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與 Anthropic 於 2025 年 9 月發布的對比研究顯示,ChatGPT 有超過 70% 的使用屬於非工作相關,而 Claude 則在編程和商業自動化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項涵蓋 150 萬個對話樣本的分析,揭示了 AI 工具市場正出現明顯的使用者分化趨勢。
根據 OpenAI 經濟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David Deming 合作完成的研究,在 ChatGPT 的 7 億週活躍用戶中,非工作相關訊息從 2024 年 6 月的 53% 激增至 2025 年 6 月的 73%。相對地,Anthropic 的數據顯示 Claude.ai 和 Claude API 主要用於編程、研究和教育等專業任務。這種市場分化對企業決策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個人化應用成 ChatGPT 增長引擎
OpenAI 的最新研究分析了 2025 年 5 月 4 日至 7 月 31 日期間的大規模用戶數據,發現 ChatGPT 正迅速轉型為消費級產品。工作相關查詢僅佔總訊息的 27%,較去年同期的 47% 大幅下降。這趨勢反映了 AI 工具在大眾市場的滲透程度。
Washington Post 的分析指出,ChatGPT 用戶群體呈現年輕化特徵,近 50% 的對話來自 18 至 25 歲用戶。同時性別比例發生顯著變化:截至 2025 年 6 月,52% 的 ChatGPT 用戶擁有「典型女性」姓名,而在服務推出初期,80% 用戶為男性。
研究團隊將 ChatGPT 的三大主要用途歸類為實用指導、寫作和資訊搜尋,這三類應用合共佔據了近 78% 的所有訊息。其中寫作輔助佔所有對話的 28%,在工作相關對話中更高達 42%。值得注意的是,用戶更傾向於請求 ChatGPT 編輯現有文本,而非從零開始創作。
Claude 主導企業級應用場景
與 ChatGPT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nthropic 的研究顯示 Claude 在專業應用領域表現卓越。數學任務和編程是 Claude.ai 全球用戶的主要活動,編程相關使用佔 API 總用量的 44%。這數據遠超 ChatGPT 的 4.2% 編程相關訊息比例。
企業用戶特別是通過 API 使用 Claude 的客戶,主要將該工具用於自動化密集型工作。研究發現,77% 的 API 任務實現了自動化,而 Claude.ai 上這比例約為 50%。這表明企業更傾向於使用 Claude 進行完整任務委派而非協作。
教育領域的使用量自 2024 年 12 月以來增長約 35%,目前佔 Claude 總使用量的 13%。科學研究應用也達到約 7% 的使用率。相反傳統辦公和商業任務有所下降:管理相關任務從 5% 降至 3%,商業和金融業務從 6% 降至 3%。
市場定位差異化的戰略意義
這種使用模式的分化,揭示了 AI 市場正在形成互補性利基市場而非直接競爭關係。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David Deming 在研究中指出,ChatGPT 通過決策支援提升工作者生產力,用戶更傾向於將其視為顧問或研究助理。
技術分析師認為,ChatGPT 在個人和探索性用途方面的優勢,反映了其在自然語言處理和對話體驗方面的技術特色。而 Claude 在編程和自動化領域的領先地位,則突顯了其在結構化任務處理方面的技術優勢。
從用戶滿意度角度來看,OpenAI 的研究顯示技術幫助類別(包括電腦編程)在 7 個測試類別中滿意度最低。這可能解釋了為何軟件工程師更青睞 Claude 的原因。
企業採用策略的歷史演進
回顧 AI 聊天機械人的發展軌跡,ChatGPT 自 2022 年 11 月推出以來經歷了快速的用戶基礎擴張。從最初的 100 萬用戶到 2025 年 7 月的 7 億週活躍用戶,其增長軌跡主要依賴消費市場的滲透。
相對地,Claude 的發展策略更加專注於企業市場。其 API 服務的高自動化率(77%)顯示了企業客戶對完整任務委派的偏好,這與 ChatGPT 用戶更傾向於協作式互動形成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的研究僅涵蓋消費版本(免費、Plus、Pro 方案),未包括 Teams、Enterprise 或 Education 方案更未有新推出的 Codex 數據。這意味著 ChatGPT 在企業市場的實際表現可能被低估。
未來趨勢展望與企業決策建議
這項對比研究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選擇指引:對於需要編程、自動化和結構化任務處理的企業,Claude 展現出明顯優勢;而在需要創意寫作、資訊搜尋和一般性諮詢的應用場景中,ChatGPT 更具競爭力。
隨著 AI 工具市場的持續分化,企業可能需要採取多元化的 AI 策略,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最適合的工具。這種市場分化趨勢是否會持續,將取決於兩家公司未來的產品策略調整和技術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
OpenAI
Fortune
Washington Post
Ars Technica
The Deco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