要選購合適便攜式文件掃描器,以簡易設定作為基本的文件管理系統,已能夠解決不少問題,令工作流程更簡便暢順。

▲佳能的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機身細小,僅重 2.6 kg,方便攜帶出外工作。

最近,佳能香港在港推出新一代的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正為混合工作模式而生。Unwire.pro 早前率先試用了解新產品如何配合本港企業不同應用場景。它機身纖細如糖果盒高度 (313 × 181 × 93 mm),採用佳能先進的 imageFORMULA 技術,可進行高速又高質素的文件掃描;掃描速度最快更可達 40 ppm / 80 ipm,掃描功能快速。

機內上下兩組彩色掃描元件,影像解析度輸出可達 1,200 dpi,比以往市面上文件掃描器解析度更高,更有自動相片微調功能。即使文件包含相片,例如律師事務所需要將客戶拍攝相片及單據一併轉存為數碼檔案保存,也可以快速輕易穩妥處理。

快速掃描文件解析度更高    可雙面掃描合成 A3

Canon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細小又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可直接在機身前方舒適地送紙,無須站起來或伸手將文件放入掃描器中,而其輕巧設計令掃描器背部可以平貼牆上,方便用家即使帶往細小的工作位置也可使用。此外,它包括兩個多功能進紙路徑:適用於一般文件預設「U 型轉彎」路徑,又可選擇以水平進紙路徑,將前後進出紙位置打開,可直接掃描 A4 闊度,長達 5.5 米的文件。另外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更可以雙面掃描方式,將掃描的兩面 A4 自動將對開掃描整合成為 A3 文件;又設雙頁進紙釋放 (Double Feed Release) 功能,如在掃描時發現有兩張紙重疊,如文件上貼了便利貼,掃描器會發出提示,用家可選擇釋放或移除便利貼後作重新掃描,令使用者掃描時更富彈性。

▲有兩組解析度可達 1,200 dpi 掃描元件,可以雙面掃描方式,將掃描的兩面 A4 自動整合成為 A3 文件。

▲可直接掃描 A4 闊度、長達 5.5 米長的文件。

輕巧便攜具彈性    多場景合用

而佳能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更具備智能全自動模式,用戶可在電腦利用 CaptureOnTouch Pro,預先設定多個處理工序,用戶日後只要在機面直接選擇事前設定最多 9 個設定檔快捷鍵,便可一按即掃文件,直接完成所需的掃描存檔分類等工作。

而最為方便的,是新一代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更支援 2D/QR Code 條碼掃描 Barcode,用戶只須設置好辨認掃描位置,即可藉文件內部的欄位,自動依據內容將檔案分類,無須事後再以人手輸入,減省繁複分檔步驟,加快工作流程。

▲機面右側配備實體鍵,用戶可直接一按即掃描分類及存檔至指定位置,最多可以設定 9 個工作設定檔快捷鍵,令工作流程極為方便快捷。

 

▲用戶可在電腦利用 CaptureOnTouch Pro,預先設定多個處理工序,用戶日後只要在機面直接選擇設定檔快捷鍵,便可一按即掃文件。

 

▲ IRISPowerscan 與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配合,進一步整合成為完善的一站式便攜掃描方案,簡化文件數據擷取流程。

用戶可使用隨機附贈最新的 CaptureOnTouch Pro 軟體進行以上操作外,又可另購買 IRISPowerscan 與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配合,作高速掃描、編制索引,及文字辨識功能的優異解決方案。

軟件相容於佳能的掃描器,不僅快速、可靠和容易從掃描的文檔中提取數據,更可配合後端各種文件儲存系統作日後文件管理,並進一步整合成為完善的一站式便攜掃描方案,簡化文件數據擷取流程。令它面對不同行業的工作也可加快數碼記錄流程,例如:律師事務所記錄客戶文件、工程檢收報告記錄,或會計出外對客戶進行審計工作、貿易整理單據、醫務所處理病歷診斷報告等等,也有明顯幫助。

▲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可加快數碼記錄流程,適合不同行業應用。

如欲更了解 imageFORMULA DR-M140II 文件掃描器性能及使用的實際情況,可致電查詢熱線 3191-2388 或瀏覽網址 https://hk.canon/business,或預約前往佳能商務體驗中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