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訊及通訊科技

IT 基建資訊及通訊科技

面對人口老化挑戰 從新加坡學習創造長者友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隨着全球人類壽命延長,到 2050 年,全世界有 4.26 億人口達 80 歲以上。

 

以建立智慧國為目標的新加坡,人口高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現時當地 65 歲及以上的公民比例,由 10 年前的 12.4%,上升至 19.9%。預計到 2030 年將上升至24.1%,即每四個公民就有一人是65歲及以上。面對人口持續老化,當地政府人就把護老政策重心集中在「終生學習」方面。

 

新加坡自2016年就成立「全國樂齡學苑」(The National Silver Academy),目標為銀髮族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擴大他們的興趣和生活圈子,令他們保持身心活躍,尤其是掌握數碼科技的應用。2023年又推行「Age Well SG」,這項由衞生部、國家發展部和交通部跨部門領導的國家計劃,致力優化長者的居住環境和社區,包括為低收入長者在居所內安裝無線警報系統(AAS),建造長者社區護理公寓,提供社交活動、健康檢查、家居維修協助及全天候的緊急服務,更建立「友善街道」,建造凸起的斑馬線、無石壆行人路、延長綠燈過馬路時間、時速 40 公里行車限速路段,以及增加有蓋公共巴士站及行人路等,方便長者出行,鼓勵與社區保持聯繫,同時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和重視。

 

香港同樣面對老齡化的挑戰,新加坡為長者建設一個無障礙的社區,值得我們借鏡。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多創新的醫療及樂齡科技方案去守護長者健康,希望初創企業能夠緊貼市場需要,推出更多貼心的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以提升一眾銀髮族的生活質素。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華為 AgenticRAN : AI 驅動無線網絡 企業為 6G 作更佳準備

華為無線解決方案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趙福全,在上海發表題為「AgenticRAN:以有限創造無限」的演講,首次深入解析華為 AgenticRAN 架構,標誌著無線網絡進入 AI 原生時代。面對流動 AI 流量激增 100 倍的挑戰及環保發展需求,華為基於「有效性、可靠性、成本」三大關鍵因素,將 AI 逐層引入無線網絡,重新定義網絡價值創造模式。本文將深入分析 AgenticRAN 的技術創新突破、產業影響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此革命性架構如何為電訊營運商開啟新的商業變現機會。

AI 原生網絡架構重構產業格局

華為 AgenticRAN 架構的核心創新,在於將 AI 從輔助工具轉變為網絡基礎設施的原生能力,透過三層 AI 能力疊加實現網絡價值的指數級增長。在有效性層面,華為突破傳統單場景 AI 的局限,開發出具備多場景泛化能力的 AI 模型和演算法,能根據具體業務需求動態調整網絡資源配置。此創新令同一套 AI 系統能同時服務於不同網絡場景,大幅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可靠性方面,華為建立了嚴格的參數設定、數據私隱保護和網絡安全控制機制,確保 AI 在無線網絡中長期穩定可靠運作,避免不可預測的異常或「幻覺」現象。

電訊行業分析師指出,AgenticRAN 的成本改善策略,體現了華為對無線網絡效率優先原則的深入理解。透過持續改善算力分配和營運商資源配置,華為實現性能與成本的最佳平衡點,為營運商提供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業界專家認為,這種分層引入 AI 能力的策略,避免了一次性投資過大的風險,令營運商能根據實際需求逐步部署 AI 功能。

三大方向開啟商業變現新模式

Agentic Service:過去要調用複雜技術接口的網絡功能,現在只需用自然語言「對話」控制,讓新服務更快上線,幫企業快速變現。

Agentic AN:多個智能代理在組織管理下協同作業,可用自然語言發出指令,自動完成網絡優化,節省運維時間和成本。

自適應AI優化,根據環境動態調整頻率、功率等資源,提高網絡速度和能源利用率,實現最高效率。

 

自主網絡時代的企業機遇與挑戰

這個智能網絡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幫企業節省大量運營和維護成本,最終降低整體投入。華為認為,這是無線網絡邁入自主智能新時代的開始,未來將幫助企業創造更多商業機會和創新可能。總結來說,AgenticRAN 就是一種利用 AI 智慧大腦,讓無線網絡變得更靈活、更安全、更省錢的技術,幫助企業在 5G-A 時代中更快、更好地服務用戶。

資料來源:
華為官方網站

 

read more
IT 基建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傳 Intel 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科技巨頭聯手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傳 Intel 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科技巨頭聯手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

根據彭博報導,Intel 正積極尋求 Apple 投資,這項潛在合作將為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帶來重要轉機。有消息指,雙方已就加深合作展開初步洽談,雖然談判仍處早期階段且不保證達成協議,但消息一出已令 Intel 股價大漲 6.4%。這項投資討論緊隨 Nvidia 宣布投資 Intel 50 億美元 (約港幣 390 億元) 後進行,顯示科技業巨頭正重新整合供應鏈佈局。分析師認為,此舉將為 Intel 的復興計劃注入信心,同時協助 Apple 分散製造風險,減少對台積電的過度依賴。

戰略聯盟背後的商業邏輯

Intel 行政總裁陳立武正積極推動公司轉型,將這家傳統整合元件製造商轉型為代工服務供應商。權威分析機構 Bernstein 指出:「Intel 近期已獲得約 160 億美元 (約港幣 1,248 億元) 的資金,繼續尋求投資夥伴既是信心票,也反映特朗普政府可能鼓勵此類合作」。產業專家 Jack Gold 進一步分析:「這項合作對雙方都極其有利,但也將對 AMD 等競爭對手造成不利影響,畢竟兩大競爭者聯手絕非正面結果」。

從財務角度看,Intel 代工業務 2023 年虧損 70 億美元 (約港幣 546 億元),2024 年虧損更擴大至 130 億美元 (約港幣 1,014 億元),幾乎增倍。投資銀行 Stifel 分析師 Ruben Roy 認為,與 Nvidia 的合作「讓 Intel 在 AI 基礎設施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同時擴大 Nvidia 的觸及範圍」。Apple 的潛在投資將進一步鞏固 Intel 的財務基礎,為其 18A 製程技術發展提供關鍵支援。

 

產業專家多角度解析

半導體產業研究機構 KPMG 最新調查顯示,39% 的產業高層認為非傳統半導體公司進入市場將加劇人才競爭,35% 預期將出現新競爭者。McKinsey 報告指出,全球半導體公司計劃在 2030 年前投資約 1 兆美元 (約港幣 7.8 兆元) 建設新廠房,但仍需克服規模化障礙。

TrendForce 產業分析師表示:「Intel 與 Apple 的合作談判,代工業務被視為關鍵要素」。這呼應了路透社分析師 Stephen Nellis 的觀點,他指出這項夥伴關係「可能讓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下一代製造技術站上更穩固基礎」,特別是如果聯合產品創造足夠產量,將為 14A 製程帶來信心。

Mordor Intelligence 市場研究顯示,半導體市場呈現高度集中特徵,台積電、Samsung 與 Intel 共同主導 2 納米和 1.8 納米技術路線圖。Apple 擴大垂直整合策略,引入自主設計的蜂窩數據機,多家汽車原廠也資助專用晶片開發中心以保障供應連續性。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構

特朗普政府 8 月對 Intel 進行罕見入股約 10%,這項不尋常安排被視為提振國內製造的關鍵舉措。白宮發言人 Kush Desai 強調:「納稅人在 Intel 成功中擁有股權,政府支援像 Intel 這樣的標誌性美國企業採取最佳行動鞏固美國科技主導地位」。

Apple 承諾投資 6,000 億美元 (約港幣 4.68 兆元) 擴大美國製造業務,與 Intel 的潛在合作符合特朗普政府推動供應鏈本土化政策。SiliconAngle 分析指出,此舉將讓 Apple 在特朗普心中加分,同時幫助 Apple 抵禦過度依賴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特別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情況下。Intel 目前控制 75% 至 85% 的 AI PC 市場,與 Nvidia 合作將為後者提供更好機會成為「真正的平台合作夥伴」,而非僅是晶片供應商。這項戰略佈局反映出科技巨頭正重新思考垂直整合與水平合作的平衡。

技術創新與市場前景

Intel 18A 製程技術目前已進入風險量產階段,預計 2025 年第四季達到量產規模。公司更新的先進封裝技術路線圖包括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器 (EMIB-T)、Foveros 3D 封裝技術增強版,以及 Foveros Direct 銅對銅混合接合互連技術。

The Futurum Group 分析師 Richard Gordon 觀察到,Intel Foundry 在 Direct Connect 活動中展現「客戶至上思維」,重新思考「完全複製」等傳統做法,強調敏捷性、靈活性與外部夥伴協作。陳立武已指示團隊定義具備簡潔架構、更佳成本結構的下一代產品系列,並親自審核每項重大晶片設計。

全球半導體製造裝置市場預計 2032 年達 2,032 億美元 (約港幣 1.58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 10.28%,主要受 3D 堆疊等先進技術推動。Expert Market Research 預測,半導體市場 2024 年規模 6,250.5 億美元 (約港幣 4.88 兆元),將以 7.70% 年複合成長率增長至 2034 年的 1.31 兆美元 (約港幣 10.22 兆元)。

競爭格局的戰略重塑

Intel 與 Apple 的潛在合作將重新定義半導體競爭格局。Citi 分析師 Christopher Danely 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整合他公司圖形技術不會讓 CPU 更具競爭力,因為處理器才是 PC 性能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多數分析師認為這項合作具有更深層戰略意義。

台積電與 Intel 的關係正經歷新一輪變化。TSP Semiconductor 分析指出:「台積電與 Intel 的動態關係反映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與快速演進」。Intel 長期堅持 IDM 模式,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進步,與台積電的關係從激烈競爭轉向戰略夥伴,現在可能再次走向分化。

Morningstar 分析師指出:「Intel 與 Nvidia 的新關係將從產品和設計夥伴關係開始,但可能標誌著大型科技公司和 AI 領域更廣泛的重新調整」。這種重新調整正推動整個產業重新思考垂直整合與專業分工的最佳平衡點。

資料來源:
Yahoo Finance
Bloomberg
Reuters

read more
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3Business Empower 企業高峰會 2025 : 香港科技生態系統重大突破 AI 與 5G 融合重塑商業格局

和記電訊香港旗下 3Business 品牌成功舉辦首屆「3Business Empower 企業高峰會 2025」,吸引超過 1,500 位各行業決策者參與,標誌著香港在 AI 產業化過程中邁出關鍵一步。這次由 Microsoft 冠名贊助的盛會於 9 月 25 日在中環長江集團中心舉行,匯聚了包括 Google、Amazon Web Services、Fortinet 等 20 多家科技巨頭。峰會期間簽署的多項合作備忘錄涵蓋 AI、5G、ESG、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預示香港將在三個核心方向發展:技術融合創新、加深跨界協作,以及提升新質生產力。

3Business Empower 企業高峰會 2025 : 香港科技生態系統重大突破 AI 與 5G 融合重塑商業格局

 

科技賦能策略全面啟動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古星輝在峰會上強調,這次高峰會是推動本地企業引入 AI 等創新科技的重要平台,有助各行各業體現「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的發展目標。古星輝表示,透過業界交流、專家分享以及展示 AI 與 5G 的應用實例,企業能夠體驗嶄新科技如何為業務注入新動力,並提升新質生產力,開拓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這一戰略定位反映出香港正從傳統金融中心向科技創新樞紐轉型的決心。峰會設立的六大專題論壇緊扣 AI 與員工協作、全球連線與智慧融合、低空經濟重塑交通體系等熱門議題,為與會者提供了深入的行業洞察。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古星輝表示,3Business 把高速穩定 5G 網絡結合 AI 技術,為企業肩負起賦能者角色。

產業融合締造新商業生態

Microsoft、Vodafone、Google Cloud 等科技龍頭企業的專家在峰會上分享了 AI 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前景,特別強調 5G 網絡在支援 AI 應用方面的關鍵作用。根據業界觀察,現時香港企業在數碼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技術整合複雜、成本效益平衡以及人才缺口等問題。順豐香港等物流企業代表指出,AI 與 5G 技術結合將顯著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預計可將物流成本降低 15% 至 20%。同時 Cloudflare 等網絡安全公司強調,在 AI 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數據安全策略,建立更完善的防護體系。這些多元化專家觀點為企業制定 AI 應用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左起︰和記電訊香港控股財務總裁吳汝鏗 / Microsoft香港區域科技長許遵發 /Microsoft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劉彬星/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古星輝/香港華為國際和記系統部部長崔晶/ 和記電訊(香港)技術及營運轉型總裁梁丙曜 /和記電訊(香港)企業市場高級副總裁麥紀欣

合作備忘錄開啟協同創新時代

峰會期間簽署的五項戰略合作備忘錄展現了香港科技生態系統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與 Microsoft 的合作,重點在於運用 AI 及 5G 技術,加速各行業的數碼轉型,並共同開發 AI 與 ESG 方案,協助企業符合法規要求。香港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商會的合作協議,則瞄準新興的低空經濟領域,計劃利用 5G 技術提升低空交通運作效率,並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的研發對接。物業管理領域的創新同樣備受關注,高衛物業管理及港基物業管理將與和記電訊合作,推動智慧樓宇管理及 PropTech 生態系統發展。諾達科技機械人和 Trio AI 的合作協議,亦涵蓋了 5G 智慧機械人在校園、零售、物業管理、建築工程及政府部門等多元場景的應用。這些合作協議簽署,標誌著香港正在構建更完整的科技創新生態鏈。

香港科技創新發展脈絡與前景

回顧香港科技發展歷程,從 2018 年政府推出「智慧城市藍圖」,到 2021 年發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再到今年 AI 技術的全面普及應用,香港正逐步建立以創新科技為驅動的新經濟模式。現時香港股市的市盈率平均為 10 至 12 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這為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投資提供了良好的資本環境。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發展局正積極推動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目標是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這與科技創新形成了良性互動。相較於新加坡和東京等亞洲科技中心,香港在 AI 與金融科技結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預計未來三年將吸引更多國際科技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

企業轉型新機遇與挑戰並存

這次高峰會成功舉辦,為香港企業數碼轉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特別在 AI 應用成本效益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隨著 5G 網絡覆蓋不斷完善和 AI 技術持續演進,預計香港將在智慧城市建設、金融科技創新、物流供應鏈改良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然而企業在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如何平衡創新投資與風險控制,以及如何培養相應技術人才,仍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關鍵議題。香港能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保持競爭優勢,將取決於政府、企業和學術機構的協同努力。

 

read more
企業趨勢微電子業資訊及通訊科技

高盛研究調查:中國先進半導體技術仍落後西方二十年


高盛研究調查:中國先進半導體技術仍落後西方二十年

國際投資銀行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光刻裝置製造商在先進半導體技術方面,至少落後美國同行 20 年,這評估突顯了中國在實現半導體自主化道路上面臨的巨大挑戰。雖然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但在最關鍵的光刻技術領域,與荷蘭 ASML 等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仍然懸殊。這份報告發布之際,正值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持續升級,而中國亦在加速推進「中國製造 2025」戰略下的半導體自主化過程。

技術差距懸殊,追趕之路漫長

高盛研究團隊在報告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光刻裝置產業的技術水平,發現中國本土製造商目前主要集中在 65 奈米製程階段,而 ASML 已經在 3 奈米以下技術領域建立了絕對優勢。根據高盛數據,ASML 耗費 20 年時間和 4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 億元)的研發與資本支出,才實現從 65 奈米到 3 奈米以下光刻技術的躍升。中國最大的光刻裝置製造商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SMEE)在 2023 年底聲稱成功開發 28 奈米光刻機 SSA/800-10W,這被視為重大突破,但分析師對其大規模量產能力提出質疑。業界專家指出,光刻技術除了涉及裝置製造,更需要全球化的供應鏈支援,包括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核心零部件,這令中國在短期內實現技術突破面臨巨大挑戰。

出口管制重塑產業競爭格局

美國主導的多邊出口管制措施,正在深刻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格局,對中國企業造成了實質影響。自 2022 年 10 月起,美國政府禁止 ASML 向中國銷售最先進的極紫外(EUV)光刻機,迫使中芯國際等中國晶圓代工企業,只能使用較舊的深紫外(DUV)裝置生產 7 奈米晶片。雖則如此,中芯國際 2025 年上半年營收仍然增長 23.4%,產能利用率達到 92.5%,顯示出強勁的市場需求。華為作為中芯國際最大客戶,計劃在 2026 年將 7 奈米晶片產能提升一倍,以滿足其 AI 晶片 Ascend 系列的生產需求。然而分析機構 SemiAnalysis 的研究顯示,由於缺乏先進的封裝技術和高頻寬記憶體,華為的 AI 晶片產能擴張仍面臨瓶頸。

市場投資持續增長,自主化進程加速

雖然面臨技術和貿易挑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投資規模仍在穩步增長。高盛研究預測,中國半導體投資將從 2025 年的 430 億美元(約港幣 3,354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460 億美元(約港幣 3,588 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 2% 至 6% 之間。投資重點將轉向記憶體、先進節點技術,以及能持續擴大規模並升級技術的行業領導者。在裝置自主化方面,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追趕步伐。最新消息顯示,中芯國際已開始測試國產深紫外光刻裝置,以減少對 ASML 的依賴。中國半導體裝置製造商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從 2019 年的 4% 提升至 2023 年的 14%,在蝕刻、清洗、沉積等多個細分領域取得進展。雖然在最核心的光刻技術領域仍然落後,但中國企業正透過技術積累和市場應用逐步縮小差距。

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競爭新態勢

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過程,地緣政治因素與技術競爭交織,形成了複雜的競爭新態勢。ASML 作為全球光刻裝置的絕對領導者,2025 年 9 月宣布與法國 AI 公司 Mistral AI 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投資 13 億歐元(約港幣 110.24 億元)加強在 AI 領域的佈局。此舉除了鞏固 ASML 的技術領先地位,也為其客戶提供更智能的製造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台積電、Samsung 等晶圓代工巨頭在先進製程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台積電憑藉其在 2 奈米技術上的領先優勢,繼續擴大市場領先地位。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這種全球競爭格局既帶來挑戰也創造機遇,特別是在特色工藝和成熟製程領域,中國企業有望發揮成本優勢和本土市場需求優勢,實現差異化競爭。高盛這份報告再次提醒業界,半導體技術發展需要長期積累和巨額投入,中國在實現半導體自主化的道路上仍需付出更多努力。然而隨著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和政策支援力度加大,中國半導體產業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在特定領域實現突破。對於全球企業而言,如何在技術競爭與合作中找到平衡點,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資料來源:
cnBeta,ASML官方,Manufacturing Asia

read more
IT 基建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Qualcomm 搶佔 6G 先機:2028 年先推商用裝置 通訊能力較 5G 提升十倍


Qualcomm 搶佔 6G 先機:2028 年先推商用裝置 通訊能力較 5G 提升十倍

Qualcomm 行政總裁 Cristiano Amon 在 2025 年驍龍峰會上正式宣布,公司將在 2028 年大規模推出預商用 6G 裝置,比業界普遍預期的 2030 年商業化時間表提前兩年。Amon 強調 6G 除了速度和頻寬大幅提升,更重要是具備數據感知能力,使其成為連接雲端和邊緣裝置的智能網絡。業內專家普遍認為 6G 通訊能力將達到 5G 的 10 倍以上,預計峰值數據速率可達 100-1000 Gbps。

技術突破引領產業革命

6G 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革命性性能提升和智能化特徵。根據業界分析 6G 將操作在太赫茲 (THz) 頻段,延遲時間將從 5G 的 1 毫秒進一步降低至微秒級別,實現真正即時通訊體驗。Nokia 資深技術專家指出 6G 的第一個官方標準將在 3GPP Release 21 中出現,預計於 2028 年底完成。

與 5G 相比,6G 除了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更重要是集成了人工智能、感知技術和安全功能,形成一個協同創新平台。Qualcomm 技術架構師表示 6G 將支援「代理式運算」,透過語音優先的互動方式跨越雲端和邊緣裝置,實現全新使用者體驗。

全球競爭格局日趨激烈

目前 6G 專利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以 40.3% 的全球專利申請佔比領跑,美國佔 35.2%,日本佔 9%,歐洲佔 8.9%。Samsung 於 2025 年 9 月成立 AI-RAN 實驗室,專注於開發自主智能基站技術,其 6G 研究團隊副主席 Charlie Zhang 強調,「將 AI 深度嵌入初始設計階段,創造自主和智能網絡正是我們所說的『AI 原生』」。

Huawei 在 2025 年 6 月的上海 MWC 也展示了 6G 潛力和新增長驅動力,顯示中國企業在 6G 研發方面的積極佈局。市場研究公司預測全球 6G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增長至 2035 年的 686.9 億美元(約港幣 5,357.8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4%。

香港成為亞太 6G 發展樞紐

香港在 6G 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 2025 年 5 月的 6G 全球峰會上表示,香港是全球首個拍賣 6/7 GHz 頻段無線電頻譜的城市,為 6G 流動通訊服務部署鋪平道路。香港已實現全境 5G 覆蓋,用戶數約 8,000,000,滲透率超過 105%,5G 可用性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

香港的光纖到戶滲透率約 90%,在全球排名前五,為 6G 部署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孫啟烈指出,作為亞太地區電信樞紐和通往內地的門戶,香港是探索、開發和部署新一代流動技術的理想之地。

預計 6G 全面商業化將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數碼化轉型機遇,尤其在智慧工廠、自動駕駛和遠程醫療等領域,同時也將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隨著標準化工作在 2028 年完成,各大科技企業如何把握這一技術變革窗口期,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市場格局。

 

資料來源: Tom’s Guide RTHK

 

read more
人工智能資訊及通訊科技

中國學術實力全面突破: 清華 CSRankings 全球電腦科學排名創歷史


中國學術實力全面突破: 清華 CSRankings 全球電腦科學排名創歷史

中國大學在全球電腦科學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清華大學首次登上 CSRankings 全球排名第一,終結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多年的領先地位。北京大學更在 AI 細分領域強勢奪冠,與上海交大、浙江大學、中科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包攬全球前六名。這次前所未有的集體突破,標誌著中國正式由技術追隨者轉變為前沿領導者,全球電腦與 AI 的版圖正在重新繪製。

學術競爭力實現歷史性飛躍

CSRankings 作為全球電腦科學領域最具公信力的排名系統,以頂尖學術會議論文發表數量為核心指標,衡量大學的真實研究產出與學術影響力。此次排名顯示,全球 563 所機構上榜,中國有 38 所大學進入總榜,14 所躋身全球前 50 名。更令人矚目的是,總榜前五位中,中國大學佔據四席:清華第一、上海交大第三、浙江大學第四、北大第五。

在 AI 細分領域,中國大學的優勢更加明顯。北京大學位列全球第一,與上海交大、清華、浙大、中科院、哈工大包辦全球前六。多個次領域的全球前列位置亦多由中國大學佔據,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已形成全方位優勢。根據最新自然指數 2025 科研領導者榜單,中國的科研產出份額達 32,122,同比增長約 17%,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人才培養戰略成果顯現

這些突破是中國大學長期累積的成果,印證了姚期智院士的預判。去年底,姚期智在浦江 AI 學術年會上指出,中國高階人才教育「已近爆發階段」,中國在科研投入與人才培養上的長期積累,正進入「將要成功的階段」。他特別強調,本土培育的博士生與海外歸國人才水準已不相上下,本科教育更是達到「世界最好程度」。

中國科研投入規模持續擴大,為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基礎。2024 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 3.6 萬億元,實際增長 8%,研發投入強度達 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準。預計到 2025 年,中國大學每年將培養超過 77,000 名理工科博士畢業生,與美國的比例將超過 3:1。這一人才培養的戰略佈局正在轉化為實際的學術競爭優勢。

全球產業格局深刻重塑

中美在 AI 領域的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根據 Stanford University 最新的 AI 指數報告,中國 AI 論文在全球總發表量中佔比 23.2%,被引量佔全球總量的 22.6%。2025 年開年以來,中國論文發表數量首度超越美國,標誌著全球 AI 發展格局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在頂級 AI 模型方面,2024 年美國擁有 40 個顯著 AI 模型,中國則有 15 個,雙方在多項核心評測指標上的差距正迅速縮小。

香港地區在這一變革中也展現出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學電腦科學領域全球排名第 7,是香港排名第 1,其電腦科學課程始於 1978 年,出色的研究和教學享譽國際。作為亞洲 AI 研究的重要節點,香港各大學正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重要橋樑,為區域 AI 生態發展注入新動力。

這次學術排名的歷史性突破,除了體現中國高等教育質素的提升,更預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隨著中國大學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方面全面突破,未來十年將見證更多顛覆性創新成果的誕生。這一變化將對全球科技產業格局、人才流動模式和創新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開啟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時代。

資料來源:CSRankings新浪財經新華網鉅亨網香港中文大學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資訊及通訊科技

2025 施政報告企業篇 | 政府引領數碼轉型 70億科技投資塑造全球 AI 樞紐

香港特首李家超今日發表《2025 年施政報告》,宣布將人工智能列為核心產業,預留 10 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配合 30 億港元「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以及 30億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合共投放不少於 70 億港元推動 AI 產業發展。政府同時成立「AI 效能提升組」統籌各部門應用,實現「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雙策略。報告涵蓋新能源產業鏈建設、數據跨境流動及北都創科園區發展,為企業創造全新營商機遇,預期將香港塑造成全球 AI 發展樞紐。

AI 應用轉型重塑公私營服務模式

政府率先示範 AI 轉型,成立由政務司副司長領導的「AI 效能提升組」,統籌各部門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數碼政策辦公室推出涵蓋數據分析、客戶服務及文書工作的 AI 程式,各部門同步開發專門方案,包括語音非緊急報案、運輸牌照審批加速、實時交通疏導等應用。政府統計處已運用 AI 審核貿易統計,從逾千間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提取資訊,效能以倍計提升。1823 政府熱線引入 AI 語音辨識,減省 30% 處理時間,為企業數碼轉型提供可參考範本。

香港金融管理局與數碼港推出第二期 AI 沙盒計劃,將擴展至更多金融機構,金管局同時建立 AI 模型評估方法強化金融系統安全測試。發展局資助私營工程應用 AI,律政司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檢視法律配套,為企業 AI 應用掃除制度障礙。這些措施顯示政府決心推動全方位 AI 應用,為各行業數碼轉型創造有利環境。

 

基建算力與資金雙重支撐 構建 AI 產業生態圈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現有算力 1,300 PFLOPS,年內將提升至 3,000 PFLOPS,為高校、研發機構及企業提供重要算力支援。政府同時推出 30 億港元「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用戶使用超算中心算力,大幅降低企業 AI 應用門檻。今年內將推出北區沙嶺約 10 公頃數據園區發展用地作市場招標,提供先進算力設施推動數據及 AI 相關產業發展。

資金支援層面,「AIR@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已匯聚過千名專業人才,雲集近千家 AI 企業,16 所研發中心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30 億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將短期內接受申請,支援本地院校吸引 AI 範疇國際頂尖科研人才來港。政府投資機構港投公司已投資多家 AI 企業,包括大語言模型、雲端運算及 AI 藥物研發公司,未來將繼續投資 AI 產業。

低空經濟新藍圖 2050 年產值目標 3,500 億港元

政府大力推進低空經濟發展,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透過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將香港發展成低空創新應用的亞太區樞紐。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報告,預計 2050 年香港低空經濟產業增加值將達約 3,500 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約 6% 至 7%,其中大部分來自配套服務。

政府將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為重量超過 150 公斤的「非傳統飛行器」制訂專用法例,年底前推出專用頻譜,並預先規劃起降場、航路網絡、衞星定位、三維空間數據系統、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統等核心基建設施。首批「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已於 3 月公布,較成熟的應用場景將恆常化運作,並推出進階版「監管沙盒 X」試點項目,涵蓋跨境路線、低空載人飛行器等複雜應用場景。

保險業界已成立專責小組,參考政府「監管沙盒」數據,開發不同應用場景的低空經濟保險產品。政府同時推動航天科技發展,支援太空經濟,利用香港國際化優勢及雄厚科研實力參與國家航天項目。低空經濟涵蓋物流配送、緊急救援、城市交通等多元應用場景,為企業在裝置製造、系統整合以至營運服務方面創造全產業鏈商機,有望成為繼 AI 後另一新興產業支柱。

數據跨境流動新突破 解鎖大灣區協同效應

香港將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推動內地數據在合規安全保障下跨境流動到河套香港園區用於科研,助力 AI 應用測試與創新。此舉有效解決「數據孤島」難題,為生物科技等需要大量數據的範疇提供支援,特別有利於需要大數據訓練 AI 模型的企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採用「邊建設、邊進駐」模式,首三座大樓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電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產業租戶正陸續進駐。

數據跨境流動政策將為金融科技、醫療科技及電商平台等企業帶來重大機遇。跨境數據應用有助提升 AI 模型準確度,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企業可利用香港作為數據中轉站,合規取得內地數據進行 AI 訓練,同時享受香港國際化法律框架保障,大幅提升 AI 應用商業價值。

新能源產業鏈全面佈局 創造綠色經濟新機遇

新能源產業發展方面,政府將與內地協商,帶領全球主要 SAF 供應商與本地企業,共同在大灣區發展,涵蓋上游原料收集、廠房開設和規模化生產,配合 2030 年香港國際機場 SAF 使用目標。政府推進 28 個氫能源試驗項目,制訂氫能標準認證,在港島及九龍設立公眾加氫設施,與廣東省共建氫能灣區走廊。

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全港首間大型回收設施預計 2026 年上半年在環保園啟用,將退役電池轉化為再生黑粉供應內地及周邊地區。這些措施為新能源企業創造龐大市場機會,從裝置製造、技術服務到營運管理,預期創造大量優質就業機會,助力香港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政府 70億港元 AI 投資計劃標誌香港正式邁入 AI 驅動經濟新時代,配合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及數據跨境流動政策,將為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北都大學城及河套科創區陸續落成,香港有望成為亞洲 AI 創新樞紐,企業應把握政策紅利期積極佈局數碼轉型。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read more
企業趨勢市場營銷資訊及通訊科技

串流廣告新格局:Netflix攜手Amazon DSP重塑程式化投放生態


串流廣告新格局:Netflix攜手Amazon DSP重塑程式化投放生態

Netflix 宣布將於 2025 年第四季與 Amazon DSP 展開策略合作,讓廣告主能透過程式化平台直接購買 Netflix 廣告版位,此舉預期將推動 Netflix 廣告營收再度增倍成長。這項合作將率先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墨西哥、德國、日本等 12 個主要市場推出,除了簡化廣告主操作流程,更標誌著串流平台廣告生態的重大轉型。

根據 Netflix 最新財報數據,該公司 2024 年廣告營收已實現增倍增長,並預期 2025 年將再次達成倍數擴張。目前 Netflix 廣告方案在可提供服務的 12 個市場中,已佔新用戶註冊數量的 55% 以上。本文將從市場策略、技術整合及產業影響三大面向,深度解析這項合作對全球廣告生態系統的深遠意義。

策略聯盟背後的商業邏輯

Netflix 與 Amazon DSP 的合作遠超過一般的技術整合,而是兩大巨頭在數碼廣告領域的策略性布局。Netflix 廣告業務總裁 Amy Reinhard 表示:「這項合作完全符合我們為廣告主提供更大購買靈活性的承諾,透過整合 Amazon DSP 並逐步啟用更多進階功能,我們正在簡化觸達 Netflix 全球用戶的流程」。

Amazon 廣告資深副總裁 Paul Kotas 進一步指出:「我們的目標是透過 Amazon Ads 讓廣告主能夠輕鬆管理所有電視規劃和購買工作,消除廣告主的猜測」。這項聲明揭示了 Amazon 在廣告技術領域的野心,其目標除了成為內容提供者,更要成為後端服務的核心推動者。

程式化廣告生態的技術革命

Amazon DSP 在業界的最大優勢在於其獨特的數據整合能力。作為全球最大電商平台之一,Amazon 能夠結合電商消費數據、Prime Video 觀看行為及其他服務累積的用戶資料,為廣告主提供前所未有的精準定向能力。據 WARC 分析師觀察:「Amazon 在 DSP 領域的獨特地位在於,很少有其他公司能夠如此有效地確認廣告曝光是否最終導致購買行為」。這種「從曝光到轉換」的閉環追蹤能力,正是品牌主最渴望的廣告投資回報證明。

Netflix 自建的 Netflix Ad Suite 平台已在所有 12 個設有廣告方案的市場完成部署,包括美國、英國、巴西、日本和墨西哥等。Netflix 聯席行政總裁 Greg Peters 表示:「我們聽到廣告主反饋最大的好處就是,現在在 Netflix 上購買廣告變得更加容易。我們看到程式化購買的增長,還將推出更多需求來源,進一步開放市場」。Nielsen 最新報告顯示,截至 2025 年 3 月,串流媒體已佔美國整體電視觀看時間的 43.8%,比兩年前增長 10 個百分點。在串流內容中,72.4% 的美國觀眾觀看時間為含廣告內容,其中串流佔 42.4%。

市場競爭格局的深度重塑

這項合作對整體廣告生態系統產生多層次影響。首先,Amazon 通過與 Netflix 的合作,進一步鞏固其在 DSP 市場的領導地位。Amazon 此前已與 NBCUniversal、華納兄弟探索、Fox、Paramount 及 Disney 建立類似合作關係,現在 Netflix 的加入使其幾乎覆蓋所有主要美國串流平台。

WPP Media 預測,2025 年全球電視廣告(包括串流)預計溫和增長 1.0% 至 1,625 億美元(約港幣 12,675 億元),其中僅串流電視就將貢獻 418 億美元(約港幣 3,260.4 億元),預期到 2030 年將快速增長至 719 億美元(約港幣 5,608.2 億元)。零售媒體仍是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預計 2025 年全球將達到 1,696 億美元(約港幣 13,228.8 億元)。

然而獨立 DSP 平台如 The Trade Desk 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容忽視。當 Amazon 這樣擁有龐大電商生態系統的平台開始整合主流串流服務時,獨立平台必須通過差異化服務和專業化優勢來維持競爭力。Operative 的市場分析指出:「到 2025 年,美國 CTV 廣告支出預計將超過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72% 的家庭已切斷傳統電視線纜。CTV 的高參與度和先進定向能力,越來越吸引廣告主」。

產業分析師 Ian Whittaker 對 Netflix 廣告業務增長持更謹慎態度:「雖然 Netflix 表示其廣告營收在 2024 年大致增倍,2025 年將再次增倍,但我們沒有確切數字。根據我報導公司的經驗,如果絕對數字顯著,Netflix 會報告具體數據。管理層多次使用『穩定』一詞描述廣告進展,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意味著增長緩慢」。

區域市場發展與前景展望

雖然此次合作尚未涵蓋台灣市場,但隨著 Netflix 在亞太地區的持續成長,預期未來可能將此模式延伸至亞太地區。Pacvue 已將 Amazon DSP 功能擴展至亞太 16 個國家,包括澳洲、印度、日本和新加坡,顯示 Amazon 對亞太市場的重視。

對企業決策者而言,這項合作意味著串流廣告將從「特殊投放管道」轉變為「標準媒體採購選項」。品牌主可以像投放 YouTube、Facebook 廣告一樣,將 Netflix 納入日常程式化廣告採購清單,這將顯著降低串流廣告的准入門檻並提高投放效率。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 Netflix 如何在「營收最大化」與「觀影體驗不打折」之間找到平衡點,確保廣告密度不會影響用戶滿意度,同時維持其優質內容生態系統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
The Hollywood Reporter,WARC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資訊及通訊科技

Google 反壟斷罰款引發美歐貿易摩擦 美國威脅對歐盟啟動 301 調查


Google 反壟斷罰款引發美歐貿易摩擦     美國威脅對歐盟啟動 301 調查

歐盟於 9 月 5 日對 Google 處以 29.5 億歐元(約港幣 250.16 億元)反壟斷罰款,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威脅啟動 301 調查進行報復。這項針對 Google 廣告技術業務的重罰,標誌著美歐科技監管分歧正演變為更嚴重的貿易爭端。此事件對全球科技產業、美歐關係及企業營運環境帶來三重影響,這場監管風暴或將重塑國際商業格局。

 

歐盟重罰背後的市場壟斷指控

歐盟委員會指控 Google 自 2014 年以來濫用其在廣告技術市場的主導地位,通過偏袒自家網上展示廣告技術服務來損害競爭對手、廣告商和網上發布商的利益。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特蕾莎·里韋拉(Teresa Ribera)在週五的聲明中表示:「這項裁決表明 Google 利用其在廣告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對發布商、廣告商和消費者造成了不利影響」。

此次罰款是 Google 十年來面臨的第四次歐盟重大處罰,使其在歐盟的罰金總額超過 100 億美元(約港幣 780 億元)。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調查,Google 通過整合的廣告技術堆疊造成了利益衝突,讓自己既作為賣方代表又作為買方代表,同時還經營著連接雙方的交易平台。歐盟要求 Google 在 60 天內提出解決方案,否則將考慮實施結構性補救措施,包括剝離部分廣告技術業務。

 

特朗普政府的強硬回應與 301 條款威脅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歐盟的處罰決定表示強烈不滿,在 Truth Social 平台上發文稱此舉「非常不公平」和「歧視性」。他威脅將啟動《1974 年貿易法案》第 301 條調查,該條款授權美國總統採取包括關稅在內的報復措施,以應對外國政府的不公平貿易做法。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資料,301 調查允許美國對違反貿易協定或被認定為不合理、不公平且損害美國商業的外國行為進行單邊制裁。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如果繼續這樣做,我將被迫啟動 301 程式,以取消對這些納稅的美國公司徵收的不公平罰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更是將歐盟的罰款描述為「新形式的經濟勒索」,警告稱「美國不會容忍」此類行為。

跨大西洋貿易關係面臨新考驗

這次衝突發生在美歐剛於 7 月達成貿易協議的敏感時期,當時雙方同意將大部分歐盟商品的美國關稅維持在 15% 水平。美國商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 年歐盟對美國科技公司的罰款接近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相當於歐盟關稅收入基礎的 19.5%,這些罰款在經濟影響上類似於高額關稅。

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的專家警告,歐盟可能錯誤地將美國政府對科技巨頭的法律行動視為可以推進更多監管和罰款的訊號。該機構指出:「即使委員會認為自己採取的是相對溫和的方法,但這不會是美國政府的觀點,美國政府認為監管美國公司是其專屬權力」。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貿易專家則提醒,301 調查在 1980 年代曾被頻繁用於針對日本等貿易夥伴,當時的指控往往基於較為模糊的「不公平貿易結構」概念。

 

全球科技監管格局的深層變革

從歷史脈絡來看,這場爭端反映了全球科技治理模式的根本分歧。歐盟自 2018 年實施《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 以來,一直在推動更嚴格的科技監管框架,2022 年的《數碼市場法》(DMA) 和《數碼服務法》(DSA) 更是將監管範圍擴展至市場競爭和內容治理。相比之下,美國傳統上更依賴市場機制和事後監管,對於歐盟的預防性監管模式持懷疑態度。

國際貿易律師協會的資料顯示,自 1974 年以來共有 130 宗 301 調查案例,其中 35 宗是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發起的。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美國貿易法律不同,約三分之一的 301 調查是由美國政府自主發起,而非應產業或工會請求。這種「自主發起」模式在雷根政府時期達到高峰,當時的貿易代表正是現任代表萊特希澤的前任。

 

企業應對策略與未來趨勢展望

對於跨國科技企業而言,這場爭端意味著營運環境的進一步複雜化。Google 全球監管事務負責人李安·穆赫蘭(Lee-Anne Mulholland)已表示將對歐盟決定提起上訴,認為罰款「毫無根據」且要求的改變將「損害數千家歐洲企業」。與此同時,Apple 也在 7 月向歐洲第二高等法院提起訴訟,挑戰歐盟早前對其徵收的 5 億歐元(約港幣 42.4 億元)罰款。

展望未來,美歐之間的監管分歧可能進一步擴大。歐盟計劃在人工智能、加密貨幣等新興技術領域推出更多監管措施,而美國則可能加大對歐盟監管行為的貿易報復力度。摩根路易律師事務所的分析指出,如果談判破裂,美國對歐盟商品的關稅可能從目前的 20% 提升至 30%,這將嚴重影響跨大西洋供應鏈。

資料來源:
路透社,CNBC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