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Web 3.0 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出路!

Hong Kong skyline at night

於今屆香港金融科技周(Hong Kong Fintech Week),Web 3.0 再成大會焦點之一。回顧港府今年積極提及 Web3.0 發展,這對香港經濟及產業多元化有正面作用,也是全球商業環境的大勢所趨。

Web3.0 技術,即第三代互聯網技術,是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要理解 Web 3.0,首先可以把 Web 1.0 理解為在 Google、Yahoo 等搜尋器上獲得較單向資訊閱覽的年代,用戶一般只可以閱讀網絡上的訊息,進行非實時文圖交流; Web 2.0 則是 Facebook、Whatsapp 等社交媒體的年代,用戶成了內容創作者可以共同參與訊息建立和發佈並與其他用戶進行實時互動但平台保留了對數據的處理權。今天,我們正在步入 Web 3.0 年代。

Web 3.0 的出現,漸漸改變由資訊科技公司巨頭壟斷市場的現象、內容創建者沒有完整數據處理權的問題。Web 3.0 是去中心化為基礎,用戶創建內容後,同時擁有完整的數據處理權。即用户創建的內容,不會因平台政策而消失殆盡。另一方面,用户的私隱也有更大保障,區塊鏈技術使匿名性和身份認證的可行性與可信度大大提高。

Web3.0 的應用,現時最為公眾認識的相信是加密貨幣,但 Web 3.0 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其實相當廣泛,全球多國正在研究 Web3.0 在生活上及各產業上的落地應用。

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港府將加快建設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出及驗證多種電子牌照和證書。值得一提的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NFT。

NFT 全稱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每個 NFT 都有一個獨特的標識符,使之具有獨特性。NFT 熱潮一度在 2021 年掀起並持續,其予人普遍的印象,是作為一種供炒賣的投資產品。其實 NFT 的可追溯性和獨一性,能被應用為新一代電子會員證、入場門票等,在防偽特性上有絕對的優勢。

NFT 通過「鑄造」創建,即是透過建立智能合約而生成。智能合約是自動執行的,在去中心化系統中,它可替代傳統的中間機構,避免人為失誤,並可縮短交易時間,降低成本。

其實智能合約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 NFT、加密貨幣外,也可應用於自動化支付和供應鏈管理等,乃至近年一度備受熱議的元宇宙。

元宇宙不是單純的一個遊戲場景或社交空間,而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線上空間。元宇宙近年獲應用於許多商業場景乃至公用服務中,LV、Gucci、Burberry、Nike 等,都已經進軍元宇宙,為消費者帶來嶄新的體驗。韓國首爾市政府更經已推出了「元宇宙首爾」平台,提供市政服務,涵蓋經濟、文化、觀光、教育、申訴等全方位行政服務。

Web 3.0 的發展潛力與應用層面極大,難以一文盡錄。香港政府在今年多次重申了對發展 Web 3.0 產業的決心,相對於重工型科技,寸金尺土的香港,發展資訊科技顯然較有優勢。本港也不乏創科人才,據創科香港基金會去年發佈的「香港獨角獸榜單」,有多達 18 間香港創科企業上榜,包括「Lalamove」、DJI」、「KLOOK」等。今天發展 Web 3.0 產業,將是香港推動產業多元,開啓下一段經濟增長的一次重要起步點。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梁永熹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FTX 到 JPEX 的一年之間,香港 Web3 經歷了什麼?

cover-hk-web3
(Generated by DALL·E 3 via GPT4)

大約一年前這個時候,也就是於 2022 年 11 月初,當時全球數一數二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由於流動性危機而崩塌,更被查到曾經轉移及挪用客戶資金到姊妹公司 Alameda Research。

作為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FTX 債權人數超過 100 萬,公司及美國分支 FTX.US 隨即申請了破產保護,創辦人兼 CEO「薯條哥」Sam Bankman-Fried 亦於 12 月被逮捕。

FTX 之出事,使得本來已身處「寒冬」的幣圈雪上加霜,全球監管進場加壓,那邊廂生成式人工智能抬頭,又搶去不少資金注視,整個 Web3 產業在氣氛低迷和缺乏資金之下,不少原有 Web3 項目都盛極而衰、無以為繼。

然而,在這場浩劫之後,卻又可以見到不少傳統歐美企業如 YouTube、Nike、Mastercard 等把握時機,極速投資和開發 Web3,再者香港也積極投入這場風潮,在監管合規、公共政策以至私人市場的不同層面,推出關於 Web3 的投資或措施。

不要忘記,在未夠一年的時間內,香港後來又遇到另一波叫「JPEX」的重擊。到底這些事件是永久傷害抑或塞翁失馬?究竟 Web3 有否未來?若有,它有怎樣的發展潛力與挑戰?一切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本地形勢與全球視野融合的香港 Web3 產業當中,今次就帶各位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的 Web3 產業。

難獨善其身

FTX 事件發生不久,被公認「發明互聯網的人」的 Tim Berners-Lee 就發出警告,指出「Web3 非 Web」,更呼籲「無視」是對待它的最好態度,理由是「區塊鏈協議對某些事物可能是有益的,但它們太慢、太昂貴而且太公開,個人數據存儲必須快速、廉價且私密。」

彼時香港已有打算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財政司陳茂波隨即發聲,「在積極擁抱創新的同時,必須有一套與時俱進的監管框架,以適當管理風險,為市場的有序和健康發展創造前提。」

但加密貨幣是高度全球化的市場,在遷到巴哈馬之前,FTX 總部其實一直位於香港,不少本地加密貨幣公司,相信都是 FTX 客戶或合作伙伴;甚至現時市值最高的穩定幣 Tether,其母公司也是一家香港註冊公司。FTX 迅速崩盤,香港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2022 年 11 月中旬,據報 FTX 餘震導致 Genesis Block 在香港停止交易,該公司提供加密貨幣場外交易(OTC)服務,在加密貨幣交易狂潮期間迅速發展,曾在香港經營 29 個比特幣自動提款機網絡之一,唯結束業務前已出售予第三方。

時間去到 23 年 1 月,總部設於香港的遊戲軟件公司兼風險投資公司 Animoca Brands,將其 Web3 基金目標大幅削減至 10 億美元(原定規模 20 億美元),公司創辦人 Yat Siu 表示「FTX 帶來的最大損害不是財務損失,更多是聲譽和信心方面的損害,特別是對美國機構的損害。」

緊接著 23 年第一季度,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加密貨幣獨角獸 Amber Group 裁減香港員工,將在香港的合規團隊從 20 人減至 5 人,移除整個審計團隊;加密貨幣借貸公司 Babel Finance 亦進行重組。根據 Bloomberg 報導,2022 年估值約 20 億美元的 Babel Finance ,在使用客戶資金進行交易時就遭受了約 7.66 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證監會嚴打

香港本就打算 23 年 6 月起向加密貨幣交易所發牌,態度上一直表示「從嚴」。FTX 事發之後,時任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梁鳳儀(現為行政總裁)就呼籲,應對加密貨幣公司實施嚴格規定,稱 FTX 事件突顯了該行業的波動性以及與傳統金融服務的聯繫所帶來的威脅。

22 年 12 月初,香港就通過了《2022 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草案》,虛擬資產交易所將需要獲得證監會發牌後才可以在香港合法營運。

到了 4 月中,證監會中介機構的代理主管蔡鍾輝表示,DeFi 項目可能面臨監管要求,根據他說法,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是《證券及期貨條例》下受規管的活動。如果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允許交易虛擬資產,而這些資產被認為是《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證券或期貨,該平台和經營者則需要持有第 7 類牌照。

2023 年 6 月 1 日開始,香港有了引入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的法定框架,該制度實施後,所有在香港經營或積極向香港投資者推銷的集中式託管虛擬資產(VA)交易所,都必須獲得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的許可​,目前持牌機構例如 HashKey 已獲准並向本地散戶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服務。

再過多兩個月,證監發出警告聲明,指出觀察到某些未獲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使用不當的經營手法,更訛稱已向證監會提交 VASP 牌照申請 —— 眾所周知,這是緊隨而來 JPEX 風波的前奏了。

金管局助攻

證監會(SFC)和香港金管局(HKMA)是香港兩個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當前者一直強調從嚴監管,後者的態度出乎意料地主動「配合」,不僅計劃為穩定幣引入新的監管框架,更曾主動「敦促」銀行為持牌虛擬資產公司提供服務。

雖然截至 2023 年,香港目前還沒有專門用於穩定幣的法定監管框架。然而,金管局已明確表示穩定幣監管的計劃和意向,香港預計將在 2023 年至 2024 年之間實施新的監管體系。

2023 年 4 月,金管局敦促銀行為持牌虛擬資產公司提供服務,這一「表態」跟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打擊形成了強烈對比。香港金融管理局在 4 月 27 日晚發出的一份通函中表示,銀行應該支持該市受監管的虛擬資產企業「對銀行帳戶的合法需求」。

金管局副行政總裁阮國恆表示,銀行須秉持「風險為本」的原則進行客戶盡職審查,不應「一刀切」拒絕虛擬資產相關機構開戶申請。同一月份,香港最大的虛擬銀行 ZA Bank 宣布將允許加密貨幣兌換法定貨幣。

到了 9 月份,匯豐夥科大在校內試用數碼港元,有近 200 名科大師生報名,每位參加者可透過計劃特設的電子錢包,獲得 100 元假設性的數碼港元代幣,在測試期間於校內的咖啡店及飯堂等共 5 間商戶消費。

實際成績?

2022 年底,港交所推出亞洲首個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包括 CSOP 比特幣期貨和 CSOP 以太幣期貨,追踪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交易的現金結算的比特幣期貨合約和以太幣期貨合約。

今年第一季,Forkast 推出 NFT 指數以提升透明度,實時跟踪 21 個不同區塊鏈上的非同質化代幣的表現,包括以太坊、Solana、Polygon 和 Cardano 等公鏈。作為主要 NFT 發行商的 Animoca Brands 也宣布推動 Web3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發展,其後於 8 月又宣佈跟日本三井集團開展新業務,促進日本市場對 Web3 的認受。

不久,OKX 計劃在澳大利亞和香港擴大其加密貨幣業務,當時 OKX 表示正在提交在香港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牌照申請。除 OKX 之外,曾表示有意來港申請牌照的還包括 Gate.io 和 Bybit(但截至筆者撰文此刻,全部都未正式向證監提交申請)。無獨有偶,跟 Binance 趙長鵬一樣,這批交易所的創辦人當中,都有中國人身影。

此外,數碼港初創 Bloom 跟中移香港合作,基於 Web3 獎勵平台推動用戶增長,其操作原理是 Visa 卡用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的每次購買中獲得 Bloom 幣,並通過這種消費即賺取的過程,兌換超過 18 種不同類型的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和以太幣,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FTs)和一系列商家購物優惠券。

到了 2023 年 8 月 21 日,香港散戶正式可在 HashKey 交易所購買比特幣和以太幣,但限投資不超過總資產 30%。其後在 11 月份,瑞士加密貨幣銀行 SEBA 也宣布,香港子公司已獲得證監牌照,可向機構及專業投資者提供(非一般散戶)提供虛擬資產相關產品的交易和分銷服務。此外,瑞銀香港亦開始為客戶提供加密貨幣 ETFs。

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跟螞蟻集團旗下 ZAN 合作,將利用香港 Web3 生態系統,將電子提單進行代幣化,推動貿易數碼化轉型、高貿易融資真實性審查效率,同時省卻提供紙質貨運憑證的程序。代幣化的 eBL 可以全球 25 兆美元貿易流量的證券化鋪路,若成功有可能解鎖一個全新資產的類別。

先行者優勢、地緣政治隱憂共存

一年之內,經歷了 FTX 到 JPEX 的風波,業界內多視之為「試煉」,卻也可視為「磨礪」—— 淘汰掉沒有實質應用的項目,留下有價值的創新。在眾多有意發展成 Web3 或虛擬資產中心的地方當中,香港屬於「尚算有先發優勢」,而且稅制和司法方面,即使跟杜拜、端士或新加坡相比至少不算明顯落後。

難怪有本地立法會議員,曾在社交媒體高調向 Coinbase 呼籲,讓他們考慮遷到香港落戶。事實上,Coinbase 行政總裁 Brian Armstrong 在剛過去的香港金融科技周論壇,就曾公開讚揚和肯定香港的監管做得好,監管機構針對虛擬資產的監管指引十分清晰。

然而那邊廂美國,近期卻也出現兩黨法案,意圖禁止美國政府官員和僱員,使用中國區塊鏈和相關加密貨幣公司及進行交易,其中更包括在港註冊的 Tether 的母公司 iFinex。雖然法案只打算限制政府官員和僱員,而且分析指出有關法案通過的機會很低,但對於香港未來有意發展為 Web3 虛擬資產中心的計劃,無論如何都增添了一絲地緣政治的隱憂。

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9gag MEMECOIN 上架市值超越十億港元 我怎樣看迷因幣

add-oil-baby
  1. 要談 MEMECOIN,得先談 meme coin;而要談 meme coin,當然得先談 meme。Meme 音 /miːm/,不要再唸成「me me」了,中文通常翻譯成迷因,也有人翻譯為媒因、覓母、米姆、瀰,或意譯「文化的基因」。Meme 是生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創造的新詞,首見於其 1976 年的著作 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
  2. 大部分人認識 meme 都始於迷因圖,即有時是電影、劇集、漫畫的截屏,有時則是硬照,通常會搭配粗體單詞或短句的圖片,用於幽默地表達一份情緒。當選圖、文字、場景配搭得當,往往有著「a picture paints a thousand words」的效果,故事一下子從屏幕躍出,甚至無聲地有聲,即所謂的「有聲 po」,不但讓人會心微笑,更能秒懂,感同身受地 get 到那份情感。
  3. 順帶一體,迷因圖最常用的字體叫 Impact,由 Geoffrey Lee 於 1965 設計,因為超粗而清晰的線條,特別適合於如大型海報等。最終 Impact 大放異彩的場景不是巨型戶外廣告,反而成為了小小迷因圖的「指定字體」,相信一定出乎設計師意料吧。
  4. 但是,迷因圖只是 meme 的其中一種載體,生理特徵由基因(gene)傳播,而文化特徵則是由 meme 傳播;如果文化是種病,meme 就是病毒,迷因圖有如飛沫,是病毒的最佳載體,但除此以外,儀式、道具、口號、演說、手勢等,通通都可以是 meme 的載體。
  5. 至於 meme coin,則是隨著區塊鏈的出現帶動鑄幣民主化後,meme 的最新載體。不同於過往的所有載體,唯有 meme coin 可以做到「put one’s money where one’s mouth is」,當一種文化由 meme coin 去承載,無論説甚麼、做甚麼,都不及花錢買幣去支持這種文化來得直接,支持者多了,買對應 meme coin 的人就會多,基於經濟學最基本的供需定律,價格就會漲,這是其他載體全都沒有的特性。
  6. 最為人熟悉的 meme coin,非 Dogecoin 狗狗幣莫屬。就如很多 meme 一樣,Dogecoin 的開始只是無心插柳,其創辦人 Jackson Palmer 與 Billy Markus 於 2013 年以半開玩笑的態度,分岔萊特幣的代碼開發出 Dogecoin,並沒有甚麼野心,只為開發一種更有趣,更親民也更實用的密碼貨幣,結果卻大受歡迎。2015 年,Palmer 眼見社群因為巨大金錢利益而變質,憤而退出專案,他大概沒有料到,變質的好戲還在後頭,從 2019 年 Elon Musk 加入成為「執行長」開始。

    傳播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變種」,連創辦人也控制不了,文化適者生存,社群主導,這是 meme 的另一個特性。

  7. 廣義來說,Bitcoin 才是真正的 meme coin 之王,在罵我胡說八道之前,請從這個角度思考:如果 meme coin 的定義是不含內在價值,不能用作投票,純粹以概念、文化認同而形成共識採用的密碼貨幣,那麼既非 utility token 又非 governance token,meme(這裡作動詞用)成價值載體的 Bitcoin,完全符合 meme coin 的定義,只是它的「meme 力」太強、市值太大,被抽出來獨當一幣而已。

    更廣義地說,就連黃金也是 meme,黃金的內在價值雖然不至於零,但卻極之有限,絕大部分的價格都是 meme 出來的,但跨越千年、跨越地域、跨越文明形成的共識,這個 meme 卻變得堅實無比

  8. 這樣說並不是貶低 Bitcoin,恰恰相反,反而是想提出別小看 meme coin,當一個 meme 正式形成,它就成為一股信念,力量比強勁的功能和具體的應用場景還要巨大和持久。更強的 meme 甚至是一種信仰,你不可能跟信徒辯論神是否存在。

    也因此,我認為 meme coin 必須毋忘初心,保持純粹,Elon Musk 曾說會投入資源開發 Dogecoin 讓它更有用,我認為是走歪路,要做功能,根本不該建基於 Dogecoin。同理,雖然我欣賞強調創造的黑客精神,但認為與其在 Bitcoin 上架 NFT、智能合約等基建,還不如讓它保持價值載體的純粹,把開發能量投放到其他專案。

  9. 我跟財科暗戰章濤老師有一場鬧著玩的「永續賭局」,他主張持有比特幣才是王道,我則持有以太幣為主,超過比特幣一倍以上。事實上,這並不代表我看衰比特幣,或者看好以太幣長遠會升得較比特幣多,那更多是因為文化的傳遞(meme)比較抽象,但是智能合約的用途(utility)則十分具體,因此即使很多人稱以太幣為「虛擬」貨幣,我仍以它作為資產配置的骨幹,感覺還很踏實。

    在 9gag 的 MEMECOIN 推出之前,除比特幣以外,我從來沒花錢買過 meme coin,也是基於類似的邏輯,不是我看扁所有 meme coin,更不是全都看成騙局,只是我並非它們所主張的文化的一部分,僅此而已。meme coin 承載的就是文化,如果我並非由衷認同這份文化,了解不深就去買,那就是投機。投機也沒有不可,只是我很少做而已。

  10. 上月我在 Twitter(拜託不要糾正我應該叫 X 好不好)farm MEMECOIN,好幾位朋友都善意提醒,問我的帳號是不是被駭,這大概是白皮書開宗明義「has no functions, no utility and no intrinsic value」、「is completely useless and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 only」的 MEMECOIN,不符合我不苟言笑,主張「千斤擔子兩肩挑」也要開發出對世界有承擔的服務這個「人設」吧。不過,有了以上的討論,朋友現在應該能夠理解了吧,我有我的志業,但並不排斥其他人的路徑,正所謂兄弟爬山。況且,單是支持我的好友,9gag 的創辦人 Ray,就是 farm MEMECOIN 的充分理由了。

    說支持朋友,是不小心把自己捧高了。與其奇怪我為甚麼支持 MEMECOIN,不如奇怪 MEMECOIN 為甚麼支持我。雖然我在區塊鏈領域的時間比 Ray 長,也的確分享過不少想法與經驗,但達者為先,MEMECOIN 無論是市值、流動性、持有人數、聲勢等任何面向,都比 LikeCoin 強太多太多。再說,即使 MEMECOIN 本身真的毫無用處,基於區塊鏈的特性,也可以「swap」成用處。我上月大喊如果我的文章提供到洞見和幫助請付費訂閱,每 100 港元可以幫我掃描一本頻臨絕種的香港書,力竭聲嘶,得到 9 位讀者慷慨支持,足以掃描 40 本書,我由衷感激,但只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解決問題。另一邊廂,因為我一直盡力科普,解釋區塊鏈的邏輯與理念,也可能給過一點洞見,Memeland 送我「YOU THE REAL MVP」NFT,又因為我一直持有並無套現,正對著海量有待掃瞄的書本雜誌苦惱之際,意外獲得 MEMECOIN 空投,抵得上我十年的訂閱收入。很多事情,不要單從表面看;很多付出,不要計較太多。區塊鏈是 karma 的載體,只要你全力去做,用心打拼,經常會以你意料之外的方法,找到方法回饋你。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Web3 救港?香港 Web3 產業的進路和應用案例

DALL·E 2023-11-03 02.01.20 – Photo illustration representing the evolution of Hong Kong’s Web3 industry. The Hong Kong skyline blends seamlessly with futuristic digital elements,
(Photo generated by DALLE3 via ChatGPT)

來到 2023 年底,香港股市、樓市、零售都全面告急,香港此刻最需要的向前行的希望和進路。 印象中,特區政府曾有一個「北創科、南金融」的構思,其中北創科似乎是較長遠投資,就算有回報,亦要耐心靜候,至於「南金融」,若單純以股市和 IPO 集資額來計,目前也是乏善可陳。

但科技可以連結、革新現有行業,例如科技加金融,就是「似乎有希望」的 FinTech 產業,至於近年不時提及的 Web3,其實遠不止於加密貨幣一種應用,只要拉濶視野,從產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定義為「區塊鏈科技 + 已發展成熟行業」的轉型和革新。 

如果視整體創科產業為最長遠的投資,那麼屬於「子分類」的 Web3 產業,又會不會是一條比較適合香港的中期轉型進路呢?畢竟過去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有不少行業已發展和成熟,就差在能否從中提煉出「新價值」。

監管應鬆緊適宜

但我知道,在 FTX 和 JPEX 等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陰霾未完全消退,討論「Web3 救港」絕非易事。

其實 FTX 是純粹監守自盗,當然是由於『對家』 CZ (Binance 創辦人趙長鵬)Twitter 爆料,令公眾知悉 FTX 本身資不抵債,掀起調查繼而發現 FTX 監守自盗。

再來近期 JPEX,區塊鏈科研 Jase Leung 表示:「圈內一直都知道 JPEX 問題大,其實到佢出事反而係『無諗過唔會發生』,我自己睇法係件事越早爆越好,唔好等個問題再發大。」

跟唔少「圈中人」睇法一致,Jase 認為 JPEX 事件應歸納於「正面」,因為可以警剔用戶小心之餘、未來又可以起阻嚇作用。如果香港有心發展 Web3 產業,政府能夠確立鮮明的監管者角色,為公眾和潛在參與者帶來信心,的確也非常重要。

但他也帶出,新興產業如果管得太嚴,卻有機會適得其反:「如果(監管)一個全新的產業、產品,例如 Centralized Exchange,要俾佢有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去賺錢,令佢有條件去回饋顧客,咁佢至可以同世界其他對手競爭。」

Jase 舉例同屬「新嘢」虛擬銀行:「假如存戶放 100 蚊入去,係 100 蚊完全唔郁得(銀行方面),咁虛擬銀行就冇所謂嘅商業模式,亦即唔會有盈利,最後又點樣持續改善佢嘅服務,甚至投資資源去回饋返本地 fintech 社群呢?」

Web2 轉型 Web3?

要從傳統行業謀求創新和變革,先不談是否應用 Web3 區塊鏈技術,就算僅作基本的「數碼化轉型」,要一些傳統行業踏進 Web2 門檻都不容易。

我們需認清一個現實,革新傳統絕不比起「由零開始」容易,這要求企業家和 Web3 創業者,可以在傳統行業的「間隙」中找到突破點。

但過去十幾年,香港的確出現許多成績不錯的 Web2 初創,例如 CASETiFY、9GAG、GOGOX(GoGoVan)、Lalamove、Klook、GoodNotes。這批 Web2 創辦人,早期在幾乎沒有(或很少)官方支持情況下,在國際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批 Web2 初創在本地更成為了「少林寺」,培養出一大批人才,這些公司的早期員工、主管,最後不少都創業成為創辦人,成為薪火相傳的「Startup 二代」甚至「Startup 三代」。值得留意,其中 9GAG 和 CASETifY 早就涉足了 Web3,分別推出了 Memeland 和認證 NFT 手機套。

其他香港 Web2 社群中人,是否也可以借鑒這些案例,形成一個「邁向 Web3」的社群?特別是整體創科產業雖大,對於 Web2 人來說,要他們轉向微電子、機械人科技或生物醫藥等距離較遠的領域,Web3 似乎是個頗自然的增值和轉型,當然前提是除非自行創業,否則要有足夠的職位和機會。

9GAG 最近宣布 MEME 社群預售共籌集約 8737 枚 ETH(約 1,569 萬美元),當晚幣安就宣布推出 Launchpool 新專案 MEME 並於 11 月 3 日正式上線代幣

Web3 未有 iPhone moment

講到底,加密貨幣只是 Web3 其中一種應用,是非常重要沒錯,但不代表全部。正如金融領域也不僅限於交易炒賣,還可以是保險理財、樓按房貸、財富管理甚至遺產規劃等不同服務及產品。

換言之,Web3 應用範圍,應該也不僅限於金融領域,香港過去一直是國際都會,有不少已發展、已成熟的行業例如服務業、貿易、物流、房地產、旅遊、娛樂、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可作升級和轉型,理論上應該也有 Web3 創業者能夠發揮的空間。

既然香港物流業的「土壤」培育了 GoGoX 和 Lalamove,消費零售出現了 CASETiFY,流行文化滋養了 9GAG,假以時日,香港未來會否出現另一批成功的 Web3 初創,甚至是獨角獸?

然而,Web3 跟 Web2 最大的分別,是 Web2 早已找到了自己的「iPhone moment」,亦即隨住 iPhone、iPad 和其他智能手機的絕對普及,再加上社交媒體進入幾乎每個地球人的日常生活,像 GoGoX、CASETiFY、Klook 等成功初創,都是透過 App Store、Fb、IG 等巨大平台而堀起。

反觀 Web3 領域,目前仍未有一個面向消費市場真正普及的應用例子,NFT 因為過份炒賣,很多項目已經宣告爆煲或清零。根據估計全球擁有加密幣錢包地址的人數,2022 年僅約 8500 萬左右,相比之下不計其他智能手機,全球單計 iPhone 已經接近 15 億用戶。於是幣圈有很多人都「寄望」 Elon Musk 可以在超過 3 億用戶的 X 平台推出錢包,以助長 Web3 發展。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 Jase Leung(右三)認為政府監管有助 Web3 落地普及,但若監管過嚴則有機會適得其反,因為新興產業需要有空間尋找商業模式

案例:溯源和資產配置

Web3 不論是加密貨幣,抑或是區塊鏈技術,一來有技術門檻,二來涉及資金流,現階段似乎更適用於面向企業市場。

「以我所知唔少公司開始流行用 USDT 去找數,香港如果好方便買到 USDT,其實都間接幫助到各行各業,因為大家如果用 TT 轉過錢就知道,TT 可能要等兩天,那邊廂至收到錢,收到錢人家至發貨。」Jase 表示。

他又留意到近期企業市場比較關注的區塊鏈技術,其中一是追蹤和溯源,例如應用在 IP 註冊、藝術品註冊、食品食材註冊等方面,用於確認產品的真正來源。「例如我們在澳洲有一個項目,需要證明海鮮不是從日本進口,而是從澳洲進口,以這種類型的追蹤和溯源其實很常見,不管是使用 RFID 還是其他追蹤設備。」

「此外,由於香港有資產管理相關的牌照,加上專業投資者本來就對加密金融產品很有興趣,所以不少持牌的機構,實際上也開展了 Web3 方面的業務,例如一些托管機構,希望能夠將一些傳統資產『代幣化』,也有一些個案是研究夫妻離婚後,加密貨幣資產的配置安排⋯⋯」

聽起來,感覺 Web3 作為金融服務的「升級」,目前似乎相對較可行,難怪有立法會議員一直推動政府發行「港元穩定幣」 — 有了港元穩定幣和官方錢包,屆時政府如常派「消費劵」,本地就將立即多了幾百萬個錢包地址?

香港人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今天就討論「Web3 救港」,似乎言之尚早,但我覺得作為科技媒體在這方面有責任,至少多去接觸和了解,甚至嘗試去學習 Web3,試開試用錢包,發掘一些實際落地的應用和產品。而不是牛市時盲目追捧幣價和熱潮,然後出現一次 JPEX 這樣的新聞,就以後都用有色眼鏡來看待整個產業。與此同時,如果政府以公帑推動 Web3,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假如有日香港的 Web3 產業真的落地和普及了,香港人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