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界消息

IT 基建業界消息

中電源動加快商用車充電網絡部署 夥領展拓展至 250 充電位 力推電動的士普及

中電源動集團擴大商用電動車充電服務,計劃今年內在全港設立超過 250 個充電位,當中大部分設於領展旗下停車場,支援的士車隊、客貨車及豪華客車使用快充與超快充設備,以配合政府推動電動的士政策。新方案亦包括手機應用程式與網上平台,協助車隊即時掌握充電情況及營運成本,冀能提升整體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

根據《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香港計劃在 2027 年底前引入約 3000 輛電動的士。中電源動瞄準此市場,推出多元充電方案,並已率先在黃大仙、觀塘、將軍澳、青衣及沙田設置逾 100 個充電位,全部以快速充電(60kW)和超快速充電(120W)為主,亦提供適合過夜車輛使用的中速充電設施,吸引車隊以優惠價格於夜間進行充電。

中電源動正與多間已獲牌的士車隊,包括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Big Boss)、CMG Fleet Management Limited(Amigo)、新科發展(國際)有限公司(Big Bee)、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SynCab)及泰和管理有限公司(Joie)洽商合作,計劃提供針對個別車隊營運需要的充電支援。配合業務擴展,中電源動推出「CLPe Charging」手機應用程式和網上車隊管理平台,車主可根據定位功能搜尋最近充電站、查閱即時狀態與充電紀錄,並可即場繳費。管理平台亦支援查看車隊整體能源使用狀況與帳戶資料,協助企業優化資源分配。

Mercedes Benz eVito 的士登場!

中電源動表示,計劃於 2025 年進一步擴充至柴灣、深水埗、元朗及東涌等地,期望能廣泛覆蓋全港更多地區,為不同業務類型車隊提供靈活支援。中電源動集團總裁吳永豪(下圖)表示,香港各區對電動車充電需求正不斷上升,公司與領展合作有助快速擴展市區充電網絡,未來會繼續探討擴點及技術改良,以支援更多電動商用車使用。

Big Boss Taxi Company Limited 首席營運官趙晉豪(左一)指出,該公司十分重視車隊管理與服務效率,選址鄰近餐飲設施的中電源動充電站有助司機在充電同時進行休息,有效配合日常運作。星群的士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敏怡(右二)指出,該車隊八成以上車輛已轉用電動車,管理充電成本與時間極為重要,能透過網上平台即時獲取資訊,有助提升營運靈活度。而主打高階商務市場的京時豪華汽車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鄭耀權(左二)則提到,公司客戶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他們亦採購更多電動車,市中心具備快速充電能力成為其重點考量。

領展香港物業及停車場管理董事總經理黎漢明表示,領展會持續與多方合作,配合智慧城市與低碳發展政策方向,提升香港整體電動車充電網絡質素與使用體驗。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Microsoft 宣布推出員工匿名舉報機制: 化解產品技術與倫理問題的轉折點


Microsoft 宣布推出員工匿名舉報機制: 化解產品技術與倫理問題的轉折點

Microsoft 宣布為全球 200 萬多名員工推出「值得信賴的技術審查」(Trusted Technology Review) 內部舉報機制,允許員工匿名舉報公司產品與服務在部署過程中的倫理問題。這一舉措標誌著科技巨頭在面對內部倫理衝突時的重大態度轉變,也反映出高科技企業在 AI 時代所面臨複雜的雙重用途困境。

危機與回應:從爭議到改革

Microsoft 在加沙衝突中的角色引致了長達數月的內部風波。今年 8 月,《衛報》披露以色列國防軍第 8200 部隊利用 Microsoft Azure 雲端基礎設施存儲和分析巴勒斯坦通訊數據,用於大規模監控平民。這一揭露激發了 Microsoft 內部的廣泛抗議,多名員工被解僱或辭職以示抗議。同月,Microsoft president 布拉德·史密斯 (Brad Smith) 在 9 月 25 日的備忘錄中確認,公司調查發現 Azure 確實被用於存儲通過大規模監控獲得的數據,違反了 Microsoft 服務條款。隨後 Microsoft 採取行動終止了以色列國防部的部分訂閱服務,包括特定雲端儲存、AI 服務和技術。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這些措施只是冰山一角。被解僱的 Microsoft 員工霍薩姆·納斯爾 (Hossam Nasr) 將此稱為「前所未有的勝利」,但也批評 Microsoft 與以色列軍方的大部分合約仍未改變,僅有一個軍事部隊的部分服務被停用。這種有限的回應暴露了科技企業在利益與原則之間的平衡困境。

治理創新:員工賦權的新模式

11 月 5 日,史密斯在新備忘錄中宣布推出整合於 Microsoft 誠信門戶 (Integrity Portal) 內的「值得信賴的技術審查」系統。這個機制允許員工以與舉報工作場所行為、法律問題或資料安全漏洞相同的方式提交關於技術開發與部署的倫理隱憂。史密斯強調,員工可匿名舉報,受 Microsoft 標準的非報復政策保護。

這一舉措代表企業治理的結構創新。不同於傳統自上而下的倫理審查流程,新系統將 200,000 多名員工轉變為主動的道德看守者。通過內部民主化的舉報機制,Microsoft 試圖將倫理監督權力分散到整個組織,從而在產品開發早期階段識別潛在政策違反。

更深層的承諾:前置人權盡職調查

除了內部舉報機制,Microsoft 同時宣布加強現有前合同審查流程,在評估需要額外人權盡職調查的業務中採用更深層審查。這表明 Microsoft 認識到,真正的倫理治理應該從業務談判開始,而非事後補救。根據 Microsoft 的全球人權聲明,公司承諾在五個關鍵領域尊重人權,包括對政府資料請求的政策、客户風險評估、AI 負責任應用、私隱保護以及集體行動。

業界啟示與未來趨勢

Microsoft 此舉對整個科技產業具有示範效應。Amazon AWS、Google Cloud 和其他雲端提供商同樣面臨類似的雙重用途困境——相同的技術可用於民用資料分析,也可能被軍事機構挪作他用。Microsoft 的實踐表明,企業倫理不應僅靠外部監管或公共輿論推動,內部民主化的監督機制同樣至關重要。

然而專家們對這些改革的實際有效性仍持謹慎態度。真正的考驗在於:Microsoft 是否會基於員工舉報真正改變商業決策?員工匿名舉報是否真的能在企業利潤壓力下得到公正處理?

複雜時代的平衡之道

Microsoft 此舉反映了科技巨頭在監管壓力、員工期待和商業利益之間尋求平衡的現實。根據今年 6 月的報導,Microsoft 甚至推出了 AI 使用強制政策,要求員工將 AI 工具融入日常工作,將其納入績效評估指標。這形成了微妙的張力:公司一方面要求全面擁抱 AI,另一方面又面臨員工對該技術被軍事化的疑慮。

此外 7 月的報導揭示美國國防部項目由駐華 Microsoft 工程師管理,引致了額外的國家安全擔憂。這些多層面的複雜性突顯出,建立有效的技術倫理治理框架遠比建立技術本身更具挑戰性。

展望:倫理科技的未來

Microsoft 在建立 50 週年之際推出這些舉措,標誌著公司對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尤其是在 OpenAI 加深對 Azure 依賴、AI 業務蓬勃發展之際,Microsoft 意識到信任的喪失可能會威脅其在 AI 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問題不再是科技企業是否應該考慮倫理,而是如何將倫理原則有效地融入每一個商業決策。

Microsoft 新舉措為全球科技行業提供了一個參考案例:在追求創新和商業增長的同時,企業能否真正將員工的道德聲音轉化為實質性的政策改變?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科技巨頭在未來社會中的合法性與信任度。

資料來源: CNBC Moneycontrol Times of India Al Jazeera Microsoft Global Human Rights Statement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史上最高額行政總裁薪酬方案通過:Elon Musk 的萬億美元豪賭能否兌現?


史上最高額行政總裁薪酬方案通過:Elon Musk 的萬億美元豪賭能否兌現?

Tesla 於香港時間 2025 年 11 月 7 日凌晨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以超過 75% 的壓倒性支持率通過了行政總裁 Elon Musk 價值高達 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的薪酬方案,創下企業史上最高領導人薪酬紀錄。這項為期十年的激勵計劃將 Musk 在 Tesla 的持股比例從目前的 13% 提升至 25%,新增逾 4.23 億股股份,並要求公司市值從現時的 1.54 兆美元(約港幣 12.012 兆元)飆升至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才能全額解鎖。投票結果公布後,德州奧斯汀會場爆發熱烈歡呼,Musk 本人也在現場向支持股東表達感謝。

十二階梯登天計劃:從 2 兆到 8.5 兆的野心藍圖

這項薪酬方案的核心設計採用分階段解鎖機制,共分 12 個批次發放,每個批次都需同時達成市值目標與至少一項營運目標。第一階段要求 Tesla 市值突破 2 兆美元(約港幣 15.6 兆元),以目前 1.54 兆美元(約港幣 12.012 兆元)計算,需成長約 30%。隨後的九個階段每次需增加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元),依序達到 2.5 兆、3 兆,直至 6.5 兆美元(約港幣 50.7 兆元)。最後兩個批次的門檻更高,分別要求市值達到 7.5 兆與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相當於目前市值的 5.5 倍。​

Tesla 董事會同時設定了一系列營運里程碑,包括年度調整後利潤從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提升至 4,000 億美元(約港幣 3.12 兆元),而公司 2025 年第三季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僅為 42 億美元(約港幣 327.6 億元),顯示目標極具挑戰性。其他關鍵指標包含累計交付 2,000 萬輛電動車(目前已超過 800 萬輛)、1,000 萬份全自動駕駛(FSD)有效訂閱、100 萬台 Optimus 人形機械人交付,以及 100 萬輛自動駕駛計程車投入商業運營。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未明確 FSD 訂閱是否必須為付費訂閱或包含免費試用,為執行標準留下詮釋空間。​

兩極觀點交鋒:投資機構與專家的分歧評估

支持陣營認為這項薪酬方案是確保 Elon Musk 持續領導 Tesla 的必要手段。投資銀行 Wedbush 分析師 Dan Ives 在投票前預測方案將獲得「壓倒性股東支援」,強調 Musk 的「獨特願景」對 Tesla 轉型至關重要。Tesla 董事會主席 Robyn Denholm 更直接警告,若股東不批准此計劃,Musk 可能離開公司,將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專案轉移至其他企業。這種論述在散戶投資者中引起強烈共鳴,許多股東在會場高喊 Musk 名字表達支援。​

然而反對聲浪同樣不容忽視。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退休基金(持有 Tesla 1.14% 股權,價值約 117 億美元(約港幣 912.6 億元))明確表示反對,理由是「薪酬規模過大」且未能解決「關鍵人物風險」,即公司過度依賴單一個人。代理諮詢公司 Glass Lewis 和 ISS 也建議股東投反對票。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Adam Jonas 則警告,即使未達成大部分目標,Elon Musk 仍可能獲得數百億美元收益,質疑激勵機制的合理性。《The New York Times》引述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觀點指出,對於已是世界首富的 Musk 而言,1 兆美元(約港幣 7.8 兆元)的激勵是否真能比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提供更強動力存疑。​

法律糾葛與歷史包袱:特拉華州訴訟陰影未散

此次薪酬方案的背景繞不開 2018 年那份被法院推翻的 560 億美元(約港幣 4,368 億元)薪酬協議。2024 年 1 月,特拉華州衡平法院法官 Kathaleen McCormick 裁定,當年 Tesla 董事會在批准 Musk 薪酬時缺乏獨立性,且未充分向股東披露資訊,因此適用嚴格的「完全公平」審查標準,最終判定該協議對投資者不公平。雖然 Tesla 隨後組織股東「追認投票」試圖挽救方案,但 McCormick 法官於 2024 年 12 月再次駁回,認定事後追認無法彌補程序缺陷。​

Tesla 已向特拉華州最高法院提起上訴,案件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進行口頭辯論,公司律師 Jeffrey Wall 主張「這是特拉華州歷史上獲得最多股東支援的表決」,應推翻下級法院裁決。然而整個法律程序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更久,即便 2025 年 11 月的新薪酬方案獲股東批准,Musk 也不會立即獲得股票。分析師認為,特拉華州司法系統近期因對商業友好度的質疑而承受壓力,本案判決可能影響該州作為美國企業註冊首選地的地位。更值得關注的是,新方案特別列出「涵蓋事件」條款,允許在自然災害、戰爭、流行病或政府法規變化等情況下,即使未達運營里程碑 Musk 仍可獲得獎勵,這種「後門」設計引發公司治理專家擔憂。​

產業競爭白熱化:中國對手步步進逼的現實壓力

Tesla 此時推出天價薪酬方案,實際上正值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挑戰。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已連續四個季度在全球電動車銷量上領先 Tesla,2025 年第三季 BYD 交付 158.1 萬輛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較 Tesla 的 122 萬輛多出 38.8 萬輛。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預測,BYD 將以 15.7% 的市場佔有率維持 2025 年全年領先地位。在英國市場,BYD 於 2025 年 10 月的新車註冊數更是 Tesla 的近七倍。​

Tesla 目前的產品線老化問題嚴重,除了 Cybertruck 外缺乏新車型,而 Cybertruck 的市場表現也不如預期。公司寄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服務於 2025 年 6 月在德州奧斯汀試營運,8 月擴展至三藩市灣區,Musk 宣稱年底前車隊將擴張至 1,500 輛以上。然而目前每趟收費僅 4.2 美元(約港幣 HK$32.76),商業模式可行性仍待驗證。Tesla 的 FSD(全自動駕駛)系統已累積 60 億英里測試里程,V14 版本正在推廣,但北美合格車輛中僅 12% 選擇使用,且中國和歐洲市場因監管障礙仍未開放。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Seth Goldstein 直言,Tesla 目前估值主要基於「尚不存在的未來產品」,若要證明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市值合理,「我們需要看到實際產品問世」。​

薪酬天花板的突破:與其他 CEO 的懸殊對比

將 Elon Musk 的薪酬方案放在全球行政總裁薪酬體系中觀察,其誇張程度更加明顯。2024 年美國標普 500 企業行政總裁的薪酬中位數為 1,630 萬美元(約港幣 1.27 億元),即使乘以十年得到 1.63 億美元(約港幣 12.71 億元),Musk 的薪酬仍是其 275 倍。2023 年全美薪酬最高的行政總裁是 Broadcom 行政總裁 Hock Tan,其股票獎勵加上未行使選擇權總值 7.677 億美元(約港幣 59.88 億元),已是天價,但與 Musk 的潛在 450 億美元(約港幣 3,510 億元)(按目前股價計算的 4.23 億股價值)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其他科技巨頭行政總裁薪酬包括:Apple Tim Cook 約 7.705 億美元(約港幣 60.1 億元)、Alphabet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約 2.8 億美元(約港幣 21.84 億元)、Nvidia 創辦人 Jensen Huang 約 5.61 億美元(約港幣 43.76 億元)、Netflix 聯合行政總裁 Ted Sarandos 約 4.98 億美元(約港幣 38.84 億元)。對比 Tesla 員工,該公司 2024 年非行政總裁員工年薪中位數為 45,811 美元(約港幣 HK$357,326),Musk 若獲得全部薪酬,其年均收入將是普通員工的數百萬倍。Harvard 法學院公司治理專家指出,這種薪酬差距已超越合理的激勵範疇,可能引發社會公平性質疑與監管機構關注。​

企業轉型的關鍵賭注與未來不確定性

對企業而言,這項方案的影響是雙面刃:一方面確保了 Musk 的持續領導,避免其將精力分散至 SpaceX、X(前 Twitter)和 xAI 等其他企業;另一方面,若未能達成目標,這項方案可能成為公司治理史上最大的失敗案例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年度股東大會還通過了允許 Tesla 投資 Musk 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的提案,雖然該提案獲得更多贊成票,但因棄權票眾多,最終結果尚未確定,Tesla 正考慮後續行動。這項關聯交易安排進一步模糊了 Musk 不同企業之間的界限,可能引發新的利益衝突爭議。​

未來十年,全球電動車市場格局、自動駕駛技術監管環境、人工智能商業化進程都充滿變數。Elon Musk 能否兌現將 Tesla 市值推升至 8.5 兆美元(約港幣 66.3 兆元)(相當於目前 Apple 與 Microsoft 市值總和)的承諾,將成為 21 世紀企業史上最引人矚目的篇章。對投資者而言,這不只是對 Musk 個人能力的押注,更是對整個科技產業未來十年走向的一次豪賭。

 

資料來源: CNBC Forbes Reuters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人工智能 CEO 時代近在咫尺:Sam Altman 宣佈 OpenAI 將實現 AI CEO 革命


人工智能 CEO 時代近在咫尺:Sam Altman 宣佈 OpenAI 將實現 AI CEO 革命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正在靜待時機,讓人工智能接替他的 CEO 職位——這不是遙遠科幻設想,而是近在咫尺的戰略規劃。 在近期播客訪談中奧特曼直言不諱表示,如果 OpenAI 不能成為首家由 AI 擔任 CEO 的公司,他將感到羞愧。 這一宣言背後映照著 AI 技術進展的驚人速度,以及傳統企業管理正面臨的根本性挑戰。 根據奧特曼的願景未來十年內人工智能將具備運營 OpenAI 主要部門的能力——這意味著企業領導層的數碼化變革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核心事實:從願景到可行性的跨越

OpenAI 領導層正在認真思考一個根本性問題:「究竟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讓 AI CEO 在運營 OpenAI 時遠勝於人類管理者?」 這個問題不再是理論討論,而是被納入公司戰略規劃的現實考量。 奧特曼在 10 月對出版公司 Axel Springer 行政總裁 Mathias Döpfner 的採訪中強調,他已經為自己的退休生涯做好安排。人工智能管理的可行性基礎源於近年 AI 能力的指數級增長。 根據業界分析,當前大語言模型在戰略決策、資源配置和跨函數協調方面,已展現出與人類專家相媲美的水平。

OpenAI 內部測試表明,在特定決策場景中,AI 系統能夠分析複雜業務數據、識別潛在風險並生成多維度戰略方案——這些曾被視為專屬人類高管的核心職能。 奧特曼提及的「單位數年份」(single-digit years)意味著這一轉變可能在 2030 年前後實現,這對整個企業領導層的未來構成深遠影響。

多角度分析:AI CEO 的三重困境與機遇

**信任機制的重建挑戰。**雖然 AI 在決策效率上展現出優勢,但全球企業領導者對 AI 領導力的接納度仍存在明顯隔閡。 根據 KPMG 的 2025 年全球 CEO 展望調查,71% 企業領導者將 AI 列為頂級投資優先項,但超過 70% CEO 同時表達了對 AI 人才短缺的擔憂。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研究進一步指出,AI 不會直接替代人類領導,而是與人類形成「協作共生」關係——AI CEO 模式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重新定義信任、透明度和決策可追蹤性。 操作複雜性與倫理邊界。 哈佛商學院《治理 OpenAI》案例研究揭示了 AI 企業治理的內在矛盾:OpenAI 自身獨特結構——非營利組織控制營利實體——已經在 2023 年引發一場管理危機,當時董事會曾短暫撤銷奧特曼的 CEO 職位。

這表明即使在 AI 領導力概念尚未全面推行的當下,人類治理層就已經面臨重大挑戰。 未來由 AI 領導的組織如何應對股東利益、社會責任、監管合規和倫理決策的平衡,將決定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 市場對 AI 領導力的現實評估。 Digital Workplace Group 發佈的 AI CEO 指南區分了兩種模式:AI 輔助型 CEO(人類決策者借助 AI 工具)和完全自主型 AI CEO(無人類監督的獨立決策)。 目前業界共識傾向於前者,認為完全自主的 AI 領導仍面臨信任、問責和政治可行性的根本障礙。 然而 OpenAI 激進立場表明,即使大多數企業仍在探索 AI 輔助模式,科技行業的領先者正在構想一個更大膽未來。

背景脈絡:從 AGI 承諾到領導力轉變

OpenAI 在 AI 發展願景上的演進軌跡,為理解奧特曼的 CEO 承諾提供了重要背景。 2025 年初 奧特曼在個人網誌中寫道:「我們現在有信心知道如何構建 AGI(人工通用智能)」。 這一宣言標誌著 OpenAI 從「追求 AGI」向「規劃 AGI 時代」的戰略轉變。 同一時期 科技行業開始重新評估 AGI 概念。 今年 8 月 奧特曼與 Anthropic、Microsoft 等頂級 AI 公司領導者達成共識,認為「AGI」一詞已變得模糊不清,應轉而關注更具體的能力里程碑。 這一「氛圍轉變」(vibe shift)反映了業界從炒作期向實踐期的過渡——從宣揚 AGI 宏大願景轉向討論具體能力部署。

在此背景下 奧特曼關於 AI CEO 的聲明,應被理解為這一戰略進化的自然延伸。 當企業已經能夠明確描述 AI 何時達成特定里程碑時,討論由 AI 領導組織的時間表便不再是癡人說夢,而成為了現實規劃。 Mark Chen 被任命為首席研究官(Chief Research Officer)、Sarah Friar 擔任首席財務官推進公司結構調整等組織變革,都為未來的 AI 過渡做著準備。

企業啟示:領導力轉型的必然性與風險

奧特曼的農場計劃看似輕鬆,實際上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管理哲學轉變。 他明確指出:「短期內,AI 將摧毀大量工作。但從長遠看,就像每次技術革命一樣,我相信我們將發現全新的事物來做」。 這一表述除了適用於基層工作者,也適用於企業領導層。 對全球企業領導者而言,OpenAI 願景帶來了雙重啟示。 首先 組織必須主動重新定義領導力的本質。 根據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發表的《AI 優先領導力:擁抱工作的未來》研究,AI 時代的領導者需要建立四個核心能力:AI 基礎知識、AI 優先思維、AI 特定技能和前瞻性決策能力。 其次 企業應建立 AI 治理框架,而非被動應對。

OpenAI 自身治理危機表明,缺乏清晰的 AI 整合路線圖將導致組織混亂,即使在 AI 已成核心業務的公司也不例外。 Lucidworks 針對 2,500 位全球商業領袖的調查顯示,46% 企業領導者擔憂 AI 的數據安全,43% 關切實施成本,36% 質疑決策準確性。 這些數據突顯了一個現實:雖然企業高管普遍投資 AI,但對 AI 完全接管決策流程仍存重大保留意見。 未來的 AI CEO 模式必須通過透明化決策過程、建立可靠的審計追蹤和確保人類監督機制,才能跨越這道信任鴻溝。

結論與未來展望

奧特曼所描繪的 AI CEO 時代,不是對人類管理者的簡單替代,而是企業治理模式的根本性重構。 當人工智能具備運營複雜組織、進行戰略決策、管理人力資源和應對突發危機能力時,企業的領導力定義將被永久改寫。這場領導力革命將首先發生在 OpenAI 這樣的科技前沿企業,隨後蔓M至金融、製造、醫療等關鍵行業。 企業領導者必須認真對待這一演進軌跡,並在競爭優勢和人本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正如奧特曼坦誠所言,當 AI 最終接管 CEO 之職時,他已準備好拿起農場耕耘工具—而全球企業領導者也應開始思考,在 AI 主導的未來裡,他們將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KPMG Global CEO Outlook 2025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ketingProfs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荷蘭斷供引爆全球晶片危機 Nexperia 安世半導體爭端威脅汽車業停產


荷蘭斷供引爆全球晶片危機 Nexperia 安世半導體爭端威脅汽車業停產

中國商務部 11 月 4 日對荷蘭政府在安世半導體爭端中的行為提出嚴厲指責,明確表示荷方應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動盪承擔全部責任。這場始於 9 月底的中荷半導體爭端,已演變為威脅全球汽車製造業的重大危機,Ford、Volkswagen、Mercedes-Benz 等國際車廠警告可能面臨生產停工。

斷供決定觸發供應鏈地震

荷蘭安世半導體於 10 月 26 日單方面宣布停止向位於東莞的封裝測試工廠 (ATGD) 供應晶圓,導致後者無法正常生產。安世中國在 11 月 2 日發布的公告函中強烈反駁荷蘭安世的指控,指出荷方聲稱的「當地管理層未能遵守付款條件」完全是無中生有,事實上荷蘭安世目前欠付東莞工廠的貨款高達 10 億元人民幣 (約港幣 10.8 億元)。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荷蘭政府在 9 月 30 日發布行政令不當干預企業內部事務,之後荷蘭企業法庭作出剝奪中國企業股權的錯誤裁決,嚴重侵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雖然中方本著負責任態度於 11 月 1 日宣布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但荷方繼續一意孤行且無解決問題實際行動。

全球車廠陷入生產危機

安世半導體在全球汽車晶片市場佔據關鍵地位,根據研究機構 TechInsights 數據,該公司在電晶體和二極體等基礎晶片領域控制著 40% 的市場佔有率。這些銥似不起眼的基礎晶片,卻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電氣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CEA) 總幹事 Sigrid de Vries 警告:「整個汽車行業突然陷入了這一令人震驚的局面,我們迫切需要所有相關國家迅速、務實地尋求解決方案」。該協會在 10 月 28 日的聲明中指出,目前業界正在消耗庫存,但供應正迅速減少,部分會員企業已預期即將出現生產線停工。

Volkswagen 一度表示如果安世供貨受限可能出現停產狀況,並在 10 月 24 日暫停沃爾夫斯堡工廠的 Golf 和 Tiguan 生產線一天。Stellantis 行政總裁 Antonio Filosa 透露公司已設立「作戰室」,每日評估安世晶片供應情況,實施行動和措施以確保生產不中斷。德國零部件供應商 ZF 已開始減少在德國的生產。

替代方案面臨長期挑戰

雖然市場上存在 Infineon、ON Semiconductor 和 STMicroelectronics 等替代供應商,但車規認證需要 1 至 2 年時間。ACEA 強調,雖然許多替代供應商存在,但建立滿足供應短缺所需的額外產能將需要數月時間,而汽車行業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應對這場短缺危機。

法國零部件供應商 Valeo 據報已成功為幾乎所有汽車產品系列找到安世的替代品,顯示這一策略具有可行性。然而 Bosch 宣布將在其薩爾茨吉特工廠的引擎控制單元生產主廠實施短時工作制,反映出替代方案的困難程度。安世中國表示已積極啟動多套預案,正在加緊驗證新的晶圓產能,對在短期內完成驗證並自明年起無縫銜接滿足所有客戶需求充滿信心。

中美博弈下的科技戰新戰場

這場爭端的根源可追溯至更深層的地緣政治角力。荷蘭政府於 9 月 30 日援引冷戰時期法律接管安世半導體,理由是存在「嚴重治理缺陷」,可能危及緊急情況下汽車生產所需晶片的供應。消息人士透露,荷蘭政府擔憂安世半導體前行政總裁張學政計劃裁減 40% 的歐洲人力、關閉慕尼黑研發設施,並將機密資料轉移至中國工廠。

中國在 2024 年 12 月將聞泰科技列入美國出口管制黑名單,指控其協助中國政府獲取敏感半導體製造能力,作為報復,北京對安世半導體在中國製造的特定產品實施出口限制。Morgan Stanley 報告指出,技術和資源議題正在成為中美博弈的新焦點,美國封鎖高階晶片出口、中國反向控管關鍵礦物,雙方貿易戰早已脫離供應鏈摩擦範疇。

對企業的啟示與未來走向

這場危機突顯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地緣政治對產業的深遠影響。對於依賴特定供應商的企業而言,建立多元化供應鏈和加速替代方案驗證流程已成為當務之急。汽車製造商需要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在成本效益與供應安全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

中方希望荷方從維護中荷、中歐經貿關係大局和產供鏈穩定與安全的角度出發,以負責任的態度與中方相向而行,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然而在中美科技競爭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半導體供應鏈的「去中國化」與「自主可控」雙向趨勢恐將長期並存,這場安世半導體爭端或許只是序幕而非終章。

資料來源: cnBeta | ABC News | CNBC | ACEA | CNN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及通訊科技

「技術框架」與「適應態度」奪全球榜首:香港於 IMD 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躍升至全球第四


「技術框架」與「適應態度」奪全球榜首:香港於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躍升至全球第四

香港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5 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 4 位,這是香港連續第二年實現三位數的排名躍進,展現出這個亞洲金融中心在數碼轉型領域的強勁動能。在全球 69 個受評經濟體中,香港在「技術框架」和「適應態度」兩大子因素中奪得全球榜首,同時在「科技」和「知識」領域穩居全球前五位,突顯其在數碼基礎建設與人才培育方面的深厚實力。這項成績的取得正值全球面臨貿易碎片化和技術標準分歧的挑戰之際,香港如何在數碼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三大創科園區的布局將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排名躍升背後的三大支柱

香港此次排名提升的關鍵在於三大評估因素的全面進步。在「科技」因素中,香港連續第三年維持全球第 3 位,反映其在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持續領先地位。根據 IMD 的評估方法,該因素涵蓋科學濃度、監管框架和資本等指標,香港在「技術框架」子因素中排名全球第 1,顯示其在技術監管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優越性。在「知識」因素中,香港排名全球第 5 位,其中「人才」和「培訓與教育」兩項子因素均位列全球前五,這與香港近年來大力推動 STEAM 教育和 AI 人才培育計劃密不可分。

最值得關注的是「準備程度」因素的顯著躍升,香港從去年的第 15 位大幅上升 5 位至第 10 位。這一進步主要源於「適應態度」子因素的全球第 1 排名,反映香港企業和社會對數碼技術的接受度和應用速度遠超其他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24 年 11 月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60% 的亞太組織預計將採用針對本地市場的 AI 語言模型,這需要高帶寬和低延遲的連接解決方案,而香港在這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已初見成效。

全球數碼競爭格局與香港定位

在 2025 年 IMD 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瑞士、美國和新加坡分別佔據前三位。瑞士以其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庫保持領先,而新加坡的數碼經濟已佔其 GDP 的 18.6%,較 2018 年的 13.9% 大幅增長。香港排名第 4,領先於丹麥、荷蘭等傳統科技強國,這一成績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新加坡。根據 IMD 世界競爭力中心的分析,當前貿易碎片化正日益侵蝕數據流動、技術標準和投資優先事項,各國正在爭分奪秒地尋找數碼領域的新戰略優勢。

新加坡作為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其數碼轉型策略值得借鏡。新加坡政府在 2025 年預算中向國家生產力基金注資 22 億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專門用於加速 AI 採用和企業創新,並推出 1.119 億美元(約港幣 8.73 億元)的企業計算計劃。相比之下,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向創新科技基金申請 10 億港元,於 2026 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研究院(AIRDI),促進上游 AI 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應用場景拓展。根據 Expereo 亞太區總裁 Eric Wong 的觀點,企業越來越依賴數碼解決方案,使強大的基礎設施對於提高連接性和運營效率至關重要。

三大創科園區構建產業生態

香港特區政府正以「北、中、南」三大創科園區為核心,建構完整的創科產業鏈。位於北部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佔地約 87 公頃,面積約為科學園的四倍,將分兩期由西至東發展。該園區第一期首批三座建築物將於今年底陸續落成,並於明年正式進入營運階段,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等支柱產業的租戶預計於明年下半年起陸續遷入。根據香港特區政府 2025 年政策地址,河套園區將聚焦生命與健康科技、AI 與數據科學,以及新技術與先進製造等前沿技術領域。

位於中部的香港科學園將繼續支援深度科技的研發,並培育更多本地科技初創企業。政府已通過 AIR@InnoHK 研究集群資助成立 16 個專注於 AI 和機械人技術的研發實驗室,匯聚超過 1,000 名專家,加強香港在 AI 基礎研究方面的能力。位於南部的數碼港則專注於推動本地數碼科技和 AI 生態系統的發展,並孵化更多相關初創企業和人才。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隨著河套園區今年正式啟用,香港三大創科園區的「北、中、南」布局規劃將基本實現,為進一步推動創科合作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政策支持與人才培育雙管齊下

香港特區 government 在 2025 年政策地址中提出一系列 AI 發展措施,全面推動「AI+」發展。除了成立 AIRDI 外,政府還將推出 30 億港元的前沿技術研究支援計劃,協助本地資助院校吸引 AI 等領域的頂尖國際科研人員來港。在基礎設施方面,政府正擴展 AI 超算中心的容量,並在北區指定 10 公頃土地發展數據設施。根據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 2025 年 9 月的立法會檔案,這些措施既符合國家「AI+」倡議,也與全球 AI 發展路徑高度一致。

在人才培育方面,特區政府已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教育科技人才委員會,統籌和推動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發展。政府正加強中小學的 STEAM 教育,特別是 AI 相關內容,包括教授基礎 AI 知識、數據處理方法和跨學科知識,以提升學生的 AI 技能、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根據 Renub Research 的市場預測,亞太地區數碼轉型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4,261.9 億美元(約港幣 3.32 萬億元)增長至 2033 年的 2.37 萬億美元(約港幣 18.49 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1%。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在 2025-26 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將以一對二配對方式向在港營運生產線的企業提供最多 25 萬港元資助,推動製造業數碼轉型。

未來展望:雙重優勢下的機遇

香港在數碼競爭力排名的躍升,反映其在技術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育方面的成就,更突顯其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潛力。特區政府發言人強調,國家支援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同時擁有國家和國際機遇的雙重疊加優勢。在全球面臨 AI、人才流動和監管發展的不確定性之際,世界級基礎設施和人才庫目前是可靠的依賴機制。然而 IMD 的分析也警告,在貿易戰導致的不確定性中,這種優勢可能難以持續,對國家和企業層面的數碼競爭力都構成重大壓力。

香港能否在數碼競爭中持續領先,關鍵在於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產業競爭力,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全球科技格局中保持靈活性和適應能力。隨著三大創科園區的全面啟用和 AIRDI 的成立,香港正朝著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的方向邁進。

資料來源: 香港電台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香港金融管理局 香港立法會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Tesla 自駕技術遭遇雙重危機:法院揭露內部「禁區」防護體系 監管壓力升級


Tesla 自駕技術遭遇雙重危機:法院揭露內部「禁區」防護體系 監管壓力升級

特斯拉在佛羅里達州死亡訴訟案中被迫揭開其自動駕駛技術神秘面紗,法庭文件顯示這家電動車巨頭建立了層層把關內部保護機制,將自駕系統視為「商業生存核心」。2025 年 9 月邁阿密陪審團裁定特斯拉需賠償 3.29 億美元(約港幣 25.662 億元),同月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啟動針對 288 萬輛特斯拉車輛的 FSD 系統調查,指控該系統涉及 44 宗違反交通規則的事故。

三層防護體系:特斯拉如何守護價值數十億自駕機密

在佛羅里達州涉及 Autopilot 致命事故訴訟中,特斯拉工程師 Christopher Payne 宣誓證詞首次揭露公司對自動駕駛技術極端保密措施。根據文件,即使是從事相關工作內部員工,也必須經過直屬經理與自駕團隊雙重審核,才能獲得系統存取權限。

技術層面防護更為嚴密。特斯拉對所有公司電腦實施密碼限制與多重身份驗證,員工每日可能需要進行數次身份確認。公司發放的手提電腦所有 USB 和 USB-C 端口亦被禁用,防止數據外洩。

物理安全措施同樣滴水不漏。特斯拉設施實行分級門禁制度,員工需要特殊徽章才能進入各工程大樓,非固定駐點人員必須事先獲得特別許可。所有員工均簽署保密協議,明確規範保護商業機密與機密資訊義務。佩恩在證詞中強調,自動駕駛技術對特斯拉品牌至關重要,是公司商業成功關鍵支柱。

法律與監管雙重打擊:3.29 億美元判決開啟訴訟潮

2025 年 9 月,邁阿密聯邦陪審團做出具有里程碑意義裁決,認定特斯拉 Autopilot 系統存在缺陷,需為 2019 年佛羅里達礁島群致命車禍承擔 33% 責任,判賠 3.29 億美元(約港幣 25.662 億元)。這宗案件中肇事駕駛 George Brian McGee 承認因撿拾手機而分心,但原告律師成功論證特斯拉允許 Autopilot 在不安全道路上啟動、未能充分監控駕駛注意力,且行政總裁馬斯克過度誇大系統安全性。這是首次有陪審團認定特斯拉自駕系統存在產品責任缺陷。

NHTSA 調查進一步加劇特斯拉監管壓力,該機構宣布針對約 288 萬輛搭載 FSD (Supervised) 或 FSD Beta 系統特斯拉車輛展開初步評估,調查 44 宗涉及闖紅燈、駛入對向車道等交通違規導致事故報告。調查重點包括:系統是否提前警示駕駛、駕駛反應時間是否充足、FSD 能否正確識別交通訊號與車道標線,以及駕駛是否能安全監督自動駕駛任務。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於 10 月中旬推出 FSD v14.1 版本,該版本採用規模擴大 10 倍神經網路模型,承諾減少誤煞車、改善緊急車輛處理與停車場導航。

產業觀察家指出,特斯拉系統雖稱為「Full Self-Driving」暗示完全自主能力,但實際上仍屬 SAE Level 2 等級,需要駕駛持續監督。相比之下,競爭對手 Waymo 的 Level 4 系統已在鳳凰城、洛杉磯、三藩市和奧斯汀提供完全無人駕駛的 Robotaxi 服務(自動駕駛機械人的士),每週完成超過 25 萬次付費行程,並計劃 2026 年前拓展至邁阿密、華盛頓特區等城市。

產業啟示:智財保護與安全標準的平衡難題

特斯拉案例突顯自動駕駛產業在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公共安全間根本張力。2018 年 Waymo 控告 Uber 竊取 LiDAR 商業機密訴訟,最終以 2.44 億美元(約港幣 19.032 億元)和解收場,證明自駕技術價值與競爭激烈程度。Waymo 指控前工程師 Anthony Levandowski 在跳槽 Uber 前下載 1.4 萬份機密檔案,Uber 以 6.8 億美元(約港幣 53.04 億元)收購其新創公司 Otto,意圖「超越」 Waymo 並確保在運輸業轉型中生存。

未來展望:自駕技術信任重建之路

特斯拉自駕技術保護體系展現了矽谷式創新與傳統汽車產業安全文化衝擊。當公司全力守護價值數十億美元演算法「禁區」時,卻面臨公眾對系統安全性日益增長質疑。2025 年 10 月下旬,特斯拉推出的 FSD v14.1.4 版本展示了令人驚艷功能——在紅燈前自動倒車為大型卡車讓路,測試者稱讚這是「意識覺醒」表現。然而幾乎同時,NHTSA 正在調查該系統是否會在低能見度環境做出危險決策。

產業觀察家認為,自動駕駛技術未來取決於能否在創新速度與安全驗證間找到平衡點。Waymo 透過累積超過 1 億英里自駕里程數並與監管機構密切合作,樹立了審慎擴張典範。相比之下,特斯拉採用「影子模式」收集數十億英里真實駕駛數據策略雖快速有效,卻因缺乏透明度與獨立驗證而引發爭議。

 

資料來源: 科技新報 CNBC Anzalone Law Not a Tesla App Cyber Defense Magazine

 

read more
人工智能業界消息

OpenAi 將 2028 年實現「AI 研究員」 Microsoft 擴大持股 1.4 兆美元設 30 GW 設備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於 10 月 28 日宣布,公司內部預計在 2026 年 9 月實現 AI 達實習生級別的研究助理,並於 2028 年推出能獨立完成大型研究項目的「合法 AI 研究員」。這項大膽預測恰逢 OpenAI 完成向公益公司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的重組,標誌著這家從非營利組織起家的 AI 巨頭正式轉向商業化運營,同時承諾投入高達 1.4 兆美元(約港幣 10.92 兆元)建設 30 GW (gigawatts) 的基礎設施容量。這場豪賭除了重塑 AI 產業格局,更引發科技界對超級智能到來時間的激烈辯論。

AI 自主研究能力的技術突破與爭議

OpenAI 首席科學家 Jakub Pachocki 在直播中將這位「AI 研究員」定義為「能夠自主交付更大規模研究項目的系統」,並預測深度學習系統可能在不到 10 年內達到超級智能 (superintelligence)——即在大量關鍵領域超越人類的系統。Pachocki 指出,當前模型已能處理約 5 小時時間範圍的任務,並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達到頂尖人類表現水平,而這一能力將通過大幅增加「測試時間計算」(test time compute) 迅速擴展。

然而這項雄心壯志遭遇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分歧意見。超過 850 位科技和 AI 領域的知名人士,包括被譽為「AI 教父」的 Yoshua Bengio 和 Geoffrey Hinton、Apple 聯合創辦人 Steve Wozniak 等,於 10 月 22 日簽署聲明呼籲暫停超級智能開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 Stuart Russell 在聲明中警告,超級智能可能引發「從經濟錯位、公民自由威脅到國家安全危險,甚至人類滅絕風險」的多重憂慮。AI Impacts 於 2024 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2,778 位頂尖 AI 研究者預測,AI 系統在 2028 年前有至少 50% 機會實現多項里程碑,包括從零開始自主構建支付處理網站和自主下載並微調大型語言模型。

史無前例的資本重組與產業競賽

OpenAI 與 Microsoft 達成的新協議徹底改寫了 AI 產業的權力版圖。根據協議,Microsoft 將持有 OpenAI Group PBC 約 27% 的股份,價值約 1,350 億美元(約港幣 1.053 兆元),而非營利的 OpenAI Foundation 則持有 26% 股權並保留治理權。這項交易為 Microsoft 帶來近 10 倍的投資回報——該科技巨頭自 2019 年以來累計投資 138 億美元(約港幣 1,076.4 億元)。更關鍵的是,協議移除了過去 6 年來限制 OpenAI 資本募集的枷鎖,並將 Microsoft 的獨家 IP 權利延長至 2032 年,即使 OpenAI 達成通用人工智能 (AGI) 里程碑也不例外。

協議中最具開創性的條款是設立獨立專家小組,負責驗證 OpenAI 何時達成 AGI。這項前所未有的機制取代了先前由 OpenAI 董事會自行判定的爭議性安排,為這項可能改變人類文明的技術里程碑增添問責機制。加州和德拉瓦州的檢察長已批准這項重組計畫,德拉瓦州檢察長 Kathy Jennings 發出「無異議聲明」,為 OpenAI 開啟募資新篇章。

新協議細節進一步釐清了雙方權利。Microsoft 對「研究」(開發中的機密方法) 的 IP 權利,將於 AGI 獲獨立專家小組驗證或 2030 年終止 (以較先者為準)。此「研究 IP」不包括模型架構、模型權重、推理程式碼 (inference code) 及微調程式碼 (finetuning code) 等;Microsoft 保留這些非研究 IP 權利,但其 IP 權利現已排除 OpenAI 的消費者硬件。

此次重組亦為雙方帶來更大靈活性。Microsoft 現可獨立或夥拍第三方研發 AGI。若 Microsoft 在 AGI 獲宣布前使用 OpenAI IP 研發 AGI,將受限於遠超現今頂尖模型所需的算力門檻。

OpenAI 方面則獲得更大自主權。OpenAI 現可與第三方共同開發產品,其中 API 產品需為 Azure 獨家,非 API 產品則可在任何雲端平台提供。OpenAI 亦可向美國國家安全客戶提供 API 服務 (不限雲端供應商),並有權發布符合特定標準的開源權重模型。

在財務安排上,OpenAI 承諾增購 2,500 億美元 (約港幣 1.95 萬億元) 的 Azure 服務,Microsoft 則失去作為 OpenAI 運算供應商的優先拒絕權。雙方的收入分成協議將持續至 AGI 獲驗證後終止,惟相關款項會分期更長時間支付。

Altman 在直播中透露,公司已承諾的 1.4 萬億美元(約港幣 10.92 萬億元)基礎設施投資僅是起點,OpenAI 的長遠目標是建立能夠每週增加 1 GW 容量、每 GW 成本約 200 億美元(約港幣 1,560 億元)的技術和財務體系。根據 Deloitte 的估算,到 2035 年,美國 AI 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可能從 2024 年的 4 GW 暴增至 123 GW,增幅超過 30 倍。Morgan Stanley 預測,全球在 2029 年前將在 AI 資料中心上投入約 3 萬億美元(約港幣 23.4 萬億元),相當於法國 2024 年的經濟總量。

競爭對手的戰略回應與市場重構

OpenAI 的激進擴張促使競爭對手加快部署。Anthropic 於 10 月 23 日與 Google Cloud 達成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協議,獲得多達 100 萬顆張量處理單元 (TPU) 的使用權,預計到 2026 年將獲得超過 1 GW 的運算能力。Anthropic 首席財務長 Krishna Rao 表示,選擇 Google TPU 是基於性價比和效率考量,這筆交易預計每年將為 Google 帶來約 500 億美元(約港幣 3,900 億元)收入。與此同時,Meta 從 Google DeepMind 挖角核心研究人員 Tim Brooks,顯示 AI 人才爭奪戰正在升溫。

學術界對 AI 研究自動化的態度趨向謹慎樂觀。《自動化科學實踐:機遇、挑戰與影響》研究指出,雖然自動化目前主要局限於明確定義的工程和發現問題,但有潛力滲透到科學實踐的大部分領域。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的 A-Lab 和 Autobot 等自動化設施已展示,AI 演算法提出新化合物、機械人製備並測試它們的緊密循環,能大幅縮短材料驗證時間。然而 Anthropic 研究負責人 Chris Olah 承認,雖然模型的可解釋性工具正在進步,但「模型有時會在內部記錄中編造資料」,信任這些系統仍存在根本性問題。

 

技術奇點前夜的抉擇

Altman 堅稱這次重組為 OpenAI 的激進研發時間表創建了框架,同時承諾維持負責任的 AI 開發。非營利 OpenAI Foundation 將專注科學進步,並獲得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承諾用於治療疾病,同時管理 AI 研究和安全倡議。然而批評者質疑這種混合結構能否真正平衡商業利益與公共福祉——Future of Life Institute 的民調顯示,僅 5% 的美國成年人支援當前「快速、不受監管」的超級智能發展路徑。

80,000 Hours 於 10 月 25 日發布的分析認為,若科學持續不受干擾發展,根據近期進度外推,到 2028 年我們可能達成具備超越人類推理能力、在每個領域擁有專家級知識、能自主完成多週項目的 AI 模型。LinkedIn 上一篇關於 AGI 時間線的研究總結指出,「2028 年 AGI 預測充分反映了業界領導者的 mainstream 觀點」,但仍需克服重大技術和安全挑戰。無論 2028 年是否真能見證 AGI 誕生,AI 自主研究能力的躍升已不可逆轉,企業決策者需要立即評估這項技術對營運模式、人才結構和競爭優勢的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 TechCrunch OpenAI NBC News CNBC Axios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資訊保安

駭客激戰揭露 73 個零日漏洞: Pwn2Own 愛爾蘭 2025 揭示企業資安新戰場


駭客激戰揭露 73 個零日漏洞: Pwn2Own 愛爾蘭 2025 揭示企業資安新戰場

百萬美元懸賞落空但成果豐碩:Pwn2Own 愛爾蘭 2025 揭示企業資安新戰場 全球頂尖資安競賽 Pwn2Own Ireland 2025 於 2025 年 10 月 21 至 23 日在愛爾蘭科克市圓滿落幕,三天賽事共發現 73 個獨特零日漏洞,主辦單位趨勢科技 Zero Day Initiative(ZDI)累計發放獎金高達 102 萬 4,750 美元(約港幣 799.3 萬元)。本屆競賽由 Summoning Team 以 22 點積分和 18 萬 7,500 美元(約港幣 146.25 萬元)獎金奪得「黑客大師」(Master of Pwn) 最高榮譽。

頂尖團隊角逐黑客大師頭銜

Summoning Team 在本屆賽事中展現全方位攻擊能力,成功攻破三星 Galaxy S25 旗艦手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925+ NAS、Home Assistant Green 智慧家居中樞、Synology ActiveProtect Appliance DP320 NAS、Synology CC400W 攝影機,以及 QNAP TS-453E NAS 裝置等多款產品。該團隊成員 Sina Kheirkhah 是資安領域知名的進階 .NET 漏洞研究專家,曾協助多家廠商包括施耐德電機發現關鍵漏洞。緊追在後的 ANHTUD 團隊以 11.5 點積分獲得第二名,累積 7 萬 6,750 美元(約港幣 59.87 萬元)獎金,而法國資安公司 Synacktiv 則以 11 點積分奪得季軍,抱走 9 萬美元(約港幣 70.2 萬元)獎金。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賽事首日表現最為驚艷的 Team DDOS,他們串聯八個零日漏洞組成完整攻擊鏈,先從 WAN 介面入侵 QNAP QHora-322 路由器,再橫向移動攻破 QNAP TS-453E NAS 裝置,這項「SOHO Smashup」類別的複雜攻擊為他們贏得單次挑戰最高獎金 10 萬美元(約港幣 78 萬元)及 10 個 Master of Pwn 積分。這種多重漏洞串聯的攻擊手法反映出現代黑客攻擊的演進趨勢,單一漏洞已不足以突破多層防禦架構,攻擊者必須具備發掘多個弱點並巧妙串接的能力。最終 Team DDOS 以 10 點積分位居第四,總獎金 11 萬美元(約港幣 85.8 萬元),而越南 Viettel Cyber Security 團隊則以 9.25 點和 4 萬 5,000 美元(約港幣 35.1 萬元)獎金排名第五。

百萬美元 WhatsApp 挑戰的神秘轉折

本屆賽事最受全球資安界矚目的焦點,無疑是 ZDI 首次提供史上最高單項獎金 100 萬美元(約港幣 780 萬元),挑戰 WhatsApp 零點擊 (zero-click) 漏洞利用。零點擊攻擊被視為通訊軟件安全的「聖杯」等級挑戰,因為它無需使用者任何操作,攻擊者即可透過零日漏洞遠端執行程式碼並完全控制目標裝置。然而原定挑戰的 Team Z3 成員 Eugene 在表定時間臨時宣布撤銷參賽,ZDI 官方聲明表示「Team Z3 撤回了 WhatsApp 項目,因為他們認為研究尚未準備好公開展示」。

雖然未能在競賽舞台上演示,這項研究仍引起 Meta 高度關注,Team Z3 選擇透過 ZDI 分析師進行初步評估,之後將交由 Meta 工程師處理。資安新聞網站 SecurityWeek 報導指出,最終向 Meta 揭露的僅為兩個低風險漏洞,而非原先預期的重大零點擊攻擊鏈。然而這起事件突顯出頂尖漏洞研究的敏感性與複雜性,研究人員必須在公開展示、負責任揭露與研究成熟度之間取得平衡。值得注意的是 WhatsApp 在 2025 年確實經歷過真實的零點擊攻擊威脅,今年 8 月 WhatsApp 修補了 CVE-2025-55177 漏洞,該漏洞與 Apple 的 CVE-2025-43300 影像處理漏洞串聯,被用於針對記者、國防官員及公民社會人士的高度複雜間諜軟件攻擊。

企業級裝置成為資安新戰場

本屆 Pwn2Own Ireland 2025 涵蓋八大類別目標,包括旗艦智慧型手機 (Apple iPhone 16、三星 Galaxy S25、Google Pixel 9)、通訊應用程式、智慧家居裝置、印表機、家用網路設備、網路儲存系統、監控設備,以及穿戴式科技 (包括 Meta 的 Ray-Ban 智慧眼鏡和 Quest 3/3S 頭戴裝置)。今年賽事特別擴大攻擊向量,在流動裝置類別中新增 USB 埠利用攻擊,要求參賽者透過實體連接攻破上鎖的手機,但傳統的藍牙、Wi-Fi 和近場通訊 (NFC) 等無線協定仍然是有效的攻擊途徑。

Google 威脅情報小組 (GTIG) 的最新統計顯示,2024 年全球共有 75 個零日漏洞在野外被主動利用,其中針對企業特定技術的攻擊暴增,佔所有零日漏洞利用的 44%,主要集中在 VPN 和防火牆等安全與網路產品。Mandiant 的 M Trends 2025 報告更證實,連續第五年漏洞利用成為企業遭入侵的首要途徑,佔所有調查案件的 33%。這個趨勢與 Pwn2Own 競賽目標的演變高度一致,從早期的瀏覽器和作業系統,逐步擴展至企業級 NAS、路由器、監控系統等網路邊緣裝置。資安公司 Bugcrowd 的 2025 年 CISO 調查報告更揭示,全球硬件漏洞激增 88%,主要歸因於 IoT 裝置的快速普及與不安全的設計。

趨勢科技研究人員在 2025 年 10 月發布的 RondoDox 殭屍網路報告中警告,黑客組織正系統性地追蹤 Pwn2Own 等競賽揭露的漏洞,快速將研究成果武器化用於大規模攻擊。該殭屍網路活動利用超過 50 個漏洞,針對 30 多家廠商的網路邊緣裝置發動攻擊,展現出從漏洞揭露到惡意利用之間的時間窗口正在快速縮短。這突顯出企業必須建立更積極主動的安全態勢,包括定期漏洞評估、網路分段以限制橫向移動、減少網際網路暴露面,以及持續監控異常跡象。

ZDI 建立全球最大漏洞揭露生態系

趨勢科技旗下的 Zero Day Initiative 自 2005 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全球最大的非限定廠商漏洞懸賞計畫。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Omdia 的 2024 年報告,ZDI 在 2023 年負責全球 60% 的漏洞揭露,包括 57% 的重大嚴重性漏洞、58% 的高嚴重性漏洞,以及 68% 的中等嚴重性漏洞。到了 2024 年這個比例更進一步提升至 73%,超過所有其他參與廠商的總和。ZDI 運作模式的核心在於負責任的漏洞揭露流程,研究人員發現的漏洞會直接回報給產品供應商促使修補,而非用於惡意目的或在暗網販售。

ZDI 建立了嚴格的揭露時間軸機制,要求廠商在收到漏洞報告後 120 天內發布修補程式,若廠商未能及時回應,ZDI 將在其網站上發布漏洞的精選技術細節,確保廠商不會忽視報告。這種機制為趨勢科技客戶提供獨特優勢,他們能在攻擊發生前就獲得虛擬修補程式 (virtual patching),通常比官方更新早兩個月以上。隨著資安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供應商主動尋求 ZDI 社群協助,Tesla、Meta、QNAP 和 Synology 等科技企業不但贊助 Pwn2Own 競賽,更主動將自家產品納入研究範圍。

ZDI 在 2025 年 8 月慶祝成立 20 週年,並宣布 Pwn2Own 競賽持續擴展,下一場賽事將於 2026 年 1 月 21 至 23 日在東京舉行 Pwn2Own Automotive 汽車資安競賽,Tesla 將再次擔任贊助商。從 2007 年誕生於加拿大溫哥華 CanSecWest 資安大會的小型比賽,最初獎金僅 1 萬美元(約港幣 7.8 萬元),到如今每年舉辦三場、總獎金經常超過 100 萬美元(約港幣 780 萬元)的全球最負盛名黑客大賽,Pwn2Own 已成為驅動全球資安研究創新的重要引擎。對於參賽的頂尖「白帽黑客」而言,豐厚獎金固然誘人,但更大的動力來自對漏洞研究的熱愛、挑戰稀有攻擊目標的渴望,以及獲得「Master of Pwn」黑客大師頭銜的全球肯定。

 

資料來源:Zero Day InitiativeBleepingComputerHackreadTrend MicroDeepStrike

read mor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白宮豪華宴會廳造價達 21 億元 科技巨頭捐款引發利益衝突爭議


白宮豪華宴會廳造價達 21 億元 科技巨頭捐款引發利益衝突爭議

白宮確認特朗普總統斥資約 3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 興建一座全新「國宴級」豪華宴會廳,資金完全來自私人捐款,主要出資方包括 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Meta、HP、Micron 及 Lockheed Martin 等多家科技巨頭。該廳將位於被拆除的白宮東翼原址,面積達 90,000 平方英呎,可容納 999 名賓客,預計於 2027 年前完工。

白宮改建陷入風波:歷史與透明度之爭

根據《CNN》與《BBC》報導,本週施工團隊已開始拆除東翼結構,引發歷史保護學者和白宮顧問的強烈反彈,認為此舉違反《國家歷史保存法》(NHPA),並破壞具百年歷史價值的建築。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 Sarah C. Bronin 稱此舉是「歷史保護失敗的典型案例」,而《建築師協會》也公開批評該計劃「未遵守公開審核與環評程序」。 白宮建築主管 Clark Construction 與 AECOM 負責工程,總統幕僚長 Susie Wiles 表示,特朗普「作為一名建築商,擁有卓越的設計眼光,並希望為未來的總統留下可舉辦盛典的空間」。

科技巨頭捐款引發倫理與利益疑雲

從捐款名單可見,矽谷多家曾與特朗普競爭或衝突的企業,如 Google 與 Meta,如今均成主要贊助者。其中,Alphabet(Google 母公司)在一項與特朗普關於 YouTube 封鎖事件的法律和解中,額外捐出 2,200 萬美元(約港幣 1.716 億元) 作為對宴會廳建設的「公益補償金」。而 Microsoft、Amazon 與 Palantir 均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獲得大額政府合約和 AI 雲端專案授標,引發「權錢互惠」質疑。 白宮強調所有捐贈均為自願,且捐款流向經由「全透明基金」監督,不涉納稅人資金。然而《BBC》前白宮倫理顧問認為,這是一場「道德噩夢」,因為企業可能以此換取政策或合約優惠。

歷史脈絡:白宮最大擴建工程

這項工程是自 1942 年羅斯福總統增加東翼二層以來,白宮外部結構最大規模改建。早於 7 月,特朗普首次宣布項目時,估計成本為 2 億美元(約港幣 15.6 億元),後提升至 3 億美元(約港幣 23.4 億元)。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國家首都規劃委員會(NCPC)尚未正式批准圖紙,白宮則聲稱可依據 1964 年行政令暫時繞過審批程序。目前拆除工作與地基施工同步推進,財政部已下令員工不得向外洩露現場照片,被批評為「黑箱施工」。

專家觀點與未來展望

白宮官員指出,新宴會廳將採用地中海古典風格,玻璃穹頂與懸吊式吊燈為設計重點,預計將成為未來國宴、簽約儀式與總統舞會的主要場地。哈佛大學政治學者 Nancy Haines 分析,此舉既鞏固特朗普「建造者形象」,亦可能被視為「權力與奢華的象徵」,在國際外交中強化美國禮儀象徵性。 不過《紐約時報》評論指出,如未依程序處理歷史建築審核,美國政府恐遭訴訟與跨黨派抨擊,進而延宕進度並增加成本。

未來影響與記者觀察

有媒體觀察指,多家媒體記者已被限制進入白宮施工區,但可見吊臂裝置夜間作業不斷,安全人員巡邏嚴密。此舉顯示特朗普政府企圖於明年大選前完成主要結構,以展示「不依靠國會、也能建成地標」的領導力形象。此舉或將改變白宮對企業捐贈的界線,也可能成為未來政治籌資機制的重要案例。

 

資料來源: BBC NewsCNN PoliticsBusiness InsiderNew York Times

read more
人工智能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OpenAI 與荷里活達成歷史性協議: Sora 2 深偽危機引發產業變革


OpenAI 與荷里活達成歷史性協議: Sora 2 深偽危機引發產業變革

近日 OpenAI 宣布與美國演員工會 SAG-AFTRA、Cranston 本人及包括創意藝人經紀公司 (CAA)、聯合人才經紀公司 (UTA) 在內的多家頂級經紀機構達成合作協議,承諾強化旗下影片生成工具 Sora 2 防護機制,防止未經授權的演員肖像與聲音被濫用於深偽影片。

這次事件源於 Sora 2 推出後,大量名人深偽影片在網上瘋傳,其中包括模擬 Cranston《絕命毒師》角色 Walter White 與 Michael Jackson 自拍的影片。此次協議標誌著 AI 產業首次在荷里活壓力下做出實質讓步,更預示著全球娛樂產業將進入嚴格管控 AI 生成內容的新時代。

科技巨頭首次低頭:Sora 2 爭議如何引爆荷里活反擊戰

Sora 2 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正式推出,這款由 OpenAI 開發的 AI 影片生成工具能將簡單文字描述轉化為高度逼真影片內容,甚至包含同步音效與精確物理效果。然而在推出後不到 3 週,平台上便湧現大量未經授權的名人深偽影片。知名影星 Bryan Cranston 在社群平台 X 上公開指控,有使用者利用 Sora 2 生成模仿他聲音與形象的影片,而他本人對這些內容毫不知情。

這起事件迅速引發荷里活業界震盪,CAA 和 UTA 兩家代表荷里活 A 級藝人的頂級經紀公司公開批評 OpenAI 使用受版權保護內容訓練模型,稱 Sora 對客戶的智慧財產權構成「重大威脅」,強調「控制、授權與報酬」是創作工作者的基本人權。值得注意的是 OpenAI 推出 Sora 2 時曾宣稱已建立防護機制,要求真人必須給予同意或選擇加入才能生成深偽影片,並聲稱已採取措施阻止公眾人物的描繪。然而實際情況顯示這些防護措施存在明顯漏洞,甚至出現「已故名人漏洞」——使用者發現可以繞過限制生成已故名人的影片。

160,000 名會員的勝利:SAG-AFTRA 如何迫使 OpenAI 改變政策

SAG-AFTRA (美國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 擁有超過 160,000 名會員,涵蓋電影、電視、廣播、配音與網上內容等領域,是美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工會之一。該工會在 AI 議題上的強硬立場可追溯至長達 118 天的罷工行動。SAG-AFTRA 首席談判代表 Duncan Crabtree-Ireland 曾在 2023 年的新聞發布會上嚴厲批評製片方的提案:「他們提議我們的臨時演員應該被掃描,獲得 1 天報酬,然後公司應該擁有該掃描、他們的形象、他們的肖像,並能夠在永遠的任何項目中使用它,無需同意也無需補償」。

這次針對 Sora 2 的協商中,SAG-AFTRA 再次展現其談判實力。Cranston 在聲明中表示:「我感謝 OpenAI 願意改善政策與防護措施,希望所有開發這項技術的公司,都能尊重我們在個人與職業層面的權利,不被任意複製或模仿」。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則表態支援《NO FAKES Act》(防止未經授權的 AI 肖像複製法案),承諾將持續確保技術創新不損害表演者權益。

從 20 億到 150 億美元:AI 影片生成市場爆炸性成長背後的代價

AI 影片生成工具市場正經歷爆炸性成長。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該市場在 2025 年估值約為 8.5 億至 20 億美元 (約港幣 66.3 億至 156 億元),預計到 2033 年將以 20-30% 年複合成長率 (CAGR) 成長至 150-298 億美元 (約港幣 1,170 億至 2,324.4 億元)。這股成長動能主要來自 3 大因素:深度學習技術進步使 AI 能以最少人工介入創造逼真影片、各產業對影片內容需求激增、以及使用者友善介面降低了個人與企業的進入門檻。

然而這場技術革命也帶來嚴峻倫理與法律挑戰。Morgan Stanley 分析指出,生成式 AI 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威脅到創意產業工作者的生計與智慧財產權。Netflix 在 2025 年 10 月宣布「全力投入」生成式 AI 技術,引發業界進一步擔憂。市場研究公司 Data Insights Market 報告警告,高昂運算成本、智慧財產權爭議以及深偽濫用風險,若不妥善處理,可能成為限制市場成長的關鍵因素。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專訪 SAG-AFTRA 首席談判代表時強調:「AI 實施必須以人為中心,這適用於每個產業」。

三強鼎立的 AI 影片戰場:Sora 2 面臨 Google 與 Runway 的激烈競爭

在 AI 影片生成領域,OpenAI 的 Sora 2 並非唯一玩家。Google 推出的 Veo 3 以其電影級逼真度和企業級可擴展性著稱,採用多模態 AI 模型能像人類電影製作人一樣理解情境、光線和動作。Runway 的 Gen-3 Alpha 則以快速、直覺創作流程和強大編輯功能成為創作者和代理商首選,其 Turbo 模式能在數分鐘內生成創意板。技術評測網站 Skywork AI 對比分析顯示,Veo 3 在電影敘事方面表現出色,而 Runway Gen-3 在快速周轉時間方面具有優勢,Sora 2 則在同步音效生成和角色一致性方面領先。

10 月 16 日,OpenAI 為 Sora 2 推出重大更新,免費用戶現可生成長達 15 秒影片,付費 Pro 用戶 (每月 200 美元,約港幣 HK$1,560) 則可生成 25 秒影片並使用分鏡腳本功能將多個場景合併。然而這些平台都面臨相同挑戰:內容真實性驗證、技術專業知識門檻,以及圍繞資料私隱的監管限制。

立法浪潮來襲:全球如何用法律應對深偽危機

面對深偽技術快速發展,全球各地正加速立法腳步。美國在 2025 年 5 月通過《TAKE IT DOWN Act》,成為首部直接限制有害深偽的聯邦法律。該法案聚焦於未經同意的親密圖像和深偽色情,要求平台在收到舉報後 48 小時內移除內容,違者將面臨最高 3 年監禁和罰款。

2025 年 4 月重新提出的《NO FAKES Act》則更進一步,將建立聯邦私人訴訟權,禁止未經同意創建或散佈 AI 生成的人物聲音或肖像複製品,該權利在個人生前及死後最多 70 年內有效,前提是每 10 年向版權局更新一次。該法案獲得 Google、美國唱片業協會 (RIAA)、美國電影協會 (MPA)、SAG-AFTRA、YouTube 和 OpenAI 等科技與娛樂業關鍵利益相關者的支援。

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AI 將如何重塑好萊塢的未來

這次 OpenAI 與 SAG-AFTRA 合作協議對娛樂產業具有深遠影響。首先它為 AI 公司與創意產業合作樹立了新標準——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尊重創作者權利的基礎上。其次協議中雖未說明具體執行方式,但 OpenAI 承諾「所有藝術家、表演者和個人都有權決定如何、以及是否可以被模擬」,並承諾對侵權申訴「迅速回應」。《Newsweek》報導指出,雖然 OpenAI 加強了名人深偽限制,用戶仍發現了漏洞。同時亦除了 OpenAI 之外,還有數十家其他 AI 影片生成公司在運作,能否達成全產業共識仍是未知數。

企業決策者的啟示:在創新與合規之間尋找平衡點

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此次事件突顯了 3 個關鍵教訓。第一,透明度和同意機制是不可妥協的底線。Sora 2 案例證明,即使聲稱建立了防護措施,實際執行中的漏洞仍可能引發重大公關危機和法律風險。企業應建立嚴格同意管理系統,確保所有使用真人肖像或聲音的 AI 生成內容都獲得明確授權。第二,主動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勝過被動應對。OpenAI 在面臨 CAA、UTA 和 SAG-AFTRA 公開批評後才採取行動,這種反應式做法損害了品牌信譽。相比之下,Disney 因未傳出類似災情而成為少數正面案例。第三,合規成本將成為競爭優勢來源。隨著《NO FAKES Act》、《TAKE IT DOWN Act》等法規實施,以及各州立法推進,能夠提前建立完善合規框架的企業將在市場中佔據有利位置。

AI 時代的創意工作者:從對抗到共存的漫長旅程

對於演員、音樂家、作家和視覺藝術家等創意專業人士而言,AI 技術既是威脅也是機遇。SAG-AFTRA 在 2025 年 7 月結束了針對遊戲產業長達 1 年罷工,與包括 Activision 和 Electronic Arts 在內的 10 家主要遊戲公司達成協議,獲得「歷史性的薪資增長、領先 AI 防護措施,以及改善的健康與安全條款」。該協議包含 AI 數碼複製品的同意與披露要求,並允許表演者在未來罷工時撤回同意。這顯示創意工作者正逐步取得對自身數碼形象的控制權。

然而《Rolling Stone》在 2024 年 7 月報導中揭露,一些 SAG-AFTRA 會員表示他們被迫簽署同意數碼複製其肖像合約。這突顯了個別創作者在談判中的弱勢地位,尤其是那些缺乏強大經紀人或工會支援的人。Cranston 在此次聲明中強調:「我深感擔憂,不僅為我自己,更為所有表演者,他們的工作和身份可能以這種方式被濫用」。

未來展望:娛樂產業將如何在 AI 浪潮中航行

OpenAI 與 SAG-AFTRA 達成這項協議標誌著 AI 與娛樂產業關係的重要轉折點,但這只是漫長旅程的開始。隨著 AI 技術持續進化,更複雜倫理與法律挑戰將不斷湧現。建立全產業透明度、問責制和同意標準至關重要,這需要 AI 公司、娛樂產業、工會、政府和民間社會持續協作。從短期來看,企業應密切關注《NO FAKES Act》等立法進展,並主動調整內部政策以符合新興規範。從長期來看,AI 影片生成技術民主化將重塑內容創作格局——它可能降低製作成本、加速創新,但也可能加劇深偽濫用和就業流失等問題。

 

資料來源: CNBC NPR O’Melveny & Myers LLP Data Insights Market World Economic Foru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