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士多啤梨蘋果橙 以物易物現代版

無大台交易所透過流動性池,讓 APPLE 和 BANANA 可以隨時兌換,換言之,為蘋果和香蕉提供了流動性,讓果農的產出得以跟其他蔬果互換。既然 APPLE 跟 BANANA 之間可以,推而廣之,CARROT、DURIAN、EGGPLANT 之間也一樣可以。

人類走過了一萬年,因為區塊鏈的出現,竟然再次回到以物易物的年代。

金錢簡史(崩壞版)

遠古時代,人類以物易物交換剩餘資產。原始人 Alice 以 APPLE 跟 Bob 換取 Banana,Carol 以 CARROT 跟 Dave 換 DURIAN,運作良好。

但是很快,問題來了。Dave 想要 APPLE,但 Alice 覺得 DURIAN 很臭,不肯換。另一個問題是,Dave 發現以大大的 DURIAN 換小小 CARROT,一下子換五條回來,實在吃不下。

這時候,腦袋發達的原始人 Shelly 提議,不如大家都把水果換成 SHELL 吧,APPLE、BANANA、CARROT、DURIAN 分別能換得 1、1、2、10 SHELL。大家覺得這個提議很好,久而久之,甚麼都換成 SHELL,反過來也做成 SHELL 能換到任何東西。以物易物時代結束,金錢時代形成,大家通通使用 SHELL 作交易媒介。

從此,聰明的 Shelly 每天去海邊拾貝殼,量化寬 SHELL,發了大財。後知後覺的 Alice、Bob、Carol 和 Dave 漸漸發現,手上的 SHELL 能換到的水果越來越少,覺得不對勁。Shelly 解釋,SHELL 的換取力一直變小,大家就會希望盡快花出去,就能刺激經濟了!大家聽著覺得蠻有道理的,也就接受了,反正也沒得選,不接受也得接受。

以物易物 2.0

鏡頭快進到一萬年後的 2008,Shelly 的 500 代後人 Lehman 兩兄弟終於把量化寬 SHELL 玩爆了,於是中本聰設計了 Bitcoin,然後又有了以太坊、Cosmos 等區塊鏈,再然後 Uniswap、Osmosis 等無大台交易所相繼推出。

透過「自動造市」機制,人類建起 APPLE-BANANA、BANANA-CARROT、CARROT-DURIAN 等各種流動性池(Liquidity Pool,LP)。由於提供流動性的人可賺得兌換抽成,因此只要有需求,就有人去建 LP,讓各種資產得以互相兌換,自由流動。人類再次回到以物易物,不同的是,這次的效率提升了一百億倍。

What explains the rise of AMMs?

至於 SHELL,它沒有因此消失,甚至還很強。區塊鏈不是從舊體制取走價值,而是讓過往不可能的變成可能,創造出新的、更多的價值。只是,相對於必須用 SHELL,人類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說,紐約交易所大約 2400 種資產,所有都是跟「真錢」SHELL 交易,「用錢買」也,換言之就是有 2400 個交易對。但是,在無大台交易所的生態之中,2400 種資產可以組合成 2400C2 = 2,878,800 個交易對。當然,不是每個交易對都有市場,但市場是否存在是由需求說了算,而不是因為沒有選擇地 SHELL 本位,抹煞了其他所有可能性。

其實,以美元衡量的,又何止紐交所的 2400 只股票而已。你吃的菜,住的房,坐的車,穿的衣,還有你的勞動力,即是你的「價值」,總之你的整個人生,全部都是以美元或你所在國家的法定貨幣衡量。而與此同時,量化寬 SHELL 每天持續上演。

別再說買賣,試著說 swap

為甚麼無大台交易所多數叫作 XXX swap?因為不存在一種理所當然的基礎貨幣,更沒有「法」律規「定」必須使用的「貨幣」,是以物易物 2.0。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說「買」甚麼、「賣」甚麼,而不會說「用錢換取了甚麼」、「用甚麼換取了錢」,比如今天以 57000 鎂買入 1 Bitcoin,明天漲到 60000 鎂,賣出 1 Bitcoin。你可能沒有想過,Bitcoin 國民會倒過說「今天賣出 57000 鎂,明天買入 60000 鎂」——別以為我在開玩笑,有些經驗豐富的密碼貨幣投資者,的確這樣看世界,只是我們活在 SHELL 美元本位太久的世界,成見太深。

「買賣」的說法,本身就是成見,假定了一切皆以美元交易,所有閒置資產都以美元儲存,更嚴重的是,因此也假定了美元就是「穩定」的。想要破除成見,先戒除說「買賣」,試著說「swap」,跟茶餐廳伙計說要以 30 元 swap 一份早餐,跟老闆說要以一天體力 swap 1000 元,這將有助你解開美元本位的枷鎖,開拓各種資產多向流動的視野(當然也會被當成瘋子啦)。

區塊鏈與無大台交易所的以物易物 2.0,解開了萬年以來單一貨幣主導的困局,增強資產流動性,也讓生活更多元。

所謂「多元」,既是 diversity,也是 multicurrency。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下一隻比特幣、以太幣?   資深買家盤點「潛力幣」

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價格可升可跌;若將「股票」換上加密貨幣,風險更倍數增加。加密貨幣波動大,惟虛擬資產作為資產配置選項,近年愈趨普及,從比特幣(BTC)一度升穿 6 萬(美元.下同)可反映出來,行內人便形容今年為「機構牛市」。

幣本位思維

「總市值 1.3 萬億是什麼概念?黃金就 12 萬億,比特幣僅為其十分之一,蘋果(AAPL)市值則 2.4 萬億。從這個角度衡量,比特幣市值未算很大。」UDomain 創辦人章濤說:「從價格角度,比特幣升得很快,相對而言就是,美元跌得很快,人們還有什麼避險選擇呢?」

章濤從事 IT 行業逾 20 年,很早期已投資比特幣,以「幣本位」來思考,意思即是在資產變動下,他會強調比特幣持有量有否增加,而不是法幣數量,所以「即使比特幣由 5000 美元,升到 1 萬美元,也沒什麼值得開心,因為比特幣數量沒有增加」。

「比特幣沒有特別應用場景,唯一功用是抗通脹。」正因「夠純粹」,比特幣屬於獨一無二,「時間愈久愈明白怎樣玩這個『遊戲』,我不是盲目看好,甚至認為未來會有『幣災』,但也不等於我會沽清,因為當加密貨幣已作為一種資產類別,始終會有部分資金在內」。

章濤睇中 ATOM 將有更多實質應用,會是繼比特幣和以太幣之後,第三代的區塊鏈代表

區塊鏈 3.0 代表 ATOM

比特幣以外,還有哪些加密幣值得留意?每天新增加密貨幣,名稱猶如恒河星數,正如章濤所言,5 分鐘已經可以「造幣」,真正「有料」卻寥寥可數,ATOM 是少數獲他點名,「論區塊鏈代表,第一代是比特幣,第二代則是以太幣,第三代就是 ATOM」,這位資深投資者說。

ATOM 是 COSMOS 原生幣,COSMOS 是什麼?COSMOS 並非區塊鏈,而是生態系統,系統內不同區塊鏈可互相流通,並容許開發者於短時間內,建立自己的區塊鏈,所以若不在同一個區塊鏈上,轉幣手續費則會用到 COSMOS 發行的 ATOM。

「舉例加密貨幣 VISA 卡及香港本土創作 LikeCoin,就是 COSMOS 生態內的區塊鏈。」章濤形容,在以太坊上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屬於「大茶飯」的話,在 COSMOS 上的應用則是非「大茶飯」類別,例如微支付,「長遠來看,ATOM 將有更多實質應用」。

獲「薯條哥」加持的 SOL

惟「以太坊殺手」豈止 COSMOS?雖然以太坊生態強盛,但「速度慢、價格高」亦一直為人詬病,原因是「愈來愈多人用以太幣(ETH),該區塊鏈上的交易已經滿瀉,導致礦工費(Gas Fee)搶到愈來愈貴」,區塊鏈科研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瀚(Jesse Co)解釋,情況如同價高者得,「原本架車只可容納 300 人,所以人們不斷開高價推人下車」。

許多新興幣遂針對以太幣樽頸而生,而要數風頭躉莫過於 Solana(SOL),今年以來已升值 10688%。為什麼 SOL 備受追捧?高瀚分析指,第一、從技術而言,SOL 每秒可處理交易(Transaction per second,簡稱 TPS)目前達 65000,相較比特幣僅 7 TPS,以太幣則為 2000 至 3000 TPS;

第二、則是背後得到 FTX 的支持,所以擁有充裕資金支撐周邊項目;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創辦人暨執行長 Sam Bankman-Fried( SBF ,又稱「薯條哥」),則是今年榮登《福布斯》90 後首富,「當年 ETH 自成網絡後,直至 2017 年才出現 ICO,以及後來的 NFT,始形成生態;相反,行家都知道 SOL 很多 FTX 項目」。

高瀚認為即使比特幣跌到 10 元,Defi 都會走下去,睇好 SOL、AVAX 及 MATIC

AVAX MATIC 搶攻散戶

SOL 以外,針對 ETH 礦工費高昂,高瀚還留意到另外兩款 —— AVAX MATIC,他解釋兩者勝在實用,「舉例 Uniswap,你在 ETH 的交易限額為 60 至 80 美元,AVAX 及 MATIC 只需 1 美元,將代幣(token)從 ETH 接駁過去後者,接駁成本約 10 美元左右,但都比較在 ETH 交易來得划算!」

他續道:「在區塊鏈上,無論是 1 粒比特幣定 1 萬粒比特幣,抑或在 Uniswap 上按 1 個代幣借 300 元,還是按 100 個代幣借 300 萬元,交易費其實都是一樣;ETH 交易成本持續高企的話(高瀚對 ETH2.0 保持觀望),首先流失就是小戶,他們會轉用 AVAX 及 MATIC。」

高瀚金融背景出身,坦言對加密貨幣進行估值困難,皆因幾乎沒基本面可言,「對股票而言,一間公司值幾錢可以參考 PE ratio,市值能計算出來,起碼要有 3 年營運財報;放在加密貨幣身上,極其量只知道價錢、市面流通數量,背後升幅則很視乎項目,甚至投資者名氣」,他說以 SOL 為例,「就是賭它會跑贏 ETH!」

儘管如此,他相信去中心化金融(Defi)大勢所趨。「比特幣的短期升跌,對虛擬貨幣的長遠發展,其實並沒有直接關係,即使比特幣明天跌到 10 元,Defi 都會走下去。」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所以「加密幣必須要有落地的 function,才能在下一個浪跌中生存」。

撰文:特約記者

編輯: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你接受中心化的元宇宙嗎?

電影《挑戰者 1 號》的世界可能近在眼前。將遊戲與加密貨幣及非同質化代幣結合的 GameFi 和 Play-to-Earn(P2E)尚未成熟,元宇宙(Metaverse)卻藉由 Facebook 改名為 Meta 而進入大眾的視線。消息一出,Decentraland(MANA)及 The Sandbox(SAND)等以元宇宙為賣點的代幣相繼暴漲。這篇文章將會帶大家談談有關元宇宙的種種。

元宇宙(Metaverse)乍聽起來很複雜,但簡單而言就是虛擬和現實世界融合的空間。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路》及《挑戰者 1 號》就為大家展示了兩個世界錯綜交錯的狀態。Mark Zuckerberg 指元宇宙是網路的下一個形態,往後用家將在兩個世界之間自由穿梭,在虛擬世界化身不同的角色/形象來工作、玩樂、放鬆心神,壓縮地域及時間的限制,與世界各地的親友和事物互動。

但究竟元宇宙與區塊鏈,甚至加密貨幣有何關係呢?讀者可能因為 Facebook 的新聞第一次聽到元宇宙,但元宇宙這個概念曾在幣圈中掀起過一股熱潮,上面提到的 Decentraland 和 The Sandbox 分別在 2015 和 2012 年推出,遠比 Facebook 要早接觸元宇宙。

事實上幣圈中人對於 Facebook 中心化的 Meta 想像頗有保留,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去中心化是網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加密貨幣備受追棒的根因),假若我們要建立一個與現實生活環環相扣的虛擬生活,去中心化與數據擁有權將更加重要。

「擁有權」這個概念是社會運作的基礎,像是你身上穿的衣服、居住的地方等。可是,現時大家並不重視虛擬世界中的擁有權。這也是大家常常會問為何要把數據放上區塊鏈/NFT 的原因。現時人類生活在充斥著大數據的時代,大眾卻樂意把數據擁有權交予社交媒體、各大網站手上,例如 Facebook,Google 及 Apple 等。既因為市民缺乏資訊安全的意識,也因為大眾都難以計算無形數據的價值。

然而,假若未來現實世界將會與虛擬生活交疊並行,你又願意把數據的擁有權上繳中心化的平台嗎?你會接受因為「違反了平台的條款」而被平台刪去你在虛擬世界生活的痕跡嗎?中心化平台對平台內的數據有著絕對的主宰權。

換而言之,像是社交媒體上多年來建立的社交網路、人際關係、相片及對話等,全都可以隨時被中心化平台刪除得一乾二淨。因此,早在幾年前幣圈著力鑽研去中心化元宇宙,再加上 NFT 能證明你在虛擬世界的物品擁有權,保證數據是獨屬於你且不能被平台隨意刪改。有些平台甚至以 DAO 形式運行 —— 用戶能夠透過持有該平台的代幣以投票改變平台的發展方向,使平台的掌控權落入使用者手上。

除了生活在元宇宙之中,你也可以在平台上面創建自己的應用程式、遊戲,又或者是設計,再販賣這些東西以獲取報酬,平台亦因為有活躍使用者而得以持續發展,實現比現有模式更完善且去中心化的「創造者經濟(Creator Economy)」。

總括而言,去中心化的重要性使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特別是加密貨幣及 NFT,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使用者能更了解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知識,筆者相信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會比中心化企業所管理的元宇宙更為吸引。

蔡樂東

加密高市場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原文標題《踏入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凡監管機構都是糟糠心態!

嚟到英國地大物博,好在仲有朋友,有事可揾人傾,其中唔少係創辦人同公司老闆。

近幾個月,俾傳統英資銀行大整蠱,每次匯款到加密幣交易所,戶口都要被凍結,想解鎖就得打上 CS,重覆又重覆聽對方一大輪「訓話」,每次歷時 20 至 30 分鐘。

然後又輪到「政府認可」嘅加密幣交易所,冇預兆地凍結了戶口,前後 3 個月咁耐,平白錯過唔少投資或出貨機會。好在朋友出謀劃策,有關問題早已解決。

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抑或親政府交易所,左一句「為你好」,右一句「保障你」,都有機會恣意踐踏和侵犯私有財產。歸根究底,會否只係「權」和「錢」從中作祟,原來是為了維護控制或稅收?我又覺因人而異,不應該妄下定論。

但可以大膽講句,世上但凡打著「安全啲、保障啲、安心啲、健康啲」口號的規管和限制,各式其式,多數絕非好東西,而且遠不止於金融領域。舉例禁售電子煙加熱煙的國家,美其名保障健康,實則是剝奪煙民選擇更低風險產品的自由。

我無意妖魔化所有規管機構,但即使架上「善良的眼鏡」,看出規管措施的原意,真心出於善意都好。但只要這些規管,無法帶出想要的效果,並構成無數人的不便甚至痛苦,它們就非但沒有「得分」,甚至可能是「負分」的。

打個比喻,就像一個精明能幹的女人,不斷拼命付出,自詡是個最模範的母親和妻子。但這種拼命的「付出」,往往很易變成「控制」、成為家人壓力的最大來源。傳統銀行和監管機構也是相同原理,既然我「都只係為咗你著想」,你何解還要走資到加密貨幣市場?行蹤又為什麼不能時刻向我匯報呢?

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

AAX 於香港金融科技週首發「加密之神」進軍 NFT 市場

近期 NFT 熱遍全球,炒家爭相追捧、品牌前仆後繼地推出 NFT,就連本週舉辦的香港⾦融科技週亦有不少加密貨幣和 NFT 相關的議題。而加密貨幣交易所 AAX 亦乘勢於會上展出 5 件 NFT 藝術品,主題為「加密之神」。

是次展出的 NFT 系列與名為 FrankNitty3000 的視覺動態藝術家合作,於 Solana ⽣態平台鑄造,並將於香港⾦融科技周 Bitcoin & Beyond 網上峰會後進⾏拍賣。「加密之神」NFT 系列共由 5 件作品組成,分別名為:「偉⼤的平衡者」、「財⼒之神」、「推特聖殿騎⼠」、 「區塊鏈教⽗」及「不受⽀配的宇宙⼒量」。據悉,其創作理念基於「⼈類社會還處於數碼化進程⽯器時代」的看法,旨在討論及沉思區塊鏈世界的未來,包括加密貨幣、NFT 及更廣泛的領域。

AAX 研究及策略主管 Ben Caselin 強調:「決定於此刻踏⾜ NFT 市場,並非因為業內近期的熱潮,⽽是我們⾒到 NFT 在推動加密貨幣發展進程中蘊藏的巨⼤潛⼒,以及 NFT 在宏觀語境中的重要意義。」

AAX 平台在透露相關 NFT 市場發展計畫細節之前,希望透過與藝術家的合作及對話開啟更深層次的討論, 思考並反思加密貨幣⾏業的整體走勢。同時有⾒近期具有極⼤影響⼒的⼈物對市場造成的影響,剖析隱藏在加密貨幣背後的⽂化和原則之間的互動及關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