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外專訪

海外專訪資訊保安

Microsoft:消費者重視數碼誠信  企業應確立零信任機制

P1020486-001

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商戶的企業數據一但外洩,不少消費者會即時判定其誠信破產,後果堪虞。市場研究機構 IDC 早前一份全球調查報告顯示,逾半消費者表示若正使用的數碼服務違反誠信,將會轉用其他機構服務;另每 3 名消費者便有 1 人表示會毫不留情地停用該項數碼服務。當中,更有 17%消費者會主動遊說親友別再使用該數碼服務,可見普遍消費者對企業數碼誠信(digital trust)相當重視,企業一旦違反誠信很難挽回客戶信心,隨時錯失生意。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應用方案海外專訪雲端服務

Microsoft 首個亞太區體驗中心本月揭幕  新加坡直擊創新行業體驗區

P1020431

研究機構 IDC 預計及至 2025 年,數碼設備將增至 400 億個,而由這些設備所產的數據更將高達 80 千萬億兆位元(Zettabytes,ZB)。企業若能迅速採用創新科技並建立技術能力,則有望將這些龐大的數據化為競爭優勢和商業價值而非營運負擔。

為向企業展示如何透過創新主導科技重塑未來工作的無限可能,Microsoft 首個亞太地區體驗中心正式於本月 12 日揭幕。全新的亞洲體驗中心位於新加坡 Frasers Tower 的 Microsoft 新區域總部內,分別展示不同行業的創新技術方案。

Microsoft 首個亞太地區體驗中心的核心範疇:

  • 體驗區(Experience Zone ) — 劃分為不同行業的方案示範區,以展示現階段各行各業的部署實況。專家團隊會帶領訪客進行定制旅程,體驗不同的技術轉型經歷,讓他們得以第一身體驗針對其業務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引領他們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 Microsoft 技術中心 (Microsoft Technology Center,MTC)—  為讓客戶能夠專注於決策過程,MTC 除了提供基於設施的技術討論,同時會搜羅合用的資源,以協助客戶更快地完成交易以及擴大交易規模。
  • 網絡安全中心(Cybersecurity Center)— 展示 Microsoft 發布的威脅情報分析,提高企業對網絡犯罪威脅的認識,並加深了解數碼平台和雲運算。
  • 創新工場(Innovation Factory)— 提供一個具創意的環境,讓相關人員通過構思會議或 hackathon 產生創新的意念。

▲剛剛於 Azure Marketplace 推出的 Microsoft FarmBeats 將 AI、邊緣運算(Edge)以及 IoT 帶進農業領域。

根據多項研究顯示,我們必須在 2050 年前大幅增加全球糧食產量才足以追上人口增長。儘管科技可以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但由於農場通常沒有電源或互聯網連接,加上農民普遍不熟識科技,因此未見廣泛採用,或受到相當限制。而 FarmBeats 則針對從感應器(sensors)到雲的端到端方法來解決問題,務求實現以數據驅動農業。Microsoft 認為,以數據加上農民對農場的了解和直覺,可以幫助提高農場生產力,還可以降低成本。但要從農場獲取數據非常困難,因農場範圍或場內通常沒有電源。有見及此,FarmBeats 正構建幾種獨特的解決方案,透過低成本的感應器、既有電視通訊塔、無人機以及視覺和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FarmBeats 的感應器箱子可以風力/水力/太陽能發電驅動,蒐集所得數據將透過既有電視通訊塔傳輸至 Azure 進行分析,既無須額外部署大型基建,農場員工更可隨時隨地以流動應用程式存取相關數據及分析結果。前期每 10 米便須安裝一個感應器箱子,如今則每 1 平方公里安裝 1 個,部署過程需時不超過 1 小時。

豐田智能起重車系統(Toyota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從自動導航起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AGV)到自動倉庫均有覆蓋。全新起重車不僅附有攝錄鏡頭,可辨識行車路線上的物件,亦會透過雲端機器學習持續學習新指令,例如學會辨識「STOP」標示。

▲Microsoft 為 Renault 一級方程式賽車隊提供雲端運算及分析,於車身安裝約 200 個感應器,實時蒐集數據以研制最佳的賽車設定,更可藉由 AR 技術掃瞄賽車模型並展示於屏幕上。據了解,每季賽事將產生多達 4000 萬個不同的模擬策略。

▲ 體驗區內自然少不了金融保險業相關的雲端及人工智能方案示範案例。

▲有北美醫療機構在培訓醫護人員時,為確保他們能在不影響病人的情況下獲得最多的外科實習機會,近年便採用了 AR 方案,透過 Hololens 和醫療用假人進行模擬練習。

▲新零售近年大行其道,這項示範方案便助零售商解決了排隊試身的問題,除可直接在智能鏡子上完成交易及支付過程,亦可傳召店員協助如替客人換成中碼衣服等。

▲ 創新工場設施完備,可讓企業通過舉辦 hackathon 構思創新意念。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香港電競業仍處起步階段  期望 5G 成為增長動力

25EB5C42-4784-42F2-9B3D-B1050949F4A5

電競可以說是全球最能賺錢的新興產業之一,市場預計 2020 年全球電競業收入達 130 億港元,同時亦衍生出來的工作,除了職業玩家之外,亦有項目管理、市場推廣及電競導演等職位。究竟香港電競業前景是否真的亮麗?香港電競業能否帶來商機?

▲謝允達看好香港電競業,玩家數目增長很好

早前 Unwire.Pro 獲電競產品商雷蛇(Razer)邀請到新加坡總部參觀,並與公司管理層進行訪問。雷蛇全球電競總監謝允達表示看好香港電競業,他指出香港的電競發展步伐與其他國家都差不多,以新加坡及香港作為比較,甚至相信香港的觀眾及玩家數目比新加坡多,因為認為香港的玩家數目錄得很好的增長。謝允達又說,不少國家的電競業才剛剛起步,因此香港已經算是發展較快的地區,但相對於歐美國家仍要繼續努力追上。

香港仍需努力發展電競

外國電競產品商就認為香港發展步伐快,那麼在本港電競營運商及電競隊班主又如何看前景呢?CGA 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周啟康認為,香港的電競業仍較其他國家遠遠落後,而氣氛也不是很好,但他說看到香港仍有很多人喜歡打機,只是需要多點時間及多點電競館場地,讓市民可以更廣泛地接觸電競。

▲周啟康認為,香港電競業仍較其他國家遠遠落後

回顧旺角 CGA 電競館的發展,開業不足一年,佔地 2.5 萬呎,發展的部署雄心壯志。不過周啟康就指近日受到零售市道影響,計劃將電子產品零售部轉型,改為營運 120 部夾公仔機,預計三個月回本。至於由另一公司經營,於 2017 年開業,位於 D2 Place 的電競館 Versus Stadium 亦改建為 VR 場地。

▲鍾培生認為,如果喜歡電競,最簡單是購買騰訊股票

作為商家當然希望產品可以賺錢,而作為玩家當然希望打機之餘又有收入。HKES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鍾培生認為,打機只是一項娛樂活動,如果付款買到遊戲後,透過活動賺回金錢,「這是一種福氣要感恩的事」。他又以 PS2 作比喻,「我買一部 PS2 回來玩三國無雙第一集的時候,不會預期可以打很久,然後有人送回 PS2 給我,這是不合理的事。」更直指:「如果你真的很喜歡電競,我覺得最簡單是購買騰訊的股票,因為你不會做得好過騰訊。」

數碼港斥 5000 萬元建立電競館

去年香港政府撥款一億元予數碼港發展電競,包括將數碼港商場改裝成為電競場地,在政府支持下,香港發展電競是否真的擁有巨大商機呢?

▲數碼港花五千萬元將商場改裝為電競場地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表示,今年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全球電競行業已有 10 億美元的市場大小,而觀看電競的人數及參與電競人數達 4.5 億,加上目前香港的電競隊數目不多,只有不足十隊,因此認為電競業發展有很大的潛力。至於香港政府撥款的一億元資金,數碼港已利用當中 5000 萬元將數碼港商場改裝成為電競場地,而剩下 5000 萬元用於業界支援計劃,包括舉行活動的營運費用。

任景信指出,在這個場館以內申請資助計劃的數字來說,已經有超過 20 項活動入紙申請,等待不同的時間舉辦 。例如 10 月及 11 月都有一系列的賽事,包括香港電腦商會的商會盃、阿里巴巴體育舉辦的世界電競運動會及大灣區電子賽車運動會,甚至明年 1 月至 3 月亦有不同的賽事排隊舉辦 。

5G 將改變電競業

▲陳永和認為,5G 將改變遊戲業及電競業發展

上周通訊辦批出 5G 頻譜予四間電訊商,分別是:中移動香港、和記、數碼通及香港電訊,頻譜使用費總額為 10.06 億元,預計最快於明年 4 月推出 5G 服務,相信有利電競行業發展。雷蛇環球市場助理副總裁陳永和指出,5G 將會提供更快的固網服務及容許團隊去完善裝置,令手機、電腦及主機都有更好的連接網絡,因此預料 5G 的推出將會改變遊戲行業及電競行業發展,並為讓更多人參與不同的遊戲及其他串流內容。

政府資助申請途徑不明確

▲CGA 電競館

雖然陸續有不同的配套及科技推出,從而支持電競業發展,但業界認為政策上仍有不足之處。周啟康認為,現在在香港很難做電競,而政府才剛剛開始投放資源,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他舉例,現在很多選手出外比賽都是自費,自付機票酒店打比賽,都沒有給他們任何支援,加上本地做電競的企業都是靠商家找贊助支持。

而鍾培生直言,直到現在也不知道如何申請政府資金,甚至這四年的創業路上沒有拿過政府一元,他舉例之前亞運選手的機票都是自費的。

產業的發展絕對需要政府及商界的推動才會成功,雖然現在香港電競業是起步階段,但對於傾重於旅遊及金融業的香港來說,多元發展是一件好事。不過要電競成為一個產業為本港帶來重大貢獻,可能仍需要一段時間了。

read more
企業趨勢海外專訪電子商務

騰訊啟動倍增計劃催谷新零售  數碼化驅動「人」、「貨」、「場」融合

P9450886

數碼化轉型可算近年最熱門的 IT 課題,在流動和社交網絡滲透以及物聯網普及的催化之下,數碼化轉型對不少行業而言已不止是競爭優勢,更是生存的必要手段。有見及此,騰訊亦將過去每年會舉行的 3 場大會:「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騰訊雲+未來峰會」和「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合而為一,首辦「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足見騰訊對數碼化的重視。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認為,當前數碼化發展有 3 個重大演化:從「開放生態」到「生態開放」;從「互聯網產業」走向「產業互聯網」;以及從「數碼全球化」到「全球數碼化」。

劉熾平指出,數碼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乃大勢所趨,而騰訊將秉承開放的原則,不止於「以開放來促成生態」,更會「以生態方式來進行開放」。而騰訊將與 To C 和 To B 的業務合作夥伴共同構建理想的數碼生態,結合 To B 的業務和 To C 的產品,打開 To C 和 To B 的新領域。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透露騰訊將與 To C 和 To B 的業務合作夥伴共同構建理想的數碼生態。

湯道生強調騰訊的定位始終是「數碼化助手」,提供工具、建設生態,同時協助開發者及企業與騰訊的活躍用戶群連接起來。 

騰訊決意當數碼連接者

「未來所有成功的企業一定將會是數碼化企業,騰訊的目標是為終端消費者提供最大平台,充當數碼的連接者。」劉熾平與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都不約而同地再三強調,騰訊只會做「助手」和「連接者」,為合作夥伴及企業客戶提供平台,助他們走向數碼化,而決非傳統互聯網行業的顛覆者。

「產業互聯網是一個貫穿設計、研發、生產、組裝、物流、服務全周期的概念。唯有各個環節都完成數碼化升級,打通價值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效率、實現產業進化。」湯道生又強調騰訊的定位始終是「數碼化助手」,提供工具、建設生態,同時協助開發者及企業與騰訊的活躍用戶群連接起來。 

與此同時,騰訊副總裁、智慧零售負責人林璟驊在分享零售業前景時亦指出,騰訊只做零售助手而不是零售這件事。「客戶不屬於品牌,不屬於商店,而屬於平台電商。騰訊的定位是連接消費者和商店。」

騰訊副總裁、智慧零售負責人林璟驊相信零售數碼化的下一步將是基於人、貨、場融合的趨勢。

啟動倍增計劃

傳統零售以銷售場地和貨物品質為影響銷情的主要因素,惟隨着社交媒體宣傳效應,以及數碼化帶動線上零售和電商平台,人與人之間的數碼化連接成為了全新的銷售場景。「人」成為了「場」的延伸;「貨」成為訊息的載體,反向重構供應鏈;而「場」的彊域將被重新定義,讓交易和互動不再受限於空間和時間,銷售接觸點大增。

數碼化驅動「人」、「貨」、「場」由過去的割裂走向融合,衍生出更多可實現轉化和交易的觸點。林璟驊認為,零售數碼化的下一步將是基於人、貨、場融合的趨勢,以嶄新的模式貫通線上觸點、線下觸點、社交觸點和商業觸點,並且通過數碼化工具實現對用戶的可感、可知、可運營。

騰訊同時宣布針對智慧零售啟動倍增計劃,提供 1V1 咨詢服務,以培訓、認證、遊學交流等方式培養零售數碼化人才,同時通過新業態競技大賽,建立優秀實踐的成功案例。據悉,倍增計劃包括為 200 家以上的企業提供診斷咨詢、透過倍增學院培訓超過 1000 名零售數碼化人才、建立逾 100 個實踐案例。計劃將針對以微信為主要陣地建設私域流量池的企業,採取定向邀請制,每期限 15 至 20 家商戶。除會舉辦年度頒獎禮,更會為參與企業提供千萬廣告金獎勵,同時挑選權威機構數碼化案例印刷白皮書。

第一期倍增行動,參與商戶微信側銷量環比增長 376%;第二期參與商戶微信側銷量環比增長 270%。其中 3 家商戶在倍增期間,微信側生意佔大盤比超過 10%。林璟驊續指,中國的 Uniqlo(優衣庫)通過小程序官方旗艦店,整合了多個觸點流量,購買轉化率超行業 3 倍。

Uniqlo:藉小程序整合多觸點流量 購買轉化率超行業 3 倍

在電商的衝擊下,GAP、ZARA、H&M 等一眾品牌都曾陷入業績低迷,不得不通過收縮海外市場、減少庫存、關店和裁員來平衡利潤收入。Uniqlo 則是個例外,據其母公司迅銷集團 2018 財年財報顯示,收益同比增長為 14.4%,淨利潤 1548 億日元,連續 2 個財政年度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市場佔比 25%,成為 Uniqlo 全球第二大市場。

近年,迅銷集團大力推動「有明計劃」,計劃核心就是配合數碼化及互聯網,變革未來服裝零售的消費模式,根據消費者在互聯網時代的洞察,更快捷、更智能、更有效地滿足顧客。為此,迅銷集團還在倉儲、物流、AR 技術、無人操作、自動化等領域進行了探索。

Uniqlo 中國品牌媒體企劃總監朱鳳身指出,傳統零售是賣東西,流程是生產完貨再把商品推給消費者;而未來的零售應以消費者需求主導。

去年底,Uniqlo 推出了「掌上旗艦店一鍵隨心購」,用戶可從官網、官方 APP、微信小程序和線下掃碼購進入。零售商紛紛尋找新渠道,而 Uniqlo 則通過「掌上旗艦店」貫通了微信公眾號粉絲、線下自有流量、商業流量和騰訊社交流量四大渠道。通過數據整合與分析,Uniqlo 不僅能獲取更加精細的用戶分析,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也隨之改變 ── 從單向流量觸達轉向立體的「數碼觸點」。後期,借助數碼化運營工具,Uniqlo 可以對「數碼觸點」進行交互式管理,加強門店、網店、平台等線上線下全場景、全渠道之間的協作,有效提升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K11:成為租戶的共創者而非場所提供者

提及 K11 商場,相信大家即時聯想到其藝術展品。這便是  K11 的成功之處。

「不少商場都有定期推出主題展供消費者打卡,這些推廣雖然有宣傳作用,但無法留住客戶。因此我們就想出一個主題:藝術。」K11 資深運營董事(香港)胡玉君續指:「商場與不同品牌合作很容易,但前來商場打卡的是否租戶的目標顧客?消費者打卡過後,對商場和租戶的品牌形象有提升嗎?不見得。但藝術展覽就不一樣,藝術品是獨一無二的,你想觀賞這件藝術就只能來 K11,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將藝術品和 K11 畫上等號。」

胡玉君強調,零售商未來如果要真正成功,不能只定義自己的品牌角色,而是必須成為用戶的共創者和共建者,成為真正的品牌和知識產權,不然就只是一個售貨場的提供者。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海外專訪

3D 打印個人化面膜:首創以數據推動個人化護膚產品  Johnson & Johnson 藉科技顛覆美容業

P9460688

以為美容和科技沾不上邊?其實美容往往涉及醫療保健和生物科技領域,Johnson & Johnson 就在 CES Asia 演講上展示了一系列融合了創新科技的美容產品方案,為用家提供完全針對個人膚質所需的產品,揭示 IT 未來勢將顛覆美容界市場。

過去只在科幻電影出現的智能鏡子,如今已成為現實。Johnson & Johnson 就提出了「Bathroom of the Future」概念,透過讀取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為用家提供最貼心的建議,例如早上醒來,magic mirror 可分析用家的面容,得出昨夜深層睡眠不足的結論,繼而建議合適的面膜或急救護膚品;又或經 IoT 讀取氣象訊息,告知用家今日戶外陽光猛烈,須加強防曬,應採用 SPF 50+ 的防曬霜,再結合用家的個人記錄如敏感膚質等,推薦最切合用家需要的防曬產品。

Skin 360 讓用家可透過外掛鏡頭以智能手機分析面部皮膚,從而針對不同部位及問題推薦最合適的護膚產品。

Neutrogena MaskiD 糅合了數據分析、生物化學、物料科學、3D 打印、皮膚生學和人工智能 6 大科技。

▲面膜從此不再劃一大小,可按個人面形度身訂做,更可按不同部位皮膚問題選用不同原料。

一個人的面膜

繼於 2018 CES 上發表 Skin 360,透過外掛鏡頭助用家以智能手機分析面部皮膚,從而針對不同部位及問題推薦最合適的護膚產品後,Johnson & Johnson 收到大量回應,市場聲音除希望透徹了解自己的膚質,更希望能進一步提供真正個人化的產品。

過去,莫說開架品牌,即使專櫃品牌亦難以提供個人化面膜,大都是「one size fits all」的劃一面膜,無法滿足不同面型和膚質的需求。

是次展示的 Neutrogena MaskiD 產品方案預計將於年底正式在美國有售,而下一步將於中國推出;至於會否在香港推出,有關方面則表示要視乎實際市場反應再作決定。用家只須以智能手機的 3D 攝影鏡頭自拍,系統即會根據用家的立體面形包括鼻形、雙眼間距、唇形和大小等數據建立一張多維面形圖,準確勾勒完全貼合用家面形的面膜形狀與大小。每張面膜均會分為 6 個部位區域,由 Neutrogena Skin 360 分析不同部位所需,並建議各部位最有效改善皮膚問題的配料,再以透明質酸等生物材料應用於 3D 打印技術,進行個人化水凝膠面膜 3D 打印,面膜形狀的精準度高至 1 mm。

▲ 首先以自拍相片勾勒出面膜的正確大小和形狀

▲ 可跟循指示修正面膜分佈

▲可根據 6 個部位的皮膚分析以及建議挑選不同原料以針對如暗瘡、乾燥、泛油等問題製作個人化 3D 打印面膜。

DNA 預視衰老問題

Neutrogena MaskiD 標誌着生物打印技術首次運用於生產商用消費產品,3D 打印技術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令 100%個人化的商品仍可以開架貨品價格提供,意味着消費者層面將可更大規模地走向個性化醫療。

那麼,下一步能如何提供比 Mask ID 更個人化的產品服務?

答案就在 DNA。

為引入更多創新科技,Johnson & Johnson 於美、加及上海等地設立了多個 JLABS 科研實驗室。而研究指出,60% 的皮膚衰老癥狀由基因決定,即基因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我們將如何老去。雖然我們無法改變 DNA,但盡早了解自己的基因組合,即可針對 194 組基因和 10 個皮膚維度採取預防措施,延遲皮膚衰老問題浮面。因此 Johnson & Johnson 計劃推出一套 DNA 檢測方案,以非入侵式(如收集口腔唾液)方法取得 DNA 樣本再寄往 Johnson & Johnson 進行檢驗,然後詳細分析其衰老軌跡,再針對可預視的問題建議合適的個人化防衰老護膚產品。

 

read more
VR/AR/MR人工智能專題特寫業界專訪海外專訪

CES Asia 於上海揭示最新技術  華為主動回應中美貿易戰壓力

P9460369

由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主辦的 2019 亞洲消費電子展(2019 CES Asia)本周假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總裁兼 CEO Gary Shapiro 表示,今年為 CES Asia 開辦以來最盛大的一屆,匯集超過 550 家公司,比5年前首屆舉辦時增加了 159%;而與會者亦超過 50,000 名,較首屆增加 74%。

被問及因何選址上海舉辦 CES Asia,Shapiro 回應指中國市場潛力龐大,而上海作為中國的主要城市之一配套完備相當合適,他亦坦承亞洲參展商或買家若遠赴美國 CES 所費不菲,並非人人負擔得起,因此增設 CES Asia,為亞洲地區的參展商提供一個大型展會平台。

▲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總裁兼 CEO Gary Shapiro 指 CES Asia 可為亞洲地區參展商提供大型展覽平台。

那麼將來可會考慮在香港舉辦 CES Asia?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 CES 行政副主席 Karen Chupka 笑指香港已有許多出色的大型展覽會,暗示香港未必是首選,「但我們也不排除任何可能性,CES 也曾先後在紐約和芝加哥舉行,如今則落戶拉斯維加斯,所以不排除 CES Asia 將來也會轉移到其他亞洲城市舉辦。」

Chupka 強調,CES 與其他展覽會最大的分別和優勢在於豐富的主題演講及行業分析分享,因此 CES Asia 除了參展商更聚焦亞洲市場外,演講內容和講者亦是區內相當有份量的嘉賓。

CES Asia 今年便邀得華為、Audi、Horizon Robotics、Hyundai 等企業進行主題演講。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以「全場景智慧化,迎接產業歷史性機遇」為演講主題。

▲ 1+8 聯動 IoT 硬件生態加速,手機是主入口,帶動 PC、電視、耳機、車機、手錶、眼鏡、音響、平板這8個輔入口。

華為: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擔任今屆開幕主題演講嘉賓,並以「全場景智慧化,迎接產業歷史性機遇」為題,不過邵洋未有即時進入主題,反而大方主動提及華為站在中美貿易戰的火口上,內部員工的狀況。

「朋友關心問我最近壓力會不會太大。那是很複雜的情緒,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只能說,現在不是華為最危險的時候,而是最好的時候。」邵洋認為遇到挑戰難關往往是工作最有樂趣的時候,而現在那感覺又回來了。「開會到十點多回到戰略部辦公室,結果很多人還沒下班。很多人不願意回家,想做多一點,想解決問題。大家都很開心地工作,認為把問題解決才是工作的樂趣。」

當前,全球終端產業正處於革命性體驗的前夕,因此華為提出了產業解構、全場景智能化,以及結構化硬件平面等解決方式。邵洋形容,消費者如今主要使用手機,連家用電腦都少用了,電視機更是留給 60 歲以上的人的。不過他又指,電視若能跟手機產生緊密互動,即可讓電視機成為家庭訊息娛樂中心;兩個大小屏幕自然切換,電視機便可成為體驗的放大器,處理包括日程、備忘錄、照片、視頻、娛樂賬號等資源共享,更可用作高清視頻通話。

「1+8 聯動 IoT 硬件生態加速,手機是主入口,帶動 PC、電視、耳機、車機、手錶、眼鏡、音響、平板這 8 個輔入口。8 個輔入口各有特色和特長。」邵洋提出以 HiLink 帶動物聯網硬件生態,從智能家居生態升級為全場景 IoT 生態。

▲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市場研究副主席 Steve Koenig 認為接下來的十年, IoT 將從過去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逐步走向智聯網(Intelligence of Things)。

IoT:從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到智聯網(Intelligence of Things)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市場研究副主席 Steve Koenig 認為,接下來的十年中,數據將會成為消費者技術的重要決定因素,正式進入數據世紀(data age);而 IoT 將從過去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逐步走向智聯網(Intelligence of Things)。

Koenig 又預測第 4 波工業革命將是智能技術,「過去三次工業革命(蒸汽、電力、電腦運算)每次都花上十年以上才成形,今次亦不可能一蹴而就。第 4 次工業革命將可帶來顛覆性的新體驗、新機遇和更好成效,而 5G、人工智能、語音啟動數碼助手這類過去只在科幻電影才有的技術將成為現實。」

5G 勢成技術發展催化劑

雖然 5G 大多由市場巨擘牽頭,惟 Koenig 指出更多有趣的新技術和產品由初創開發,他個人最欣賞機械人領域,但認為 5G 將是重點技術,因 5G 可以為其他技術領域開啟更多可能性,有助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他又料亞洲將領先 5G 技術,包括在 4K 流動視頻、智慧城市和製造業等領域。「日本正密鑼緊鼓於 2020 東京奧運展示其 5G 成果,而中國亦已計劃於今年 10 月於全國 40 個城市推出 5G。中國是非常獨特的國家,在這裡,新興技術很快就會變成主流。原因有二:一是國家想推動甚麼就必定會成事;二是使用科技的多是年輕人,他們更容易接納新技術。」

據統計,中國擁有智能喇叭的比例達 30%,遠高於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13%)、新加坡(13%)和南韓(23%)。Koenig 舉例指騰訊的小微和阿里巴巴天貓精靈迅速將 AI 滲入用家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與科技互動的方式,影響深遠。

▲ 智能汽車技術乃 2019 CES Asia 的重點展覽。

2019 CES Asia 分別以 5G、AI 人工智能、AR/VR、智能汽車技術和初創為展覽主題,Shapiro 指出展覽場館所展示的創新勢將為市場帶來顛覆性技術,但同時亦提供了解決方案。

至於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熱,Shapiro 認為在這個全球互連的年代,將關稅作為孤立創新技術的手段會將全球經濟推向不明朗。又以諺語「When elephants fight, the ground gets trampled」比喻貿易戰對雙方國家都有壞影響,應聚焦可以團結人們而非分裂人們的事情。

read more
專題特寫海外專訪雲端服務

阿里雲藉 China Gateway Program 攻亞太區雲市場 與 WeWork、軟銀通信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P9460072

雲運算乃企業數碼化轉型的核心項目,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去年第四季度以 AWS 穩佔 32% 全球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急起直追的 Microsoft Azure 市佔率已攀升至 16%;而隨後的 Google Cloud 市佔率則為 9%。總結 2019 年第一季,雲上之戰三巨頭排位不變,不過 AWS 增長放緩,意味着其他雲服務供應商仍有搶佔市場的空間。

面對強大對手,意欲拓展亞太區市場的阿里雲近日便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及夥伴合作策略,包括與 8 家新加坡合作夥伴共同推出 China Gateway 項目,藉阿里在大陸的業務優勢吸納計劃進軍中國市場的外商客戶;而率先打響頭炮的是與 WeWork 和軟銀通信科技(上海)所達成的戰略合作。

▲ 阿里雲智能國際總裁袁千於阿里雲亞太峰會上強調「In Asia, for Asia」。

▲ China Gateway Program 將利用阿里多年積累的技術知識和經驗,扶助區內企業捉緊亞洲和中國的發展機遇,目前已惠及 700 家企業及中小企。

China Gateway 項目扶助新加坡企業進軍中國市場

阿里雲智能國際總裁袁千再三強調「In Asia, for Asia」,表明阿里拓展亞太區的決心。

「不少外商想把握中國市場商機,惟缺乏相關經驗。China Gateway Program 目前已惠及 700 家企業及中小企,我們將為這些企業提供中國法律顧問服務、各項審查建議,和進入中國做生意相關的種種技術知識,包括電子商務、支付、基建、物流、供應鏈和雲服務等範疇。」袁千形容,中小企較缺乏資源和人才,而阿里的小程序目前僅需 5 日即可開發出 app 插件連到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能觸及多達 10 億登記用戶消費者,可謂龐大商機。

據悉,China Gateway 項目的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新加坡企 業發展局、星展集團中小企業銀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SCCCI)、新加坡管理大學(SMU Academy)、SGTech、新加坡創業行動社群(ACE)和 TechNode 等機構。

袁千透露,China Gateway 項目將利用阿里多年積累的技術知識和經驗,扶助區內企業捉緊亞洲和中國的發展機遇。而阿里巴巴將與新加坡及區內合作夥伴合作,為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全面支援,通過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把企業與中國公司和客戶連繫起來。

新加坡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對 China Gateway 項目表示歡迎,又指剛自中國出差回國,此行分別到訪北京、深圳及香港等地,令他加深了解創新的重要性。「創新可幫助傳統行業轉型活化經濟增長。政府在鼓勵業界創新的同時,亦須與商界同行並進,藉創新提升工作效率。」

▲ 新加坡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認為政府在鼓勵業界創新的同時亦須與時並進,藉創新提升工作效率。

▲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阿里雲智能戰略和市場部總經理郭繼軍(右)與 WeWork 亞洲區副董事長 Christian Lee(左)宣布阿里雲與 WeWork 和軟銀通信(上海)達成戰略合作。

與 WeWork 和軟銀通信科技(上海)合作助企業拓展中國市場

單說協助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也許流於空泛,企業或可借鏡阿里雲與 WeWork 和軟銀通信科技(上海)最新發布的戰略合作。

由即日起,參與項目的企業可獲阿里雲提供的雲產品和數據智能技術、跨境 IT 網絡支持,以及面向不同行業的企業解決方案。而根據是次合作協議,WeWork 將向企業機構提供靈活協同辦公空間(私人、共享或定制形式)、社區互動、與目標客戶、合作夥伴或 WeWork 會員生態系統成員接觸交流的機會;至於軟銀通信(上海)則會為參與企業提供專業的 IT 諮詢服務。

簡言之,此次三方將共建一個一站式平台,為有意進入中國或持續拓展中國市場的各類型企業提供包括雲端技術方案、企業服務、辦公空間、市場活動、商業諮詢等一系列服務。三方還將向參與企業提供市場拓展支援、與本地科技社區交流機會,以及其他商業服務支援。

WeWork 亞洲區副董事長 Christian Lee 表示自己也是過來人,「3 年前 WeWork 進入中國市場,將服務本地化的過程中曾遇上不少挑戰,比方說如何能為會員提供更多服務、獲取適切的工具,如何跟各部門官員溝通等等。由零開始到現時在中國各地擁有 100 個據點,相信當中所遇過的痛點和克服過的困難,將有助參與項目的企業順利進入或拓展中國市場,包括第一步物色辦公室、招聘人才、雲端服務、舉辦活動等等。」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阿里雲智能戰略和市場部總經理郭繼軍則強調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理念,認為該合作項目可為企業創造更多業務價值,讓他們拓展中國市場的進程更暢順。

▲ 阿里雲於亞太峰會上發布超過 10 項新產品及功能。

10 項新產品及功能

為強調「In Asia, for Asia」,阿里雲今次選址新加坡舉辦亞太峰會,同場發布多項項新產品及功能,包括:

PolarDB:這款雲端原生關係型數據庫兼容 MySQL 及 PostgreSQL,具備垂直擴展能力。結合軟硬件的設計架構的 PolarDB 實例規模高達 88v CPU,兼具 710 GB 容量,存儲容量最高可達 100 TB,其彈性可助企業以最低成本應對業務高峰。

Alibaba Log Service(SLS)日誌服務:針對實時數據的一站式服務,可提供日誌類數據獲取、消費、投遞、查詢、分析和可視化功能,全面提升海量日誌處理和分析能力,服務智慧研發、運維、運營、安全等場景。

用戶自帶金鑰(BYOK)和自選金鑰的支援:為用戶提供端對端的軟硬件加密服務,保護傳輸 數據和靜態數據的安全。該功能已在 ECS 雲盤、OSS 物件存儲、RDS 關係型數據庫等產品上開放。

SaaS 加速器:圍繞企業商務軟件從產品研發到部署交付的生命週期,提供快速開發和上雲能力,通過開放阿里巴巴積累的業務能力和技術紅利,幫助 SaaS 服務商連接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客戶,並在不同行業場景如電商、住宿、旅遊行業等,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它具有易於使用的低代碼企業介面和啟動工具,讓企業能輕鬆搭建智能 SaaS 應用。

SAG 智能接入網關軟件版:這是一個用戶端軟件,幫助企業將終端設備如手機、POS 機、筆 記薄型電腦等安全接入阿里雲以及本地 IDC 的混合雲環境。一鍵加速訪問雲上應用和服務。

容器鏡像服務企業版(Container Registry):提供安全的應用鏡像託管能力、精確的鏡像安全掃描功能、穩定的國內外鏡像構建服務、便捷的鏡像授權功能,方便用戶進行鏡像全生命週 期管理。容器鏡像服務簡化了 Registry 的搭建和維護工作,支援多地域的鏡像託管,結合容器服務等雲產品可構建雲上使用 Docker 的一體化體驗。

容器服務 Kubernetes 版(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縮的容器應用管理能力,支援企業級 Kubernetes 容器化應用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容器服務 Kubernetes 版簡化叢集的搭建和擴容等工作,整合阿里雲虛擬化、存儲、網絡和安全效能,以構建雲端最佳 Kubernetes 容器化應用運行環境。

為踐行扶植小型企業成長的承諾,阿里雲同時推出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的升級版服務支援計劃。不過袁千表示各行業機構業務需求和規模有別,因此收費將視乎各機構實際所需,但強調中小企業客戶現可享有更多阿里巴巴提供的資源和幫助,而升級後的服務主要包括一對一售前諮詢、全天候技術支援,以及基礎支援計劃中的免費技術支援次數加倍。

read more
海外專訪

「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企業數碼化轉型應向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P9450665

企業數碼化轉型席捲全球,中國自然不例外。除了為保持競爭力,更大的誘因是數碼化轉型背後所帶來的實際利潤。

騰訊最新發布的《數字中國指數報告 2019》即估算,2018 年全國數碼經濟體量為 29.91 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上升 12.02%,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至 33.22%,較 2017 年提升一個百分點。同時,分析發現數碼經濟發展對就業的促進作用顯著。

報告另顯示,數碼產業領域增速最快,顯示產業互聯網是這一輪數碼化進程中最活躍和最具潛力的領域。不過,報告同時亦指出增長呈現「東快西慢」的趨勢東部地區增速領先;而南部和北部地區指數增速則無顯著差異。而數碼化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在 2018 年有一定程度的加劇。根據市級指數計算的數碼化基尼係數由 0.55 上升至 0.59,數碼五線城市在總指數中所佔的比率也有所下降。至於後線城市則正在處於數碼化發展進程中,由數碼政務驅動轉向數碼產業驅動的動能轉換期。

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舜認為互聯網的上半過去了,下半場將是產業互聯。

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舜便於首屆「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開幕致辭時,引用《不是我,是風:勞倫斯夫人回憶勞倫斯》一書帶出他的演講主題。「你是誰不重要,風才重要。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行業,風才重要;第二還得知道自己站在風口上沒有,難就難在不知道甚麼時候風來了。」

陳舜舉例指他的一位舊同窗廿多年前已在唸電腦,考題是以非對稱運算創造一個區塊鏈,所以這幾年間許多根本沒修讀過這學科的人藉挖礦賺大錢他十分生氣。

「朋友說明明廿多年前已在做這樣的考題,有這種技術了,憑甚麼這幫人現在能撈一大筆呢?這就是風來了。」陳舜強調:「互聯網的上半過去了,下半場將是產業互聯,重點是要分析產業互聯的風來了沒。」

過去數年,中國的流動互聯網滲透率接近飽和,數碼化發展模式亦隨之開始出現明顯的轉變消費端增長趨於穩定,而產業領域則有大量新機會產生。故研究報告預期,數碼化發展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走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

而雲運算作為數碼世界的基礎設施,有助各行各業構建數碼化轉型,其普及化對中國的數碼發展進程亦有顯著影響。據測算,每增長 1 點雲運算使用量,GDP 大致增加 230.9 億元。從細分行業看來,多數行業指數增速超過一倍以上;其中,醫療、教育增速位居前二,顯示數碼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已成為數碼產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read more
專題特寫海外專訪

國泰再辦 Hackathon 提升使用者體驗:IT 專才是如何煉成的

不少企業頭痛本地 IT 人才匱乏,問題是電腦相關學科不備受家長學生青睞,雖然近年 IT 專才薪酬水平節節上升,然而 IT 部門一般人微言輕缺乏決策權,待公司要節流裁員時卻往往首當其衝,難免令有意入行的年輕人卻步。

到底是否唸 IT 出身方可入行?既然不少 IT 才俊如蘋果教主 Steve Jobs、微軟之父 Bill Gates、Facebook 始創人 Mark Zuckerberg、Uber 始創人 Travis Kalanick 等都是大學輟學生,是否意味着 IT 業界重視實績和創意遠高於一張亮麗的畢業證書?沒有 IT 根底的話,可有其他途徑進修成為 IT 人?

其實近年不少大型企業均不時舉辦 hackathon 競賽活動,讓來自不同界別和背景的參賽者聚首一堂,為既定主題或項目設計應用程式,甚至即場開發應用程式原型(prototype)。活動除可提供一個技術交流和知識交換的平台,亦是不少僱主物色人才的集中地。Unwire Pro 這次便應邀隨團採訪國泰航空 Hackathon 優勝隊伍到美國西岸科技中心西雅圖交流的實況。

▲ 國泰的西雅圖航班是目前本地往返西雅圖唯一的直航服務,由國泰的空中巴士 A350-900 客機營運。國泰航空顧客及商務總裁盧家培透露,該航線為國泰第 8 個美國客運航點,除了龐大的客運需求,西雅圖亦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貨運需求甚殷。其中,市中心的 Pike Place Market 更是當地有名的新鮮海產市場。

▲ 西雅圖同時也是發展蓬勃的科技中心,吸引許多初創企業。因此國泰特地安排今屆  hackathon 優勝團隊分別到 Amazon、Microsoft、Starbucks 的總部和航天企業波音公司的商用飛機總裝製造中心參觀及交流。

▲ Starbucks 全球首家咖啡店以及總部均設於西雅圖,運送至世界各地的龐大貨量亦是增設新航線的原因之一。

非電腦本科出身亦能勝任

有別一般人所想,參與甚至勝出是次 hackathon 的參賽者當中,許多並非電腦本科出身,反而工商管理或企業發展的卻不在少數。

國泰航空於 2016 年首次舉辦 hackathon,當時吸引逾 250 名申請者,入圍參賽者共 120 名;而今屆則錄得多達 850 名申請者(學生組別 522 人、專業組別 332 人),入圍參賽者亦增至 350 人(學生組別 215 人、專業組別 134 人),合共分為 66 組。挑戰開發創新和實用的技術方案,旨在提升乘客在旅程每一個階段的旅遊體驗。

學生組優勝隊伍由中大學生鄭智韜(Chester)、譚學堯(Sean)和科大學生陳逸軒(Leo)組成,當中只有 Leo 修讀電腦科學具編程根底,然而這並未對他們參賽構成障礙,反有一定優勢。

Chester 認為:「可能不少隊伍會以技術為先,專注如何寫一隻出色的 app;而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在國泰當 summer intern(暑期實習生)時經常接觸乘客,除向不少同事討教意見,亦有機會於機場為乘客做問卷調查,比其他參賽者更了解行業的痛點。其他隊伍可能較多從乘客和用家角度出發,考慮如何幫乘客解決問題,締造更好的 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而我們則針對行業痛點去設計一個令航空公司和乘客雙贏的解決方案。我相信這是我們最與別不同的地方。」

▲ 國泰航空行政總裁 Rupert Hogg(右一)帶領學生組優勝隊伍(左二起:Sean、Chester 和 Leo)參觀 Amazon 位於西雅圖的總部。

以 AI 紓緩機位超賣

Chester 續指,其實不少航空公司經常出現機位超賣(overbook)的情況,惟乘客往往要待 check-in 時才獲通知機位已滿;而地勤亦要即時詢問哪位乘客願意讓出機位,改乘另一航班以換取購物現金券等。Chester 認為,雖然航空公司會提出各類補償方案,但要逐位乘客查問,一來有欠效率,二來亦可能令乘客的滿意度降低,因此啟發團隊設計採用 AI 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式,能計算出哪些航班最可能出現超賣,於是未出發前已透過乘客剖析(profiling)決定誰最有可能願意讓出機位,然後向該些乘客提出獎賞方案。

「例如企業 executive(行政人員)坐飛機大多是出差辦公,你不可能要求他們出讓機位吧?又或是一家大細去旅行,願意出讓機位的可能性都較低。透過 profiling,系統會選出適當人選給予獎賞誘因,只要選擇如有需要時願意出讓機位改乘另一航班,無論最後有否 offload 皆可獲得獎勵,如積分、里數或購物折扣等等。如此一來,便可為地勤人員盡快覓得願意改乘航班的乘客,減少對其他乘客造成不便。至於最後真正落實出讓機位的乘客,則可另外獲得額外補償,以上一切程序均可經由我們的 app 完成。」

的確,在接觸過的創投基金負責人當中,莫不強調初創單純有創意構思並不足以成功,能透析企業痛點和提供一個能解決現存行業問題的方案反是致勝因素。事實上,不少初創確憑獨特構思起步,惟往往缺乏市場觸覺、未有透徹了解市場潛力、企業需求和執行力不足,以致初創失敗率奇高。能夠把握航空公司痛點,瞄準用戶所需而設計出這個應用程式原型已是成功的一半。

雖然只屬 prototype,但幾位參賽者亦絕不馬虎。由於沒有權限讀取國泰內部數據,因此專責編程的 Leo 便以美國方面的公開數據進行運算,以展示程式如何挑選合適的乘客出讓機位。問及他們可會考慮成立自己的初創公司,三人則異口同聲表示未是時候。

「先在大公司累積一下驗,建立一定人脈吧,畢竟初創要了解老闆和市場到底需要些甚麼才能機會成功。」目前就讀中大二年級的 Sean 透露未來將加入實習計劃,希望屆時能了解更多大企業的營運知識,再考慮將來會否當創業者。

▲ 專業組優勝隊伍:(左起)符梓鋒、鄭博匡、麥進聰、郭譽豪和雷華康所開發的 app 原型以關注乘客在登機前、旅途中以及落機後的健康為先,提供相關資訊、藥物對照和目的地求醫資訊。

國泰 hackathon 優勝隊伍獲安排到 Amazon 設於西雅圖的總部交流,更得以進入市內地標之一的 The Spheres 辦公大樓參觀。

▲ 提及無人店,Amazon Go 可說是全球第一家,自然是今次 hackathon 交流團必到的朝聖之地。

▲ 店內天花設置了大量智能感應器,惟負責人未肯披露實際安裝數量,僅表示並非採用人臉辨識技術,因此無論客人如何打扮遮掩面貌亦不會影響到系統運作。顧客只須以 Amazon Go app 掃描進入無人店,系統即可追蹤該客人於店內的位置,並從貨品從貨架上轉移以及各項壓力裝置探測到顧客所選購的貨品並將之加入至其購物車,待離店時自動送出訂單及扣除相關款項。負責人又提醒,誰最先將貨物取下貨架便會算到誰的帳戶上,因此假如 A 請 B 替他從貨架上取出貨品,然後將貨品放進 A 的手袋離開,該貨品仍會由 B 負責結賬。

▲國泰航空 IT 基礎架構營運部門總經理 Kerry Peirse 認為 IT 畢業見習生(IT Graduate Trainee Programme)可涉獵不同領域以尋找學員最感興趣的發展方向,有助吸引 IT 專才加入國泰。

見習生涉獵不同領域尋覓發展方向

除了 hackathon 優勝隊伍,交流團成員亦包括國泰航空 IT 畢業見習生(IT Graduate Trainee Programme)。國泰航空 IT 基礎架構營運部門總經理 Kerry Peirse 表示,雖然愈來愈多港企將 IT 項目外判,但國泰反傾向將愈來愈多 IT 項目交由內部開發,並透露未來將投入更多資源到 IT 保安團隊。

「目前我們聘有 400 多名內部 IT 人員,另有 200 多名承包員工和開發項目的合作夥伴,視乎手頭上有多少 IT 項目,畢竟須因應項目多寡而彈性增刪承包商人手。但他們基本上就是團隊的一分子,平常就和 IT 團隊坐在一塊,因為我們的工作需要緊密的團隊協作。」Peirse 續稱:「過去的做法是將大量開發工作外判給像 IBM、HP 等大公司,如今已放棄昔日的孤島(silos)模式,採用 DevOps,新方向非常合適。」

面對各大企業求才若渴,Peirse 認為 hackathon 和 IT 畢業見習生計劃皆有助公司發掘人才。她透露,為期 2 年的 IT 畢業見習生計劃讓學員得以在不同領域學習,每半年最少轉換一個新領域,包括:開發、方案及應用、基建項目、面向機場及顧客、計劃預算及管理等等;而 Peirse 更強調所有見習生均須涉獵客戶服務,好讓將來面對乘客有疑問時亦懂得如何應對。

「我們希望見習生在涉足過不同領域後能找到最感興趣的發展方向,讓他們發展相關技能為公司增值之餘,亦可衷心熱愛自己的工作。」

據悉,IT 畢業見習生計劃自 2014 年首辦,至今已錄取 40 名 IT 僱員,另今年將透過計劃再增聘 15 名 IT 員工。

▲ 波音客機除採用 Rolls-Royce 開發的引擎,據悉每個引擎內置 25 個以上的 IoT 感應器,透過由 Microsoft 提供的雲端方案,可於流動應用程式內檢視包括天氣、燃油效率、引擎效率等資訊,並自動進行基本工作檢測,對比傳統填寫飛行記錄本(logbook)有效率得多。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專題特寫海外專訪

不一樣的企業轉型:從「狼性文化」走向多元共融

P9440549

IT 廠商對企業數碼化轉型推崇備至,不少更身先士卒以集團內部成功轉型為實例規範。這趨勢對傳統 IT 巨劈而言無疑頗為尷尬,畢竟這些巨劈雖然基石穩固,但亦因組織龐大而且有一定市場地位,轉型的靈活性反而難及互聯網原生的科技公司如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在轉型洪流下未免略顯老化。不過每家 IT 公司都有其獨特的企業文化,與其捨棄既有優勢追趕潮流,不如確立清晰定位,以適合員工的步伐實踐轉型。

走在微軟位於美國華盛頓總部的園區,不難發現攜手提電腦流動工作的員工遍佈園區不同角落;從園區的環境以至設施,亦不難辨識出這是一家 IT 企業,然而感覺卻與後起的科技公司存在着微妙的區別。

這,大概就是企業文化潛移默化所蘊釀出來的獨特氛圍,同時亦呼應 CEO Satya Nadella 的理念 ── 2014 年接替 Steve Ballmer 出任微軟 CEO 的 Satya 就曾對有意加入微軟的年輕人說,加入微軟並不會讓他們看起來型格,因他們的工作是令其他人變得型格(You join here, not to be cool, but to make others cool)。

▲微軟早已跳出「軟件企業」的框框,美國總部園區內更設有器材完備的工場供員工試驗各式各樣的硬件製作。

▲微軟環球企業傳訊團隊總經理 Yunsun Wee 見證兩代 CEO 交替的企業文化轉變。

傾覆微軟「狼性文化」

CEO 可說是一家企業的靈魂,無論對企業文化、政策方針以至企業形象均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正如提及 Facebook,總會令人立時聯想到 Mark Zuckerberg;而 Elon Musk 則是 Tesla 和 SpaceX 的臉孔。然而提及微軟,不少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微軟之父 Bill Gates,又或是因強勢作風以及營收增長奠定其地位的繼任者 Steven Ballmer;對比兩位前任,Satya 似乎低調得多,然而是次走訪微軟總部,員工無不稱頌 Satya 對改革企業文化的影響力,一手傾覆微軟過去的「狼性文化」,致力推行多元與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加入微軟近 8 年的環球企業傳訊團隊總經理 Yunsun Wee,正好見證了 CEO 交替前後的轉變。

「8 年前的微軟強調的是個人績效、個人的工作表現;然而當一群精英聚集起來時,每個人都極力爭取表現自己,結果孤島效應反而令作為一個整體的公司停滯不前。如今的微軟更多的是從團隊、從企業的角度去看問題。Satya 相當著重 Growth Mindset (成長思維)和 One Microsoft 的願景,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新企業文化更重視退後一步聆聽和學習,強調學無止境。」Yunsun 笑指:「我們並非無所不知的萬事通(know-it-all),而是無所不學(learn-it-all)的一群。」

▲人稱「Surface 之父」的微軟產品總監 Panos Panay 分享其產品開發團隊的設計文化與願景,深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微軟的(硬件)產品開發團隊每人都有一個這樣的黑色小盒子(little black box),除可抄寫各人對設計文化的思考和討論,更不時提醒他們公司的願景。

Surface 設計背後的小黑盒

微軟從前的「狼性文化」推崇一枝獨秀的精英制,容不下犯錯的空間;然而 Satya 卻更傾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相信迅速自挫敗中站起來且做得更好(Fail Fast, Do Better)。在他的薰陶下,微軟產品總監 Panos Panay 亦將這個嶄新文化融入到團隊的產品開發之中。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這亦是為何 Satya一直強調成長思維和學習態度。產品開發的過程當中,無法保證所有決策都是正確或完美的,若早晚要犯錯,倒不如快點失敗,然後把過失丟諸腦後往前看,做出成績來。」Panos 和 Satya 英雄所見略同,一致認為一個好的產品必須以人為本。

Panos 強調,要創造一件好的產品,不單是設計、概念和技術元素,背後更需要強大的企業文化支撐。他透露,團隊成員都會隨身攜帶一個黑色小盒子(little black box),盒子裡匯聚了他們對文化的思考和討論,更不時思考如何將文化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

所謂的以人為本就是從用家的需要出發,舉例說,我的女兒最近習琴,但重點不是鋼琴的音質如何,而是我的女兒能夠利用這台鋼琴譜出甚麼樣的創作。同理,我們設計 Surface 的目標是要迎合用家所需,而非叫用家去適應我們的新產品。

推己及人首重多元與共融

多元與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是微軟相當重視的核心價值,而該政策背後最大的推手正是 Satya。

由於 Satya 的兒子患有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並且飽受視障之苦,因此開發無障礙技術對 Satya 而言意義格外深刻。不過重點開發無障礙技術並非單純出於個人感性,背後更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商機。

事實上,全球患有功能性障礙的人口約達 10 億之多,惟其中僅十分之一能成功獲取所需的科技工具以協助日常溝通和爭取更好的教育就業機會。微軟若能把技術普惠性(Accessibility)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除對永久性功能喪失的用家來說是一大佳音,從業務發展角度而言亦有助開拓可觀的新市場。

這一切,始於數年前微軟內部的一場 Hackathon 創意開發大賽。

當時一位微軟工程師因家人患有閱讀功能障礙症(Dyslexia),於是在 Hackathon 上提出挑戰,邀請大家為閱讀功能障礙症患者開發工具以協助他們學習。由於在患者眼中,書本上的字母會自行跳動和重新排列,造成閱讀障礙令學習變得困難,團隊因而研究出原來只須透過行列顏色標出(highlight)、轉換灰色系的背景、放大字體等功能,即可幫助患者更容易解讀文字。後來,這工具更被廣泛應用到其他工作如校對電郵之上。另微軟亦推出 Read Aloud 應用程式,讓視障用戶下載到智能手機,透過其朗讀功能「聽」文字。

當然,語音文字轉換技術並非甚麼新鮮事,Amazon 早於 2010 年推出的 Kindle Keyboard 已內置 Text-to-Speech 功能,能清晰朗讀電子書。不過據微軟首席技術普惠官 Meghan Lawrence 指出,Read Aloud 採用了沉浸式閱讀功能,能把細枝末節的文字刪除;同時可按用家需要轉換背景色系,或是按字節、音節把單詞分開,根據詞性標色:藍色代表名詞、紅色伐表動詞、綠色代表形容詞等,令閱讀功能障礙症患者閱讀起來更輕鬆更容易集中。

據統計顯示,微軟這類共融小工具每月使用人數高達 1600 萬,可見市場有相當潛力。目前,微軟正推行一個為期 5 年,投放達 2500 萬美金的項目「普惠性人工智能(AI for Accessibility)」,旨在幫助那些開發普惠技術的人才,鼓勵他們為功能性殘障用家開發更實用的智能科技。至於這項目能否為微軟在競爭激列的 AI 領域爭一席位,則還須拭目以待。

▲Seeing AI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專門針對視障人士日常生活上的不便而開發,可以聲控操作手機掃描並辨認產品條碼,現場實測可成功區別輕怡可樂和原味可樂,有助視障人士購物更便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