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

下一隻比特幣、以太幣?   資深買家盤點「潛力幣」

P1190477-1280×720

投資涉及風險,股票價格可升可跌;若將「股票」換上加密貨幣,風險更倍數增加。加密貨幣波動大,惟虛擬資產作為資產配置選項,近年愈趨普及,從比特幣(BTC)一度升穿 6 萬(美元.下同)可反映出來,行內人便形容今年為「機構牛市」。

幣本位思維

「總市值 1.3 萬億是什麼概念?黃金就 12 萬億,比特幣僅為其十分之一,蘋果(AAPL)市值則 2.4 萬億。從這個角度衡量,比特幣市值未算很大。」UDomain 創辦人章濤說:「從價格角度,比特幣升得很快,相對而言就是,美元跌得很快,人們還有什麼避險選擇呢?」

章濤從事 IT 行業逾 20 年,很早期已投資比特幣,以「幣本位」來思考,意思即是在資產變動下,他會強調比特幣持有量有否增加,而不是法幣數量,所以「即使比特幣由 5000 美元,升到 1 萬美元,也沒什麼值得開心,因為比特幣數量沒有增加」。

「比特幣沒有特別應用場景,唯一功用是抗通脹。」正因「夠純粹」,比特幣屬於獨一無二,「時間愈久愈明白怎樣玩這個『遊戲』,我不是盲目看好,甚至認為未來會有『幣災』,但也不等於我會沽清,因為當加密貨幣已作為一種資產類別,始終會有部分資金在內」。

章濤睇中 ATOM 將有更多實質應用,會是繼比特幣和以太幣之後,第三代的區塊鏈代表

區塊鏈 3.0 代表 ATOM

比特幣以外,還有哪些加密幣值得留意?每天新增加密貨幣,名稱猶如恒河星數,正如章濤所言,5 分鐘已經可以「造幣」,真正「有料」卻寥寥可數,ATOM 是少數獲他點名,「論區塊鏈代表,第一代是比特幣,第二代則是以太幣,第三代就是 ATOM」,這位資深投資者說。

ATOM 是 COSMOS 原生幣,COSMOS 是什麼?COSMOS 並非區塊鏈,而是生態系統,系統內不同區塊鏈可互相流通,並容許開發者於短時間內,建立自己的區塊鏈,所以若不在同一個區塊鏈上,轉幣手續費則會用到 COSMOS 發行的 ATOM。

「舉例加密貨幣 VISA 卡及香港本土創作 LikeCoin,就是 COSMOS 生態內的區塊鏈。」章濤形容,在以太坊上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屬於「大茶飯」的話,在 COSMOS 上的應用則是非「大茶飯」類別,例如微支付,「長遠來看,ATOM 將有更多實質應用」。

獲「薯條哥」加持的 SOL

惟「以太坊殺手」豈止 COSMOS?雖然以太坊生態強盛,但「速度慢、價格高」亦一直為人詬病,原因是「愈來愈多人用以太幣(ETH),該區塊鏈上的交易已經滿瀉,導致礦工費(Gas Fee)搶到愈來愈貴」,區塊鏈科研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瀚(Jesse Co)解釋,情況如同價高者得,「原本架車只可容納 300 人,所以人們不斷開高價推人下車」。

許多新興幣遂針對以太幣樽頸而生,而要數風頭躉莫過於 Solana(SOL),今年以來已升值 10688%。為什麼 SOL 備受追捧?高瀚分析指,第一、從技術而言,SOL 每秒可處理交易(Transaction per second,簡稱 TPS)目前達 65000,相較比特幣僅 7 TPS,以太幣則為 2000 至 3000 TPS;

第二、則是背後得到 FTX 的支持,所以擁有充裕資金支撐周邊項目;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創辦人暨執行長 Sam Bankman-Fried( SBF ,又稱「薯條哥」),則是今年榮登《福布斯》90 後首富,「當年 ETH 自成網絡後,直至 2017 年才出現 ICO,以及後來的 NFT,始形成生態;相反,行家都知道 SOL 很多 FTX 項目」。

高瀚認為即使比特幣跌到 10 元,Defi 都會走下去,睇好 SOL、AVAX 及 MATIC

AVAX MATIC 搶攻散戶

SOL 以外,針對 ETH 礦工費高昂,高瀚還留意到另外兩款 —— AVAX MATIC,他解釋兩者勝在實用,「舉例 Uniswap,你在 ETH 的交易限額為 60 至 80 美元,AVAX 及 MATIC 只需 1 美元,將代幣(token)從 ETH 接駁過去後者,接駁成本約 10 美元左右,但都比較在 ETH 交易來得划算!」

他續道:「在區塊鏈上,無論是 1 粒比特幣定 1 萬粒比特幣,抑或在 Uniswap 上按 1 個代幣借 300 元,還是按 100 個代幣借 300 萬元,交易費其實都是一樣;ETH 交易成本持續高企的話(高瀚對 ETH2.0 保持觀望),首先流失就是小戶,他們會轉用 AVAX 及 MATIC。」

高瀚金融背景出身,坦言對加密貨幣進行估值困難,皆因幾乎沒基本面可言,「對股票而言,一間公司值幾錢可以參考 PE ratio,市值能計算出來,起碼要有 3 年營運財報;放在加密貨幣身上,極其量只知道價錢、市面流通數量,背後升幅則很視乎項目,甚至投資者名氣」,他說以 SOL 為例,「就是賭它會跑贏 ETH!」

儘管如此,他相信去中心化金融(Defi)大勢所趨。「比特幣的短期升跌,對虛擬貨幣的長遠發展,其實並沒有直接關係,即使比特幣明天跌到 10 元,Defi 都會走下去。」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所以「加密幣必須要有落地的 function,才能在下一個浪跌中生存」。

撰文:特約記者

編輯:尹思哲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專題特寫業界專訪

The Sandbox Alpha 蓄勢待發 專訪大中華區總監解構 Sandbox 元宇宙

sandbox-alpha

區塊鏈 NFT 近期甚囂塵上,Adidas 近日便宣布與 Coinbase 和 Animoca Brands 子公司及開放式 NFT(非同質化代幣) 元宇宙平台 The Sandbox 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加上 The Sandbox 於月中獲 SoftBank 軟銀願景基金牽頭,B 輪募資共 9,300 萬美元,多方市場消息利好之下,難怪 SAND 代幣一度上漲 50%,創下 8 美元的歷史新高。

Alpha 活動推廣邊玩邊賺獎勵勁吸引

The Sandbox 早前便公佈籌備 3 年的首個元宇宙全球活動 Alpha,將於本月 29 日正式上線。

The Sandbox 大中華區總監蔡和偉(Harvey)透露,Alpha 是一項橫跨數週、開放式的 Play-to-Earn(邊玩邊賺)活動,旨在推廣母公司 Animoca Brands 提倡的邊玩邊賺理念。成功抽到 Alpha Pass 的玩家將有機會通過 The Sandbox 團隊創造的 18 項體驗,初次探索 The Sandbox 元宇宙。

Harvey 表示:「以往玩遊戲如 Minecraft 等,玩家所花的時間不會得到任何東西,是花錢玩遊戲,而我們則透過去中心化倡導 Play-to-Earn 的理念。賽季完結後,完成任務的 Alpha Pass 持有人將可獲贈 1000 SAND 代幣及3個 NFT,作為他們參與這個社區的獎勵,助他們實現區塊鏈夢想。」

▲The Sandbox 大中華區總監蔡和偉(Harvey)認為香港人均收入高於東南亞,看好本港 NFT 發展前期,並透露明年起開發手機及家用機版本遊戲。

如何贏取 Alpha Pass?

Alpha Pass 是一張 NFT 門票,可讓玩家完整探索 Alpha 賽季內容共 18 項體驗,並賺取高達 1,000 SAND 代幣 (等值約6千多美元)和3項獨家 NFT 獎勵。至於如何能才贏取 Alpha Pass?是否如坊間傳聞想抽獎先要做地主?

Harvey 澄清,是次活動合共將推出 5000 張 Alpha Pass,其中 1000 張預留給地主,將於首輪 The Alpha Raffle 抽獎活動送出;另每星期推出 1000 張、合共 4000 張予公眾玩家參與抽獎,玩家可以通過 3 種不同的方式獲得 Alpha Pass NFT:

一、Alpha 抽獎活動(僅限地主)

如屬 The Sandbox 的土地(LAND)持有者,於 11 月 22 日 13:00 UTC 到 11 月 28 日 13:00 UTC 期間,在 The Sandbox 網站上註冊 The Alpha Raffle 抽獎活動,將有機會贏取主辦方為 VIP 預留的 1,000 個 Alpha Pass。

地主持有的每一塊土地都會增加獲勝機會,舉例地主 A 持有 10 塊地,連同玩家本身的一次抽獎機會,合共有 11 次抽獎機會。

獲勝者將於 11 月 29 日 Alpha 賽季開始之日收到其 Alpha 通行證。

二、每日社交競賽

Alpha 賽季開始後,任何擁有 Sandbox 帳戶的人均可參加日常社交競賽,贏取 Alpha Pass。 三週賽季期間,每週將送出超過 750 張 Alpha Pass。

玩家可登記 Sandbox 的電子通訊 newsletter,或查看每日的社交媒體(Twitter、Discord)帖子,以參加抽獎活動。

三、在 OpenSea 上購買

部分 Alpha Pass 持有者可能會在 OpenSea 上放售 NFT。 玩家可於 11 月 29 日至 12 月 19 日期間前往 OpenSea 查看及交易。須注意 Sandbox 團隊不會在 OpenSea 上出售任何 Alpha Pass,只有 Alpha Pass 持有者願意放售,才能在交易所購買得到。

重要提示:切勿於 12 月 20 日後購買 OpenSea 上的 Alpha Pass,因為屆時 Alpha 賽季已關閉,即使持有通行證亦無法再領取該通行證的 Alpha 獎勵。

 

▲完整探索 Alpha 賽季內容共 18 項體驗可賺取高達 1,000 SAND 代幣及3項獨家 NFT 獎勵

逾百名人品牌買地霸山頭    Walking Dead、Adidas 率先做地主

NFT 與 Bitcoin 一類加密貨幣的分別,在於其非同質化的特性,一個比特幣可分拆至 0.00000001 個,但一個 NFT 絕不會分拆成十個或一百個代幣。所謂物以稀為貴,The Sandbox 的地(Land)就固定在 166,464 塊,現已售出 65%,而 Alpha 賽季那 18 項體驗則將集中在中心地帶。

「未能成功抽中 Alpha Pass 的玩家,仍可參與 Alpha HUB,並試玩其中 3 項體驗,只是不會獲發獎勵而已。」Harvey 續透露:「截至目前,南華早報、陳奐仁、麥兜、藍精靈、Walking Dead 等超過 100 個不同品牌和名人已簽約成為合作方,而 Adidas 新近公佈合作計劃,並已購入 12X12 共 144 塊地。」

由於他們的區塊鏈元宇宙內,每個 Land(土地)都是一個 96X96X128 米的主體空間,地主或租戶可於空間內自由創建內容以賺取收益。惟 Land 本身無法展示品牌 logo,最少要達 Estate(莊園)級,即 3X3 共 9 塊地才可以展示品牌 logo。目前莊園最大為 24X24 即 576 塊地。地主可以自行切割:3X3、4X4、6X6 等,於莊園內提供不同的遊戲或創建體驗。Harvey 更建議不善經營的人甚至可以出租土地。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你接受中心化的元宇宙嗎?

meta_sandbox_decentraland_meme

電影《挑戰者 1 號》的世界可能近在眼前。將遊戲與加密貨幣及非同質化代幣結合的 GameFi 和 Play-to-Earn(P2E)尚未成熟,元宇宙(Metaverse)卻藉由 Facebook 改名為 Meta 而進入大眾的視線。消息一出,Decentraland(MANA)及 The Sandbox(SAND)等以元宇宙為賣點的代幣相繼暴漲。這篇文章將會帶大家談談有關元宇宙的種種。

元宇宙(Metaverse)乍聽起來很複雜,但簡單而言就是虛擬和現實世界融合的空間。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路》及《挑戰者 1 號》就為大家展示了兩個世界錯綜交錯的狀態。Mark Zuckerberg 指元宇宙是網路的下一個形態,往後用家將在兩個世界之間自由穿梭,在虛擬世界化身不同的角色/形象來工作、玩樂、放鬆心神,壓縮地域及時間的限制,與世界各地的親友和事物互動。

但究竟元宇宙與區塊鏈,甚至加密貨幣有何關係呢?讀者可能因為 Facebook 的新聞第一次聽到元宇宙,但元宇宙這個概念曾在幣圈中掀起過一股熱潮,上面提到的 Decentraland 和 The Sandbox 分別在 2015 和 2012 年推出,遠比 Facebook 要早接觸元宇宙。

事實上幣圈中人對於 Facebook 中心化的 Meta 想像頗有保留,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去中心化是網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加密貨幣備受追棒的根因),假若我們要建立一個與現實生活環環相扣的虛擬生活,去中心化與數據擁有權將更加重要。

「擁有權」這個概念是社會運作的基礎,像是你身上穿的衣服、居住的地方等。可是,現時大家並不重視虛擬世界中的擁有權。這也是大家常常會問為何要把數據放上區塊鏈/NFT 的原因。現時人類生活在充斥著大數據的時代,大眾卻樂意把數據擁有權交予社交媒體、各大網站手上,例如 Facebook,Google 及 Apple 等。既因為市民缺乏資訊安全的意識,也因為大眾都難以計算無形數據的價值。

然而,假若未來現實世界將會與虛擬生活交疊並行,你又願意把數據的擁有權上繳中心化的平台嗎?你會接受因為「違反了平台的條款」而被平台刪去你在虛擬世界生活的痕跡嗎?中心化平台對平台內的數據有著絕對的主宰權。

換而言之,像是社交媒體上多年來建立的社交網路、人際關係、相片及對話等,全都可以隨時被中心化平台刪除得一乾二淨。因此,早在幾年前幣圈著力鑽研去中心化元宇宙,再加上 NFT 能證明你在虛擬世界的物品擁有權,保證數據是獨屬於你且不能被平台隨意刪改。有些平台甚至以 DAO 形式運行 —— 用戶能夠透過持有該平台的代幣以投票改變平台的發展方向,使平台的掌控權落入使用者手上。

除了生活在元宇宙之中,你也可以在平台上面創建自己的應用程式、遊戲,又或者是設計,再販賣這些東西以獲取報酬,平台亦因為有活躍使用者而得以持續發展,實現比現有模式更完善且去中心化的「創造者經濟(Creator Economy)」。

總括而言,去中心化的重要性使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特別是加密貨幣及 NFT,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使用者能更了解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知識,筆者相信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會比中心化企業所管理的元宇宙更為吸引。

蔡樂東

加密高市場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原文標題《踏入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凡監管機構都是糟糠心態!

Bill_og_Melinda_Gates_2009-06-03_(bilde_01)

嚟到英國地大物博,好在仲有朋友,有事可揾人傾,其中唔少係創辦人同公司老闆。

近幾個月,俾傳統英資銀行大整蠱,每次匯款到加密幣交易所,戶口都要被凍結,想解鎖就得打上 CS,重覆又重覆聽對方一大輪「訓話」,每次歷時 20 至 30 分鐘。

然後又輪到「政府認可」嘅加密幣交易所,冇預兆地凍結了戶口,前後 3 個月咁耐,平白錯過唔少投資或出貨機會。好在朋友出謀劃策,有關問題早已解決。

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抑或親政府交易所,左一句「為你好」,右一句「保障你」,都有機會恣意踐踏和侵犯私有財產。歸根究底,會否只係「權」和「錢」從中作祟,原來是為了維護控制或稅收?我又覺因人而異,不應該妄下定論。

但可以大膽講句,世上但凡打著「安全啲、保障啲、安心啲、健康啲」口號的規管和限制,各式其式,多數絕非好東西,而且遠不止於金融領域。舉例禁售電子煙加熱煙的國家,美其名保障健康,實則是剝奪煙民選擇更低風險產品的自由。

我無意妖魔化所有規管機構,但即使架上「善良的眼鏡」,看出規管措施的原意,真心出於善意都好。但只要這些規管,無法帶出想要的效果,並構成無數人的不便甚至痛苦,它們就非但沒有「得分」,甚至可能是「負分」的。

打個比喻,就像一個精明能幹的女人,不斷拼命付出,自詡是個最模範的母親和妻子。但這種拼命的「付出」,往往很易變成「控制」、成為家人壓力的最大來源。傳統銀行和監管機構也是相同原理,既然我「都只係為咗你著想」,你何解還要走資到加密貨幣市場?行蹤又為什麼不能時刻向我匯報呢?

尹思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