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由 Web1、Web2 打到 Web3 《小朋友齊打交》製作人 Marti Wong 屢敗屢戰 27 年曙光終現

中學範文《曹劌論戰》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戰場上生死相搏,頭一次撀鼓進攻士氣最高昂,但到第二次就開始低落,去到第三遍,戰士都早已失去勇氣。

Marti Wong,經典遊戲《小朋友齊打交》的製作人,可能是香港遊戲界最有資格「兜巴星」曹劌的人,因為他打從 1995 年開始,先後三度由零開始寫遊戲,稱得上一個屢戰屢敗、歸零重來的遊戲人生,但他士氣不止沒有衰竭,卻反而愈戰愈有,最近宣布在元宇宙世界《The Sandbox》建立以九龍城等為主題的冒險遊戲。

Web1 – 小朋友齊打交 Little Fighter

小朋友齊打交二 (Little Fighter 2, LF2) 由 Marti 及好友浩然於 1999 至 2002 年共同開發

「我小時候玩格鬥遊戲,會玩到全身標汗、好緊張,但現今的遊戲已沒有這感覺,我希望我可以為玩家重捨感覺。玩自己的遊戲,我都仲會標汗。」這是他上一趟出遊戲,跟我們記者說的話。作為玩家,我認為 Marti 真的做到了,並且多年來貫徹始終、執行到底,遊戲迷都很滿意。可惜的是,就像每個理想主義者的命運一樣,追尋理想的道路,通常都是充滿荊棘、坎坷難行的⋯⋯

回首過去,Marti 的首次「創業」,應該是 1995 年的《小朋友齊打交》,那時的他剛會考完畢,偶然有了開發遊戲的想法,誰不知任性的嘗試,後來竟成了無數人的集體回憶、全球超過 5000 萬次下載的經典 Little Fighter 2。然而,遊戲的成功卻不等於財務的收獲,當時的電腦作業系統,還是被 Windows 98 或者後來的 Windows XP 所主導,還沒有 App Store、又沒有網上廣告,作為免費的格鬥遊戲,縱使大受歡迎,卻難以讓製作人獲利。

到了 2003 年,Marti 將遊戲角色授權予 Online Game 公司,讓對方推出《Little Fighter Online》,目的是讓自己作品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可以獲取一些利潤。然而,現實不似預期理想,兩年之後,他只好重回勞動市場,到科技公司打工糊口。

Web2 – 英雄大作戰 Hero Fighter

《英雄大作戰》桌面版也是「混戰型」的格鬥遊戲,只要用瀏覽器開啟網址即可以玩到

他第二次「鳴金」,要追溯到 2008 年,又從打工仔回到全職遊戲製作人,開發《英雄大作戰》。打後那七年,他都接外判工作維生,目的只是開發另一個經典遊戲。卒之,先在 2009 年推出桌面版《英雄大作戰》,其後三年累積高達 100 萬名玩家,並且以付費換取額外遊戲體驗的方式獲利。

然而,命運的黑色幽默再度降臨,內地網民竟然破解了遊戲,導致不用付費也能玩到,與此同時,廣告中介公司又忽然解散,Marti 失去了幾乎所有遊戲收入。

回想當時,坊間已有不少「社交遊戲」,為什麼不趁機轉型?「同部分發行商傾過,全部都話要有得做,就要改為課金抽蛋嗰種模式,但咁樣同我個理念好違背。可能我係老一派思想嘅人,覺得格鬥 game 應該平衡,唔應該俾咗錢就勁啲,同埋如果做 online game,就意味於 server 執行,變咗有 latency(網絡延遲)問題,隻遊戲一定打得無咁爽快,咁我又唔係好想。」

Web2.5 – 新版英雄大作戰 Hero Fighter X

隨後推出新版《英雄大作戰》(Hero Fighter X)並於 iOS 和 Android 的 App Store 上架

然而 Marti 沒有氣餒,乘住智能手機堀起,App Store 理應可以保障收入的「假設」,轉而開發手機版遊戲,終在 2015 年推出《英雄大作戰》iOS 及 Android 版本,開始時反應極佳,但時日一久,昔日的惡夢又再降臨 — 再度出現破解版遊戲,尤其是 Android 版本方面,做好遊戲繼而獲利的理想,再度化為泡影。

「其實推出最初,反應係唔錯嘅,我問過業內一啲朋友,佢地話付費嘅遊戲,通常有一個 conversion 嘅百份比,而我當時係超越咗呢個數字,而我地留住玩家嘅 retention rate 都係唔錯嘅,可惜到最後,都係衰係破解版手上。」

面對逆境,Marti 作最後掙扎,「因為隻 game 入面,我可以偵測到係咪玩破解版,於是我向玩破解版嘅玩家寫一封信、發一個訊息,大意係如果再咁樣落去,我將會走投無路㗎喇,希望你支持返正版。但最慘嘅係,竟然還有不少人誤以為「破解版」為「正版」,仲日日 send email 嚟要求客戶服務。」

對於他的無奈,我能夠理解,當年世人毫不介意每兩到三年,就以高價追捧全新的智能手機、全新型號的 iPhone,對於每日玩不停手的遊戲,卻吝惜那區區幾蚊美元費用。但我相信,隨著時日推進,這塊市場的成熟程度,總會與日俱增。但當時機未至,面對「死局」,Marti 唯一的選擇,是又再度重回勞動市場,回到科企邊打工賺錢,邊養住自己的遊戲作品。

Web3 – Little Fighter NFT

拜 NFT 熱潮所賜,Marti 於 RaribleOpenSea 推出 LF2 的角色 NFT,為他帶來巨額收入

Marti 的遊戲人生低潮,一直到出現了 NFT,才亮起了一道曙光。

我急不及待問他,NFT 作為收入方式,可以幫遊戲加速並持續發展嗎?「對我嚟講係得,之前係 Rarible 同 OpenSea 放咗小朋友齊打交嘅行路動作,有啲人買咗之後,我亦得到一些收入(單在 OpenSea 就已賣出 69.5 ETH),足以支持而家主要做緊兩個 project,一個係返小朋友齊打交新版,都係靠 NFT 嘅收入,請人幫手畫過晒啲畫。如果唔係有 NFT,我可能幾年都做唔到,因為我以前,一直都係自己去畫,無請人去幫手加速。」

除 NFT 以外,另一為未來遊戲之路打下強心針、注入「利潤」的,還有 Web3 和元宇宙的世界,尤其當中的邊打邊賺 「play to earn」的遊戲體驗。縱使目前,小朋友齊打交的元宇宙項目,仍在新遊戲的開發階段。

走入元宇宙世界,邊玩邊獲得 NFT 物品

Little Fighter 作為合作伙伴,參與 The Sandbox 的元宇宙,建設四個不同階段的虛擬世界:九龍城、忍者村、冰火島和邪惡城堡

「我覺得未來元宇宙再加上 5G、6G,話唔定可以將以前暢快嘅遊戲體驗,有機會帶返嚟。」Marti 希望 The Sandbox 嘅遊戲體驗,將好似主題公園,玩家入去可以邊冒險、邊獲取 NFT 物品,與此同時,亦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的惡夢:「係元宇宙嘅遊戲,亦可以設計到需要一張特定 pass 至入得去玩。」

雖說如此,今天的 Marti 依然邊打工邊開發遊戲,尚餘多少「路程」又再重回全職製作人的日子?天曉得。但我最後想說,很多人讀曹劌論戰,以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核心,殊不知後一句才是重點 — 「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當對方沒了士氣,我方也必須做足準備、戰意充沛,那才是致勝克敵的關鍵。

作為局外人,回望 Marti 27 年的遊戲人生,表面上似是「三而竭」被打敗的那一方,但實質上,他其實一直在備戰、一直守候著「彼竭我盈」的一刻,Web3 會是他的反敗為勝的「黃金交叉」嗎?我覺得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Little Fighter 遊戲製作人 Marti Wong,自會考完畢就投身遊戲創作及開發,一做就是 27 年的光景。

訪問片段

採訪、撰文:尹思哲

read more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Meta 未能完夢 Diem 何以告吹?

Meta(前稱 Facebook)2019 年提出加密貨幣項目 Diem(前稱 Libra),項目引起了美國、歐盟等各政府監管機構的強烈反對,幾經努力不果,Meta 終在今年 1 月 31 日宣佈解散 Diem 項目團隊。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Meta 持有的三分之一項目股權將以 2 億美元售予為比特幣和區塊鏈公司提供服務的加州銀行 Silvergate Bank。在加密貨幣發行比比皆是的情況下,Meta 作為 IT 業界龍頭之一,為何推行 Diem 卻舉步為艱?

Diem 項目計劃發行一種穩定幣,希望透過區塊鏈網絡平台改革全球金融服務,為用戶提供一種無需通過常規金融系統(例如銀行),即可進行支付或相互匯款的方式,可讓目前因地區金融服務支援不足或被排除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 10 多億人口提供支付解決方案。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Diem 推出時被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指出其沒有解決對洗錢、消費者保護和其他潛在金融風險,另外亦欠缺透明度和挑戰現有貨幣制度。及後,數個業界巨掔包括 Visa、Master 及 PayPal 都退出了項目團隊。

兩年後,Diem 調整好項目藍圖,作為穩定幣與美元掛勾,亦新設了控制措施應對監管機構提出的隱憂。但縱使如此,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還是沒有「鬆口」,美國當局更表明不確保放行。

筆者認為,各國政府除了對加密貨幣抱持懷疑態度,還包括 Meta 多年來處理數據的手法以及反壟斷的考量。

Meta 坐擁海量用戶群,成立至今,卻不乏機構濫用平台的個人數據,或利用平台發佈不實言論等,Meta 的處理未能達令監管機構滿意。更曾有人提出了數千份內部文件,顯示 Meta 與促進社會兩極分化和損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有所關連。

除此之外,Diem 雖以區塊鏈平台運行,獨立於 Meta,亦積極募集合作顆伴共同營運,但 Diem 採用的加密貨幣錢包 Novi 是 Meta 子公司的產品。基於 Meta 和 Diem 的關聯而言,Meta 有能力將 Diem 一下子擴展至全球數以十億計用戶,假若 Diem 價值崩盤,就會威脅到廣泛經濟。

綜合種種因素,Diem 項目做法史無前例,市場亦未準備好接受,不過,穩定幣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系統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層。不論 Silvergate Bank 將來會如何推行 Diem,這個項目已為傳統市場提供了一個接合加密貨幣的討論方向;也為其他計劃推行類似項目的團隊帶來參考作用,Diem 算是雖敗猶榮。無論各國對加密貨幣持正反意見,加密貨幣及其技術的普及已經不能停止。

另一方面,Meta 現正計劃發展元宇宙,加密貨幣絕對是重要一環,相信 Meta 會以其他方式發行及使用加密貨幣。我們繼續密切留意。

加密高市場部

李穎懿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做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題特寫

什麼是 DAO 分布式自治組織?它為何被說成「工作的未來」?

疫情持續下,WFH 更加快 WEB3 發展,其中 DAO(分布式自治組織)更是近期熱話,所謂的無大台、無單一終止開關(Kill Switch),由持份者投票、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推動的 DAO 能否取代傳統股權公司成為主流?

智能合約 + 虛擬貨幣 = DAO

要找出答案先要了解甚麼是 DAO,OurSky 創辦人 Ben Cheng 認為,DAO 特質有兩個,一是由智能合約所規範,套用於傳統機構,這個智能合約就是公司章程,在區塊鏈的世界中,DAO 就是由智能合約所規範;第二個特質是,DAO 的財務是建基於虛擬貨幣。

不過,要數到最出名的 DAO 就不得提最早 DAO 的形成,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最早是一個 The DAO 的組織,設計構思是一種無領導、無員工、無國籍的風險投資基金,目的是將以太幣投資於科技創新企業,這個組織最終籌得 1200 萬枚以太幣,但不久就遭駭客攻擊程式中的漏洞,有 360 萬枚以太幣被駭客偷走,經過雙方網上的攻防戰後,最後成為今日擁有 ethereum 及 ethereum classic 的原因。

萬事皆投全因章程不夠清晰

這個無領導、無員工、無國籍的風險投資基金的特質,成為今日 DAO 的骨幹,目前除了初創基金之外,亦有不少人將 DAO 應用至不同的地方,例如企業管治;不過,組織如何現實 Decentralize(去中心化)仍然有分歧,市場自媒體主筆、智庫創辦人利世民認為,對去中心化解理成無大台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任何網絡上結合過程都會有連接位,這個位慢慢會演變成一個台,所謂的無大台其實最終都會有人帶風向,做一些事情,只是並非單一大台,作為參與的人可以隨時轉台,去中心化的意思其實是「可以隨時轉台」,在虛擬貨幣的世界中,大家對事情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各有各做,作為參與的人在一些事情中持不同意見時,隨時可以另外起一個台。」

利世民認為,DAO 當中的 Autonomous(自主性)反而被忽略了,的而且確,DAO 可以投票決定事情,但其實投票並不是十分自主性的一件事,任何組織結構,做每一件事前都要投票,不太有效率,目前不少 DAO 章程不太清晰,所以出現萬事皆投票的情況。

在現實世界中,OurSky 的管治透明度之高,甚至被自己員工形容為激進,雖不至於萬事皆投,但公司內部消息卻是人人皆能知曉,但 Ben 都認為,在推行無階級,扁平式「管理」仍然有難度,尤其是在公司發展至一定規模之後。

他說:「公司初成立時,在組織架構上的確是無階級,不過在權力上仍會有。」他舉例說:「例如我講嘢會大聲啲之類」,不過當公司發展至 30 至 40 人時,即使發布消息時,在內部平台的設定仍是所有人可以看到,但即使是 Ben 自己都已經不可能全部看完,在這個時候,我們才不得不分成小隊,再有小隊長,這才真正出現組織上的階段,不過,他仍會提醒員工,這只是一個架構中的位置,並沒有特別權力。

「這個架構有辣有不辣,外面有經驗人加入公司可能會覺得好痛苦,因為不能持著令牌命令同事做事。」Ben 雖然對公司有一套與別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對於 DAO 是否可以取代傳統管理模式仍抱懷疑態度。

「DAO 可以去中心化,以 TOKEN(代幣)投票,其實在區塊鏈世界上其實經常發生,不過在現實世界上,在投票完結後仍需要有人去執行,智能合約就不能做到這一點,總的來說 DAO 的運作是有趣的,但不是萬能的。」

TOKEN 投票促成貧富懸殊

另一個限制,DAO 是以 TOKEN 去投票,要達至去中心化,Ben 認為,TOKEN 流通量仍是一個大問題,有大量項目有 VC 背景,「即使有多如 Pay to earn 或者是以不同方法去 earn,但始終解決不了財富集中問題,它有自己的貧富懸殊,但這個貧富懸殊不同於傳統經濟,在香港現實,富有的可能是地產商,而 DAO 可能是早期虛擬貨幣採用者、項目創辦人,令到 DAO 可能在本質上就已經很中心化,很難做到 Power to people 這一點,DAO 其他一些缺點或者缺憾,例是可靠性、安全性,可以隨著發展技術上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但中心化這個核心問題,「我不肯定科技上是否能夠解決。」

不過,利世民對於這個投票方式就持不同見解,他指出,以前傳統公司上股東就是持份者,不過隨著 ESG 的發展,在社會責任下,不是股東都是企業的持份者,對公司發展都可以有影響力,反而在 DAO 上只有 TOKEN 的才是持份者,「你不喜歡這個 DAO 所做的事,可以去第二個,甚至自創一個,在演變過程中,雙方那一個會成為贏家。」

DAO 未來發展或會很有趣

對於 DAO 的前景,Ben 認為,DAO 是一個新開發的西部,可以在上面作出不同的新嘗試,例如之前有人成立 DAO 去買美國憲法(ConsitiutionDAO),這可能是無聊的舉動,但若由 NBA 球隊、由球迷去投票可能成件事會變得很有趣。

與現實世界的涵接上,先撇除法規上的問題,互惠基金可能是其中一種,而非牟利基金會、甚至一些過濾審批的過程都可以由 DAO 取代,模式上可以是由這些社交平台聯手寫出一個虛擬貨幣,再由代表分配至目前如 IFCN(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般的組織,每出現需要投票的狀況,就由 IFCN 去投票,如果你相信它,可以給它更多幣,它又可以賺錢。

利世民對於 DAO 的發展相對較為樂觀,他指出,互惠基金、ETF 本身已經是由程式去執行,目前的方式是由 BVI 公司去持有資產,再放上交易所,有興趣的投資者就到交易所購買權益,整套運作本身就是 DAO 模式,而交易所就是「Kill Switch」,如果放在哪裡賣都可以,就不會有 Kill Switch,有 Kill Switch 說好聽一點是防止洗黑錢,實際上就是防止避稅。

他又認為,市場上的一買一賣本身並不需要公司,隨著這些買賣發展大規模擴大才出現公司、組織,DAO 的目的是簡化,所以未來可能會有部份傳統公司被 DAO 取代,尤其是當成件事只在區塊鏈上存在,區塊鏈的世界中,由買家自行承受風險,正如虛擬貨幣錢包,若忘記密碼,這個風險由買家自行承受,這個亦是 DAO 未能取代傳統平台的原因,不過只要是一個市場現象,自然會有市場方法去解決,雖然目前 DAO 仍是實驗階段,但不排除未來政府都可以由 DAO 取代運作。

作為投資者又應該如何去選擇 DAO?利世民指出,按冪次法則(Power Law Distribution),超過八成活動在約兩成項目內發生,投機策略上只要跟風就可以,但他認為這個形勢未來有機會改變,用傳統經濟學人的方法,只要看著哪一個項目的市值正在上升,再因應情況增加相關倉位就可以。

撰文、採訪:Chloe、尹思哲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

區塊鏈不止加密貨幣與 NFT

提及區塊鏈,近期最熱門的話題非 NFT(非同質化代幣)莫屬。其實區塊鏈技術應用甚廣,智能電子簽署便是一例,就連金融服務與保險業對區塊鏈的需求亦與日俱增。

到底除了傾向炒賣性質的加密貨幣和 NFT,區塊鏈技術還有哪些較普及的應用?去中心化金融應用(DeFi)和區塊鏈即服務(Blockchain-as-a-service,BaaS)又囊括哪些範疇?

V Systems 董事 Alex Yang (上圖)舉例指,V Systems 與本港唯一一個獲政府認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CGSE)合作,提供數碼黃金(GoldZIP),以實物黃金配合數碼黃金交易平台,透過代幣進行黃金交易,結合區塊鏈分散式記帳技術的防偽保障,令操作過程更簡便可靠,同時有助減少因儲存黃金而引起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三大應用趨勢

承接去年的強勁走勢,V Systems 預測今年區塊鏈發展將可見以下三大趨勢:

  • 區塊鏈即服務(BaaS):市場對區塊鏈即服務或第三方數碼產品管理公司的需求大增,包括運用區塊鏈技術助傳統金融產品數碼化。
  • 監管科技(Regulatory Tech,RegTech):全球金融機構在過去 10 年因違反監管條例,支付近 3,320 億美元罰款。區塊鏈技術能應用於監管科技上,不僅可防止儲存於區塊鏈上的資訊被修改,更可減低因監管、報告及合規而引致的詐騙。
  •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去年全球有大約二億美金投入去中心化金融服務,Alex 認為在 2022 年這方面的需求將持續增加,例如容許用戶透過數碼錢包,快速及安全地交易金融產品,較傳統的交易戶口較容易使用及快捷。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香港應推行區塊鏈醫療紀錄系統

Omicorn 在香港社區肆虐,專家建議容許為 5 至 11 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但目前應否為孩子接種,仍舊是眾說紛紜。另一邊廂,疫苗接種紀錄的瀏覽,隨著政府防疫措施越趨「日常化」,某些場所更需出示接種紀錄方可進入。相關紀錄除了可儲存於安心出行,現時亦可儲存於醫健通。

據食物及衞生局公佈,去年有逾半市民已經登記醫健通,但大家是否了解這個平台背後如何存取資料?醫健通是由香港政府開發的電子醫療紀錄平台,讓公營和私營醫護機構在取得病人的同意和獲權後,雙向取覽和互通病人的電子醫療紀錄。然而,平台採用傳統的中心化系統,資料存放於政府的伺服器內,較容易發生數據遺失,遭受更改和攻擊。

事實上,每年世界各地都有發生不同程度的醫療紀錄洩漏事件,單是去年美國就有超過 600 宗,總體影響愈 2264 萬名病人。其中一宗重大資料洩漏事件,黑客入侵了美國佛州的「布勞沃德」健康系統

這個系統由 30 多個醫療機構組成,黑客入侵或導致 130 多萬人的社會保險號碼、醫療記錄等敏感信息被洩露。醫健通的組成與該系統有相似之處,加上醫健通於去年 5 月曾因為醫院管理局的「臨床資訊管理系統」故障而連帶出現短暫故障,安全隱患令人擔憂,更新電子醫療系統可謂迫在眉睫。現時香港政府亦積極使用創新科技優化各部門系統,區塊鏈相信會是上述問題的其中一項解決方案。

大眾對醫療及私隱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使用區塊鏈技術研發電子醫療紀錄系統,可於很大程度上解決安全隱患、文件缺乏統一標準的弊端。

首先區塊鏈能利用匿名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徵保護病人的隱私及資料安全,同時擁有進行即時儲存和多方共用的功能:病人可自主管理病歷,授權醫護人員查閱;醫療機構的參與可完整地保存病人的醫療紀錄,故病人能減少重複檢查。此舉不單節省病人金錢與時間,更可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長遠而言,安全而可信性高的醫療數據可用以制定公共衞生政策等。近年已有不少國家採用區塊鏈為基礎的相關醫療系統,香港實屬步伐緩慢。例如愛沙尼亞政府早於 2016 年採用區塊鏈技術儲存民眾病歷;台灣一所醫院於 2018 年推行「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及「智鏈護照」。

於系統技術上,許多私營公營機構也在積極研發從公鏈平台加入聯盟鏈和私鏈元素的方案,以解決醫療區塊鏈網絡的延展性和隱私問題,例如醫療保險、藥物追蹤等。

總括而言,區塊鏈於醫藥業上的應用發展迅速,技術也漸趨成熟。放眼世界,當醫療區塊鏈網絡擴展至全球各國,或許他日終可以做到「一份病歷,世界通用」。

梁永熹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以區塊鏈實現病歷自主管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