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健身運動進入元宇宙 過來人分享虛擬健身背後玩法

20220331-fitness-fred-07

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時間多了,不單工作要 WFH,尤其是健身室及體育場地因疫情紛紛關上大門,做運動也難免要留在家中。

見到這股趨勢,Mark Zuckerberg 今年年初也宣布,將「虛擬健身房」定為 Meta 進軍元宇宙的首個項目,還分享與奧運女子花劍金牌得主 Lee Kiefer「隔空 VR 比劍」的短片,印證運動進入元宇宙的可行性。本地也有兩位先行者看中此商機,率先在數年前開始將健身訓練及運動帶到網上發展,聽他們的分享,不單體會到這股元宇宙運動熱潮是未來趨勢,也了解到要開發相關平台其實絕不簡單。

自從到英國生活開始,Fred 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網上健身課程,並透過社交平台推廣及招生。

網上開班教授健身

在網上搜尋健身教練,不難見到王浩輝(Fred Wong)的名字,這位前港隊跆拳道代表隊隊員對運動極有熱忱,早年甚至辭去銀行工作到中大進修體育運動科學系碩士,做過職業健身教練的他及後更開設屬於自己的健身室。

早於 2016 年,他看到網上教健身的商機開展新事業。「最初是實體及遙距兩方面一起進行的,始終當時遙距健身教練在香港屬於新事物,本地對此認知很有限,所以起初並不是太吸客。不過我見到市場有此需要,雖然實體教授可以即場指導學員,姿勢是否正確,但缺點是地點上有所局限,學生收工後還要坐車來到我的健身室,還要花時間換衫才可開始上堂,花費不少時間。」

「遙距好處是在屋企就可以上課,時間上較為靈活,相對上收費也較為實惠,所以即使開遙距班要多花一點功夫,但至少可以讓教練及學生多一個選擇,依我觀察實體及遙距是兩班客人,可以開拓多點市場,我覺得做多了也不會太蝕底。」

全職經營網上健身課程之前,Fred 曾經任職銀行、大型健身中心教練,也試過於銅鑼灣開設自己的健身房

不過 Fred 也坦承起初開遙距班也有不少難度,「有些動作即使面對面教授也不容易,透過手機鏡頭遙距教授,難度就更加高,要不停嘗試鏡頭擺放角度,如何才有最佳效果。不過我也不太擔心,始終這些事情也是熟能生巧,做多了就研究到可行的做法,反而是很考個人的觀察力,就算親身教授,要精準地察覺學生的問題也不是易事,在網上由哪一個角度,可以分析到學員動作是否正確,更需要額外的觀察力,相信並非每位健身教練也可勝任。」

觀察力以外,Fred 也指出原來教練的誠信很重要,「每個行業也有害群之馬,健身這個界別也不例外,但就令不少人對我們有所誤解,尤其是在網上開班,見不到你的真人,信譽就更為重要,不過這很難一朝一夕建立,要靠長時間去營造,除了在 Facebook、IG 及 YouTube 持續出帖及拍片,還要與粉絲保持交流,付出心力回覆他們的留言及問題,慢慢建立關係,才能贏得他們的信賴。當然最後你也有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事關要透過手機用文字或影片解釋健身的動作,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事,幸好早年我在《Recruit》有寫開健身專欄,從中訓練了文字功力,現時才能駕輕就熟。」

除了基本的健身動作以外,Fred 很喜歡分享飲食資訊,堅信「減肥唔一定好痛苦咩都唔食得」

科技難完全取代人類

聽起來要在網上開班授徒,看似殊不容易,但人人都可以開個社交媒體做自己擅長的事,會否擔心競爭很大?Fred 就認為毋須擔心,「一方面正如剛才所說,遙距教授健身並非所有人均可以做到,我反而覺得有了社交平台後,市場就變得更公平,以前你可能要靠關係才可以寫專欄或者上電視,現時你只要利用 Facebook 等平台就可以被人認識,競爭絕對是大了,但有真材實料的人根本不怕比較,公平地讓有實力的人賺取知名度,我認為是社交媒體最大的好處。」

疫情後,遙距授課意外地受歡迎,加上 Fred 早前移民英國,現時全力靠網上開班來賺取收入,但他卻始終認為,科技此刻還未可以取代人的位置,「我也有見過那些智能健身鏡,的確是可以教授到基本技巧,不過健身教練要照顧的,不是純從技巧來考量,也要照顧學員的心理狀況,例如標準的提膝動作要九十度,但可能學員柔軟度不佳或膝蓋曾經受傷,就未必可以做到;又或是今天工作有點忙,身體狀況或專注力不太理想,可能要減輕舉重重量,這些細微位智能裝置很難照顧到。」

「我對科技沒有任何敵視,不過最重要是應用科技好的一面,難以預計是否終有一天科技可以取代我們,但目前這刻人的因素還是很重要。」

Keith 年紀輕輕已經連環多次,曾推出不少 SportsTech 產品之後,才找對方向並轉戰 Fitness Metaverse 這個全新產業

將所有運動融入元宇宙

同樣看到運動的網上商機,OliveX 創辦人林基偉(Keith Rumjahn)走得更前,在 Google 輸入健身元宇宙(fitness metaverse)搜尋,他的公司出現在搜尋結果首位,原因是公司近年主打運動賺虛擬貨幣(move-to-earn)的遊戲。

「最傳統的健身是靠面授或 DVD 形式,而健身 2.0 進化至透過網上直播及穿戴式裝置來完成,健身 3.0 透過遊戲來推動,例如單機遊戲如 Ring Fit 等,我現時做的是健身 4.0,同樣是由遊戲帶動,但所有遊戲之間在元宇宙中互通,例如在我們的單車遊戲踩夠 100 公里,贏到了一件白色衫,這件衫可以帶到其他運動遊戲中繼續使用,構建起整個健身元宇宙,是我們的目標。」

以遊戲來賺取虛幣,並非今時今日才有的想法,Keith 早在 2017 年已推出過另一款深蹲程式,以手機前置鏡頭監察用家運動量,從而賺取虛擬貨幣,不過卻走得太早,結果那個項目沒有持續下去。

直至去年見到幣圈市場漸見成熟,加上公司獲本地數字資產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注資,才再次燃起 Keith 的健身元宇宙夢,「我們也是跟 Animoca Brands 學習,他們早年已看好數碼資產市場,由手機遊戲公司轉型,並積極進行投資及收購,利用網絡效應將生意做大,現時他們持有的數字資產已以億計。OliveX 也在奉行這套模式,希望每一種運動也在元宇宙擁有 AR、VR 及 motion capture 等不同種類的遊戲,當然沒可能全部由我們開發,因此透過簽訂合作協議及收購,來壯大整個元宇宙。」

Keith 背後有「伯樂」區塊鏈獨角獸 Animoca Brands 創辦人 Yat Siu 的投資和指導,作為後盾之餘也在 OliveX 董事會跟他一起共事

香港發展數字資產有優勢

聽起來就像是 Google Play 一樣,只是整個 marketplace 充斥的是運動遊戲,希望將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連繫起來,並且一邊運動一邊賺取虛幣,「以往在香港搞初創很困難,始終香港的創科資金有限,可能要到矽谷發展才能做大,或是要吸引到本地創投基金,先有機會解決融資問題。但在幣圈發展就不同,一來所有客戶也是你的投資人,可以透過眾籌匯集資金,真正做到去中心化;二來香港從事虛幣的人原來不少,投資於虛擬貨幣的人遠多於投資於初創的,就連全球最大數字資產交易所之一的 FTX,早年總部也設有香港,可見本地於虛幣發展有一定潛力。」

OliveX 的「健身元宇宙」旗下最新跑步遊戲《Dustland Runner》,鼓勵用戶做運動賺取密碼貨幣的 move-to-earn 機制,Android 版已經登場,iOS 版亦將不日上架

連 Meta 也進軍健身元宇宙,面對 Google 及 Meta 等資源龐大的對手,Keith 卻沒有太大擔心,「一來他們依然很中心化,對用戶擁有權依然不太放手,在區塊鏈的世界,對這些科技巨企並沒太大好感;二來他們均在美國上市,要依從大量監管規則,你見到 Meta 連推出虛擬貨幣也困難重重,結果最後也胎死腹中,就知他們要帶來改變絕非易事。」

事實上,Keith 的製作班底也不見得比他們弱,近年一口氣收購三間分別來自英國及台灣的世界級遊戲製作公司,因此團隊中不乏知名遊戲的製作人,「感覺上現時虛幣還是小眾玩意,不少人因不懂當中技術而卻步,希望藉着開發運動遊戲,可以擴大整個市場,令更多人認識虛幣及 NFT,一齊在元宇宙中做運動。」

訪問片段

採訪、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市場退燒才是 NFT 發展的重要時刻

NFT_ATM_080322

明星效應下,不只是歐美,本地聽過 NFT 甚至擁有 NFT 的人,數量都大幅上升。然而,Bloomberg Report 最近指出 NFT 的平均交易價格和交易量,出現了跌勢。根據統計,OpenSea 今年 1 月的交易量達 49 億美元,但 2 月下跌近 3 成。當 NFT 越來越普及,不難預料大眾的新鮮感慢慢退卻,市場即將迎來回落或低迷的情況。

針對香港市場而言,NFT 仍是非常火熱。現時風靡的 NFT 大都是頭像、藝術品或遊戲道具,以頭像的價格為最。許多沒購入 NFT 的朋友都問我:到底它魅力何在?不就是一張圖嗎?

對港人而言,鑄造 NFT 或購入原因,也許極為簡單——利益和羊群心理。由無聊猿以無法想像,難以明白的價格交易開始,使用 NFT 作為社交媒體頭像已慢慢變成了一種潮流。

在人有我有的心態下,促使大家積極了解市場動向,購入自己喜愛的頭像,許多名人也順勢推出自家 NFT,趕在市場冷卻前分一杯羹,或趁機展開新商業摸式,比如 MEOWDEL、ZombieClub 等。

不過對我們這些業內人而言,現時的市場退燒才是 NFT 發展的重要時刻。

NFT 的用途極廣,我們先前有探討過,它本質上是一種證書,是電子檔案的擁有權證明。但它在市場上的應用仍算不得上多元普及。商界相中了 NFT 的不可替代性,主要用於身份權限證明及貨品買賣等。

市面上已有不少將 NFT 商品化的先例,如台灣音樂組合動力火車的演唱會門票、紅酒期貨、可到實店屬回的鑽石 NFT 等等多不勝數。另一方面,GameFi 和 NFT 的連接對玩家來說已不陌生,如 Axie Infinity、HolyShxxt!! 等。但除卻買賣及遊戲上的應用,NFT 也可用於其他方面。

例如韓國總統候選人發行自己圖像和影音的 NFT,試圖在競選的最後階段影響年輕選民,或許更可募集到選舉經費,此為 NFT 添上了一點政治色彩。又例如「喱 DAO」系列的 NFT 未來將成為投票權,會以 DAO 的形式使用。NFT 亦可活用到不同市場推廣活動上,作為線上線下連接的媒介。到底及後會出現多少種 NFT 使用方式,就看大家的創意了。

最近全球首台 NFT 實體自助買賣機面世於紐約,相信各地會緊隨其後,加密高也在研發相關機器。當汽水機不再只賣實體汽水,元宇宙也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環。NFT 的實質用途現在才正式逐步體現於市場中,就讓我們參與其中,見證今後百花齊放的 NFT 如何改變生活。

高瀚

加密高總經理

(本文標題由編輯所擬,原文標題「NFT 市場退燒 並非消失而是日常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read more
加密貨幣

數位藝術比賽代幣化

220224_P.A.I.N.T_LIMITS Asian Championship 2022_Banner

NFT 近年大行其道,除了各個品牌搶先推出 NFT,就連數位藝術比賽亦不甘後人,除了參賽作品代幣化,將作為 NFT 進行販賣,觀賞直播的觀眾登記成功亦可獲香港賽區指定 NFT。

由於疫情關係,原定1月舉行的「LIMITS Asian Championship 2022」香港區預選大會將移師線上進行,於 2 27 日全球網上同步直播。比賽當日將決定 2 位選手成為香港代表,遠赴日本與亞洲地區的優秀藝術家一較高下,爭奪冠軍,嬴取$50,000美元獎金。 

LIMITS Asian Championship 2022」的賽規一如以往,同樣採用一對一淘汰制,比賽 時限只有 20 分鐘,參賽者需要根據當刻隨機抽取 2 個主題進行即興創作,同時兼顧 「時間」、「主題」、「創意」和「審美」,創造出令人為之動容的數位藝術美品, 各個勝出作品將由現場評審和觀眾投票選出。 

是次比賽將透過官方 YOUTUBE 平台 (https://youtu.be/dAU1CwAwZvE)進行直播。此外,直播期間畫面上將出現 QR CODE,觀眾可利用電話進行掃瞄,登入官方網站進行會員登記,即可獲得香港賽區指定 NFT 乙個。

與此同時,各參賽者製作的藝術作品將代幣化,作為 NFT 進行販賣。透過 NFT 販賣 的收益,將會返還創作者,而相關詳細內容將於資格賽上進行說明。成功網上登記 成為會員的人士,可獲得登入 NFT 作品販賣平台 UCOLLEX 資格,以優惠價購入各個作品。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由 Web1、Web2 打到 Web3 《小朋友齊打交》製作人 Marti Wong 屢敗屢戰 27 年曙光終現

13

中學範文《曹劌論戰》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戰場上生死相搏,頭一次撀鼓進攻士氣最高昂,但到第二次就開始低落,去到第三遍,戰士都早已失去勇氣。

Marti Wong,經典遊戲《小朋友齊打交》的製作人,可能是香港遊戲界最有資格「兜巴星」曹劌的人,因為他打從 1995 年開始,先後三度由零開始寫遊戲,稱得上一個屢戰屢敗、歸零重來的遊戲人生,但他士氣不止沒有衰竭,卻反而愈戰愈有,最近宣布在元宇宙世界《The Sandbox》建立以九龍城等為主題的冒險遊戲。

Web1 – 小朋友齊打交 Little Fighter

小朋友齊打交二 (Little Fighter 2, LF2) 由 Marti 及好友浩然於 1999 至 2002 年共同開發

「我小時候玩格鬥遊戲,會玩到全身標汗、好緊張,但現今的遊戲已沒有這感覺,我希望我可以為玩家重捨感覺。玩自己的遊戲,我都仲會標汗。」這是他上一趟出遊戲,跟我們記者說的話。作為玩家,我認為 Marti 真的做到了,並且多年來貫徹始終、執行到底,遊戲迷都很滿意。可惜的是,就像每個理想主義者的命運一樣,追尋理想的道路,通常都是充滿荊棘、坎坷難行的⋯⋯

回首過去,Marti 的首次「創業」,應該是 1995 年的《小朋友齊打交》,那時的他剛會考完畢,偶然有了開發遊戲的想法,誰不知任性的嘗試,後來竟成了無數人的集體回憶、全球超過 5000 萬次下載的經典 Little Fighter 2。然而,遊戲的成功卻不等於財務的收獲,當時的電腦作業系統,還是被 Windows 98 或者後來的 Windows XP 所主導,還沒有 App Store、又沒有網上廣告,作為免費的格鬥遊戲,縱使大受歡迎,卻難以讓製作人獲利。

到了 2003 年,Marti 將遊戲角色授權予 Online Game 公司,讓對方推出《Little Fighter Online》,目的是讓自己作品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可以獲取一些利潤。然而,現實不似預期理想,兩年之後,他只好重回勞動市場,到科技公司打工糊口。

Web2 – 英雄大作戰 Hero Fighter

《英雄大作戰》桌面版也是「混戰型」的格鬥遊戲,只要用瀏覽器開啟網址即可以玩到

他第二次「鳴金」,要追溯到 2008 年,又從打工仔回到全職遊戲製作人,開發《英雄大作戰》。打後那七年,他都接外判工作維生,目的只是開發另一個經典遊戲。卒之,先在 2009 年推出桌面版《英雄大作戰》,其後三年累積高達 100 萬名玩家,並且以付費換取額外遊戲體驗的方式獲利。

然而,命運的黑色幽默再度降臨,內地網民竟然破解了遊戲,導致不用付費也能玩到,與此同時,廣告中介公司又忽然解散,Marti 失去了幾乎所有遊戲收入。

回想當時,坊間已有不少「社交遊戲」,為什麼不趁機轉型?「同部分發行商傾過,全部都話要有得做,就要改為課金抽蛋嗰種模式,但咁樣同我個理念好違背。可能我係老一派思想嘅人,覺得格鬥 game 應該平衡,唔應該俾咗錢就勁啲,同埋如果做 online game,就意味於 server 執行,變咗有 latency(網絡延遲)問題,隻遊戲一定打得無咁爽快,咁我又唔係好想。」

Web2.5 – 新版英雄大作戰 Hero Fighter X

隨後推出新版《英雄大作戰》(Hero Fighter X)並於 iOS 和 Android 的 App Store 上架

然而 Marti 沒有氣餒,乘住智能手機堀起,App Store 理應可以保障收入的「假設」,轉而開發手機版遊戲,終在 2015 年推出《英雄大作戰》iOS 及 Android 版本,開始時反應極佳,但時日一久,昔日的惡夢又再降臨 — 再度出現破解版遊戲,尤其是 Android 版本方面,做好遊戲繼而獲利的理想,再度化為泡影。

「其實推出最初,反應係唔錯嘅,我問過業內一啲朋友,佢地話付費嘅遊戲,通常有一個 conversion 嘅百份比,而我當時係超越咗呢個數字,而我地留住玩家嘅 retention rate 都係唔錯嘅,可惜到最後,都係衰係破解版手上。」

面對逆境,Marti 作最後掙扎,「因為隻 game 入面,我可以偵測到係咪玩破解版,於是我向玩破解版嘅玩家寫一封信、發一個訊息,大意係如果再咁樣落去,我將會走投無路㗎喇,希望你支持返正版。但最慘嘅係,竟然還有不少人誤以為「破解版」為「正版」,仲日日 send email 嚟要求客戶服務。」

對於他的無奈,我能夠理解,當年世人毫不介意每兩到三年,就以高價追捧全新的智能手機、全新型號的 iPhone,對於每日玩不停手的遊戲,卻吝惜那區區幾蚊美元費用。但我相信,隨著時日推進,這塊市場的成熟程度,總會與日俱增。但當時機未至,面對「死局」,Marti 唯一的選擇,是又再度重回勞動市場,回到科企邊打工賺錢,邊養住自己的遊戲作品。

Web3 – Little Fighter NFT

拜 NFT 熱潮所賜,Marti 於 RaribleOpenSea 推出 LF2 的角色 NFT,為他帶來巨額收入

Marti 的遊戲人生低潮,一直到出現了 NFT,才亮起了一道曙光。

我急不及待問他,NFT 作為收入方式,可以幫遊戲加速並持續發展嗎?「對我嚟講係得,之前係 Rarible 同 OpenSea 放咗小朋友齊打交嘅行路動作,有啲人買咗之後,我亦得到一些收入(單在 OpenSea 就已賣出 69.5 ETH),足以支持而家主要做緊兩個 project,一個係返小朋友齊打交新版,都係靠 NFT 嘅收入,請人幫手畫過晒啲畫。如果唔係有 NFT,我可能幾年都做唔到,因為我以前,一直都係自己去畫,無請人去幫手加速。」

除 NFT 以外,另一為未來遊戲之路打下強心針、注入「利潤」的,還有 Web3 和元宇宙的世界,尤其當中的邊打邊賺 「play to earn」的遊戲體驗。縱使目前,小朋友齊打交的元宇宙項目,仍在新遊戲的開發階段。

走入元宇宙世界,邊玩邊獲得 NFT 物品

Little Fighter 作為合作伙伴,參與 The Sandbox 的元宇宙,建設四個不同階段的虛擬世界:九龍城、忍者村、冰火島和邪惡城堡

「我覺得未來元宇宙再加上 5G、6G,話唔定可以將以前暢快嘅遊戲體驗,有機會帶返嚟。」Marti 希望 The Sandbox 嘅遊戲體驗,將好似主題公園,玩家入去可以邊冒險、邊獲取 NFT 物品,與此同時,亦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惡夢:「係元宇宙嘅遊戲,亦可以設計到需要一張特定 pass 至入得去玩。」

雖說如此,今天的 Marti 依然邊打工邊開發遊戲,尚餘多少「路程」又再重回全職製作人的日子?天曉得。但我最後想說,很多人讀曹劌論戰,以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核心,殊不知後一句才是重點 — 「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當對方沒了士氣,我方也必須做足準備、戰意充沛,那才是致勝克敵的關鍵。

作為局外人,回望 Marti 27 年的遊戲人生,表面上似是「三而竭」被打敗的那一方,但實質上,他其實一直在備戰、一直守候著「彼竭我盈」的一刻,Web3 會是他的反敗為勝的「黃金交叉」嗎?我覺得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Little Fighter 遊戲製作人 Marti Wong,自會考完畢就投身遊戲創作及開發,一做就是 27 年的光景。

訪問片段

採訪、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Meta 未能完夢 Diem 何以告吹?

Meta&Diem-01

Meta(前稱 Facebook)2019 年提出加密貨幣項目 Diem(前稱 Libra),項目引起了美國、歐盟等各政府監管機構的強烈反對,幾經努力不果,Meta 終在今年 1 月 31 日宣佈解散 Diem 項目團隊。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Meta 持有的三分之一項目股權將以 2 億美元售予為比特幣和區塊鏈公司提供服務的加州銀行 Silvergate Bank。在加密貨幣發行比比皆是的情況下,Meta 作為 IT 業界龍頭之一,為何推行 Diem 卻舉步為艱?

Diem 項目計劃發行一種穩定幣,希望透過區塊鏈網絡平台改革全球金融服務,為用戶提供一種無需通過常規金融系統(例如銀行),即可進行支付或相互匯款的方式,可讓目前因地區金融服務支援不足或被排除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 10 多億人口提供支付解決方案。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Diem 推出時被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指出其沒有解決對洗錢、消費者保護和其他潛在金融風險,另外亦欠缺透明度和挑戰現有貨幣制度。及後,數個業界巨掔包括 Visa、Master 及 PayPal 都退出了項目團隊。

兩年後,Diem 調整好項目藍圖,作為穩定幣與美元掛勾,亦新設了控制措施應對監管機構提出的隱憂。但縱使如此,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還是沒有「鬆口」,美國當局更表明不確保放行。

筆者認為,各國政府除了對加密貨幣抱持懷疑態度,還包括 Meta 多年來處理數據的手法以及反壟斷的考量。

Meta 坐擁海量用戶群,成立至今,卻不乏機構濫用平台的個人數據,或利用平台發佈不實言論等,Meta 的處理未能達令監管機構滿意。更曾有人提出了數千份內部文件,顯示 Meta 與促進社會兩極分化和損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有所關連。

除此之外,Diem 雖以區塊鏈平台運行,獨立於 Meta,亦積極募集合作顆伴共同營運,但 Diem 採用的加密貨幣錢包 Novi 是 Meta 子公司的產品。基於 Meta 和 Diem 的關聯而言,Meta 有能力將 Diem 一下子擴展至全球數以十億計用戶,假若 Diem 價值崩盤,就會威脅到廣泛經濟。

綜合種種因素,Diem 項目做法史無前例,市場亦未準備好接受,不過,穩定幣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系統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層。不論 Silvergate Bank 將來會如何推行 Diem,這個項目已為傳統市場提供了一個接合加密貨幣的討論方向;也為其他計劃推行類似項目的團隊帶來參考作用,Diem 算是雖敗猶榮。無論各國對加密貨幣持正反意見,加密貨幣及其技術的普及已經不能停止。

另一方面,Meta 現正計劃發展元宇宙,加密貨幣絕對是重要一環,相信 Meta 會以其他方式發行及使用加密貨幣。我們繼續密切留意。

加密高市場部

李穎懿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