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元宇宙營銷愈唱愈強 懶理幣價一波三折

Screenshot 2022-08-15 at 16.10.40

據 Bloomberg Intelligence 估計,元宇宙市場規模到 2024 年可能增至 8000 億美元,Bank of America 甚至將元宇宙列為對人類生活可能有革命性影響的 14 項科技之一,前途及錢途無可限量;但正如 Mirror 也不停被質疑是否虛火,身處「虛」擬空間的元宇宙,就有不少評論認為是虛火及炒作,尤其是近月 crypto 市場動盪、進入漫長熊市,虛火之說甚囂塵上。不過今期接受我們訪問的兩組嘉賓,不約而同仍然相信元宇宙是未來,相信只要用得其所,對於品牌營銷及市場推廣肯定大有幫助。

思考元宇宙真正價值

講起品牌營銷,本地營銷品牌管理專家徐緣(Vincent)早在去年 Facebook 改名為 Meta,已經跟合作品牌提到元宇宙技術的影響力,「他們的反應很奇怪,全世界媒體鋪天蓋地報導 Facebook 轉名此事,但我跟各大品牌的管理層提到 Metaverse 元宇宙,卻好像未有人聽過,香港在擁抱刻下發生的事,那個平行時空落差總是很大。直至最近愈來愈多人談及元宇宙,大企業好像才醒覺要走進去,開始多人問我要怎樣做;畢竟遲做總好過什麼也不做,見到大品牌陸續先行加入元宇宙,如果能令中小企也能參與其中的話,相信普及速度會加快。」

對於元宇宙是否虛火,Vincent 認為要看元宇宙本身是否朝「實」的方向發展,「不要說元宇宙,我做任何品牌營銷之前也會問,到底所做的事情有什麼獨特價值,而令用戶非用不可。舉個簡單的例子,為品牌舉辦 VIP 用戶的見面會,是否一定要在元宇宙搞?可能在 Zoom 也可以辦到,甚至利用 WhatsApp 等通訊軟件,將優惠傳給他們,一對一貼身服務或會更得客戶歡心,如果堅持要在元宇宙舉行,就要思考它所能帶來的價值,這樣才不會令整件事變虛。」

Nike 借助 Roblox 本身龐大用戶流量並設立 Nikeland 引人到其「元宇宙 showroom」遊覽,徐緣認為是「商場模式」

商場模式 vs 展場模式

縱觀全球各地元宇宙的玩法,Vincent 說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商場模式,就像 Nike 在 Roblox 上建立的 Nikeland,由於 Roblox 本身自帶人流,是人流旺盛的地方,加上 Nike 的品牌效應,所以至今已有 700 萬人去過,但在香港卻難有此規模。

本地元宇宙的玩法是另一個,徐緣稱之為「展場模式」,「就像 HSBC、港鐵等大型企業進駐 The Sandbox,平台本身未必很多人玩,就像是平日會展未必有太多遊人,但舉辦大型展覽如書展時自然匯聚人流,利用展覽的體驗來吸引人流。」

雖說展場模式的人流數目,遠遠不及商場模式,但單從互動(engagement)來看可能更有價值,「企業近年也清楚知道,即使 Facebook 及 IG 專頁有幾十萬人追蹤,真正會關注品牌的客人,可能來來去去得幾千到一萬人,所以凝聚及鞏固這班熟客才最重要。在元宇宙舉辦小型聚會,既不用大灑金錢租用場地,也毋須擔心防疫問題,老闆化身 Avatar 帶最新產品出來給客戶體驗,既是 VIP 體驗會,也有點似直播帶貨,將這些在實體世界慣用的市場推廣技倆,應用到 3D 空間中,才能令元宇宙營銷變得有實際應用。」

要更快普及、令元宇宙營銷落地,首要關鍵是降低成本,據了解徐緣正在開發一個名為 any meseum 的自家元宇宙項目,「要找方法令事情由 2D 轉化為 3D 時,可以用相宜價格完成,如果每次也要花過百萬預算才能進軍元宇宙,中小企實在難以參與。我甚至有個想法,就是很多大型品牌如日清、喜力、可口可樂等,也有自己的品牌博物館,透過介紹品牌歷史喚起消費者共鳴,從而刺激消費。如果中小企要同樣辦個實體博物館,成本考量上未必可行,但在元宇宙中,舉例說如果用十萬元左右可以建成 3D 展館,相信很多本地品牌都會積極考慮,我覺得這是短時間令元宇宙能實際應用的方案。」

徐緣認為毋須盲目唱好元宇宙,而且元宇宙不一定跟密碼貨幣掛勾,應發掘其獨特價值並加以應用(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捉緊品牌目標消費群

與 Vincent 想法一樣的,還有 Gusto Collective 成員 Dante Tsang 及 Lucas Cheng,最近公司成功融資 1100 萬美元資金,他們認為品牌現時需要的,已不是鋪天蓋地宣傳或者大量追隨者,「80 年代媒體只有報紙、電視及收音機,宣傳方式只有落廣告一途,因此那個年代廣告創作很重要,但卻無從聽到受眾的反饋,宣傳方式較為單向。後來有了互聯網,初期也是靠 SEO 及 SEM 來改善網站排名,仍然保持單向宣傳,直到社交媒體出現,才令情況有所改善,互動(engagement)及營銷轉換(conversion)成為指標,但漸漸地企業對這些數字也產生冷感,即使 Facebook 及 IG 專頁有海量的追隨者,也未必代表能產生真正的互動,牢牢捉緊品牌最核心的目標消費群才是皇道。」

要凝聚這班客人,Dante 及 Lucas 均認為科技是最佳手段,「歷史告訴我們,人類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根本的範式變革(paradigm shift),互聯網及流動互聯網是最佳例子,令到人的生活出現大方向轉變。未來我們相信是元宇宙的世界,尤其是你見到時下 20 至 30 歲的年輕人,在線上花錢的時間遠比線下為多,消費文化上已出現了變革;當然元宇宙並非新事物,但真正令它此時此刻有潛力爆發,是因為相關的科技及配套已趨成熟,正如虛擬工作間(virtual workspace)早在幾年前已出現,但也到近兩年疫情才得以真正應用,原因是之前科技未能配合,元宇宙的發展也類同。」

Dante (右)同 Lucas(中) 深信 Web3 係互聯網下一個最重大的範式轉移,一切使用習慣、生活形態都將要翻天覆地轉變

以「科技營銷」說故事

作為亞洲 BrandTech 初創,Gusto Collective 過去兩年的成績表十分亮麗,主打虛擬人創作(Virtual KOL)、AR(擴增實境)平台及 Web3 服務三方面業務:AR 方面與 CSL 合作推出 5G Lens 手機程式,除了為 Mirror 帶來 AR 體驗成功引起話題,還嘗試以 AR 形式換領商戶優惠券,相比起傳統優惠券只有 2 – 4 % 的使用率,AR 玩法成功將使用率提升至 16-20%,為合作商戶帶來更多生意額;

「Virtual KOL 方面,我們創作了 MonoC 這位虛擬人偶,除了曾為 ELLE 擔任模特兒外,更跟世界第三大拍賣公司 Phillips 合作,由 MonoC 根據拍賣現場的數據,透過演算法創作出《Drowning in Love》的 NFT 藝術品,結果以 18.9 萬元的價格成交。」

公司下一步是跟古天樂合作推出 NFT 項目 One Cool Collective,與慣常 NFT 用作投資炒賣不同,今次合作看的是長遠發展,「頭炮合作的是電影《明日戰記》,這部電影投資額超過四億港元,單是看這個數額,你就知道古先生搞 NFT 不是為了短線炒賣,他的願景是希望以 NFT 發起眾籌,支持本地創作人開啟更多 IP 項目,有點似一個孵化器,培育出色的娛樂創作。」

「這也跟我們理念相同,時常聽人說 Web 3 與 NFT 是虛火,那些食住熱潮推出然後搵錢走的,每個行業也會出現,即使 100 間公司 IPO,你也不期望全部也是實業而不涉財技吧!因此將質素做好,並且以長線發展為目標,才能產生實質商業價值。」 

https://www.onecoolcollective.com/zh
Gusto Collective 最新搞作是聯同古天樂推出名為 One Cool Collective 的項目,以 NFT 技術鼓勵及支持更多本地創作

訪問內容

編採:尹思哲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從「拜占庭將軍問題 」到區塊鏈分散式系統的雛型

roman army_decentralize_240622

區塊鏈經常被稱為分散式賬本,顧名思義就是分散式系統,所謂的分散式運算,就是一組電腦,透過網絡互相連接,雙方傳遞訊息而形成系統,而彼此之間也為著共同目標而互動。要完成這個目標通常需要進行大量計算,計算內容會被分成小塊由不同的電腦各自計算,再將結果合併。不過這個看似完美的系統並不是沒有弱點,而它的弱點就是分布式共識 —— 拜占庭將軍的問題

要談到解決方案,就不得不提及 Leslie B.Lamport,這位於 2013 年獲得電腦界諾貝爾獎 Turing Award 的電腦科學家。他早年在 MIT 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後,再在波士頓五大名校之一,布蘭戴斯大學取得數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這位傳統名校尖子在史丹福國際研究院(SRI)工作時,其中一個項目是為美國太空總署建立可容錯的太空系統,當時 Lamport 與同事 Marshall Pies 及 Robert Shostak 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解決特殊故障問題 —— 著名的《拜占庭將軍問題》(The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拜占庭是古代東羅馬帝國的首都,而拜占庭將軍的問題是形容戰場上將軍一旦遇上叛徒,軍隊中如何避免假傳軍令的難題。

有趣的是,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古羅馬時期拜占庭將軍遇上通訊相關的問題(亦可能只是沒有記載),因此這個名稱不能在古代事跡上找到意義,Lamport 說:「我想給這些『將軍』一個國家,同時不能得罪任何讀者…於是就想到一個更合適的命名 ——  Byzantine generals。」這便是《拜占庭將軍問題》的名稱來源。

將拜占庭將軍的問題套用到電腦系統上,軍隊就是分散式系統的組件,在組件發生故障時(軍隊中有叛徒時),為避免引發系統災難性故障,系統的其他組件必須就一致的策略達成共識,而解決方案就是有足夠多的組件正確運行,只要問題組件是少數,就可以確保整個系統運作正常。

根據 Lamport 的論文,只要故障組件的總數不超過三分一,即至少超過三分二的組件是正常的,系統仍然可以達到一致行動。這些故障組件可以類比為各種系統所面對的情況,例如一個可以發出信息,做出行動的錯誤節點;一份失效的合同,諸如此類。

在區塊鏈的網絡中,有很多節點會同時廣播不同的交易消息,在一個不同步,不可靠的點對點網絡中,要令各方使用者得到一本一致的賬本,則所有的節點在紀錄交易消息時都需要達成共識,以比特幣的網絡為例,交易資料會發送到內存池(mempool),礦工會將交易放入下一個區塊,當每個節點收到任何形式表現的訊息時,都會要求發出信息的節點解答一個「工作證明」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哈希(hash)散列,當相關節點解答出這個問題(工作證明),就會傳送到網絡中的其他節點進行驗證,其他節點驗證哈希值是正確的話就達成共識,交易資料會正式紀錄於新的區塊中,節點會隨即開始處理下一個區塊。

有些區塊鏈為確保每一個節點保持「誠實」會引入區塊獎勵,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中就是比特幣及交易費用(礦工費),交易費用是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不再產生新代幣時,仍有獎勵確保訊息能透過礦工行動準確傳遞。

這種共識機制再配合 Lamport 的分散式系統,就成為了區塊鏈的雛型。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
企業趨勢初創企業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應用方案

科創獨角獸 Deel 瞄準人才短缺 助企業解決聘用外地僱員問題

P1040724

▲Deel 亞太區合作夥伴關係總監 Devere Bryan(左)與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印度業務主管 Karen Ng(右)。

疫情之下,許多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尤其開設分公司時均遇上不少難題。一站式企業管理平台 Deel 便看準了這個商機,以自助服務式平台提供為企業提供支付薪酬的解決方案,讓他們隨時隨地 皆能以合符法規的方式招聘人才。 Deel 平台提供支付薪酬、統籌人力資源、評估法規、津貼、 福利以及僱用和管理全球團隊的功能。 

那麼 Deel 與現有的 HR 尤其是支付薪酬方面的 SaaS 方案有何分別?亞洲業務拓展總監兼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印度業務主管 Karen Ng 強調,Deel 並不單單處理支付薪酬,更重要的是人才招聘與管理。

法律、會計、稅務專家確保符合各地法規

「Deel 本身就是 100%遙距運作的初創企業。面對疫情下的遙距工作需求、人才短缺,和全球化趨勢下,不少企業在拓展海外業務時均面對著人才招聘的挑戰。而 Deel 正正是助企業輕鬆處理人才招聘、簡化業務擴張及變革管理程序。透過 Deel 自助服務科技平台,整合管理各地的稅收、保險、津貼、假期和薪酬支付。」

聘用外地員工的一大問題,往往是當地的稅務、保險等法規有別於總部,草擬合約時須格外留神、斟酌處理以避觸犯當地法規。Karen 指出,Deel 與 250 多名法律、會計、人事調動和稅務專家合作,因此能確保用戶能在數分鐘內輕鬆透過平台的範本創建、簽署和發送本地合約,以符合法規的方式於多達 150 多個國家或地區聘用獨立僱員,達致真正的任何人、何時、何地的彈性工作模式。

▲Deel 平台操作簡易,一目瞭然。

自選支薪方式可加密幣出糧

值得一提的是,Deel 為企業和員工提供極具彈性的支付薪酬服務僱員的需要。僱主除可輕鬆地一次過批量支付薪酬,平台更支援 120 多種貨幣,包括加密貨幣錢包。據知 Deel 目前已有 7,000 多客戶,包括 Airwallex、Coinbase、Dropbox、Shopify 和本地初創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等。

Deel 聯合創辦人兼首席營收總監 Shuo Wang 認為,Deel 的自助服務平台讓企業能自由選擇何時何地拓展環球業務,而無須煩惱處理不同地域在法律、會計、匯率、福利和稅務等方面的合規問題。

▲僱員可自由選擇不同的支薪方式與幣值,包括加密貨幣錢包。

目前網站上有 4 款免費工具,包括薪酬洞見、環球招聘比較、僱員成本計算器,以及工資計算器。至於收費方面則採取訂閱模式:每個承包商每月 49 美月,而僱員則由 Deel 於當地代聘,一切福利、保險、薪金由 Deel 支付,因此企業須預繳約一個月可退還的押金,而月費則為每僱員 600 美元。

亞太區合作夥伴關係總監 Devere Bryan 強調Deel 並非要取代獵頭公司,相反,是與獵頭公司合作,企業先經由獵頭公司物色到合適人選,才交由 Deel 負責聘用合約和支薪。Bryan 表示平台旨在加入既有行業生態,令營運更順暢,因此歡迎與其他生態持份者合作。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投資者的自我修養

seductive-vs-productive

我把討論 DeFi 的課堂標題黨式命名為《財務自由》,「騙」了一些以為會大談投資之道的人參與。為免讓他們太失望,我整理了密碼貨幣投資八誡——別搞錯了投「豬八戒」,滿足一下這方面的期望。

投資八誡同時也是用以提醒自己,畢竟,投資者的自我修養,是份終生的功課。

一、不是投資與否,而是投資甚麼

首先,請破除甚麼都不做,持有法定貨幣就是不投資的迷思。

這並不是說必須以比特幣或其他資產本位,我並沒有這個意思。你完全有權繼續以法定貨幣本位看待事情,但需要意識到這是你的選擇,而這選擇並非理所當然。

除非你賺的錢僅夠糊口,一點餘裕都沒有,否則你就有投資的需要,也已經在投資。與其去想投資與否這個偽命題,不如考慮投資甚麼。答案絕對可以包括法定貨幣。

也唯有破除這個迷思,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投資是賺了還是虧了,和相對的是甚麼。

二、不但要 Zoom in,更要去 zoom out

放大鏡有助看清細節,但是要看清全局,我們更需要 zoom out。

Zoom out 可分成時、空兩個維度。時間維度,我們生活在世界正好大致和平,各地民族國家政府確立,美元本位主導的幾十年,但那也只是不足百年的事,如果把這個狀態視為恆久不變的定律,而忽略在長得多的時間線上,人類社會不同的組織型態,以及價值的儲存和交換方式,那豈不也是一種夏蟲不可語冰?

空間的維度,我們處身在金融發達國家,體制健全,法定貨幣穩健,每個人都有銀行帳號。這些全都是好事,但同時也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力,滿足於當前的狀態。反之在傳統金融體制不健全、多數人沒有銀行帳號的國家,他們的民眾沒有思想包袱,很容易透過區塊鏈相關技術,一下子「leapfrog」超越我們。

三、不去想購買 vs 出售,而去想兌換 vs 停泊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以法幣換取商品和服務,即購買;反過來透過提供商品和服務來獲取法定貨幣,即出售。我們以法幣為工具,達到生存與生活的目的。

而投資,即餘裕的處理,重點在於資產配置,也可以理解為把剩餘生產力分配在甚麼資產。這些資產當中,有一種是你的「本位」,傳統投資者十居其九會用美元,部分有經驗的密碼貨幣投資者,則會以比特幣本位。

平日,你將資產停泊在本位幣,當看好某一種密碼貨幣,可以兌換一部分進去;不再看好了,就兌換回本位幣。此外,你的本位幣跟法幣之間也可自由兌換,調整資產用於生活與投資之間的比例。

習慣用這個框架去看,除了有助分清生活與投資,也可替我們逐漸擺脫「法幣=本位幣」的思考框框。

四、不要刻舟求劍,而要守株待兔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刻舟求劍很笨,這大概不用多解釋,慢條斯理追逐一個快速移動的目標,錯過是必然的。

但守株待兔卻不見得是錯,如果你有信心兔子總會撞上這棵樹,又準備了足夠的糧食,在兔撞上來之前不怕餓死,以逸待勞,等樹苗茁壯成長,守株待兔又有何不好?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近日急升,儘管你不太確定這幣的意義,但就是好想兌換一些,請小心,這很可能是刻舟求劍的訊號。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很實在很有用,但卻乏人問津,價格低迷,因此想加到資產組合,那麼,這很可能是守株待兔的兆頭。

五、別說「I told you so」,而要 reality check

如果你看對了趨勢,賺到大錢,或者逃過大難,恭喜你。但是,不妨厚道一些,別要自鳴得意,到處跟看錯的人說「早就告訴你」。

我想談的並非待人接物的道理,反而覺得只要有真材實料,傲慢就傲慢好了。我的重點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究竟是看對了,還是猜對了。比如說,此刻比特幣 30,000 美元,較高位 60,000 多下跌一半以上,很多人就在吹噓早就知道了,甚至附帶截圖為證。之不過,他們說過的其他話都實現了麼?還是像八爪魚似的,在芸芸預測中,猜對了一個?即然那麼有信心,有在比特幣高位的時候大賣空,賺過盤滿缽滿麼?又,在比特幣從 1 美元到 30,000 美元這個史實當中,這些人又說過甚麼,做過甚麼?

媒體也真是的,總喜歡引述各種專家的各種預測,懶惰報導,卻極少去做真正重要的 reality check,翻查及整理專家們以往的預測,時至今日對了多少,又錯了幾番,更重要的是,為甚麼。

六、忘掉一時僥倖,謹記慘痛教訓

猜對升跌,賺了錢,跟買中樂透差不多,運氣沒有規律,開心一下就好,然後趕緊忘掉;切忌心存僥倖,連自己都欺騙,把猜對的運氣和看準的實力,混為一談。

錯誤卻是相反,越是慘痛的教訓,越需要銘記於心。與此同時,別因為犯了大錯就從此「不投資」——別忘掉八誡之首——而要找出錯誤的癥結所在,找出可能存在的規律,拷問自己,再次遇到同樣情況,該如何選擇。

我們每秒都在做投資決定,錯誤實屬必然。唯有認清錯誤,才能幫助我們從中學習,不斷修正,讓我們在未來做對,或者至少,不再錯得那麼難看。

七、不求 1% 資產回報 1000%,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

不要曬單,也不要理會別人曬出的單子。

如果你真的好想曬單,很簡單,開 100 倍槓桿,用 10 元去猜比特幣漲還是跌,猜個十次,倒霉鬼都總能猜對一次吧。然後,其他的扔掉,贏最大百分比,最尖那個山峰,截圖來晒單。很多交易所還設有特製功能方便晒單截圖呢。

顯然,這沒有意義。不但沒意義,還造成傷害,讓我們偏離航道,浪費時間。真正需要的,是找出那些讓我們有信心投下 10% 甚至 25% 資產的項目,然後 hodl 著,守株待兔。

雖說「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但那只是舉例作期望管理,要是真的能找到潛力項目又能與它共同成長,1000% 回報在幣市其實也相當普遍;曾經擁有增長 1000% 幣種的人很多,只不過,hodl 得住的,特別少。

八、不要牛市悔恨熊市懊惱,而要「I don’t give it a shit」

投資是為了有資源去實現生命中的追求,它本身不是追求的一部分,更不是生命本身;切忌本末倒置,被投資主導了生活,熊市的時候懊惱牛市時沒賣出,牛市時又悔恨熊市時沒買進,否則,你生活中會只剩投資,反而沒有了追求,失去了投資本身的意義。

平日嚴守紀律,不拿應付日常生活的資產來投資,不要用借貸投資,不做槓桿,把資產配置好,我們才能鬆容面對牛市和熊市,因為自知已經做了該做的部署。

投資只不過是管理資產,而資產是為了生活。請用最少的時間投資,把省下來的心力集中在生活,和你身邊的人。

高重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