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T 基建

IT 基建中小企雲端專區企業趨勢業界專訪雲端服務

嘉民荃灣西數據中心年內落成 多方協調電力工程加快竣工

 

▲嘉民集團項目管理總監黃達之(左)及中華電力輸電部總監黃偉強早前在將近完工的嘉民荃灣西數據中心園區介紹發展進度。

嘉民集團項目管理總監黃達之(Gary)表示,為配合嘉民集團於全球設置 5000 兆瓦 (MW)數據中心的未來發展策略,嘉民早年收購了荃灣沙咀道一塊舊紡織廠用地 (即前中央紗廠位置),將其轉型為數據中心園區,以滿足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不斷增長的需求。他指出,由於荃灣位處市區核心地帶,亦與工商業及住宅區緊密連接,對於科網以至新興 AI 服務而言,在物理時延 (latency)上亦有優勢。因此規劃發展荃灣西數據中心園區,為香港發展先進數據中心,更有效率配合市場與政策對科網及新興數字經濟發展。

 

▲黃達之表示,嘉民集團對準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不斷增長的需求,協助各數據商加快部署。

嘉民全球佈局 滿足香港數據中心需求

Gary 表示,嘉民計劃興建四棟數據中心,定位高質量數據中心,並為每座大樓配備獨立的高壓客戶變電站,總建築面積達 160 萬平方尺,主供電設備裝置容量高達 225 兆伏安 (MVA),迎合先進數據中心、資訊科技、通訊及工業行業需要。因此,嘉民在建築規劃之初便與中電接觸,就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進行研究和規劃,並參考相關的國際標準及要求,共同探討及開發合適的設計方案,例如建設高壓客戶變電站,並配合緊急發電機和備用發電設施配置等,確保數據中心的電力具高度的穩定和可靠性,同時確保在施工和客戶變電站的交接過程安全順利進行。

▲嘉民與中電團隊緊密協作,就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共同探討合適的設計方案。

地理位置受限   後移建造位置成功破局

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一般置於商廈的中小型客戶配電房多數位於二樓或較高的樓層,方便騰出地方用盡商用空間。但對於需要更大電量的數據中心而言,在他們的大型客戶變電站中,高壓電力裝置的體積和重量皆較為龐大,最大一組電力裝置組件更重達 70 噸。為了配合組件運輸和安裝,以及符合樓面承重限制,組件置於地面更為穩妥安全。沙咀道位於荃灣舊區,周邊街道繁忙且狹窄,項目旁邊更有一條 20 米高架空天橋,大幅增加建設過程的挑戰。因此嘉民的項目團隊向中電「取經」,透過技術研討會和參觀中電的高壓變電站,了解 132 千伏高壓變電站的配置要求,以便在建築設計的前期階段,盡早規劃數據中心園區分階段發展的佈局。

▲項目旁有一條 20 米高架空天橋 (圖左側),園區建造時需往後移 (圖右),以騰出更多空間便利工程進行。

中華電力輸電部總監黃偉強(Alex)表示,由於與嘉民預早溝通,建築前已發現地理限制,中電遂建議將數據中心園區的建造位置往後移,同時將擺放高壓電力及重型設備的房間設置在地面,既突破原有的場地限制,亦在園區與架空天橋之間騰出了更多空間,有利運送各種高電壓及重型的電力設備,更大幅減低因工程可能會帶來封路的不便。

▲中電與嘉民團隊調整園區設計以騰出空間,有利運送各種重型的電力設備。

▲其中一組電力裝置組件重達 70 噸,為配合安裝及符合樓面承重限制,組件置於地面更為穩妥安全。

Alex 亦透露,中電按數據中心園區的電力需求和分階段發展的規劃,為嘉民度身設計短、中期的供電方案,例如 11 千伏的配電網絡作為短期供電安排,滿足園區在運作初期發展所需;又提供專門的備用供電方案等,應付園區在中、後期營運階段的電力需求,令園區可以靈活發展。

聯繫數字辦 加快推進發展先進數據園區

▲黃偉強指中電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協助嘉民透過數字辦助力與相關政府部門協調,加快園區項目發展。

Alex 補充,中電除了提供技術支援,更協助嘉民聯繫數字政策辦公室 (數字辦)、投資推廣署等,了解在香港發展數據中心的便利措施,同時透過數字辦幫忙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和協調,有利項目加快發展。

Unwire.pro 翻查新聞資料,其實該數據中心園區在規劃初期,原本預計要至 2026 年才陸續完工,現時園區進度加快,更可在今年內完成,其中一個高壓客戶變電站的電力工程,更比嘉民之前規劃的時間提前半年以上完成,對於世界各地建設先進數據中心經常出現工程延誤的常態而言,也是一項鮮有的佳績。香港數據中心協會主席李松德指:「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一般都要經過一段『爬坡期』,電力公司提供不同階段的供電方案,亦有助數據中心發展更具彈性,能夠盡早投運。」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Nvidia 50 億美元注資 Intel:AI 巨頭戰略佈局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Nvidia 50 億美元注資 Intel:AI 巨頭戰略佈局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Nvidia 今日宣佈向競爭對手 Intel 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並達成聯合開發個人電腦與數據中心晶片的歷史性合作協議。這筆交易完成後,Nvidia 將成為 Intel 最大股東之一,持股比例約 4%,投資價格為每股 23.28 美元(約港幣 HK$181.58)。消息公佈後,Intel 盤前股價飆升 30%,顯示市場對這項合作極為看好。

這次合作將整合 Nvidia 領先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以及 Intel 的 CPU 處理器和龐大 x86 生態系統。雙方將共同開發多代個人化產品,瞄準超大規模、企業級和消費市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協議不涉及 Intel 的代工製造業務,Nvidia 仍將繼續依賴 TSMC 生產其旗艦處理器。

市場震盪突顯產業權力重新洗牌

IG Group 倫敦首席市場分析師 Chris Beauchamp 指出:「這反映出 Nvidia 有意在美國本土實現投資多元化,同時也希望在美國政府面前留下好印象。雖然這並未改變 Nvidia 在中國面臨的更大問題,但確實有助於與美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Boston Anderson Capital Management 創辦人 Peter Andersen 表示:「只要 Nvidia 選擇為其站台,Intel 的股票自然就有吸引力,因為這意味著 Nvidia 看好 Intel 的價值」。

技術整合策略創造競爭新優勢

根據協議條款,Intel 將設計個人化的數據中心中央處理器 (CPU),Nvidia 則將自家 AI 晶片 (GPU) 與其封裝。一項專有的 Nvidia NVLink 技術將實現 Intel 與 Nvidia 晶片之間的高速互連。這些高速連接在 AI 市場至關重要,因為許多晶片必須協同運作才能處理海量數據。目前 Nvidia 最暢銷的 AI 伺服器僅搭載自家晶片,但這項協議將讓 Intel 獲得同等機會,有望從每台 Nvidia 伺服器中分一杯羹。

在消費電子領域,Nvidia 將為 Intel 提供專屬個人化的繪圖晶片,Intel 可將其與自家 PC 處理器共同封裝並實現高速連接,這將幫助其在與 AMD 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佔得先機。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表示:「這項歷史性的合作將 Nvidia 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與 Intel 的 CPU 和龐大的 x86 生態系統深度融合,堪稱兩大世界級平台的結合。我們將共同擴展生態系統,為新一代運算時代奠定基礎」。

Intel 轉型關鍵時刻獲重要支援

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Lip-Bu Tan)今年 3 月上任後,一直致力於精簡營運並承諾工廠產能只在有實際需求時才擴張。他因與中國的關係曾受包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內的政界人士質疑,但在華盛頓安排會議後,最終同意讓美國政府持有其 10% 的股份。

這筆新投資進一步壯大 Intel 的資本儲備。在宣佈獲得 SoftBank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投資及美國政府 57 億美元(約港幣 444.6 億元)資金幾週後,Intel 的財務狀況持續改善。公司首席財務官 David Zinsner 上月表示,公司目前「現金狀況良好」,在 18A 下一代製造工藝出現大量需求前,無需再大量融資。陳立武回應這次合作時表示:「我們感謝黃仁勳和 Nvidia 團隊對我們的信任投資,期望未來的合作能為客戶創新並發展我們的業務」。

產業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這次合作對其他半導體巨頭構成重大挑戰。Nvidia 與 Intel 的聯合晶片將對研發 AI 伺服器的 AMD 和擁有晶片互連技術、協助 Google 開發 AI 晶片的 Broadcom 構成強力競爭。分析師普遍認為,若 Intel 的代工業務要生存,最終必須贏得 Nvidia、Apple、Qualcomm 或 Broadcom 等大客戶。然而這次協議明確不涉及代工業務,意味著 Nvidia 仍將繼續依賴 TSMC 生產其主力處理器。雖然 Intel 的 x86 運算架構在數據中心和 PC 市場逐漸被 Arm 技術侵蝕,但仍佔據主導市場佔有率。這次與 Nvidia 的合作可能有助鞏固其在傳統優勢領域的地位。

這項合作反映了半導體產業權力平衡的根本性轉變。曾經引領晶片業潮流、為「矽谷」貢獻了「矽」的 Intel,如今卻需要依靠昔日的小型顯示卡製造商來維持競爭力。Nvidia 憑藉其在 AI 革命中的領先地位,正在重塑整個產業的合作與競爭模式。雙方未透露首批聯合產品的上市時間,但表示將推出「多代」新品,且各自此前的產品規劃不會因這次合作而改變。這項歷史性協議標誌著半導體產業進入新的競合時代,也為其他廠商如何在 AI 驅動的未來中定位自己提供了重要參考。

資料來源: NVIDIA官方新聞稿路透社CNBC紐約時報雅虎財經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微軟將強制安裝 Copilot AI 助手: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轉捩點


微軟將強制安裝 Copilot AI 助手: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轉捩點

Microsoft 將於 2025 年 10 月開始,自動在全球 Microsoft 365 桌面應用程式中安裝 Copilot App,標誌著企業 AI 工具普及化的重要里程碑。這項影響數億用戶的重大部署,將改變現代職場的工作模式,除了歐盟經濟區獲得豁免外,所有 Windows 裝置都將自動獲得這款 AI 生產力工具。

根據最新訊息中心公告,安裝過程將於 10 月初開始,預計 11 月中旬完成,為用戶提供統一的 AI 體驗入口。同時 Microsoft 也宣布為企業和教育版用戶部署免費的 Copilot Chat 功能,進一步擴大 AI 工具的覆蓋範圍。本文將深入分析此舉對企業營運、市場競爭和未來發展的三大關鍵影響,以及行政總裁需要關注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市場策略解析:Microsoft AI 生態系統的全面佈局

Microsoft 這次強制安裝策略,反映了其在 AI 競爭中的積極立場。根據 Gartner 2025 年調查,94% 的 IT 領導者報告從 Microsoft 365 Copilot 獲得可衡量的效益,但僅有 6% 完成全球部署。這矛盾現象促使 Microsoft 採取更直接的推廣方式。

Microsoft 在官方聲明中表示:「這項變更簡化了 Copilot 的使用途徑,確保用戶能輕鬆發現並參與提升生產力的功能」。Copilot App 將作為集中入口,整合 Word、Excel、PowerPoint 等 Microsoft 365 應用程式的 AI 功能,包括筆記本和 AI 代理程式等進階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經濟區的豁免政策突顯了數據主權和私隱保護的重要性。Microsoft 的 EU Data Boundary 服務確保歐盟用戶數據保持在歐盟境內處理,這差異化策略可能影響全球企業的 IT 部署決策。

企業營運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機遇

實際應用案例顯示,Microsoft 365 Copilot 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營運效益。Newman’s Own 食品公司僅有 50 名員工,透過 Copilot 工具使營銷團隊每月活動數量增加三倍,每月節省 70 小時的行業新聞摘要時間。原本需要 3 小時完成的簡報,現在只需 30 至 60 分鐘。

巴西最大媒體集團 Globo 的實踐經驗更具參考價值。該公司擁有超過 1 億每日觀眾,員工透過將 Copilot 整合到日常工作流程中,每月節省 2 小時,同時提高營運準確性。相關負責人表示:「員工節省的時間讓我們能更專注於創意和關鍵績效指標」。

根據 Microsoft Learn 官方數據,Copilot Chat 現已在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和 OneNote 中推出,為所有 Microsoft 365 用戶提供內容感知的 AI 聊天體驗。這種整合式體驗減少了複製貼上、檔案上傳和應用程式切換的需求。

技術安全與合規挑戰的應對策略

企業 IT 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如何平衡 AI 效益與安全風險。Microsoft 365 Copilot 採用企業級數據保護 (EDP),所有處理都在 Microsoft 365 服務邊界內進行,確保用戶數據不會用於訓練 AI 模型。

IT 專家 Josh Brown 分析指出:「Copilot 不是人類寫作者的替代品,而是協助寫作過程的工具」。相較於 ChatGPT Enterprise,Microsoft Copilot Chat 的優勢在於完全在 Microsoft 365 合規框架內運作,自動遵守用戶權限、數據駐留政策,並與 DLP 和 eDiscovery 工具預設整合。

對於希望退出自動安裝的企業,系統管理員可透過 Microsoft 365 應用程式管理中心進行設定:登入管理員帳戶,前往「自訂」>「裝置配置」>「現代應用程式設定」,選擇 Microsoft 365 Copilot 應用程式,然後取消勾選「啟用 Microsoft 365 Copilot 應用程式自動安裝」。

產業競爭格局的深度重塑

Microsoft 的強制安裝策略正在重塑整個企業軟件市場。The Estée Lauder Companies 利用 Copilot Studio 創建的 ConsumerIQ 代理程式,將收集洞察的時間從數週縮短至數分鐘,在競爭激烈的美妝產業中,提升了產品開發敏捷性和營銷策略回應速度。

根據使用報告分析,Copilot 在銷售領域的應用效果顯著。一家國際 IT 服務公司 93% 的 Copilot 授權銷售用戶,積極使用相關工具,銷售經理報告回應 RFP 的速度提升約 50%。在客戶服務領域,全球試點項目顯示客戶滿意度提升約 20%,團隊錯誤率降低約 20%,代理生產力提升約 30%。

然而調查亦揭示了挑戰。僅有 12% 的組織報告從 Microsoft 每用戶每月 30 美元(約港幣 HK$234)的服務中獲得顯著商業價值,47% 認為「有些價值」,35% 報告的效益微乎其微。關鍵問題在於衡量機制不完善,僅有 10% 建立了正式的 Copilot KPI,38% 完全缺乏 Microsoft 365 基準指標。

未來趨勢:AI 工作流程的標準化過程

展望未來,Microsoft 的自動安裝策略將加速企業 AI 工具的標準化過程。隨著 GPT-5 在所有用戶中推出,配備優先存取權限的 licensed 用戶將享有更快的回應時間和更一致的可用性。這項部署對企業的長遠影響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降低 AI 工具的使用門檻,促進全員數碼素養提升;其次統一的 AI 體驗將推動工作流程標準化,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最後企業需要重新評估現有的生產力工具投資策略,考慮 AI 原生解決方案的戰略價值。

對於行政總裁而言,關鍵問題不再是是否採用 AI 工具,而是如何在組織中有效整合和管理這些工具。成功的企業將是那些能夠建立完整 AI 治理框架、培養員工 AI 素養,並將 AI 工具與業務流程深度整合的組織。

資料來源:
BleepingComputer,Microsoft Tech Community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微電子業

龍芯首創 GPGPU 晶片完成研發 中國自主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


龍芯首創 GPGPU 晶片完成研發  中國自主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

中國自主處理器廠商龍芯中科宣布,其首款通用圖形處理器 9A1000 已完成研發工作,預計於 2025 年第三季進入流片階段。這款定位為入門級 GPGPU 的產品,圖形效能對標 2017 年推出的 AMD Radeon RX 550,同時具備 40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標誌著中國在 GPU 自主研發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這次發布除了代表龍芯從 CPU 廠商向 GPU 領域的戰略擴張,更反映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出口限制下,尋求技術自主的迫切需求。

技術規格突破帶來的商業價值重新定義

龍芯 9A1000 雖然圖形效能僅對標八年前的 AMD RX 550,但其技術創新集中在架構改良和 AI 加速能力上。根據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在 2024 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9A1000 在流處理器面積縮減 20% 的同時,工作頻率提升 25%,輕載功耗降低 70%。這種設計理念反映了中國 GPU 廠商對市場需求的獨特理解,即優先發展 AI 推理和科學計算能力,而非追求頂級遊戲效能。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教授魏少軍指出,「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路徑與歐美廠商截然不同,更注重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性價比優勢」。9A1000 支援 OpenGL 4.0 和 OpenCL ES 3.2 標準,相比龍芯 2K3000 處理器內建的 LG200 顯示核心,整體效能提升 4 倍,AI 運算能力更是達到 5 倍增長。這種漸進式技術路線為中國 GPU 產業奠定了紮實的發展基礎。

產業生態系統建立面臨的關鍵挑戰

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軟件生態系統的不成熟成為最大障礙。據業內專家分析,即使 9A1000 順利完成流片,其商用價值仍受到驅動程式開發和軟件相容性問題的制約。Bernstein 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美國出口限制為中國本土 AI 晶片廠商創造了機會,但技術差距和生態系統缺失仍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包雲崗表示,「GPU 不只是硬件產品,更是一個完整的軟硬件生態系統。龍芯等中國廠商需要在驅動開發、開發工具鏈和應用軟件適配方面投入更多資源」。目前龍芯已規劃 9A2000 和 9A3000 等後續產品,其中 9A2000 預計於 2027 年推出,效能可達 NVIDIA RTX 2080 水準,整體效能較 9A1000 提升 8 至 10 倍。

全球競爭格局下的戰略意義與市場前景

從全球半導體競爭角度來看,龍芯 9A1000 的推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數據,中國 GPU 即服務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2.72 億美元(約港幣 HK21.2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10.1億美元(約港幣HK78.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5.8%。這一增長趨勢為龍芯等本土廠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然而國際競爭環境的複雜性不容忽視。NVIDIA 在中國 AI 晶片市場的佔有率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66% 下降至 2025 年的 54%,但這主要由於供應鏈限制而非技術競爭。華為海思、寒武紀科技等中國廠商正積極搶佔市場佔有率,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李世瑋認為,「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將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新配置,但真正形成技術優勢仍需 5 至 10 年時間」。

龍芯 9A1000 的成功研發標誌著中國 GPU 產業從無到有的重要轉折點。雖然技術規格相對保守,但其在 AI 加速和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優勢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軟件生態系統的逐步完善和後續產品的推出,中國 GPU 產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企業決策者應密切關注這一技術趨勢的發展,思考如何在供應鏈多元化和技術自主化的大趨勢下制定相應策略。

資料來源:
Tom’s Hardware
NotebookCheck
Grand View Research

龍芯中科發布首款自主研發 GPGPU 晶片 9A1000,圖形效能對標入門級產品,但具備 40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標誌中國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雖然面對軟件生態系統的挑戰,但在美國出口限制下,此舉突顯了技術自主的迫切性。企業決策者應關注這趨勢,以應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變化。

【建議分類】
IT 基建,人工智能,微電子業

【建議 Tags】
龍芯,9A1000,GPU,AI,晶片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

騰訊全面轉向國產 AI 晶片 減低依賴 Nvidia 以應對美國出口管制

騰訊控股正式宣布其雲端運算部門已完成對主流國產 AI 晶片的「全面適配」,這標誌著中國最大社交媒體平台 WeChat 的母公司,在中美科技戰升溫之際,作出具里程碑意義的戰略轉向。在 9 月 16 日舉行的全球數碼生態大會上,騰訊雲總裁邱躍鵬明確表示,公司在 AI 運算基礎設施中,全力支援國產晶片,並積極參與開源社群建設。這項宣布在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控 Nvidia 違反反壟斷法規 24 小時後公布,突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而騰訊此舉亦反映中國科技自主化的最新進程。

戰略轉型背後的核心驅動力

騰訊雲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行政總裁湯道生在峰會上強調,公司將致力創建「智慧化」與「全球化」兩大效率引擎,推動企業可持續增長。他同時透露公司正與多家國產晶片企業合作,為不同應用場景部署「最合適的硬件」。這策略轉變反映了騰訊對供應鏈安全性的深度考量,尤其在美國對華科技出口管制日益嚴格的背景下。

根據研究機構 Omdia 的數據,騰訊雲在 2025 年上半年以 7% 市場佔有率,位居中國 AI 雲端服務供應商第四名僅次於阿里巴巴集團、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和華為的雲端運算部門。這市場地位使騰訊的晶片策略調整,具有重要的產業示範效應。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最近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雖然面臨美國出口政策的不確定性,公司仍擁有足夠的處理器用於訓練,並在推理晶片方面「有很多選擇」。邱躍鵬補充指,騰訊採用軟硬件協同的全棧最佳化策略,利用異構運算平台整合多類晶片,向外提供高性價比的 AI 算力服務,以應對算力供應挑戰。

產業專家的多元化視角分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認為,騰訊的決定體現了中國科技企業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他指出:「這項調整除了是技術路線,更是對國家科技安全戰略的積極回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海艦則從全球供應鏈角度分析,認為騰訊的轉向將加速中國 AI 晶片產業的成熟化過程。「當龍頭企業開始大規模採用國產晶片時,整個生態系統的技術迭代速度將顯著提升」。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教授朱軍強調技術標準化的重要性:「騰訊等大型平台的參與,將推動國產 AI 晶片在性能最佳化、生態建設等方面實現突破,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技術標準。」

數據顯示,中國在 2025 年 7 月成立「模型-晶片生態創新聯盟」,匯聚多家半體和 AI 企業,目標是推進本土處理器在 AI 專案中的應用。這聯盟的成立為騰訊等企業的戰略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產業支援。

地緣政治格局下的技術自主化過程

回顧近年中美科技競爭的發展軌跡,美國自 2018 年開始對中國實施一系列科技出口管制措施,尤其在半導體領域的限制日趨嚴格。2023 年 10 月,美國進一步收緊對華 AI 晶片出口管制,直接影響包括騰訊在內的中國科技企業的硬件採購策略。

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科技自主化戰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騰訊的決定與這國家戰略高度契合,同時也響應了 DeepSeek 等 AI 初創企業的類似舉措。DeepSeek 在今年 8 月宣布,其升級版 V3.1 模型專為下一代「國產晶片」而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 9 月 15 日宣布,Nvidia 在 2019 年收購以色列互連解決方案供應商 Mellanox Technologies 的 69 億美元(約港幣 538.2 億元)交易中,違反了反壟斷法規。這項調查的啟動時間,恰好與騰訊宣布轉向國產晶片同期,突顯監管環境對企業決策的重要影響。

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對企業而言騰訊的戰略轉向釋放出多重訊號。一方面,這表明中國 AI 基礎設施正朝著更自主可控的方向發展,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更穩定的技術支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企業需要重新評估其技術架構和供應商選擇策略。

在技術產品方面,騰訊推出了混元 3D 3.0 基模和智慧體開發平台 ADP 3.0,並持續改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發布多款支援手機端運行的開源小模型(0.5B、1.8B、4B、7B 參數),顯著降低部署門檻。其元寶 AI 助手作為國內日活躍用戶數前三的 AI 原生應用,市場影響力持續擴大。 公司亦計劃在沙烏地阿拉伯和日本建設資料中心,顯示出在國際市場的擴張野心。

未來隨著更多龍頭科技企業加入國產晶片陣營,中國 AI 產業鏈的自主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制定數碼化戰略時,需要密切關注這趨勢,並提前做好技術路線和合作夥伴的調整準備。數據顯示騰訊的企業服務業務在 2025 年第二季收入達 555 億元人民幣(約港幣 599.4 億元),實現雙位數增長,反映 AI 技術已成為重要的收入驅動力。 騰訊股價在宣布消息當日收盤報 645 港元,創下 2021 年初以來最高水平,市場對其戰略轉向給予了積極回應。

資料來源:
南華早報 
Tom’s Hardware
鈦媒體
IndexBox
第一財經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國產 7 大自主研發 AI 晶片意外曝光央視 平頭哥 PPU 性能直追 Nvidia H20

國產 AI 晶片產業迎來重要里程碑,多款自主研發晶片首次在央視《新聞聯播》公開亮相,其中阿里平頭哥 PPU 晶片的關鍵技術參數已可比肩 Nvidia H20。9 月 16 日晚間,央視報導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中心項目時,意外披露了包括阿里平頭哥、沐曦股份、壁仞科技等七大國產 AI 晶片品牌的部署情況,總算力達 5,481P,標誌著中國在 AI 算力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次國產晶片集體亮相,其深層意義可從技術規格、產業戰略及市場競爭格局三方面分析。

平頭哥 PPU 規格逼近國際先進水平

央視鏡頭罕見地展示了平頭哥 PPU 與 Nvidia A800、H20,以及華為昇騰 910B 的詳細參數對比表格。根據曝光數據,平頭哥 PPU 採用 96GB HBM2e 記憶體,與 Nvidia H20 的記憶體容量相同,晶片間頻寬達 700GB/s,介乎 A800 的 400GB/s 和 H20 之間。在 PCIe 介面方面,PPU 支援 5.0×15 規格,優於 A800 的 4.0×16,與 H20 保持一致。

業界專家認為這些技術指標的公開披露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表示,平頭哥 PPU 在多項關鍵參數上超越 A800,接近 H20 水平,顯示中國在 AI 晶片設計能力上已實現重要突破。功耗控制方面,PPU 維持在 400W,與 A800 相當,相比 H20 的 550W 更加節能,這對大規模部署具有成本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曝光的技術細節遠超以往中國晶片廠商的公開資料程度。相較於華為昇騰 910B 的 64GB HBM2 記憶體和 392GB/s 頻寬,平頭哥 PPU 在所有關鍵指標上均處於領先地位,體現了阿里在 AI 晶片領域的技術積累深度。

 

萬億級算力市場的國產化過程

從央視披露的部署規模看,已簽約項目涉及 1,747 台裝置、22,832 張算力卡,總算力達 3,479P,其中阿里雲以 1,024 台裝置、16,384 張平頭哥算力卡佔據最大份額。中科院和北京京儀分別部署沐曦和壁仞科技的解決方案,形成多元化的國產算力生態。

阿里巴巴行政總裁吳泳銘在今年 8 月的財報會議上透露,公司已建立「後備方案」應對全球 AI 晶片供應鏈變化,與不同合作夥伴建立多元化供應鏈儲備。這一戰略在央視報導中得到充分體現,阿里過去四個季度在 AI 基礎設施及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 1,000 億元(約港幣 1,080 億元),顯示其在自研晶片領域的堅定投入。

產業分析師指出,中國聯通三江源項目作為國家級綠電智算中心,選擇國產晶片方案具有重要示範效應。項目總規模預計將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鏈投資(約港幣逾千億元),為國產 AI 晶片廠商提供了寶貴的商業化機會和技術驗證平台。

從技術追趕到生態構建的戰略轉型

回顧平頭哥的發展軌跡,2019 年發布的含光 800 推理晶片,已在 ResNet-50 測試中達到 78,563 IPS 的性能,比當時業界最佳 AI 晶片高出 4 倍。今年 3 月螞蟻集團百靈大模型技術報告曾披露訓練過程中使用的神秘「晶片 B」,其相關資料與平頭哥 PPU 高度吻合,顯示該晶片已在實際業務中得到驗證。

從競爭格局看,此次央視曝光的七家國產 AI 晶片廠商各有特色:平頭哥專注大模型推理最佳化,相容 CUDA 生態;沐曦股份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具備優勢;壁仞科技則在通用 GPU 設計上有所突破。這種多元化競爭態勢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產業生態,避免單一廠商壟斷。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 AI 晶片產業正從單純的技術追趕,轉向生態構建階段。隨著美國對華高階 GPU 限售政策的持續,國產晶片在軟件、硬件相容性、開發工具鏈完善度、生態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自主可控與成本效益的平衡之道

此次央視的「意外曝光」,實際上是中國 AI 晶片產業發展到關鍵節點的必然結果。面對日益增長的 AI 算力需求和供應鏈安全考量,國產晶片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用」的階段。阿里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將 PPU 部署規模擴至 10 萬張卡,覆蓋電商推薦、智能物流、AIGC 等全場景應用,這將為其商業化提供重要驗證。

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和規模效應顯現,國產 AI 晶片有望在成本控制和特製服務方面形成競爭優勢,為中國數碼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算力支援。這場從央視開始的「國產晶片秀」,或許正預示著中國 AI 產業生態的重大變局。

資料來源:
ETtoday新聞雲 |南方網 |電子工程專輯 |國際電子商情 |富途資訊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Microsoft 投資 300 億美元於英國創建 AI 超級運算中心 配備逾 23,000 個 NVIDIA GPU 超級電腦

Microsoft 宣布將在 2025 至 2028 年間向英國投放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創下該公司在英國史上最大投資紀錄。這項投資包括 150 億美元(約港幣 1,170 億元)資本開支,用作建設配備超過 23,000 個 NVIDIA GPU 的英國最大超級電腦,另外 150 億美元(約港幣 1,170 億元)則用於持續營運。此舉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突顯了美英科技夥伴關係的戰略重要性。

 

 

戰略投資背後的商業邏輯

Microsoft 這次投資決策反映了對英國監管環境改善的信心。Microsoft 總裁 Brad Smith 表示,英國商業環境在過去幾年有顯著改善,特別是英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在 2023 年撤回對 Microsoft 收購 Activision Blizzard 的反對後。Smith 強調:「我們能夠進行如此規模的投資,很大程度建基於政府在改革規劃、擴大電力容量和營造更穩定開放監管環境的工作」。

這項投資將直接服務 Barclays、NHS、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Premier League、Vodafone 等關鍵客戶。Vodafone 已將 Microsoft Copilot 推廣至全球 68,000 名員工,在試用期間每星期生產力提升 4 小時。Barclays 亦正向 100,000 名員工推廣 Copilot,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 的開發人員則利用 GitHub Copilot 和 Windows 365 大幅加速安全應用程式的開發。

Microsoft 在英國擁有多達 6,000 名員工,分佈在多個城市,涵蓋先進研究、AI 模型開發、產品開發、遊戲創作、數據中心營運等業務領域。該公司已協助培訓超過 100 萬人掌握 AI 技能,確保英國勞動力能為未來作好準備。

科技巨頭競爭白熱化的市場格局

在 Microsoft 宣布投資前,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亦承諾在未來兩年向英國投資近 70 億美元(約港幣 546 億元)。這場投資競賽突顯了科技巨頭對英國 AI 市場的激烈爭奪。分析師指出 Microsoft 在 AI 雲端應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其案例研究佔有率達 45%,比其 29% 的雲端市場佔有率高出 16 個百分點。

據行業報告顯示,Microsoft 在過去 10 年股價上升超過 400%,主要受 Azure 雲端服務普及、企業經常性收入和數碼轉型趨勢帶動。相比之下 Google 同期升幅約 300%,主要依賴廣告收入增長、YouTube 擴張和雲端服務。專家認為 Microsoft 透過企業服務擁有更明確的變現途徑,在 2025 年的短期前景更為強勁。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和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預計將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英期間出席相關活動,進一步強化美國科技公司對英國市場的承諾。這種高層參與反映了 AI 基建投資的地緣政治重要性。

英國 AI 生態系統的轉型契機

英國政府已承諾在 2030 年前投入 20 億英鎊,建立現代公共運算生態系統,預計到 2030 年英國至少需要 6 GW 的 AI 數據中心容量,是目前的三倍。政府目標是建立核心國家重要設施群,到 2030 年每個設施能夠應付至少 500 MW 的需求,並有至少一個 AI 增長區擴展到 1 GW 以上。

Microsoft 委託的研究顯示,AI 可能在未來 10 年為英國 GDP 貢獻 5,500 億英鎊。該報告根據對超過 1,000 名高級商業決策者的廣泛調查,預測及時投資數碼技術和技能,在未來十年可實現平均 5:1 的社會投資回報率。另一項 Microsoft 研究指出,中小企採用 AI 技術可在未來十年為英國經濟增加 780 億英鎊價值。

英國首相 Keir Starmer 表示:「Microsoft 的里程碑式投資,是對英國在 AI 和尖端技術領域領導地位投下強而有力的信任一票。這項承諾除了加強我們的數碼基建和支援數以千計高技術職位外,亦確保英國在實現變革計劃同時,保持全球創新領先地位」。

這些投資將推動英國成為歐洲最大 AI 基建中心,為本地企業提供世界級運算資源。隨著 AI 需求持續擴張,英國正朝著成為全球 AI 超級大國的目標邁進。未來四年內,這種大規模基建投資將如何重塑英國的競爭優勢,並在全球 AI 競賽中確立其戰略地位?

資料來源:
Microsoft 官方部落格
CNBC
微軟英國
IoT Analytic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股價暴漲 36% 創 1992 年以來最大漲幅 Oracle AI 雲端狂潮推動 Ellison 登全球首富


股價暴漲 36% 創 1992 年以來最大漲幅 Oracle AI 雲端狂潮推動 Ellison 登全球首富

Oracle 創辦人 Larry Ellison 於 9 月 10 日短暫超越 Tesla 行政總裁 Elon Musk,首度登上全球首富寶座。受惠於 AI 雲端基礎設施需求爆發,Oracle 股價單日飆漲 36%,創下 1992 年以來最大漲幅,Ellison 身價暴增逾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至 3,930 億美元(約港幣 3.06 兆元)。

這波股價狂潮源於 Oracle 發布的驚人財報預測: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營收將從本財年的 180 億美元(約港幣 1,404 億元)成長至 2030 年的 1,440 億美元(約港幣 1.12 兆元),五年間增長近 8 倍。公司同時宣布簽署多份大型合約,其中有傳包括與 OpenAI 的 3000 億美元的 5 年算力採購合約。

AI 基礎設施供需失衡驅動營收預測翻倍

Oracle 行政總裁 Safra Catz 在法說會上透露,公司第一季簽署的合約使「剩餘履約義務」(RPO) 飆升至 4,550 億美元(約港幣 3.55 兆元),較去年同期暴增 359%。這數字代表已簽署但尚未入帳的營收,是衡量公司未來收入的關鍵指標。

Catz 表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季度,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的需求持續攀升」。更令市場驚豔的是,公司預測 OCI 營收將從本財年的 180 億美元(約港幣 1,404 億元),逐步成長至 2027 財年的 320 億美元(約港幣 2,496 億元)、2028 財年的 730 億美元(約港幣 5,694 億元)、2029 財年的 1,140 億美元(約港幣 8,892 億元),最終在 2030 財年達到 1,440 億美元(約港幣 1.12 兆元)。

eMarketer 分析師 Jacob Bourne 指出:「企業顯然正在尋求具成本效益的 AI 雲端解決方案,而 Oracle 正戰略性地定位自己以滿足這需求」。Oracle 技術長 Ellison 在財報會議中透露,公司最近收到一筆前所未見的訂單:「我們最近收到一個訂單說,無論在哪裡,我們都要你們所有的容量。這可能在歐洲,可能在亞洲,我們就是要所有的一切。我的意思是,我們從未收到過這樣的訂單」。

戰略聯盟重新定義雲端競爭格局

Oracle 在 AI 雲端基礎設施市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與 OpenAI 等 AI 巨頭的戰略合作。根據最新披露的資訊,OpenAI 與 Oracle 簽署了一份價值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的五年雲端服務合約,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商業合約之一。這項被稱為「Stargate」的專案將建設 4.5 吉瓦的數據中心運算能力,相當於兩座胡佛水壩的發電量,足以供應約 400 萬個美國家庭。CloudWars 分析師指出,這份合約每日價值超過 8,220 萬美元(約港幣 6.4 億元),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合約。

Jefferies 分析師 Brent Thill 表示,這些結果支援了「對 AI 日益增長的樂觀情緒」。Oracle 除了與 OpenAI 合作,還與 Musk 的 xAI、Meta 等公司建立了重要夥伴關係,顯示其在 AI 基礎設施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Oracle 採用了「多雲」戰略,與 Microsoft Azure、Amazon AWS、Google Cloud 等競爭對手建立合作關係。Ellison 表示,多雲資料庫營收在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成長 1,529%。這種開放式合作模式讓 Oracle 能夠觸及更廣泛的客戶群,同時避免直接與雲端巨頭正面競爭。

市場專家看好長期成長潛力但警示執行風險

華爾街分析師對 Oracle 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William Blair 分析師 Sebastien Naji 在客戶報告中指出,Oracle「正在持續轉型至顯著更高的成長水準」,並形容其積壓訂單為「令人震驚」。

然而專家也提醒投資者注意潛在風險。TechCrunch 分析師警告,建設如此規模的數據中心將是一項昂貴挑戰,無論在資金還是能源方面。Oracle 去年資本支出達 212 億美元(約港幣 1,653.6 億元),今年預計將達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兩年合計近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主要用於數據中心建設。Constellation Research 在分析報告中指出:「Oracle 面臨的真正考驗將是執行能力。他們能否建設得足夠快以滿足需求?他們能否在 AWS 和 Azure 投入資源追趕時保持基礎設施優勢?」

雖然 Microsoft 在整體 AI 和生成式 AI 競賽中領先,但 Oracle 在傳統 AI 雲端服務方面展現強勁實力。IoT Analytics 的研究顯示,Microsoft 憑藉與 OpenAI 的密切關係在雲端 GenAI 方面佔據優勢,但隨著多個大型語言模型縮小與 OpenAI 的性能差距,Microsoft 的先發優勢可能逐漸消失。

全球科技首富競賽背後的產業變革

Ellison 財富的暴增除了是個人成就,更反映了 AI 基礎設施成為科技產業新金礦的趨勢。現年 81 歲的 Ellison 持有 Oracle 約 41% 股權,相當於 11.6 億股。隨著股價飆升,他的淨資產一度達到 3,930 億美元(約港幣 3.06 兆元),短暫超越 Musk 的 3,850 億美元(約港幣 3.003 兆元)。這場財富競賽的背後,是兩種不同商業模式的對決。Musk 的財富主要來自 Tesla 和 SpaceX 等創新企業,而 Ellison 則專注於成為 AI 革命的基礎設施提供者。Oracle 的策略被形容為「不是當淘金者,而是賣鏟子和鎬的人」。

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目前全球富豪榜前六名依序為:Musk(3,842 億美元,約港幣 2.997 兆元)、Ellison(3,830 億美元,約港幣 2.987 兆元)、Meta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以及 Google 創辦人 Larry Page、Sergey Brin。這排名變化反映了 AI 時代下不同科技公司的市場表現。

值得關注的是 Ellison 與特朗普政府關係密切。今年 1 月,他與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軟銀行政總裁孫正義共同宣布了期望能增強美國 AI 基礎設施的 Stargate 專案。Oracle 也被視為 TikTok 的潛在買家,顯示其在地緣政治敏感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

對企業決策者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Oracle 的成功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重要啟示:在 AI 浪潮中,基礎設施提供者可能比應用程式開發者獲得更穩定回報。對於正在規劃 AI 戰略的企業而言,選擇合適的雲端基礎設施夥伴將成為關鍵決策因素。展望未來,AI 基礎設施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隨著更多企業採用 AI 技術,對運算能力、數據儲存和網絡頻寬的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Oracle 能否維持這種增長勢頭,將取決於其執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然而投資者和企業決策者也應關注潛在風險:AI 泡沫是否會破裂?Oracle 能否在激烈競爭中保持技術優勢?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這場 AI 基礎設施競賽的最終勝負。

資料來源:
BBC News,CNBC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

Equinix 聯手 Dell、 Schneider 揭香港 AI 數據中心戰略 液冷技術降耗 40% 搶佔亞太先機

Equinix 聯合 Dell Technologies 與 Schneider,於香港 HK1 數據中心成功部署 50 千瓦機櫃式液體冷卻系統,標誌著香港 AI 基礎設施發展的重大突破。這項創新技術直接回應全球數據中心用電需求至 2027 年將激增 50% 的挑戰,為香港在亞太區 AI 競賽中搶佔先機奠定關鍵基礎。這次技術突破具三大核心價值:革命性冷卻效能提升、能源效率改善策略,以及對香港數碼經濟轉型的深遠影響。

液冷技術引領數據中心散熱革命

Equinix HK1 數據中心的液體冷卻技術部署,意味著傳統空氣冷卻系統面臨根本性變革。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最新報告,全球數據中心能耗預計到 2030 年將有 165% 的驚人增幅,其中冷卻系統佔總耗能 40%。這次採用的直達晶片 (direct-to-chip) 液體冷卻系統,能為每個機櫃提供高達 150 千瓦的冷卻容量,較傳統空氣冷卻系統效能提升 30 倍。

亞太區數據中心協會主席張偉明指出:「液體的導熱能力比空氣高出 3,000 倍,這項技術突破將徹底改變高密度運算的遊戲規則。」中華電力進行的能源審核結果顯示,採用液體冷卻系統後,數據中心的電力使用效率 (PUE) 可從傳統的 1.4-1.5 降至 1.2 或更低,單座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省超過 2,000 兆瓦時電力,相當於約 500 戶香港家庭的年用電量。

 

三方協作創建AI運算生態圈

這次跨領域合作展現了科技巨擘對香港 AI 市場的戰略重視。Schneider 提供的機櫃式 CDU 冷卻系統,搭配 Dell PowerEdge 伺服器的液冷架構,形成完整的高效能運算解決方案。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預測,亞太區 AI 基礎設施投資將在 2025 年達到 120 億美元(約港幣 936 億元),較 2024 年成長 35%。

Dell Technologies 亞太區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總監李思華指出:「香港作為亞太區金融科技中心,對 AI 運算的需求正以指數級增長。我們的液冷伺服器技術能夠支援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需求,單台伺服器可處理的 AI 工作負載比傳統系統提升 200%。」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採用先進冷卻技術的數據中心,在 AI 訓練任務中的運算效率可提升 40%,並將伺服器停機時間減少 60%。

可持續發展驅動綠色轉型策略

香港政府於 2021 年發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明確訂立碳中和目標,數據中心作為耗能大戶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Equinix 的液冷技術部署,正好與政府推動的綠色科技發展策略形成呼應。環境局數據顯示,香港數據中心行業的碳排放量佔全港總量的 2.8%,預計到 2030 年將上升至 4.5%。

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康教授表示:「液體冷卻技術除了能大幅降低能耗,更為香港實現 2050 年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路徑。」Equinix 在 2024 及 2025 年連續獲得美國 ASHRAE 科技獎、機電工程署優良操作大獎等多項殊榮,證明其在綠色數據中心領域的領導地位。據估算,若香港所有數據中心全面採用液冷技術,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 150,000 噸,相當於種植 6,500,000 棵樹的減碳效果。

 

搶佔亞太 AI 競賽制高點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在金融服務、智慧城市、醫療科技等領域快速普及,香港正積極鞏固其作為亞太區 AI 創新樞紐的地位。這次液冷技術的成功部署,為香港在區域 AI 競賽中注入關鍵競爭優勢。新加坡、東京等主要競爭對手均在加速 AI 基礎設施建設,香港必須透過技術創新維持領先地位。

創新及科技局最新統計顯示,2024 年香港 AI 相關投資較前年增長 180%,達到 42 億港元。此項液冷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將進一步吸引國際 AI 企業選擇香港作為亞太區總部,預計未來三年將為香港創造超過 3,000 個高技術職位,並帶動相關產業鏈產值突破 500 億港元。這項技術突破除了能解決當前 AI 運算的散熱瓶頸,更為香港邁向智慧城市 3.0 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全球 AI 競賽日趨激烈,香港能否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液冷技術的成功部署是否預示著下一波數據中心革命的來臨?

資料來源:Equinix | 國際能源署 | IDC | 麥肯錫 | 創新及科技局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Microsoft Azure 服務全面恢復 紅海光纜斷裂事件突顯雲端基建脆弱性


Microsoft Azure 服務全面恢復  紅海光纜斷裂事件突顯雲端基建脆弱性

Microsoft 宣布因紅海多條國際海底光纜斷裂導致的 Azure 雲端平台延遲問題已完全解決,服務恢復正常運作。是次事件影響經中東地區、連接亞洲與歐洲約 17% 的全球網絡流量,突顯了全球雲端服務對海底光纜基礎設施的高度依賴性。事件始於 9 月 6 日凌晨 1:45 (美東時間),Microsoft 工程團隊透過流量重新路由和改善配置,在當日傍晚 6:30 成功緩解所有異常狀況。專家警告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類似基礎設施中斷事件可能更頻繁發生,企業需重新評估雲端服務的連續性策略。

危機應對展現技術實力

Microsoft 在面對這次突發基礎設施危機時,展現了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應變能力。根據 Microsoft 官方聲明,工程團隊立即啟動應急機制,「持續監控、重新平衡並改善路由,以減少對客戶的影響」。公司透過多樣化容量配置和替代路由選項,將原本經紅海傳輸的數據流量重新導向其他路徑,包括通過中國大陸到歐洲的陸路連接,以及經太平洋到美國再轉至歐洲的海底光纜。這種快速反應能力體現了 Azure 作為全球第二大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技術優勢,其在 60 多個地區的基礎設施部署為流量重新路由提供了充足選擇。然而即使成功重新路由,用戶仍面臨比平時更高的網絡延遲,突顯了海底光纜中斷對雲端服務質素的直接衝擊。

專家示警:基礎設施脆弱性日益嚴重

網絡安全專家 Doug Madory 指出,「主要公有雲依賴與一般網絡用戶相同的海底光纜基礎設施,當光纜事故發生時,雲端連接也會受到影響」。這次紅海光纜斷裂事件影響了 SEACOM/TGN-EA、AAE-1 和 EIG 等關鍵系統,這些光纜承載了歐亞之間大部分的數據傳輸。根據 HGC Global Communications 的評估,紅海地區 15 條海底光纜中有 4 條被切斷,影響了 25% 流量,其中約 80% 西向亞洲流量都需要經過這些光纜。網絡分析公司 Recorded Future 的研究顯示,2024 年至 2025 年間全球共發生 44 宗公開報告的光纜損壞事件,其中 31% 原因不明,25% 由錨拖拽造成,16% 源於地震等自然現象。專家特別關注的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關鍵數碼基礎設施可能成為蓄意攻擊目標,進一步威脅全球連接性。

修復挑戰:技術與地緣政治雙重困境

海底光纜修復面臨複雜的技術和政治挑戰。根據 SubTel Forum 數據,海底光纜故障平均修復時間已從 2015 年延長至 2023 年的 40 天,主要原因包括專業修復船隻不足和許可程序複雜化。全球海底光纜修復船隊約有 80 艘專業船舶,但大多數專注於新系統安裝而非緊急修復。紅海地區的修復工作面臨額外挑戰,也門胡塞武裝持續對該區域船隻發動攻擊,使維修與營運工作更加困難。國際海底光纜保護委員會 (ICPC) 估計,每次光纜修復成本在 100 萬至 300 萬美元(約港幣 HK780萬至HK2,340 萬元)之間,需要「配備經高度訓練船員的專業光纜船」,並可能耗時數月完成。這種修復能力與基礎設施擴張速度的不匹配,令未來修復時間可能進一步延長。

產業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是次事件對雲端服務產業產生深遠影響,促使各大雲端供應商加速投資基礎設施冗餘和多樣化策略。根據市場分析,雲端停機每分鐘成本可達 5,600 美元(約港幣 HK$43,680),迫使 AWS、Azure 和 Google Cloud 優先考慮地理冗餘、邊緣運算和主權雲解決方案。Microsoft 正擴展其 Azure 主權雲服務,為印度等關鍵市場提供特定區域數據儲存,以降低地緣政治衝擊風險。同時雲端供應商開始投資替代路由,包括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等新興路徑。專家預測隨著數碼基礎設施重要性日益突顯,各國政府將加強對海底光纜的保護措施,印度和阿聯酋等國已將光纜安全視為國家利益。對企業而言,這宗事件突顯了制定全面雲端服務連續性計劃的重要性,包括多雲部署和災難恢復策略。

 

資料來源:
路透社,Newsweek,Moneycontrol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Google Cloud 獲 META 史上最大訂單!100 億美元 6 年合約重塑雲端競爭格局


Google Cloud 獲 META 史上最大訂單!100億美元6年合約重塑雲端競爭格局

Meta 與 Google Cloud 正式簽署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雲端基礎設施合約,這筆為期 6 年的交易成為 Google Cloud 成立 17 年來規模最大的企業合約。 此項合作協議於 2025 年 8 月下旬正式敲定,Meta 將租賃 Google Cloud 伺服器、儲存及網路資源,專門用於支援其人工智慧算力擴充需求。 這標誌著全球 AI 基礎建設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同時也代表 Meta 在雲端策略上的重大轉變,從過去主要依賴 AWS 和 Microsoft Azure,擴展至納入所有三大公有雲服務供應商。

 

戰略合作背景:Meta AI野心推動雲端需求爆炸性增長

Meta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今年年初宣布,公司將在 2025 年投入 650 億美元(約港幣 5,070 億元)用於 AI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造「覆蓋曼哈頓大部分區域」的巨型資料中心。 這項投資計劃反映了 Meta 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雄心壯志,特別是在 Llama 大型語言模型家族、生成式 AI 產品與 AGI(人工通用智慧)研發方面的需求。雖然 Meta 持續投資自有資料中心,但其 AI 項目的快速擴張已超越內部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必須尋求外部雲端支援。

根據業界分析師觀察,Meta 雲端策略轉變反映出即使是科技巨頭也面臨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巨大挑戰。Gartner 研究指出,全球公有雲服務支出預計在 2025 年達到 7,230 億美元(約港幣 5.64 兆元)。 Meta 此前已與 Amazon 和 Microsoft Azure 建立合作關係,如今將 Google Cloud 納入生態系統,展現其多雲策略的完整佈局。這種分散化投資方式有助於風險管控,也能確保在 AI 運算需求激增時獲得足夠資源支援。

Google Cloud市場地位躍升:挑戰 AWS與 Azure雙寡頭格局

Google Cloud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表現亮眼,營收達到 136 億美元(約港幣 1,060.8 億元),年成長率 32%,遠超過 Alphabet 集團 13.8% 的整體成長率。 更重要的是,該部門營運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倍至 28.3 億美元(約港幣 220.74 億元),營運利潤率從 11.3% 大幅提升至 20.7%。 這些數據顯示 Google Cloud 正逐漸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在與市場領導者 AWS 和 Microsoft Azure 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Google Cloud 行政總裁 Thomas Kurian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簽署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以上大型合約數量,已等於 2024 年全年的總和。 除了 Meta 這筆重大合約外,Google Cloud 今年稍早還成功獲得 OpenAI 的雲端訂單,結束了 Microsoft Azure 自 2019 年以來的獨家合作地位。 加入這些戰略性客戶,除了提升 Google Cloud 市場聲譽,更為其未來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公司積壓訂單達 1,060 億美元(約港幣 8,268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8%,遠超營收成長速度,預示著未來幾年的強勁增長動能。

 

產業影響:雲端基礎設施軍備競賽加劇

這項合作協議的意義超越單純的商業交易,它反映出 AI 時代雲端基礎設施需求的結構性變化。Meta 財務長 Susan Li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正「探索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資料中心的方式」,以因應龐大的資本支出需求。 作為這項策略的一部分,Meta 已批准出售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的資料中心資產,並計劃與第三方合作開發新設施。

業界專家認為,Meta 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標誌著科技巨頭在 AI 基礎設施投資策略上的重要轉變。過去這些公司傾向於完全依靠內部資源進行擴張,但 AI 運算需求的指數級增長迫使它們尋求外部合作夥伴。 這種趨勢推動了雲端服務市場快速發展,也為整個 AI 生態系統的健康競爭創造條件。隨著 OpenAI 的 Stargate 項目宣布未來四年投入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以及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加碼 AI 投資,全球雲端基礎設施軍備競賽預計將持續升溫。

這項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的合約,除了鞏固 Google Cloud 在企業級市場的地位,更為全球 AI 發展注入新動力。隨著 AI 技術持續演進,雲端服務供應商與 AI 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將成為決定未來科技格局的關鍵因素。對於投資者和企業決策者而言,這項合作協議預示著雲端運算產業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值得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Reuter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