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加密幣指數之母」計劃赴海外發展 曾推全球首個加密幣指數

ixfintech01

曾推出全港、甚至全球首個加密貨幣指數,稱黃愛玲為「加密幣指數之母」絕不為過。

職涯上半場,管理過恒生指數,做過港交所高層,實屬傳統金融圈中環精英。2015 年踏上金融科技之路,創辦 ixFintech,「我地以前做傳統金融產品,而家做新金融嘅產品。

黃愛玲是山呼海嘯的人物,對比傳統典型精英,行事比較特立獨行,彷佛「金融外星人」,然而就像科幻片裡頭,外星人本領再高,來到「地星」太久,亦未免水土不服而出狀況。

公司 2018 年推出全球首個加密幣指數,由於種種原因,遲遲未能配對投資產品獲利,最近終把心一橫,暫時放棄「香港公司」身份,往海外闖蕩,至少可以獲得一個機會,保住 made in hk 美譽。

「舊金融」到「新金融」

於金融業打滾逾 25 年,黃愛玲早年任國際對沖基金亞洲首席交易員,戰績彪炳,1996 年至 1999 年間就代表摩根士丹利,於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曾創一天最高期權單日成交。

她也有指數編制、金融產品設計經驗,2001 至 2003 年間,成為恒生指數有限公司主管,後來也擔任港交所高級副總裁,負責環球市場科洐生產品,參與過港交所的期權大改革。以上 CV,使她躋身昔日香港金融精英行列。

仕而優則創業,2015 年涉足金融科技,進入數碼港生態圈,幾年間推出不少新金融產品,包括手機 App《期權王》、加密幣指數 ixCrypto Index、加密幣錢包 ixWallet 2.0,即將推出跟普洱茶餅「掛勾」的「茶幣 TeaCoin」。

首推指數 3 年卻無產品

其加密幣指數,早於 2018 年底登場,涵蓋累計流通總市值⾸80%加密幣,初心是有效反映市場表現。指數現在透過 Nasdaq 的服務,覆蓋超過 85 個國家的資訊服務商,觸及投資者數以百萬計。

指數的基日是 2018 年 12 月 3 日,基值是 1000,時至今天已經破萬。換言之,若當時就有掛勾的指數投資產品,一直持有至今,回報已逾 10 倍。

在港發展多年,ixFintech 行內獲獎無數,推出正規的投資洐生產品,亦有助投資者降低風險,但就是遲遲未能推出相關的投資產品。

「有朋友都問,點解我地咁耐都無(產品),咁就 not knowing 其實我地係有個承諾,始終係想俾返香港。其實我地一路都等緊,希望可以係香港做到啲金融產品,但係等唔到喎,然後一年又一年,到舊年就開始麻煩。」

2021 年內,Nasdaq 和 S&P 分別推出自家加密幣指數,香港本是世界第一,早領先兩年有多,明明贏在起跑線,作為始作俑者,如何不急?

「而家因為國家嘅方向,或者未係好有信心,因為人民幣有外匯管制,而港紙自由流動,佢驚啲錢走咗出去,我明白咁樣係唔得嘅。」

金融外星人的肺腑之言,基於了解這個地星的與別不同。

ixFintech 每年獲得不少金融科技獎項

「NFT 最好有實質資產」

香港有很多傳統的指數產品,就是沒有加密幣交易產品,因應這「背景」,黃愛玲沒有浪費時間,推出其他合法產品。

例如 ix 錢包 2.0, 十分強調安全性,應用了「量子級數」保安效能到錢包;跟傳統中式普洱茶餅掛勾的茶幣 TeaCoin,亦以 NFT 的方式出現。

「一來因為證監條例唔俾,我地唔想犯法,所以變做 NFT,發行每粒都係獨特、有自己唔同號碼嘅茶幣,可以從茶公司兌換真正的實物茶餅。」

黃愛玲認為,既然靚酒有投資價值,優質茶餅亦具收藏價值,「用嚟招呼客人,亦係一種尊敬嘅待客之道,同時亦宣揚傳統文化,新出嘅(實體茶餅)都要萬幾蚊一餅,而且仲會升值。」

NFT 近期大熱,但很多項目強調「故事」和「社群」,欠缺實質資產支持,她言語間亦有所保留。

我個人係支持 De-Fi ,因為公正、改唔到,唔可以靜雞雞背後印銀紙;而有個朋友分享,NFT 真正問題,係未可以透過法律解決,中間出咗紛爭未仲裁得到。

黃愛玲希望透過科技,可以改變全球金融體系「先使未來錢」的困境

衝出香港 海外上市

始終看著其他地區,一步步從後趕上,推出各式各樣指數產品,再也不能乾等下去。

「我地目前研究中,看今年有無機會,到外邊上市,咁有人同我地傾緊,everything is smooth;如果上市,呢間 more 會係海外公司,再唔係一間香港公司,which is 原本唔係咁諗,但係冇辦法。」

具體計劃是,未來半年內或先推一隻加密幣指數期貨,跟海外交易所合作。

「好似馬拉松咁,至少係一齊跑住,我唔需要跑第一,但至少見到對手個背脊,保持返我地有個機會!其實香港公司,向來對外都有競爭力、甚至領先。」

外星人要返外太空,聽落幾合理,有無機會再返嚟地星探險?

「我地想幫香港要維持返競爭力,咪走出去囉,有機會再返,但要等,第時再做第二間公司,再做返間香港公司。」

記得她曾引述一句說話,「金融科技是一場香港不可以輸的仗。」期待她以後會戰勝歸來。

採訪、撰文:尹思哲

訪問片段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如何減少操作加密貨幣的風險 — 無限授權的陷阱

Picture3

如果有人請你開一張不填銀碼的支票,你只要頭腦夠清醒,都很大機會拒絕。

不過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世界裡,你卻會經常開出這種「不填銀碼」支票,授權智能合約可以無上限地動用你的資金。如果遇到有心人設下陷阱,就很容易血本無歸。

我想介紹一些工具,讓你檢視一下自己到底有否受權智能合約自由動用你的戶口資產,以及如何取消或改變這些授權,保障自己。

無論你想交易代幣、抵押代幣收息(Yield Farming),或購買心儀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很多時都需要向執行這些服務的智能合約作出授權,容許其轉移你銀包內的代幣資產以完成交易。

有很多平台為了優化用家體驗,不需要每次交易或修改條款都重新授權,智能合約可能會要求用家給予一個無金額上限的授權,這種設定於行內並非罕見。

不過,這種做法尤如開出一張不填銀碼的支票,理論上合約是可以挪用你指定戶口內的所有代幣資產。雖然智能合約都是公開的,有心人若要「出蠱惑」也不難被發現,但過去亦有一些例子,是故意於合約裡開了「後門」,即使用家不再使用其服務,合約仍可以控制該錢包,並轉走內裡的代幣,因此而損失逾百萬的大有人在。

這幾年去中心化應用越來越多,活躍的用家都可能已簽下一大堆合約授權而不自知,然而風險日積月累不可以忽視。

幸好近期主要的區塊鏈瀏覽器如 etherscan.io、bscscan.io、polygonscan.io,都相繼推出了代幣核准(Token Approvals)的功能,為你的錢包提供一份的綜合授權清單,並且可以即席修改或取消授權。

以最流行的以太坊瀏覽器 etherscan 為例,讀者只要到其代幣核准網頁(圖一),輸入錢包地址,便可以找到與這地址有關的合約授權,以及當中授權的金額(Allowance) (圖二)。程式還會告訴你涉及有風險的金額及NFT有多少(at risk)

圖一

圖二


若想修改授權,則要先把錢包地址連結上 etherscan,按 Connect to Web 3」,然後選取 Revoke,便可以進行修改(圖三),把授權金額調低至一個上限,或甚至索性改成零取消授權(圖四),當然在區塊鏈上的任何手續都需要付費(圖五)。

圖三

圖四


圖五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裡,各種各樣的創新每日湧現,但同時亦潛伏著不少陷阱。一不留神,將擁抱新世界賺回來的回報不明不白地回吐,殊為不值。若不想因為大開中門被乘虛而入,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注:現時運行智能合約的主要區塊鏈,都有提供代幣核准的功能,以下列出數個供讀者參考:

  • Etherscan
  • Bscscan
  • PolygonScan
  • FtmScan

范健文

UDomain(通域存網)行政總裁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全民董事 —— 去中心自治組織 DAO

「自動化」這個近來被經常提及的詞彙,愈來愈接近我們的生活,日常的瑣事,已漸漸被各種自動化的機器所取代,例如汽水機,由選擇想要的貨品到付款都可以自動完成。雖然機器的設計目的是減少人力成本,但機器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手來維持,如運貨、上貨、清空錢箱、會計及維修等。

將汽水機的例子延伸到機構營運上,大企業如蘋果及亞馬遜等每個決定,其實都需要召集董事會來集合意見,再由行政總裁來執行。相對而言,在加密貨幣世界則流行一種去中心化、自動化的管理模式 —— DAO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在 DAO 的理想世界中,任何機構的營運都可以透過智慧合約來協調、達成共識並實際執行。一旦「股東」們決定了 DAO 的行向,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便會自動執行,就連其編程人員都不能改變。

如果該 DAO 是在公鏈上運行,其智慧合約都會以開源編碼的形式向公眾開放。區塊鏈作為分散式帳本,大眾亦自然能隨時審核 DAO 上的財務紀錄。上面提到 DAO 要等到「股東」們達成共識後才能自動執行,那「股東」又是誰呢?答案便是持有該 DAO 發行的加密貨幣的人,最著名的 DAO 便包括穩定幣 $DAI 的 MakerDAO。這些代幣的持有人能夠作出決策,在 DAO 的盈利上分一杯羹。至於話語權及獲利的大小,全都取決於持有的代幣總量,和一間公司的股票一樣:擁有愈多;分到愈多。

寫到這裡,可能讀者便會問:究竟 DAO 除了放上區塊鏈之外,和營運一間傳統公司有何分別?乍眼看來並無二致,但 DAO 如其名字所指,最大的特色便是「去中心化」和「自治」。

試想想,於傳統股票市場中,投資通常要透過中心化的交易所代理進行,中小投資者往往會把公司的經營權授予董事會和管理層代理。在層層的架構下,一般小股東只有旁觀公司的營運發展。但 DAO 因為摒棄了階層式的管理,不論你持有的代幣多寡,你同樣可以提出 DAO 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去中心化」的由來。DAO 的投票相對簡單,大致上是 DAO 代幣的持有人透過把代幣「鎖」在投票用的智慧合約以作點票之用。

至於提出方案的方法,每個 DAO 的處理都有所不同,有些 DAO 只容許特定的開發社群提交方案;有些 DAO 容許任何代幣持有人透過該 DAO 的用戶界面以智慧合約呈上方案。

除了「去中心化」外,DAO 的「自治」特質亦能避免傳統組織「委託與代理(即股東和行政總裁)的矛盾」。所謂的委託與代理矛盾就是委託人及代理人的利益並非一致,因而代理人只會以自身的利益為本,有時或傷害到股東的利益,而透過 DAO 的形式便能直接以智慧合約取代代理人的角色來規避這個問題。

DAO 的原理簡單,但應用方式卻變化萬千,除了上面提到的穩定幣 DAO,如 GameDAO 的 Axie Infinity 和 $AXS;Defi 的 UNISWAP 及 $UNI,甚至作為 CEX 的 ByBit 都以 BitDAO 的形式發行他們的 $BIT。假若大家想要踏入加密貨幣的世界,花點時間瞭解一下 DAO 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加密高市場部

蔡樂東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想為發行 NFT 作好準備,該怎樣保障作品的產權?

beeple-1024×576
CC by Beeple – https://www.instagram.com/p/CWNBjEbrzUQ/

當「師園鹹酥雞」也發行 NFT 而且暴漲 350 倍,鳳梨酥也發 NFT,地球人似乎已經沒法阻擋 NFT 入侵全球。這陣子傳染力最強的不是 COVID,而是 NFT,不發一個或者買一下 NFT,似乎比不打疫苗所受的群眾壓力還大。

如果你是創作者,應該怎設定作品的著作權,來為他日發行 NFT 作好準備?

「All rights reserved」是物理世界的古早概念

如果你的答案是在作品大字標明「All rights 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使用」之類,很抱歉,你還活在上一世紀,完全沒有 get 到 NFT 的意義在哪。

先來說一個客觀事實。很多人都知道,本年三月,Beeple 的 NFT 作品 Everydays – The First 5000 Days 透過佳士得拍賣,拍得 6 千 9 百萬美元,為歷史上第三高價的藝術品。但很少人注意的是,Beeple 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透過 Creative Commons 共享創意(台:創用 CC)授權釋出。

訪問中,Beeple 說:

I think creating stuff and giving it away for free is something that just comes naturally to me for some reason. If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ve worked really hard on, I want as many people to see it as possible so giving it away is the easiest way to facilitate that…

While it is obviously true that most people will not pay for something that they can get for free, there exists a large amount of counter points to that argument on sites like Patreon where people give money free to people whose work they enjoy. I think sometimes people concentrate a little too much on trying to come up with some great business model when they should be focusing a bit more on their craft.

事實上,Beeple Instagram 帳號 @beeple_crap 的描述就已清楚寫著:
art shit for yer facehole. —
14 years of everydays / free Creative Commons visuals

顯然,把作品鎖起來,「All rights reserved」的古早做法,並非發行 NFT 的先決條件。相反的做法才更貼近事實:Beeple 的作品能拍賣到 6 千 9 百萬,正正是由於他樂意把大部分作品開放,促進流通。

「我去 7-Eleven 買瓶子?」

很多人戲稱 NFT 不過是 jpg。對此,其實我同意有些 NFT 作品不過就是 jpg,僅此而已(但也可能賣出我一生都賺不到的高價啊 🙄 ),但是總的來說,NFT 承載的從來就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背後的意義。至於具體的意義是甚麼,各種專案有千百種玩法,這裡先不展開,重點是,NFT 持有人可以得到甚麼,是創作者和策展人賦予的,而作品本身帶有甚麼意義,則是作品跟社會互動中產生的。而 NFT,其實是領福利的憑證,以及社會意義的載體。

NFT 這個「意義載體」的出現,就好像歷史上瓶子的發明,讓水得以承載、運送和交易。沒有瓶子,水還是水,意義沒有減少,但就沒法被保存起來,沒法傳送,更沒法泡成茶、煲成湯。當我們買可樂,我們想要的是飲料本身而不是瓶子,所以其實,說「買 NFT」就像是說「我去 7-Eleven 買瓶子」般奇怪,只不過人類還沒發展出足夠豐富的詞彙,也沒沉澱足夠的共識去描述買賣的到底是甚麼而已。

不厭其煩的說:NFT 的交易,重點不在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後的意義。如果作品是張 jpg,你買的不是 jpg,而是這張 jpg 背後的意義。換言之,如果這張 jpg 背後並無意義,你的確就是在買 jpg。

到此,答案呼之欲出了。作品的意義,往往不是在作品完成那一刻產生,反而是完成後跟受眾,跟世界,跟整個歷史脈絡互動而產生。把作品「All rights reserved」,等同於完成一幅畫作後鎖到櫃子,所有人得問准畫家才能看看它,這幅畫跟世界的互動當然有限,產生各種意義的機會率也非常低。

返回開首的例子,Beeple 只會在替客戶訂製作品時才會收起內容,其他時候,都是開放授權。如果 Beeple 把每天發表,持續了 14 年多的 Everydays 作品收起來,那麼持續了 5000 多天的 Everydays 就算是 mint 成 NFT,也沒有太大意義,更不可能賣出史上第三高價。

萬維網:開放就是意義本身

作品、開放、背後的意義、載體,一連串的概念或許有點抽象,我嘗試再套一個例子去解釋。

本年六月,Sir Tim Berners-Lee 於 1989 年發明 WWW(world wide web)時的代碼獲製作成 NFT,並以 5 百 40 萬美元賣出,款項給予 Sir Tim 指定的慈善機構。

這個例子更能說明整個邏輯,以及開放的關鍵。WWW 背後的意義就是全球整個開放互聯的萬維網,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享用他帶來的好處。WWW 整個發明,一直都是開放而且免費的,而正是因為他開放,才有今天的成就,要是當年 Sir Tim 選擇以專利等「保護」這項發明,他絕對不會成為今天的萬維網,而 Sir Tim 也不會成功到哪裡去。而三十二年後,由於 NFT 的出現,發明 WWW 這份價值得以被承載並拍賣,Sir Tim 甚至更進一步把善款 pay it forward,造福人群。而以上一切的發生,都沒有以鎖起作品為代價,封鎖作品不單只沒有保護作品,更會殺掉作品的意義。

作為創作者,保護作品是一份應有的權利,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以為鎖起作品是他日發行 NFT 的準備工夫,卻是徹頭徹尾的捉錯用神。在數位世界——或者如果你想時髦一點,大可以說在元宇宙——保護產權需要的不是禁止別人複製,而是避免託管,自己持有作品源頭的私鑰,避免無良的「copy-minter」冒充自己發行 NFT,盜取作品背後的意義。要做到這種效果,創作者可以申請作品的「出生證明」,以區塊鏈見證自己是其生父母,LikeCoin 的 ISC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ontent number,說穿了就是作品的出生證明。

作品跟人一樣,都各有自己的命運,作品的生父母沒法確保子女成為經典,但至少可以避免壓制他,改而放飛他。效法 Sir Tim Berners-Lee 和 Beeple,把代碼和作品開放授權,讓資訊流動,讓作品跟世界互動,才有可能成就一份傳奇。

高重建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士多啤梨蘋果橙 以物易物現代版

twins-1024×576

無大台交易所透過流動性池,讓 APPLE 和 BANANA 可以隨時兌換,換言之,為蘋果和香蕉提供了流動性,讓果農的產出得以跟其他蔬果互換。既然 APPLE 跟 BANANA 之間可以,推而廣之,CARROT、DURIAN、EGGPLANT 之間也一樣可以。

人類走過了一萬年,因為區塊鏈的出現,竟然再次回到以物易物的年代。

金錢簡史(崩壞版)

遠古時代,人類以物易物交換剩餘資產。原始人 Alice 以 APPLE 跟 Bob 換取 Banana,Carol 以 CARROT 跟 Dave 換 DURIAN,運作良好。

但是很快,問題來了。Dave 想要 APPLE,但 Alice 覺得 DURIAN 很臭,不肯換。另一個問題是,Dave 發現以大大的 DURIAN 換小小 CARROT,一下子換五條回來,實在吃不下。

這時候,腦袋發達的原始人 Shelly 提議,不如大家都把水果換成 SHELL 吧,APPLE、BANANA、CARROT、DURIAN 分別能換得 1、1、2、10 SHELL。大家覺得這個提議很好,久而久之,甚麼都換成 SHELL,反過來也做成 SHELL 能換到任何東西。以物易物時代結束,金錢時代形成,大家通通使用 SHELL 作交易媒介。

從此,聰明的 Shelly 每天去海邊拾貝殼,量化寬 SHELL,發了大財。後知後覺的 Alice、Bob、Carol 和 Dave 漸漸發現,手上的 SHELL 能換到的水果越來越少,覺得不對勁。Shelly 解釋,SHELL 的換取力一直變小,大家就會希望盡快花出去,就能刺激經濟了!大家聽著覺得蠻有道理的,也就接受了,反正也沒得選,不接受也得接受。

以物易物 2.0

鏡頭快進到一萬年後的 2008,Shelly 的 500 代後人 Lehman 兩兄弟終於把量化寬 SHELL 玩爆了,於是中本聰設計了 Bitcoin,然後又有了以太坊、Cosmos 等區塊鏈,再然後 Uniswap、Osmosis 等無大台交易所相繼推出。

透過「自動造市」機制,人類建起 APPLE-BANANA、BANANA-CARROT、CARROT-DURIAN 等各種流動性池(Liquidity Pool,LP)。由於提供流動性的人可賺得兌換抽成,因此只要有需求,就有人去建 LP,讓各種資產得以互相兌換,自由流動。人類再次回到以物易物,不同的是,這次的效率提升了一百億倍。

What explains the rise of AMMs?

至於 SHELL,它沒有因此消失,甚至還很強。區塊鏈不是從舊體制取走價值,而是讓過往不可能的變成可能,創造出新的、更多的價值。只是,相對於必須用 SHELL,人類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說,紐約交易所大約 2400 種資產,所有都是跟「真錢」SHELL 交易,「用錢買」也,換言之就是有 2400 個交易對。但是,在無大台交易所的生態之中,2400 種資產可以組合成 2400C2 = 2,878,800 個交易對。當然,不是每個交易對都有市場,但市場是否存在是由需求說了算,而不是因為沒有選擇地 SHELL 本位,抹煞了其他所有可能性。

其實,以美元衡量的,又何止紐交所的 2400 只股票而已。你吃的菜,住的房,坐的車,穿的衣,還有你的勞動力,即是你的「價值」,總之你的整個人生,全部都是以美元或你所在國家的法定貨幣衡量。而與此同時,量化寬 SHELL 每天持續上演。

別再說買賣,試著說 swap

為甚麼無大台交易所多數叫作 XXX swap?因為不存在一種理所當然的基礎貨幣,更沒有「法」律規「定」必須使用的「貨幣」,是以物易物 2.0。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說「買」甚麼、「賣」甚麼,而不會說「用錢換取了甚麼」、「用甚麼換取了錢」,比如今天以 57000 鎂買入 1 Bitcoin,明天漲到 60000 鎂,賣出 1 Bitcoin。你可能沒有想過,Bitcoin 國民會倒過說「今天賣出 57000 鎂,明天買入 60000 鎂」——別以為我在開玩笑,有些經驗豐富的密碼貨幣投資者,的確這樣看世界,只是我們活在 SHELL 美元本位太久的世界,成見太深。

「買賣」的說法,本身就是成見,假定了一切皆以美元交易,所有閒置資產都以美元儲存,更嚴重的是,因此也假定了美元就是「穩定」的。想要破除成見,先戒除說「買賣」,試著說「swap」,跟茶餐廳伙計說要以 30 元 swap 一份早餐,跟老闆說要以一天體力 swap 1000 元,這將有助你解開美元本位的枷鎖,開拓各種資產多向流動的視野(當然也會被當成瘋子啦)。

區塊鏈與無大台交易所的以物易物 2.0,解開了萬年以來單一貨幣主導的困局,增強資產流動性,也讓生活更多元。

所謂「多元」,既是 diversity,也是 multicurrency。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