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電子業

企業趨勢微電子業業界消息

歐盟 27 國聯手推動《晶片法案 2.0》:荷蘭主導半導體聯盟尋求戰略突破

歐盟全部 27 個成員國已正式加入由荷蘭牽頭的半導體聯盟,共同推動對現行《晶片法案》的重大修訂,標誌著歐洲在全球晶片競爭中採取更統一和積極的戰略立場。這個名為「半導體聯盟」(Semicon Coalition)的組織於 2025 年 9 月 29 日向歐盟委員會提交聲明,呼籲制定《晶片法案 2.0》,將原本籠統的「2030 年達到全球 20% 市場佔有率」目標,轉化為更具針對性的戰略行動。

產業聯盟形成背景及戰略意義

半導體聯盟最初於 2025 年 3 月由荷蘭聯合其他 8 個歐盟成員國成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該聯盟的成立反映了歐洲對半導體供應鏈脆弱性的深度關切。據歐洲審計院指出,按照當前進展速度,歐盟「到 2030 年佔全球晶片市場 20% 市場佔有率」的目標難以實現,這促使各成員國尋求更務實和有效的戰略路徑。

目前已有超過 50 家領先的歐洲和國際半導體企業支援該聲明,顯示出產業界與政府間的高度共識。這種產業與政府聯合模式為歐盟半導體戰略修訂提供了強大支援,也符合 Mario Draghi 關於歐洲競爭力未來報告的建議方向。

技術主權挑戰與市場現實

歐洲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挑戰遠比預期複雜。雖然歐盟在 2023 年推出了《晶片法案》,並動員了超過 800 億歐元(約港幣 6,784 億元)的投資,但在吸引先進晶片製造投資方面仍然困難重重。最具代表性的挫折是 Intel 取消其在德國建造大型新工廠的計劃,這一決定被視為歐洲半導體戰略的重大打擊。

Intel 退出歐洲製造項目的原因包括「過高的建造和能源成本」,以及與德國政府在補貼談判中的分歧。專家分析指出,歐洲的高能源價格、監管複雜性和技能短缺問題阻礙了投資者,而美國和日本為晶圓廠提供 25% 至 30% 的補貼率,是德國最初向 Intel 提供補貼的兩倍。

荷蘭在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中擁有獨特地位,主要歸功於 ASML 的全球領導地位。ASML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的公司,在光刻工具市場佔據約 90% 的市場佔有率,使其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關鍵環節。ASML 的技術優勢為荷蘭在推動歐盟半導體戰略中,提供了重要的談判籌碼和技術基礎。

五大戰略重點及實施路徑

《晶片法案 2.0》聲明確立了五個核心優先領域,標誌著歐盟半導體戰略從廣泛目標向精準行動的重要轉變。首先是透過加強產業、研究機構、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之間的協作,來鞏固半導體生態系統。其次在投資策略方面,聯盟主張統一歐盟和國家資金配置,加速戰略項目審批流程,並動員私人資本參與。

技能發展構成了第三個重點領域,透過建立強勁的歐洲半導體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來應對技能短缺問題。可持續發展作為第四個支柱,強調發展高能效和循環經濟的半導體製造模式。最後聯盟尋求擴大國際夥伴關係,與理念相近的全球夥伴合作,同時保護歐洲的戰略自主權。

這些戰略重點的制定,是基於對當前半導體市場動態的深度分析。中國正透過 1,420 億美元(約港幣 11,076 億元)的股權基金,努力建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產能,並在鎵和鍺等半導體原材料的全球供應中佔據主導地位。美國透過《晶片法案》提供 520 億美元(約港幣 405.6 億元)補貼已見成效,韓國則提供 740 億美元(約港幣 577.2 億元)的稅收優惠,支援半導體製造。

面向 2030 年的戰略展望

歐盟委員會正在對《晶片法案》進行評估和審查,並於 2025 年 9 月 5 日啟動了為期 12 週的公眾諮詢。這次審查將為未來法案修訂提供重要參考。專家預測,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歐洲目前佔全球半導體產能 8% 的市場佔有率,到 2030 年很可能維持不變,但如果沒有歐盟的干預,這一比例可能會顯著下降。

歐洲的成功策略應該是保持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的地位,確保歐洲汽車和電信技術等關鍵產業能夠持續獲得尖端微晶片。完全獨立於其他地區是不可能的,因為半導體市場依賴高效的全球供應鏈。因此《晶片法案 2.0》的目標,應該是在戰略自主與全球相互依存之間找到平衡點。

荷蘭主導的半導體聯盟為歐洲半導體產業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方向。透過 27 個成員國的一致支援,歐盟正在向更協調和有效的半導體戰略邁進。這一戰略的成功不僅取決於資金投入,還需要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等多個層面的系統性改良。隨著 AI、汽車、能源和國防等關鍵領域對高性能晶片需求的持續增長,歐洲能否在這場全球半導體競賽中保持競爭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未來的經濟繁榮和戰略安全。

資料來源:
歐盟委員會數位戰略,路透社

 

read more
企業趨勢微電子業資訊及通訊科技

高盛研究調查:中國先進半導體技術仍落後西方二十年


高盛研究調查:中國先進半導體技術仍落後西方二十年

國際投資銀行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光刻裝置製造商在先進半導體技術方面,至少落後美國同行 20 年,這評估突顯了中國在實現半導體自主化道路上面臨的巨大挑戰。雖然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但在最關鍵的光刻技術領域,與荷蘭 ASML 等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仍然懸殊。這份報告發布之際,正值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持續升級,而中國亦在加速推進「中國製造 2025」戰略下的半導體自主化過程。

技術差距懸殊,追趕之路漫長

高盛研究團隊在報告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光刻裝置產業的技術水平,發現中國本土製造商目前主要集中在 65 奈米製程階段,而 ASML 已經在 3 奈米以下技術領域建立了絕對優勢。根據高盛數據,ASML 耗費 20 年時間和 4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 億元)的研發與資本支出,才實現從 65 奈米到 3 奈米以下光刻技術的躍升。中國最大的光刻裝置製造商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SMEE)在 2023 年底聲稱成功開發 28 奈米光刻機 SSA/800-10W,這被視為重大突破,但分析師對其大規模量產能力提出質疑。業界專家指出,光刻技術除了涉及裝置製造,更需要全球化的供應鏈支援,包括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核心零部件,這令中國在短期內實現技術突破面臨巨大挑戰。

出口管制重塑產業競爭格局

美國主導的多邊出口管制措施,正在深刻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格局,對中國企業造成了實質影響。自 2022 年 10 月起,美國政府禁止 ASML 向中國銷售最先進的極紫外(EUV)光刻機,迫使中芯國際等中國晶圓代工企業,只能使用較舊的深紫外(DUV)裝置生產 7 奈米晶片。雖則如此,中芯國際 2025 年上半年營收仍然增長 23.4%,產能利用率達到 92.5%,顯示出強勁的市場需求。華為作為中芯國際最大客戶,計劃在 2026 年將 7 奈米晶片產能提升一倍,以滿足其 AI 晶片 Ascend 系列的生產需求。然而分析機構 SemiAnalysis 的研究顯示,由於缺乏先進的封裝技術和高頻寬記憶體,華為的 AI 晶片產能擴張仍面臨瓶頸。

市場投資持續增長,自主化進程加速

雖然面臨技術和貿易挑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投資規模仍在穩步增長。高盛研究預測,中國半導體投資將從 2025 年的 430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460 億美元(約港幣 3,588 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 2% 至 6% 之間。投資重點將轉向記憶體、先進節點技術,以及能持續擴大規模並升級技術的行業領導者。在裝置自主化方面,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追趕步伐。最新消息顯示,中芯國際已開始測試國產深紫外光刻裝置,以減少對 ASML 的依賴。中國半導體裝置製造商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從 2019 年的 4% 提升至 2023 年的 14%,在蝕刻、清洗、沉積等多個細分領域取得進展。雖然在最核心的光刻技術領域仍然落後,但中國企業正透過技術積累和市場應用逐步縮小差距。

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競爭新態勢

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過程,地緣政治因素與技術競爭交織,形成了複雜的競爭新態勢。ASML 作為全球光刻裝置的絕對領導者,2025 年 9 月宣布與法國 AI 公司 Mistral AI 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投資 13 億歐元(約港幣 110.24 億元)加強在 AI 領域的佈局。此舉除了鞏固 ASML 的技術領先地位,也為其客戶提供更智能的製造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台積電、Samsung 等晶圓代工巨頭在先進製程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台積電憑藉其在 2 奈米技術上的領先優勢,繼續擴大市場領先地位。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這種全球競爭格局既帶來挑戰也創造機遇,特別是在特色工藝和成熟製程領域,中國企業有望發揮成本優勢和本土市場需求優勢,實現差異化競爭。高盛這份報告再次提醒業界,半導體技術發展需要長期積累和巨額投入,中國在實現半導體自主化的道路上仍需付出更多努力。然而隨著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和政策支援力度加大,中國半導體產業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在特定領域實現突破。對於全球企業而言,如何在技術競爭與合作中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資料來源:
cnBeta,ASML官方,Manufacturing Asia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微電子業

龍芯首創 GPGPU 晶片完成研發 中國自主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


龍芯首創 GPGPU 晶片完成研發  中國自主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

中國自主處理器廠商龍芯中科宣布,其首款通用圖形處理器 9A1000 已完成研發工作,預計於 2025 年第三季進入流片階段。這款定位為入門級 GPGPU 的產品,圖形效能對標 2017 年推出的 AMD Radeon RX 550,同時具備 40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標誌著中國在 GPU 自主研發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這次發布除了代表龍芯從 CPU 廠商向 GPU 領域的戰略擴張,更反映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出口限制下,尋求技術自主的迫切需求。

技術規格突破帶來的商業價值重新定義

龍芯 9A1000 雖然圖形效能僅對標八年前的 AMD RX 550,但其技術創新集中在架構改良和 AI 加速能力上。根據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在 2024 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9A1000 在流處理器面積縮減 20% 的同時,工作頻率提升 25%,輕載功耗降低 70%。這種設計理念反映了中國 GPU 廠商對市場需求的獨特理解,即優先發展 AI 推理和科學計算能力,而非追求頂級遊戲效能。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教授魏少軍指出,「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路徑與歐美廠商截然不同,更注重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性價比優勢」。9A1000 支援 OpenGL 4.0 和 OpenCL ES 3.2 標準,相比龍芯 2K3000 處理器內建的 LG200 顯示核心,整體效能提升 4 倍,AI 運算能力更是達到 5 倍增長。這種漸進式技術路線為中國 GPU 產業奠定了紮實的發展基礎。

產業生態系統建立面臨的關鍵挑戰

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軟件生態系統的不成熟成為最大障礙。據業內專家分析,即使 9A1000 順利完成流片,其商用價值仍受到驅動程式開發和軟件相容性問題的制約。Bernstein 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美國出口限制為中國本土 AI 晶片廠商創造了機會,但技術差距和生態系統缺失仍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包雲崗表示,「GPU 不只是硬件產品,更是一個完整的軟硬件生態系統。龍芯等中國廠商需要在驅動開發、開發工具鏈和應用軟件適配方面投入更多資源」。目前龍芯已規劃 9A2000 和 9A3000 等後續產品,其中 9A2000 預計於 2027 年推出,效能可達 NVIDIA RTX 2080 水準,整體效能較 9A1000 提升 8 至 10 倍。

全球競爭格局下的戰略意義與市場前景

從全球半導體競爭角度來看,龍芯 9A1000 的推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數據,中國 GPU 即服務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2.72 億美元(約港幣 HK21.2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10.1億美元(約港幣HK78.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5.8%。這一增長趨勢為龍芯等本土廠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然而國際競爭環境的複雜性不容忽視。NVIDIA 在中國 AI 晶片市場的佔有率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66% 下降至 2025 年的 54%,但這主要由於供應鏈限制而非技術競爭。華為海思、寒武紀科技等中國廠商正積極搶佔市場佔有率,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李世瑋認為,「中國 GPU 產業的發展將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新配置,但真正形成技術優勢仍需 5 至 10 年時間」。

龍芯 9A1000 的成功研發標誌著中國 GPU 產業從無到有的重要轉折點。雖然技術規格相對保守,但其在 AI 加速和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優勢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軟件生態系統的逐步完善和後續產品的推出,中國 GPU 產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企業決策者應密切關注這一技術趨勢的發展,思考如何在供應鏈多元化和技術自主化的大趨勢下制定相應策略。

資料來源:
Tom’s Hardware
NotebookCheck
Grand View Research

龍芯中科發布首款自主研發 GPGPU 晶片 9A1000,圖形效能對標入門級產品,但具備 40 TOPS 的 AI 運算能力,標誌中國 GPU 產業邁向新里程碑。雖然面對軟件生態系統的挑戰,但在美國出口限制下,此舉突顯了技術自主的迫切性。企業決策者應關注這趨勢,以應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變化。

【建議分類】
IT 基建,人工智能,微電子業

【建議 Tags】
龍芯,9A1000,GPU,AI,晶片

read more
初創企業微電子業

科技園發展方針:擴張、廣納人才、商品化

港府近年積極推動「搶人才」及「搶企業」,作為本地創科搖籃,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自然全面配合。過去一年,科技園不但帶領園區公司到海外進行推廣、發展新設施,同時亦致力培育人才。其中,微電子已嶄露頭角,人工智能應用、食品設計及製造和健康科技亦百花齊放。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上圖左四)表示:「我們今年將繼續積極帶園區公司外訪,尋找國際市場的商機。此外,科技園公司將在創新園發展適合創新製造的設施,支時政府新型工業化的願景;並會持續建構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助園區公司發展,驅動更多創科成就。」

▲思坦國際半導體首次於 CES 憑其 0.13” micro-LED 顯示模組獲獎,負責人表示思坦國際半導體乃全球三家成功研發並供應 micro-LED 蕊片的公司之一。micro-LED 較 OLED 亮度高出十倍,由於產品成本較高,因此多用於名貴跑車如保時捷之車頭燈,預計量產成本回落後將可廣泛應用於手機屏幕等。

海外推廣

雖然科技園過去也會帶領園區公司參加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電子消費展(CES),不過今年規模最大,合共 18 家園區公司參與。其後更前往矽谷,拜訪多家世界級科技企業,與當地創科業界領袖會面。此行亦與史丹福大學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洽談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協作,向當地學生介紹香港的創科優勢。 

黃克強續透露,科技園將於3月率領 8 間園區公司前往中東,參加創科盛會「LEAP  2024」,會連同生物科技企業主辦研討會,努力推廣香港發展生物科技優勢。此行亦會拜訪沙特阿拉伯及阿聯酋政府的科技及經濟部門、創科發展機構及企業,探討進一步加強在創科範疇的雙邊合作關係。

廣納人才    助園區公司商品化

至於新一年的發展大計,科技園表示會積極配合下周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同時履行去年承諾的可持續發展願景,在 2045 年前達到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提出的淨零排放標準,推動綠色科技生態圈。而人才培育方面,科技園將於 3 月 8 日舉辦「Talent Power Up」大型創科職業博覽會,提供超過 3,000 個園區公司職位及實習空缺,以行動支持政府的「搶人才」政策。

「電梯募投比賽 EPIC」可謂科技園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屆將擴展至全球多個國家進行初選。繼今年一月中在美國矽谷,本周將在新加坡,以及稍後會在香港和德國斯圖加特分別進行初選。並將於 4 月 26 日雲集香港環球貿易廣場進行決賽,爭取高達 4,500 萬美元創投基金以及 24 萬美元現金獎。 

read more
專題特寫微電子業

港產半導體「無冕獨角獸」走出困局扭虧為盈 晶門王華志:香港要凝聚創新氛圍

數全球必爭之產業,今天非半導體莫屬!但大家可曾想過,原來香港也曾擁有世界級的微電子和半導體產業?2004 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晶門半導體,當年就是一隻隱形的「無冕獨角獸」,但後來大環境轉變,亦一度陷入低迷時期。時至近年晶門把握物聯網機遇,終於走出困局、扭虧為盈!其故事對香港的創科前路是否也具有一些啟發性不如聽聽晶門半導體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王華志細說這段奇幻旅程。

港產龍珠晶片

香港的微電子業起步於上世紀 60 年代。初時主要是電子鐘、電子錶和原子粒收音機等電子產品。後來受惠於大廠 Motorola 的引入和投資,香港開始發展出半導體晶片產業,而萬力半導體(Motorola 旗下企業)也成為當時香港最大的晶片公司,在港開設了三座半導體測試和裝配工廠,其中一座位於大埔的「矽港中心」,更是亞洲第二大的半導體測試及裝配中心之一,每周可測試 520 萬枚晶片。

萬力半導體的明星產品「龍珠晶片」,不僅 Made in Hong Kong,更成為流動通訊裝置的核心,例如 Motorola A6188 能以手寫筆操控,結合了手機和 PDA 功能,當年堪稱劃時代產物。後來不少大受歡迎的流動電話,都採用了港產龍珠晶片及其後繼產品。可惜的是,由於香港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高昂,2002 年萬力半導體宣布將大部分生產線遷往天津,結束在港逾 30 年生產歷程。

2000 年代初期,晶門的彩色手機螢幕驅動晶片具領導地位,出貨量曾佔全球七分一

顯示部門分柝

同一時間,萬力半導體麾下的專做 LCD 驅動器的顯示部門,有大約 33 位員工在港另組公司晶門科技(晶門半導體的子公司),繼續為 Motorola 提供顯示驅動器,用於傳呼機和手機等裝備。「最初從萬力分拆出來,總部設在觀塘創紀之城。後來為了追求「群聚效應」、與其他科技企業保持緊密聯繫,於是搬入沙田科學園區。」晶門半導體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王華志表示。

基於 Motorola 當時全球第二大的「根基」,晶門的驅動晶片一度佔整個手機市場近 20%的 份額。名噪一時的 Razor Phone 和 StarTAC 手機系列就是晶門代表作之一,用了由晶門設計師研發的驅動晶片。2000 年初期,晶門的彩色手機螢幕驅動晶片具領導地位,出貨量佔全球七分一。「PDA 早期是黑白顯示,到了下一代以 Palm 為首的全彩 PDA,繼續用晶門圖形控制器,可說我們穩佔一席之地。」

「未有獨角獸以前的獨角獸」

將逾 10 億美元估值初創稱為「獨角獸」,最早可追溯到 2013 年。但 2004 年晶門於香港主板上市時,已經是「半獨角獸」,後來股價最高峰時,市值更突破 13 億美元,如同一隻隱藏的無冕獨角獸。將近 20 年過去,晶門此刻市值約 12 億港元,縱使高位回落,公司已發展為全球主要顯示器集成電路晶片供應商,專門設計、開發和銷售集成電路晶片及系統解决方案,業務成熟穩健。

然而,晶門的發展經歷高山低谷,當年世界踏入移動通訊年代,在 LCD 和 TFT 顯示等垂直市場,不少台灣廠商卻乘機崛起、意欲對外擴張,例如 Winstar 華凌光電,跟晶門本來是合作伙伴,但隨著公司有心對外擴張,Winstar 自然讓旗下子公司也開始生產顯示驅動器和控制器,與晶門展開直接競爭。王華志表示,「其實做這行很簡單,當母企做 TFT Panel,兒子就做 Driver,變成就架空了晶門。」

曾於電子手帳佔一席位的晶門,今天已從新出發,在智能醫療器材、電子貨架標籤等領域找到嶄新機遇

錯失數碼化

此外,一場由 Analog 過渡 Digital 的手機範式轉移,也將晶門大靠山 Motorola (佔八成收入)拉下神檯。當年 Motorola 認為 Analog 聲音品質始終更佳,稍有遲疑和誤判形勢。「因為手機市場龐大,若繼續使用 Analog 技術,最終將耗盡頻寬,邁向 2G 實在避無可避。」那時 Ericsson、Siemens 先後堀起,後來又有 Nokia 彈出成了手機霸主,Motorola 手機反應太慢,市場逐漸被對家蠶食。

「大約在 7 年前,晶門逐漸走下坡。到了我 4 年前上任時,我看到的情況有所不同。過去很多時候業務都是由產品主導,這在半導體行業的初期是正確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主導成為了主要趨勢。我的視角也轉變為市場主導 – 晶門可以被視為一個熱廚房,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是我的策略之一。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了解晶門能做到什麼,以便將其與市場需求進行匹配。如果我們的資源不適合市場需求,我們就無法做生意。」

晶門的產品在穿戴式設備有領地位,其中包括 Fitbit 這個消費電子及健身品牌,他們的 PMOLED 也採用了晶門的技術

物聯網機遇

換言之,晶門的迷失十年,可說是從 2G 時代開始、延續到 3G 和 3.5G 年代,那是手機屏幕取代傳統電腦和電視屏幕的時代,但誰又料得到,踏入 4G 通訊年代之後,「物聯網」技術應運而生,竟為晶門半導體帶來了從新出發的機遇,包括智能醫療器材、零售電子貨架標籤再到家用遊戲機的手掣,都有晶門顯示系統和晶片方案派得上用場的地方。

晶門於 2018 年 12 月推出 TDDI 晶片,是首項將觸控和顯示系統整合到單一晶片、可用於 PMOLED 顯示面板的發明,在這方面,晶門堪稱全球市場的領導者,佔有率高達 80% 以上。「其中一個例子是穿戴式運動設備,例如 Fitbit 這個暢銷的國際品牌,他們的 PMOLED 其實全部都是採用晶門的技術,雖然並不是很多人知道。」

「再​​舉例來說,幾年前我們收購了 Microchip Technology,獲得了一支英國的團隊,我們隨後開始研發觸控技術,如今這部分的業務,就應用於 PS5 的遊戲手掣觸控版。很多 PS5 玩家可能想不到,PS5 遊戲手掣觸控技術,其實是由一家香港半導體公司開發和擁有。」

又例如疫情期間,晶門半導體推出了血氧儀和體溫槍等方面的 OLED 顯示 IC ,在當時的市場異常熱銷,因為每個月約有一千萬支血氧儀出貨。雖然在香港可能並未被廣泛使用,但在全球其他地區,由於 COVID 的緣故,血氧儀成為重要檢測工具,體溫槍也是同樣道理。

電子貨架標籤的數碼化升級勢將席捲全球,晶門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有領先地位,不斷在電子紙和電子標籤標籤推動創新,例如推出支援更多色彩的電子標籤。

電子標籤先驅

電子標籤是晶門半導體東山再起的重要武器,目前,全球由紙張轉向電子標籤的比例僅 5%,市場潛力巨大,而晶門的電子紙驅動器集成電路早著先機。「一來公司在電子標籤方面已經有 17 年的經驗,去年,我們在電子標籤全球市佔率達到 50%,在香港例如是百佳還是樓上,我們的市場份額幾乎達到 100%。2019 年初,晶門的技術被應用於科技園公司 T-Shop & Lab 無人商店內的電子貨架標籤。」

當香港還未感受到電子標籤的威力,原來技術早在其他地區廣泛應用。「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新加坡和美國,我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的 Walmart 和歐洲的 Lido 等大型連鎖店也在不斷安裝我們的電子標籤,尤其是歐美地區,由於人工成本高昂,他們更願意使用電子標籤。」

王華志認為,電子標籤首先取代了紙張,有助減少砍伐樹木。其次,電子標籤實現網購和實體店價格的統一和協調。再者,尤其是在人力資源有限、人工成本高昂的時代,自動化成必然趨勢。通過電子標籤,店家可以自動化操控數以千計零售店的商品價格,遠比人手替換價錢牌更加理想。

微電子復興?

調整過後,晶門終在 2020 年起轉虧為盈,去年出貨量 3.1 億件,銷售收入 1.9 億美元,去年中更發盈喜!同一時空下,香港政府也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首次清晰列出冀引入半導體產業,實現香港新型工業化,晶門的經驗是否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微電子是個非常龐大的產業,若說其中半導體領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當然就是晶圓廠(Foundry)。香港其實曾有機會建立晶圓廠,但由於投資巨大,廠方最後選擇搬到新加坡。」王華志概嘆香港曾跟建立晶圓廠的機遇擦身而過。

「首先香港有足夠的財力。其次大學等研究機構也在為之提供人才,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將資源整合起來,建立晶圓廠並實現生產。事實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僅僅關乎消費性產品,以台灣的台積電為例,它被認為是『護台神山』,因此,香港也應該考慮建立類似的產業,不管是在香港本地還是鄰近大灣區,都應該著手進行這個計劃。」

留住 smart people

王華志認為,在中美晶片競賽背景下,香港作為一個獨特的地區,既有國際金融和創新背景,又有中國內地的龐大市場支持,應該把握這一機遇,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

情況使得專業人才需求激增,香港要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換言之,在本地積極培育後繼人才仍然非常重要。「香港已經開設了很多 VLSI 相關的學位課程,但仍需努力吸引更多學生投身此行業,而非只選擇金融或醫學等行業。加州的矽谷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專業人才,正是因為那裡的工作環境和氛圍。香港需要學習這一經驗,建立研發中心並營造創新氛圍。」

「以晶門為例,讓員工在工作中感到開心和滿意,對公司的成功很重要。只要尊重和支持員工的個性和需求,你就能夠營造一個更有利於創新和協作的環境。這樣的氛圍將有助於吸引和留住所謂的“smart people”,因為他們將能夠在這裡充分發揮、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且當員工感受到關懷和支持,他們將更願意為公司付出努力,並在面對挑戰時與公司共同成長。 」

老實講,晶門的成功故事有其獨特的背景和多元因素,而且也非一朝一夕。套用 Steve Jobs 很經典的一句「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香港今天希望發展半導體晶片產業,包括在本地設立 INNOPARK、興建微電子中心等方面基建投資,可能就是通往未來很多 dots 的其中之一。我們只有走到未來,從回首過去的角度,才能將所有這些「點點」連接起來。

但對於創科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夠在香港找到相關的工作和實習機會(訪問中王華志表示晶門很樂意提供實習機會),可以不跟大隊走自己的路並好好活在當下,我覺得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採訪、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企業趨勢專題特寫微電子業

《財政預算案》IT 懶人包

財政司發佈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踏入後疫情時代,香港必須加一把勁追回疫情期間被領先的進度,奪回昔日的優勢。因此政府相當看重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無論在發展數碼基建、資助科研、研究人工智能以至推動 Web3 生態圈均有所著墨。

發展數碼基建、推動數碼轉型

  • 推動本港科研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足夠運算能力:政府將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進行可行性研究,預計於 2023/2024 年度完成。
  • 提升「智方便」平台:預留約 2 億元提升「智方便」平台,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改善用戶體驗,進一步推動「智慧政府」及數碼轉型。
  • 推行「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預留 5 億元讓數碼港推行「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以一對一的配對資助中小企業應用現成的基礎數碼方案配套實現數碼轉型。
  • 「數碼港 Web3 基地」:撥款 5,000 萬元支持今年初成立的「數碼港 Web3 基地」,加速推動 Web3 生態圈發展,包括舉辦國際大型研討會,推動跨界別業務合作,並舉辦更多青年工作坊。
  • 虛擬資產可持續發展:成立專責小組,就虛擬資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意見。

鞏固香港科研優勢

  • 設立生命健康研究院:從去年《財政預算案》宣布為生命健康科技預留的 100 億元中,撥出 60 億元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生命健康科技主題研究院,於 2023/24 年度邀請有意設立生命健康科研學院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提交建議書。
  • 推動前沿科技領域基礎研究:預留 30 億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
  • 設立微電子研發院:設立「微電子研發院」,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快「從一到 N」 成果轉化。
  • 鼓勵創新科技:預留逾 2.6 億元予數碼港,以培育智慧生活初創企業;另科技園公司將向「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增資 4 億元,並額外投放 1.1 億元推出「共同企業加速計劃」。

建設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 成立「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就綠色科技、綠色金融、綠色標準認證等制訂行動綱領。
  • 舉辦「國際綠色科技周」。
  • 綠色債券:計劃在下年度發行不少於 500 億元銀色債券及 150 億元綠色零售債券。
  • 代幣化債券:檢視代幣化債券發行在香港的發展潛力和前景。
  • 先進科技公司上市制:於 2023 年第一季實施先進科技公司上市制度。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笑稱《財政預算案》每年均會積極投資國際 IT 熱門項目,適逢 ChatGPT 大熱,因此早已料到今年會力推人工智能。不過 AWS、微軟、Google、IBM 等 IT 巨頭發展 AI 多時,投資龐大,香港現在才迎頭追趕會否吃力不討好?倒不如應用業界現有科技協助加速發展。

方保僑則透露政府已準備出標書,「畢竟 AI 並非所有公司也負擔得起,相信屆時政府那套亦會以服務形式向本地企業提供 AI。況且公營有公營的做法,私營可同時繼續發展。雖然現階段落後,但 AI 始終要有,現在先開了預算,往後還得有配套才成事,慢慢趕上國際的步伐。」

至於 Web3,方保僑亦認同勢在必行。尤其金管局已發表加密資產和穩定幣討論文件的總結,可見無論是數碼港元、數字人民幣或加密貨幣,也是日後備受重視的發展議程。

read more
企業趨勢微電子業

美國衆議院批准「競爭法」加強半導體製造能力

全球晶片短缺顯示了不同行業對於晶片的依賴以及本地生產的需要,加上近年美國和中國的競爭逐漸緊張,美國方面最近就希望通過新的法案,撥款推動半導體和科技研發,最近這個法案終於獲衆議院通過,不過之後仍然需要與參議院的版本整合。
(繼續閱讀…)

read more
微電子業業界消息

《施政報告》懶人包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今次針對資訊科技發展的篇幅比較多,其中提及政府在四年間投放超過 1,300 億元推動創科發展,包括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設立兩個「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

 「我現建議在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林鄭月娥並建議為科學園擴展,計劃將提供 88 公頃新土地,主要用作創科發展。

資訊科技相關重點:

  • 建設「智慧港口」、發展高增值物流及海運業務,以及加強與大灣區內外的連繫;
  • 通過「商業數據通」,利便中小企向銀行融資;
  • 通過提供更多土地和基建設施、推動研發、投資科技、進行再工業化及支援大學科研,建立完整的創科生態圈;
  • 更新版權制度以配合數碼環境;
  • 未來幾年平均每年投資 1,000 億元於基礎設施建設。

金融科技

推動跨境金融科技,與內地積極研究建立一站式沙盒聯網,利便粵港澳三地的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測試跨境金融科技應用項目。

智慧港口+商業數據通

推動航運和港口業於業務流程和運作上應用數碼科技,建設「智慧港口」,與業界合作研究推動「智慧港口」發展的具體方案。

物流方面,將加快推動大灣區物流信息的互聯互通,完善多式聯運;並發展高增值物流,鼓勵物流業界進一步應用科技,提高生產力。目前貿易流程以紙本為主,數據分散儲存,銀行難以收集和核實資料,令中小企長期面對融資問題。

為此,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構建「商業數據通」,建立平台促進數據安全共享,預計明年投入運作。這項全新的金融基建設施可統一對接銀行,企業能通過這個平台授權付款系統、公營機構或公用事業等服務提供者,向銀行提供數據,讓銀行對企業的營銷狀況作出更準確的預測,從而減低企業提供抵押品的需要。

科學園

報告建議政府應馬上研究為科學園擴展。為此,政府會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共提供 88 公頃新土地。

報告又建議新增土地可主要用作創科發展,強化東部走廊地區以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同時應改善白石角和科學園一帶的公共交通接駁。政府會邀請港鐵公司,研究以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運動中心用地為基礎,興建新的東鐵線科學園╱白石角車站。

數碼港

數碼港第五期工程已經展開,可於四年內增加超過四成總樓面面積。

長遠而言,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建議升格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的洪水橋╱厦村會擴大範圍至流浮山,可考慮在與深圳前海一灣之隔的地方,建立規模媲美數碼港的地標性創科設施。

河套地區

研究加快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建造工程。在《發展策略》下,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將會整合為新田科技城,當中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 240 公頃。

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佔地約 540 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可集港深兩地優勢匯聚海內外人才。

大學科研

為鞏固香港在基礎研究的領導地位,原則上接納港大和中大的建議,為兩所大學提供土地作科研用途,分別於薄扶林為港大預留 4 公頃,現屬「綠化地帶」的土地興建深科技研發大樓,並支持中大在中大醫院附近 2.5 公頃,主要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的土地,設立研究設施和擴充中大醫院,同時改善現有東鐵大學站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和泊車設施。

政府亦會支持香港理工大學,研究把其用作提供自資專上教育的紅磡灣校舍,進行學術和研究發展。

工業邨

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元朗工業邨的微電子中心,將分別於明年中和 2023 年完工。業界對這兩項設施反應理想,已邀請科技園公司開始構思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

推動研發

林鄭月娥認為香港應回應國家所需,進一步發揮本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優勢,並建議在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

新田科技城將可為相關的科研及先進製造業提供土地。

要求食物及衞生局、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全面檢視現行做法,作出配合。

科技投資

政府的「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連同風投基金投資於本地創科初創企業,至今已有 11 個共同投資夥伴。科技園公司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及數碼港的「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已把投資範圍擴大至 A 輪以後的融資。

去年從「未來基金」撥出一成款項,成立「香港增長組合」投資組合,策略性投資於「與香港有關連」的項目,創科是其中一個目標行業。

政府會透過合適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作為夥伴進行相關投資。

科技園公司亦會成立「大灣區創科快線」,全方位培育初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