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端服務

雲端服務

IBM Cloud 取消免費真人技術支援 客戶須改用 AI 自助服務

IBM Cloud 宣布基礎支援服務將於 2026 年 1 月全面轉型,取消免費技術支援,客戶需要改用自助服務模式。企業若需要技術支援,每月最少需要支付 200 美元升級至付費計劃。科技業界近年積極削減人手支援服務,Microsoft 透過運用 AI 技術處理支援功能,每年節省數億美元,而 IBM 計劃在未來 5 年內以人工智能取代約 30% 後勤職位,相當於約 7,800 個職位。 (繼續閱讀…)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Google 避過分拆命運:法官裁定毋須出售 Chrome 但須分享搜尋數據


Google 避過分拆命運:法官裁定毋須出售 Chrome 但須分享搜尋數據

美國地方法院日前作出歷史性裁決,Google 在反壟斷案中成功避過最嚴厲懲罰,毋須剝離市場佔有率達 70% 的 Chrome 瀏覽器或 Android 作業系統,但必須與競爭對手分享搜尋索引及用戶互動數據。此案始於 2020 年,美國司法部與多州政府指控 Google 透過獨家協議維持搜尋市場壟斷地位,經過五年法律角力後終於塵埃落定。以下將深入分析此裁決的三大關鍵影響:對 Google 商業模式的實際衝擊、搜尋市場競爭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對全球科技巨頭監管趨勢的深遠意義。

 

法官明確拒絕強制拆分方案

Mehta 法官在長達數頁的裁決書中明確指出,Google 的主要違法行為在於透過預設協議排除競爭者,而非 Chrome 或 Android 本身的存在問題。他強調「補救措施必須與確立的違法行為直接相關,拆分是過度且不成比例的措施」。這項決定有效駁回了司法部此前提出的激進建議,包括強制 Google 出售 Chrome 瀏覽器業務。法官認為,強制剝離 Chrome 或 Android 會對消費者、合作夥伴及整個生態體系造成巨大干擾,可能破壞數以億計裝置的穩定性及相容性。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此裁決相對溫和。Creative Strategies 首席分析師 Carolina Milanesi 表示:「Google 提供給合作夥伴的價值如此巨大,不確定有多少廠商會選擇不預載其服務」。這反映出即使在新的法律框架下,Google 的市場地位仍然穩固。值得注意的是,包括 OpenAI、Perplexity AI 在內的多家公司曾對收購 Chrome 表達興趣,其中 Perplexity AI 甚至開出 345 億美元(約港幣 2,691 億元)的價碼,但這些計畫現已成為泡影。

數據分享要求重塑競爭環境

Google 雖避過拆分命運,但面臨的新規範同樣嚴格。法院要求 Google 必須向符合資格的競爭者提供搜尋索引及與用戶互動的資料,但不包含廣告資料。這項數據分享機制將為期 6 年,並設立技術委員會協助執行監督。司法部反壟斷部門助理司法部長 Gail Slater 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今日的救濟令同意恢復長期被壟斷的搜尋市場競爭」,並認為此舉「在全球 AI 競賽中為美國提供優勢,阻止 Google 用同樣的反競爭手段減緩 AI 創新」。

新規定同時禁止 Google 進入或維持關於 Chrome、搜尋、Google 助理及 Gemini 應用程式分發的排他性協議。然而 Google 仍可向合作夥伴支付費用以分發其服務,這意味著其與 Apple 每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預設搜尋引擎協議得以延續。Wedbush 證券分析師 Dan Ives 認為,這項裁決對 Apple 和 Google 都有利,特別是在兩家公司可能擴大 AI 合作的背景下。

香港市場反應與全球監管趨勢

在香港市場,Google 的搜尋引擎市場佔有率高達 90.3%,遠超全球平均水準。其中 Google.com 佔 76.27%,Google.com.hk 佔 13.95%,顯示本地用戶對 Google 服務的高度依賴。香港企業在數碼營銷預算中,搜尋廣告投入達 6.7 億美元(約港幣 52.26 億元),較社交媒體廣告的 5.8 億美元(約港幣 45.24 億元)更高,反映 Google 搜尋廣告在本地市場的重要地位。

這項裁決對全球科技監管具有指標意義。相較於歐盟《數碼市場法》的嚴厲制裁,美國法院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法官 Mehta 特別提到生成式 AI 帶來的競爭變化,認為「有充分理由不破壞現有系統,讓市場力量發揮作用」。這反映出監管機構開始考慮 AI 技術對傳統搜尋市場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值得關注的是,Google 仍面臨另一起數碼廣告反壟斷訴訟,該案已於 4 月敗訴。加上歐盟、英國等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壓力,科技巨頭合規成本將持續上升。

前瞻分析:搜尋市場新競爭格局

此次裁決標誌著科技反壟斷執法進入新階段。Google 雖保住了核心業務完整性,但數據分享要求將為競爭對手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Microsoft Bing、DuckDuckGo 等搜尋引擎可望受惠於獲得 Google 的搜尋數據,提升服務品質並挑戰 Google 的市場地位。

然而真正的挑戰可能來自 AI 驅動的搜尋體驗。OpenAI 的 ChatGPT 搜尋功能、Perplexity AI 的問答式搜尋,以及 Google 自身的 Gemini AI 助理,都在重新定義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搜尋引擎市場佔有率指標可能逐漸失去意義,關鍵在於誰能在 AI 時代提供最佳的資訊獲取體驗。對企業而言,這項裁決意味著搜尋引擎多元化趨勢將加速。建議香港企業重新評估數碼營銷策略,在維持 Google 廣告投入的同時,積極探索其他搜尋平台的機會,以降低對單一平台的依賴風險。

 

資料來源:CNBC , Reuters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雲端服務

VMware 新方案預覧 : 當 AI 投資變成黑洞 助企業止蝕並反敗為勝

想像花費數百萬購買頂級 GPU 裝置,結果大部分時間閒置不用,就像買了法拉利卻停在車庫。這正是當今企業的真實寫照:80% 企業的 GPU 使用率低於 35%,開發者每週浪費一整天協調基礎架構,同時 65% 金融機構去年遭受勒索軟件攻擊。企業投入 AI 卻看不到預期回報,原因很簡單:傳統 IT 架構根本不是為 AI 時代而設計。 今天 VMware Explore 2025 正式開啟始,編者將他們的新方案跟各位簡單預覧一下,看他們如何有效地解決以上難題。

傳統解決方案為何無效?

目前市場上的解決方案存在三個根本缺陷:

-分散式架構的成本陷阱:企業需要為 VM 、容器及 AI 應用分別建置不同平台,每增加一個系統便增加一套維護成本和學習負擔。
-被動式安全的盲點:傳統邊界防火牆只能防外不能防內,一旦攻擊者滲透,即可在企業網絡內橫行無阻。
– 數據孤島的浪費:各部門珍貴數據被困在不同系統中,AI 模型無法有效使用企業既有的數據資產。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產品營銷副總裁 Prashanth Shenoy 指出:「我們看到行業正經歷雲端重設(Cloud Reset),企業所需要不再是分散工具,而是統一現代私有雲平台。」

VMware 的系統性解決思路

面對這些挑戰,VMware 提出「三位一體」的整合策略:統一基礎架構平台讓 VM、容器、AI 應用在同一平台運行,消除多平台管理的複雜性;智能安全防護: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偵測,在網絡每個節點部署智能監控;數據價值釋放:打通數據孤島,讓 AI 能夠安全地使用企業全部數據資產。關鍵是這套方案並非拼湊而成,而是基於 VMware 超過 100 萬小時工程開發和 8,000 項專利的深度整合平台。

VCF 9.0 解決 GPU 資源嚴重浪費

企業面臨最大痛點是昂貴的 AI 硬件投資無法產生相應回報。Shenoy 分享:「超過 80% 的組織發現 GPU 使用率低於 35%,這直接轉化為巨大財務損失。」

VMware 的解法:虛擬化突破

VCF 9.0 透過 GPU 虛擬化技術,讓原本只能服務單一項目的 GPU 裝置智能地在多個 AI 項目間切換。關鍵技術突破是在保留 99% 裸機效能(bare metal performance)的同時,提供企業級的 vMotion 和智能調度功能,實現近乎零停機時間的工作負載遷移。這好比將一位專家從只能服務一個客戶,變成能同時高效服務多個客戶的顧問。

統一儲存消除管理複雜性

新版 vSAN 內建原生 S3 物件儲存,讓 IT 團隊用同一套工具管理 VM 數據、容器數據和 AI 訓練數據,不再需要為不同應用程式維護多套儲存系統。最重要是,Shenoy 明確承諾:「VCF 定價保持不變。」原本需額外付費的 Private AI Foundation 服務現已整合到標準訂閱中,企業無需增加預算就能獲得完整 AI 功能。

vDefend 借 AI 由被動變主動

全網智能監控
應用網絡和安全部門 Vice President 及 General Manager Umesh Mahajan 直言:「傳統邊界防火牆已經失效,攻擊者一旦進入便可橫向移動,尋找高價值目標。」

vDefend 將安全防護嵌入虛擬化層,在每個虛擬機和容器周圍建立智能防護圈。當異常行為出現時,系統能立即識別並隔離威脅。階段式部署策略讓企業可在數週內完成核心防護:首先保護 DNS、Active Directory 等關鍵服務,然後逐步擴展到所有應用程式。

 

GenAI 助手提供即時診斷

當應用程式出現問題時,IT 人員可直接詢問:「哪個防火牆規則在阻擋我的應用程式?」系統會提供即時答案,不再需要花費數小時排查問題。Mahajan 強調:「這是基於動態營運狀態的即時洞察,能夠提供即時投資回報。」

 

 

Tanzu 破解數據孤島限制 AI 潛力

大多數企業的珍貴數據分散在 Oracle 資料庫、檔案伺服器、雲端儲存等不同系統中,AI 模型無法有效使用這些資產。Tanzu 部門 Vice President 及 General Manager Purnima Padmanabhan 解釋:「我們的 federated query 技術讓分析師用一條 SQL 指令便能同時查詢所有數據來源,無需複雜的數據遷移。」平台基於 SQL 優先架構,現有數據分析師可直接上手,無需重新學習。同時支援從 TB 到 50TB 的彈性擴展,確保企業成長時無需重新架構。Tanzu Platform 10.3 的自動化工具能讓 legacy systems 獲得 AI 功能而無需完全重建。開發者可將 AI 代理發佈到內部市場,實現跨團隊協作和重用。

商業價值:量化的投資回報

企業採用 VMware 方案可獲得顯著的量化回報。在開發效率方面,透過減少基礎架構協調時間,開發者生產力可提升 30-40%。在硬件使用方面,VMware 的 GPU 虛擬化技術能保留 99% 的裸機效能,大幅提升昂貴 AI 硬件的投資回報。在安全防護方面,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偵測可減少 40% 的安全漏洞,而自動化備份恢復系統能將勒索軟件復原速度提升 50%。

實施優勢:最小化轉換風險

VMware 方案最大優勢是降低企業轉換成本和風險。現有 vSphere 管理員可直接操作 GPU 資源池,如同管理傳統虛擬機;SQL 分析師可直接在 Tanzu 平台工作,無需大量重新培訓。

企業可採階段式部署策略,從核心系統開始逐步擴展到全部環境,前三階段安全防護可在數週內完成並立即降低攻擊風險。同時 VMware 支援 NVIDIA、AMD 等多家 GPU 供應商,亦支援 OpenAI API、MCP 等多種 AI 協議,確保企業在技術選擇上保持靈活性,避免供應商鎖定。

結語:從成本中心到利潤引擎

企業的 AI 投資不應是無底黑洞,而應是競爭優勢的來源。VMware 透過統一平台、智能安全、數據釋放的系統性方法,幫助企業將 AI 從「必要技術投資」轉化為「可持續競爭武器」。在定價不變的基礎上獲得全面功能提升,最小化轉換風險的同時最大化投資回報,這正是 VMware 2025 年方案的核心價值。面對 AI 時代的挑戰,選擇正確的技術夥伴將決定企業成敗。

read more
IT 基建中小企雲端專區企業趨勢業界專訪雲端服務

嘉民荃灣西數據中心年內落成 多方協調電力工程加快竣工

 

▲嘉民集團項目管理總監黃達之(左)及中華電力輸電部總監黃偉強早前在將近完工的嘉民荃灣西數據中心園區介紹發展進度。

嘉民集團項目管理總監黃達之(Gary)表示,為配合嘉民集團於全球設置 5000 兆瓦 (MW)數據中心的未來發展策略,嘉民早年收購了荃灣沙咀道一塊舊紡織廠用地 (即前中央紗廠位置),將其轉型為數據中心園區,以滿足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不斷增長的需求。他指出,由於荃灣位處市區核心地帶,亦與工商業及住宅區緊密連接,對於科網以至新興 AI 服務而言,在物理時延 (latency)上亦有優勢。因此規劃發展荃灣西數據中心園區,為香港發展先進數據中心,更有效率配合市場與政策對科網及新興數字經濟發展。

 

▲黃達之表示,嘉民集團對準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數據中心不斷增長的需求,協助各數據商加快部署。

嘉民全球佈局 滿足香港數據中心需求

Gary 表示,嘉民計劃興建四棟數據中心,定位高質量數據中心,並為每座大樓配備獨立的高壓客戶變電站,總建築面積達 160 萬平方尺,主供電設備裝置容量高達 225 兆伏安 (MVA),迎合先進數據中心、資訊科技、通訊及工業行業需要。因此,嘉民在建築規劃之初便與中電接觸,就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進行研究和規劃,並參考相關的國際標準及要求,共同探討及開發合適的設計方案,例如建設高壓客戶變電站,並配合緊急發電機和備用發電設施配置等,確保數據中心的電力具高度的穩定和可靠性,同時確保在施工和客戶變電站的交接過程安全順利進行。

▲嘉民與中電團隊緊密協作,就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共同探討合適的設計方案。

地理位置受限   後移建造位置成功破局

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一般置於商廈的中小型客戶配電房多數位於二樓或較高的樓層,方便騰出地方用盡商用空間。但對於需要更大電量的數據中心而言,在他們的大型客戶變電站中,高壓電力裝置的體積和重量皆較為龐大,最大一組電力裝置組件更重達 70 噸。為了配合組件運輸和安裝,以及符合樓面承重限制,組件置於地面更為穩妥安全。沙咀道位於荃灣舊區,周邊街道繁忙且狹窄,項目旁邊更有一條 20 米高架空天橋,大幅增加建設過程的挑戰。因此嘉民的項目團隊向中電「取經」,透過技術研討會和參觀中電的高壓變電站,了解 132 千伏高壓變電站的配置要求,以便在建築設計的前期階段,盡早規劃數據中心園區分階段發展的佈局。

▲項目旁有一條 20 米高架空天橋 (圖左側),園區建造時需往後移 (圖右),以騰出更多空間便利工程進行。

中華電力輸電部總監黃偉強(Alex)表示,由於與嘉民預早溝通,建築前已發現地理限制,中電遂建議將數據中心園區的建造位置往後移,同時將擺放高壓電力及重型設備的房間設置在地面,既突破原有的場地限制,亦在園區與架空天橋之間騰出了更多空間,有利運送各種高電壓及重型的電力設備,更大幅減低因工程可能會帶來封路的不便。

▲中電與嘉民團隊調整園區設計以騰出空間,有利運送各種重型的電力設備。

▲其中一組電力裝置組件重達 70 噸,為配合安裝及符合樓面承重限制,組件置於地面更為穩妥安全。

Alex 亦透露,中電按數據中心園區的電力需求和分階段發展的規劃,為嘉民度身設計短、中期的供電方案,例如 11 千伏的配電網絡作為短期供電安排,滿足園區在運作初期發展所需;又提供專門的備用供電方案等,應付園區在中、後期營運階段的電力需求,令園區可以靈活發展。

聯繫數字辦 加快推進發展先進數據園區

▲黃偉強指中電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協助嘉民透過數字辦助力與相關政府部門協調,加快園區項目發展。

Alex 補充,中電除了提供技術支援,更協助嘉民聯繫數字政策辦公室 (數字辦)、投資推廣署等,了解在香港發展數據中心的便利措施,同時透過數字辦幫忙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和協調,有利項目加快發展。

Unwire.pro 翻查新聞資料,其實該數據中心園區在規劃初期,原本預計要至 2026 年才陸續完工,現時園區進度加快,更可在今年內完成,其中一個高壓客戶變電站的電力工程,更比嘉民之前規劃的時間提前半年以上完成,對於世界各地建設先進數據中心經常出現工程延誤的常態而言,也是一項鮮有的佳績。香港數據中心協會主席李松德指:「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一般都要經過一段『爬坡期』,電力公司提供不同階段的供電方案,亦有助數據中心發展更具彈性,能夠盡早投運。」

 

 

read more
業界消息雲端服務

Deel 收購設備及器材供應商 Hofy 助企業跨區域招聘擴展

隨著遙距辦公和數碼遊牧(Digital Nomad)愈趨普及,部分面對人才短缺問題的企業開始招攬海外專才。聘用海外員工除了在物流、財務和安全方面都有挑戰,各地稅制和法規亦有別,若缺乏當地會計師及人力資源管理,往往難以確保能合規地讓外地僱員順利上任、準時支薪和享用各項福利。

一站式全球團隊管理及支薪平台 Deel 的團隊遍佈 107 個國家,非常了解這些挑戰,因此於數月前成功收購設備及器材供應商 Hofy,並將其內部基礎設施,和 24/7 的 IT 服務整合到自家平台,創建了 Deel IT。此舉讓客戶可以在 Deel 平台上存取端到端的 IT 服務,與薪金、人力資源、移民和人員發展工具合併使用。

Deel IT 綜合解決方案可確保全球設備交付,IT 流程標準化,並統一 IT 與人力資源及支薪系統,讓企業能夠輕鬆地在全球各地僱用和支援外地員工。

無痛跨區域擴展

由於各國的法規和物流不同,如哥倫比亞的關稅與菲律賓的物流合作夥伴就與香港截然不同,管理多國設備可說甚具挑戰性。Deel 可處理從本地合規到 130 個國家的運輸供應,對有意跨區域擴展分公司的企業無疑有一定吸引力。

企業若採用 Deel 處理海外的繁瑣事務,無須自行聯絡供應商處理物流運輸,亦可安心在十天內簽收員工所需設備,成功率達 99.5%。

簡化端到端設備管理

通過完整管控針對不同團隊或個人的許可權、審核和政策執行,Deel IT 可有效簡化企業的全球設備管理。只需簡單的數次點擊,即可為企業的支援和工程團隊設置自定義的津貼,並通過個性化的商店存取所有必要的設備,讓他們從數百種設備和顯示器中選擇所需。

假如企業已擁有一批設備,或團隊成員在遠程或辦公室工作,則可將全球 IT 服務集中於單一平台上,並提供 24/7 的支援。

Deel IT 不僅負責交付設備,同時亦涵蓋從採購、設置到持續維護的整個流程,讓企業無須擔心物流或停機時間。假如團隊成員遇到問題,Deel 會為任何設備提供 24/7 全球支援,負責管理維修、更換和退貨,簡化操作並減少人力資源和 IT 的工作量。

通過整合內部系統並自動化配置、監控和維護等任務,Deel IT 可為 IT 和人力資源團隊的策略舉措騰出更多時間,減少手動入職需時,並允許團隊在整個員工生命周期中有效管理庫存。例如,當有新員工準備入職,系統會從 Deel HR 或其他 HRIS 同步他們的開始日期,並且不論何時何地,均會在他們第一天上任之前自動將設備運送至新員工手上,並提供所有預設配置的應用程式和訪問權限,令整個上任過程得以順暢完成。

read more
人工智能最新產品雲端服務

Broadcom 預期邊緣運算 AI 勢成大器,推新 VMware VeloCloud Edge 實現軟件定義邊緣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深切體會到遙距工作的重要性,雲端數據呈爆炸性增長。雖然目前數據多半於中央數據中心處理,但業界預計及至 2025 年,75% 數據將於中央數據中心以外的位置產生,將數據傳回數據中心再運算工作負載未必是最理想和高效率的做法。

而軟件定義邊緣(Software-defined Edge)因其分散式數碼基礎架構,可於不同地點連接、保護和運行工作負載。如此一來,除可更接近產生數據的終端,實現近乎即時的迅速分析與回應速度,更可延伸至用戶和裝置的所在地,讓用戶無論在辦公室、訊號站、零售商店或廠房均可遙距管理。

試想像一下,那些在偏遠地區廠房生產線的自動化工作負載,例如工業控制系統,一般皆可透過協調而無須人手管理,一旦工作流程出了問題,想直接在邊緣上以 AI 進行閉路電視的影像分析時,不必將所有閉路電視的記錄上傳到雲端再進行分析,而是能在數千公里外的總部直接遙距操作邊緣運算,效率自然高出許多。

全新 VMware VeloCloud Edge加速投入邊緣人工智能

為實行軟件定義邊緣,Broadcom 分別覆蓋包括承載應用和工作負載的頂端邊緣運算層、運行 WAN 連接和保安服務的智能覆蓋層,以及跨固網和 5G 網絡的底部網絡層(可運行網絡連接軟件、提供協調性和網絡編程化)。

而新發佈的 VMware VeloCloud Edge,即可支援固網無線接入(FWA)和衛星連接,即使遠在非洲偏遠地區的廠房生產線,亦可經由 Starlink 連接,為營運技術( OT)裝置及 AI 和非 AI 邊緣工作負載,提供關鍵的混合連接,讓企業能於數分鐘內建立起可支援未來工作負載的邊緣網絡。

有鑑未來的邊緣運算和邊緣人工智能工作負載,需要比以往更強的連接能力。Broadcom 於 Explore 大會上宣佈為 VMware VeloCloud Edge 710 帶來多項改良,並推出全新 VMware VeloCloud Edge 720 及 740。

VeloCloud Edge 710 兼備寬頻、固網無線接入以及衛星連接,助企業大幅改善即時語音、視訊和應用的流量,提升邊緣的連接能力。此功能集多種連接方式於一身,為企業的邊緣裝置和工作負載提供冗餘和全天候的連接性能。此外,通訊服務供應商(CSP)可以使用 VeloCloud Edge 710、720 和 740,向企業客戶提供綜合 SD-WAN、固網無線接入和衛星連接的高品質方案,協助邊緣部署,以獲取服務收入。

新方案為企業提供各種需求級別的邊緣連接,並透過 VeloCloud SD-WAN 和 VMware Telco Cloud Platform,讓通訊服務供應商從網絡中獲得洞察,從而協調 WAN 的實時效能。據悉,單就 VMware SD-WAN Edge 710-5G,入門型號已可提供高達 1G 吞吐量,不但效能性價比更高,同時亦可由 VMware Edge Cloud Orchestrator 中央管理,並已整合基於 AI 的 VMware Edge Intelligence,提供網絡透明度與分析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