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外專訪

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毅然轉戰企業市場 騰訊:未來二十年屬於產業互聯網

IMG_9783

今年踏入二十週年的騰訊,早前在南京舉辦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以「開放共生」為主題,在回顧過往二十年發展的同時,亦發佈了未來新一個二十年的發展方向。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SIG) 總裁湯道生表示,集團戰略將從紮根消費互聯網,升級至產業互聯網發展,宣告著該公司正準備由 ToC 轉向 ToB,全面進軍企業方案市場。

騰訊轉型新戰略:推動產業互聯網升級

今年正值騰訊踏入二十週年,也是該公司在新一輪架構調整後的首次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並以「開放共生」為主題,帶出騰訊兩大新事業群(Business Group,BG)—— 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及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在金融、工業、雲端服務、醫療、社交網絡等不同領域的願景和佈局。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首先回顧了騰訊在過去的成績,包括其累積 20 年在互聯網對用戶的理解和在通訊、音樂、影片、遊戲等領域累積的優勢,以及近八年促進開放生態的成果。他表示:「我們幫助了 10 億用戶每天發送超過百億次訊息,每年完成千億次移動支付;為 2000 萬合作夥伴創造超過數百億人民幣的收益;與 362 個城市的政府合作,讓 5 億人群享受道便利的政務服務。」

他續指,要讓用戶獲得更佳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將數碼化推及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為此騰訊的產業互聯網將運用雲端、人工智能及安全等作為基礎,深耕垂直行業。同時騰訊亦就新戰略重組內部各個事業群,藉此統合實力向其行業合作夥伴提供數碼化服務。他指出,騰訊在輔助行業作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將深耕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出行、智慧教育、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領域,並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如果說,過去 20 年,互聯網的重要進步集中在 ToC 的消費者互聯網;那麼未來 20年,互聯網的重要發展將來自 ToB 的產業互聯網升級。

湯道生認為,互聯網的發展已開始邁向下半場,產業互聯網的重要無容置疑。為此騰訊調整了組織架構,核心聚焦構建「兩張網」:深耕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他提出在消費者互聯網領域會為用戶提供更個人化及高質素內容,當中會著重在內容精品化,用技術推動文創門檻降低以及內容平台社交網絡化等趨勢。他總結:「未來 20 年將與合作夥伴攜手共生,紮根消費互聯網,迎接升級產業互聯網,建立一個全新的智慧時代。」

全方位跨行業數碼方案展示轉型決心

在宣布集團新戰略後,騰訊自然亦公佈了針對不同行業的數碼方案和業務藍圖,以展示該公司的實力和轉型決定。在智慧出行領域,騰訊正著手在自主出行、共享出行及公共出行三大場景建立「四橫兩縱一平台」的業務佈局,指的是騰訊藉由自家的 AI 技術和騰訊雲服務作為基礎建設,為未來有意建立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等服務的企業提供大數據及智能服務。

而四橫的騰訊車聯、騰訊自動駕駛、騰訊位置服務及騰訊乘車碼則是協助上述三大場景進行產業升級轉型;騰訊方面以自動駕駛釋放用戶空閒時間為例,更多的碎片化時間增加了用戶對內容的需求,而「兩縱」中的海量內容平台則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回應其升級產業互聯網、深耕消費者互聯網的新戰略核心。湯道生提到,騰訊位置服務目前已有超過 10 億用戶,覆蓋逾 200 個國家;騰訊乘車碼則全國 100 個城市。開通用戶近 5000 萬,支援巴士、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

醫學 AI 彌補醫療資源短缺問題

騰訊雲副總裁丁珂表示,目前中國醫療體系除了核心的資源短缺問題外,還存在四大痛點,包括人口老化使癌症、 帕金遜等疾病變得更常見;醫療行業的互聯網+生態不完善;醫療體系數碼化進行落後及醫療資源供應需求失衡。

針對上述痛點,騰訊在去年獲國家科技部 AI 四大開放平台中的醫療專業方向後,開發出醫療人工智能,可藉由 AI 分析醫學圖像,協助癌症診斷的早起篩選工作。此外,還就醫療支付、健康卡和醫療安全等建構智慧醫院的基礎建設開發方案。

當中智能顯微鏡是騰訊 AI Lab 在人工智能結合醫療領域的研究項目,目前處於研發測試階段。該智能通過增加人工智能的輔助,可完成識別、檢測、定量計算和報告生成等日常醫務工作,協助醫生提供診斷效率和準確率;智能顯微鏡還可透過 AR 技術講檢測結果即時顯示在顯微鏡目鏡中,提示之餘又不打斷其閱片流程。目前可用於癌症診斷分級的有絲分裂細胞檢測,免疫組化定量分析及癌症區域檢測及輔助診斷流程等。

騰訊的智能顯微鏡配合醫療 AI,除了可用於分析醫學圖像作早期癌症細胞篩選外,還能自動生成病理診斷報告。丁珂相信可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幫助醫療機構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安全,他又指婦女幼兒保健和腫瘤診療將是未來研究的兩個重點學科。

雲端服務助傳統行業數碼轉型

金融方面,騰訊自 2015 年起已為該行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騰訊雲副總裁王彗星透露,目前已向超過 6,000 間金融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當中不乏國內大型銀行用例,藉此展示騰訊在金融科技領域提供雲端服務及技術方案的實力。

當中就包括運用騰訊專有雲 TCE 在 35 天內協助中國建設銀行搭建大型雲端平台,以及藉由其數據累積和機器學習技術,與中國銀行合作構建大數據及風險管理平台,成功讓中國銀行的風險管控率提升 50%,每月可識別數萬宗可疑交易,減少的網絡欺詐損失高達數億。

此外騰訊亦與中信銀行合作建立語音平台,透過智能音箱或銀行應用程式即可用語音操作進行查詢、轉帳、理財、匯款等多項金融服務。而智慧工業方面,騰訊同樣藉由其大數據及雲服務能力協助行業改善工作流程,例如幫助華星光電以機器視覺檢測技術檢測顯面板瑕疵,將檢測時間縮短到百分之一及準確率提升到 90%,節省兩千九百萬人民幣成本,並解決了新員工培訓需時、高流失率等問題。

微信小程式助力電子政務推行

早前本屆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動電子政務和智慧政府,國內政府部門亦正推動類似的改革,甚至走得更前。騰訊雲服務副總裁邱躍鵬指,數據資訊作為新時代的能源具備促進產業發展和變革的能力,在政務方面也不例外。

透過騰訊旗下通訊軟件微信中的小程序功能,國內政府部門可讓市民更方便地取用政府服務。邱躍鵬舉例,廣東省政府推出的「粵省事」小程序自今年五月推出以來,已錄得 1000 萬次的訪問量,遠超政府服務網站以往一年的總訪問量;又如在雲南省推出的遊客服務平台,成功將投訴處理時間由以往的 12 個工作天縮減到 6 小時,且投訴解決率目前仍維持 100%,日後還會加入無感支付功能,方便自駕遊人士。上述例子足見科技推動政務變革的好處。

繼續發掘消費互聯網潛力

雖然集團核心方向朝行業應用轉移,但騰訊方面仍強調要深耕消費互聯網,包括社交平台、內容文創等方面。騰訊雲副總裁林松濤認為,透過機器學習算法來決定內容推薦,可為用戶提供深度個人化的內容提供,他亦相信現時短影片市場仍由很大的增長空間。

林松濤指,國內 00 後(2000 年後後生)的年輕人每天發布的短影片超過千萬次,但這僅僅是開始。他強調全民 UGC (用戶生成內容)的時代未有到來,並預計 5G 網絡的到來將成為新的爆發點,同場發佈全新的短片平台 Yoo 視頻,新應用主打名為賽道模式的新性社交互動模式,期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拍攝短片,相信是希望從短片平台抖音在國內開拓的龐大年輕人市場上分一杯羹。

湯道生:不相信基因,騰訊一直在學習、進化

主論壇過後,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SIG) 總裁湯道生亦接受了本網及一眾香港傳媒的訪問。主論壇上多個方案和行業發展藍圖的展示確實展示了騰訊轉型的決心,但會否步伐跨得太大?

問及是否擔心新戰略涉足的領域過多,以及內部資源分配問題,湯道生指相信事業群的架構重組能很好地對應問題,而且未來亦會因應新策略增聘過千以上的人手,相信能藉此更有效地統合內部資源。

他也進一步解釋了今次戰略轉型的宗旨,包括以雲端為基礎,通過技術能力的輸出去賦能多個行業,讓他們可更好地服務自己的客戶。而醫療,零售,車聯,教育等都是較重點的領域,將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該領域的解決方案,也會把合作夥伴的產品整合,以行業客戶的需求為導向。

他以沃爾瑪的智慧零售項目為例,騰訊協助其在商場和店舖內用人臉用作支付以及理解消費者對商品的喜好,商品是否歡迎,庫存是否足夠,線上線下的邊界越趨模糊,今日多零售商需要新的基礎建設將其打通,使其統籌資源的能力提高。

現時不少面向企業市場的的企業均著重建立圍繞自家服務和方案的生態系統,那麼騰訊在這方面又有何策略?湯道生表示,騰訊的合作夥伴在各個行業都有具經驗的整合方案供應商,騰訊會在後方提供技術和獨特的方案產品,並著重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務,這也是騰訊舉辦合作夥伴大會的原因,並非要取代系統整合商,而是賦能他們作更好的垂直行業服務。

談及企業內部文化和管理層思維能否適應轉變,湯道生指這正是其主要工作之一,他表示為了轉型,已聘用了不同行業的專家去精進騰訊在累積行業需求方面的實力。與此同時,由企業文化到系統和後勤支援等多個方面均作出改變,架構重組來應對轉型後的企業市場即為其中一個成果。

他又強調,其實騰訊對面向企業市場的商業模式並非完全陌生,例如其在廣告業務方面便非常成熟,由內部市場營銷到與行業夥伴的合作等均行之有效。他又認為,消費市場和企業市場其實存在共通點,騰訊過去在消費者市場的成功在於聆聽用戶的要求,而這一點相信在轉向企業市場後也是不變的。基於這樣的背景,他有信心在面對企業市場客戶時騰訊能同樣藉此了解企業市場客戶,提供最合適的方案。

湯道生又提到,很多人說騰訊沒有 ToB 的基因,他認為如果真的相信企業基因的話,就會看到騰訊一直在進化,在二十年前騰訊也僅是一間 IM(即時通訊軟件)公司,但過往的成績無疑是騰訊一直在學習、拓寬領域的表現,相信日後騰訊亦會充分利用在消費者領域已有的優勢做好企業市場。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重視客戶服務質素 Booking.com 用 AI Chatbot 解決六成顧客問題

IMG_20180705_084154

Booking.com 於 1996 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十多年間已由荷蘭初創公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旅遊平台 (Online Travel Agency, OTA) 之一,於全球  70 個國家設有 198 間辦公室提供服務,共擁有 17,000 名員工,坐擁超過 2,800 萬線上房源,包括逾 540 萬間民宿、公寓等特色住宿,平均每 24 小時可售出 155 萬晚住宿。

能在短短十多年間獲取如此成績,Booking.com 所做的自然不是將傳統旅行社提供的服務遷移到網上這麼簡單。背後的社交平台營銷、顧客觸及、IT 開發、設計分析及客戶服務等其實完全貫徹以創新科技作為驅動引擎的宗旨,本網早前就到訪該公司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總部,一探其快速增長背後的發展理念。

在參觀總部當日, Booking.com 行政總裁 Gillian Tans 向港台傳媒回顧了 Booking.com 由一間荷蘭小型初創企業發展到現時全球網絡旅遊住宿平台的龍頭的發展歷程。她亦向傳媒分享了港台兩地的用戶旅遊數據,以香港為例,目前提供有共 13 類約 689 間線上住宿房源,而 2017 年香港旅客人次最多的國際城市分別是台北、東京、澳門、大阪和深圳,而國家則為中、英、日、韓、台五國,酒店、民宿和青年旅館是香港最為熱門三種住宿類型,Booking.com 亦在本港設有辦公室。

正如上文提到的,除了房源網絡遍布全球 2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外,Booking.com 自身亦非常著重為客戶提供本地化的業務,因此除了提供 43 種語言版本外,亦盡可能地在各個主要城市設立辦公室,並在客戶服務上秉承與客戶用母語溝通的原則來提供最佳的客戶體驗。

客服人員佔過半數員工 重視客服人員專業

這方面就不得不提專責的客戶服務部門。在 Booking.com 工作了十年的全球客戶服務總監 James Waters,雖然現任全球客戶服務總監,但早年其實一直在市場營銷部門打拼,轉任投入客戶服務部門僅兩年時間,談及原因,他表示個人興趣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時他認為能直接與用戶溝通的客戶服務是最能維繫客戶關係,培養其品牌忠誠度的的方法,也是市場營銷的一種方式:了解如何讓消費者願意再次成為 Booking.com 的顧客。

首先從員工數目來看,已足見 Booking.com 對客戶服務的重視,全球 17,000 員工,當中客戶服務人員就有超過 8,000 名,佔近半(47%) 比例。此外,提供 43 種語言版本並非指單純的網站或應用程式介面,而是包括客戶服務,因此 Booking.com 客服人員必須精通英語外加一種當地的語言。

同時,Booking.com 亦重視客戶人員的培訓質素,James Waters 強調公司非常著重客戶服務,認為服務質素比起投入的資源更重要。因此在全球就設有 19 個客戶服務中心,單是亞太地區,就於上海,東京,新加坡,曼谷,首爾佔有 5 個。

而客服人員訓練上,他指住宿服務的提供非常複雜,因此在客戶服務方面有接近 240 種不同處理程序,但 Booking.com 並沒有硬性的預設對話參考,只是提供簡要的處理程序,讓客服人員了解客戶服務的處理方式,但客服人員如何與客戶溝通則是選擇相信他們的專業,所以需要大量時間去學習,讓客戶感到能真的幫得上忙。而 Booing.com 相信服務質素比起投入的資源更重要的宗旨亦令該公司客服人員的流失率遠低於同業,約 30%。

積極運用創新科技 自主研發 AI Chatbot 解決常見問題

除了專業的客服人員外,該公司亦著重創新科技的應用。James Waters 指,科技創新是 Booking.com  的重要 DNA,因此客服部門也擁有技術研發團隊,開發相關服務來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希望藉由技術驅動公司發展。為此,該團隊在 2017 年年底推出智能聊天機械人 (Chatbot) Booking Assistant。他表示,Chatbot 耗時 20 個月自主完成研發,能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系統辨識付款、退房與更改訂房等過百種常見客服問題。他透露,有六成的常見問題都可以透過 Booking Assistant 協助客戶解決,當遇到 Chatbot 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才會將客戶轉至真人客服。

James Waters 認為客戶服務是一種 Retension Marketing(維繫客戶關係,培養其忠誠度)也是市場營銷的一種方式,因此即使開發出 Chatbot 服務亦不會減少客戶服務人員的人手,反而未來會因應顧客需求繼續擴大編制。

▲ Booking.com 於去年 12 月推出智能聊天機械人 「Booking 小助手」

延伸閱讀:設計藏於細節中 Booking.com 用 A/B Test 試出用戶真實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拒做最大數據浪費者  阿里推杭州城市大腦 2.0

杭州是個充滿故事的城市。指的並非家喻戶曉的梁祝,而是劉雨扣夫婦、許翠琴、蕭方訓、徐海軍……不認識他們?他們泰半也不認識阿里雲,卻也因為阿里巴巴的技術改變了他們的事業與日常。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說「科技能夠改變一座城」,而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確在不知不覺間改變着杭州這座城市。過去,劉雨扣夫婦在京杭大運河跑船運須來回多次辦理船舶年檢手續,如今領取「七合一」船舶證只須跑一趟即可;57 歲的農務市場創業者許翠琴所經營的猪肉舖沒有實體帳簿,一概採用流動支付,無須找零;而法官蕭方訓早前更在西湖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宗一人法庭的官司 ── 無論被告、原告、雙方代表律師全都在線上。他們也許不認識阿里雲,卻都是數碼化的第一身受益人。

推升級版「杭州城市大腦」為 2022 亞運鋪路

2017 年,阿里巴巴率先為杭州引入「ET 城市大腦」,利用實時的城市數據資源優化城市公共資源、即時修正城市運行缺陷,以實現城市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和產業發展這三方面的突破。過去一年,「ET 城市大腦」成功為杭州減輕了交通擠塞的情況;今年,胡曉明更於雲棲大會上宣佈正式推出升級版「杭州城市大腦 2.0」,除為 2022 年在杭州召開的亞運會作準備,亦希望能通過科技讓消防員工作更安全,同時對整體經濟管理及城市安全各方面實踐更多更好的應用。

「城市是數據的最大生產者,也是數據的最大浪費者,因為沒有針對加工處理數據去優化城市管理。而『城市大腦』在城市日常營運當中所累積的大量感知數據,對城市的管理、交通的治理有非常大的作用。」胡曉明強調,城市大腦 2.0 在杭州不僅針對交通,同時也通過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運算和互聯網,在消防、城市安全管理和城市規劃各方面進行優化。

行車數目一覽無遺

與 1.0 版本相比,2.0 將實現全市域覆蓋,支援各區、縣(市)的分域應用,包括:杭州全市車輛的整體數據、市民出行量、交通安全指數、報警量等實時數據。

據悉,杭州城市大腦 2.0 現已覆蓋 420 平方公里,範圍比去年擴大 28 倍,並接管 1300 個路口信號燈、接入 4500 個視頻,並可通過流動終端,實時指揮杭州 200 餘名交通警。目前,城市大腦已可掌握杭州全市的基本交通動態,處置 110 餘種交通警報,自動梳理堵車黑點。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尊嚴,而數據則可為城市挖出一條看不見的路。過去 3 年,200 公里道路中有近 20% 被施工佔用,試問一個城市的資源該怎樣去調動?」胡曉明舉例指,「某大城市每年約 40% 自來水均是漏掉的 ── 40% 是多大的資源浪費!但那不是交通或水的問題,而是城市發展的問題。因此,重點是城市大腦能不能為城市留下更多的資源。」

胡曉明續指,杭州城市大腦 2.0 綜合應用了人工智能、物聯網及大數據等技術,有助提升交通管理以及整體社會管理的效率,例如發生火災時,可立即將訊息發送給消防局及救傷站,同時配合調整路面的交通燈訊號,讓消防員及救護員可以第一時間抵達現場。

據悉,城市大腦還將推出「一路護航」功能,透過構建救援快速通道和建立三方同步協作機制,為救援車輛提供應急保障。胡曉明透露,該功能目前正進行測試。下一步,杭州市將把城市數據大腦培育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在催生傳統交通行業變革的同時,推動前沿技術研發、數據共享開發、科技人才聚集,從而拓展交通管理以至城建城管、社會管治、民生保障、生態環保、亞運籌辦等各領域的數碼應用,務求令杭州成為「流動辦事之城」、「流動支付之城」、「智慧醫療之城」和「創新創業之城」。

▲奧林匹克轉播服務(OBS)行政總裁 Yiannis Exarchos 宣佈與阿里雲合作推出奧林匹克轉播雲(OBS Cloud)。

若說城市大腦 2.0 是為 2022 亞運作準備的舉措,那 麼「奧林匹克轉播雲(OBS Cloud)」則是針對 2020 東京奧運會的重點部署。

隨着數碼轉播技術的普及,觀眾對體育節目質素的要求也大增,尤其奧運全城矚目,誰也不想錯過精彩比賽,要待翌日看精華片段或新聞時才得悉賽果。因此,觀眾每每期望在現場直播外,亦能彈性地按需點播賽事,甚至加入各項賽事實況、得分及運動員的實時數據分析等。為滿足觀眾訴求,以帶動奧運潛藏的龐大商機,作為奧運會「雲端服務」及「電子商務平台服務」官方合作夥伴的阿里雲,遂與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合作推出「奧林匹克轉播雲(OBS Cloud)」,計劃在 2020 年東京奧運會正式啟用。

數碼轉播可塑性更高

奧林匹克轉播服務(OBS)行政總裁 Yiannis Exarchos 透露,上一屆 2016 奧運會共製作了 1000 小時的節目,料 2020 東京奧運所面對的挑戰將更大。由於大型賽事的現場轉播對流量、速度、延緩性的要求極高,雲端技術的應用過去處於較低水平。Exarchos 認為,除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外,雲端轉播方案也能幫助減少持權轉播商安裝、測試並調試現場轉播系統的時間,解決了過往須提前抵達主辦城市的國際廣播中心(IBC)才能安裝及測試轉播設備,以及廣播中心分配給持權轉播商的空間受限等問題。

Exarchos 形容:「我們合共花了 24 個月的心血去部署 OBS Cloud。我們相信,雲端轉播方案將改變以往的賽事轉播模式,為業界發展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例如各地的持權轉播商可插入切合當地市場的廣告,在平台上設立專屬的內容創作、管理及交付系統,令節目更個人化,以滿足不同觀眾對體育賽事現場轉播的要求。」

此外,「奧林匹克轉播雲」的媒體直播服務讓持權轉播商能在安全的測試環境中,嘗試更多節目創意或進行互動式賽事直播。據悉,今屆更將引入英特爾的虛擬現實(VR)技術,拉近觀眾與現場的距離。而奧運會結束後,轉播商既可把雲端儲存的內容遷移,也可選擇保留儲存在「奧林匹克轉播雲」上,以供日後奧運賽事轉播使用。

馬雲豎榜樣 以科技支持智能野生保育

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野生動物保育,亦引起不少科技公司參與支持,為保育工作出一分力。肯尼亞旅遊及野生動物部秘書長 Margaret Mwakima 便於會上透露,馬雲到當地考察時曾目睹大象被虐苦況,因而領養了該大象並賜名「杭州」。

Mwakima 笑稱:「很高興告訴大家大象『杭州』已受孕,預計明年將會誕下小象,希望屆時能再邀馬雲為小象賜名。」

不過 Mwakima 此行主要任務並非捎來大象消息,而是與阿里雲簽署諒解備忘錄,在肯尼亞合作展開野生動物保護項目。根據該備忘錄,首個合作項目將探討在肯尼亞察沃東和察沃西國家公園的指定區域內,應用阿里雲的雲端運算、人工智能(AI)及物聯網(IoT)等技術保護瀕危大象、犀牛和獅子等野生動物。

「肯尼亞的野生生態並非肯尼亞獨有,稀有動物絕種關乎全球。」Mwakima 強調:「絕種是無法挽回的,我們的下一代以及未來的世代也許只能在書本或影片內看到那些野生動物。」

肯尼亞旅遊及野生動物部秘書長 Margaret Mwakima 與阿里雲簽署諒解備忘錄,在當地合作展開野生動物保護項目。

野生動物乃肯尼亞旅遊業的重要支柱,亦是國家一大收入來源。Mwakima 指出,目前,肯尼亞約有 35,000 頭大象,其中 42% 生活在察沃國家公園生態圈內。該國家公園更為犀牛、長頸鹿、獅子等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因此,項目將採用一系列連接阿里雲平台的物聯網裝置,包括動物追蹤感應器、紅外線陷阱相機、智能天氣站、護林員觀測設備及廣域無人機等,以實時採集動物行蹤及健康狀況相關的數據。

同時,阿里雲物聯網平台會就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動物的行為和蹤跡。每當發現潛在危機,如非法捕獵或與人類發生衝突時,阿里雲物聯網平台將會向指揮中心發出警示,協助指導地面隊伍進行部署,迅速採取行動,以提升園區管理效率。而在通訊網絡方面,項目的基礎設施將使用肯尼亞電訊運營商的 GSM 網絡,及當地政府許可的衛星通訊,使數據傳輸更智能化、成本更低,從而實現近乎實時的數據更新。項目並將使用新一代硬件設備,例如安裝在動物身上的輕便太陽能追蹤器等,以配合數據採集。

察沃東和察沃西國家公園項目,僅屬阿里雲與肯尼亞政府合作的第一步。雙方已達成共識,將進一步把野生動物保護項目擴展到其他肯尼亞國家公園,旨在建立一個覆蓋肯尼亞全國的數碼生態保護平台。另阿里雲與肯尼亞政府亦會探討人員培訓,及肯尼亞教育型旅遊方面的合作機會。

▲安裝在動物身上的新一代輕便太陽能追蹤器目測體積僅為上一代設備的六分之一。

read more
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海外專訪電子商務

馬雲力倡「新製造」抗貿易戰  阿里巴巴成立半導體公司自主研發晶片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打從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早前宣布將於一年後正式辭任,外界即對本月舉辦的「2018杭州‧雲棲大會」引頸以待,盼趕在馬雲退下戰線前,再睹他在台上侃侃而談的風采。可惜一向點子多多的馬雲一反往常高調,佇立講台前演說略見拘謹,且內容隻字不談退位感言,只著眼「新製造」在未來 10 至 15 年的危與機;不過,他於投資者大會上就針對「被辭職」之說闢謠,指「沒有人能幹倒我」,暗示非受壓才退休。

馬雲力倡「新製造」  放眼 IoT 與晶片領域

馬雲於 2 年前的雲棲大會上曾提出「新零售」、「新製造」、「新技術」、「新金融」和「新能源」5 項「新」概念。淘寶、天貓與支付寶近年皆展現出新零售、新技術與新金融所帶來的變革,惟新製造似乎是「5 新」當中前景最模糊的一個領域。然而馬雲深信製造業並不會消失,只有落後的製造業才會消失。

馬雲形容,工業時代人們發明了流水線作業將生產規模化,然而流水式的標準化生產,放諸數據時代卻是大大的落後。畢竟工業時代考驗的,是生產一樣東西的能力;而數據時代的考驗,卻是生產不一樣東西的能力。

「以前流水線 5 分鐘生產 2000 件衣服很厲害,今後 5 分鐘生產 2000 件不同的衣服才厲害!以前製造業靠電,未來的製造業靠數據。若要按需製造,數據是製造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他續指,「芯片、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所有這些都會像蒸汽機石油改變手工業一樣,改變今天的生產空間。芯片是核心技術,我們確實跟發達國家和發達企業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 IoT、芯片領域,我們有機會換道超車。」

▲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指數據時代講求獨特化、個性化和靈活性。

互聯網、IoT、雲運算和大數據創新製造

馬雲預期,新製造所帶來的危與機很快會席捲全中國以至全世界。未來 10 到 15 年,製造業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將遠超想像,因此他勸籲人們必須作好思想及意識的準備。

「IT 把人變成了機器,而 DT(Data Technology)要把機器變成人一樣。IT 時代誕生製造業,而 DT 時代要誕生創造;IT 時代基本上依賴於知識,而 DT 時代要發揮人類的智慧。 IT 要求標準化規模化,而 DT 要求獨特化、個性化、靈活性。」馬雲舉例指 20 年前,全村全省的女生爭相穿著同一款衣服,代表流行那款衣服;如今的潮流指標則是每個女生所穿的款式都必須獨特不一樣。

面對市場對個性化要求愈來愈高的挑戰,馬雲形容不擁抱新製造的企業猶如盲人開車,根本不知道誰是客戶,或客戶到底需要甚麼。因此他確信成功的製造業一定是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IoT、雲運算和大數據優勢的新製造企業,而未能趕上數碼浪潮採用新技術的企業勢將失敗。「不是製造業不行,是落後的製造業不行,是你的製造業不行!」

按需定制、個性化和智能化

若說新零售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那麼新製造便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完美結合。馬雲指出,新製造的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是在製造背後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以及服務能力。而新製造將重新定義製造業、客戶市場和供應鏈,並重新定義所有的製造和商業營運和服務。

那是不是走向電商之路,利用互聯網拓展銷售業務就等於新製造呢?馬雲強調新製造不止是在產品加入晶片般簡單,而是必須考慮應不應按需定制,須具備個性化和智能化。簡單舉例,城市內有大量閉路電視,當中不少更已連接到內聯網或互聯網,但假若背後沒有運算能力去處理、沒有人工智能攝錄鏡頭,充其量只能監察記錄罪案,是對數據的浪費。閉路電視若加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既可推進智慧城市,按人流車流和實時路面狀況調配交通及提供自動報案功能,亦可加入容貌或圖像辨識,應用於新零售推廣以至無人店結賬等不同層面。

▲ 達摩院將繼續專注推動量子技術發展,構建基於雲端訪問的量子經典異構系統以供應量子運算能力,並找出超快速的量子經典混合算法來解決機器學習、系統優化和物理模擬中的基本問題。

傳統製造業不再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靈丹,甚至在中美貿易戰中,美方單是禁止企業向中興出售電子零部件,便已幾近斷了中興命脈,難怪馬雲會再三強調晶片製造的重要性。針對貿易戰,馬雲直言貿易摩擦是技術變革成長過程中的必然。

「長達三、四十年的中美貿易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沒有矛盾才是不正常。這次貿易戰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要有 20 年的長期思想準備,只有踏踏實實做好自己 ── 他強任他強,月亮照大江。」馬雲寄語創業家,指 20 年足夠讓任何一個企業成為未來的阿里巴巴或未來的亞馬遜,畢竟阿里巴巴也只有 19 年歷史,能做到如今的規模,除了高瞻遠矚,更需要破舊立新的決心。

成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自主研發晶片

既然馬雲想「換道超車」,阿里巴巴就不得不針對晶片研發方面痛下苦功。阿里巴巴於去年成立了達摩院,並構建了 13 個「4+X」實驗室,以機器智能、數據運算、機械人、金融科技與 X 領域(量子與人工智能)為核心研發項目。今年,阿里巴巴集團技術總監張建鋒則宣佈達摩院進一步成立半導體公司,由馬雲親自賜名「平頭哥」,寓意像動物界平頭哥「蜜獾」(Honey Badger)般激情澎湃、頑強執著、相信小的偉大、勇敢逐夢、聰明樂觀和勇猛皮實。

張建鋒透露,平頭哥未來重點關注的方向包括:神經網絡處理晶片(NPU)、量子計算晶片,以及面向物聯網(IoT)的晶片。按照計劃,明年 4 月份將發表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推理晶片 ── 具備 10 倍深度學習推理能力及 40 倍系統總體性能功耗比的 AINpu。據悉,該晶片或會用於無人駕駛、智慧城市和智能物流等領域。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數字王國銳意構建「綠洲」 與美圖攜手突破社交體驗

電影《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全球票房報捷,掀起一片虛擬實境(VR)熱潮,觀眾即使不是電玩迷亦對劇中的虛擬現實世界 Oasis(綠洲)心生嚮往。

幕後功臣之一的數字王國除為電影提供視覺預覽、虛擬製作、動作捕捉以及視覺特效製作服務,亦從劇中的 Oasis 得到啟發,正式宣布部署全新發展策略,透過巨額注資 3Glasses 和與美圖達成策略性夥伴合作,進一步完善其 VR 生態圈,將原來的 4 大業務範疇完整地串連起來:視覺特效(Visual Effects,VFX)、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虛擬人(Virtual Human,VH)和影視內容投資;從技術研發、內容製作到多渠道分發一概包辦,以一站式營運模式構建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全新虛擬世界 ──「綠洲」。

(左起)世像傳媒創始人兼總裁何曉輝、美圖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吳欣鴻、數字王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謝安,與 Tink Labs 創始人兼行政總裁郭頌賢齊為 VR 新世界「綠洲」祝酒。

縱然數字王國近年全力押注發展 VR 技術,但要創建如 Oasis 那樣宏觀的虛擬世界,恐怕亦要巨額投資經年,划得來嗎?數字王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謝安即表明,數字王國想要構建的並非遊戲世界,而是好比 Oasis 般能集虛擬場景、內容和技術、數碼替身於一身的虛擬世界,讓用家得以在虛擬世界內透過社交互動建立真實的人生。

「遊戲完全是另一回事。遊戲是很專的,需要 game designer 去計算遊戲平衡與關卡挑戰性等,背後所需引擎跟 VR 的互動技術很不一樣。」謝安笑問:「遊戲好玩在甚麼地方?在於破關。玩家在升級、殺怪、破關時只關心遊戲的挑戰與難度,至於背景有多逼真細緻則甚少考究。而數字王國擅長製作的虛擬場景則是為了呈現能讓觀眾看後會『Whoa』一聲的視覺體驗,因此數字王國的目標和願景僅專注於 VR 技術,不打算投資遊戲開發。」

從電影特效邁向虛擬世界

過去 20 年,數字王國的視覺特效和虛擬實境技術成就了不少荷里活經典電影,從創辦人 James Cameron 執導的《鐵達尼號》(Titanic)到後來的漫威(Marvel)系列、去年大收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再到今年席捲全球的《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Avengers:Infinity War)和《挑戰者1號》,除展示出數字王國在技術上的躍進,亦可見荷里活電影漸漸從視覺特效傾向倚重虛擬人和虛擬實境技術。

謝安透露,周永明加入數字王國出任董事會主席之際,曾決心「make a change, make a difference」,銳意將數字王國帶進中國,面向消費者市場。參與製作《挑戰者1號》這齣電影後,周永明的感受更深。

「原來沉浸式的 VR 體驗應該是這樣的!」周永明讚嘆:「過去 20 年,公司製作了很多偉大的電影,但未來應該創作像 Oasis 這樣的世界。這技術(VR)太偉大了,只是用來拍電影太可惜,應該轉型到消費者市場,而非單單拿來拍電影。我們做 VR 應該發展新技術,讓消費者也可以用得到;VR 要能互動才能建立新的價值,而我們必須走到市場最前端去發展、去接觸消費者。」

▲ 美圖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吳欣鴻(左)和數字王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謝安(右)首次於台上與數字王國全新創造的數碼替身「Lydia」互動。

與美圖合作結合 AI 與 VH 技術  擬推出小鮮肉虛擬偶像

為實現虛擬新世界的商業宏圖、呈現突破性的娛樂體驗,數字王國一口氣推出了多個措舉,包括於今年 3 月斥資 2.4 億元投資全球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公司 3Glasses,以及宣布與美圖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謝安透露,是次合作將結合兩家公司的 AI 和虛擬人技術,除計劃於稍後推出堪稱「下一個初音未來」的虛擬偶像,更將為美圖現有用戶提供數碼替身,讓用戶可在美圖社交平台上互動時使用自建的數碼影像,把 VR 技術從影院大銀幕帶到手機小屏幕。

針對是次宣布與美圖建立的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謝安認為考慮周詳,並笑指想在 Oasis 這樣的虛擬現實世界裡體驗人生不必等到 2045。

「這次合作具相當高的市場潛力:美圖是中國現時擁有最多人臉數據的公司,大約擁有 4 至 5 億個人臉數據;憑藉美圖龐大的人臉數據和 AI 技術,再配合數字王國的虛擬人技術,用戶可創建喜愛的數碼替身,例如在美圖社交平台上以可愛妖精的形像和朋友互動。」謝安續透露,因美圖用戶多為女性,故此正計劃推出「小鮮肉」虛擬偶像。

他戲謔,藝人時間非常寶貴,若建立了虛擬人則真身可全程投入拍電影,由虛擬替身負責出席海外活動或代言廣告。進一步想,創造虛擬偶像不但可自行設定樣貌、性格、年齡、星座、背景,甚至「身材要多好有多好,能歌善舞而且演一輩子也不會跳槽解約」。而有別初音未來只能按既定編程表演,數字王國的虛擬偶像背後由真人操作,經掃描系統處理後呈現人前,因此能與粉絲有實時的互動。

▲ 目前,數字王國空間於全國設有 50 個收費的 VR 體驗中心,目標於今年內增設至 100 個以上。

數字王國空間目標增設 300 個 VR 體驗中心

此外,為落實面向消費者市場的願景,數字王國空間(Digital Domain Space)的收費 VR 體驗中心將由現時全中國 50 個,於今年內迅速擴充至 100 個以上;目標是於 2020 年增設至 300 家 VR 體驗中心、約 1200 個體驗點,主要設於各大商場以便接觸消費者受眾。此外,數字王國空間亦計劃將 VR 體驗中心拓展至東南亞市場。

謝安深信,消費者市場必定會火紅起來,但不是現在;在那個時刻來臨之前,先要構建好完整的 VR 生態圈,而 VR 體驗中心正好充當數字王國與消費者受眾之間的橋樑。他堅信必定能在現實中呈現猶如 Oasis 般的 VR 體驗,以現時的進程,估計 1、2 年後即能實現;當務之急是先把內容和技術做好,待 VR 爆發加上電訊商配合推動,屆時 VR 便會大量走到消費者市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