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網絡安全威脅,企業和組織的 IT 安全團隊也需要處理更多的安全警報。最近有報告指,安全團隊平均要解決一個安全警報,竟然要平均 145 小時才能完成。
(繼續閱讀…)
雲端、人工智能一向是各行各業的重點科技。展望 2023 年,這個趨勢會繼續深入發展,其中行業雲端平台 (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將會開始冒起,而人工智能亦會融入各種決策制定,為企業締造更大效益。
研究機構 Gartner 預測,在 2027 年超過一半的企業將採用行業雲端平台,加快落實業務計劃。行業雲端平台整合 SaaS、PaaS 及 IaaS,提供針對行業需要的模組功能,支援針對性用例。與一般雲端平台不同,行業雲端平台讓企業能夠利用一套功能組合作為「模組塊」,創造獨特的數碼業務計劃
,促進創新,同時減少推出市場的時間。
雲端是企業進行數碼轉型的主要元素,但傳統而言,企業需要購買各種的雲端服務,然後再自行整合,涉及的過程較為複雜,而在行業雲端平台,雲端服務早已預先整合,企業只需按需要自訂與行業相符的方案。再者,行業雲端平台的方案是以行業情景劃分,而非技術類別,企業毋須另外因應行業獨有情況而自行設定。因此,雲端部署的速度不但較以往更快,亦能更靈活因應業務需要而調節。
如果行業雲端平台是促進企業智能化的催化劑,那自適應人工智能就是智能企業的大腦。人工智能不斷融入生活中,對不少人而言,人工智能是取代人類的技術,但其實人工智能的真正價值是在於輔助人類。在企業環境中,人工智能有助分析企業數據,制定明智決策,而當人工智能變得「自適應」— 即能夠基於新數據調整系統,預測未知情況時,便能賦予更大價值。
舉例,我們不少方案均有揉合自適應人工智能,它們能夠基於即時反饋的意見而改變目標,如果企業的營運環境會時刻受到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影響,便能大派用場。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必須對環境有全盤了解方能脫穎而出。過去,我們提醒企業需運用數據洞悉環境,而這在現在已成為基本,如果「淋漓盡致」地運用數據才是考慮的議題。一間企業擁有的數據廣泛,涉及客戶、銷售、員工等,藉著自適應人工智能,企業便能改善服務體驗、盈利能力、人力資源,煥然一新。
單純地採用 IT 方案並不是「轉型」。真正的「轉型」是超越節省成本,為企業運作帶來嶄新模式,傲視同儕。行業雲端平台以及自適應人工智能都是環繞三大主題:優化、延伸、開拓,這將在 2023 年助企業營運變得更有彈性,規模變得更龐大,以在逆境中昂然迎接機遇。
撰文:SAP 香港行業客戶顧問主管凌子良
假如說混合工作模式是疫後新常態,那麼「Speed Is the New Scale(速度就是新規模)」相信便是企業儲存的新演繹。
據 Gartner 預測,及至 2025 年,40%的基建及營運領袖將部署最少一個混合雲端架構,相較 2020 年僅為 10%,增長相當顯著。
NetApp 大中華區、東盟及南韓區或總監吳福生(上圖)指出,疫情推動各界邁向雲端,對應產生的數據量自然爆發性增長。「不可能所有數據一律上雲,企業要統一處理天上和地上的數據,速度便是致勝關鍵。」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正是一個好例子。ML 需要以大數據來訓練才可提升準確度,然而這些不一定是儲存在 SSD 上的熱數據,可能有更多是冷數據。要取得儲存於混合環境的大數據進行實時演算,速度便是關鍵。
「過去,只有大學研究、金融和醫療用得起 AI,但在 AI 即服務的生態下,我們留意到不少初創亦開始涉獵 AI。NetApp 於 2022 年初與龐源(Pong Yuen)合作,為他們提供包括一站式方案,從而讓龐源得以將為客戶構建虛擬世界的能力變得大眾化,好提供AI 即服務。」吳福生透露,龐源的客戶將 ONTAP AI 用於數碼對映(digital twins)並生成合成數據,並以這些數據來訓練他們的機器學習模型。
▲鄧子安接替吳福生出任 NetApp 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
據知龐源同時在構建元宇宙的領域用上 ONTAP AI。NetApp ONTAP AI 讓龐源利用 NVIDIA 和 NetApp 已認證的架構解決方案構建 AI 叢集,將數據中心級的分析、訓練和推論運算(inference computing)整合至單一的綜合系統。如此一來,客戶無須架設自己的機器學習基礎設施,即可輕鬆啟動和運行他們的 AI 或機器學習工作負載。
吳福生更笑言當時的合作尚未推出 NetApp BlueXP,若龐源採用 BlueXP 則運作管理更快更有效率。NetApp 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鄧子安表示,BlueXP 乃NetApp 去年年底推出,可為本地和雲環境中的儲存及數據服務提供混合多雲體驗的統一控制平台,提供整合、廣泛的數據服務功能,用於部署、自動化、發現、管理、保護、管治和優化數據、基礎架構以及支援其業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