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am Lawton

人工智能科技專欄

AI 創造強韌醫療體系 生成式 AI 與風險預警 有效為急症分流

香港急症輪候由 193 分鐘降至 144 分鐘 然而高峰期仍見擠塞。醫管局引入生成式 AI 代擬病歷與報告,並試行 AI 風險預警,以 HA Chat 與病房顯示即時通報,團隊可提前介入與調配資源。未來把 AI 視作基建,核心支援預測分流與人手部署,建設更強韌醫療網
read more
人工智能教育科技科技專欄

AI 教育的雙刃劍 批判思維是學生面對新科技的關鍵

人工智能(AI)快速普及,為教育帶來便利與挑戰並存的局面。許多教師對 AI 工具的準確度、私隱及數據安全存有顧慮,同時擔心學生過度依賴 AI 完成功課,削弱自主學習能力。全球多國已開始制定 AI 教育指引,涵蓋倫理、透明度與防止依賴等方面,香港教育局亦強調教師需擔任把關角色,確保學生正確使用 AI。UNESCO 亦建議各國建立教育框架,以確保公平與安全。最終,EdTech 的目標不單是提升效率,更要幫助學生建立批判思維,培養獨立判斷力。
read more
人工智能科技專欄

量產人形機械人仍有阻力 軟硬件磨合、商業模式與電池續航待突破

人口老化問題加劇,人形機械人被視為潛在解決方案,但要實現量產與普及仍面對多重挑戰。首先,AI 大模型雖提升了自主學習,但「大腦」與「小腦」未能完全協調,機械人在複雜環境下行走仍易失衡。其次,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缺乏統一測試平台及零部件標準,令大規模生產受阻。最後,電池續航是最大難題,北京人形機械人半程馬拉松中,多台機械人需頻繁更換電池。要突破困境,必須依靠政府、業界、學界與投資界協力推進。
read more
科技專欄

AI 協助分流醫療壓力 從臨床預警到語音辨識提升急症室效率

隨着全球急症服務需求急增,各地醫療系統正引入人工智能(AI)以分擔醫護壓力。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開發「CHARTwatch」系統,能分析電子病歷與生理指數,提前預測病情惡化風險,臨床試驗顯示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達26%。系統亦能預測急症室高峰時段,協助醫院調整人手。台大醫院則研發「智慧語音急診預測系統」,利用語音辨識與自然語言處理分析護理記錄,準確度接近九成,並能預測患者兩周內急診風險。這些創新應用將全面提升急症服務質素與效率。
read more
低碳綠色科技專欄

大專生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 從城市熱島到山泥傾瀉的創新研究

「Esri 青年學人大獎」鼓勵大專生運用 GIS 技術分析社會議題,今年焦點落在氣候變化與城市韌性。港大黃德耀同學研究熱島效應,透過數據證明增加綠化能有效降低感知熱量,特別適用於元朗及北區,與北部都會區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一致。另一隊來自港大的學生則聚焦極端降雨引發的山泥傾瀉,利用15年數據構建預測模型,並提出建立災害預警系統與擴大植被護坡等策略。這些成果展示年青人應對氣候挑戰的創意與貢獻。
read more
人工智能科技專欄

女性在 AI 領域顯優勢 從全球經濟到職場優勢深度剖析

女性在全球經濟與科技發展中正發揮愈來愈重要角色。麥肯錫報告顯示,由女性領導的企業在股本回報率、銷售及投資效益方面均大幅優於男性主導公司。香港女性在專業界別及管理層比例亦持續上升,體現出她們在勞動市場的價值。放眼人工智能領域,更有李飛飛、吳華、盧宇彤等傑出女性專家,為 AI 技術突破作出關鍵貢獻。然而隨着生成式 AI 帶來挑戰,女性要憑藉敏銳觀察力、溝通能力及同理心,持續裝備自我,才能在變革職場中把握新機遇,邁向更高成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