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界消息

IT 基建業界消息

中電源動加快商用車充電網絡部署 夥領展拓展至 250 充電位 力推電動的士普及

中電源動集團擴大商用電動車充電服務,計劃今年內在全港設立超過 250 個充電位,當中大部分設於領展旗下停車場,支援的士車隊、客貨車及豪華客車使用快充與超快充設備,以配合政府推動電動的士政策。新方案亦包括手機應用程式與網上平台,協助車隊即時掌握充電情況及營運成本,冀能提升整體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

根據《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香港計劃在 2027 年底前引入約 3000 輛電動的士。中電源動瞄準此市場,推出多元充電方案,並已率先在黃大仙、觀塘、將軍澳、青衣及沙田設置逾 100 個充電位,全部以快速充電(60kW)和超快速充電(120W)為主,亦提供適合過夜車輛使用的中速充電設施,吸引車隊以優惠價格於夜間進行充電。

中電源動正與多間已獲牌的士車隊,包括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Big Boss)、CMG Fleet Management Limited(Amigo)、新科發展(國際)有限公司(Big Bee)、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SynCab)及泰和管理有限公司(Joie)洽商合作,計劃提供針對個別車隊營運需要的充電支援。配合業務擴展,中電源動推出「CLPe Charging」手機應用程式和網上車隊管理平台,車主可根據定位功能搜尋最近充電站、查閱即時狀態與充電紀錄,並可即場繳費。管理平台亦支援查看車隊整體能源使用狀況與帳戶資料,協助企業優化資源分配。

Mercedes Benz eVito 的士登場!

中電源動表示,計劃於 2025 年進一步擴充至柴灣、深水埗、元朗及東涌等地,期望能廣泛覆蓋全港更多地區,為不同業務類型車隊提供靈活支援。中電源動集團總裁吳永豪(下圖)表示,香港各區對電動車充電需求正不斷上升,公司與領展合作有助快速擴展市區充電網絡,未來會繼續探討擴點及技術改良,以支援更多電動商用車使用。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 首席營運官趙晉豪(左一)指出,該公司十分重視車隊管理與服務效率,選址鄰近餐飲設施的中電源動充電站有助司機在充電同時進行休息,有效配合日常運作。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敏怡(右二)指出,該車隊八成以上車輛已轉用電動車,管理充電成本與時間極為重要,能透過網上平台即時獲取資訊,有助提升營運靈活度。而主打高階商務市場的京時豪華汽車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鄭耀權(左二)則提到,公司客戶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他們亦採購更多電動車,市中心具備快速充電能力成為其重點考量。

領展香港物業及停車場管理董事總經理黎漢明表示,領展會持續與多方合作,配合智慧城市與低碳發展政策方向,提升香港整體電動車充電網絡質素與使用體驗。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宗教領袖史上首次點名科技巨頭:教皇批馬斯克萬億薪酬「失控」引全球關注


宗教領袖史上首次點名科技巨頭:教皇批馬斯克萬億薪酬「失控」引全球關注

首位美國籍教皇良十四世 (Pope Leo XIV) 在 70 歲生日當天,接受就職以來首次媒體專訪,史無前例地點名批評 Tesla 行政總裁馬斯克近期公佈的 1 萬億美元(約港幣 7.8 萬億元)薪酬方案,稱此舉反映全球收入差距「完全失控」。這位天主教領袖警告,當金錢成為唯一價值標準時,社會將面臨「大麻煩」。他亦指出,現代企業高層收入已是普通工人的 600 倍,遠超 60 年前的 4 至 6 倍差距。

該薪酬方案要求馬斯克在未來十年內,將 Tesla 市值從目前約 1 萬億美元(約港幣 7.8 萬億元)提升至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若達成目標將使其成為全球首位公開的萬億富翁。這宗史上最大企業薪酬方案,其爭議性、實現可能性,以及對全球貧富差距議題的深遠影響,均值得深入探討。

萬億賭局背後的嚴峻挑戰

Tesla 董事會於 2025 年 9 月 5 日公佈這份薪酬方案,業界稱之為「史上最大對賭協議」。根據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該方案為期 10 年,包含 12 個階段的股份授予,馬斯克需同時達成市值和營運雙重目標才能獲得獎勵。具體而言,馬斯克每帶領 Tesla 市值增加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萬億元),將獲得 1% 股權獎勵,最終需將公司市值推升至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相當於目前估值的 8 倍多。營運目標同樣嚴峻,包括累計交付 2,000 萬輛汽車、獲得 1,000 萬份全自動駕駛 (FSD) 訂閱、推出 100 萬台 Optimist 機械人,以及投放 100 萬輛自動駕駛計程車。

高管薪酬研究公司 Equilar 估計,若馬斯克達成所有目標,其 2025 年總薪酬金額將超過 1,130 億美元(約港幣 8,814 億元),創下全球行政總裁薪酬新紀錄。然而現實挑戰巨大,Tesla 2025 年第二季僅交車 38.4 萬輛,距離年度 200 萬輛目標仍有巨大差距。

專家解讀:激勵機制 vs 社會責任的兩難

面對這宗史無前例的薪酬方案,業界專家意見分歧。Tesla 董事會主席羅賓·鄧荷姆 (Robyn Denholm) 為方案辯護,稱目標是「讓行政總裁保持動力並專注於為組織創造成果」,並強調「若他表現出色並達成計劃中的雄心勃勃目標,就會獲得股權」。

50 Park Investments 行政總裁亞當·薩漢 (Adam Sarhan) 表示:「雖然與績效掛鉤的大膽薪酬並不新鮮,但這裡的規模為行政總裁激勵設立了新標準,將主導各地董事會討論。」然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達雷爾·韋斯特 (Darrell West) 警告,美國當前的收入不平等「完全失控」,是過去一個世紀最嚴重的。

有趣的是,當 Business Insider 詢問三大主流 AI,包括馬斯克旗下的 Grok、OpenAI 的 ChatGPT 與 Google 的 Gemini,對馬斯克完成挑戰的預測時,即使最樂觀的 Grok 也僅認為,他最終獲得 1 萬億美元(約港幣 7.8 萬億元)薪酬的機率只有 25%。

宗教視角下的財富倫理反思

教皇良十四世的批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天主教會長期關注社會正義傳統的延續。這位美國籍宗教領袖於 2025 年 5 月接任,接替 4 月去世的方濟各教皇。他在專訪中深刻剖析了當代資本主義面臨的道德危機。「昨日有新聞提到馬斯克將成為全球首位萬億富翁。那代表什麼?如果僅這個才有價值,我們就有大麻煩了。」教皇這番話直指問題核心:當財富積累成為社會唯一評價標準時,人類尊嚴和社會公義將面臨嚴重威脅。

數據顯示美國行政總裁與普通員工的薪酬差距,已從 60 年前的 4 至 6 倍,飆升至目前的 600 倍。這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澳洲研究顯示,當地百大企業行政總裁收入是普通員工的 55 倍,而公眾期望的理想差距僅為 3 倍。教皇的呼籲在此背景下更顯迫切。

科技巨頭的未來佈局與市場預期

馬斯克的萬億薪酬方案與其更大的商業版圖密不可分。市場普遍預期 Tesla 將與馬斯克旗下 AI 公司 xAI 進行合併,並視此結合為實現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市值目標的關鍵策略。深水資產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吉恩·蒙斯特 (Gene Munster) 分析認為,「Tesla 與 xAI 的結合可能幫助前者達到 8.5 萬億美元(約港幣 66.3 萬億元)的宏大目標」。天橋資本創始人安東尼·斯卡拉穆奇 (Anthony Scaramucci) 更直言此類合併「感覺不可避免」。

然而 Tesla 近期財務表現令人擔憂。2025 年第一季汽車收入暴跌 20% 至 140 億美元(約港幣 1,092 億元),純利更是慘跌 71% 至 4.09 億美元(約港幣 31.9 億元)。面對這些挑戰,馬斯克承認未來數季將面臨「艱難時期」。雖則如此該薪酬方案仍可能在 11 月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薪酬領域專家普遍認為其通過機率較高。

資料來源:
CNBC,Business Insider,紐約時報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華為預見《智能世界2035》系列報告:AGI 將成十年最大變革驅動力


華為預見《智能世界2035》系列報告:AGI 將成十年最大變革驅動力

華為常務董事汪濤昨日(9 月 16 日)在深圳正式發布《智能世界 2035》系列報告,預測「人工通用智能(AGI)」將成為未來十年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力量,同時提出十大關鍵技術趨勢,為全球數碼化發展提供戰略指引。

華為十年研究成果:百位專家共識下的技術藍圖

華為歷經兩年深度研究,與 100 多位業界專家、學者展開交流,組織超過 200 場研討會,並參考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等權威機構數據,最終形成這份前瞻性報告。汪濤在發布會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義未來可能性,我們需要依靠科技願景來指引前路。」報告核心聚焦兩大研究成果:《智能世界 2035》技術趨勢預測與《全球數碼化指數 2025》量化評估體系。這些研究將為教育、醫療、金融、製造、電力等重點行業的數碼化轉型提供具體方向。

AGI突破將重塑產業生態:物理世界成關鍵戰場

報告指出的十大技術趨勢中,AGI 是最核心的變革驅動力。然而要實現 AGI 奇點突破,仍需克服多項技術挑戰,其中「走向物理世界」是 AGI 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大模型持續發展,AI 智能體將從單純執行工具升級為企業決策夥伴。在軟件開發領域,人機協同編程將成為主流模式。人類將專注於頂層設計與創新思考,而繁瑣的程式碼編寫工作則由 AI 承擔。同時使用者互動方式正從傳統圖形介面轉向自然語言,並朝向整合五感體驗的多模態互動發展。

計算架構迎來歷史性變革:算力需求暴增 10 萬倍

到 2035 年,全社會算力總量預計將增長 10 萬倍,這將推動計算領域突破傳統馮諾依曼架構限制。報告預測,在計算架構、材料元件、工程工藝、計算範式四大核心層面將實現顛覆性創新,催生新型計算的全面興起。數據將成為 AI 發展的「新燃料」,AI 儲存容量需求將比 2025 年增長 500 倍,佔比超過 70%。通訊網絡的連接對象也將從目前的 90 億人擴展至 9000 億智能體,實現從流動互聯網向智能體互聯網的歷史性跨越。

能源成 AI 發展瓶頸:可再生能源佔比將超 50%

能源供應是制約 AI 高速發展的核心要素。報告預測,到 2035 年可再生能源將加速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新能源發電量佔比突破 50%。人工智能將成為新能源系統的核心,透過「Token 管理瓦特」實現每一焦耳能量的精準控制。

在應用層面,人工智能將助力預防超過 80% 的慢性病,推動醫療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超過 90% 的中國家庭將擁有智能機械人,人類將進入全息生活空間時代。企業領域中,AI Agent 驅動的自主決策組織將重塑生產範式,AI 應用率超過 85%,可提升勞動生產率 60%。

全球數碼化評估新標準:三大生產要素重新定義

華為同時發布的《全球數碼化指數 2025》將傳統的「土地、勞動、資本」生產要素映射為「數據、ICT 人才、數碼化生產工具」,構建涵蓋 ICT 基礎設施、行業應用深度、人才生態等多維度的評估模型。這項創新評估體系將為各國數碼經濟發展提供量化參考,幫助政府與企業制定更精準的產業策略。目前已有超過 70 個國家發布人工智能戰略,顯示全球對 AI 技術的重視程度持續升溫。

汪濤總結表示:「智能世界 2035 系列報告將為全球數碼化發展過程帶來重要啟示,華為願攜手全球夥伴共建更美好的智能世界。」隨著 AI 技術深入各行各業,如何平衡「AI 普惠」與「AI 向善」將成為人類掌握技術主導權的關鍵課題。

資料來源:華為官方發布

read more
IT 基建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國產 7 大自主研發 AI 晶片意外曝光央視 平頭哥 PPU 性能直追 Nvidia H20

國產 AI 晶片產業迎來重要里程碑,多款自主研發晶片首次在央視《新聞聯播》公開亮相,其中阿里平頭哥 PPU 晶片的關鍵技術參數已可比肩 Nvidia H20。9 月 16 日晚間,央視報導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中心項目時,意外披露了包括阿里平頭哥、沐曦股份、壁仞科技等七大國產 AI 晶片品牌的部署情況,總算力達 5,481P,標誌著中國在 AI 算力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次國產晶片集體亮相,其深層意義可從技術規格、產業戰略及市場競爭格局三方面分析。

平頭哥 PPU 規格逼近國際先進水平

央視鏡頭罕見地展示了平頭哥 PPU 與 Nvidia A800、H20,以及華為昇騰 910B 的詳細參數對比表格。根據曝光數據,平頭哥 PPU 採用 96GB HBM2e 記憶體,與 Nvidia H20 的記憶體容量相同,晶片間頻寬達 700GB/s,介乎 A800 的 400GB/s 和 H20 之間。在 PCIe 介面方面,PPU 支援 5.0×15 規格,優於 A800 的 4.0×16,與 H20 保持一致。

業界專家認為這些技術指標的公開披露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表示,平頭哥 PPU 在多項關鍵參數上超越 A800,接近 H20 水平,顯示中國在 AI 晶片設計能力上已實現重要突破。功耗控制方面,PPU 維持在 400W,與 A800 相當,相比 H20 的 550W 更加節能,這對大規模部署具有成本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曝光的技術細節遠超以往中國晶片廠商的公開資料程度。相較於華為昇騰 910B 的 64GB HBM2 記憶體和 392GB/s 頻寬,平頭哥 PPU 在所有關鍵指標上均處於領先地位,體現了阿里在 AI 晶片領域的技術積累深度。

 

萬億級算力市場的國產化過程

從央視披露的部署規模看,已簽約項目涉及 1,747 台裝置、22,832 張算力卡,總算力達 3,479P,其中阿里雲以 1,024 台裝置、16,384 張平頭哥算力卡佔據最大份額。中科院和北京京儀分別部署沐曦和壁仞科技的解決方案,形成多元化的國產算力生態。

阿里巴巴行政總裁吳泳銘在今年 8 月的財報會議上透露,公司已建立「後備方案」應對全球 AI 晶片供應鏈變化,與不同合作夥伴建立多元化供應鏈儲備。這一戰略在央視報導中得到充分體現,阿里過去四個季度在 AI 基礎設施及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過 1,000 億元(約港幣 1,080 億元),顯示其在自研晶片領域的堅定投入。

產業分析師指出,中國聯通三江源項目作為國家級綠電智算中心,選擇國產晶片方案具有重要示範效應。項目總規模預計將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鏈投資(約港幣逾千億元),為國產 AI 晶片廠商提供了寶貴的商業化機會和技術驗證平台。

從技術追趕到生態構建的戰略轉型

回顧平頭哥的發展軌跡,2019 年發布的含光 800 推理晶片,已在 ResNet-50 測試中達到 78,563 IPS 的性能,比當時業界最佳 AI 晶片高出 4 倍。今年 3 月螞蟻集團百靈大模型技術報告曾披露訓練過程中使用的神秘「晶片 B」,其相關資料與平頭哥 PPU 高度吻合,顯示該晶片已在實際業務中得到驗證。

從競爭格局看,此次央視曝光的七家國產 AI 晶片廠商各有特色:平頭哥專注大模型推理最佳化,相容 CUDA 生態;沐曦股份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具備優勢;壁仞科技則在通用 GPU 設計上有所突破。這種多元化競爭態勢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產業生態,避免單一廠商壟斷。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 AI 晶片產業正從單純的技術追趕,轉向生態構建階段。隨著美國對華高階 GPU 限售政策的持續,國產晶片在軟件、硬件相容性、開發工具鏈完善度、生態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自主可控與成本效益的平衡之道

此次央視的「意外曝光」,實際上是中國 AI 晶片產業發展到關鍵節點的必然結果。面對日益增長的 AI 算力需求和供應鏈安全考量,國產晶片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用」的階段。阿里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將 PPU 部署規模擴至 10 萬張卡,覆蓋電商推薦、智能物流、AIGC 等全場景應用,這將為其商業化提供重要驗證。

隨著技術成熟度提升和規模效應顯現,國產 AI 晶片有望在成本控制和特製服務方面形成競爭優勢,為中國數碼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算力支援。這場從央視開始的「國產晶片秀」,或許正預示著中國 AI 產業生態的重大變局。

資料來源:
ETtoday新聞雲 |南方網 |電子工程專輯 |國際電子商情 |富途資訊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IWG 最新研究 :Z 世代成 AI 職場導師 59% 年輕員工「反向指導」年長同事 推動企業數碼轉型新浪潮

根據國際靈活辦公空間供應商 IWG 最新發布的全球研究顯示,近三分之二的 Z 世代員工正主動指導年長同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這項涵蓋美國與英國超過 2,000 名專業人士的調查揭示,78% 員工透過 AI 平均每日節省 55 分鐘,等同每週增加一個完整工作日的效率。更值得關注的是,82% 企業高層主管認為年輕同事引入的 AI 創新直接創造新商機,而 87% 的 Z 世代員工表示 AI 加速其職涯發展,遠高於整體 76% 的比例。本文將深入分析這場「反向指導」現象如何重新定義職場知識傳遞模式、AI 工具在混合工作環境中的實際效益,以及企業如何把握跨世代 AI 技能整合的策略機遇。

 

數據驅動的生產力躍升實證

IWG 這次進行的大規模研究提供了 AI 在職場應用的具體量化證據。調查發現每 10 名員工中就有 8 人(80%)已嘗試使用 AI 工具進行日常作業,其中 78% 使用者報告 AI 幫助他們平均每天節省 55 分鐘。這個數字意味著員工每週可額外獲得近 5 小時工作時間,相當於增加了 62.5% 的日常效率空間。

更重要的是 86% 員工明確表示 AI 提升了他們的整體工作效率,而這種效率提升並非僅限於重複性任務的自動化。研究數據顯示員工將節省的時間主要投入四個高價值領域:41% 用於創意與策略規劃、41% 投入自我學習與成長、40% 加強面對面團隊協作,以及 35% 擴展專業人脈網絡。這種時間重分配模式反映出 AI 正在重新定義「有意義工作」的內涵,將人力資源從例行作業中解放,轉向更具戰略價值的活動。

 

跨世代知識傳遞新典範的商業價值

傳統企業知識傳遞往往遵循階層化的「由上而下」模式,但 AI 技能的普及正催生一種「反向指導」現象。調查顯示 59% 年輕員工正積極協助年長同事掌握 AI 工具使用技巧,而這種跨世代協作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商業回報。

企業高層對此現象的看法相當正面:80% 高級主管表示,年輕員工的 AI 支援讓整個團隊能夠專注於更高價值的工作任務。更關鍵的是,82% 企業高層主管直接指出,年輕同事引入的 AI 創新為公司開啟了全新的商機。這個數據反映出 AI 技能不僅是個人競爭力的體現,更是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驅動因素。

從組織效率角度觀察,三分之二的 C 級管理層認為年輕員工的 AI 技能直接提升了部門整體生產力。這種技能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創造了一個正向循環:年輕員工的數碼原住民優勢透過知識分享,放大了整個組織的 AI 採用效果,進而產生規模化的效率提升。超過 80% 高級總監確認,這些 AI 創新直接促進了業務增長,證明跨世代 AI 技能整合已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混合工作模式下的 AI 協作效益分析

混合工作模式為 AI 工具的深度應用提供了理想環境。研究發現,69% 混合工作員工表示 AI 讓跨地點團隊協作變得更順暢,這種改善主要體現在三個關鍵領域:46% 員工認為 AI 顯著提升了會議準備效率、36% 表示 AI 加強了資訊共享品質,另有 36% 指出 AI 讓會議後續追蹤更加有效。

在具體應用層面,員工最希望 AI 介入的行政工作包括:撰寫電子郵件(43%)、會議紀錄與摘要製作(42%)、檔案整理(36%),以及資料輸入與表單填寫(36%)。隨著這些重複性任務的自動化,55% 員工將釋出的時間重新配置到高影響力專案上,54% 投入職業發展活動,40% 則用於建立更深層的人際關係和提升個人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53% 員工明確表示 AI 幫助他們在混合工作環境中取得更優異的工作成果,而 64% 認為 AI 讓混合辦公變得更順暢且更有效率。這些數據顯示,AI 不僅是工具層面的效率提升,更是工作模式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技能焦慮與學習文化的重塑背景

雖然 AI 帶來顯著效益,職場人士對 AI 技能掌握的焦慮也日益明顯。調查顯示,63% 員工擔心無法熟練運用 AI 工具會影響職涯發展軌跡,而 61% 認為不採用 AI 的工作者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這種技能焦慮反映出 AI 已從「額外技能」轉變為「核心職能」的市場預期。

然而職場整體趨勢正朝向包容性學習發展。51% 員工認為 AI 有助於縮短世代間的技術差距,超過半數員工會定期與同事分享 AI 相關知識,其中 25 至 34 歲群體的分享比例更高達 66%。這種知識共享文化的形成,為企業內部 AI 技能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香港市場具體情況來看,2024 年對具備 AI 相關技能職位的需求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援也相當積極:2025-26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目標是培育本地 AI 人才並推動企業創新。同時,56% 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認為 AI 專業知識能提升就業競爭力,96% 表示有信心在工作中運用 AI 工具,而 74% 香港企業已投入可觀預算進行 AI 相關培訓。

企業數碼化轉型的策略機遇與前景

這場由 Z 世代主導的「AI 反向指導」現象,為企業數碼化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與傳統由上而下的技術推動模式不同,這種草根式的 AI 普及更具可持續性和實用性。企業應把握這個機遇,建立正式的跨世代 mentor 制度,讓年輕員工的 AI 專長得以系統化地傳遞給整個組織。

隨著 AI 工具持續演進和混合工作模式的深化,我們可以預期這種跨世代協作模式將重新定義企業的學習文化和創新機制。關鍵問題在於:企業如何在保持組織階層效率的同時,充分釋放這種「反向知識流動」的創新潛力?

資料來源:
明報財經
Yahoo財經香港
新浪財經
CMoney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8 成港企投資 AI 獲利 WTIA 亞洲智慧創新大獎調查結果公布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IA)今日公布「亞洲智慧創新大獎業界調查 2025」結果,顯示超過 6 成港企已整合人工智能技術,較 2024 年顯著上升,同時 8 成港企表示投資 AI 已獲得正回報,當中 1 成更錄得超過 100% 回報率。

 

港企 AI 整合率大幅提升

調查於 2025 年 8 月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成功訪問 300 間來自香港及亞洲其他地區智能科技企業管理層。結果顯示,2025 年有 62% 受訪港企將 AI 整合在業務中,較 2024 年 47% 顯著上升。生成式 AI 成為最廣泛採用技術,香港採用率達 73%,較 2024 年 60% 大幅上升,與亞洲其他地區 79% 採用率差距收窄。生成式 AI 同時取代機械人流程自動化功能(RPA),不論香港還是亞洲地區均錄得下跌。

AI 投資回報複倍增長  實例證明成本節省效果

投資回報方面,81% 受訪港企表示已錄得 AI 投資正回報。當中錄得 0-50% 回報港企佔總受訪者 42%,錄得 51-100% 回報港企佔 25%,錄得超過 100% 回報港企佔 14%。隨著回報逐步清晰,未來 12 個月計劃投資超過 100,000 港元企業上升至 57%,較去年 37% 增加超過兩成,投資信心顯著增強。

WTIA 主席李勁華指出,正回報是必然,而初期投資愈大,所獲得的回報也會有複倍增長。他以親身經歷為例,最近開發了一個生成式 AI 機器人作為協議檢查工具(agreement checker),運用 Gemini Pro 上網搜尋相關法規進行比對分析,已經節省了相當可觀的法律顧問費用。 這個實例反映出生成式 AI 在專業服務領域的實際應用價值,特別是在法律文件審查、合規檢查等需要大量資料比對的工作上,AI 工具能夠顯著降低人工成本並提升處理效率。

人才培訓成主要挑戰

人力資源方面,61% 受訪港企目前聘用不多於 10 名 AI 相關專才。首要人力挑戰為需要為現有員工進行升級或再培訓(46%),其次為缺乏行業專屬 AI 經驗及招聘預算限制。最難招聘技能方面,行業專屬 AI 技能(46%)與生成式 AI(40%)居前,顯示企業正從通用技術走向行業深度融合。港企採用務實策略補位,透過內部培訓和使用 AI 工具自動化填補人手不足,並配合外判及聘用自由職業者或合約專才提升彈性。

營運概況持續改善

營運方面,約 51% 受訪港企處於收支平衡,錄得盈利比例升至 25%(2024 年為 19%)。市場布局上,83% 企業同時經營本地與外向市場。資訊保安方面,港企已建立穩健基線,最常用措施包括 SSL 及雙重或多重認證(2FA/MFA),配合生物認證與定期安全修補,支撐 AI 與數碼服務可信運行。

政策支援期望聚焦四大方向

面向未來,企業對政策支援期望聚焦於「資助、人才、監管與基建」四大方向。最受期望支援包括直接資助或研發撥款(55%)、升級或再培訓計劃(49%)、更清晰監管指南(46%)、跨境 AI 合作機會(44%),以及共享基建如算力或數據沙盒(37%)。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表示:「數據清楚反映香港企業大幅採用 AI,特別是生成式 AI 帶動整體應用及投資提升。若在算力經濟性、行業化人才培訓與清晰合規框架上再走前一步,香港有條件把握 AI 帶來新一輪競爭優勢,讓創科成果更大規模走進產業。」

9 強入選最終評審

發布會上,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亦公布入選「2025 亞洲智慧創新大獎」最後 9 強名單,將於 10 月 15 日在香港進行最終評審,及於翌日(10 月 16 日)舉行高峰會及頒獎典禮。另外,今年設有特別嘉許大獎「最佳初創企業」及「最佳 UX/UI 設計獎」,得獎者將於頒獎典禮上公布。

最後 9 強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公共事務及社會企業獎
bitsensing Inc.(南韓)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
ILOTUSLAND VIET NAM JOINT STOCK COMPANY(越南)

商業應用獎
Meraque Services Sdn Bhd(馬來西亞)
Mocart LTD(以色列)
RIFFAI(泰國)

生活社交及文化獎
Kaz Software Ltd(孟加拉)
SMART IGNITE TECHNOLOGY LIMITED(香港)
417 Technology Limited(香港)

 

資料來源:香港無線科技商會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保安

香港網安代表團出席國家宣傳周 強化大灣區數碼安全屏障


香港網安代表團出席國家宣傳周 強化大灣區數碼安全屏障

數碼政策辦公室專員黃志光率領香港網絡安全業界代表團,於昨日出席 2025 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昆明主會場活動,並在網絡安全技術高峰論壇發表主題演講。同日副專員(數碼基礎設施)張宜偉亦帶領代表團參與廣東省網絡安全宣傳周珠海會場活動。這次參與標誌著香港在國家網安戰略的重要定位,特別是在迎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第八屆立法會換屆選舉等大型活動的關鍵時期。代表團重點闡述香港在數碼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的網安策略,涵蓋關鍵基礎設施保障、跨境合作深化,以及公眾意識提升三大核心範疇。

政府部署四大網安防護策略應對重大活動

香港特區政府針對下半年多項大型活動的網絡安全挑戰,制定了全面防護戰略。數碼政策辦公室將重點加強大型活動網絡安全保障工作,強化數碼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措施,同時亦提升網絡安全監察與威脅情報通報分析能力,並定期舉辦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全面增強系統及團隊的威脅偵測、防禦和應變能力。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HKCERT)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香港處理了 12,536 宗網絡安全事故,其中網絡釣魚佔超過一半案例,較 2023 年激增 108%。資深網絡安全專家李志成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面對的網絡威脅日趨複雜,政府的預防性部署至關重要。」

大灣區三地簽署網安合作備忘錄深化協同防護

粵港澳三地網絡安全合作邁入新階段,香港數碼政策辦公室與廣東省委網信辦及澳門網絡安全委員會已於今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張宜偉在廣東省網絡安全宣傳周開幕式致辭時強調,香港將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深化合作共同築牢大灣區高水平網絡安全屏障。三地合作重點包括技術交流、資訊共享和應急響應協調,目標是支援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網絡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陳博士指出:「區域性網絡安全合作已成為應對跨境網絡威脅的必然趨勢,大灣區的協同防護模式具有重要示範意義。」張宜偉同時亦與「灣區盃」網絡安全大賽香港參賽隊伍交流,鼓勵年輕一代積極投身網絡安全事業。

新法規框架奠定關鍵基建保護基石

香港網絡安全法規體系正迎來重大突破。《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已於今年 3 月 19 日獲立法會通過,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這項香港首部專門針對網絡安全的法例,將規管指定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及其關鍵電腦系統,並設立專責辦公室進行監督執法。條例涵蓋對社會和經濟運作至關重要的系統、設施和資產,預計政府將於 2025 年 6 月開始篩選指定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與此同時香港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多項網絡安全倡議,包括與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合作實施「網絡安全服務供應商聯繫計劃」,以及舉辦第二屆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習。網絡安全專家協會主席王教授認為:「新法規的實施將大幅提升香港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韌性,與國際先進做法接軌。」

「數碼賦能網安同行」主題活動促進全民參與

為響應 2025 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數碼政策辦公室以「數碼賦能 網安同行」為主題,聯同業界持份者合辦 2025 年網絡安全宣傳運動。系列本地活動包括 2025 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香港分論壇、網絡安全高峰會及網絡安全即時通訊軟件貼圖設計比賽等多元化項目。即將舉行的網絡安全高峰會 2025 將於 9 月 23 至 24 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主題為「未來數碼基礎設施防護:運用 AI 強化安全與韌性」,預計將有超過 20 場演講及 3 場專題討論。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Microsoft 正式結束 WFH 時代 強制員工每週返辦公室至少三天


Microsoft 正式結束 WFH 時代   強制員工每週返辦公室至少三天

Microsoft 週二宣佈實施新的靈活工作政策,要求員工從 2026 年 2 月底開始每週至少在辦公室工作三天。此舉標誌著這家科技巨頭正式結束了自新冠疫情以來的完全遠程工作模式,成為最後一批加入「返回辦公室」(RTO)大潮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

首席人力資源官 Amy Coleman 在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備忘錄中表示:「在 AI 時代,當聰明的人並肩工作,解決複雜挑戰時,我們需要這種能量和動力」。該政策將分三階段實施,首先針對居住在 Microsoft 辦公室 50 英里範圍內的西雅圖普吉特海灣地區員工,隨後擴展至美國其他辦公室,最終推廣至國際辦公室。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政策對企業營運模式的深遠影響、員工反應,以及在 AI 發展浪潮下的策略意義。

AI 時代驅動的合作新模式

Microsoft 的返回辦公室決策並非簡單的政策調整,而是基於對 AI 時代工作模式的深刻思考。Coleman 在備忘錄中明確指出:「我們研究了團隊如何發揮最佳效能,數據清楚顯示:當人們更頻繁地在現場合作時,他們會蓬勃發展——更有活力、更有能力,並取得更強的成果」。

這一轉變反映了 Microsoft 對其核心業務戰略的重新定位。作為 AI 領域的領導者之一,Microsoft 認為開發定義時代的 AI 產品需要面對面的深度協作。該公司目前擁有 228,000 名員工,其中 125,000 名位於美國,此次政策變化將影響絕大多數企業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Microsoft 強調這次政策調整「不是為了減少員工數量,而是為了以一種使我們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合作」。這種表態顯示公司希望在保持人才穩定的同時,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分階段實施策略背後的考量

Microsoft 採用三階段漸進式實施策略,體現了公司對變革管理的謹慎態度。第一階段將於 2026 年 2 月底開始,針對普吉特海灣地區居住在 Microsoft 辦公室 50 英里範圍內的員工。這種地理限制的設定反映了公司對員工通勤負擔的考慮,同時也為後續階段的推廣積累經驗。

人力資源專家指出,這種分階段實施有助於減少員工阻力並允許公司根據初期反饋進行調整。Microsoft 為員工提供了直到 9 月 19 日的例外申請期限,這種靈活性處理機制顯示公司試圖在政策執行與員工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業界分析師認為,Microsoft 的策略相對於 Amazon 等公司的「一刀切」全面返回辦公室政策更為溫和。Amazon 在 2025 年 1 月要求所有企業員工全職返回辦公室五天,而 Microsoft 的三天要求仍保留了部分靈活性,可能有助於減少員工流失風險。

科技業 RTO 趨勢下的競爭格局

Microsoft 的決定必須放在更廣闊的科技業背景下理解。2025 年已成為「返回辦公室」政策的關鍵轉折年,多家科技巨頭相繼收緊遠程工作政策。根據最新統計,27% 的公司將在 2025 年底前恢復完全現場辦公模式,而 67% 的公司將提供某種程度的靈活性。

這一趨勢反映了企業對疫情期間遠程工作效果的重新評估。Great Place to Work 的研究顯示,當僱主強制規定工作地點時,現場和遠程工作者的生產力都會下降。然而許多企業高管仍然相信面對面工作能促進創新和加強團隊凝聚力。

Microsoft 的股市表現為其政策調整提供了某種合理性支撐。該公司股價今年迄今上漲 18%,過去 12 個月上漲 23%,在最近的財報中超出預期,市值一度突破 4 萬億美元(約港幣 31.2 萬億元)。這種強勁的財務表現可能為公司實施更嚴格的辦公室政策提供了底氣。

員工福祉與企業績效的平衡考量

研究數據揭示了 RTO 政策對員工滿意度和企業績效的複雜影響。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的研究發現,返回辦公室政策並未提升公司財務表現或市值。同時,Great Place to Work 的調查顯示,對工作地點有發言權的員工更可能超越期望、與管理層保持良好關係並享受工作環境。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怨恨留任」(resenteeism)現象的出現,即員工雖則感到受困但仍留在崗位上。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員工參與度下降,最終影響企業整體生產力。對 Microsoft 而言,如何在推行 RTO 政策的同時維持員工士氣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RTO 政策對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潛在負面影響亦不容忽視。研究顯示,這類政策可能會疏遠女性、年長員工和殘疾人士等群體,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偏遠地區或無法搬遷的多元化背景員工。Microsoft 需要謹慎處理這些潛在風險,以維護其在多元化方面的聲譽。

對全球企業工作模式的啟示

Microsoft 的 RTO 政策調整對全球企業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作為遠程工作軟件(如 Teams)的主要供應商,Microsoft 本身也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室,這種表面上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現代企業面臨的複雜決策環境。企業必須在技術可能性、員工期望和業務需求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企業採用類似 Microsoft 的漸進式混合工作模式,既保持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又確保面對面協作的機會。這種趨勢將如何影響全球人才流動、城市發展和企業文化建設,值得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Microsoft Official Blog,Reuters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電子商務

菜鳥強化全球物流網絡:與卡塔爾航空貨運達成長期戰略合作


菜鳥強化全球物流網絡:與卡塔爾航空貨運達成長期戰略合作

菜鳥與卡塔爾航空貨運宣布建立長期戰略合作,每週中歐航線運力將增加一倍以上,此舉將大幅提升跨境電商物流效率。在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雙方正式簽署協議,強化中國至歐洲核心航線的貨運保障。這項合作將從三個層面重塑跨境物流格局:運力密度的倍增效應、「全球5日達」服務升級,以及中歐貿易通道的戰略價值提升。

 

運力倍增驅動物流效率革命

菜鳥與卡塔爾航空貨運的戰略合作核心在於大幅提升中歐航線運力。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在現有基礎上將每週中國至歐洲核心航線的貨運航班增加超過100%,這意味著運力密度的顯著提升和艙位保障的全面強化。

此次合作建立在雙方自2021年以來四年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卡塔爾航空貨運作為全球第三大貨運航空公司,擁有覆蓋全球六大洲超過60個貨運目的地的航線網絡,其機隊包括34架專用貨機。據業界數據顯示,卡塔爾航空貨運在2024年處理了約170萬噸航空貨物,在中東樞紐地位穩固。

菜鳥集團首席執行官萬霖在峰會上表示,這項合作將為速賣通等跨境電商平台提供更靈活的發貨時間選擇和更強的履約確定性,特別是在應對雙11、黑五等大促高峰期間的物流挑戰。

專家看好跨境電商物流前景

物流行業專家普遍看好此次合作對全球跨境電商發展的推動作用。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總監葉志偉指出,中歐航線是全球最繁忙的貿易通道之一,運力提升將直接降低物流成本並縮短配送時效。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2024年前8個月中國跨境電商出口額達8,2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2%。其中對歐盟出口佔比達23%,歐洲市場對中國優質商品需求持續攀升。國際貨運代理協會(FIATA)亞太區主席陳學華認為,航空貨運運力的戰略性配置將成為支撐這一增長的關鍵基礎設施。

卡塔爾航空貨運首席貨運官馬克·德魯施強調,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也是航空貨運需求的核心來源。通過深度融合雙方優勢,將為全球電商客戶提供更高效優質的物流服務,回應市場對快速增長需求。

中歐物流走廊戰略價值凸顯

從歷史發展脈絡看,中歐航空貨運合作經歷了從點對點運輸到網絡化協同的演進過程。2019年菜鳥在歐洲建立首個eHub智慧物流樞紐,2021年開始與卡塔爾航空貨運建立合作關係,2023年推出「全球5日達」服務,如今升級為長期戰略合作。

這一時間軸反映了跨境物流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網絡化轉型的趨勢。據德勤最新發布的《全球物流趨勢報告》顯示,航空貨運在跨境電商物流中的重要性持續提升,預計到2027年全球航空貨運市場規模將達1,750億美元。

相比其他物流巨頭,菜鳥此次戰略合作突顯了其在全球物流網絡佈局的前瞻性。DHL、UPS等傳統物流企業主要依託自有航空資源,而菜鳥通過戰略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體現了新一代物流企業的數字化協同優勢。

重塑全球電商競爭格局

此項合作將對全球跨境電商生態產生深遠影響。運力倍增效應預計將使中歐物流時效縮短20-30%,成本降低15%左右,直接提升中國商家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這意味著更靈活的供應鏈管理選擇和更穩定的客戶體驗保障。

展望未來,隨著RCEP等自貿協定深化實施和「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中歐貿易流通效率的提升將釋放更大的市場潛能。菜鳥與卡塔爾航空貨運的戰略合作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物流競爭中創造新的服務標杆,值得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菜鳥集團,卡塔爾航空貨運,中國海關總署

read more
業界消息

Intel 仍可出售晶片製造業務 美政府設限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 49%


Intel 仍可出售晶片製造業務    美政府設限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 49%

美國政府 8 月入股 Intel 9.9% 後,該公司晶片製造業務出售計劃面臨新限制。Intel 首席財務官 David Zinsner 日前表示,公司未來仍可能出售晶圓製造業務,但 Intel 必須保持控股地位,外部投資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 49%。

 

美政府設認股權證防失控制權

Intel 曾經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晶片製造技術,如今成為公司業績負擔。過去兩年業績困境多與此相關,技術上也落後於台積電、Samsung 等對手。

美國政府今年 8 月以 89 億美元(約港幣 694.2 億元)購入 Intel 9.9% 股份,每股作價 20.47 美元(約港幣 159.7 元),較當時市價有所折扣。更重要的是,政府同時獲得 5 年認股權證,一旦 Intel 對製造業務控制權跌至 51% 以下,政府有權以每股 20 美元(約港幣 156 元)低價購入額外 5% 股份。

這項安排明顯限制外部投資者控制 Intel 晶片製造業務。業界分析認為,美國此舉主要防範海外資本,避免重蹈 AMD 分拆出的 GlobalFoundries 被阿聯酋資本 100% 控股的覆轍。

製造部門獨立營運仍欠外客

Intel 過去幾年嘗試改革晶片製造業務,目前雖然獨立營運,但尚未吸引足夠外部客戶。18A 工藝仍主要依靠 Intel 自家產品支撐,14A 工藝明年若未能吸引客戶,可能連建廠都不會進行。

根據最新報告,Intel 18A 製程在品質測試中面臨重大障礙,為該公司重奪高階晶片製造優勢的計劃蒙上陰影。華爾街金融人士此前看好 Intel 學習 AMD 模式,完全出售製造部門轉型為 Nvidia、AMD、Qualcomm 等無晶圓半導體公司。但在美國政府入股後,完全出售已不可能。

業務拆分仍有好處

儘管面臨限制,Intel CFO David Zinsner 在花旗 TMT 大會上重申,未來仍有可能出售晶圓製造業務,但 Intel 會維持控股地位。拆分製造業務有兩大好處:獨立營運的製造部門在保護智慧產權方面更能吸引客戶,同時可引入外部資金支持發展。根據美國商務部規定,Intel 必須保持製造部門至少 50.1% 擁有權才能符合政府補貼條件。

資料來源:快科技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AI 引爆史上科技業最大併購潮 高盛科技峰會揭示 6,450 億美元交易狂潮


AI 引爆史上科技業最大併購潮 高盛科技峰會揭示 6,450 億美元交易狂潮

高盛集團 2025 年度 Communacopia 科技峰會於 9 月 8 日在三藩市揭幕,匯聚 260 家科技巨擘共同探討一個關鍵議題:2025 年是否將創下科技業併購交易歷史新高。數據顯示今年至今科技業交易總額已達 6,450 億美元(約港幣 5.03 兆元),較去年同期激增 28%,有望超越 2021 年疫情後 9,860 億美元(約港幣 7.69 兆元)的歷史紀錄。

此次峰會參與企業包括剛完成 143 億美元(約港幣 1,115.4 億元)投資 Scale AI 的 Meta、5 月完成 Informatica 併購案的 Salesforce,以及上週收購新創公司 Solver 的 Nvidia 等行業領導者。會議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如何重塑併購市場格局,以及企業如何透過戰略收購在 AI 競爭中取得優勢。高盛預測全球併購交易總額將在 2026 年達到 3.9 兆美元(約港幣 30.42 兆元)的歷史新高,超越 2021 年的 3.6 兆美元(約港幣 28.08 兆元)紀錄。

科技巨擘搶灘 AI 市場推動併購熱潮

AI 技術革命正成為推動大規模併購活動的核心催化劑。Meta 今年宣布將 AI 基礎設施投資提升至 660 至 720 億美元(約港幣 5,148 億至 5,616 億元),較去年增加約 3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0 億元),同時完成對 Scale AI 的 143 億美元(約港幣 1,115.4 億元)重大投資。這項交易是 Meta 加速建立 AI 能力的關鍵一步,幫助其在與 Google、Microsoft 的競爭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網絡安全領域同樣見證了重大整合動作。Palo Alto Networks 以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收購以色列身分安全公司 CyberArk,成為 2025 年最大網絡安全併購案之一,僅次於 Google 在 3 月以 320 億美元(約港幣 2,496 億元)收購 Wiz 的交易。Palo Alto Networks 行政總裁 Nikesh Arora 表示:「我們正在身分市場的關鍵時刻進入這個領域,這符合我們的長期戰略規劃。」

根據律師事務所 Ropes & Gray 報告,涉及 AI 相關目標的戰略併購案在 2025 年上半年表現強勁,全年交易量和價值有望分別較前年增長 33% 和 123%。

專家解析:AI 驅動的防禦性併購策略興起

Barclays 首席併購銀行家 Andrew Woeber 指出 AI 領域將出現超乎想像的交易規模,「未來一年出現千億美元級別的交易也不會令人意外,大型平台將大力投入這個領域」。這反映了科技公司面對 AI 衝擊時採取的防禦性併購策略。

高盛全球併購部門聯席主席 Tim Ingrassia 預測全球併購交易量今年將達到 3.1 兆美元(約港幣 24.18 兆元),2026 年更可能攀升至 3.9 兆美元(約港幣 30.42 兆元)的歷史新高。他強調如果當前趨勢持續,併購活動很可能在 2026 年創下歷史紀錄。高盛全球信貸融資主管 Christina Minnis 補充說:「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繁榮將是活動的主要來源。」

McKinsey 研究顯示 64% 的企業領導者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透過併購來加強 AI 能力,這一比例在三年內將上升至 70%。收購具備現有 AI 能力的企業是快速獲得先進技術和專業知識的相對高效途徑。

市場復甦背景:從關稅恐慌到交易熱潮

回顧半年前,當時的市場氛圍與今日形成鮮明對比。Trump 總統在白宮玫瑰園宣布對等關稅計劃,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擔憂,導致市場動盪不安。然而隨著通脹壓力緩解、聯儲局維持利率穩定,以及資本市場在上半年關稅引發的波動後逐漸穩定,企業信心開始回升。

亞太地區併購市場同樣呈現復甦態勢。據 PwC 報告,中國併購交易價值在 2025 年上半年激增 45%,達到 1,700 億美元(約港幣 1.33 兆元),主要由國內戰略交易推動。在新興科技領域如 AI 和機械人技術投資驅動下,創投交易量持續增長,維持在歷史高位。

企業資產負債表和私募股權基金仍擁有充沛現金,是科技業併購復甦的另一重要因素。許多公司在過去兩年延遲收購計劃,現在面臨被壓抑的併購需求。隨著投資者對科技領域重拾信心,特別是在 AI 和機械人技術進步的推動下,A 股上市公司也開始利用併購追求增長並獲得新能力。

企業決策者的戰略機遇與未來展望

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這波 AI 驅動的併購浪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 AI 技術快速演進,企業必須在未來 6 至 12 個月內重新定位,為下一波 AI 創新浪潮做好準備。大型企業正透過收購具備 AI 才能和擴展產品套件的較小目標公司來增強 AI 能力,這種能力驅動型交易預計將持續升溫。

展望未來,AI 基礎設施投資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優勢。隨著更多 AI 應用案例得到驗證,以及企業對 AI 就緒性要求的提高,併購市場預計將維持強勁動能直至 2026 年。投資者和企業領導者需要密切關注這個歷史性的市場轉型期,把握技術革命帶來的戰略重組機會。

 

資料來源: Bloomberg PwC Hong Kong TechCrunch Reuters Ropes & Gray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