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加密貨幣仍然在未獲國際完全認可,但是某程度上也是促進了各國自行開發官方電子貨幣。其中印度就在今日起開始首個零售數碼盧布,對其實際應用進行測試。
FTX 破產事件之後,導致加密貨幣業界受到連環打擊,最近又再有一個加密貨幣平台倒閉。BlockFi 早前表示已經申請破產保護,同時亦指責 FTX 拖欠抵押貸款,導致他們欠缺資金營運。
總部位於香港的加密貨幣公司 Amber Group 早前公佈,其共同創辦人 Tiantian Kullander 意外離世,享年 30 歲。而 Amber Group 將會繼續營運不受影響。
FTX 由擠提、停止用戶提取資金、白武士出現再消失,最後到申請破產,在一周內全部出現,市場對加密貨幣失去信心,從而拋售所持有的加密貨幣,觸發市場暴跌。亂市下,有人誤將矛頭指向去中心化金融。但分析隨即帶出儲備金證明的重要性。
先從去中心化金融說起,今次 FTX 事件源自於 FTX 被指其姊妹公司 Alameda 資產負債表內,大部份都是 FTX 發行的原生代幣,這些憑空印出來的代幣,引起市場質疑 FTX 財務狀況。FTX 其實屬於中心化交易所,在 FTX 中進行交易,交易者需要將資產存放在交易所中(託管制度),所以當交易所出現財務問題,會出現交易者無法取回資產的狀況。
這種中心化的託管制度,在傳統市場經常會見到,以股票交易為例,投資者需要先將資產存放在證券商,才可進行股票交易,而交易後股票亦會存放在證券商(即存倉)。這種方法好處是能夠確保交易雙方均有足夠的資產進行交易,避免所謂的「無貨沽空」或非法沽空,這個交易途徑唯一風險就是證券商倒閉,而確保證券商持有足夠資金則是證監會的職責,這亦是監管機構有意出手監管加密貨幣的原因之一。
但目前加密貨幣尚未有制度監管,加密貨幣界又如何給予市場信心?這就是儲備金證明(PoR)出現的目標,PoR 是由加密貨幣持有者建立的公開儲備金證明,向儲戶證明其償付能力,情況類似目前上市公司的審計制度。
目前上市公司每半年及一年,部份每季均會發表財務數據,有關財務數據需要有獨立核數師進行核數,以確保數據準確無誤,公司資產不會「不翼而飛」。不過,這個核數時間大多受時間限制,投資者最多只可以在核數師報告中「及早發現」,但由於涉及刑責(因受監管),「不翼而飛」才不常出現。
在 FTX 事件後,Binance 行政總裁趙長鵬所建議的 Merkle Tree 證明儲備金情況,即是透過區塊鏈中的 Merkle Tree 數據結構進行驗證,查看儲備金有否被動用。交易所提供的儲備地址或用戶於交易所內使用的地址均可用此法進行驗證。由於每個交易都會影響 Merkle Root 的最終 Hash 值,若有任何交易出現 Hash 值將會改變,即代表有異常交易紀錄,固無法通過驗證。簡單而言,用戶只需要按規定將自己的賬戶進行一次 Hash 計算找到在 Merkle Tree 的位置及鄰近節點,再一層層向上計算,就會得出 Merkle Root,若與官方公佈的一致,就說明儲備金準確無誤。
不過,這種方法只是靠交易所提供其擁有儲備地址的私鑰簽名來證明該地址的擁有權,然後查詢賬戶餘額及地址餘額,但無法證明地址確切屬於該交易所。
事實上,市場尚有一些交易所如 UniSwap,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只是單純一個平台,使用者在交易時才將自己的錢包連接到交易所,交易後資金亦會即時回到自己的錢包中,交易結束後,錢包連接便可斷開。情況就像去超級市場買雞蛋,買完雞蛋即帶回家,超級市場即使倒閉亦與你無關。
區塊鏈、去中心化金融,加密貨幣等,這些並不是艱深難明或者誘騙財產的詞匯,而是改善人類生活的科技,讓市場更公平運作的工具。了解技術用途才可以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工具,大眾及開發人員都應該深入了解技術特性,方可令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早前發生擠提爆發破產危機,Binance 取消收購計劃之後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創辦人 SBF 更道歉下台,不過最新的報導指,當中很可能涉及非法調用資金,而 SBF 本人懷疑更已捲款潛逃。
當社會上仍有一大群人未了解區塊鏈的運作,或不相信 DAO 作用的同時,有位老闆卻視 DAO 為旗下社企的延續方式,即使在創辦人一旦遇到不測,透過 DAO 讓社企可持續營運,目標並非個人或後代的利益,而是讓一群自閉症人士,擁有一個渠道和平台,以正常人的身份向公眾展示作品。
這個項目名為 KiiTOS Galaxy,由「總有路走」樂齡科技工作室製作,其 OpenSea 簡介這樣寫道,KiiTOS 是芬蘭語,具有「對人感謝感恩」的意思,項目製作人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顆快樂而且感思的細胞(KiiTOS Cell),而這個項目製作人就是施德利。他解釋項目名稱的由來時說:「太太在做資料搜集的時間發現芬蘭語聲調很好,KiiTOS 不單是發音好聽,字的結構上以 OS 作結尾,平時做 IT,甚麼都是 OS,KiiTOS 就好似有一個感恩感謝原素的作業系統。」
施德利的社企多年來培訓弱勢人士開發手機遊戲或應用程式,讓他們有謀生技能,他說:「我們的員工大部份都自閉症人士,大約佔 95%,餘下 5%是長者或者家長,自閉症人士有個特性,就是專注,但時間不長,所以難以像一般人上班 8 小時,但 4 小時、3 小時,甚至 1 小時工作,他們完全沒有問題,超強專注力更令他們能在 1 小時內完成普通人半日的工作。」
有關社企多年來培訓多名自閉症人士製作手機遊戲及動畫,由他們製作的遊戲,在 Google Play 及 Apple Store 的下載次數已接近 500 萬。在應用程式下載中,下載的人並不知道這些作品原來由弱勢社群創作,而且這些遊戲評分很好,平均有 4.5 至 4.9 分。所以他經常向同事說:「你們在公眾面前達到 90 分。」亦都證明在資訊科技平面化後,弱勢社群並非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亦可從事一些較體面的工作。
至於將社企邁向 Blockchain、Web3、NFT 及 Token 方向發展,是源自於施德利的太太腦幹中風後,再不能從事培訓工作,所以為社企尋找第二個可能性,施德利說:「太太中風後,腦幹只餘下三成功能,七成已經壞死,所以想將餘下的東西用 DAO 去運作,其實太太對區塊鏈相關的事物相信程度高,我視之為工具,但她已視之為她的延續。」這就是「總有路走」樂年齡工作室的創立原因,希望藉著區塊鏈及去中心 DAO 運作模式管理培育基金,永恆延續。
過往施德利亦有為這些自閉症人士的作品以文章內容作記錄,「因為以他們的能力不可能拿到 ISBN,亦都不可能拿到版權,證明這些東西是他們的,因為申請一個版權費用較他們的工資更高,但我們可以將它記錄在區塊鏈上,向外面表明這些東西是屬於他們的。」而 LikeCoin 就是施德利為這些自閉症人士作品作出文字記錄的工具。
在 NFT 流行時,施德利就希望可以透過 NFT 令到這些作品,發展成可交易、可發揮的東西,「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社區,希望支持這些自閉症人士的人,可以透過買 NFT 得到他們的作品,我亦希望支持的人本身亦是創作人。」這些 NFT 作品創作,創作人未必是自閉症人士,可能是其他創作人,以自閉症人士特色為本的創作,例如自閉症人士專注力強,強到可以發出死光,又或者是耳聽八方,諸如此類。這些不同的能力形象化後的創作可轉化成 NFT,當收藏家將 NFT 使用作為 Profile Pic,將給予這個社群一個很大的認受性。
項目會引入去中心化 NFT Puzzle 模式,工作室創作或購入畫作後,若有收藏家希望擁有作品實物或原版 NFT,只需要在市場上購入 16 份同一作品 NFT Puzzle,代表有權獲得作品的擁有權,收藏家再將有關 NFT 及後續金額發送至工作室錢包,便完成交易,工作室持有的 NFT Puzzle 亦會同時銷毀或不再發售。
NFT 圖像只是整個項目的其中一部份,更重要的是引入創作人共同創立建立社群,目標凝聚幣圈及 Web3 的朋友,一起倡導「傷健共融」的社會。NFT 持有人將會在明年第一季開始獲發放$KiiTSO 治理代幣,Token 將會有投票權,協助公益社區的治理及為培育基金的撥款項目投票。
過往施德利曾運作過 Token 流動性資金池,因此知道如何運作,亦會讓玩家知道 Token 的合理價錢,Token 的上限是 100 萬個。透過資金池運作及銷毀購入的 Token,就可以確保 Token 的價值,保障持有人得到應有的回饋。而 KiiTOS Galaxy 所籌得的款項,85%將會撥入培育基金及社企工作室的日常運作,培育身心障礙人士成為創作人。
施德利認為,WEB3 是必然而來的趨勢,今天任何事物都可以化為區塊鏈、NFT,未來甚至逐漸匯聚成所謂的「元宇宙」。只要建立的社區穩建,就有信心順利走出熊市,進入下一個牛市。
區塊鏈、加密貨幣、NFT 及 Web3,這些種種正構建未來元宇宙的世界,目前元宇宙正處於發展的初期,甚至有評論認為只是構思,外國科技巨頭對元宇宙的看法亦見分歧,經營本地 NFT 交易平台 Popsible 創辦人顏昭輝 Sam 認為,近期種種不消息,如 Meta 員工不太用 Horizon,Decentraland 每月活躍用戶不多,這些是新技技發展初期必經階段。
他說:「有多少人會在 Metaverse 上逗留 5 小時?大家心裡有數。」但他認為這並不代表元宇宙沒有發展空間,每個行業都有發展周期,這並不是權衡一個行業發展前景的指標。
元宇宙屬於改變人類行為模式的一種科技,這改變不少生態環境,習慣是需要時間改變,待市場接收更多相關用例,獲得更多人認同,就會是元宇宙高速發展時期。他認為,千禧世代於未來十年將會是進入最具生產力的年紀,為社會創造最多價值,元宇宙的未來就是由這一批人去推動,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社交定義較老一輩的並不盡相同,他們網上與現實社會的朋友已經是各佔一半,他們的價值觀亦有所不同。
他認為,今日的明星效應,未來可能是Avatar效應,今日實體商業活動,未來可能是網上商業活動,大家創造一個網上身份不單是進行遊戲,而是進行社區或商業活動,將會是未來元宇宙。目前尚未知道哪一種方式,又或者哪一間公司會跑出,但只需要使用人數有足夠多,尤其是吸引到千禧世代使用,就會是未來元宇宙的標準模式。
撰文:KLOE
編輯:尹思哲
Web3 的應用範疇逐漸擴充,除了娛樂之外,教育也是其中一個有潛力的發展方向。最近 Animoca Brands 旗下的 TinyTap 就推出了教育出版 NFT,讓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容易透過製作 Web3 內容獲得收入。
我們經常說區塊鏈日後將會融入我們每一日的生活,但大眾對區塊鏈仍然一知半解,為甚麼區塊鏈發展至今已經超過十年,仍是一個看似熟悉,但又陌生的一個名詞?更重要的是區塊鏈究竟是甚麼?
最早的區塊鏈概念,由區塊鏈之父 Scott Stornetta 及 Stuart Haber 發明,早在 90 年代提出用時間鏈來解決文件認證的構想,其後再結合由 Ralph Merkle 發明的 Merkle Tree(資料驗證結構),在 90 年代末,作了一個無法竄改文件時間的記錄,成為史上首個區塊鏈。
其後比特幣於 2009 年誕生,價值大升帶來知名度大增,結果卻只紅了比特幣,但大眾對區塊鏈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了解仍然少之又少,甚至誤認為比特幣就是區塊鏈。直至區塊鏈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與日俱增,大眾才對區塊鏈這個名字有所聽聞,但對其用途仍是一知半解。
說到底,區塊鏈是甚麼?IBM 將它定義為一個共享、不可篡改的賬本。這個解讀與比特幣不無關係,比特幣發展的原意就希望透過採用密碼技術來控制貨幣的生產及轉移,其中並沒有中央的發行機構(央行),及中介機構(銀行)。由於主體是貨幣,用作記錄交易的自然是賬本。
至於共享這個特性,是區塊鏈的本質使然。由於區塊鏈背後是透過使用密碼學產生資料區塊(用作記錄賬目),而新增的資料區塊總能連結到上一個區塊的資料,故形成一條區塊鏈。所有交易歷史都會儲存在每一個區塊上,形成區塊間的共享,全部交易都可被追蹤,而密碼學中的演算法則確保交易記錄無法被篡改。
不過,所謂的「不能篡改」是有條件的。所有區塊鏈都需要一套完善的共識機制,例如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 (PoW),而這共識機制也有可能被打破,就是當機制裡超過 51% 的投票權都被惡意參與者控制。在一個公開而多人參與的區塊鏈上,這是幾乎不可能的,即使惡意參與者最後能「得手」,單一的襲擊成功有機會帶來的整體虛擬貨幣信心打擊都可說是得不償失。這種機制塑造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
區塊鏈最早廣為人知的用途在比特幣,所以區塊鏈在加密貨幣板塊得到迅速發展。其不能篡改、不能刪除,可以追縱的特性,加上只要確保輸入的資料準確無誤,就可以加快商業上的必須程序 —— 這就發展出智能合約。只要滿足預定條件,合約就可以自動執行,免去人手處理可能出現的錯誤,同時亦加快合約履行的速度。智能合約則促成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出現。DeFi 平台推出各種金融服務,例如可以讓用戶向其他用戶借出或借入資金交易加密貨幣,也可買賣不同金融產品等,所有服務都不需要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商作為中介。
用戶在區塊鏈上的身份認證就是公鑰(Public Key),這是唯一可用作識別區塊鏈網絡參與者的資料,而每個用戶都有一條獨有的私鑰(Private Key),公私鑰結合使用作加密及解密,以及身份認證。如此免去傳統中介最重要的 KYC 工序。
區塊鏈可以儲存的當然不單止賬本,基本上所有資料都可以儲存,因此從本質上它屬於資料庫機制,故各行各業都開始逐步採用。例如在醫療行業中可用來追蹤藥物來源、在物流行業中則可追縱貨物移動,加上智能合約,更可以在貨物到達港口的一刻,就自動轉賬付款,諸如此類。
現時區塊鏈應用仍在發展階段。因為每個行業的商業運作都可能涉及中介、信任問題、資料共享等,固此,不同行業的公司都可以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區塊鏈,再配合不斷的研究及推動,當行業將區塊鏈應用在不同的情景上,解決現有的運算限制,區塊鏈將融入我們日常生活。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Jase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