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區塊鏈科技

加密貨幣科技專欄

從「 USDC 之亂」看潛在骨牌效應及可能的終局

(原文寫於香港時間 3 月 11 日中午,當時 USDC 價格在 $0.92 左右。在香港時間 3 月 12 日早上,Circle 對事態作出回應,令 USDC 價格回升至 $0.97, 但我認為我原文的意義沒有改變,所以仍決定發佈。本文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請大家自行判斷加密貨幣市場涉及的巨大風險。

穩定幣不再穩定?這次終於輪到 USDC 這本來應該是最合規的穩定幣出事,相信幣圈很多人包括我都持有 USDC,我在本文中用了幾個角度說明我的看法,包括強調保命第一,USDC 事件背後的潛在陰謀論劇本,骨牌效應的可能性等等。

沽 USDC,買 BTC/ETH?

矽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SVB) 出事,或會影響 Circle 用於支持 USDC 的美元資產儲備,令 USDC 出現脫鉤。執筆時 USDC 價格 $0.92,代表約 8% 的折讓,它之後會怎樣,只能事後才知,以我多年在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們無法知悉「Big Brother」在安排甚麽劇本。USDC 之亂是否只是 FUD(Fear, uncertainty, and doubt)?之後會否重回 $1?我不能準確預測,正因如此,保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認為就算有折該,仍應該換走 USDC,換至甚麽呢?若沒有途徑換回法定貨幣,不妨考慮換至 BTC 或 ETH 。若 USDC 之亂結束,市場回復正常,BTC 及 ETH 又何只升 8%?若 USDC 崩盤,成為 UST 的翻版,USDC 清零,但我大膽斷言 BTC 及 ETH 亦不會清零。

就算不考慮 BTC 及 ETH,以 8% 折讓賣掉 USDC 後,最終若真的只是另一場 FUD,風暴轉眼結束,就當這 8% 是付出了的保險費。你買意外保險,都不是想真的會發生意外。

以前不少穩定幣都試過脫鉤,有些是 FUD,有些是真的徹底崩盤。下一步會是怎樣,其實可以設想很多不同的故事線,我們要知的是:「what if I’m wrong?」。若穩定幣是作為儲備之用,理應不容有失,若穩定幣不穩定,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所以我認為寧願安全至上,應該將所有 USDC 換走,因為它已不能發揮我本來想它提供的功能。

主流以外的陰謀論?

在 Crypto Twitter 上,不少專家分析事態,主流意見是 USDC 的風險有限,的確是有機會產生損失,但並不會清零,因為 Circle 絕大部份美元資產仍然非常安全,FUD 過後,市場就會回復正常。但我想指出的並不是 USDC 自身的問題,而是這背後是否有更大的陰謀論?

首先,從 SVB 波及至 Circle,純屬意外?還是另有故事 –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Circle 會否亦是被 Big Brother 看上的機構?若連獲美國政府發牌認可的 Circle 都可能被盯上,另一隻更大市值的穩定幣 USDT 背後的 BitFinex 又會否獨善其身?我對此非常懷疑。

另外,不少人有用 Kraken 進行加密貨幣及法定貨幣之間的交易,如果想在 Kraken 換回 USD,又會有另一個話題:美國政府會否連 Kraken 都想打死?君不見早些日子美國已禁止 Kraken 做質押挖礦 (staking) 業務,更罰了巨款?Kraken 之前正尋求取得銀行牌照。

又想想 Binance 較早前已持續被美國監管機構針對,其穩定幣 BUSD 亦差不多可以說是壽終正寢,正慢慢退出舞台。

潛在骨牌效應

本來我認為 Circle 是美國政府的「契兒子」,是最受政府認可的穩定幣發行商,若 USDC 面對這一局面,再加上 SVB 的危機,我並不會完全排除這次 USDC 之亂是有機會較之前的 FTX 及 Terra 更嚴重,那怕這機會似乎非常小,但風暴的構成,往往就是市場在早期低估了其嚴重性。若一些以矽谷為基地的 crypto 公司及基金因為 SVB 事件而產生虧損,它們又需要沽出其他幣來增加流動性,骨牌效應就是這樣產生。

骨牌效應亦不一定是現在立即馬上出現,例如若 USDC 回升至 $0.95,甚至 $1, 並不代表事態已完結,因為有可能只是空頭回補,回過神來又會再跌過,當時 UST 就是這樣,輾轉搞了幾個月才正式出現不能逆轉的崩盤。尤其這次 USDC 開始嚴重脫鉤又是發生在週末,耐人尋味。

可能的終局

事實上,「穩定幣」本來就是偽命題,所以另一條可能的故事線,就是最終所有基於法定貨幣的穩定幣都會消失,幣圈只會餘下兩大陣營:(i)去中心化的幣,例如 BTC 和 ETH vs (ii) 中心化的 CBDC,即央行數字貨幣。像 USDC 及 USDT 這類民營的「穩定幣」,將會是各國政府頭號打擊的對象,因為這已涉及國家安全層面。無論如何,USDC 若出事,可能標誌著美國政府要完全取締 USD 穩定幣,我不知道這可能性有多大,但一定可能性一定是 non-zero,而美帝這樣做,亦代表它會聯合其盟友一起做。

不太題外的題外話,中國有跡象將香港打造成 web3 天堂,我一介草民看來,或許有一盤更大佈局的棋,這又會否與美國近期持續鞭打幣圈公司有關呢?又或許因果關係是顛倒了?這一切就交由你評斷。

風暴過後,我相信 BTC 作為去中心化的儲備貨幣的地位將會進一步加強,問題是這風暴會演得有多壯烈,我真的不知道,亦不認為自己能猜透。我只能想像不同的情景,分析其潛在回報及風險,並作出最平衡的策略,永遠要問自己「what if I’m wrong?」。

Forbole x Web3 Festival

香港全速進軍 web3,希望成為全球的 web3 樞紐,重點活動就是由行內知外的萬向區塊鏈籌辦的 Web3 Festival。Web3 Festival 將會在 2023 年 4 月 12 至 15 日在香港會展舉行,我們 Forbole 很榮幸成為 Web3 Festival 的金贊助商,我們來自全球各地的團隊成員都會來到香港,為大家介紹 Forbole Staking,Desmos Network,Big Dipper 及 Forbole Ventures 等我們的全面的 web3 產品及服務,希望屈時能與各位愉快交流。

另外,在活動期間的 4 月 14 日晚上,我們亦會在灣仔 Garage Society 搞一場輕鬆聚會,暫名為 Web3 wtf,為了辦得更好,希望你能在此表格提供意見,感謝各位幫忙。

Terence Lam

(本文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 Terence 點評:「USDC 之亂」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NFT 項目沒有預期中成功?應視 NFT 為工具而非全新商業種類

縱使幣圈寒冬,也無阻 NFT 及元宇宙迅速發展。據研究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 預測,到了 2027 年,全球元宇宙市場將由 2020 年的 456 億(美元,下同)增長至 3448 億;NFT 市場則預計會增長至 1139 億美元,兩個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均超過 35%,可見市場極有信心,意味著兩種「工具」將成主流。

元宇宙與 NFT 市場大熱,各種項目百花齊放,但成功少,曇花一現的多。到底是技術不夠成熟,還是大眾支持度不高所致?筆者認為,技術固然有進步空間,但到底還是因為項目的建立目的及推行方式未夠深思熟慮,令不少項目發展不似預期,甚至推出數天後就開始走下坡。

NFT 項目失利,綜觀而言原因有五:

一、並未賦予 NFT 功能性,NFT 並沒有解決任何痛點以至無法被判斷價值;

二、沒有為項目建立社群,令 NFT 錯失重要的成長空間;

三、沒有制定發展路向藍圖;

四、以各種途徑宣傳,但宣傳內容及對象不明確或不合適,致大眾討論熱度不足;

五、制定了不現實的目標成果。

RTFKT 為例,三位創始人因對遊戲、時尚和街頭服飾的共同興趣走到一起,開始替遊戲內電競隊的球鞋設計一套樣式,後來再製作出實體球鞋。作品透過社交媒體火紅後,聚集了一班志同道合者,終發展出 NFT 項目。

團隊運用各人背景逐漸建構出公司的藍圖,包括與奢侈品牌合作、運動鞋定制、創建虛擬化身和 AR 濾鏡等等,這些元素都可在當今 RTFKT 發展路線圖找到。她們的項目市場定位及發展路向清晰,各個 NFT 項目都有著「中心思想」,有純粹為遊戲的,有為加強虛擬與現實連接體驗的,目的及受眾等都不難辨出。隨著公司發展,也有為已售的 NFT 賦予新功能或權利,如可在新建成的元宇宙中使用、擁有下一個項目的優先購買權甚至免費鑄造等。

另一方面,RTFKT 重視社群持續經營,引其中一位創辦人所說,RTFKT 實際上是收藏家、藝術家和創作者共同塑造品牌敘事的社區。這是加入了 Web3 概念,品牌一定程度上的開放式經營令其項目更貼近市場發展與群體需求。RTFKT 現為 Nike 旗下的 Web3 公司,2022 年時裝界中,NFT 的銷量總額約為 2.45 億,Nike 就佔了當中約 1.85 億。

無獨有偶、接二連三,RTFKT 不是唯一成功代表,但成功的項目均離不開目標明確,並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方法。驟看不是與一貫商業經營成功之道一樣嗎? 

NFT 與元宇宙,或予大眾感覺嶄新而困難,但說到底其實只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工具。如何以工具解決問題、獲得便利,最重要當然是先理清眼前的痛點目的何在,工具何以幫得上忙,而非以人有我有心態,先做再算。前人的成功,巨大的利益異常吸引,若能於羊群中跳到巨人的肩膀上,再好好利用前人經驗與自身創新能力,相信方可發揮工具的真正價值,惠及大眾並推動行業成長。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梁永熹

 

read more
區塊鏈科技科技專欄

誤解辭典:信任

曾經討論「學習」、「價值」、「金錢」、「國家」和「虛擬」的《誤解辭典》,重出江湖。我想邀請大家一起參與,選出鏈上生活中最常被誤解,最想討論的概念。

  1. 錢包
  2. 私隱
  3. 盜版
  4. NFT
  5. 元宇宙

投票在 Substack 進行,為期 7 天,結果將於第 87 期〈區塊鏈社會學〉週報公布。

今天,讓我們先來討論一個源遠流長,處於區塊鏈最核心的概念:信任。

Don’t Trust. Verify.

如果我是八十年代那種抽離語境,單純配對幾個中文詞語作解釋的英漢辭典,大概會這樣解釋「信任」和幾個同、反義詞:

  • trust:信任
  • doubt:懷疑
  • lack of trust:缺乏信任
  • no doubt:不容置疑

最後,還有一個以上皆非的概念,我的語文能力不足以好好翻譯:trustless。

Trustless 不是信任,卻也並不刻意懷疑。Trustless 並不是對個別人士沒有信任,但不會認為有任何組織不容置疑。簡單地說,就是不作任何前設,不埋單諸如「因為是誰誰誰,所以肯定能信任」這種論述,而採取「Don’t Trust. Verify」的態度。要滿足這種態度,就需要一個可供驗證的機制。

我常在茶餐廳坐上半天, 不只一次聽到鄰座高談信任,闊論區塊鏈。「唔係話區塊鏈解決咗信任問題咩?點解都會出 xxx 呢啲事?所以我唔會信呢啲嘢囉。」xxx 可以套上 FTX、某幣、某 NFT 項目,任君選擇。言下之意就是,既然區塊鏈「解決咗信任問題」,所以我們理應能信任(聲稱)使用了區塊鏈的服務才對。

這是美麗的誤會,南轅北轍的誤解。

所謂區塊鏈解決「信任問題」,或者換成我的說法,區塊鏈是 trustless 的,真正的意思是它提供了一個開放、透明而可驗證的機制,讓人不需要盲目地相信個別人士或者組織,得以滿足「Don’t trust. Verify.」的處事態度。

盲目信任權力機關和巨型企業最輕鬆簡便,卻是糖衣毒藥。相反,區塊鏈不但不會幫大眾省時間省心力去判斷甚麼值得信任,反而要求使用者學懂判斷,花費心力明辨真偽,對人的要求大大提高。然而,如果你能在生活上秉持 trustless 態度,就好像每天運動強健體魄,日積月累,提升自己,越來越理解世界的運作。

開源是軟體獲取信任的最佳途徑

我聽到你心裡面那句話了:我是電腦白痴,唯有放棄,選擇相信傳統體制和大型企業算了。

且慢。懂得閱讀程式碼當然好,但即使像你和我這些不懂寫和看程式碼的人,trustless 的態度對日常生活還是有著重大意義。其實,又有誰能懂得所有程式語言呢,再說,就算真的有這種天才,也不可能有時間把所有工具的程式碼都審閱一遍,除非是 Matrix 裡面吞了 blue pill 會把程式碼看成畫面的人類吧。

所以,即使是 trustless,實踐起來大部分時候還是「講個信字」。這豈非自打嘴巴?不是的。前面說的是不盲目相信個別人士或組織,臣服於「唔通政府會呃你咩」這種訴諸權威,缺乏理據的論述,但這裡說的卻是相信一群人和組織,相信他們的總體能力,相信地區與其他層面的分散,能避免產生一起作弊的誘因。

舉個具體例子。我們相信 Linux、Android、Signal 等軟體存在後門的機會很微,不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有時間閱讀所有相關程式碼,並且確認使用中的版本是從相同程式碼編譯而成,而是在開源的生態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員參與,用得越廣的軟體,越沒可能被動手腳加入後門而不暴露。

相對來說,「安心出行」這種封閉軟體讓我存有戒心,不代表我對中國香港政府有成見,而是因為它是一個黑箱,社群沒有有效方法查核和驗證其安全性,甚至即使專業的保安測試結果出來了,政府都只是輕輕帶過,以代碼機密為由敷衍過去。

再說,信任也分為不同層面,即使對政府的誠信百分百信任,to err is human,軟體必然有 bugs,也因此可能存在保安漏洞。能夠驗證是信任的基礎,你不能倒果為因,要求人民無條件信任你,因此不用公開程式碼。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如果連以上的邏輯都嫌太宅太難懂,我們可以徹底拋開技術來討論「Don’t trust. Verify.」生活態度的實踐。

傳統智慧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智慧,也是廢話,一般都是管理者用來掩飾自己心底裡的懷疑,反過來讓下屬相信自己毫無防範,方便管理。另外又有些管理者,特別喜歡自誇看人很準,如果是真的,不如改行去看相好了。

管理者真正需要做到的,是盡可能訂定 trustless 的工作流程,一方面讓自己無需主觀判斷誰可疑、誰可信,另一方面也避免員工暴露於瓜田李下,出事時只能發誓來證明個人誠信。

聽過有自作聰明的僱主故意設下陷阱,在僱用初期把外傭安排在一個很容易偷錢的環境,事後點算,如果沒有損失代表傭人可信。這是一個極度惡劣的做法,不但有愚弄的成分要不得,邏輯還笨得要命。

除非你自問可以做到,即使家裡只有你跟傭人而金錢平白不見了,你會認為是自己夢遊時扔了,否則請勿聲稱自己對別人「絕對信任」,管理方針必須盡可能 trustless。不論是第一天上班還是相處十年的老員工,都不要因為信賴就把財物到處放,或者在交易時不點算金額。這不只是對自己的保障,更是對別人負責,避免出現錯漏時,陷別人於百辭莫辯的難堪。

Trustlessless

以上把自已說得英明神武,從來不會被騙似的。那又是另一個美麗的誤會。

實情是我很笨可是我很溫柔,日常生活中特別好騙。放在商店我絕不會買甚至不會看的產品,放到眾籌平台說要募資,就能觸動我成人之美的基因,乖乖奉上信用卡,一而再、再而三付了錢而收不到產品。舊同事賣挖礦合約,我想都不想就買下兩分,一年後找不到人。一次又一次借錢支援同路人,收不回來可說預計之中,意料之外的卻是,連同路都是假的。

但也有例外的時候。那是讓我深深懊悔的一個例外。

有一次,一位好久沒聯繫的朋友在臉書來信,平時完全不看臉書訊息的我,碰巧讀到。訊息說,純粹想告訴我,自己得了癌症。我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被文化大革命完全摧毀的國家打滾多年,然後又受區塊鏈的 trustless 洗禮,反射神經啟動防範機制,甚至懷疑帳號是偷回來的。我不著邊際地問候一下,心想稍後再找方法求證。生活營營役役,求證工作還沒開展,已經傳來朋友的死訊。朋友臨終也找我分享,而我竟然因為疑心而錯過機會探望彌留的他,出席喪禮已經無補於事,只能鄙視自己。

儘管可能落得遍體鱗傷,有時候我們也只能 stay foolish,選擇相信。

高重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