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界消息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AI 引爆史上科技業最大併購潮 高盛科技峰會揭示 6,450 億美元交易狂潮


AI 引爆史上科技業最大併購潮 高盛科技峰會揭示 6,450 億美元交易狂潮

高盛集團 2025 年度 Communacopia 科技峰會於 9 月 8 日在三藩市揭幕,匯聚 260 家科技巨擘共同探討一個關鍵議題:2025 年是否將創下科技業併購交易歷史新高。數據顯示今年至今科技業交易總額已達 6,450 億美元(約港幣 5.03 兆元),較去年同期激增 28%,有望超越 2021 年疫情後 9,860 億美元(約港幣 7.69 兆元)的歷史紀錄。

此次峰會參與企業包括剛完成 143 億美元(約港幣 1,115.4 億元)投資 Scale AI 的 Meta、5 月完成 Informatica 併購案的 Salesforce,以及上週收購新創公司 Solver 的 Nvidia 等行業領導者。會議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如何重塑併購市場格局,以及企業如何透過戰略收購在 AI 競爭中取得優勢。高盛預測全球併購交易總額將在 2026 年達到 3.9 兆美元(約港幣 30.42 兆元)的歷史新高,超越 2021 年的 3.6 兆美元(約港幣 28.08 兆元)紀錄。

科技巨擘搶灘 AI 市場推動併購熱潮

AI 技術革命正成為推動大規模併購活動的核心催化劑。Meta 今年宣布將 AI 基礎設施投資提升至 660 至 720 億美元(約港幣 5,148 億至 5,616 億元),較去年增加約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同時完成對 Scale AI 的 143 億美元(約港幣 1,115.4 億元)重大投資。這項交易是 Meta 加速建立 AI 能力的關鍵一步,幫助其在與 Google、Microsoft 的競爭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網絡安全領域同樣見證了重大整合動作。Palo Alto Networks 以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收購以色列身分安全公司 CyberArk,成為 2025 年最大網絡安全併購案之一,僅次於 Google 在 3 月以 320 億美元(約港幣 2,496 億元)收購 Wiz 的交易。Palo Alto Networks 行政總裁 Nikesh Arora 表示:「我們正在身分市場的關鍵時刻進入這個領域,這符合我們的長期戰略規劃。」

根據律師事務所 Ropes & Gray 報告,涉及 AI 相關目標的戰略併購案在 2025 年上半年表現強勁,全年交易量和價值有望分別較前年增長 33% 和 123%。

專家解析:AI 驅動的防禦性併購策略興起

Barclays 首席併購銀行家 Andrew Woeber 指出 AI 領域將出現超乎想像的交易規模,「未來一年出現千億美元級別的交易也不會令人意外,大型平台將大力投入這個領域」。這反映了科技公司面對 AI 衝擊時採取的防禦性併購策略。

高盛全球併購部門聯席主席 Tim Ingrassia 預測全球併購交易量今年將達到 3.1 兆美元(約港幣 24.18 兆元),2026 年更可能攀升至 3.9 兆美元(約港幣 30.42 兆元)的歷史新高。他強調如果當前趨勢持續,併購活動很可能在 2026 年創下歷史紀錄。高盛全球信貸融資主管 Christina Minnis 補充說:「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繁榮將是活動的主要來源。」

McKinsey 研究顯示 64% 的企業領導者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透過併購來加強 AI 能力,這一比例在三年內將上升至 70%。收購具備現有 AI 能力的企業是快速獲得先進技術和專業知識的相對高效途徑。

市場復甦背景:從關稅恐慌到交易熱潮

回顧半年前,當時的市場氛圍與今日形成鮮明對比。Trump 總統在白宮玫瑰園宣布對等關稅計劃,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擔憂,導致市場動盪不安。然而隨著通脹壓力緩解、聯儲局維持利率穩定,以及資本市場在上半年關稅引發的波動後逐漸穩定,企業信心開始回升。

亞太地區併購市場同樣呈現復甦態勢。據 PwC 報告,中國併購交易價值在 2025 年上半年激增 45%,達到 1,700 億美元(約港幣 1.33 兆元),主要由國內戰略交易推動。在新興科技領域如 AI 和機械人技術投資驅動下,創投交易量持續增長,維持在歷史高位。

企業資產負債表和私募股權基金仍擁有充沛現金,是科技業併購復甦的另一重要因素。許多公司在過去兩年延遲收購計劃,現在面臨被壓抑的併購需求。隨著投資者對科技領域重拾信心,特別是在 AI 和機械人技術進步的推動下,A 股上市公司也開始利用併購追求增長並獲得新能力。

企業決策者的戰略機遇與未來展望

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這波 AI 驅動的併購浪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 AI 技術快速演進,企業必須在未來 6 至 12 個月內重新定位,為下一波 AI 創新浪潮做好準備。大型企業正透過收購具備 AI 才能和擴展產品套件的較小目標公司來增強 AI 能力,這種能力驅動型交易預計將持續升溫。

展望未來,AI 基礎設施投資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優勢。隨著更多 AI 應用案例得到驗證,以及企業對 AI 就緒性要求的提高,併購市場預計將維持強勁動能直至 2026 年。投資者和企業領導者需要密切關注這個歷史性的市場轉型期,把握技術革命帶來的戰略重組機會。

 

資料來源: Bloomberg PwC Hong Kong TechCrunch Reuters Ropes & Gray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重回 IFA 2025 現場遊記:中國品牌 AI 家電成主流 回顧過去 IFA 變化

疫情後首次重返 IFA 現場,從踏出 uber 那一刻起,變化就撲面而來。展館中心門口打咭位,過去被 Samsung、LG、Sony 佔據的巨幅廣告位,如今已是中國品牌,美的,Dreame,TCL 的世界。從影音產品到 AI 家電,從日韓主導到中國崛起,這種視覺衝擊預示著我即將見證的產業巨變。
今年 IFA 主題異常清晰:所有品牌都在競相將 AI 注入家電,通過 IoT 連接創建生態,徹底淘汰傳統家電模式。這不再是概念展示,而是真正的智能家居落地元年。

十年巨變 從配角到主角的華麗轉身

站在柏林會展中心中央大廳,看著人潮如織的展場,一個數字在我腦海中不斷迴響:38%。這是中國企業在 IFA 2025 參展商中的佔比,近 700 家企業規模創下歷史新高。但真正震撼我的不是這個數字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產業權力結構根本性重塑。

要理解這場變革的劇烈程度,我們必須回到 2015 年。那時 IFA 是個秩序分明的世界:Samsung 和 LG 佔據核心展館,每年上演關於螢幕技術的軍備競賽;Sony、Panasonic、Sharp 等日本巨頭展示著極致的硬件工藝;而中國品牌?他們要麼隱身在 B2B 採購區做 OEM,要麼在邊緣位置掛著「高性價比」的標籤。

2008 年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當年「商展 100 大」統計中,德國獨佔 62 席,中國僅有 4 個展覽入圍。那時沒有人會想到,僅僅 17 年後,整個產業的權力版圖會被如此徹底地重寫。

今年最具象徵意義的一幕發生在 7.1A 展館。整個展館只有一個名字:Dreame。這家以掃地機械人起家的中國公司,除了包下過去日本巨頭才能享有的整館待遇,更在「Empower Your Dream Life」發布會上展示了令人瞠目的野心——14 個品類的全家電矩陣,從掃地機械人、洗碗機到電視、雪櫃、智能門鎖、洗碗機甚至到咖啡機,一個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系統躍然眼前。

 

包下一個展館意味著什麼?我在現場遇到一家香港投影機代理商,他們一個百多平方呎的攤位就花費了 100 萬港元。雖然成本高昂,他們仍希望通過 IFA 打入歐洲市場。以此推算,Dreame 包下整個展館的投入可想而知——這除了是財力展示,更是對歐洲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

AI 革命的真實面貌:從被動執行到主動思考

Dreame 展示的 Cyber X 機械人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何謂「具身智能」。通過雙線雷射與 AI 攝影機的融合方案,這台機械能自主識別樓梯的高度和陡度,規劃最佳攀爬路徑,穩穩爬上 25 厘米的台階。這不是簡單的功能升級,而是機械從「被動執行指令」到「主動感知決策」的範式轉變。

總裁孟佳的話讓我印象深刻:「AI 已經從以往語音控制,發展到影響導航演算法和環境感知能力。」當德國足球傳奇 Bastian Schweinsteiger 出現在發布會現場為 Dreame 助陣時,全場爆發出熱烈掌聲。這不僅是明星代言,更是深入歐洲文化肌理、建立品牌情感連結的成熟本土化策略。

在展館另一端,ECOVACS 展示的 DEEBOT X11 配備了令人驚嘆的 PowerBoost 技術——3 分鐘內恢復 6% 電量,實現 1,000 平方米的連續清潔覆蓋。19,500Pa 的吸力配合 GaN (氮化鎵) 快充技術,這種跨行業技術融合展現了中國企業的創新思維。而 Roborock 的 Qrevo Curv 2 Pro 則以 25,000Pa 超強吸力和僅 7.98 厘米的超薄設計,重新定義了高階掃地機械人的標準。

巨頭的 AI 轉型:不只是技術,更是生態

傳統家電巨頭轉型同樣引人注目。Haier 的 3,000 平方米展台圍繞「Naturally Connected」主題,展示了一個驚人數字:其歐洲智慧家庭平台 hOn 已連接 1,000 萬用戶。這不是簡單的裝置連接,而是將家電、太陽能板、空氣處理系統整合,AI 在背景中持續改善運行。更值得關注的是,Haier 已實現 2025 年 60% 可再生能源的目標,並計劃到 2030 年將自身排放減少 50%。

Hisense 以「AI Your Life」為主題的展示同樣令人印象深刻。116 吋 RGB-MiniLED UX TV 代表了顯示技術的巔峰,但真正的重點是那台配備 21 吋互動螢幕的 PureFlat Smart Series 雪櫃——Kitchen AI 功能除了能規劃餐飲,還能提供語音指導食譜。U8 S Pro 空調的 HI-SENSOR 系統能追蹤用戶的存在和移動,自動調整氣流和溫度,18 個語音指令的識別讓操控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TCL 作為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全球官方合作夥伴,以 2,662 平方米的展區迎來了連續第 15 年參展。TCL Industries 的 CTO Daniel Sun 的話頗具深意:「IFA 2025 不僅是當今尖端技術的全球展示,更是下一個世紀技術革命的起點。」

 

展館設計哲學:中西品牌隔空對決

雖然中國品牌今年佔據了重要席位,但從展館設計中仍能清晰感受到東西方品牌的不同哲學。

Samsung 的展館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深諳空間留白的藝術,注重展館的用戶體驗。產品不是簡單陳列,而是通過文字說明、拆解的零部件,甚至未來概念產品,傳達設計理念和品牌願景。展館一角專門展示 Knox 技術如何保護數據和私隱安全,整個空間採用半產品展示、半博物館的設計語言。這種佈局傳達的訊息很明確:我們不只是賣產品,更是在教育市場、引領趨勢。不單是 Samsung 攤位,一些傳統的歐洲品牌布置亦有同樣特色。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的展位設計截然不同——一切為了實用性。在有限空間內塞進盡可能多的產品,讓參觀者直觀感受產品線的廣度。即使有空餘空間,也會搭建草地或泳池等實景,用於產品演示。這種佈局同樣傳達著明確訊息:我們有完整的解決方案,能覆蓋你生活的每個場景。

兩種設計哲學背後是不同的市場策略。一邊是搶佔市場、展示產品線的廣度;另一邊是鞏固地位、傳達品牌的深度。這種差異,像是兩個時代的隔空對決——新勢力的進攻與老牌的防守,在展館設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數據背後的焦慮:當增量市場消失

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 年中國智能家電市場規模將達到 7,938 億元人民幣 (約港幣 8,573 億元)。這個龐大數字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底氣,也是激烈競爭的壓力來源。奧維雲網的數據更揭示了深層焦慮:2025 年上半年家電市場增速已放緩至 2.4%,第四季度甚至可能出現 8.6% 的同比下降。這逼使各家品牌除了加入 AI 外,還要積極向橫發展更多的產品線搶攻巿場。

根據 IDC 數據,2024 年全球清潔電器出貨量達 2,060.3 萬台,同比增長 11.2%,Top 5 廠商市場佔有率達 63.4%,中國企業已經佔據頭部位置。而在更廣闊的消費電子市場,中國從 2024 年的 2,144 億美元 (約港幣 1.67 萬億元) 預計將增長到 2030 年的 3,477 億美元 (約港幣 2.71 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8.4%,遠超歐洲市場 3.3% 的增速。

會場上到處可見「中國專區」集結了十多間中國品牌小展區

歐洲市場的雙重意義:試金石與榮譽勳章

在 IFA Retail Leaders Summit 的閉門會議上,約 100 位零售業 C 級高管的討論讓我理解了中國品牌為何如此重視歐洲市場。一位德國大型連鎖零售商的採購總監坦言:「如果你的產品能征服挑剔的歐洲人,再做好本地化細節,全球市場的大門都會為你打開。」

歐洲市場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2,472.5 億美元 (約港幣 1.93 兆元),但更重要的是其嚴苛標準。GDPR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和即將實施的 AI Act (人工智能法案) 構成了極高的準入門檻。Haier 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獲得 1,000 萬歐洲用戶,本身就是實力的最佳證明。

年輕一代歐洲消費者的態度轉變尤其值得關注。他們不再糾結於品牌的來源地,而是更關注創新、性價比和可持續性。這為中國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窗口。

IFA 展場的語言與文化轉變

走完整個 IFA 會場,我發現華人面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常見。過去我必須用英文與德國員工溝通,但由於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溝通過程總是有些吃力。如今只要看到華人面孔,就能直接用普通話交流,甚至會有人主動上前詢問:「說中文嗎?」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驚喜。更意外的是,會場裡還有許多廣東人,當他們得知我來自香港時,便會親切地用廣東話與我交談。這些都是過去參加 IFA 不會有的經驗,今年短短兩天的行程,我有一半時間都是用普通話溝通。

台灣品牌 Acer 在 IFA 也很努力,包了一個房間展示最新的產品,這台跟 Nvidia 合作的迷你工作站,是 IFA 2025 的注目產品。

 

媒體生態的變遷

另一個顯著的轉變是 IFA 的媒體中心(Media Room)。過去這裡總是人滿為患,到處都是大型的攝影器材,記者們一拍完就急著上傳素材、撰寫稿件,甚至不惜用自己 Notebook 「霸位」。然而今年的媒體中心顯得十分冷清,器材也趨向輕便化,不再聽到此起彼落的鍵盤敲擊聲。這也反映了媒體行業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隨著以個人為單位的 YouTuber 興起,即時直播變得更普遍,傳統媒體中心已不再是必須。

談到媒體的改變,我想到在 Dreame 的展場發生的趣事。當時記者會還未結束,我已經「偷步」走到展示區,準備拍攝最新的爬樓梯機器人即。沒想到現場已經有好幾位記者在等候,其中一位還是來自 The Verge 的女編輯。我們幾人相視而笑,彷彿都在心照不宣地說:「這就是我們這些傳統媒體記者積累下來的『經驗動作』吧!」

未來已來:給決策者的三個關鍵洞察

離開柏林時,夕陽將勃蘭登堡門染成金色。回望 IFA 2025,三個關鍵洞察逐漸清晰:

第一,遊戲規則已經改變。從硬件參數的軍備競賽到 AI 驅動的生態創建,競爭的維度已經完全不同。當機械開始「思考」,當家電開始「理解」用戶,傳統的產品邏輯已經失效。

第二,中國企業不再是挑戰者,而是規則制定者。當中國品牌佔據 38% 參展比例,當他們開始定義智能家居的未來,全球產業的權力中心已經東移。

第三,觀望即是落後。對比十年前的格局,這場變革的速度之快、程度之深,遠超多數人預期。對於全球企業領導者而言,IFA 2025 傳遞的訊號再清晰不過:要麼擁抱變革,要麼被時代拋棄。

站在 2025 年的節點回望,我們正在見證的除了是中國品牌的崛起,更是整個消費電子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當 AI 成為產品的靈魂,當生態取代單品成為競爭核心,當東方開始制定遊戲規則,這個產業的未來正在被重新書寫。

而這或許才是 IFA 2025 留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read more
業界消息資訊保安

Jaguar Land Rover 受 Qilin 勒索軟件攻擊 零售及生產業務嚴重中斷

英國豪華汽車製造商 Jaguar Land Rover(JLR)確認遭受重大網絡攻擊,迫使公司主動關閉全球 IT 系統,導致位於英國的兩大主要生產工廠完全停工。這宗攻擊發生在英國汽車業最繁忙的新車註冊季期間,嚴重衝擊其零售及製造業務。與此同時勒索軟件組織 Qilin 持續橫行汽車產業,繼 8 月攻擊 Nissan 設計子公司 Creative Box Inc. 竊取 4TB 機密資料後,再次證明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網絡犯罪集團的重點目標。這次 JLR 攻擊事件除了反映汽車產業數碼化轉型帶來的資安風險,也暴露了現代汽車供應鏈面對複雜網絡威脅時的脆弱性。

攻擊手法精密 影響層面廣泛

Jaguar Land Rover 的網絡攻擊始於 8 月 31 日週日,攻擊者選擇在週末發動攻勢,意圖降低企業即時應變能力。據報導黑客組織 Scattered Spider 及 Shiny Hunters 聲稱對這次攻擊負責,該組織曾在今年稍早攻擊英國零售巨頭 Marks & Spencer,造成 7 週營運中斷及 3 億英鎊(約港幣 29.7 億元)營業利潤損失。攻擊者利用 JLR 使用的 SAP Netweaver 軟件已知漏洞進行滲透,雖然美國網絡安全局 CISA 今年稍早已發出警告並釋出修補程式,但 JLR 是否及時更新仍是未知之數。

這宗攻擊的時機選擇極為精準,正值英國 9 月新車牌發布的傳統銷售旺季。JLR 被迫關閉位於默西賽德郡哈爾伍德(Halewood)及西米德蘭茲索利赫爾(Solihull)的主要生產工廠,數千名員工接獲通知暫停上班。攻擊除了癱瘓生產線,也嚴重影響經銷商網絡,迫使新車註冊作業改為人手處理。Darktrace 營運技術產品總監 Oakley Cox 指出:「JLR 主動關閉全球製造系統顯示這次攻擊可能針對其營運系統,而非僅是客戶資料。除非對營運影響存在真正擔憂,否則通常不會在多個據點同時停產」。

母公司 Tata Motors 已向孟買證券交易所通報此資安事故,強調影響遍及全球營運。雖然 JLR 強調目前無證據顯示客戶資料遭竊,但生產及零售業務面臨嚴重中斷,公司亦未提供完全復原的時間表。

專家警告:汽車業成攻擊首選目標

資安專家一致認為汽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網絡威脅。Opswat 國際部門資深副總裁 James Neilson 表示:「隨著營運數碼化加深,特別是 IT 與 OT(營運技術)領域的整合,汽車公司面臨更大的網攻風險」。根據 Upstream Security 發布的《2025 年汽車與智慧移動網絡安全報告》,針對汽車業的攻擊正在增加且規模擴大,影響數百萬輛車的大規模事件在 2021 年至 2023 年間增長了三倍,從 5% 上升至 19%。

Qilin 勒索軟件組織的崛起更加劇了這種威脅。根據 Dragos 工業勒索軟件分析報告,Qilin 在 2025 年第二季控制了約 19% 影響工業組織的勒索軟件事件。更令人擔憂的是 該組織已獲北韓國家支援的威脅組織 Moonstone Sleet 採用,顯示其已從純粹的經濟勒索轉向地緣政治影響行動。Cybereason 威脅分析師指出:「Qilin 透過積極招募來自 LockBit 和 RansomHub 等已瓦解組織的高技能成員,並引入前所未有的專業化服務,包括法律諮詢團隊以協助最大化談判籌碼」。

網絡安全情報專家 Cyble 的分析亦顯示,Qilin 在 2025 年 7 月主導了勒索軟件攻擊,共計 73 名受害者,連續第二次在三個月內奪得榜首位置。這趨勢反映出該組織正受益於其他勒索軟件組織的動盪,強化其在網絡犯罪生態系中的主導地位。

產業鏈脆弱性暴露 歷史事件頻傳

汽車產業網絡攻擊並非孤立事件 近年來已形成明顯趨勢。除了 JLR 事件外,同屬 Tata 集團的 Tata Technologies 今年稍早遭 Hunters International 勒索軟件組織攻擊,竊取約 1.4TB 資料,包含超過 730,000 個檔案。該攻擊發生於今年 1 月,雖然公司聲稱客戶服務未受影響,但黑客最終在 3 月將部分資料公布於暗網。

Nissan 子公司 Creative Box Inc. 遭 Qilin 攻擊事件更突顯了設計及智慧財產權面臨的威脅。該攻擊竊取超過 4TB 資料,包含 405,882 個檔案,涵蓋 3D 設計資料、報告、相片及影片。網絡安全專家指出 這類攻擊如同「從發明家手中偷走發明」,竊取的設計資料若流入競爭對手手中,將嚴重損害企業競爭優勢。

Fire Compass 網絡安全情報報告分析指出 Qilin 組織的攻擊手法日趨複雜,採用多階段攻擊模式:「初始滲透是透過 RDP 憑證破解或已知漏洞利用,隨後進行權限提升、防禦規避、資料發現、大量資料外洩,最終部署勒索軟件並進行勒索」。這種系統性攻擊方式使得傳統資安防護措施難以有效應對。

汽車業數碼化轉型帶來的互聯性增加了攻擊面。現代汽車製造涉及複雜的供應鏈網絡,從設計階段的 CAD 系統到生產線的自動化控制,再到經銷商的客戶管理系統,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攻擊入口點。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專家指出:「汽車製造商面臨的挑戰在於平衡營運效率與資安防護,過度的安全措施可能影響生產效率,但不足的防護則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

供應鏈韌性成關鍵考驗

JLR 攻擊事件對整個汽車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供應鏈數碼化專家分析指出:「延長的停機時間可能加劇現有供應鏈瓶頸,並延遲旗艦電動車型號的交付」。這影響特別值得關注 因為汽車業正處於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時期,任何生產中斷都可能影響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的市場地位。

事實上 JLR 在攻擊發生前已面臨挑戰。今年 7 月的報告顯示,該公司為進行更多測試並等待需求增長,已推遲電動 Range Rover 及 Jaguar 車型的推出。網絡攻擊無疑為這些現有挑戰雪上加霜,突顯了現代汽車製造商在數碼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多重風險。

最後更新:2025年9月4日
資料來源:
Reuters
Autocar
BBC News
IT Daily
Dragos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IBM x AMD 世紀聯手:量子運算結合 AI 如何解鎖 1,300 億美元市場新機遇

IBM 與 AMD 正式宣布策略合作,共同開發「量子中心超級運算系統」(Quantum-Centric Supercomputing),這項突破性合作將結合 IBM 在量子運算領域的技術優勢與 AMD 的 CPU、GPU 及 AI 加速器技術,目標是在 2030 年前建立高容錯量子電腦。雙方計劃建立可擴展的開源平台,融合量子運算與高效能運算(HPC)的混合架構,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展示整合技術的初步成果。這項合作除了象徵量子運算商業化的重要里程碑,更預示價值 1,300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兆元)的量子運算市場即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1+1>2」運算革命 解構量子與 AI 混合架構的技術核心

量子中心超級運算架構的核心理念,在於讓量子電腦與基於 CPU、GPU 的高效能運算及 AI 基礎架構同時運行,各自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部分。IBM 董事長暨行政總裁 Arvind Krishna 表示:「量子運算將模擬自然世界,並以全新方式呈現數據。透過探索 IBM 量子電腦與 AMD 先進高效能運算技術的結合,我們將建立強大的混合模式,突破傳統運算的限制」。這種混合架構充分發揮了兩種運算典範的優勢:量子電腦擅長模擬原子和分子行為,而傳統超級電腦則能處理大規模資料分析任務。AMD 董事長暨行政總裁蘇姿丰博士補充道:「高效能運算是解決世界最重要挑戰的基礎。隨著我們與 IBM 合作探索高效能運算和量子技術的融合,我們看到了加速發現和創新的巨大機會」。

根據量子運算研究報告顯示,這種混合運算模式能夠解決目前任一技術都無法獨立處理的新類別演算法。專家指出,透過整合 AMD 的 CPU、GPU 和 FPGA 與 IBM 量子系統,將能夠在藥物發現、材料工程和大規模物流最佳化等領域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

為何專家視此次合作為「典範轉移」的關鍵

多位量子運算領域專家對這項合作表示高度肯定。根據外媒《IT Pro》報導,這項合作標誌著量子運算從理論研究向實際應用的重要轉變。Constellation Research 的分析師表示,IBM 和 AMD 的合作將加速量子運算技術的成熟,尤其是在容錯量子運算方面的發展。Forbes 科技專欄作家 Marco Chiappetta 認為,這種混合架構代表了運算領域的典範轉移,「正如我們從 CPU 中心轉向 AI 中心的超級電腦,現在我們正迎來量子中心超級電腦的時代」。

世界經濟論壇在其最新報告中強調,量子中心超級運算正在重塑產業並解鎖過往無法解決的挑戰,從加速藥物發現到先進材料工程,再到減少碳排放,其潛在應用範圍極其廣泛。該組織建議,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應積極部署這項技術,因為「塑造其應用和市場採用的窗口正在縮小」。

克服整合瓶頸 釋放量子運算的真正潛力

雖然前景看好,量子與高效能運算的整合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根據最新的學術研究指出,目前量子處理器(QPU)作為稀缺資源,在與傳統 HPC 系統整合時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超導量子處理器的單次任務執行時間約為 10 秒,而基於中性原子的量子系統則可能需要 30 分鐘以上,這種執行時間的差異為混合系統的資源調度帶來挑戰。

然而 IBM 已經通過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合作,證明了混合系統的可行性。今年 6 月,IBM Quantum System Two 成功與日本超級電腦 Fugaku 實現直接連接,這是 IBM 量子系統首次在美國以外部署。RIKEN 量子 HPC 協作平台部門主任佐藤未來博士表示:「量子系統正從雜訊中等規模量子(NISQ)時代邁向實用階段,隨着量子位元數量增加和保真度提升,這種整合將為科學應用帶來革命性改變」。

AMD 的硬件技術將為容錯量子運算提供必要的即時糾錯能力,這是實現可靠量子運算的關鍵要素。研究團隊計劃運用 IBM 的開源量子運算軟件開發框架 Qiskit,推動新式演算法的開發並建立完整的生態體系。

量子運算商業化競賽與未來戰略佈局

這項合作對量子運算商業化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市場分析,量子技術市場預計將達到 1,300 億美元規模,而 IBM 與 AMD 的合作將在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兩家公司的股價在合作宣布後均出現上漲,反映了投資者對這項技術融合的信心。

IBM 已經在量子運算領域建立了多項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與醫療機構 Cleveland Clinic、西班牙巴斯克省政府及 Lockheed Martin 的合作,使用混合量子及古典運算進行科學研究。AMD 則憑藉其在 Frontier 和 El Capitan 等世界頂級超級電腦中的技術應用,為這項合作帶來深厚的高效能運算經驗。

產業觀察家指出,隨著 Google 在量子運算領域展示的 Willow 晶片能在 5 分鐘內完成傳統超級電腦需要 10
25年才能完成的運算,量子運算的實用化競賽正在加速。雖然 Nvidia 行政總裁黃仁勳曾表示,真正實用的量子電腦可能還需要 15 年以上時間,但他最近對這項技術的潛力採取了更樂觀的態度。

這項 IBM 與 AMD 的合作,除了為量子運算的實用化奠定基礎,也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參考。隨著量子中心超級運算系統的發展,企業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將這項技術整合到自身的創新策略中,以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預計在 2025 年底的技術展示將為產業提供更具體的應用方向,值得持續關注這項技術的發展動態。

資料來源:
IT Pro
Yahoo Finance
Quantum Computing Report
World Economic Forum
Seeking Alpha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

中電源動加快商用車充電網絡部署 夥領展拓展至 250 充電位 力推電動的士普及

中電源動集團擴大商用電動車充電服務,計劃今年內在全港設立超過 250 個充電位,當中大部分設於領展旗下停車場,支援的士車隊、客貨車及豪華客車使用快充與超快充設備,以配合政府推動電動的士政策。新方案亦包括手機應用程式與網上平台,協助車隊即時掌握充電情況及營運成本,冀能提升整體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

根據《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香港計劃在 2027 年底前引入約 3000 輛電動的士。中電源動瞄準此市場,推出多元充電方案,並已率先在黃大仙、觀塘、將軍澳、青衣及沙田設置逾 100 個充電位,全部以快速充電(60kW)和超快速充電(120W)為主,亦提供適合過夜車輛使用的中速充電設施,吸引車隊以優惠價格於夜間進行充電。

中電源動正與多間已獲牌的士車隊,包括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Big Boss)、CMG Fleet Management Limited(Amigo)、新科發展(國際)有限公司(Big Bee)、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SynCab)及泰和管理有限公司(Joie)洽商合作,計劃提供針對個別車隊營運需要的充電支援。配合業務擴展,中電源動推出「CLPe Charging」手機應用程式和網上車隊管理平台,車主可根據定位功能搜尋最近充電站、查閱即時狀態與充電紀錄,並可即場繳費。管理平台亦支援查看車隊整體能源使用狀況與帳戶資料,協助企業優化資源分配。

Mercedes Benz eVito 的士登場!

中電源動表示,計劃於 2025 年進一步擴充至柴灣、深水埗、元朗及東涌等地,期望能廣泛覆蓋全港更多地區,為不同業務類型車隊提供靈活支援。中電源動集團總裁吳永豪(下圖)表示,香港各區對電動車充電需求正不斷上升,公司與領展合作有助快速擴展市區充電網絡,未來會繼續探討擴點及技術改良,以支援更多電動商用車使用。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 首席營運官趙晉豪(左一)指出,該公司十分重視車隊管理與服務效率,選址鄰近餐飲設施的中電源動充電站有助司機在充電同時進行休息,有效配合日常運作。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敏怡(右二)指出,該車隊八成以上車輛已轉用電動車,管理充電成本與時間極為重要,能透過網上平台即時獲取資訊,有助提升營運靈活度。而主打高階商務市場的京時豪華汽車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鄭耀權(左二)則提到,公司客戶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他們亦採購更多電動車,市中心具備快速充電能力成為其重點考量。

領展香港物業及停車場管理董事總經理黎漢明表示,領展會持續與多方合作,配合智慧城市與低碳發展政策方向,提升香港整體電動車充電網絡質素與使用體驗。

read more
業界消息

領先分析平台帆軟擴建香港辦公室,加速本地企業數碼轉型

帆軟是中國最大的商業智能和數據分析平台供應商,在中國 500 強企業中已有 359 家成為其客戶,包括華為等大型跨地區企業。該公司透過提供數據分析工具,協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市場分析及財務營運等多方面的數據分析,支援超過 3.6 萬家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BI 助港企數據分析

帆軟於 2018 年開始服務香港客戶,並於 2022 年正式在港設立獨立辦公室。在短短兩年間,公司已累積 100 個本地客戶。為了更好地服務本地市場,帆軟特別成立了本地化服務團隊,提供專業顧問及方案實施服務,針對港企需求打造一站式商業智慧方案。

帆軟提供一站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服務,大幅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和決策能力。此外,帆軟為不同行業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涵蓋財務分析、營運管理、客戶分析等多個範疇。其中,財務 BI 方案可自動生成財務報表,促進跨部門數據整合;營銷 BI 方案則讓企業全面檢視營銷效果指標;而客戶 BI 方案能幫助企業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及趨勢。

本地辦公室擴充提供更佳支援

帆軟正積極拓展香港市場,切入國際科技公司離開後的市場空缺。值得注意的是,帆軟不僅強調本地化發展策略,更提供針對特定行業的解決方案。為進一步鞏固香港市場地位,帆軟最近擴展香港辦公室規模並舉行開幕儀式,顯示其對香港市場的長期投入承諾。

新辦公室將作為帆軟把握香港 AI 發展機遇的重要基地,強化其技術支援團隊,為本地企業提供更貼身的數據分析和 AI 整合服務。帆軟表示,新辦公室將集中研發適合香港企業的 AI 驅動數據分析方案,協助本地企業在數字轉型過程中更有效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聯想 Tech World 2025 香港大會 AI 推動企業轉型 涵蓋不同行業定制化技術支援

全球科技企業聯想(Lenovo)在香港舉行的「Tech World ’25 Hong Kong」創新科技大會上,展示其全棧式(Full Stack) AI 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聯想透過混合 AI 戰略,結合硬件設備、基礎設施與行業專用技術,幫助企業克服 AI 部署挑戰,並提升投資回報率(ROI),加速 AI 應用的落地與規模擴展。

聯想的 AI 解決方案已廣泛應用於零售、物流、製造、文化及教育等行業,並與香港市場的科技生態圈積極合作,促進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創新發展。這項舉措亦回應香港特區政府在 2025-26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對 AI 及科技發展的政策方向,推動本地企業加快數碼化轉型。

▲聯想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張苑瑩女士

▲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聯想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總裁黃建恒先生

聯想委託國際數據公司(IDC)進行的《CIO 2025 年戰略手冊》研究顯示,香港市場對 AI 技術的需求大幅上升。調查數據指出,2024 至 2025 年間,香港企業對 AI 的投資預計增長 3.2 倍,增幅與亞太地區 3.3 倍的趨勢相若。目前,56% 的香港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採用 AI 技術,42% 已開始使用或試行 AI 賦能的電腦,顯示市場對 AI 解決方案的需求正快速提升。

▲聯想方案服務業務集團首席運營官及戰略總監 Linda Yao 女士 (圖右)

此外,58% 的香港企業及 62% 的亞太企業正考慮在中長期內部署 AI 賦能的電腦,而市場對「軟件即服務」(S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及「平台即服務」(PaaS)等相關技術的興趣亦持續上升。對於金融、物流與零售等高競爭市場,企業正積極尋求 AI 供應商合作,以「即服務」(as-a-service)模式整合專業技術與可擴展基礎設施,確保市場競爭優勢。

▲聯想副總裁兼亞太大區區域總經理 Matt Codrington 先生

 

生成式 AI(GenAI)在香港的金融與物流領域應用日益普及,幫助企業提升風險管理能力、自動化複雜數據分析,並提供個性化客戶服務方案。企業亦越來越依賴混合及本地化基礎設施,以符合本地監管要求與營運需求。

在 Tech World ’25 Hong Kong 會議上,聯想展示多個 AI 技術成功應用案例,展現其解決方案如何提升企業營運效率與數碼化進程:

太白海鮮舫:這間擁有超過 70 年歷史的香港海上餐廳因老化問題於 2020 年停業,聯想透過「數字孿生」技術,保留餐廳歷史風貌,並轉化為沉浸式虛擬體驗,讓訪客探索其文化背景。ST Logistics(新加坡物流企業):聯想為其提供 AI 驅動的智能倉儲解決方案,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營運效率,減少人工操作,並為未來 AI 創新與員工技能發展奠定基礎。Formula 1®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 正在探索如何運用聯想的 AI 硬件與技術提升現場直播質量,加快影片處理速度,優化內容一致性,進一步提升全球車迷的觀看體驗。

聯想透過其混合 AI 戰略,協助企業將 AI 技術應用於金融詐騙檢測、供應鏈優化等多個領域。例如,預測性 AI(Predictive AI)可用於金融風險評估,而解讀性 AI(Interpretive AI)則可提高供應鏈營運效率,幫助企業加快決策過程,提升生產力,同時降低成本。

聯想強調,企業若要成功落實 AI 技術,必須結合穩健的基礎設施與靈活的解決方案,以確保技術的可擴展性與長遠發展潛力。透過專業技術與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聯想協助企業擴大 AI 應用規模,實現可量化的業務成果,推動香港及全球市場的數碼轉型與經濟增長。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生產力局成港首間入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籌建機構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成功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共同確認的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生產力局將積極展開籌建工作,目標在 2025 年底前完成籌建,促進香港成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動力。

生產力局將按照 TISC 籌建要求,從場地、硬件設施、知識產權信息資源、人力建設、制度建設等多方面積極開展籌建工作。在籌建期間,生產力局將開展 TISC 相關服務及宣傳推廣活動,以便香港創科界與中小企更好了解 TISC 服務内容及知識產權相關資訊,培育兼備專利知識的創科人才。

TISC 是 WIPO 發展議程框架下的重要項目,旨在協助技術創新主體,提升技術信息檢索能力,更快掌握行業動態和新技術信息,增強創新技術。香港特區政府於今年 4 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推薦生產力局在香港籌建第一家 TISC 機構,以便更聚焦地向本地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和企業家提供優質的知識產權資訊及服務,協助業界開發創新潛力,並創造、保護、管理和商品化其知識產權,更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局首席營運總監林芷君表示,堅持創新、把握知識產權貿易機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確保香港經濟持續朝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很榮幸成為香港首間入選的 TISC 籌建機構,為香港知識產權發展添磚加瓦。生產力局在全力配合政府發展香港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外,積極保護創新智慧成果。我們樂見政府持續完善本港的知識產權制度,並期望通過與內地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廣深港科技集群等優勢,發揮好十四五規劃下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配合國家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策略。」

read more
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2023 年港研發開支達 330 億 資訊及通訊業佔比最大

香港的本地研究及發展總開支在2023年達330.06億元。
香港的本地研究及發展總開支在 2023 年達 330.06 億元。
香港的本地研究及發展總開支在 2023 年達 330.06 億元。

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 2023 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數字,香港的本地研究及發展總開支(本地研發總開支)在 2023 年達 330.06 億元,較 2022 年的 301.38 億元上升 10%。2023 年的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為 1.11%。按進行研究及發展(研發)活動的機構類別分析,在 2023 年由工商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及政府機構進行的研發活動所涉及的開支分別為 129.76 億元、183.28 億元及 17.02 億元。

統計數字顯示,在 2023 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為 330.06 億元,較對上一年上升 10%,其中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為 1.11%。按進行研發活動的機構類別分析,2023 年工商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和政府機構的研發活動開支,分別佔本地研發總開支的 39%、56%和 5%;按資金來源分析,則分別 55%及 39%的本地研發總開支由政府及本地工商機構出資。

2023 年研發人員總數(以相當於全日制的人數計算)為 43,403 人,較對上一年上升 9%,按進行研發活動的機構類別分析,大部分的研發人員從事高等教育機構和工商機構,分別佔 2023 年研發人員總數(以相當於全日制的人數計算)的 65%和 32%。

工商機構的創新活動總開支為 292.93 億元,較對上一年下跌 2%。工商機構的創新活動總開支中,資訊及通訊業的佔比最大(34%),其次是金融及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1%);和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以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26%)。按創新活動類別作分析,2023 年工商機構的創新活動總開支主要涉及為機構單位本身進行的內部研發活動(35%),其次是軟件開發和數據庫活動(22%),以及外判予其他機構進行的研發活動(15%)。

政府對研發活動與創新活動的支援方面,創新科技署在 2023-24 財政年度共撥款 63.69 億元支持應用研發及創新活動,其中最多是應用研發項目的 39.183 億(61.5%)、科技應用的 8.158 億(12.8%)和公營科技支援機構的營運的 6.447 億元(10.1%)。獲創新科技署撥款資助的進行中及獲批應用研發項目的數目則有 20,430 個,比去年上升約 9.7%。

read more
業界消息

新修訂電氣和電子廢物進出口條例將於元旦起生效

電影《焚城》劇照。
電影《焚城》劇照。
電影《焚城》劇照。

電影《焚城》再令港人關注電子廢物進出口香港的問題。而在 11 月三讀通過的《2024 年廢物處置(修訂)條例》,亦將於明年 1 月 1 日起生效,以在香港實施《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中有關管制電氣和電子廢物的越境轉移及妥善處理該等廢物的相關修正案。

中國是公約的締約國,因此公約亦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新修訂的條例按照公約修正案的要求,將所有電氣和電子廢物納入現有的進出口許可證制度監管,令香港特區與國家一同履行《公約》下的責任。《公約》修正案將於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在國際上實施,屆時任何電氣和電子廢物在出口前,必須事先取得進口國和過境國(如有)的同意,以確保越境轉移的電氣和電子廢物將在進口國獲妥善處理,保護進口國的環境和保障當地公眾的健康。

環境保護署發言人表示,立法會已在今年 11 月 20 日三讀通過《2024 年廢物處置(修訂)條例草案》,將所有電氣和電子廢物納入《廢物處置條例》(第 354 章)下現有的進出口許可證制度監管。新管制在 2025 年 1 月 1 日生效後,任何人士在香港進出口電氣和電子廢物前均須先向環保署申領許可證。」

發言人續指,回收業界過往常有安排進出口的廢電氣和電子設備(如廢機頂盒、廢路由器、廢電源供應器、廢硬盤、廢固網電話和廢鍵盤),均屬受管制的電氣和電子廢物,須事先領有許可證方可進出口香港。為協助相關業界適應新的管制要求,環保署已透過不同渠道向回收業、航運業和空運業界解說新管制的具體執行詳情,並走訪本地的電氣和電子廢物回收設施,向營辦商作進一步宣傳。相關指引和資料包括懶人包和一圖看清等簡單易明的資訊亦已上載至環保署網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