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價格最近再次攀升,而各國對於這種貨幣的態度也成為市場所注目的動向。最近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他相信加密貨幣有其價值,不過無法用作石油交易。

上篇文章分享了遠程攻擊(Long Range Attack),並藉此帶出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作為共識機制的局限。今次就和各位談談除了以太坊 2.0 以外,其他區塊鏈的動向。
對於未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以太坊的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就提出過「安全性—擴展性—去中心化」的三難困境——擴展區塊鏈往往要在當中三項犧牲其中之一。至此,三難困境便成為後起之秀急不及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為大家介紹的 Solana(SOL)便是其中之一。
Solana 的創辦人 Anatoly Yakovenko 本來是美國晶片製造企業高通(Qualcomm)的工程師,後來與另外兩人共同改良現有的區塊鏈運作機制,並創立了 Solana。
因此,技術基礎方面,Solana 比其他新興的公鏈更有底蘊。Solana 的革新技術亦引來著名投資者站台,例如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FTX 的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在強大光環加持之下,Solana 現時已擁有超過 400 個項目在其生態圈內運行,對只創立了一年多的區塊鏈而言十分驚人。為何 Solana 能如此迅速吸引開發者的注意力?原因在於 Solana 使用了創新的運作方式營運,解決了傳統區塊鏈速度慢、交易手續費高昂的問題。
相對以太坊每秒僅能處理 15 筆交易的處理量(Transaction per second, TPS),Solana 的 TPS 可達 55000 筆!同樣是一階(Layer 1)的公鏈,為何以太坊會和 Solana 相差這麼遠呢?因為 Solana 在權益證明的基礎上加入歷史證明(Proof of History, PoH),令它處理交易的速度能夠大大提升。
其他公鏈 TPS 之所以這樣慢,源自節點之間除了核對新區塊的內容之外,要花大量時間核對區塊生成的時間。不同節點的運算性能、網絡質素不一甚至時差的問題,令這種「對錶」的行為浪費大量時間,令網絡的吞吐量大大降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olana 以 SHA256 的加密算法紀錄節點的本地時間,確保交易在特定的時間發生,免去了節點之間廣播及核對所需的時間。透過這種方式,Solana 能在保障安全及去中心化的前提下為 Solana 剔除緩慢交易速度等嚴重限制區塊鏈發展的問題,令 Solana 的開發者及使用者不會因為交易速度而束手綁腳。
以上原因亦令 Solana 的代幣 —— SOL 成為近期炙手可熱的幣圈新貴,截稿前 SOL 的幣價已在短短一年間升至 151 美元,有人甚至指 Solana 將會成為新一代的「以太坊殺手」。當然,這個名號過往亦曾冠在其他區塊鏈之上,而以太坊至今依舊是「他幣」的代名詞。
Solana 是否可以取代以太坊仍然難以說準:不論是以太坊 2.0 的進度、Solana 的發展速度、以太坊的網路效應,以及其他的「以太坊殺手」如 Algorand(ALGO)、Avalanche(AVAX)、Cardano(ADA)等的發展,都會影響未來 Solana 的市場佔有率。
雖然 Solana 發展迅速,但它理論上仍然處於測試階段,再加上 Solana 在技術層面上仍未成熟,九月初 Solana 網絡更經歷了長達 17 小時的斷線,令號稱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惹人非議。
根據 Coinmarketcap,Solana 現時市值 400 億,位列第七大加密貨幣。雖然它已經超越了昔日的「以太坊殺手」,如 EOS(EOS)、Stellar(XLM),甚至 Polkadot(DOT),但技術不穩定加上年紀尚輕的 Solana 距離成長至比特幣或以太坊這樣的巨無霸仍然有一段漫長的路。
高瀚
加密高 總經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疫情之下,各國政府紛紛派錢紓困,澳門派 10,000 MOP,香港 5,000 HKD,台灣 5,000 TWD 五倍券等,其實跟各個區塊鏈專案的空投,大同小異。一般人有錢派就開心了,心思都放到錢要怎麼花了,其他的管它那麼多。但相信民主、熱衷區塊鏈的我們,並不以此滿足,至少在歡迎持分者參與的共同體內,程序理應更民主,我們理應做更多。
因此,我以 LikeCoin 為案例,草擬了一份派錢方案,供社群討論,再進而提案,爭取全民投票通過,付諸實行,讓大家一起參與整個「自己資產自己派」的過程,體驗流動民主的實際運作。
從 2017 年立項至今四年以來,LikeCoin 一直面向創作者、記者、媒體與廣大讀者為主。大部分 Likers 使用 LikeCoin 前從未使用甚至沒聽過區塊鏈,因此團隊除了需要介紹專案本身,還需要講解大量相關概念。我本人甚至因此於去年另創立了 #decentralizehk,以科普區塊鏈和密碼貨幣知識為己任。
相對來說,對區塊鏈已有一定認識,已生成錢包和持幣的用戶群,反而對 LikeCoin 的認識不深。其實,以 LikeCoin 的 11 萬多錢包數、百萬級交易量、活躍的社群,在區塊鏈專案中絕不失禮,只是團隊專注服務創作者,未能分心向密碼貨幣持有者推廣,造成「人間採用度」和「鏈圈關注度」不對等。
隨著 ISCN 正式推出,IBC 開通在即,$LIKE 快將上架 Osmosis、Emeris、Sifchain 等去中心交易所,現在是最理想的時機,把潛伏四年的 LikeCoin,介紹給全世界的區塊鏈用戶。
2019 年上線的 LikeCoin 主鏈使用 Cosmos SDK 作底層,而 $LIKE 即將上架的兩個主要 DEX(去中心交易所)分別為使用 $ATOM 的 Emeris 和使用 $OSMO 的 Osmosis。無論是為了回饋提供底層技術的社群,還是以用戶重合度為考慮,$ATOM 和 $OSMO 的持有人都是最合理選擇。
以美元計價,約一百多萬,相當於 LikeCoin 發行量的 4.7% 左右。
空投為期 180 天。首 90 天可全數領取,從第 91 天起,未領取的空投將線性降低,直至第 180 降到 0。
未被領取的 $LIKE 將回撥到社群基金(community pool),由未來的提案支配。
$ATOM 和 $OSMO 持有人各分配 25,000,000 $LIKE
為降低貧富懸殊,會取 $ATOM 和 $OSMO 持有額的平方根。
另外,獎勵質押 $ATOM 和 $OSMO,為生態的安全性出一分力的用戶,質押中的通證會加權 2.5 倍。
持幣數的採樣時間為 2021.08.18,約於 LikeCoin FoTan 上線的一刻,具體為 Cosmos Hub 的區塊高度 7,343,999,Osmosis 的區塊高度 819,999。
以上公式為每個錢包的最高空投分配(100%),由用戶主動完成以下五項任務領取空投,每項佔 20%。
一、前往 stake.like.co,在 Keplr 加入 LikeCoin chain。
二、註冊一個 ISCN。
三、把部分 $LIKE 質押給一個驗證人。
四、在任何一個 LikeCoin 議案投票。
五、在 Osmosis、Emeris 與 Sifchain 的指定 $LIKE 流動性池,加入流動性。
# 該方案大量參考 Osmosis Fairdrop,並非我的原創。當中的平方空投法和任務式領取空投,皆為 Osmosis 的成功經驗。
依據 LikeCoin 憲法,以上方案放到社群討論,吸取意見並調整後,如獲得初步支持,可由任一持份者提案。如在兩週內獲得 100,000 LIKE 抵押支持,則會進入為期兩週的投票期,並於通過後退還抵押,議案付諸實行。
是為讚賞公民共和國的流動民主。
高重建
區塊鏈專案的空投林林總總,做法很多,有高有低。就如二戰時的空投,能夠精準地把補給品投放給目標人群謂之好,否則就是浪費。最一流的空投如 Uniswap 和 Osmosis 等,一下子就能讓專案接觸到大量目標用戶,激活整個社群。
這次再介紹一個另類空投:我個人有份策劃的 LikeCoin 化讚為賞計畫。
簡單介紹一下化讚為賞。
眾所週知,大行其道的按讚文化,由 Facebook 發揚光大。很少人在意的卻是,用比較苛刻的說法,按讚的本質是告訴 Facebook 機器人:「請多派相關的內容和廣告給我看吧」。是的,殘酷真相是,按讚跟回饋創作,沒什麼關係。讚賞讚賞,讚是表達認同,賞是行動支持,而按讚,只有前半部。
有見及此,有人設計了 LikeCoin button:每當讀者用它按讚,作者會得到 $LIKE,化讚為賞。這些 $LIKE 有兩個來源,一是由熱心的「讚賞公民」付出美元月費,再由系統從市場購入 $LIKE;二是社群公共池提供的配對基金。
2019 年至今的兩年多,化讚為賞運動為 19,452 位創作者的 599,066 份作品,帶來 47,980,615 $LIKE 收入,以美元計價相當於 105 萬,平均每位創作者得 54 美元。
LikeCoin 是一套分散式出版基建,功能除讚賞外還有註冊和治理,但多數人對 LikeCoin 的認知始於化讚為賞,一般會視之為一種回饋創作機制,或是一場公益運動。但是,假如我們從區塊鏈專案的角度看,原來化讚為賞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精準、永續的空投機制,引進新用戶的入口。
撇開區塊鏈產業早期那種不理好醜,但求把幣送到一批錢包的做法不算,空投總會附帶條件,用以找出目標用戶群。比如 $UNI 空投的基本條件是曾經使用過 Uniswap,$GTC 空投的計算條件是曾經捐款支持多少公共專案。
這些空投的條件雖然沒有 Bitcoin 的挖礦機制定義得那麼精細,但廣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即設下輕度門檻,要求參與者完成某些事情,既為確認誠意,也為防止 spam。
因此,透過要求用戶創作,然後由讀者點讚選出高質內容,再計算並送出 $LIKE,從運營區塊鏈專案的角度,是為了找出 LikeCoin 的目標用戶群,把通證空投給最能為社群產生價值的創作者,讓公共資源用得其所。LikeCoin 當初的白皮書,把這套機制稱為「創造力證明」,proof of creativity。
區塊鏈專案總是困難重重,但要說難中之難要算是 on ramp,即把傳統貨幣如美元、港元等,兌換成能使用在區塊鏈的通證,中文一般稱為「入金」。即使是規模最大、市值比港元還高的比特幣,on ramp 是依然是廣泛使用的最大障礙。
對於有具體使用場景的通證,比如核心功能為替內容永久註冊 ISCN 的 $LIKE,用戶使用的瓶頸往往不是因為昂貴,而是手上根本沒有,畢竟註冊一筆內容所需 $LIKE 面值還不到 1 角港元。有以太坊使用經驗的,很多都經歷過想要轉帳某通證,結果沒有 $ETH 操作的困境,也是同樣道理。
透過化讚為賞「永續空投」給用戶,幾年以來讓近兩萬作者持有 $LIKE,到了現在內容註冊功能正式推出,錢包裡的通證早就準備好,無需大費周章去學習如何申請這申請那,匯款買幣才能使用服務,有效地解決 on ramp 難題,為 LikeCoin 的第二階段內容註冊,鋪墊出康莊大道。
除了永續的化讚為賞,LikeCoin 社群近日也在籌劃另外兩個空投議案,分別面向讚賞公民以及 Cosmos 持份者。除了被動期待,你更可到 Discord 一起商討空投細則,甚至主動提出你認為最理想的空投方案。
任何人皆可參與,沒有人會被 D(is)Q(ualify),以流動民主分散式治理,是 LikeCoin DePub 和很多其 DeFi 專案的一大特色,也是 $LIKE 的另一個核心應用,將在日後深入討論。
高重建
原文標題《永續空投:LikeCoin 化讚為賞》,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
讀者對於比特幣的耗能問題早已不陌生,但各位讀者可有想過比特幣能推動綠色能源發展?
Compass Mining 行政總裁 Whit Gibbs 指出「挖礦」將是人類文明能夠成功從化石能源過渡到綠色能源的關鍵。這段言論相當吸引眼球,但背後的論述其實不無道理。
在進一步探討他的理論前,且容筆者先釐清大眾對耗能與環保的關係:耗能本身並不是碳排放的主因,電網亦不會區分電力來源。因此,以用電量來指責比特幣破壞環境並不合理。特別經歷了上次的「礦工遷徙」後,比特幣網絡的化石能源佔比已經大大降低,已比之前更環保。
在這個前提下回到 Whit 的理論,比特幣挖礦為推動綠色能源提供重要的經濟動機。綠色能源之所以未能成為主要能源的問題有二:第一、佔地和選址等地域限制;第二、供應不穩定。
以上原因,令綠色能源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需要,根據供求關係的定律,綠色能源的價錢一般會比化石能源要便宜很多。然而,這對「礦工」來說卻是求之不得的條件。
相對早期「挖掘」比特幣,現今的競爭相當大。所以對「礦工」而言,尋找廉價能源是他們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比特幣網絡對能源的態度更是「多多益善,少少無拘」。
部分「礦工」從中國遷移到美加等已發展國家,當中不少地區已建立愈來愈多的綠色能源設施,以其中一個主要落腳地 —— 美國德州為例,接近兩成的電力來自綠色能源。兩成雖然不少,但並不足以取代化石能源。
萬事起頭難,直到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前,溢餘的綠色能源便可以由加密貨幣的「礦工」消化。隨著比特幣價格上漲,「挖掘」比特幣的利潤水漲船高,能源供應商便會更有動力去設置綠色能源設備。當綠色能源在技術和配套發展充足,綠色能源便有望取締傳統能源,從而減少碳排放。
不單如此,一旦電網不足以應付高峰時期的用電量,「礦工」更可以把多餘的電力轉售予電網,讓所有產能可以物盡其用。「挖礦」除了可以幫助從化石能源過渡到綠色能源;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更可以為不穩定的電力供求提供經濟上的對沖(以溢餘購買加密貨幣,在缺電時停止「挖礦」),令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能源。
總而言之,綠色能源因其限制不符合主流供電需求而變得便宜,但這些限制卻不會妨礙「礦工」。因此「礦工」對便宜能源的龐大需求,將吸引能源商推動綠色能源,變相減排。
高瀚
加密高總經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早前,以太幣因為倫敦硬分叉、以太坊 2.0 的消息而一度摸近歷史高位,再加上權益證明 Proof of Stake(PoS,權益證明)一直被區塊鏈社群譽為最有效解決 Proof of Work(PoW)耗能問題的共識機制。可是,媒體及圈內人對 PoS 的興奮情緒早已蓋過了針對 PoS 這項機制本身的討論。
若要討論下去,不妨先簡述 PoS 的原理:透過要求節點以加密貨幣作為抵押寫入智慧合約當中,以換取新區塊的記帳權,假若節點寫入有問題的區塊,被用以抵押的加密貨幣便會被銷毀,促使節點寫入正確區塊。可是,PoS 乍眼看來很安全,卻存在著至今仍未能解決的問題。
每個參與區塊鏈網路的節點,都會得到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的資料並開始維持網絡運作。由創世區塊開始參與的節點很容易可以辨別哪一條才是主鏈(Main Chain),但新加入的節點,或長時間下線後重新上線的節點,要在現存的大量分支鏈中尋找正確的主鏈並不簡單。駭客會試圖以自製的分支鏈來冒認主鏈,此行為便被稱為遠程攻擊(Long Range Attack)。
對此,PoW 的解決方法簡單而直接 —— 網絡只會承認最長及最快的版本。原因很簡單,因為 PoW 的運作需要大量的運算力,「礦工」只能把有限的算力投入一條鏈之中,因此網絡的大多數(51%)會自然趨向最長的主鏈(Longest chain rule)。駭客若要入侵網絡便要奪取過半數的算力,對他們來說是經濟上及算力上不可能的事。PoS 除了難以辨別主鏈外,「礦工」由於不需要電力、運算力等外部成本來爭奪記帳權,他們有著很大的動機去承認所有現存的分支以獲得最大的加密貨幣獎勵。
可是,PoS 區塊鏈令節點難以透過尋找最長的區塊鏈來辨別主鏈,駭客理論上可以在短時間內製造出比主鏈更長更快的分支。亦因如此,PoS 下的主鏈未必會是眾多分支鏈之中最長或最快的一條。究竟如何幫助節點判別主鏈,提防遠程攻擊呢?
從上文看來 PoS 破綻百出,但仍有補救辦法。以太坊的創辦人維塔利克(Vitalik Buterin)就曾提出幾個初步的思考方向:例如當「礦工」處理了錯誤的或多於一條的分支鏈時即作出懲罰 —— 銷毀他們的抵押品;透過特定節點定期「廣播」哪一條才是主鏈等等。
當然,上述提到的遠程攻擊也只是理論上可行,實行上其實並不容易。所以 PoS 依然是現存的共識機制當中比較可靠的選擇。可是,這個問題令大眾對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有更深一層次的思考。假若由特定節點去「廣播」哪一條才是主鏈,特定的節點又由誰去選擇?這樣還算是去中心化嗎?在去中心化與安全性之間又如何選擇?或許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從技術度而言,共識機制仍然有待開發,不少圈內人亦提出過採用混合式的共識機制等方向。羅馬亦非一日建成,技術只會愈來愈成熟。相對而言,從投資者的角度而言,正進行 2.0 更新的以太坊亦會成為最佳的指標,以測試市場的反應。投資者亦應在投資前親自瞭解相關改動及產品。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蔡樂東
區塊鏈科研 市場部
如果我說,單是過往各種密碼貨幣專案贈送的幣,就夠我吃好幾年,你能不能答應不要揍死我?因為,那是事實。
這是所謂的「空投」,airdrop。區塊鏈產業牽涉很多新概念,命名往往類比傳統生活上的概念,比如挖礦(mining)、油價(gas fee)等,因此也把這種向陌生人大灑金錢的手法稱為空投,典故是二戰時以運輸機由空中投下食物等補給品給士兵和難民等。
很多人誤會空投只是如我城的幣少般,在深水埗某大廈的天台投下鈔票,旨在吸引途人注意和媒體報導,炒作一番;卻其實,區塊鏈的空投大有學問,執行得宜,不但收到空投的大賺一筆,專案本身也能因此擴大用戶量,鞏固社群,加強持份者之間的互動,做到各方多贏。
以下我以親身參與的實例,解釋幾種空投的邏輯。無可避免夾帶小量術語,但不懂技術無阻理解。
Osmosis 是首個基於 Cosmos 的無大台交易所,讓用戶自由兌換各種 Cosmos 生態幣。
Osmosis 不靠風險投資,甚至也沒有眾籌,只是以精幹的團隊寫出 MVP(「最小可用產品」)推出社群,同步把原生通證 OSMO 空投給 ATOM 的持有人,即 Cosmos Hub 的所有持份者,一下子激活了整個生態。
OSMO 的空投很有創意,滲入遊戲元素,讓 ATOM 持有人先得到 1/5 的空投金額,再透過完成另外 4 項簡單任務,一方面參與進 Osmosis 的生態,一方面領取餘下的 4/5 金額。
不單如此,為讓空投更公平(用「公義」會更精準),因此個別用戶 OSMO 空投數目並非單純跟 ATOM 的持分成正比,而是取其平方根,拉近貧富懸殊,再乘上有否把 ATOM 委託出去(可以理解為有否盡投票的「區塊鏈公民責任」)的加權因子。Osmosis 團隊還很有心思地以一個 f 字首,為次空投起了個我沒法翻譯的新名字:fairdrop。
透過乾淨利落的產品和一次過接觸大部分潛在用戶群的 fairdrop,Osmosis 推出還不到三個月,OSMO 市值已經晉身百大,超過 10 億美元,對應 ATOM 90 多億美元市值,粗略換算,平均每持有 10 美元等值 ATOM,可得 1 美元以上 OSMO 空投。
同樣是無大台交易所,基於以太坊,鎖倉、交易額、功能等各方面都冠絕同儕,現市值 130 億美元,排名 13。
然而,以上的介紹的是今天的情況,2018 年底推出的時候,誰能預料?但還是有一班人,比較願意冒險——其實也沒有多險——在服務還不成熟,發展還不明朗的時期,就一頭栽進去試用,主動的更會反映意見,甚至提交修正。
也因此,當推出近兩年的 Uniswap 取得巨大成功,在 2020 年下旬發行 UNI 通證時,撥出 15% 配額空投給首 22 月的用戶,除了給用過一次或以上的每個錢包劃一 400 UNI,另外再給更多 UNI 提供過流動性的用戶(只需要理解是進階功能即可)。UNI 當前幣價 26 美元,即每個錢包至少空投 10,000 美元,還沒考慮,一個用戶使用多個錢包相當普遍。
關於 UNI 空投,有段小插曲。我在前年推廣 Argent 錢包和穩定幣,自掏腰包給安裝者每人 1 美元穩定幣 USDC,製造了幾百用戶,當中有一位,用這 1 美元試這試那,後來得到 Uniswap 和另一個項目 PoolTogether 的空投。前陣子我們在 #decentralizehk 電報公海聊起,說他把那 1 美元翻了 1000 倍,他笑說:「點只?」(台:怎會只有那麼少)。現在算一下,才知道我少算了一個數量級。
如此大手筆的空投,絕對不是亂來。這批早期用戶,是一個產品最珍貴的資產,尤其是區塊鏈產品的核心就是社群,尤其是,當你的產品沒有推廣預算,沒賣廣告,沒有迎新禮遇,來的人,不但是貨真價實的目標用戶,往往也向其他人介紹,是產品最真心的推廣大使。讓這批早期參與者成為產品的持份者,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付出的空投。
關於空投,例子還有很多,下周回來,除了再介紹一兩個案例,我還會為大家整理一個未來的空投列表,讓大家不會錯過這種區塊鏈獨有的多贏好康。
高重建
上月看了黃秋生、陳淑儀、朱栢康演出的劇場《ART 呃》。本文並非劇評。不過說不定,算是另類藝評。
《ART 呃》原著出自法國名編劇 Yasmina Reza 手筆,獲獎無數,1994 年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首映,其後再於倫敦、百老匯上演。香港也多番上演該劇,包括 2008 年黃子華主演的版本;今次因可能是黃秋生最後一次在香港的演出,較受藝術素人如我的關注。
故事很簡單,只有 Serge、Marc、Yvan 三個角色,劇情全部在兩個場景由三位好友的連串對話帶出。話說 Serge 以百萬高價買得一幅白色底、上有白色斜紋的名畫(圖),鍾愛傳統藝術的 Marc 不認同,直言作品是垃圾,二人產生矛盾。性格隨和、正籌備婚禮的 Yvan 夾在兩人中間嘗試調停,引起連串何謂藝術的辯論,也爆出連串笑料。
黃秋生受訪時表示希望上演喜劇,令觀眾入場看得開心,「我會令你笑得出來,這就是做藝術的責任和專業」。的確,劇中主角 Serge 一秀出他那幅高價投得,全白的名畫,引起哄堂大笑,我前面那位女士更是人仰馬翻,儀態放兩邊。可惜我卻是「認真便輸了」,誤入思考模式,認真想著藝術收藏、現代藝術為何物,輸掉輕鬆笑一場的機會。
《Art 呃》的台前幕後成員請別怪我,畢竟比起現實,劇本只是小菜一碟。
是這樣的。劇場當天,碰巧就在進場前不久,我讀到孫宇晨的Twitter 訊息,曬出豪花 50 萬美元買的一塊石頭。石頭指的不是鑽石,而是一張漫畫石頭 png 圖,具體賣價是 187 ETH,按當時美元兌換價約為 60 萬。你說,如果劇中 Serge 高價買入一幅名家筆下白色的作品叫荒謬,那天價競拍 EtherRock 這種行為又該叫甚麼?
這就是 NFT「藝術」收藏。坊間關於 NFT 科普已經很多,這裡不贅,有興趣可以參考我的前文〈LF2 念念不忘 NFT 必有迴響〉,或者公視的短片〈7 分鐘帶你了解加密藝術投資熱〉。
EtherRock 的概念很簡單,如果以下你看不懂,恐怕是因為它太簡單,而不是太複雜。EtherRock 的創作者使用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把 100 件顏色各有不同——如果你能看出的話——的石頭編上唯一的 ID,由 0 到 99,發行 100 個 NFT。基於區塊鏈的特性,每人都能查詢和證明這些石頭由誰持有,也能證明買家在何時,付出過多少錢去買入。
EtherRock 的官網如是說:
These virtual rocks serve NO PURPOSE beyond being able to be brought and sold, and giving you a strong sense of pride in being an owner of 1 of the only 100 rocks in the game 🙂
NO PURPOSE,就是 purpose。
「我拿得出 50 萬美元來買一幅 NO PURPOSE,也不漂亮(correct me if i’m wrong)的石頭 png」——這是買家可以給出的,強烈的訊息。如果這張 png 有點甚麼實用價值,或者更漂亮一點,恐怕以上訊息只會減弱,而不是加強。
這也是為甚麼 NFT 可能比傳統藝術品更能賣錢的原因,畢竟就算你家裡掛了一幅白色的畫作,要證明它是真跡,要證明你真的高價投得,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透過區塊鏈,NFT 卻可以輕鬆做到。
這還不只。買家投得 NFT 後要是持有,可以繼續保有「我付得起」這份社交資本;要是更高價賣出,賺一大筆之餘,又可再贏得「眼光獨到,懂得以錢賺錢」的聲譽。只要你付得起,又不在乎那點錢,買 NFT 可說是立於不敗之地。
甚至,懂得玩社交媒體的買家,還能再走上另一個境界,比如孫宇晨就正在進一步策展事件,表示響應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的呼籲,為石頭標價 799.99 ETH 尋找買家,將所得款項捐贈與 V 神指定的機構云云。事件持續發酵,產生的媒體報導和群眾關注,價值恐怕也不止 50 萬。
不,我不是在鞭撻有錢人炫富。
這樣說不是怕得罪誰,而是我真正相信 NFT 的價值。事實是,我自己 2018 年就在買 NFT,這陣子也在買更多去支持創作者和機構,比如老朋友小熊的 LF2 角色,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調查報告。
站在創作者的立場,我自己也為拙作《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發行過 NFT,得到金額高於版稅的支持;甚至承諾讀者完成全書工作坊後,可獲得 NFT 證書,而那是遠早於 NFT 風潮的事了。
有趣的是,雖然人人都說技術從業者不應該使用常人聽不懂火星術語,偏偏 NFT 這個差得很的名字,正是它成功的關鍵之一。我在《區》中並無明言證書是以 NFT 鑄造,少了「聽不懂」的潮流元素,就落得幾乎沒有讀者索取。
相對於鄙視炒作和炫富,我更願意深刻弄懂 NFT 的機制,包括正宗和「邪派」,以及當中包含的消費者心理和人性,從而把區塊鏈科技用得其所,讓 NFT 為社會帶來「共同富裕」。
如果《Art 呃》的 Serge 高價買入一幅名家筆下白色的作品叫荒謬,那天價競拍 EtherRock 這種行為又該叫甚麼?
理智。
高重建
(本文標題由編輯擬定,原作標題《Art 呃・瘋狂的石頭・N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