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應用方案

應用方案

智慧社會 (十一) :LEI 沙盒促進灣區的連繫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近年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惟限於法律和行政制度各異,粵港澳三地間跨境交易和資訊互換仍具挑戰。因此,有提出三地應建立統一標準,包括「推廣電子簽名互認證書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領域應用」,以助促進三地融合。

 

要推動電子簽名互認,建立互信認證機制和系統非常重要,全球法人識別編碼(Legal Entity Identifier, LEI)是重要基礎。LEI 是國際標準組織(ISO)認證的一種識別碼,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全球金融市場提供一個統一的法人實體識別方式,它由一組 20 位數字和字母組成的代碼構成,提供一個標準化且獨一無二的號碼,以識別金融交易上雙方的身份。

 

在大灣區推廣使用 LEI,不僅可加強金融服務領域的互聯互通,還有助提升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之管理。例如在跨境支付與結算時,應用 LEI,可使交易雙方身份快速識別,有助反洗錢活動及提高支付和監管效率。同時,基於廣泛應用 LEI 碼構建的信任,更可成為解決爭議和有效調解的基礎,為「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局面提供解決良方。

 

大灣區建立 LEI 是個新嘗試。不過,為免除監管機構和企業的疑慮及了解實際施行過程的問題,建議香港政府可設立 ODR 和 LEI「沙盒」,在特定環境下試驗其可行性,並邀請大灣區的銀行、金融機構與更多金融科技(FinTech)初創企業參與,協助灣區以 FinTech 建設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群。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主動推進大灣區城市共建這沙盒以求共贏,實在當仁不讓。期望此舉能有效促進三地智慧城市群的發展,以進一步發揮大灣區的潛力。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應用方案

OpenAI Atlas 商務懶人包 : 對比 Comet 有甚麼分別 ? 功能詳解及使用範例、對業界影響

OpenAI 推出 Atlas,當 AI 成為瀏覽器的靈魂後,能否改變我們使用網路的方式?當你在網路上查資料時,是否曾經覺得疲憊?打開一個又一個分頁,在搜尋結果中翻找答案,然後切換到 ChatGPT 視窗貼上問題,來回切換之間,思緒早已被打斷。這種破碎的體驗,正是 OpenAI 在推出 ChatGPT Atlas 瀏覽器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詳細介紹及分析 OpenAI Atlas 功能、應用範圍、使用對象以及對業界的影響。

 

 

 

unwire.hk 試用短片 (左下角 Play 播放)

與其說 Atlas 是一款傳統意義上的瀏覽器,不如說它是一個全新的網路互動介面,試圖讓 AI 成為你瀏覽網頁時的隨身助理。這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更代表著一場關於「人們如何使用網路」的深刻變革。在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先透過一個簡單的對照表,快速了解 Atlas 與目前市場上另一款熱門的 AI 瀏覽器 Comet 的核心差異:

比較項目 ChatGPT Atlas Perplexity Comet
開發公司 OpenAI(ChatGPT 母公司) Perplexity AI
推出時間 2025 年 10 月 2025 年 7 月
支援平台 macOS(Windows/iOS/Android 開發中) macOS、Windows
基本功能定價 免費 免費
代理功能定價 Plus 20 美元(約港幣 HK$156)/月、Pro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月 完全免費
AI 核心 ChatGPT(對話流暢) Perplexity(搜尋準確)
安全記錄 較謹慎,多重限制 曾有 CometJacking 漏洞
郵件自動化 基本功能 專屬 Email Assistant
多工處理 單一任務序列執行 Background Assistants 並行處理
品牌知名度 高(ChatGPT 廣為人知) 中(新興 AI 公司)

從被動瀏覽到主動協作的轉變

Atlas 最核心的設計理念,就是讓 ChatGPT 無時無刻都能理解你正在做什麼。當你開啟 Atlas,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簡潔的新分頁頁面,中央有一個搜尋框。這個看似普通的設計背後,藏著 Atlas 的第一個創新:你可以直接在這裡用自然語言提問,而不是只能輸入網址或關鍵字。問「最近有什麼好看的科幻電影」或「幫我找意大利麵的食譜」,AI 會直接給你答案,同時提供傳統的搜尋連結、圖片、影片和新聞等分頁,讓你可以選擇要深入哪個方向。

更進一步的整合體現在 Cursor Chat 功能上。當你在任何網頁的文字框中打字時,只要呼叫 ChatGPT,AI 就能幫你潤飾文字、續寫內容,或是根據你正在瀏覽的頁面提供相關建議。這種「即時、即地」的協助,讓 AI 真正融入你的工作流程,而不是一個需要特地切換過去的獨立工具。

Atlas 甚至讓分頁管理變得更智慧。你可以用語音告訴 ChatGPT「幫我整理一下這些分頁」或「關掉所有購物網站」,AI 會理解你的意圖並執行。對於那些經常開著幾十個分頁的使用者來說,這個功能可能會成為日常工作的救星。當你開啟任何網頁,側邊都會有一個 ChatGPT 對話框隨時待命。這聽起來似乎不算什麼大不了的創新,但實際體驗過後你會發現,這種「脈絡感知」的設計徹底改變了人機互動的方式。

 

想像一個實際的使用場景:你正在閱讀一篇關於歐洲旅遊的網誌文章,突然想知道文中提到的某個小鎮的天氣如何。過去你需要另開分頁搜尋,或是複製貼上到 ChatGPT。但在 Atlas 中,你只需要在側邊欄直接問「這個小鎮現在的天氣如何?」AI 已經知道你在看什麼文章、談論什麼地點,可以直接給出答案。這種無縫的體驗,就是 Atlas 想要帶給用戶的價值。

Atlas 引入了「瀏覽器記憶」的概念。這個功能讓 ChatGPT 能夠記住你瀏覽過的網站、看過的內容,並在需要時喚起這些記憶。举例來說,如果你上週花了好幾個小時研究不同品牌的筆記型電腦,今天你可以直接問 Atlas:「幫我整理上週看過的手提電腦,哪一款最符合我的預算和需求?」AI 會根據你的瀏覽歷史提供分析。這種能力將短期的資訊搜集轉化為長期可用的知識資產,也讓 Atlas 與你在 ChatGPT 中累積的對話記憶無縫整合。

 

對於私隱疑慮,OpenAI 採取了透明且可控的設計。記憶功能完全由用戶決定是否開啟,可以隨時查看、封存或刪除特定記憶,也能針對個別網站選擇不被記錄。需要完全私隱時,隱身模式會讓你暫時登出 ChatGPT,所有活動都不會被記錄或連結到你的帳號。更重要的是,預設情況下,瀏覽資料不會被用來訓練 AI 模型,商業用戶的資料則完全不會被使用。對於有未成年子女的家長,Atlas 提供了完整的家長控制功能,可以限制或關閉記憶和代理功能。

 

官方 Demo 影片 (左下播放鍵)

代理模式 從助理到執行者的躍進

Atlas 最具野心的功能,無疑是「代理模式」(Agent Mode)。在這個模式下,ChatGPT 不再只是回答你的問題,而是能夠實際執行任務。你可以給它一個目標,然後看著它自動開啟分頁、瀏覽網站、填寫表單,甚至完成購物結帳。OpenAI 在發表會上展示了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使用案例。

在一個示範中,用戶給了 AI 一個食譜,然後請它「找到超市、把所有食材加入購物車,並送到我家」。AI 隨即開始工作:搜尋附近的超市網站、瀏覽商品、逐一將食材加入購物車,最後來到結帳頁面等待用戶確認。整個過程就像有一個真人助理在幫你處理瑣事。

在工作場景中,代理模式的應用更加廣泛。你可以請 ChatGPT 閱讀過去幾個月的團隊會議記錄、搜尋最新的競爭對手資訊,然後整合成一份分析報告。這種跨網站、跨檔案的複雜任務,正是代理模式想要處理的核心使用情境。不過 OpenAI 對這個功能採取了相對謹慎的態度。

代理模式目前只開放給 Plus(每月 20 美元(約港幣 HK$156))、Pro(每月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和 Business 訂閱用戶,而且還處於預覽階段。

OpenAI 坦承 AI 代理在處理複雜工作流程時仍可能出錯,並且存在被惡意指令劫持的安全風險。因此 Atlas 設定了多重限制:AI 無法在瀏覽器中執行程式碼、下載檔案或安裝擴充功能;也無法存取電腦上的其他應用程式;在處理金融機構等敏感網站時會主動暫停,要求用戶監看。這些設計反映出 OpenAI 在創新與安全之間的平衡考量。

Atlas vs  Comet:兩種不同的 AI 瀏覽器哲學

在 AI 瀏覽器這個新興領域,Atlas 並非唯一的選手。事實上 Perplexity 早在幾個月前就推出了 Comet 瀏覽器,並在 10 月宣布完全免費開放。這兩款產品雖然都標榜 AI 整合,但背後的設計理念和商業策略卻大相逕庭。Comet 的最大特色在於它的「激進」。這款瀏覽器不僅提供基本的 AI 對話功能,還擁有專門的 Email Assistant,能夠自動回覆郵件、安排會議、草擬回信。更獨特的是它的 Background Assistants 功能,可以同時在背景處理多個任務,讓你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AI 正在默默完成待辦事項。在自動化能力上,Comet 走得比 Atlas 更遠,也更大膽。

但這種大膽也有其代價。今年十月網路安全公司 LayerX 揭露了「CometJacking」漏洞,證明黑客可以透過特製連結讓 AI 在用戶不知情下竊取敏感資料。雖然 Perplexity 已修補此問題,但這突顯了 AI 代理瀏覽器的根本挑戰:賦予 AI 越多權限,攻擊面就越大。相較之下 Atlas 採取更保守的策略,限制 AI 的執行權限,在敏感操作時要求監看,犧牲部分便利性換取更高安全性。

在商業模式上,兩者的差異更加明顯。Comet 採用了完全免費的策略,將原本每月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的功能全部開放,甚至推出推薦獎勵計畫,每推薦一個美國用戶使用就能獲得 15 美元(約港幣 HK$117)。這種激進的市場策略顯然是為了快速累積用戶基數,但也引發了對其長期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質疑。相對地 Atlas 採用了分級收費模式:基本功能免費,但代理功能需要付費訂閱。這種策略既能吸引廣大的免費用戶,又能透過付費功能創造穩定營收,是更典型的 SaaS 商業模式。從技術核心來看,兩者也有不同的優勢。

Comet 基於 Perplexity 的搜尋引擎,強調答案的準確性和來源可信度,特別適合需要進行深度研究的用戶。Atlas 則依託 ChatGPT 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在對話流暢度和情境理解上表現更佳。這種差異反映出兩家公司的基因:Perplexity 從搜尋引擎起家,OpenAI 則以對話式 AI 見長。

 

誰應該使用 Atlas?

在考慮是否使用 Atlas 之前,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對照表快速判斷這款瀏覽器是否適合你:

使用情境 推薦程度 說明
已使用 ChatGPT ⭐⭐⭐⭐⭐ 記憶和設定無縫接軌,學習成本低
需要頻繁搜尋資料 ⭐⭐⭐⭐⭐ 側邊欄和記憶功能大幅提升效率
學生、研究人員 ⭐⭐⭐⭐⭐ 適合需要整理大量資訊的工作內容
創作者 ⭐⭐⭐⭐ AI 協助寫作和研究,但代理功能需付費
Mac 用戶 ⭐⭐⭐⭐⭐ 目前唯一支援的平台
Windows 用戶 ⭐⭐ 需等待版本推出
注重私隱安全 ⭐⭐⭐⭐ 比 Comet 謹慎,但仍需授予 AI 權限
需要大量自動化 ⭐⭐⭐ 功能需付費,且不如 Comet 豐富
預算有限 ⭐⭐⭐ 基本功能免費,但進階功能要錢
企業用戶 ⭐⭐⭐ Business 方案尚未成熟

對於已經習慣使用 ChatGPT 的用戶來說,Atlas 幾乎是無縫接軌的選擇。你可以將在 ChatGPT 中累積的對話記憶直接帶到瀏覽器中使用,所有的個人化設定和偏好都能延續。更實用的是 Atlas 支援從現有瀏覽器匯入書籤、儲存的密碼和瀏覽歷史,讓轉換過程變得輕鬆。OpenAI 特別強調這個匯入過程是安全且私密的,所有資料都會加密處理。對於經常需要進行資料搜集和研究的用戶,例如學生、研究人員、內容創作者,Atlas 的側邊欄和記憶功能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你不再需要在多個應用程式之間切換,也不用擔心忘記曾經看過什麼重要資訊。AI 會記住一切,並在適當的時候提醒你。但 Atlas 目前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只有 macOS 版本,Windows、iOS 和 Android 版本還在開發中。其次如果你不願意付費,就無法使用最強大的代理功能。對於需要大量郵件自動化或多工處理的專業用戶來說,Comet 的免費方案可能更具吸引力。而對於那些對 AI 瀏覽器仍持懷疑態度,或是特別注重私隱的用戶,傳統的 Chrome 或 Safari 配合獨立的 ChatGPT 使用,可能是更謹慎的選擇。

商業模式的考驗與機會

Atlas 的推出,本質上是 OpenAI 試圖將自己從一個「AI 工具提供商」轉型為「AI 平台」的戰略布局。在過去一個月內,OpenAI 密集發布了多項產品:ChatGPT Pulse 提供主動式資訊推送、Sora 應用程式進軍影音創作、與 Spotify 和 Zillow 等第三方服務整合、與 Etsy 合作讓用戶直接在 ChatGPT 內購物。Atlas 只是這個宏大計劃中的一環。

OpenAI 的野心顯而易見:它不只想做一個瀏覽器,而是要創造一個以 AI 為中心的全新作業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用戶不再需要安裝各種獨立的應用程式,而是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讓 AI 去調用各種服務和資源。瀏覽器只是這個願景的起點,最終目標是讓 AI 成為人們使用所有數位服務的統一介面。這個願景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Atlas 能否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目前 OpenAI 透過訂閱制來獲取營收,但這種模式的規模化能力有限。

未來 Atlas 可能會引入更多元的商業模式,例如與電商平台的分潤合作、為企業客戶提供特製解決方案,甚至可能像 Google 一樣發展廣告業務。不過考慮到 OpenAI 目前的品牌定位和用戶期待,任何商業化的嘗試都需要格外謹慎,避免損害用戶體驗和品牌形象。

誰會是 AI 瀏覽器時代的贏家與輸家?

Atlas 和 Comet 等 AI 瀏覽器的出現,不僅是技術創新,更可能重塑整個網路生態系統的權力結構。這場變革的影響將波及瀏覽器市場、廣告產業、內容創作者,乃至整個數位經濟。讓我們先透過一個對照表,快速掌握 AI 瀏覽器對各方利益關係人的影響:

利益關係人 傳統模式 AI 瀏覽器衝擊 因應策略
Google Chrome 68% 市場佔有率搜尋廣告年收入 1,500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兆元) 查詢繞過搜尋引擎AI 摘要降低點擊率至 1%網站流量可能減少 25% 整合 Gemini AI在 AI Overview 中加入廣告強化產品生態系統
廣告業 搜尋引擎行銷(SEM)搜尋引擎最佳化(SEO) 傳統 SEO 失效廣告曝光機會減少 發展「AI 模型最佳化」尋求原生整合機會
媒體出版商 依賴搜尋流量廣告營收模式 流量大幅下降廣告收入銳減 與 AI 平台合作提供獨特深度內容發展訂閱模式
企業用戶 員工手動處理任務 AI 代理自動化工作流程 制定 AI 使用政策投資特製解決方案
內容創作者 透過原創內容吸引流量 資訊被 AI 摘要原始網站連接減少 提供 AI 難以取代的價值最佳化內容可被 AI 理解

Google 的「搜尋霸權」面臨威脅

首當其衝的是 Google。Chrome 瀏覽器掌握全球約 68% 市場佔有率,是 Google 搜尋引擎的主要入口。超過 90% 的全球搜尋流量透過 Google 進行,而搜尋廣告每年為 Google 帶來超過 1,500 億美元(約港幣 1.17 兆元)的收入。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邏輯很簡單:你搜尋得越多,看到的廣告就越多,Google 賺的錢就越多。但 AI 瀏覽器正在改變這個遊戲規則。當用戶在 Atlas 或 Comet 中提問時,他們得到的是直接的答案,而不是一長串搜尋結果和廣告。Perplexity 目前每月處理超過 7.8 億次查詢,OpenAI 的 ChatGPT 則擁有每週超過 5 億的活躍用戶。如果這些用戶中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轉向使用 AI 瀏覽器進行日常查詢,對 Google 的廣告業務來說都可能造成顯著影響。東北大學的媒體創新教授 John Wihbey 指出,Google 目前正面臨一個矛盾的處境。

Google 自己也在搜尋結果中大量使用 AI Overview(AI 摘要),試圖讓用戶停留在 Google 的頁面上。但這樣做卻可能「蠶食自己的營收來源」,因為用戶不再點擊連結到其他網站,而那些網站才是 Google 廣告真正獲利的地方。Pew Research Center 的研究顯示,當搜尋結果中出現 AI 摘要時,只有 1% 的用戶會點擊連結到原始網站,這意味著網站流量可能下降高達 25%。不過 Google 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作為 Alphabet 旗下的企業,Google 擁有龐大的產品矩陣,包括 YouTube、Gmail、Google Drive 等超過 250 個服務。Google 可以將 AI 功能整合到這些產品中,建立一個更難被取代的生態系統。而且 Google 在廣告技術和用戶數據方面累積了數十年的優勢,這些都是新進者短期內難以複製的。儘管面臨挑戰,Google 2025 年第一季的廣告營收仍達到 669 億美元(約港幣 5,218.2 億元),年增 8.5%,顯示其核心業務依然強勁。但長期來看,如果搜尋行為真的被 AI 對話取代,Google 必須找到新的商業模式來適應這個變化。

廣告業迎新規則:從 SEO 到 AI 模型最佳化

對於廣告產業來說,AI 瀏覽器帶來的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傳統的搜尋引擎行銷(SEM)和搜尋引擎最佳化(SEO)可能會逐漸失去效用,因為用戶不再透過搜尋引擎找資訊。但新的機會也在浮現:品牌可能需要學習如何讓 AI 在回答用戶問題時「推薦」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這將催生一個全新的產業:AI 模型最佳化(類似於 SEO,但針對 AI 模型)。企業需要確保當 AI 被問到相關問題時,會提及他們的品牌和產品。這種「原生整合」的廣告形式,可能比傳統橫幅廣告更有效,但也更難掌控。行銷專家指出,如果用戶透過代理工具繞過傳統搜尋引擎,行銷預算可能會從 Google Ads 轉向在 AI 平台內的原生整合。Perplexity 估值已達 180 億美元(約港幣 1,404 億元),其商業模式正是基於高額訂閱費(每月 20 美元(約港幣 HK$156)到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和與裝置製造商的預裝合作。如果 Comet 能成功與 Apple 或 Samsung 達成協議,讓瀏覽器預裝在新裝置上,它就能繞過 Chrome 的壟斷地位,建立自己的分發渠道。

媒體與創作者的價值重構

對於內容創作者和媒體來說,AI 瀏覽器帶來的影響更加深遠。流量減少意味著廣告收入下降,這對依賴廣告維生的網站構成生存威脅。當用戶看到 AI 摘要後幾乎不會點擊原始來源,這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 AI 可以直接回答問題,為什麼還需要連接原始網站?但這也迫使內容創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定位。單純提供資訊的內容可能會被 AI 取代,但提供獨特觀點、深度分析、娛樂價值或社群互動的內容,仍然難以被取代。一些前瞻性的媒體已經開始調整策略,例如 Perplexity 與《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合作,透過 Comet 瀏覽器提供免費試閱,讓媒體接觸新的讀者群,同時確保內容能被 AI 正確引用。網站經營者未來可能需要學習「AI 模型最佳化」,就像今天的 SEO 一樣,讓內容更容易被 AI 理解和推薦。

企業自動化機遇與安全挑戰

對於企業來說,AI 瀏覽器開啟了新的可能性。員工可以使用 AI 代理來自動化許多繁瑣的任務,例如填寫表單、搜集市場情報、安排會議等等。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安全挑戰。企業需要建立 yeni 政策和工具,來管理員工使用 AI 代理的行為,確保敏感資料不會外洩。Atlassian 以 6.1 億美元(約港幣 47.58 億元)收購 The Browser Company 的舉動,正是看準了企業市場的潛力。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針對企業需求特製的 AI 瀏覽器,整合專案管理、協作工具和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AI  瀏覽器已打開潘朵拉盒子

站在更宏觀的視角來看,AI 瀏覽器的出現可能標誌著「瀏覽器」這個概念本身的終結。當 AI 能夠理解你的意圖、預測你的需求、自動執行複雜任務時,你還需要「瀏覽」網頁嗎?也許未來的網路體驗會更像是與一個全知全能的助理對話:你說出需求,AI 幫你完成所有步驟,最後只呈現結果。這種轉變將深刻改變我們與資訊、與網路的關係。過去網路是一個需要我們主動探索的空間;未來網路可能變成一個由 AI 為我們策展的資訊流。這既令人興奮,也令人憂慮。我們會不會因此失去探索的樂趣?會不會被困在 AI 為我們建造的資訊繭房中?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無論如何,變革已經開始。

Atlas 和 Comet 只是開端,未來還會有更多的 AI 瀏覽器出現。這場競賽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十年我們如何使用網路、如何獲取資訊、如何與數位世界互動。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這意味著更便利的體驗,但也需要學習如何與 AI 共存,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私隱和安全。對於科技產業來說,這是一場關於未來話語權的爭奪戰。誰掌握了 AI 瀏覽器,誰就掌握了用戶的注意力和數據,進而掌握了數位經濟的命脈。Google、OpenAI、Perplexity,以及未來可能加入戰局的 Apple、Microsoft 和其他玩家,都在為這個未來而戰。而最終的贏家,不僅取決於技術的優劣,更取決於誰能建立起用戶的信任,誰能在創新與安全、便利與私隱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Atlas 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款瀏覽器最終能否成功,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有一點是確定的:AI 瀏覽器已經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網路世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參考資料來源
OpenAI – Introducing ChatGPT Atlas
TechCrunch – OpenAI launches an AI-powered browser: ChatGPT Atlas
Perplexity – Introducing Comet: Browse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Perplexity – The Internet is Better on Comet
The Hacker News – CometJacking: One Click Can Turn Perplexity’s Comet AI Browser Into a Data Thief
TIME – The Perils of AI Browsers
Atlassian – Welcoming The Browser Company to Atlassian
TechCrunch – Atlassian to buy Arc developer The Browser Company for $610M
WebProNews – AI Browsers Challenge Google: SEO Strategies for Marketers in 2025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How will Google’s AI Overview impact its ad revenue?
The Drum – When AI is the interface: why OpenAI, Google and Meta are racing to control the next browser
The Keyword – Google ad revenue hits $66.9 billion in Q1 2025
Augment – Can AI Browsers Challenge Google Chrome’s Dominance
Marketing Dive – Google’s ad revenue growth turns sluggish as industry clouds gather
The Register – How Google profits even as its AI summaries reduce web ads

read more
應用方案最新產品資訊保安

水凝膠防偽革命:締造價值 4,000 億美元市場的「分子指紋」新標準


水凝膠防偽革命:締造價值 4,000 億美元市場的「分子指紋」新標準

水凝膠防偽革命:締造價值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 市場的「分子指紋」新標準 一項突破性的導電水凝膠技術正改寫全球防偽產業規則。科學家開發出名為「區域組裝交聯」(Regional Assembly Crosslinking, RAC) 的製程,能在分子層級創造出無法複製的獨特識別系統,為醫療植入物、半導體晶片 甚至日常商品提供如同「物理指紋」般的安全保障。

這項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的研究,利用聚吡咯 (PPy) 與聚苯乙烯磺酸 (PSS) 兩種高分子材料,在電場刺激下形成數千個不規則微區,構建出可產生超過 10¹⁹ 組挑戰 — 回應對的加密裝置 。這項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材料源頭就難以仿造的終極解決方案,其商業應用潛力、市場衝擊及對供應鏈安全的長遠影響備受關注。

物理不可複製技術:比傳統防偽高出 10⁹ 倍的安全等級

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利用材料製造過程中的自然隨機性,創造出連製造商自己都無法複製的獨特識別碼。當研究團隊將聚吡咯與聚苯乙烯磺酸混合並施加電場時,這兩種高分子會在水凝膠中自發形成數千個微觀區域,每個區域的「離子-電子轉換接點」都具有獨特電性特徵。香港中文大學的類似研究顯示,即使採用先進的 AI 與機器學習演算法攻擊這類物理不可複製函數 (PUF) 系統, 成功率也僅有 50-60%,基本等同於隨機猜測。更驚人的是,暴力破解一個 108 位元的 PUF 程式碼需要 10¹⁶ 年。研究團隊以 8×8 格的電脈衝組合進行測試,可能的輸入變化達到 2⁶⁴ 種,即使重複輸入相同電脈衝 1,000 次,輸出回應的一致性仍高達 99% 以上。

這種物理層級的安全性徹底超越傳統數碼加密方法。產業專家指出,PUF 技術的關鍵優勢在於「不可複製性」—— 每個生成的加密金鑰都與晶片的物理結構天然綁定,即使從製造偏差角度也幾乎不可能複製。相較於需要額外安全儲存機制的傳統方案,PUF 技術顯著降低硬件 成本與製造開銷,同時在標準環境條件下的金鑰重現錯誤率通常低於 1%。水凝膠版本的 PUF 更具革命性,因為其非線性與高度不可預測的內部動態結構,讓 Transformer 等尖端機器學習模型在分析數千個樣本後仍無法準確建模。

兆美元商機:防偽市場的典範轉移時刻

根據 Consegic Business Intelligence 於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市場研究,防偽技術市場規模預計從 2024 年的 1,738 億美元(約港幣 1.36 兆元) 成長至 2032 年的 4,088 億美元(約港幣 3.19 兆元)。更聚焦的領域展現更驚人數字:防偽包裝技術市場在 2024 年為 1,546 億美元(約港幣 1.21 兆元) ,預計 2034 年將躍升至 4,506 億美元(約港幣 3.51 兆元)。醫療領域的威脅尤其嚴峻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2025 年 5 月報告指出,全球假貨貿易額已達 4,670 億美元(約港幣 3.64 兆元) ,其中假藥對消費者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人工智能驅動的防偽解決方案正快速滲透各產業。市場分析顯示,AI 輔助系統能分析產品影像、識別模式並與驗證資料庫 比對,以高精準度檢測偽造品。然而水凝膠技術提供的物理層級保護是 AI 軟件方案無法比擬的—— 它將安全機制嵌入材料本身,而非依賴外部數據 驗證。製藥產業尤其迫切需要這類解決方案,假藥檢測裝置市場預計從 2025 年的 17.4 億美元(約港幣 135.7 億元) 成長至 2030 年的 22.9 億美元(約港幣 178.6 億元)。

跨產業應用藍圖:從晶片到智慧包材的全方位部署

水凝膠防偽技術的應用場景遠超傳統想像,橫跨半導體、醫療、消費性電子與物流等領域。在汽車產業,PUF 技術已被整合至電子控制單元 (ECU) 與安全模組,為車輛零組件提供獨特且不可複製的身分識別。醫療裝置領域同樣關鍵,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開發出針對無線、無電池超微型植入物的雙因子驗證協定,透過外部裝置的特定移動模式實現安全存取 。這類技術與水凝膠 PUF 相輔相成, 能有效防範密碼竊取並確保僅有近距離授權裝置 可存取植入物。

可撓式電子與穿戴裝置市場為水凝膠技術提供了另一個黃金機會。智慧包裝領域正經歷技術革命,整合 RFID 標籤、QR 碼與物聯網感應器 的解決方案能提供即時追蹤 、防偽驗證與消費者互動。研究團隊強調,聚吡咯與聚苯乙烯磺酸均為成本相對低廉的材料,搭配僅需基本電壓控制與雷射 圖樣技術的製程,不需複雜半導體製程即可實現大規模生產。這種低成本高安全性的特徵,使其特別適合需要大量防偽標籤的快消品與物流產業。

技術挑戰與產業化路徑: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後一里路

水凝膠防偽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需克服多項挑戰才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極端環境下的穩定性是首要考驗—— 研究團隊坦言,長期使用後的性能變化仍需在實際產業情境中驗證。導電高分子水凝膠在生物環境中的重複電刺激下能否維持性能,以及耐候性能否滿足戶外應用需求,都是待解問題。產業專家指出,實施先進防偽技術的初期高成本,以及需持續創新以領先不斷演進的偽造手法,構成主要障礙。

然而 多項技術進展正加速產業化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的碳奈米管 PUF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工作將聚焦於調整製造流程以適應工業級光刻技術,實現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CMOS) 整合,將類比前端與數碼 邏輯嵌入單一晶片。水凝膠團隊計畫探索將材料直接嵌入不同產品中,進一步改善 耐候性與導電效能。認證技術的演進趨勢也支援此方向 — 2025 年產業調查顯示,無密碼驗證、生物辨識與多因子認證正成為主流,物理層級的硬件安全原語需求持續上升。

策略啟示:企業如何佈局下一代防偽生態系統

對於面臨供應鏈安全威脅的企業而言,水凝膠防偽技術代表著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嵌入安全的典範轉移。首先高價值產品製造商應評估將物理不可複製函數整合至核心零組件的可行性,特別是醫療器材、汽車電子與高階 消費性電子領域。這除了能提升品牌保護,也 能減少詐欺、強化消費者安全。其次企業應關注供應鏈端到端的可追溯性—— 美國《藥品供應鏈安全法》等法規要求在包裝層級進行電子可互操作的序列化數據 交換, 每個供應鏈節點都必須在轉移所有權前驗證真偽。

資料來源: INSIDE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Consegic Business Intelligence Towards Packaging 香港中文大學

 

read more
人工智能應用方案

WhatsApp 明年起封殺 OpenAI 及 Perplexity 等 AI 聊天 Bot 連接 API 30 億用戶 AI 戰場規則改寫

Meta 封殺第三方 AI 助手:WhatsApp 成 30 億用戶的獨家 AI 戰場 Meta 於 2025 年 10 月 18 日宣布修訂 WhatsApp 商業 API 政策,將於 2026 年 1 月 15 日起全面禁止通用型 AI 聊天機械人在其平台上運作,此舉直接衝擊 OpenAI、Perplexity、Luzia 及 Poke 等 AI 公司,使 Meta AI 成為這個擁有超過 30 億月活躍用戶平台上唯一的通用 AI 助手。這項政策轉變除了重新定義全球最大即時通訊平台的 AI 生態,更突顯科技巨頭在 AI 時代如何透過平台控制權鞏固市場主導地位。本文將分析 Meta 此舉背後的商業邏輯、對 AI 產業的衝擊,以及企業應如何因應這場平台規則的重大變革。

政策轉向的核心動機 收入與控制權的雙重考量

Meta 在更新的商業 API 條款中新增「AI 提供者」專門條款,明確規定「人工智能或機器學習技術的提供者和開發者,包括但不限於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 AI 平台、通用型 AI 助手等技術,嚴格禁止直接或間接存取或使用 WhatsApp 商業解決方案,當這些技術作為主要(而非附帶或輔助)功能時」。Meta 發言人向 TechCrunch 確認,這項政策變更不影響使用 AI 提供客戶服務的企業,例如旅遊公司的客服機械人仍可繼續運作。

從財務角度分析,WhatsApp Business API 是 Meta 重要的營收引擎,該公司透過不同訊息模板(行銷、實用、驗證和支援)向企業收費。Mobile Ecosystem Forum 估計,Meta 的 WhatsApp 付費訊息收入在 2025 年可能達到 25 億至 28 億美元(約港幣 195 億至 218.4 億元),雖然部分外部分析師預測可達 60 億至 70 億美元(約港幣 468 億至 546 億元),但這些預測被認為過於樂觀。Meta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在 2025 年第一季財報會議中強調:「WhatsApp 現在擁有超過 30 億月活躍用戶,在美國有超過 1 億人使用且快速增長。商業訊息應該成為我們業務的下一個支柱」。

然而通用型聊天機械人在現有 API 設計中並無相應收費機制,這意味著這些服務雖然產生大量訊息流量、消耗平台資源,卻未能為 Meta 帶來直接收入。行業觀察家在 LinkedIn 指出:「這是典型的平台策略——建立生態系統、讓其他公司創新、然後在用戶群建立後切斷它們。Meta 不是在保護用戶,而是在保護分銷權。控制渠道,就能控制敘事」。

 

受影響企業的困境與市場重組

OpenAI 於 2024 年 12 月在 WhatsApp 推出 ChatGPT 服務,用戶可透過添加電話號碼 +1 (800) 242-8478 與 AI 助手互動,功能包括回答查詢、理解媒體檔案、回應語音訊息及生成圖像。Perplexity 則在 2025 年 4 月推出 WhatsApp 機械人,以其準確、即時且附帶資料來源的回答特色吸引用戶。拉丁美洲市場的 AI 聊天機械人 Luzia 獲得 Khosla Ventures 支援,而 Poke 則得到 General Catalyst 投資,這些公司都將 WhatsApp 作為接觸數十億用戶的核心渠道。

這些服務的運作模式確實為 WhatsApp 帶來「意料之外的使用案例」,Meta 表示這些通用聊天機械人產生的訊息量對系統造成極大負擔,並需要公司未準備好的不同類型支援。PC Magazine 報導稱,第三方聊天機械人將於 2026 年 1 月 15 日起被禁止,Meta AI 將成為 WhatsApp 上唯一剩餘的通用聊天機械人。受影響的企業現在面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尋找替代方案,這對已投入大量資源開發 WhatsApp 整合的 AI 公司構成重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專用的 AI 客服機械人不受此政策影響——航空公司的航班狀態回應系統、電商品牌的訂單處理機械人、旅遊公司的自動化支援代理等,只要 AI 功能屬於「附帶或輔助」而非主要功能,仍可繼續在 WhatsApp 上運作。這種區分標準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 Meta 手中,條款明確寫明「由 Meta 全權決定」。

AI 市場競爭格局與反壟斷隱憂

全球 AI 聊天機械人市場正處於高速成長期,Market.us 預測市場規模將從 2023 年的 64 億美元(約港幣 499.2 億元)以 年複合成長率 26.4% 擴張至 2033 年的 666 億美元(約港幣 5,194.8 億元)。Grand View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2024 年市場價值為 77.6 億美元(約港幣 605.28 億元),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272.9 億美元(約港幣 2,128.62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23.3%。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Meta 對 WhatsApp 平台的封鎖措施實際上消除了競爭對手接觸其 30 億用戶基礎的機會。

這項政策推出的時機值得關注——Meta 目前正面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的反壟斷訴訟,指控其透過收購 Instagram 和 WhatsApp 非法壟斷社交網絡市場。2025 年 4 月至 5 月的審判中,FTC 提出數百份內部檔案,試圖證明 Meta 購買這些平台是為了消除潛在威脅。Meta 內部簡報曾將 WhatsApp 形容為「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競爭威脅之一」,因為開發者「日益進入核心社交網絡產品領域,對我們的主要產品構成直接威脅」。

華爾街分析師對 WhatsApp 貨幣化進展表示樂觀,美國銀行在最新報告中將 Meta 的 2026 年每股盈餘預測上調 4%,理由是 WhatsApp 貨幣化速度超出預期。Evercore ISI 預測,如果 Meta 成功整合支付功能,WhatsApp Business 的商品總值可能在 2027 年超越 Instagram Shop。然而這些財務前景的實現,是建立在 Meta 對平台生態系統的絕對控制之上。

企業應對策略與未來趨勢

對於依賴 WhatsApp 接觸客戶的企業而言,現在是重新評估 AI 整合策略的關鍵時刻。使用 AI 進行有限任務的企業——如客戶支援、旅遊預訂或訂單處理——可以繼續透過 WhatsApp Business API 運作。然而將通用 AI 助手作為主要服務提供的公司,則必須尋找替代分銷渠道。

AI 聊天機械人服務提供商可考慮的替代方案包括:直接透過網頁應用程式提供服務、整合至 Telegram 或 Signal 等其他即時通訊平台、開發獨立的流動應用程式,或與企業合作將 AI 能力嵌入特定業務流程中。McKinsey 的研究指出,生成式 AI 對生產力的影響可能為全球經濟增加數兆美元(約港幣數十兆元)價值,這意味著市場對 AI 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會因單一平台的封鎖而消失。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這次事件突顯了平台依賴風險。建立在第三方平台上的業務模式始終面臨政策變更的不確定性,尤其當平台營運商本身也是競爭對手時。企業在設計 AI 策略時應採取多元化 approach,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分銷渠道,同時密切關注各平台的政策動向和反壟斷監管發展。

Meta 此次政策調整預示著 AI 平台競爭進入新階段——科技巨頭不再滿足於提供基礎設施,而是要透過垂直整合掌控從平台到應用的完整價值鏈。對中小型 AI 企業來說,如何在巨頭主導的生態系統中找到生存空間,將是未來 3 至 5 年的核心挑戰。

資料來源: TechCrunch The Economic Times PC Magazine Mobile Ecosystem Forum Market.us

read more
人工智能應用方案

(有片) Anthropic 推出 Claude Skills:超越傳統 RAG 企業 AI 自動化進入模組化時代

Anthropic 於 2025 年 10 月 16 日推出全新 Skills 功能,這項創新讓 Claude AI 能夠根據任務需求,自動載入專業指令、劇本和資源檔案。這標誌著企業 AI 應用從一次性提示詞,轉向可重複使用的專業知識包裝,企業現可將領域專業知識打包為 Skills 模組,在整個組織內持續使用。此舉被業界視為 AI Agent 技術的重大突破,預計將重塑企業工作流程自動化的格局。本文將分析 Skills 如何解決企業 AI 應用難處、領先企業的實際應用案例、與競爭對手 OpenAI 的差異化策略,以及這項技術對未來工作模式的深遠影響。

革命性架構 漸進式揭示機制讓 AI 更聰明更省成本

Skills 採用 Anthropic 稱為「漸進式揭示」(progressive disclosure) 的架構設計——Claude 最初只看到技能名稱和簡短描述,然後根據任務自主決定載入哪些技能,僅存取當下所需的特定檔案和資料。這種設計與傳統的檢索增強生成 (RAG) 方法截然不同。

Anthropic 技術團隊成員 Mahesh Murag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解釋:「與 RAG 不同,Skills 依賴簡單工具讓 Claude 管理和讀取檔案系統中的檔案。Skills 可以包含無限量的上下文來教導 Claude 如何完成任務或一系列任務,因為 Skills 基於代理能夠自主且智能地導航檔案系統和執行程式碼的前提。」

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可組合性 (composability)。多個技能可以自動堆疊處理複雜工作流程。例如 Claude 可能同時調用公司的品牌指南技能、財務報告技能和簡報格式技能來生成季度投資者簡報,在所有三者之間協調而無需人工干預。

與競爭對手相比,Anthropic 將 Skills 定位為有別於 OpenAI 的 GPTs 或 Microsoft 的 Copilot Studio 的產品。Murag 表示:「Skills 結合漸進式揭示、可組合性和可執行程式碼打包在市場上是獨一無二的。雖然其他平台需要開發者建立自訂腳手架,但 Skills 讓任何人,無論是否具備技術背景,都能通過將程序性知識組織到檔案中來創建專業代理。」

企業實戰驗證 工作效率提升 8 倍的秘密

領先企業已開始部署 Skills 並取得顯著成效。Rakuten (樂天) 集團 AI 總經理 Yusuke Kaji 表示:「Skills 簡化了我們的管理會計和財務工作流程。Claude 處理多個試算表、捕捉關鍵異常並使用我們的流程生成報告。過去需要一天的工作,我們現在一小時內就能完成。」這代表特定工作流程生產力提高 8 倍,這正是企業對 AI 投資回報率的具體要求。

Box 公司 AI 負責人 Yashodha Bhavnani 指出:「Skills 教會 Claude 如何處理 Box 內容。使用者可以將儲存的檔案,轉換為遵循組織標準的 PowerPoint 簡報、Excel 試算表和 Word 文件,節省數小時工作。」

Canva 計劃將 Skills 整合到自身 AI Agent 工作流程中。Canva 生態系統總經理 Anwar Haneef 表示:「Canva 計劃利用 Skills 來特製代理並擴展其功能。這為將 Canva 更深入整合到代理工作流程中開闢了新途徑,幫助團隊捕捉獨特上下文,並輕鬆創造令人驚嘆的高品質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 Canva 員工對 Claude 的需求迅速超過供應,公司內部出現「人們懇求獲得 Claude 帳號,真的是在懇求」的現象。Canva 產品經理 Garrett 表示:「我們覺得 Claude 是為企業優先創建的,具備我們真正關心的所有功能。」

 

技術門檻與安全考量:企業部署的關鍵因素

Skills 功能雖然強大,但也帶來治理和控制方面的重要問題。由於該功能允許 AI 在沙盒環境中執行任意程式碼,Anthropic 建立了管理控制機制,允許企業客戶在組織層級管理存取權限。Murag 表示:「企業管理員通過管理設定控制 Skills 功能的存取權限,他們可以啟用或停用存取並監控使用模式。」

實際部署中,93% 的 IT 領導者已實施 AI Agent 或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實施。然而 80% 的企業 IT 領導者報告在採用過程中面臨重大挑戰。最大障礙是資料整合,將 AI Agent 與現有工具和系統連接仍然是一個複雜且耗時的過程。

Palo Alto Networks 工程總監 Gunjan Patel 表示:「Anthropic 比其他大型語言模型更優先考慮安全性。他們在每次會議中都討論安全影響。作為最大的網絡安全公司,這對我們來說是件大事。」該公司已讓 2,500 名開發人員使用 Claude,計劃達到 3,500 人。初級開發人員在 Claude 協助下完成整合任務的速度提高 70%。

未來展望:從輔助工具到企業神經系統

Skills 的推出標誌著企業 AI 應用進入新階段,從被動工具轉變為主動協作夥伴。Anthropic 的願景是,隨著模型智能持續提升,將朝向具備自身檔案系統和運算環境的通用代理發展。

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三大轉變:

一、從專案制到平台化

Skills 讓 AI 知識可以沈澱、版本管理和團隊共享,而非每次重新開始。這類似於 DevOps 革命如何改變軟件開發流程。

二、從單點應用到生態整合

Skills 的可組合性使不同專業領域的 AI 能力可以無縫協作,形成企業級的「AI 能力圖譜」。這對打破組織孤島、促進跨部門協作具有深遠意義。

三、從成本中心到價值引擎

隨著Skills在Claude apps、Claude Code和API全面推出,這項技術將如何重塑知識工作的本質 ? 企業是否準備好擁抱這個AI能力可以像軟體模組一樣被打包、分享和組合的新時代?答案將在實踐中逐步揭曉。

 

資料來源:Anthropic
資料來源:VentureBeat
資料來源:Gartner
資料來源:Grand View Research
資料來源:Anthropic Enterprise Case Studies

read more
人工智能應用方案

Wati Astra AI – 香港首個 WhatsApp Business 廣東話 AI 語音對話方案 分析對話優先處理最具潛力客群

在發布會上 Wati 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楊志光 (Ken) 開門見山地拋出一個數據分析:「如果一個客戶提出問題,公司卻未能迅速回覆,可能有 60% 至 70% 的人會放棄購買。對公司而言,這也代表 80% 的生意可能因此徒勞無功。」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這間服務全球 180 個國家、超過 14,000 間企業、每年處理逾 10 億條訊息的對話式 AI 平台,從實戰中提煉出的真實數據。作為香港首個及唯一獲 Meta Premier 級別認證、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 WhatsApp Business Solution Partner,Wati 深知一個讓所有行政總裁夜不能寐的真相:在這即時回應決定成敗的時代,溝通效率低下正無聲無息地吞噬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客戶。

但更令人警醒的問題是,傳統客服模式不但未能解決困境,反而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人力成本高昂、回覆速度緩慢、服務質素不穩、無法 24 小時覆蓋——這個被視為「成本中心」的部門,似乎注定只能是企業損益表上的一道減法。

直到代理式人工智能 (Agentic AI) 的出現,才徹底改寫了這個故事。

戰略轉折 從成本黑洞到增長引擎

楊志光提出一個顛覆性觀點:「傳統上,客服中心被視為成本中心 (Cost Center)。但透過最新的 AI 技術,我們能將其轉化為增長的驅動力,Wati 對於第四季將推出的新功能感到非常興奮。」這除了是技術升級,更是商業邏輯的根本轉變。

Wati 在 10 月 16 日正式推出的 Astra AI,是香港首個於 WhatsApp Business 平台實現 AI 語音對話的解決方案,支援 50 種語言,包括廣東話。但這只是表象,其背後的戰略意義在於,它將企業與客戶的每一次對話,從被動的「成本支出」,轉化為主動的「價值創造」。這套系統不只回答問題,而是在每一個接觸點上識別商機、培育潛在客戶、促成交易,最終驅動業務增長。

要理解這個轉變的威力,我們需要跟隨一個典型客戶從發現、互動、購買到售後的完整旅程,看看 Wati 如何在每一步解決企業關鍵不足之處。

從廣告點擊到對話開始 3 至 5 分鐘的致命浪費

故事從客戶看到廣告那刻開始。Wati 大中華區總經理關文傑 (Dylan Kwan) 生動地描繪了傳統數碼廣告的荒謬處境:「你按下網頁連結,然後要尋找『關於我們』,卻完全找不到,可能要滑到最底才發現,之後再找到電話號碼。你還要複製號碼,或記下號碼,再切換到 WhatsApp 輸入,整個過程非常繁瑣。」

這個過程需要 3 至 5 分鐘,而在這關鍵的幾分鐘裡,潛在客戶可能已經轉向競爭對手。更令人沮喪的是,企業已經為這個廣告點擊付費,卻在最後一哩路功虧一簣。關文傑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已經支付了廣告費給 Google,卻浪費了一個潛在客戶。」

Wati 與 Google 合作推出的 Click-to-Message 廣告,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當客戶點擊廣告,系統即時將他們導向 WhatsApp 對話,無需跳轉、記憶或搜尋。更關鍵的是這些對話數據會回傳至 Google 廣告平台,讓企業的每一筆廣告投資都能持續改良。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帶來了近 20% 的轉換率提升。

即時回應背後的智能 超越速度,實現理解

當客戶進入對話環節,他們遇到的不再是傳統那種需要按鍵選擇、讓人沮喪的 IVR 系統,也不是只能機械式配對關鍵字的舊式聊天機械人。Astra AI 代表了品質的飛躍。

在發布會展示的旅遊業務場景中,客戶只需用自然語言表達「想去日本旅遊」,AI 助理便能即時理解需求、詢問出發日期和預算、推薦合適套餐、提供報價,甚至完成預訂——整個過程流暢自然,彷彿與真人對話。楊志光強調的不是技術炫技,而是商業現實:「傳統客戶做資料搜集可能要花一兩個小時,但那段時間,客戶早就去其他地方完成預訂了。」

但 Astra AI 的價值遠不止於速度。Wati 聯合創辦人兼營運總監何思穎 (Bianca) 點出更深層的商業邏輯:「Astra AI 透過深入分析客戶的查詢與互動,精準評估需求並為潛在客戶評分,幫助企業優先處理最具潛力的客群。」這意味著系統不只被動回答,而是主動識別哪些客戶最有可能成交,哪些需求最具價值。數據顯示,這個智能評分功能讓潛在客戶審查效率提升了 10%。

更重要的是全天候覆蓋的能力。超過 500 個網站已採用 Astra AI,讓企業在辦公時間以外也能捕捉商機。當競爭對手的客服在晚上 11 點已經下班,你的 AI 助理仍在為潛在客戶提供專業建議、培育購買意願。這不是削減成本,而是拓展收入邊界。

對於那些需要人工介入的複雜查詢,Wati 與香港電訊 (HKT) 合作推出的 WhatsApp 通話功能提供了完美的接力。關文傑解釋這個功能的重要性:「以往大家與保險公司、醫療集團用 WhatsApp 對話時,因為企業版本一直不支援通話功能,只能使用文字訊息。如果文字未必能解決問題,你肯定會想即時與對方通電話溝通。」這個 Meta 最近才開放的企業通話功能,配合 HKT 在廣東話 AI 的優勢,甚至能進行情緒分析:當系統偵測到客戶情緒激動或投訴內容,會即時通知管理層介入處理。

Demo 影片 (按 Play 播放)

交易的最後一哩 30 秒的無縫支付

但即使有了完美的對話,如果支付環節出現摩擦,一切努力仍可能前功盡廢。關文傑以內地經驗為例:「如果大家曾在內地消費,就會知道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可以在聊天視窗內即時結賬,直接完成支付。」這種無縫體驗在香港一直是空白,直到 Wati 與 KPay 的合作出現。

「Wati Pay powered by KPay」讓客戶能在 WhatsApp 對話中直接完成交易。關文傑在現場演示中展示,從瀏覽產品目錄 (Catalog)、加入購物車到完成支付,整個流程僅需 30 秒。支援的支付方式包括 PayMe、微信支付、支付寶、Visa、MasterCard 和銀聯,涵蓋了香港消費者的主要支付習慣。

這個看似簡單的整合,帶來的商業價值超乎想像。關文傑透露:「我們五週年活動有 200 多位來賓,當中約有 20 至 30 間商戶即時表示有興趣,這完全顛覆了他們對購物體驗的想像。」這些商戶過去只能羨慕內地的便捷支付體驗,現在終於能在本地市場實現同樣流暢的購物流程。而對於已經使用 KPay 的近 70,000 家香港商戶來說,這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銷售渠道能無縫接入現有系統,無需重複記帳或對帳。

針對企業普遍擔心的支付安全問題,關文傑強調 Meta 官方認證的重要性:「我們會和客戶一起申請 Meta 商業認證,以獲得綠剔標誌。此外,系統有許多機器學習方式阻止垃圾訊息,消費者也可以舉報商家,平台會自動識別和封鎖。」這種多重保障機制,為這個新興的交易模式建立了信任基礎。

內部效率的倍增 讓 AI 成為最佳戰友

當 AI 在前線捕捉商機、培育客戶時,企業內部團隊需要一個強大的助手來處理這些湧入的高品質線索。這就是 AI Co-Pilot 的價值所在。

這個 9 月推出的功能並非要取代人,而是讓人變得更強大。楊志光描繪了一個典型場景:「AI 會即時將對話摘要提供給公司的銷售人員,讓他們可以專注跟進,這演變成人機協作,能大量增加效能和收入。」銷售人員不再需要從頭閱讀冗長的對話記錄,AI 已經提煉出關鍵資訊:客戶問了什麼、對什麼感興趣、處於購買旅程哪個階段,以及最佳跟進策略是什麼。

這種人機協作模式還包括多語言即時翻譯 (讓香港企業輕鬆服務國際客戶)、智能回覆建議 (基於歷史成功案例提供最佳回應範本),以及對話摘要 (快速掌握客戶需求)。這不只是簡單的效率提升,而是讓每個客服人員都能發揮出頂尖銷售的水平。

個案實證  如何用 Wati 實現 ROI 倍增

理論上的商業邏輯需要實戰驗證。世紀 21 奇豐物業集團的案例,正是這套戰略最有力的證明。

自 2021 年起合作至今,這家大型地產集團面臨的挑戰具有典型性。關文傑解釋:「在 Yahoo 或其他地產平台上,客戶看到物業廣告後按下 WhatsApp 按鈕,系統需要決定將查詢分派給哪個代理、哪間分行。」在一個擁有眾多分行和經紀的大型組織中,如何確保每個查詢都能在幾秒內派給最合適的人選?

Wati 的解決方案是與世紀 21 的後台 CRM 系統深度整合。關文傑詳細說明:「客戶按下查詢後,系統會根據其感興趣的樓盤資料,自動分派到對應分行,再交由負責該樓盤的經紀處理。雖然過程複雜,但在系統背後龐大的商業流程支援下,整個派單過程在 5 秒內就能完成。」這種深度整合讓世紀 21 從過往依賴個人 WhatsApp 帳號的混亂狀態,轉變為利用團隊收件匣、廣播訊息和績效分析的系統化管理。

成效令人矚目:透過 Click-to-Message 廣告將廣告點擊直接轉化為客戶對話,廣播訊息回覆率從個位數大幅提升至 30% 至 40%,投資回報率激增 2 至 3 倍。Wati 不僅幫助世紀 21 提升本地業務效率,更成功讓他們開拓了海外房地產投資的跨境商機。

這不是個案,而是一個可複製、可擴展的商業模式——將對話轉化為關係,將關係轉化為收入。

 

技術護城河 超越單純套用 ChatGPT 的分別

在 AI 工具氾濫的今天,許多企業可能會問:Wati 的方案與市面上的聊天機械人或直接使用 ChatGPT 有何根本差異?

楊志光的回答切中要害:「傳統聊天機械人依賴大量規則和關鍵字配對,準確率最多只有 50% 至 60%,就像小學生。AI Agent 除了對答,更能執行行動——在背後完成報價、查詢、發送 WhatsApp,並即時更新 CRM 數據。」這是從「回答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質變。

更關鍵的是部署和維護的方式。「傳統訓練一個 AI 的技術門檻很高,要像教導嬰兒那樣。現在則像訓練員工,只需給它文件、上傳網站資料,再用自然語言告訴它不同情況如何處理。」這種低門檻讓非技術背景的企業也能快速上手。

但 Wati 真正的護城河在於其獨特的評估機制。楊志光在問答環節澄清:「我們並非單純套用 ChatGPT。系統背後可以上載 PDF、語音和歷史對話記錄,讓 AI 深入理解。第二,我們有評估機制,用 AI 監察 AI,不斷監察回答的準確率,發現問題便即時修正。雖然大型語言模型是其中一個核心,但我們在此之上建立了許多介面和技術。因為我們累積了五六年經驗,非常了解客戶的痛點。」

這種「用 AI 監察 AI」的評估系統,加上與企業後台系統的深度整合能力 (CRM、庫存、預訂系統等),以及作為 Meta Premier Partner 在新功能上的先發優勢 (如 WhatsApp Call),構成了 Wati 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這不是單純的技術產品,而是一個經過五年、服務 14,000 間客戶、處理 10 億條訊息錘煉出來的企業級平台。

對話即關係 數碼時代的商業新哲學

在發布會結尾,何思穎提煉出 Wati 方案背後的核心哲學:「Wati 的使命是透過有價值的對話,協助企業建立並重新定義與顧客的關係。我們在整個客戶旅程實現無縫、即時的溝通——從初次接觸、持續互動到銷售與售後服務。我們將每一次互動轉化為有意義的關係,推動企業實現長期業務增長。」

楊志光補充:「我們的目標除了開發 AI 產品,更是要創建領先業界的 AI 新解決方案,以應付現實世界中的訊息溝通挑戰。我們致力於支援客戶的每一場對話,為他們提升客戶體驗。」

這種哲學的核心在於一個認知轉變:在數碼經濟時代,與客戶的每一次對話都不應是成本,而應是投資。傳統思維將客服視為「必要之惡」,因此只關注如何降低成本。但 Wati 提出的新範式是:如果對話能夠即時回應、深度理解、無縫交易、持續改良,那麼它就能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增長引擎。

這間從香港出發、服務全球 180 個國家的科技企業,用五年時間證明了一個商業真理:在這即時回應決定成敗的時代,誰能將每一次與客戶的對話都轉化為建立關係、創造價值的機會,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於那些還在為客戶流失率、回覆速度和轉換率煩惱的企業領袖來說,Wati 的答案已經清晰:不是削減客服成本,而是重新定義客服價值;不是追求效率極限,而是追求每次對話的商業回報。當你的競爭對手還在將客服視為成本黑洞時,你已經將它轉化為最強大的增長引擎。

這就是代理式 AI 帶來的戰略性轉變,這就是 Wati 正在幫助全球企業實現的商業革命。

read more
企業趨勢應用方案業界消息

日本企業為員工開發遊戲 : 工作跟遊戲連動「邊做邊玩」效率飆升 18%

在日本和歌山縣,Maruwa 清潔公司的工廠內出現了令人驚奇的景象:工作站上方裝設著遊戲顯示屏,員工一邊處理床單,一邊觀看虛擬角色在島嶼上開採礦石、收穫農作物。這套名為 Real Focus 的系統由大阪泉佐野市的日昌電氣制御株式會社(Nissho)開發,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業務用遊戲的誕生得到了 Epic Games——全球知名遊戲《Fortnite》開發商的技術指導。這項創新除了讓工作變得有趣,更在短短一星期內將生產效率平均提升 8%,部分員工的表現甚至躍升 18%。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場「遊戲化工作」革命如何改變全球製造業格局,為企業帶來甚麼啟示,以及這股趨勢將如何塑造未來職場生態。

顛覆傳統的生產力突破方案

Nissho 公司總裁神藤昌平(Shohei Shinto)最初對開發遊戲毫無經驗,甚至擔心只能做出「kusoge」(日語俚語,意為「爛遊戲」)。然而他大膽地直接聯繫 Epic Games 尋求建議。在確認這款遊戲不會與 Epic 的娛樂產品競爭後,這家遊戲巨頭慷慨提供了專業指導,協助開發團隊運用類似《Fortnite》所使用的 Unreal Engine 引擎技術。經過多次迭代,Real Focus 系統於 2023 年夏季首次發布,並持續更新至今。

系統運作機制巧妙地將工作進度與遊戲體驗結合。每當員工完成一個工作循環,例如將一套床單裝入機器,遊戲內的倒計時就會啟動,虛擬角色在時間歸零前持續活動,不斷發展島嶼上的村莊。螢幕上的虛擬島嶼會隨著工作進度同步變化,角色進行採礦、農作物收穫等活動,逐步建設島嶼。每完成一項作業任務,計時器就會啟動,在倒數期間內角色會持續活動,為島嶼增添新的建築物和設施。系統中設定了稀有發光作物、黃金建築等特殊獎勵機制,增加工作的趣味性。

這種即時回饋機制讓原本單調的重複性作業轉變為充滿成就感的遊戲體驗。有員工表示:「以前只是默默地處理產品,時間過得很慢,現在每做完一件工作就能看到房屋建設進度,成為了工作動力」。看著自己的工作直接轉化為遊戲內的建設成果,讓時間過得更快,工作也變得更有動力。

更重要的是 Real Focus 不只是讓工作變有趣。系統背後收集每位員工每小時的生產數據,計算平均值、峰值和排名等業務進度指標,為管理層提供精確的業務進度追蹤工具。過去需要手動輸入的生產記錄現在能自動生成,大幅減少了行政作業負擔,讓管理層能更精確掌握各部門的營運狀況。這種雙重價值,既提升員工體驗又增強管理效能,正是現代企業夢寐以求的解決方案。

全球企業紛紛擁抱遊戲化浪潮

工作場所遊戲化已不再是新鮮概念,而是全球企業競相採用的主流策略,標誌著製造業 DX(數碼轉型)進入新階段。根據 2025 年最新統計,遊戲化市場價值達 154.3 億美元(約港幣 1,203 億元),預計到 2029 年將飆升至 487.2 億美元(約港幣 3,800 億元)。目前全球 2000 強企業中有 70% 已導入某種形式的遊戲化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成效顯著:遊戲化可將企業生產力提升近 50%,85% 員工承認當工作場所使用遊戲化方案時,他們的參與度更高。研究發現接受遊戲化培訓的新進員工中,54% 表示生產力顯著提升,而且在技能評估測試中的得分比其他人高出 14 分。

這股浪潮席捲各個產業。在學習管理領域,遊戲化使培訓課程完成率大幅提升,參與者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也更加深刻。調查顯示 78% 員工認為遊戲化讓工作更有趣和更具吸引力,遊戲化使員工參與度提高 48%。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是遊戲化如何觸動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成就感、進步感和社交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地區正以最快速度成長,預計 2025-2030 年複合年增長率達 27.5%。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企業積極採用遊戲化策略提升用戶體驗和員工效能。2025 年北美市場佔據最大份額(約 38%),但亞太地區(22%)展現出巨大潛力。

遊戲性與工作度平衡是設計關鍵

製造業自動化專家指出,雖然工廠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但「最終仍有人工無法替代的工序」,特別是需要人工判斷的單純作業和重複性任務。神藤昌平表示:「如果能提供讓員工樂在工作的環境,這些重複作業就不再是負擔」。

遊戲產業分析師認為 Real Focus 成功的關鍵在於平衡遊戲性與工作效率。開發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避免遊戲元素過於吸引注意力而影響作業專注度。透過與 Epic Games 的直接諮詢合作,確保了產品在娛樂性與實用性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

不過專家們也提出重要警告,SHRM 首席人力資源官 Jim Link 指出:「當遊戲化方案設計時未考慮員工動機和組織文化,可能創造挑戰而非推動正面成果。」過度強調競爭或外部獎勵,而非培養真正的參與感,可能導致員工沮喪、抗拒甚至倦怠。

一項針對零售和電話營銷行業一線員工的實地研究揭示了遊戲化的「陰暗面」,發現遊戲化工作對員工滿意度、參與度和績效產生反效果,尤其當員工感到被迫參與時。這提醒我們遊戲化成功的關鍵在於自願參與而非強制執行。

研究指出當獎勵成為焦點時,員工可能優先考慮激勵而非道德決策,創造偏袒環境,強化偏見,破壞公平的職場文化。另一個陷阱是「表面參與」,積分和徽章等外部獎勵雖然一開始能激勵員工,但長期下來可能侵蝕內在動機,將工作變成一系列交易而非培養真正的參與和連結。

實施遊戲化的主要挑戰包括確保遊戲化元素與公司目標和價值觀保持一致,否則可能成為干擾而非增強工具。亦需平衡競爭與合作,過度強調競爭可能導致有毒工作環境,而過分關注合作則可能削弱遊戲化的激勵作用。

 

遊戲設計尊重員工 離職率明顯下降

Real Focus 的成功代表了製造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典範轉移,從單純提升作業效率轉向創造積極的工作體驗。Jim Link 強調真正釋放員工動機的力量需要關注最重要的事:團隊的內在動機。優先考慮有意義的參與、合作機會和真正的文化建設,能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創造每個人都感到被重視和有能力為共同願景做出貢獻的環境。

歐洲的案例研究顯示在實施遊戲化時必須尊重文化差異,特別是歐洲對自主性、心理安全以及僱主與員工間互信的重視。成功的遊戲化不是將員工視為需要管理的「資源」,而是將他們看作共同創造體驗的「玩家」,挑戰領導者將趣味、進步和意義注入日常工作。

實際導入效果超越預期目標。導入 Real Focus 後的企業獲得了顯著改善。更重要的是該部門的員工離職率明顯下降,「使用這套系統的部門幾乎沒有人離職」。這除了決了重複性作業的枯燥問題,更實現了員工滿意度與營運效率的雙重提升。

實施遊戲化的實用建議包括:首先確保策略與業務目標一致;從小規模可管理的項目開始,測試有效方法後再擴展;定期收集回饋並採用適應性方法,確保遊戲化在組織內發揮正面作用。

企業實踐路徑與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工作遊戲化領域將迎來更多創新轉變,包括整合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創造高度沉浸式互動培訓環境;個人化遊戲化興起,透過 AI 和機器學習演算法根據個別員工的偏好、學習模式和專業目標量身創造體驗。

對於渴望採用工作場所遊戲化的企業,遊戲化專案橫跨多個產業,包括醫療保健、金融和零售,互動元素強化技能、決策和用戶參與。Unity、Epic Games 和 Wargaming 等客戶信賴專業開發商,能夠提供可衡量成果的解決方案。

Siemens 美國行政總裁 Barbara Humpton 對此趨勢有深刻見解:「我們不能期望在電競中成長的世代想要回到過去。如果我們提供的工作空間和工具明確代表未來,他們就會加入我們。他們尋找像智能手機一樣直覺的技術。如果軟件開發環境像電玩遊戲一樣有趣,他們就會留下來。」

業界專家預測隨著「邊工作邊娛樂」概念的社會認同度提升,針對製造業的遊戲化應用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表達導入意願,顯示市場對這類創新解決方案的需求正在增長。Real Focus 的成功案例證明,隨著社會越來越接受在生產線上「享受樂趣」的理念,製造業遊戲化潛力巨大。

這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工作文化的深刻轉變,從視工作為必須忍受的苦差事,轉變為可以享受並從中獲得成就感的活動。根據市場預測,遊戲化產業將在未來幾年大幅採用 VR、MR 和 AR 技術。北美市場擁有強大的通訊基礎設施和個人化解決方案需求增長,將繼續支援市場擴張。同時中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亞太國家預計將經歷指數級增長。

對於製造業和服務業而言,遊戲化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功能,而是提升競爭力的戰略工具。它解決了現代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自動化時代保持人力的參與度和創造力;如何讓重複性工作變得有意義;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維護員工福祉。

Real Focus 的故事告訴我們,當遊戲設計的智慧與工作流程巧妙結合,當全球頂尖遊戲公司的專業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商業問題,當企業真正關注員工體驗而非僅僅追逐 KPI,那麼工作與遊戲之間的界限便開始模糊,而這種模糊恰恰創造了雙贏局面:員工更快樂更投入,企業更高效更有競爭力。

這場遊戲化革命才剛剛開始。隨著技術進步和觀念轉變,隨著更多企業認識到遊戲化工作環境的價值,這種創新模式有望在全球製造業中廣泛普及,為產業轉型注入新的動力。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全新工作時代的誕生,在這個時代,「上班就像打電動」不再是玩笑,而是現實。關鍵問題是:你的企業準備好加入這場遊戲了嗎?

資料來源:
日昌電氣制御株式會社
技術分析報告
導入效果研究
開發者訪談
TBS NEWS

read more
人工智能應用方案資訊保安

廉署聯手聯合國毒罪辦合辦反貪 Hackathon 14 支亞洲青年隊伍香港較量


廉署聯手聯合國毒罪辦合辦反貪 Hackathon 14 支亞洲青年隊伍香港較量

廉政公署聯同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及國際反貪局聯合會,將於 9 月 15 至 19 日首次合辦「亞洲青年反貪腐程式設計馬拉松」比賽。這項創新活動讓區內青年透過設計反貪程式現場較量,推動利用科技反貪的創新文化,決賽將於 9 月 19 日在數碼港舉行,廉政專員胡英明將應用 AI 技術與嘉賓互動參與。

科技反貪新嘗試 35 歲以下青年展示創意

「亞洲青年反貪腐程式設計馬拉松」是一個特色反貪主題比賽,參賽隊伍需自訂一個反貪主題(例如大型基建合約管理的貪污舞弊問題),然後團隊合作編寫和設計相關電腦程式,應用於實際工作上有效解決該貪污問題。每隊須在決賽前向大會提交方案,決賽當日進行限時 3 分鐘演說和 3 分鐘答問時間,向由反貪、資訊科技、法律等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闡述方案。

評審小組由來自廉署、聯合國毒罪辦、數字辦、數碼港、應科院和新晉大律師常委等共 7 位專業人士組成,將審核各國團隊提交和介紹的方案,考慮多方面元素,包括對議題理解度、對打擊貪腐的影響力、團隊合作程度、數碼技術運用、功能性、創意度、實際可行度及應用潛力等。

14 支亞洲隊伍參賽 港澳青年首次參與國際科技反貪競賽

今次活動共有 14 支來自亞洲包括中東、中亞、東南亞等地區隊伍參賽,每隊 3 人,均為 35 歲以下。參賽國家及地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哈薩克斯坦、文萊、印尼、馬來西亞、馬爾代夫、泰國、沙特阿拉伯、烏茲別克、新加坡、格魯吉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及斯里蘭卡。

統籌今次國際活動的署理防止貪污處處長卓智欣表示,活動主題是「釋放創意 擊破貪腐」,期望青年參加者突破現有反貪模式和框架,以創新思維和科技元素,編寫電腦程式應用在反貪實務工作上。卓智欣指出:「反貪非常需要創新思維,以抵抗不斷演變的貪污手法。今次活動各國參加者水準非常高,有優良程式設計才能,亦具備良好防貪、反貪意識。各個參賽國家或地區的反貪機構,都十分期待他們的表現。」

優勝隊伍獲聯合國平台分享經驗

優勝隊伍將獲得在國際反貪舞台上分享經驗的機會,會被安排於 12 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締約國會議第十一屆大會,在以青年創意聯乘科技防貪為題的特別活動中,向各國反貪人員介紹優勝作品和交流經驗心得。所有參與者亦同意向主辦方分享其作品程式碼,並開放予其他反貪機構進一步改良與應用,為全球廉政建設作出貢獻。

卓智欣鳴謝各參與國家及地區反貪機構的鼎力支持,並協助招募當地青年參賽者。今次活動亦得到本港 8 間大專院校和創科界機構全力參與支持,包括數碼港、香港科學園、應科院等,在創科、青年和國際層面,共同推動反貪發展。

考察灣區企業 了解廉潔合規文化

參賽隊伍除了準備和參與程式設計賽事外,大會特別為他們在決賽前安排兩日考察活動,參觀位於赤鱲角的菜鳥智慧港、港鐵位於火炭的車務數據中心和香港科學園的創科體驗館;亦獲廣東省紀委監委安排參賽隊伍到訪大灣區多間龍頭創科企業等,深入認識國家科研和香港企業的迅速發展和廉潔合規措施。

廉署亦將安排各國年青參賽者體驗香港本地文化,包括參加划龍舟活動和遊覽特色景點等,親身感受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魅力和活力。

港澳代表隊:透過程式認識反貪工作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香港代表隊成員馮景謙(Kendrew)表示,他和兩位組員都是科大二年級同學,今次是首次接觸以反貪為題的國際程式設計比賽。Kendrew 表示,現階段程式設計已差不多完成,現時面對其中一項挑戰是如何在大會限定的短短數分鐘內,向評審有效介紹他們的方案理念及反貪願景,並獲得認可。他期望透過比賽能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或地區的隊伍作技術切磋交流,共同提升創科能力,並親身探索各地反貪工作及科技發展。

澳門代表隊成員岑嘉洛(Eric)及隊員亦是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科技反貪競賽,他們 3 位成員是揉合電腦科學及法律專業背景的「強勁組合」。Eric 表示,團隊過去數月埋頭設計及改良參賽程式,從中更深入了解到科技防貪的重要性。他們期望與不同地區的科技精英,共同開發切實有效的電腦程式,透過科技建構廉潔社會。

資料來源:香港廉政公署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應用方案

VMware Tanzu Platform 10.3 與 Data Intelligence 助企業節省百萬美元:17 人 IT 團隊的 AI 轉型奇蹟

在今天的企業世界中 AI 已不再是選項,而是攸關存亡的賽局。在通往智慧化的道路上多數企業正深陷於困境:AI 項目在概念驗證後陷入停滯,數據散佈各處無法整合,開發速度與安全控制難以兼得,投資成本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在 VMware Explore 2025 大會上 Broadcom 宣布 VMware Tanzu Data Intelligence 與 Platform 10.3 為企業提供統一的 AI 就緒平台,解決數據孤島、開發瓶頸與成本失控三大核心挑戰。透過私有雲架構實現開發者極致速度與企業級控制的完美平衡,讓企業在 AI 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100 萬美元的頓悟 小團隊實現大突破

VMware Explore 2025 早上的 Keynote 環節上,他們分享了 Grinnell Mutual 的故事可充分說明以上困境。這家有 116 年歷史的保險公司僅有 17 名 IT 人員,卻透過 VMware Tanzu 節省了 100 萬美元(約港幣 780 萬元)的成本。IT 主管 Jeremy Wright 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一個關鍵認知:停止把基礎設施當作成本,開始把它當作私有雲平台來思考。

Wright 的團隊面臨的挑戰具有普遍性:如何讓網絡、系統、DevOps、資料庫、安全等不同團隊在同一個平台上協作?如何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支撐業務增長?如何避免像 AWS 那樣需要更多專業技能和額外人力投入?

統一平台會是最佳答案,Grinnell Mutual 透過 VCF 9.0 首次讓所有技術團隊於同一個會議室中討論同一個架構,建立了共同理解的框架。這對業務意味著創新週期從數月縮短到數週,營運風險大幅降低,而成本結構變得完全透明可控。

這彷佛讓這小團隊獲得了「越級打怪」能力,他們啟動了「Operation Monday」項目,將開發者的 IDE 容器化並透過 VMware Kubernetes 服務交付,解決了 VDI 性能問題。這種跨界工程經驗在過去需要大型團隊才能完成,但統一平台下讓 17 個人就能實現。

 

數據湖倉 從碎片化向統一化的戰略轉型

VMware Tanzu Data Intelligence 的推出,標誌著企業數據架構從「分散式管理」進化為「統一化賦能」。當高達 90% 的企業數據是非結構化且分散儲存時,AI 項目往往在數據準備階段就已經耗盡預算及耐性。

平台核心價值皆體現於統一性上:無論是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檔案、還是實時數據流,都在同一架構下實現毫秒級存取和 PB 級擴展。這對行政總裁來說意味著,團隊不再需要等待數據工程師數週時間來準備 AI 項目所需的數據,而是可以在幾分鐘內開始模型訓練和應用程式開發。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緊密整合為企業提供公有雲 AI 服務無法匹敵的成本預測。對 CFO 來說 AI 投資終於有清晰結構及可衡量回報指標,不再是無底洞的雲端服務帳單。

開發者自主性的新境界:四個黃金命令的商業威力

在 VMware Explore 現場演說中,最令編者深刻的是一名法務部門的開發者,於 30 秒內創建完整的應用程式命名空間,並透過簡單的 Git 操作自動部署包含 AI 後端的合規審查系統。整個過程無需與 IT 部門溝通亦無需提交申請表單,自動執行所有安全政策及資源限制。

Tanzu Platform 10.3 的「四個黃金命令」(build、bind、deploy、scale)背後商業邏輯極其清晰:縮短創新週期就是縮短競爭劣勢的暴露時間。當競爭對手需要數月時間來部署一個新的 AI 功能時,您的團隊可能只需要幾天。

平台的 GitOps 整合功能確保每次提交程式碼,都能觸發自動化基礎設施配置和安全政策執行,人為錯誤的機率大幅降低以及合規審計變得簡單透明,這些都是傳統人手流程無法達到的品質水平。

 

Private AI 數據主權時代的戰略制高點

VCF 9.0  已內建 Private AI 服務 ,這變化戰略意義遠超技術層面。在當今數據主權法規日益嚴格環境下,將 AI 算力掌握於自己手裡是非常重要。

多租戶模型即服務,讓企業可將昂貴  GPU 資源可在多個部門間共享,同時又能確保數據完全隔離, AI 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可以倍數提升。Discovery Limited 透過 Tanzu 方案實現了 40% 的公有雲支出削減,這個數字背後邏輯很簡單:當 AI 工作負載在自有基礎設施上運行時,企業只需一次性投入,而非持續支付雲端服務的用量費用。

Agent Builder 讓非技術人員也能快速建立 AI 應用程式原型。產品經理可以直接將想法轉化為可測試的 AI 原型,無需等待開發資源排程,從而將創新週期從數月縮短至數週。

VMware 跟 NVIDIA、Intel、AMD 多方合作,確保企業硬件的靈活性,避免了技術鎖定風險。與 Anthropic 合作引入的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支援,更確保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靈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AI 服務組合。

安全與韌性 競爭優勢的基石

VCF Advanced Cyber Compliance 提供的持續合規執行能力,確保企業在快速創新的同時維持最高安全標準。內建機密運算功能和自動化的勒索軟件防護使 AI 投資得到了全方位保護,不會因為安全事件而功虧一簣。這對企業韌性意味著強大內建安全能力,讓企業於客戶和合作夥伴的談判中擁有更多籌碼,這正是數據主權時代的核心競爭優勢。

代理式 AI 競爭前奏

根據 Gartner 預測, 2028 年 33% 的企業軟件應用程式將包含代理式 AI,對比 2024 年不足 1% 可謂爆炸性的增長。VMware 的戰略從來不是追求市場覆蓋而是為企業提供緊密整合的統一體驗。當 65% 研究 Tanzu 方案的用戶皆來自大型企業時,這定位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與其服務萬家中小企業,倒不如轉向深度服務百家大型企業。

AI 應用程式從「輔助決策」正在步向「自主執行」,平台穩定性、安全性及可治理性要求將有幾何級數的增長。這場即將到來的競爭中,擁有統一、安全、可控的 AI 基礎設施將成為勝負關鍵。

平台選擇決定企業命運

企業正處在一個關鍵分叉口,成功路徑已相當清晰:從統一數據開始到標準化開發,最終實現 AI 業務化。 Grinnell 的案例給我們所示,這不是技術而是戰略思維的問題。

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現在需要回答的不是「是否需要 AI」,而是「選擇什麼 AI 平台能夠支援企業未來十年競爭需求」。VMware Tanzu 提供的不僅是技術方案,更是一個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持續演進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當其他方案還在解決「如何讓 AI 跑起來」的問題時,Tanzu 已經在幫助企業思考「如何讓 AI 為業務創造持續價值」更高層次問題。

read more
人工智能應用方案最新產品

Samsung 推出 Galaxy S25 系列企業版 智能 AI 助手配合企業解決方案

 

 

今時今日的商業世界,企業對於提升員工的生產力和工作效率有著極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流動裝置的應用上,如何讓員工能夠高效地完成各種繁瑣的工作任務,並簡化日常工作流程,成為了每個企業管理者關注的焦點。Samsung 近日就全新推出 Galaxy S25 系列企業版,具備強大 AI 助手等功能提升工作效率,兼具特別為前線員工設計的介面、功能,更為企業提供資訊安全保障工具、保養支援服務,成為企業用戶協助員工提升生產力的強大後盾。

 

智能 AI 助手,簡化日常工作

Samsung Galaxy S25 系列企業版(包括 Galaxy S25 Ultra 和 Galaxy S25)特別為企業量身定做,內建強大的智能 AI 助手,無論是辦公室日常任務還是跨國合作,都能讓員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其 AI 語音通話摘要功能能夠自動記錄、轉錄並總結與客戶的會議內容,讓員工輕鬆掌握要點,無需手動整理,節省時間並提升準確度。此功能特別適合需要頻繁開會的企業,無論是商業談判還是內部協作,都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

 

Galaxy S25 系列的寫作助手也能根據員工需求,迅速生成專業的郵件內容,幫助員工以最適合的語氣和風格聯繫客戶或同事。透過 Now Brief,員工可以隨時查看每日行程,合理安排時間,避免遺漏重要任務。即使在國際會議中,即時翻譯功能也能幫助員工更輕鬆地與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客戶溝通,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安全保障,企業級解決方案

對企業來說,資料安全一直是首要考慮的因素。Samsung Galaxy S25 系列企業版提供了 Samsung Knox Suite,這是一個強大的安全平台,為企業的移動設備提供多層級的保護,從硬件到軟件都進行加密處理,保障企業數據的安全性。無論是內部的員工資料還是客戶的敏感信息,都能夠得到完善的保護。

 

Galaxy S25 系列還支持一站式的移動裝置管理(MDM)和企業裝置管理(EMM)方案,企業 IT 部門可以輕鬆管理所有員工的設備,並進行遠程診斷和故障排除,減少設備故障對業務運營的影響。這對於跨國企業尤為重要,能夠保證全球員工的設備始終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適合前線員工的功能設計

許多企業的前線員工需要在不同環境下工作,這些員工對流動裝置有著不同的需求。Samsung Galaxy S25 系列企業版正是針對這些需求作出全面增強,提供 Kiosk 模式和條碼掃描功能,並且支援跨共用裝置登入管理。這些功能讓前線員工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使用裝置,無論是在倉庫、工廠還是外出工作時,均能夠保持工作的高效性和順暢度。

 

企業級的服務與支援

Samsung 產品性能強勁實用之外,還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後期服務支持。Galaxy S25 系列企業版配備了至少三年的保養服務,並提供長達七年的系統安全更新。企業 IT 人員可以透過專屬的企業版儀表板,隨時檢視和管理所有設備的安全狀況,並即時獲得必要的更新和支援。

 

 

更多有關 Samsung Galaxy S25 Ultra 企業版的資訊,可瀏覽

更多有關 Samsung Galaxy S25 企業版的資訊,可瀏覽

 

 

Samsung流動裝置消費者版與企業版服務比較

消費者版 企業版*
安全維護更新 最少 4 年 高達 7 年(特定裝置)

最少 4 年(其他裝置)

更新頻率 沒有預先承諾 預先承諾
及時性 / 月尾/季尾更新
透明度 / 企業版儀表板
市場供應 因產品而異 保證 2 年**
保養 基本保養 共 3 年保養
Samsung Knox Suite 可選配 含 1 年服務

* 資料基於 2025 年產品規劃。所有企業版 SKUs 均包含上述功能套件。部分地區僅提供測試版服務。產品規劃的決定或因市場狀況有所改變。Galaxy 企業版裝置於每月 Android 安全性公告發佈當日起更新 Security MR(SMR)FOTA。特定 Z Fold 系列、Z Flip 系列、S23 系列、S22 系列、XCover7、XCover5、XCover6 Pro、A54 和 A53 裝置的 SMR 於月底前發佈,更新無法跳過。Galaxy A2x、A1x 系列或不跟從安全維護的發佈頻率和時間表。

** 2 年 PLC 保證由每項產品的全球發佈日期起計算。每部裝置的 PLC 保證需由地區確認。2023 年第 3 季至 2024 年第 4 季於歐洲推出的裝置或無法保證 2 年 PLC。歐洲推出的 Galaxy A36、A26 和 A16 或無法保證 2 年 PLC。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