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穩定幣」Terra 短期內崩盤導致加密貨幣市場恐慌,而投資者亦損失嚴重。事後南韓方面對背後的 Terraform Labs 進行調查,雖然打算拘捕並深入調查,卻一直未能成功,唯有尋求國際刑警協助,對其發出紅色通緝令。
(繼續閱讀…)
版權一向都是複雜的爭抝,究竟是你抄襲我,抑或是我抄襲你,被告抑或原告,即使將爭議搬上議事庭,經過三五七年的漫長審訊,基本上都難有定案。版權保護作家、藝術家、設計師的創作,屬於一項自動賦予的權利,不論是藝術、設計、歌曲、文學,以至是 NFT 頭像,在創作完成後,作品理論上即時會擁有版權。
所謂版權,在舊經濟模式的傳統產品上,消費者購買產品並不擁有版權,例如:一隻 CD 的購買人,並不擁有歌曲的版權,更不能作商業播放。不過,在不同 NFT 項目中,創作人可自由選擇或多或少地保留版權或知識產權、部份可讓持有人在有關的知識產權上進行創新,甚至可以完全開放版權。
現時市場上,不少知名的 NFT 都有開放部份版權,讓持有者得以使用,例如 Bored Ape Yacht Club 就讓 NFT 持有人「完全地」擁有所持有的 NFT,其中一位持有人將所持有 Ape 創作成音樂視頻;更有持有人將其持有的 Ape 作為啤酒品牌,不過 Bored Ape 的創作人 Yuga Labs 則不容許持有人使用 Bored Ape 這個名字、標誌以及品牌。換言之,你可似使用你所持有的 Ape,但不可以使用 Bored Ape。
至於完全開放所有版權及知識產權,最近期的例子就是由 NFT 社群 Proof 發行,今年最熱門 NFT 項目之一的 Moonbirds 及其延伸項目 Moonbirds Oddities,在 8 月份宣佈將版權協議改為 Creative Commons Zero(CC0),但即惹來持有者不滿,以及 Moonbirds 地板價格暴跌。
所謂的 CC0 就是開放所有版權,使有關創作成為公共使用領域(Public License)財產,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作商用或私用,所有人都可以在 CC0 作品上進行二次創作而無須擔心有法律後果,亦可以為其推出周邊產品,甚至作為新公司的標誌。
事實上,NFT 出現只有約 5 年的時間,仍未有完整法例上的保護。不過,未有完整法例的保護,並不代表創作人不能採取法律行動保護權益。NFT 是基於區塊鏈之上而開發,本身已經有能夠證明所有數碼項目的擁有權,令原作者不需要考慮許可問題,而 CC0 則是賦予所有人可暢通無阻地再創作的權利。
但作為創作人,理應最看重版權或知識產權,為甚麼會選擇開放?主要是為了促進原項目的發展,建立一個更有參與感的社群。即使是絕佳的創作,但記憶力卻是有限的,透過開放二次創作權,可以不斷衍生出新型創作及傳播,再將新注意力帶回原作,情況就如 memes 一樣,最早嘗試以 CC0 作知識產權共享項目 Nouns NFT,至今已成功推出紀錄片、與百威合作及推出 Nouns 咖啡等。
換言之,相對於出售版權或知識產權,CC0 的 NFT 項目更傾向於平台的發展,情況與 Linux 及 Android 相若。就如 Nouns 共同創作者 4156 去年於 Decrypt 上所說:「以任何形式採用 Nouns,都會為作品本身賦予能力,令 Nouns 更重要及更有價值。」
其次,在沒有版權限制的 NFT 世界中,從技術上已沒有甚麼可以被盗取,即已免除了處理盗版的繁複法律問題。如 Proof 共同創辦人 Kevin Rose 所說:「Moonbirds 的真實性不需商標及律師證明,而是由鏈上智能合約驗證。」
加密高總經理
高瀚
Luna 事件後的骨牌效應下導致今次加密貨幣熊市,甚至引起市場質疑「x to earn」屬龐氏騙局,未來加密貨幣市場將何去何從?早年已加入加密貨幣市場,經歷過上一個下跌周期的 Newman Capital 創辦人 Adrian Lai 認為,目前是初創企業、Web3 基本因素支持者的真正時機。
「一些概念在牛市時只是有人講,但沒有出現,在熊市就會出現。」他舉例說,例如 Uniswap 這些去中心化金融(Defi),甚至是一些公鏈的 Layer one 均是在上個熊市周期出現,牛市時人人賺錢下,將概念發展成為事實的動力不足,熊市才是對行業有憧憬的人真正大展拳腳的時機。換言之,跌市期間正是 Web3 開發者大展身手的時機,從很多 NFT 項目逆市推出,足以證明熊市反打開了密碼貨幣的潘多接盒子。
即使是在今次 LUNA 事件後被受質疑的 move to earn、play to earn 等(下統稱 x to earn)工具,例如 STEPN、甚至是 LUNA,在 Adrian 眼裡只是一個早期發展的例子,項目或應用在早期發展出現問題並不足為奇,不排除經過今次熊市,這些「x to earn」發展至下一代,修補程式漏洞後或者會出現成功例子。
他又認為,過往「x to earn」在重賞之下,曾出現一些過度使用的行為,變相騎刧整個應用模式,但應用發展必經階段,當整個市場具有一定的規模,使用者不再聚焦於賺錢的時候,這些「x to earn」就可以達到他真正的用戶價值。可惜目前尚未出現成功例子,現階段這些模式蓋棺定論為龐氏騙局仍言之尚早。
今次熊市亦引來了監管者的進場,區塊鏈科研總經理高瀚認為,從最根本上看,早在加密貨幣的盤古初開時候,Bitcoin 的出現,將去中心貨幣由概念帶進現實,以太坊將去中心化資料儲存與傳輸的電腦網絡平台落實,這兩項網絡創舉是 Web3 的根源,發展至今,加密貨幣已經不能走回頭路。
高瀚說:「加密貨幣不是零和遊戲, 與此同時,世界上無一個大國會放棄印銀錢的權力;不過,由國家發行的央行口密貨幣是中心化,而其他加密貨幣則是去中心化及無國界,只要相信的人自然會進場,最後兩者只會共存,國家可以向其他加密貨幣徵稅,但相信不會有不合理的規管。」
Adrian 亦持有相同觀點,他認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可以解決不少效率的問題,未來的 Web3 亦是依賴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監管是一個趨向良好的發展階段,但監管會令市場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亦促使市場走向遊戲化金融(GameFi)及元宇宙(Metaverse)方向發展。不過,DeFi 在下一個發展周期仍然會存在及具有一定規模,只是不再會是被吹棒成高增長的板塊。
即使加密市場走進熊市,拖累 NFT 熱潮略為減退,但在香港仍有不少娛樂公司對推出 NFT 樂此不疲,高瀚指出,從本質上 NFT 並非代幣,是一張證書,而這張證書可以證明任何事或物,因此,高瀚認為,NFT 的用途遠超於頭像,例如證明任何事物的真偽性,未來 NFT 的玩法將會是層出不窮,同時亦有別於加密貨幣對去中心化的強大訴求,NFT 相對貼地,入場門檻低,同時亦可以賦予不同用途。
雖然低門檻或促使項目在集資後失敗收場,不過,市場對 NFT 沒有去中心化的訴求,高瀚指出,NFT 講求玩法創新,只要玩法為大眾所接納,就可以稱之為成功的項目,換言之,NFT 最大的資產就是擁護該 NFT 的社群。
即使被監管機構「相中」的 DeFi 亦可以向 NFT 發展,Adrian 舉例說,例如用 NFT 作抵押借貸,為 NFT 進行估值之類亦可以是金融的一個部份,甚至可將金融的概念融入遊戲,從而發展出一個新路向,讓年輕人去賺錢,真正做到一個 x to earn,即所謂不論是做甚麼亦可以賺錢,這將會對傳統金融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要將加密貨幣推向大眾化,就先要解決目前對用戶並不友善的 UI/UX,Adrian 認為,當行業發展到開始可以引入從事傳統 UI/UX 的人場加入加密貨幣行業就可以解決,從本質上,持有電子錢包,就像持有 FB 或 Twitter 賬戶,用戶理應可以選擇甚麼資料可以公開。因此,未來電子錢包發展不應再聚焦於技術,而是應該集中走向大眾化,所以社交媒體化的電子錢包會是下一個發展主流。
然而,大眾化的 UI/UX 很可能會是一個中心化工具?Adrian 則持開放態度,他指出,由他營運創投基金,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亦會對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項目存有戒心,因為會覺得「不知道你們想做些甚麼」,事實上目前較多人使用的平台,亦都是中心化的項目,例如 OpenSea。相信行業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才會有一整個世代想發展出一套完全去中心化的工具。在目前的發展走向,相信兩邊都會有贏家,在底層科技上一定要去中心化,而底層科技上的 UI/UX 則可能是中心化。
加密貨幣熊市之下,Bitcoin 及 Ethereum 在價格上最終那一個會成為贏家再焦點成議題,Adrian 指出,從本質上,Bitcoin 屬於遺留資產(Legacy asset ),只可以成為一個炒賣工具,基本上「死咗都無所謂」,但 Ethereum 則主宰 DeFi 未來發展,所以他認為在擴容後的 Ethereum 價值一定會較 Bitcoin 大,長遠而言,在市值上更不可能低於 Bitcoin,但風險在於 Ethereum 的去中心化管理,令他們的發展不斷延遲。
高瀚則認為,Ethereum 的擴容是必要,它的成功令其 gas fees 已經與一般小額交易不成比例,降低 gas fees 才可以吸引更多人使用,不過令本金小的人離場或轉場。
整體而言,在區塊鏈、加密貨幣以至元宇宙的價值仍然在於去中心化,Adrian 認為,行業再經過多幾年的發展,行業分支對去中心化科技的發展應用然後再重叠,未來不排除會出現一個如目前阿里巴巴或者 Google 般的行業巨頭,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
撰文:KLOE
編輯:尹思哲
怎麼去擁有一道彩虹?
五月天阿信的《知足》,透過悅耳的旋律,優美的歌詞,訴說世上很多東西留不住,沒法擁有,我們應該知足,從而獲得快樂。
本文既非樂評,也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想認真地斟酌,人類有沒有可能「擁有」彩虹。
如果問題說的不是彩虹,而是雨水,答案就變得很簡單。三歲小朋友都懂,拿個瓶子盛著不就好了。
想深一層,遠古的人類沒有瓶子和其他容器,曾經沒法盛載液體。沒有瓶子這項發明,人類就沒法擁有、儲存、運送、轉手液體。1965 年,太古透過購入荔枝角的裝瓶廠,進軍可口可樂裝瓶業務;1983 年,又增設鰂魚涌裝瓶廠。至於 1991 年開設的沙田裝瓶廠,雖然樓高 18 層在港人眼中普通得很,卻是全世界最高的裝瓶廠。[1]
營運一家飲料公司,飲料當然是主角,但沒有瓶子,就沒法「擁有」飲料以及一系列衍生的商貿,太古清楚這個道理,切入飲料市場不走飲料研發路線,反而集中裝瓶和物流服務,從專營可樂開始,把太古可口可樂發展成龐大的業務。
瓶子的歷史太久遠,早就變成理所當然。但如果要擁有的是「創意」呢?就只能是在近代發明了商標、專利和著作權等概念,再透過國際法落實,才讓擁有它變得可能。看到金拱門就想起漢堡包,看到打勾就知道球鞋有品質保證,看到蘋果就認定是最高端的手機,原因當然是這些公司管理完善、研發尖端,但要是沒有商標法,經營得再好,都沒法做到以上效果。商標,是品牌的瓶子。
瓶子的發明讓擁有液體變成可能;知識產權的發明和落實,讓擁有創意變成可能。只要我們願意退後一步去看人類歷史,就有理由相信,今天看似絕不可能被擁有的事物,隨著科技發展和國際共識的演進,有可能成為事實。擁有彩虹並非不可能,至少不是空談。
契機就在於,NFT。
NFT 的原理常常顯得艱澀難懂,但歸根結柢,它就是個容器。只不過,相對於盛載液體,NFT 更加海納百川,可以盛載任何東西;從內容到域名,從門票到房子,從歷史到文化,純粹視乎使用者如何演繹,社會是否認可並圍繞它形成共識。
經常有討論說 NFT 為甚麼那麼值錢,有人堅持那是貨真價實,有人直指那是炒作甚至騙局。我卻認為,問題打從一開始就捉錯用神,就如問瓶子為甚麼那麼值錢,卻不去搞清楚瓶子盛的到底是蒸餾水,還是五糧液。
慢著,真的只是這樣麼?又不完全是,正如以上提到,瓶子有價。說起五糧液,上週我到財科暗戰章濤的辦公室作客打邊爐,席間有位賓客嗜酒,好客的章老闆拿出珍藏的五糧液招待,我因而享用了一小杯,和獲得一個冷知識——原來單是那個五糧液的瓶子,在國內也能賣個五百元;原因不贅,你懂的。
雖然理論上得知道瓶子盛著甚麼才知道價值,但畢竟那只是理論,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那麼會品酒,但辨別五糧液、1982 年 Lafite 的瓶子,卻簡單得多。
NFT,正是那個五糧液瓶子。而且這個瓶子才剛剛發明,它的新鮮感又提供了另一層溢價。
擁有是為了使用,已經成為古早的概念。對於數位內容和無形概念,是否擁有和能否使用不一定掛勾;甚至應該說,兩者脫勾才是常態。即使是有形資產,隨著共享經濟越益發達,按次按量使用也越來越簡便,擁有再不是使用的前提;比如說,幾下點擊,就有司機專車接送,往往比去停車場取車自駕還要方便。
更多時候,醉翁之意不在酒,擁有的重點並不在使用。隨便一個布袋,都比 LV 手袋好用。書櫃滿滿是書,很多還沒看過。Mirror 的演唱會已經過去,還存著門票。已經住在一個單位,另外又再買了十個。日常生活中,擁有非為使用的例子,數之不盡。
擁有的功能,至少能拆分成八種。
一、隨時隨地,無限使用;比如私家車。這是傳統智慧,但佔比被高估,在物質充裕,貧富懸殊的世界,佔著茅廁不拉屎的情況多的是。
二、個人化、制定方向;如公寓。擁有者可以決定物品的命運,比如房東才能盡情裝修改建;當房東決定收回單位自住,租客只能離開。
三、賺取回報;例如的士牌照、房地產。利用稀缺,向真正的使用者收取費用。
四、投資、投機;如地產、股票、「猴子」[2] 等資產。相對於細水長流的恆常收入,資產本身的價格提升,在通脹年代,動輒數以倍計。
五、炫耀、身分象徵;如名貴手袋等奢侈品。不一定是《叮噹》裡頭的富家子阿福那種霸氣外露,也包括很多廉宜的物品、含蓄的展現,比如作為科幻迷,除了《衛斯理》,也得擁有一套《三體》。
六、轉贈;如飾物。典型的畫面是老太太從首飾箱取出項鍊,珍而重之傳給後人。
七、收集;如球衣。對於營營役役的城市人,球衣用來存,多於用來穿。
八、抖內、應援;如偶像周邊商品。另一個「sad but true」的例子,是電影《樹大招風》裏的花瓶。[3]
物品不同,擁有的功能也不盡相同,而且往往不只一種,比如擁有房地產,就涵蓋以上七種功能——不,應該說全部才對,我忘了現在流行捐地示忠。反過來,擁有權也往往有著邊界,比如擁有一片土地,用途許可的話,可按地積比率建房,但不是想到甚麼就做甚麼,為所欲為。
有時,擁有權可以被拆分,最為人熟悉的是股份制,目的是促進流通。另外又有一些情況,擁有權可以按功能拆分,比如你可以保有資產的法定擁有權(legal ownership),但捐出對應的實益擁有權(beneficial ownership)。
以上太悶蛋,不贅。總之,擁有是社會共識,法律概念,怎樣演繹,如何執行,有百萬種可能,關鍵是要能取得共識。
回到本文的主題,斟酌擁有彩虹是否可能。
當然,彩虹沒法被握在手中,放進口袋,但那不代表就不能被擁有,畢竟知識產權也是無形的,更別說即使傳統如黃金,擁有者往往也不會真的拿著實體金條。我們要問的其實是,彩虹的擁有權假如存在,想要達到哪些具體功能。
且讓我們假設,社會對「擁有彩虹」的共識是第一個發現這道彩虹,拍下清晰的照片,連同位置、日期、時間、拍攝裝備、解析度等各種元資料,註冊到「彩虹帳本」,同時像「星之子」 [4] 般為彩虹命名。
對比以上可以發現,彩虹的擁有權在八種功能裡面佔了五種,包括投資、炫耀、轉贈、收集、應援。你或許會說即使五種功能加起來你都沒興趣,說實話,我也沒有。然而,一兩個人怎樣看並不重要,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是我的菜,包括名錶與紅酒,卻都是極龐大的產業。
顯然,「彩虹帳本」最好是跨國的,免除國際公約,如果它還能供開放讀取,甚至不能竄改,就更理想。這些概念似曾相識,是的,正是區塊鏈的幾項特性,也是為甚麼建基於區塊鏈的 NFT,特別適合用作數位內容以及無形概念的載體。
說穿了很兒戲,NFT 只不過是一張憑證,但這種憑證的特別之處在於開放讀取、不可竄改,而且無大台管理,不從屬於特定國家政府。彩虹 NFT 就像土地註冊處 [5],不過處理的不是土地不是房屋,而是彩虹;管理的不是政府,而是區塊鏈;見證交易的不是律師,而是礦工與驗證人。
當然,彩虹也好星星也好,都不過是例子,想帶出的是,當一種事物或概念的擁有權對世界有裨益,或有足夠大的利益瓜葛,人類和市場自然會找方法去實踐它;而 NFT 這個萬用瓶子,有助實現數位內容與抽象概念的擁有權。
不是有了 NFT 就能擁有,而是當人類有意落實一種概念的擁有權,可以透過區塊鏈形成共識,以 NFT 作為載體去實踐。
p.s. 如果我愛上你的笑容,要怎麼收藏要怎麼擁有?
NFT?傻的嗎,牢牢壓在心底就好,你早就擁有了,誰都沒法奪走。
高重建
所謂 GameFi,就是 Game 和 Finance 兩個字的結合。一般的營運模式是 Play-to-Earn,即「邊玩邊賺」。
用「冒險樂園」來作比喻 GameFi 的運作模式,就是玩家要先買代幣,用代幣玩遊戲,再從遊戲中得到獎勵。獲得的獎勵可以是更多遊戲代幣,又或者獎品,甚至是另一種代幣都可以。
不同的是,「冒險樂園幣」的發行並不透明,也沒有規管,因此不會獲得公眾信任,亦沒有交易市場,難以換成現金。
但是利用區塊鏈,就可將遊戲內的資產(如例武器、土地)和遊戲幣,以 NFT 或加密幣形式發行,並有公開透明的智能合約控制貨幣經濟(Tokenomics),所以就算是遊戲幣,亦能夠獲得玩家和投資者的信任。
當有有足夠流通量,便能夠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簡稱 DEX),甚至中心化交易所(Centralized Exchange,簡稱 CEX)兌換其他加密幣,例如可以兌換成比特幣、以太幣或者和美元掛勾的穩定幣。
流通量和成交額夠大的話,甚至可以用於「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 DeFi)服務上,例如用來做抵押品借幣、或倒轉用來放貸賺取利息等等。
要選 GameFi 的代表遊戲,必然會提到 Axie Infinity。簡單來說,玩法是玩家以虛擬寵物 Axie 互鬥,戰勝獲得 SLP 幣,而在遊戲內達到特定等級,亦何獲得另一種貨幣 AXS。玩家銷費 SLP 和 AXS,可以繁殖出新的 Axie 寵物,以用於遊戲,或拿到市場賣出套利。
AXS 除來用來繁殖寵物之外,亦可用於社群治理(community governance)。持有越多 AXS 就能擁有越多投票權,為遊戲未來的決策投票,增加用戶持有動機。
這個雙幣模式(Dual-token model)往後同樣被很多新的 GameFi 採用,例如曾經一度大熱的跑步 GameFi「Move-to-Earn」遊戲「StepN」。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冒險樂園」,其實亦有不少「Play-to-Earn」的娛樂。例如「打麻雀」、「打啤牌」、「賽馬」等等和搏彩有關的,都是 Play-to-Earn,藉遊戲賺取回報,邊玩邊賺。
在賭局所贏的錢,都是從輸家口袋來的。有人輸錢才會有人贏錢,所以賭場的籌碼不會貶值。但從 GameFi 賺的幣,是憑空鑄造出來的。當系統不斷鑄造新幣,供應量多於買幣入場的新手,就會出現供過於求,令幣價不斷貶值,進入死亡螺旋(death spiral)。
世上很少人會覺得在每天到樂園玩遊戲或者到麻雀館打牌,賺取的收入能夠取代上班工作。GameFi 亦一樣,每天拿虛擬寵物戰鬥或穿虛擬跑鞋跑步,就算短期熱潮能夠賺到不俗回報,我認為長遠來說始終還是要上班工作的。
如所有加密幣一樣,GameFi 幣兌現金價格的波幅可以非常大,一但用戶流失引至供過於求,就有可能令幣值歸零,參與 GameFi 務必謹慎,避免沉迷。
李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