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融科技

科技專欄金融科技

一如眾料 傳統銀行主導的時代到此為止

Печать

一直以來,傳統銀行都相信,憑藉旗下專屬客戶、強健的資產負債表、專業的合規管理,以及廣泛的分行網絡,足以為外來挑戰者豎立極高門檻,讓自己地位穩如磐石;不過今天傳統銀行的地位,正面對三項因素所帶來的挑戰。

首先,現時不少資金湧向數碼銀行,諸如微眾銀行、KakaoBank、Timo、MyBank、Volt Bank 和 Openbank 等,而在 2019 年這些數碼銀行勢將增長得更快,傳統銀行業者面對這些新興的競爭對手顯然不能視若無睹。其次,來自千禧世代的牽引力正越來越大,而他們要求的是精心設計、簡單易用的服務,並要向他們清晰地傳達。最後,新推出的牌照規管旨在平衡業界的競爭環境。

除了英國、澳洲、德國、甚至連澳門都具備利好的監管制度,即將發出虛擬銀行牌照的香港也具備相當吸引力,因為新的規管正為中資科技巨擘、金融科技機構、甚至傳統銀行提供機會,扭轉業界一直受到壟斷的遊戲規則。牌照即將發出並將為銀行業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尤其市傳為數不少的非銀行業者正競逐是次發牌。

我們亦留意到,不止數碼銀行,一些經營貸款、支付、財富管理等垂直相關行業的金融科技機構及科技公司,陸續涉足銀行業務,包括 Grab、Paytm、Transferwise 等便是例子。

「挑戰者銀行」可分為三類,均可顛覆及演進銀行業務模式。已甚具規模的數碼銀行正在亞洲建立其零售據點,並將營運伸延至利潤豐厚的周邊版塊,包括中小企銀行及「銀行即服務」 (BaaS)。科技巨擘坐擁旗下核心客戶基礎的優勢,涉足金融業務。至於現有銀行業者,則推出純數碼營運的子公司參與競爭。

科技巨擘策略:延伸

科技巨擘正滲入銀行業務,例如螞蟻金服、微信、京東金融、Kakao Bank、Line、Grab Financial Group,憑藉他們現有的客戶基礎,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它們摒棄基於費用收入的模式,專注獲取數據和爭取交叉銷售,為其核心業務提供增值。他們透過開放式和支援 API 的新技術發展業務,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當中大部份的企業正嘗試以新技術提高交付效率和塑造更好的客戶體驗,主要的分別在於他們重視與客戶互動的頻率和價值。

現有銀行策略:重啟

一些現有銀行正建立全新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以純數碼銀行方式營運,藉以降低成本(例如吸納客戶、IT 基礎建設等)、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產品和服務、保障銀行未來發展、以及符合監管要求。他們(例如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的發展動力主要源於與科技巨擘競爭,而較少是來自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競爭。這種轉型隨時間將會蠶食他們現有的業務,並逐漸將客戶轉移到新的子公司,以享受更低的營運、吸納客戶和客戶引導成本;將所有數據獲取、儲存和提取程序進行中央處理,成為創造價值的主要來源。

數碼銀行策略:規模

不少初創銀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並逐步擴大其跨境業務,甚至進入中小企業市場。這些銀行大部分在零售銀行業務中難以建立規模和盈利能力,因此積極推行平台策略以實現更大價值,例如:連接第三方為現有客戶提供金融產品(例如 N26 與 Transferwise 的合作);進入中小企銀行服務市場(例如 Starling);戶口整合(例如 Yolt)以及為現有銀行提供「銀行即服務」產品(例如 Starling 與 RBS 的合作)。此外,他們亦計劃將業務擴展至利潤豐厚的商業銀行業務。

誰會成為這新場遊戲的贏家?

從表面上看,科技巨頭憑藉其領先的技術水平、獲客模式和靈活的商業模式具有明顯優勢。然而,目前我們還不清楚監管機構將會制訂什麼新規則來監控這場遊戲,從而難評估對科技巨頭所產生的影響。

同時,現有銀行業者亦紛紛成立全新團隊和吸納科技人才以迎接挑戰,但這些轉型目前還屬初步階段,整體業務仍以傳統模式為主導。說到底,成功建設全新的純數碼銀行,最終會蠶食銀行現有的核心業務,所以無論基於政治和文化考慮,他們對這種趨勢仍會抱審慎態度慢慢摸索。

數碼銀行固然是這一板塊內的新兵,但面對善變的千禧世代,在創投離場或下一個經濟下行週期來臨之前,這趟熱潮還能持續多久﹖

對挑戰者而言,目前環境仍是挑戰重重,當中涉及的影響亦相當巨大。這些挑戰者務必要聚焦於三個關鍵策略,來克服各自的困難。第一,增加與客戶的接觸點,並以每日活躍用量及智能互動來衡量成效。第二,保留於往來戶口的存款 (作為銀行所需的流動資金)。最後,是發展出具規模的營運模式 (藉以降低客戶引導及提供服務成本)。

你又認為哪一方會取得最終勝利﹖

作者:Pat Patel

Money 20/20 Summit 總監

read more
企業趨勢金融科技

騰訊金融學院與港大簽署合作備忘錄 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Topic Tencent

騰訊轄下的騰訊金融學院日前與香港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期望結合港大的學術成就以及騰訊在金融科技行業的實際經驗,培育本地的金融科技人才和合作開展相關的研究及開發項目,促進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合作備忘錄的重點包括為金融科技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工作坊、客席講課等活動,以及新學年起連續四個學年,騰訊金融學院向港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騰訊金融學院(香港)於 2018 年 6 月成立,旨在培育金融與科技跨界別人才,以配合現代金融行業發展需要。是次雙方簽署的備忘錄涵蓋三大範疇,包括:

  • 學院與港大合作,為即將於 2019 年 9 月推出的文理學士(金融科技)本科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工作坊、客席講課、講座及安排企業參觀等活動;
  • 自新學年起連續四個學年,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向港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 港大計算機科學系的金融科技及區塊鏈實驗室與騰訊金融學院(香港)一同合作開展與金融科技有關的研究及開發項目。

騰訊副總裁、騰訊金融科技總裁、騰訊金融學院院長賴智明表示,很高興能與香港的頂尖學府香港大學緊密合作,發掘及栽培有意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展的學生,透過相關的培訓、實習機會和一系列的研究項目,共同促進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展望未來,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將積極與更多不同的院校、金融專家和企業合作交流及推出全新的項目,讓金融科技知識更普及。

港大工程學院院長趙汝恒教授表示,金融科技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我們於新學年推出的金融科技學位課程,為學生提供專業領域上的知識。透過知識的交流及資源互補,是次計算機科學系與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建立在教育及科研的合作必定能幫助學生建立與金融科技相關的知識及技能,並進一步推動香港的金融科技的發展。

騰訊金融學院(香港)除了與港大合作,今年亦會推出多個項目,包括再次舉辦騰訊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今年更會將對象範圍由香港擴展至大灣區,為入選的學生提供金融科技培訓、實習、導師計劃、實地考察、比賽、專家交流等活動。另一項重點項目為「騰訊金融科技達人說」,由金融科技專家代表向公眾講授最新的知識並分享實踐技巧,當中的內容更會有跨界別新嘗試。

 

read more
企業趨勢支付系統金融科技電子商務

滙豐商用版 PayMe 夥 15 商戶開展測試

Topic

滙豐銀行旗下的手機電子錢包 PayMe 推出兩年多來,已累積近 150 萬用戶。繼去年尾預告 2019 年初將推出「個人對商戶 (P2M)」模式「PayMe for Business」,滙豐今日宣佈正式啟動商用版 PayMe 的 Beta 測試,參與測試的 15 間商戶涵蓋生活、飲食及時尚等範疇。該行香港工商金融主管趙民忠表示,PayMe 用戶有近 40% 為千禧世代,亦是參與測試商戶範疇的主要消費力,預計完成測試計劃後將開放至包括網店商戶在內的更多商舖和行業。

「PayMe for Business」推出初期暫時限滙豐商業客戶使用,現有 PayMe 用戶可透過掃描商戶提供的動態二維碼作即時付款。除了收取款項外,商用版 PayMe 亦提供即時把收款轉賬至滙豐商業戶口、90 日退款及瀏覽交易紀錄等功能。應用正式推出後首三個月內安裝及完成登記的商戶可獲豁免期內交易費用,其後須按每宗支付繳交 1.5%交易費。目前測試集中於實體店鋪進行,預計完成測試計劃後將研究推出更多功能。

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趙民忠(上圖)表示,PayMe 是港人最常使用的電子錢包之一,「PayMe for Business」則可以將商戶與近 150 萬名 PayMe 用戶聯繫起來。他又強調 PayMe 是香港本地研發,商戶使用時心理上自然沒有抗拒感。滙豐香港區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主管欣格雷(首圖左)提到,去年 PayMe 的個人對個人轉賬額增長多達五倍,今年將繼續積極拓展 PayMe 在香港的業務,並期望可在半年內接入「轉數快」系統,以便用戶有更多的增值方式,這亦有助提升 PayMe 的潛在用戶量。

read more
企業趨勢金融科技

港 Fintech 初創 gini 獲 160 萬投資 計劃拓展新加坡市場

IMG_20190129_154730

本港 Fintech 初創 gini 宣布完成 16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來自國際及本港機構,當中包括創投基金 Vectr Ventures。gini 聯合創辦人兼首席執行總監梁敬熙表示,是次資金會用作全力拓展海外市場,新加坡、菲律賓及印尼等市場均在考慮之列。

▲ gini 聯合創辦人兼首席執行總監梁敬熙(右)及行政總裁 Raymond Wyand (左)宣布 gini 完成 16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gini 首席執行總監梁敬熙提到,gini 至今累積近 20,000 名香港用戶使用,處理近 60 億港元的交易總額,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將可支援全球 60 個國家及 3,000 間海外銀行。他指,現時,包括香港、法國、瑞士及英國等 60 多間銀行已投入服務,而是次獲得的種子資金一半將用於產品研發和完善,其餘則是拓展海外市場,目前新加坡市場已在計劃中,而菲律賓和印尼等市場則在考慮之列。

gini 行政總裁 Raymond Wyand 則表示,gini 雖然是一間香港公司,但目標市場沒有只局限於香港,而是希望成為一家提供國際金融服務的流動平台,不單協助用戶管理原居地的賬戶,更可輕鬆整合及追蹤海外資金。相信該輪融資將帶領 gini 邁向國際。

▲ 梁敬熙指,目前在新加坡市場未有類似方案,具開拓潛力;惟中國市場因複雜法規和制度等因素,即使少有競爭對手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問及備受關注的用戶銀行資料的安全問題,梁敬熙再次強調,gini 已夥拍全球金融數據整合服務供應商 Salt Edge,Salt Edge 於處理環球金融數據方面經驗豐富,並取得行業認可的安全認證,包括 ISO 27001 及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PCI DSS),保障用戶數據安全。他又透露,英國、法國及瑞士為 gini 首批可連結海外銀行的國家,程式可因應用戶的需求分別連結當地 38、11 及 6 間銀行機構,而其他海外銀行將會陸續於今年上半年推出。

 

read more
企業趨勢金融科技

恒生銀行與科學園合作推動銀行創科發展

Photo 1

恒生銀行(「恒生」)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宣佈達成策略合作,協助促進金融科技方案於香港銀行界的開發及應用。該項策略合作涵蓋四個主要範疇:物色及發展創新方案、企業投資及業務加速、創科專才培育,以及銀行服務,以推動金融科技創新。

▲ 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鄭慧敏(左)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右)

是次雙方合作包括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商業意見、溝通交流渠道以及銀行支付服務等,主要為下列四個範疇:

  • 物色及發展創新方案:科技園公司將會與恒生合作,在科技園生態圈的創科公司(「創科公司」)中,物色金融科技方案,以助恒生開拓新商機、增強數碼服務能力,以及提升營運效率。
  • 企業投資及業務加速:透過與科技園公司合作,恒生將會提供專業的財務和商業意見,協助創科公司將金融科技方案產業化,以及進一步拓展業務。恒生亦會考慮直接投資於合適的公司,增強業務協同效應。
  • 創科專才培育:恒生和科技園公司將探討不同形式的合辦計劃,如職務輪調、影子實習和工作交流、培訓和研討會等,為恒生和創科公司的員工建立互相學習的渠道,以促進交流,並分享創業精神,以及商業營運、風險管理和商業創新等技巧。
  • 銀行服務:恒生推出 Inno Booster 計劃,為合資格的創科公司提供度身訂造的銀行服務及融資方案,包括高達港幣 50 萬元的預先批核貸款,以及其他銀行服務優惠。恒生亦會安排指定客戶關係經理和服務渠道,為創科公司提供專門支援。

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鄭慧敏表示:「金融科技在『智慧銀行新紀元』中對銀行服務革新至為重要。我們積極參與多個金融科技項目,包括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有助加快銀行業應用創新的數碼方案,並支持本港金融科技專才的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創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將會帶動金融業界的數碼轉型、創造嶄新的客戶體驗,同時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透過跨界別合作,我們與恒生銀行攜手,把握機遇,進一步支持創科公司的發展,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的創新。我們相信,是次合作,將會讓創科生態圈更加蓬勃,大力促進本地金融科技方案的發展及落地應用。」

 

read more
企業趨勢金融科技

開放銀行新創公司 Bud 獲得匯豐及高盛等機構注資

105715038-1549036611325ed-maslaveckas-george-dunning-01-2019

面對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的競爭,傳統的金融企業例如銀行等雖然仍然有龐大的優勢,但其實也希望可以儘快追上服務水平,貼近顧客的需求。最近有倫敦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就獲得匯豐等機構注資 2 千萬美元,發展其「開放銀行」服務。

read more
企業趨勢金融科技

智慧城市 (五) — 突破框架 趕上「API 經濟」

Clipboard02

金管局早前宣布開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令業界齊聲叫好,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所指的 API,即「應用編程介面」,令系統如方塊積木組合一樣,可把複雜的系統劃分成小部分,方便開發者透過創意建構不同種類的應用程式(App),切合全球軟件規模日益龐大所需。

大企業以 API 開放自家數據,讓其他開發者可以在企業本身的產品和服務上,建立全新應用程式,吸引更多人創建新穎的 App,方便市民大眾。APl更可助大企業開闢財路,一方面按所提供的資訊收費,另一方面從衍生的新服務中收取額外收入。而且,它們可從新增的行為數據中,了解客戶的需要,改善營運模式,增加業務收益。

現時 API 的發展已很蓬勃,單是網站 Programmable Web 的資料庫中,公開 API 的數量便有近二萬個,連美國太空總署也開放 API。

新加坡不但開放政府資料,更以 API 治國。這分開了兩個不同部分:一個只供內部使用的平台,即政府部門之間的資訊以 API 交流互通;另一個則對外開放,即有名的 Data.gov.sg。當地民眾即使在不同 App 之間轉換,也只需登入系統一次,系統也能自動辨識,方便省時。

其實,香港政府也有以 API 開放數據。去年底,政府的「資料一綫通」便有千多項或逾兩成的數據以 API 開放,數據包括實時交通資訊、電動車充電站位置、空置車位等。但因欠缺宣傳,不論市民,就連很多公務員也毫不知情。而且,現行的牌照條款未有規限,許多私人企業如巴士公司和停車場都未有開放資訊,即使有,數據格式往往不是 API,不便應用。

既然政府已為開放數據踏出腳步,便應該要突破框架,審視不合時宜的條款,和相關的私營公司達成合作,豐富公共數據庫,令數據發揮應有的價值。截稿之前,地政署剛公布推出了新版的「地理資訊地圖」,並計劃開發 API,我期待該地圖能夠提供全面性的 API 介面,讓更多市民應用受惠。

 

作者: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