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據分析

人工智能數據分析

ChatGPT vs Claude 用家使用報告 數據間為企業帶來啟示

OpenAI 與 Anthropic 於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對比研究顯示,ChatGPT 有超過 70% 的使用屬於非工作相關,而 Claude 則在編程和商業自動化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項涵蓋 150 萬個對話樣本的分析,揭示了 AI 工具市場正出現明顯的使用者分化趨勢。

根據 OpenAI 經濟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David Deming 合作完成的研究,在 ChatGPT 的 7 億週活躍用戶中,非工作相關訊息從 2024 年 6 月的 53% 激增至 2025 年 6 月的 73%。相對地,Anthropic 的數據顯示 Claude.ai 和 Claude API 主要用於編程、研究和教育等專業任務。這種市場分化對企業決策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個人化應用成 ChatGPT 增長引擎

OpenAI 的最新研究分析了 2025 年 5 月 4 日至 7 月 31 日期間的大規模用戶數據,發現 ChatGPT 正迅速轉型為消費級產品。工作相關查詢僅佔總訊息的 27%,較去年同期的 47% 大幅下降。這趨勢反映了 AI 工具在大眾市場的滲透程度。

Washington Post 的分析指出,ChatGPT 用戶群體呈現年輕化特徵,近 50% 的對話來自 18 至 25 歲用戶。同時性別比例發生顯著變化:截至 2025 年 6 月,52% 的 ChatGPT 用戶擁有「典型女性」姓名,而在服務推出初期,80% 用戶為男性。

研究團隊將 ChatGPT 的三大主要用途歸類為實用指導、寫作和資訊搜尋,這三類應用合共佔據了近 78% 的所有訊息。其中寫作輔助佔所有對話的 28%,在工作相關對話中更高達 42%。值得注意的是,用戶更傾向於請求 ChatGPT 編輯現有文本,而非從零開始創作。

Claude 主導企業級應用場景

與 ChatGPT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nthropic 的研究顯示 Claude 在專業應用領域表現卓越。數學任務和編程是 Claude.ai 全球用戶的主要活動,編程相關使用佔 API 總用量的 44%。這數據遠超 ChatGPT 的 4.2% 編程相關訊息比例。

企業用戶特別是通過 API 使用 Claude 的客戶,主要將該工具用於自動化密集型工作。研究發現,77% 的 API 任務實現了自動化,而 Claude.ai 上這比例約為 50%。這表明企業更傾向於使用 Claude 進行完整任務委派而非協作。

教育領域的使用量自 2024 年 12 月以來增長約 35%,目前佔 Claude 總使用量的 13%。科學研究應用也達到約 7% 的使用率。相反傳統辦公和商業任務有所下降:管理相關任務從 5% 降至 3%,商業和金融業務從 6% 降至 3%。

市場定位差異化的戰略意義

這種使用模式的分化,揭示了 AI 市場正在形成互補性利基市場而非直接競爭關係。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David Deming 在研究中指出,ChatGPT 通過決策支援提升工作者生產力,用戶更傾向於將其視為顧問或研究助理。

技術分析師認為,ChatGPT 在個人和探索性用途方面的優勢,反映了其在自然語言處理和對話體驗方面的技術特色。而 Claude 在編程和自動化領域的領先地位,則突顯了其在結構化任務處理方面的技術優勢。

從用戶滿意度角度來看,OpenAI 的研究顯示技術幫助類別(包括電腦編程)在 7 個測試類別中滿意度最低。這可能解釋了為何軟件工程師更青睞 Claude 的原因。

企業採用策略的歷史演進

回顧 AI 聊天機械人的發展軌跡,ChatGPT 自 2022 年 11 月推出以來經歷了快速的用戶基礎擴張。從最初的 100 萬用戶到 2025 年 7 月的 7 億週活躍用戶,其增長軌跡主要依賴消費市場的滲透。

相對地,Claude 的發展策略更加專注於企業市場。其 API 服務的高自動化率(77%)顯示了企業客戶對完整任務委派的偏好,這與 ChatGPT 用戶更傾向於協作式互動形成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的研究僅涵蓋消費版本(免費、Plus、Pro 方案),未包括 Teams、Enterprise 或 Education 方案更未有新推出的 Codex 數據。這意味著 ChatGPT 在企業市場的實際表現可能被低估。

未來趨勢展望與企業決策建議

這項對比研究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選擇指引:對於需要編程、自動化和結構化任務處理的企業,Claude 展現出明顯優勢;而在需要創意寫作、資訊搜尋和一般性諮詢的應用場景中,ChatGPT 更具競爭力。

隨著 AI 工具市場的持續分化,企業可能需要採取多元化的 AI 策略,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最適合的工具。這種市場分化趨勢是否會持續,將取決於兩家公司未來的產品策略調整和技術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
OpenAI
Fortune
Washington Post
Ars Technica
The Decoder

read more
人工智能數據分析

史丹福研究:AI 失業-讓年輕人就業機會跌 13% 三十歲以上反增 9% 企業人才斷層危機浮現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顯示,生成式 AI 普及已導致美國 22 至 25 歲年輕勞動者就業機會相對減少 13%,30歲以上員工的相對就業則增加約 9%(這項研究基於數百萬員工薪資數據,為 AI 影響勞動市場提供首個大規模實證證據。該研究由資訊經濟學權威學者 Erik Brynjolfsson 教授領銜,分析了美國最大薪資軟件公司 ADP 從 2022 年末至 2025 年 7 月的數據,發現 AI 對初級職位的影響遠超預期。

這項於 2025 年 8 月發表的研究揭示三個關鍵發現:AI 對年輕勞動者不成比例的影響、不同年齡層就業趨勢的分化,以及 AI 使用方式如何決定就業影響程度。研究結果被形容為勞動市場變革的「煤礦中的金絲雀」,預示 AI 革命將對美國勞動力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入門職位為何成 AI 重災區

研究團隊分析 ADP 公司提供的數百萬美國勞動者薪資記錄,發現 AI 影響最顯著的是軟件開發和客戶服務等領域的初級職位。數據顯示,在 AI 依賴度最高的職業中(意指:大部份工序可被 AI 取代),22 至 25 歲勞動者的就業率自 2022 年末至 2025 年 7 月下降 6%,而同期 30 歲以上勞動者的就業率則增長 6% 至 13%。

Brynjolfsson 教授接受 CBS MoneyWatch 採訪時解釋:「這些大型語言模型接受書籍、文章和網絡資料訓練,這正是許多人在大學獲得的書本知識,因此 LLMs 與年輕人掌握的知識存在大量重疊」。相比之下經驗豐富的勞動者擁有更多隱性知識和職場技巧,這些是 AI 目前難以複製的。

另一方面史丹佛數據顯示,在高 AI 依賴度職位中,30 歲以上員工的就業反而增加約 6~12 %。多數企業將生成式 AI 視為「輔助」而非「取代」工具,當模型接手重複性任務後,仍需資深人員監督輸出、整合流程並負責最終決策;這些員工長年累積的隱性業務知識、跨部門協調與客戶關係等軟技能當前仍難以被自動化,因而帶動中高階職位人數微增

具體而言,到 2025 年 7 月,最年輕的軟件工程師群體就業率比 2022 年秋季高峰期下降近 20%,客戶服務工作者也呈現類似趨勢。這種影響並非局限於特定行業,研究發現即使在控制企業層面的衝擊後,相對就業下降幅度仍達到 13%。

圖表 1:  AI 對年青人「入行」影響最大,對 30 以上的不跌反升

 

決定企業未來的 AI 策略抉擇

多位權威專家對此研究結果表達不同觀點。高盛首席經濟學家 Jan Hatzius 在報告中指出:「AI 確實開始在數據中更清晰地顯現」,並預測生成式 AI 最終將取代 6% 至 7% 的美國勞動者。世界經濟論壇 2025 年就業前景報告也顯示,40% 僱主預計在 AI 可以自動化任務的領域減少勞動力。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持悲觀態度。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在《紐約時報》Podcast 中表示:「一兩年內失去一半工作的想法並不符合社會運作方式」。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則提出更平衡的觀點:「你不會因 AI 失去工作,但會輸給懂得運用 AI 的人」。

研究亦發現 AI 的使用方式決定其對就業的影響。當 AI 以「補充」方式使用時,就業不但沒有減少,某些情況下還有所增加。Anthropic 於 2025 年 3 月發布的 Claude 使用報告顯示,57% 的 AI 應用屬於「補充」性質,43% 為「替代」性質。

圖表 2:  AI 對年輕軟體工程師影響最大 -20%

勞動市場轉型的歷史脈絡

從歷史角度看技術進步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並非首次出現。自 2000 年以來,自動化已導致美國製造業失去 1,700,000 個工作崗位。然而當前 AI 革命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影響速度和範圍。Brynjolfsson 教授表示:「這是我見過最快、最廣泛的變化」,唯一可比的轉變是 COVID-19 疫情期間轉向遙距工作。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就業預測已開始納入 AI 影響因素,預計到 2033 年醫療轉錄員和客戶服務代表的就業將分別下降 4.7% 和 5.0%。同時需要人工判斷的職業,例如個人財務顧問,預計將保持強勁增長,尤其是在服務年長客戶方面。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報告顯示,2025 年前 7 個月,採用 AI 技術直接導致削減超過 10,000 個職位,自 2023 年以來已有超過 27,000 個職位削減直接與 AI 相關。這些數據反映出 AI 對勞動市場影響的加速度和廣度。

對企業與未來趨勢的影響

這項研究對企業人才策略和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Forbes 分析師 Andrea Hill 指出,入門級職位消失正在縮小人才管道,影響薪資增長並威脅長期創新競爭力。企業正在失去將新人才培養成資深專家的學習循環,這種「學徒制紅利」的中斷可能產生長遠影響。

面對這一趨勢部分年輕勞動者開始轉向藍領工作,求職網站 Zety 將此現象稱為「AI 焦慮轉向」。然而只有約三分之一的 Z 世代員工還是覺得學徒制行業提供了通往穩定職業的更快捷徑。

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機構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一些學校禁用 AI 技術的做法可能過於極端,更好的做法是制定指引幫助學生正確使用這項技術。企業也需要在追求效率與維護人才培養生態之間找到平衡。

隨着 AI 技術持續演進,年輕勞動者如何在這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位置?這除了是個人職業規劃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我們是否準備好為下一代創造足夠機會,讓創新能夠惠及所有人,而非將年輕一代拋諸腦後?

 

資料來源:
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
CNBC財經新聞
CBS新聞
ADP研究中心
世界經濟論壇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專題特寫數據分析雲端服務

速度就是新規模 NetApp 助龐源加速提供 AI 即服務

假如說混合工作模式是疫後新常態,那麼「Speed Is the New Scale(速度就是新規模)」相信便是企業儲存的新演繹。

據 Gartner 預測,及至 2025 年,40%的基建及營運領袖將部署最少一個混合雲端架構,相較 2020 年僅為 10%,增長相當顯著。

NetApp 大中華區、東盟及南韓區或總監吳福生(上圖)指出,疫情推動各界邁向雲端,對應產生的數據量自然爆發性增長。「不可能所有數據一律上雲,企業要統一處理天上和地上的數據,速度便是致勝關鍵。」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正是一個好例子。ML 需要以大數據來訓練才可提升準確度,然而這些不一定是儲存在 SSD 上的熱數據,可能有更多是冷數據。要取得儲存於混合環境的大數據進行實時演算,速度便是關鍵。

「過去,只有大學研究、金融和醫療用得起 AI,但在 AI 即服務的生態下,我們留意到不少初創亦開始涉獵 AI。NetApp 於 2022 年初與龐源(Pong Yuen)合作,為他們提供包括一站式方案,從而讓龐源得以將為客戶構建虛擬世界的能力變得大眾化,好提供AI 即服務。」吳福生透露,龐源的客戶將 ONTAP AI 用於數碼對映(digital twins)並生成合成數據,並以這些數據來訓練他們的機器學習模型。

▲鄧子安接替吳福生出任 NetApp 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

據知龐源同時在構建元宇宙的領域用上 ONTAP AI。NetApp ONTAP AI 讓龐源利用 NVIDIA 和 NetApp 已認證的架構解決方案構建 AI 叢集,將數據中心級的分析、訓練和推論運算(inference computing)整合至單一的綜合系統。如此一來,客戶無須架設自己的機器學習基礎設施,即可輕鬆啟動和運行他們的 AI 或機器學習工作負載。

吳福生更笑言當時的合作尚未推出 NetApp BlueXP,若龐源採用 BlueXP 則運作管理更快更有效率。NetApp 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鄧子安表示,BlueXP 乃NetApp 去年年底推出,可為本地和雲環境中的儲存及數據服務提供混合多雲體驗的統一控制平台,提供整合、廣泛的數據服務功能,用於部署、自動化、發現、管理、保護、管治和優化數據、基礎架構以及支援其業務流程。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市場營銷數據分析

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免費推四大實用教程

疫情關係,中、小學面授課程大受影響,不少學生至今仍在努力適應在家上網課的教學模式。為了增添學習樂趣,鼓勵學生的自主自學精神,Google 香港與《香港自學網》攜手推出《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幫助學生掌握數碼技能。

寓興趣於學習培育全民編程

其實此前陳葒校長與一群教育有心人已發起過非牟利網上自主學習平台《三月百課》,現在三月已過,平台後續將正式易名為《香港自學網》,並以「面向未來的教育」為宗旨,於本月 14 日後繼續推出更多元化、由世界各地義務老師教授的課堂。

身為人母的 Google 香港營銷主管丁樂恩表示:「女兒對遊戲類感興趣,我會嘗試誘導她,這些好玩的遊戲,內容也需要有人設計,而你將來也可以成為這個創建內容的人。現在的小朋友不時上網、接觸 YouTube 影片內容,希望能引導他們好好掌握和利用數碼技能,迎接智慧數碼未來,期望做到全民皆會 coding(編程)。」

是次推出的《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四大主題包括:編程、YouTube 影片、數碼營商和協作工具實用秘技,預計推出 30 多節網課。期望課程系列能啟發本地學生對科技應用的興趣,進一步推廣數碼技能的學習。

四大實用教程緊貼數碼趨勢

  • 《出口成 Code》系列:此系列率先於 4 月推出,適合小一至中六的學生,與 Google 達人寓學習於遊戲,掌握網絡安全知識,同時學習編程的理論及實踐課程,學生將使用不同的編程工具如 Scratch、 App Inventor 等訓練編程思維,提供基本至進階程度的實踐學習。另外,得獎本地應用程式開發商 Minidragon 的程式開發員,及遊戲設計師將在課堂中分享開發經驗。
  • 《YouTube 爆 View 有計》系列:此主題將緊接推出,主要教授「講故事」及創作影片技巧、經營頻道心得包括如何分析後台數據調整內容及推廣手法等,人氣 YouTube 創作者包括歡樂馬介休也會現身說法分享創作心得。
  • 《做個數碼領袖》系列:隨著疫情推動世界各地的電商發展,今年稍後推出的這個系列將透過數碼企業家分享,協助大家了解最新的電商趨勢、網店攻略、如何善用大數據分析等,推廣創業家精神及各行各業的數碼化發展。
  • 《學得智 Smart》系列:Google 達人將分享如何有效使用網上搜尋、整理資訊、善用網上協作工具實用秘技,讓同學們更有效率地遙距完成功課或專題項目。

內容從數碼營商、社會服務到區塊鏈加密幣

《香港自學網》發起人陳葒校長表示,原先為支援學生、家長及老師安度特別假期的《三月百課》,以費用全免的網上自學模式營運,提供的課堂除了中英數、通識、歷史、文學、STEM、繪本、財商、武術、體育、音樂、美術、手工及生活技能之外,更會由享負盛名的極地探險家帶小朋友遨遊南極。

此外,亦會針對不同領域提供有趣的教學,包括:由亞洲最大加密貨幣平台創辦人講解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由軟件工程師教玩 NFT 遊戲、由軍事達人講解 5G 時代的戰爭武器、由日本通解構日本漫畫和語言文化、由深水埗明哥陳灼明先生分享社會服務心得、由骨科專科醫生教授骨科小知識、由樹仁大學專家講解正向心理、由執業律師講解法律常識……完美彰顯『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理念,裝備孩子更完善掌握未來。

《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將於 4 月 21 日起登陸《香港自學網》(http://freeclassroom.online)及其 YouTube 頻道。所有課堂皆以免費、不設人數限制及無須登記的網上開放形式運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