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別對 NFT 過分樂觀 大多數根本無人問津

NFT(非同質化代幣)在全球掀起熱潮,接連有藝術品或者音樂 NFT 以天價成交。有云「十個畫家九個窮」,不少藝術家縱然有無限創意,創作出質素極高的作品,但始終無法將作品變現,透過創作維持生計。NFT 的出現,能否改寫這個局面?

「NFT 已儼如一種『Buzzword』。」設計師及軟件工程師出身的朱力行,是其中一位相當關注 NFT 在藝術領域發展的新媒體藝術家。他直言,由於出現了數宗以天價成交的藝術品 NFT 交易,「很多人因此覺得 NFT 是一種很刺激,甚至可改變人生的東西。」

由 Beeple 的數碼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CROSSROAD》和《OCEAN FRONT》,到 Larvalabs 的《CryptoPunk #7523》,又或是史上第一條 Twitter 貼文、Tim Berners-Lee 的萬維網原始代碼,均以數百萬至數千萬美元的天文數字成交;新加坡華裔音樂人陳奐仁的單曲《Nobody gets me》價格則相對「親民」,承惠 7 個以太幣(超過 11 萬港元)。但朱力行提醒,NFT 市場交投貌似熾熱,但能夠以高價賣出的 NFT 其實只佔少數,有更多 NFT 根本乏人問津,「有多些人認識 NFT 是一件好事,但不要對 NFT 過份樂觀。」

花半小時創建 NFT 流拍收場

下月底將會參加亞洲首個大型藝術科技體驗展 DIGITAL ART FAIR ASIA EDITION 2021 的朱力行,數月前在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為一款數碼圖像舊作創建(Mint)NFT,供人於平台上競投。他憶述,為作品發行 NFT 過程不十分複雜,只要將若干加密貨幣,從錢包轉賬至 OpenSea 平台以開設賬戶,便可以為作品創建 NFT,過程中他需要將作品屬性,例如是主題、系列名稱、創作年份等寫進 NFT 之中,前後大約僅花半小時。

朱力行所發行的 NFT,起價是 0.1 個以太幣,每口叫價則為 0.01 個以太幣。然而朱力行只接獲一個出價,相關 NFT 未能成功賣出,「因為要叫價到至少 1 個以太幣,NFT 才可以正式賣出。」但朱力行對流拍並不感意外,「就好像買六合彩,你總會幻想作品很受歡迎、很多人出價,但最終失望居多。」

拍賣需宣傳配合 有助藝術商品化

朱力行認為,NFT 跟傳統拍賣一樣,需要透過宣傳,為相關物品製造需求,「例如為將要發行 NFT 的作品舉行展覽、表演,或者跟其他品牌聯乘,推出限量版物品等。」他坦言,個別 NFT 之所以能以天價成交,是因為相關拍賣由國際大型拍賣行負責。此外,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自由度極高的領域,「再瘋狂的事都可以在 NFT 世界內發生」,若果 NFT 被炒至天價不足為奇,那麼 NFT 價格波動甚至變得毫無價值也並非絕無可能。

「我們需要擁抱(embrace)這種(NFT)特性。」朱力行沒有否定 NFT,更揚言將來仍會繼續為新作品發行 NFT。他解釋,自己從事的數碼藝術創作,大多涉及電腦科技,「一留有 Digital Footprint(數碼足跡)便有被複製的可能」,加上沒有實物,價值較難釐定,「過往我根本不知如何將作品賣出去。」

如今數碼作品可以化成 NFT 來交易,朱力行最期待出現的畫面是,藝術品交易可以真正做到「Peer to Peer」--作品毋須再借道中間人,例如畫廊等銷售,改為由買家直接向藝術家支付加密貨幣。除此之外,他亦希望,一些過往沒有接觸藝術創作的人,例如是遊戲玩家及加密貨幣投資者,可以因著 NFT 的緣故而開始涉足藝術世界。

NFT 可交易實物 炒賣風險高

「對於小眾或者新出道的創作人而言,(發行)NFT 是一個接觸買家的理想途徑,因為加密貨幣圈子是全球性。」數碼資產場外交易平台 Genesis Block 資深交易員朱孝達同意,NFT 有助藝術品商品化,而且它可證明藝術品的擁有權誰屬。他續指,除了數碼藝術品,即使是實物,也一樣可以藉 NFT 方式進行交易。

例如加密貨幣交換協議 Uniswap,在 2019 年便開展了一個名為 Unisocks 的項目,團隊特別限量製作了 500 對襪子,並發行相應的 NFT(稱為 SOCKS),初始定價為 12 美元,買家可以以太幣購買,之後利用 SOCKS,兌換一對實物襪子,兌換後相關的 SOCKS 便會被銷毀。基於需求與供應定律,賣出的 SOCKS 愈多,其價格便會提高,因此很多買家都不會將 SOCKS 兌換實物襪子,而是待價而沽。

截至 8 月 17 日晚上 10 時 30 分,Unisocks 的流動性池(Liquidity Pool)中,只餘下 15 個 SOCKS 可供購買,每個價錢超過 13.4 萬美元,升值超過 1.1 萬倍,至於已被兌換成實體襪子的則有 198 個,換言之,仍有 287 個 SOCKS 把持在買家手上。

朱孝達強調,NFT 的價值,同樣取決於它的需求和供應,因此購買 NFT 的時候,最重要是考慮自己是否真正喜歡或者需要該 NFT 所代表的資產,單純從投資升值角度出發未必恰當,因為買家今日用 10 萬美元購買的 NFT,未來不一定可以升值至 50 萬或者 100 萬美元,可能反過來因為需求下降導致價格大跌,「如果該 NFT 不再有市場需求,它只不過是一個沒甚市場價值的 jpeg 檔案。」

採訪:Moon

編輯:尹思哲

read more
企業趨勢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

NFT 保險市場可達 400 億港元 本地初創推數碼資產保險專訪

數碼資產被盜或者遺失的案件時有聽聞,本地有初創公司預視到 NFT 市場的崛起,決定推出微保險產品,協助客戶保護 NFT 資產。Unwire.pro 邀請到 YAS 聯合創辦人分享見解。

YAS 微保險於 2019 年成立,目標透過提供更具彈性的小型保險,讓消費者按自己需要選擇相應的保障,而且配合新科技如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提供自動化服務,不經人手的程序除能保障私隱,流程亦更快速方便。今年 4 月,YAS 便夥拍忠意保險推出「NFTY」保險產品,成為全球首個涵蓋 NFT 保障的微保險,而首個項目就是為音樂人陳奐仁的作品「Nobody Gets Me」的 NFT 承保,保障網上盜竊和遺失所帶來的損失。

新趨勢下 NFT 保險需求增

NFT 熱潮之下,越來越多人開始留意這個新趨勢。YAS 微保險聯合創辦人 Andy Ann 就分享指,最初留意到 NFT 時,已注意到其網絡安全需求。他指出,其微保險產品會涵蓋受保人突然忘記電子錢包密碼導致的損失,就好像平日遺失銀包一樣。而之前也有新聞提及交易平台被黑客入侵,因此 NFT 被盜的問題也會一併受保。此外,在交易過程中間如果 NFT 遺失,也在保障範圍內。

至於保額方面,自然是個值得關注的重點。他表示,很多時候 NFT 是運用以太幣交易,但因為價格浮動太厲害,保險公司不會用以太幣庫存作為支援。所以他們會先把以太幣的價格,根據交易時的兌換價即時轉成港幣計算。他舉例說,早前陳奐仁的 NFT 剛推出時,其價格很低,接著後來有人投標時愈來愈高,他們就會以最後作價時的定價為 NFT 最終價值的依歸,保額為該 NFT 最終交易價的九成。暫時保費價值訂在最終成交價的兩成,惟保單需要每年根據市場價值續保。保單上會印有產品名稱及電子錢包地址作證明。

YAS 微保險聯合創辦人 Andy Ann 指現時公司主力與不同的畫廊合作,為他們的 NFT 產品承保,日後除了發展交易平台,亦會推出自家的 NFT 產品

NFT 保險針對收藏家需要潛力大

Andy 認為,NFT 的保單市場很有潛力。他解釋,其實 NFT 市場在上年開始,兩個季度便已發展成接近二十億美元的大型市場,而這個市場只會愈來愈大。暫時整個 NFT 市場是創造的人多於購買的人,但他認為當市場上有足夠的 NFT 時,人們便會開始接受,並開始購買 NFT 資產。他預計,將來所有 NFT 一面世時便已應該將保險包含在內,那麼市場就會變得很大。現時,很多數碼資產當在出現時就已經包括了保單在內,因此普及化相信是兩三年後的事,屆時市場會到達五、六十億美金,相當於現時兩間最大拍賣行的市場價值。

此外,Andy 也認為,NFT 保險其實未必適合炒家,因此客戶是以收藏家為主。因為收藏家在收藏 NFT 時,會真真正正看到它的價值慢慢隨著時間上升,今天價值一百元,但收藏兩年後預計價值二千元或者二百萬,因此他們預期收藏家會對保險有需求。但如果只是打算炒賣,買 NFT 或用以太幣來兌換,其實今天購入明天賣出,保險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意義或價值就不太大,也會有風險存在。除與不同的交易平台合作提供保險外,Andy 指公司亦會推出自家 NFT 交易平台,從而推廣數碼資產保險。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萬物代幣化時代」降臨!用 NFT 交易房地產又如何?

NFT(非同質化代幣)在 2021 年成了投資新貴,全因可以將藝術品,例如音樂、畫作、短片甚至程式碼等寫進區塊鏈,化身獨一無二、保證真跡的數碼收藏品。無論是全球知名藝術家 Beeple、村上隆,抑或音樂人陳奐仁,近月均先後發行 NFT 作品,更以高價成交。

作為一種數碼憑證(或稱智能合約),買家利用加密貨幣購入 NFT 後,即可取得它所代表資產的擁有權,而最近竟然有人以 NFT,去交易有形實體資產!

科技媒體 TechCrunch 創辦人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上月便成功將自己位於烏克蘭的物業,以 NFT 方式拍賣,最終來自三藩市的工程師 Devon Bernard,以 36 個以太幣(相當於 9.3 萬美元)成功購得並成為業主,相信是全球首宗以 NFT 完成的房地產交易個案。

問題是,以 NFT 方式買賣房地產,未來又會否成為趨勢?區塊鏈對房地產交易又有何實質意義呢?

高重建直言,以 NFT 方式進行房屋交易是噱頭(Gimmick)多於實際用途,自己對之不太感興趣。(Stephen Chan 攝)

NFT 較適合虛擬資產

鑽研區塊鏈及加密貨幣技術的 LikeCoin 創辦人高重建直言,以 NFT 方式進行房屋交易是噱頭多於實際用途,對此並不太感興趣,「愈牽涉到實物,NFT 的應用場景便愈薄弱。」

他解釋,要以 NFT 方式買賣房地產之類在物理世界存在的資產時,前提是要有一個「Oracle」(中文可譯作預言機)觸發智能合約,為 NFT 賦予意義,確認它能代表某項資產。

高重建更鍾情於虛擬物品 NFT,早前從經典電腦遊戲《小朋友齊打交》開發者王國鴻(小熊),購入該遊戲首個角色頭像的 NFT。「其實它代表的不過是一個 gif 檔,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取得相關檔案,再轉化成 NFT,繼而冒充小熊將之售出。我之所以放心地買,是因為我認識小熊本人,可以向對方確認,發行 NFT 的,真的是他這位遊戲原創者。」

他的理想藍圖是,NFT 作品甫一開始,便原生於區塊鏈之上,舉例攝影師拍下一張相,照片便隨即寫進區塊鏈,令其他人無法冒認及發行 NFT。這也許解䆁了,為何江湖盛傳 Instagram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已密鑼緊鼓推出「NFT 功能」,讓創作者在平台直接發佈及出售 NFT 收藏品。

高重建續指:「或許在轉賬等方面,透過 NFT 交易,可能會比傳統樓宇買賣方式方便一些,但除此之外,買賣房地產尚要很多其他單位配合,例如每間房屋始終需要向政府註冊,這些程序都未必因為你有了這間屋的 NFT 而減省。NFT 只代表你有權去處理(這間屋的事務)。」

盧銘恩認為,要令 NFT 不止停留於交易媒介層面並且發揮加快交易速度、減低交易成本的功效,需要政府帶頭採用區塊鏈進行土地註冊。(Stephen Chan 攝)

需政府帶頭推動應用

本身是產業測量師的房地產科技公司 Asia PropTech 創辦人盧銘恩也指出,目前大多數經濟體的房地產業權註冊,均是由政府部門中央處理(例如香港就是俗稱田土廳的土地註冊處)。

在這情況下,即使房地產交易是以 NFT 方式進行,相關房地產的業權仍需要律師協助核實;買家購入代表該房地產的 NFT 後,亦需向政府相關部門註冊契約。

盧銘恩認為,要令 NFT 不止停留於交易媒介層面並且發揮加快交易速度、減低交易成本的功效,需要政府帶頭採用區塊鏈進行土地註冊,「畢竟土地註冊一直由政府把持,沒有政府帶頭改革,私人市場無辦法去做。」

在這方面,北歐國家瑞典可謂走在前沿。瑞典的土地註冊機關 Lantmäteriet 大約在 2016 年開始夥拍當地區塊鏈科技公司及電訊商,測試以區塊鏈技術處理業權註冊及記錄,例如透過智能合約進行業權轉讓,實行相關程序無紙化。

「據報瑞典政府透過計劃,每年可以節省三、四億歐元行政處理開支。」對買賣雙方而言,律師查契等交易程序同樣有望減省,令業權轉讓所需時間,由數個月大幅縮短至以日甚至以小時計,交易成本亦隨著中間人角色被淡化而降低。

然而縱觀全球,瑞典是絕無僅有採用區塊鏈技術處理房地產註冊的發達國,其他應用相關技術的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例如高加索地區小國格魯吉亞及西非國家加納,但為數也不多,「發達地區由於房地產交易及相關法規發展成熟,政府未必覺得需要改變。推動與否,很視乎政府取態。」

盧銘恩續指:「瑞典政府也未必是百份百將全國所有業權資料,悉數存放於去中央化系統。此外,瑞典政府亦有可能雙軌並行,將業權資料上鏈後,繼續將相關資料保存於自己的中央系統。」

盧銘恩贊成推動以虛擬貨幣進行房地產交易,重申此舉有助減省交易成本,或有助帶動房地產市場,並促成跨境交易。但他提醒,目前以 NFT 形式購置房地產的個案在全世界只有一宗,傳統銀行將來會否相信 NFT 有其價值,以及接受買家以該房地產的 NFT 作為抵押品申請按揭貸款是未知之數。

「傳統銀行是否認可房地產 NFT 是一回事,政府的金融法規是否准許銀行批出以房地產 NFT 作為抵押品的按揭貸款,又是另一回事。還是那一句話,任何金融科技(FinTech)都需要政府支持和法規配合,方有望發展。」

採訪:Stephen Chan

編輯:尹思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