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怎麼去擁有一道彩虹?與五月天聊 NFT

rainbow

怎麼去擁有一道彩虹?

五月天阿信的《知足》,透過悅耳的旋律,優美的歌詞,訴說世上很多東西留不住,沒法擁有,我們應該知足,從而獲得快樂。

本文既非樂評,也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想認真地斟酌,人類有沒有可能「擁有」彩虹。

怎麼去擁有雨水

如果問題說的不是彩虹,而是雨水,答案就變得很簡單。三歲小朋友都懂,拿個瓶子盛著不就好了。

想深一層,遠古的人類沒有瓶子和其他容器,曾經沒法盛載液體。沒有瓶子這項發明,人類就沒法擁有、儲存、運送、轉手液體。1965 年,太古透過購入荔枝角的裝瓶廠,進軍可口可樂裝瓶業務;1983 年,又增設鰂魚涌裝瓶廠。至於 1991 年開設的沙田裝瓶廠,雖然樓高 18 層在港人眼中普通得很,卻是全世界最高的裝瓶廠。[1]

營運一家飲料公司,飲料當然是主角,但沒有瓶子,就沒法「擁有」飲料以及一系列衍生的商貿,太古清楚這個道理,切入飲料市場不走飲料研發路線,反而集中裝瓶和物流服務,從專營可樂開始,把太古可口可樂發展成龐大的業務。

瓶子的歷史太久遠,早就變成理所當然。但如果要擁有的是「創意」呢?就只能是在近代發明了商標、專利和著作權等概念,再透過國際法落實,才讓擁有它變得可能。看到金拱門就想起漢堡包,看到打勾就知道球鞋有品質保證,看到蘋果就認定是最高端的手機,原因當然是這些公司管理完善、研發尖端,但要是沒有商標法,經營得再好,都沒法做到以上效果。商標,是品牌的瓶子。

瓶子的發明讓擁有液體變成可能;知識產權的發明和落實,讓擁有創意變成可能。只要我們願意退後一步去看人類歷史,就有理由相信,今天看似絕不可能被擁有的事物,隨著科技發展和國際共識的演進,有可能成為事實。擁有彩虹並非不可能,至少不是空談。

契機就在於,NFT。

NFT 是五糧液瓶子

NFT 的原理常常顯得艱澀難懂,但歸根結柢,它就是個容器。只不過,相對於盛載液體,NFT 更加海納百川,可以盛載任何東西;從內容到域名,從門票到房子,從歷史到文化,純粹視乎使用者如何演繹,社會是否認可並圍繞它形成共識。

經常有討論說 NFT 為甚麼那麼值錢,有人堅持那是貨真價實,有人直指那是炒作甚至騙局。我卻認為,問題打從一開始就捉錯用神,就如問瓶子為甚麼那麼值錢,卻不去搞清楚瓶子盛的到底是蒸餾水,還是五糧液。

慢著,真的只是這樣麼?又不完全是,正如以上提到,瓶子有價。說起五糧液,上週我到財科暗戰章濤的辦公室作客打邊爐,席間有位賓客嗜酒,好客的章老闆拿出珍藏的五糧液招待,我因而享用了一小杯,和獲得一個冷知識——原來單是那個五糧液的瓶子,在國內也能賣個五百元;原因不贅,你懂的。

雖然理論上得知道瓶子盛著甚麼才知道價值,但畢竟那只是理論,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那麼會品酒,但辨別五糧液、1982 年 Lafite 的瓶子,卻簡單得多。

NFT,正是那個五糧液瓶子。而且這個瓶子才剛剛發明,它的新鮮感又提供了另一層溢價。

擁有的八種功能

擁有是為了使用,已經成為古早的概念。對於數位內容和無形概念,是否擁有和能否使用不一定掛勾;甚至應該說,兩者脫勾才是常態。即使是有形資產,隨著共享經濟越益發達,按次按量使用也越來越簡便,擁有再不是使用的前提;比如說,幾下點擊,就有司機專車接送,往往比去停車場取車自駕還要方便。

更多時候,醉翁之意不在酒,擁有的重點並不在使用。隨便一個布袋,都比 LV 手袋好用。書櫃滿滿是書,很多還沒看過。Mirror 的演唱會已經過去,還存著門票。已經住在一個單位,另外又再買了十個。日常生活中,擁有非為使用的例子,數之不盡。

擁有的功能,至少能拆分成八種。

一、隨時隨地,無限使用;比如私家車。這是傳統智慧,但佔比被高估,在物質充裕,貧富懸殊的世界,佔著茅廁不拉屎的情況多的是。

二、個人化、制定方向;如公寓。擁有者可以決定物品的命運,比如房東才能盡情裝修改建;當房東決定收回單位自住,租客只能離開。

三、賺取回報;例如的士牌照、房地產。利用稀缺,向真正的使用者收取費用。

四、投資、投機;如地產、股票、「猴子」[2] 等資產。相對於細水長流的恆常收入,資產本身的價格提升,在通脹年代,動輒數以倍計。

五、炫耀、身分象徵;如名貴手袋等奢侈品。不一定是《叮噹》裡頭的富家子阿福那種霸氣外露,也包括很多廉宜的物品、含蓄的展現,比如作為科幻迷,除了《衛斯理》,也得擁有一套《三體》。

六、轉贈;如飾物。典型的畫面是老太太從首飾箱取出項鍊,珍而重之傳給後人。

七、收集;如球衣。對於營營役役的城市人,球衣用來存,多於用來穿。

八、抖內、應援;如偶像周邊商品。另一個「sad but true」的例子,是電影《樹大招風》裏的花瓶。[3]

物品不同,擁有的功能也不盡相同,而且往往不只一種,比如擁有房地產,就涵蓋以上七種功能——不,應該說全部才對,我忘了現在流行捐地示忠。反過來,擁有權也往往有著邊界,比如擁有一片土地,用途許可的話,可按地積比率建房,但不是想到甚麼就做甚麼,為所欲為。

有時,擁有權可以被拆分,最為人熟悉的是股份制,目的是促進流通。另外又有一些情況,擁有權可以按功能拆分,比如你可以保有資產的法定擁有權(legal ownership),但捐出對應的實益擁有權(beneficial ownership)。

以上太悶蛋,不贅。總之,擁有是社會共識,法律概念,怎樣演繹,如何執行,有百萬種可能,關鍵是要能取得共識。

落實彩虹的擁有權

回到本文的主題,斟酌擁有彩虹是否可能。

當然,彩虹沒法被握在手中,放進口袋,但那不代表就不能被擁有,畢竟知識產權也是無形的,更別說即使傳統如黃金,擁有者往往也不會真的拿著實體金條。我們要問的其實是,彩虹的擁有權假如存在,想要達到哪些具體功能。

且讓我們假設,社會對「擁有彩虹」的共識是第一個發現這道彩虹,拍下清晰的照片,連同位置、日期、時間、拍攝裝備、解析度等各種元資料,註冊到「彩虹帳本」,同時像「星之子」 [4] 般為彩虹命名。

對比以上可以發現,彩虹的擁有權在八種功能裡面佔了五種,包括投資、炫耀、轉贈、收集、應援。你或許會說即使五種功能加起來你都沒興趣,說實話,我也沒有。然而,一兩個人怎樣看並不重要,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是我的菜,包括名錶與紅酒,卻都是極龐大的產業。

顯然,「彩虹帳本」最好是跨國的,免除國際公約,如果它還能供開放讀取,甚至不能竄改,就更理想。這些概念似曾相識,是的,正是區塊鏈的幾項特性,也是為甚麼建基於區塊鏈的 NFT,特別適合用作數位內容以及無形概念的載體。

說穿了很兒戲,NFT 只不過是一張憑證,但這種憑證的特別之處在於開放讀取、不可竄改,而且無大台管理,不從屬於特定國家政府。彩虹 NFT 就像土地註冊處 [5],不過處理的不是土地不是房屋,而是彩虹;管理的不是政府,而是區塊鏈;見證交易的不是律師,而是礦工與驗證人。

當然,彩虹也好星星也好,都不過是例子,想帶出的是,當一種事物或概念的擁有權對世界有裨益,或有足夠大的利益瓜葛,人類和市場自然會找方法去實踐它;而 NFT 這個萬用瓶子,有助實現數位內容與抽象概念的擁有權。

不是有了 NFT 就能擁有,而是當人類有意落實一種概念的擁有權,可以透過區塊鏈形成共識,以 NFT 作為載體去實踐。

p.s. 如果我愛上你的笑容,要怎麼收藏要怎麼擁有?

NFT?傻的嗎,牢牢壓在心底就好,你早就擁有了,誰都沒法奪走。

高重建

 

延伸閱讀

  1. 太古可口可樂公司歷史
  2. Bored Ape Yacht Club
  3. 樹大招風:雲在青天水在瓶
  4. 「星之子」陳易希,還有「星之子」 Tony
  5. 香港土地註冊處
  6. 《小王子的領悟》番外篇.擁有
  7. 結集 NFT 書: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8. 無大台出版實驗的初步構想
  9. 分散式出版 DePub 的發展路徑,NFT 從移民到原住民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甚麼是 GameFi?邊玩邊賺是真的嗎?

Jumpin_USA_Whampoa_2014

所謂 GameFi,就是 Game 和 Finance 兩個字的結合。一般的營運模式是 Play-to-Earn,即「邊玩邊賺」。

用「冒險樂園」來作比喻 GameFi 的運作模式,就是玩家要先買代幣,用代幣玩遊戲,再從遊戲中得到獎勵。獲得的獎勵可以是更多遊戲代幣,又或者獎品,甚至是另一種代幣都可以。

不同的是,「冒險樂園幣」的發行並不透明,也沒有規管,因此不會獲得公眾信任,亦沒有交易市場,難以換成現金。

GameFi 和「樂園幣」的分別

但是利用區塊鏈,就可將遊戲內的資產(如例武器、土地)和遊戲幣,以 NFT 或加密幣形式發行,並有公開透明的智能合約控制貨幣經濟(Tokenomics),所以就算是遊戲幣,亦能夠獲得玩家和投資者的信任。

當有有足夠流通量,便能夠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簡稱 DEX),甚至中心化交易所(Centralized Exchange,簡稱 CEX)兌換其他加密幣,例如可以兌換成比特幣、以太幣或者和美元掛勾的穩定幣。

流通量和成交額夠大的話,甚至可以用於「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 DeFi)服務上,例如用來做抵押品借幣、或倒轉用來放貸賺取利息等等。

GameFi 代表遊戲「Axie Infinity」

要選 GameFi 的代表遊戲,必然會提到 Axie Infinity。簡單來說,玩法是玩家以虛擬寵物 Axie 互鬥,戰勝獲得 SLP 幣,而在遊戲內達到特定等級,亦何獲得另一種貨幣 AXS。玩家銷費 SLP 和 AXS,可以繁殖出新的 Axie 寵物,以用於遊戲,或拿到市場賣出套利。

AXS 除來用來繁殖寵物之外,亦可用於社群治理(community governance)。持有越多 AXS 就能擁有越多投票權,為遊戲未來的決策投票,增加用戶持有動機。

這個雙幣模式(Dual-token model)往後同樣被很多新的 GameFi 採用,例如曾經一度大熱的跑步 GameFi「Move-to-Earn」遊戲「StepN」。

Play-to-Earn 有如博彩娛樂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冒險樂園」,其實亦有不少「Play-to-Earn」的娛樂。例如「打麻雀」、「打啤牌」、「賽馬」等等和搏彩有關的,都是 Play-to-Earn,藉遊戲賺取回報,邊玩邊賺。

在賭局所贏的錢,都是從輸家口袋來的。有人輸錢才會有人贏錢,所以賭場的籌碼不會貶值。但從 GameFi 賺的幣,是憑空鑄造出來的。當系統不斷鑄造新幣,供應量多於買幣入場的新手,就會出現供過於求,令幣價不斷貶值,進入死亡螺旋(death spiral)。

Play-to-Earn 難取代上班工作

世上很少人會覺得在每天到樂園玩遊戲或者到麻雀館打牌,賺取的收入能夠取代上班工作。GameFi 亦一樣,每天拿虛擬寵物戰鬥或穿虛擬跑鞋跑步,就算短期熱潮能夠賺到不俗回報,我認為長遠來說始終還是要上班工作的。

如所有加密幣一樣,GameFi 幣兌現金價格的波幅可以非常大,一但用戶流失引至供過於求,就有可能令幣值歸零,參與 GameFi 務必謹慎,避免沉迷。

李勁華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投資者的自我修養

seductive-vs-productive

我把討論 DeFi 的課堂標題黨式命名為《財務自由》,「騙」了一些以為會大談投資之道的人參與。為免讓他們太失望,我整理了密碼貨幣投資八誡——別搞錯了投「豬八戒」,滿足一下這方面的期望。

投資八誡同時也是用以提醒自己,畢竟,投資者的自我修養,是份終生的功課。

一、不是投資與否,而是投資甚麼

首先,請破除甚麼都不做,持有法定貨幣就是不投資的迷思。

這並不是說必須以比特幣或其他資產本位,我並沒有這個意思。你完全有權繼續以法定貨幣本位看待事情,但需要意識到這是你的選擇,而這選擇並非理所當然。

除非你賺的錢僅夠糊口,一點餘裕都沒有,否則你就有投資的需要,也已經在投資。與其去想投資與否這個偽命題,不如考慮投資甚麼。答案絕對可以包括法定貨幣。

也唯有破除這個迷思,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投資是賺了還是虧了,和相對的是甚麼。

二、不但要 Zoom in,更要去 zoom out

放大鏡有助看清細節,但是要看清全局,我們更需要 zoom out。

Zoom out 可分成時、空兩個維度。時間維度,我們生活在世界正好大致和平,各地民族國家政府確立,美元本位主導的幾十年,但那也只是不足百年的事,如果把這個狀態視為恆久不變的定律,而忽略在長得多的時間線上,人類社會不同的組織型態,以及價值的儲存和交換方式,那豈不也是一種夏蟲不可語冰?

空間的維度,我們處身在金融發達國家,體制健全,法定貨幣穩健,每個人都有銀行帳號。這些全都是好事,但同時也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力,滿足於當前的狀態。反之在傳統金融體制不健全、多數人沒有銀行帳號的國家,他們的民眾沒有思想包袱,很容易透過區塊鏈相關技術,一下子「leapfrog」超越我們。

三、不去想購買 vs 出售,而去想兌換 vs 停泊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以法幣換取商品和服務,即購買;反過來透過提供商品和服務來獲取法定貨幣,即出售。我們以法幣為工具,達到生存與生活的目的。

而投資,即餘裕的處理,重點在於資產配置,也可以理解為把剩餘生產力分配在甚麼資產。這些資產當中,有一種是你的「本位」,傳統投資者十居其九會用美元,部分有經驗的密碼貨幣投資者,則會以比特幣本位。

平日,你將資產停泊在本位幣,當看好某一種密碼貨幣,可以兌換一部分進去;不再看好了,就兌換回本位幣。此外,你的本位幣跟法幣之間也可自由兌換,調整資產用於生活與投資之間的比例。

習慣用這個框架去看,除了有助分清生活與投資,也可替我們逐漸擺脫「法幣=本位幣」的思考框框。

四、不要刻舟求劍,而要守株待兔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刻舟求劍很笨,這大概不用多解釋,慢條斯理追逐一個快速移動的目標,錯過是必然的。

但守株待兔卻不見得是錯,如果你有信心兔子總會撞上這棵樹,又準備了足夠的糧食,在兔撞上來之前不怕餓死,以逸待勞,等樹苗茁壯成長,守株待兔又有何不好?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近日急升,儘管你不太確定這幣的意義,但就是好想兌換一些,請小心,這很可能是刻舟求劍的訊號。

如果你看到某隻幣很實在很有用,但卻乏人問津,價格低迷,因此想加到資產組合,那麼,這很可能是守株待兔的兆頭。

五、別說「I told you so」,而要 reality check

如果你看對了趨勢,賺到大錢,或者逃過大難,恭喜你。但是,不妨厚道一些,別要自鳴得意,到處跟看錯的人說「早就告訴你」。

我想談的並非待人接物的道理,反而覺得只要有真材實料,傲慢就傲慢好了。我的重點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究竟是看對了,還是猜對了。比如說,此刻比特幣 30,000 美元,較高位 60,000 多下跌一半以上,很多人就在吹噓早就知道了,甚至附帶截圖為證。之不過,他們說過的其他話都實現了麼?還是像八爪魚似的,在芸芸預測中,猜對了一個?即然那麼有信心,有在比特幣高位的時候大賣空,賺過盤滿缽滿麼?又,在比特幣從 1 美元到 30,000 美元這個史實當中,這些人又說過甚麼,做過甚麼?

媒體也真是的,總喜歡引述各種專家的各種預測,懶惰報導,卻極少去做真正重要的 reality check,翻查及整理專家們以往的預測,時至今日對了多少,又錯了幾番,更重要的是,為甚麼。

六、忘掉一時僥倖,謹記慘痛教訓

猜對升跌,賺了錢,跟買中樂透差不多,運氣沒有規律,開心一下就好,然後趕緊忘掉;切忌心存僥倖,連自己都欺騙,把猜對的運氣和看準的實力,混為一談。

錯誤卻是相反,越是慘痛的教訓,越需要銘記於心。與此同時,別因為犯了大錯就從此「不投資」——別忘掉八誡之首——而要找出錯誤的癥結所在,找出可能存在的規律,拷問自己,再次遇到同樣情況,該如何選擇。

我們每秒都在做投資決定,錯誤實屬必然。唯有認清錯誤,才能幫助我們從中學習,不斷修正,讓我們在未來做對,或者至少,不再錯得那麼難看。

七、不求 1% 資產回報 1000%,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

不要曬單,也不要理會別人曬出的單子。

如果你真的好想曬單,很簡單,開 100 倍槓桿,用 10 元去猜比特幣漲還是跌,猜個十次,倒霉鬼都總能猜對一次吧。然後,其他的扔掉,贏最大百分比,最尖那個山峰,截圖來晒單。很多交易所還設有特製功能方便晒單截圖呢。

顯然,這沒有意義。不但沒意義,還造成傷害,讓我們偏離航道,浪費時間。真正需要的,是找出那些讓我們有信心投下 10% 甚至 25% 資產的項目,然後 hodl 著,守株待兔。

雖說「但求 25% 資產回報 100%」,但那只是舉例作期望管理,要是真的能找到潛力項目又能與它共同成長,1000% 回報在幣市其實也相當普遍;曾經擁有增長 1000% 幣種的人很多,只不過,hodl 得住的,特別少。

八、不要牛市悔恨熊市懊惱,而要「I don’t give it a shit」

投資是為了有資源去實現生命中的追求,它本身不是追求的一部分,更不是生命本身;切忌本末倒置,被投資主導了生活,熊市的時候懊惱牛市時沒賣出,牛市時又悔恨熊市時沒買進,否則,你生活中會只剩投資,反而沒有了追求,失去了投資本身的意義。

平日嚴守紀律,不拿應付日常生活的資產來投資,不要用借貸投資,不做槓桿,把資產配置好,我們才能鬆容面對牛市和熊市,因為自知已經做了該做的部署。

投資只不過是管理資產,而資產是為了生活。請用最少的時間投資,把省下來的心力集中在生活,和你身邊的人。

高重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