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元宇宙遇到發展瓶頸了嗎?

metaverse

踏入 AI 元年,元宇宙話題今年開始退燒,但常言道,話題退燒才是技術慢慢發展成熟的開端。元宇宙市場將進入汰弱留強階段,用家對元宇宙無論是對活動性質或體驗操作上的期望都一再提高。其中,第二屆 Decentraland 元宇宙時裝週(MVFW)於上月尾落下帷幕,參加者的評論正正反映現時元宇宙發展階段與市場期望的落差。

MVFW 將傳統時裝週的理念帶入元宇宙。用戶透過網站連結進入元宇宙,觀看和體驗設計師的時裝設計和產品,並與其他用戶互動和交流。是次活動陣容有 60 多個品牌和合作夥伴參與,較去年少。據 Metaverse 數據公司 Geeiq 稱,MVFW 開幕當天吸引了 3,500 名獨立訪客。但整個活動僅吸引了大約 50,000 名用戶,是去年出席人數的一半。

參與人數銳減之餘,參加者亦紛紛指出不少技術問題,如交易頁面經常出現異常,需重新載入;跳轉至第三方網頁指示不夠清晰;沒有加密錢包就無法參與交易;對用戶電腦配置要求較高;元宇宙互動體驗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如展覽館內的升降機「只上不落」等。亦有設計師提出主辦方所提供的虛擬化身有身型和設計限制,實是 MVFW 的一大痛點。

要解決以上問題,離不開更流暢地融合各種技術,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3D 模組及虛擬實境(AR/VR)等。要進階用戶體驗,也需要深化技術的應用程度。

以區塊鏈為例,現時元宇宙大都加上了連接加密錢包的登入接口,用戶可於平台上展出或購買 NFT,以提高元宇宙的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區塊鏈上還可以建立智能合約,實現更高效的交易。此外,MVFW 活動中可見,大部分參展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較少小型或非主流的品牌參展,若由以 DAO 為基礎的元宇宙舉辦活動,或可實現更全球化和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 —— 即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參與者和貢獻者,而不被傳統條件所限,如名氣、資金、個人身份背景等。這樣一來,舉辦的活動就可以更好地包容社會和文化多樣性,同時也能夠促進更多創新和競爭。

不過,深化技術使用的同時確會存在一些挑戰和風險。例如,區塊鏈技術的可擴展性和速度問題可能會影響到交易的實時性和效率,尤其當大量用戶同時進行交易,影響更大。

總的而言,科技無法一步登天,技術磨合及進階需時,科技公司將繼續努力改善產品。期待有日,我們能在日常以用虛擬現實頭盔和手套等設備進入元宇宙,便利於人工智能的分析,觀看和體驗不同個人化產品服務,並與世界各地用戶互動和交流,進入現實版的《The Matrix》。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
人工智能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WEB3 的代表是 AI,不是區塊鏈?-- 田中良和對 WEB3 的另類見解

web3 = ai or blockchain?

之前寫過一篇有關「究竟 WEB3 是甚麼」的文章,解釋為何 Web3 的定義直至目前為止仍然未有公論,以致各家各派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今次討論一個比較創新和另類的見解,來自日本社交媒體 GREE 創辦人田中良和的理論。

區塊鏈與 Web3

區塊鏈與 Web3 之間的聯繫,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系列的歷史巧合。2014 年 4 月,Ethereum Foundation 的創辦人之一 Gavin Wood 發表了一篇名為《ĐApps: What Web 3.0 Looks Like》的文章,首次將 Web 3.0 定義為一個利用區塊鏈分散式技術構建的,能有效保護隱私並近乎完全匿名的互聯網架構。

同年 8 月,Ethereum Foundation 推出了 Web3.js 0.1.x JavaScript API,供開發者使用。自此,Web3 和 Web 3.0 便被視為區塊鏈應用的代名詞。然而,對於傳統 Web 開發者而言,如 Web 的創始人 Tim Berners-Lee 等人,他們認為所謂的「Web3」並非真正的 Web,而是被「以太坊班友仔」挪用的概念。

UX 與 Web3

事實上,從 Web 1.0 演變為 Web 2.0,關注的焦點一直是用戶體驗和新的使用可能性。人們普遍期望 Web 3.0 能帶來像 Web 2.0 那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而,自 2014 年以來,區塊鏈所倡導的 Web3 並未真正觸及普通人的生活,一直停留在理論和想像的層面。

相比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出現帶來了如 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能夠即時改變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工具。這意味著未來的 Web 服務將與 Generative AI 密不可分。

AI 與 Web3

日本著名社交網站 GREE 的創辦人田中良和在 Facebook 上指出,從 Web1 到 Web3 的真正演進路徑並非 Ethereum Foundation 所宣稱的「Read -> Write -> Own」,而是一個以「Write」為核心的過程:

「Web1(法人)-> Web2(個人)-> Web3(AI)」

可以預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Web 上的大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影像和聲音等,將由 AI 生成。這很可能會是 Web 2.0 向 Web 3.0 演進的真正轉捩點,而非區塊鏈。大家可以參考田中良和 Facebook 原文

李勁華

(原文刊於作者博客和 Facebook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web3 的核心在 AI 還是區塊鏈,不是 KOL 說了算

jacky

ChatGPT 席捲全球,web3 投機者未曾深愛已無情,最近目光紛紛轉投如日中天的 AI,客氣的冷待區塊鏈,苛刻的嘲諷 web3。

還不只。有人乾脆說,web3 其實就是以 AI 為核心的互聯網,區塊鏈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空中樓閣,又或者會在 web4 才納入。KOL 老高則「有容乃大」,指 web3 既是 AI 又是區塊鏈,影片幾天的播放量就接近三百萬,超過我十年來文章閱讀量總和,果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到底,web3 是甚麼?

web1 web2 web3 不過是論述

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怎樣理解都好,web3 並非一套產業標準,要說標準,由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TEF)和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 協調的 HTTP 協議才是。HTTP 協議由 1996 定稿 HTTP/1,到 2015 年定稿的 HTTP/2,再到 2022 年定稿的 HTTP/3,一直默默支撐我們的互聯網。然而公地悲劇告訴我們的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人關心(當然包括我在內)。

另外,web3 亦不是軟體的版本號。iOS 的版本由 Apple 說了算,Windows 的版本由 Microsoft 說了算,Linux 的版本幾乎由 Linus 說了算,但 web3,沒有人可以一錘定音。

說穿了,所謂 web1、web2、web3,不過是一套論述,用來描述幾十年來互聯網如何從一個典範走到另一個典範。論述的鋪陳有時是指向未來,有時候是概括歷史。

換言之,哪一套論述能最生動、最精準地描繪出不同階段的特色,那套論述就會逐漸為人接受,最後成為「標準」。比如說社會學學者呂大樂於 2007 年於《四代香港人》把 1920 年代至 1990 年代出生的港人,按二戰、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分成四代,香港的社會圖像躍然紙上,論述廣為大眾接受。難道港人真的可以客觀地分成四代,難道以其他方式如每十年劃分港人的世代就錯了嗎?當然都不是。

web1, web2, web3: read, write, own

我最認可的 web3 論述,以 read、write、own 定性。

我在 1993 年入讀大學,拿到第一個電郵地址 s93686712@cuhk.edu.hk(咦,說出來幹嘛),用 Mosaic 瀏覽器看「萬維網」(world-wide-web)。當時的互聯網,就像是今天的區塊鏈,幾乎所有人都聽過,搞得懂它所為何事的卻沒多少,真正在生活上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頻寬窄因此速度慢,應用少而簡單,網頁都是靜態的,想像力所限,多數被類比為報章雜誌,上網的主要體驗,就是閱讀。read,是 web1 的特色。

2000 年 3 月 10 日,Nasdaq 連升十幾年到達高位 5,000 後,Dot-com 爆破,往後幾年科網股不斷下跌,倒閉的互聯網公司多不勝數。可是,爆破的只是股市,互聯網相關技術卻在這幾年蓬勃發展,陸續出現多個新一代服務,如 2003 年 WordPress、2004 年的 Facebook 和 Gmail(當時的 G 代表提供 1G 的「超大型」、永遠不會滿的郵箱,而且還會不斷 ‘G’row)、2005 年的 YouTube、2006 年的 Twitter 和吾友 Greg Sung 的網上書架 Anobii。這些服務的最大特色是,相對於用戶閱讀由媒體製作的靜態內容,更多的是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所以 web2 的最大特色是,除了 read,也有 write。

2007 年 iPhone 面世,帶動了今天佔互聯網活動大半的流動互聯網與 apps,又再催生了另一批 UGC 為本的應用如 2009 年的 WhatsApp、2010 年的 Instagram 和 2011 年的 Snapchat 等等。時至今日,我們電腦和手機屏幕上的絕大部分應用,都是 web2 服務。你不一定是創作者、攝影師,但短片、照片、聊天、emoji 通通都是 UGC,你沒有生產內容的可能性接近零。

2013 年 Vitalik 發起 Ethereum,同為創辦人的 Gavin Wood 於 2014 年初次用到 Web 3.0 的說法闡述其願景。Ethereum 和智能合約正式推出並逐漸變得可用後,分散式應用 DApps 陸續出現,較知名的有 2017 年的 Opensea 和 Compound、2018 年的 Uniswap 和 2020 年的 Curve 等。相對於 web2,DApps 在易用、流暢和功能等層面沒有改善不特已,更是個倒退。然而,DApps 的真正突破在於,用戶首次可以「擁有」自己的數據和資產,而不是託管在服務供應商手上。因此,web3 之謂 web3,是在 read、write 的基礎上,再加上 own 這個新元素。

帶得走的才稱得上擁有

即使讀了上節,很多人對於 own 的說法依然不以為然。甚麼叫「擁有」需要很多唇舌解釋,但甚麼叫「不擁有」倒也簡單:你想搬家,但萬般帶不走。

香港正值開埠以來最嚴重的移民潮,路人皆知(港府除外)。但台灣的朋友不一定知道,幾年前香港也曾經掀起 Facebook 的移民潮,大量用戶不滿 Facebook 的獨裁與封閉,群起遷移到競爭對手 MeWe。我最欣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但當時也沒有參與,不是想犬儒地袖手旁觀,而是接受不了從一個極權移民到另一個極權。結果,移民極速回流,行動瞬間消散。

這是無需專家,誰都能猜到的結果。簡單不過的道理,如果港人移民時不能帶上自己辛苦賺得的血汗錢,怎可能出現移民潮,除非是為了保命吧,但真的出現這個情況就是難民潮了。反過來說,假如移民 MeWe,用戶和粉專的社交關係、帖子、留言、按讚都可以轉移,分別只在於介面、用戶體驗和站方營運等層面,恐怕 Facebook 早就變成鬼城了。

如果你覺得我言過其實,不妨了解一下 2020 年 Sushiswap 怎樣分叉 Uniswap 並從中吸走大量用戶與流動性,或是就上月的,Blur 的 NFT 交易量怎樣一下子超越貌似擁有絕對領導地位的 Opensea。Sushiswap 和 Blur 作為後來的挑戰者固然有很多巧思,但都建基於用戶擁有自己資料和資產這個大前提,否則神仙都沒法從市場領導者手上奪得市場佔有率。

DApps 之「D」,在於用戶的數據和資產,獨立於營運商網站或 app 介面,存放於區塊鏈並由用戶以私鑰存取和使用,讓用戶不再受困於封閉花園,亦無需再因為服務商的潮起潮落,每隔一段時間就失去辛苦經營的帳戶內容,廢掉武功,重練人生。

這就是實踐 web3 的精粹——擁有權。

參與論述之爭,不如做好產品

關於 web3,我雖然有清晰而強烈的理解,也努力推廣理念,但斷不會視其他說法為「異端」。論述只有好與壞,沒有對與錯,有些論述嘗試歸納歷史爭奪詮釋權,有些則嘗試演繹理念爭取實踐,能概括歷史和承載理念的,就是好論述,反之,就會被人遺忘。

今天誰都「知道」smart phone 是指 iPhone 與 Android,忘了 Steve Jobs 2007 年在台上展示 iPhone 說故事之前幾年,Nokia 早就在生產今天被視為「stupid phone」的 Symbian smart phone。

web3 也一樣,首個 web3 論述是以區塊鏈為核心,這是追溯得到的客觀事實,但相對於改善生產關係的區塊鏈,提升生產效率的 AI 易懂又可量化,發展一日千里,假如將來 web3 被定性為 AI 主導的互聯網,我可不會意外。史書是由勝利者撰寫的,尤其是獨裁的勝利者。

身為實踐者,與其爭論誰是 web3 的名門正宗,不如低頭把產品做好,當改善由量變演化至質變,用戶自然會把你視為新的典範。

高重建

read more
人工智能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既生瑜,何生亮?探討 Web3 與 Generative AI 在未來網絡的角色

IMG_4828
(編按:封面圖片以 ChatGPT 撰寫的內容,輸入同屬 OpenAI 旗下繪圖軟件 DallE-2 生成)

過去幾年,一個名叫 Web3 的奇幻世界悄然浮現。這世界充滿著期待,也同時帶著無數的疑慮。在這片未知的領域,擁有著眾多的生靈,追求著各自的夢想。然而,在這片 Web3 大陸上,一個又一個充滿希望的項目在經歷輝煌後,卻也開始走向衰落。像是曾經風靡一時的 STEPN 與 Axie Infinity,都逐漸失去了光彩。即使有港產的 Sandbox 帶來一絲生機,卻依然無法擋住前所未有的資本寒冬席捲整個 Web3 世界。

我就不瞞大家,以上文字是我叫 ChatGPT Plus 寫出來的,它說明了什麼?除了我的懶惰之外,也說明 Generative AI 超卓的語言能力。我的靈感是讀了 WITA 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的《Web3 的代表是 AI,不是區塊鏈》而來。所以我最近認真地跟 Keith 傾過一次,從 Web2 開始到近期的 Generative AI 飛躍發展,嘗試 connecting the dots,討論 Web3 和 Generative AI 未來在互聯網世界的角色。

Web3 的天花板

首先,李勁華有雙重身份,作為創業者,他早於未有 iPhone 時代已推出智能手機軟件(Nokia 陣營),包括手機遊戲、手機網誌,後來 iPad 進入生活,他又涉足電子書出版領域,香港不少出版社的電子出版業務,都有他的參與。另一方面,李勁華又是資深密碼貨幣投資者,很早就開始持有比特幣,基於被定義 Web3 「增長動力」的 DeFi、NFT 以及其他 dApp,他有參與也熟悉。問題是,相比起短時間成功「入屋」的 ChatGPT,我們似乎難以找到任何一項 Web3 應用能夠相提並論,對嗎?

「所以我諗 Web3 可能唔係影響到一般用戶,而只係影響緊某一兩個特定行業,首先係金融服務,即係好似以前一樣咁,去包裝一啲資產,然後可以有獲取利息收入,發售俾人再投資(或投機),屬於金融衍生工具,去到密碼貨幣原理大同小異,甚至可以話,兩者之間係直接互相競爭緊。近年有好多資金入去投資,正正就是 DeFi 這個版塊。」

「至於另一個,就是藝術品收藏市場,只要本身有名氣,並不需要找一間傳統拍賣行,也可以透過區塊鏈發行自己的數碼藝術品,並直接接觸全球的潛在投資者和買家。」

難道沒有其他已經成功的行業,會不會是 Crypto 遊戲呢?但考慮到最受歡迎的 Axie Infinity 本身的遊戲體驗,再加上超過 40% 用戶集中在菲律賓單一國家,並不算真正意義上普及。自從以太坊升級之後,Web3 似乎暫時沒有明顯的新方向,就真的只剩 DeFi 和藝術品市場。

李勁華認為 Elon Musk 想透過 Neuralink 結合人腦電腦,就是想人腦能夠拍住人工智能水平,不致於給比下去。

監管機構黃雀在後

為什麼 Web3 難做到真正意義的普及?其中一個主因,是出於「去中心化系統」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必定不及中心化設計。「對於高階用戶當然不成問題,但如果你問,對於一般人普通用戶,佢地係咪想要去中心化?抑或佢地更想要方便同易用?我諗答案其實呼之欲出。」

此外,正如李勁華所述,此刻最受歡迎的 Web3 項目絕大部分都是 DeFi,包括交易所和金融服務,在 Crypto 寒冬和接二連三的崩盤事件之下,這些「顛覆性產品」早已被各國監管機構盯上,就算是利之在所利字當頭,但想繼續普及的路也絕不易走。

「我覺得 Crypto 世界唔應該有「印美金」這件事,尤其是啲穩定幣,背後支撐的資產根本唔係單純美元,而是其他種類的資產,咁已經有少少虛。再加上監管機構的虎視眈眈,所以 crypto 世界的穩定幣,其實唔可以話完全地穩定。」

「穩定幣的下場,我預測兩個最大可能性:一是被監管機構消滅,或者被監管機構編收,以我所見,兩者正在同時進行,各國 CBDC 電子貨幣的計劃可以說明。再者,我個人認為若有朝一日,由政府推出密碼貨幣錢包,內有政府推出的 CBDC,容許持有人在指定有牌照 DeFi 亦即傳統銀行進行金融服務,屆時才是密碼貨幣「真正落地」嘅時刻。」

既生 Web3,何生 Generative AI?

當 Web3 來到最需要凝聚共識、擴大普及程度的關鍵時刻,偏偏殺出一個在短短 3 個月內突破上億用戶的 ChatGPT,資本市場一來已經緊縮,二來它十分「現實」,其實新聞體媒也是跟一群愛跟風向的動物,換言之,Generative AI 的出現和爆紅,絕對會搶去資本市場和新聞媒體的注意力,使得 Web3 的普及之路更加難走。

讀者們大概都用過,或至少在社交媒體見過 ChatGPT 的 demo 和介面吧。但什麼是 Generative AI(生成式 AI)和它能夠做些什麼?以下用一點點篇幅來簡單說明:

Generative AI 的技術源於 LLM(大型語言和文本圖像模型),而 LLM 始於 2011 年的 Google Brain,最初用於在保留上下文的情況下翻譯單詞。此後,大型語言和文本圖像模型開發者包括 Google(BERT 和 LaMDA)、Facebook(OPT-175B,BlenderBot)和由 Microsoft 投資的 OpenAI(GPT-3 用於文本,DALL-E2 用於圖像,Whisper 用於語音)。

今天的生成式 AI 已能替我們做很多事情,例如生成文本、圖像,包括網誌文章、營銷內容、詩歌和藝術作品(甚至具爭議地贏得比賽)甚至程序代碼。雖然 OpenAI 創辦人 Sam Altman 早幾天推出 GPT-4 的時候,「帶頭盔」地說「GPT-4 仍然存在缺陷,仍有一些限制,而且在多次反覆使用之後,你會發現它將不及你第一次使用時那麼驚豔。」而且要有效使用生成式 AI,仍需要在過程的開始和結束時涉及人類專家。

所幸是,AI 暫時未能亦不應被允許自行決定行動,但那一天會距離我們會很近還是很遠?我不太清楚。我比較想知道的是,ChatGPT 到底僅僅是一場「虛火」抑或是真切改變世界的範式轉移?

另一個「iPhone moment」

「對於 Generative AI,好多人有個誤解,例如當咗係 Google Search 咁去用,例如好多人開咗戶口第一件事,就係去 search 下自己個名,然後就出咗啲好好笑嘅錯誤嘅資料。」

李勁華認為很多人使用 ChatGPT 的方式不正確,或者用不到它最真正的能力,繼而構成對人工智能的誤解,以為 ChatGPT 「好水皮」。

「其實源於大家誤解咗,ChatGPT 會幫你攞到一啲最準確資訊,其實唔係,一來佢講到明只係去到 2021 年。當年開發 GPT-3 時,只得 40 個人去負責睇啲答案嘅質素,原始資料亦無好完整嘅選項,如果你去問佢,佢會答你睇嘅新聞網站係主流例如 CNN、BBC、NYT、WSJ、Reuters,但世上好多人,根本唔相信以上任何一個網站。」

「講緊只係英文,如果中文就仲衰,因為只係佔 ChatGPT 資料來源 0.099% 比例,解釋咗點解資料未必真確。但若你當佢一個「作文工具」,佢就能夠發揮語言能力嘅優勢,你當佢係一個搜索引擎去用,咁就可能會同期望有所落差。」

換言之 ChatGPT 係不折不扣的聊天大師,但暫時最好不要直接把它當成學者、記者去幫你求真相。

而根據 Nvidia 黃仁勳的形容,人工智能技術今天已呈現出另一個「iPhone moment」。要知道,世界有了 iPhone 以後的變化十分誇張,我們應該怎樣預期未來幾年的工作和生活,Generative AI 真的可以相提並論?

Google 是否下一個 Yahoo!

「Generative AI 最起碼會改變我地工作習慣,有好多工序會俾晒佢做,3-5 年之後,我地現今嘅工作模式,好有可能同今天已經完全唔同,真係一個好大嘅衝擊同轉變,真係。一個 Siri 應該做到嘅嘢,而家由 ChatGPT 做到晒。」

Apple 早於上世紀 80 年代,已有虛擬助手的構想,後來以 Siri 形式出現,推出以來算十分普及,但用戶的印象是「又是那把不夠聰明的機械聲音」。我問李勁華,既然 LLM 的始作俑者是 Google,蘋果的 Siri 又早已推出,坐擁寶貴大數據資產(其實 Facebook 又何嘗不是),為什麼最終「跑出」竟然會是 OpenAI?

「GPT-4 對於 Google 而言其實係「雕蟲小技」,技術上 Google 早已經有,至於專做 AI 嘅學者,其實睇唔起 ChatGPT。Facebook 同 Microsoft 都放過同類產品出嚟,只係作為科技巨頭,無膽量堅持放任 AI 亂答問題的後果,於是早早回收。OpenAI 做得好之處,係無論用戶如何去挑戰佢,依然有個基本底線,唔會講出太離譜內容。」

「其實世界對 Google 好唔「公道」,Google 揾出嚟嘅嘢一定啱,係我地嘅印像,所以如果由 Google 推出類似服務,真係好難夾返 Google 本身定位,所以佢至一直都無推出。至於由 Microsoft Bing 或者由 OpenAI 推出,當然無問題,因為本來都唔係多人用。其實 Google 最唔抵嘅係,今天 OpenAI 種出嚟嘅成果,Google 其實當初有份研發,好多人工智能方面研究,以前都係 Google 公佈出嚟。我相信 Google 一定有更利害的 AI 軍備,所以嚟緊真係一場軍備競賽。」

Web3 最後希望:Elon Musk

印像中聽過這句說話,「一項科技要顛覆和改變世界,必須要大大提升人類對於能量或訊息的利用效率。」在此之前,由蒸汽機開始,到珍妮紡紗機,到核聚變、互聯網、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全部附合以上這講法。偏偏 Web3 區塊鏈標榜去中心化,不能夠稱得上吻合,相反 Generative AI 更能無縫接軌。

除了改變工作方式之外,Generative AI 未來可能對教育、醫療、娛樂等多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在教育上,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醫療上,可以協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娛樂上,可以創造出更多元化的遊戲、影視作品等。當然也伴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例如,AI 生成的虛假信息,加上 AI 技術的不透明性,也可能引發公眾的擔憂和恐懼。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 Web3 ,及其命運共同體密碼貨幣的未來,是否又相對變得十分悲觀?

「我們的最後希望或者係 Elon Musk 同埋 Twitter。以 Elon Musk 出道之作 Paypal 同佢多年經驗,要將 Twitter 變成去中心化的金融機構,本身並非無條件去實現。」李勁華這樣分析。

「如果 Twitter 宣佈率先使用,App 本身就內建密碼貨幣錢包,件事即刻變得更加順理成章,Web3 及其 dApp 仍有機會走向普及之路。」

最有趣是,Elon Musk 本身也是 OpenAI 的主要批評者,認為 OpenAI 最大問題在於「並唔 Open」,例如用戶不知道運作原理。

「以 GPT-4 為例,那份 98 頁紙 paper 最後亦有警告,人工智能去到到最後,有「爭取權力」傾向,它想要更多資源同權力,以便完成自己的任務。如果這是真的,而世人又不知道 OpenAI 怎樣運作,會唔會最後真係出現電影「智能叛變」的劇情?」

跟首段一樣,我叫 ChatGPT為文章寫作一個可能的終局:

「在這片看似悲觀的土地上,還有一些堅定的靈魂依然期待著那個遲遲未出現的奇蹟。他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希望,終將迎來黎明的曙光,那時,Web3世界的音樂椅遊戲將不再是一場落幕的悲歌。」

尹思哲

訪問內容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從「 USDC 之亂」看潛在骨牌效應及可能的終局

DALL·E 2023-03-13 17.25.55 – Create an image that convey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USDC stablecoin and the risks of holding it. Incorporate elements that suggest potential conspirac

(原文寫於香港時間 3 月 11 日中午,當時 USDC 價格在 $0.92 左右。在香港時間 3 月 12 日早上,Circle 對事態作出回應,令 USDC 價格回升至 $0.97, 但我認為我原文的意義沒有改變,所以仍決定發佈。本文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請大家自行判斷加密貨幣市場涉及的巨大風險。

穩定幣不再穩定?這次終於輪到 USDC 這本來應該是最合規的穩定幣出事,相信幣圈很多人包括我都持有 USDC,我在本文中用了幾個角度說明我的看法,包括強調保命第一,USDC 事件背後的潛在陰謀論劇本,骨牌效應的可能性等等。

沽 USDC,買 BTC/ETH?

矽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SVB) 出事,或會影響 Circle 用於支持 USDC 的美元資產儲備,令 USDC 出現脫鉤。執筆時 USDC 價格 $0.92,代表約 8% 的折讓,它之後會怎樣,只能事後才知,以我多年在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們無法知悉「Big Brother」在安排甚麽劇本。USDC 之亂是否只是 FUD(Fear, uncertainty, and doubt)?之後會否重回 $1?我不能準確預測,正因如此,保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認為就算有折該,仍應該換走 USDC,換至甚麽呢?若沒有途徑換回法定貨幣,不妨考慮換至 BTC 或 ETH 。若 USDC 之亂結束,市場回復正常,BTC 及 ETH 又何只升 8%?若 USDC 崩盤,成為 UST 的翻版,USDC 清零,但我大膽斷言 BTC 及 ETH 亦不會清零。

就算不考慮 BTC 及 ETH,以 8% 折讓賣掉 USDC 後,最終若真的只是另一場 FUD,風暴轉眼結束,就當這 8% 是付出了的保險費。你買意外保險,都不是想真的會發生意外。

以前不少穩定幣都試過脫鉤,有些是 FUD,有些是真的徹底崩盤。下一步會是怎樣,其實可以設想很多不同的故事線,我們要知的是:「what if I’m wrong?」。若穩定幣是作為儲備之用,理應不容有失,若穩定幣不穩定,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所以我認為寧願安全至上,應該將所有 USDC 換走,因為它已不能發揮我本來想它提供的功能。

主流以外的陰謀論?

在 Crypto Twitter 上,不少專家分析事態,主流意見是 USDC 的風險有限,的確是有機會產生損失,但並不會清零,因為 Circle 絕大部份美元資產仍然非常安全,FUD 過後,市場就會回復正常。但我想指出的並不是 USDC 自身的問題,而是這背後是否有更大的陰謀論?

首先,從 SVB 波及至 Circle,純屬意外?還是另有故事 –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Circle 會否亦是被 Big Brother 看上的機構?若連獲美國政府發牌認可的 Circle 都可能被盯上,另一隻更大市值的穩定幣 USDT 背後的 BitFinex 又會否獨善其身?我對此非常懷疑。

另外,不少人有用 Kraken 進行加密貨幣及法定貨幣之間的交易,如果想在 Kraken 換回 USD,又會有另一個話題:美國政府會否連 Kraken 都想打死?君不見早些日子美國已禁止 Kraken 做質押挖礦 (staking) 業務,更罰了巨款?Kraken 之前正尋求取得銀行牌照。

又想想 Binance 較早前已持續被美國監管機構針對,其穩定幣 BUSD 亦差不多可以說是壽終正寢,正慢慢退出舞台。

潛在骨牌效應

本來我認為 Circle 是美國政府的「契兒子」,是最受政府認可的穩定幣發行商,若 USDC 面對這一局面,再加上 SVB 的危機,我並不會完全排除這次 USDC 之亂是有機會較之前的 FTX 及 Terra 更嚴重,那怕這機會似乎非常小,但風暴的構成,往往就是市場在早期低估了其嚴重性。若一些以矽谷為基地的 crypto 公司及基金因為 SVB 事件而產生虧損,它們又需要沽出其他幣來增加流動性,骨牌效應就是這樣產生。

骨牌效應亦不一定是現在立即馬上出現,例如若 USDC 回升至 $0.95,甚至 $1, 並不代表事態已完結,因為有可能只是空頭回補,回過神來又會再跌過,當時 UST 就是這樣,輾轉搞了幾個月才正式出現不能逆轉的崩盤。尤其這次 USDC 開始嚴重脫鉤又是發生在週末,耐人尋味。

可能的終局

事實上,「穩定幣」本來就是偽命題,所以另一條可能的故事線,就是最終所有基於法定貨幣的穩定幣都會消失,幣圈只會餘下兩大陣營:(i)去中心化的幣,例如 BTC 和 ETH vs (ii) 中心化的 CBDC,即央行數字貨幣。像 USDC 及 USDT 這類民營的「穩定幣」,將會是各國政府頭號打擊的對象,因為這已涉及國家安全層面。無論如何,USDC 若出事,可能標誌著美國政府要完全取締 USD 穩定幣,我不知道這可能性有多大,但一定可能性一定是 non-zero,而美帝這樣做,亦代表它會聯合其盟友一起做。

不太題外的題外話,中國有跡象將香港打造成 web3 天堂,我一介草民看來,或許有一盤更大佈局的棋,這又會否與美國近期持續鞭打幣圈公司有關呢?又或許因果關係是顛倒了?這一切就交由你評斷。

風暴過後,我相信 BTC 作為去中心化的儲備貨幣的地位將會進一步加強,問題是這風暴會演得有多壯烈,我真的不知道,亦不認為自己能猜透。我只能想像不同的情景,分析其潛在回報及風險,並作出最平衡的策略,永遠要問自己「what if I’m wrong?」。

Forbole x Web3 Festival

香港全速進軍 web3,希望成為全球的 web3 樞紐,重點活動就是由行內知外的萬向區塊鏈籌辦的 Web3 Festival。Web3 Festival 將會在 2023 年 4 月 12 至 15 日在香港會展舉行,我們 Forbole 很榮幸成為 Web3 Festival 的金贊助商,我們來自全球各地的團隊成員都會來到香港,為大家介紹 Forbole Staking,Desmos Network,Big Dipper 及 Forbole Ventures 等我們的全面的 web3 產品及服務,希望屈時能與各位愉快交流。

另外,在活動期間的 4 月 14 日晚上,我們亦會在灣仔 Garage Society 搞一場輕鬆聚會,暫名為 Web3 wtf,為了辦得更好,希望你能在此表格提供意見,感謝各位幫忙。

Terence Lam

(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 Terence 點評:「USDC 之亂」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NFT 項目沒有預期中成功?應視 NFT 為工具而非全新商業種類

09022023

縱使幣圈寒冬,也無阻 NFT 及元宇宙迅速發展。據研究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 預測,到了 2027 年,全球元宇宙市場將由 2020 年的 456 億(美元,下同)增長至 3448 億;NFT 市場則預計會增長至 1139 億美元,兩個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均超過 35%,可見市場極有信心,意味著兩種「工具」將成主流。

元宇宙與 NFT 市場大熱,各種項目百花齊放,但成功少,曇花一現的多。到底是技術不夠成熟,還是大眾支持度不高所致?筆者認為,技術固然有進步空間,但到底還是因為項目的建立目的及推行方式未夠深思熟慮,令不少項目發展不似預期,甚至推出數天後就開始走下坡。

NFT 項目失利,綜觀而言原因有五:

一、並未賦予 NFT 功能性,NFT 並沒有解決任何痛點以至無法被判斷價值;

二、沒有為項目建立社群,令 NFT 錯失重要的成長空間;

三、沒有制定發展路向藍圖;

四、以各種途徑宣傳,但宣傳內容及對象不明確或不合適,致大眾討論熱度不足;

五、制定了不現實的目標成果。

RTFKT 為例,三位創始人因對遊戲、時尚和街頭服飾的共同興趣走到一起,開始替遊戲內電競隊的球鞋設計一套樣式,後來再製作出實體球鞋。作品透過社交媒體火紅後,聚集了一班志同道合者,終發展出 NFT 項目。

團隊運用各人背景逐漸建構出公司的藍圖,包括與奢侈品牌合作、運動鞋定制、創建虛擬化身和 AR 濾鏡等等,這些元素都可在當今 RTFKT 發展路線圖找到。她們的項目市場定位及發展路向清晰,各個 NFT 項目都有著「中心思想」,有純粹為遊戲的,有為加強虛擬與現實連接體驗的,目的及受眾等都不難辨出。隨著公司發展,也有為已售的 NFT 賦予新功能或權利,如可在新建成的元宇宙中使用、擁有下一個項目的優先購買權甚至免費鑄造等。

另一方面,RTFKT 重視社群持續經營,引其中一位創辦人所說,RTFKT 實際上是收藏家、藝術家和創作者共同塑造品牌敘事的社區。這是加入了 Web3 概念,品牌一定程度上的開放式經營令其項目更貼近市場發展與群體需求。RTFKT 現為 Nike 旗下的 Web3 公司,2022 年時裝界中,NFT 的銷量總額約為 2.45 億,Nike 就佔了當中約 1.85 億。

無獨有偶、接二連三,RTFKT 不是唯一成功代表,但成功的項目均離不開目標明確,並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方法。驟看不是與一貫商業經營成功之道一樣嗎? 

NFT 與元宇宙,或予大眾感覺嶄新而困難,但說到底其實只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工具。如何以工具解決問題、獲得便利,最重要當然是先理清眼前的痛點目的何在,工具何以幫得上忙,而非以人有我有心態,先做再算。前人的成功,巨大的利益異常吸引,若能於羊群中跳到巨人的肩膀上,再好好利用前人經驗與自身創新能力,相信方可發揮工具的真正價值,惠及大眾並推動行業成長。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梁永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