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全「宇宙」最具爭議的議案 —— Cosmos Hub #69

Cosmos Hub 正在審理議案 #69,建議在下一個版本加入智能合約 CosmWasm 模組,社群激烈爭辯,名副其實是全「宇宙」最具爭議的議案。

這既然是個關於技術的議案,要作出判斷無可避免要討論技術,沒法講得非常淺白,但我儘管試試(謎之聲:其實你也懂得不深所以才會寫得簡單…)

CosmWasm:圖靈完備虛擬機

先提供一些背景知識。相對於 Ethereum、Solana、Avalanche 等有著圖靈完備(Turing complete)智能合約的區塊鏈,Cosmos 生態有著很不一樣的世界觀,不求每一條鏈甚麼都能做到,而是主張「app chain」,即每條鏈針對一個垂直應用場景,比如 Osmosis 是交易所、Terra 是穩定幣、Akash 是雲、LikeCoin 是出版等等。

Wasm 即 WebAssembly,理論上是比 JavaScript 優秀的程式語言,而 CosmWasm 則是 Cosmos 版的 Wasm,2019 年由基金會支持開發,並在月前推出穩定版,Juno、Osmosis、Desmos 等都先後加入 CosmWasm,而市值大佬 Terra 更不用說,一直都在用。至於 LikeCoin,一方面希望能加入 CosmWasm 以支持 CW721 NFT 標準,另方面又希望保持程式碼精簡,暫時還沒定論。

類似的考量,正是反對 Hub 整合 CosmWasm 的主要原因,畢竟增加虛擬機會大幅提高複雜程度,增加軟件出錯機會和被攻擊的「面積」。技術上,要鑽得非常深的程序員才能判斷問題有多嚴重,不過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多隻香爐多隻鬼」,同樣適用於區塊鏈。事實上,較早前 Juno 更新當機兩天,問題正是出於 CosmWasm 模塊。

順帶一提,現時最為廣泛使用的智能合約當然是以太坊的 Solidity,不過其實,在我入行不久的 2017 年,在台灣出席以太坊聚會時,Vitalik 已經在講 Ethereum 2.0,亦表示不久將來會轉用 Wasm;五年過去,2.0 終於近了,但 Wasm 卻沒再聽人提起了。大概,情況跟 JavaScript 差不多,即使很多人都覺得問題多多,及不上新一代的技術,但使用層面實在太廣,程式員最多,造成「劣語驅逐良語」。

Cosmos Hub 的無用之用

CosmWasm 是個優秀的工程專案,它的存在對 Cosmos 社群有用,這些都沒太多懸念。然而是否該整合到 Hub,考慮則沒那麼單純。

基於 app chain 的設計理念,「Internet of blockchains」的世界觀,各種垂直應用由不同的鏈各自負責,而 Hub 則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最大功能是——沒有功能。

「無用之用」也實在太難接受,尤其是一直指 ATOM 沒做好「價值捕獲」(翻譯:價格不漲)的人。有意見認為有些核心功能如 DEX,還是應該由 Cosmos Hub 提供,於是核心團隊 Tendermint 收購 B-harvert,將其 Gravity DEX 整合到 Cosmos Hub,再以 Emeris 做前端推出市面。

結果相當災難性。主張 Hub 應該維持純淨,DEX 應該抽離的 Osmosis,跟整合於 Cosmos Hub 的 Emeris 差不多同時間推出市場,後者一直被拋離,而且差距越來越大,直至 Osmosis 奠定了 Cosmos 生態第一 DEX 的位置;另一邊廂 Cosmos Hub 蹉跎大半年,最後還是得重新抽離 Gravity DEX,以獨立鏈 Crescent 捲土重來。

流動質押的利與弊

當然,在 Hub 加入 CosmWasm 也有好處,否則根本就不會有這個提案吧。

理論上,有了圖靈完備的虛擬機,甚麼功能都能加上。而為了貫徹 app chain 的理念,好些整合 CosmWasm 的鏈不會使用像以太坊那種完全開放,只要願意給汽油費就能執行合約的模式,而是需要社群事先通過提案才能執行特定合約。換言之,雖然 CosmWasm 是萬能的,但個別 app chain 只使用它實現與自己相關的特定功能,而不是任由用戶發揮。

對於 Cosmos Hub,比較清晰需要這個功能的是流動質押(liquid staking)。在 ETH 流動質押市場領先的 Lido,明確表示 Cosmos Hub 加入 CosmWasm 後,就能提供 ATOM 的流動質押服務。假如能夠成事,質押 ATOM 雖然會被鎖著 21 天,但會獲得質押衍生品(staking derivative)stATOM,因此能一邊質押,一邊做各種操作,幣盡其用。

彷彿嫌事情還不夠複雜似的,社群並非一面倒認為流動質押是好事。在 ATOM 的權益證明機制下作惡會被扣 ATOM,有人擔心質押衍生品 stATOM 的出現,反而會幫助作惡者在東窗事發前就透過出售 stATOM 套利,逃之夭夭。

議案 #69 程咬金

以上談及的多重考慮,不過是簡化的版本,可見社群要理解議案 #69、討論、取得共識,非常辣手。偏偏,這時候卻殺出「程咬金」,不是別人,正是早已退出項目日常運作的 Cosmos 創始人,Jae Kwon。

Jae Kwon 強烈反對議案不特以,更以空投作為推動社群反對的經濟誘因 [2],表示支持議案的錢包,將不會獲得他的新項目 Gno.land 的空投,反之從不投票、棄權、反對、到否決,越是反對所得空投越多。

如此行為,當然引起極大爭議,但卻又非常奏效,執筆之時,Yes 票只有 13.84%,No 卻整整 67.12%,還沒算進 No with veto。

高重建

read more
企業趨勢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戰爭下的救命工具 —— 加密貨幣

一場烏俄戰爭,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故然扮演著原有角色,與此同時,亦喚起加密貨幣的戰略作用。眾所周知,烏方政府接受加密貨幣捐款以籌募軍費;另一方面,俄方或使用加密貨幣來應對各國的經濟制裁。史上第一場加密戰爭已展開,未來加密貨幣在各種情景裡扮演的角色都絕對不容忽視。

撇除政府層面上將加密貨幣作為戰爭工具,在普羅大眾層面亦有救命作用,皆因戰亂下,平民百姓自然成犧牲品,有人選擇上戰場殺敵,有人選擇逃離家園,但資金撤離引起貨幣貶值基本上是必然現象,不論烏俄兩國貨幣均大幅波動,對痛失家園的民眾而言,沒有足夠資金逃難的話,即使趕上各國開放的逃生門,卻沒有足以維持生活的續命草。可想而知,就算成功逃離戰火,應付生活基本開支成另一難題。

有烏克蘭民眾因難以透過自動櫃員機提取現金,故將手上持有的加密貨幣透過P2P 交易,兌換成別國的法定貨幣才得以順利逃離烏國。可見戰爭下,普及與便利性俱增的加密貨幣頓成難民依靠的重要資產。

另一邊廂,世界各地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亦嚴重影響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外企撤俄造成失業問題,同時有產品、服務、人材流失等現象,國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另外由俄羅斯當地銀行簽發的信用卡在海外簽帳被停,相關銀行戶口無法進行海外匯款、取款等,國外生活的人民財政上也受影響。加密貨幣此時對俄羅斯人民來說亦成為了一個出口,某程度上維持了部分資產交易(法定貨幣兌換加密貨幣)活動。

從上述例子中,傳統銀行與貨幣的限制及弊端即時「現形」。傳統銀行尤其是國家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國家金融體系穩定,大都有一定的行政限制,而法定貨幣幣值亦直接與該國的經濟或政治環境掛勾。例如烏克蘭央行在戰事下已暫停電子現金轉賬,設置外匯管制,銀行客戶隨即無法自由動用存放於該行的資產,接近資產凍結的情況。隨著法定貨幣幣值大跌,持幣者更可能會血本無歸。

未能與黃金相提並論

相對地,加密貨幣本質為區塊鏈,分散式儲存的特性使其在交易效率上、世界流通性和透明度方面均比傳統銀行及貨幣更有優勢,「數位黃金」一詞因此而來。

當然,加密貨幣的不穩定性令其難以與真正的黃金一概而論,無論對烏克蘭人民還是俄羅斯人民而言,現時依賴加密貨幣進行的各種財務活動會涉及不少手續費或其他成本和風險。長遠而言,在加密貨幣仍未普及至菜市場都適用的地步前,它仍是一種暫時的交易手段,但在緊急時候,這的確是一種救命工具。下一步各國政府會如何處理加密貨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也值得各位繼續留意。

不論戰爭發動原因是什麼,受苦的永遠是百姓。希望所有戰爭都早日落幕,願世界和平。

 李穎懿

加密高市場部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市場營銷數據分析

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免費推四大實用教程

疫情關係,中、小學面授課程大受影響,不少學生至今仍在努力適應在家上網課的教學模式。為了增添學習樂趣,鼓勵學生的自主自學精神,Google 香港與《香港自學網》攜手推出《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幫助學生掌握數碼技能。

寓興趣於學習培育全民編程

其實此前陳葒校長與一群教育有心人已發起過非牟利網上自主學習平台《三月百課》,現在三月已過,平台後續將正式易名為《香港自學網》,並以「面向未來的教育」為宗旨,於本月 14 日後繼續推出更多元化、由世界各地義務老師教授的課堂。

身為人母的 Google 香港營銷主管丁樂恩表示:「女兒對遊戲類感興趣,我會嘗試誘導她,這些好玩的遊戲,內容也需要有人設計,而你將來也可以成為這個創建內容的人。現在的小朋友不時上網、接觸 YouTube 影片內容,希望能引導他們好好掌握和利用數碼技能,迎接智慧數碼未來,期望做到全民皆會 coding(編程)。」

是次推出的《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四大主題包括:編程、YouTube 影片、數碼營商和協作工具實用秘技,預計推出 30 多節網課。期望課程系列能啟發本地學生對科技應用的興趣,進一步推廣數碼技能的學習。

四大實用教程緊貼數碼趨勢

  • 《出口成 Code》系列:此系列率先於 4 月推出,適合小一至中六的學生,與 Google 達人寓學習於遊戲,掌握網絡安全知識,同時學習編程的理論及實踐課程,學生將使用不同的編程工具如 Scratch、 App Inventor 等訓練編程思維,提供基本至進階程度的實踐學習。另外,得獎本地應用程式開發商 Minidragon 的程式開發員,及遊戲設計師將在課堂中分享開發經驗。
  • 《YouTube 爆 View 有計》系列:此主題將緊接推出,主要教授「講故事」及創作影片技巧、經營頻道心得包括如何分析後台數據調整內容及推廣手法等,人氣 YouTube 創作者包括歡樂馬介休也會現身說法分享創作心得。
  • 《做個數碼領袖》系列:隨著疫情推動世界各地的電商發展,今年稍後推出的這個系列將透過數碼企業家分享,協助大家了解最新的電商趨勢、網店攻略、如何善用大數據分析等,推廣創業家精神及各行各業的數碼化發展。
  • 《學得智 Smart》系列:Google 達人將分享如何有效使用網上搜尋、整理資訊、善用網上協作工具實用秘技,讓同學們更有效率地遙距完成功課或專題項目。

內容從數碼營商、社會服務到區塊鏈加密幣

《香港自學網》發起人陳葒校長表示,原先為支援學生、家長及老師安度特別假期的《三月百課》,以費用全免的網上自學模式營運,提供的課堂除了中英數、通識、歷史、文學、STEM、繪本、財商、武術、體育、音樂、美術、手工及生活技能之外,更會由享負盛名的極地探險家帶小朋友遨遊南極。

此外,亦會針對不同領域提供有趣的教學,包括:由亞洲最大加密貨幣平台創辦人講解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由軟件工程師教玩 NFT 遊戲、由軍事達人講解 5G 時代的戰爭武器、由日本通解構日本漫畫和語言文化、由深水埗明哥陳灼明先生分享社會服務心得、由骨科專科醫生教授骨科小知識、由樹仁大學專家講解正向心理、由執業律師講解法律常識……完美彰顯『面向未來的教育』的理念,裝備孩子更完善掌握未來。

《Google 智慧數碼城市課程系列》將於 4 月 21 日起登陸《香港自學網》(http://freeclassroom.online)及其 YouTube 頻道。所有課堂皆以免費、不設人數限制及無須登記的網上開放形式運作。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Web3 只不過將 Blockchain 重新包裝

英國夏令的中午,晴空萬里,我施施然接上視像,戴埋 AirPods,未幾「叮」一聲,畫面出現一張久違的臉孔。

「喂哈囉,最近點呀?公司上咗市,近半年買咗幾間公司,過足癮啦,壓力會唔會大到爆錶呀?」我殷切地「慰問」對方。

「都大㗎,而家睇緊心理醫生添。」他輕描淡寫道。

創辦人 K 識於微時,他早年搞體育戰術分析軟件,尚算有聲有色,NBA 教練同名星球員都用,奈何題目較偏,數字上始終未有大突破。

賣盤後,轉換跑道大眾化健身運動,例如深蹲、掌上壓、跑步以至踩單車。後來除了 App,亦發行密碼貨幣,打出 move-to-earn 做運動賺幣,又找到世界級運動員代言。用一句說話形容,那就是「Fitness Metaverse」,亦即健身元宇宙。

我去 google 一下竟是他們公司排首位。創辦人 K 跟大部分其他元宇宙 / NFT 創辦人的不同,在於數年前未有人談論元宇宙、牛頭角師奶未聽過 NFT 時,他已開始部署和開墾 Fitness Metaverse,當時根本無人明白他!

幾年下來,公司上了市,收購海外對手或廠商,走進這個「搶晒矽谷人才同資源的新產業」的核心,團隊成員同對手,都是生態內的頂尖高手,董事會有猛人坐陣,CEO 作為最終問責者,壓力豈能不大?需求助心理醫生十分正常吧。

有智慧不如趁勢

再諗深一層,今天最受資本(包括傳統 VC 和幣圈投資者)追棒的項目,包括 NFT、dApp、Metaverse 以至一切統稱「Web3」的事物,其實跟幾年前被喚作「泡沫」的 ICO 募資,操作上十分近似,但「名目」完全不同:不再強調「募資」或「發幣」,換成以「作品」、「生態」、「功能」掛帥。

當 ICO 早被煞停絕跡,冠上 NFT、Metaverse、Web3 卻彷似鍍上一層金,仍然發光發亮。Web3 就是 Blockchain 和 Crypto 世界極之成功的「重新包裝」和「形象工程」,以 Web3 之名再加 Metaverse 或 NFT 的形相,配合「Airdrop」、「賣地」、「入場券」等手段,所附屬的密碼貨幣,終可光明正大地入屋。

諗起另一位老友創辧人 H,以前飲酒開口埋口就話「capital market is a show business」,即創辦人融資同 Netflix 開戲一樣道埋,重點都係在於如何說故事,怎去吸引投資方以至於市場用戶的目光。

創辦人K 回顧上一趟創業,口碑雖極好,但用戶不多,融資時講到流牙血也不得要領,到今天僅發幣就已獨角獸級估值了,果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還印證了昔日香港股神曹仁超那句「有智慧不如趁勢」。

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健身運動進入元宇宙 過來人分享虛擬健身背後玩法

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時間多了,不單工作要 WFH,尤其是健身室及體育場地因疫情紛紛關上大門,做運動也難免要留在家中。

見到這股趨勢,Mark Zuckerberg 今年年初也宣布,將「虛擬健身房」定為 Meta 進軍元宇宙的首個項目,還分享與奧運女子花劍金牌得主 Lee Kiefer「隔空 VR 比劍」的短片,印證運動進入元宇宙的可行性。本地也有兩位先行者看中此商機,率先在數年前開始將健身訓練及運動帶到網上發展,聽他們的分享,不單體會到這股元宇宙運動熱潮是未來趨勢,也了解到要開發相關平台其實絕不簡單。

自從到英國生活開始,Fred 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網上健身課程,並透過社交平台推廣及招生。

網上開班教授健身

在網上搜尋健身教練,不難見到王浩輝(Fred Wong)的名字,這位前港隊跆拳道代表隊隊員對運動極有熱忱,早年甚至辭去銀行工作到中大進修體育運動科學系碩士,做過職業健身教練的他及後更開設屬於自己的健身室。

早於 2016 年,他看到網上教健身的商機開展新事業。「最初是實體及遙距兩方面一起進行的,始終當時遙距健身教練在香港屬於新事物,本地對此認知很有限,所以起初並不是太吸客。不過我見到市場有此需要,雖然實體教授可以即場指導學員,姿勢是否正確,但缺點是地點上有所局限,學生收工後還要坐車來到我的健身室,還要花時間換衫才可開始上堂,花費不少時間。」

「遙距好處是在屋企就可以上課,時間上較為靈活,相對上收費也較為實惠,所以即使開遙距班要多花一點功夫,但至少可以讓教練及學生多一個選擇,依我觀察實體及遙距是兩班客人,可以開拓多點市場,我覺得做多了也不會太蝕底。」

全職經營網上健身課程之前,Fred 曾經任職銀行、大型健身中心教練,也試過於銅鑼灣開設自己的健身房

不過 Fred 也坦承起初開遙距班也有不少難度,「有些動作即使面對面教授也不容易,透過手機鏡頭遙距教授,難度就更加高,要不停嘗試鏡頭擺放角度,如何才有最佳效果。不過我也不太擔心,始終這些事情也是熟能生巧,做多了就研究到可行的做法,反而是很考個人的觀察力,就算親身教授,要精準地察覺學生的問題也不是易事,在網上由哪一個角度,可以分析到學員動作是否正確,更需要額外的觀察力,相信並非每位健身教練也可勝任。」

觀察力以外,Fred 也指出原來教練的誠信很重要,「每個行業也有害群之馬,健身這個界別也不例外,但就令不少人對我們有所誤解,尤其是在網上開班,見不到你的真人,信譽就更為重要,不過這很難一朝一夕建立,要靠長時間去營造,除了在 Facebook、IG 及 YouTube 持續出帖及拍片,還要與粉絲保持交流,付出心力回覆他們的留言及問題,慢慢建立關係,才能贏得他們的信賴。當然最後你也有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事關要透過手機用文字或影片解釋健身的動作,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事,幸好早年我在《Recruit》有寫開健身專欄,從中訓練了文字功力,現時才能駕輕就熟。」

除了基本的健身動作以外,Fred 很喜歡分享飲食資訊,堅信「減肥唔一定好痛苦咩都唔食得」

科技難完全取代人類

聽起來要在網上開班授徒,看似殊不容易,但人人都可以開個社交媒體做自己擅長的事,會否擔心競爭很大?Fred 就認為毋須擔心,「一方面正如剛才所說,遙距教授健身並非所有人均可以做到,我反而覺得有了社交平台後,市場就變得更公平,以前你可能要靠關係才可以寫專欄或者上電視,現時你只要利用 Facebook 等平台就可以被人認識,競爭絕對是大了,但有真材實料的人根本不怕比較,公平地讓有實力的人賺取知名度,我認為是社交媒體最大的好處。」

疫情後,遙距授課意外地受歡迎,加上 Fred 早前移民英國,現時全力靠網上開班來賺取收入,但他卻始終認為,科技此刻還未可以取代人的位置,「我也有見過那些智能健身鏡,的確是可以教授到基本技巧,不過健身教練要照顧的,不是純從技巧來考量,也要照顧學員的心理狀況,例如標準的提膝動作要九十度,但可能學員柔軟度不佳或膝蓋曾經受傷,就未必可以做到;又或是今天工作有點忙,身體狀況或專注力不太理想,可能要減輕舉重重量,這些細微位智能裝置很難照顧到。」

「我對科技沒有任何敵視,不過最重要是應用科技好的一面,難以預計是否終有一天科技可以取代我們,但目前這刻人的因素還是很重要。」

Keith 年紀輕輕已經連環多次,曾推出不少 SportsTech 產品之後,才找對方向並轉戰 Fitness Metaverse 這個全新產業

將所有運動融入元宇宙

同樣看到運動的網上商機,OliveX 創辦人林基偉(Keith Rumjahn)走得更前,在 Google 輸入健身元宇宙(fitness metaverse)搜尋,他的公司出現在搜尋結果首位,原因是公司近年主打運動賺虛擬貨幣(move-to-earn)的遊戲。

「最傳統的健身是靠面授或 DVD 形式,而健身 2.0 進化至透過網上直播及穿戴式裝置來完成,健身 3.0 透過遊戲來推動,例如單機遊戲如 Ring Fit 等,我現時做的是健身 4.0,同樣是由遊戲帶動,但所有遊戲之間在元宇宙中互通,例如在我們的單車遊戲踩夠 100 公里,贏到了一件白色衫,這件衫可以帶到其他運動遊戲中繼續使用,構建起整個健身元宇宙,是我們的目標。」

以遊戲來賺取虛幣,並非今時今日才有的想法,Keith 早在 2017 年已推出過另一款深蹲程式,以手機前置鏡頭監察用家運動量,從而賺取虛擬貨幣,不過卻走得太早,結果那個項目沒有持續下去。

直至去年見到幣圈市場漸見成熟,加上公司獲本地數字資產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注資,才再次燃起 Keith 的健身元宇宙夢,「我們也是跟 Animoca Brands 學習,他們早年已看好數碼資產市場,由手機遊戲公司轉型,並積極進行投資及收購,利用網絡效應將生意做大,現時他們持有的數字資產已以億計。OliveX 也在奉行這套模式,希望每一種運動也在元宇宙擁有 AR、VR 及 motion capture 等不同種類的遊戲,當然沒可能全部由我們開發,因此透過簽訂合作協議及收購,來壯大整個元宇宙。」

Keith 背後有「伯樂」區塊鏈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創辦人 Yat Siu 的投資和指導,作為後盾之餘也在 OliveX 董事會跟他一起共事

香港發展數字資產有優勢

聽起來就像是 Google Play 一樣,只是整個 marketplace 充斥的是運動遊戲,希望將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連繫起來,並且一邊運動一邊賺取虛幣,「以往在香港搞初創很困難,始終香港的創科資金有限,可能要到矽谷發展才能做大,或是要吸引到本地創投基金,先有機會解決融資問題。但在幣圈發展就不同,一來所有客戶也是你的投資人,可以透過眾籌匯集資金,真正做到去中心化;二來香港從事虛幣的人原來不少,投資於虛擬貨幣的人遠多於投資於初創的,就連全球最大數字資產交易所之一的 FTX,早年總部也設有香港,可見本地於虛幣發展有一定潛力。」

OliveX 的「健身元宇宙」旗下最新跑步遊戲《Dustland Runner》,鼓勵用戶做運動賺取密碼貨幣的 move-to-earn 機制,Android 版已經登場,iOS 版亦將不日上架

連 Meta 也進軍健身元宇宙,面對 Google 及 Meta 等資源龐大的對手,Keith 卻沒有太大擔心,「一來他們依然很中心化,對用戶擁有權依然不太放手,在區塊鏈的世界,對這些科技巨企並沒太大好感;二來他們均在美國上市,要依從大量監管規則,你見到 Meta 連推出虛擬貨幣也困難重重,結果最後也胎死腹中,就知他們要帶來改變絕非易事。」

事實上,Keith 的製作班底也不見得比他們弱,近年一口氣收購三間分別來自英國及台灣的世界級遊戲製作公司,因此團隊中不乏知名遊戲的製作人,「感覺上現時虛幣還是小眾玩意,不少人因不懂當中技術而卻步,希望藉着開發運動遊戲,可以擴大整個市場,令更多人認識虛幣及 NFT,一齊在元宇宙中做運動。」

訪問片段

採訪、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市場退燒才是 NFT 發展的重要時刻

明星效應下,不只是歐美,本地聽過 NFT 甚至擁有 NFT 的人,數量都大幅上升。然而,Bloomberg Report 最近指出 NFT 的平均交易價格和交易量,出現了跌勢。根據統計,OpenSea 今年 1 月的交易量達 49 億美元,但 2 月下跌近 3 成。當 NFT 越來越普及,不難預料大眾的新鮮感慢慢退卻,市場即將迎來回落或低迷的情況。

針對香港市場而言,NFT 仍是非常火熱。現時風靡的 NFT 大都是頭像、藝術品或遊戲道具,以頭像的價格為最。許多沒購入 NFT 的朋友都問我:到底它魅力何在?不就是一張圖嗎?

對港人而言,鑄造 NFT 或購入原因,也許極為簡單——利益和羊群心理。由無聊猿以無法想像,難以明白的價格交易開始,使用 NFT 作為社交媒體頭像已慢慢變成了一種潮流。

在人有我有的心態下,促使大家積極了解市場動向,購入自己喜愛的頭像,許多名人也順勢推出自家 NFT,趕在市場冷卻前分一杯羹,或趁機展開新商業摸式,比如 MEOWDEL、ZombieClub 等。

不過對我們這些業內人而言,現時的市場退燒才是 NFT 發展的重要時刻。

NFT 的用途極廣,我們先前有探討過,它本質上是一種證書,是電子檔案的擁有權證明。但它在市場上的應用仍算不得上多元普及。商界相中了 NFT 的不可替代性,主要用於身份權限證明及貨品買賣等。

市面上已有不少將 NFT 商品化的先例,如台灣音樂組合動力火車的演唱會門票、紅酒期貨、可到實店屬回的鑽石 NFT 等等多不勝數。另一方面,GameFi 和 NFT 的連接對玩家來說已不陌生,如 Axie Infinity、HolyShxxt!! 等。但除卻買賣及遊戲上的應用,NFT 也可用於其他方面。

例如韓國總統候選人發行自己圖像和影音的 NFT,試圖在競選的最後階段影響年輕選民,或許更可募集到選舉經費,此為 NFT 添上了一點政治色彩。又例如「喱 DAO」系列的 NFT 未來將成為投票權,會以 DAO 的形式使用。NFT 亦可活用到不同市場推廣活動上,作為線上線下連接的媒介。到底及後會出現多少種 NFT 使用方式,就看大家的創意了。

最近全球首台 NFT 實體自助買賣機面世於紐約,相信各地會緊隨其後,加密高也在研發相關機器。當汽水機不再只賣實體汽水,元宇宙也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環。NFT 的實質用途現在才正式逐步體現於市場中,就讓我們參與其中,見證今後百花齊放的 NFT 如何改變生活。

高瀚

加密高總經理

(本文標題由編輯所擬,原文標題「NFT 市場退燒 並非消失而是日常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