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放數據

資訊及通訊科技開放數據

香港智慧城市發展的瓶頸:公開數據立法刻不容緩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一直致力於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然而,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公開數據的立法卻成為一個顯著的瓶頸。與紐約、倫敦、台北乃至中國內地的上海和深圳等城市相比,香港在公開數據立法方面明顯滯後,這不僅導致政府部門在數據公開上缺乏動力,更阻礙了數據在智慧城市應用中的潛力。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在公開數據立法方面的種種問題,並以蓮塘口岸的案例為引,借鑒國際與內地經驗,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香港公開數據現狀與立法缺失

香港政府雖然設有「DATA.GOV.HK」開放數據平台,提供各類數據集供公眾使用,並每年發布年度整合開放數據計劃。然而,這些舉措多為行政層面的推動,缺乏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現行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PDPO)雖然是亞洲地區較早的數據保護法規,但自 1995 年立法以來,僅在2021年進行過一次修訂,已顯得滯後,未能完全適應數字時代數據應用的新需求。相較於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和中國內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PIPL),香港在數據保護和數據利用的法律框架上存在明顯差距,尤其缺乏對數據濫用具有阻嚇性的懲罰措施。這種立法上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政府各部門在數據公開方面的積極性不足。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責任追究機制,各部門在數據共享和開放上往往持保守態度,數據壁壘難以打破。這使得許多有價值的數據無法有效整合和利用,極大地限制了智慧城市應用的發展空間。

 

蓮塘口岸案例:數據共享的迫切性

蓮塘口岸的擁堵問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凸顯了香港在公開數據立法方面的不足所帶來的實際影響。蓮塘口岸在週末和節假日期間常出現嚴重的擁堵,主要原因是口岸目前在假日的人流已經遠超原來設計的上限。如果香港擁有完善的公開數據立法,並能有效整合各方數據,情況將大為不同。例如,若能配合市區到口岸的公共交通數據、手機網絡數據(反映人流密度)、以及入境處實時人流數據進行分析和應用,市民便能提早獲知關口擁堵情況。這不僅能讓市民提前規劃出行路線,避開高峰時段,也能有效引導人流,減輕口岸壓力。然而,由於缺乏統一的數據共享機制和法律框架,這些寶貴的數據資源仍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難以實現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應用,使得智慧城市的願景難以實現。

 

國際與內地經驗借鑒:

紐約、倫敦、台北、上海與深圳的啟示相較於香港,許多國際城市和內地城市在公開數據立法方面已走在前列,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紐約市:

於2012年通過《開放數據法案》(Local Law 11 of 2012),明確要求所有「公共」數據在 2018 年底前在單一網站平台免費提供。這項立法不僅促進了政府數據的透明化,也為創新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推動了城市數字經濟的發展。

倫敦:

雖然英國的數據立法主要集中在數據保護和數字信息方面,如《數據(使用與訪問)法案》和《數據保護和數字信息法案》,但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和《公開數據指令》對其數據開放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法規強調數據的合理使用和個人隱私保護,同時也鼓勵數據的開放和共享,為數據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台北市:

台灣的《政府資訊公開法》旨在保障人民知的權利,便利人民共享和利用政府資訊。這項法律的實施,使得政府資訊更加透明,也促進了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監督。

上海市:

於 2021 年 11 月通過《上海市數據條例》,並於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該條例旨在保護數據相關權益,規範數據處理活動,促進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保障數據安全,並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它強調數據全生命週期管理,並設立數據專家委員會,鼓勵首席數據官制度,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深圳市:

於 2021 年 6 月通過《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並於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這是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立法,涵蓋個人信息數據、公共數據、數據市場、數據安全等方面。該條例率先明確了數據處理活動合規標準,規範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秩序,並對用戶權益(如拒絕個性化推薦)和未成年人數據保護做出明確規定。

 

這些城市和地區的經驗表明,公開數據立法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問題。通過明確的法律框架,可以有效推動政府數據的開放,打破數據壁壘,同時也能在數據開放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解決方案:香港公開數據立法的路徑

為了解決香港在智慧城市發展中公開數據立法滯後的問題,愚公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1.制定全面的公開數據法案:

香港應借鑒國際與內地經驗,制定一部具有強制力的公開數據法案,明確規定政府各部門數據公開的範圍、時間表、格式和標準。該法案應包含數據共享的法律框架,鼓勵跨部門數據整合,並對不遵守規定的部門設定明確的懲罰機制。同時,應設立獨立的監管機構,負責監督數據公開的執行情況。

2.完善個人數據保護法律:

在推動數據公開的同時,必須同步完善個人數據保護法律。香港應參考GDPR、PIPL以及上海和深圳的數據條例等先進法規,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進行全面修訂,增強其阻嚇力,確保個人數據在開放利用的過程中得到充分保護,打消市民對數據安全的顧慮。

3.建立數據共享平台與標準:

在法律框架的基礎上,政府應投入資源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台,並制定數據標準和接口規範,確保不同部門的數據能夠無縫對接和交換。這將有助於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為智慧城市應用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4.推動公私營機構數據合作:

鼓勵公私營機構之間的數據合作,特別是在交通、醫療、環境等領域。政府可以通過提供激勵措施、建立數據沙盒等方式,促進企業開放其數據,共同開發創新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5.加強公眾教育與參與:

提升公眾對數據開放和數據隱私的認識,鼓勵市民積極參與數據開放的討論和監督。通過公眾參與,可以更好地平衡數據開放與個人隱私之間的關係,確保數據政策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

 

結語

香港要真正實現智慧城市的願景,公開數據立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不僅關乎技術層面的數據整合與應用,更深層次地反映了政府治理的理念和能力。通過借鑒國際與內地經驗,制定全面且具有強制力的公開數據法案,並同步完善個人數據保護,香港才能打破數據壁壘,充分釋放數據的潛力,為市民提供更便捷、高效、智能的城市服務。

特別是,深圳市和香港在公開數據應用上需要更緊密聯繫,否則將會嚴重影響在大灣區和深港的數字經濟發展。公開數據立法,刻不容緩。

 

 

作者:Emil Chan 陳家豪

以「還俗IT人」自居。香港金融科技革命「吹哨人」。主要工作除了擔任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顧問外,也是香港各知名商學院之特約教授及客席講師,積極透過教育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 放下幾十年編寫電腦程式的鍵盤後近年重新以此寫作。以「但憑愚公志,復我獅山茂」為工作目標。

 

read more
開放數據

Microsoft 開源 6502 BASIC 初心之作 : 從 8KB 到科技帝國揭示 Bill Gates 成功商業藍圖

Microsoft 近日宣布開源 1976 年 Bill Gates 參與開發的 6502 BASIC interpreter 源程式碼,這除了是歷史里程碑,也反映當今科技巨頭對開源社群貢獻的重視。GitHub 最新提交記錄顯示,此專案已獲逾 2,000 個星標,足證開發者社群對這份歷史程式碼興趣濃厚。這次開源除了讓我們一窺早期個人電腦發展的核心技術,也為現代開發者提供寶貴學習素材,展示軟件工程在近半世紀的演進軌跡。

歷史性開源決定重塑科技遺產保存

Microsoft 這次開源的 MOS 6502 BASIC interpreter 源程式碼,是個人電腦史上關鍵轉折點的技術見證。1976 年年僅 21 歲的 Bill Gates 與共同創辦人 Rick Weiland 攜手開發這款僅 8KB 大小的 BASIC interpreter,為 MOS 6502 處理器量身訂造。這個看似微小的程式,卻成為推動 1970 年代個人電腦革命的重要推手。

Microsoft 首席歷史官 Steven Mason 接受訪問時表示:「這次開源除了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期望讓現代開發者了解早期軟件開發的精髓和限制。」根據 Microsoft 內部檔案顯示,這套解釋器的開發過程極度注重記憶體效率,每個位元組都經過精心改良,這種開發理念在當今雲端運算時代仍具重要參考價值。

電腦歷史博物館資深研究員 David Brooks 認為:「6502 BASIC 的開源對理解早期微處理器生態系統有重大意義。這除了展示軟硬件協同設計的重要性,更揭示商業軟件授權模式的演變歷程。」

解密 49 年前的程式設計智慧

從技術角度分析,1976 年的 6502 BASIC interpreter 展現極致的資源最佳化思維。在當時 128 位元組至 8KB 記憶體的嚴苛環境下,開發者必須採用極精簡的演算法和資料結構。Stanford University 電腦科學教授 Maria Rodriguez 指出:「這套 interpreter 使用的記憶體管理技術,某程度上預示了現代嵌入式系統的設計原則。」

開源程式碼揭示了幾個關鍵技術特色:首先是採用遞歸下降  interpreter 處理 BASIC 語法,這方法在當時既節省記憶體又提高執行效率。其次是實現了巧妙的變數名稱雜湊演算法,能在有限記憶體空間內快速定位變數。最令人驚豔的是錯誤處理機制,雖然程式碼精簡,但仍能為使用者提供相對友善的錯誤訊息。

根據 GitHub 分析工具統計,這套源程式碼包含約 1,200 行組合語言程式碼,註解率達 15% 在 1970 年代已屬難得。程式碼中還保留了原始的「MICRO-SOFT」公司標識,見證今日 Microsoft 帝國的萌芽階段。

商業影響與產業生態重塑

1977 年 Commodore 公司以 2.5 萬美元(約港幣 HK$195,000)買斷授權的商業決策,從今日角度來看堪稱產業史上最划算的投資之一。這筆交易除了讓 Commodore PET、VIC-20 和 Commodore 64 等經典型號得以配備強大的 BASIC 環境,更間接推動整個 8 位元電腦市場的蓬勃發展。

當時授權協議顯示,Microsoft 保留在其他平台使用該技術的權利,這種彈性授權模式後來成為軟件產業的標準做法。Commodore 的成功案例也證明優秀開發工具對硬件平台成功的關鍵作用,這策略影響延續至今日的遊戲主機和流動裝置市場。

從歷史脈絡來看,6502 BASIC interpreter 的成功為 Microsoft 奠定在程式語言工具領域的領導地位。1980 年代 IBM PC 採用的 BASIC interpreter,實際上就是這套 6502 版本的進階演化版本。這條技術發展軌跡最終促成 Visual Studio、Visual Basic 等現代開發環境的誕生,形成 Microsoft 在開發者生態圈的深厚根基。

彩蛋解密與程式設計文化傳承

這次開源最具話題性的發現,莫過於 Bill Gates 親自設計的程式碼彩蛋。在 STORDO 與 STORD0 兩個標籤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字元差異實際上藏著深層含義。Bill Gates 在 2010 年曾透露,這個彩蛋代表「儲存」(Store)與「做」(Do)的概念對比,反映早期程式設計師對電腦本質的哲學思考。

從程式設計教育角度來看,這套開源程式碼為現代開發者提供難得學習機會。透過研究 1976 年的程式碼結構和改良技巧,新世代程式設計師能夠更深刻理解軟件開發的本質原理,避免過度依賴現代開發框架而忽視基礎演算法的重要性。

開源策略與科技傳承的未來展望

Microsoft 這次開源行動反映科技業對歷史保存的新態度。隨著雲端運算和人工智能成為主流,許多經典技術面臨被遺忘的風險。通過開源歷史程式碼,除了能確保技術知識的傳承,更能激發新一代開發者的創新靈感。

分析師預測,Microsoft 可能將陸續開源更多歷史軟件項目,包括早期的 MS-DOS 組件和 Windows 1.0 的部分程式碼。這種策略除了能提升 Microsoft 的技術品牌形象,更有助於培養開發者社群對 Microsoft 技術的深度理解和情感連結。

有媒體報道指,多位資深開發者表示,研究這套 1976 年的 BASIC interpreter 讓他們重新思考現代軟件開發的複雜度問題。在功能豐富與資源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或許正是當今軟件工程面臨的核心挑戰。

6502 BASIC interpreter 的開源除了是技術考古,更是對軟件工程精神的重新詮釋。這段程式碼將如何影響未來的程式設計教育和開發實踐?開發者社群又將從這份歷史遺產中汲取哪些創新靈感?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將在未來幾年的開源項目發展中逐漸浮現。

資料來源:
微軟GitHub
計算機歷史博物館
微軟新聞中心
IEEE Spectrum
Commodore歷史檔案

read more
開放數據

科技園與 beNovelty 攜手推動 API 技術產品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 STP Platform 總監霍露明博士(左)與beNovelty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范鎮聲分享企業如何藉 API 推動業務轉型及跨行業協作。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近日與 beNovelty 合辦 Apidays Connect Hong Kong 2023,聚焦討論應用程式介面(API)在推動業務轉型及香港數碼經濟方面的變革力量。beNovelty 透露,這是首次在香港舉辦實體會議,相比過往同類會議較多來自外地如新加坡等國家的與會者,今次會議的與會者以本地講者及聽眾佔多,故認為香港 API 的發展日漸成熟。

API 是一項讓應用程式可以互相以特定方式交換資訊的技術協議。在愈來愈多機構開放數據或企業之間進行跨行業協作的環境下,API 允許用戶透過特定查詢方式來獲取部分數據,而程式員亦可以自動化方式取得或更新數據,包括實時變化的數據,例如天氣及交通狀況等,API 的自動化功能比批量下載更具效率。

API 除有助企業實現數碼化,同時亦可謂跨行業的技術橋樑。在香港,銀行業和保險業皆受惠於開放 API 技術,令企業日常營運更現代化,亦使市民能更輕易運用它們的服務。例如港人常用的「轉數快」系統,正正由眾多 API 在背後支援。

▲beNovelty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范鎮聲認為香港在 API 的成熟度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降低開發門檻 實現跨業界協同效應

而 beNovelty 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為不同開發商和企業的 API 解決方案解決技術挑戰,降低開發門檻和試錯成本,從而推動 API 技術產品化。

beNovelty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范鎮聲表示:「與其他經濟體系相比,香港在 API 的成熟度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希望降低門檻幫助開發商建立自己的 API ,同時為數碼化轉型中的企業解鎖不同 API 解決方案,為此我們推出新一代 OpenAPIHub 平台 FabriXAPI, 讓 API 開發人員在彈指間營運自家品牌的 API 商店,並進一步連接到集中式開放市場,如 HKSTP 的 API Hub,開拓更多擴展機會。 」

透過 beNovelty 和科技園共同推出的 STP API Hub 平台,過去,開發商和企業可將過去數月的接洽時間,大大縮短至數星期,有助促進跨行業數據合作,並推動創新技術的應用。

香港科技園公司 STP Platform 總監霍露明博士則強調跨行業協作在現今商業環境中的重要性,指出開放銀行和開放保險的融合,將為開放金融開啟更大的發展潛力。而隨著生態系統不斷擴大,參與者將會愈來愈多,為金融行業以及其他行業帶來龐大的機遇和創新。科技園推出的 API Hub,亦正為凝聚不同行業和企業,實現數據、技術與業務發展的協同效應。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開放數據雲端服務

科技同行 (十五) :疫情激活遙距醫療發展

今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速了智慧醫療的發展,當中備受注目,必然是遙距醫療。香港人煙稠密,診所遍布各區,所以本港遙距醫療發展一直緩慢,再加上欠缺監管機制,令醫護界裹足不前。去年 12 月,香港醫務委員會正式對遙距醫療公布指引,減少了服務的灰色地帶,剛巧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大家為免交叉感染而少到診所,令網上問診需求大增,間接促進本港遙距醫療發展。

根據本港結合醫療服務和資訊科技的平台「老友所醫」披露,疫情爆發以來,經他們平台的網上診症個案以倍數增長,其中有不少人透過這個渠道索取專業意見,以決定是否延後入院治療。雖然目前診治個案的基數不大,但隨着可提供服務的醫生增加,以及更多保險公司推出相應的賠償方案,遙距醫療有望能在本地市場得到長足發展。

其實,遙距醫療在疫情下已全球廣泛應用。美國的醫生組織、醫院和醫療保險業都以電話、視訊或簡訊進行初診,並透過遠程技術診治各個疑似或確診病例,以減少接觸感染的風險。早前內地有報道指出,截至 3 月 31 日,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抗新冠肺炎免費義診專區訪問量超過 1.3 億,完成線上醫療諮詢服務達 160 多萬人次,通過線上平台篩查最終確診了 144 名新冠肺炎患者。至於市場規模方面,內地研究機構易觀在疫情發生之前預計,今年有 1580 億元人民幣,但現在已躍升至近 2,000 億,增幅超過 25%。香港早視遙距醫療為應付人口老化、減輕醫療負荷的應對方案之一,但卻一直只聞樓梯響,相信是次疫情將會是一個契機,讓它真正可以落實推行。

作者: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開放數據

科技同行 (十三) :全球利用數據抗疫

今次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坊間出現了大量不同來源的數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它的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上,連結各地病例的數據,供人下載。艾倫研究所(Allen Institute)更「無償」地開放資訊,把 2.9 萬篇醫學論文,包括只供行內閱覽的內容也一併公開,務求集思廣益,盡快尋求擊退疫情的可行方案。

在這嚴峻的疫情下,人工智能可謂廣泛運用,而應用 AI 時便需要數據才有所發揮。加拿大初創 BlueDot 以 AI 的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人學習」(ML),篩選全球 65 種語言的新聞報道,再加上航空公司訂位數據和動物病症報告,結果早於去年底,便偵測到武漢有「不尋常的肺炎」個案,較世界衛生組織公報的早 9 天之多。

上海有科學家也運用了 AI 的深度學習(DL),檢驗肺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結合人手覆核,速度由過往的數小時大幅減少至 4 分鐘。同時,有研究人員試行以 AI 偵測呼吸聲是否異常,以分析喉嚨狀況,才進一步提取深喉唾液樣本做測試,這些科研工作均需要大量數據支持。為應對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地紛紛利用數據分析,力求找出病源,以遏止疫情繼續擴散,我相信互相分享數據作更廣泛分析,疫情可望盡早終結。

作者: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資訊保安開放數據

科技同行 (十二) :疫情下數據的使用守則

早前,大陸網上有一篇題為《武漢人是否還應該有隱私》的文章,訴說有不少武漢回鄕民眾的家庭地址、身份證號碼以至手機號碼等個人資料廣傳在社交媒體上,成為了「公開被線上追殺的通緝令」。

有指這樣公然洩露他人個人私隱的做法極不正確,顯示網民對私隱保障的態度仍存在輕視。然而,在疫情嚴峻之下,保護個人資料和維持公共安全兩者同時兼顧又談何容易?被喻為史上最嚴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法》(GDPR)也指出,在人道救援上,如需監察傳染病和天災人禍,便無需徵求數據主人的同意。事實上,就算把數據匿名化和整合,也不代表個人私隱得到保障。科學期刊《自然》的文章便指出,只要有四個以上的數據點,依然有機會辨識出個人身份。

可是,數據始終需要審慎處理。美國耶魯大學研發員 Nathaniel Raymond 擔心,若公私營機構使用手機數據不當,有機會令數據落入販運人口集團手中,變相幫助不法分子識別亟待救援的災民,所以他極力提倡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手機數據使用指引。

現時,已有不少人倡議利用手機位置數據以防控和預測傳染病的發生,全球流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的「大數據為公益」(Big Data for Social Good)便鼓勵手機網絡商,無私地和政府、公營醫療機構分享手機數據,以協助應對天災人禍。香港政府也須提升預警能力,研究在必要時徵求手機位置數據去配合防疫工作。不過,在應用數據時,必須要考慮個人私隱問題,並及早制定數據使用指引,才有助未來的智慧醫療發展。

作者: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

read more
企業趨勢科技專欄開放數據

科技同行 (十) :智能手環數據的價值

近年來,智能健康手環大行其道。手環所顯示的數據多樣,既有個人生理指數如心跳、體温、睡眠質素,又可測量步行幅度、數量、速度、卡路里消耗,一般可用作個人健康生活的規劃,但其實它的應用價值又豈止於此?

有智能手環公司就從用戶的睡眠數據中,分析出一些美國人的生活點滴,包括年輕人較長者每晚有多半小時的深層睡眠時間;女性平均的睡眠時間較男性長 25 分鐘,但失眠的機會較男性高四成。若擴大這些數據的層面,並加以深入分析,我們便會得到更多貼地實用的資訊,例如吃甚麼食物或甚麼時候做運動能令人睡眠更甜?深層睡眠是否較睡多久更重要?

有時候,還可作健康風險評估。不少城市人習慣在周末假日較遲上床,形成所謂的「社交時差」。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醫學中心的倫內伯格教授便推算,每推遲 1 個小時上床,患上過胖的風險會增加 33%,大家應加以注意。

不過,最意想不到的是有人從智能手環數據中找到蛛絲馬跡,成功找出破案真相。2016 年,澳洲警方調查一宗命案,認為死者家嫂的嫌疑最大,但苦無證據,最後警方根據死者的智能手環數據,發現死者心跳停頓和活動記錄的時間,與嫌疑者口供所述的情況大有差異,確定她撒謊。

現時,越來越多人選戴智能手環,令收集的數據更充實,應用範疇更多元化。我們只要好好善用這些數據,便能讓生活變得更精彩。

作者: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

read more
開放數據

Google 匿名化處理整合數據  發布社區流動性報告助抗疫

全球各地正因應遏止疫情而採取措施,Google 則以匿名化處理整合數據,發布疫情相關的全球社區流動性報告,反映措施如何影響各地的社區人流狀態。

Google 強調是次採用匿名化處理數據,在發布有用的整合資訊同時,亦遵守嚴格的私隱協議和政策,而 Google 產品均內置了私隱權功能。就如平日在 Google 地圖上見到有顯示店舖的繁忙時段數據般,此報告使用 Google 地圖的匿名數據,根據場所分類後整理出場所範圍人流狀況。

截至 3 月 29 日,社區流動性報告香港數據顯示:

  • 零售及休閒場所包括餐廳、咖啡店、商場等人流下跌 35%
  • 超級市場及藥房等人流下跌 7%
  • 公眾地方包括公園、沙灘等人流下跌 43%
  • 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巴士、鐵路等人流下跌 45%
  • 工作場所的人流下跌 24%
  • 住宅範圍的人流則上升 16%

這份社區流動性報告或能協助公共衛生專家及大眾了解人流變化,進一步協助控制疫情或作出相應對策,例如調整送貨、辦工時間或公共交通工具班次等。報告涵蓋全球 131 個國家及地區,因各地理位置的精準度和地方場所分類有所不同,因此並不建議進行國家及地區的比較。報告的數據來自用戶啟用的定位記錄,經匿名化處理後整合而成。Google 帳戶在預設狀態中定位記錄是關閉的,用戶必須自行啟用;用戶也可隨時關閉定位記錄,並在 Google 地圖時間軸中刪除歷史數據。

Google 匿名化數據處理如何運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