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數碼港元是福是禍?

CBDC

金管局於本月 18 日宣布啟動「數碼港元」先導計劃。16 間來自金融、支付和科技界的公司將於今年內進行首輪試驗,深入研究數碼港元在六個範疇的潛在用例,包括全面支付、可編程支付、離線支付、代幣化存款、Web3 交易結算和代幣化資產結算。金管局目前尚未就會否正式推出「數碼港元」作出決定。

各所入選公司逐一落實公佈試驗內容,如 Mastercard 將模擬在公有區塊鏈上以數碼港元購買虛擬貨品;匯豐將與科大合作,在校內建立數碼港元生態圈;渣打將與德國安全科技公司Giesecke+Devrient合作,展示如何透過智能手機、智能卡及其他形式的電子及實體錢包,於在線及離線的支付場景進行交易等等。

試驗計劃討論如火如荼,到底香港推行數碼港元是好是壞?

數碼港元即零售央行數碼貨幣,就好比央行發行的硬幣和紙幣,記在央行的帳簿內,所以信用風險是零。至於存放在銀行或電子錢包内的存款,則是記在銀行或發行營運商等金融機構的帳簿內。簡單而言,即銀行倒閉或會血本無歸,當然香港金融機構穩健,這個風險較低。

除了信用風險,採用數碼港元可提高交易效能。以數位形式進行交易,可以實現即時清算和結算,從而減少了交易的時間成本和風險。這對於個人和企業來說都有利,可以提高交易的便利性和效率。以代幣化資產結算為例,據富邦銀行及合作的 Ripple Labs 介紹,可將資產如房地產代幣化並作為貸款抵押,從而加快資產轉換,提升貸款價值,同時立即批出貸款,貸款人可即時使用相關的數碼貸款。

此外,如數碼港元可被編程,則可促進金融創新。通過開放 API,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和開發者可以基於數碼港元建立各種創新的金融應用和服務,包括智能合約、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等,應用場景例如發放政府資助、商戶獎賞計劃,預繳服務及投資等等,有助於推動金融體系的現代化和發展。

另一邊廂,推出數碼港元亦會有衍生風險和挑戰需要關注。

首先,安全性非常關鍵。由於數碼港元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必須確保其在交易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任何安全漏洞或系統故障都可能導致數碼資產被盜或遭受損失。因此,必須加強相應的安全措施,包括強化加密技術、建立可靠的身份驗證系統以及建立有效的安全監控和應對機制。

此外,雖然數碼港元的潛在應用非常廣泛,但實際普及程度需要時間和努力來推廣。香港人的接受程度、市場需求以及相關產業的配合都將影響數碼港元的成功與否。科大去年十月的調查結果指,有近九成受訪者聽過數碼貨幣或資產,但近八成從未使用或持有;另外僅三成半左右的受訪者聽過央行數碼貨幣(CBDC),反映市民對數碼港元的認識仍有待增加。

再者,法律法規、私隱保護、貨幣是否可被編程等也將對應用方式產生限制影響。如何界定參與者(例如電子支付營運商、銀行及商家等)取得用戶資料的程度(例如用戶身份及交易歷史),以合符反洗錢、反恐怖融資、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規定,仍需深入研究方可判定。

總而言之,數碼港元帶來了便利性、效率和創新的機會,但同時也需要應對衍生的風險和挑戰,如何持續監測和調整是數碼港元系統穩定運行和適應不斷變化環境的關鍵。是否在香港全面推行數碼港元,還有一大段路才可決定,無論結果如何,希望各界與政府可加緊步伐,提升香港金融界整體科技水平,同時為創新方向帶來一股新氣象。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一個 Web3 救出版業的故事:香港作家董啟章及其 NFT 書出版實驗

NFT book cover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社交媒體有種現象,每逢一些特色老字號忽然傳出結業,數日內,忽然會有一陣人潮現身,把握最後機會致敬和打卡,完事後老字號俏然落幕,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不要誤會,我不是要作任何批評,開始有時、終結有時,更何況在所謂「寸金尺土」的香港?但如果這些支持,能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平日就已蛻變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對店方和顧客豈不是更理想?

香港令人不捨的事物,除了食店和冰室,本地文化出版業當中,包括不少獨立書店、獨立作者,其實都可歸類這種「值得保育」的行列,今天就說一個嘗試用科技來拯救整個出版業的故事。

香港作家董啟章

董啟章網站「董富記」,取名來自阿爺董富 1961 年於水埗基隆街開業的針車零件及五金工件店舖

香港小說家董啟章,曾任中學教師,自 1992 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包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地圖集》等。在 1994 年,董啟章贏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正式加入台灣文壇,由於香港出版業不景氣,他小說都在台灣出版,計起上來,台灣讀者人數可能比香港讀者還要多一些。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李歐梵將對董啟章評價極高,認為他的作品讓小說跨足知識書寫的領域,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更稱「在中國也沒有一位像董啟章這樣的作家,將香港作為書寫主題本身就帶有標誌性的色彩。」

出版產業困局

《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是董啟章寫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糅合了個人成長史、家族變遷史和香港百年發展史

2006 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台灣的版稅每本可收取 10 港幣,全年賣了約五千本。因此,當時以寫作為全職的董啟章一年賺到 5 萬港幣,這份收入對一位受到專業肯定和讀者支持的「職業」小說作者而言,談不上理想。

最近董啟章決定以 NFT 方式將書重新出版,他解釋本地作者和出版社面對的困局:「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在『作者—出版社—發行商—銷售商—讀者』這條鏈上,發行和銷售佔去了不成比例的收益,並擁有操縱市場的巨大力量。作者收入微乎其微,出版社慘淡經營,而讀者的選擇權也受到限制。」

事實上,我自己也從不同角色參與過出版工作,在人工智能生成式內容襲來之時(當然也有一些新機會),這行業若再不謀求突破,恐怕屆時回天乏力。以自資和獨立出版為例,其實很多人願意出書,但求書店可以買到,可是實體書銷售通路難行、或「做不到」,電子書甚至 NFT 書也許是條出路?

NFT 書?

Sze Wong 是 Zerion Software CEO,也是 iFormBuilder 移動平台的創建者,他寫書分享初創應避免外部融資、以及如何執行 bootstrap 優先、緩慢增長的原則

所謂「NFT 書」,最簡單的理解是一般的電子書檔案(例如 epub、pdf )再加一枚具紀念價值、包含作者簽書留言和可以交易的 NFT。那個電子書檔案,讀起來跟普通電子書無異,最大好處分別是用戶可獨立傳送和下載檔案,並無捆綁任何數位平台,不會像 iTunes 或 Apple Music 的歌曲雖然買了,到某天有機會「無端端唔見咗」。

董啟章 NFT 書選用了港產區塊鏈 Likecoin 的生態,鏈上最近出書的,也包括創業題材的英文書《Craft your world》,作者黃思源在美國科技公司出任 CEO 多年。我問他,既然已有電子書市場,Kindle 也十分流行(他的 NFT 書有用 Amazon 通路),為什麼仍需要 NFT 和區塊鏈?

存取權 vs 擁有權

《Craft your world》雖然本身在 Amazon 發售,也參與 NFT 書的實驗

「我覺得在過去幾十年,世界業界一直處於一個模仿的階段,即模仿現實世界。所以我們試圖降低存取門檻,也就是說你設立一個付費牆,只有付費後才能看到本來的內容。有句話叫『信息渴望自由』,這意味著這些內容在網上本應開放傳播的,但過去幾十年,唯一的商業模式就是在付費牆,用來模仿現實世界中的限制。」

「我認為在加密世界和 Web3 出現 NFT 之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數碼內容的「存取權」和「擁有權」是否可以分開呢?」黃思源意思是,NFT 書想改變和顛覆對「擁有一本書」的觀念:電子檔不用「上鎖」可自由傳送和分享任何人,而買家付出的「真金白銀」,買的是一份擁有憑證,就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身份是小股東,也可以隨時在交易所出售獲利。

挑戰仍有很多

但 NFT 書發展仍處於嬰兒期,被稱為「教主級」人物的 Likecoin 創辦人高重建,他的第一本 NFT 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銷售額約 1 萬美元左右,扣除成本,作者收入大約  4000 美元,高重建過去雖曾出版書籍,但更為人熟識的身份是科技人,換言之今次董啟章的實驗成績,對於業界有更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為一個習慣「數碼消費」的 NFT 書用家,電子檔我加到 Kindle 閱讀器,跟其他電子書放在一起。我要坦白承認,我沒有打算出售 NFT,收到作者的「簽書」,當然有感到温度,但如果可以顯示在 NFT 書的封面或內頁更好。

反而更重要一點,是收到作者的電郵(因為從作者網站「直銷」),令我覺得跟作者距離「好近」,甚至可以立即回郵互動,這份連繫感覺很重要。但注意一點,傳統上不是所有作者,都打算或期待跟讀者互動,而且當買書人數太多,作者可能亦吃不消。

好的內容,始終是 NFT 書基礎,不可以沒有,但單獨有仍不夠,因為選擇了「內容應自由流通傳遞」的理想,基本上總會有些網站免費找得到。那麼,內容以外的其他價值就是關鍵,例如作者互動、稀有/限量珍藏(已故作者?)、對於特定議題的認同之類,看來還有待探索發掘。

最近港府狂推 Web3,今年書展,會不會找香港作家董啟章及其 Web3 出版團隊做個主題演講?手持 NFT 當成簽書會甚至書展入場票可以嗎?引用董啟章在網站的自述,「這不但是香港文學,也是華文文學的創舉」,我看一定可以說好香港故事!

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元宇宙遇到發展瓶頸了嗎?

metaverse

踏入 AI 元年,元宇宙話題今年開始退燒,但常言道,話題退燒才是技術慢慢發展成熟的開端。元宇宙市場將進入汰弱留強階段,用家對元宇宙無論是對活動性質或體驗操作上的期望都一再提高。其中,第二屆 Decentraland 元宇宙時裝週(MVFW)於上月尾落下帷幕,參加者的評論正正反映現時元宇宙發展階段與市場期望的落差。

MVFW 將傳統時裝週的理念帶入元宇宙。用戶透過網站連結進入元宇宙,觀看和體驗設計師的時裝設計和產品,並與其他用戶互動和交流。是次活動陣容有 60 多個品牌和合作夥伴參與,較去年少。據 Metaverse 數據公司 Geeiq 稱,MVFW 開幕當天吸引了 3,500 名獨立訪客。但整個活動僅吸引了大約 50,000 名用戶,是去年出席人數的一半。

參與人數銳減之餘,參加者亦紛紛指出不少技術問題,如交易頁面經常出現異常,需重新載入;跳轉至第三方網頁指示不夠清晰;沒有加密錢包就無法參與交易;對用戶電腦配置要求較高;元宇宙互動體驗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如展覽館內的升降機「只上不落」等。亦有設計師提出主辦方所提供的虛擬化身有身型和設計限制,實是 MVFW 的一大痛點。

要解決以上問題,離不開更流暢地融合各種技術,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3D 模組及虛擬實境(AR/VR)等。要進階用戶體驗,也需要深化技術的應用程度。

以區塊鏈為例,現時元宇宙大都加上了連接加密錢包的登入接口,用戶可於平台上展出或購買 NFT,以提高元宇宙的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區塊鏈上還可以建立智能合約,實現更高效的交易。此外,MVFW 活動中可見,大部分參展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較少小型或非主流的品牌參展,若由以 DAO 為基礎的元宇宙舉辦活動,或可實現更全球化和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 —— 即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參與者和貢獻者,而不被傳統條件所限,如名氣、資金、個人身份背景等。這樣一來,舉辦的活動就可以更好地包容社會和文化多樣性,同時也能夠促進更多創新和競爭。

不過,深化技術使用的同時確會存在一些挑戰和風險。例如,區塊鏈技術的可擴展性和速度問題可能會影響到交易的實時性和效率,尤其當大量用戶同時進行交易,影響更大。

總的而言,科技無法一步登天,技術磨合及進階需時,科技公司將繼續努力改善產品。期待有日,我們能在日常以用虛擬現實頭盔和手套等設備進入元宇宙,便利於人工智能的分析,觀看和體驗不同個人化產品服務,並與世界各地用戶互動和交流,進入現實版的《The Matrix》。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
人工智能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WEB3 的代表是 AI,不是區塊鏈?-- 田中良和對 WEB3 的另類見解

web3 = ai or blockchain?

之前寫過一篇有關「究竟 WEB3 是甚麼」的文章,解釋為何 Web3 的定義直至目前為止仍然未有公論,以致各家各派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今次討論一個比較創新和另類的見解,來自日本社交媒體 GREE 創辦人田中良和的理論。

區塊鏈與 Web3

區塊鏈與 Web3 之間的聯繫,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系列的歷史巧合。2014 年 4 月,Ethereum Foundation 的創辦人之一 Gavin Wood 發表了一篇名為《ĐApps: What Web 3.0 Looks Like》的文章,首次將 Web 3.0 定義為一個利用區塊鏈分散式技術構建的,能有效保護隱私並近乎完全匿名的互聯網架構。

同年 8 月,Ethereum Foundation 推出了 Web3.js 0.1.x JavaScript API,供開發者使用。自此,Web3 和 Web 3.0 便被視為區塊鏈應用的代名詞。然而,對於傳統 Web 開發者而言,如 Web 的創始人 Tim Berners-Lee 等人,他們認為所謂的「Web3」並非真正的 Web,而是被「以太坊班友仔」挪用的概念。

UX 與 Web3

事實上,從 Web 1.0 演變為 Web 2.0,關注的焦點一直是用戶體驗和新的使用可能性。人們普遍期望 Web 3.0 能帶來像 Web 2.0 那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而,自 2014 年以來,區塊鏈所倡導的 Web3 並未真正觸及普通人的生活,一直停留在理論和想像的層面。

相比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出現帶來了如 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能夠即時改變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工具。這意味著未來的 Web 服務將與 Generative AI 密不可分。

AI 與 Web3

日本著名社交網站 GREE 的創辦人田中良和在 Facebook 上指出,從 Web1 到 Web3 的真正演進路徑並非 Ethereum Foundation 所宣稱的「Read -> Write -> Own」,而是一個以「Write」為核心的過程:

「Web1(法人)-> Web2(個人)-> Web3(AI)」

可以預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Web 上的大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影像和聲音等,將由 AI 生成。這很可能會是 Web 2.0 向 Web 3.0 演進的真正轉捩點,而非區塊鏈。大家可以參考田中良和 Facebook 原文

李勁華

(原文刊於作者博客和 Facebook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