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端服務

中小企雲端專區

Ruijie Cloud 一站式雲端管理系統 支援手機 APP、Web GUI

近年,網絡雲端管理發展起來,各大網絡品牌都有自家的雲端管理系統,加速了雲使用的步伐。但現在大部分品牌都只有特定系列產品才能夠支援雲端管理,有的品牌雲端管理就功能並不齊全,又或者 License 的年費太高,中小企業難以負擔。巿場上還有什麼品牌可以給用家選擇呢?以下介紹的 Ruijie Cloud 網絡雲端管理系統,是少數向中小企巿場支援全企業級功能的網絡雲端系統。

▲ Ruijie Wi-Fi

 

企業級品牌 知名網絡供應商

網絡品牌供應商 Ruijie 為商用企業提供網絡解決方案,除商用巿場外,政府 Wi-Fi.HK 和眾多的 NGO 也有選用 Ruijie 產品,全港亦有超過 400 間中小學正採用 Ruijie 網絡方案。上年度 Ruijie 便推出了針對中小企業巿場的牌子 — Reyee,產品質量維持高水平兼附設適合中小企使用的企業級功能。

 

 

獨家自組網  3 分鐘自動配置設定完成

組裝 Ruijie 產品不會有太大難度,原因是 Ruijie 產品有個獨特功能名叫「自組網 SON : Self-Organizing Network」,只要使用全 Reyee 產品,3 分鐘內可以全部產品自動添加上 Ruijie Cloud,包括 Router、Switch、Gateway 和 Access Point。往後的功能設置亦都會自動套上設備上,大幅減少設置時間和所需要的技術門檻。如果設備裡有支援 ONVIF 的 CCTV Camera ,Ruijie Cloud 會自動 discover 並添加上雲端。

以下參考影片展示了 Ruijie 曾經試過不用 3 分鐘就能使用自組網功能去設置全部 150 台 A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CqAD8DR_k

 

▲Ruijie Cloud 自動 discover Reyee 和 Camera,紅色連結代表有問題

 

手機網絡管理 遙遠設置

企業級的管理系統,由於功能複雜和定位原因,多數需要用獨立軟件或 Web GUI 登入系統去操作,就算有手機 App 也只會提供整體資訊為主 。Ruijie Cloud 給用家驚喜的地方是它的手機 App,除了必有的整體資訊如網絡狀態、設備的使用資料和用家使用量外,更加貼心地提供設備的內裡資訊,比如每一個網埠的連結應用和使用狀況,使管理者可以更快地偵查到每台設備的實際情形。

▲ Ruijie Cloud 提供豐富網絡資訊

 

系統的 alarm system 可以設計不同門檻和組合,當有異常時,就透過 EMAIL 和 App pop up 主動去通知管理者,再進入 App 裡查看設備狀況。App 裡已經有常用的 Wi-Fi 設置,網絡限制等設定,管理者可以於手機 App 內作出即時調整,十分方便。如果項目需要其他技術人員協助管理,亦設有 Share Tenant 功能,可以提供到 Read/Write 和 Read only 的選擇,共同管理項目。

▲ 全面企業級功能

 

企業功能 節省運維成本

上面已介紹過 Ruijie Cloud 有提供企業級功能讓中小企使用,另外他們有幾個貼地功能,相信不少中小止都有這需求 :

Remote PoE Reboot : 當終端設備如 Wi-Fi 或者 CCTV Camera 有不穩定時,一般的做法是派遣工程司到現場做 onsite inspection,但這樣做的成本十分高昂,而且 8 成的不穩定問題都只需要重啓設備就可以。若果使用 Ruijie Cloud,當管理者知道終端設備有異常時,可以先透過 Cloud 去重啓該設備的網絡電接阜,如果問題解決就可以省郤派遣工程司到現場處理,這樣就更有效率,減省運維成本。

 

Long Distance : 眾所周知一般 PoE LAN 的傳輸距離限制是 100 米,如果要連接超過 100 米,就需要添加 PoE 交換機,增加運維成本。Ruijie Cloud 有一個 Long Distance 功能,可以把連接阜的傳輸速度限制於 10MB 內,換來達到 200 米的傳輸距離。對於一些有特別距離需求的 CCTV 項目,這功能就會大派用場。

 

AI Optimization / Diagnose : 網絡不穩定或者異常,有可能是設置問題,也有可能是外在因素影響,但一般情況下,如果没有相關專業知識者或者現場做詳細測試的話,是很難檢測到問題所在。Ruijie Cloud 有一個 AI Optimization 功能,可以一鍵幫助改善設備的配置,比如用大數據分析選擇最暢通的網絡頻普,調較合適的訊號強弱等等。另一個功能是 AI Diagnose,它可以協助你分析從手機直至 Internet 間的連接是否有硬體或者設置異常,並且提供解決建議,尤如一名專業網絡工程師從旁協助。

▲ 一鍵偵查和改善系統配置

 

 

 

Ruiji Cloud license 終身免費

很多品牌的雲端管理是需要額外收取 License Fee,每年以 Subscription 型式或者按產品型號和數量去收取費用。而 Ruijie cloud 則向所有客戶提供終身免費設備無上限,和企業級功能的網絡雲端管理系統,這策略十分關顧只用上有限設備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大大減輕運維成本。

▲ Ruijie Cloud 比巿場對手牌子的雲端有更強大的功能且免費

 

Google 雲端系統 保證安全性

雲端管理的無間斷服務能力和資料安全一向是大眾關注焦點。香港區所使用的 Ruijie Cloud 是設置於 Singapore Google 內, 已通過 99.99 的認證,另外於俄羅斯亦有設置高可用性解決方案,雲端系統的穩定性有所保證。對於某些行業如酒店和銀行有著高度嚴格的私人條例規範,Ruijie Cloud 亦已經通過歐盟對私隱保障的嚴格需求 (GDPR),客戶不用擔心資料外洩。

 

總結

有賴於 Ruijie Cloud 的友善介面,產品設置和測試過程都可非常順利,相信網絡新手都能夠輕易掌握。而 Ruijie Cloud 是完全免費和無上限使用,所以中小企業若使用 Ruijie Reyee 產品的話,只需付上硬件費用就能用 Ruijie Cloud,整個配套相當吸引。

 

 

測試產品:

RG-EG210G-E

  • 10 個 Gigabit Port,uplink 1000Mbps
  • 最大支援 200 台設備同時使用
  • 預設 2 WAN,最大支援 4 WAN
  • 預設三個網段
  • 支援網絡流量控制,行為管理
  • 支援 IPSec VPN,DDNS

 

▲ RG-EG210G-E 全能中小企 Router

 

RG-ES209GC-P

  • 8 個 Gigabit PoE/PoE+ Port,1 個 Gigabit Uplink Port
  • 120W 最大 PoE 輸出功率
  • 支援 Ruijie cloud
  • 4K MAC 容量
  • 支援 Loop Prevention、Remote PoE Reboot、Long Distance 功能

 

 

▲ RG-ES209GC-P 高性能交換機

 

 

 

RG-RAP2260(G)

  • 2 個 Gigabit LAN Port
  • AX1800 Wi-Fi 6 ,2×2 MIMO
  • 4G : 574Mbps / 5G : 1201Mbps,共提供 1.775Gbps
  • 內置藍牙 0
  • 支援 Layer 2,3 Roaming

 

 

▲ RG-RAP2260(G) 全能中小企 Gateway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雲端服務

Equinix Fabric Intelligence 登場:為企業 AI 邊緣運算及多雲端網絡無縫加速

Equinix 於首屆 AI 峰會發布突破性分佈式 AI 基礎設施 Fabric Intelligence 結合 Equinix Solution Validation Center,目標是將 AI 運算能力從傳統的中央數據中心,分散並部署到更靠近業務現場的網絡邊緣,以解決企業在部署 AI 時普遍面臨數據傳輸延遲、海量資料處理成本高昂,以及運算能力遠離數據源頭等核心難處。其核心產品 Fabric Intelligence 結合即時 AI 感知與多雲端自動化,預計於 2026 年第一季推出。此方案建基於一個遍佈全球 70 多個市場、可達 Terabit 級容量並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 AI 最佳化網絡之上,目標是讓企業能將 AI 運算能力部署到最接近數據源頭的位置,解決數據傳輸延遲與部署複雜等核心難題。

 

智能網絡革命:從被動連接到主動優化

Fabric Intelligence 作為 Equinix Fabric 全球互連服務的軟件增強層,將傳統靜態網絡連接轉變為智能化自主系統。這項技術與 AI 編排工具無縫整合,透過即時遙測數據自動執行網絡連接決策,動態調整路由和網絡分段以改善性能表現。系統支援 AI 代理自動發現所需服務連接,建立特定工作負載的連接並在完成後自動停用,大幅減少人手操作需求並加速 AI 服務部署過程。

IDC 雲端和邊緣基礎架構服務研究副總裁 Dave McCarthy 指出:「企業若未能採取分佈式 AI 策略,將難以維持競爭優勢。Equinix 的全球平台提供即時存取 AI 基礎設施及低延遲雲端連接功能,同時強化資料私隱保護服務。」此評估突顯了分佈式 AI 基礎設施對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影響。

全新AI基礎設施藍圖:聯手 Zayo 提供經驗證架構

考慮到許多企業 IT 團隊缺乏建構分佈式 AI 所需的專業網絡知識,Equinix 特別與全球通訊基礎設施供應商 Zayo 合作,推出「AI 基礎設施藍圖」。這是一套預先設計的參考架構,提供按步就班的指南,協助企業利用 Equinix 的互連中心與 Zayo 的全球骨幹網絡,建立和擴展分佈式 AI 基礎設施。這個藍圖為 AI 部署提供了經過驗證的設計模式,有助企業降低整合風險、縮短測試時間,並將網絡從核心數據中心無縫擴展至數千個企業據點。

 

全球實驗室網絡:降低AI部署風險

Equinix 在全球 10 個國家 20 個地點設立 AI 方案實驗室(Equinix Solution Validation Center  ),為企業提供安全的 AI 架構驗證環境。實驗室現已正式啟用,企業可透過此平台與 Equinix 龐大的 AI 合作夥伴生態系統連接,進行解決方案測試和驗證。這種協作模式有助降低 AI 導入風險,促進共同創新,並加速從概念驗證到實戰部署的轉換過程。

Groq 營收總監 Ian Andrews 表示:「AI 從集中式訓練轉向分佈式推論,企業需要支援跨地域、快速且可靠的數碼基礎設施。GroqCloud 結合 Equinix 的全球平台,能讓企業將 AI 工作負載部署於更接近數據來源的位置。」這項合作將於 2026 年第一季正式推出,為企業提供直接、私密的先進推論平台存取能力。

擴展AI生態系統 匯聚頂尖合作夥伴

Equinix 擁有業界其中一個最全面且供應商中立的 AI 生態系統,匯聚了全球超過 2,000 個合作夥伴。透過即將推出的 Fabric Intelligence,企業將能更輕鬆地搜尋及運用生態系統中新一代的 AI 推論服務。這項擴展讓企業用戶無需自行進行複雜的建設,即可直接、安全地連接到如 GroqCloud 等前沿科技平台,在加快 AI 服務推展的同時,也能兼顧企業級的效能與安全性。

產業應用前景:從製造到金融全面覆蓋

分佈式 AI 基礎設施將支援多項關鍵商業應用場景。在製造業方面,邊緣 AI 系統將監控裝置狀態,即時分析感應器數據並預測故障,改善維護排程並減少停機時間。零售業將透過邊緣 AI 推論處理銷售和客戶行為數據,提供庫存、定價和促銷調整建議,提升營運靈活性和客戶體驗。金融服務業則利用分佈式 AI 模型即時偵測異常和可疑活動,加快詐騙防範並確保法規遵循要求。

這項基礎設施革新對企業數碼轉型具有深遠影響,預料將重新定義 AI 服務的部署和管理模式。隨著代理式 AI 等下一代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具備全球分佈、深度互連的基礎設施將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應密切關注 2026 年第一季的正式發布時程,提前規劃相關技術整合策略。

資料來源:
Equinix官方新聞稿
Equinix技術部落格
PR Newswire
The Fast Mode
Street Insider

 

read more
資訊保安雲端服務

SailPoint 推出 Accelerated Application Management AI 自動堵塞企業安全漏洞

SailPoint 發布 SailPoint Accelerated Application Management 透過結合 AI 驅動的洞察與自動化治理,期望能解決企業普遍僅管理少於 50 個應用程式,令數千個應用程式出現治理真空的核心難題。這項業界首創的端對端解決方案建基於 SailPoint Atlas 平台,整合了持續應用程式發現、零接觸上架及風險優先排序功能,承諾在數天內將數百個應用程式納入治理範圍,較傳統方式縮短數月時間。SailPoint 同時宣布收購 Savvy 的關鍵資產,以強化雲端應用的可視化能力。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方案的三大核心突破、對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意義,以及對身份安全治理市場的長遠影響。

技術創新打破傳統應用治理瓶頸

SailPoint 智能加速應用程式管理方案的核心突破在於將應用程式智能與系統化治理無縫整合。傳統連接器雖然功能完整,但需要深入的應用架構知識、冗長的手動流程及外部顧問支援,導致實施過程極為複雜。新方案透過 AI 驅動的自動化工作流程,能自動偵測帳號密碼遭竄改的情況,並基於風險等級進行智能排序,將治理重點聚焦於最具影響力的應用程式。

方案提供三大遞進式核心功能:應用程式可視化與智能洞察、加速合規流程,以及加強治理能力。透過 Express Setup 實現零接觸上架,能快速部署存取審核、最小權限原則及自動化離職流程,有效消除傳統實施上的延誤。進階功能包括自動配置與撤銷權限、完整的身份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具備職責分離控制並由 AI 驅動的政策執行。

 

市場領導者策略佈局突顯產業轉型需求

SailPoint 產品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 Chandra Gnanasambandam 強調,單靠可視性已無法滿足現代安全需求,企業需要具備辨識高風險應用的智能,並結合系統化自動治理。這觀點反映了身份安全領域正從被動防護轉向主動治理的範式轉移。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網絡保險投保成本在過去一年上升了 79%,突顯了安全合規能力的經濟價值。

業界分析顯示,多數企業僅將部分應用程式連接至身份安全工具,大量關鍵應用程式處於管理盲區。SailPoint 的統計數據指出,企業平均擁有數千個應用程式,但治理覆蓋率極低,形成嚴重的風險敞口。新方案的推出正好回應市場對可擴展、智能化身份治理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尤其在混合辦公環境下更顯重要。

 

產業發展脈絡揭示身份安全演進趨勢

SailPoint 在身份安全領域的技術演進軌跡清晰可見。公司於 2022 年推出新一代身份安全管理產品,化解混合辦公的風險;在 2024 年 7 月發布 AI 應用程式引入功能,可自動管理存取權並降低風險,平均節省 70% 身份與帳號的對應時間;及至 2025 年則持續強化 Atlas 平台,整合大數據分析、風險評分及機器學習能力。

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SailPoint 的雲端身份安全組合方案已整合高階智能、自動化和整合功能,當應用程式新增至用戶環境時能有效管理存取權限。公司憑藉世界級的創新和擴展能力,在身份安全領域持續領先,深受《財富》全球最有價值品牌中 59% 企業的信賴。這次推出的智能加速應用程式管理方案,標誌著身份治理從傳統手動模式,邁向由 AI 驅動自動化的重大躍進。

企業數碼轉型的戰略性安全基石

智能加速應用程式管理方案對企業數碼轉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 AI 自動化時代,製造業等傳統行業正加速數碼轉型,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重塑了工業流程與營運模式。SailPoint 強調現代身份安全解決方案應能主動偵測風險、處理合規問題,並將繁瑣流程自動化,以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資安防禦力。

由專家主導的服務方案進一步降低實施門檻,減少企業對內部專業資源的依賴。方案分為兩大服務包,靈活因應不同企業需求——既能快速提供應用程式可視化以滿足即時治理需求,也能隨營運成熟度提升而逐步擴展至深入治理層級。這種分階段實施策略確保企業能在不同發展階段獲得相應價值,同時為長遠的數碼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此方案的推出預示著身份安全將從成本中心轉變為業務賦能器,協助企業在確保安全合規的前提下加速創新步伐。隨著 Savvy 技術整合完成,SailPoint 將進一步強化應用程式的可視化與智能分析能力,為客戶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洞察,推動整個產業向更智能、更自動化的身份治理新時代邁進。

資料來源:
SailPoint官方
Help Net Security
網路安全新聞

 

read more
人工智能雲端服務

【雲棲大會 2025 】阿里巴巴發布 Qwen3-Max 大模型水平逼近 GPT-5 並與 NVIDIA 展開 Physical AI 合作

阿里巴巴在 2025 雲栖大會上發布 Qwen3-Max 模型,憑藉超過萬億參數規模和在多項基準測試中的卓越表現,正式向 GPT-5 和 Claude Opus 4 等國際頂尖 AI 模型發起挑戰。除此以外集團 CEO 吳泳銘發表主旨演講,提出 AI 發展將從通用人工智能(AGI)邁向超級人工智能(ASI)的宏大願景。吳泳銘表示集團將在現有 3,800 億元人民幣 AI 基建計畫基礎上追加更大投入,預示著 AI 大模型領域將進入新一輪激烈競爭。

超級人工智能將分四階段演進

吳泳銘在演講中首次系統闡述通往 ASI 的演進路線,強調 AGI 只是起點而非終點。他指出,近一年全球 AI 投資總額超過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預計未來 5 年全球 AI 累計投入將超過 4 萬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算力和研發投入。

吳泳銘解釋,從 AGI 走向 ASI 將經歷四個階段:智能涌現、自主行動、自我迭代,最終實現超越人類。ASI 作為全面超越人類智能的系統,將可能創造出「超級科學家」和「全端超級工程師」,以難以想像的思路解決現時未能解決的科學工程問題。

大模型將成下一代作業系統

談到技術演進路徑,吳泳銘表示大模型將成為下一代作業系統,在物理世界和數碼世界的交互中承載現有作業系統的地位。未來幾乎所有連接真實世界的工具介面都將與大模型連接,所有用戶需求和行業應用將透過大模型相關工具執行任務。

他預測,大模型作為下一代作業系統將允許任何人使用自然語言創造無限多的應用程式,未來支撐所有與運算世界打交道的軟件可能都由大模型產生。同時,AI Cloud 將成為下一代電腦,全世界或只會有 5 至 6 個超級雲端運算平台。

發布 Qwen3-Max 躋身全球前三

阿里巴巴在近日舉行的雲栖大會上,發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模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為其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的語言模型 Qwen3-Max。該模型的發布,標誌著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其多項性能指標已接近甚至超越全球領先模型。

Qwen3-Max 模型系列包含兩大版本:為執行指令而設的 Instruct 模型,以及為複雜推理任務設計的 Thinking 模型。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Qwen3-Max 在多個關鍵測試集上表現卓越,其綜合能力水平已逼近 OpenAI 的 GPT-5 及 Anthropic 的 Claude 4 Opus。

在備受關注的編碼能力測試集 SWE-Bench Verified 上,Qwen3-Max 取得了 69.6 分的高分。在專注於評估模型作為智能體(Agent)能力的 Tau2-Bench 測試中,其表現甚至超越了 Claude 4 Opus。此外,目前尚未正式上線的 Qwen3-Max-Thinking 版本,在高難度的數學推理基准 AIME 25 和 HMMT 上更是取得了滿分的驚人成績。

從技術細節來看,Qwen3-Max 的模型總參數超過一萬億(1T),其預訓練數據量達到了驚人的 36T tokens。阿里巴巴強調,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展現了卓越的穩定性,未出現任何損失尖峰(loss spikes),也無需採用訓練回退或調整數據分布等干預策略。

為了支持超長文本的處理,該模型採用了創新的 ChunkFlow 策略,成功支持了一百萬上下文的訓練。在訓練效率方面,其模型浮點運算利用率(MFU)相較於前代 Qwen2.5-Max-Base 提升了30%。同時,阿里巴巴在訓練過程中對硬件基礎設施進行了深度優化,使得在超大規模集群上因硬件故障造成的訓練時間損失,大幅降低至前代模型的五分之一。

 

與 NVIDIA 展開 Physical AI 合作

阿里雲宣布與 NVIDIA 在 Physical AI(物理 AI)領域達成合作,阿里雲人工智能平台 PAI 將整合 NVIDIA Isaac Sim、Isaac Lab、Cosmos 和 Physical AI 資料集在內的全套軟件架構。合作將為企業用戶提供資料預處理、模擬資料生成、模型訓練評估、機械人強化學習、模擬測試等全鏈路平台服務。

這項合作將進一步縮短具身智能、輔助駕駛等應用的開發週期,推動 AI 技術向物理世界延伸。Physical AI 透過融合多模態感知、空間關係理解和物理規則認知,實現與現實世界的互動。

算力投入將指數級提升

為迎接 ASI 時代到來,吳泳銘透露,對比 2022 年生成式 AI 元年,2032 年阿里雲全球資料中心的能耗規模將提升 10 倍,意味着阿里雲算力投入將指數級提升。通義千問系列模型已實現從 0.5B 到超萬億的全尺寸覆蓋,包含 300 多個大模型,累計開源模型下載量突破 6 億次。

阿里 AI 新佈局 賦能企業的「超級智能」革命

阿里巴巴的 AI 戰略目標明確且宏大,是建立超越人類的「超級智能」(ASI),而非單純的通用人工智能。為實現此願景,集團正進行鉅額投資,並推出性能頂尖的 Qwen3-Max 模型作為技術引擎。此舉除了是技術展示,更是其商業模式的核心轉變。

對企業而言,最關鍵的變化是 AI 正迅速從概念轉變為如同電力和雲端運算般的基礎設施。阿里雲的目標是提供「即用型」的超級智能服務,讓企業能輕易獲取頂尖 AI 能力以驅動創新、改善營運。

其與 NVIDIA 在實體 AI (Physical AI) 領域的合作尤其值得關注,目標是將數碼智能無縫導入實體世界。這將直接為製造、物流、零售等行業的自動化和機械人應用帶來突破性進展,為產業升級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面對此趨勢,領先企業應立即將「AI 整合」納入核心戰略,評估如何利用此類強大平台,除了提升效率,更要重塑商業模式以建立下一代競爭壁壘。

 

資料來源:富途資訊新浪中國官方Live

read more
人工智能雲端服務

Zoom 發布 AI Companion 3.0 代理式 AI 重塑工作與客戶體驗

Zoom Communications於年度旗艦大會 Zoomtopia 2025 正式發佈 AI Companion 3.0,標誌著公司全面邁向「代理式 AI」(Agentic AI)時代。這套全新升級的 AI 系統,除了強化 Zoom Workplace 協作體驗,也將 AI 能力擴展至 Zoom Business Services,涵蓋銷售、行銷與客戶服務場景。

代理式 AI 的進化 從會議紀要到行動助理

Zoom 首席產品長 Smita Hashim 在大會上指出,自 2023 年推出 AI Companion 1.0(會議摘要與重點紀錄)後,Zoom 逐步將 AI 從「會議助手」推進為真正的「智能代理」。2024 年的 2.0 版本開始支援跨平台協作,而今年亮相的 3.0 則具備記憶(memory)、推理(reasoning)、任務執行(task actions)及協同調度(orchestration)四大核心能力,能夠理解用戶的工作背景,並主動將對話轉化為具體行動。
AI Companion 3.0 透過「代理式技能」(Agentic Skills),能在適當時機主動協助,例如「Free Up My Time」功能可智能分析日程,建議跳過冗餘會議,甚至自動在日曆中騰出專注時間。新版本亦推出跨平台筆記功能,支援 Zoom、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 以及即將支援的 Cisco Webex,甚至能自動為用戶缺席的會議生成行動清單。

全新「工作介面」:從對話到完成

Zoom 同時展示了新一代 AI 工作介面,預計 11 月率先於網頁端推出,並於明年延伸至桌面應用程式。這個介面可動態整合會議、聊天、郵件及第三方應用的資訊,幫助用戶在工作日開始時,即時獲取昨日討論重點、待辦事項與優先會議建議。其中最受關注的是 AI Writing Assistance 功能:它除了能生成文件,還能根據會議內容、過往專案範本及最新討論,自動產生專案計劃,並隨後依據新會議的資訊自動更新進度與目標。

提升翻譯準確度與私隱保障

隨著全球化協作日益頻繁,Zoom 亦宣佈在即時語音翻譯上取得顯著突破。根據委託 MetricX 進行的評測,Zoom 的即時翻譯字幕在英語至法語的準確度比競爭對手高出 28%,英語至西班牙語則高出 14%。對跨國企業而言,這除了降低語言障礙,也提升了跨區決策效率。同時 Hashim 強調 Zoom 對資料私隱的堅持。公司不會將任何客戶資料用於訓練自家或第三方 AI 模型,並提供廣泛的管理選項,讓企業能依自身需求控制 AI 使用範圍。這個承諾針對市場上對 AI 的疑慮,無疑具有安撫作用。

 

Zoom Business Services:AI 助力行銷與客戶服務

除了提升企業內部協作,Zoom 也將 AI 延伸至 Business Services。全新 Agentic Prospecting 技能能幫助銷售團隊掃描潛在名單、自動優先排序並發送個人化訊息,甚至可處理初步聯繫流程,大幅提升開發效率。
在客戶體驗(CX)方面,Zoom 引入 CX Insights,讓主管能直接以自然語言查詢客戶互動趨勢,並獲得可執行的建議;而 Agentic Expert Assist 則能即時推理多步驟任務,協助客服代理快速解決問題。
Zoom Virtual Agent(ZVA)亦全面升級:除了更強的推理能力外,還新增跨醫療、禮賓等垂直場景的範本,並支援 Amazon Connect、Zoom Scheduler 與 Zoom Surveys 的深度整合。這些新功能進一步讓 ZVA 不再只是客服自動回應工具,而是能夠承擔更多複雜互動的智慧代理。

多元產業應用:醫療與教育成焦點

Zoom 亦特別展示了針對特定產業的創新方案。在醫療領域,全新 Workplace for Clinicians 能自動生成臨床筆記,並支援診間「環境聆聽」功能,協助醫生減少文書負擔,專注於病人照護。未來這個方案將進一步拓展至 Zoom Phone 與 Contact Center,使醫療場景下的對話、電話與客服紀錄能夠統一管理。
教育領域則迎來影片管理解決方案,利用 AI 自動轉錄、智慧章節與摘要,協助學校與企業快速整理龐大的影片資料,並透過智能推薦提升學習與知識管理效率。

新型態互動與協作工具

為了讓日常使用更加貼近實際場景,Zoom 還推出多項全新互動功能。例如 Zoom Meet 群組助理可透過語音指令「Hey Zoomie」操控會議室環境或快速查詢資料;Photorealistic Avatars 提供比卡通更專業的虛擬形象,適合在正式商務會議中使用;而 Zoom Clips 則能將靜態簡報轉化為具備翻譯功能的動態影片,提升分享的表達力。

收費與市場採納數據

Zoom 強調 AI Companion 3.0 將於 2025 年 11 月推出,所有付費 Zoom Workplace 用戶均可免費使用。針對需要進一步個人化的企業,Zoom 提供 Custom AI Companion 擴充方案,以低程式碼工具快速創建專屬代理,每名用戶每月訂價 12 美元(約港幣 HK$93.6)。
值得注意的是 AI Companion 市場採納度正快速增長。Hashim 揭露其月活用戶數同比增長四倍,並獲 Fortune 200 科技公司全體 6 萬名員工部署,顯示代理式 AI 已不再只是概念,而是逐漸滲透至大型企業的日常營運。

品牌承諾與未來布局

Zoom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征在主題演講中強調:「Zoom 是客戶進行關鍵對話的平台,而這些對話現在可以轉化為關鍵洞察,推動實質進展。AI Companion 3.0 能理解用戶的工作背景、優先事項與目標,幫助他們聚焦核心事項,提升決策效率,並推動業務成效。」除了產品 Zoom 亦藉 Zoomtopia 公佈多項市場與社會責任計劃。公司將推出「Zoom US Solopreneur 50」榜單,表揚全美最具活力與成長潛力的獨立創業者;同時承諾在未來三年投資 1,000 萬美元(約港幣 7,800 萬元)教育基金,支持下一代 AI 人才培育。這些舉措不僅突顯 Zoom 在創業與教育生態的角色,也展現其在 ESG 與企業公民責任上的承擔。
隨著 AI Companion 3.0 推出,Zoom 除了強化其作為協作平台的定位,也展現了將「代理式 AI」滲透至企業內外部全鏈條的雄心。從翻譯準確度、私隱承諾,到跨產業落實應用與生態整合,Zoom 正努力在激烈的 AI 協作工具競爭中奠定領先優勢。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股價暴漲 36% 創 1992 年以來最大漲幅 Oracle AI 雲端狂潮推動 Ellison 登全球首富


股價暴漲 36% 創 1992 年以來最大漲幅 Oracle AI 雲端狂潮推動 Ellison 登全球首富

Oracle 創辦人 Larry Ellison 於 9 月 10 日短暫超越 Tesla 行政總裁 Elon Musk,首度登上全球首富寶座。受惠於 AI 雲端基礎設施需求爆發,Oracle 股價單日飆漲 36%,創下 1992 年以來最大漲幅,Ellison 身價暴增逾 1,0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0 億元)至 3,930 億美元(約港幣 3.06 兆元)。

這波股價狂潮源於 Oracle 發布的驚人財報預測: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營收將從本財年的 180 億美元(約港幣 1,404 億元)成長至 2030 年的 1,440 億美元(約港幣 1.12 兆元),五年間增長近 8 倍。公司同時宣布簽署多份大型合約,其中有傳包括與 OpenAI 的 3000 億美元的 5 年算力採購合約。

AI 基礎設施供需失衡驅動營收預測翻倍

Oracle 行政總裁 Safra Catz 在法說會上透露,公司第一季簽署的合約使「剩餘履約義務」(RPO) 飆升至 4,550 億美元(約港幣 3.55 兆元),較去年同期暴增 359%。這數字代表已簽署但尚未入帳的營收,是衡量公司未來收入的關鍵指標。

Catz 表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季度,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的需求持續攀升」。更令市場驚豔的是,公司預測 OCI 營收將從本財年的 180 億美元(約港幣 1,404 億元),逐步成長至 2027 財年的 320 億美元(約港幣 2,496 億元)、2028 財年的 730 億美元(約港幣 5,694 億元)、2029 財年的 1,140 億美元(約港幣 8,892 億元),最終在 2030 財年達到 1,440 億美元(約港幣 1.12 兆元)。

eMarketer 分析師 Jacob Bourne 指出:「企業顯然正在尋求具成本效益的 AI 雲端解決方案,而 Oracle 正戰略性地定位自己以滿足這需求」。Oracle 技術長 Ellison 在財報會議中透露,公司最近收到一筆前所未見的訂單:「我們最近收到一個訂單說,無論在哪裡,我們都要你們所有的容量。這可能在歐洲,可能在亞洲,我們就是要所有的一切。我的意思是,我們從未收到過這樣的訂單」。

戰略聯盟重新定義雲端競爭格局

Oracle 在 AI 雲端基礎設施市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與 OpenAI 等 AI 巨頭的戰略合作。根據最新披露的資訊,OpenAI 與 Oracle 簽署了一份價值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的五年雲端服務合約,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商業合約之一。這項被稱為「Stargate」的專案將建設 4.5 吉瓦的數據中心運算能力,相當於兩座胡佛水壩的發電量,足以供應約 400 萬個美國家庭。CloudWars 分析師指出,這份合約每日價值超過 8,220 萬美元(約港幣 6.4 億元),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合約。

Jefferies 分析師 Brent Thill 表示,這些結果支援了「對 AI 日益增長的樂觀情緒」。Oracle 除了與 OpenAI 合作,還與 Musk 的 xAI、Meta 等公司建立了重要夥伴關係,顯示其在 AI 基礎設施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Oracle 採用了「多雲」戰略,與 Microsoft Azure、Amazon AWS、Google Cloud 等競爭對手建立合作關係。Ellison 表示,多雲資料庫營收在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成長 1,529%。這種開放式合作模式讓 Oracle 能夠觸及更廣泛的客戶群,同時避免直接與雲端巨頭正面競爭。

市場專家看好長期成長潛力但警示執行風險

華爾街分析師對 Oracle 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William Blair 分析師 Sebastien Naji 在客戶報告中指出,Oracle「正在持續轉型至顯著更高的成長水準」,並形容其積壓訂單為「令人震驚」。

然而專家也提醒投資者注意潛在風險。TechCrunch 分析師警告,建設如此規模的數據中心將是一項昂貴挑戰,無論在資金還是能源方面。Oracle 去年資本支出達 212 億美元(約港幣 1,653.6 億元),今年預計將達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兩年合計近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主要用於數據中心建設。Constellation Research 在分析報告中指出:「Oracle 面臨的真正考驗將是執行能力。他們能否建設得足夠快以滿足需求?他們能否在 AWS 和 Azure 投入資源追趕時保持基礎設施優勢?」

雖然 Microsoft 在整體 AI 和生成式 AI 競賽中領先,但 Oracle 在傳統 AI 雲端服務方面展現強勁實力。IoT Analytics 的研究顯示,Microsoft 憑藉與 OpenAI 的密切關係在雲端 GenAI 方面佔據優勢,但隨著多個大型語言模型縮小與 OpenAI 的性能差距,Microsoft 的先發優勢可能逐漸消失。

全球科技首富競賽背後的產業變革

Ellison 財富的暴增除了是個人成就,更反映了 AI 基礎設施成為科技產業新金礦的趨勢。現年 81 歲的 Ellison 持有 Oracle 約 41% 股權,相當於 11.6 億股。隨著股價飆升,他的淨資產一度達到 3,930 億美元(約港幣 3.06 兆元),短暫超越 Musk 的 3,850 億美元(約港幣 3.003 兆元)。這場財富競賽的背後,是兩種不同商業模式的對決。Musk 的財富主要來自 Tesla 和 SpaceX 等創新企業,而 Ellison 則專注於成為 AI 革命的基礎設施提供者。Oracle 的策略被形容為「不是當淘金者,而是賣鏟子和鎬的人」。

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目前全球富豪榜前六名依序為:Musk(3,842 億美元,約港幣 2.997 兆元)、Ellison(3,830 億美元,約港幣 2.987 兆元)、Meta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以及 Google 創辦人 Larry Page、Sergey Brin。這排名變化反映了 AI 時代下不同科技公司的市場表現。

值得關注的是 Ellison 與特朗普政府關係密切。今年 1 月,他與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軟銀行政總裁孫正義共同宣布了期望能增強美國 AI 基礎設施的 Stargate 專案。Oracle 也被視為 TikTok 的潛在買家,顯示其在地緣政治敏感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

對企業決策者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Oracle 的成功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重要啟示:在 AI 浪潮中,基礎設施提供者可能比應用程式開發者獲得更穩定回報。對於正在規劃 AI 戰略的企業而言,選擇合適的雲端基礎設施夥伴將成為關鍵決策因素。展望未來,AI 基礎設施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隨著更多企業採用 AI 技術,對運算能力、數據儲存和網絡頻寬的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Oracle 能否維持這種增長勢頭,將取決於其執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然而投資者和企業決策者也應關注潛在風險:AI 泡沫是否會破裂?Oracle 能否在激烈競爭中保持技術優勢?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這場 AI 基礎設施競賽的最終勝負。

資料來源:
BBC News,CNBC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Red Hat 穩坐容器管理領導地位 三大權威報告齊認證市場主導力

Red Hat 在 2025 年獲得三項重要業界認證,鞏固其在企業級雲原生解決方案領域的領導地位。公司旗下 OpenShift 平台連續第三年榮獲 Gartner 容器管理 Magic Quadrant 領導者,連續第二年獲得雲原生應用平台 Magic Quadrant 領導者,並在 Forrester Wave 多雲容器平台報告中獲評領導者。這些認證涵蓋從容器管理到雲原生應用開發的完整技術棧,反映出 Red Hat OpenShift 在混合雲環境中的全方位競爭優勢。根據 Gartner 評估,Red Hat 在「願景完整性」和「執行能力」兩項核心指標均表現卓越,在容器管理領域評估的 15 家供應商中脫穎而出,在雲原生應用平台評估的 12 家供應商中持續領先。

技術創新驅動競爭優勢

Red Hat OpenShift 作為業界領先的混合雲應用平台,憑藉其由 Kubernetes 驅動的強大技術架構,在多方面現出色表現。該平台整合安全防護、進階管理功能以及對開發人員生產力的高度關注,使 IT 團隊能夠加速應用現代化並更快實現商業價值。在容器管理領域,OpenShift 提供從數據中心到多雲及邊緣環境的全面覆蓋,實現容器專案的標準化、自動化和可擴展性。Red Hat 混合雲平台副總裁兼總經理 Mike Barrett 表示:「我們的平台協助企業在任意環境中讓容器專案實現標準化、自動化和可擴展性,提供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所需的靈活性和控制力」。同時,該平台在雲原生應用開發方面表現突出,能夠為虛擬化和容器化工作負載提供一致的操作體驗,結合強大的開發工具和整合的安全功能,助力企業加速創新並推動數碼轉型。

AI 策略整合成關鍵差異化優勢

根據《Forrester Wave:多雲容器平台,2025 年第三季》報告,Red Hat 在「現有產品」及「策略」兩項指標中獲得最高評分,特別在 Kubernetes 核心能力、改善開發者體驗及 AI 策略整合方面表現卓越。報告強調 Red Hat OpenShift 在提供多樣化 Operator 選項、強大管理工具、GitOps 自動化以及靈活操作介面方面的技術優勢。業界分析師特別指出,Red Hat 在金融等受監管行業中的表現尤為出色,展現其可靠性、先進工程技術及強大支援能力。Mike Barrett 進一步表示:「Red Hat 對 Kubernetes 核心能力的專注、改善開發者體驗,以及 AI 策略整合,使我們能夠因應市場不斷演變的需求」。這項認證反映出 Red Hat OpenShift 在協助企業建構、部署及管理雲原生應用方面的綜合實力,特別是在處理包括愈發重要的 AI/ML 專案在內的廣泛工作負載方面,展現出靈活且強大的基礎架構支援能力。

生態系統整合創造競爭壁壘

Red Hat OpenShift 雲端服務組合包含與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共同架構的解決方案,涵蓋 Red Hat OpenShift Service on AWS、Microsoft Azure Red Hat OpenShift、Red Hat OpenShift on IBM Cloud 及 Google Cloud 上的 Red Hat OpenShift Dedicated。這種深度的生態系統整合策略使企業能夠在不同雲端環境中獲得一致的操作體驗,同時保持靈活性和選擇權。從技術演進角度觀察,Red Hat 自 2022 年開始在容器管理領域持續獲得 Gartner 認證,2024 年首次進入雲端應用程式平台魔力象限即獲得領導者地位,展現其技術創新的持續性和市場適應能力。相較於傳統 IT 基礎架構,Red Hat OpenShift 提供的容器化支援能力、廣泛生態系統整合以及強大安全合規功能,已成為企業數碼轉型的關鍵推動力。根據市場數據顯示,採用 Red Hat 解決方案的企業在改善部署流程、提升開發效率及多應用整合方面均獲得顯著改善。

未來 AI 驅動工作負載成長引擎

這些權威認證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更可靠的技術選擇和投資保障。Red Hat OpenShift 持續演進,為包括 AI/ML 專案在內的廣泛工作負載提供靈活、強大的基礎,其多雲策略展現對不斷發展的雲原生市場深刻理解。隨著企業對 AI 應用需求激增,Red Hat 平台的容器化架構將成為支援下一代 AI 驅動工作負載的關鍵基礎設施。未來趨勢顯示,具備完整 AI 策略整合能力的混合雲平台將主導市場,Red Hat 憑藉其在開源技術和企業級支援方面的雙重優勢,預期將持續領跑這一關鍵賽道。

unwire.pro 以往專訪:

降本增效 釋放香港中小企 AI 轉型潛力 -Red Hat 專訪

資料來源:紅帽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Microsoft Azure 服務全面恢復 紅海光纜斷裂事件突顯雲端基建脆弱性


Microsoft Azure 服務全面恢復  紅海光纜斷裂事件突顯雲端基建脆弱性

Microsoft 宣布因紅海多條國際海底光纜斷裂導致的 Azure 雲端平台延遲問題已完全解決,服務恢復正常運作。是次事件影響經中東地區、連接亞洲與歐洲約 17% 的全球網絡流量,突顯了全球雲端服務對海底光纜基礎設施的高度依賴性。事件始於 9 月 6 日凌晨 1:45 (美東時間),Microsoft 工程團隊透過流量重新路由和改善配置,在當日傍晚 6:30 成功緩解所有異常狀況。專家警告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類似基礎設施中斷事件可能更頻繁發生,企業需重新評估雲端服務的連續性策略。

危機應對展現技術實力

Microsoft 在面對這次突發基礎設施危機時,展現了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應變能力。根據 Microsoft 官方聲明,工程團隊立即啟動應急機制,「持續監控、重新平衡並改善路由,以減少對客戶的影響」。公司透過多樣化容量配置和替代路由選項,將原本經紅海傳輸的數據流量重新導向其他路徑,包括通過中國大陸到歐洲的陸路連接,以及經太平洋到美國再轉至歐洲的海底光纜。這種快速反應能力體現了 Azure 作為全球第二大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技術優勢,其在 60 多個地區的基礎設施部署為流量重新路由提供了充足選擇。然而即使成功重新路由,用戶仍面臨比平時更高的網絡延遲,突顯了海底光纜中斷對雲端服務質素的直接衝擊。

專家示警:基礎設施脆弱性日益嚴重

網絡安全專家 Doug Madory 指出,「主要公有雲依賴與一般網絡用戶相同的海底光纜基礎設施,當光纜事故發生時,雲端連接也會受到影響」。這次紅海光纜斷裂事件影響了 SEACOM/TGN-EA、AAE-1 和 EIG 等關鍵系統,這些光纜承載了歐亞之間大部分的數據傳輸。根據 HGC Global Communications 的評估,紅海地區 15 條海底光纜中有 4 條被切斷,影響了 25% 流量,其中約 80% 西向亞洲流量都需要經過這些光纜。網絡分析公司 Recorded Future 的研究顯示,2024 年至 2025 年間全球共發生 44 宗公開報告的光纜損壞事件,其中 31% 原因不明,25% 由錨拖拽造成,16% 源於地震等自然現象。專家特別關注的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關鍵數碼基礎設施可能成為蓄意攻擊目標,進一步威脅全球連接性。

修復挑戰:技術與地緣政治雙重困境

海底光纜修復面臨複雜的技術和政治挑戰。根據 SubTel Forum 數據,海底光纜故障平均修復時間已從 2015 年延長至 2023 年的 40 天,主要原因包括專業修復船隻不足和許可程序複雜化。全球海底光纜修復船隊約有 80 艘專業船舶,但大多數專注於新系統安裝而非緊急修復。紅海地區的修復工作面臨額外挑戰,也門胡塞武裝持續對該區域船隻發動攻擊,使維修與營運工作更加困難。國際海底光纜保護委員會 (ICPC) 估計,每次光纜修復成本在 100 萬至 300 萬美元(約港幣 HK780萬至HK2,340 萬元)之間,需要「配備經高度訓練船員的專業光纜船」,並可能耗時數月完成。這種修復能力與基礎設施擴張速度的不匹配,令未來修復時間可能進一步延長。

產業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是次事件對雲端服務產業產生深遠影響,促使各大雲端供應商加速投資基礎設施冗餘和多樣化策略。根據市場分析,雲端停機每分鐘成本可達 5,600 美元(約港幣 HK$43,680),迫使 AWS、Azure 和 Google Cloud 優先考慮地理冗餘、邊緣運算和主權雲解決方案。Microsoft 正擴展其 Azure 主權雲服務,為印度等關鍵市場提供特定區域數據儲存,以降低地緣政治衝擊風險。同時雲端供應商開始投資替代路由,包括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等新興路徑。專家預測隨著數碼基礎設施重要性日益突顯,各國政府將加強對海底光纜的保護措施,印度和阿聯酋等國已將光纜安全視為國家利益。對企業而言,這宗事件突顯了制定全面雲端服務連續性計劃的重要性,包括多雲部署和災難恢復策略。

 

資料來源:
路透社,Newsweek,Moneycontrol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Google Cloud 獲 META 史上最大訂單!100 億美元 6 年合約重塑雲端競爭格局


Google Cloud 獲 META 史上最大訂單!100億美元6年合約重塑雲端競爭格局

Meta 與 Google Cloud 正式簽署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雲端基礎設施合約,這筆為期 6 年的交易成為 Google Cloud 成立 17 年來規模最大的企業合約。 此項合作協議於 2025 年 8 月下旬正式敲定,Meta 將租賃 Google Cloud 伺服器、儲存及網路資源,專門用於支援其人工智慧算力擴充需求。 這標誌著全球 AI 基礎建設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同時也代表 Meta 在雲端策略上的重大轉變,從過去主要依賴 AWS 和 Microsoft Azure,擴展至納入所有三大公有雲服務供應商。

 

戰略合作背景:Meta AI野心推動雲端需求爆炸性增長

Meta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今年年初宣布,公司將在 2025 年投入 650 億美元(約港幣 5,070 億元)用於 AI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造「覆蓋曼哈頓大部分區域」的巨型資料中心。 這項投資計劃反映了 Meta 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雄心壯志,特別是在 Llama 大型語言模型家族、生成式 AI 產品與 AGI(人工通用智慧)研發方面的需求。雖然 Meta 持續投資自有資料中心,但其 AI 項目的快速擴張已超越內部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必須尋求外部雲端支援。

根據業界分析師觀察,Meta 雲端策略轉變反映出即使是科技巨頭也面臨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巨大挑戰。Gartner 研究指出,全球公有雲服務支出預計在 2025 年達到 7,230 億美元(約港幣 5.64 兆元)。 Meta 此前已與 Amazon 和 Microsoft Azure 建立合作關係,如今將 Google Cloud 納入生態系統,展現其多雲策略的完整佈局。這種分散化投資方式有助於風險管控,也能確保在 AI 運算需求激增時獲得足夠資源支援。

Google Cloud市場地位躍升:挑戰 AWS與 Azure雙寡頭格局

Google Cloud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表現亮眼,營收達到 136 億美元(約港幣 1,060.8 億元),年成長率 32%,遠超過 Alphabet 集團 13.8% 的整體成長率。 更重要的是,該部門營運利潤較去年同期增倍至 28.3 億美元(約港幣 220.74 億元),營運利潤率從 11.3% 大幅提升至 20.7%。 這些數據顯示 Google Cloud 正逐漸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在與市場領導者 AWS 和 Microsoft Azure 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Google Cloud 行政總裁 Thomas Kurian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簽署的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以上大型合約數量,已等於 2024 年全年的總和。 除了 Meta 這筆重大合約外,Google Cloud 今年稍早還成功獲得 OpenAI 的雲端訂單,結束了 Microsoft Azure 自 2019 年以來的獨家合作地位。 加入這些戰略性客戶,除了提升 Google Cloud 市場聲譽,更為其未來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公司積壓訂單達 1,060 億美元(約港幣 8,268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38%,遠超營收成長速度,預示著未來幾年的強勁增長動能。

 

產業影響:雲端基礎設施軍備競賽加劇

這項合作協議的意義超越單純的商業交易,它反映出 AI 時代雲端基礎設施需求的結構性變化。Meta 財務長 Susan Li 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公司正「探索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資料中心的方式」,以因應龐大的資本支出需求。 作為這項策略的一部分,Meta 已批准出售 20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的資料中心資產,並計劃與第三方合作開發新設施。

業界專家認為,Meta 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標誌著科技巨頭在 AI 基礎設施投資策略上的重要轉變。過去這些公司傾向於完全依靠內部資源進行擴張,但 AI 運算需求的指數級增長迫使它們尋求外部合作夥伴。 這種趨勢推動了雲端服務市場快速發展,也為整個 AI 生態系統的健康競爭創造條件。隨著 OpenAI 的 Stargate 項目宣布未來四年投入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以及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加碼 AI 投資,全球雲端基礎設施軍備競賽預計將持續升溫。

這項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的合約,除了鞏固 Google Cloud 在企業級市場的地位,更為全球 AI 發展注入新動力。隨著 AI 技術持續演進,雲端服務供應商與 AI 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將成為決定未來科技格局的關鍵因素。對於投資者和企業決策者而言,這項合作協議預示著雲端運算產業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值得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Reuters

read more
雲端服務

IBM Cloud 取消免費真人技術支援 客戶須改用 AI 自助服務

IBM Cloud 宣布基礎支援服務將於 2026 年 1 月全面轉型,取消免費技術支援,客戶需要改用自助服務模式。企業若需要技術支援,每月最少需要支付 200 美元升級至付費計劃。科技業界近年積極削減人手支援服務,Microsoft 透過運用 AI 技術處理支援功能,每年節省數億美元,而 IBM 計劃在未來 5 年內以人工智能取代約 30% 後勤職位,相當於約 7,800 個職位。 (繼續閱讀…)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Google 避過分拆命運:法官裁定毋須出售 Chrome 但須分享搜尋數據


Google 避過分拆命運:法官裁定毋須出售 Chrome 但須分享搜尋數據

美國地方法院日前作出歷史性裁決,Google 在反壟斷案中成功避過最嚴厲懲罰,毋須剝離市場佔有率達 70% 的 Chrome 瀏覽器或 Android 作業系統,但必須與競爭對手分享搜尋索引及用戶互動數據。此案始於 2020 年,美國司法部與多州政府指控 Google 透過獨家協議維持搜尋市場壟斷地位,經過五年法律角力後終於塵埃落定。以下將深入分析此裁決的三大關鍵影響:對 Google 商業模式的實際衝擊、搜尋市場競爭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對全球科技巨頭監管趨勢的深遠意義。

 

法官明確拒絕強制拆分方案

Mehta 法官在長達數頁的裁決書中明確指出,Google 的主要違法行為在於透過預設協議排除競爭者,而非 Chrome 或 Android 本身的存在問題。他強調「補救措施必須與確立的違法行為直接相關,拆分是過度且不成比例的措施」。這項決定有效駁回了司法部此前提出的激進建議,包括強制 Google 出售 Chrome 瀏覽器業務。法官認為,強制剝離 Chrome 或 Android 會對消費者、合作夥伴及整個生態體系造成巨大干擾,可能破壞數以億計裝置的穩定性及相容性。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此裁決相對溫和。Creative Strategies 首席分析師 Carolina Milanesi 表示:「Google 提供給合作夥伴的價值如此巨大,不確定有多少廠商會選擇不預載其服務」。這反映出即使在新的法律框架下,Google 的市場地位仍然穩固。值得注意的是,包括 OpenAI、Perplexity AI 在內的多家公司曾對收購 Chrome 表達興趣,其中 Perplexity AI 甚至開出 345 億美元(約港幣 2,691 億元)的價碼,但這些計畫現已成為泡影。

數據分享要求重塑競爭環境

Google 雖避過拆分命運,但面臨的新規範同樣嚴格。法院要求 Google 必須向符合資格的競爭者提供搜尋索引及與用戶互動的資料,但不包含廣告資料。這項數據分享機制將為期 6 年,並設立技術委員會協助執行監督。司法部反壟斷部門助理司法部長 Gail Slater 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今日的救濟令同意恢復長期被壟斷的搜尋市場競爭」,並認為此舉「在全球 AI 競賽中為美國提供優勢,阻止 Google 用同樣的反競爭手段減緩 AI 創新」。

新規定同時禁止 Google 進入或維持關於 Chrome、搜尋、Google 助理及 Gemini 應用程式分發的排他性協議。然而 Google 仍可向合作夥伴支付費用以分發其服務,這意味著其與 Apple 每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預設搜尋引擎協議得以延續。Wedbush 證券分析師 Dan Ives 認為,這項裁決對 Apple 和 Google 都有利,特別是在兩家公司可能擴大 AI 合作的背景下。

香港市場反應與全球監管趨勢

在香港市場,Google 的搜尋引擎市場佔有率高達 90.3%,遠超全球平均水準。其中 Google.com 佔 76.27%,Google.com.hk 佔 13.95%,顯示本地用戶對 Google 服務的高度依賴。香港企業在數碼營銷預算中,搜尋廣告投入達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較社交媒體廣告的 5.8 億美元(約港幣 45.24 億元)更高,反映 Google 搜尋廣告在本地市場的重要地位。

這項裁決對全球科技監管具有指標意義。相較於歐盟《數碼市場法》的嚴厲制裁,美國法院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法官 Mehta 特別提到生成式 AI 帶來的競爭變化,認為「有充分理由不破壞現有系統,讓市場力量發揮作用」。這反映出監管機構開始考慮 AI 技術對傳統搜尋市場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值得關注的是,Google 仍面臨另一起數碼廣告反壟斷訴訟,該案已於 4 月敗訴。加上歐盟、英國等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壓力,科技巨頭合規成本將持續上升。

前瞻分析:搜尋市場新競爭格局

此次裁決標誌著科技反壟斷執法進入新階段。Google 雖保住了核心業務完整性,但數據分享要求將為競爭對手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Microsoft Bing、DuckDuckGo 等搜尋引擎可望受惠於獲得 Google 的搜尋數據,提升服務品質並挑戰 Google 的市場地位。

然而真正的挑戰可能來自 AI 驅動的搜尋體驗。OpenAI 的 ChatGPT 搜尋功能、Perplexity AI 的問答式搜尋,以及 Google 自身的 Gemini AI 助理,都在重新定義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搜尋引擎市場佔有率指標可能逐漸失去意義,關鍵在於誰能在 AI 時代提供最佳的資訊獲取體驗。對企業而言,這項裁決意味著搜尋引擎多元化趨勢將加速。建議香港企業重新評估數碼營銷策略,在維持 Google 廣告投入的同時,積極探索其他搜尋平台的機會,以降低對單一平台的依賴風險。

 

資料來源:CNBC , Reuter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