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

口腔健康差可引致多種慢性疾病 牙科治療新技術 可改善問題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口腔健康很重要,如護理欠佳,可能會引發糖尿病、心臟病、認知障礙症等慢性疾病。

 

為掌握市民的口腔健康狀況,政府每十年便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口腔健康普查。據 2024 年發表的普查結果,有三成以上的成年人患有蛀牙,約四成有出現牙齦出血。此外,分別有接近六成的成年人及七成非院舍長者有牙周袋,反映市民普遍口腔健康欠佳,也對牙周病欠缺認知。

 

要準確判斷口腔健康狀況,協助治療跟進,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主導合作開發人工智能(AI)算法,通過分析患者的口腔照片,自動檢測紅腫、流血等發炎徵狀及發炎的牙齦位置,並提出警示。研究團隊利用超過 567 幅不同程度牙齦炎的圖像數據集開發AI模型,而AI模型檢測牙齦炎的測試結果準確度超過九成。

 

目前,牙科治療技術日益先進,可有助減低嚴重口腔疾病的風險。如 3D 動態實時導航植牙系統、電解治療植體清潔系統等,為患者帶來更優質及可靠的牙科護理。港大另有研究團隊發現納米鑽石對口腔致病生物膜有抑制作用,還有效對抗口腔内浮游的細菌等微生物病原體,有潛力發展成新一代口腔抗菌劑。

 

可是,高昂的費用成為港人尋求牙科護理的最大障礙,特別是長者。嶺南大學有調查指出,超過五成受訪長者因擔心未能負擔醫療費用而拒絕牙科治療。畢竟保持良好口腔衞生是控制慢性疾病的關鍵,當局宜審視現行的牙科資助措施,以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同時,市民也應多關注口腔健康,以減低患病的風險。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生物科技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聯同理大推動智能義肢技術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聯同理大推動智能義肢技術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強腦科技正式落戶香港數碼港,並與香港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這家估值 102 億港元的腦機介面獨角獸企業,在港發展邁入新階段。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啟動儀式表示,強腦科技選擇香港設立亞太研發基地,是對香港創科環境的信心體現,也印證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戰略角色。這次合作將響應 2025 年施政報告的惠民科研政策,推出兩年計劃,全額資助本港截肢人士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讓前沿科技真正惠及民生。

腦機介面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市場機遇

強腦科技作為內地首間腦機介面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成功研製出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在康復醫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公司採用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透過識別肌肉神經訊號指揮義肢完成精細動作,無需植入任何裝置即可幫助截肢人士重拾日常生活能力。根據彭博報導,強腦科技正洽談以超過 13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估值進行 IPO 前融資,目標是籌集約 1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資金。業內專家指出,隨著中國政府期望在 2027 年前實現腦機介面關鍵技術突破,並規劃建立 2 至 3 個產業發展集聚區,該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產學研結合創建完整創新生態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是本港唯一提供獲國際義肢及矯形學會認可的本科教育與培訓機構,半世紀以來已培育逾 50,000 名醫療專才。雙方將結合理大的學術研發實力與強腦科技的商業化優勢,共同創建新一代腦機介面技術平台,聚焦產品研發、應用拓展及臨床評估。投資界人士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和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主席盧彩雲的出席,體現了「政、產、學、研、投」五位一體合作模式的成功實踐。這種模式有效整合政府政策支援、企業技術創新、學術研究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和投資資本推動等多重要素。

香港創科政策助惠民科技落實應用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基金,支援惠民科研項目,強腦科技智能義肢計劃正是這政策的具體體現。數碼港作為香港重要創科基地,透過培育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最高 500,000 港元財務資助及 200,000 港元租金補貼,同時提供專業指導和商業網絡支援。自 2023 年起,香港已成功扶植近 500 間具潛力的創科企業落戶或擴展業務,這些企業除了帶來資金、技術和人才,也加速了本地創科生態圈的壯大。在全球腦機介面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A 股腦機介面概念指數今年累計上漲超過 78%,港股相關板塊也錄得 27.25% 升幅,反映市場對這前沿技術領域的高度關注。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網, PolyU

 

read more
生物科技

智慧社會 (廿一):先進科技助聽障者溝通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聽障人士溝通不便,易生孤獨感。有研究顯示,聽障人士患上抑鬱症和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正常聽力的人為高。

佩戴助聽器可方便聽障人士溝通,但現實生活中,願意佩戴的人士不多。根據世衛的數據,目前僅17%的聽障人士會經常佩戴助聽器,大部分人不是怕被標籤,便是討厭雜聲蓋過想聽的說話,造成困擾兼頭痛。對此,創新科技可為聽障人士帶來喜訊。

 

早前,香港科技大學有兩名學生發明了智能讀唇器,聽障人士可以通過裝置接收視覺訊息,毋須再依賴音頻訊息。讀唇器應用人工智能,以相機將人的說話即時串流到一個遠程裝置,可從不同長度序列的短片與文本配對。

香港城市大學則有兩位畢業生發明了隱藏式助聽智能手環,具備無線聲音接收器,並結合具聲紋辨識功能的應用程式和降噪等技術。當手環接收到用戶輸入的自定單詞,就會發出震動,提醒用戶身邊有人正跟他說話。手環同時備有聲量震動提示功能,助聽障人士可控制說話聲量大小。

 

另有本地初創研發了智能字幕眼鏡,運作是透過聲音變文字的應用程式,把文字呈現在眼鏡的鏡片上。聽障人士只要戴上這款眼鏡,便能即時看到說話內容,有助日常溝通。

目前,全球約有4.66億人飽受聽障困擾,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到2050年,聽障人數將會增至 9 億,佔全球總人口近一成。而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相信未來聽障人數將顯著增加。有見及此,我們需要更多創新的方案,協助聽障者移除溝通障礙,讓他們遠離孤獨,重建健康快樂人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