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端服務

IT 基建雲端服務

Pure Storage 推業界首個電力和機架支付承諾

Matt Oostveen_Pure APJ_VP _ CTO_1

企業自設數據中心費用不菲,除了機櫃伺服器等前期硬件投資,每月的電費、租金和維護成本亦相當可觀。隨著企業愈來愈倚賴大數據和 AI,企業儲存有增無減,如何管理和確保數據完整性和可用性,成了各行業的一大課題。假如市場上的訂閱式服務能免除前置成本,除了按用量計費,更連電費和租金亦可免呢?

Pure Storage 便打破既有服務收費模式,宣布推出業界首個承諾為 Evergreen//One 儲存即服務(Storage as-a-Service,STaaS),及 Evergreen//Flex 訂閱模式的企業用戶支付電費和機架空間費用。世上竟有如此超級優惠?當然,此承諾設有最低消費門檻,如最低區塊容量(block capacity)須大過或等於 500 TiB。

Pure Storage 亞太區及日本副總裁兼首席技術總監 Matt Oostveen 指出,一直以來傳統的儲存即服務(STaaS)供應商以相同的 CapEX 解決方案包裝成 OpEx,卻忽略了提供真正的服務。有見及此,Pure Storage 推出以付費模式提供災難復原的 Pure Protect,由 AI 支援的 Pure1 管理平台可實現獨有的數據韌性評分系統,以及更新 Evergreen 訂閱(包括電力和機架支付承諾),讓企業能採取完整的端對端儲存策略,從 STaaS 獲得所需的服務水平協議(SLA),確保數據韌性、降低人力成本、並可加快可持續發展和得到整體擁有成本(TCO)的優勢。

使用報告一目了然,有助制作 ESG 報告。

料能源緊張國家反應佳 盼起帶頭作用改變業界

「由於各國的電力和租金成本不一,相信 Evergreen 訂閱的電力和機架支付承諾,在能源緊張的歐洲市場反應會更為熱烈。Pure Storage 希望能夠起到帶頭作用,刺激同業跟隨,讓更多企業得以受惠。」Oostveen 續稱,與市場上的產品相比,Pure Storage 可幫助客戶節省高達 85%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以及減少高達 95%的機架空間。

是次 Pure Storage 推出業界首個為企業用戶支付電費和機架空間之承諾,有助企業消除於管理時不斷上漲的電力成本,和機架空間的挑戰。新服務將根據每小時千瓦時(kWh)和機架單位(RU)的固定比率計算,實際成本則視乎企業的地理位置和合約規模成正比;除設有最低門檻,企業亦須直接以現金或服務積分進行一次性的支付。

零數據外洩保證

會大膽提出如此創新的承諾,足見 Pure Storage 對 Evergreen//Forever 之電費和空間效率信心十足,保證能讓用戶消耗更少電力、使用更少空間儲存更多數據,以達致降低能源成本的成效。

Oostveen 透露,企業更可取得具透

明度,且準確的每太位元組( Watts per tebibyte,TiB)的瓦特測量為基礎的報告。如果保證的瓦特/TiB 或 TiB/機架未能達標,Pure Storage 將負擔相應費用。能源效率保證亦已包括 Evergreen//One SLA 內,供企業選用。

此外,通過 Evergreen//One (SLA) 、 Evergreen//Flex 和 Evergreen//Forever,企業可享全新無數據遷移和零數據外洩保證,可降低因數據外洩事件而產生的成本。其中,零數據外洩保證可確保企業在任何有關硬體,或軟體產品被攻擊的事件中,免費使用進階數據復原服務。而無數據遷移保證則確保無縫更新,且沒有數據遷移,以降低企業的整體風險暴露,減少擁有權成本和電子垃圾。

read more
專題特寫雲端服務

企業應否部署 Private AI?VMware Explore 大會牽頭探討數據主權問題

VM02

隨著 AI 繪圖和 ChatGPT 的崛起,生成式 AI 掀起前所未有的 IT 熱潮。與此同時,生成式 AI 亦引來不少反對及質疑聲音,用戶難免擔心個人資料會在未經同意下被利用來訓練 AI 模型。

企業都希望能乘著這片熱潮提升用戶體驗及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流程,同時藉此大幅減省成本,卻又擔心敏感的客戶數據、商業機密和研發所得會因採用生成式 AI 而外洩公開,無奈訓練 AI 的成本、要求的技術水平門檻偏高。在企業希望魚與熊掌兩者兼得的呼聲下,市場對私有 AI(Private AI)的需求呈爆發性增長。

據 IDC 調查顯示,63%受訪者表示擁有一個能夠對數據進行完全管轄和授權的雲端解決方案極為重要,進一步強調企業需要構建能夠實現數據透明、並嚴格控制數據駐留的雲基礎架構。雲端環境持續發展,企業在邁向多雲端時往往需要專業輔助以應對其複雜性。 而由於數碼轉型提高了對數據的依賴性,亞洲各國需要加強制定數據管治策略和訂立法規,以便進行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相關執法。

不過生成式 AI 進一步增加了數據管理的複雜性,之前就有工程師將大型企業的內部原始程式碼上傳至 ChatGPT,結果數據外洩,變相公開了商業機密。前車可鑑,也難怪企業採用生成式 AI 前會審慎考慮,平衡利害。

▲VMware CTO 辦公室研究及創新總監(Chie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r)Chris Wolf 指出,在 GDPR 等法規考量下,企業傾向將業務數據留在企業防火牆內,以確保妥善管理數據以及數據主權完整。

共享 GPU 資源降硬件投資成本

VMware CTO 辦公室研究及創新總監(Chie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r)Chris Wolf 表示:「客戶傾向將業務數據留在企業防火牆內,加上部分行業有 GDPR 等法規遵從(compliance)上的考慮,因此會採用私有 AI,確保妥善管理數據以及數據主權完整。此外,這些企業都希望能共享 GPU 資源,尤其現今 GPU 供應短缺,當然要儘可能讓硬件投資發揮最大作用。而且 AI 模型開發愈成熟,模型所需的記憶體便愈少,部分甚至無須用到 GPU,在 CPU 上已可進行運算。」

Wolf 相信,企業考慮自建私有 AI 乃未來的大勢所趨。此舉同時亦會令一度沉寂的私有雲再度活躍,成為企業在現有雲端架構上延伸的首選。

「雖然開放源碼的生成式 AI 增長迅速,尤其在產品市場推廣方面,亞太及日本地區的市場需求十分殷切。不過企業若關注數據主權,例如內部開發程式、法律文件、合約等等,則不宜採用共享 AI。」Wolf 強調:「我明白公共雲成本較低,但企業必須在成本與數據主權及私隱之間取得平衡。」

▲VMware 牽頭建立亞太及日本地區主權雲生態系統,於 VMware Explore 2023 新加坡大會上攜手探討主權雲的戰略與挑戰。

建主權雲生態系統    助企業實現業務轉型

有見及此,VMware 在亞太及日本地區建立由 22 家 VMware Sovereign Cloud 合作夥伴所組成的生態系統,為企業用戶提供主權雲功能,分別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主要國家。

Macquarie Cloud Services 私有雲業務負責人 Jonathan Staff 表示:「數據主權應成為澳洲企業和政府機構的首要任務,為未來的新網絡安全戰略做好準備。各企業機構需要確定自己能夠在澳大利亞管轄範圍內安全地存儲、管理和保存數據。VMware 清楚瞭解這一點,再加上 Macquarie Cloud Services 在雲及數據中心層面所獲得的獨家政府認證主權,是雙方成功合作的關鍵。」

繼去年 11 月舉辦的首屆活動,今年的主權雲峰會於 VMware Explore 2023 新加坡大會上再續。作為面向政策制定者、分析師、基礎架構領導者、數據戰略師、風險與合規領導者,以及技術供應商的思想領袖峰會,主權雲峰會旨在進一步推動數據主權領域,並就主權雲的戰略與挑戰,以及數據分類與管理展開討論。

VMware 高級副總裁兼亞太及日本地區總經理 Sylvain Cazard 指出,隨著企業愈來愈重視數據安全和數據主權,如何協助企業建立更安全和更具彈性的基礎架構至關重要。Cazard 建議企業在實現數據保護、合規和管控的同時,亦必須致力構建一個可信的環境。 

 

read more
雲端服務

CloudMile 推免費雲端遷移服務 幫助企業轉型把握混合雲優勢

20230814_163705

企業近年積極進行雲端轉型,而其中混合雲就愈來愈受歡迎,在維持本地儲存和私有雲的安全保障之餘,亦可以享有公有雲的便利優勢,提升部署彈性,令雲端轉型效益提升。在這方面有相當經驗的 CloudMile 萬里雲亦推出專為企業客戶而設的「免費雲端遷移服務」,與 Google Cloud 合作協助企業更有效把握雲端轉型的商機,在提升業務競爭力同時,強化營運韌性

read more
人工智能雲端服務

Cisco Live 致力簡化用戶體驗 借助 AI 確保雲端安全

image002

思科主席兼行政總裁 Chuck Robbins 於 Cisco Live 2023 活動上,分享了一系列產品組合的突破性創新和強大新功能。Robbins 表示,相信思科正在迎接巨大的機遇。無論在安全、連接、應用或是可持續性發展方面,均期望能幫助客戶的數碼轉型變得更簡單、更共融和可持續發展。

思科最新的《全球創新科技狀況報告》顯示,85% IT 專業人員重視 IT 系統的簡易性。思科在 Cisco Live 推出的創新方案亦朝這個方向努力。 

思科網絡雲端願景

思科網絡雲端(Cisco Networking Cloud)是一種適用於本地和雲端營運模式的綜合管理平台體驗,致力簡化網絡平台管理體驗,助企業用戶更便捷地存取和瀏覽平台,並從單一地方管理所有思科網絡產品。

思科網絡雲端具備以雲端為基礎的自動化功能、豐富的網絡洞見,以及合作夥伴生態系統的創新技術,將加速提供一致的體驗,推動可量度的業務成果。同時,為簡化自身業務,思科亦推出更靈活的思科 Catalyst 交換器堆疊,提高對數據中心電力和能源消耗的能見度,並提出全新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發展藍圖,以提高網絡營辦商的效能和能見度。 

思科履行承諾,推出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思科安全雲端。

基於人工智能的安全雲端

至於安全性方面,思科推出全新安全服務邊緣(Secure Service Edge,SSE)解決方案 Cisco Secure Access大幅簡化跨任何位置、裝置和應用程式的存取。 

  • 共同存取體驗:智能且安全地將數據流量引導至私人和公共目的地,無須終端用戶介入, 提供單一、簡易的方法存取所有(而非部分)應用程式和資源。 
  • 單一雲端管理控制台:將多重功能融合至一個易於使用的解決方案,以保護所有數據流量, 從而簡化安全操作。管理和分析人員可以到單一地方查看所有流量,制訂策略並分析安全 風險,不需管理大量工具,將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帶來更靈活的 IT 環境。 
  • 更迅速的偵測及回應:提供分析以加快調查速度,並由 Cisco Talos 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威脅情報小組提供支援,以偵測和阻止更多威脅。 

而思科安全雲端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讓安全分析人員可更有效地偵測和修復威脅,以及管理整個安全環境的策略。 此外,思科宣佈達成數個關鍵里程碑,包括:推出思科多雲端防護(Cisco  Multicloud Defense)、思科 Secure Firewall 4200 系列設備和 7.4 軟件,以及在 Panoptica 中的雲端原生應用程式安全強化功能。

read more
人工智能科技專欄雲端服務

2023 值得關注的兩大技術趨勢

photo1

雲端、人工智能一向是各行各業的重點科技。展望 2023 年,這個趨勢會繼續深入發展,其中行業雲端平台 (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將會開始冒起,而人工智能亦會融入各種決策制定,為企業締造更大效益。

行業雲端平台提升部署靈活

研究機構 Gartner 預測,在 2027 年超過一半的企業將採用行業雲端平台,加快落實業務計劃。行業雲端平台整合 SaaS、PaaS 及 IaaS,提供針對行業需要的模組功能,支援針對性用例。與一般雲端平台不同,行業雲端平台讓企業能夠利用一套功能組合作為「模組塊」,創造獨特的數碼業務計劃
,促進創新,同時減少推出市場的時間。

雲端是企業進行數碼轉型的主要元素,但傳統而言,企業需要購買各種的雲端服務,然後再自行整合,涉及的過程較為複雜,而在行業雲端平台,雲端服務早已預先整合,企業只需按需要自訂與行業相符的方案。再者,行業雲端平台的方案是以行業情景劃分,而非技術類別,企業毋須另外因應行業獨有情況而自行設定。因此,雲端部署的速度不但較以往更快,亦能更靈活因應業務需要而調節。

自適應人工智能 (adaptive AI) 協助決策

如果行業雲端平台是促進企業智能化的催化劑,那自適應人工智能就是智能企業的大腦。人工智能不斷融入生活中,對不少人而言,人工智能是取代人類的技術,但其實人工智能的真正價值是在於輔助人類。在企業環境中,人工智能有助分析企業數據,制定明智決策,而當人工智能變得「自適應」— 即能夠基於新數據調整系統,預測未知情況時,便能賦予更大價值。

舉例,我們不少方案均有揉合自適應人工智能,它們能夠基於即時反饋的意見而改變目標,如果企業的營運環境會時刻受到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影響,便能大派用場。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必須對環境有全盤了解方能脫穎而出。過去,我們提醒企業需運用數據洞悉環境,而這在現在已成為基本,如果「淋漓盡致」地運用數據才是考慮的議題。一間企業擁有的數據廣泛,涉及客戶、銷售、員工等,藉著自適應人工智能,企業便能改善服務體驗、盈利能力、人力資源,煥然一新。

單純地採用 IT 方案並不是「轉型」。真正的「轉型」是超越節省成本,為企業運作帶來嶄新模式,傲視同儕。行業雲端平台以及自適應人工智能都是環繞三大主題:優化、延伸、開拓,這將在 2023 年助企業營運變得更有彈性,規模變得更龐大,以在逆境中昂然迎接機遇。

撰文:SAP 香港行業客戶顧問主管凌子良

read more
雲端服務

PwC 報告:近八成企業採用雲端技術但只有一成充分發揮其優勢

0x0

PwC 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78% 的企業已經某程度上在其業務上採用了雲技術,但只有 10% 的企業完整發揮到雲端技術優勢。這些企業進行雲端轉型後,往往可以讓業務價值更容易發揮,即使在經濟環境變差的情況下,預計收入增長仍有 15% 以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