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投資者的自我修養

seductive-vs-productive

我把討論 DeFi 的課堂標題黨式命名為《財務自由》,「騙」了一些以為會大談投資之道的人參與。為免讓他們太失望,我整理了密碼貨幣投資八誡——別搞錯了投「豬八戒」,滿足一下這方面的期望。

投資八誡同時也是用以提醒自己,畢竟,投資者的自我修養,是份終生的功課。

一、不是投資與否,而是投資甚麼

首先,請破除甚麼都不做,持有法定貨幣就是不投資的迷思。

這並不是說必須以比特幣或其他資產本位,我並沒有這個意思。你完全有權繼續以法定貨幣本位看待事情,但需要意識到這是你的選擇,而這選擇並非理所當然。

除非你賺的錢僅夠糊口,一點餘裕都沒有,否則你就有投資的需要,也已經在投資。與其去想投資與否這個偽命題,不如考慮投資甚麼。答案絕對可以包括法定貨幣。

也唯有破除這個迷思,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投資是賺了還是虧了,和相對的是甚麼。

二、不但要 Zoom in,更要去 zoom out

放大鏡有助看清細節,但是要看清全局,我們更需要 zoom out。

Zoom out 可分成時、空兩個維度。時間維度,我們生活在世界正好大致和平,各地民族國家政府確立,美元本位主導的幾十年,但那也只是不足百年的事,如果把這個狀態視為恆久不變的定律,而忽略在長得多的時間線上,人類社會不同的組織型態,以及價值的儲存和交換方式,那豈不也是一種夏蟲不可語冰?

空間的維度,我們處身在金融發達國家,體制健全,法定貨幣穩健,每個人都有銀行帳號。這些全都是好事,但同時也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力,滿足於當前的狀態。反之在傳統金融體制不健全、多數人沒有銀行帳號的國家,他們的民眾沒有思想包袱,很容易透過區塊鏈相關技術,一下子「leapfrog」超越我們。

三、不去想購買 vs 出售,而去想兌換 vs 停泊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以法幣換取商品和服務,即購買;反過來透過提供商品和服務來獲取法定貨幣,即出售。我們以法幣為工具,達到生存與生活的目的。

而投資,即餘裕的處理,重點在於資產配置,也可以理解為把剩餘生產力分配在甚麼資產。這些資產當中,有一種是你的「本位」,傳統投資者十居其九會用美元,部分有經驗的密碼貨幣投資者,則會以比特幣本位。

平日,你將資產停泊在本位幣,當看好某一種密碼貨幣,可以兌換一部分進去;不再看好了,就兌換回本位幣。此外,你的本位幣跟法幣之間也可自由兌換,調整資產用於生活與投資之間的比例。

習慣用這個框架去看,除了有助分清生活與投資,也可替我們逐漸擺脫「法幣=本位幣」的思考框框。

四、不要刻舟求劍,而要守株待兔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刻舟求劍很笨,這大概不用多解釋,慢條斯理追逐一個快速移動的目標,錯過是必然的。

但守株待兔卻不見得是錯,如果你有信心兔子總會撞上這棵樹,又準備了足夠的糧食,在兔撞上來之前不怕餓死,以逸待勞,等樹苗茁壯成長,守株待兔又有何不好?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近日急升,儘管你不太確定這幣的意義,但就是好想兌換一些,請小心,這很可能是刻舟求劍的訊號。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很實在很有用,但卻乏人問津,價格低迷,因此想加到資產組合,那麼,這很可能是守株待兔的兆頭。

五、別說「I told you so」,而要 reality check

如果你看對了趨勢,賺到大錢,或者逃過大難,恭喜你。但是,不妨厚道一些,別要自鳴得意,到處跟看錯的人說「早就告訴你」。

我想談的並非待人接物的道理,反而覺得只要有真材實料,傲慢就傲慢好了。我的重點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究竟是看對了,還是猜對了。比如說,此刻比特幣 30,000 美元,較高位 60,000 多下跌一半以上,很多人就在吹噓早就知道了,甚至附帶截圖為證。之不過,他們說過的其他話都實現了麼?還是像八爪魚似的,在芸芸預測中,猜對了一個?即然那麼有信心,有在比特幣高位的時候大賣空,賺過盤滿缽滿麼?又,在比特幣從 1 美元到 30,000 美元這個史實當中,這些人又說過甚麼,做過甚麼?

媒體也真是的,總喜歡引述各種專家的各種預測,懶惰報導,卻極少去做真正重要的 reality check,翻查及整理專家們以往的預測,時至今日對了多少,又錯了幾番,更重要的是,為甚麼。

六、忘掉一時僥倖,謹記慘痛教訓

猜對升跌,賺了錢,跟買中樂透差不多,運氣沒有規律,開心一下就好,然後趕緊忘掉;切忌心存僥倖,連自己都欺騙,把猜對的運氣和看準的實力,混為一談。

錯誤卻是相反,越是慘痛的教訓,越需要銘記於心。與此同時,別因為犯了大錯就從此「不投資」——別忘掉八誡之首——而要找出錯誤的癥結所在,找出可能存在的規律,拷問自己,再次遇到同樣情況,該如何選擇。

我們每秒都在做投資決定,錯誤實屬必然。唯有認清錯誤,才能幫助我們從中學習,不斷修正,讓我們在未來做對,或者至少,不再錯得那麼難看。

七、不求 1% 資產回報 1000%,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

不要曬單,也不要理會別人曬出的單子。

如果你真的好想曬單,很簡單,開 100 倍槓桿,用 10 元去猜比特幣漲還是跌,猜個十次,倒霉鬼都總能猜對一次吧。然後,其他的扔掉,贏最大百分比,最尖那個山峰,截圖來晒單。很多交易所還設有特製功能方便晒單截圖呢。

顯然,這沒有意義。不但沒意義,還造成傷害,讓我們偏離航道,浪費時間。真正需要的,是找出那些讓我們有信心投下 10% 甚至 25% 資產的項目,然後 hodl 著,守株待兔。

雖說「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但那只是舉例作期望管理,要是真的能找到潛力項目又能與它共同成長,1000% 回報在幣市其實也相當普遍;曾經擁有增長 1000% 幣種的人很多,只不過,hodl 得住的,特別少。

八、不要牛市悔恨熊市懊惱,而要「I don’t give it a shit」

投資是為了有資源去實現生命中的追求,它本身不是追求的一部分,更不是生命本身;切忌本末倒置,被投資主導了生活,熊市的時候懊惱牛市時沒賣出,牛市時又悔恨熊市時沒買進,否則,你生活中會只剩投資,反而沒有了追求,失去了投資本身的意義。

平日嚴守紀律,不拿應付日常生活的資產來投資,不要用借貸投資,不做槓桿,把資產配置好,我們才能鬆容面對牛市和熊市,因為自知已經做了該做的部署。

投資只不過是管理資產,而資產是為了生活。請用最少的時間投資,把省下來的心力集中在生活,和你身邊的人。

高重建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挖礦:本來無一物,勞動力結晶

mining

區塊鏈的世界有很多容易引起誤解的用語,「挖礦」是其中之一。我嘗試從幾個層面,去講清楚挖礦到底甚麼意思。

物理挖礦:用鏟子尋找價值

第零個層面,挖礦是拿個鏟子去挖泥,找出裡面的礦物,也就是有價值的部分。

你一定以為我在開玩笑,這個誰不知道呢,不理解的是區塊鏈用語裡面的「挖礦」而已。但我卻是認真的,先回看這詞語在傳統世界的原意,有助了解它在區塊鏈世界的新解。

挖礦所得的回報,對社會來說是全新創造的,本來並不存在,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礦工能賺錢,是因為提供了新的資源,產生了新的價值。當然現實上,賺錢的是礦場老闆而礦工的薪資可能只夠糊口,甚至工業安全都沒有保障,但這裡就不展開資本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討論了。

相對於挖礦創造出全新的價值,提供商品和服務則是增值的過程。無論是把貨品送到府上,優良的設計,還是貼心的服務,都是建基於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提供額外的價值。

比特幣挖礦:用算力記賬

理解了以上的解釋,就能體會中本聰為甚麼把架起伺服器幫助社群記帳這種行為稱為「挖礦」。因為在比特幣區塊鏈,伴隨著每個新區塊都會產生出全新的、生態中本來並不存在的比特幣回報礦工。幫助社群記帳這行為是為區塊鏈提供的公共服務,因此挖礦回報不是個別任何人為獲得的服務埋單,而是整個群體的所有人為新產生的價值埋單。

中本聰的記賬設計,是讓礦工破解一條只能透過不斷試錯,很花時間和算力的數學題。試錯就像挖沙子,成功解開數學題就是在沙子中找到礦物,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電力和算力就是礦工的工作,因此這個機制稱為「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PoW)。

每當有一個區塊被「挖出」,系統會新鑄造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獎勵第一個找出答案,又得到其他人確認答案正確的礦工。整個過程跟物理挖礦非常相似,礦工除了付出勞力,還需要帶點運氣才能挖到礦產,不過關鍵還是勞力。運氣的數學名稱不過就是「機率」,長線而言自然會扯平,在勞力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礦工的回報理應接近。

區塊鏈挖礦新典範:權益證明

比特幣的發明,無疑是人類儲存和交換價值的一大突破。然而作為第一代可用的分散式帳本,也有著交易時間長、容量低、大量耗電等各種缺點。

因此新一代的區塊鏈一般都使用改良的挖礦機制,其中最主流的是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第二大區塊鏈以太坊也正從工作證明過渡往權益證明。

權益證明,用淺白但非常粗疏的說法,就是用錢投票。解釋清楚一點,是所有負責記賬的礦工,需要押進一定數量的幣,如果賬目跟大部分人不同,會被視為不正確;無論是蓄意作弊,還是技術故障,輕則得不到報酬,重則被扣除押下的權益,以此驅使所有人正確記帳,又或者反過來說,防範有人出錯或作弊。

從勞力到算力,現在又到財力,類比開始扯遠,因此業界通常不把為權益證明區塊鏈記賬的人稱為礦工,而會稱為驗證人(validator),或者更中性地稱為節點(node);而相關行為也不一定稱為挖礦。

聽過有人堅稱權益證明並非使用算力,因此不該稱為挖礦;但我認為產生出社會上本不存在的新價值,才是挖礦這個類比的關鍵。再說,按照以上邏輯,豈不是傳統社會也該因為比特幣節點並非使用鏟子,而堅持那不該稱為挖礦?

跟「錢包」、「鑰匙」、「簽名」等一樣,「挖礦」只是一個透過舊有概念認識區塊鏈的類比而已,貼切就可,實在沒必要堅持始祖比特幣的方式才配得上這個說法。

X-to-earn:種瓜得瓜

除了 PoW 和 PoS,透過做 X 而獲得對應的通證這個邏輯,還有很多不同的演繹,幾年下來,這種做法已經很少稱為挖礦了,改成近期流行使用的 X-to-earn。比如當下最流行的 STEPN 的 move-to-earn,用戶走路和跑步可賺取通證;Axie Infinity 等眾多遊戲的 play-to-earn 等。套用這個邏輯,我在 2017 年共同創立的 LikeCoin,也可以稱為 write-to-earn,只是當時還不存在這種說法而已,因此白皮書中我用了「創造力證明」,Proof of Creativity 的論述,來描述透過創作為社會提供價值,同時賺取 LikeCoin 這個概念。

跟工作證明及權益證明不同,X-to-earn 的 X 並非協助記帳。另外,相對於前者每產生一個區塊均會生成新的通證給礦工,X-to-earn 模式向提供價值的使用者所發的通證,一般是預先鑄造(pre-mint),託管在項目方的錢包。基於這個區別,業界漸漸使用挖礦以外的另一個說法,也確實有助說明概念。

空投:意料之內的意外之財

把概念繼續延伸下去,跟 X-to-earn 很接近的還有空投,兩者都是提供通證予做了某些被視為有價值的行為的使用者。

區塊鏈產業中,空投多數為一次性,出發點一般是推廣及獎勵早期參與者,而 X-to-earn 則通常是個持續的核心設計。另外,相對於 X-to-earn 模式中的「明碼實價」,空投的條件一般不會提前公開,反而會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宣布,並以過往的鏈上行為作空投條件的判斷;很多時,連有空投這回事都不在用戶的預期,甚至不在項目方本身的預期,而是發展到某一點才想到的部署。

就空投的出發點而言,用戶不知就裡是個優點,因為空投是為了獎勵早期參與者,越是對空投及相關條件沒有預期,用戶的行為越大機會出於真心。不過,當空投的手法被不同項目反覆使用,偶爾有些額度還非常高,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空投獵人」,預估某些潛力項目日後會空投,投機參與這些項目,並因此作出五花八門的鏈上參與,從執行一個簡單交易到社群治理都有。

空投獵人本來無可厚非,不過也讓空投的驚喜感與威力大大降低,用戶得到空投變得理所當然之餘,項目方也再難以分清真心假意,透過「忽然空投」獎勵真心的早期用戶這一招,已經開到荼蘼。

儘管如此,只要避免太過抱著投機的心態,或者不切實際,忽然會獲得一大筆空投的期望,慎選新項目,學習、試用、參與或以其他各種方法支持,持之以恆,總能得到意外驚喜。

Learn to earn 這個「挖礦機制」,從來不騙人。

高重建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Play to earn 鏈遊逆市增長 僅佔遊戲產業百分之一

Seoul Stars

一直以來,日以繼夜玩手機 game 打餐死,不外乎想爭取高排名,又或者儲齊所有寶物同道具,但除了過程中遊戲給予的快感外,實際上沒有什麼特別得着。近月開始火紅的區塊鏈遊戲(鏈遊),提出邊玩邊賺(play ro earn)模式,瞬即吸納大批玩家,有人甚至以此每月賺取收入,比起以往純粹從遊戲中贏得滿足感,如今有錢落袋當然實際得多。

成立九個月吸 4.3 億資金

鏈遊吸引一眾玩家的同時,也令不少遊戲開發商轉投鏈遊懷抱,甚至有人創業開發鏈遊,吳晨曦(William)是其中之一。曾在顧問公司麥肯錫及資產管理公司工作的他,一直沒有踏足過遊戲行業,去年卻毅然成立 Catheon Gaming,開發多款鏈遊推出市場,「我的職業生涯做過很多不同行業,卻從未見過有像鏈遊般增長得那麼快。鏈遊可說是顛覆整個遊戲行業,遊戲行業本來已是一門大生意,市場規模高達三千億美元,目前鏈遊只佔當中不夠 1%,增長空間可說十分大。」

目前 Catheon Gaming 已推出接近三十款鏈遊,公司也由最初得 William 一人,擴充至 260 人,公司首部作品 SolChicks 人氣極高,而最近夥拍南韓 K-pop 藝人公司合作推出的 Seoul Stars,更嶄新地以邊唱歌邊賺為玩法,成功掀起話題,因此公司由去年九月成立至今的短短九個月,已成功融資 5500 萬美元,「道理顯而易見,如果有兩款遊戲放在眼前,一款可以賺錢而另一款不能,相信大多數人也會選擇可以賺錢的那款。事實上我還在積極請人,希望可以加大團隊規模,令遊戲以更短時間推出市場。」

Catheon Gaming 去年推出的 Solona 鏈遊 SolChick,玩家可以養殖小雞並跟他人對戰

「遊戲有質素才能留低」

Catheon Gaming 的鏈遊種類範圍很廣,由 MMORPG、DJ、社交到消閒的遊戲均有涉獵,William 解 釋是暫時看不到有任何一類遊戲,能夠獨霸鏈遊市場,「能夠吸引玩家的原因,往往並非因為它屬於哪種遊戲,反而是取決於遊戲的質素,維持高質量最為關鍵。因此我的工作之一是物色質素好的遊戲,然後與他們結成合作夥伴,將遊戲帶到區塊鏈上。」

近月的幣災令虛幣前景蒙上陰霾,但卻無阻 William 繼續發展鏈遊事業的決心,「以往在資產管理公司工作時學到的,就是如何在市況低迷時,以超低價格買入優質資產,換取未來的升幅。目前虛幣市場也是一樣,正好讓我們搜羅值得購買的遊戲,為未來鋪路;我也相信今次加密幣熊市正好將產品欠佳的鏈遊公司淘汰,只有擁有高質素遊戲的才能留下,這正是我特別關注遊戲質素的最大原因。」

吳晨曦預計鏈遊行業將有整合,明年開始部分質素參差的遊戲或將陸續淘汰

17 歲加入賽車圈至今

同樣關注遊戲質素的,還有 Godzpeed 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羅賢(Tristan),他與團隊開發的超像真賽車遊戲,不單為賽車迷提供娛樂,更可以訓練玩家成為真正賽車手,可想而知遊戲對畫面要求有多高,「我早年在外國讀書,有幸接觸到一班賽車前輩,17 歲已有機會落場玩賽車,後來輾轉去到西班牙參加寶馬方程式青訓,成功成為車手及教練,又因大學主修電腦的關係,後來成為了車廠的工程師,至今在賽車圏工作超過廿年。」

後來由歐洲回到香港工作,有感於當時眼見的賽車遊戲畫面質素較差,因此 2016 年決定與友人成立 Godzpeed,將自己的賽車知識貫注到遊戲中,「在車廠負責工程部分多年,手中已掌握大量準確數據,時常有個想法如何善用未能落場的時間,在家透過模擬遊戲(simulator)來進行訓練,所以才有開發遊戲的想法,而事實上,真的有玩家透過迫真的賽車模擬遊戲,成功訓練並成為真正的賽車手,證明我的想法可行,更堅定我開發模擬遊戲的決心。」

疫情下經濟增速驟減,羅賢決定放棄經營實體遊戲中心,全速開發像真度極高的區塊鏈賽車遊戲

「有創新元素至能留住玩家」

雖然創業之時並未有元宇宙或鏈遊的概念,但 Tristan 卻說最初傾產品方向時,已有 plan to earn 的想法,「公餘時間很愛打機,一直也覺得如果遊戲好玩,內裡的道具及寶物就很有價值,甚至可以建立起一套獨立的生態系統,讓玩家透過打機賺取資產。不過大概這個概念也太新,那時與投資者談起時,總以為打機賺錢是痴人說夢,但想不到今時今日這個概念終於成真。」

未來 Godzpeed 將全力把遊戲帶進元宇宙,除了可以讓玩家在其中競賽外,所有零部件更可透過區塊鏈化成 NFT,在系統中交易。不過 Tristan 認為不是將所有遊戲變成鏈遊便成事,「一定要在內容上夠吸引,並且具備獨特性,有創新的元素才能留住玩家,所以一切也以質素行先,沒有質素很難成為成功的鏈遊。」

Godzpeed 能夠透過賽車模擬器,訓練出真正的賽車選手,亦有成立車隊出戰一些亞洲電競賽事

訪問內容

 

編採:尹思哲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

GameFi 顛覆傳統遊戲生態 Guild 22 致力推廣遊戲化金融

P1040703

電競在港府大力推動下曾帶起一片邊玩邊賺 (Play-to-Earn,P2E)熱潮,尤其近年 NFT 大行其道,港產區塊鏈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亦力推主打邊玩邊賺的區塊鏈遊戲。不過 NFT 門檻不低,即使有志在電競業發展的玩家亦未必能輕易進場,這正是本港首個區塊鏈遊戲公會「Guild 22」成立的契機。

雖然全球電競業冒起,區塊鏈遊戲亦愈來愈受歡迎,但由於 Animoca Brands 旗下受 F1 官方授權的遊戲「F1 Delta Time」於今年 3 月時,在無預警下突然宣佈停運,令遊戲虛擬貨幣暴跌,亦有玩家因未及將遊戲虛寶變現,手持的 NFT 在遊戲停運的狀態下變得毫無價值。由於部分玩家單筆交易便已花費近 30 萬美元,官方事後已提出多項替補方案作為對 NFT 生態系統的承諾,奈何無改玩家信心大減,令市場對此類遊戲的投資價值有所保留。

可持續遊戲社群生態

就此,Guild 22 創辦人趙朗 (Ronald,上圖右) 表示凡遊戲皆有生命週期,「通常每隻遊戲的壽命平均為兩至三年,沒有遊戲可以永恆不滅。不過這正正是區塊鏈遊戲和傳統遊戲的區別,傳統遊戲停伺服器就是完了;區塊鏈遊戲停運,遊戲所建立的社群仍健在,手持相關代幣的玩家仍可在新一隻同類型遊戲再聚,甚至以所持 NFT 兌換成新遊戲的資產。這種可持續的生態在傳統遊戲內不可能發生。」

Ronald 續指,玩傳統遊戲本來純粹為了娛樂,但區塊鏈遊戲則讓玩家在娛樂的同時可以邊玩邊賺。玩家購入遊戲 NFT,除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數碼資產,亦好比持有他們所支持的遊戲開發商的股票,即使一隻遊戲停運了,數碼資產亦可兌換成開發商的代幣,用來支持下一隻遊戲。

他相信,雖然本港的 GameFi 發展非常初步,但Ronald 和拍檔 Roy(上圖左)均預期區塊鏈遊戲未來將取代超過九成傳統遊戲,因此兩人相信市場前景看俏,尤其在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當地不少玩家甚至賺得比正職收入高出兩三倍的收益。不過礙於入場門檻對菲律賓電競手而言偏高,加入公會透過租用 NFT 的方式來進行遊戲即有助消除門檻。

目前,Guild 22 已投資超過近千萬港元於程式開發及數碼資產,涵蓋多款遊戲包括:Axie Infinity、Pegaxy、Cyball、CEBG、DefiLand、Splinterlands、STEPN 等。

NFT 交易下挫無損 GameFi 前景

NFT 每週交易額由今年 2 月中的 39 億美元下挫至 3 月初的 9.6 億美元;來到 5 月,受全球加密幣下跌帶動影響進一步下跌,較去年同期銳減 92%。在這樣的大環境下,Ronald 不諱言多少會影響投資心態。

「我們的確留意到 NFT 明顯下跌,其中一個原因是 NFT 太氾濫,難免失去市場吸引力。但 NFT 不止是profile pic(頭像)或會籍,更是一項數碼資產。GameFi 顛覆傳統遊戲生態,透明度高,同時讓玩家擁有 NFT 的 Ownership(擁有權)可自由交易,這些都是傳統遊戲所不能的。

Ronald 強調,區塊鏈遊戲和傳統遊戲最大差別在於前者能賦予玩家絕對的擁有權,可自由買賣遊戲內的數碼資產。即使發行平台如 Steam 表明不會插足區塊鏈遊戲市場,但亦無法阻止遊戲玩家在交易所上買賣數碼資產,當愈來愈遊戲轉投區塊鏈生態,發行平台改變策略亦是遲早的事。他又透露,Guild 22 未來將主力遊戲測試、遊戲化金融推廣、遊戲玩家社區維繫等,期望香港玩家可透過 Guild 22 了解更多遊戲化金融及區塊鏈遊戲的演變和發展。

2021 年的區塊鏈遊戲的市場規模為 195 億港元,Ronald 預計及至 2023 年,市場可能增長至 780 億港元。以區塊鏈遊戲 STEPN 為例子,以邊行或邊跑邊賺的方式,玩家只須先購買一對數字資產波鞋(約$1,000-1,200 美元),每日便可賺取約$60 美元,月賺近$1,860 美元(根據每日玩家的體力及遊戲數字貨幣而異)。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無常損失經典教材:我的 OSMO 如何跟 LUNA 陪葬

Screenshot 2022-05-27 at 14.38.27

〈在 Terra 事件虧掉過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1] 一文中,我打趣說自己賺到了「5mil LUNA,高位時相當於 5 億美元」。沒想到對 DeFi 完全陌生的朋友沒看懂全文,卻只因著這兩句戲言譁然,用螢光筆圈起來在群組傳閱,讓我啼笑皆非。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不過說起來,對於沒接觸過 DeFi 的麻瓜,也確實難以搞懂。Terra 事件讓我一下子失去過半資產的,是兩重因素加起來的結果,一是 Terra 的幾近歸零,二是讓同等價值的 OSMO 也「動態清零」的「無常損失」。

死得如此轟烈,最適合用來做無常損失的教材。

去中心交易所與自動造市商

無常損失翻譯自英文 impermanent loss,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詞不達意,讓人摸不著頭腦。要理解它,就要理解去中心交易所(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自動造市商(AMM,automated market make)的基本原理。

兩種資產要能自由兌換,傳統金融體系需要「莊家」,比如街頭的找換店,讓人以 1 港元換取 0.89 人民幣,或反方向以 0.91 人民幣換取 1 港元,中間的差價就是找換店的利潤。至於 DEX 則沒有莊家,本錢是集腋成裘的流動性池(LP,liquidity pool)。

Apple 幣 A 跟 Banana 幣 B 需要在 DEX 自由兌換,需要先設立「A/B LP」。假設 A 跟 B 的現價相同,而 A/B LP 裡面有 10 A 和 10 B,那麼,當 Alice 想要以 A 兌換 B ,就可以把 A 放到 A/B LP,同時從 A/B LP 拿出 B;反之亦然。

一般人會以為,既然 A、B 的現價相同,放入 1 A,就能拿出 1 B,實際不然。基本經濟學告訴我們,需求上升會帶動價格上升;供應上升會帶動價格下跌。當 Alice 拿出 1 A 去換 1 B 的那一刻,A 的供應增加而 B 的需求增加,因此 A 的價格會跌,B 的價格會漲,以程式碼和 LP 自動實現以上供求與價格的關係,就是 AMM。

恆積函數:A x B = K

當然,我們在街頭的找換店拿港元兌換人民幣,不會影響到兩者的價格,但那只是交易量太小而被忽略掉而已,情況就好像你用力踏地,理論上會推地球一把,實際上你不是 Superman,地球應該還好。港美元之間的聯繫匯率也是同樣道理,我傾家蕩產去賣出港元都動不了匯率分毫,但當市場真正大手賣出港元,的確會像 Superman 推動地球一般,牽動港美元之間的匯率,假如港府拿不出相應的錢接貨,匯價就會脫鈎。

第一代 DEX 使用一條極度簡單的公式去反映這種關係,A x B = K,亦稱為恆積函數;即當 A 或 B 其中一方改變時,另一方需要同時改變,以讓兩者相乘的積 K 保持不變。

承以上例子,10 x 10 = 100,Alice 加入 1 A,A = 11,要維持 K = 100,B 就得變成 100 / 11 = 9.09。換言之,Alice 付出 1 A,得到 10 – 9.09 = 0.91 B,而這時候,A/B LP 的組成變成 11 A 和 9.09 B,以市場價格算,維持各佔 50%。

再舉一例,假如 Alice 付出的不只 1 A 而是 6 A,得到的將是 10 – 100 / 16 = 3.75 B,而 A/B LP 的組成則變成 16 A 和 6.25 B。

What explains the rise of AMMs?

更多例子可參考這個 Google 試算表 [2],甚至複製一份,改動數字來觀察變化。

無常損失計算機

如上所述,流動性池是集腋成裘的,而大眾願意投入資產,主要是基於經濟誘因。讓我們簡單假設,A/B LP 建池時其中 5 A 和 5 B 來自 Carol,佔 LP 的 50%。

在以上例子的交易完成後,Carol 的資產變成了 16 A 和 6.25 B 的 50%,即 8 A 和 3.125 B。問題來了,經過市場變化後,Carol 多了較不值錢的 A,少了相對值錢的 B,兩者相加,Carol 的總資產價格會較投入 LP 時下跌。這,就是無常損失。

為免變成無聊的數學課——我知道你在說,上兩段已經很無聊了——就此打住,不再挖下去。讓看到算式就怕的我們,一起使用「無常損失計算機」[3] 去觀察在兩種資產各種價格變化的組合下,所產生的無常損失:

  1. A 和 B 的市場價以同等幅度上升,無常損失為 0。
  2. A 和 B 的市場價以同等幅度下跌,無常損失亦是 0。
  3. A 價格下跌 10%,B 不變,無常損失為 0.11%。
  4. A 價格下跌 50%,B 不變,無常損失為 5.72%。
  5. A 價格下跌 90%,B 不變,無常損失為 42.5%。
  6. 最後,來一個極端例子:A 價格下跌 99%,B 不變,無常損失為 80.2%。

LUNA:比極端還極端 10,000 倍

上完無聊的數學課,是時候放到 LUNA/OSMO LP 的例子實際應用了。

假設——強調以下是為求計算方便的假設數字,不要再胡亂推算我的資產了,我不特別富有,總之剛好「財務自由」就是——我投入 LUNA/OSMO LP 時,LUNA 100 鎂,OSMO 10 鎂,於是 1,000 LUNA 需要對應 10,000 OSMO,讓兩邊等值 10 萬美元,以符合 LP 的需求。

提供流動性給 LUNA/OSMO LP,每天可收取 OSMO 回報,而上月的年回報(APY,annual percentage yield),換算下來約 100%,這就是流動性挖礦,戲稱「務農」。回報是以 OSMO 派發,不看好的,也可每天自行轉成其他幣種。

參考上面我以為足夠極端的例子 6,假如 LUNA 下跌 99%,OSMO 帶來的 100% 回報依然可以蓋過 80.2% 的無常損失,這是我這個投資決定背後的安全網;從結果看我雖然敗得一塌糊塗,但過程倒也不是亂來的。

現在回看當然知道,我那設在 LUNA 下跌 99% 的安全網,就像拿個氣墊去救 99 樓跳下來的人一樣,杯水車薪。LUNA 的現價約 0.0001 鎂,相對 100 鎂的高位,跌幅為 99.9999%。換言之,LUNA 的跌幅,比起我那極端的假設,還要再極端 10,000 倍。別以為那一堆 0 字和 9 字是隨便打而已,那都是認真算過的,我已再三覆核,雖然還是不敢確定沒多了或者少了,畢竟極端得我眼都花了。大家有興趣大可覆核一下。

Uniswap: A Good Deal for Liquidity Providers? [4]
在這情況下,OSMO 的價格變化忽略不考慮,我在 LUNA/OSMO LP 裡的資產,從原來的 1,000 LUNA 和 10,000 OSMO,變成了 1,000,000 LUNA 和 10 OSMO,市場價從原來的 20 萬美元,下跌 99.9%,剩 2 百美元。5mil x 100 = 5 億美元,這就是賺到了「5mil LUNA,高位時相當於 5 億美元」的真正意思。

如果以上還是不夠簡單,這樣理解好了。我把 5 A 和 5 B 投放到 LP,讓人可在 Apple 和 Banana 之間自由兌換,也從中賺取手續費等回報;沒想到全世界 70 億人都以 A 兌換 B,結果我的 5B 幾乎全被換光光,卻得到極大量的 A,但這時的 A 已經一文不值了。

我以為「無常損失」詞不達意,卻原來只是我一直沒有搞懂它的奧義——世事無常,你可能招致全額損失

無常損失是個新概念,並不存在於傳統金融,而是 DeFi 典範才出現;說穿了,所有人都在邊做邊學。我們固然不應忽視它,卻也不必對它過於恐懼;最理想的是像解剖般,把它看過一清二楚,作出理性判斷。

延伸閱讀

  1. 在 Terra 事件虧掉過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
  2. 〈區塊鏈社會學.財務自由篇.三.交易〉試算表
  3. WhiteboardCrypto – Impermanent loss calculator
  4. Uniswap: A Good Deal for Liquidity Providers?
  5. 士多啤梨蘋果橙 以物易物現代版
  6. liquidity 到底是甚麼?用人話談「流動性」的常識

高重建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區塊鏈的密碼學

Blockchain cryptography_270522_1

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基礎技術,隨著應用開始廣泛,市場已經了解到它是由密碼學與共識機制等技術建立與儲存交易資料的區塊串鏈,當中共識機制部份己有不少文章提及,但密碼學部份則較複雜,較少文章談及。

在落筆暢論區塊鏈的加密演算法之前,先簡短介紹密碼學的歷史。目前已知最早的密碼是在公元前 1900 年,在 20 世紀 70 年代之前密碼學大部分都是國防安全範疇;被譽為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之父的 Alan Turing,這位數學家同時亦是密碼分析家,在二次大戰時協助英國海軍進行密碼分析,期間他設計加速破解德國密碼機 Enigma 的技術,成功破解截獲的編碼訊息,助盟軍在二次大戰中擊敗德軍。而他提出的 Turing machine 就是現代電腦的基礎。

密碼學直至美國國家標準局在 70 年代制定數碼加密標準,同時公開 RSA 加密演算法,學術界才開始作出大量研究,使密碼學在公眾領域廣泛使用。

區塊鏈所採的密碼學,就是現代應用密碼學。區塊鏈廣為人知的應用是比特幣,所採用的加密演算法是 SHA-256,是 SHASecure Hash Algorithm)家族的其中一員,這個演算法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設計,並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發佈,是美國的政府標準。這個家族於 1993 年首次發佈,而比特幣所採用的 SHA-256 則在 2001 年發佈。屬於密碼散列函數(cryptographic hash functions)。

掘礦的朋友應該對這個 hash functions 不會陌生,掘礦的原理是將一堆比特幣交易歸為一個區塊,然後反覆執行 Hash 幾十億次,直至有人找到一個目標 Hash 值,令該區塊被開採成為比特幣區塊鏈的一部份。

SHA-256 是將任何訊息轉化為 64 個字母,而這個轉化是單向的。例如將「blockchainsolutions」轉化為 hash 將會是一串 64 個字母,但將同一串字母再作轉化,只會是另一串 64 個字母,而不會取回「blockchainsolutions」。而將「Blockchainsolutions」作轉化,雖然分別只有 B 是大楷,但 Hash 則會完全不同,這亦是這套算法的安全所在。

雖然 SHA 家族相對安全,但也不是沒有被破解過,在 1995 年發佈的 SHA1,在 2005 年被密碼學家發現漏洞,而 Google 蘭數學及電腦研究機構 CWI Amsterdam 在 2017 年宣佈成功破解 SHA1,不過要執行破解運算需要進行 9 quintillion(10 的 18 次方 a.k.a 9,000,000,000,000,000,000)次的 SHA 運算,若是用暴力破解,需要 1200 萬個 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才能完成。

不過,以 SHA-256 計,有人大概計算過約有 115 quattuorvigintillion (10 的 75 次方)個 hash,這是一個十進制中達到 78 位的數字,加上 SHA-2 目前尚沒有出現明顯的漏洞,所以至今尚未有對 SHA-2 的有效破解方法,故被視為最安全的加密演算法之一。

SHA-2 的應用除比特幣之外,Debian 軟件認證及 DomainKeys Identified Mail(DKIM)電子郵件認證機制亦是採用上述演算法,而 SHA-2 亦非唯一加密演算法,例如以太幣所採用的演算法是較 SHA-2 再新一代的 SHA-3,而 Litecoin、Dogecoin 則用 Scrypt 算法。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