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近初創在經濟下行期間難以募集資金,不過還是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最近數碼付款獨角獸 Stripe 就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獲得超過 65 億美元的新資金。
投資推廣署宣佈試行金融科技中心平台 FintechHK 社區平台,以聯繫本地及外地金融科技公司與企業、投資者及專業服務,促進本港金融科技生態發展。平台獲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全力支持,並由投資推廣署策劃,乃 2022 年全球Fast Track計劃的延伸項目。
FintechHK社區平台旨在鼓勵本地業界將業務推展到內地以至東南亞及其他地區,透過平台向用戶介紹公司概況、價值定位、創新解決方案、集資需求和其他業務細節,增加曝光率並藉此接觸到亞洲及其他巿場的金融科技社群。
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表示:「在企業加速採用金融科技和充滿變數的宏觀經濟的雙重作用下,特別是對金融科技公司來說,現在是提高市場知名度的關鍵時機。」
目前,平台已獲300多家金融科技組織加入。而平台更新版本將包括升級界面及用戶通訊、舉辦比賽和社群活動等功能。新版本目標於 2023 第二季度投入運作,以支持全球Fast Track計劃2023及其他連接潛在商業交易及融資機會的計劃。
▲隱私安全計算初創公司翼方健數於商業計劃比賽決賽中奪冠。
全球Fast Track計劃今年收到分別來自45個經濟體的400多份申請,並受到三個領域約100多間巨頭支持。截至十二月中旬,計劃已經舉行了超過175場一對一業務配對會議,協助參加的金融科技公司與行業巨頭共同開拓商機。
經評選後,每個聚焦領域的最終入圍者連同香港科學園推出的銀行、金融服務及保險業加速器2022(BFSI 加速器 2022)額外提名的兩間入選公司,成功晉級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主論壇期間舉行的商業計劃比賽決賽。
隱私安全計算初創公司翼方健數建立了基於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的開放數據生態圈和數據共享協作環境,於商業計劃比賽決賽中力壓其餘九位參賽者奪冠。
央行數碼貨幣項目首度加入
除了商業銀行、數字資產、環境、社會、企業管治 (ESG)、保險科技、投資及財富科技、支付、監管科技及零售銀行八大聚焦領域外,由投資推廣署與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增設的央行數碼貨幣領域,於今年首度加入計劃。
央行數碼貨幣項目收到超過80份申請,經遴選後的申請者享有機會參與金管局舉辦的商業計劃比賽決賽。「央行數碼貨幣」領域得獎者包括:
乘「香港金融科技周 2022」今日(31 日)揭幕,政府亦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闡明政府就相關行業和生態系統而訂定的政策立場和方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策宣言詳細解釋了我們的願景和策略、監管制度、對於開放投資者接觸虛擬資產的取態,以及為把握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優勢推出的試驗計劃。我們現已向全球市場清晰表達對於虛擬資產的政策立場,表明我們與全球虛擬資產業界一同探索金融創新的承擔和決心。」
根據政策宣言,政府現正與金融監管機構締造便利的環境,以促進香港虛擬資產行業得以可持續和負責任地發展。至於監管方面,正加緊籌備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的發牌制度,同時樂意聯繫全球虛擬資產業界,邀請有關交易所在香港開拓商機。
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將會就新發牌制度下,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對於可否在香港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政府抱持歡迎態度。
政府對於日後檢討代幣化資產的產權和智能合約的合法性,抱持開放態度,以便利其在香港的發展。金管局稍後會就穩定幣的監管制度,發布諮詢結果和下一步工作。
同時,政府和監管機構正研究推出下列試驗計劃,以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並嘗試把有關技術進一步應用於金融市場。試驗計劃包括為金融科技周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綠色債券代幣化及數碼港元。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在「香港金融科技周 2022」開幕日上擔任演講嘉賓。
相信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亦十分關注剛發表的政策宣言,因鄭志剛近年以私人投資方式,大舉進軍元宇宙、NFT,包括投資 The Sandbox 的虛擬土地、NFT 項目 Azuki、虛擬資產託管商 Hex Trust 等。
鄭志剛亦有在「香港金融科技周 2022」開幕日上擔任演講嘉賓,就傳統與虛擬資產結合的主題發表演說。他認為香港擁抱三大機遇,包括「數碼金融資產發行中心」、「全面化傳統與數碼金融結合的生態圈」及「大灣區跨境區塊鏈金融中心」,勢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虛擬資產中心。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就讓大家現在攜手共建全面化的數碼金融生態圈。」他建議政府、金融機構、顧客和各方持分者合作,盡力消弭傳統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世界之間差距。
就港府明年將推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對以公共區塊鏈為基礎的數碼金融投資產品,包括由證監會發行的「一號牌照」,規管「證券型代幣發行」(STO under Type 1 license),鄭志剛相信香港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成國家唯一「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受法例監管的地方,促成新機遇。
他續稱,如何將所有不同代幣如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s)、央行數碼貨幣(CBDC)及非同質化代幣等整合發展「一站式平台」,將是黃金機遇。鄭志剛又指出,目前香港與內地已展開合作,共同建立跨境區塊鏈平台,應用在「應收款融資」、建造行業的物流採購等領域。例如新世界有份加入的「商業數據通」,若能成功建構全面「跨境區塊鏈金融平台」,將助央行數碼貨幣發展,包括為點對點交易(peer-to-peer) 提升效率等。
全球第三大保險公司 Willis Towers Watson 最近一份報告指出,保險科技在 2021 年的融資達 74 億美元創下新高,尤其疫情下社交距離的限制,令大眾對保險科技的需求更有增無減,同時亦加快香港保險業的數碼轉型步伐。
不過要在香港推動保險科技,是否真的有很大商機?與一般科技項目相比,開發 InsurTech 保險科技項目的排戰又是什麼。今期特別邀請兩位本地保險科技初創負責人,他們異口同聲表示,在香港做保險科技較難,不過一旦成功將此複製到東南亞市場卻潛力無限。
外國車廠努力研發無人駕駛的自動汽車(autonomous car),希望有朝一日再不需要人類掌控駕駛,那到底無人全自動保險(autonomous insurance)又是怎麼一回事?YAS 微保險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安宇昭(Andy)解釋,「這是我們公司在努力達成的願景,舉例說,你買了一對 Nike 運動鞋,已經內置 1000km 的保險,穿上鞋跑的首 1000km,發生任何意外受傷,甚至跑步時有隨身裝備遺失或損毀,也會有人承保,整個過程全自動,滲進生活細節入面。我們亦向物聯網(IoT)埋手,寫了應用程式介面(API),可以嵌入智能手錶等裝置,測試到用家心跳超過每秒 140 次,即時自動幫他買一份保險,雖然仍在實驗階段,但相信這是新一代保險要走的方向。」
主打微保險(micro insurance)的 YAS 在開發相關產品時,慢慢衍生自動保險的想法,「外國早有微保險的概念,不過主力將現有保單拆細。我們則由用戶開始,今時今日無論聽歌、煲劇定叫車,都在手機內撳幾下辦妥,買保險也應如此,我們免除保險代理及經紀等中間人角色,透過科技以最快速度批核保單及處理理賠,有別於傳統不以受保人為單位,改以時間或距離來計算,買幾多保幾多,因此可以將價錢降至最低。
「我們最初主要針對 B2C 市場,後來進一步開拓 B2B2C 的玩法,例如跟九巴及友和 YOHO 合作,前者用戶在購買九巴月票時,已內置 YAS 保障,任何意外扭親或在巴士遺失物品均受保;後者則在網購時出現任何交易問題或損失時受保,這些已是自動保險的雛型。」
NFT 都有得保
疫情期間見到行山、跑步及踩單車的人漸多,意外率也隨之上升,於是趁機推出專為此三項運動而設的微保險,「去年總計有 1980 單行山意外,單車銷售數量也比前年上升了幾倍,既然我們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出發點,所以因而推出相應的微保險。慢慢發覺這已不能滿足新世代的需求,在這個 Web3 的年代,很多人跑步也會靠 STEPN 來邊跑邊賺,為了保障他們的數碼資產,去年推出全球首個 NFT 微保險,由傳統保險單純保障實體東西,過渡到虛擬世界也受保,正是保險科技能夠帶來變革的地方。」
由 2019 年成立至今,Andy 坦承在港推動保險科技並非易事,「香港保險市場營業額每年高達 5000 億港元,專業程度亦在亞洲甚至全球均佔很高的席位,作為嚴格監管的行業,入門門檻很高,因此在港從事保險科技,最大的優勢是競爭對手相對很少。但正因為香港保險業發展相當蓬勃,逾九成市民擁有一份或以上的保單,要他們再買一份微保險的動力很細。
「情況有點像虛擬銀行,要送大量優惠吸引市民開戶,於是每人可能都有幾間虛擬銀行的戶口,但真正使用的人卻寥寥無幾,變相虛擬銀行的出現,與有無著數掛勾,而非解決用家的痛點;保險科技也相類似,對於像我們有心改革保險市場的,而沒有大筆資金去燒錢壯大用戶規模的,就要花很多心力來教育用戶。」
有見及此,YAS 轉變策略聚焦東南亞市場,今年成功登陸馬來西亞,未來還打算進軍印尼及越南等地,「以馬來西亞為例,只有三成人口有購買保險,對於收入也沒有保障的他們來說,要長時間綑綁及續供保險,幾近不可能;反而往返公司途中或做運動時有任何閃失,可能令當天收入歸零,用很低的價錢購買微保險作為保障,更貼近他們的實際需要。」Andy 認為,在香港先建立及開發產品,然後複製至東南亞市場,看來是本地保險科技初創的出路,「始終發展中國家的保險市場未飽和,有更多空間接受新科技。」
Alpha AI Technology Limited 創辦人何進一(Desmond)的想法也與 Andy 一致,認為香港最適合作為試點,「香港算是創業的好地方,各類支援及資金也很足夠,尤其是保險科技方面,香港保險業在亞洲有一定地位,如果方案在本地測試並驗證成功,再應用到東南亞其他市場會更有說服力。因此我們也視香港為起點,最終希望能將方案複製到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Desmond 口中的方案,是一套汽車意外的維修及理賠方案,最初是聽到朋友發生的交通意外而獲得靈感,「不少人遭遇交通意外後,因賠償和車輛維修費爭持不下,中間既要搵車房,又要聯絡保險公司,過程相當繁複,我們希望用科技簡化當中的步驟。外國不少保險公司已接受上載照片索償,我們就進一步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過萬張汽車意外相片,然後訓練它可以一分鐘內估算出維修費用,直接以此結果與車房及保險公司交涉,令車主毋須煩惱。」
Alpha AI 已是 Desmond 第三間創立的初創,第一間初創 EAT+ 用微信一站式解決食客下單至結帳過程,獲 DBS BusinessClass 比賽季軍;2017 年轉戰社會企業,成立 MM Community 以眾籌方式為緬甸的地方項目集資,因此已有在東南亞創業的經驗,「可惜 2020 年緬甸當地政局問題,最後無奈要結束上一間公司。當時因工作關係,到劍橋大學讀城市規劃碩士,有位同學與我特別投契,知道舊公司結束,去年問我有什麼想再搞,結果促成了今次創業。」曾經在香港及緬甸兩地創業,他認為在每個地方創業時,遇到的均有不同,「但講到交通意外,每個地方的文化及流程分別很大,所以還是選擇在香港開始會好一點,始終對這個市場較為熟悉。」
目前公司已成功與約十間車房傾好合作,可以直接根據人工智能報告來收取維修費用,但與保險公司傾談合作卻仍處於膠着狀態,「部分也表示正面,因為只要想辦法與他們原有系統對接,就可以將原本十多個步驟的理賠過程,減少至四、五個,對於他們來說能將效率提升是好事。但他們卻對人工智能的準確程度有所質疑,到底它所生成的損毀報告準確度有多高,當中如果有錯的話又怎辦,這方面保險公司要求很嚴格,因此現時想法就是先將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盡快推出,並吸引更多用戶使用,有了一定數量的用戶案例,才能估算到報告的準確度,用以說服保險公司合作。」
這亦是 Desmond 說香港作為試點的原因,「香港在保險科技方面較為傳統,大概是因為有一系列的監管程序,不過近年也見到陸續有新方案出現,尤其是如何透過科技,拉近與顧客的距離。但亦因規管等各方面的限制,保險科技發展的速度未及其他地方,所以我們也沒有再等,已參加了新加坡的加速器,同步在當地推出我們的方案,也正了解馬來西亞及泰國兩個市場,前者車輛數目較多,後者則看中他們的交通意外率高,以及很多車廠在亞洲設廠,不少也會選擇泰國生產零部件,是一個頗值得開發的市場。東南亞很多地方仍在發展中,當地甚至有人對保險是零認識,可以發展的空間,必定比香港大很多。」
撰文:張康靜
編輯: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