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Web3 救港?香港 Web3 產業的進路和應用案例

DALL·E 2023-11-03 02.01.20 – Photo illustration representing the evolution of Hong Kong’s Web3 industry. The Hong Kong skyline blends seamlessly with futuristic digital elements,
(Photo generated by DALLE3 via ChatGPT)

來到 2023 年底,香港股市、樓市、零售都全面告急,香港此刻最需要的向前行的希望和進路。 印象中,特區政府曾有一個「北創科、南金融」的構思,其中北創科似乎是較長遠投資,就算有回報,亦要耐心靜候,至於「南金融」,若單純以股市和 IPO 集資額來計,目前也是乏善可陳。

但科技可以連結、革新現有行業,例如科技加金融,就是「似乎有希望」的 FinTech 產業,至於近年不時提及的 Web3,其實遠不止於加密貨幣一種應用,只要拉濶視野,從產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定義為「區塊鏈科技 + 已發展成熟行業」的轉型和革新。 

如果視整體創科產業為最長遠的投資,那麼屬於「子分類」的 Web3 產業,又會不會是一條比較適合香港的中期轉型進路呢?畢竟過去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有不少行業已發展和成熟,就差在能否從中提煉出「新價值」。

監管應鬆緊適宜

但我知道,在 FTX 和 JPEX 等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陰霾未完全消退,討論「Web3 救港」絕非易事。

其實 FTX 是純粹監守自盗,當然是由於『對家』 CZ (Binance 創辦人趙長鵬)Twitter 爆料,令公眾知悉 FTX 本身資不抵債,掀起調查繼而發現 FTX 監守自盗。

再來近期 JPEX,區塊鏈科研 Jase Leung 表示:「圈內一直都知道 JPEX 問題大,其實到佢出事反而係『無諗過唔會發生』,我自己睇法係件事越早爆越好,唔好等個問題再發大。」

跟唔少「圈中人」睇法一致,Jase 認為 JPEX 事件應歸納於「正面」,因為可以警剔用戶小心之餘、未來又可以起阻嚇作用。如果香港有心發展 Web3 產業,政府能夠確立鮮明的監管者角色,為公眾和潛在參與者帶來信心,的確也非常重要。

但他也帶出,新興產業如果管得太嚴,卻有機會適得其反:「如果(監管)一個全新的產業、產品,例如 Centralized Exchange,要俾佢有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去賺錢,令佢有條件去回饋顧客,咁佢至可以同世界其他對手競爭。」

Jase 舉例同屬「新嘢」虛擬銀行:「假如存戶放 100 蚊入去,係 100 蚊完全唔郁得(銀行方面),咁虛擬銀行就冇所謂嘅商業模式,亦即唔會有盈利,最後又點樣持續改善佢嘅服務,甚至投資資源去回饋返本地 fintech 社群呢?」

Web2 轉型 Web3?

要從傳統行業謀求創新和變革,先不談是否應用 Web3 區塊鏈技術,就算僅作基本的「數碼化轉型」,要一些傳統行業踏進 Web2 門檻都不容易。

我們需認清一個現實,革新傳統絕不比起「由零開始」容易,這要求企業家和 Web3 創業者,可以在傳統行業的「間隙」中找到突破點。

但過去十幾年,香港的確出現許多成績不錯的 Web2 初創,例如 CASETiFY、9GAG、GOGOX(GoGoVan)、Lalamove、Klook、GoodNotes。這批 Web2 創辦人,早期在幾乎沒有(或很少)官方支持情況下,在國際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批 Web2 初創在本地更成為了「少林寺」,培養出一大批人才,這些公司的早期員工、主管,最後不少都創業成為創辦人,成為薪火相傳的「Startup 二代」甚至「Startup 三代」。值得留意,其中 9GAG 和 CASETifY 早就涉足了 Web3,分別推出了 Memeland 和認證 NFT 手機套。

其他香港 Web2 社群中人,是否也可以借鑒這些案例,形成一個「邁向 Web3」的社群?特別是整體創科產業雖大,對於 Web2 人來說,要他們轉向微電子、機械人科技或生物醫藥等距離較遠的領域,Web3 似乎是個頗自然的增值和轉型,當然前提是除非自行創業,否則要有足夠的職位和機會。

9GAG 最近宣布 MEME 社群預售共籌集約 8737 枚 ETH(約 1,569 萬美元),當晚幣安就宣布推出 Launchpool 新專案 MEME 並於 11 月 3 日正式上線代幣

Web3 未有 iPhone moment

講到底,加密貨幣只是 Web3 其中一種應用,是非常重要沒錯,但不代表全部。正如金融領域也不僅限於交易炒賣,還可以是保險理財、樓按房貸、財富管理甚至遺產規劃等不同服務及產品。

換言之,Web3 應用範圍,應該也不僅限於金融領域,香港過去一直是國際都會,有不少已發展、已成熟的行業例如服務業、貿易、物流、房地產、旅遊、娛樂、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可作升級和轉型,理論上應該也有 Web3 創業者能夠發揮的空間。

既然香港物流業的「土壤」培育了 GoGoX 和 Lalamove,消費零售出現了 CASETiFY,流行文化滋養了 9GAG,假以時日,香港未來會否出現另一批成功的 Web3 初創,甚至是獨角獸?

然而,Web3 跟 Web2 最大的分別,是 Web2 早已找到了自己的「iPhone moment」,亦即隨住 iPhone、iPad 和其他智能手機的絕對普及,再加上社交媒體進入幾乎每個地球人的日常生活,像 GoGoX、CASETiFY、Klook 等成功初創,都是透過 App Store、Fb、IG 等巨大平台而堀起。

反觀 Web3 領域,目前仍未有一個面向消費市場真正普及的應用例子,NFT 因為過份炒賣,很多項目已經宣告爆煲或清零。根據估計全球擁有加密幣錢包地址的人數,2022 年僅約 8500 萬左右,相比之下不計其他智能手機,全球單計 iPhone 已經接近 15 億用戶。於是幣圈有很多人都「寄望」 Elon Musk 可以在超過 3 億用戶的 X 平台推出錢包,以助長 Web3 發展。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 Jase Leung(右三)認為政府監管有助 Web3 落地普及,但若監管過嚴則有機會適得其反,因為新興產業需要有空間尋找商業模式

案例:溯源和資產配置

Web3 不論是加密貨幣,抑或是區塊鏈技術,一來有技術門檻,二來涉及資金流,現階段似乎更適用於面向企業市場。

「以我所知唔少公司開始流行用 USDT 去找數,香港如果好方便買到 USDT,其實都間接幫助到各行各業,因為大家如果用 TT 轉過錢就知道,TT 可能要等兩天,那邊廂至收到錢,收到錢人家至發貨。」Jase 表示。

他又留意到近期企業市場比較關注的區塊鏈技術,其中一是追蹤和溯源,例如應用在 IP 註冊、藝術品註冊、食品食材註冊等方面,用於確認產品的真正來源。「例如我們在澳洲有一個項目,需要證明海鮮不是從日本進口,而是從澳洲進口,以這種類型的追蹤和溯源其實很常見,不管是使用 RFID 還是其他追蹤設備。」

「此外,由於香港有資產管理相關的牌照,加上專業投資者本來就對加密金融產品很有興趣,所以不少持牌的機構,實際上也開展了 Web3 方面的業務,例如一些托管機構,希望能夠將一些傳統資產『代幣化』,也有一些個案是研究夫妻離婚後,加密貨幣資產的配置安排⋯⋯」

聽起來,感覺 Web3 作為金融服務的「升級」,目前似乎相對較可行,難怪有立法會議員一直推動政府發行「港元穩定幣」 — 有了港元穩定幣和官方錢包,屆時政府如常派「消費劵」,本地就將立即多了幾百萬個錢包地址?

香港人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今天就討論「Web3 救港」,似乎言之尚早,但我覺得作為科技媒體在這方面有責任,至少多去接觸和了解,甚至嘗試去學習 Web3,試開試用錢包,發掘一些實際落地的應用和產品。而不是牛市時盲目追捧幣價和熱潮,然後出現一次 JPEX 這樣的新聞,就以後都用有色眼鏡來看待整個產業。與此同時,如果政府以公帑推動 Web3,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假如有日香港的 Web3 產業真的落地和普及了,香港人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幣安裁員是業界風暴的前夕還是 AI 世代的拓展?

binance_bit

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幣安近日被外媒報導指,正值大規模裁員潮。觀乎幣安自創立以來短短6年內快速發展,這次事件應被解讀為危機還是發展的轉捩點?

2023 年對於幣安乃至整個幣圈來說,無疑是風雨飄搖的一年。源於去年的 Luna 事件及 FTX 交易所倒閉,市場上湧現了大量的 FUD(恐慌與不確定)消息,陰霾一直延續至今年。

幣安作為加密貨幣行業巨擘,自然成為這一波風暴的焦點之一。《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幣安近期已有多位高層離職,並正進行大規模的裁員。以目前約有 8000 名員工計,幣安可能將最多裁員 3000 人,而目前已有 1000 人被解僱。特別是客服部門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報導還指出,幣安已經停止為員工提供多項津貼,包括手機費用、健身費用以及在家工作費用等。這一行為也被外界解讀為,其利潤受到市場環境與監管氣氛變化的壓力,因此需要進一步削減成本。

面對各國政府打壓

此外,幣安同時正面臨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提起的訴訟。在過去一個月,幣安被勒令停止在比利時的運營,在荷蘭未獲得許可證,在德國被拒絕獲得加密貨幣保管許可證,並且失去了歐元銀行合作夥伴。更慘的是,該交易所還在法國受到審查,並被傳喚出席巴西國會,就一宗龐氏骗局調查發表證詞。

儘管幣安的現狀令人擔憂,但是從其成立以來的表現來看,這家公司的未來仍然有許多可能性。幣安於 2017 年 7 月推出,願景是建立一個易於使用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並在 6 年間快速發展:

  • 建立更多法幣入口,幫助全球用戶更能便捷地進入加密貨幣世界。
  • 投入開發公鏈,為區塊鏈社群提供更多可能。若以日活躍用戶來計,目前 BNB Smart Chain 是被廣泛使用智能合約區塊鏈。
  • 成立風險投資與孵化器 Binance Labs,支援區塊鏈生態發展,迄今投資組合超過 200 個專案,投資回報率超過 10 倍。
  • 推出 Binance Academy,為產業工作者與大眾提供免費的教育平台,至今已支援超過 30 種語言。
  • 啟動了Binance Charity,與多個國家組織及聯合國合作,讓慈善事業透明化、簡化緊急捐款流程。現已達成了許多慈善實績,包括援助烏克蘭難民、資助非洲學子、資助意大利的洪水救災工作。
  • 首家使用梅克爾樹(Merkle Tree) 資產儲備證明(Proof of Reserve) 並制定產業標準的交易所,實現儲備資金透明化。

裁員背後原因的探討

其實,就像許多科創公司一樣,幣安在成長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裁員事件目前尚未能確定是否與財務困境有關。

幣安執行長趙長鵬也發文駁斥,強調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公司和個人情況的變化,每個公司都有人員流動。幣安發言人更反駁稱,裁員 3000 人的說法「根本不正確」,重申公司正為下一個牛市週期做準備,因此很明顯必須關注整個組織的人才密度,以確保公司的彈性和活力。

縱觀今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實現了重大突破,許多公司已經開始利用此技術來優化業務流程並節省人力。例如 IBM 在今年解雇了約 3000 名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約 1%,並聲明這次裁員的原因是因為公司越來越多地使用人工智慧來自動化任務,以及需要精簡運營。對於剛剛迎來六週年的幣安,是否也在正在把握科技的發展趨勢,進行類似的變革,我們靜觀其變。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梁永熹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香港加密貨幣交易所合法化!惟看這些限制或成跘腳石?

hk_crypto_trade

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營運者」牌照於上月起正式接受申請,香港進入加密貨幣交易「真正」合法化時代。幣圈普遍憧憬,這將為香港發展成為「加幣貨幣之都」提供穩定的基礎。惟細閱已公佈的監管框架,不少細節極需優化。

香港對於加密貨幣交易其實一直沒有明文禁止,多個網上交易平台早已在港提供服務,實體找換店、ATM 更早已星羅棋布。現在只是正式推行發牌制,使之「真正」合法化。

證監會發佈了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營運者指引,當中指出「建議在代幣可被零售投資者買賣前,對代幣實施額外的最低準則……代幣必須屬於合資格的大型虛擬資產,即其已獲納入由兩個獨立指數提供者所推出的至少兩個獲接納的指數當中。平台營運者須根據平台的代幣納入準則進行進一步盡職審查,並確保獲納入以供買賣的代幣符合相關準則……平台營運者亦須確保代幣具有高流動性」。

這一指引一如傳統股市監管模式,旨在保障投資者,但應用於「幣圈一天,人間十年」的加密貨幣市場, 似乎過於保守。加幣貨幣項目發展日新月異。許多項目往往在短時間內成為主流趨勢,甚至一躍成為市場十大市值幣。如果套用傳統股市產品上市前審查模式,將導致交易所的投資產品選擇嚴重滯後。

另外,證監會的指引提及, 包括質押收息、活動獎勵等宣傳行為不被允許,並明確禁止饋贈。惟宣傳性饋贈是現時許多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吸引新投資者的方法,而傳統股市交易平台亦經常推出獎勵活動,是否應禁止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相關宣傳則值得商榷。

鑑於加密貨幣市場瞬息萬變的特質,在保護投資者和吸引業務之間取得平衡並非易事。更多細節在執行上仍待深化,包括日後是否推出港元穩定幣等議題也有待各界討論。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梁永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