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什麼是 DAO 分布式自治組織?它為何被說成「工作的未來」?

DAO- Network

疫情持續下,WFH 更加快 WEB3 發展,其中 DAO(分布式自治組織)更是近期熱話,所謂的無大台、無單一終止開關(Kill Switch),由持份者投票、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推動的 DAO 能否取代傳統股權公司成為主流?

智能合約 + 虛擬貨幣 = DAO

要找出答案先要了解甚麼是 DAO,OurSky 創辦人 Ben Cheng 認為,DAO 特質有兩個,一是由智能合約所規範,套用於傳統機構,這個智能合約就是公司章程,在區塊鏈的世界中,DAO 就是由智能合約所規範;第二個特質是,DAO 的財務是建基於虛擬貨幣。

不過,要數到最出名的 DAO 就不得提最早 DAO 的形成,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最早是一個 The DAO 的組織,設計構思是一種無領導、無員工、無國籍的風險投資基金,目的是將以太幣投資於科技創新企業,這個組織最終籌得 1200 萬枚以太幣,但不久就遭駭客攻擊程式中的漏洞,有 360 萬枚以太幣被駭客偷走,經過雙方網上的攻防戰後,最後成為今日擁有 ethereum 及 ethereum classic 的原因。

萬事皆投全因章程不夠清晰

這個無領導、無員工、無國籍的風險投資基金的特質,成為今日 DAO 的骨幹,目前除了初創基金之外,亦有不少人將 DAO 應用至不同的地方,例如企業管治;不過,組織如何現實 Decentralize(去中心化)仍然有分歧,市場自媒體主筆、智庫創辦人利世民認為,對去中心化解理成無大台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任何網絡上結合過程都會有連接位,這個位慢慢會演變成一個台,所謂的無大台其實最終都會有人帶風向,做一些事情,只是並非單一大台,作為參與的人可以隨時轉台,去中心化的意思其實是「可以隨時轉台」,在虛擬貨幣的世界中,大家對事情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各有各做,作為參與的人在一些事情中持不同意見時,隨時可以另外起一個台。」

利世民認為,DAO 當中的 Autonomous(自主性)反而被忽略了,的而且確,DAO 可以投票決定事情,但其實投票並不是十分自主性的一件事,任何組織結構,做每一件事前都要投票,不太有效率,目前不少 DAO 章程不太清晰,所以出現萬事皆投票的情況。

在現實世界中,OurSky 的管治透明度之高,甚至被自己員工形容為激進,雖不至於萬事皆投,但公司內部消息卻是人人皆能知曉,但 Ben 都認為,在推行無階級,扁平式「管理」仍然有難度,尤其是在公司發展至一定規模之後。

他說:「公司初成立時,在組織架構上的確是無階級,不過在權力上仍會有。」他舉例說:「例如我講嘢會大聲啲之類」,不過當公司發展至 30 至 40 人時,即使發布消息時,在內部平台的設定仍是所有人可以看到,但即使是 Ben 自己都已經不可能全部看完,在這個時候,我們才不得不分成小隊,再有小隊長,這才真正出現組織上的階段,不過,他仍會提醒員工,這只是一個架構中的位置,並沒有特別權力。

「這個架構有辣有不辣,外面有經驗人加入公司可能會覺得好痛苦,因為不能持著令牌命令同事做事。」Ben 雖然對公司有一套與別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對於 DAO 是否可以取代傳統管理模式仍抱懷疑態度。

「DAO 可以去中心化,以 TOKEN(代幣)投票,其實在區塊鏈世界上其實經常發生,不過在現實世界上,在投票完結後仍需要有人去執行,智能合約就不能做到這一點,總的來說 DAO 的運作是有趣的,但不是萬能的。」

TOKEN 投票促成貧富懸殊

另一個限制,DAO 是以 TOKEN 去投票,要達至去中心化,Ben 認為,TOKEN 流通量仍是一個大問題,有大量項目有 VC 背景,「即使有多如 Pay to earn 或者是以不同方法去 earn,但始終解決不了財富集中問題,它有自己的貧富懸殊,但這個貧富懸殊不同於傳統經濟,在香港現實,富有的可能是地產商,而 DAO 可能是早期虛擬貨幣採用者、項目創辦人,令到 DAO 可能在本質上就已經很中心化,很難做到 Power to people 這一點,DAO 其他一些缺點或者缺憾,例是可靠性、安全性,可以隨著發展技術上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但中心化這個核心問題,「我不肯定科技上是否能夠解決。」

不過,利世民對於這個投票方式就持不同見解,他指出,以前傳統公司上股東就是持份者,不過隨著 ESG 的發展,在社會責任下,不是股東都是企業的持份者,對公司發展都可以有影響力,反而在 DAO 上只有 TOKEN 的才是持份者,「你不喜歡這個 DAO 所做的事,可以去第二個,甚至自創一個,在演變過程中,雙方那一個會成為贏家。」

DAO 未來發展或會很有趣

對於 DAO 的前景,Ben 認為,DAO 是一個新開發的西部,可以在上面作出不同的新嘗試,例如之前有人成立 DAO 去買美國憲法(ConsitiutionDAO),這可能是無聊的舉動,但若由 NBA 球隊、由球迷去投票可能成件事會變得很有趣。

與現實世界的涵接上,先撇除法規上的問題,互惠基金可能是其中一種,而非牟利基金會、甚至一些過濾審批的過程都可以由 DAO 取代,模式上可以是由這些社交平台聯手寫出一個虛擬貨幣,再由代表分配至目前如 IFCN(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般的組織,每出現需要投票的狀況,就由 IFCN 去投票,如果你相信它,可以給它更多幣,它又可以賺錢。

利世民對於 DAO 的發展相對較為樂觀,他指出,互惠基金、ETF 本身已經是由程式去執行,目前的方式是由 BVI 公司去持有資產,再放上交易所,有興趣的投資者就到交易所購買權益,整套運作本身就是 DAO 模式,而交易所就是「Kill Switch」,如果放在哪裡賣都可以,就不會有 Kill Switch,有 Kill Switch 說好聽一點是防止洗黑錢,實際上就是防止避稅。

他又認為,市場上的一買一賣本身並不需要公司,隨著這些買賣發展大規模擴大才出現公司、組織,DAO 的目的是簡化,所以未來可能會有部份傳統公司被 DAO 取代,尤其是當成件事只在區塊鏈上存在,區塊鏈的世界中,由買家自行承受風險,正如虛擬貨幣錢包,若忘記密碼,這個風險由買家自行承受,這個亦是 DAO 未能取代傳統平台的原因,不過只要是一個市場現象,自然會有市場方法去解決,雖然目前 DAO 仍是實驗階段,但不排除未來政府都可以由 DAO 取代運作。

作為投資者又應該如何去選擇 DAO?利世民指出,按冪次法則(Power Law Distribution),超過八成活動在約兩成項目內發生,投機策略上只要跟風就可以,但他認為這個形勢未來有機會改變,用傳統經濟學人的方法,只要看著哪一個項目的市值正在上升,再因應情況增加相關倉位就可以。

撰文、採訪:Chloe、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DMT NEKOs 發行人親自教路 分享 NFT 成功關鍵

Delirious Mind Travelers(DMT)

NFT 在最近極度火紅,不論與科技還是藝術圈子,開場白也是問參與了 NFT 沒有,就連與其他行業的朋友,也會問起 NFT,生怕追不上這股潮流。若然開 wallet買 NFT 藝術品,不會太困難,但如果想自己發行 NFT,並且做到一定的成績,則絕非簡單的事。

今期我們訪問了兩位本地 NFT 發行人:一位是剛於 1 13 日發行首個 NFT 項目的 Eric Suen,結果由他與團隊開發的 Delirious Mind TravelersDMT8分鐘內被搶購一空;另一位是去年 4 月已開發 NEKO 項目的 Gary Lee,至今在 OpenSea 的交易量已達 633 ETH。他們不約而同指,要在 NFT 市場做出一番成績,最重要的是要有態度,吸引到一班粉絲認同,凝聚社群力量,才是成功的關鍵。

Delirious Mind Travelers
NEKOs

以廣告打破眾人迷思

最近行過中環站通往香港站的行人通道,會發現整條通道被 NFT 廣告包起,相信是本地首個如此大型的實體NFT廣告,刊登此廣告的,正是 Eric DMT 項目,以實體廣告來推銷元宇宙這個虛擬世界的東西,認真吊詭。

Eric解釋,「很多人感覺虛擬世界不真實,甚至懷疑是否騙局,我們未收任何錢已在地鐵賣廣告,就是要証明我們是合法及用心去做的,而且廣告並非單純推銷 DMT,我們還 hashtag 了各個 NFT 社群,想帶動大家去嘗試了解 NFT 是怎樣的一回事,推動整個生態圈發展。」

只是二十多歲的 EricDMT 已是他第四次創業,曾經創立過升學顧問、沙漠太陽能發電、時間錦囊網站等不同初創的他,本科竟是一位醫科生,現在英國公立醫院執業。

一位非工程系學生多次參與科技創業,Eric 說背後原因可能是由家人影響,「他們都是做生意的,可能遺傳了這方面的基因,無時無刻也在尋找生意機會。揀大學時千辛萬苦閱讀大量資料才考入心儀大學,就覺得那些研究所花的精力不要白廢,於是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大學生,結集大家手頭資料成立升學顧問公司,好好利用個人資源演變成創業機會,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NFT 作品宣揚正念

之後的兩次創業,背後原因也相類似,今次轉而發展 NFT,原來是為了宣傳正念,「大家都在投入社交媒體的世界,其實並非壞事,但有些人卻愈用愈負面,我們想透過 DMT 的畫作,帶來正面思想,就像是個自我療癒的過程,想他們在網上世界玩得開心。」

結果 Eric 與團隊合力設計了 300 DMT 5000 款名為 Bora Bora 的樹熊公仔,以此宣揚他們的信念,「上次創業製作時間錦囊網站時,已意識到不論是 Web 2.0 還是 Web 3.0 的世界,人的參與才是最重要。老實說 Facebook 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如果不是由人來組成,Facebook 根本什麼也不是,所以建立任何社群,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今次招攬網友加入 DMT 的社群時,也是希望找來志同道合的人,「這是 DMT 一開始就有個強烈宣言,要宣揚網上正念的原因,目的是想感召志同道合的人,一齊支持這件事情,不排除起初加入社群的有投機炒家,但也想透過我們舉行的活動,慢慢感染到他們認同我們的想法,放下炒家身分,成為社群的一員。」

結果113日開售,300 DMT 8 分鐘內搶購一空,但 Eric 說他們不會因此停下來,「香港還有很多具潛質的本地藝術家,我們想與更多理念相近的合作,助他們發行 NFT,期望能在經濟上支援他們繼續創作。」

DMT 還有提供選項,如果持有人選擇「燃燒」掉 NFT,他們會送上一隻實體版的 Bora Bora 的樹熊公仔,以有效控制 NFT 的供求關係及長遠保值

熱門作品每天交易量 10000 ETH

有別於 Eric 有計劃地進入 NFT 市場,Gary 的參與卻是無心插柳,「原本想搞一個虛擬貨幣項目,與幣圈中人傾談合作時,發現大多用 NFT 畫作來做通訊軟件頭像,見到你並非用此作為頭像的,就會定性為圈外人,很難傾談合作。當時心想與其去買個 NFT 回來做頭像,倒不如自行發行,於是去年 4 月開發了以貓成主題的 NEKO。」

NEKO 在日文是貓的意思,選擇以貓的 pixel art 作為NFT項目,原因除了 Gary 本身是個貓奴外,還與他之前的創業經驗有關,「對上一次創業是 Snaptee,由用家選擇心愛的圖案印在 T裇上,當時已編寫了程式,可以讓用家自行揀選代表自己的人頭公仔(avatar),因此程式技術可應用到 NEKO 項目,結果以此創造了 10000 隻完全不同的貓圖案,作為首個 NFT 項目發行。」

結果 NEKO 也在短時間被人全數搶購,在當時屬全球前 5 個同類型項目之一,而且在二手市場也有價有市,至今在 OpenSea 的交易量累積達 633 ETH,不過Gary卻謙稱未算成功,「網上結集了不少炒家,會根據 NFT是否在 Discord(原是遊戲玩家會使用的社交平台,後發展成傳遞全球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第一手資訊的討論區)引起熱烈討論、Whitelist(可以預先認購NFT項目的合資格玩家名單)派發情況等因素,決定是否參與炒賣,部分甚至會成立只准合資格炒家進入的私人頻道,一齊炒起某款 NFT,以當炒的為例,每天交易量可達 10000 ETH,與之相比,NEKO 其實並不特別厲害。」

NEKOs 於 OpenSea 的成交額逾 633 ETH,基於 OpenSea 佣金介乎 2.5% 到 7% 不等的算法,NEKOs 的回報已相當不錯。

由了解 NFT 圈子開始

不過這也與 NEKO 的取態有關,Gary 說由始至終也視 NEKO 為個人藝術項目,「所以你到 NEKO Discord 看看,基本上不會有任何炒賣相關的新聞,每次我推出新畫作,他們也會很支持並給予意見,是真心喜愛我的作品才會加入的。」

因此後來 Gary 決定推出第二個 NFT 項目 NEKOMEKA 時,甚至將部分免費預留給 NEKO 的擁有人,此舉竟然引來網友抨擊,「有位 hater 更特別開立 Twitter 戶口,不斷埋怨我不懂做市場推廣,令到 NEKO 的二手市場不夠熾熱,不知道他的出發點是什麼,不過他的說法也可能是對的,實際上我真的只懂做藝術,但也可能因為我的出發點是藝術,所以才聚到現時的粉絲,因此要成功經營NFT社群,有共同話題及取態是最重要。」

對於一般人想加入發行 NFTGary 指出要先做幾個基本動作,「先開 Discord Twitter 的戶口,了解一下整個圈子如何運作,用家的品味是什麼,尤其是 NFT 圈內有一套獨特語言,每粒字你都讀得懂,但不認識當中涵義很難溝通;然後再到 OpenSea 瀏覽出色的作品,看看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就去參加它們的 Discord,慢慢認識志同道合的網友,Discord 有趣的地方是普遍來說網友也很友善,而且關係很親密,有什麼不明白他們也願意回答,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才開展自己的 NFT 項目,會更有把握。」

Gary 強調不會有人什麼也懂,但起步了再找人加入也不遲,「例如你只懂藝術及設計,就索性先到 OpenSea 這些第三方平台發表,可能先做數量較少的作品,成功了自然會有人主動接觸你,幫手去做後台技術的部分。當然如果你本身是 KOL,或是擁有豐富營運社交平台的經驗,在 NFT 世界確有一定優勢,但像我不是 KOL 也不熟諳推廣的,可以先專注做好設計,成功後再聘請這方面的專才,甚至招 KOL 來代言增加曝光率也可以,總之是先做好作品,及後的事情可以一步一步來。」

訪問片段:NEKOs

訪問片段:Delirious Mind Travelers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加密幣指數之母」計劃赴海外發展 曾推全球首個加密幣指數

ixfintech01

曾推出全港、甚至全球首個加密貨幣指數,稱黃愛玲為「加密幣指數之母」絕不為過。

職涯上半場,管理過恒生指數,做過港交所高層,實屬傳統金融圈中環精英。2015 年踏上金融科技之路,創辦 ixFintech,「我地以前做傳統金融產品,而家做新金融嘅產品。

黃愛玲是山呼海嘯的人物,對比傳統典型精英,行事比較特立獨行,彷佛「金融外星人」,然而就像科幻片裡頭,外星人本領再高,來到「地星」太久,亦未免水土不服而出狀況。

公司 2018 年推出全球首個加密幣指數,由於種種原因,遲遲未能配對投資產品獲利,最近終把心一橫,暫時放棄「香港公司」身份,往海外闖蕩,至少可以獲得一個機會,保住 made in hk 美譽。

「舊金融」到「新金融」

於金融業打滾逾 25 年,黃愛玲早年任國際對沖基金亞洲首席交易員,戰績彪炳,1996 年至 1999 年間就代表摩根士丹利,於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曾創一天最高期權單日成交。

她也有指數編制、金融產品設計經驗,2001 至 2003 年間,成為恒生指數有限公司主管,後來也擔任港交所高級副總裁,負責環球市場科洐生產品,參與過港交所的期權大改革。以上 CV,使她躋身昔日香港金融精英行列。

仕而優則創業,2015 年涉足金融科技,進入數碼港生態圈,幾年間推出不少新金融產品,包括手機 App《期權王》、加密幣指數 ixCrypto Index、加密幣錢包 ixWallet 2.0,即將推出跟普洱茶餅「掛勾」的「茶幣 TeaCoin」。

首推指數 3 年卻無產品

其加密幣指數,早於 2018 年底登場,涵蓋累計流通總市值⾸80%加密幣,初心是有效反映市場表現。指數現在透過 Nasdaq 的服務,覆蓋超過 85 個國家的資訊服務商,觸及投資者數以百萬計。

指數的基日是 2018 年 12 月 3 日,基值是 1000,時至今天已經破萬。換言之,若當時就有掛勾的指數投資產品,一直持有至今,回報已逾 10 倍。

在港發展多年,ixFintech 行內獲獎無數,推出正規的投資洐生產品,亦有助投資者降低風險,但就是遲遲未能推出相關的投資產品。

「有朋友都問,點解我地咁耐都無(產品),咁就 not knowing 其實我地係有個承諾,始終係想俾返香港。其實我地一路都等緊,希望可以係香港做到啲金融產品,但係等唔到喎,然後一年又一年,到舊年就開始麻煩。」

2021 年內,Nasdaq 和 S&P 分別推出自家加密幣指數,香港本是世界第一,早領先兩年有多,明明贏在起跑線,作為始作俑者,如何不急?

「而家因為國家嘅方向,或者未係好有信心,因為人民幣有外匯管制,而港紙自由流動,佢驚啲錢走咗出去,我明白咁樣係唔得嘅。」

金融外星人的肺腑之言,基於了解這個地星的與別不同。

ixFintech 每年獲得不少金融科技獎項

「NFT 最好有實質資產」

香港有很多傳統的指數產品,就是沒有加密幣交易產品,因應這「背景」,黃愛玲沒有浪費時間,推出其他合法產品。

例如 ix 錢包 2.0, 十分強調安全性,應用了「量子級數」保安效能到錢包;跟傳統中式普洱茶餅掛勾的茶幣 TeaCoin,亦以 NFT 的方式出現。

「一來因為證監條例唔俾,我地唔想犯法,所以變做 NFT,發行每粒都係獨特、有自己唔同號碼嘅茶幣,可以從茶公司兌換真正的實物茶餅。」

黃愛玲認為,既然靚酒有投資價值,優質茶餅亦具收藏價值,「用嚟招呼客人,亦係一種尊敬嘅待客之道,同時亦宣揚傳統文化,新出嘅(實體茶餅)都要萬幾蚊一餅,而且仲會升值。」

NFT 近期大熱,但很多項目強調「故事」和「社群」,欠缺實質資產支持,她言語間亦有所保留。

我個人係支持 De-Fi ,因為公正、改唔到,唔可以靜雞雞背後印銀紙;而有個朋友分享,NFT 真正問題,係未可以透過法律解決,中間出咗紛爭未仲裁得到。

黃愛玲希望透過科技,可以改變全球金融體系「先使未來錢」的困境

衝出香港 海外上市

始終看著其他地區,一步步從後趕上,推出各式各樣指數產品,再也不能乾等下去。

「我地目前研究中,看今年有無機會,到外邊上市,咁有人同我地傾緊,everything is smooth;如果上市,呢間 more 會係海外公司,再唔係一間香港公司,which is 原本唔係咁諗,但係冇辦法。」

具體計劃是,未來半年內或先推一隻加密幣指數期貨,跟海外交易所合作。

「好似馬拉松咁,至少係一齊跑住,我唔需要跑第一,但至少見到對手個背脊,保持返我地有個機會!其實香港公司,向來對外都有競爭力、甚至領先。」

外星人要返外太空,聽落幾合理,有無機會再返嚟地星探險?

「我地想幫香港要維持返競爭力,咪走出去囉,有機會再返,但要等,第時再做第二間公司,再做返間香港公司。」

記得她曾引述一句說話,「金融科技是一場香港不可以輸的仗。」期待她以後會戰勝歸來。

採訪、撰文:尹思哲

訪問片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