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無常損失經典教材:我的 OSMO 如何跟 LUNA 陪葬

Screenshot 2022-05-27 at 14.38.27

〈在 Terra 事件虧掉過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1] 一文中,我打趣說自己賺到了「5mil LUNA,高位時相當於 5 億美元」。沒想到對 DeFi 完全陌生的朋友沒看懂全文,卻只因著這兩句戲言譁然,用螢光筆圈起來在群組傳閱,讓我啼笑皆非。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不過說起來,對於沒接觸過 DeFi 的麻瓜,也確實難以搞懂。Terra 事件讓我一下子失去過半資產的,是兩重因素加起來的結果,一是 Terra 的幾近歸零,二是讓同等價值的 OSMO 也「動態清零」的「無常損失」。

死得如此轟烈,最適合用來做無常損失的教材。

去中心交易所與自動造市商

無常損失翻譯自英文 impermanent loss,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詞不達意,讓人摸不著頭腦。要理解它,就要理解去中心交易所(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自動造市商(AMM,automated market make)的基本原理。

兩種資產要能自由兌換,傳統金融體系需要「莊家」,比如街頭的找換店,讓人以 1 港元換取 0.89 人民幣,或反方向以 0.91 人民幣換取 1 港元,中間的差價就是找換店的利潤。至於 DEX 則沒有莊家,本錢是集腋成裘的流動性池(LP,liquidity pool)。

Apple 幣 A 跟 Banana 幣 B 需要在 DEX 自由兌換,需要先設立「A/B LP」。假設 A 跟 B 的現價相同,而 A/B LP 裡面有 10 A 和 10 B,那麼,當 Alice 想要以 A 兌換 B ,就可以把 A 放到 A/B LP,同時從 A/B LP 拿出 B;反之亦然。

一般人會以為,既然 A、B 的現價相同,放入 1 A,就能拿出 1 B,實際不然。基本經濟學告訴我們,需求上升會帶動價格上升;供應上升會帶動價格下跌。當 Alice 拿出 1 A 去換 1 B 的那一刻,A 的供應增加而 B 的需求增加,因此 A 的價格會跌,B 的價格會漲,以程式碼和 LP 自動實現以上供求與價格的關係,就是 AMM。

恆積函數:A x B = K

當然,我們在街頭的找換店拿港元兌換人民幣,不會影響到兩者的價格,但那只是交易量太小而被忽略掉而已,情況就好像你用力踏地,理論上會推地球一把,實際上你不是 Superman,地球應該還好。港美元之間的聯繫匯率也是同樣道理,我傾家蕩產去賣出港元都動不了匯率分毫,但當市場真正大手賣出港元,的確會像 Superman 推動地球一般,牽動港美元之間的匯率,假如港府拿不出相應的錢接貨,匯價就會脫鈎。

第一代 DEX 使用一條極度簡單的公式去反映這種關係,A x B = K,亦稱為恆積函數;即當 A 或 B 其中一方改變時,另一方需要同時改變,以讓兩者相乘的積 K 保持不變。

承以上例子,10 x 10 = 100,Alice 加入 1 A,A = 11,要維持 K = 100,B 就得變成 100 / 11 = 9.09。換言之,Alice 付出 1 A,得到 10 – 9.09 = 0.91 B,而這時候,A/B LP 的組成變成 11 A 和 9.09 B,以市場價格算,維持各佔 50%。

再舉一例,假如 Alice 付出的不只 1 A 而是 6 A,得到的將是 10 – 100 / 16 = 3.75 B,而 A/B LP 的組成則變成 16 A 和 6.25 B。

What explains the rise of AMMs?

更多例子可參考這個 Google 試算表 [2],甚至複製一份,改動數字來觀察變化。

無常損失計算機

如上所述,流動性池是集腋成裘的,而大眾願意投入資產,主要是基於經濟誘因。讓我們簡單假設,A/B LP 建池時其中 5 A 和 5 B 來自 Carol,佔 LP 的 50%。

在以上例子的交易完成後,Carol 的資產變成了 16 A 和 6.25 B 的 50%,即 8 A 和 3.125 B。問題來了,經過市場變化後,Carol 多了較不值錢的 A,少了相對值錢的 B,兩者相加,Carol 的總資產價格會較投入 LP 時下跌。這,就是無常損失。

為免變成無聊的數學課——我知道你在說,上兩段已經很無聊了——就此打住,不再挖下去。讓看到算式就怕的我們,一起使用「無常損失計算機」[3] 去觀察在兩種資產各種價格變化的組合下,所產生的無常損失:

  1. A 和 B 的市場價以同等幅度上升,無常損失為 0。
  2. A 和 B 的市場價以同等幅度下跌,無常損失亦是 0。
  3. A 價格下跌 10%,B 不變,無常損失為 0.11%。
  4. A 價格下跌 50%,B 不變,無常損失為 5.72%。
  5. A 價格下跌 90%,B 不變,無常損失為 42.5%。
  6. 最後,來一個極端例子:A 價格下跌 99%,B 不變,無常損失為 80.2%。

LUNA:比極端還極端 10,000 倍

上完無聊的數學課,是時候放到 LUNA/OSMO LP 的例子實際應用了。

假設——強調以下是為求計算方便的假設數字,不要再胡亂推算我的資產了,我不特別富有,總之剛好「財務自由」就是——我投入 LUNA/OSMO LP 時,LUNA 100 鎂,OSMO 10 鎂,於是 1,000 LUNA 需要對應 10,000 OSMO,讓兩邊等值 10 萬美元,以符合 LP 的需求。

提供流動性給 LUNA/OSMO LP,每天可收取 OSMO 回報,而上月的年回報(APY,annual percentage yield),換算下來約 100%,這就是流動性挖礦,戲稱「務農」。回報是以 OSMO 派發,不看好的,也可每天自行轉成其他幣種。

參考上面我以為足夠極端的例子 6,假如 LUNA 下跌 99%,OSMO 帶來的 100% 回報依然可以蓋過 80.2% 的無常損失,這是我這個投資決定背後的安全網;從結果看我雖然敗得一塌糊塗,但過程倒也不是亂來的。

現在回看當然知道,我那設在 LUNA 下跌 99% 的安全網,就像拿個氣墊去救 99 樓跳下來的人一樣,杯水車薪。LUNA 的現價約 0.0001 鎂,相對 100 鎂的高位,跌幅為 99.9999%。換言之,LUNA 的跌幅,比起我那極端的假設,還要再極端 10,000 倍。別以為那一堆 0 字和 9 字是隨便打而已,那都是認真算過的,我已再三覆核,雖然還是不敢確定沒多了或者少了,畢竟極端得我眼都花了。大家有興趣大可覆核一下。

Uniswap: A Good Deal for Liquidity Providers? [4]
在這情況下,OSMO 的價格變化忽略不考慮,我在 LUNA/OSMO LP 裡的資產,從原來的 1,000 LUNA 和 10,000 OSMO,變成了 1,000,000 LUNA 和 10 OSMO,市場價從原來的 20 萬美元,下跌 99.9%,剩 2 百美元。5mil x 100 = 5 億美元,這就是賺到了「5mil LUNA,高位時相當於 5 億美元」的真正意思。

如果以上還是不夠簡單,這樣理解好了。我把 5 A 和 5 B 投放到 LP,讓人可在 Apple 和 Banana 之間自由兌換,也從中賺取手續費等回報;沒想到全世界 70 億人都以 A 兌換 B,結果我的 5B 幾乎全被換光光,卻得到極大量的 A,但這時的 A 已經一文不值了。

我以為「無常損失」詞不達意,卻原來只是我一直沒有搞懂它的奧義——世事無常,你可能招致全額損失

無常損失是個新概念,並不存在於傳統金融,而是 DeFi 典範才出現;說穿了,所有人都在邊做邊學。我們固然不應忽視它,卻也不必對它過於恐懼;最理想的是像解剖般,把它看過一清二楚,作出理性判斷。

延伸閱讀

  1. 在 Terra 事件虧掉過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
  2. 〈區塊鏈社會學.財務自由篇.三.交易〉試算表
  3. WhiteboardCrypto – Impermanent loss calculator
  4. Uniswap: A Good Deal for Liquidity Providers?
  5. 士多啤梨蘋果橙 以物易物現代版
  6. liquidity 到底是甚麼?用人話談「流動性」的常識

高重建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在 Terra 事件虧掉一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

when-i-was-small

最近 UST depeg 和 Terra 歸零事件中,從美元的角度,我在短時間內虧掉一半資產。

我努力坦誠面對自己,深刻反省之餘,也對事件定性,希望藉此提醒未來的自己以及其他人,避免重蹈覆轍。


Cosmos 族是活火山的原住民

很多評論假設在 UST 損手的人是因為 Anchor 的 19% 年利率,卻沒想過對於一眾處身於 Cosmos 生態的項目和用戶,UST 是唯一的原生「穩定幣」。這就好像,某地的火山爆發了,評論指很多人不理會風險去看火山景色,結果出事,卻忽略了有些人本來就是當地的原住民。他們錯就錯在,沒有離開自己的家。

Anchor 的年利率並非我使用 UST 的考量,不是否認貪心,而是我更加貪心,19% 根本不足以吸引我,我寧願長 hodl BTC。我真正貪的不是利息,而是一個生態內的原生穩定幣,讓我平日可以完全不使用中心化交易所去處理各種開銷。

沒太多人關注到,USDC 的發行商 Centre 曾於去年 6 月宣布 [1],會於 Cosmos 的其中一條鏈 Kava 發行 USDC,但卻一直只聞樓梯響,結果一年以來,Cosmos 生態只有 UST,也的確讓我和一眾 Cosmos 居民隨心所欲地在 Osmosis 等 DEX 管理資產了一陣子。

Cosmos 生態也並不打算長期完全依賴 UST,比如 Osmosis 早前已著手整合 Ethereum bridge,並在多場社群討論後,於上月投票選定使用 Axelar 作為預設橋 [2],引進 USDC、ETH 等資產,沒想到橋剛搭好,還來不及讓穩定幣多元化,就馬上發生地震。

儘管如此,我接受,以上都不足以成為危機意識不足,風險管理不善的藉口。我明明知道 UST 的系統性風險,卻貪圖避開中心化交易所之便而使用,這是我在事件中所犯的第一個錯誤。由於我以比特幣本位,且個人物質生活簡單,主要是透過 Crypto.com 卡花費,需要時就換出一點 BTC,沒持有太多穩定幣,因此在 UST 方面的損失,並不算慘烈。

話雖如此,我支持的專案開銷卻不少,且項目都是以美元花費,Terra 事件後從美元本位看我的資產值一下子大跌一半,雖然不至於影響我的簡單生活,卻讓我預算盡失,被逼馬上賣出 BTC 去確保能繼續支持專案,這是我犯的第二個錯誤:沒有嚴守紀律,長期維持足夠的美元去應付未來至少一年開支,包括生活以及其他開銷。更離譜的是,美元便宜時我不去買來應付一年開支,反而美元急升才被迫買入,而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犯這個錯了。

不自覺進入衍生產品市場而不自知

至於 LUNA,我於 2020.08.15 首次買入 2,000 枚,當時幣價 0.5 鎂;其後再於同年 9-10 月以均價 0.32 鎂買入 3,000 枚。

2021.05.24,LUNA 漲到 4.37 鎂,我再買入 5,000 枚。同年 9 月,我退出很喜歡的項目 Aragon,賣掉 ANT 以換取 574 LUNA,均價 35.7 鎂,成為我在 ETH 以外,第二個分別在三個數量級買過的幣。那是我最後一次以「真金白銀」高價買入 LUNA。是的,0.5 鎂也是高價,比現價高 3719 倍(苦中作樂:)

我有個原則,只持有我使用其相關產品的幣,而且只要持有,就會關注項目的發展,因為要付出時間,持有成本(cost of ownership)十分高昂。放下很喜歡的 ANT,因為已經沒有在用;持有更多 LUNA,除了幣價看好,更是因為我日常用得越來越多。沒想到這個原則,埋下了日後在 LUNA 虧大錢的伏線。不過,我並不把這個原則視為錯誤,反而認為該把它捉得更緊,更加嚴選資產,同時更深刻理解持倉。

真正的錯,也是我在事件中的第三個錯,是把 LUNA 全數放在 LUNA/OSMO 的 LP(流動性池)。我那打不響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我本身很喜歡 Osmosis,產品非常流暢,社群極度活躍,更難得的是,治理無比認真。我依然持有空投的 UNI,也偶爾使用 Uniswap,兩者功能各有優點,但 Uniswap 於社群治理的活躍程度,跟 Osmosis 完全沒法比。基於這個前提,相對於漲了 200 倍但有點看不透的 LUNA,我更願意累積 OSMO,因此利用 LUNA/OSMO LP 賺取 OSMO 收益。

結果是災難性的。我投入池中的 OSMO,因為極端 impermanent loss,損失掉 99.9%,賺到的是對 impermanent loss 威力更深刻的理解,以及 5mil LUNA,高位時相當於 5 億美元(繼續以自我踐踏作樂:)

我一直嚴守不貸款,不槓桿的原則(對於香港人,按揭不算槓桿:),也因此不至於在地震中傾家蕩產。然而,我懷疑自己是否已經失守另一個原則,不碰衍生產品。在傳統金融領域,衍生產品比較容易理解,或者反過來說,但凡沒法理解的,大概就是衍生產品,雖不科學亦不遠矣。可是經此一役,我忽然醒覺, LUNA/OSMO LP 會不會也是衍生產品?要不然,我為甚麼不只賠光 LUNA,還要同等價值的 OSMO 陪葬?在 DeFi 的世界,應該怎樣定義衍生產品?對此,我還在迷茫當中。

傳播力越大,責任越大

然而,相比起個人虧損,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給過甚麼不恰當的建議,連累其他人賠錢。我不是,也從來不想成為 KOL,但畢竟身為作者,也兼職教學,有責任對人帶來正面的影響,斷不能誤導別人。為此我反覆思量,有沒有甚麼做錯的地方。

寫作方面,我相信,沒有。雖然我每週發文,又是 Cosmos 居民兼鐵粉,但我從來沒寫過 Terra。不用翻查我都能清楚記得自己沒寫過,原因很簡單,我從來都不會追逐潮流和話題,去寫不夠熟悉的事,更不可能推介認識不深的幣。

至於教學,財務自由課的單元二 DeFi,第一個話題就是穩定幣,當中我提到穩定幣的三個類型,一個比一個難理解,也提到自己很喜歡 DAI(MKR),但就沒有提醒和強調演算法「穩定幣」的風險很高;關於這點,我需要改善。另外,整個課程的 16 個工作坊,沒有用到 UST,也沒有牽涉 LUNA。

區塊鏈社會學.財務自由篇.單元二.DeFi

參與過的人會知道,財務自由課著重的其實並非傳統意義的投資,在唯一以投資為題的單元五,我再三強調「非常主觀,極高風險」後,分享了個人的主要持倉,除了最主流的 BTC、ETH,當時還小的 SOL 以外,還有比較不主流,以上提到的 ATOM(Cosmos Hub)、ANT 和 MKR 等,並沒有 LUNA。我再三思量,自問沒有帶著同學誤入歧途,但還是覺得可以做得更好,用更大力氣提醒新鮮人各種潛在風險。

Terra 事件後,有人歸咎 KOL 亂教人 Anchor 收息之類。我沒看過任何相關文章或影片,沒法評論,但傾向覺得,畢竟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話雖如此,還是建議一眾 KOL 做更多功課,更少影片,這世界的內容已經很多,我們沒必要追著話題,事事評論。另外,也希望 KOL 不要只是徒具形式地說「非投資建議」;聽過一些節目,明明從頭到尾在推薦產品,卻在最後唸口簧快速讀出提醒,除了自保免責,根本沒有意義。

Terra: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我並無寫過 Terra 的相關文章,唯一一次評論,是回應個多月前的一位讀者留言,問我對 Terra 和 UST 的看法。當時我第一句就強調自己不算很懂 Terra,只能勉強回應,並指不認為 Terra 是騙局,而是個「很大規模、大膽的貨幣實驗」。

Terra 事件後,專家很多,紛紛說早就知道它必死無疑,但我認為把它視為必敗機制或者龐氏騙局,未免過度簡化,只是在它失敗而我賠大錢後,以結果反過來證明推論。Terra 失敗已成既定事實,但不代表它從沒可能成功,假如項目執行不是過於急進,比如 UST 的發行設有參考儲備資產市值的上限,基金會更早引入更多 BTC 作儲備,或者 UST 有更多如南韓 CHAI 的應用場景,Terra 就有可能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讓 UST 和 LUNA 踏上成功之路。

我雖然賠得很慘,而整個部署也有很多改善空間,但不後悔買了 LUNA,也不後悔並未在升值 200 倍後賣出(迷之聲:如果…… 就好了)。我願意以真金白銀支持對人類社會有正面作用的實驗,儘管它可能成功率很低。

畢竟,要是缺乏創新與冒險精神,面對一時間看不懂的機制就予以否定,世界就不會有今天的比特幣,以及整個區塊鏈產業。

與所有在 Terra 事件虧大錢,以及獨具慧眼逃過一劫的生還者,共勉。

p.s. 回封面圖的小朋友:可用來支持更多創作者、記者以及有意義的專案

高重建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去中心化」偽命題抑或真革命? 初創冀優化 Web3 用戶體驗

matrix-red-pill-blue-pill

「Web1 是去中心化的,Web2 將一切都集中到平台上,而 Web3 將再把一切去中心化。 Web3 應該給我們 Web2 的豐富性,但去中心化。」加密通訊軟件 Signal 的創辦人曾這樣說過。問題是,撇開投資賺錢以外(但最近也不行了),Web3 將能帶來有意義的、去中心化又媲美 Web2 的豐富應用嗎?

每次跟沒有太多技術背景的人提及 Web3,總要花費很多功夫,尤其 Web3 世界涉及大量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知識,當中更衍生出另一套生態系統及語言,普羅大眾一時三刻很難完全理解。有本地初創見到這個問題,想辦法開發不同方案,希望能將入場門檻調低,令更多想進入 Web3 世界的人,可以一償所願。

以 WordPress 降入場門檻

要數將 Web 3 用戶體驗化為最容易的切入點,Likecoin 必定是代表者之一,創辦時已想到將大家習慣在 Fb 俾 Like 玩法,每次點讚就化成加密貨幣犒賞作者創辦團隊成員 Phoebe Poon 表示,這是一個教育過程,「潮流興 NFT,但你與身邊人談起,九成人也不完全明白 NFT 是什麼一回事,其實這不難理解,正如互聯網剛剛流行時,大家要開立電郵戶口也不是易事,但到今天我想應該沒人不懂用電郵了吧!所以 Likecoin 成立時,特別設立一個教育基金,將當中的 Likecoin 平均分配給被點讚的作者,無論讀者及作者均毋須對區塊鏈有任何認識,已無痛進入 Web3 世界,這是降低門檻的第一步。」

Signal 創辦人堅信人們不想運行自己的伺服器,而且永遠也不會,而 Likecoin 則「擇善固執」,開發 WordPress 外掛程式,大幅降低運行伺服器的門檻

早前 Likecoin 將行動升級,推出專為 WordPress 而設的外掛程式,安裝後即可享受將內容出版至區塊鏈的功能,簡單兼方便。Phoebe 解釋選擇 WordPress 有特別原因,「向來覺得 WordPress 是個被忽視的平台,每日也有好多好作品在這裡誕生,而最重要是寫文的人,在這裡能夠慢慢凝聚支持者,有自己的粉絲群。我們認為這些好內容不應免費,於是將外掛程式簡化到一個按鈕,就是希望粉絲可以直接回饋作者,不用什麼繁複步驟,甚至可以選擇按月贊助,長期支持喜愛的作者,令每位創作者也有自己的價值。」

「Web3 應將選擇權交還用戶」

此外掛程式還在不斷完善中,未來將加入 NFT 功能,令創作人可以輕易將文章化為 NFT,供給讀者收藏,Phoebe 表示與坊間 NFT 不同之處,是通過他們的外掛程式,作者可自行定價及決定分成,而且可以決定推出多少個版本,「因為有些作者最初寫文時,未必想即時轉為 NFT,可能等時機成熟才出版;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幫忙處理所有元資料(metadata)的儲存問題,甚至將作者不同平台文章組合在一起,盡量令創作人毋須花時間處理技術上的繁瑣問題。」

作為 Likecoin 創始團隊的成員,Phoebe 認為 Web3 至少為用戶提供多一個選擇,並透露團隊正在研究「讀者也可以選擇 mint 某篇 WordPress 及為其定價」的設計和可能性

面對 NFT 熱潮,Phoebe 概嘆 2017 年時,曾舉辦一個 NFT 會議,可惜只得少數人參與,估不到如今已成為熱門話題,「我認為要令 Web3 的應用普及,某程度上有部分功能難免要中心化,但這跟 Web2 截然不同的地方,是給予用家選擇權,有權選擇是否使用中心化的服務。事實上,一旦進入 Web3 的世界,體驗過它有多方便,就難以返轉頭;正如 Payme 及 FPS 一樣,身邊十個朋友十個也在用,你很難不參與其中,而且用了後就很難抽離,所以改善 Web3 的用戶體驗,令更多人享受當中的方便是最重要的。」

「任何開放平台難逃大公司進駐」

被問到 Web3,Innopage 創辦人李勁華(Keith)也跟 Phoebe 的看法一致,「去中心化就等於沒有了銀行這個角色,以前認證機構就只有銀行一個,所有交易很直接及容易,但在加密幣的世界,要分散在各處的礦工一齊驗證,速度及複雜程度自然加倍,這是享受去中心化好處的代價。不過從科技歷史可見,任何開放式平台,最後都難逃大公司進駐的命運,你看 Linux 就是個好例子;我向來對人性抱悲觀想法,為了方便,用戶願意犧牲自由去擁抱中心化,正如買股票也甚少有人買一張張紙本股票放在家中,股票行作為中間人有它的價值存在,凡事總有兩面,中心化也未必是壞事。」

Innopage 開發了一套專為 Web3 而設的雲端系統,希望改善 WEb3 服務的 UI/UX,李勁華同時希望,他日毋須使用加密幣,都可以買到 NFT。

作為手機程式開發者,向來重視用家體驗的 Keith,也坦承 Web3 的應用對用家不太友善,「很多朋友想參與其中,但單是開錢包已難倒他們,更不要說鏈與鏈之間的轉換,資訊成本很高,如果沒有決心及時間,實情有點難去參與。這就像互聯網早期,不要說未有瀏覽器及搜索引擎,大家還在看 newsgroups 的年代,連群組連結也不知如何入手搜尋,那有現在這麼方便,入 Google 就找到所有東西。這其實有違科技發展,科技理應令人生活更為便利,因此我相信物極必反,Web 3 最終也會慢慢走上中心化路線,由傳統大機構入主。」

未來屬於 Web3 區塊鏈

未走到中心化的一步前,Keith 也希望以一己之力盡量完善 Web3,「就像電影《哈利波特》,麻瓜(編按:電影中對不懂魔法的人的統稱)永遠不能進入魔法世界,我就想移除這個門檻,例如有想過建立方案,容許 NFT 買家以現金支付,毋須規定要用加密幣;又例如見到 Web3 的網頁由於要處理大量訊息,導致介面速度很慢,我們就開發了一套專為 Web3 服務而設的雲端系統,價錢更比坊間便宜約五分一至十分一,希望透過不同方案改善 Web3 的 UI/UX,令更多人可以參與。」

Innopage 創辦人李勁華基於昔日互聯網發展軌跡,預測未來的 Web3 應用勢將「分久必合」,在邁向普及的同時,開始鐘擺回到「中心化」結構

如果過去十年的科技推手是手機,Keith 深信未來十年必定是區塊鏈,「不論最終是中心化或是去中心化,也不會改變 Web3 的本質,就是有充足的透明度,錢包也好區塊鏈本身也好,所有編碼都是開放性的,你完全可以看到裡面發生什麼事,交易卡在哪裡也清晰見到,這在傳統互聯網是不可能出現的,愈早投入 Web3,也就愈能及早享受它的好處。」

訪問片段

編採: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加密貨幣與其他資產的關係

photo3

每逢資產價格下跌,「原因」總會滿天飛,今次加密貨幣下跌,有說是受 UST 拖累,亦有人認為是因為通脹高企,各國加息引發各類資產格動盪。經常有人將加密貨幣與不同資產作比較,希望找出加密貨幣與其他資產的關係,從而推算其走勢,究竟那一種說法較為站得住腳?

說到加密貨幣與其他資產價格的關係,首先要界定加密貨幣的資產屬性,雖然陸續有商戶接受加密貨幣作交易結算,但有別於傳統貨幣,加密貨幣欠缺各國央行支持;加上價格表現波動,故難以將加密貨幣與傳統貨幣直接比較。

在烏俄戰爭期間,亦有人將加密貨幣與避險資產如黃金作比較,甚至稱之為數碼黃金,認為加密貨幣與黃金和其他自然資源一樣具有實物稀少性,因此可以對沖通脹和央行對美元等法定貨幣的政策。

不過,大多數投資者並不是這樣看待它,反而將加密貨幣看做一項風險投資,會跟著其他風險資產一樣拋售。這主要原因是加密貨幣資金池太小,以比特幣為例,雖然其總量是 2100 萬個,根據 CoinMarketCap 數據,目前市場供應量約 1900 萬個,截至本周二,總市值約 6664 億美元;當日(24 小時)成交量約 826 億美元。

以太幣的情況亦相若,截至本周二其總量為 1.2 億個,總市值約 2880 億美元;當日(24 小時)成交量 459.91 億美元。與美股科技巨頭比較,一間蘋果市就已經 2.5 萬億美元;亞馬遜市值則約 1.1 萬億美元。

資金池小、貨源歸邊,再加上價格波動性大,所以引來不少投資者憧憬投資加密貨幣致富,相反黃金則是保守,長期以及與通脹對沖的一種投資。市場上另一種立論,就是將加密貨幣走勢與股市掛鈎,這代表與息口、經濟指標以及投資者情緒相關。

先談息口,以聯儲局加息為例,此舉會將帶動美元貸息上升,令企業借貸成本上升,這亦是各國央行放水及收水的主要手段,而加密貨幣並不是借貸貨幣基礎,亦不是依賴央行支持的貨幣,所以加息或減息理論上對加密貨幣走勢不會有影響。

不過,央行透過息口控制經濟指標(如通脹),成為今次股市大跌的主要因素,加上投資者情緒趨向負面,似乎對今次股市及加密貨幣下跌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過去一年(由 2021 年 5 月 7 日至 2022 年 5 月 11 日),標普 500 指數下跌 5.47%;納指下跌 10%;恒指下跌 30%;至於加密貨幣方面,比特幣下跌 47%,而以太幣(coinbase)則下跌 32%。而上述五項市場指標中,只有兩種加密貨幣在去年底走勢較為偏離(見圖)。

資料來源:koyfin

若將五項指標比較時期收窄至由年初至今,五項指數雖然跌幅不同,比特幣及以太幣分別下跌 34%及 36%;標普 500、納指及恆指分別跌 16%、24%以及 14%(見圖),但走勢確實傾向一致。

資料來源:koyfin

當然市場上對今次加密貨幣下跌原因仍有不同的說法,包括穩定幣 UST 下跌,諸如此類。而上述加密貨幣走勢傾向與股市走勢一致的立論亦是相對較短期的比較,長遠仍需要視乎未來加密貨幣的發展及投資者如何將其性質下定義。

高瀚

加密高總經理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全「宇宙」最具爭議的議案 —— Cosmos Hub #69

budda

Cosmos Hub 正在審理議案 #69,建議在下一個版本加入智能合約 CosmWasm 模組,社群激烈爭辯,名副其實是全「宇宙」最具爭議的議案。

這既然是個關於技術的議案,要作出判斷無可避免要討論技術,沒法講得非常淺白,但我儘管試試(謎之聲:其實你也懂得不深所以才會寫得簡單…)

CosmWasm:圖靈完備虛擬機

先提供一些背景知識。相對於 Ethereum、Solana、Avalanche 等有著圖靈完備(Turing complete)智能合約的區塊鏈,Cosmos 生態有著很不一樣的世界觀,不求每一條鏈甚麼都能做到,而是主張「app chain」,即每條鏈針對一個垂直應用場景,比如 Osmosis 是交易所、Terra 是穩定幣、Akash 是雲、LikeCoin 是出版等等。

Wasm 即 WebAssembly,理論上是比 JavaScript 優秀的程式語言,而 CosmWasm 則是 Cosmos 版的 Wasm,2019 年由基金會支持開發,並在月前推出穩定版,Juno、Osmosis、Desmos 等都先後加入 CosmWasm,而市值大佬 Terra 更不用說,一直都在用。至於 LikeCoin,一方面希望能加入 CosmWasm 以支持 CW721 NFT 標準,另方面又希望保持程式碼精簡,暫時還沒定論。

類似的考量,正是反對 Hub 整合 CosmWasm 的主要原因,畢竟增加虛擬機會大幅提高複雜程度,增加軟件出錯機會和被攻擊的「面積」。技術上,要鑽得非常深的程序員才能判斷問題有多嚴重,不過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多隻香爐多隻鬼」,同樣適用於區塊鏈。事實上,較早前 Juno 更新當機兩天,問題正是出於 CosmWasm 模塊。

順帶一提,現時最為廣泛使用的智能合約當然是以太坊的 Solidity,不過其實,在我入行不久的 2017 年,在台灣出席以太坊聚會時,Vitalik 已經在講 Ethereum 2.0,亦表示不久將來會轉用 Wasm;五年過去,2.0 終於近了,但 Wasm 卻沒再聽人提起了。大概,情況跟 JavaScript 差不多,即使很多人都覺得問題多多,及不上新一代的技術,但使用層面實在太廣,程式員最多,造成「劣語驅逐良語」。

Cosmos Hub 的無用之用

CosmWasm 是個優秀的工程專案,它的存在對 Cosmos 社群有用,這些都沒太多懸念。然而是否該整合到 Hub,考慮則沒那麼單純。

基於 app chain 的設計理念,「Internet of blockchains」的世界觀,各種垂直應用由不同的鏈各自負責,而 Hub 則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最大功能是——沒有功能。

「無用之用」也實在太難接受,尤其是一直指 ATOM 沒做好「價值捕獲」(翻譯:價格不漲)的人。有意見認為有些核心功能如 DEX,還是應該由 Cosmos Hub 提供,於是核心團隊 Tendermint 收購 B-harvert,將其 Gravity DEX 整合到 Cosmos Hub,再以 Emeris 做前端推出市面。

結果相當災難性。主張 Hub 應該維持純淨,DEX 應該抽離的 Osmosis,跟整合於 Cosmos Hub 的 Emeris 差不多同時間推出市場,後者一直被拋離,而且差距越來越大,直至 Osmosis 奠定了 Cosmos 生態第一 DEX 的位置;另一邊廂 Cosmos Hub 蹉跎大半年,最後還是得重新抽離 Gravity DEX,以獨立鏈 Crescent 捲土重來。

流動質押的利與弊

當然,在 Hub 加入 CosmWasm 也有好處,否則根本就不會有這個提案吧。

理論上,有了圖靈完備的虛擬機,甚麼功能都能加上。而為了貫徹 app chain 的理念,好些整合 CosmWasm 的鏈不會使用像以太坊那種完全開放,只要願意給汽油費就能執行合約的模式,而是需要社群事先通過提案才能執行特定合約。換言之,雖然 CosmWasm 是萬能的,但個別 app chain 只使用它實現與自己相關的特定功能,而不是任由用戶發揮。

對於 Cosmos Hub,比較清晰需要這個功能的是流動質押(liquid staking)。在 ETH 流動質押市場領先的 Lido,明確表示 Cosmos Hub 加入 CosmWasm 後,就能提供 ATOM 的流動質押服務。假如能夠成事,質押 ATOM 雖然會被鎖著 21 天,但會獲得質押衍生品(staking derivative)stATOM,因此能一邊質押,一邊做各種操作,幣盡其用。

彷彿嫌事情還不夠複雜似的,社群並非一面倒認為流動質押是好事。在 ATOM 的權益證明機制下作惡會被扣 ATOM,有人擔心質押衍生品 stATOM 的出現,反而會幫助作惡者在東窗事發前就透過出售 stATOM 套利,逃之夭夭。

議案 #69 程咬金

以上談及的多重考慮,不過是簡化的版本,可見社群要理解議案 #69、討論、取得共識,非常辣手。偏偏,這時候卻殺出「程咬金」,不是別人,正是早已退出項目日常運作的 Cosmos 創始人,Jae Kwon。

Jae Kwon 強烈反對議案不特以,更以空投作為推動社群反對的經濟誘因 [2],表示支持議案的錢包,將不會獲得他的新項目 Gno.land 的空投,反之從不投票、棄權、反對、到否決,越是反對所得空投越多。

如此行為,當然引起極大爭議,但卻又非常奏效,執筆之時,Yes 票只有 13.84%,No 卻整整 67.12%,還沒算進 No with veto。

高重建

read more
企業趨勢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戰爭下的救命工具 —— 加密貨幣

Bitcoin-Ukraine-Russia

一場烏俄戰爭,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故然扮演著原有角色,與此同時,亦喚起加密貨幣的戰略作用。眾所周知,烏方政府接受加密貨幣捐款以籌募軍費;另一方面,俄方或使用加密貨幣來應對各國的經濟制裁。史上第一場加密戰爭已展開,未來加密貨幣在各種情景裡扮演的角色都絕對不容忽視。

撇除政府層面上將加密貨幣作為戰爭工具,在普羅大眾層面亦有救命作用,皆因戰亂下,平民百姓自然成犧牲品,有人選擇上戰場殺敵,有人選擇逃離家園,但資金撤離引起貨幣貶值基本上是必然現象,不論烏俄兩國貨幣均大幅波動,對痛失家園的民眾而言,沒有足夠資金逃難的話,即使趕上各國開放的逃生門,卻沒有足以維持生活的續命草。可想而知,就算成功逃離戰火,應付生活基本開支成另一難題。

有烏克蘭民眾因難以透過自動櫃員機提取現金,故將手上持有的加密貨幣透過P2P 交易,兌換成別國的法定貨幣才得以順利逃離烏國。可見戰爭下,普及與便利性俱增的加密貨幣頓成難民依靠的重要資產。

另一邊廂,世界各地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亦嚴重影響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外企撤俄造成失業問題,同時有產品、服務、人材流失等現象,國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另外由俄羅斯當地銀行簽發的信用卡在海外簽帳被停,相關銀行戶口無法進行海外匯款、取款等,國外生活的人民財政上也受影響。加密貨幣此時對俄羅斯人民來說亦成為了一個出口,某程度上維持了部分資產交易(法定貨幣兌換加密貨幣)活動。

從上述例子中,傳統銀行與貨幣的限制及弊端即時「現形」。傳統銀行尤其是國家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國家金融體系穩定,大都有一定的行政限制,而法定貨幣幣值亦直接與該國的經濟或政治環境掛勾。例如烏克蘭央行在戰事下已暫停電子現金轉賬,設置外匯管制,銀行客戶隨即無法自由動用存放於該行的資產,接近資產凍結的情況。隨著法定貨幣幣值大跌,持幣者更可能會血本無歸。

未能與黃金相提並論

相對地,加密貨幣本質為區塊鏈,分散式儲存的特性使其在交易效率上、世界流通性和透明度方面均比傳統銀行及貨幣更有優勢,「數位黃金」一詞因此而來。

當然,加密貨幣的不穩定性令其難以與真正的黃金一概而論,無論對烏克蘭人民還是俄羅斯人民而言,現時依賴加密貨幣進行的各種財務活動會涉及不少手續費或其他成本和風險。長遠而言,在加密貨幣仍未普及至菜市場都適用的地步前,它仍是一種暫時的交易手段,但在緊急時候,這的確是一種救命工具。下一步各國政府會如何處理加密貨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也值得各位繼續留意。

不論戰爭發動原因是什麼,受苦的永遠是百姓。希望所有戰爭都早日落幕,願世界和平。

 李穎懿

加密高市場部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市場營銷數據分析

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免費推四大實用教程

(左)《香港自學網》發起人陳葒校長; (右) Google 香港營銷主管丁樂恩 (1)

疫情關係,中、小學面授課程大受影響,不少學生至今仍在努力適應在家上網課的教學模式。為了增添學習樂趣,鼓勵學生的自主自學精神,Google 香港與《香港自學網》攜手推出《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幫助學生掌握數碼技能。

寓興趣於學習培育全民編程

其實此前陳葒校長與一群教育有心人已發起過非牟利網上自主學習平台《三月百課》,現在三月已過,平台後續將正式易名為《香港自學網》,並以「面向未來的教育」為宗旨,於本月 14 日後繼續推出更多元化、由世界各地義務老師教授的課堂。

身為人母的 Google 香港營銷主管丁樂恩表示:「女兒對遊戲類感興趣,我會嘗試誘導她,這些好玩的遊戲,內容也需要有人設計,而你將來也可以成為這個創建內容的人。現在的小朋友不時上網、接觸 YouTube 影片內容,希望能引導他們好好掌握和利用數碼技能,迎接智慧數碼未來,期望做到全民皆會 coding(編程)。」

是次推出的《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四大主題包括:編程、YouTube 影片、數碼營商和協作工具實用秘技,預計推出 30 多節網課。期望課程系列能啟發本地學生對科技應用的興趣,進一步推廣數碼技能的學習。

四大實用教程緊貼數碼趨勢

  • 《出口成 Code》系列:此系列率先於 4 月推出,適合小一至中六的學生,與 Google 達人寓學習於遊戲,掌握網絡安全知識,同時學習編程的理論及實踐課程,學生將使用不同的編程工具如 Scratch、 App Inventor 等訓練編程思維,提供基本至進階程度的實踐學習。另外,得獎本地應用程式開發商 Minidragon 的程式開發員,及遊戲設計師將在課堂中分享開發經驗。
  • 《YouTube 爆 View 有計》系列:此主題將緊接推出,主要教授「講故事」及創作影片技巧、經營頻道心得包括如何分析後台數據調整內容及推廣手法等,人氣 YouTube 創作者包括歡樂馬介休也會現身說法分享創作心得。
  • 《做個數碼領袖》系列:隨著疫情推動世界各地的電商發展,今年稍後推出的這個系列將透過數碼企業家分享,協助大家了解最新的電商趨勢、網店攻略、如何善用大數據分析等,推廣創業家精神及各行各業的數碼化發展。
  • 《學得智 Smart》系列:Google 達人將分享如何有效使用網上搜尋、整理資訊、善用網上協作工具實用秘技,讓同學們更有效率地遙距完成功課或專題項目。

內容從數碼營商、社會服務到區塊鏈加密幣

《香港自學網》發起人陳葒校長表示,原先為支援學生、家長及老師安度特別假期的《三月百課》,以費用全免的網上自學模式營運,提供的課堂除了中英數、通識、歷史、文學、STEM、繪本、財商、武術、體育、音樂、美術、手工及生活技能之外,更會由享負盛名的極地探險家帶小朋友遨遊南極。

此外,亦會針對不同領域提供有趣的教學,包括:由亞洲最大加密貨幣平台創辦人講解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由軟件工程師教玩 NFT 遊戲、由軍事達人講解 5G 時代的戰爭武器、由日本通解構日本漫畫和語言文化、由深水埗明哥陳灼明先生分享社會服務心得、由骨科專科醫生教授骨科小知識、由樹仁大學專家講解正向心理、由執業律師講解法律常識……完美彰顯『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理念,裝備孩子更完善掌握未來。

《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將於 4 月 21 日起登陸《香港自學網》(http://freeclassroom.online)及其 YouTube 頻道。所有課堂皆以免費、不設人數限制及無須登記的網上開放形式運作。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Web3 只不過將 Blockchain 重新包裝

Plastic-Surgery-Integumentary-System-Procedures-Market

英國夏令的中午,晴空萬里,我施施然接上視像,戴埋 AirPods,未幾「叮」一聲,畫面出現一張久違的臉孔。

「喂哈囉,最近點呀?公司上咗市,近半年買咗幾間公司,過足癮啦,壓力會唔會大到爆錶呀?」我殷切地「慰問」對方。

「都大㗎,而家睇緊心理醫生添。」他輕描淡寫道。

創辦人 K 識於微時,他早年搞體育戰術分析軟件,尚算有聲有色,NBA 教練同名星球員都用,奈何題目較偏,數字上始終未有大突破。

賣盤後,轉換跑道大眾化健身運動,例如深蹲、掌上壓、跑步以至踩單車。後來除了 App,亦發行密碼貨幣,打出 move-to-earn 做運動賺幣,又找到世界級運動員代言。用一句說話形容,那就是「Fitness Metaverse」,亦即健身元宇宙。

我去 google 一下竟是他們公司排首位。創辦人 K 跟大部分其他元宇宙 / NFT 創辦人的不同,在於數年前未有人談論元宇宙、牛頭角師奶未聽過 NFT 時,他已開始部署和開墾 Fitness Metaverse,當時根本無人明白他!

幾年下來,公司上了市,收購海外對手或廠商,走進這個「搶晒矽谷人才同資源的新產業」的核心,團隊成員同對手,都是生態內的頂尖高手,董事會有猛人坐陣,CEO 作為最終問責者,壓力豈能不大?需求助心理醫生十分正常吧。

有智慧不如趁勢

再諗深一層,今天最受資本(包括傳統 VC 和幣圈投資者)追棒的項目,包括 NFT、dApp、Metaverse 以至一切統稱「Web3」的事物,其實跟幾年前被喚作「泡沫」的 ICO 募資,操作上十分近似,但「名目」完全不同:不再強調「募資」或「發幣」,換成以「作品」、「生態」、「功能」掛帥。

當 ICO 早被煞停絕跡,冠上 NFT、Metaverse、Web3 卻彷似鍍上一層金,仍然發光發亮。Web3 就是 Blockchain 和 Crypto 世界極之成功的「重新包裝」和「形象工程」,以 Web3 之名再加 Metaverse 或 NFT 的形相,配合「Airdrop」、「賣地」、「入場券」等手段,所附屬的密碼貨幣,終可光明正大地入屋。

諗起另一位老友創辧人 H,以前飲酒開口埋口就話「capital market is a show business」,即創辦人融資同 Netflix 開戲一樣道埋,重點都係在於如何說故事,怎去吸引投資方以至於市場用戶的目光。

創辦人K 回顧上一趟創業,口碑雖極好,但用戶不多,融資時講到流牙血也不得要領,到今天僅發幣就已獨角獸級估值了,果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還印證了昔日香港股神曹仁超那句「有智慧不如趁勢」。

尹思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