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界消息

IT 基建業界消息

中電源動加快商用車充電網絡部署 夥領展拓展至 250 充電位 力推電動的士普及

中電源動集團擴大商用電動車充電服務,計劃今年內在全港設立超過 250 個充電位,當中大部分設於領展旗下停車場,支援的士車隊、客貨車及豪華客車使用快充與超快充設備,以配合政府推動電動的士政策。新方案亦包括手機應用程式與網上平台,協助車隊即時掌握充電情況及營運成本,冀能提升整體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

根據《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香港計劃在 2027 年底前引入約 3000 輛電動的士。中電源動瞄準此市場,推出多元充電方案,並已率先在黃大仙、觀塘、將軍澳、青衣及沙田設置逾 100 個充電位,全部以快速充電(60kW)和超快速充電(120W)為主,亦提供適合過夜車輛使用的中速充電設施,吸引車隊以優惠價格於夜間進行充電。

中電源動正與多間已獲牌的士車隊,包括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Big Boss)、CMG Fleet Management Limited(Amigo)、新科發展(國際)有限公司(Big Bee)、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SynCab)及泰和管理有限公司(Joie)洽商合作,計劃提供針對個別車隊營運需要的充電支援。配合業務擴展,中電源動推出「CLPe Charging」手機應用程式和網上車隊管理平台,車主可根據定位功能搜尋最近充電站、查閱即時狀態與充電紀錄,並可即場繳費。管理平台亦支援查看車隊整體能源使用狀況與帳戶資料,協助企業優化資源分配。

Mercedes Benz eVito 的士登場!

中電源動表示,計劃於 2025 年進一步擴充至柴灣、深水埗、元朗及東涌等地,期望能廣泛覆蓋全港更多地區,為不同業務類型車隊提供靈活支援。中電源動集團總裁吳永豪(下圖)表示,香港各區對電動車充電需求正不斷上升,公司與領展合作有助快速擴展市區充電網絡,未來會繼續探討擴點及技術改良,以支援更多電動商用車使用。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 首席營運官趙晉豪(左一)指出,該公司十分重視車隊管理與服務效率,選址鄰近餐飲設施的中電源動充電站有助司機在充電同時進行休息,有效配合日常運作。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敏怡(右二)指出,該車隊八成以上車輛已轉用電動車,管理充電成本與時間極為重要,能透過網上平台即時獲取資訊,有助提升營運靈活度。而主打高階商務市場的京時豪華汽車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鄭耀權(左二)則提到,公司客戶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他們亦採購更多電動車,市中心具備快速充電能力成為其重點考量。

領展香港物業及停車場管理董事總經理黎漢明表示,領展會持續與多方合作,配合智慧城市與低碳發展政策方向,提升香港整體電動車充電網絡質素與使用體驗。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從原型到量產 Qualcomm 收購 Arduino 如何改變企業 AI 部署策略

Qualcomm 於 2025 年 10 月 7 日宣布收購意大利開源硬件平台 Arduino,這筆金額未披露的交易標誌著晶片巨頭正式進軍價值超過 1,680 億美元(約港幣 1.31 兆元)的全球邊緣運算市場。這次收購讓 Qualcomm 直接獲得 Arduino 平台上超過 3,300 萬名活躍開發者資源,是該公司繼今年 3 月收購 Edge Impulse 和 2024 年 4 月收購 Foundries.io 後,完成其邊緣運算全棧平台戰略的關鍵一步。本文將探討這項收購對企業 AI 部署、開發者生態系統及全球科技產業格局的三大影響層面。

戰略佈局完整拼圖

Qualcomm 這次收購 Arduino 並非獨立行動,而是其系統性創建邊緣 AI 生態系統的最後一塊拼圖。該公司汽車、工業與嵌入式物聯網部門總經理 Nakul Duggal 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過去一年我們進行了多項收購——上一次是機器學習平台 Edge Impulse,之前還有 Foundries.io,今天與 Arduino 的合作完成了我們向開發者社群提供最佳體驗的規模化戰略。」這三家公司分別補強了 Qualcomm 在 AI 模型部署工具(Edge Impulse 擁有 17 萬開發者)、安全 Linux 嵌入式系統(Foundries.io)和硬件原型平台(Arduino)的能力。

從財務數據來看 Qualcomm 的多元化戰略已初見成效。該公司 2025 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物聯網業務營收達 15.8 億美元(約港幣 123.2 億元),年增 27%;汽車業務營收 9.59 億美元(約港幣 74.8 億元),暴漲 59%,兩者合計已佔晶片銷售總營收 30%。Forbes 分析師指出,這項收購讓 Qualcomm 得以在智能手機市場停滯、Apple 自研數據機的雙重壓力下,開拓新的營收增長引擎。

Arduino 將作為獨立子公司營運,保留品牌、工具和開源使命,並繼續支援來自多家半導體供應商的微控制器和處理器。這種安排既保護了 Arduino 社群的開放精神,也讓 Qualcomm 能夠避免社群反彈——Ars Technica 報導稱,Qualcomm 明確承諾 Arduino 將「保持獨立品牌和開源精神」。

邊緣 AI 賽道加速

這次收購的核心產品是雙方聯合推出的 Arduino Uno Q 開發板,售價 44 美元(約港幣 HK$343),搭載 Qualcomm Dragonwing QRB2210 處理器和 STMicroelectronics STM32U585 即時微控制器,能夠同時運行 Linux 應用程式和處理機械人任務。這款混合架構設計支援 AI 視覺和聲音解決方案的即時處理,配備 2GB 記憶體和 16GB eMMC 儲存,並於 10 月 25 日開始出貨。

Arduino 行政總裁 Fabio Violante 表示:「Uno Q 的推出標誌著新時代開始——我們很高興為全球社群提供強大工具,讓 AI 開發變得易用、可擴展且直觀。」Violante 曾在多次訪談中強調開源對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性,認為開源能夠延長產品生命週期並減少電子廢棄物。他所領導的 Arduino 從 2005 年創立至今,已成為創客運動的象徵,其低成本可編程電路板廣泛應用於硬件初創公司和機械人實驗室的原型製作。

全球邊緣運算市場正處於爆發式增長階段。Research Nester 數據顯示,2025 年市場規模為 304.3 億美元(約港幣 2,374 億元),預計到 2035 年將達到 5,471.6 億美元(約港幣 4.27 兆元),複合年增長率達 33.5%。Markets and Markets 則預估 2025 年市場價值 1,684 億美元(約港幣 1.31 兆元),到 2030 年將增至 2,490.6 億美元(約港幣 1.94 兆元)。5G 網絡部署和 AI 整合是推動此增長的兩大關鍵因素,企業對低延遲、即時數據處理和數據主權的需求持續上升。

企業轉型路徑

對企業而言這項收購創造了從概念驗證到商業化的清晰路徑。過去 Arduino 產品僅用於原型開發不適合商業應用,但現在開發者可以在 Arduino 平台上測試想法後,無縫轉移到 Qualcomm 的商用晶片進行量產。Duggal 在接受 CNBC 訪問時指出:「當你在 Arduino 上進行原型製作、概念驗證,然後準備商業化時,這是我們熟悉的領域。」

然而歐洲科技社群對此表達了擔憂。Tech.eu 評論稱:「這項收購標誌著重要時刻——對歐洲創客社群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雖然 Arduino 將保留品牌和社群,但戰略控制權轉移到美國科技巨頭手中,引發了歐洲能否保持本土創新和基礎設施掌控力的質疑。」Arduino 作為意大利最知名的數碼品牌之一,其歸屬權轉移反映了歐洲在半導體和開發工具領域的戰略弱勢。

從產業競爭角度看,Qualcomm 此舉直接對標 Raspberry Pi 等競爭對手。Arduino Uno Q 的定價和功能配置顯示其瞄準教育、工業物聯網和邊緣 AI 應用市場,與 Raspberry Pi 形成差異化競爭——前者強調 AI 加速和商業化路徑,後者則偏重通用計算和教育用途。TechRadar 分析認為,Qualcomm 透過這 3,300 萬開發者社群,能夠在機械人製造商、初創公司和創新者的基礎層面建立忠誠度。

生態系統整合挑戰

雖然 Qualcomm 承諾保持 Arduino 獨立性,但實際整合仍面臨挑戰。TechRepublic 報導指出,Arduino 3,300 萬強大社群最關心的是這次收購是否會改變他們熱愛的開放、易用平台。Hackster.io 引述 Duggal 的回應:「Arduino 將繼續營運、支援所有現有合作夥伴和產品,包括最近推出的採用 Renesas 微控制器的 Arduino Uno R4 系列,我們的重點將放在目前支援的 SoC 系列上,Arduino 的營運模式不會改變。」

從技術生態看 Qualcomm 正創建橫跨硬件、軟件、AI 和工具的完整邊緣運算平台。Forbes 分析師認為這項交易讓 Qualcomm 接觸到數百萬開發者,並擴展了其嵌入式裝置戰略。配合新推出的 Arduino App Lab 開發環境,開發者能夠無縫整合 Arduino Sketch、Python 和 AI 模型。這種垂直整合策略類似於 Apple 的生態系統模式,但聚焦於邊緣 AI 和物聯網領域。

Qualcomm 行政總裁 Cristiano Amon 在 2025 年 9 月的 Snapdragon 峰會上提出了融合流動、PC、穿戴式裝置和汽車的邊緣 AI 願景。Arduino 的加入為這一願景提供了關鍵開發者入口,特別是在工業自動化、智慧城市和資產管理等垂直領域。ABI Research 報告指出,Qualcomm 的 AI 產品路線圖正朝向代理式 AI(agentic AI)方向發展,需要強大的邊緣運算能力支援。

市場前景與風險

這項收購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Qualcomm 2025 年戰略路線圖優先考慮 AI/5G 整合,目標鎖定價值 3,000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的邊緣運算市場。該公司與 Microsoft、Google 的戰略合作正改良裝置端 AI 處理,而 Snapdragon X85 5G 數據機透過 AI 增強達到 12.5Gbps 速度。投資者對此保持信心——雖然面臨 Apple 5G 數據機威脅,Qualcomm 的預期本益比為 16.36 倍,並在第二季度向股東返還 27 億美元(約港幣 210.6 億元)。

然而風險同樣存在。LinkedIn 分析師 Guillermo Ruiz 指出,Qualcomm 在數據中心和 AI 基礎設施領域面臨建立開發者生態系統的挑戰,這與其擅長的流動領域截然不同。數據中心開發者關注的是叢集編排、跨機架推理擴展和 AI 訓練工作負載最佳化,而非應用程式中心的低延遲工作負載。Qualcomm 需要提供完整的軟件堆疊、工具鏈和參考架構,才能在這個由 NVIDIA 主導的領域站穩腳跟。

從監管角度看這項收購仍需通過監管審批和標準交割條件。考慮到歐盟對美國科技巨頭收購歐洲公司的審查日益嚴格,以及 Arduino 在歐洲創客社群的象徵意義,監管過程可能面臨額外 scrutiny。Electronic Design 雜誌報導稱 Arduino Uno Q 已開放預購並將於 10 月 25 日開始出貨,顯示雙方對交割充滿信心。

未來 Arduino 社群能否在 Qualcomm 體系內維持開放性,3,300 萬開發者是否願意接受這個新家長,以及 Qualcomm 能否成功將原型開發者轉化為商業客戶,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 12 至 24 個月逐步揭曉。一個確定的趨勢是:邊緣 AI 的競賽已經從晶片性能競爭升級為生態系統和開發者工具的全面戰爭,而 Qualcomm 透過這項收購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戰略高地。

資料來源:
CNBCArs TechnicaForbesResearch NesterFierce Electronics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Google 反對美國聯邦法院方案:堅持 Youtube、Google Maps 和 Gemini 綁定銷售


Google 反對美國聯邦法院方案:堅持保留 Youtube、Google Maps 服務和 Gemini 綁定

Google 於 10 月 8 日在美國聯邦法院反壟斷聽證會上態度強硬,堅持保留將 YouTube、Google Maps 等熱門服務與 Gemini AI 捆綁銷售的權利,正面回擊美國司法部提出的擴大禁令方案。Google 律師 John Schmidtlein 在法官 Amit Mehta 面前明確指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 Google 在人工智能或應用程式服務市場中具支配地位」。這場法律攻防戰的關鍵在於,法院會否將針對搜尋引擎的反壟斷限制延伸至新興的 AI 領域,這除了決定 Google 的商業策略自由度,更可能重塑整個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本案涉及司法部要求將禁令擴及至 Gemini AI,而 Google 則認為此舉過度干預尚未成熟的 AI 市場。

司法部憂慮:歷史將重演

法官 Mehta 於 2024 年 8 月已裁定 Google 在搜尋引擎與搜尋廣告市場構成非法壟斷,並於 2025 年 9 月 2 日頒布補救措施,禁止 Google 向企業支付費用,換取其搜尋引擎、Chrome 瀏覽器或 Google Play 商店的預設使用權。然而司法部律師 Cameron Gower 在聽證會上提出更深層的擔憂,若不將相同限制適用於 Gemini AI,Google 或會利用現有市場優勢重施故技。審理過程中揭露的證據顯示,Google 對 Android 裝置製造商採取「全有或全無」(all-or-nothing) 策略,強制要求廠商若要使用 Play 商店,便須同時預載近十款 Google 應用程式。這項政策的威力在 Microsoft Surface Duo 案例中表露無遺,該裝置最終被迫內置 Google 搜尋,而非 Microsoft 自家的 Bing 搜尋引擎。司法部擔心 Google 未來可能要求裝置製造商在取得 YouTube 或 Maps 授權前,必須一併安裝 Gemini AI,藉此將搜尋市場的壟斷優勢延伸至 AI 領域。

Google 的防禦論述與產業類比

面對司法部的質疑,Google 提出兩大核心辯護論點。首先,該公司強調 AI 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不應套用針對成熟市場的反壟斷限制。Schmidtlein 律師巧妙地將 Google 的做法與 Microsoft 將 CoPilot AI 內置於 Office 套件相比,試圖證明 AI 捆綁策略屬業界常態。然而這個類比並非毫無破綻,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於 2025 年 9 月迫使 Microsoft 將 Teams 從 Office 365 分拆,要求其提供不含 Teams 的低價版本,並承諾改善與競爭對手的互通性。其次,Google 主張 YouTube 和 Maps 本身並非壟斷產品,因此不應受到與搜尋引擎相同的限制。但市場數據對此論述構成挑戰,YouTube 在 2025 年第二季創造 98 億美元(約港幣 764.4 億元)廣告收入,年增長率達 13%,已超越 Walt Disney Company 所有電視網絡與串流服務的總和。根據 Nielsen 數據,YouTube 連續三個月佔據電視觀看時長的最大份額,達到 12.4%。

AI 市場競爭態勢分析

雖然 Google 宣稱尚未在 AI 市場建立支配地位,但現實競爭格局正快速演變。截至 2025 年 10 月,ChatGPT 以 60.7% 的市場佔有率穩居領先地位,Microsoft Copilot 佔 14.0%,Google Gemini 則以 13.5% 位居第三。然而市場佔有率數據未能完整呈現 Google 的策略優勢,該公司於 2025 年 10 月 13 日開始,強制將 YouTube、Maps、Flights 和 Hotels 的公開資料整合至 Gemini 回應中,用戶將無法關閉此功能。這項政策變更緊隨 OpenAI 宣布 ChatGPT 應用程式整合(包括 Spotify 和 YouTube)之後,顯示 AI 助理戰場已從單純的對話能力競爭,轉向生態系統捆綁的全面對抗。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於 2025 年 6 月啟動的 AI Edge Gallery 計劃,讓 Android 裝置(全球市佔率 70.93%)能在離線狀態下運行進階 AI 模型。在企業 AI 市場,根據 2025 年 7 月的市場調查,Anthropic 以 32% 位居首位,OpenAI 和 Google 各佔 20%,顯示企業客戶的選擇更為分散。

法律與商業的平衡點

法官 Mehta 在聽證會上表達的核心疑慮,點出了本案的關鍵矛盾:若允許 Google 將 Gemini 作為其他服務的附帶條件,公司或會利用現有市場槓桿不當強化 AI 業務;但若過早介入監管,又可能扼殺創新並阻礙 Google 在 AI 競爭中保持競爭力。Georgetown 大學的反壟斷專家 Kislaya Prasad 指出,Google 每年支付約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給 Apple 等合作夥伴以維持預設搜尋引擎地位,「Google 從未能令人滿意地解釋為何願意支付如此巨額費用」。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 Erik Hovenkamp 和 A. Douglas Melamed 則認為,Mehta 法官的補救措施大體上成功地「量身訂製以符合造成違法的過錯」,尤其是拒絕分拆 Google 的決定顯示了審慎態度。2025 年 9 月的判決要求 Google 向「合格競爭者」提供搜尋索引和用戶互動資料,並公開揭露廣告競價流程的重大變更,由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有效期為六年。這些措施試圖在恢復市場競爭與保護創新之間尋求平衡。

科技巨頭的未來佈局

對企業決策者而言,本案的發展揭示三大戰略啟示。首先,生態系統捆綁策略面臨日益嚴格的監管審查,Microsoft 在歐盟的 Teams 分拆案、南韓對 CoPilot 捆綁的調查(後於 2025 年 4 月暫停),以及 Google 的多起反壟斷訴訟,共同勾勒出全球監管趨勢。其次,AI 領域的競爭優勢不再僅取決於模型能力,更在於生態系統整合深度——OpenAI 與 Google 於 2025 年 6 月達成的雲端運算合作協議,以及 OpenAI 計劃於數週內推出的 AI 驅動瀏覽器,都顯示競爭對手願意跨越傳統界線以獲取運算資源和用戶資料。第三,資料存取權正成為新的競爭武器,法院要求 Google 分享搜尋資料的裁決,可能為小型競爭者創造突破規模障礙的機會。然而 Cato 研究所的分析警告,過度激進的補救措施或會損害消費者利益和創新能力。

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

Google 與司法部的對決,本質上是關於如何在保護市場競爭與鼓勵技術創新之間劃定界線的辯論。Mehta 法官預計將於近期就最終裁定內容作出決定,無論結果如何,此案都將成為 AI 時代反壟斷法適用的重要先例。對於依賴 Google 生態系統的企業,現在是時候評估替代方案並分散風險;對於競爭者,資料存取權的開放可能創造前所未有的市場進入機會;而對整個科技產業,這場法律戰將決定未來十年 AI 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否維持平台捆綁策略。隨著 AI 技術快速演進,法律框架能否跟上創新步伐,同時確保公平競爭環境,將是監管機構面臨的持續挑戰。

資料來源:
The Economic Times
DLA Piper
Business Standard
TechCrunch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Elon Musk 進軍 6,000 億美元遊戲產業:xAI 以時薪百美元招募遊戲開發導師


Elon Musk 進軍 6,000 億美元遊戲產業:xAI 以時薪百美元招募遊戲開發導師

Tesla 與 SpaceX 行政總裁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證實正招募遊戲開發專業人才,標誌該公司正式跨足遊戲產業。這項職缺提供每小時 45 美元(約港幣 HK351)至100美元(約港幣HK780)的遙距工作機會,目標是訓練旗下 AI 聊天機械人 Grok 掌握遊戲設計、機制與生成能力,讓 AI 能產出具娛樂性與創新性的互動遊戲體驗。

從承諾到行動:馬斯克兌現AI遊戲工作室願景

xAI 此次招募的「遊戲導師」職位要求應徵者具備遊戲設計、電腦科學或互動媒體等相關領域的高度專業能力,並特別強調獨立遊戲開發經驗。職位描述明確指出,導師將負責訓練與改良 Grok,使其精通遊戲概念、遊戲機制與遊戲生成技術,並透過精確標註與反覆測試,直接影響 Grok 在互動娛樂領域的能力表現。應徵者需展現對遊戲品質的敏銳判斷力,包括核心機制、敘事結構與玩家體驗的深度理解,同時具備測試與評估 AI 生成遊戲的功能性、創意性與玩家參與度的專業技能。

這項招募計劃源於馬斯克 2024 年 11 月在社群平台 X 上的公開宣示,當時他批評「太多遊戲工作室被大型企業控制」,並宣布 xAI 將成立遊戲工作室「讓遊戲再次偉大」。如今職缺正式上線,馬斯克在 X 上轉發相關貼文並回應「真的」,證實公司確實在積極擴編遊戲開發團隊。值得注意的是 xAI 目前開放超過 230 個職缺,顯示公司正全面擴張業務範疇。

產業巨頭混戰:AI遊戲開發成兵家必爭之地

xAI 進軍遊戲產業的時機正值 AI 技術重塑遊戲開發生態之際,但面臨的競爭對手實力雄厚。Microsoft Xbox 自 2023 年起與 Inworld AI 展開多年合作計劃,開發名為 Project Explora 的 AI 工具組,包含 AI 設計副駕駛與 AI 角色運行引擎兩大核心功能。前者能將提示詞轉化為詳細腳本、對話樹與任務設計,後者則整合至遊戲客戶端,實現動態生成的故事、任務與對話,為玩家創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Nvidia 則推出 ACE for Games 技術套件,利用生成式 AI 為遊戲角色注入生命力。該系統整合文字轉語音、自然語言理解與自動臉部動畫技術,讓 NPC(非玩家角色)能即時聆聽玩家輸入、生成符合角色設定的回應、說出對話並同步表情動作。2025 年 1 月 Nvidia 更將 ACE 技術從對話型 NPC 擴展至自主遊戲角色,使 AI 能像人類玩家一樣感知、規劃與行動。韓國遊戲開發商 Wemade 在 MIR5 遊戲中導入首個由大型語言模型驅動的 AI Boss,展現該技術的實戰應用潛力。

遊戲平台 Roblox 同樣加入戰局,推出多項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創作者製作遊戲,包括 SuperbulletAI 等第三方 AI 遊戲建構器,能自動生成完整的用戶介面、遊戲系統邏輯與模組化架構。這些工具讓非程式設計背景的創作者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遊戲開發,大幅降低技術門檻。

市場規模與技術趨勢:千億美元商機背後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遊戲市場正經歷爆炸性成長。Grand View Research 研究報告指出,2024 年全球遊戲市場規模達 2,980.9 億美元(約港幣 2.33 兆元),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5,051.7 億美元(約港幣 3.94 兆元),2025 至 2030 年複合年增長率為 8.7%。流動遊戲是最大且成長最快的細分市場,2024 年營收達 1,576 億美元(約港幣 1.23 兆元),亞太地區則是營收最高的區域市場。

AI 在遊戲開發領域的應用市場同樣潛力驚人。Dimension Market Research 預測,全球 AI 遊戲開發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的 31.75 億美元(約港幣 247.65 億元)激增至 2035 年的 587.88 億美元(約港幣 4,585.46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 34.3%。另一份報告則顯示,AI 遊戲應用市場將從 2025 年的 70.5 億美元(約港幣 549.9 億元)成長至 2034 年的 378.9 億美元(約港幣 2,955.42 億元),年增長率 20.54%。這波成長動能來自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技術加速程序化內容生成、真實 NPC 行為、語音系統、自動化品質保證與智能配對等應用,讓遊戲工作室能縮短開發週期並實現大規模個人化體驗。

Google Cloud 2025 年 8 月發布的調查研究顯示,87% 至 90% 的遊戲開發者已在工作流程中使用 AI 代理來簡化與自動化任務,97% 的開發者認為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產業面貌。然而產業對 AI 的態度並非全然樂觀。2025 年 9 月的開發者調查數據顯示,開發者擔憂生成式 AI 會降低遊戲品質的比例較先前增加四倍。

xAI業務版圖擴張:從政府合約到遊戲開發的多元布局

xAI 進軍遊戲產業的同時正全面擴大業務版圖。2025 年 9 月 25 日,該公司與美國總務管理局(GSA)簽署 OneGov 協議,以每個機構僅 0.42 美元(約港幣 HK3.28)的超低價格向聯邦機構提供GrokAI模型,合約有效期長達18個月至2027年3月。相較之下,OpenAI的ChatGPT服務每年收費1美元(約港幣HK7.8),xAI 的定價策略極具競爭力。該合約涵蓋 Grok 4 與 Grok 4 Fast 兩款先進推理模型,xAI 更承諾派遣專屬工程師協助機構快速有效地實施 AI 工具。

Grok 系列是 xAI 的核心產品。2025 年 7 月發布的 Grok 4 被稱為「世界上最智慧的模型」,具備原生工具使用能力與即時搜尋整合功能,並支援多模態能力,包括視覺、音訊等直覺互動。馬斯克聲稱 Grok 4 在每個科目都能提供「博士級」答案,性能超越 OpenAI 與 Google 開發的模型。xAI 持續將強化學習擴展至前所未有的規模,從可驗證獎勵的受控領域擴展到複雜的現實世界問題,讓模型能在動態環境中學習與適應。

產業未來展望:AI與人類協作重塑遊戲創作

AI 在遊戲開發的應用領域持續擴大,從故事設計、角色行為到世界觀建設都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程序化敘事、能從玩家行為學習的 NPC、即時語音克隆與在地化翻譯、個人化難度平衡,以及面向獨立開發者的 AI 民主化工具,都是推動成長的關鍵機會。雲端 AI 整合使大規模模型與即時遊戲運營成為可能,合成資料創建、生成式素材用於美術與對話,以及先進動畫系統則催生全新的營利模式,如動態內容更新與 AI 驅動的即時營運。

 

資料來源:
Mitrade
Fox Business
Reuters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中國電動車重繪東南亞版圖: 日系車廠市場佔有率十年下跌 15%


中國電動車重繪東南亞版圖: 日系車廠市場佔有率十年下跌 15%

中國電動車正以破壞式創新改寫東南亞汽車市場格局,這個由日本車廠主導長達數十年的區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轉變。根據全球諮詢公司 PwC 2025 年最新市場報告,東南亞六大核心市場(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新加坡)中,日系車廠市場佔有率已從 2010 年代的平均 77% 驟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62%,而中國車企則從幾乎為零躍升至 5%。這場變革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的重組,以及新興市場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

破壞式定價策略衝擊市場秩序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正透過極具競爭力的價格策略,在東南亞市場掀起一場價格革命。在印尼這個擁有 2.8 億人口的東南亞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品牌電動車售價最低可達 2 億印尼盾(約 12,000 美元,約港幣 HK$93,600),遠低於傳統燃油車的平均價格。這種定價策略的成效立竿見影:比亞迪 (BYD) 在印尼 2025 年 1 至 8 月的銷量暴增三倍至 19,000 輛,而同期 Toyota 汽車銷量卻下滑 12% 至 161,000 輛。印尼汽車工業協會副主席 Jongkie Sugiarto 直言:「價格是決定性因素,日本車廠必須有所行動,否則將失去更多市場佔有率」。曾任職 Nissan 泰國分公司總裁的 Ramesh Narasimhan 觀察指出,中國車廠憑藉靈活的價格調整能力快速搶佔市場,這一趨勢已在東南亞各國普遍蔓延。

東南亞電動車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2025 年上半年東南亞地區電動車銷售年增 79%,這股成長動能主要源自中國品牌積極的產能擴張與在地組裝策略。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副總監 Liz Lee 分析,中國品牌透過擴大車款選擇、降低入門價格,以及受惠於越南等國內需強勁,推動了整體市場快速擴張。在新加坡市場,比亞迪的表現更為亮眼,2025 年上半年以 4,667 輛註冊量超越 Toyota 的 3,461 輛,成為該國銷售冠軍。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 (LTA) 數據顯示,比亞迪在 2025 年前四個月銷售 3,002 輛,佔總銷量 20%,遠遠超越電動車競爭對手 Tesla 的 535 輛。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在新加坡的成功並非孤例——2020 年該品牌在新加坡僅售出 3 輛車,2024 年已躍升至 6,191 輛,五年間增長超過 2,000 倍。吉利、長城等中國品牌也積極佈局:吉利汽車於 2025 年 3 月正式進入越南市場,並計劃在三年內推出 9 款車型,涵蓋傳統燃油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吉利還與越南 Tasco 公司合資投資 1.68 億美元(約港幣 13.1 億元),在太平省建設年產能 75,000 輛的組裝廠,預計 2026 年初投產。

政府補貼政策成為市場競爭關鍵變數

東南亞各國政府的電動車激勵政策,已成為中國車企能否持續擴張的決定性因素。泰國的 BOI EV 3.5 政策 (2024-2027 年) 將符合條件的純電動車消費稅降至 2%,並為售價低於 2,000,000 泰銖、電池容量至少 50 千瓦時的大眾市場車型提供 2024 年 100,000 泰銖、2025 年 75,000 泰銖的補貼。該政策要求享受進口減免的投資者必須承諾在地生產:2026 年起每進口一輛車需在泰國組裝兩輛,2027 年比例提升至 1:3。

日本車廠電動化轉型遲緩付出代價

日本汽車製造商在電動車轉型上的猶豫不決,正在東南亞市場造成嚴重後果。雖然 Toyota 在 1997 年推出全球首款量產混合動力車 Prius、Nissan 在 2010 年推出首款量產純電動車 Leaf,但日本車廠整體仍將混合動力車 (HEV) 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EV) 視為戰略優先,而非純電動車。

國際非牟利組織 Climate Group 2022 年報告警告,若日本無法迅速適應全球電動車趨勢,該國汽車出口量到 2040 年可能減少 50%,影響超過 14% 的 GDP。2025 年 5 月,Honda 宣布縮減電動車投資,將重點轉向混合動力車,推出一系列改款車型。PwC 馬來西亞合夥人 Patrick Ziechmann 直言:「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進入,宣告了日本在東南亞長期難以匹敵的主導時代結束」。

數據顯示,2024 年東南亞六國日本品牌市場佔有率從 2023 年的 68.2% 降至 63.9%,前 15 大品牌中 8 個日本品牌除 Mitsubishi 外全部銷量下滑,跌幅從 Toyota 的 6.6% 到 Isuzu 的 34.5% 不等。Subaru 已關閉泰國工廠,Suzuki 也將在 2025 年底停產。分析師認為日本車廠面臨的核心挑戰包括供應鏈限制 — 日本 60% 的稀土需求仰賴競爭對手中國,以及車用軟件開發能力不足。

自由貿易協定為中國車企鋪路

東南亞國協 (ASEAN) 的自由貿易協定架構,為中國電動車進入該區域提供了關鍵的制度性優勢。根據 ASEAN 自由貿易區 (AFTA) 的共同有效優惠關稅計劃 (CEPT),原產於 ASEAN 成員國的商品可享受 0-5% 的優惠關稅。中國與 ASEAN 的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降低了貿易壁壘,使中國車企得以透過在越南、泰國等國設廠組裝,將產品以優惠關稅銷往整個區域。比亞迪已從泰國出口首批電動車至歐洲,象徵東南亞正成為中國車企的全球出口基地。

吉利與 Tasco 的越南合資項目明確表示,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將向與越南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市場出口車輛。這種「在地組裝+區域出口」的策略,既符合各國在地化生產要求,也最大化利用了區域貿易優惠。然而這也令外界擔憂產業的依賴度:東南亞是否會從依賴日本汽車轉向依賴中國汽車,成為區域經濟政策制定者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電動車滲透率快速提升重塑產業結構

東南亞六國電動車 (包含純電動與混合動力) 在乘用車市場的滲透率,已從 2023 年的 9% (225,000 輛) 躍升至 2024 年的 13% (351,000 輛),成長速度遠超預期。PwC 報告指出,雖然 2024 年東南亞六國 GDP 成長率介於 2.7% 至 7.0% 之間,但輕型車輛銷售卻下降 5.4% 至 3,280,000 輛,泰國和印尼分別銳減 25% 和 13%,主要受經濟壓力和汽車貸款條件趨嚴影響。在市場整體萎縮的背景下,電動車逆勢成長突顯了消費偏好的結構性轉變。

S&P Global Mobility 預測,到 2032 年中國車企將佔泰國汽車銷量的 20%。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的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馬來西亞市場中國電動車市場佔有率達 35%,穩居純電動車銷售榜首。比亞迪亞太區銷售總監劉學良回應市場變化時表示:「過去日本車廠推動了東南亞經濟發展,但最終誰是贏家,要交給消費者決定」。

中國國內價格戰推動海外擴張加速

2025 年比亞迪在中國國內市場面臨的激烈競爭,成為其加速海外布局的關鍵驅動力。2025 年 9 月,比亞迪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5.5% 至 396,000 輛,這是該公司 18 個月來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面對國內市場放緩,比亞迪將 2025 年整體銷售目標從原先的 5,500,000 輛下調 16% 至 4,600,000 輛。比亞迪品牌與公關總經理李雲飛表示,該公司預計 2025 年出口 800,000 至 1,000,000 輛,約佔總銷量的 20%,較 2024 年的不到 10% 實現增倍成長。

分析師指出,比亞迪正將戰略重心從國內市場轉向出口,以應對國內價格戰導致的監管壓力——進一步降價可能引致反壟斷審查。為支援海外擴張,比亞迪已建造 8 艘汽車運輸船隊,最大的船隻可運載 9,200 輛汽車,航線覆蓋中國、歐洲和東南亞。然而國際市場也並非坦途:比亞迪在日本這個以挑剔著稱的汽車市場,已被迫提供高達 50% 的折扣。雖然如此,東南亞相對開放的市場環境、較低的品牌忠誠度,以及政府的電動車推廣政策,仍使該區域成為中國車企最具吸引力的擴張目標。

顛覆性創新重塑競爭格局

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的崛起,為全球企業提供了關於顛覆性創新、市場進入策略和政策槓桿運用的重要啟示。對傳統汽車製造商而言,技術路線的選擇已成為生死攸關的戰略決策:日本車廠堅持混合動力路線導致其在純電動車時代失去先發優勢,印證了 Clayton Christensen「創新者的兩難」理論。對於希望進入新興市場的企業,比亞迪、吉利的成功經驗顯示,「在地化生產+區域出口」的雙軌策略能有效平衡政府政策要求與商業效益。展望未來,東南亞汽車市場將呈現多元競爭格局:中國品牌憑藉價格和技術優勢持續擴張,日本車廠在商用車和混合動力領域則保持競爭力。

 

資料來源:
CNBC,PwC,Nikkei Asia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ARM 執行長揭秘 NVIDIA 工作往事:黃仁勳一夜調動 2000 工程師的決策藝術


ARM 執行長揭秘 NVIDIA 工作往事:黃仁勳一夜調動 2000 工程師的決策藝術

ARM 行政總裁 Rene Haas 近日在 All-In Summit 2025 峰會上披露,他在 Nvidia 任職七年期間,親眼見證行政總裁黃仁勳(Jensen Huang)如何以一次會議改寫公司命運 — 當場終止整條產品線,將 1/3 員工(2,000 名工程師)從 Intel 配套晶片項目,轉向 ARM 架構與圖形處理器研發。這決策讓 Nvidia 從 PC 晶片追隨者,蛻變為 AI 運算領導者,市值如今已突破 3 兆美元(約港幣 23.4 兆元)。Haas 表示,黃仁勳身上「遠見卓識、雷厲風行、無畏無懼」的特質,深刻影響他接掌 ARM 後的管理風格。

戰略轉折的歷史時刻

2013 年那場外部會議原訂議程是審查業務路線圖,但黃仁勳突然宣布放棄為 Intel 處理器製造配套晶片的策略,將公司焦點全面轉向 ARM 架構設計與 GPU 開發。Haas 回憶當時 Nvidia 僅約 6,000 名員工,瞬間調動 2,000 人相當於重組 1/3 的研發團隊,這種決策速度在科技業極為罕見。這次轉向最終奠定 Nvidia 在 AI 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其最新 Grace CPU 與 Blackwell GPU 結合的 AI 晶片,正是基於 ARM 架構創建。根據產業分析,2025 年 AI 晶片市場規模已達 838 億美元(約港幣 6,536.4 億元),預計 2032 年將突破 4,590 億美元(約港幣 3.58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27.5%。

領導哲學如何塑造組織

黃仁勳的管理風格以「激進透明」與「扁平化架構」見稱,他直接管理 60 位高階主管,遠超一般行政總裁的 10 人規模。這種設計消除了層級障礙,讓所有領導團隊同步接收戰略訊息,避免因資訊孤島造成決策延誤。卡內基美隆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指出,黃仁勳的高標準要求源於其移民背景——9 歲從台灣移居美國後經歷欺凌與基層工作,塑造了他「追求卓越不應輕鬆」的信念。Haas 將這種文化帶入 ARM,強調「策略不是文字而是行動」,這正是他從黃仁勳身上學到的核心原則。

從師徒到競合的微妙關係

Nvidia 目前是 ARM 的旗艦客戶之一,其 Grace Hopper 與 Grace Blackwell 超級晶片均整合 ARM 架構的 CPU 與自家 GPU。然而雙方關係並非純粹合作——2020 年 Nvidia 曾試圖以 4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0 億元)收購 ARM,最終因監管障礙告吹。Haas 在峰會上坦承:「我現在不會稱黃仁勳為競爭對手」,但話鋒一轉補充「ARM 正考慮突破現有業務邊界」,暗示可能進軍晶片製造領域與 Nvidia 正面交鋒。數據顯示,ARM 預計 2025 年底在數據中心 CPU 市場佔有率將從 2024 年的 15% 飆升至 50%,主要蠶食 Intel 與 AMD 的 x86 架構市場。

產業版圖的權力遷移

ARM 的野心得到雲端巨頭支援:Amazon AWS 在 2018 年率先推出基於 ARM 的 Graviton 晶片,Microsoft Azure 與 Google Cloud 也分別在 2024 年推出 Cobalt 與 Axion 處理器。IDC 報告指出,2025 年 ARM 伺服器出貨量將激增 70%,佔全球市場 21.1%。能源效率成為關鍵驅動力——ARM 架構的 Grace CPU 在 AI 工作負載上實現「每瓦效能提升 2 倍」,這對能耗高漲的數據中心至關重要。同時,ARM 於 9 月發布的 Lumex 平台專為流動裝置與 PC 端 AI 應用改良,在旗艦智能手機上提供高達 5 倍的 AI 效能提升。這標誌著 ARM 從流動領域向雲端與邊緣運算的全方位擴張。

人才策略與組織韌性

Haas 於 2022 年接任 ARM 行政總裁後,延續黃仁勳「快速轉型」的基因,在 2025 年 8 月聘請 Amazon 資深晶片專家 Rami Sinno 主導全疊式 AI 晶片開發。此舉呼應產業趨勢——全球 AI 硬件市場預計 2030 年達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專用晶片將驅動生成式 AI 與即時數據處理的突破。Haas 強調 ARM 的低功耗架構結合 AI 加速器,能在數據中心與邊緣裝置間實現「從毫瓦到兆瓦」的無縫運算。TIME 雜誌在 2025 年 9 月將 Haas 列入「TIME100 AI 影響力榜單」,肯定其推動 ARM 成為「唯一跨全光譜 AI 平台」的領導力。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走向

這段師徒故事揭示科技業三大管理法則:一是「決策速度決定生存空間」,黃仁勳證明在產業轉折點,果敢押注比完美計劃更重要;二是「組織扁平化加速資訊流動」,打破層級讓所有團隊成員成為戰略執行者;三是「生態系統思維勝過單打獨鬥」,ARM 與 Nvidia 的競合關係顯示,技術授權模式能同時孵化夥伴與潛在對手。隨著 ARM 在數據中心市場的攻城掠地,以及 Nvidia 持續加深 AI 基礎設施佈局,兩家公司未來五年的互動將重新定義半導體產業格局。Haas 留下的開放性問題——ARM 是否將自製晶片——可能成為下一個改寫產業的關鍵決策。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
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Reuters

read more
企業趨勢微電子業業界消息

歐盟 27 國聯手推動《晶片法案 2.0》:荷蘭主導半導體聯盟尋求戰略突破

歐盟全部 27 個成員國已正式加入由荷蘭牽頭的半導體聯盟,共同推動對現行《晶片法案》的重大修訂,標誌著歐洲在全球晶片競爭中採取更統一和積極的戰略立場。這個名為「半導體聯盟」(Semicon Coalition)的組織於 2025 年 9 月 29 日向歐盟委員會提交聲明,呼籲制定《晶片法案 2.0》,將原本籠統的「2030 年達到全球 20% 市場佔有率」目標,轉化為更具針對性的戰略行動。

產業聯盟形成背景及戰略意義

半導體聯盟最初於 2025 年 3 月由荷蘭聯合其他 8 個歐盟成員國成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該聯盟的成立反映了歐洲對半導體供應鏈脆弱性的深度關切。據歐洲審計院指出,按照當前進展速度,歐盟「到 2030 年佔全球晶片市場 20% 市場佔有率」的目標難以實現,這促使各成員國尋求更務實和有效的戰略路徑。

目前已有超過 50 家領先的歐洲和國際半導體企業支援該聲明,顯示出產業界與政府間的高度共識。這種產業與政府聯合模式為歐盟半導體戰略修訂提供了強大支援,也符合 Mario Draghi 關於歐洲競爭力未來報告的建議方向。

技術主權挑戰與市場現實

歐洲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挑戰遠比預期複雜。雖然歐盟在 2023 年推出了《晶片法案》,並動員了超過 800 億歐元(約港幣 6,784 億元)的投資,但在吸引先進晶片製造投資方面仍然困難重重。最具代表性的挫折是 Intel 取消其在德國建造大型新工廠的計劃,這一決定被視為歐洲半導體戰略的重大打擊。

Intel 退出歐洲製造項目的原因包括「過高的建造和能源成本」,以及與德國政府在補貼談判中的分歧。專家分析指出,歐洲的高能源價格、監管複雜性和技能短缺問題阻礙了投資者,而美國和日本為晶圓廠提供 25% 至 30% 的補貼率,是德國最初向 Intel 提供補貼的兩倍。

荷蘭在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中擁有獨特地位,主要歸功於 ASML 的全球領導地位。ASML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的公司,在光刻工具市場佔據約 90% 的市場佔有率,使其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關鍵環節。ASML 的技術優勢為荷蘭在推動歐盟半導體戰略中,提供了重要的談判籌碼和技術基礎。

五大戰略重點及實施路徑

《晶片法案 2.0》聲明確立了五個核心優先領域,標誌著歐盟半導體戰略從廣泛目標向精準行動的重要轉變。首先是透過加強產業、研究機構、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之間的協作,來鞏固半導體生態系統。其次在投資策略方面,聯盟主張統一歐盟和國家資金配置,加速戰略項目審批流程,並動員私人資本參與。

技能發展構成了第三個重點領域,透過建立強勁的歐洲半導體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來應對技能短缺問題。可持續發展作為第四個支柱,強調發展高能效和循環經濟的半導體製造模式。最後聯盟尋求擴大國際夥伴關係,與理念相近的全球夥伴合作,同時保護歐洲的戰略自主權。

這些戰略重點的制定,是基於對當前半導體市場動態的深度分析。中國正透過 1,420 億美元(約港幣 11,076 億元)的股權基金,努力建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產能,並在鎵和鍺等半導體原材料的全球供應中佔據主導地位。美國透過《晶片法案》提供 520 億美元(約港幣 405.6 億元)補貼已見成效,韓國則提供 740 億美元(約港幣 577.2 億元)的稅收優惠,支援半導體製造。

面向 2030 年的戰略展望

歐盟委員會正在對《晶片法案》進行評估和審查,並於 2025 年 9 月 5 日啟動了為期 12 週的公眾諮詢。這次審查將為未來法案修訂提供重要參考。專家預測,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歐洲目前佔全球半導體產能 8% 的市場佔有率,到 2030 年很可能維持不變,但如果沒有歐盟的干預,這一比例可能會顯著下降。

歐洲的成功策略應該是保持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的地位,確保歐洲汽車和電信技術等關鍵產業能夠持續獲得尖端微晶片。完全獨立於其他地區是不可能的,因為半導體市場依賴高效的全球供應鏈。因此《晶片法案 2.0》的目標,應該是在戰略自主與全球相互依存之間找到平衡點。

荷蘭主導的半導體聯盟為歐洲半導體產業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方向。透過 27 個成員國的一致支援,歐盟正在向更協調和有效的半導體戰略邁進。這一戰略的成功不僅取決於資金投入,還需要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等多個層面的系統性改良。隨著 AI、汽車、能源和國防等關鍵領域對高性能晶片需求的持續增長,歐洲能否在這場全球半導體競賽中保持競爭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未來的經濟繁榮和戰略安全。

資料來源:
歐盟委員會數位戰略,路透社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企業行政總裁壓力山大:何小鵬直言「做 CEO 很痛苦」引發治理新思考


企業行政總裁壓力山大:何小鵬直言「做 CEO 很痛苦」引發治理新思考

小鵬汽車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何小鵬在鳳凰灣區財經論壇 2025 的一番言論,觸動了業界神經。他坦言「做行政總裁是很痛苦的,不要做公司一號位,每天都是痛苦」,這番率直的表態,反映出中國汽車行業激烈競爭下企業領導人面臨的巨大心理壓力。2025 年被業界視為汽車行業「淘汰賽」的關鍵年,何小鵬的坦言揭示了企業家心理健康這個長期被忽視的議題。此文將從何小鵬發言的行業背景、行政總裁壓力的深層原因以及此現象對企業管治的啟示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汽車行業進入殘酷淘汰期

2025 年對中國汽車業而言是決定性的一年。根據行業分析,蔚來創始人李斌預言汽車行業將在 2025 至 2027 年進入淘汰賽階段,競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McKinsey 研究報告指出,這場淘汰賽即將進入倒數階段,無法在一兩年內推出合格智能電動汽車的車企,以及處於巨虧狀態的企業可能面臨出局。

市場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已有 20 家主要上市車企呈現明顯的盈利分化態勢。東風集團淨利潤大幅下滑 92%,廣汽集團更由盈轉虧,傳統「國家隊」車企普遍承壓。相比之下,小鵬汽車今年 1 至 8 月累計交付 271,615 台新車,同比增長 252%,月銷量已超過平均月銷 31,700 輛的年度目標要求。

行業專家奇瑞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學用披露的數據更是觸目驚心:「過去一年中國上市了約 710 款新車,但上市後月銷量能過 5,000 輛的只有 10%」。這意味著超過 90% 的新車型都面臨市場失敗的風險,企業投入的研發成本難以回收。  

企業領導人承受多重壓力

何小鵬的率真表態反映了行政總裁群體面臨的普遍困境。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機構的研究顯示,72% 的企業家自我報告有心理健康問題,比例明顯高於一般員工。50% 的企業領袖表示有憂鬱症狀,比一般人高出 30%。

何小鵬在論壇上舉例說明行政總裁的心理負擔:「大家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他的勝利、他的高光,你沒有看到他的痛苦,每天都是痛苦」。他進一步解釋,即使業績上的成功也會迅速被更高的期待所覆蓋:「你覺得什麼時候能到 500 萬一個月,你的快樂很快就會被一個更高的高度變成了不快樂」。

管理專家分析認為,汽車行業行政總裁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技術轉型壓力(電動化、智能化)、市場競爭加劇、資本市場期待以及全球化佈局挑戰。

重新審視企業管治模式

何小鵬的坦言亦為企業管治模式帶來新思考。他建議「不要做一號位,可以做 2 號位到 100 號位、200 號位都沒問題,跟隨一家好公司成長」。這一觀點挑戰了傳統的英雄主義領導模式,倡導更加分散化的權力結構。

小鵬汽車本身也在實踐新的管治理念。除了汽車業務,何小鵬還佈局飛行汽車、AI 機械人等未來科技領域。公司計劃 2025 年 10 月發布第五代類人機械人,2026 年下半年實現量產,被視作「第三增長曲線」。這種多元化佈局實際上是在分散單一業務的壓力和風險。

行業變革下的新出路

雖然面臨壓力,何小鵬對小鵬汽車的未來依然充滿信心。公司 2025 年銷量目標是實現比 2024 年增倍以上的增長,即超過 380,000 輛。在全球化佈局方面,小鵬汽車已進入 46 個國家和地區,印尼工廠已實現本地化生產並交付首款 X9 車型。

技術創新方面,小鵬汽車在 AI 和自動駕駛領域持續投入。公司的 XNGP 智駕系統已在內地實現「有導航即可用」,月滲透率達 85% 以及具備兩天一迭代能力。搭載圖靈 AI 晶片的小鵬 G7 將於 2025 年底在中國內地實現全場景 L3 級自動駕駛。

何小鵬的坦率表態為行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反思機會。在追求業績增長的同時,如何保護企業家的心理健康,建立更可持續的管治模式,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需要認真考慮的課題。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新浪汽車
麥肯錫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EA 史上最大550億美元收購案 沙烏地主權基金領銜財團私有化


EA 史上最大550億美元收購案 沙烏地主權基金領銜財團私有化

美國遊戲發行商 EA (美商藝電) 昨日宣布,與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 PIF、美國私募股權公司 Silver Lake 及 Affinity Partners 組成的投資財團達成最終協議,將以全現金方式被收購。收購價為每股 210 美元(約港幣 HK$1,638),總值約 550 億美元(約港幣 4,290 億元),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現金私有化投資案。

溢價 25% 收購 預計 2027 年完成

根據協議條款,該財團將收購 EA 100% 股權,其中 PIF 將轉持其現有 9.9% 公司股份。股東將獲得每股 210 美元(約港幣 HK1,638)現金,較9月25日收市價168.32美元(約港幣HK1,312.9)溢價 25%,亦高於 8 月 14 日創下的歷史新高 179.01 美元(約港幣 HK$1,396.28)。此交易已獲 EA 董事會批准,預計於 2027 財年第一季完成,需滿足監管機構核准及股東批准等條件。

沙烏地積極佈局遊戲產業

這宗收購案突顯沙烏地阿拉伯透過 PIF 旗下 Savvy Games Group 大舉投資全球遊戲產業的策略。PIF 已投資超過 378 億美元(約港幣 2,948.4 億元)於遊戲及電競領域,先後收購 Scopely、ESL FACEIT Group 及 Niantic 等公司。Savvy Games Group 行政總裁 Brian Ward 表示,收購 Scopely 後業務規模增倍,而 Pokémon GO 有 70% 玩家活躍超過 5 年,增長潛力巨大。

Wilson 續任行政總裁

交易完成後 EA 總部將繼續設於加州 Redwood City,現任行政總裁 Andrew Wilson 將繼續留任。Wilson 自 2013 年起擔任 EA 行政總裁,任內營收增倍、EBITDA 增長近 3 倍,市值增長 5 倍,2025 財年薪酬達 3,050 萬美元(約港幣 2.379 億元)。他表示此交易是對團隊卓越工作的高度認可,將與合作夥伴創造變革性體驗,啟發未來世代。

遊戲業整併浪潮持續

這宗交易反映遊戲產業持續整併的趨勢,頂級公司現時控制超過市場一半價值,較 2019 年的 43% 大幅上升。繼 Microsoft 以 690 億美元(約港幣 5,382 億元)收購 Activision Blizzard 後,EA 收購案成為遊戲業界第二大交易。Silver Lake 共同行政總裁 Egon Durban 表示 EA 營收持續增長,自由現金流強勁且不斷擴大,是互動娛樂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資料來源:巴哈姆特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生物科技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聯同理大推動智能義肢技術


「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落戶數碼港 聯同理大推動智能義肢技術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強腦科技正式落戶香港數碼港,並與香港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這家估值 102 億港元的腦機介面獨角獸企業,在港發展邁入新階段。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啟動儀式表示,強腦科技選擇香港設立亞太研發基地,是對香港創科環境的信心體現,也印證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戰略角色。這次合作將響應 2025 年施政報告的惠民科研政策,推出兩年計劃,全額資助本港截肢人士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讓前沿科技真正惠及民生。

腦機介面領域的技術突破與市場機遇

強腦科技作為內地首間腦機介面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成功研製出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在康復醫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公司採用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透過識別肌肉神經訊號指揮義肢完成精細動作,無需植入任何裝置即可幫助截肢人士重拾日常生活能力。根據彭博報導,強腦科技正洽談以超過 13 億美元(約港幣 101.4 億元)估值進行 IPO 前融資,目標是籌集約 1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資金。業內專家指出,隨著中國政府期望在 2027 年前實現腦機介面關鍵技術突破,並規劃建立 2 至 3 個產業發展集聚區,該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產學研結合創建完整創新生態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是本港唯一提供獲國際義肢及矯形學會認可的本科教育與培訓機構,半世紀以來已培育逾 50,000 名醫療專才。雙方將結合理大的學術研發實力與強腦科技的商業化優勢,共同創建新一代腦機介面技術平台,聚焦產品研發、應用拓展及臨床評估。投資界人士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和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主席盧彩雲的出席,體現了「政、產、學、研、投」五位一體合作模式的成功實踐。這種模式有效整合政府政策支援、企業技術創新、學術研究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和投資資本推動等多重要素。

香港創科政策助惠民科技落實應用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基金,支援惠民科研項目,強腦科技智能義肢計劃正是這政策的具體體現。數碼港作為香港重要創科基地,透過培育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最高 500,000 港元財務資助及 200,000 港元租金補貼,同時提供專業指導和商業網絡支援。自 2023 年起,香港已成功扶植近 500 間具潛力的創科企業落戶或擴展業務,這些企業除了帶來資金、技術和人才,也加速了本地創科生態圈的壯大。在全球腦機介面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A 股腦機介面概念指數今年累計上漲超過 78%,港股相關板塊也錄得 27.25% 升幅,反映市場對這前沿技術領域的高度關注。

 

資料來源: 香港政府新聞網, PolyU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國家發改委:「人工智能+」領軍三大賽道 5,000 億資金點燃產業變革引擎

國家發展改革委於 9 月 29 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重點就人工智能、高技術製造業、潔淨能源等科技領域的政策進展作詳細回應。會議透露,《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設定在 2027 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應用普及率超過 70% 的宏大目標,配合 5,000 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為科技企業注入強勁發展動能。此次發布會突顯三大核心重點:AI 賦能各行各業、高技術製造業領跑增長、潔淨能源國際合作,展現中國在科技創新的全方位佈局。

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政策紅利期

人工智能正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政策支援程度前所未有。李超表示,新一代智能終端和智能體作為 AI 技術落實的直接載體,將在工業品質檢測、智能家居、健康管理、保安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工業品質檢測機械人可將生產缺陷率從 0.3% 降至 0.05%,農業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播種效率達到人手的 50 倍,充分展現了技術應用的巨大潛力。

政策層面針對企業的難處精準投放,以解決算力資源不足、資料獲取困難、技術門檻高三大瓶頸。推動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的營運模式創新,提供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雲端服務;推動公共財政資助的版權內容依法合規開放,探索基於價值貢獻的資料成本補償機制;堅持開源開放的政策導向,建立健全 AI 開源貢獻評價和激勵機制。這些舉措將有效降低企業應用 AI 的綜合門檻,激發創新活力。

 

高技術製造業引領產業升級浪潮

科技創新在製造業轉型中展現強勁動力,高技術領域增長勢頭持續良好。8 月份數據顯示,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 8.1% 和 9.3%,明顯快於工業增加值整體增速 2.9 和 4.1 個百分點。其中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裝置、工業機械人、民用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體現了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改善的強大推動作用。

投資結構進一步向高技術領域傾斜,首 8 個月製造業投資增長 5.1%,其中資訊服務業投資激增 34.1%,航空航天器及裝置製造業投資增長 28.0%,電腦及辦公裝置製造業投資增長 12.6%。這些數據反映出企業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堅定信心,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援。高技術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正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潔淨能源合作開啟國際新格局

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期間,中國成功推動成立環保產業、數碼經濟、能源三大合作平台,為全球環保低碳轉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環保產業合作平台正式啟動,下設指導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合作聯盟等完整機構體系,已邀請 31 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加入諮詢委員會,收到 70 家單位正式入盟申請,展現了強大的國際吸引力。

務實項目合作加速落實,中國企業與吉爾吉斯共和國簽署「巴肯特州潔淨能源+環保農牧產業園」合作項目,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相關園區締結友好關係。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亮眼,首 8 個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按年增長超過 20%,「以舊換新」政策帶動相關商品零售保持快速增長。這些成果表明,中國在潔淨能源領域的技術優勢,正轉化為國際合作新動能。

 

民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特別是人工智能發展中展現出強勁活力,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單計今年第一季,全國就新設立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民營企業 25.4 萬戶,民營企業深度參與 AI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商業轉化全產業鏈各環節。一批民營企業推出性能先進、性價比高的大模型,在機械人技術、工業應用等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政策支援體系日益完善,「人工智能券」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為企業使用算力服務提供補貼支援。在「兩重」建設中支援國產算力、模型、語料庫發展,推動國有企業將更多戰略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國家人工智能應用基地建設將為各類企業提供算力、資料、模型、應用等共性服務能力,打通供需對接、資源共享、方案驗證等關鍵環節。

 

政策工具箱持續擴容賦能科技發展

5,000 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部用於補充項目資本金,正加速投放到具體科技項目中。這一政策工具將有效緩解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項目資本金不足問題,推動更多前沿技術項目加快實施。基礎設施 REITs 常態化申報推薦工作進一步完善,支援科技企業透過多元化融資渠道獲得發展資金。

「三北」工程總體規劃的編修完成,也為潔淨能源和生態科技發展提供了新機愈。規劃提出到 2050 年實現更宏大的環保發展目標,將在光伏治沙、生態文旅等特色產業方面創造巨大市場空間。這些政策工具的協同發力,為科技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資金支援。

此次政策佈局將深刻影響企業科技創新戰略,人工智能、高技術製造、潔淨能源三大賽道已成為未來投資熱點。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技術應用加速落實,相關企業有望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機遇,推動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更有利地位。

資料來源:中國網 中國新聞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