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Tesla 啟動美國製造「全面去中」計劃 要求供應商 2027 年前完成零件替換


Tesla 啟動美國製造「全面去中」計劃 要求供應商 2027 年前完成零件替換

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旗下的電動車製造商,正加速將美國生產線與中國供應鏈徹底脫鉤。這家全球電動車龍頭企業於 2025 年初向數千家供應商發出明確指令:未來在美國組裝的所有車款,必須完全排除中國製零件,並計劃在未來 1 至 2 年內完成供應鏈重組。此舉標誌著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重構進入加速期,也揭示了地緣政治風險如何深刻改變企業戰略佈局。馬斯克這項大膽決策,除了影響特斯拉本身,更可能成為汽車產業「去中國化」的轉捩點,迫使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重新洗牌。

供應鏈重組背後的戰略考量

特斯拉此次供應鏈大調整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經過長期醞釀的戰略部署。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導致中美供應鏈嚴重中斷後,特斯拉便開始逐步降低美國市場對中國零件的依賴,並積極鼓勵中國供應商將生產線轉移至墨西哥或其他地區。然而 2025 年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後,特斯拉內部決策層明顯加快了「去中化」的執行速度。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高層長期面臨關稅波動帶來的定價困擾,無法制定穩定一致的價格策略,這成為推動供應鏈重組的關鍵動力。目前特斯拉與供應商已完成部分中國製零件的替換工作,剩餘零件預計在 2026 至 2027 年間全部轉換至其他地區製造的替代品。

產業面臨最大挑戰:電池技術突圍

在特斯拉「去中化」藍圖中,最難攻克的堡壘是磷酸鐵鋰 (LFP) 電池技術。中國寧德時代 (CATL) 一直是特斯拉 LFP 電池的核心供應商,這種電池以價格競爭力強著稱,但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直到 2024 年,特斯拉仍在美國市場銷售配備中國製 LFP 電池的車款,但由於無法符合美國政府電動車稅收抵免資格,且面臨高額進口關稅,特斯拉最終停止在美國使用中國製電池。為解決這個瓶頸,特斯拉正在內華達州建設 LFP 電池生產設施,該工廠預計於 2026 年第一季度開始運營。這座位於內華達州斯帕克斯的工廠將首先為 Megapack 儲能產品和 Powerwall 家用儲能系統生產電池,隨後可能為北美市場的電動車型提供電池供應。特斯拉此舉,除了能規避關稅壓力,更能在技術創新和供應鏈安全方面取得突破。

地緣政治升溫加劇供應鏈危機

2025 年 11 月發生的中國與荷蘭晶片供應爭端,成為促使特斯拉加速供應鏈多元化的催化劑。荷蘭政府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以國家安全為由,接管中資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晶片製造商 Nexperia,此舉引發北京強烈反彈,導致中國一度停止出口 Nexperia 晶片。這種突發性的供應鏈中斷對全球汽車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因為 Nexperia 是多種汽車零件的關鍵晶片供應商。雖然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10 月 30 日於南韓舉行的會談中達成臨時協議,但中荷爭端持續延燒,全球晶片供應危機的陰影仍然籠罩著汽車產業。特斯拉內部消息人士表示,晶片供應爭端發生後,公司內部關於加速供應鏈多元化的討論顯著增加。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高度集中的供應鏈在地緣政治風險下的脆弱性,促使特斯拉下定決心徹底重組美國市場的供應鏈結構。

通用汽車跟進 產業掀起「去中」浪潮

特斯拉並非唯一採取「去中化」策略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 (GM) 於 2025 年 11 月初向數千家供應商發出類似指令,要求在 2027 年前完全清理供應鏈中的中國零件。通用汽車的策略重點是實現區域化生產,優先從車輛製造地的同一地區採購零件,特別是針對北美生產基地。通用汽車高層將此舉定位為提升供應鏈「韌性」的戰略部署,以應對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從照明組件到電子模組,再到稀土元素,通用汽車的供應商被要求重新配置長期建立的供應網絡,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來源。這波產業重組浪潮正將全球汽車供應鏈推向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新興製造中心。墨西哥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墨西哥將在 2025 年底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2024 年產量達 4,000,000 輛,較 2023 年增長 5.56%。汽車產業的近岸外包 (nearshoring) 趨勢,正在重塑北美製造業版圖。

中國市場銷售承壓 雙重挑戰浮現

與此同時,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面臨嚴峻考驗。中國乘用車協會數據顯示,特斯拉 10 月在中國的零售銷量僅為 26,006 輛,創下 2022 年 11 月以來三年新低,較去年同期下降 35.76%,較 9 月更是暴跌 63.64%。這個急劇下滑部分歸因於六座版 Model Y L 銷售動能減弱,以及上海工廠大幅增加出口配額。特斯拉上海工廠 10 月出口 35,491 輛車,創下 2023 年 11 月以來最高月度出口紀錄,較去年同期增長 27.69%。包含國內銷售和出口在內,特斯拉中國 10 月總批發銷量為 61,497 輛,年減 9.9%,月減 32.3%。2025 年前十個月,特斯拉在中國的零售銷量為 458,710 輛,年減 8.38%,顯示其在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正面臨挑戰。這種「美國去中、中國承壓」的雙重困境,凸顯特斯拉需要在地緣政治風險與市場佈局之間尋找微妙平衡。

供應鏈重構的產業影響

特斯拉與通用汽車的供應鏈重組計劃,將對全球汽車產業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是汽車零件 (包括晶片與電池) 以及車用原料的重要生產和出口國,憑藉龐大生產規模、低成本及貨幣貶值優勢,許多零件價格相對低廉。供應商轉移生產基地將面臨資本投資增加、物流路線重組,以及零件短缺或產品上市延遲的風險。短期內,供應鏈調整可能導致零件成本上升,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推高車輛售價。標普全球移動出行 (S&P Global Mobility) 執行董事 Mike Wall 指出,車廠目前正在吸收關稅成本,但價格上漲勢在必行,這將降低消費者購買力,最終減少汽車銷量和物流流量。長期而言,供應鏈區域化和地理優化趨勢將加速,北美和盟友地區的生產與物流活動將顯著增加,而中國供應鏈的佔比將持續縮減。對於中小型供應商而言,由於美國勞動力成本較高,許多企業可能無法將零件製造遷回美國,面臨財務可行性的嚴峻挑戰。

企業面臨的戰略抉擇與未來走向

特斯拉「去中化」策略的成功與否,將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指標。這項計劃要求建立新的供應商夥伴關係,涉及東南亞、歐洲甚至美國本土供應商,雖然充滿挑戰,但也為供應鏈創新和多元化提供機遇。美國是特斯拉最大市場,所有在美國道路上行駛的特斯拉車輛都在加州和德州等本土工廠生產。相比之下,上海工廠使用約 400 家本地一級供應商生產的零件,超過 60 家已整合進特斯拉全球供應鏈系統,本地化採購率超過 95%。這種區域化生產模式突顯了特斯拉「一地區一供應鏈」的戰lgbtq 思維。未來 1 至 2 年,特斯拉能否順利完成供應鏈轉型,同時維持成本競爭力和產品質素,將直接影響其在美國市場的表現。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關稅壁壘增加,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發酵,汽車產業的供應鏈格局正經歷數十年來最深刻的變革。企業如何在效率、成本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 Reuters CnEVPost Channel News Asia Inbound Logistic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ags : GMTesla供應鏈去中國化電動車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