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當醫療走進元宇宙的時候

metaverse medicine

元宇宙概念由紙上談兵到現時開始具象化,發展潛力深不可測,但在應用上仍算不上多元,或較聚焦於 Sandbox 地價如何、哪位明星進駐了、Decentraland 有又什麼新活動等。

筆者認為元宇宙的價值,不單是一種新生活、社交模式,更在於它多元發展,能與現實世界互補長短,例如醫療就是一個極好的應用方向。

在一般情況,就醫於線下發生,面對面診治可讓醫生更好掌握病人情況。不過有許多時候,病人居住地與醫院診所偏遠、該地醫療水平不足、病人不能外出等等,造就了遠程醫療的出場。

近日因疫情嚴重,不少市民都試過遠程醫療,如電話或網絡診症。遠程醫療雖可解決部分痛點,但診症過程中,醫患間或充滿隔閡,醫生亦無法以儀器直接採到病患的生理數據,也導致對患者身體狀況的掌握度不足。

在元宇宙世界,配合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AR/VR),診治不再只透過視像鏡頭,亦較以前的網絡會面更真實,而醫療診治可分為兩大類 —— 心理(包括精神健康)和生理。

在生理診治上,病人可穿戴醫療裝置,以物聯網(IoT)技術讓醫生掌握實時的生理數據。微軟於 2021 年宣布推出混合現實平台 Microsoft Mesh,筆者認為這是元宇宙概念實體化的佼佼者。

據了解,平台允許用戶以不同類型的設備,透過虛擬形象甚至全息投影進行異地協作、共享資訊。再加上 Hololens 技術,允許醫生線上指導在病患家中的看護,同步替病人檢查診症;亦可讓世界各地的外科醫生共同進行虛擬手術,術前商討交流專業知識,期間則透過器材連接,達到猶如親臨現場的共同執刀。以上平台已逐步投入市場,可謂在遠程醫療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

在心理診治上,大部分心理問題其實源於無效思維、想得太多,被困於自己假設的情境中而衍生壓力。

一般治療方式類似「案件重組」,讓病患於想像中代入情境角色,由醫生引導病患作出心理緩解。在元宇宙中,醫生可以透過虛擬場景,讓病人直接置身其中,元宇宙的沉浸感和私密性讓患者更容易專注,這能減低患者因未能想像或回憶往事等因素而影響療效,同時可大幅縮短治療所需的時間。虛擬場景更可創建在現實生活中不道德、非法或危險等環境輔助治療。

另一方面,在元宇宙中進行心理診治可以打破醫患關係間的文化障礙和污名標籤等問題。患者和醫生都可以使用頭像代表自己,當醫生使用動物頭像而非刻板專業硬照,人們對醫生的既定印象將會發生變化。這或可讓患者降低對就醫的抗拒感,較容易和醫生建立起互相關係。

就以上各點而言,當醫療進入元宇宙,這是一個讓患者獲得可靠、透明和可負擔的治療機會。除卻平權之外,國際醫療界也可透過元宇宙完成更有效的醫療會議、賦權、教育等工作。這種應用方式可節省不少醫療人力及時間資源,減輕醫療系統負擔。加上元宇宙以區塊鏈為基,病人的隱私與病歷的準確度完整度等都可得以保障。假以時日,相信元宇宙中的醫療環境將變成社會裡的不可或缺的組成。

區塊鏈科研 市場部

李穎懿

(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元宇宙價值的體現 —— 醫療》)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提早暑假」才是發展 EdTech 重要時刻 — 極致視覺品質、個人化微知識、學習社群、元宇宙返學

逃學威龍
電影《逃學威龍》當中,周星馳靠電話學功夫,臨陣學識「猴子偷桃」等招式反敗為勝,早年 Snapask 成名作正是「線上問功課」

全港學生忽然「提早暑假、投奔初夏」,效果十分震懾,當然不是指防疫方面,而是對於教育和學習本身。根據我的經驗,細路停課在家,壓力爆錶的,其實往往是大人,至於仍要面臨公開試的一群,情況也很不樂觀。

香港教育制度及應試文化,多年來被垢病「一試定生死」。停課幾個月,對應試學生的影響必然巨大。外國更有經濟學者基於美國數據發表論文,預測學童若因疫情停課半年,其長大後收入,將要下跌 2.3% 至 8.4% 不等。

該文章稱,學生即使能上網課,成績較持續面授課程的學生更退步!何解當很多其他行業,包括零售、金融、娛樂、媒體甚至各行各業的辦公,都已啟動網絡模式、以科技革新轉型,「網課」的學習卻未能追上?長遠而言,維持學習品質的責任,又應該落在學校、老師、家長定還學生的身上?

今次找來的兩位受訪者,一位是 EdTech Startup 創辦人,一位是 Web3 網上課程先行者,我覺得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答案。

網課絕不是終極答案

Snapask 業務橫跨 9 個亞洲地區,CEO Timothy 現正身處台灣工作,同時親身擔任數學科的補習導師

認識 Timothy,印象中大約在 2014 到 15 年,在他創辦 Snapask 不久後的一個傍晚,我們相約在中環某 Startbucks 飲咖啡,在當年而言,實屬創科圈子的常見社交場景,雖然時至今日,早變成 Zoom 或者 Google Meet 相見。

那時的 Snapask,顧名思義就是打電話問功課的「升級版」 — 上網開 App 問功課。這是出賣年齡系列,但凡生於 80 年代的人,年紀介乎小四至到中三的時候,總聽過打電話問功課輔導熱線,甚至睇過其電視直播教育節目。

要知道,就連電影《逃學威龍》的周星馳,被人用「霹靂追魂鎖」制伏,都要靠打電話問專家,臨陣學識「猴子偷桃」,再使出奪命鉸剪腳來反敗為勝。Timothy 難道受了星爺的刺激,抑或童年時打電話問過功課?還是覺得學校教育本身力有不逮?

「睇返補習市場,佢唔係新事物,當社會個個都要補習,就代表有啲嘢,學校真係做唔到。」Timothy 舉例,比如有學生身體不適,需要請假缺席(例如而家係全香港集體唔舒服),錯過咗某啲課堂,唔通叫老師特意為佢再講一次?

當考試成績影響前程,基於自由市場機制,自然會𧗠生相應的產品和科技,照顧學生和家長的需要。同一個邏輯,適用於解釋龐大的補習市場、補習天王現象,以至像 Snapask 這類全新的 EdTech 初創。他這樣形容:「學校同科技,亦可以係互相補助的關係,唔需要過份妖魔化。」

另一件事,Timothy 也異常肯定:「疫情趨生的網課,簡單地將老師由課室搬到鏡頭前講書,唔係最終答案。」這點我同意,畢竟作為父母,曾多次「目睹」細路打開電腦,但關掉鏡頭靜音,熒幕上老師在講解,熒幕下學生在床上,將「白日夢」從班房帶返睡床。

極致的「教育視覺」品質

Snapask 近年推出不少常規和精讀課程,包括聘請名人演繹應試攻略

其實 Snapask 早已向外擴張。雖然自本地開始,業務已經遍及 9 個亞洲地區,包括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日本、韓國同埋越南,平台上高有超過 35 萬位導師,學生會員人數更係高達 450 萬人之多。

Timothy 作為創辦人,要給股東合理回報,帶領公司多元發展,但亦可以話,他在回應緊時代的變遷,以市場手段,將決策和選擇權,重新交到學生及家長的手裡。

「教育科技嘅市場,發展至今,已經唔一定係學科,亦可以係非學科,唔一定係大小班,亦可以係 1 v 1, 既可以 AI 軟件解答,亦可以真人互動,其實好多元。」

Snapask 的成功,象徵教育行業的「範式轉移」,而他們也從最簡單的「上網問功課」,逐步發展至推出自家課程產品。就連 Timothy 自己,也「落場」擔任數學科的補習導師,拍片教授應試技巧。

「對我影響最深,反而係 MasterClass 嘅 Aaron Rasmussen,佢繼 MasterClass 之後,又創辦咗 Outlier 呢間公司,唔再係 Gordon Ramsay 教煮飯,而係大學教授落場,傳授等同大學課程嘅知識,宗旨是讓高質大學教育更加普及、大幅減少學生借貸的負債。」

有了 Outlier 的「啟示」,Timothy 明白多年以來,我們都忽略了教育「視覺品質」,原來可以像 Netflix 大製作級數咁認真,為求令學生真切了解吸收,每一字每一句都應該精雕細琢,甚至連拍片「光亮度」,亦應考慮到晚上學習,而不要選用過度「光猛」的背景,以免影響學生睡眠質素。

這套經營心法說穿了,也就像 Steve Jobs 追求極致的 User Experience 一般,在別的行業也似曾相識,例如虛擬銀行服務,甚至是區塊鏈 De-Fi,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就讓傳統銀行「網上理財」難望項背了。

組裝個人化「微知識」

透過視像會議舉辦每兩周一次的 Webinar,三個月合共六個單元,從經濟學角度探討 Web3 的現象,嘗試解決的問題,技術和制度上的限制

另一個朋友 Simon,最近搞起 Web3 經濟學課程,並透過網上開班,傳授相關入門知識,站在經濟學的角度解構 Web3,內容含區塊鏈產權、智能合約與 DAO 等較深入課題。

當傳統大學都未必有相應課程,他已經起動並完成第一個「學期」,六堂課前後三個月,僅收學生們 60 個英鎊大洋,教學片可以重播、課堂有討論環節,而且今次全數收益,還捐去幫烏克蘭難民的 NGO。

我挑戰他,何以教 Web3,但收的卻是法幣?

「理由很簡單,我 target 未認識 Web3 嘅人,要照顧佢地需要,梗係收法幣啦,我仲想出紙本書添!」

Simon 以「carbon-based」形容出紙本書,站在尚未幣圈嘅的人,或者 carbon-based 才是最佳的用戶體驗,換言之十分合理。

「最初一開始想寫書,但作為實驗,我發現先搞班,收集回饋、積累經驗,然後再寫書,其實係更好嘅步驟。」

當全球以至香港,都有 Degree Easing 的問題,亦即所謂大學文憑量化寬鬆的情況,僱主慢慢發現,求職者的學位貨不對辦,Simon 認為學生可以因應自己能力興趣,以疊加微知識,建立自己的「個人化學習履歷」,長遠會變得更有競爭力。

「好似 Web3 呢種 micro skill、micro knowledge,只要加以組合,慢慢會變成你自己嘅 portfolio,掌握實用新知,比開口埋口淨係港大畢業、哈佛畢業,更具有競爭力。當個世界咩都個人化,無理由學習唔係㗎嘛。」

志在集結「共同學習社群

巧合的是,Simon 招生嘅地方,剛好又是社交媒體 Fb,跟最初的 Snapask 一樣。

「與其話做付費內容,其實我真正想做嘅,係建立 on-going 嘅學習社群,聚埋對自學有熱誠嘅人,大家每幾個月學習新事物。」

換言之,Web3 只是個開始,未來 Simon 還會因應學生喜好,繼續開辦不同範疇的課程。我問過真金白銀上堂的學生,最值回票價之處,是每課的問答討論環節,有疑問又可以再睇重播。

「打個比喻,好似教徒逢星期六日返教會,我希望有個 habit-forming,keep up 到呢個周期,並且以社群嘅方式共同學習。」

「我覺得平均每個月 20 鎊,我覺得定價錯咗,但我好多謝參加嘅人,感謝佢地付出嘅時間同埋課金。」

Simon 認為,網上學習核心在於社群而並非內容,甚至以「自欺欺人」形容知識產權。「一來你根本難以防止人家再分出去,而且我自己的知識,也都是來自其他人呀。」

「真的想每半年、幾個月,都會學一樣全新嘅嘢,才改了 unsubject 這個名。目的係學以致用,知識學咗,你唔知幾時有用,最經典例子就係 Steve Jobs,意外學咗 Calligraphy,於是後來 Mac 至有很多豐富的字型。」

未來「Force to Learn」變「Play to Learn」

Planet of the Plants 由 Snapask 團隊開發,旨在預示教育未來發展的遊戲,玩家可透過不同類型的任務來獲取獎賞及種養植物,從而了解文明的進程。

談到未來,不管是 Simon 抑或 Timothy,均相信元宇宙用於學習的獨特價值。

Snapask 更推出名為「Planet of the Plants」的元宇宙項目。「嗰概念係,未來可以直接入元宇宙學習,有興趣嘅人,可以重新走返人類歷史上高,每個重要嘅一步;舉個例子,要學量子力學,與其聽人講,點解唔自己親身走入去黑洞去感受?」

這代的成長,本身已浸泡於網絡遊戲,可以話長大於元宇宙,而現今元宇宙遊戲最普遍的「商業模式」叫做 Play to Earn。把學習的場景,放進元宇宙世界,就可以進一步成為 Play-to-Learn-to-Earn。

以科技改革教育,不管是以 Web2 還是 Web3 手法,它都讓人值得期待,因為都有進步的可能性。當今天絕大部分細路,一聽見返學,本能反應係「都唔想嘅,強迫我嘅,屋企叫返囉」的被動關係,潛意識裡頭,其實人人都是逃學威龍。

假如未來有機會反過來,變成主動地去擁抱學習;假如「全港學生熱烈慶祝學習」,十隻字有十隻字都係真嘅,無論是教學片的視覺品質、內容演繹的生動精煉、去中心化及個人化的微知識,抑或是透過科技平台接入學習社群?基本上全部都值得去支持、探索及嘗試。

訪問片段

採訪、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

滙豐成首家元宇宙銀行?

HSBC

港產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旗下 The Sandbox,近年致力透過開拓去中心化遊戲虛擬世界構建元宇宙。今天滙豐便宣佈加入 The Sandbox 構建的元宇宙,並將購入一幅大小為 3×3 格的虛疑土地,旨在與一衆體育、電子競技和遊戲愛好者相互接觸和交流。

滙豐亞太區市場營銷主管 Suresh Balaji 表示:「元宇宙將透過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及延展實境等沉浸式科技,讓我們置身 Web3(第三代互聯網),體驗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世界。滙豐相信這新興平台具有創造嶄新體驗的龐大潛能,能為我們現有及潛在客戶,以至我們所服務的社區,開拓充滿環球機遇的新世界。」

Balaji 期望透過今次合作,與體育合作夥伴、品牌大使以及 Animoca Brands 共同創造富教育意義、通達共融的體驗。

The Sandbox 營運總監兼聯合創辦人 Sebastien Borget 則形容,獲滙豐銀行加盟 The Sandbox 開放式元宇宙,相信將是一眾機構更廣泛地投入第三代互聯網及元宇宙的開始。他相信在這新形成的生態圈,可透過娛樂體驗、互動遊戲和用戶生成內容與用戶建立聯繫,推動品牌互動體驗。

至於滙豐和體育品牌有甚麼關係?原來滙豐向來致力推動體育盛事,包括支持高爾夫球、欖球、網球、羽毛球、單車和足球等體育活動的發展,如今連虛擬世界的運動項目也同樣支持。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市場退燒才是 NFT 發展的重要時刻

NFT_ATM_080322

明星效應下,不只是歐美,本地聽過 NFT 甚至擁有 NFT 的人,數量都大幅上升。然而,Bloomberg Report 最近指出 NFT 的平均交易價格和交易量,出現了跌勢。根據統計,OpenSea 今年 1 月的交易量達 49 億美元,但 2 月下跌近 3 成。當 NFT 越來越普及,不難預料大眾的新鮮感慢慢退卻,市場即將迎來回落或低迷的情況。

針對香港市場而言,NFT 仍是非常火熱。現時風靡的 NFT 大都是頭像、藝術品或遊戲道具,以頭像的價格為最。許多沒購入 NFT 的朋友都問我:到底它魅力何在?不就是一張圖嗎?

對港人而言,鑄造 NFT 或購入原因,也許極為簡單——利益和羊群心理。由無聊猿以無法想像,難以明白的價格交易開始,使用 NFT 作為社交媒體頭像已慢慢變成了一種潮流。

在人有我有的心態下,促使大家積極了解市場動向,購入自己喜愛的頭像,許多名人也順勢推出自家 NFT,趕在市場冷卻前分一杯羹,或趁機展開新商業摸式,比如 MEOWDEL、ZombieClub 等。

不過對我們這些業內人而言,現時的市場退燒才是 NFT 發展的重要時刻。

NFT 的用途極廣,我們先前有探討過,它本質上是一種證書,是電子檔案的擁有權證明。但它在市場上的應用仍算不得上多元普及。商界相中了 NFT 的不可替代性,主要用於身份權限證明及貨品買賣等。

市面上已有不少將 NFT 商品化的先例,如台灣音樂組合動力火車的演唱會門票、紅酒期貨、可到實店屬回的鑽石 NFT 等等多不勝數。另一方面,GameFi 和 NFT 的連接對玩家來說已不陌生,如 Axie Infinity、HolyShxxt!! 等。但除卻買賣及遊戲上的應用,NFT 也可用於其他方面。

例如韓國總統候選人發行自己圖像和影音的 NFT,試圖在競選的最後階段影響年輕選民,或許更可募集到選舉經費,此為 NFT 添上了一點政治色彩。又例如「喱 DAO」系列的 NFT 未來將成為投票權,會以 DAO 的形式使用。NFT 亦可活用到不同市場推廣活動上,作為線上線下連接的媒介。到底及後會出現多少種 NFT 使用方式,就看大家的創意了。

最近全球首台 NFT 實體自助買賣機面世於紐約,相信各地會緊隨其後,加密高也在研發相關機器。當汽水機不再只賣實體汽水,元宇宙也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環。NFT 的實質用途現在才正式逐步體現於市場中,就讓我們參與其中,見證今後百花齊放的 NFT 如何改變生活。

高瀚

加密高總經理

(本文標題由編輯所擬,原文標題「NFT 市場退燒 並非消失而是日常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

港再有 NFT 遊戲吸金 Apeiron 估值逾 6 億

NFT

繼港產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憑藉 NFT 遊戲瘋狂吸金獲大額投資,近日 Foonie Magus 發行的 NFT 遊戲項目 Apeiron 亦已籌得 800 萬美元(約 6,300 萬港元),現階段估值超過 8,000 萬美元(約 6 億 3 千萬港元),有望成為 2022 年全球最大的 GameFi 項目之一,並成為繼 Animoca Brands 之後首個估值過億的香港原創鏈上遊戲 IP。

聯合創辦人 Frank 表示:「創立 Apeiron,源於對香港行業生態的思考。除卻金融和地產,香港的遊戲等創意產業極少擁有自己的品牌或『IP』。全球消費者大力推崇荷李活文化之餘,以日韓為代表, 源於亞洲的 IP 亦成功衝出國際,不禁令人反思:大中華區域其實有眾多數碼創意產業的資源、條件及人才,而為何至今仍然缺乏廣受國際認知的具代表性 IP?」

強調區塊鏈與遊戲性並重

 有別於市面上眾多區塊鏈遊戲「重區塊鏈技術」、「輕遊戲趣味性」的特徵,Apeiron 作為 「原生鏈遊」項目,主打 Play-and-Earn 概念,由創立初期已確立其「遊戲」核心,積極與全球各大遊戲公會合作,確保項目並非以 NFT 概念為噱頭,而專注建設具備遊戲核心特質的 Apeiron 世界,包括故事傳承、遊戲模型公仔及動漫。

Apeiron 已與全球知名區塊鏈遊戲公會 YGG SEA 及 GuildFi 達成投資及合作協議,並成為兩個公會迄今為止最大的遊戲投資項目。 

傳統 Play-to-Earn 模式幾乎無可避免地使玩家陷入「為利潤而遊戲」的心態,失去遊戲帶給人愉悅的初衷。Apeiron 認為鏈遊精髓在於為玩家帶來極富娛樂性的體驗,而非機械式的「工作以賺取薪金」。與傳統雙代幣模式不同,Apeiron NFT 採用以「行星」、「恆星」和「遺跡」結合的形式,發行具備「治理」、「邊玩邊賺」及「聯 盟」功能的三種代幣,共同創建具有活力並真實反映現實世界的的經濟生態圈,將所有權合法交予玩家。 

長遠而言,相信 Apeiron 與包括 Animoca Brands 在內的一眾創新項目將為香港帶來巨大改變, 改寫新興科技及數碼創意的生態。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產品改革讓用戶抱怨被當 condom,設計者如何是好?

andylau

科技研發總牽涉到產品升級,升級的同時向下兼容當然最好,但幾個週期以後,難免需要淘汰太舊的版本,有時甚至需要所有用戶全部升級才能繼續使用。

讚賞公民 web3 就是這樣,一下子不再支援信用卡等傳統貨幣支付方式,需要用戶進入 web3 世界以密碼貨幣質押;跟得上的用戶欣然配合,主流用戶正在了解,有用戶乾脆臭罵 LikeCoin 把創作者當作 condom,拂袖而去。作為產品設計者,面對這種情況,該怎樣拿捏?

* 註:「把 xx 當 condom」為港式用語,指用完即棄(雖然讚賞公民推出已超過三年)

「客戶永遠是對的」

有句格言說,「客戶永遠是對的」。我不反對,只是,這世界的格言很多,當中不少互相矛盾,視乎情況拿不同的來用而已;比如當社會一片混亂,你要人服從的時候可以說,「行軍最重要講求紀律」,但你不想守紀律時又可以說,「戰爭狀態,程序放兩邊」。

回來說產品,Steve Jobs 也曾說過一句經典:「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1 看,又矛盾了。就算 Steve Jobs 是錯的,稍微懂邏輯的都知道,「客戶永遠是對的」不可能是產品設計的金科玉律,除非你的客戶只有一個人,否則 Alice 說要改革產品,Bob 說要新舊兼顧,Carol 說要維持現狀,產品設計者要怎樣聆聽用戶意見?

可以肯定的是,滿足所有用戶並非出路。

以上結論,在科技產品的語境尤其明顯,因為科技日新月異,普羅用戶沒法預見科技帶來的可能性,對新功能缺乏想像力實屬正常。剛才提到 Steve Jobs 語錄,同一段說話中他也想像福特汽車創辦人 Henry Ford 說「If I’d asked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ed, they would have told me, ‘A faster horse!’」1 。同樣的邏輯,放在 70 年代家用電話普及的日子,如果你問用戶希望甚麼新功能,沒可能有人告訴你希望把電話放在口袋,更別說連概念都沒出現的上網。

當產品涉及區塊鏈和密碼貨幣,而又想要堅持 trustless、自我管理的大原則,想要滿足一輩子都在用傳統貨幣解決衣食住行的用戶,或者從他們的意見中得到啟發,恐怕也注定自討沒趣。

The Innovator’s Dilemma

已故學者 Clayton Christensen 的經典著作《The Innovator’s Dilemma》,研究多個科技產業,發現全部產業都是後來者以「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打敗原來的市場領導者。Christensen 分析市場領導者的死因,十分有趣卻也非常諷刺:聆聽用戶。正是因為「顧客永遠是對的」心態和開發產品流程,一次又一次讓這些巨企錯過新一代科技,走向滅亡。

所以,產品設計者應該把用戶當成傻子麼?當然不是。用戶是上帝,但上帝也會賦與你自由意志,我們有責任去作出判斷,而不能單純依賴上帝提供答案。

再說,其實「客戶永遠是對的」也無不可,但產品設計者需要先精準地定位目標用戶群,不能妄想加入各種不同的功能以同時滿足各種不同的用戶;當一個產品因應一百種用戶需求提供一百種功能,它不是滿足了各種用戶,而是已經失去定位,滿足不了任何用戶。產品有定位,邏輯上就必然會讓一些人失望,除了努力行銷講解好處,剩下的只能接受。

做產品也跟做人一樣:先去接受,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人。

「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㗎」

一直談的都是怎樣理解客戶需要,但是區塊鏈的另一個特質 permissionless,卻更基進地讓「客戶」的概念都變得過時。

在傳統物理世界,甚至是 web2 的科技前沿如 Apple、Google,都是客戶與供應商、用戶與官方的關係。按照這種關係才有客戶是否永遠都對的思考,基進區塊鏈產品卻把客戶和開發商、消費者與提供者、付出與獲得等簡單二分徹底模糊掉。

無大台,就是所有人都是持份者,既受也施;至於用戶在投訴時經常掛在口邊的「官方」,在真正無大台的生態中根本不存在,可惜當用戶在中心化的世界生活太久,尤其是顧客至上,「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㗎」的香港,回應用戶說其實我們不是「官方」,反之大家都是持份者,只是我願意負責去開發與營運這一塊而已,只會被當作是推卸責任,不被「客戶」罵得狗血淋頭才怪。

所謂 permissionless,無需許可,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範疇。

  1. permissionless in: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參與,這跟傳統差不多,多數 web2 服務都沒有進入門檻;
  2. permissionless out:任何人都有權選擇離開,用腳投票;
  3. 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任何人都可以在基建之上提供服務,web2 算是做到一半,通常提供一些 API 供其他服務讀取,但往往有著各種使用條件,也可以隨時間、地點或個別使用者隨時關閉,無需解釋;
  4. permissionless fork:對現有生態不滿而選擇離開是被動的,permissionless 的終極體現是主動「fork the government」(注意是「fork」),把整個區塊鏈從程式碼到資料都複製一份,從複製那一刻起,按自己的方式經營另一個平行世界。

一般遇上產品不合心意的情況,當然希望透過反映意見,提交 bugs 和反饋,以「客戶」的身分繼續使用,也幫助提升服務品質。但當產品跟需求相差太遠,任何人都有權自架服務,滿足自己以及其他有同樣需要的持份者;最極端的情況,當對整個體制失望而無法改變,更可以「fork the government」。因為 permissionless 的特質,基進區塊鏈服務的持份者,沒有「硬食」這回事。

感謝讀到這裡,可是,投訴的持份者,不,是「客戶」,是不可能聽你說那麼多理論的,你的角色就說明了,「客戶服務」呀。遇上窮追猛打,非要你把服務設計得符合他心意的責難,我總是不知從何說起,落得失語的份兒。

高重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