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訊及通訊科技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技術框架」與「適應態度」奪全球榜首:香港於 IMD 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躍升至全球第四


「技術框架」與「適應態度」奪全球榜首:香港於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躍升至全球第四

香港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5 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 4 位,這是香港連續第二年實現三位數的排名躍進,展現出這個亞洲金融中心在數碼轉型領域的強勁動能。在全球 69 個受評經濟體中,香港在「技術框架」和「適應態度」兩大子因素中奪得全球榜首,同時在「科技」和「知識」領域穩居全球前五位,突顯其在數碼基礎建設與人才培育方面的深厚實力。這項成績的取得正值全球面臨貿易碎片化和技術標準分歧的挑戰之際,香港如何在數碼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三大創科園區的布局將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排名躍升背後的三大支柱

香港此次排名提升的關鍵在於三大評估因素的全面進步。在「科技」因素中,香港連續第三年維持全球第 3 位,反映其在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持續領先地位。根據 IMD 的評估方法,該因素涵蓋科學濃度、監管框架和資本等指標,香港在「技術框架」子因素中排名全球第 1,顯示其在技術監管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優越性。在「知識」因素中,香港排名全球第 5 位,其中「人才」和「培訓與教育」兩項子因素均位列全球前五,這與香港近年來大力推動 STEAM 教育和 AI 人才培育計劃密不可分。

最值得關注的是「準備程度」因素的顯著躍升,香港從去年的第 15 位大幅上升 5 位至第 10 位。這一進步主要源於「適應態度」子因素的全球第 1 排名,反映香港企業和社會對數碼技術的接受度和應用速度遠超其他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24 年 11 月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60% 的亞太組織預計將採用針對本地市場的 AI 語言模型,這需要高帶寬和低延遲的連接解決方案,而香港在這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已初見成效。

全球數碼競爭格局與香港定位

在 2025 年 IMD 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瑞士、美國和新加坡分別佔據前三位。瑞士以其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庫保持領先,而新加坡的數碼經濟已佔其 GDP 的 18.6%,較 2018 年的 13.9% 大幅增長。香港排名第 4,領先於丹麥、荷蘭等傳統科技強國,這一成績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新加坡。根據 IMD 世界競爭力中心的分析,當前貿易碎片化正日益侵蝕數據流動、技術標準和投資優先事項,各國正在爭分奪秒地尋找數碼領域的新戰略優勢。

新加坡作為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其數碼轉型策略值得借鏡。新加坡政府在 2025 年預算中向國家生產力基金注資 22 億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專門用於加速 AI 採用和企業創新,並推出 1.119 億美元(約港幣 8.73 億元)的企業計算計劃。相比之下,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向創新科技基金申請 10 億港元,於 2026 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研究院(AIRDI),促進上游 AI 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應用場景拓展。根據 Expereo 亞太區總裁 Eric Wong 的觀點,企業越來越依賴數碼解決方案,使強大的基礎設施對於提高連接性和運營效率至關重要。

三大創科園區構建產業生態

香港特區政府正以「北、中、南」三大創科園區為核心,建構完整的創科產業鏈。位於北部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佔地約 87 公頃,面積約為科學園的四倍,將分兩期由西至東發展。該園區第一期首批三座建築物將於今年底陸續落成,並於明年正式進入營運階段,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等支柱產業的租戶預計於明年下半年起陸續遷入。根據香港特區政府 2025 年政策地址,河套園區將聚焦生命與健康科技、AI 與數據科學,以及新技術與先進製造等前沿技術領域。

位於中部的香港科學園將繼續支援深度科技的研發,並培育更多本地科技初創企業。政府已通過 AIR@InnoHK 研究集群資助成立 16 個專注於 AI 和機械人技術的研發實驗室,匯聚超過 1,000 名專家,加強香港在 AI 基礎研究方面的能力。位於南部的數碼港則專注於推動本地數碼科技和 AI 生態系統的發展,並孵化更多相關初創企業和人才。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隨著河套園區今年正式啟用,香港三大創科園區的「北、中、南」布局規劃將基本實現,為進一步推動創科合作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政策支持與人才培育雙管齊下

香港特區 government 在 2025 年政策地址中提出一系列 AI 發展措施,全面推動「AI+」發展。除了成立 AIRDI 外,政府還將推出 30 億港元的前沿技術研究支援計劃,協助本地資助院校吸引 AI 等領域的頂尖國際科研人員來港。在基礎設施方面,政府正擴展 AI 超算中心的容量,並在北區指定 10 公頃土地發展數據設施。根據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2025 年 9 月的立法會檔案,這些措施既符合國家「AI+」倡議,也與全球 AI 發展路徑高度一致。

在人才培育方面,特區政府已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教育科技人才委員會,統籌和推動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發展。政府正加強中小學的 STEAM 教育,特別是 AI 相關內容,包括教授基礎 AI 知識、數據處理方法和跨學科知識,以提升學生的 AI 技能、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根據 Renub Research 的市場預測,亞太地區數碼轉型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4,261.9 億美元(約港幣 3.32 萬億元)增長至 2033 年的 2.37 萬億美元(約港幣 18.49 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1%。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在 2025-26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將以一對二配對方式向在港營運生產線的企業提供最多 25 萬港元資助,推動製造業數碼轉型。

未來展望:雙重優勢下的機遇

香港在數碼競爭力排名的躍升,反映其在技術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育方面的成就,更突顯其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潛力。特區政府發言人強調,國家支援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同時擁有國家和國際機遇的雙重疊加優勢。在全球面臨 AI、人才流動和監管發展的不確定性之際,世界級基礎設施和人才庫目前是可靠的依賴機制。然而 IMD 的分析也警告,在貿易戰導致的不確定性中,這種優勢可能難以持續,對國家和企業層面的數碼競爭力都構成重大壓力。

香港能否在數碼競爭中持續領先,關鍵在於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產業競爭力,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全球科技格局中保持靈活性和適應能力。隨著三大創科園區的全面啟用和 AIRDI 的成立,香港正朝著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的方向邁進。

資料來源: 香港電台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香港金融管理局 香港立法會

read more
企業趨勢資訊及通訊科技金融科技

重構金融未來:香港金管局「金融科技 2030」DART 戰略解讀


重構金融未來:香港金管局「金融科技 2030」DART 戰略解讀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香港金融科技周 2025》正式公布「金融科技 2030」前瞻策略,為香港金融業指引未來 5 年發展方向。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開幕致辭中闡述此願景,目標是將香港發展成為穩健、有韌性與前瞻性的國際金融科技樞紐。該策略聚焦 4 大重點領域(DART),涵蓋超過 40 個具體項目,其中數據與支付基建、人工智能、韌性與代幣化成為香港金融科技發展 4 大戰略支柱。

是次公布適逢香港金融科技周踏入 10 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從探索階段向全面融合轉變。金管局此戰略佈局,除了反映出香港將自身定位於全球金融創新樞紐的決心,也表明香港正在準備應對金融科技 3.0 時代的全新挑戰。

新一代基建驅動信貸普惠與跨境融資

「金融科技 2030」首個支柱為構建新一代數據及支付基建(Data and Payment Infrastructure)。金管局將發展穩健且面向未來的基建,以支援安全、高效及可擴展的數據共享,並加強跨境支付互聯。根據金管局計劃,這一基礎設施將在多方面創造新機遇,包括為企業開拓信貸渠道、促進貿易融資,以及為市民提供更個人化金融服務及更便捷跨境匯款體驗。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指出,該方案特別著眼於為未來數碼化資產使用和交易創造便利條件,讓數碼化銀行存款能夠直接交易,甚至實現即時交割。這一基建升級對香港金融市場的長期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AI2戰略深化銀行服務的個性化與責任擔當

第二個支柱為支援業界全方位應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金管局將推出全新「AI2」戰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 Authorized Institutions),進一步推動香港及其他地區金融業全面並負責任地應用人工智能。根據金管局 2025 年發布的「科技成熟度評估」報告,香港金融科技使用率已達 95%,而 AI 融入銀行業務比例更從 2022 年的 59% 上升至今年的 75%。 中銀香港等金融機構已在生成式 AI 沙盒計劃中成功測試「數碼人助理」及防欺詐解決方案,超過半數參與測試客戶和員工表示對進一步擴展應用充滿期待。

金管局與數碼港合作設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為銀行提供風險可控探索環境、針對性的監管反饋和免費運算資源,同時機構已試驗涵蓋風險管理、客戶服務、反欺詐方案及深偽檢測等多項應用場景。金管局致力透過應用人工智能提升銀行服務的普及、便捷及個人化程度,同時維持透明度與責任感,以維護公眾信任。

量子時代布局與代幣化生態系統齊頭並進

第三支柱為強化業務及科技韌性,為量子電腦時代做好準備(Resilience)。金管局將為金融科技網絡安全制訂全新認證架構,並透過實時分析建立新預警系統,加強金融體系的穩健。面向未來,金管局將推動業界為「後量子密碼學」做好準備,並構建具備抗量子能力基礎設施。 第四支柱促進金融代幣化(Tokenisation),這已成為香港金融科技戰略中最具重點的領域,涵蓋 12 個具體項目。金管局計劃進一步推進現實世界資產(包括金融資產)的代幣化,並帶頭示範,如將代幣化政府債券發行恆常化,並探討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代幣化的可行性。

金管局於 2024 年 3 月展開 Ensemble 項目(一個全新批發層面央行數碼貨幣項目),以支援香港代幣化市場發展。根據 10 月底完成的「數碼港元」先導計劃,試驗結果顯示「數碼港元」及代幣化存款能夠促進具成本效益、可編程及穩健交易,為用戶帶來顯著好處。 微眾銀行數碼金融發展部負責人姚輝亞於金融科技周一項活動表示,該發展藍圖對行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金管局即將推出 Ensemble 項目試點計劃以支援真實交易,並繼續與業界持份者及其他央行合作,培育創新代幣化用例。

綠色金融與政策協同建立可持續生態

香港政府於 2025 年 6 月發表《香港數碼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重申將香港建設為全球數碼資產領域創新中心的願景,並訂定「LEAP」發展框架,包括優化法律與監管、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推進應用場景及跨界別合作、人才與合作夥伴發展 4 大面向。香港亦透過發行代幣化綠色債券、拓寬本地綠色金融科技生態圈等方式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至今,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約 430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自 2018 年起連續 7 年居亞洲區市場首位。

「金融科技 2030」推出展現了香港政府與金融監管層對公私營合作的重視。余偉文指出:「公私營及跨境合作力量,正為我們邁向『金融科技 2030』之路奠下更堅實基礎。」這一願景將通过金管局與業界、政府部門及其他央行的協同合作逐步實現,為香港構建可持續且共融的金融科技生態。

未來前景與產業轉型的深遠意涵

「金融科技 2030」對香港金融業的影響是多維度。首先,DART 戰略強化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科技樞紐的地位,特別是在代幣化資產交易、央行數碼貨幣應用等前沿領域的領先優勢,將有助於吸引全球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在港投資和創新。其次,這一戰略為本地銀行和金融科構提供了明確轉型方向,從客戶服務、風險管理到金融產品設計等各個環節均將迎來技術升級和業務創新機遇。

再者,通過強化科技韌性和為量子時代提前布局,香港金融體系將增強抵禦未來技術與安全風險的能力。 展望未來,「金融科技 2030」將繼續推動香港金融業實現數碼化轉型,推動金融普惠發展,增強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香港將如何在日益激烈的亞洲金融中心競爭中,通過 DART 戰略實現金融科技 3.0 時代新躍升?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香港金融管理局Yahoo香港財經立法會秘書處香港金融管理局洞察

 

read more
企業趨勢資訊及通訊科技金融科技

APEC 2026 將於深圳舉行 AI 與數碼經濟成焦點 港企迎來哪些機遇

2026 年 11 月第 33 次 APEC 經濟領導人會議將於深圳舉行。APEC 這場亞太區最高級別的經濟合作論壇首次選址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這個全球知名的「中國矽谷」將成為焦點,預計將為區內企業帶來重大的商務機遇。

圖片 : 新華社

深圳獲選的商務實力

深圳之所以獲選,關鍵在於其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及經濟引擎地位。截至 2025 年深圳 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 21 年居中國城市首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 2.5 萬家。在 2025 年全球創新指數榜單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更首次超越傳統科技中心登頂。

這座城市是 Huawei、Tencent、BYD 及 DJI 等國際科技企業的總部所在地。這些企業在 5G 通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和無人機等領域具有全球領導地位,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創新生態系統。2025 年的數據顯示,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已超過 45%,其中民營企業貢獻了近七成份額。

APEC 議程演變:從貿易到 AI

APEC 峰會的議程焦點一向是亞太區商務趨勢的風向標。2001 年上海 APEC 會議時,正值中國準備加入 WTO,議程重點是貿易自由化與《數碼亞太經合組織戰略》。到 2014 年北京 APEC 會議時,重點已轉向啟動「亞太自貿區 (FTAAP) 北京路線圖」及《APEC 互聯通藍圖》。

預計 2026 年的深圳峰會,議程將在更複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制訂。除了繼續推進 FTAAP 議程和互聯互通外,數碼經濟和人工智能 (AI) 將成為核心優先領域。值得企業關注的是,APEC 在 2025 年慶州峰會上已通過《APEC 人工智能倡議 (2026-2030)》,明確提出透過 AI 創新推動經濟韌性增長、提升成員參與度,並促進 AI 基礎設施投資。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機遇

深圳主辦 APEC 會議,將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GBA)帶來輻射效應。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分析指,香港作為「近水樓台」將直接受惠。預計大量國際嘉賓和企業代表團將取道香港進入大灣區,為香港的金融、物流及專業服務帶來商機,並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數據亦支援香港在 GBA 中的獨特角色。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范婉兒 (Irina Fan) 指出,香港扮演著「超級連接器和超級增值者」的角色。2024 年,約三分之二與中國內地相關的投資是通過香港引導;同年香港與內地間的轉口貿易額高達 3.78 萬億港元,佔香港轉口貿易總值 84.3%。香港特首李家超亦表示,港深作為兄弟城市,將全力配合籌備工作。

企業如何把握峰會契機

對亞太區企業而言,2026 年 APEC 深圳峰會提供了多重商務切入點。首先是自由貿易網絡的擴展。2025 年 APEC 領導人《慶州宣言》重申將以市場驅動方式推進 FTAAP 議程。APEC 過往已成功將亞太地區平均關稅從 17% 降至 5%。

數碼經濟和 AI 領域的合作將是重中之重。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官員表示,將與 APEC 成員在 AI 政策實施、經驗分享和人才培養方面加深協作。APEC 電訊和資訊工作組聯合主席 Hayun Kang 亦強調,AI 能力建設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優先事項。

深圳的創新生態提供具體的合作模式。例如該市推出的「企·航」計劃,讓資深製造業企業向 AI 創業團隊分享供應鏈及市場經驗;同時年輕創業者為傳統工廠導入 AI 質檢模型,成功將產品不良率降低 35%。這種「雙向奔赴」的價值共創模式,正是深圳創新生態的獨特之處。

全球經濟新挑戰與峰會焦點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2026 年 APEC 峰會的議程顯得尤為重要。基於 2025 年峰會的討論,預計 2026 年深圳峰會將聚焦三大務實領域:強化數智賦能以塑造創新優勢;堅持綠色低碳轉型;以及實行普惠共享,確保中小企能參與數碼經濟。

深圳本地的基礎設施亦為企業提供了獨特的發展環境。例如深圳市政府在 2025 年完成了全球首個全市域級「空天地一體化低空通感網絡」覆蓋,為 DJI、豐翼科技等無人機及「低空經濟」企業提供了最佳的商業試驗場。

隨著 2026 年 11 月峰會臨近,深圳正加速籌備工作。這場峰會不僅是展示大灣區創科實力的平台,更是亞太區企業家尋求 AI、綠色科技及數碼貿易合作的關鍵節點。

 

資料來源: 新華網 中國外交部 南華早報 中國日報 APEC 官方網站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資訊及通訊科技

Nvidia 投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 AI-RAN 技術開啟 6G 新時代


Nvidia 投資 10 億美元入股 Nokia: AI-RAN 技術開啟 6G 新時代

Nvidia 以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戰略投資 Nokia,成為這家芬蘭電信裝置巨頭 2.9% 的股東,並達成劃時代的 AI-RAN(人工智能無線接入網絡)技術合作協議。這項於 2025 年 10 月 27 日宣布的交易,讓 Nokia 股價在 10 月 28 日單日飆升 22.8%,市值突破 418 億美元(約港幣 3,260.4 億元),創下十年新高。Nvidia 將以每股 6.01 美元(約港幣 HK$46.88)的價格認購約 1.66 億股 Nokia 新股,所募集資金將專門用於加速 5G 和 6G 技術開發,以及 AI 雲端市場的戰略布局。這次合作標誌著電信產業進入 AI 原生網絡時代,雙方將共同建立 6G 技術平台,為全球運營商提供從 5G 平滑過渡到 6G 的完整解決方案,同時為 Nvidia 在 AI 基礎設施領域的全球擴張奠定關鍵基石。

AI-RAN 技術重塑電信產業架構

Nvidia 推出的 Aerial RAN Computer Pro(ARC-Pro)平台成為這次合作的技術核心,這是全球首個 6G 就緒的加速計算平台,整合了連接、計算和感知三大能力。Nokia 將其 5G 和 6G RAN 軟件全面適配 Nvidia 的 CUDA 平台,並將 ARC-Pro 嵌入到新的 AI-RAN 解決方案中,使電信運營商能夠通過軟件升級從 5G-Advanced 無縫過渡到 6G。根據行業分析機構 Dell’Oro Group 的預測,AI-RAN 市場將在 2029 年突破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規模,佔整體 RAN 投資的近三分之一。這項技術提升頻譜利用率和能源效率,更重要是能在基站現場直接運行 AI 應用,無需將所有數據傳回中央數據中心處理,大幅降低網絡負擔。Nokia 行政總裁 Justin Hotard 表示,這項合作將「把 AI 數據中心放進每個人的口袋」,實現從 5G 到 6G 的根本性重新設計。美國電信巨頭 T-Mobile 已宣布將於 2026 年開始進行 AI-RAN 技術的現場評估和測試,並將其整合到 6G 開發過程中。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競爭白熱化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在 2025 年展現強勁復甦跡象,Dell’Oro Group 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全球電信設備收入同比增長 4%,預計全年增長 2-3%,市場規模達 6,848 億美元(約港幣 5.34 兆元)。在這個價值超過 6,00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兆元)的市場中,Nokia 與 Ericsson、華為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華為雖受到美國制裁影響,但在中國市場表現強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將 Nokia 擠出中國網絡市場,市場佔有率自美國限制措施實施以來增長約三個百分點。行業分析師 Omdia 預測,到 2030 年 RAN 市場總規模將超過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其中 AI-RAN 細分市場將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美中之間的 5G 和 6G 技術競爭持續升溫,中國願意在 6G 技術上大舉投資,這促使華為在技術創新上變得「比歐洲競爭對手更大膽」。在專利競賽方面,華為擁有最多的 5G 相關專利,緊隨其後的是美國 Qualcomm、韓國 LG 和 Samsung,以及 Ericsson 和中興通訊。

Nvidia 編織戰略投資網絡

Nvidia 在 2025 年展開前所未有的戰略投資攻勢,已完成 51 筆投資交易,遠超 2024 年全年的 41 筆。除了對 Nokia 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投資,Nvidia 在 9 月承諾向 OpenAI 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分階段部署至少 10 吉瓦 (GW) 的 AI 數據中心系統,首批 1 吉瓦 (GW) 系統將於 2026 年下半年使用 Nvidia Vera Rubin 平台推出。這項投資標誌著 Nvidia 與 OpenAI 長達十年合作關係的「下一次飛躍」,從首台 DGX 超級計算機到 ChatGPT 的突破,雙方持續相互推動。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預測 OpenAI 很可能成為下一家市值破兆美元的公司,增長速度將創下業界紀錄。9 月中旬,Nvidia 與昔日競爭對手 Intel 達成歷史性合作,投資 50 億美元(約港幣 390 億元)並共同開發特製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產品,Intel 將為 Nvidia 建立整合 NVLink 技術的特製 x86 CPU。Nvidia 亦向英國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Wayve 承諾投資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支援其開發基於 Embodied AI 技術的 Level 3 和 Level 4 自動駕駛能力。分析師指出,這些投資展示了 Nvidia 如何成為矽谷和 AI 生態系統的核心樞紐,透過戰略投資建立涵蓋晶片、雲端、電信和自動駕駛的完整 AI 產業鏈。

Nokia 轉型之路漸入佳境

Nokia 從昔日手機巨頭轉型為電信設備供應商後,近期業績表現亮眼,2025 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9%(按固定匯率計算),其中光網絡業務強勁增長 19%。這主要得益於來自 AI 數據中心客戶對光纖和雲端基礎設施的強勁需求,公司將 2025 年營業利潤指引上調至 17 億至 22 億歐元(約港幣 144.16 億至 186.56 億元)。Nokia 在 10 月陸續宣布多項重要合作,包括與海灣大橋國際公司 (Gulf Bridge International) 合作建設高容量光網絡,以及在越南、中東、歐洲和美國獲得多項網絡訂單。公司策略聚焦於光網絡、雲端和 AI 驅動的基礎設施,試圖擺脫傳統電信設備商的定位,向多元化網絡技術公司轉型。然而貨幣匯率波動和流動網絡業務壓力仍是短期內的主要風險因素,雖然第三季度財報超出分析師預期,但流動網絡業務的波動性仍可能影響整體表現。在 6G 技術研發方面,Nokia 與 Ericsson、華為和中興通訊同列為全球領先廠商,自 2020 年起就開始投入 6G 技術開發,與弗勞恩霍夫協會 (Fraunhofer-Gesellschaft) 等研究機構合作推動 6G 時代的影片編碼標準化。

6G 競賽正式鳴槍起跑

全球 6G 技術競賽已全面展開,預計將於 2027 至 2028 年開始商業化部署,並在 2030 年代初期正式推向市場。T-Mobile 美國公司技術長 Ulf Ewaldsson 預測,6G 時代將在本世紀末到來,數據使用量將是目前預期的 100 倍,全球將連接超過 5,000 億台裝置,可能創造 10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的經濟價值。6G 技術的核心特徵是 AI 原生網絡,整合通訊、感知、算力和智能四大要素,這與「新基建」和「環保低碳發展」趨勢高度契合。中國在 6G 技術投資上展現出強烈意願,華為今年稍早推出基於 3GPP 的新空中介面技術,顯示其在 6G 研發上的領先地位。然而美中科技競爭可能導致 6G 市場出現「雙軌制」,影響 Nokia、Ericsson 和華為等裝置商的全球市場增長策略。歐洲在 5G 部署上已落後於中國和美國,這使得 6G 時代對歐洲企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AI-RAN 聯盟成員數量已突破 100 家,包括 Vodafone 等新加入者,期望能將 AI 與 Open RAN 整合並實現邊緣智能。亞信科技等中國企業也在 2025 年 1 月正式加入 AI-RAN 聯盟,發布全球首份針對垂直行業的 AI-RAN 白皮書,聚焦智慧園區、智慧礦山、智慧核電、智慧光伏和智慧工廠五大典型場景。

企業影響與未來展望

Nvidia 與 Nokia 的戰略合作為全球企業數碼化轉型提供了關鍵基礎設施支援,AI-RAN 技術將使企業能夠在邊緣端直接運行 AI 應用,大幅降低延遲並提升響應速度。黃仁勳在華盛頓特區向政策制定者發表演講時強調,近 50% 的 ChatGPT 用戶通過流動裝置連接,每月流動端下載量超過 4,000 萬次,傳統 RAN 系統無法應對生成式 AI 和智能代理主導的流動網絡。這項合作也為美國在電信領域重返領導地位鋪平道路,T-Mobile 的積極參與顯示美國運營商對 AI-RAN 技術的高度重視。分析師普遍認為,AI-RAN 技術在近期將更多聚焦於效率提升而非創造新收入流,但長遠來看將成為運營商自動化轉型的關鍵工具。隨著 2025 年標誌著 6G 技術從研究探索轉向技術標準化和系統設計的里程碑年份,Nvidia 與 Nokia 的合作是否能在 6G 時代重新定義電信產業格局?這場始於 AI 晶片的技術革命,最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連接方式和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Nokia Corporation | NVIDIA News | Reuters | RCR Wireless | Nokia Q3 2025 Report

read more
IT 基建資訊及通訊科技

中國電信全球最長空芯光纜貫通:跨境金融通訊邁入次毫秒時代


中國電信全球最長空芯光纜貫通:跨境金融通訊邁入次毫秒時代

中國電信近日成功建立 並貫通全球最長商用空芯光纜,全長 110 公里 ,其中空芯光纜部分達 100 公里 ,連接東莞與香港兩地證券交易數據中心,實現雙向傳輸時延僅 0.93 毫秒 的突破性表現。這條首創的跨境空芯光纜,配合最新 OSU (光業務單元) 傳輸系統,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樹立新標準 ,標誌著中國在下一代光通訊技術商業化應用上取得重大進展。本文將深入解析這項技術創新的核心優勢、對金融業的實質影響,以及其在全球光纖通訊產業中的戰略意義。

三大技術創新建立超低時延通道

中國電信此次項目整合了三項關鍵技術創新,從根本上突破傳統光纖的物理限制。在空芯光纖技術層面,該項目實現了跨區域大規模部署,與傳統實芯光纖相比,空芯光纖利用空氣作為光傳輸介質,使傳輸時延降低超過 30% ,同時具備超低損耗和超低非線性效應特性,為未來更大帶寬傳輸奠定基礎。

裝置層面的革新同樣顯著,中國電信採用符合 IEEE 1953.1-2025 標準的最新 OSU 技術,將裝置 時延降低 40% ,並實現業界領先的 2M 至 100G 無損彈性帶寬調整能力。這項靈活的光業務單元技術能夠提供從 2Mb/s 到 100Gb/s 的服務範圍,支援 大量 OSU 連接承載數據包和恆定比特率服務,同時保證性能並實現高帶寬效率。同時 亦透過精心規劃的路由改善 ,光纜路由時延比原路由減少 10% ,中國電信更針對此項目專門申請了粵港低時延空芯光纜傳輸系統現網項目建設,確保路由效能最大化。

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戰略升級

這條空芯光纜的部署對金融交易市場具有革命性意義,尤其是對高頻交易和跨境證券交易而言。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研究數據 ,在 500 微秒 內發生的訂單取消不足 8% ,但在 50 毫秒 內就有 25% 的訂單取消和 20% 的交易完成,顯示毫秒級甚至微秒級的時延優勢對交易成敗至關重要。BSO 低時延策略主管 Tony Jones 表示,過去五年網絡時延基準持續下降,主要歸功於路由器、交換機和光纖技術的硬件 改進,物理基礎設施正逐步接近光速極限 (299,792,458 米/秒) 。

中國電信針對金融領域客戶的高品質 時延需求,推出超低時延產品 (等級 T1S) ,提供涵蓋網絡接入、寬帶配置、7×24 小時 專屬運維響應以及 QoS 策略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對於算法交易策略而言,高頻股票交易要求時延低於 100 毫秒 ,而外匯和散戶股票交易則需要在 100-300 毫秒 範圍內運作。中國電信的 0.93 毫秒 雙向時延除了 遠超這些標準,更為粵港兩地金融機構提供了顯著的競爭優勢。相較之下,中國移動於 2025 年 8 月 在深圳開通的反諧振空芯光纖商業線路,實現深港證券交易數據中心雙向傳輸時延 1.07 毫秒 ,平均損耗 0.085 dB/km ,顯示中國電信方案在時延表現上具有競爭優勢。

全球空芯光纖產業競爭格局

空芯光纖技術正處於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關鍵階段,全球主要科技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均加速布局。Microsoft 於 2022 年 收購英國空芯光纖製造商 Lumenisity ,該公司成立於 2017 年 ,是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的衍生企業,其專有的 NANF CoreSmart HCF 光纜在 2021 和 2022 年 歐洲光通訊會議展覽會上獲得最佳光纖組件產品獎。Microsoft 計劃在未來 24 個月 內在其 Azure 全球網絡部署 15,000 公里 的空芯光纖,重點支援 AI 和高性能運算場景的低時延、高帶寬需求。

中國企業在空芯光纖技術上的進展同樣引人注目,長飛光纖光纜與中國電信於 2024 年 6 月 合作建成 620 公里 傳輸線路,並與中國移動在深圳至東莞建設 800G 實驗網,驗證了空芯光纖在速率、損耗和衰減方面的優異性能。

產業應用與技術演進脈絡

空芯光纖技術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 19 世紀 ,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勳爵於 1897 年 研究空心介電結構中電磁波的傳輸,為後來的空芯光纖技術奠定理論基礎。然而 這項技術在過去 20 多年 間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直到近年隨著製造工藝和材料科學 breakthrough 才開始進入商業應用。傳統單模光纖自 1980 年代 以來雖有改進,但本質上並未產生根本性革新,而空芯光纖通過將光傳輸介質從固體玻璃轉變為空氣或惰性氣體,實現了範式轉變。

在應用場景方面,空芯光纖的超低時延、寬傳輸帶寬、低損耗和低非線性特性,使其成為數據中心互聯、AI 模型 訓練、金融交易以及海底通訊 網絡的理想選擇。長飛光纖光纜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博士表示,公司已將 AI 考量 融入空芯光纖設計,其降低的時延和更高的傳輸速度對 AI 應用 至關重要。。

企業影響與產業前景展望

中國電信這條全球最長商用空芯光纜的成功部署,除了 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競爭力,更為企業數碼化 轉型提供了關鍵支撐。對金融機構而言,次毫秒級的跨境交易時延將顯著改善高頻交易策略的執行效率,降低滑點風險,並為算法交易系統提供更精確的市場數據 處理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需求持續增長,數據中心間的互聯帶寬和時延要求將更加嚴苛,空芯光纖技術有望成為未來 20 年 光通訊基礎設施的主流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chinatelecom cnBeta科技新聞 長飛光纖光纜 (YOFC) Data Center Dynamic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歐洲百億衛星聯盟反擊 Starlink: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簽署「婆羅摩計畫」


歐洲百億衛星聯盟反擊 Starlink: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簽署「婆羅摩計畫」

歐洲三大航太巨頭 Airbus、Thales 與意大利 Leonardo 公司正式宣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併旗下衛星業務,成立價值超過 100 億歐元(約港幣 848 億元)的合資企業,代號「婆羅摩計畫」(Project Bromo)。這項計畫預計於 2027 年正式營運,將僱用約 25,000 名員工,年營收預估達 65 億歐元(約港幣 551.2 億元),成為歐洲史上最大規模的衛星產業重組行動,目標直指 Elon Musk 旗下的 Starlink 及中國衛星製造商。

戰略自主刻不容緩

歐洲航太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這次合併並非單純商業決策,而是關乎歐洲戰略自主權的關鍵一步。根據德國管理顧問公司 Roland Berger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分析報告,歐洲太空市場佔有率正在急劇萎縮,預計從 2024 年的 17% 下降至 2030 年的 12%,年增長率僅為 6.7%,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相較之下,美國與中國已共同掌握全球 70% 的衛星製造市場與 70% 的發射市場,其中 Starlink 在 2023 年就佔據了發射市場 95% 的增長份額。

歐洲航太局 (ESA) 局長 Josef Aschbacher 在 2025 年 10 月接受法新社專訪時強調:「歐洲絕對迫切需要這項計畫」。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 (CNES) 臨時行政總裁 Lionel Suchet 也指出,太空除了是軍事支援的重要工具,更成為新的衝突戰場,歐洲若無法建立自主衛星能力,將在國防、通訊與科技領域完全依賴外部勢力。烏克蘭戰爭期間,該國使用約 50,000 套 Starlink 終端裝置維持鐵路、學校與醫院的網絡連線,充分證明衛星通訊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地位。

Starlink 優勢難以撼動

SpaceX 的 Starlink 在低軌衛星市場已建立起難以超越的領先地位。截至 2025 年 10 月 19 日,Starlink 已發射超過 10,000 顆衛星,其中約 8,600 顆正在軌道上運行,佔全球人造衛星總數的 60%。這項里程碑是在該公司 2025 年第 132 次 Falcon 9 火箭發射時達成的,而這個發射次數已追平 SpaceX 歷年紀錄,且當時還有兩個多月才到年底。

Starlink 的技術優勢除了在於衛星數量,更在於其獨特的星間鏈路 (inter-satellite links) 技術,能讓衛星之間直接傳輸數據,無需完全依賴地面基地台,從而實現真正的全球覆蓋。相較之下,歐洲的主要競爭者 Eutelsat OneWeb 雖已於 2023 年完成合併,結合地球同步軌道 (GEO) 與低軌道 (LEO) 衛星形成混合星座,但仍未具備星間鏈路能力,通訊仍需依賴地面設施,存在區域依賴風險。值得注意的是,Eutelsat 在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其 LEO 連接業務營收達 5,410 萬歐元(約港幣 4.59 億元),年增 61%,但 GEO 連接業務卻下滑 14.4%,顯示產業正經歷結構性轉型。

同時 Amazon 的 Project Kuiper 也正積極擴張歐洲市場,計劃部署超過 3,000 顆低軌衛星。根據 Oxford Economics 2025 年 6 月報告,Project Kuiper 從 2022 至 2029 年將為歐盟 GDP 貢獻 28 億歐元(約港幣 237.44 億元),帶來年均 3,270 個就業機會,高峰期達 6,610 個職位,其中 26% 的公開投資將投入歐盟太空產業。Amazon 已在愛爾蘭科克市獲批建設衛星閘道器,進一步鞏固其歐洲據點。

三方聯手能否突圍

「婆羅摩計畫」的三家主導企業均擁有豐富航太技術經驗與政府股東背景,因此合併需經過相關政府及歐盟監管機構批准。Airbus 行政總裁 Guillaume Faury、Leonardo 行政總裁 Roberto Cingolani 與 Thales 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Patrice Caine 在聯合聲明中表示:「這家新公司標誌著歐洲太空產業的關鍵里程碑,體現我們共同願景,透過匯集人才、資源、專業知識與研發能力,在日益活躍的全球太空市場中建立更強大、更具競爭力的歐洲地位」。

根據路透社報導,合資企業的股權結構仍在協商中,預計三方將各持有約三分之一股份,營運模式將類似於歐洲飛彈聯盟 MBDA,由法國與意大利分擔主要工作負荷。然而這項合併也面臨嚴峻挑戰:Airbus 於 2024 年 10 月宣布將在其國防與太空部門裁減 2,500 個職位,Thales 也在協商太空部門的大規模裁員計畫。不過 Thales 在 2025 年 10 月 23 日宣布,獲得歐盟 IRIS2 衛星計畫首筆 1 億歐元(約港幣 8.48 億元)工程合約,將暫停原定的太空業務裁員計畫。

歐洲衛星產業專家指出,歐洲製造商過去專注於複雜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但隨著低成本低軌衛星湧入市場,產業格局已徹底改變。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在 2025 年 7 月報告中估計,歐洲在 2025 年佔全球衛星網絡市場 30.8% 佔有率,主要受惠於 IRIS2 等大規模計畫,以及 Eutelsat、Airbus 國防與太空部門、SES 等領先企業的技術創新。然而這些優勢能否轉化為商業競爭力,仍需歐洲克服其對市場寡頭的厭惡心理,並積極引導太空市場與全球巨頭競爭。

IRIS2 與雙軌策略

除了「婆羅摩計畫」,歐盟也正推動 IRIS2 (衛星韌性、互聯互通與安全基礎設施) 計畫,這是繼 Galileo 與 Copernicus 之後的第三大旗艦太空計畫。IRIS2 預計部署約 290 顆衛星,分布於低軌與中軌,總投資額達 106 億歐元(約港幣 898.88 億元),目標在 2030 年開始運營,為歐洲政府、企業與民眾提供安全、高速的低延遲連接服務。

歐盟 IRIS2 跨部門協調員 Jean-Pierre Diris 解釋,雖然 IRIS2 的衛星數量遠少於 Starlink,但其重點在於「安全通訊」,確保歐洲大使館、軍隊作戰區域與政府服務在環境危機時,即使地面技術失效仍能保持連線。ESA 系統關鍵外部介面官員 Helmut Spitzl 強調:「IRIS2 是歐洲對日益競爭與互聯世界的大膽回應,它將實現安全通訊的戰略自主,確保歐洲政府、企業與公民不再依賴外部系統」。

不過 IRIS2 與「婆羅摩計畫」的關係仍需進一步釐清。Thales 已參與歐洲航太局的 HydRON 計畫,這是一項利用衛星間雷射訊號傳輸的高速光學網絡專案,目標達到每秒 1 TB 的網絡速度。「婆羅摩計畫」若能與 IRIS2 形成互補,將大幅提升歐洲在衛星製造與服務兩端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重組與未來展望

全球衛星網絡市場正經歷快速擴張,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成長三倍。偏遠地區對高速網絡的需求持續增加,低軌衛星因其較低延遲與更快速度,正逐漸縮小與光纖、5G 的差距。根據 EY 在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報告,低軌衛星目前在歐洲的應用主要集中於農村與難以到達地區,但隨著技術成熟,可能從利基市場演變為全面競爭者,或與光纖與無線網絡形成混合模式。

然而歐洲要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取得突破,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歐洲的火箭推進技術仍落後於美國,Airbus 的 Ariane 火箭至今仍無法像 SpaceX 的 Falcon 火箭一樣重複使用,導致發射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歐洲太空產業的碎片化決策機制削弱了其競爭力,不像美國擁有統一的國家戰略。第三,中國正積極發展國網 (Guowang) 計畫,由中國衛網主導,計劃部署超過 13,000 顆衛星,並透過「一帶一路」太空資訊走廊與亞非拉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挑戰歐美在全球太空治理的標準制定能力。

雖然如此,「婆羅摩計畫」仍為歐洲太空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三家企業承諾將透過整合資源產生每年約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的協同效益,並在關鍵技術如大型星座部署、先進通訊系統與地球觀測方面加速創新。這項合併也為員工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讓他們成為這項雄心勃勃計畫的核心。

「婆羅摩計畫」能否真正改變歐洲在全球衛星市場的弱勢地位,將取決於三方能否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市場開拓上取得突破。對於依賴衛星通訊的企業而言,這項合併將提供更多選擇,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風險。

 

資料來源: Reuters Bloomberg Phys.org European Space Agency Polytechnique Insights

read more
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整合政府 App 的重要性 從「智方便」到「智未來」的戰略機遇


整合政府 App 的重要性 從「智方便」到「智未來」的戰略機遇

 

近日,立法會議員 黃俊碩 Edmund Wong 就政府部門開發及維護應用程式(App)的事宜提出質詢,指出部分 App 使用率偏低、開發及維護成本高昂,甚至出現功能重疊、操作不便等問題。他期望政府能整合分散的 App 至「智方便」平台,實現「一 App 通用」。黃議員的提議切中時弊,筆者對此深表贊同。整合政府 App 不只對提升市民便利性的技術作出優化,更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其核心在於整合原本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為香港發展人工智能(AI)應用和開放數據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全球趨勢:從單一功能 App 到一站式服務平台

縱觀全球,各國政府早已意識到分散式 App 帶來的弊端,並積極轉向建設一站式、綜合性的「超級 App」(Super App)或數字服務平台(編按:即數碼服務平台,下依筆者個人意願寫為「數字」)。不只是簡單的應用程式整合,更是政府服務理念的根本轉變——從「部門為本」轉向「市民為本」。以下幾個國際及內地案例,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中國廣東省的「粵省事」平台展現了移動政務服務整合的強大潛力。該平台於 2018 年 5 月正式上線,整合了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和獨立 App 三端,成為全國首個集成民生服務的移動政務平台。「粵省事」的核心創新在於「一碼通辦」——通過「粵省事碼」,市民可以完成住店、乘車、疫情防控查驗、政務大廳辦事等多種場景的身份認證和服務獲取。截至目前,該平台已累積近 2 億實名註冊用戶,上線服務事項超過 2500 項,成為全國用戶最多、活躍度最高的省級移動政務服務平台。

新加坡的 Singpass 平台則代表了另一種整合模式——通過 API 驅動架構實現公私營機構的深度連接。Singpass 不只是一個身份認證平台,更是一個數據共享基礎設施。其核心功能 Myinfo 實現了「一次性原則」(once-only principle),即公民只需向政府提供數據一次,系統會在用戶授權後自動在不同服務中重複使用這些數據。此外,Singpass還提供數字簽名、生物識別等高階功能,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目前,該平台擁有超過 500 萬用戶,每月處理約 4100 萬次交易,已成為新加坡公私營數字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

愛沙尼亞的 X-Road 平台則展示了數據整合的最高境界。X-Road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安全數據交換層,自 2001 年推出以來,已連接了所有政府部門及部分私營機構的數據庫。通過X-Road,警察可以閱覽醫療系統、稅務機關或商業登記處的數據,反之亦然,實現了完全互操作的數字政府。這一平台每年為愛沙尼亞節省超過 1300 年的工作時間,使該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100%政府服務數字化的國家。X-Road的開源技術方案已被超過 20 個國家採用,成為全球數字政府的標杆。

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超越了簡單的應用程式聚合,而是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底層數據基礎設施。廣東「粵省事」的便捷,源於其背後龐大的數據庫整合;新加坡「Singpass」的強大,在於其標準化的 API 接口打通了公私營機構的數據壁壘;愛沙尼亞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首個 100% 數字化服務的國家,其「X-Road」數據交換平台居功至偉。

 

數據整合:釋放 AI 潛能、催化開放數據

將政府 App 整合至「智方便」平台,其最深遠的意義在於打破「數據孤島」。當原本分散在運輸署、稅務局、食環署等不同部門的數據能夠在一個統一、安全的平台上互聯互通時,其價值將呈指數級增長。這為政府發展AI應用和推動開放數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賦能政府 AI 應用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海量、高質量的數據。數據整合恰恰為政府 AI 應用提供了最寶貴的「燃料」。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研究指出,政府機構若能充分利用AI,可在案件處理等領域節省高達 35% 的預算成本。例如,AI 可以自動審閱大量申請文件,利用跨部門數據驗證資訊,將以往需時數天甚至數周的審批流程縮短至幾分鐘,大幅提升行政效率。

整合的數據還能勾勒出更完整的市民畫像和城市運行狀況。AI 可以基於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例如,通過分析交通、天氣和人口流動數據,智能調控交通燈信號;又或者根據市民的個人情況(如家庭狀況、收入水平、健康記錄),主動推送其可能符合資格的福利或服務,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轉變。

 

催化開放數據生態

數據整合也為「開放數據」(Open Data)政策的實施鋪平了道路。當政府內部數據實現了標準化和互聯互通,對外開放的技術門檻和成本將大大降低。一個統一的平台可以作為官方的數據開放門戶,通過標準化的 API 接口,向公眾和企業安全、有序地開放脫敏後的政府數據。

開放數據將極大激發社會創新。初創企業可以利用開放的交通數據開發創新的出行應用;金融機構可以結合經濟統計數據開發更精準的風險評估模型;學術機構可以利用公共衛生數據進行流行病學研究;非政府組織可以利用環境監測數據推動環保政策的完善。美國聯邦政府的《開放政府數據法》要求聯邦機構使用標準化的機器可讀數據格式發布信息,這一要求的實現,需要政府首先在內部實現數據的標準化和整合。

數據整合、AI 應用和開放數據三者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數據整合為 AI 和開放數據提供基礎,AI 應用提升了數據處理能力和服務效率,而開放數據則引入社會力量,反過來推動政府服務的持續創新。

 

對香港的啟示:從「智方便」邁向「智未來」

黃俊碩議員的提議為香港數字政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區政府應抓住此次整合 App 的契機,將「智方便」的定位從一個「應用程式入口」提升為一個「數據與服務的基礎設施平台」。
首先,香港需要借鑒愛沙尼亞 X-Road 的經驗,建立一個類似的底層數據交換平台。這個平台應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安全協議,在保障數據主權和隱私的前提下,打通各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脈絡。這不僅能提升政府內部的協同效率,更能為未來的智能化服務奠定基礎。

其次,在平台設計之初,就應為 AI 應用預留空間。政府應主導開發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AI應用,如智能客服、自動化審批、個性化服務推薦等,並通過 API 接口,賦能業界開發更多創新的智能化公共服務。新加坡的 Singpass API 就是這種模式的體現,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都可以通過標準化接口,取得身份認證和數據服務。

第三,政府應盡快制定清晰的開放數據路線圖,明確開放的數據範圍、格式和時間表,並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開放平台。通過開放數據,香港可以激發社會創新,培育數據經濟,提升城市競爭力。同時,必須建立健全的數據治理框架,明確數據所有權、使用權和共享規則,制定數據質量標準,建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機制,確保數據在整合、應用和開放過程中的合規性和安全性。

 

結語

將政府 App 整合至單一平台,絕非僅僅是為了減少手機屏幕上的圖標數量。這是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變革,其核心是數據的整合與流通。這一步棋走好了,將極大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為香港在AI時代的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我們期待政府能高瞻遠矚,採納黃俊碩議員的建議,不只要做到「一 App 通用」的「智方便」,更要通過數據賦能,邁向一個真正萬物互聯、智能驅動的「智未來」。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華為 AgenticRAN : AI 驅動無線網絡 企業為 6G 作更佳準備

華為無線解決方案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趙福全,在上海發表題為「AgenticRAN:以有限創造無限」的演講,首次深入解析華為 AgenticRAN 架構,標誌著無線網絡進入 AI 原生時代。面對流動 AI 流量激增 100 倍的挑戰及環保發展需求,華為基於「有效性、可靠性、成本」三大關鍵因素,將 AI 逐層引入無線網絡,重新定義網絡價值創造模式。本文將深入分析 AgenticRAN 的技術創新突破、產業影響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此革命性架構如何為電訊營運商開啟新的商業變現機會。

AI 原生網絡架構重構產業格局

華為 AgenticRAN 架構的核心創新,在於將 AI 從輔助工具轉變為網絡基礎設施的原生能力,透過三層 AI 能力疊加實現網絡價值的指數級增長。在有效性層面,華為突破傳統單場景 AI 的局限,開發出具備多場景泛化能力的 AI 模型和演算法,能根據具體業務需求動態調整網絡資源配置。此創新令同一套 AI 系統能同時服務於不同網絡場景,大幅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可靠性方面,華為建立了嚴格的參數設定、數據私隱保護和網絡安全控制機制,確保 AI 在無線網絡中長期穩定可靠運作,避免不可預測的異常或「幻覺」現象。

電訊行業分析師指出,AgenticRAN 的成本改善策略,體現了華為對無線網絡效率優先原則的深入理解。透過持續改善算力分配和營運商資源配置,華為實現性能與成本的最佳平衡點,為營運商提供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業界專家認為,這種分層引入 AI 能力的策略,避免了一次性投資過大的風險,令營運商能根據實際需求逐步部署 AI 功能。

三大方向開啟商業變現新模式

Agentic Service:過去要調用複雜技術接口的網絡功能,現在只需用自然語言「對話」控制,讓新服務更快上線,幫企業快速變現。

Agentic AN:多個智能代理在組織管理下協同作業,可用自然語言發出指令,自動完成網絡優化,節省運維時間和成本。

自適應AI優化,根據環境動態調整頻率、功率等資源,提高網絡速度和能源利用率,實現最高效率。

 

自主網絡時代的企業機遇與挑戰

這個智能網絡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幫企業節省大量運營和維護成本,最終降低整體投入。華為認為,這是無線網絡邁入自主智能新時代的開始,未來將幫助企業創造更多商業機會和創新可能。總結來說,AgenticRAN 就是一種利用 AI 智慧大腦,讓無線網絡變得更靈活、更安全、更省錢的技術,幫助企業在 5G-A 時代中更快、更好地服務用戶。

資料來源:
華為官方網站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傳 Intel 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科技巨頭聯手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傳 Intel 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科技巨頭聯手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根據彭博報導,Intel 正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這項潛在合作將為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帶來重要轉機。有消息指,雙方已就加深合作展開初步洽談,雖然談判仍處早期階段且不保證達成協議,但消息一出已令 Intel 股價大漲 6.4%。這項投資討論緊隨 Nvidia 宣布投資 Intel 50 億美元 (約港幣 390 億元) 後進行,顯示科技業巨頭正重新整合供應鏈佈局。分析師認為,此舉將為 Intel 的復興計劃注入信心,同時協助 Apple 分散製造風險,減少對台積電的過度依賴。

戰略聯盟背後的商業邏輯

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正積極推動公司轉型,將這家傳統整合元件製造商轉型為代工服務供應商。權威分析機構 Bernstein 指出:「Intel 近期已獲得約 160 億美元 (約港幣 1,248 億元) 的資金,繼續尋求投資夥伴既是信心票,也反映特朗普政府可能鼓勵此類合作」。產業專家 Jack Gold 進一步分析:「這項合作對雙方都極其有利,但也將對 AMD 等競爭對手造成不利影響,畢竟兩大競爭者聯手絕非正面結果」。

從財務角度看,Intel 代工業務 2023 年虧損 70 億美元 (約港幣 546 億元),2024 年虧損更擴大至 130 億美元 (約港幣 1,014 億元),幾乎增倍。投資銀行 Stifel 分析師 Ruben Roy 認為,與 Nvidia 的合作「讓 Intel 在 AI 基礎設施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同時擴大 Nvidia 的觸及範圍」。Apple 的潛在投資將進一步鞏固 Intel 的財務基礎,為其 18A 製程技術發展提供關鍵支援。

 

產業專家多角度解析

半導體產業研究機構 KPMG 最新調查顯示,39% 的產業高層認為非傳統半導體公司進入市場將加劇人才競爭,35% 預期將出現新競爭者。McKinsey 報告指出,全球半導體公司計劃在 2030 年前投資約 1 兆美元 (約港幣 7.8 兆元) 建設新廠房,但仍需克服規模化障礙。

TrendForce 產業分析師表示:「Intel 與 Apple 的合作談判,代工業務被視為關鍵要素」。這呼應了路透社分析師 Stephen Nellis 的觀點,他指出這項夥伴關係「可能讓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下一代製造技術站上更穩固基礎」,特別是如果聯合產品創造足夠產量,將為 14A 製程帶來信心。

Mordor Intelligence 市場研究顯示,半導體市場呈現高度集中特徵,台積電、Samsung 與 Intel 共同主導 2 納米和 1.8 納米技術路線圖。Apple 擴大垂直整合策略,引入自主設計的蜂窩數據機,多家汽車原廠也資助專用晶片開發中心以保障供應連續性。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構

特朗普政府 8 月對 Intel 進行罕見入股約 10%,這項不尋常安排被視為提振國內製造的關鍵舉措。白宮發言人 Kush Desai 強調:「納稅人在 Intel 成功中擁有股權,政府支援像 Intel 這樣的標誌性美國企業採取最佳行動鞏固美國科技主導地位」。

Apple 承諾投資 6,000 億美元 (約港幣 4.68 兆元) 擴大美國製造業務,與 Intel 的潛在合作符合特朗普政府推動供應鏈本土化政策。SiliconAngle 分析指出,此舉將讓 Apple 在特朗普心中加分,同時幫助 Apple 抵禦過度依賴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情況下。Intel 目前控制 75% 至 85% 的 AI PC 市場,與 Nvidia 合作將為後者提供更好機會成為「真正的平台合作夥伴」,而非僅是晶片供應商。這項戰略佈局反映出科技巨頭正重新思考垂直整合與水平合作的平衡。

技術創新與市場前景

Intel 18A 製程技術目前已進入風險量產階段,預計 2025 年第四季達到量產規模。公司更新的先進封裝技術路線圖包括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器 (EMIB-T)、Foveros 3D 封裝技術增強版,以及 Foveros Direct 銅對銅混合接合互連技術。

The Futurum Group 分析師 Richard Gordon 觀察到,Intel Foundry 在 Direct Connect 活動中展現「客戶至上思維」,重新思考「完全複製」等傳統做法,強調敏捷性、靈活性與外部夥伴協作。陳立武已指示團隊定義具備簡潔架構、更佳成本結構的下一代產品系列,並親自審核每項重大晶片設計。

全球半導體製造裝置市場預計 2032 年達 2,032 億美元 (約港幣 1.58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 10.28%,主要受 3D 堆疊等先進技術推動。Expert Market Research 預測,半導體市場 2024 年規模 6,250.5 億美元 (約港幣 4.88 兆元),將以 7.70% 年複合成長率增長至 2034 年的 1.31 兆美元 (約港幣 10.22 兆元)。

競爭格局的戰略重塑

Intel 與 Apple 的潛在合作將重新定義半導體競爭格局。Citi 分析師 Christopher Danely 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整合他公司圖形技術不會讓 CPU 更具競爭力,因為處理器才是 PC 性能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多數分析師認為這項合作具有更深層戰略意義。

台積電與 Intel 的關係正經歷新一輪變化。TSP Semiconductor 分析指出:「台積電與 Intel 的動態關係反映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與快速演進」。Intel 長期堅持 IDM 模式,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進步,與台積電的關係從激烈競爭轉向戰略夥伴,現在可能再次走向分化。

Morningstar 分析師指出:「Intel 與 Nvidia 的新關係將從產品和設計夥伴關係開始,但可能標誌著大型科技公司和 AI 領域更廣泛的重新調整」。這種重新調整正推動整個產業重新思考垂直整合與專業分工的最佳平衡點。

資料來源:
Yahoo Finance
Bloomberg
Reuters

read more
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3Business Empower 企業高峰會 2025 : 香港科技生態系統重大突破 AI 與 5G 融合重塑商業格局

和記電訊香港旗下 3Business 品牌成功舉辦首屆「3Business Empower 企業高峰會 2025」,吸引超過 1,500 位各行業決策者參與,標誌著香港在 AI 產業化過程中邁出關鍵一步。這次由 Microsoft 冠名贊助的盛會於 9 月 25 日在中環長江集團中心舉行,匯聚了包括 Google、Amazon Web Services、Fortinet 等 20 多家科技巨頭。峰會期間簽署的多項合作備忘錄涵蓋 AI、5G、ESG、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預示香港將在三個核心方向發展:技術融合創新、加深跨界協作,以及提升新質生產力。

3Business Empower 企業高峰會 2025 : 香港科技生態系統重大突破 AI 與 5G 融合重塑商業格局

 

科技賦能策略全面啟動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古星輝在峰會上強調,這次高峰會是推動本地企業引入 AI 等創新科技的重要平台,有助各行各業體現「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的發展目標。古星輝表示,透過業界交流、專家分享以及展示 AI 與 5G 的應用實例,企業能夠體驗嶄新科技如何為業務注入新動力,並提升新質生產力,開拓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這一戰略定位反映出香港正從傳統金融中心向科技創新樞紐轉型的決心。峰會設立的六大專題論壇緊扣 AI 與員工協作、全球連線與智慧融合、低空經濟重塑交通體系等熱門議題,為與會者提供了深入的行業洞察。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古星輝表示,3Business 把高速穩定 5G 網絡結合 AI 技術,為企業肩負起賦能者角色。

產業融合締造新商業生態

Microsoft、Vodafone、Google Cloud 等科技龍頭企業的專家在峰會上分享了 AI 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前景,特別強調 5G 網絡在支援 AI 應用方面的關鍵作用。根據業界觀察,現時香港企業在數碼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技術整合複雜、成本效益平衡以及人才缺口等問題。順豐香港等物流企業代表指出,AI 與 5G 技術結合將顯著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預計可將物流成本降低 15% 至 20%。同時 Cloudflare 等網絡安全公司強調,在 AI 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數據安全策略,建立更完善的防護體系。這些多元化專家觀點為企業制定 AI 應用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左起︰和記電訊香港控股財務總裁吳汝鏗 / Microsoft香港區域科技長許遵發 /Microsoft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劉彬星/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古星輝/香港華為國際和記系統部部長崔晶/ 和記電訊(香港)技術及營運轉型總裁梁丙曜 /和記電訊(香港)企業市場高級副總裁麥紀欣

合作備忘錄開啟協同創新時代

峰會期間簽署的五項戰略合作備忘錄展現了香港科技生態系統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與 Microsoft 的合作,重點在於運用 AI 及 5G 技術,加速各行業的數碼轉型,並共同開發 AI 與 ESG 方案,協助企業符合法規要求。香港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商會的合作協議,則瞄準新興的低空經濟領域,計劃利用 5G 技術提升低空交通運作效率,並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的研發對接。物業管理領域的創新同樣備受關注,高衛物業管理及港基物業管理將與和記電訊合作,推動智慧樓宇管理及 PropTech 生態系統發展。諾達科技機械人和 Trio AI 的合作協議,亦涵蓋了 5G 智慧機械人在校園、零售、物業管理、建築工程及政府部門等多元場景的應用。這些合作協議簽署,標誌著香港正在構建更完整的科技創新生態鏈。

香港科技創新發展脈絡與前景

回顧香港科技發展歷程,從 2018 年政府推出「智慧城市藍圖」,到 2021 年發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再到今年 AI 技術的全面普及應用,香港正逐步建立以創新科技為驅動的新經濟模式。現時香港股市的市盈率平均為 10 至 12 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這為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投資提供了良好的資本環境。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發展局正積極推動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目標是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這與科技創新形成了良性互動。相較於新加坡和東京等亞洲科技中心,香港在 AI 與金融科技結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預計未來三年將吸引更多國際科技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

企業轉型新機遇與挑戰並存

這次高峰會成功舉辦,為香港企業數碼轉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特別在 AI 應用成本效益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隨著 5G 網絡覆蓋不斷完善和 AI 技術持續演進,預計香港將在智慧城市建設、金融科技創新、物流供應鏈改良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然而企業在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如何平衡創新投資與風險控制,以及如何培養相應技術人才,仍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關鍵議題。香港能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保持競爭優勢,將取決於政府、企業和學術機構的協同努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