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低碳綠色

IT 基建人工智能低碳綠色業界消息

《財政預算案》業界反響支持綠色科研

pexels-tara-winstead-8386440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納稅人之間反應平平,不過企業方面則反響較大。由於近年企業紛紛推動 ESG 項目,故《財政預算案》中針對綠色政策的措施,亦廣受業界歡迎。

其中,煤氣公司表示已於內蒙古展開一個環保甲醇項目,利用廢舊輪胎及生物質生產綠色甲醇,為本港航運業界提供綠色能源,望可支持《財政預算案》中的綠色航運及航空政策。至於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方面,煤氣公司認為《財政預算案》提出研究簡化運送,及儲存 SAF 的審批程序,有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角色。

煤氣公司亦樂見《財政預算案》投入資源,推展不同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試驗,表示將會全力配合政府落實及推行有關試驗,包括氫能試驗項目。煤氣公司商務總監香港公用業務鄭曉光表示,煤氣公司生產的人工煤氣,當中一半的成份為氫氣,透過貫通全港的煤氣管網輸送氫氣,僅需在用戶端裝設氫氣提取設施,便可抽取高純度氫氣,避免路面運輸氫氣的潛在風險,節省運輸成本,可以為氫能巴士、重型車、垃圾車、船隻等提供安全高效的氫能供應方案。

煤氣公司認為,政府致力發展綠色甲醇、SAF 和氫能應用,將有效推動香港邁向綠色未來,實現零碳願景。

邁向綠色金融中心

《財政預算案》強調香港正邁向綠色未來,而綠色金融科技也會繼續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對此,香港銀行學會表示將全力支持一切有助推動綠色金融的配套和措施,並會著力加強相關的專業培訓工作,以配合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的發展方針。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表示:「香港銀行學會將繼續協助本地銀行業,擴大和深化綠色金融人才庫的發展,透過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及專業資歷認證,加深銀行從業員對環球綠色金融發展趨勢、國際間信息披露準則,和氣候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提升本港綠色金融人才的整體水平,與國際接軌。」

《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了多項推動人工智能生態圈發展,加快創新及科技應用的措施。其中,預算案將撥款 30 億元資助大學、研發機構及企業等,運用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算力,加強超算中心的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及進行推廣和教育活動等。

香港數碼港主席陳細明表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具前瞻性佈局,推出多項措施繼續聚 焦創新科技發展。其中,人工智能對推動香港發展前沿科技及相關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數碼 港將全力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強化本港的創科基礎設施的競爭優勢,吸引更多海外及內 地科技龍頭企業落戶香港。數碼港與社群企業將繼續發揮所長,配合特區政府發展策略,專注發展包括人工智能、綠色科技及金融等科技的研發及轉化應用,並繼續引進不同科技領域的重點企業,及推動社會及企業數碼化升級。」 

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為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階段設施,最快於今年內投入服務。預計中心最快可於2026 年初,提供每秒浮點運算 3,000 千萬億次的算力,相當於一小時可完成近 100 億張圖像處理。有關設施將提升香港在不同科研及應用領域,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的研發能力。 

建設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綠色科技及金融產業發展蘊含龐大機遇,數碼港將於上半年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科技概念 驗證測試資助計劃」,為具有潛力的綠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資助,促進他們的商業化發展; 另撥款推動和促進金融服務持續發展,包括綠色和可持續金融。

促進綠色科研

香港科技園公司則回應指,科學園目前有超過 100 間從事綠色科技的公司。科技園公司鼓勵研發及展示本地最新的可持續發展方案,包括參與「香港綠色周」(Hong Kong Green Week)、合辦香港綠色科技論壇,以及去年首度派出代表團,前往杜拜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 28),期望通過發展創新綠色科技,支持香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財政預算案》加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支援創新科技企業和人才,有助驅動多元經濟,我們感到十分鼓舞。」

多管齊下吸人才壯大生態圈

人才是創科發展的重要元素,作為本地科創搖籃,科技園公司一直積極配合政府「搶企業、搶人才」的策略,去年便有約 10 家從事新能源汽車、微電子、網絡安全,及生物科技等業務的重點企業宣布落戶科學園,成立國際總部或研發中心。科技園並將於 3 月 8 日舉辦大型創科職業博覽,提供超過 3,000 個職位空缺。同時透過環球實習計劃以及一系列推廣活動,吸引人才投身創科行業。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加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支援創新科技企業和人才,有助驅動多元經濟,我們感到十分鼓舞。國家及特區政府的支持,不但匯聚企業、資金和人才,對帶動整個創科產業鏈起著積極作用。創科是推動經濟的主要引擎,科技園會全力配合政府的政策方針,積極與各界緊密合作,壯大香港的創科生態圈和人才庫,讓香港的創科優勢持續擴大。」

預算案推出「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配對形式協助指定行業實現高增值製造。為支持新型工業化的願景,科技園於將軍澳「創新園」,設立由概念到打造產品的專用設施 ProShop,以協助租戶進行小批量生產,預計於今年第三季投入服務,實現由研發到創新製造。

推動創科投資加速成長 

預算案亦提及科技園公司將推出「共同企業加速計劃」,旨在結合業界力量,為創科企業提供更深更廣的增值支援服務,協助更多創業家在全球取得成功。現時,科技企業投資基金的資金額達 10 億港元,至今已投資於 31 間科技公司;科技園公司每投資 1 元可帶動私人資金投資 19 元,支持不同融資階段的本地創科初創企業。

此外,科技園正在元朗「創新園」興建微電子中心,配合政府將於今年成立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為業界提供基礎設施,在量產前作中試,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

read more
低碳綠色

廚餘轉化再生能源:既環保又可省垃圾徵費

Photo 3 相片三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 4 1 日起實施垃圾徵費,市民為減輕垃圾徵費壓力,紛紛了解各類分類回收方式。政府近年亦在不少大型屋邨增設廚餘回收點,更有市民在家中裝置廚餘攪碎機。惟專家指出,把廚餘攪碎沖入污水渠,會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負荷;以焚化方式處理廚餘,則缺乏能源效益。相比之下,認為把廚餘特別處理,可產生沼氣以用作可再生能源,是較具效益的選項。 

環保署資料顯示,2022年每日於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即家居廢 物及工商業廢物)11,128 公噸,當中三成是廚餘,相等於 206 輛雙層巴士的重量。

焚化再生能源效率不高

本港三個堆填區預計 2030 年飽和,垃圾或依賴以焚化方法處理。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指出,雖然焚化垃圾可以發電和減少垃圾體積,但從能源使用角度,其實效率並不高。

他解釋:「以燃燒產生的熱力推動蒸氣渦輪發電,因為受制於卡諾循環效率(Carnot cycle efficiency),有八成效能會白白消耗。」 

鄺博士表示,加上大部分家居廢物是「生物質」(biomass)的廚餘,與其焚化廚餘,不如用作製造沼氣,作為生物燃氣。

「而且沼氣可以提煉氫氣,以供氫能汽車使用,煤氣公司根本已經在做。由於氫能汽車係用『氫氧燃料電池』(hydrogen-oxygen fuel cell),一般效率可以由 40%80%,比直接焚化發電好好多。」他續指,「廚餘製造出來的氫氣, 就是「綠氫」,不會增加碳排放。可以紓緩溫室效應加劇。為何不做呢?」 

▲煤氣公司燃氣生產總經理伍杏偉指經淨化後的沼氣可變為清潔能源。

沼氣轉化成合成天然氣 

煤氣公司 90 年代已開始先後於船灣、打鼓嶺和將軍澳三個堆填區收集沼氣,作為燃氣原料,轉廢為能。

煤氣公司燃氣生產總經理伍杏偉表示:「我們收集沼氣後,去除當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氫、非甲烷碳氫化物,經淨化後的沼氣,變為清潔能源。」

三個堆填區沼氣應用項目每年減少接近 20 萬噸二氧化碳,相等於種植約 610 萬棵樹木。 

伍杏偉補充,煤氣公司生產的人工燃氣,當中一半的成份為氫氣,「透過變壓吸附技術,我們從燃氣管網提純出氫氣,氫氣純度達 99.99%,可供氫燃料電池產電。」 

利用餐廚垃圾生產可再生能源,在內地亦發展了一段時間。煤氣公司內地子公司華衍環境,於蘇州工業園區 2019 年建立廚餘處理項目,透過厭氧微生物,在無氧狀態下將有機廢棄物分解消化,一方面把廚餘變作肥料,又產出沼氣作為可再生能源。至今,該項目已累計處理有機廢物逾 33 萬噸,生產逾 1,300 萬立方米天然氣,效益明顯。

read more
低碳綠色

施耐德電氣:加強創新數碼化實現更智能和可持續未來

01_Jonathan Chiu, President of Schneider Electric Hong Kong, delivered the Opening Keynote on “Digital x Electric_ Turbocharging Hong Kong’s Sustainability Agenda”.

近年全球每每出現異常和極端天氣,商界亦開始意識到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項目,而是面對當前環境須迫切落實執行的一環。

主張能源管理的施耐德電氣舉辦的香港創新峰會 2023,匯聚了 30 多位卓越的業界先驅,並與商界環保協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和國際設施管理協會(香港分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峰會積極呼籲加強數碼化、電氣化和創新合作,實現更智能和可持續的未來。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上圖)表示:「我們面對的氣候挑戰超出了個別公司、產業和地區的能力。合作關係可以確保我們的努力產生更廣泛及更具意義的影響。今年峰會策劃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這個精神,透過召集多個跨行業和跨領域的商界領袖和可持續發展專家的交流,共同探討實現更可持續未來所需的變革。」

今年峰會的演講嘉賓包括來自施耐德電氣、中華電力、港鐵公司、恒基兆業地產、太古地產、信和置業、香港機場管理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科技大學等機構的代表,分別就以下內容分享見解:

  • 數碼化與電氣化:加速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 引領我們邁向淨零排放的未來
  • 香港作為綠色科技與創新中心
  • 融入數碼體驗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 可持續發展的標準:樓宇能源效益的共同語言
  • 全面數碼化:透過房地產科技推動設施管理
  • 引領可持續數據中心時代

回饋地球共建綠色環境

施耐德電氣在是次峰會中承諾與從事本地政策倡議、綠色金融、城市林務和社區計劃的香港地球之友合作,並計劃在 2024 年為每位現場參加者於香港的郊野公園種植一棵樹。

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博士表示:「我們的合作是攜手保護生態系統、為環境帶來長遠正面影響的最佳範例,並促進本地的生物多樣性。」

read more
IT 基建低碳綠色

思科藉新平台助企業實現大灣區數碼轉型及可持續發展

IMG_8390

港府近年在多項政策中強調大灣區經濟發展乃其重點策略,疫後商界紛紛響應推出針對大灣區的方案或發展藍圖。思科較早前就以「ALL IN: Expanding Greater Bay Area  Horizons」為題,探討多個大灣區創新科技議題,如:網絡連接、安全韌性、數碼轉型及可持續發展。

思科香港、澳門及華南區總經理封小韵(上圖)認為大灣區發展機遇處處,更笑稱自己是「大灣區人」,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大灣區的優勢如何助企業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利用創新科技。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因此企業必須重新思考 Apps 的使用習慣、支援混合工作模式,以及基建轉型。在混合工作模式下,人們習慣隨時隨地無縫連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電……全部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我們手上的設備都價值不菲,可是連接上網用的卻往往只是數百元的廉價路由器,這樣實在說不通。」封小韵續指,AI 近年發展神速,同樣為數碼世界帶來了保安風險。

封小韵透露,思科創新方案旨在貼合企業不斷演變的需要,協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而推動大灣區發展業務正是其中的重點增長策略。為此,思科將繼續專注軟件、經常性收入業務、服務套件等主要業務,實現持續轉型。同時,思科亦將致力協助企業透過數碼化方案,減低業務對環境的影響。 

▲思科香港及澳門系統工程總監朱錦滔在會上闡釋 Cisco Nexus Dashboard 的全新功能。

2040 前落實淨零碳排放目標

不少跨國企業均承諾在 2050 年前實現淨零碳排放,而思科則更進一步將計劃推前十年,並且將淨零碳排放目標推至囊括整個價值鏈。

思科香港及澳門系統工程總監朱錦滔指出,為實現 2040 年落實淨零碳排放目標,思科除既有可持續發展硬件和軟件方案,亦採用了平台策略,雲端及數據中心網絡專用的 Cisco Nexus Dashboard。

「可持續發展需要清晰可視的數據:企業數據的可視化(visibility)、碳足跡、關鍵可持續發展指標。」朱錦滔又透露,未來思科全線產品加入研發晶片。

Cisco Nexus Dashboard 備有直覺式用戶操作介面,以及能管理所有 Webex 服務及軟件使用數據的中央儀表板 Webex Control Hub,為企業提供實時可視化平台,以監察、完善及保障複雜的網絡環境。透過 Nexus Dashboard,企業可簡易地取得 Cisco Networking  Cloud 的能源使用情況概覽,讓能源管理更集中。

read more
低碳綠色

科技園公司積極響應 SBTi 承諾 2045 前達淨零排放

29f85468-7b55-4c0b-a77d-cf36feed4b4d

愈來愈多企業關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議題,即使無須提交 ESG 報告的企業,也會訂下各種環境、社會和管治目標。香港科技園公司近日便宣布,承諾在2045年前達到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提出的淨零排放標準,是香港首個在SBTi 基礎上作出相關承諾的法定機構。

科技園公司積極響應SBTi,根據最新的氣候科學制訂進取的減排目標,冀望將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範圍內。為了實現2045年前凈零排放的目標,科技園公司致力建構蓬勃的綠色科技生態圈,期望透過推動具影響力的減排方案,引領本地創科界的減碳進程,並強調盡早採取行動的重要性。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科技驅動可持續發展及綠色金融時,可持續發展亦促使科技進步。SBTi淨零承諾是我們在減排進程中一個令人振奮的里程。透過培育新一代的綠色思維和技能,為其綠色措施打好基礎,使他們能帶領解決不同的氣候問題。我們會加倍努力,與園區公司和合作夥伴共同推動創新,建設低碳的未來。」

目前,科學園內有超過一百間綠色科技企業。為能加快實踐減碳計劃,科技園公司將繼續構建綠色科技生態圈,促進氣候創科發展。

read more
低碳綠色專題特寫

HKT 能源管理應用方案 舊設施基建也可落實 ESG 節能減碳排放

P1060756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在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方面痛下苦功,不少更揚言 2050 年前要達致零排放目標。相信除因應港府政策及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客戶和合作夥伴的期望亦不無關係。加上本地兩大電力公司相繼宣佈明年將調整電費,增幅高達 40%,站在成本考量亦會引來更多企業關注節約能源問題。

要達致減碳零排放目標,企業必須由根本做起,無論營運模式、基建設施與耗電需求都得從新部署。雖然市面上不乏能源效益及管理方案,而新型數據中心亦更節能,然而針對固有基建,尤其那些投資額龐大的設施,則不可能於短期內全面更換。有見及此,HKT Enterprise Solutions 去年起推出能源管理應用方案,專門針對已落成多年的大規模設施,如商場、商業及住宅大廈、大型場館、校舍及工廠等場景提供理想的能源管理。

▲HKT 商業客戶業務總處新興科技高級副總裁黃港生透露公司今年目標節省多達 2500 萬度電。

「HKT 作為電訊服務供應商,尤其 5G 比 4G 耗電量更高,我們自家機樓的耗電量亦相當可觀,能源管理對我們實踐 ESG 目標亦至關重要。目前,HKT 已在旗下 22 間機樓安裝能源管理應用方案,成功將能源消耗量按年減 10%至 20%。」HKT 商業客戶業務總處新興科技高級副總裁黃港生透露,公司計劃於 2023 年內,將一半以上機樓安裝能源管理應用方案,升級成綠色機樓(Green Exchange)。

至於為何是一半?黃港生則表示會先挑選能源消耗量較高,最大效益的機樓實施安裝,目標今年可減省多達 2500 萬度電。而方案自推出以來,亦已成功協助大型商場、商業樓宇以及建築地盤達成其節能減碳目標。

四大能源管理方案

提及 ESG,大部分企業都著眼於節能方面,而 HKT 除了從耗電入手,亦將減少浪費潔淨水設為 2025 年的 ESG 目標之一。此外,HKT 更以身作則,在旗下機樓部署四大能源管理方案以彰實際效益:

▲舊式大廈即使有 BMS 系統,在欠缺 AI 優化調節下難以達致最佳能源效益,因此 HKT 的人工智能能源管控可接入大廈的 BMS 並透過 5G 網絡連接 AI 進行分析。

1)人工智能能源管控

  • HKT 旗下機樓 40%的用電量用於控制空調的冷水機組系統。
  • 能源管控系統會透過遍佈機樓的物聯網感應器,每 7 秒收集及傳送溫度數據至雲端的人工智能系統。
  • 人工智能系統會以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演算法(Machine Learning),根據天氣及實際情況預測最佳的溫度,並向智能大廈管理系統(BMS)發出指示,控制冷水機組的負荷,以達到最佳空調溫度。
  • 系統亦會透過低延遲的 5G 網絡,每 5 秒在冷水機組系統及人工智能雲之間進行持續的健康監測,並在可能出現潛在問題時,主動向監控中心發出警報,及自動切換至手動 BMS 模式,確保服務不受影響。
  • 目標是每組冷水機組每年可節省能源約 10%。

2)量子能源優化器

  • HKT 於 19 間機樓的配電分佈系統上安裝量子能源優化器。
  • 優化器使用專利的量子優化技術(QOT)來調節電子的流動,在配電過程中盡量減低電子碰撞,以減少因散熱而造成的能量損失,從而提高能源傳輸效率。
  • 預計整體耗電量每年可減低約 10%。

3)物聯網感應器

  • 機樓內有不少對溫度敏感的設備如伺服器。HKT 會在這些地方放置物聯網感應器(IOT sensors),收集溫度數據,並通過 Zigbee 物聯網網關及 5G 網絡傳輸,以確保超低延遲。
  • HKT 同時在會議室及辦公室安裝物聯網感應器,以持續偵測房間的使用情況,隨時調整照明、通風及空調,減少能源浪費。
  • 智能物聯網感應器採用無線技術,無須鋪線且系統全自動化,減少人手操作,提高生產力。

4)太陽能板

  • HKT 已於 2 間機樓的天台安裝新一代太陽能板,以產生可再生能源供自家使用。
  • 太陽板亦有效阻隔太陽光直接照射,有效吸收天台及大廈的熱能。
read more
低碳綠色

AWS 料 2030 實現水資源正效益

ed01861e-758a-4727-a624-c0388ff19d3e

在全球各國正面對能源危機問題下,近年企業也更關注 ESG,惟大多數僅放眼碳排放。不過 AWS 近日便在 re:Invent 全球大會上宣布,目標在 2030 年實現水資源正效益(Water Positive/Water+),盼回饋社區的水資源可超過自身直接營運業務的用水量。

據 AWS 資料顯示,2021 年的全球水資源利用效率(WUE)為每千瓦時 0.25 升水,並正穩步邁向 Water+的目標。AWS 又承諾將每年公布水資源利用效率數據、回收和再利用水資源的成果,同時減少設施用水的新活動,以及新增和現有的水資源補給項目。

AWS 行政總裁 Adam Selipsky 表示:「水資源短缺是全球共同面對的主要問題,在數年內,全球一半人口將會生活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為確保所有人都享用到水資源,我們必須積極創新用水方法,節約和再利用這項寶貴的資源。我們致力在雲端業務營運中推動水資源管理,讓更多水資源能回歸業務所在的社區,並深信此舉將有益於環境和客戶。」

四關鍵策略實現 Water+

為能趕在 2030 年前實現 Water+的目標,AWS 將推動四項關鍵策略,包括:提高用水效益、使用可持續水源、回饋水資源供社區再利用,以及支援水資源補給項目。

提高用水效益:降低水耗,並運用物聯網等雲端運算技術來分析實時用水量、辨識漏水點。AWS 全年大部分時間以室外冷空氣取代為眾多設施降溫的冷卻用水,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例如在愛爾蘭和瑞典,AWS 一年中有 95%的時間都不需要用水來冷卻數據中心。此外,AWS 亦透過投資於能多次循環用水的處理系統,從而大幅減少冷卻用水量。

使用可持續水源:盡可能使用可持續水源,如將再生水和雨水用於灌溉和工業應用等少數用途,並把珍貴的飲用水留給社區。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AWS 與水務公司 Loudoun Water 合作,成為該州第一家獲准在直接蒸發式冷卻技術中使用再生水的數據中心營運商。AWS 至今已在全球共 20 個數據中心使用再生水進行冷卻,並計劃讓更多的設施改用再生水,以邁向 Water+的目標。

回饋水資源供社區再利用:在仍採用水冷方式的 AWS 數據中心,亦盡可能多次循環使用冷卻系統的水。需要換水時,數據中心使用過的水仍可以安全地用於其他用途。在美國俄勒岡州,AWS 免費向當地農戶提供高達 96%的數據中心冷卻水,用於灌溉玉米、大豆和小麥等農作物。

支援水資源補給項目:為實現 Water+ 的承諾,AWS 於其營運地區投資當地的水資源補給項目。這些項目旨在恢復集水區,並為水情緊張的社區提供潔淨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服務,從而為社區擴大用水來源、增加水資源供應並改善水質。至今已完成支援巴西、印度、印尼和南非的水資源補給項目,為當地社區每年提供 16 億升淡水。另 AWS 亦與潔淨水非牟利組織 Water.org 合作,為 25 萬人提供安全的水資源和衛生設施。AWS 並於會上宣布數個新項目,覆蓋印度、英國和美國,預計每年將為社區提供超過 8.23 億升水。

1,000 萬美元啟動水與氣候基金

Water.org 共同創辦人麥迪文(Matt Damon)表示:「我們與亞馬遜都擁有解決全球用水危機的共同信念,我們也肯定 AWS 宣布水資源正效益承諾,以及在 2030 年前回饋超過自身用水量的水資源予社區的目標。」

亞馬遜早前承諾為 Water.org 提供 1,000 萬美元,以啟動「水與氣候基金」(Water & Climate Fund),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 1 億人口提供能抵禦氣候變化的水資源和衛生方案。亞馬遜的這一捐贈亦將在 2025 年前,直接為 100 萬人提供用水,為缺水地區的人士提供每年 30 億升水。今日宣布的 Water+承諾,是建基於早前承諾基礎上的最新措施。

 

read more
低碳綠色專題特寫

香港做環保前景堪憂? 兩間環保科技公司各自表述

PXL_20221020_065509420.MP

早前喵坊搬遷爭議雖然告一段落,但卻喚起大眾對本地環保產業的關注,就連 10 月 22 日剛舉行的兩大(中大、港大)辯論賽,也以「香港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堪憂」為辯題,結果正方港大隊勝出,連評判也笑說反方好難打,呢條辯題根本「(反方)無嘢好拗」,究竟香港做環保是否死路一條?今次訪問兩間本地環保科技公司,詢問他們的看法,結果陷入另一場辯論賽:一間表示香港環保有得搞,另一間就話香港做環保難搵食,那就不如按照辯論賽傳統,先由正方發言。

Made in HK 電動車充電站

劉偉恩說最初踏足環保產業,由身後的電動車充電站開始。

做環保科技做到能夠上市,很難想像他不是正方。說的是基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391.hk),2016 年由劉偉恩(Lawson)創辦,2018 年上市,目前工程師團隊超過 40 人,Lawson 也坦承要在本地搵另一間相若規模的環保科投公司,應該不太可能。

「我從事建築業,有一位朋友在生產力促進局工作,從事汽車電池的研究,我自小就喜愛駕車,對他的發明固然很有興趣,朋友笑說是否有興趣投資一筆小金額,將他的研究商品化;當時我有留意新聞,知道很多國家簽署了巴黎條約,定下了減碳目標,歐洲國家甚至有時間表,何時開始禁售燃油車,雖然香港那時候還普遍認為電動車只不過是時尚潮流,沒人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變得實用,但香港人不是揸歐洲車就是揸日本車,既然歐洲有這個方向,香港未來也必定跟隨,因此膽粗粗向公司辭職,走了出來創業。」

起初 Lawson 用自己錢創業,不過如他所料,電動車在香港的發展一日千里,他利用朋友的技術,開發出百分百香港團隊製作的電動車充電站,由於價錢具競爭力,很快進佔了不少屋苑停車場,「起初也有考慮過私人停車場,但不少舊式停車場電力不足,從電掣房攞電,未必能供應全個停車場所有車位安裝充電站的所需電力;而且私人停車場的業權分散,平均來說只有 3% 至 5% 的車主擁有電動車,要全部車位業主均答應安裝充電位,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唯有向屋苑停車場埋手。」

結果這盤生意為他帶來了第一桶金,同時也讓他認識了很多環保界的朋友。「既然手頭上有資金,就想為環保多做一點事情。有人提議新界有很多荒廢農地,這些空地橫豎也在曬太陽,倒不如安裝太陽能板發電。」可惜這個項目卻沒有想像般順利,首先農地要改變土地用途,已經涉及不同政府部門,也需要很多文件工作;解決了申請程序,還要跟中電商討拉電纜的細節,部分農地附近沒有電塔,可能需要先搭建電塔才能拉纜,成本即時直線上升,就算沒有電塔的問題,拉電纜經過的所有土地,也要向土地擁有人取得許可,才能開展工程,這又是另一場很花時間的角力,努力了一年後,Lawson 決定放棄。

「透過科技解決源頭分類的問題」

這也反映了香港搞環保的一個問題,「如果政府及環保署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援,單靠企業或市民的努力,其實很難行下去。幸好近一、兩年多了政策推動環保,才令我們這些從事環保科技的企業,有更好的發展空間。」Lawson 所說的發展空間,是他花費百多萬,用了三至四年研發的膠樽回收機,現時市民只要將膠樽,放入他們在港九新界超過 150 部回收機,就可以賺取積分,甚至兌換成現金增值在八達通內,「我們希望透過科技解決源頭分類的問題,雖然香港多年來也有三色回收桶,但市民很難分辨清楚,什麼類型的塑膠產品可以回收,也未必會將膠樽清洗乾淨才回收,最差的情況甚至會將各種垃圾拋入回收箱,回收工人見到當中混雜了垃圾,很大機會放棄回收,而直接將之運到堆填區,完全失去了本意。」

十月初與 foodpanda 聯乘推出全港首個可重用餐具回收先導計劃「環保基金:走塑從『揀』開始」。

於是他決定用 IoT 技術,將回收箱變得智能化,卻沒想到這比開發充電站更為困難,「最初有想過從外國引入逆向回收機,這方面挪威做得比較出色,但卻發現要將它本地化並不容易,尤其是外國的膠樽類型跟香港完全不同,而且他們也沒有積分系統,研究一輪之後,結論也是由零開始研發最可行。」研究下去才發現,香港的膠樽種類千奇百趣,除了本地飲品生產商的出品外,還有很多從日本、韓國、泰國等不同國家進口的飲品,大小及形狀各異,加上回收膠樽的過程涉及回贈優惠,總有人想透過取巧的行為賺取積分,於是除了掃描飲品上的條形碼,還要加入光學組件自動辨識膠樽外形,當中涉及的 IoT 裝置遠比充電站多。

「雖然困難重重,但最後可以成功幫忙減廢,也是相當值得。明年環保署有機會立法禁用即棄餐具,特首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中,也提及廚餘分類的問題,剛好我們的智能回收箱也加入了回收廚餘的功能,相信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除了政策配合外,不少企業近年也重視社會責任,上市公司因應港交所的規定,需要對 ESG 有更詳細的披露,甚至定下具體減廢及減碳的目標,在這個趨勢之下,香港的環保產業有發展前景。」

不過 Lawson 覺得政府也並非沒有改善空間,「參考外國的例子,很多國家也推行生產者責任制,如果香港政府也實行這一套,由膠樽生產者負責整個回收重用的過程,相信會更有效率。」

做環保要睇天時地利人和

何志偉說選擇回收膠樽,是因為金屬及紙張有價有市,自然有人回收,反觀塑膠要 450 年才可以降解,沒人回收對環境的傷害很大。

聽完正方的發言,就輪到反方的碳世界首席執行官何志偉(Andy)。他跟 Lawson 一樣從事智能膠樽回收機的業務,而且早在 2000 年已投入開發,理論上搶先頭啖湯,應該更有市場,但他卻說並非這回事。「我很早已踏足環保產業,擔任環保顧問與政府一起研發氫能發電等環保項目。後來有機會去到加拿大,見到他們的超市門外有回收機,原理有點似我們小時候『按樽』,即是購買塑膠產品時,消費者已經支付了回收費用,然後用完後交到回收機,就會退回一張贈券,讓你在超級市場購物時使用,我當時以為這一套在香港也適用,於是貿然引入。」

可惜 Andy 當時沒有考慮到的,是欠缺天時地利人和,「加拿大可以行這套,首先是有政策配合,其次是當地人有此生活習慣。我想將此引入亞洲,是滿以為像香港人口密集,有點像『非洲人冇鞋穿』的故事,相信人多就會有市場,結果事與願違。」一直要等到 2018 年才有轉機,「內地收緊政策拒收塑膠廢物,香港差不多每人每日耗用一個膠樽,即是每天有 700 萬個膠樽需要處理,當中九成被運到堆填區,不設法回收的話,堆填區很快爆滿。」

三色回收桶發揮不到應有效用

不過這個轉機,贏得的只是支持,距離獲取盈利仍有一段距離,「三色回收桶沒有獲得廣泛支持,全因解決不了兩個痛點:一是難以令市民知道什麼類型的膠樽可以回收,二是能夠回收的與不能回收的混在一起,難以分類的情況下,最終也是運去堆填區。為回收箱加入 IoT 可以解決以上問題,並且簡單易用兼有趣有獎,當然會較易獲得支持,但要每部機也找到贊助商,才能締造盈利,難度十分之高;這大概是個雞與雞蛋的問題,你要先有回收機,才能去找商戶合作,但有了回收機是否就能促成合作,一切也要看時機。因此我一直以此為興趣來營運,根本談不上是生意!」

曾與飲品品牌合作,在販賣機旁放回收機,Andy 覺得這樣做最直接有效。

明年政府將推行固體垃圾徵費,對於 Andy 的回收機是否一個契機,他認為很難說得準,「我覺得最大問題是政府對創新科技的支持度,即使到今時今日,口裏說支持創新科技,但每次採購方案仍是採用傳統招標方式,得益的仍然是大公司,初創根本難以在價低者得的招標過程中勝出,制度不變從何鼓勵創新。又例如康文署轄下場地只懂得採購飲品販賣機,然後反智地禁售一公升以下的樽裝水,其實簡單地每部販賣機旁增設一部回收機,已可解決問題,是看政府是否有決心支持我們這些初創,才令我們得以走下去。」

當然能夠堅持了這麼久,Andy 對前景也不是百分百悲觀,「正如沒有人想像過,疫苗會突然間如此搶手,沒有疫情這個契機,很難想像資訊科技及物流行業會急速飆升,有時勢頭一到,你想不隨浪湧上也很難。做環保科技最重要是適應市場,而且要專注於你專長的項目,很多人說你回收膠樽後兌換 Carbon Coins,可以此發展成 NFT 或 ICO,但那不是我的強項。我就像是個養豬的人,養好豬後要做什麼樣的菜式,交給廚師來決定,我相信這是個過程,當然如果政府肯摒棄舊思維,提供有利環境讓初創萌芽成長,讓我們能專心做好擅長的事情,香港的環保產業就大有可為。」

撰文:張靜康

編輯:尹思哲

read more
低碳綠色區塊鏈科技業界消息雲端服務

Microsoft 香港淺談企業領袖推動數碼化首要任務

E62_5844-scaled

Microsoft 香港踏入30週年,展望將來 Microsoft 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陳珊珊認為,企業行政總裁應著眼混合辦公模式可持續發展,以及雲端驅動的元宇宙這三個推動香港持續發展成為科技樞紐的重要條件。

混合辦公模式

疫情使遙距辦公成爲主流,員工亦逐漸傾向靈活辦公,而混合辦公模式已成爲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爲爭取最好的人才,僱主必須著力為員工提供靈活性,而懂得運用科技的企業已經讓員工實現遙距協作。例如,會計部員工現可在辦公室外管理發票引入新的内部溝通方式來吸引員工等企業需要接受混合辦公模式將繼續存在,而企業領袖需要引入能快速配置、易於使用和有效的科技,協助企業實現無縫和安全協作 

可持續發展

消費者日趨注意可持續營運的重要性,並尋求符合他們理念的產品和服務。監管機構也致力完善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監管在香港的數碼化進程中,穩健的 ESG 策略尤為重要,企業亦需要認真對待 ESG 數據。

有鑑於難以量化可持續發展的進度而僅有的ESG數據分散於不同的企業部門為企業在編製ESG 報告帶來巨大挑戰。然而,科技可以將獨立的數據整合到一個平台中,為 ESG 相關的決策提供依據。Microsoft致力與客戶和合作夥伴緊密合作,通過科技驅動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減少碳足跡。其中,可持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為企業提供一套全面、完整和自動化的見解,讓企業量度(Record)、報告他們的碳排放(Report)、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採取可量度的減排行動(Reduce),同時根據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出建議,協助減少排放和合規差距。

元宇宙

Microsoft 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指出元宇宙代表著互聯網的下一波浪潮。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鼓勵員工、優化營運、改善產品和更好地吸引客戶。從社會角度來看,發展更沉浸式虛擬體驗將讓人們建立具備共同價值觀的社區更真實地表達自己。

元宇宙將讓人們能夠體驗 3D 數碼内容,邁向 Web 3.0。因此陳珊珊預計這將為新的媒體和應用程式創造機會。不過在開發元宇宙驅動的未來時,不要忘記構建一個以身份、個人私隱和信任為核心的開放平台的重要性。

雲端能力引領發展

展望數碼時代,陳珊珊認爲雲端技術的變革力量是香港作爲科技樞紐的成功關鍵。雲端在促進企業轉型和初創企業成長方面,發揮著明確和持久的作用。Microsoft 將繼續運用科技推動香港發展,長遠支援公私營部門的創新發展。

read more
低碳綠色專題特寫

虛火變實火? 拆解 ESG 前世今生

markus-spiske-JnT4Mjq5n_E-unsplash

「走先啦,係咁先啦!」本港金融人才持續流失,今次輪到 ESG 部門 —— 曾批評氣候風險被誇大、滙豐環球責任投資主管 Stuart Kirk,日前宣布劈炮唔撈,擬另起爐灶。與大機構反面的主管,還有貝萊德前 CIO Tariq Fancy,去年同樣批評完 ESG 投資後,與東家分道揚鑣。

近年 ESG 在金融圈內很紅。從字面解釋,就是指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管治(Governance),被視為評估一間公司是否可持續經營的重要指標,相關分析員更加供不應求。

但嚴格來說,ESG 並非新概念,商界很早已經談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業社會責任),近幾年亦出現 SRI(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即社會責任投資)及 II(Impact Investment,即影響力投資)—— 新鮮出爐的 ESG,金融界是一大推手,那是舊酒新瓶嗎?

有數字有管理

概念之所以熱門,與聯合國的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有關。「由約 20 年前的《京都議定書》,到 2016 年的《巴黎協定》,最大的分別就是,以前只講理念,今天是有實質數字及時間 —— 2050 年達到碳中和,同時地球升溫,不超過攝氏 1.5 度」,香港碳交易有限公司(Carbon Exchange)聯合創辦人何偉倫(Tony Ho)說:「因為有數字,大家就可以思考怎樣管理,有時間就可以作安排。」

何偉倫(中)認為現在碳中和從國家層面降落到企業層面,聰明企業家可以從中找尋龐大商機(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Carbon Exchange 座落於香港科學園,成立已經超過 10 年,Tony 見證着產業變遷 —— 舉例碳交易市場,基於《京都議定書》還是《巴黎協定》,運作已經不同,「從前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易,以中國為例,就是輸出,歐洲就是買入,而聯合國就是『莊』;現在,不再將國家視為單位,超越國家利益計算,任何單位都可以參與,『碳中和』變成整個星球的終極目標」。

「碳中和」對企業有影響,「那是負面的影響,但也可能是正面影響」。微軟便串連 Nike、星巴克、聯合利華及 Mercedes-Benz 等行業龍頭,形成「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綠色以外,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中,還包括性別平等、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等,「大家都想在新賽道拿金牌。原本以為 ESG 是 cost(成本),但聰明人能扭轉為 profit(利潤),事關 ESG 令企業增值,生意反為更多!」Tony 補充,關鍵是將問題化為商機。

價值改變供求

以全球市值最高車企 Tesla 為例,最大收入是賣車,其次已經是「賣空氣」,即碳配額(Carbon Allowance),原因是「政府會給每間車廠配額,而 Tesla 是生產電動車,多出來的額度,便賣給傳統汽車製造商,Tesla 每季都有逾十億碳權營收」,馮健鏗(Ryan Fung)說,他是香港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CESGA),著有《投資救未來》及《ESG 簡單講》。

Ryan 表示,資本市場會留意兩類人,一個是監管機構,另一個就是 buy-side(買方),「有項數據叫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你會見到錢流入市場,尤其 2017/18 年升得很快!另外,『聰明錢』都押注資產,例如蓋茨、馬斯克及李嘉誠,甚或納入 M&A 考慮因素」。

以 Tesla 為例每季都有逾十億碳權營收,足證 ESG 含金量

如何界定 ESG 呢?簡單講,就是「非財務相關數據(non-financial data)」,「很多人誤以為 ESG 是新能源相關公司,但每間公司都有 ESG Rating,即使舊如製造業、工業股及能源 —— 2021 年上半年,油價就升幅驚人,不是放棄化石燃料(fossil fuels)嗎?原來疫情期間,許多油公司都進行『碳中和』,節省資本開支、降低產量,所以需求一回升,便供不應求,結果刺激價格上漲」。

人類改變行為模式會影響供求關係,油價僅為一例。實際上,ESG 涉獵廣泛,維港投資旗下生物科技公司中,就有一間用海藻提煉木棉花(cotton),「可以想像他日採集木棉花,就未必需要大量勞動力」;如此類推,人造蛋、奶及牛則減低畜牧業的碳排放成本。

建基於科研以外,從 S 層面切入同樣為數不少,東南亞便有許多公司關注平等(inequality)議題,舉例 FinTech,「以前 broker(經紀)可能只 serve(服侍)有錢人,自從能夠上網炒股,變相降低平民投資門檻,勉強都算是社會責任(Social)」,企業種類可包羅萬有,惟 Ryan 強調萬變不離宗,就是「ESG 最重要是思考供求怎樣改變」。

地緣政治誘因

如果全球氣溫上升失控,很多沿岸城市將有財務及人命損失,香港都不例外(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價值鏈轉變與地緣政治有關。「現在全世界政府都很窮,大家為賺錢各出奇謀,ESG 可幫助國家吸收資金。」發達國家吸引工業回流,就用到 ESG 作招徠,舉例歐盟收取「碳關稅」就有如此算盤:「對廠佬而言,即使生產線設在落後國家,日後成本及門檻都增加,事關只要製成品會運往本國,他們同樣需要納稅,所以倒不如回流本國,一來可增加政治力量,二來工廠近較易管理。」

另一邊廂,其實在 COP26 氣候峰會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已經宣布成立「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制定準則,目標是損盈表(P&L)及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能結合 ESG 元素——不難想像,ISSB 董事局如何構成,儼然是另一場政治角力,「不同國家都想搶一席位,無非為爭取話語權」。

從現實層面來看,糧食及飲用水危機迫在眉睫,「猶如電影《Don’t look up》,大家都知灰犀牛存在,若未能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很多沿岸城市都會有財務及人命損失,香港都不例外,海水上升連中環 IFC 都受影響」,Ryan 續道:「IFC 由財團 A 及 B 擁有,如果浸了怎麼辦?投資者現在要考慮這些問題。」

香港曾有好牌

「本港許多華人企業,本來對 ESG 真是無特別看法,純粹認為花錢,但當他們需要融資發債時,偏偏許多歐美基金都會問,問你幾次都不醒水就很落後了!現在,香港金融界無人不知 ESG,問題是有無真正行動?」十年前,Tony 走訪國內碳交易所,已經常被問及「香港有沒有碳交易」此一問題。

香港原本走得很前。「本地在 2012 年已經立法《建築物能源效益法》(簡稱 BEEO),不論新舊樓都限制耗電量,每三年檢討都是收緊,不用通過立法會,當年甚至還沒有『碳中和』概念,保守計香港有五萬棟樓的話,十年來都慳落許多電,從 ESG 角度是說得通,現在便有建築物標榜自己為『碳中和大廈』。」

後勁如何?原則上香港是有「地利」,事關中國 2013 年開始試行在岸碳交易,去年 7 月擴至全國市場,實行碳排「內循環」,香港可推動中國碳交易出海,形成離岸市場,這也是十年前 Tony 的想法:「開公司立足香港,就是為食中趨勢⋯⋯」

馮健鏗與時任證監會 CEO 歐達禮合影

只可惜沒有「天時」,其後 2012/13 年金融危機、量化寬鬆、次按危機等,經濟問題接踵而來,導致長遠氣候問題失焦,「足足十年後,今天再開始加息周期」—— 終於迎來春天嗎?

不得不提香港的「人和」。Ryan 指出,現任證監會 CEO 歐達禮(Ashley Ian Alder),同為國際證監會組織主席,便有份推動 ISSB 的框架,此前亦曾放風完成後,將引入香港加快國際接軌 —— 只是最新消息,歐達禮將提早離任,1 月轉職英國 FCA。

訪問內容

編採:尹思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