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現實版《Iron Man》不遠矣 將藝人的舞台搬到元宇宙

06062023

近日《大離婚日》兩齣舞台劇在城中引起熱話,許多海外港人希望舞台劇可以發佈網上版,唯作者堅持舞台創作只適合現場觀賞。現場與網上版,主要有三方面不同:2D 和現實、群眾現場氣氛、演出者與觀眾能否即時互動。現時慣用的影視平台的確無法做到將場景如肉眼觀看般 360 度呈現,2D 的影片總是欠些感覺,無法即時與演出者或其他觀眾互動也是一種憾事。

不過,元宇宙、XR(即 MR/AR/VR)技術發展逐漸成熟,業界已不乏幾可亂真的元宇宙 3D 場景,隨著 Apple 推出首款 MR 眼鏡,筆者相信,娛樂影業、音樂、各種藝術創作等在 web3 中開展的時機已到。

元宇宙加上 XR 不僅提供了觀眾之間、與藝術創作者之前的互動機會和身臨其境的體驗,還為創作者和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包括無限的創意空間和與作品的多種互動方式。

以電影為例,元宇宙中拍戲有可能嗎?當然!製片人可以創造出極為逼真的真假混合元宇宙場景用以拍攝。在元宇宙中放映更可添加互動元素,通過 VR/AR 技術,觀眾可以置身其中,與劇情、場景、角色等進行互動,甚至可改變故事發展方向,令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故事。這樣的體驗可使觀眾更融入電影世界,提升其參與程度和情感共鳴。場景創建後,更有其他多不勝數的用途,如在場景中舉辦首映禮、創作團隊與觀眾交流會、製作過程工作坊等等。觀眾可以通過 VR 參與活動,與現場溝通、感受現場氛圍,如同親臨。此舉擴大了電影的觀眾範圍,也使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不受場地所限。

其他藝術創作,無論是音頻、繪畫、雕塑還是建築,創作者都可以將作品以 3D 形式於元宇宙內展示,讓觀眾可以近距離任意放大縮小作品,從各個角度欣賞作品的細節,再配合 AI 導賞,讓創作者的理念、想法可更全面地傳達予觀眾。另一方面,對創作者而言,以元宇宙作為創作空間可以突破現實世界的限制,豐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和可能性。元宇宙同時也為不同文化、藝術範疇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平台,通過互動、各種活動等與其他人進行實時的交流分享和獲得作品反饋也有助於創作者不斷改進和發展自己的作品。

元宇宙等技術的應用方式和好處已述不少,我司也在積極開發相關元宇宙應用方案。總括來說,希望不久將來,舞台創作不再只適合現場觀賞,新晉創作者、各位藝人也會在元宇宙這個舞台上大刀闊斧,讓大家體驗體驗莊周夢蝶。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數碼港元是福是禍?

CBDC

金管局於本月 18 日宣布啟動「數碼港元」先導計劃。16 間來自金融、支付和科技界的公司將於今年內進行首輪試驗,深入研究數碼港元在六個範疇的潛在用例,包括全面支付、可編程支付、離線支付、代幣化存款、Web3 交易結算和代幣化資產結算。金管局目前尚未就會否正式推出「數碼港元」作出決定。

各所入選公司逐一落實公佈試驗內容,如 Mastercard 將模擬在公有區塊鏈上以數碼港元購買虛擬貨品;匯豐將與科大合作,在校內建立數碼港元生態圈;渣打將與德國安全科技公司Giesecke+Devrient合作,展示如何透過智能手機、智能卡及其他形式的電子及實體錢包,於在線及離線的支付場景進行交易等等。

試驗計劃討論如火如荼,到底香港推行數碼港元是好是壞?

數碼港元即零售央行數碼貨幣,就好比央行發行的硬幣和紙幣,記在央行的帳簿內,所以信用風險是零。至於存放在銀行或電子錢包内的存款,則是記在銀行或發行營運商等金融機構的帳簿內。簡單而言,即銀行倒閉或會血本無歸,當然香港金融機構穩健,這個風險較低。

除了信用風險,採用數碼港元可提高交易效能。以數位形式進行交易,可以實現即時清算和結算,從而減少了交易的時間成本和風險。這對於個人和企業來說都有利,可以提高交易的便利性和效率。以代幣化資產結算為例,據富邦銀行及合作的 Ripple Labs 介紹,可將資產如房地產代幣化並作為貸款抵押,從而加快資產轉換,提升貸款價值,同時立即批出貸款,貸款人可即時使用相關的數碼貸款。

此外,如數碼港元可被編程,則可促進金融創新。通過開放 API,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和開發者可以基於數碼港元建立各種創新的金融應用和服務,包括智能合約、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等,應用場景例如發放政府資助、商戶獎賞計劃,預繳服務及投資等等,有助於推動金融體系的現代化和發展。

另一邊廂,推出數碼港元亦會有衍生風險和挑戰需要關注。

首先,安全性非常關鍵。由於數碼港元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必須確保其在交易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任何安全漏洞或系統故障都可能導致數碼資產被盜或遭受損失。因此,必須加強相應的安全措施,包括強化加密技術、建立可靠的身份驗證系統以及建立有效的安全監控和應對機制。

此外,雖然數碼港元的潛在應用非常廣泛,但實際普及程度需要時間和努力來推廣。香港人的接受程度、市場需求以及相關產業的配合都將影響數碼港元的成功與否。科大去年十月的調查結果指,有近九成受訪者聽過數碼貨幣或資產,但近八成從未使用或持有;另外僅三成半左右的受訪者聽過央行數碼貨幣(CBDC),反映市民對數碼港元的認識仍有待增加。

再者,法律法規、私隱保護、貨幣是否可被編程等也將對應用方式產生限制影響。如何界定參與者(例如電子支付營運商、銀行及商家等)取得用戶資料的程度(例如用戶身份及交易歷史),以合符反洗錢、反恐怖融資、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規定,仍需深入研究方可判定。

總而言之,數碼港元帶來了便利性、效率和創新的機會,但同時也需要應對衍生的風險和挑戰,如何持續監測和調整是數碼港元系統穩定運行和適應不斷變化環境的關鍵。是否在香港全面推行數碼港元,還有一大段路才可決定,無論結果如何,希望各界與政府可加緊步伐,提升香港金融界整體科技水平,同時為創新方向帶來一股新氣象。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一個 Web3 救出版業的故事:香港作家董啟章及其 NFT 書出版實驗

NFT book cover

不知何時開始,香港社交媒體有種現象,每逢一些特色老字號忽然傳出結業,數日內,忽然會有一陣人潮現身,把握最後機會致敬和打卡,完事後老字號俏然落幕,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不要誤會,我不是要作任何批評,開始有時、終結有時,更何況在所謂「寸金尺土」的香港?但如果這些支持,能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平日就已蛻變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對店方和顧客豈不是更理想?

香港令人不捨的事物,除了食店和冰室,本地文化出版業當中,包括不少獨立書店、獨立作者,其實都可歸類這種「值得保育」的行列,今天就說一個嘗試用科技來拯救整個出版業的故事。

香港作家董啟章

董啟章網站「董富記」,取名來自阿爺董富 1961 年於水埗基隆街開業的針車零件及五金工件店舖

香港小說家董啟章,曾任中學教師,自 1992 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包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地圖集》等。在 1994 年,董啟章贏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正式加入台灣文壇,由於香港出版業不景氣,他小說都在台灣出版,計起上來,台灣讀者人數可能比香港讀者還要多一些。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李歐梵將對董啟章評價極高,認為他的作品讓小說跨足知識書寫的領域,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更稱「在中國也沒有一位像董啟章這樣的作家,將香港作為書寫主題本身就帶有標誌性的色彩。」

出版產業困局

《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是董啟章寫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糅合了個人成長史、家族變遷史和香港百年發展史

2006 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台灣的版稅每本可收取 10 港幣,全年賣了約五千本。因此,當時以寫作為全職的董啟章一年賺到 5 萬港幣,這份收入對一位受到專業肯定和讀者支持的「職業」小說作者而言,談不上理想。

最近董啟章決定以 NFT 方式將書重新出版,他解釋本地作者和出版社面對的困局:「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在『作者—出版社—發行商—銷售商—讀者』這條鏈上,發行和銷售佔去了不成比例的收益,並擁有操縱市場的巨大力量。作者收入微乎其微,出版社慘淡經營,而讀者的選擇權也受到限制。」

事實上,我自己也從不同角色參與過出版工作,在人工智能生成式內容襲來之時(當然也有一些新機會),這行業若再不謀求突破,恐怕屆時回天乏力。以自資和獨立出版為例,其實很多人願意出書,但求書店可以買到,可是實體書銷售通路難行、或「做不到」,電子書甚至 NFT 書也許是條出路?

NFT 書?

Sze Wong 是 Zerion Software CEO,也是 iFormBuilder 移動平台的創建者,他寫書分享初創應避免外部融資、以及如何執行 bootstrap 優先、緩慢增長的原則

所謂「NFT 書」,最簡單的理解是一般的電子書檔案(例如 epub、pdf )再加一枚具紀念價值、包含作者簽書留言和可以交易的 NFT。那個電子書檔案,讀起來跟普通電子書無異,最大好處分別是用戶可獨立傳送和下載檔案,並無捆綁任何數位平台,不會像 iTunes 或 Apple Music 的歌曲雖然買了,到某天有機會「無端端唔見咗」。

董啟章 NFT 書選用了港產區塊鏈 Likecoin 的生態,鏈上最近出書的,也包括創業題材的英文書《Craft your world》,作者黃思源在美國科技公司出任 CEO 多年。我問他,既然已有電子書市場,Kindle 也十分流行(他的 NFT 書有用 Amazon 通路),為什麼仍需要 NFT 和區塊鏈?

存取權 vs 擁有權

《Craft your world》雖然本身在 Amazon 發售,也參與 NFT 書的實驗

「我覺得在過去幾十年,世界業界一直處於一個模仿的階段,即模仿現實世界。所以我們試圖降低存取門檻,也就是說你設立一個付費牆,只有付費後才能看到本來的內容。有句話叫『信息渴望自由』,這意味著這些內容在網上本應開放傳播的,但過去幾十年,唯一的商業模式就是在付費牆,用來模仿現實世界中的限制。」

「我認為在加密世界和 Web3 出現 NFT 之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數碼內容的「存取權」和「擁有權」是否可以分開呢?」黃思源意思是,NFT 書想改變和顛覆對「擁有一本書」的觀念:電子檔不用「上鎖」可自由傳送和分享任何人,而買家付出的「真金白銀」,買的是一份擁有憑證,就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身份是小股東,也可以隨時在交易所出售獲利。

挑戰仍有很多

但 NFT 書發展仍處於嬰兒期,被稱為「教主級」人物的 Likecoin 創辦人高重建,他的第一本 NFT 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銷售額約 1 萬美元左右,扣除成本,作者收入大約  4000 美元,高重建過去雖曾出版書籍,但更為人熟識的身份是科技人,換言之今次董啟章的實驗成績,對於業界有更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為一個習慣「數碼消費」的 NFT 書用家,電子檔我加到 Kindle 閱讀器,跟其他電子書放在一起。我要坦白承認,我沒有打算出售 NFT,收到作者的「簽書」,當然有感到温度,但如果可以顯示在 NFT 書的封面或內頁更好。

反而更重要一點,是收到作者的電郵(因為從作者網站「直銷」),令我覺得跟作者距離「好近」,甚至可以立即回郵互動,這份連繫感覺很重要。但注意一點,傳統上不是所有作者,都打算或期待跟讀者互動,而且當買書人數太多,作者可能亦吃不消。

好的內容,始終是 NFT 書基礎,不可以沒有,但單獨有仍不夠,因為選擇了「內容應自由流通傳遞」的理想,基本上總會有些網站免費找得到。那麼,內容以外的其他價值就是關鍵,例如作者互動、稀有/限量珍藏(已故作者?)、對於特定議題的認同之類,看來還有待探索發掘。

最近港府狂推 Web3,今年書展,會不會找香港作家董啟章及其 Web3 出版團隊做個主題演講?手持 NFT 當成簽書會甚至書展入場票可以嗎?引用董啟章在網站的自述,「這不但是香港文學,也是華文文學的創舉」,我看一定可以說好香港故事!

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