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

口腔健康差可引致多種慢性疾病 牙科治療新技術 可改善問題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口腔健康很重要,如護理欠佳,可能會引發糖尿病、心臟病、認知障礙症等慢性疾病。

 

為掌握市民的口腔健康狀況,政府每十年便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口腔健康普查。據 2024 年發表的普查結果,有三成以上的成年人患有蛀牙,約四成有出現牙齦出血。此外,分別有接近六成的成年人及七成非院舍長者有牙周袋,反映市民普遍口腔健康欠佳,也對牙周病欠缺認知。

 

要準確判斷口腔健康狀況,協助治療跟進,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主導合作開發人工智能(AI)算法,通過分析患者的口腔照片,自動檢測紅腫、流血等發炎徵狀及發炎的牙齦位置,並提出警示。研究團隊利用超過 567 幅不同程度牙齦炎的圖像數據集開發AI模型,而AI模型檢測牙齦炎的測試結果準確度超過九成。

 

目前,牙科治療技術日益先進,可有助減低嚴重口腔疾病的風險。如 3D 動態實時導航植牙系統、電解治療植體清潔系統等,為患者帶來更優質及可靠的牙科護理。港大另有研究團隊發現納米鑽石對口腔致病生物膜有抑制作用,還有效對抗口腔内浮游的細菌等微生物病原體,有潛力發展成新一代口腔抗菌劑。

 

可是,高昂的費用成為港人尋求牙科護理的最大障礙,特別是長者。嶺南大學有調查指出,超過五成受訪長者因擔心未能負擔醫療費用而拒絕牙科治療。畢竟保持良好口腔衞生是控制慢性疾病的關鍵,當局宜審視現行的牙科資助措施,以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同時,市民也應多關注口腔健康,以減低患病的風險。

 

 

read more
企業趨勢生物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

基因編輯初創公司挑戰七年禁區 人類遺傳病防治迎來「第二階段」


基因編輯初創公司挑戰七年禁區 人類遺傳病防治迎來「第二階段」

自 2018 年賀建奎因非法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而入獄以來,這一領域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近乎絕對的禁忌。然而七年後的今天,這條「紅線」正面臨來自資本和技術的全新衝擊。剛剛度過 30 歲關口的華裔生物技術創業家凱茜·蒂(Cathy Tie)創辦的 Manhattan Genomics,以及西海岸的 Preventive,分別在 2025 年 10 月宣布進入這片曾被禁錮的領域,Preventive 更已籌集 3,000 萬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資金,這標誌著一場關乎人類未來健康的激烈博弈已重新拉開序幕。

多元視角下的業務模型差異

不同於賀建奎秘密進行的「學術冒險」,新一代初創企業更強調透明性和倫理自覺。Manhattan Genomics 由連續創業者蒂與頂級基因編輯研究者艾瑞歐娜·海索利(Eriona Hysolli)聯合創立,後者曾任 Colossal Biosciences 生物科學負責人。該公司已組建了包括生殖医学專家諾伯特·格萊赫(Norbert Gleicher)、倫理學家約翰·奎恩(John R. Quain)等在內的「科學貢獻者」團隊,這一架構的設計邏輯在於——將倫理審查內嵌於商業營運的核心流程。而 Preventive 的創辦人盧卡斯·哈靈頓(Lucas Harrington)則在其官方聲明中強調,企業將進行「徹底的安全與倫理調查」,承諾不會倉促推向市場。這兩家公司雖然都以「預防遺傳病」為目標,但在業務模式、資金結構和技術路線上顯示出了差異化的戰略定位。從融資角度看,Preventive 已獲得近 3,000 萬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投資,而 Manhattan Genomics 尚未披露具體融資數字,但其在 Thiel 獎學金獲得者身份和學術聯繫上的優勢可能為其爭取到更廣泛的科學界支援。

精準度突破能否化解安全隱憂

新興初創企業的信心源於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的重大突破。相比賀建奎時代採用的初代 CRISPR-Cas9 系統,當今的「鹼基編輯」(base editing)和「引導編輯」(prime editing)技術已獲得了質的飛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生物學家黃軍就教授曾率先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他對這一技術進步的評價是:新技術更像一支「基因鉛筆」,能精確改寫 DNA 上的單個「字母」,而無需切斷整條鏈條。2025 年 4 月,MIT 科學家大衛·劉(David Liu)因發明鹼基編輯和引導編輯技術獲得突破獎殊榮,其所領導團隊在 2025 年 9 月又報告了一項重要成果——將引導編輯的錯誤率從 1/7 降低至 1/121,這意味著相比七年前,技術精準度至少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然而科學保守派對此持謹慎態度。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家亞歷克西斯·科莫爾(Alexis Komor)用四個「非常」強調了安全門檻的極高性:「安全門檻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高。我們絕對還沒達到那個水平」。科莫爾博士指出,對這些新技術的意想不到的影響,人類所知甚少。胚胎編輯的關鍵風險在於其「不可逆性」——任何「脫靶」的基因錯誤都會隨著胚胎發育擴散到嬰兒的每一個細胞,導致無法預測的級聯效應。黃軍就教授也明確表態,這項技術「有前景,但尚未準備好進入臨床」。從 2023 年首款 CRISPR 基因療法獲批用於治療遺傳性血液疾病來看,全球已接受的基因編輯方式仍限於「非遺傳性」領域——即僅改造成體細胞、不會遺傳給後代。與此形成對比,胚胎編輯涉及可遺傳的永久性改變,其每一步推進都需要突破倫理、科學和社會三重防線。

法律框架滯後與商業邏輯的張力

美國的政策框架為私營部門創造了某種程度的「監管機會」。由於聯邦政府明確禁止用公共資金資助胚胎編輯研究,學術機構的進展陷入癱瘓。但私營資本面臨的法律约束相對寬鬆——美國雖然法律上禁止胚胎編輯,但沒有「禁止私營資本進行非臨床研究」的明確規定,這為初創企業留下了一片灰色地帶。俄勒岡衛生與科學大學的生殖內分泌學家保拉·阿馬托(Paula Amato)博士預言:「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更多公司冒出來,我反而會感到驚訝」——這道出了市場邏輯與規制真空之間的必然碰撞。

中國的情況更為嚴格。2020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会通過的《民法典》修正案明確禁止人類基因編輯和克隆,違反者將被追究刑事責任,最高刑期達七年。但全球性的倫理共識仍未成形。凱茜·蒂以民意調查來支援其合法性——2018 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72% 的美國民眾支援為治療嚴重疾病而編輯未出生嬰兒的基因。然而同一調查中,65% 的人認為直接用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測試「做得太過了」。更為關鍵的是,當問題從「治療疾病」轉向「增強能力」(如提升智商、改變膚色)時,公眾支援率急劇下降。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生物倫理學家凱利·奧蒙德(Kelly Ormond)指出,這一「滑坡」是監管者最深層的憂慮——一旦技術大門打開,就很難阻止其朝增強方向滑行。科莫爾博士坦言,目前人類對複雜遺傳增強的遺傳學原理理解有限,「但這只是時間問題。我們最終會弄明白的」。

科學共識的裂隙與制度創新的嘗試

2019 年全球頂級科學家聯署呼籲對可遺傳基因編輯實行暫停,其中包括 CRISPR 技術共同發現者、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杜德納一直強調胚胎編輯需要「比典型研究更嚴格的審查」。但她同時承認:「如果這種方法被證明安全,它可能將遺傳病從慢性管理轉向預防,這是醫學的根本性改變」——這一措辭透露出即使是最謹慎的科學家也在為「可能性」留出想像空間。

黃軍就教授則對 Manhattan Genomics 的創立時機提出了直接批評,認為相關倫理、社會共識和法律框架尚未成熟。對此,凱茜·蒂做出了尖銳反駁:「如果大家都不去負責任地推動,這些框架永遠也不會成熟」——這句話揭示了創新者與保守派的根本分歧:前者認為「做」會創造共識的條件,後者則堅持「共識」必須先行。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初創企業正在通過組建倫理顧問委員會、發布透明的研究路線等方式,試圖改寫賀建奎事件遺留下的「信任赤字」。這種制度創新能否有效彌補監管真空,仍需時間檢驗。

遺傳病「防治模式」的演進與倫理成本

圍繞胚胎編輯的爭議本質上是一個範式轉變的問題。當前,許多攜帶遺傳病風險的父母已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篩選出健康胚胎,這是一種「被動選擇」模式。胚胎編輯則代表了「主动修復」——理論上,即使父母雙方都攜帶相同的致命基因突變(目前 PGD 無法解決的罕見情景),也可通過編輯實現健康生育。這一轉變的醫學潛力是巨大的,但社会成本同樣沉重。

首先,技術獲取的不平等問題已開始浮現。Preventive 籌集的 3,000 萬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級別融資意味著這項技術將最初只能被富有家庭承受,這可能進一步加劇遺傳上的社會分層。其次,「預防」與「增強」的邊界雖然在理論上清晰,但在實踐中不斷模糊。例如,如何界定「對基因病的預防」與「對群體平均性狀的最佳化」的分別?科學界迄今缺乏共同的答案。第三,對正常人基因多樣性的威脅。如果胚胎編輯廣泛推行,可能導致人類遺傳庫的「單調化」,某些罕見基因變異雖然在某些環境下會致病,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可能帶來適應優勢。

歷史教訓與未來抉擇

七年前,賀建奎的 CRISPR 寶寶事件震驚世界,但留給科學界和政策制定者的不只是教訓,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類是否有權力改寫自身的遺傳宿命?凱茜·蒂和她的同行們正用資本和技術的語言重新提出這一古老問題。他們眼中看到的是沒有遺傳病的未來,而批評者則高舉「謹慎」和「倫理」的警示牌。這是一場關乎速度與安全、企業家精神與科學保守主義的碰撞,也是人類試圖重新定義自身命運的開始。

資料來源:Nature | CRISPR Medicine News | Business Wire | MIT Technology Review | Pew Research Center

 

read more
低碳綠色最新產品生物科技

仿生科技新突破:以維他命 B2 驅動葡萄糖電池改寫儲能市場


仿生科技突破:以維他命 B2 驅動葡萄糖電池改寫儲能市場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 (PNNL) 首席研究員 Jong-Hwa Shon 及其團隊在《ACS Energy Letters》期刊發表重大研究成果,成功開發出以維他命 B2 (核黃素) 和葡萄糖為動力源的液流電池原型。這項突破性技術模擬人體代謝機制,將普通糖分轉化為可用電力,其室溫功率密度已達到商用釩液流電池水平,為全球價值 9.22 億美元 (約港幣 71.9 億元) 的釩液流電池市場帶來低成本、無毒性的競爭方案。該技術採用天然可分解材料,完全避開鉑金等貴金屬催化劑的成本瓶頸,預計將重新定義住宅與小型裝置的能源儲存標準。

技術創新打破貴金屬依賴困局

傳統葡萄糖燃料電池長期依賴鉑或金等貴金屬催化劑來分解糖分子並釋放電子,但這些金屬價格高昂且難以工業化量產,導致電池輸出功率受限。Shon 團隊的創新在於用核黃素完全取代金屬催化劑,該維他命即使在葡萄糖電解質所需的高鹼性環境中仍能保持穩定性。研究團隊使用碳電極構建原型,負極電解質含有葡萄糖與活性核黃素,正極則分別測試了高鐵氰化鉀和氧氣兩種配置。

採用高鐵氰化鉀的版本在室溫下達到與商用釩液流電池相當的功率密度,證明維他命催化劑可媲美金屬系統的表現。氧氣版本雖然反應較慢,但功率密度仍高於以往的葡萄糖型設計,且在大規模量產上具備更實用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潛力。

全球儲能市場迎來技術典範轉移

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液流電池市場正經歷爆發性增長,亞太地區 2024 年能源儲存系統市值達 3,012 億美元 (約港幣 2.35 兆元),預計 2025 年將增至 4,024 億美元 (約港幣 3.14 兆元),到 2034 年更將飆升至 2.44 兆美元 (約港幣 19.03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22.2%。釩液流電池市場規模預計從 2025 年的 9.22 億美元 (約港幣 71.9 億元) 增長至 2030 年的 20.9 億美元 (約港幣 163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17.85%,主要驅動力來自中國和美國超過 4 小時的大型電網儲能項目快速部署。

然而釩電解液成本佔系統總值的 43%,成為市場擴張的主要障礙。核黃素 — 葡萄糖系統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個市場缺口,其天然豐富的原料來源和無毒特性,為住宅能源儲存提供更安全、更實惠的替代方案。國際能源署 (IEA) 預測全球儲能容量必須在 2030 年前擴展至 1,500 吉瓦,其中 90% 將來自電池技術,這為新型電池化學提供了巨大的商業化空間。

產業專家看好仿生技術應用前景

研究主持人 Jong-Hwa Shon 表示:「核黃素與葡萄糖液流電池能夠從天然衍生的能源產生電力,使用的是無毒、價格低廉且自然界中豐富的元件,為更安全、更實惠的住宅能源儲存開創了極具潛力的方向。」液流電池與傳統電池的根本差異在於將能量儲存在流動的液態電解質中,當電解質在正負電極間移動時會發生化學反應以釋放或儲存能量,這種設計使其特別適合長時間儲能應用。葡萄糖基生物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指出,這類電池因其環保的構造和低成本生物基材料而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在植入式醫療裝置領域已有應用案例,如心律調節器和除顫器的動力來源。

印度昌迪加爾大學化學系研究員 Indrani Chakraborty 在 2024 年 6 月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葡萄糖生物燃料電池對葡萄糖具有出色的專一性,加上體積小、重量輕的特性,使其在各種嚴苛應用環境中極具吸引力。

克服光敏挑戰是商業化關鍵

雖然技術前景看好,研究團隊也坦承目前仍面臨挑戰,主要問題在於氧氣版本的光敏性 — 當氧氣暴露於光線時會分解核黃素,導致電池自放電現象。研究人員計劃透過調整維他命與電解質的交互作用,以及改善整體電池工程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更廣泛的住宅儲能市場角度來看,2025 年該市場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初始安裝成本高、電池壽命和性能衰退問題,以及不同地區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

永續能源儲存的里程碑突破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除了技術本身,更在於開闢了全新的能源儲存思路——從生物學中汲取靈感,利用天然豐富的材料創造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與需要複雜供應鏈和稀有金屬的傳統電池相比,核黃素-葡萄糖系統的原料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具有成本低廉、天然且可生物分解的優勢。釩液流電池雖然在大型電網儲能領域佔據優勢,但其高昂的電解液成本和複雜的供應鏈限制了在住宅市場的普及。若 Shon 團隊能成功解決光敏問題並改善系統性能,核黃素-葡萄糖液流電池有機會在住宅和小型裝置領域開闢新的市場區隔,成為永續能源儲存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展望

這項技術突破為能源產業帶來三大啟示:首先,仿生學方法可能是突破傳統技術瓶頸的有效途徑,從自然界尋找靈感或能開啟全新的解決方案。其次,住宅儲能市場正處於技術多元化的關鍵時期,企業應密切關注非鋰離子、非金屬催化劑的創新技術發展。第三,隨著亞太地區能源儲存市場在 2025 至 2034 年間預計增長超過 8 倍,及早佈局新興技術將是搶佔市場先機的關鍵。

未來的研究方向將聚焦於提升電池穩定性、延長使用壽命,以及開發適合大規模生產的製造工藝,這些都將決定該技術能否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在全球致力於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核黃素-葡萄糖電池這類創新技術的成功商業化,將為建構更清潔、更韌性的能源系統提供重要支撐。

資料來源: 美國化學學會(ACS)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Mordor Intelligence Global Market Insights ACE Battery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生物科技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聯同理大推動智能義肢技術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聯同理大推動智能義肢技術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強腦科技正式落戶香港數碼港,並與香港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這家估值 102 億港元的腦機介面獨角獸企業,在港發展邁入新階段。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啟動儀式表示,強腦科技選擇香港設立亞太研發基地,是對香港創科環境的信心體現,也印證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戰略角色。這次合作將響應 2025 年施政報告的惠民科研政策,推出兩年計劃,全額資助本港截肢人士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讓前沿科技真正惠及民生。

腦機介面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市場機遇

強腦科技作為內地首間腦機介面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成功研製出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在康復醫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公司採用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透過識別肌肉神經訊號指揮義肢完成精細動作,無需植入任何裝置即可幫助截肢人士重拾日常生活能力。根據彭博報導,強腦科技正洽談以超過 13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估值進行 IPO 前融資,目標是籌集約 1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資金。業內專家指出,隨著中國政府期望在 2027 年前實現腦機介面關鍵技術突破,並規劃建立 2 至 3 個產業發展集聚區,該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產學研結合創建完整創新生態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是本港唯一提供獲國際義肢及矯形學會認可的本科教育與培訓機構,半世紀以來已培育逾 50,000 名醫療專才。雙方將結合理大的學術研發實力與強腦科技的商業化優勢,共同創建新一代腦機介面技術平台,聚焦產品研發、應用拓展及臨床評估。投資界人士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和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主席盧彩雲的出席,體現了「政、產、學、研、投」五位一體合作模式的成功實踐。這種模式有效整合政府政策支援、企業技術創新、學術研究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和投資資本推動等多重要素。

香港創科政策助惠民科技落實應用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基金,支援惠民科研項目,強腦科技智能義肢計劃正是這政策的具體體現。數碼港作為香港重要創科基地,透過培育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最高 500,000 港元財務資助及 200,000 港元租金補貼,同時提供專業指導和商業網絡支援。自 2023 年起,香港已成功扶植近 500 間具潛力的創科企業落戶或擴展業務,這些企業除了帶來資金、技術和人才,也加速了本地創科生態圈的壯大。在全球腦機介面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A 股腦機介面概念指數今年累計上漲超過 78%,港股相關板塊也錄得 27.25% 升幅,反映市場對這前沿技術領域的高度關注。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網, PolyU

 

read more
生物科技

智慧社會 (廿一):先進科技助聽障者溝通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

聽障人士溝通不便,易生孤獨感。有研究顯示,聽障人士患上抑鬱症和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正常聽力的人為高。

佩戴助聽器可方便聽障人士溝通,但現實生活中,願意佩戴的人士不多。根據世衛的數據,目前僅17%的聽障人士會經常佩戴助聽器,大部分人不是怕被標籤,便是討厭雜聲蓋過想聽的說話,造成困擾兼頭痛。對此,創新科技可為聽障人士帶來喜訊。

 

早前,香港科技大學有兩名學生發明了智能讀唇器,聽障人士可以通過裝置接收視覺訊息,毋須再依賴音頻訊息。讀唇器應用人工智能,以相機將人的說話即時串流到一個遠程裝置,可從不同長度序列的短片與文本配對。

香港城市大學則有兩位畢業生發明了隱藏式助聽智能手環,具備無線聲音接收器,並結合具聲紋辨識功能的應用程式和降噪等技術。當手環接收到用戶輸入的自定單詞,就會發出震動,提醒用戶身邊有人正跟他說話。手環同時備有聲量震動提示功能,助聽障人士可控制說話聲量大小。

 

另有本地初創研發了智能字幕眼鏡,運作是透過聲音變文字的應用程式,把文字呈現在眼鏡的鏡片上。聽障人士只要戴上這款眼鏡,便能即時看到說話內容,有助日常溝通。

目前,全球約有4.66億人飽受聽障困擾,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到2050年,聽障人數將會增至 9 億,佔全球總人口近一成。而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相信未來聽障人數將顯著增加。有見及此,我們需要更多創新的方案,協助聽障者移除溝通障礙,讓他們遠離孤獨,重建健康快樂人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