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在伊朗雖然有被政府認可,卻因為耗電量高的問題而經常遇到問題。最近伊朗當局就預告,將會在夏季電力需求高峯期之前,停止向加密貨幣採礦商供電。
(繼續閱讀…)
▲Deel 亞太區合作夥伴關係總監 Devere Bryan(左)與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印度業務主管 Karen Ng(右)。
疫情之下,許多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尤其開設分公司時均遇上不少難題。一站式企業管理平台 Deel 便看準了這個商機,以自助服務式平台提供為企業提供支付薪酬的解決方案,讓他們隨時隨地 皆能以合符法規的方式招聘人才。 Deel 平台提供支付薪酬、統籌人力資源、評估法規、津貼、 福利以及僱用和管理全球團隊的功能。
那麼 Deel 與現有的 HR 尤其是支付薪酬方面的 SaaS 方案有何分別?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印度業務主管 Karen Ng 強調,Deel 並不單單處理支付薪酬,更重要的是人才招聘與管理。
「Deel 本身就是 100%遙距運作的初創企業。面對疫情下的遙距工作需求、人才短缺,和全球化趨勢下,不少企業在拓展海外業務時均面對著人才招聘的挑戰。而 Deel 正正是助企業輕鬆處理人才招聘、簡化業務擴張及變革管理程序。透過 Deel 自助服務科技平台,整合管理各地的稅收、保險、津貼、假期和薪酬支付。」
聘用外地員工的一大問題,往往是當地的稅務、保險等法規有別於總部,草擬合約時須格外留神、斟酌處理以避觸犯當地法規。Karen 指出,Deel 與 250 多名法律、會計、人事調動和稅務專家合作,因此能確保用戶能在數分鐘內輕鬆透過平台的範本創建、簽署和發送本地合約,以符合法規的方式於多達 150 多個國家或地區聘用獨立僱員,達致真正的任何人、何時、何地的彈性工作模式。
▲Deel 平台操作簡易,一目瞭然。
值得一提的是,Deel 為企業和員工提供極具彈性的支付薪酬服務僱員的需要。僱主除可輕鬆地一次過批量支付薪酬,平台更支援 120 多種貨幣,包括加密貨幣錢包。據知 Deel 目前已有 7,000 多客戶,包括 Airwallex、Coinbase、Dropbox、Shopify 和本地初創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等。
Deel 聯合創辦人兼首席營收總監 Shuo Wang 認為,Deel 的自助服務平台讓企業能自由選擇何時何地拓展環球業務,而無須煩惱處理不同地域在法律、會計、匯率、福利和稅務等方面的合規問題。
▲僱員可自由選擇不同的支薪方式與幣值,包括加密貨幣錢包。
目前網站上有 4 款免費工具,包括薪酬洞見、環球招聘比較、僱員成本計算器,以及工資計算器。至於收費方面則採取訂閱模式:每個承包商每月 49 美月,而僱員則由 Deel 於當地代聘,一切福利、保險、薪金由 Deel 支付,因此企業須預繳約一個月可退還的押金,而月費則為每僱員 600 美元。
亞太區合作夥伴關係總監 Devere Bryan 強調Deel 並非要取代獵頭公司,相反,是與獵頭公司合作,企業先經由獵頭公司物色到合適人選,才交由 Deel 負責聘用合約和支薪。Bryan 表示平台旨在加入既有行業生態,令營運更順暢,因此歡迎與其他生態持份者合作。
我把討論 DeFi 的課堂標題黨式命名為《財務自由》,「騙」了一些以為會大談投資之道的人參與。為免讓他們太失望,我整理了密碼貨幣投資八誡——別搞錯了投「豬八戒」,滿足一下這方面的期望。
投資八誡同時也是用以提醒自己,畢竟,投資者的自我修養,是份終生的功課。
首先,請破除甚麼都不做,持有法定貨幣就是不投資的迷思。
這並不是說必須以比特幣或其他資產本位,我並沒有這個意思。你完全有權繼續以法定貨幣本位看待事情,但需要意識到這是你的選擇,而這選擇並非理所當然。
除非你賺的錢僅夠糊口,一點餘裕都沒有,否則你就有投資的需要,也已經在投資。與其去想投資與否這個偽命題,不如考慮投資甚麼。答案絕對可以包括法定貨幣。
也唯有破除這個迷思,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投資是賺了還是虧了,和相對的是甚麼。
放大鏡有助看清細節,但是要看清全局,我們更需要 zoom out。
Zoom out 可分成時、空兩個維度。時間維度,我們生活在世界正好大致和平,各地民族國家政府確立,美元本位主導的幾十年,但那也只是不足百年的事,如果把這個狀態視為恆久不變的定律,而忽略在長得多的時間線上,人類社會不同的組織型態,以及價值的儲存和交換方式,那豈不也是一種夏蟲不可語冰?
空間的維度,我們處身在金融發達國家,體制健全,法定貨幣穩健,每個人都有銀行帳號。這些全都是好事,但同時也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力,滿足於當前的狀態。反之在傳統金融體制不健全、多數人沒有銀行帳號的國家,他們的民眾沒有思想包袱,很容易透過區塊鏈相關技術,一下子「leapfrog」超越我們。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以法幣換取商品和服務,即購買;反過來透過提供商品和服務來獲取法定貨幣,即出售。我們以法幣為工具,達到生存與生活的目的。
而投資,即餘裕的處理,重點在於資產配置,也可以理解為把剩餘生產力分配在甚麼資產。這些資產當中,有一種是你的「本位」,傳統投資者十居其九會用美元,部分有經驗的密碼貨幣投資者,則會以比特幣本位。
平日,你將資產停泊在本位幣,當看好某一種密碼貨幣,可以兌換一部分進去;不再看好了,就兌換回本位幣。此外,你的本位幣跟法幣之間也可自由兌換,調整資產用於生活與投資之間的比例。
習慣用這個框架去看,除了有助分清生活與投資,也可替我們逐漸擺脫「法幣=本位幣」的思考框框。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刻舟求劍很笨,這大概不用多解釋,慢條斯理追逐一個快速移動的目標,錯過是必然的。
但守株待兔卻不見得是錯,如果你有信心兔子總會撞上這棵樹,又準備了足夠的糧食,在兔撞上來之前不怕餓死,以逸待勞,等樹苗茁壯成長,守株待兔又有何不好?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近日急升,儘管你不太確定這幣的意義,但就是好想兌換一些,請小心,這很可能是刻舟求劍的訊號。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很實在很有用,但卻乏人問津,價格低迷,因此想加到資產組合,那麼,這很可能是守株待兔的兆頭。
如果你看對了趨勢,賺到大錢,或者逃過大難,恭喜你。但是,不妨厚道一些,別要自鳴得意,到處跟看錯的人說「早就告訴你」。
我想談的並非待人接物的道理,反而覺得只要有真材實料,傲慢就傲慢好了。我的重點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究竟是看對了,還是猜對了。比如說,此刻比特幣 30,000 美元,較高位 60,000 多下跌一半以上,很多人就在吹噓早就知道了,甚至附帶截圖為證。之不過,他們說過的其他話都實現了麼?還是像八爪魚似的,在芸芸預測中,猜對了一個?即然那麼有信心,有在比特幣高位的時候大賣空,賺過盤滿缽滿麼?又,在比特幣從 1 美元到 30,000 美元這個史實當中,這些人又說過甚麼,做過甚麼?
媒體也真是的,總喜歡引述各種專家的各種預測,懶惰報導,卻極少去做真正重要的 reality check,翻查及整理專家們以往的預測,時至今日對了多少,又錯了幾番,更重要的是,為甚麼。
猜對升跌,賺了錢,跟買中樂透差不多,運氣沒有規律,開心一下就好,然後趕緊忘掉;切忌心存僥倖,連自己都欺騙,把猜對的運氣和看準的實力,混為一談。
錯誤卻是相反,越是慘痛的教訓,越需要銘記於心。與此同時,別因為犯了大錯就從此「不投資」——別忘掉八誡之首——而要找出錯誤的癥結所在,找出可能存在的規律,拷問自己,再次遇到同樣情況,該如何選擇。
我們每秒都在做投資決定,錯誤實屬必然。唯有認清錯誤,才能幫助我們從中學習,不斷修正,讓我們在未來做對,或者至少,不再錯得那麼難看。
不要曬單,也不要理會別人曬出的單子。
如果你真的好想曬單,很簡單,開 100 倍槓桿,用 10 元去猜比特幣漲還是跌,猜個十次,倒霉鬼都總能猜對一次吧。然後,其他的扔掉,贏最大百分比,最尖那個山峰,截圖來晒單。很多交易所還設有特製功能方便晒單截圖呢。
顯然,這沒有意義。不但沒意義,還造成傷害,讓我們偏離航道,浪費時間。真正需要的,是找出那些讓我們有信心投下 10% 甚至 25% 資產的項目,然後 hodl 著,守株待兔。
雖說「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但那只是舉例作期望管理,要是真的能找到潛力項目又能與它共同成長,1000% 回報在幣市其實也相當普遍;曾經擁有增長 1000% 幣種的人很多,只不過,hodl 得住的,特別少。
投資是為了有資源去實現生命中的追求,它本身不是追求的一部分,更不是生命本身;切忌本末倒置,被投資主導了生活,熊市的時候懊惱牛市時沒賣出,牛市時又悔恨熊市時沒買進,否則,你生活中會只剩投資,反而沒有了追求,失去了投資本身的意義。
平日嚴守紀律,不拿應付日常生活的資產來投資,不要用借貸投資,不做槓桿,把資產配置好,我們才能鬆容面對牛市和熊市,因為自知已經做了該做的部署。
投資只不過是管理資產,而資產是為了生活。請用最少的時間投資,把省下來的心力集中在生活,和你身邊的人。
高重建
區塊鏈的世界有很多容易引起誤解的用語,「挖礦」是其中之一。我嘗試從幾個層面,去講清楚挖礦到底甚麼意思。
第零個層面,挖礦是拿個鏟子去挖泥,找出裡面的礦物,也就是有價值的部分。
你一定以為我在開玩笑,這個誰不知道呢,不理解的是區塊鏈用語裡面的「挖礦」而已。但我卻是認真的,先回看這詞語在傳統世界的原意,有助了解它在區塊鏈世界的新解。
挖礦所得的回報,對社會來說是全新創造的,本來並不存在,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礦工能賺錢,是因為提供了新的資源,產生了新的價值。當然現實上,賺錢的是礦場老闆而礦工的薪資可能只夠糊口,甚至工業安全都沒有保障,但這裡就不展開資本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討論了。
相對於挖礦創造出全新的價值,提供商品和服務則是增值的過程。無論是把貨品送到府上,優良的設計,還是貼心的服務,都是建基於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提供額外的價值。
理解了以上的解釋,就能體會中本聰為甚麼把架起伺服器幫助社群記帳這種行為稱為「挖礦」。因為在比特幣區塊鏈,伴隨著每個新區塊都會產生出全新的、生態中本來並不存在的比特幣回報礦工。幫助社群記帳這行為是為區塊鏈提供的公共服務,因此挖礦回報不是個別任何人為獲得的服務埋單,而是整個群體的所有人為新產生的價值埋單。
中本聰的記賬設計,是讓礦工破解一條只能透過不斷試錯,很花時間和算力的數學題。試錯就像挖沙子,成功解開數學題就是在沙子中找到礦物,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電力和算力就是礦工的工作,因此這個機制稱為「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PoW)。
每當有一個區塊被「挖出」,系統會新鑄造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獎勵第一個找出答案,又得到其他人確認答案正確的礦工。整個過程跟物理挖礦非常相似,礦工除了付出勞力,還需要帶點運氣才能挖到礦產,不過關鍵還是勞力。運氣的數學名稱不過就是「機率」,長線而言自然會扯平,在勞力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礦工的回報理應接近。
比特幣的發明,無疑是人類儲存和交換價值的一大突破。然而作為第一代可用的分散式帳本,也有著交易時間長、容量低、大量耗電等各種缺點。
因此新一代的區塊鏈一般都使用改良的挖礦機制,其中最主流的是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第二大區塊鏈以太坊也正從工作證明過渡往權益證明。
權益證明,用淺白但非常粗疏的說法,就是用錢投票。解釋清楚一點,是所有負責記賬的礦工,需要押進一定數量的幣,如果賬目跟大部分人不同,會被視為不正確;無論是蓄意作弊,還是技術故障,輕則得不到報酬,重則被扣除押下的權益,以此驅使所有人正確記帳,又或者反過來說,防範有人出錯或作弊。
從勞力到算力,現在又到財力,類比開始扯遠,因此業界通常不把為權益證明區塊鏈記賬的人稱為礦工,而會稱為驗證人(validator),或者更中性地稱為節點(node);而相關行為也不一定稱為挖礦。
聽過有人堅稱權益證明並非使用算力,因此不該稱為挖礦;但我認為產生出社會上本不存在的新價值,才是挖礦這個類比的關鍵。再說,按照以上邏輯,豈不是傳統社會也該因為比特幣節點並非使用鏟子,而堅持那不該稱為挖礦?
跟「錢包」、「鑰匙」、「簽名」等一樣,「挖礦」只是一個透過舊有概念認識區塊鏈的類比而已,貼切就可,實在沒必要堅持始祖比特幣的方式才配得上這個說法。
除了 PoW 和 PoS,透過做 X 而獲得對應的通證這個邏輯,還有很多不同的演繹,幾年下來,這種做法已經很少稱為挖礦了,改成近期流行使用的 X-to-earn。比如當下最流行的 STEPN 的 move-to-earn,用戶走路和跑步可賺取通證;Axie Infinity 等眾多遊戲的 play-to-earn 等。套用這個邏輯,我在 2017 年共同創立的 LikeCoin,也可以稱為 write-to-earn,只是當時還不存在這種說法而已,因此白皮書中我用了「創造力證明」,Proof of Creativity 的論述,來描述透過創作為社會提供價值,同時賺取 LikeCoin 這個概念。
跟工作證明及權益證明不同,X-to-earn 的 X 並非協助記帳。另外,相對於前者每產生一個區塊均會生成新的通證給礦工,X-to-earn 模式向提供價值的使用者所發的通證,一般是預先鑄造(pre-mint),託管在項目方的錢包。基於這個區別,業界漸漸使用挖礦以外的另一個說法,也確實有助說明概念。
把概念繼續延伸下去,跟 X-to-earn 很接近的還有空投,兩者都是提供通證予做了某些被視為有價值的行為的使用者。
區塊鏈產業中,空投多數為一次性,出發點一般是推廣及獎勵早期參與者,而 X-to-earn 則通常是個持續的核心設計。另外,相對於 X-to-earn 模式中的「明碼實價」,空投的條件一般不會提前公開,反而會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宣布,並以過往的鏈上行為作空投條件的判斷;很多時,連有空投這回事都不在用戶的預期,甚至不在項目方本身的預期,而是發展到某一點才想到的部署。
就空投的出發點而言,用戶不知就裡是個優點,因為空投是為了獎勵早期參與者,越是對空投及相關條件沒有預期,用戶的行為越大機會出於真心。不過,當空投的手法被不同項目反覆使用,偶爾有些額度還非常高,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空投獵人」,預估某些潛力項目日後會空投,投機參與這些項目,並因此作出五花八門的鏈上參與,從執行一個簡單交易到社群治理都有。
空投獵人本來無可厚非,不過也讓空投的驚喜感與威力大大降低,用戶得到空投變得理所當然之餘,項目方也再難以分清真心假意,透過「忽然空投」獎勵真心的早期用戶這一招,已經開到荼蘼。
儘管如此,只要避免太過抱著投機的心態,或者不切實際,忽然會獲得一大筆空投的期望,慎選新項目,學習、試用、參與或以其他各種方法支持,持之以恆,總能得到意外驚喜。
Learn to earn 這個「挖礦機制」,從來不騙人。
高重建
一直以來,日以繼夜玩手機 game 打餐死,不外乎想爭取高排名,又或者儲齊所有寶物同道具,但除了過程中遊戲給予的快感外,實際上沒有什麼特別得着。近月開始火紅的區塊鏈遊戲(鏈遊),提出邊玩邊賺(play ro earn)模式,瞬即吸納大批玩家,有人甚至以此每月賺取收入,比起以往純粹從遊戲中贏得滿足感,如今有錢落袋當然實際得多。
鏈遊吸引一眾玩家的同時,也令不少遊戲開發商轉投鏈遊懷抱,甚至有人創業開發鏈遊,吳晨曦(William)是其中之一。曾在顧問公司麥肯錫及資產管理公司工作的他,一直沒有踏足過遊戲行業,去年卻毅然成立 Catheon Gaming,開發多款鏈遊推出市場,「我的職業生涯做過很多不同行業,卻從未見過有像鏈遊般增長得那麼快。鏈遊可說是顛覆整個遊戲行業,遊戲行業本來已是一門大生意,市場規模高達三千億美元,目前鏈遊只佔當中不夠 1%,增長空間可說十分大。」
目前 Catheon Gaming 已推出接近三十款鏈遊,公司也由最初得 William 一人,擴充至 260 人,公司首部作品 SolChicks 人氣極高,而最近夥拍南韓 K-pop 藝人公司合作推出的 Seoul Stars,更嶄新地以邊唱歌邊賺為玩法,成功掀起話題,因此公司由去年九月成立至今的短短九個月,已成功融資 5500 萬美元,「道理顯而易見,如果有兩款遊戲放在眼前,一款可以賺錢而另一款不能,相信大多數人也會選擇可以賺錢的那款。事實上我還在積極請人,希望可以加大團隊規模,令遊戲以更短時間推出市場。」
Catheon Gaming 的鏈遊種類範圍很廣,由 MMORPG、DJ、社交到消閒的遊戲均有涉獵,William 解 釋是暫時看不到有任何一類遊戲,能夠獨霸鏈遊市場,「能夠吸引玩家的原因,往往並非因為它屬於哪種遊戲,反而是取決於遊戲的質素,維持高質量最為關鍵。因此我的工作之一是物色質素好的遊戲,然後與他們結成合作夥伴,將遊戲帶到區塊鏈上。」
近月的幣災令虛幣前景蒙上陰霾,但卻無阻 William 繼續發展鏈遊事業的決心,「以往在資產管理公司工作時學到的,就是如何在市況低迷時,以超低價格買入優質資產,換取未來的升幅。目前虛幣市場也是一樣,正好讓我們搜羅值得購買的遊戲,為未來鋪路;我也相信今次加密幣熊市正好將產品欠佳的鏈遊公司淘汰,只有擁有高質素遊戲的才能留下,這正是我特別關注遊戲質素的最大原因。」
同樣關注遊戲質素的,還有 Godzpeed 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羅賢(Tristan),他與團隊開發的超像真賽車遊戲,不單為賽車迷提供娛樂,更可以訓練玩家成為真正賽車手,可想而知遊戲對畫面要求有多高,「我早年在外國讀書,有幸接觸到一班賽車前輩,17 歲已有機會落場玩賽車,後來輾轉去到西班牙參加寶馬方程式青訓,成功成為車手及教練,又因大學主修電腦的關係,後來成為了車廠的工程師,至今在賽車圏工作超過廿年。」
後來由歐洲回到香港工作,有感於當時眼見的賽車遊戲畫面質素較差,因此 2016 年決定與友人成立 Godzpeed,將自己的賽車知識貫注到遊戲中,「在車廠負責工程部分多年,手中已掌握大量準確數據,時常有個想法如何善用未能落場的時間,在家透過模擬遊戲(simulator)來進行訓練,所以才有開發遊戲的想法,而事實上,真的有玩家透過迫真的賽車模擬遊戲,成功訓練並成為真正的賽車手,證明我的想法可行,更堅定我開發模擬遊戲的決心。」
雖然創業之時並未有元宇宙或鏈遊的概念,但 Tristan 卻說最初傾產品方向時,已有 plan to earn 的想法,「公餘時間很愛打機,一直也覺得如果遊戲好玩,內裡的道具及寶物就很有價值,甚至可以建立起一套獨立的生態系統,讓玩家透過打機賺取資產。不過大概這個概念也太新,那時與投資者談起時,總以為打機賺錢是痴人說夢,但想不到今時今日這個概念終於成真。」
未來 Godzpeed 將全力把遊戲帶進元宇宙,除了可以讓玩家在其中競賽外,所有零部件更可透過區塊鏈化成 NFT,在系統中交易。不過 Tristan 認為不是將所有遊戲變成鏈遊便成事,「一定要在內容上夠吸引,並且具備獨特性,有創新的元素才能留住玩家,所以一切也以質素行先,沒有質素很難成為成功的鏈遊。」
編採: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