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支付系統

支付系統

從一杯咖啡看香港「數字化」轉型之路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愚公最近經常往來深圳香港兩地、剛剛在蓮塘口岸訂購了一杯瑞幸咖啡的拿鐵。透過微信「小程序」輕鬆點擊,便可完成下單、付款,甚至選擇自取或外賣,這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實則反映中國內地數字化(編按:即一般稱呼的「數碼化」,本文依作者意願稱呼為「數字化」)生活的高度普及與效率。咖啡店和外賣服務能夠如此順暢地運作,背後依靠的是一套成熟的個人身份認證和付款系統、流動網絡的全面普及,以及民眾對流動互聯網應用知識的普遍掌握。這種高效、便捷的數字化生活方式,已成為中國內地的常態。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一海之隔的香港,卻會發現其在新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之路上,面對與內地截然不同的挑戰與機遇。本文將以內地零售企業的數字化商業模式作為引子,深入分析香港目前在數字化基礎建設方面所面對的限制,並指出急需改善的多個方面,以期香港能更順利融入全球數字經濟浪潮。

 

香港數字化基礎建設的現況與限制

中國內地數字化進程迅速推進,反觀香港在新經濟發展中面對不少挑戰。雖然香港長期憑藉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高效營商環境見稱,但在數字化轉型和新經濟潮流中,卻顯得稍為落後。這點出香港當前的核心問題:若要趕上大灣區急速發展,香港必須擺脫過往基礎建設上的種種限制。

 

傳統付款模式的局限

香港的八達通系統雖然使用歷史悠久且普及率高,但其主要應用於離線模式,缺乏類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那種結合資料、付款與身份認證的綜合性平台。這導致用戶體驗變得零碎難整合,難以實現網上、實體無縫銜接的數字化生活。例如在內地,一個應用程式即可處理點餐、付款、會員積分、物流追蹤等多項功能;在香港,這些往往要透過多個獨立系統或實體卡來完成,效率明顯較低。

 

數字化服務的「最後一哩路」挑戰

香港近來出現拼多多自取混亂情況,進一步反映數字化物流與服務協調不足。雖然網上購物平台發展快速,但當涉及實體店鋪提貨、倉儲管理與資料流轉時,若欠缺高效數字化系統支撐,整體服務體驗便會打折扣。不但削弱消費者信心,更拖慢跨境電商在香港的進一步拓展。

 

實名認證與跨平台資料整合的難題

中國內地的微信與支付寶平台,已全面整合實名認證、付款與社交功能,再配合「數字灣區」等政策推進,令跨平台資料流轉更為順暢。但香港方面仍明顯落後。例如市民預約康樂設施時,往往需透過康體通系統,流程繁複,體驗不佳,加上與其他平台無法有效整合。同樣問題亦出現在大型演唱會或體育活動門票發售環節,經常因欠缺統一高效的實名認證與防黃牛系統而出現混亂,甚至衍生炒賣票情況,影響市民便利性與香港作為國際盛事城市的形象。雖然 iAM Smart 是香港邁向數字身份的重要一步,但其應用場景與行業間資料整合程度仍遠遜內地同類平台的廣度與深度。

 

智慧城市發展中的資料管理與法規滯後

香港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但整體進程卻受到公開資料立法與合規支援不足影響。資料是智慧城市營運核心,但在收集、共享、運用與保障等層面,香港的法律與政策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現時缺乏清晰的資料治理框架,不但引發市民對私隱問題的關注,也削弱政府與企業應用大數據進行城市管理和服務創新的能力。

 

人才與創新生態之爭

香港現正面對人工智能與創科相關人才短缺問題,尤其在技術研發與落地應用方面。與內地大量工程師與科技人才儲備相比,香港在吸引與挽留頂尖人才方面仍需更多努力。創新生態系統尚未完善,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創科,但與大灣區城市在產學研整合、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仍存規模與效率差距。

 

政策與法規的適應能力

數字化轉型要求政府於政策制訂、審批流程等多方面作出相應調整與改良,以迎合新經濟的急速發展。如何在保持傳統優勢同時推動創新,成為香港政府當前的重大考驗。

 

香港的未來:落實數字化基礎建設、停止空談

瑞幸咖啡的成功與中國內地數字化生活的全面滲透,為香港提供一個清晰範例:新經濟崛起離不開扎實的數字化基礎建設。香港若要趕上大灣區乃至全球發展步伐,必須停止流於口號與單一項目開發,而是要徹底落實全方位數字化建設。

香港需在多個領域積極行動,重點包括:

升級數字支付基礎設施
建立完善的數字物流與協調系統
加快智慧城市資料治理與法規配套
強化實名認證與跨平台資料整合能力
發展與吸納數字科技人才

 

打破部門隔閡,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

香港擁有國際化視野、完善法律制度與金融實力,這些都是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優勢。但若無法徹底擺脫舊有基建依賴,無法真正落實數字化轉型,這些優勢將難以發揮。瑞幸的故事提示我們,數字化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推動商業與社會進步的核心驅動力。我期望香港能在穩定幣合規方面作出突破,特別在身份認證、付款平台與資料交換上,為轉型注入活力。香港需要更開放思維與實事求是的行動,全方位擁抱數字化,方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搶佔優勢,與大灣區形成協同效應,共創繁榮未來。

作為一位深入體驗兩地數字化差異的互聯網與金融科技從業者,愚公堅信香港有潛力在保有優勢的同時,加快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政府、企業與社會各方能否凝聚共識,攜手推動這場歷史性變革。唯有如此,香港方能真正融入新經濟潮流,實現可持續繁榮。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

read more
企業趨勢支付系統

香港無現金支付發展困局:亞洲零售支付競賽中的落後者 從八達通、PayPay、Alipay 及 Wechat Pay 部處跨境支付方案啟示

在東南亞各國迅速建立無縫整合的無現金支付未來之際,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卻陷入幾乎停滯的狀態。泰國、新加坡等鄰國的中央銀行已成功推出全國性電子支付方案,並將系統連接起來,讓公民和商戶能夠進行即時、低成本的跨境交易。遊客可以使用本地手機應用程式付款,而小商戶則能即時收到資金。相比之下,香港的零售支付環境仍然分散且成本高昂,陷入發展困局。這種停滯狀況,源於根深蒂固的舊有系統、監管框架不足,以及在定義亞洲商業未來的區域整合上採取的落後方法。

作者 : Emil Chan 陳家豪

東南亞的飛躍:無邊界數碼經濟的藍圖

東南亞的進步,是政府主導協作創新能夠實現的有力典範。東盟支付連接計劃推動了一個充滿活力、互聯互通的網絡。其核心是泰國的 PromptPay 和新加坡的 PayNow 等國家實時支付系統,這些系統已成為各自數碼經濟的支柱。

這些系統已超越國內成功,建立了關鍵的雙向跨境連接。在新加坡的泰國遊客或在泰國的馬來西亞遊客,現在只需用本地銀行應用程式掃描標準化 QR Code,就能支付商品和服務。交易即時完成,並使用具競爭力的匯率,最重要的是對當地經濟而言,商戶能以最低成本即時收到付款。至關重要的是,這些連接是雙向的:新加坡人可以使用 PayNow 在泰國付款,泰國人可以使用 PromptPay 在新加坡付款。兩國商戶都可以接受遊客付款,而無需額外的系統或帳戶。

 

表 1:主要東盟國家 QR Code 2023 年跨境支付計劃,香港缺席其中

 

這個網絡不僅是一種便利,它是一種戰略性經濟工具,促進了旅遊業、貿易和數百萬小企業的金融包容性,而這些小企業正是這些經濟體的命脈。雙向連接確保利益雙向流動,同時支援出境旅客和入境旅遊收入。

表 2:主要東盟跨境支付連接與香港的比較時間線

香港的矛盾:先進技術,採用滯後

香港並非沒有自己的先進基礎設施。香港金融管理局 (金管局) 於 2018 年推出了「轉數快」(FPS),這是一個全天候實時支付平台,支援不同銀行和電子錢包之間的多貨幣 (港元和人民幣) 交易。截至 2025 年 7 月,FPS 已錄得超過 1,700 萬次註冊,證明了其在個人對個人 (P2P) 轉帳領域的成功。

矛盾之處在於,雖然現代實時支付生態系統的技術存在,但在關鍵的零售領域,特別是在中小企業中,其採用率仍然偏低。大多數香港企業仍然偏好現金、信用卡或舊有的八達通系統。即使政府鼓勵,許多商戶仍然不願採用更新的無現金支付方式,造成了系統潛力與其對更廣泛經濟的實際影響之間的脫節。

 

表 3:香港 FPS 因系統缺失並不被商戶廣泛使用

舊有基礎設施:FPS 的阿喀琉斯之踵 (Achilles’ Heel)

儘管擁有現代化的前端功能,香港的 FPS 其後端系統卻建基於不符合全球可靠性與維護標準的舊有架構。一大問題是系統在更新和維護期間需要延長停運時間。雖然其他金融中心的現代支付基礎設施可以實現幾乎零停運時間的更新,但 FPS 定期需要數小時的服務中斷來進行系統升級。

這些計劃的維護時段通常持續 4 至 6 小時,造成的中斷在倫敦、新加坡或紐約等金融中心是不可接受的。在一個對關鍵金融基礎設施的基本期望是全天候可用的時代,這些定期服務中斷代表了重大的競爭劣勢,反映了香港支付系統中的技術債務。

與新加坡的 PayNow 透過滾動部署實現近乎零停運時間的更新相比,突顯了雖則香港擁有金融科技領導者的聲譽,但技術差距已經出現。

 

監管差距:缺失的競爭框架

香港無現金支付困局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缺乏與其他已發展經濟體相當的全面競爭框架。與擁有競爭與市場管理局 (CMA) 的英國或擁有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 (CCCS) 的新加坡不同,香港的競爭監管機制缺乏專門焦點和執行權力,無法確保在快速發展的支付市場中的公平競爭環境。

香港的《競爭條例》於 2012 年制定,2015 年全面實施,提供了一個一般框架,但缺乏使其他司法管轄區能夠促進支付生態系統創新的特定行業條款和監管力度。競爭事務委員會雖然在某些領域做出了努力,但未能展示出如英國、歐盟、新加坡甚至內地等在支付市場監管干預方面的積極主動態度。

這種監管差距帶來了重大後果:

傳統系統的市場主導地位未受到挑戰,現有市場參與者能夠維持有效排除競爭對手的獨家安排。

「基本設施原則」即對市場競爭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應以公平條件向所有市場參與者開放的原則,未能有效應用於支付基礎設施。

網絡效應自然有利於現有企業,而沒有透過監管干預來平衡,這些干預本應可降低創新的新晉市場參與者的進入門檻。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 CCCS 對支付市場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方法,發布了電子支付指南並調查潛在的反競爭行為。英國的支付系統監管機構與 CMA 合作,強制實施開放銀行和互通性要求,這些要求已經改變了英國的支付格局。香港缺乏對支付系統的同等專門監管焦點。

 

中國內地整合:遲來的進步

2025 年 6 月,香港推出了支付互通,將香港的 FPS 與中國內地的網上銀行支付系統連接起來。這種雙向安排使兩地居民能夠進行實時跨境支付,支援港元和人民幣交易,適用於薪資發放、學費支付和醫療費用等場景。

雖然這代表了進步,但它比東南亞國家建立跨境網絡的時間晚了數年。金管局總裁余偉文稱其為「中國內地與香港經濟整合領域的里程碑」,但其實施主要集中在大型金融機構,而非為中小企業創建可存取的框架。問題仍然存在:這種整合是否會為香港的小商戶帶來實質性好處?這些商戶在支付營運中仍然面臨高成本和複雜性。

 

單向跨境問題

最近的發展突顯香港支付基礎設施的結構性限制。2025 年 10 月,八達通宣布與日本最大的電子支付平台 PayPay 合作,該平台擁有超過 7,000 萬用戶和數百萬商戶。表面上這似乎是進步。香港旅客現在可以使用八達通應用程式在日本的 PayPay 商戶付款,享受零交易費和優惠匯率。

然而這種合作揭示了兩大關鍵缺陷,體現了香港的支付困局:

首先,整合基本上是單向的。香港持卡人可以在日本付款,但反之則不然。到訪香港的日本遊客不能在香港商戶使用 PayPay 帳戶付款,除非這些商戶單獨整合 PayPay 系統。這與東盟的雙向連接形成強烈對比,在那裡,泰國商戶可以使用他們現有的基礎設施,接受新加坡遊客的 PayNow 應用程式付款,反之亦然。

其次,即使共享技術基礎,整合仍然難以實現真正的互通性。香港的八達通和日本的交通系統使用相同的 NFC 標準 (FeliCa 技術)。然而根據高層的說法,合作目前只專注於使用 QR Code 和流動應用程式的實體店場景,網上支付整合仍然是未來的願景。這揭示了雖則營運數十年並共享技術標準,香港仍未建立能夠與其他現代支付系統無縫整合的開放、API 驅動的基礎設施。

這種不對稱對香港經濟有深遠影響。雖然出境旅客獲得便利,但香港商戶沒有受益。他們無法利用日本遊客 (或其他市場的遊客) 的消費能力,除非進行單獨、昂貴的整合。相比之下,曼谷的一家小麵館可以使用連接到其國內由央行主導的 PromptPay 帳戶的單一 QR Code,接受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遊客的付款。

表 4:香港發展無現金跨境支付目前仍然停留在單向整合階段

中小企業的擠壓:成本與複雜性夾擊

對香港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現金支付環境不是機遇,而是高成本和複雜的迷宮。與東南亞統一、低成本的系統不同,香港商戶面臨著分散的市場,有各種支付選項,每種都有自己的費用結構和硬件要求。

無現金支付的交易費用對於利潤微薄的小企業可能是高得令人卻步。2025 年的報告顯示,支付閘道費用可能從每筆交易 1.5% 高達 4.5%,通常還伴隨著額外的月服務費和退款手續費。這些成本與接受現金的近乎零成本或與既有系統相關的較低費用形成鮮明對比,使採用更新電子錢包的商業案例難以證明其合理性。

此外,缺乏統一的 QR Code 標準意味著商戶可能需要多種裝置和系統來滿足使用不同電子錢包 (如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香港等) 的客戶。這種複雜性增加了營運負擔,成為採用的重大障礙,使許多中小企業停留在過去。像八達通與 PayPay 這類的單向跨境合作,意味著香港商戶完全錯過了利潤豐厚的入境旅遊支付市場,除非他們投資於另一個單獨的系統。

表 5:香港商戶接受無現金支付所需成本遠較周邊地區可高出超過 10 倍

未來視野:由穩定幣驅動的支付系統

香港透過 2025 年 5 月通過的《穩定幣條例》,向未來支付創新邁出了重要一步,為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發行者建立了監管制度。這項於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的標誌性法例,使香港成為全球首批實施全面穩定幣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之一。

金管局採取謹慎但前瞻性的立場。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穩定幣不是投資或投機工具,而是一種基於區塊鏈的支付方式。本質上,它沒有升值空間。穩定幣只是各種新興支付選項之一」。這一觀點將穩定幣視為更廣泛的支付創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包括央行數碼貨幣 (CBDC)、代幣化存款和 FPS 互通。

智慧城市藍圖:錯置的優先事項

香港無現金支付方法的一個根本問題,反映在其智慧城市藍圖中,該藍圖一直錯誤地將支付系統在數碼經濟中的角色定位。藍圖將支付創新歸類為「智慧生活」,而非認識到它們是「智慧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這種錯誤分類揭示了對支付系統如何作為經濟推動者而非僅僅是生活便利的根本誤解。

藍圖對支付的篇幅極為有限,只是簡單提及 FPS 和關於無現金支付採用的一般性陳述。當中沒有全面的支付基礎設施發展、跨境整合或商戶採用策略。這與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明確將支付系統定位為基礎經濟基礎設施,並包括其發展和整合的詳細路線圖。

由於未能認識到支付是核心經濟驅動因素,香港的智慧城市規劃忽視了創建一個整合、低成本支付生態系統的戰略重要性,這個生態系統本應使各種規模的企業受益。這種概念性錯誤導致了分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方法,這一直是香港支付發展的特點。

分散的政策和遲來的未來

這種困局最終是政策失誤的結果。雖然東南亞政府積極建立開放、包容、低成本的國家支付基礎設施,並明確關注雙向、互惠整合,但香港的方法更為分散。重點放在開發核心技術 (如 FPS) 上,而沒有相應的政策推動確保其在零售領域的廣泛、公平採用,或強制要求對商戶有利的開放互通性。

FPS 與 PromptPay 的連接在 2023 年底推出,比區域競爭對手建立網絡晚了數年,正是這種被動態度的體現。這表明跨境互通性並未成為一個以旅遊及國際商業為命脈的城市的緊急優先事項。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宣布合作夥伴關係,它們往往缺乏定義成功區域支付整合的互惠、對商戶友好的結構。

表 6:一圖看出香港與東南亞無現金支付政策的落差

規劃前進道路:打破困局的 11 項綱領

香港正處於關鍵時刻。為了打破困局並避免在區域數碼經濟中落後,需要果斷的戰略轉變。前進的道路必須涉及多管齊下的方法,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和監管差距:

即時行動

建立專責支付系統的監管機構: 香港需要一個專責監管機構,具有對支付系統的明確權力,類似於英國的支付系統監管機構。該實體應有權力確保對基本支付基礎設施的公平存取、促進競爭並推動創新。

強制執行雙向整合: 未來的跨境支付合作必須結構化,使香港商戶受益,而不僅僅是出境旅客。政府應要求任何跨境連接允許香港企業使用其現有的 FPS 基礎設施接受外國遊客的付款,而無需單獨的商戶帳戶或硬件。

更新核心基礎設施: 金管局必須優先升級 FPS 的後端系統,消除延長的維護停運時間。現代支付基礎設施應支援最小服務中斷的持續部署,滿足全球金融中心對全天候可用性的期望標準。

推動統一標準: 需要協調甚至強制推動香港的單一、統一 QR Code 標準,類似於新加坡的 SGQR 或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標準化 QR Code。這將簡化消費者和商戶的體驗、降低成本、加速採用。至關重要的是,這一標準必須從一開始就設計為支援來自區域合作夥伴的入境支付。

支援小企業: 政策制定者必須解決中小企業接受無現金支付的高成本問題。這可以透過終端採用補貼、對小微商戶的交易費用上限或其他使小商店經濟上可行地無現金化並接受跨境支付的激勵措施來實現。

戰略優先事項

強化競爭法: 香港應借鑒英國、歐盟和新加坡的成功模式,強化其競爭框架,特別是針對支付市場的具體條款。這應包括關於基本設施原則應用於支付基礎設施的明確指南,以及解決市場主導地位的更強大權力。

優先推動互惠區域整合: 跨境支付連接應成為首要戰略優先事項,但要明確要求雙向、互惠安排。香港必須積極尋求與中國內地和其他東盟國家的進一步連接,確保香港商戶能夠像香港旅客在外國付款一樣容易地接受遊客的付款。

投資開放式基礎設施: 政府應激勵或要求支付營運商建立開放、API 驅動的系統,允許與國際合作夥伴輕鬆整合。儘管使用與日本系統相同的 NFC 技術,香港仍然難以進行網上整合,這表明存在更深層次的架構問題需要解決。

加快穩定幣創新: 香港應利用其新的穩定幣監管框架促進支付系統創新。這包括鼓勵開發能夠與傳統支付軌道和新興區塊鏈系統整合的港元穩定幣,在當前基礎設施和未來支付範式之間建立橋樑。

重新定位支付系統在智慧城市規劃中的角色: 香港必須修改其智慧城市藍圖,將支付系統正確歸類為關鍵的「智慧經濟」基礎設施,而非僅僅是「智慧生活」便利。這一概念轉變應伴隨著全面的支付策略,明確商戶採用、跨境整合和費用降低的目標。

以商戶利益為成功指標: 未來的支付計劃不應僅以註冊數量或出境交易量來評估,而應以對香港零售和酒店業的實際利益來衡量。深水埗的一家小店能否接受泰國遊客的 PromptPay 應用程式付款?這應該是基準。

表 7:香港正處於無現金支付十字路口,必須盡快做好合適決策

 

結論:香港數碼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

香港的無現金支付困局不僅是技術落後問題,更是智慧城市關鍵基礎設施的缺口。這反映了政策惰性和監管盲點,未能認識到 21 世紀支付系統作為推動經濟共融、競爭力及區域一體化引擎的核心價值。

與東南亞的對比鮮明且具啟發性。雖然經濟規模較小、金融部門發展較少的國家已經建立了開放、雙向、對商戶友好的支付網絡,推動旅遊業和小企業增長,但香港的商戶仍然被困在分散、高成本的環境中,無法從那些被大肆宣傳的跨境合作中受益。

最近的八達通與 PayPay 合作,雖然對香港旅客來說是一步進步,但正正體現了問題所在:它是單向的,專注於出境消費,對於可以從無縫接受數百萬日本、泰國、新加坡和其他亞洲遊客付款中受益的數千家香港小企業沒有任何幫助。與中國內地的支付互通啟動代表了更有希望的發展,但其對更廣泛商戶生態系統的影響仍有待觀察。同時,新興的穩定幣監管框架提供了一個潛在未來的一瞥,香港可能透過基於區塊鏈的支付創新超越其當前的限制。

目前香港支付市場四分五裂,八達通、轉數快及各大電子錢包如 Payme、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等各自為政,正將香港推向「支付孤島」的邊緣。若不採取果斷行動,更新過時系統、強化競爭機制並強制實現平台間的互聯互通,香港恐將在區域一體化的大潮中,淪為支付系統落後分散的孤島。

事實上,相關技術早已成熟,癥結在於缺乏政治決心和長遠的戰略目光。我們需要的,是建立一個真正共融、具競爭力且現代化的無現金支付生態系統。這不僅是為了方便港人外遊,更是為了本地商戶的經營活力與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半吊子措施,以及單向的合作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香港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再次引領區域發展,還是被時代的洪流拋棄?答案繫於當局的決心與遠見。香港必須作出抉擇,否則只會原地踏步,逐漸掉隊。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

read more
支付系統金融科技

Stripe 推出 Open Issuance 企業級穩定幣平台 搶攻 2 兆美元數位貨幣市場

Stripe 正式推出 Open Issuance 平台,讓企業只需數天時間和幾行程式碼,就能創建並管理專屬穩定幣。這項服務由 Stripe 在 2024 年以 11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收購的 Bridge 公司提供技術支援,並與資產管理龍頭 BlackRock、Fidelity 及區塊鏈資管公司 Superstate 合作管理國庫券儲備,現金流動性則由 Lead Bank 提供。為符合美國穩定幣監管要求,Stripe 正申請聯邦信託銀行執照(national trust charter)及紐約州金融服務廳信託牌照,以因應 2025 年 7 月生效的《GENIUS 法案》新規。

企業自主權重新定義穩定幣市場

Open Issuance 平台允許企業自由鑄造及銷毀代幣,自訂儲備比率以管理現金與國庫券的平衡,並選擇合作的金融機構。Bridge 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Zach Abrams 表示:「如果資金流動是業務核心,企業應該使用穩定幣建構服務。但不要建立在別人的代幣之上——透過 Open Issuance,企業可以在自己個人化和控制的穩定幣上建立業務。」這種模式打破了過去由 Tether 和 Circle 主導的集中化發行格局,讓企業能完整保留穩定幣產生的利息收益,僅需支付 0.5% 的起始費用。

所有透過平台發行的穩定幣均具完全互通性,可在不同平台間無縫整合。加密錢包供應商 Phantom 推出的 CASH 代幣成為首個透過該平台發行的穩定幣,去中心化交易所 Hyperliquid 的 USDH 及 MetaMask 的 mUSD 也陸續加入。Stripe 總裁 Will Gaybrick 強調:「隨著穩定幣和人工智能的出現,我們正處於新網上經濟的黎明時期。」

 

支付基礎設施競賽白熱化

Stripe 的進場時機正值加密貨幣基礎設施服務競爭加劇之際。Binance 於 2025 年 9 月 29 日宣布推出 Crypto-as-a-Service (CaaS) 平台,讓持牌銀行、經紀商及交易所能利用 Binance 的現貨及期貨市場、流動性池、託管方案及合規工具。Binance VIP 與機構業務主管 Catherine Chen 指出:「對數碼資產的需求增長速度超乎以往,傳統金融機構再也無法置身事外。然而從零開始建構加密貨幣能力既複雜、昂貴又具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建 Crypto-as-a-Service——一個提供機構值得信賴、現成基礎設施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該服務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開始向特定持牌機構開放早期試用,第四季度將擴展至更多全球合格機構,預計 2026 年底前提供完整營運支援。Coinbase 已於 2025 年 6 月推出類似的白標服務 Coinbase Prime 擴展計畫。分析師認為這些舉措是主流採用的看漲訊號,可能加速資產代幣化及混合金融產品發展。

與競爭對手提供交易基礎設施不同,Stripe 的 Open Issuance 專注於穩定幣發行層面,瞄準企業對個人化支付解決方案的需求。資產管理巨頭的參與增添了這項服務的可信度:BlackRock 的 BUIDL 貨幣市場基金市值已達 22 億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主要吸引穩定幣發行機構及 web3 基金投資,其中 Ethena 的 USDtb 穩定幣持有 11 億美元(約港幣 85.8 億元) BUIDL。Fidelity 於 2024 年底以隱身模式推出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FYOXX,資產管理規模於 2025 年 8 月底突破 3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

萬億級市場的基礎設施戰

穩定幣市場規模從 2025 年初的約 2,0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增長至 2,800 億美元(約港幣 2.18 兆元)。Citi 於 2025 年 9 月發布的《Stablecoins 2030》報告將預測上調至基準案例 1.9 兆美元(約港幣 14.82 兆元)(原預測 1.6 兆美元,約港幣 12.48 兆元)及看漲案例 4 兆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原預測 3.7 兆美元,約港幣 28.86 兆元),歸因於過去六個月的強勁增長及美國與國際間大量專案公告。美國財政部估計該市場將於 2028 年達到 2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而摩根大通研究團隊則採取較保守立場,預測未來數年內市場規模可達 5,000 至 7,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至 5.85 兆元)。

McKinsey 於 2025 年 7 月發布的報告指出,2025 年可能成為穩定幣的拐點年,受惠於更有利的監管環境、改善的安全技術及廣泛實驗。Stellar 與 PayPal、Visa 的合作彰顯機構採用加速趨勢:2025 年 6 月,PayPal 宣布其法幣支援穩定幣 PYUSD 將在 Stellar 網路上推出;數日後,Visa 披露將 Stellar 加入其穩定幣結算平台,與以太坊、Solana 及 Avalanche 並列。Visa 行政總裁 Ryan McInerney 表示:「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擁抱穩定幣,為這一刻做準備。」

Stripe 亦與 OpenAI 加深合作,於 2025 年 9 月 28 日推出「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代理商務協定),讓 ChatGPT 用戶可在對話介面內直接向 Etsy 商家購物,未來將擴展至 Shopify 商家如 Glossier、Vuori 及 SKIMS。該系統使用「共享支付權杖」(Shared Payment Tokens),允許 ChatGPT 在不暴露支付憑證的情況下發起付款,權杖僅限特定商家和購物車總額使用。這代表 Stripe 正在建構 AI 時代的經濟基礎設施,將支付能力嵌入人工智能代理的決策流程中。

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窗口

Paxos 的調查顯示,超過 90% 的受訪企業有興趣使用穩定幣來現代化緩慢且昂貴的跨境資金流動,但僅有 16% 已推出實際解決方案。同樣地半數企業對將數碼資產用於企業資金庫感興趣,但目前僅 5% 實際運作。這種興趣與實施之間的差距揭示了一個顯著的增長領域,隨著受監管穩定幣變得更廣泛可用,企業採用曲線預計將陡峭上升。

對香港及亞太區企業而言,Open Issuance 提供了一條快速進入數碼貨幣市場的路徑,避免從零建構技術能力所需的數百萬美元成本及數年時間。然而企業需注意不同司法管轄區的監管要求差異:美國 GENIUS 法案採用聯邦與州監管雙軌制,香港則由 HKMA 集中監管,而歐盟 MiCA 規範已於 2024 年 6 月生效。選擇具備跨境監管合規能力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將是企業數碼化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

隨著支付巨頭、加密交易所及資產管理公司在穩定幣基礎設施領域展開全面競爭,企業面臨的不再是「是否採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選擇最適合自身業務模式的方案」。在監管明朗化與技術成熟度提升的雙重驅動下,穩定幣正從加密貨幣的利基應用,演變為全球企業資金管理及支付結算的主流選擇。

 

資料來源:
Cointelegraph
CoinDesk
Citi Global Insights
World Economic Forum
Sidley Austin

 

read more
人工智能支付系統金融科技

Visa 發佈 VCS Hubs :GenAI 驅動 B2B 支付平台 應付帳款自動化 為穩定幣結算奠定基礎

Visa 於 2025 年 9 月 29 日正式宣布 Visa Commercial Solutions Hub (VCS Hub) 全面上線,這個以生成式 AI 為核心的突破性平台,期望改寫全球商業支付版圖。經過試點計劃成功驗證後,VCS Hub 現已向全球發卡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開放,期望透過自動化和無縫整合,為商業支付與嵌入式金融體驗帶來智能化轉型。這項創新除了代表 Visa 從交易處理商向解決方案提供者的策略轉型,更標誌著人工智能技術深度介入 B2B 支付領域的里程碑時刻。VCS Hub 透過 AI 驅動的應付帳款自動化、嵌入式支付整合及預測性分析三大核心功能,協助企業改善現金流管理、降低營運成本,並在全球商業支付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達 9% 的趨勢中搶佔先機。

平台功能突破傳統支付界限

VCS Hub 的核心價值在於將複雜的商業支付流程整合為單一智能生態系統,徹底解決長期困擾企業的碎片化系統問題。對於現有用戶而言,該平台提供端到端的應付帳款解決方案,不僅支援完整的發票和供應商付款流程,更能靈活處理臨時性的商業支付需求,有效滿足企業日常營運的多元化場景。平台的嵌入式支付功能更是其中一個重點,透過開放式 API 與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及會計軟件實現深度整合,讓組織能在熟悉的工作流程中直接完成支付操作,無需在多個系統間來回切換。Visa Commercial Solutions 全球產品負責人 Gloria Colgan 表示:「我們除了現代化商業支付,更在重新發明它們,VCS Hub 核心的 GenAI 技術將賦予合作夥伴驚艷客戶、開啟新收入來源並塑造未來資金流動的工具。」這番宣言清楚說明 Visa 正從傳統支付網絡營運商,轉型為技術賦能平台的戰略意圖。根據業界分析,若 AI 和穩定幣等新興技術大幅顛覆傳統支付軌道,Visa 仍能透過向發卡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必要的商業解決方案維持競爭力,因為企業仍需要整合性工具來處理複雜的支付需求。

GenAI 技術注入四大智能應用場景

生成式 AI 在 VCS Hub 中扮演的角色遠超過輔助功能,而是貫穿整個平台運作的核心驅動力,體現在四個關鍵領域的深度應用。

AI-Powered Payables (AI 驅動的應付帳款)

在 AI 驅動的應付帳款管理方面,系統能透過 GenAI 工作流程預測企業支付需求,主動改善現金流並減少人工處理瓶頸,這與 Accenture 最新研究發現的領先銀行已實現支付業務 40% 手動任務自動化的趨勢不謀而合。

Embedded Payments (嵌入式支付):

在嵌入式支付整合層面,平台運用 Visa 的開放 API 和智能編排技術,將支付功能無縫嵌入商業應用程式、會計系統或個人化工作流程中,呼應了全球 44% 企業高管已部署嵌入式金融解決方案的市場現實。

Reporting and Insights (報告與洞察):

報告與洞察功能則透過先進分析和 GenAI 技術即時發掘具參考價值的見解,預測趨勢並賦能更明智的商業決策,回應了 Visa Consulting and Analytics 報告指出 GenAI 將顯著協助企業獲取客戶、提升參與度並自動化發票處理的預測。

Personalized Experiences (個人化體驗)

個人化體驗層面更展現 AI 的獨特優勢,系統能根據使用者行為個人化推薦、警報和下一步行動建議,直接驅動增長和效率提升。

業界專家 Erin McCune 指出:「生成式 AI 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對支付自動化、詐欺偵測和客戶體驗的思考方式,領先企業已在運用這些技術創造實際商業影響,而創新步伐只會持續加速。」產業分析師更預測,有效運用生成式 AI 的支付機構每年可創造 2,000 億至 3,4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兆至 2.65 兆元)的價值。

商業支付市場迎來 AI 驅動的結構性轉型

VCS Hub 的推出時機,恰逢全球商業支付市場經歷前所未有的數碼化轉型浪潮,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1.19 兆美元(約港幣 9.28 兆元)增長至 2033 年的 2.19 兆美元(約港幣 17.08 兆元)。這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數碼支付採用率提升、金融科技創新以及企業對跨境交易便利性的迫切需求,尤其亞太地區市場佔有率已突破 36.7%,成為全球商業支付增長的重要引擎。Visa 在亞太地區的策略布局更顯前瞻性,該公司於 2025 年 5 月宣布推出一系列 AI 驅動的商業創新方案,包括與香港 OpenRice、菲律賓 Maya 等區域領導者的合作,目的是透過 Visa Pay 服務,將任何參與的電子錢包連接至全球接受 Visa 的商戶。與此同時,競爭對手 Mastercard 也未缺席這場 AI 軍備競賽,於 2025 年 4 月推出 Agent Pay 的代理支付計劃,整合 Microsoft Azure OpenAI 服務與 IBM watsonx Orchestrate 產品,聚焦於 B2B 應用場景的 AI 代理交易解決方案。Deloitte 的 2025 年支付產業趨勢報告特別強調,GenAI 的應用、第三方合作夥伴生態系統的擴展以及整合性支付選項的普及,已成為塑造未來支付格局的三大關鍵力量。然而 Accenture 針對商業支付的研究也揭示了業界難處:許多企業客戶對銀行提供的服務感到不滿,尤其在貿易融資、流動性管理和應收應付帳款領域,主要歸因於詐欺防護解決方案薄弱和使用複雜度過高。

從技術創新到生態系統重構的產業演進

回顧 Visa Commercial Solutions 的發展軌跡,可清楚看見該公司如何逐步建立完整的商業支付生態系統。早在 2025 年初,Visa 便透過與各規模企業及多元垂直產業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奠定了 VCS Hub 的基礎架構。該公司於 2025 年 1 月發布的報告強調,商業卡計劃不僅是支付工具,更是協助中小企業釋放增長潛力的策略性資產。隨後在同年 4 月,Visa 宣布在美國推出 Visa AR Manager 應收帳款管理工具,進一步擴展商業支付解決方案的廣度。這一系列佈局最終在 9 月底促成 VCS Hub 的正式發布,標誌著 Visa 從傳統支付網絡營運商向平台化服務提供者的完整轉型。值得注意的是,嵌入式金融的快速崛起為這一轉型提供了絕佳契機,根據 World Economic Forum 的分析,未來金融系統的建構將不再侷限於銀行內部,而是嵌入人們日常使用的應用程式、平台和服務中。PwC 的專家 Alex Price 更指出,雖然嵌入式金融對傳統銀行與終端用戶的關係構成挑戰,但透過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方針和底層數碼能力的發展,銀行有機會成為平台和服務提供者,開創全新商業模式。對於香港市場而言,PayMe、Octopus 等本地支付工具已達到高度普及,超過 98% 的人口使用率顯示該地區對整合性支付解決方案的接受度極高。

企業金融管理迎來智能化變革新紀元

VCS Hub 對企業的深遠影響體現在三個層面:營運效率的大幅提升、財務決策的數據驅動化,以及新商業模式的創造可能性。對於長期受困於傳統支付系統複雜性的中小企業而言,平台將繁瑣的多系統操作簡化為單一介面,特別是在跨境交易和供應鏈融資場景中的應用潛力巨大。然而產業觀察家也提醒,雖然 GenAI 投資熱潮席捲全球,一份針對 2025 年企業 AI 應用狀態的報告發現,企業投入 300 億至 4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至 3,120 億元)於 GenAI,但 95% 的組織尚未獲得實質回報。這突顯了技術應用與商業價值實現之間的落差,也是 Visa 透過 VCS Hub 嘗試解決的核心問題:不僅提供技術,更要確保技術能轉化為可衡量的業務成果。展望未來,隨著 AI 代理支付、穩定幣跨境結算等創新持續湧現,商業支付領域將迎來更激烈的競爭與合作。企業決策者需要思考的不再只是選擇哪一個支付工具,而是如何將支付能力深度整合進核心業務流程,將資金流動轉化為競爭優勢。VCS Hub 的推出或許只是起點,真正的變革在於整個商業金融生態系統如何在 AI 驅動下,重新定義效率、安全與價值創造的邊界。

最後更新:2025年9月30日
資料來源:Business WireVisa

 

read more
企業趨勢支付系統金融科技

Google 聯手Coinbase AP2 協議啟動 AI 支付革命 香港穩定幣新規鋪路迎機遇


Google 聯手Coinbase AP2 協議啟動 AI 支付革命 香港穩定幣新規鋪路迎機遇

Google 發布「Agent Payments Protocol (AP2)」開源協議,首度實現 AI 應用程式直接收付款功能。該協議與美國加密貨幣交易龍頭 Coinbase 深度合作,獲得以太坊基金會及超過 60 家國際機構支援,涵蓋 PayPal、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 等金融巨頭。此舉標誌著 AI 代理從「對話工具」正式跨越至「經濟參與者」,為全球數碼經濟開啟嶄新篇章。本文將從技術架構、產業生態及商業模式變革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度剖析。

核心技術:密碼學驗證重新定義支付信任

AP2 協議的核心創新在於「Mandates」機制——採用密碼學簽名的防篡改數碼合約,為每筆交易建立可驗證的授權證明。Google Cloud Web3 負責人 James Tromans 表示:「我們從零開始建立,融合傳統支付基礎設施與穩定幣等新興功能」。該架構支援兩種交易場景:即時購買時的「Intent Mandate」和「Cart Mandate」雙重驗證,以及委託任務的預授權「Intent Mandate」。

Coinbase 工程主管 Erik Reppel 指出,該協議解決了 AI 支付的三大核心挑戰:授權證明(用戶確實授權 AI 執行特定購買)、真實性驗證(商家確認 AI 請求準確反映用戶意圖)、問責機制(欺詐或錯誤交易的責任歸屬)。相較傳統支付系統假設「人類直接點擊購買」,AP2 創建了完整的審計軌跡,從意圖到購物車再到支付,構成不可否認的證據鏈。

市場洗牌:穩定幣需求激增推動產業重塑

AP2 的推出恰逢穩定幣市場爆炸性增長期。根據 DefiLlama 數據,全球穩定幣流通總額已從年初的 2,050 億美元(約港幣 1.6 兆元)躍升至 2,890 億美元(約港幣 2.25 兆元),增幅達 41%。USDC 發行商 Circle 於 2025 年 6 月 IPO 獲得 25 倍超額認購,股價從 31 美元(約港幣 HK$242)飆升至 299 美元(約港幣 HK$2,332)高峰,市值一度超過 430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

McKinsey 研究指出,2025 年將成為穩定幣的轉折點,面臨更有利的監管環境和技術進步等多重推力。美國參議院通過的 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營運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涵蓋儲備金、披露要求和反洗錢合規。Circle 行政總裁 Jeremy Fox-Geen 透露:「IPO 和 GENIUS 法案後,我們觀察到需求激增,重要機構正積極參與」。USDC 流通量年增 90%,Circle 預期未來幾年將維持 40% 的複合年增長率。

政策呼應:香港 2025 年施政報告搶佔先機

Google AP2 協議的推出,與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於 9 月 17 日發表的《2025 年施政報告》遙相呼應。香港政府明確提出「穩健發展金融科技」政策方向,已於 8 月 1 日正式落實穩定幣發行人制度,要求發行人獲得金管局牌照並維持 100% 資產儲備。

金管局將持續推進 Ensemble 項目,包括推動商業銀行推出代幣化存款,促進真實代幣化資產交易(如用代幣化存款結算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以及協助政府將代幣化債券發行恆常化。證監會正研究在充分保障投資者前提下,擴展可提供予專業投資者的數碼資產產品和服務類型,並透過自動化匯報和數據監測工具建立風險防線。

OSL 集團對施政報告表示支持,認為政府在代幣化、穩定幣及數碼資產交易等範疇「積極回應市場訴求,穩健推動產業進步」。這些政策措施與 Google AP2 協議支援穩定幣支付的技術創新互相配合,為香港發展成為全球數碼資產樞紐提供了完整的監管框架和技術基建支援。

生態版圖:從科技巨頭到傳統金融的全面擁抱

AP2 獲得史無前例的業界聯盟支援,涵蓋支付處理商 Adyen、Worldpay,傳統金融機構 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以及 Web3 領域的 MetaMask、Mysten Labs 等。Mastercard 首席數碼長 Pablo Fourez 強調:「我們致力於持續負責任的創新,與 Google 及業界領導者合作塑造代理商務的未來」。

以太坊基金會更成立專門的「dAI 團隊」,研究科學家 Davide Crapis 表示將專注於 AI 代理的支付、協調和去中心化,讓以太坊成為「機器經濟」的結算和協調層。PayPal 全球 AI 負責人 Prakhar Mehrotra 認為,AP2 為可信的代理支付提供了關鍵基礎,為整個生態系統帶來期盼已久的明確方向。香港作為區塊鏈跨境支付樞紐,2024 年吸引 24 億美元(約港幣 187.2 億元)機構投資,其穩定幣條例和 HKMA 的 Payment Connect 為該地區參與全球 AI 支付網絡奠定了基礎。

商業變革前瞻:AI 驅動商務的無限可能與潛在風險

AP2 開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可能性。Google 展示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購物(AI 監控特定商品並在符合條件時自動購買)、個人化優惠(AI 根據用戶需求與商家 AI 協商特製方案)、協調任務(AI 同時處理機票和酒店預訂)。Deloitte 全球 AI 工程總監 Scott Likens 表示:「代理商務的興起將重塑從銷售到採購的企業工作流程」。

然而專家也警告潛在風險。Gartner 指出,AI 代理獲取敏感支付資料引發安全擔憂。私隱保護、演算法偏見、技術依賴性和惡意 AI 等挑戰需要謹慎應對。Microsoft 2024 年全球網絡安全調查顯示,62% 受訪者對 AI 資料私隱問題表示擔憂。

展望未來,AI 驅動的自主商務將重新定義消費者與企業的互動模式,AP2 協議為這一轉型提供了安全可信的技術基礎。隨著監管環境持續改善和技術標準不斷完善,我們正見證從「人工點擊」到「智能代理」的支付革命。企業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擁抱 AI 自動化效率的同時,確保用戶信任和資料安全?

資料來源:
Google Cloud
Yahoo Finance
Cointelegraph
McKinsey & Company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read more
人工智能支付系統金融科技

Google 推出 AP2 – AI 代理支付協議 跨平台支付加密幣與穩定幣 挑戰傳統金融架構

Google 正式發布代理人支付協議(Agent Payments Protocol, AP2),這項開源協議由 Google 聯合超過 60 家全球領先的支付與科技公司共同開發,包括 American Express、Mastercard、PayPal、Coinbase 等業界巨頭。AP2 協議的目標是為 AI 代理代表用戶進行安全交易建立統一標準,解決當前支付系統假設人類直接點擊「購買」的根本限制。
這項協議的推出標誌著 AI 驅動商務進入新紀元,預示著三大關鍵發展:首先是建立 AI 代理人交易的信任基礎架構,其次是整合傳統支付與加密貨幣的統一框架,最後是為企業級自主採購開闢新商業模式。

google ap2 graphic

AI 解決傳統支付 3 大問題

AP2 協議的核心創新在於解決 AI 代理支付中的三大根本問題:授權驗證、真實性確認和責任歸屬。傳統支付系統建立在人類直接操作的假設之上,但 AI 代理的興起徹底打破了這一前提。
協議採用「授權書(Mandates)」機制——防篡改的加密簽名數碼合約,作為用戶指令的可驗證證明。系統支援兩種交易模式:即時購買時用戶先簽署「意圖授權書」表達購買需求,確認商品後再簽署「購物車授權書」完成交易;委託任務中用戶預先簽署詳細的意圖授權書,設定價格限制、時間條件等參數,讓代理人在符合條件時自動執行購買。
Mastercard 首席數碼長 Pablo Fourez 表示:「Mastercard 致力於持續且負責任的創新,我們很興奮能與 Google、領先銀行、商戶、AI 平台和其他行業領袖合作,幫助塑造代理人商務的未來」。這種合作模式顯示傳統金融機構正積極擁抱 AI 驅動的支付變革。

加速 Web 3 生態支援加密貨幣及穩定幣

AP2 協議獲得業界空前響應,反映出 AI 代理支付的龐大市場潛力。PayPal 全球 AI 負責人 Prakhar Mehrotra 指出:「AP2 為可信代理人支付提供了關鍵基礎,為生態系統如何促進可信交易,提供了急需的清晰指引」。
American Express 數碼實驗室執行副總裁 Luke Gebb 強調:「隨著 AI 驅動商務的興起,信任和責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American Express 很興奮能夠為 AP2 協議的創建做出貢獻」。這些表態顯示傳統金融機構將 AP2 視為未來競爭的關鍵基礎設施。
協議的開放性設計支援多種支付方式,從信用卡、借記卡到穩定幣和即時銀行轉帳。值得注意的是,AP2 特別強調對穩定幣和加密貨幣等新興支付方式的支援。為加速支援 Web3 生態系統,Google 已與 Coinbase、以太坊基金會、MetaMask 等組織合作,推出 A2A x402 擴展協議。這是一套專為 AI 代理加密貨幣支付而設的「生產就緒」(production-ready) 解決方案,允許代理人透過區塊鏈進行安全、去中心化的支付交易。
這種對新興支付系統的支援,將為開發者和企業開闢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基於區塊鏈的自動化採購或去中心化身份驗證,進一步推動加密貨幣在 AI 商務中的廣泛應用。

 

重塑商業模式的無限可能

AP2 協議的靈活設計為全新商業模式奠定基礎。智能購物場景中,客戶發現想要的冬季外套缺貨,可告訴代理人「我真的想要綠色的這件外套,願意多付 20%」,代理人隨後監控價格和庫存,在找到特定款式時自動執行安全購買。
個人化優惠方面,購物者告訴代理人想從特定商戶購買新自行車用於即將到來的旅行,代理人可將包含旅行日期的資訊傳達給商戶,商戶的代理人可回應創建包含自行車、頭盔和旅行架的限時捆綁優惠,享受 15% 折扣。
協調任務場景下,用戶計劃週末旅行並告訴代理人「為我預訂往返機票和 11 月第一個週末棕櫚泉的酒店,總預算 700 美元(約港幣 HK$5,460)」。代理人可與航空公司和酒店代理人以及網上旅行社互動,找到符合預算的組合後同時執行兩個加密簽名預訂。
Salesforce 商務與零售雲高級副總裁 Nitin Mangtani 認為:「憑藉在推動數碼商務方面的豐富專業知識,Salesforce 很興奮能幫助企業大規模利用代理人支付,創造真正無摩擦的商務體驗」。

亞洲市場的監管挑戰與機遇

隨著 AP2 對加密貨幣的支援,亞洲市場的監管框架便顯得尤其重要。雖然協議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響應,但在亞洲特別是香港市場的實施仍面臨監管挑戰。香港金融管理局對零售支付系統採取指定監管制度,要求可能影響貨幣穩定性或金融系統信心的支付系統必須接受監管。
香港在加密貨幣監管方面已建立相對完善的框架,《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獲得證監會牌照並遵守國際反洗錢標準。這為 AP2 協議中的穩定幣支付功能在香港的實施提供了監管基礎。
中國科技巨頭正積極採用模型上下文協議(MCP)等開放標準,顯示亞洲市場對 AI 代理技術的強烈需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成為 AI 代理支付創新試驗場的獨特優勢。
Ant International 首席創新官 Jiangming Yang 表示:「Ant International 很興奮能與 Google 合作制定實用 AI 應用的協議標準,通過利用我們在替代支付方式和可信 AI 創新方面的專業知識,為代理人商務解鎖新的商戶增長並提升消費者體驗」。

重新定義企業採購與 B2B 支付

AP2 協議對企業級應用具有深遠影響。企業可利用 AP2 進行 B2B 應用,例如通過 Google Cloud 市場實現合作夥伴解決方案的自主採購,或根據即時需求自動擴展軟件許可。
ServiceNow AI 平台執行副總裁 Jon Sigler 指出:「作為 Agent2Agent 協議的早期採用者和發布合作夥伴,我們很興奮看到自主 AI 代理現在能夠無縫進行電子商務交易。我們共同推進下一代銷售和採購工作流程,植根於信任、安全和治理」。
Dell Technologies 首席技術官辦公室創新與生態系統副總裁 Satish Iyer 表示:「在 Dell Technologies,我們致力於讓代理人 AI 成為全球企業的 현실。代理人自動化的變革潛力取決於信任、安全和標準化,特別是對面向客戶的電子商務平台」。
Intuit 軟件工程副總裁 Tapasvi Moturu 補充:「我們的技術人員將能夠使用該協議將 AI 代理部署到自主財務工作流程中,作為我們為客戶提供的完整體驗的一部分」。

開創 AI 驅動商務新時代

AP2 協議的推出標誌著 AI 驅動商務進入成熟階段。協議建立了安全交易的核心構建塊,為行業創造了明確的創新機會,包括無縫代理人授權和去中心化身份等相鄰領域。
Google 承諾通過開放、協作的流程不斷演進該協議,並邀請整個支付和技術社群共同創建這個未來。為支援開發者,Google 已在公開的 GitHub 儲存庫提供 AP2 的完整技術規範和參考實現。許多創建 A2A 代理人的合作夥伴已將支援擴展至 AP2,這個不斷增長的生態系統將繼續在 AI 代理市場中提供代理人服務。
隨著企業對自動化和效率需求的持續增長,AP2 協議為實現真正的無人值守商務奠定了技術基礎。從智能採購到個人化服務,從跨境支付到供應鏈管理,AI 代理將重新定義商業交易的每個環節。
對香港和亞洲市場而言,積極參與 AP2 生態系統建設將有助於在 AI 驅動的全球商務變革中佔據有利位置,為區域金融科技創新注入新動力。

資料來源:Google Cloud Blog | ZDNet | Yahoo Finance | PYMNTS | Ledger Insights

 

read more
企業趨勢市場營銷支付系統電子商務

AI 未見利先見弊?調查指詐騙攻擊致港商年損達 600 萬 支付安全成最大挑戰

香港電子商務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技術轉型期,人工智能 (AI) 應用雖然帶來無限可能,但根據一項全球領先支付平台最新發布的零售報告顯示,35% 本地消費者對 AI 技術仍持保留態度,這為急於擁抱新科技的商戶敲響了警鐘。本文將從三個關鍵角度分析當前形勢:AI 應用的現實挑戰、支付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統一商務策略的實施要點。

核心事實:AI 應用現狀與消費者接受度落差

根據涵蓋全球 28 個市場、共 41,000 名消費者的最新零售調查顯示,香港 AI 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與亞太地區 38% 的平均應用率相比明顯滯後。 本地消費者的謹慎態度主要源於兩大憂慮:30% 擔心 AI 系統可能引發詐騙風險,19% 表示對 AI 運作方式不夠熟悉。商戶不應盲目跟風投資 AI 技術,而應先了解目標客群的接受程度和實際需求。

與此同時,40% 香港零售商戶已開始投資 AI 工具,主要用於提升個人化購物體驗和加強詐騙偵測。然而技術投入與消費者接受度之間的差距,可能導致投資回報不如預期。許多中小企業急於部署 AI,但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風險評估,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支付安全:不容忽視的營運風險

電子商務經營者面臨的另一個嚴峻挑戰是支付安全問題。調查數據揭示,28% 香港商戶表示過去一年詐騙攻擊個案有所增加,平均每年損失介乎 5百至6百萬港元。 更令人震驚的是,34% 商戶指出最高可達一成的收入損失源自退款爭議,這一數字遠超許多企業的利潤率。

退款爭議除了直接影響現金流,還會損害品牌聲譽和顧客關係。商戶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交易監控、身份驗證和爭議處理流程。40% 商戶確認詐騙交易已對整體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影響,這促使愈來愈多零售商將反詐騙措施列為策略重點。

支付方式多元化也帶來新的挑戰。電子錢包使用率從去年的 15% 上升至 23%,雖然提升了便利性,但也增加了系統整合的複雜性。商戶需要確保各種支付渠道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統一商務:零售轉型的核心策略

除了 AI 之外,統一商務 (Unified Commerce) 正迅速成為零售業的策略焦點。統一商務是指通過單一平台整合所有銷售渠道和後端系統,讓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網上與實體無縫連接的一致購物體驗。現時已有高達 83% 的香港零售商實施統一商務系統,有效整合網上與實體渠道,讓品牌能更全面掌握顧客在各個渠道的消費行為。這種整合模式讓商戶能提供即時庫存查詢、店舖取貨 (click-and-collect)、跨平台積分計劃及個人化推廣等服務,滿足現今消費者對靈活性和效率的高度期望。

調查指出,48% 港人期望能於不同平台(如社交媒體、網站及應用程式)之間自由切換購物,38% 期望品牌能簡化網上購買後的門市退換貨流程,並希望這些功能能於 2025 年內落實。

顧客忠誠度與品牌能提供的購物方式及服務體驗度密切相關。56% 消費者表示,若品牌提供網購後可於門市退貨的服務,將更可能再次購買;54% 表示,若品牌能將門市缺貨商品直接送貨上門,將提升其購買意欲。由此可見,統一商務不再只是提升顧客體驗的附加選項,而是企業提升顧客滿意度與鞏固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未來趨勢與經營建議

隨著數碼化過程加速,香港電子商務經營者需要在技術創新和風險控制之間找到平衡點。建議商戶採取漸進式 AI 部署策略,優先投資於客戶關係管理和庫存最佳化等低風險領域,同時加強員工培訓和系統安全防護。

支付體驗改善將持續影響消費者選擇,60% 顧客會因付款過程繁複而放棄購買,58% 會因缺乏慣用付款方式而轉向競爭對手。這提醒經營者在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基礎服務質素的提升。

展望未來,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將是那些能夠在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和客戶體驗之間達到最佳平衡的企業。在 AI 和統一商務的浪潮中,保持理性和謹慎的態度,或許比盲目跟風更能帶來長期的競爭優勢。商戶們需要思考:在追求技術升級的同時,如何確保每一項投資都能為客戶和業務帶來真正的價值?

資料來源:《Adyen 零售報告 2025》

read more
支付系統金融科技

穩定幣交易額超越 Visa 及 Mastercard AWS 金融論壇為 CFO 帶來亞洲非美元穩定幣部署啟示

穩定幣正式超越傳統金融支付版圖。AWS 於 8 月 29 日舉辦《2025 AWS 新金融、新經濟:開創金融與遊戲產業新局》論壇,StraitsX、Visa、XREX、TBCASoft 等業界領導者雲集,宣布穩定幣鏈上交易額於 2024 年達到 15.6 兆美元(約港幣 121.68 兆元),正式超越 Visa 與 Mastercard 的傳統支付交易量。這次論壇聚焦三大核心議題:跨境支付成本革命、監管合規框架建構,以及亞太區域數碼支付生態系統擴張,預示全球金融支付基礎設施即將迎來根本轉變。

穩定幣重塑跨境支付遊戲規則

StraitsX 行政總裁暨共同創辦人 Tianwei Liu 在專題演講中強調,穩定幣已成為解決跨境支付痛點的關鍵方案。相較於傳統 SWIFT 系統面臨高成本、T+1 或 T+2 延遲,以及受限於銀行營業時間等結構性問題,穩定幣能以極低成本實現全天候即時支付。

根據 Visa 最新發佈的鏈上分析數據顯示,經調整後穩定幣週末交易量平均每日達到數十億美元(約數百億港元),顯著超越平日交易額,突顯 24/7 全天候支付的實際需求。這數據證實穩定幣在傳統銀行體系休業期間的重要作用。

StraitsX 作為新加坡金管局監管下的早期合規者,已在新加坡及印尼累積超過 25 萬家實體商戶支付經驗。該公司發行的新加坡元穩定幣 XSGD 現已成為全球最大非美元穩定幣,同時亦發行印尼盾穩定幣 XIDR,為東南亞數碼支付基礎設施奠定重要基石。

StraitsX 行政總裁暨共同創辦人 Tianwei Liu 在專題演講中強調,穩定幣已成為解決跨境支付痛點的關鍵方案

金融巨頭擁抱穩定幣鞏固市場地位

Visa 副總裁 Robert Pei 表示,該公司已與全球超過 40 個央行和監管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積極推進穩定幣與區塊鏈應用整合。Visa 和 Mastercard 預計於 2025 年 6 月前將穩定幣功能完全整合至其全球支付網絡,讓數百萬商戶能直接接受穩定幣支付。

這項戰略整合反映傳統支付巨頭對數碼貨幣競爭壓力的積極回應。隨著 Coinbase 等金融科技公司推出 USDC 穩定幣商戶支付服務,對傳統支付網絡構成直接挑戰,Visa 與 Mastercard 遂透過擁抱區塊鏈技術鞏固市場地位。

Visa 副總裁 Robert Pei 表示,該公司已與全球超過 40 個央行和監管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積極推進穩定幣與區塊鏈應用整合

開拓新興市場 穩定幣如何解決資金跨境流動難題

XREX 共同創辦人暨集團行政總裁 Wayne Huang 以實際案例說明穩定幣在新興市場的關鍵作用。許多台商企業在南美、非洲等地區常遭遇資金凍結或開戶困難,盈利無法順利匯回台灣等挑戰。在這些歡迎投資但限制資金外流的地區,穩定幣如同「數碼紙鈔」,為企業提供安全的資金管理替代方案。

Tether 於 2024 年 6 月向 XREX 投資 1,875 萬美元(約港幣 1.46 億元),共同開發合規的企業對企業(B2B)跨境支付解決方案,並計劃推出以美元計價、黃金超額儲備的 XAU1 穩定幣,為客戶提供通脹避險工具。這項合作展現了穩定幣在監管科技和合規方面的技術突破。


XREX 共同創辦人暨集團行政總裁 Wayne Huang 以實際案例說明穩定幣在新興市場的關鍵作用

從支付數據看穩定幣的商業應用優勢

TBCASoft 創辦人暨行政總裁 Ling Wu 指出,傳統信用卡支付雖然便利,但高額手續費與交易延遲問題一直困擾商戶經營。該公司在兩年前協助街口支付發行日圓穩定幣,實現三項重要突破:零盜用紀錄、99% 交易在 2 秒內完成、免除跨境手續費。

支付方式比較 交易速度 手續費率 營運時間 安全性
傳統信用卡 T+1 至 T+2 2.5% – 3.5% 銀行營業時間 盜用風險
SWIFT 匯款 T+1 至 T+3 3% – 8% 銀行營業時間 中等
穩定幣支付 2 秒內 < 1% 24/7 全年無休 零盜用紀錄

TBCASoft 創辦人暨行政總裁 Ling Wu 指出,傳統信用卡支付雖然便利,但高額手續費與交易延遲問題一直困擾商戶經營

穩定幣如何打通亞太區數碼支付走廊

展望未來發展,StraitsX 已與台灣展開深度合作,預計台灣電子錢包用戶將能在新加坡直接掃描二維碼(QR Code)支付,體驗穩定幣跨境支付的便利。這項創新服務將率先在新加坡至台灣之間實施,隨後擴展至整個東南亞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已於 2025 年 5 月 21 日通過《穩定幣條例》,為數碼資產提供清晰的監管框架。與此同時,HSBC 於 5 月 22 日推出首個由銀行主導的區塊鏈結算服務,支援企業客戶作即時港幣和美元支付,首個客戶 Ant International 已成功完成代幣化存款轉帳。

穩定幣已超越作為加密貨幣與法幣之間橋樑的角色,成為驅動全球跨境支付與新金融模式的核心引擎。隨著各國監管框架逐步完善、產業生態系統持續擴展,穩定幣將在支付效率、金融普惠與商業創新層面帶來深遠影響。這場由 AWS 論壇揭示的數碼金融革命,正在重新定義 21 世紀的全球支付格局。未來 5 年內非美元穩定幣能否挑戰美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主導地位?

 

資料來源:
StraitsX官方新聞室
Visa區塊鏈分析儀表板
BeInCrypto
Hogan Lovells支付通訊
XREX官方部落格

read more
企業趨勢支付系統金融科技

Visa 智慧營運資金方案 企業告別應收帳款噩夢拯救現金流

全球貿易融資缺口高達 2.5 萬億美元(約港幣 19.5 萬億元),中小企業成為最大受害者。面對現金流管理、供應商關係與營運風險等長期痛點,香港國際機場一項試驗計劃或將帶來變革契機。Visa 聯同香港機場管理局及上海商業銀行,成功完成業界首個針對貨運聯載(Co-loading)的智慧支付解決方案。此商業模式讓多個貨運代理商合作併貨集運,以降低成本並提升航空公司運力效率。首宗交易已於 2025 年 8 月 5 日完成,不僅革新物流流程,更揭示營運數據的潛在價值。

 

技術突破:從「發票等待」到「數據觸發」

合作三方各司其職:機管局「香港國際機場貨運數據平台」提供防篡改的實時數據,驗證貨運服務狀態;上海商業銀行根據可信數據,透過 Visa 公司卡提供營運資金並預授付款;Visa 全球支付網絡則確保資金流動安全。

關鍵突破在於付款授權機制轉變——從傳統「收到發票後 N 天」進化為「服務完成即時觸發」。當系統偵測到「貨物已交付」的可驗證事件,便自動啟動金融交易,實現事件驅動架構在金融領域的革命性應用。

 

企業雙重利好 收款方與付款方共贏

收款方:應收帳款週期從數月縮至 3 天
亞洲 44% B2B 銷售受逾期付款影響,「慢錢」現象導致 82% 中小企業倒閉。新方案讓銀行直接取得官方交付數據,付款週期縮短至最快 3 天,大幅改善現金流,助企業拓展業務。

付款方:延長帳期兼降風險
上海商業銀行在此試驗提供 56 天免付款期,最長可延至 85 天。系統透過「香港國際機場貨運數據平台 HKIA Cargo」確認服務完成才執行付款,既保障資金靈活運用,亦有效防範交易欺詐。這種「pay-on-delivery-verified」模式為 B2B 交易建立新透明度標準。

業界實證 物流巨頭親述效益

朗文物流董事黎正邦表示:「新支付方案提供收付款彈性,實時掌握交易狀態,確保服務驗證後即時放款,既改善現金流,亦增強物流鏈信任。」

寶龍貨運集團行政總裁黃啟源指出:「方案結合發票與航班數據保障交易,大幅降低應收賬款風險。無縫整合的付款流程與可靠公司卡,既穩定財務亦提升客戶信任。」

 

數據平台即金融資產

此次試驗揭示企業營運數據平台的全新定位——從內部管理工具躍升為潛在金融資產。可信且可驗證的數據可直接用於信用評估與貸款決策。

IT 主管需重新審視企業數據質量與整合能力。當 ERP、供應鏈管理或 CRM 系統能產生「服務完成」、「訂單交付」等可驗證事件時,這些數據即成為現金流觸發器。

實現此目標需從批次處理進化至即時事件處理與 API 優先設計,重點在打通內部營運系統與外部金融機構的 API 接口。值得留意,此方案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商業數據通」倡議接軌,反映監管機構對數據驅動金融的支持。

 

競爭優勢新定義

Visa 合作案例指明未來方向:企業競爭優勢不僅在產品服務,更在於運用數據優化財務效率的能力。

企業應思考三大關鍵:

  • 哪些「可驗證數據」最具價值?
  • 現行 B2B 支付流程中,哪些瓶頸可被數據自動化取代?
  • IT 基建是否支援即時數據驅動的金融交易?

香港機場案例證明,營運數據與資金流動掛鈎已非概念,而是進行中的商業現實。對具遠見企業而言,問題不在模式會否普及,而在能否搶先將營運數據轉化為競爭優勢。

read more
支付系統科技專欄金融科技

香港無現金支付的變革之路:從領先到追趕再到數字資產新機遇

近期上海地鐵全面接受全球普遍使用的銀行卡和信用卡支付,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當地支付的便利性,更為香港敲響了警鐘。香港,這座曾經被譽為全球最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在無現金支付領域曾是全球的先行者。然而,時過境遷,當內地、東南亞乃至歐美和非洲部分國家在移動支付浪潮中突飛猛進之際,香港的無現金支付發展卻顯得步履蹣跚,甚至出現了明顯的滯後。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無現金支付從領先全球到發展滯後的原因,並展望香港政府在穩定幣、存款代幣和數字資產發展方面的最新舉措,最終強調香港必須擁抱開放和去舊迎新的態度,才能在數字經濟時代重塑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昔日輝煌:八達通的傳奇

香港無現金支付的輝煌歷史,始於1997年9月八達通的問世。作為全球最早、最成功的電子貨幣之一,八達通憑藉其便捷的「嘟」一下支付方式,迅速融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從公共交通工具到便利店、超市,八達通幾乎無處不在,極大地提升了小額支付的效率,並塑造了香港獨特的消費習慣。在移動支付尚未普及的年代,八達通的創新和普及程度,確實讓香港在全球無現金支付領域佔據了領先地位。

發展滯後:多重因素的交織

然而,隨著全球移動支付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內地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模式的崛起,香港的無現金支付開始顯現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導致香港發展滯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八達通的「成功包袱」

八達通的巨大成功,反而成為了香港擁抱新支付技術的「包袱」。由於八達通在香港市場的根深蒂固,市民和商戶對其高度依賴,缺乏轉向新支付方式的動力。八達通的技術更新和應用拓展相對緩慢,未能及時跟上全球移動支付的步伐,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和線上支付方面,其功能顯得相對單一。

2.⁠ ⁠傳統金融體系的慣性

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傳統銀行業和信用卡體系非常發達。信用卡、EPS等支付工具早已普及,滿足了大額消費的需求。這種完善的傳統金融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對新興移動支付技術的需求和推動力。銀行和金融機構在推動創新方面顯得相對保守,市場競爭不足也導致了創新活力的缺乏。

3.⁠ ⁠監管環境的謹慎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金融創新方面一直秉持謹慎的態度,強調金融穩定和風險控制。雖然這種謹慎有助於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限制了新興支付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相較於內地「先發展後規範」的模式,香港的「先規範後發展」策略,使得新技術從試點到普及的過程較為漫長。

4.⁠ ⁠小型商戶的接受度不足

儘管電子支付日益普及,但在香港的一些小型商戶、街市甚至部分食肆,現金支付仍然是主流。這部分商戶由於成本、技術門檻或習慣等原因,對安裝電子支付系統的意願不高,導致無現金支付的普及率難以達到全面覆蓋。

5.⁠ ⁠用戶習慣的固化

香港市民長期以來習慣了八達通和現金支付,對於新的支付方式,尤其是需要綁定銀行卡或進行實名認證的移動支付應用,接受度相對較低。這種固化的用戶習慣,也為新支付工具的推廣帶來了挑戰。

 

數字資產新機遇:政府的積極轉變

儘管在無現金支付的普及方面有所滯後,香港政府近年來在數字資產領域展現出積極的轉變和開放的態度,力圖在 Web3.0 時代重塑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穩定幣合規化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25年5月21日通過了《穩定幣條例草案》,旨在為法幣穩定幣發行人設立發牌制度。這標誌著香港在全球虛擬資產監管領域邁出了劃時代的一步,為穩定幣的發行和相關活動建立了全面的監管框架,旨在維護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根據該條例,任何在香港發行法幣穩定幣,或在境內外發行聲稱掛鈎港元的穩定幣,均須向金管局申請發牌。這項舉措將為穩定幣在香港的發展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和監管確定性,有助於吸引更多相關企業和投資。

 

2.⁠ ⁠存款代幣的探索

在存款代幣方面,香港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滙豐銀行於2025年5月22日在香港推出了以代幣化存款為本的企業財資管理方案,這是本地首個由銀行提供的區塊鏈結算服務。該服務可讓企業在不同子公司間進行港元或美元的即時轉賬,無需受限於銀行營業時間,極大地提升了企業資金流動效率。這項創新不僅為未來進一步增強數碼貨幣能力奠下基礎,也為其他代幣化用例所需的資金結算提供了支持,包括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牽頭的相關項目。

 

3.⁠ ⁠數字資產發展政策 2.0

2025年6月26日,香港政府發表了《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重申了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全球創新中心的決心。該宣言提出了「LEAP」四大策略框架,涵蓋了優化法律與監管、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推進應用場景及跨界別合作、以及人才與技術建設。這份宣言明確了香港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發展方向,並將推動貴金屬、有色金屬、可再生能源等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展示技術多元應用。

展望與建議:擁抱開放,去舊迎新

上海地鐵全面接受國際銀行卡支付的案例,為香港敲響了警鐘。這不僅僅是支付技術的差距,更是開放程度和創新態度的體現。香港若要重拾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必須從無現金支付的發展經驗中汲取教訓,並在數字資產的浪潮中抓住機遇。

1.⁠ ⁠加速支付基礎設施升級

香港應加速推動支付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互聯互通,鼓勵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包括二維碼支付、NFC支付以及國際主流信用卡和移動支付平台的普及。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共同努力,降低小型商戶接入電子支付的門檻,並通過激勵措施鼓勵市民採用新支付方式。

2.⁠ ⁠擁抱開放生態系統

香港應打破現有支付體系的壁壘,擁抱開放的生態系統,鼓勵不同支付平台之間的互操作性。這意味著要減少對單一支付工具的過度依賴,引入更多競爭,激發市場活力。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數字支付標準的制定,確保香港的支付體系能夠與全球無縫對接。

3.⁠ ⁠善用數字資產優勢

香港在穩定幣、存款代幣和數字資產方面的積極政策,為其在Web3.0時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吸引全球頂尖的數字資產企業和人才,發展數字資產交易、發行和管理等服務。同時,要探索數字資產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例如通過資產代幣化為傳統產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和商業模式。

4.⁠ ⁠培養創新文化

最重要的是,香港需要培養一種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思維模式和監管理念的創新。政府應繼續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及時調整監管政策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並為創新提供足夠的「沙盒」空間。

 

結語

香港無現金支付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領先到追趕的警示錄。然而,在數字資產的浪潮中,香港正展現出重塑輝煌的潛力。愚公期望八達通也能加入香港數字資產合規發展的行列。憑藉其在香港極高的市場滲透率、八達通銀包 (Octopus App)作為數字資產錢包的潛力,以及其廣泛被商戶和內地來港旅客接受的優勢,八達通不僅能繼續服務香港本地市民,更能幫助內地市民和企業,在傳統無現金支付和新興的數字資產應用上與國際接軌。通過加速支付基礎設施升級、擁抱開放生態系統、善用數字資產優勢以及培養創新文化,香港有望在數字經濟時代再次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領者。這需要香港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開放的心態和去舊迎新的勇氣,迎接數字化轉型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Unwire Pro 特約編輯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在香港多家知名商學院擔任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