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題特寫

後疫情創投何去何從? 投資新人類真嘢可以講 Danny Chong

回顧過去這幾年,遇上前所未有的危機,有人選擇躺平也有人選擇創業。我們今次的受訪者,一直活躍於創科生態圈,近距離觀察創科行業的疫下變遷,以投資人身份接觸很多本地創業者,他是 Gobi Partners 資深投資總監 Danny Chong。

星馬印台港經驗

如果像我這樣,身邊有不少香港創辦人朋友,準不難發現,東南亞是他們最喜歡開拓的「第二市場」,久不久就看見他們到越南、印尼、緬甸或新加坡等地開會,順道打卡社交媒體。剛好,Danny 在轉換跑道投資者以前,也有過他的一段東南亞經歷。

「Career 開頭,都係好傳統香港讀 business 學生一樣,做過一陣 Banking、Consulting,亦做過 Lalamove intern,當時覺得東南亞發展快,就去咗馬來西亞同新加坡,喺 ZALORA 做咗 3 年。」

ZALORA 之後,他到台北參與 Insider 這家 Hande Cilingir 在土耳其創辦的 MarTech 公司(總部現時設於新加坡),職責是作為 Country Manager 由零開始拓展新市場,包括建立台灣和香港地區團隊,後來又曾調任印尼。換句話說,他用了總共 5-6 年時間,走遍了東南亞港台。

Danny(左二)曾經加盟 Insider 並負責開拓港台市場,這家 MarTech SasS 公司今天已是獨角獸級數

不要盲選東南亞

「有呢啲經驗,個人睇嘢開闊咗,會令你易啲明白 founder 嘅痛點,公司喺邊度有 room of growth,同埋佢地需要啲咩支援,見面時會又啱傾啲。」

Danny 本身有紮實東南亞經驗,作為投資者,自然也很快覺察得到,「香港嘅 Startup,唔知咩原因,10 間可能有 6 間會同你講,佢地 next step 會係東南亞。」

「由於自己做過,東南亞其實係好 fragmented 嘅市場,同香港本身好唔同。相比之下,歐洲同美國市場,反而係更相似同接近香港,除非你本身好熟悉東南亞,否則我一般會反建議 founder,會唔會都考慮下歐美呢類 developed market。」

他舉例,不少國際成績特別好的香港 Startup,例如 GoodNotes、KICKS CREW 或者 Aftership,都以歐美或內地作為主要市場。「作為投資方,我地當然會較留意香港及大灣區團隊,但至於目標市場,當然係需要配合返 Startup 本身,無論係 founders、公司文化定抑或產品特性,至能做出最理想成績。」

籌錢一定難「應使則使」

由轉換跑道起計,Danny「入行」投資初創 3 年,全球疫情、加息週期、地緣政治局勢甚至「逆全球化」等,他都有幸遇上了。

逆市和退潮之下,跟以往最大分別,一字記之曰水,亦即「缺水」。他舉例,疫情前的創辦人,大都奉行增長至上方針,因為一般而言,只要增長能夠持續,大約每隔 8-10 個月就可以有一輪新資金。

到了最近 3 年,全球因應疫情、經濟走低,股市和幣圈是最貼切的「温度計」,投資者意欲大減。「今時今日初創融資,可能已經同時要求有個 breakeven plan。融資後,錢點去運用?創辦人以前會 allocate 增長,以便得到下一輪,但今時今日,重點係應使則使,而且多數用於 build product,或用於建立長遠嘅 revenue 同埋公司差異性,呢啲比起純增長,來得更加重要。」

他又補充,過去幾年經濟雖然下行,但也有 founder 捕捉到時機,交出逆市增長的成績。「疫情同外圍經濟,in general 係差,但與此同時,如果產品係幫人做到 cost saving 同 drive transformation 嘅公司,反而可以有更多關注。」

例如 Gobi Partners 近期投資的 PanopticAI 就能透過人工智能科技,提供更低成本和更容易負擔的預防性醫療保健服務。「但無論如何,初創融資比以前係 uncertain 咗,大家都唔知道下一 round 幾時會有,呢個都係事實,所以創辦人要有更多後備方案,面對意外或不景氣,要有定 Plan B 甚至 Plan C、Plan D 方案。」

Danny 年紀輕輕已出任資深投資總監,他跟大部分商科畢業生相似,做過銀行和商業顧問諮詢,最大分別是曾到海外發展汲取經驗

疫後投資新主題

近年關注香港初創的 VC,他所屬的 Gobi Partners 十分活躍,經常出現於融資新聞。經濟下行和疫情,對 VC 行業又有什麼影響?「可以分兩個層面對講,當然 in general,成個 VC 行業近幾年,無可厚非都係緊張咗,但我地隻基金嘅周期,處於好活躍投資時期。」

「環球趨勢而言,ESG 係個重要版塊,唔少主題基金專投呢方面,可能係因為 top down,各國政府要求企業更積極披露 ESG 數據。以前可能係 hardware driven、material driven,而家係更加結合咗 AI、或者 Software,例如點樣用 3D modelling、AI,令到流程上更有效率,咁都可以成功減少浪費。」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國產替代」及「中國品牌出海」等投資主題,也是未來幾年很多資金會關注的方向。由一些內地的 deep tech 項目,以至並非一定是硬件,也可以是軟件和科技的出口,中國製造本來就有一定的競爭力。他以港產 Fintech 獨角獸 WeLab 為例,去年宣佈收購印尼傳統銀行 BJJ,將數碼銀行的 know-how 帶到海外,。

Danny 表示自己 focus 領域是 SaaS、電商以及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方案,但其他領域例如 deep tech、healthtech 也是重點,而且鑑於人工智能應用漸趨成熟,一些領域例如 healthcare 如果能夠整合和運用 AI,也很能吸引到投資者的注意。

「香港開始有自己 generation of startups」

踏入兔年,人人希望虎盡甘來,若以整體 VC 投資氣氛而言,向前看 2023 年樂觀與否?「期望今年年底,到出年年頭,都可以保持一個 cautiously optimistic 睇法,in general 會有幾好嘅 rebound 機會。」

「但我留意到,喺香港嘅 startup ecosystem 開始見到 a generation of startups ,即係見到上一代 founder 幫下一代 founder,或做 mentor 或做投資者,呢個係一個好好嘅現象。」他這樣提起,我忽然想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香港創辦人雖然也有圈子,也會久不久出來活動見人,但是偏向圍內小圈子,縱使有機卻無系統性。

相比之下,今天很多獨當一面的創辦人例如 GoGoVan 的 Steven Lam、Prenetics 的 Danny Yeung、Animoca Brands 的 Yat Siu,以至其他商界人物,雖都各自有一片天,卻都不約而同地有系統地,在很多公開平台出現和分享,甚至推出自家創業加速器,直接支援新一代創辦人。

世上若無李小龍,後來豈有周星馳?這樣比起今年融資額有多高,似乎又來得更加重要,更值得我們 be cautiously optimistic。最後一提,Danny 最近曾於 YouTube 分享「創投真心話」,不管是否創辦人,只要是對創科產業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去看看。

撰文:尹思哲

Tags : VC流動置頂置頂
尹思哲

The author 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