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平台存放了不少客戶的資產,因此對於黑客而言是個吸引目標,最近企業家孫宇晨旗下幾個加密貨幣平台先後遭網絡攻擊,在兩個月內損失逾 2 億美元。
上週我們實測了首個面向散戶的香港持牌交易所 Hashkey,今期讓我們一起試用 RedotPay Visa 卡,另一家在港府去年華麗轉身擁抱 web3 並明確規範牌照後面世的香港公司。
先釐清一些基本概念。
大概由於 Visa 信用卡的形象太過深入民心,有些人誤會 Visa 卡就是信用卡,其實不然。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Diners Club,還有中國的銀聯、日本的 JCB 等都是支付網絡,但不一定是信用卡;Visa 也可以是貸記卡,或稱預付卡,類似香港的 EPS 易辦事,裡頭有錢才能支付,不會也不能多花。不論線上線下,絕大部分接受 Visa 的商戶都同時支持信用卡和貸記卡,少數例外的通常是不定額而且月費可能很高的服務例如 Google Cloud,由於餘額不足扣款失敗的機率高,會要求用戶必須使用信用卡,把風險轉嫁給銀行。
允許先使未來錢的信用卡很方便,但我這種沒有收入證明的無業者、自僱人士、斜槓族,只能選擇貸記卡。我也有些朋友,即使有條件申請信用卡也寧願使用貸記卡,免得一時手滑就過度消費,同時避免失卡、被盜刷等風險,也有一些,純粹是為了履行有多少才花多少,量入為出的生活態度。
使用密碼貨幣無需綁定法定身分,沒有信貸評級,跟傳統金融體系進一步整合前,暫時所有支付卡都是貸記卡,包括 Coinbase Card、Wirex、Ledger 的 CL Card、Gnosis Card 等,當中最為台港兩地熟悉的非 Crypto.com 莫屬,除了因為支援的國家比較多(Coinbase、CL、Gnosis Card 全都不支援台港),更因為牛市期間推廣非常進取,除了發行 CRO,提供大量補貼,更買下 NBA 洛杉磯湖人和快艇隊主場球場命名權,取名 Crypto.com Arena。
我先後用過三張密碼貨幣貸記卡,其中用得最多最久的,正是 Crypto.com。不過,初步試用後我對 RedotPay 的印象很好,打算同時使用,假如深入使用後沒發現大問題,會逐漸增加使用 RedotPay 的比例。
順帶一提,其實 Crypto.com 的總部本來也在香港,只是被中国香港對密碼貨幣的取態嚇跑了而已。希望這次港府支持 web3 的態度不要朝令夕改,又把 RedotPay 趕跑。
RedotPay 的背景給我神秘兮兮的感覺,網站除了明確介紹是以香港為總部的新公司,只泛泛地說團隊來自名牌大學,並不像一般 startup 般讓創辦人「拋頭露面」,就連 Google、LinkedIn 都找不到有關資料。更奇怪的是,RedotPay 其中一個針對英語市場的網頁表示「Built by the veteran hardware wallet – Kusen Wallet」,但我既未聽過 Kusen 硬體錢包,也沒法搜索到相關資訊。不排除我更努力的話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但其實我只重視產品與服務,對創辦人的背景並不好奇,只不過那是介紹產品的典型開場白而已。
雖然是新公司,但 RedotPay 完全沒有 lean startup 的感覺,資源似乎十分充裕,跟 Visa 合作發卡,而且可以在 Apple Pay、Google Pay、Alipay 使用,門檻相當高,並非幾個普通畢業生剛創業就能簽下來的合作。而且,才剛起步,RedotPay Visa 卡已經支援除美國、中國大陸等約 40 國外的所有國家,手機 app 一開始就支援 10 種語言,都不是一般 startup 的手法。我會假設,RedotPay 背後的股東在商業上有很強實力,但深明其背景並非賣點,故選擇「隱姓埋名」;以總部設於香港為形象,租用中環中心,算是香港暫時還能提供的剩餘價值吧。
使用預付卡,潛在風險主要是裡頭的充值會不會被挪用,然後公司倒閉,導致用戶失去資產。這方面,RedotPay 的官網交代了註冊於香港的信託公司牌照號碼,並由 Lloyds of London 受保 5000 萬美元,另外客戶的私鑰存放於 HSM(hardware security module),為香港證監會建議的託管方案,算是提供到一定信心。
不過,跟交易所的邏輯類似,託管方穩妥固然好,但最重要的還是用戶建立自主管理資產的良好習慣,只存放小量資產在預付卡中應付日常花費;只要做到這一點,就算真的倒楣遇上公司倒閉,損失也將十分有限。
RedotPay 的體驗相當流暢,我 5 分鐘左右能跑完下載 app、註冊帳號、認證身分、申請開卡、加入到 Google Wallet 整個流程,即使生手估計也能在 15 分鐘內完成,除非是卡關,比如手上沒有密碼貨幣充入 RedotPay 錢包地址等。
RedotPay app 的介面十分簡約,跟包山包海、功能眾多的 Crypto.com app 截然不同,功能一看就懂,幾乎沒有多餘的元素,是我杯茶——除了獎勵計畫的介面和文案帶著那份濃濃的「鄉土氣息」以外。
申請開卡的部分,我很喜歡虛擬卡的選項,既省下不必要的物品,又可以即時使用。如果申請實體卡,則可以在接受 Visa 但不支持 payWave 的商戶支付,又能在 ATM 提款,就算去到只接受現金的地方都能應付,而且除了提款那宗交易,消費可以保有個人私隱。跟很多支付卡進取的推廣相反,RedotPay 除了註冊帳號後附送可憐兮兮的 5 鎂,並不提供消費回贈等優惠,開卡更要收費,虛擬卡 10 鎂(優惠碼 trendhkvc 抵 2 鎂),實體卡 100 鎂(優惠碼 trendhkpc 抵 20 鎂),而且不能用附送的 5 鎂支付。少了優惠又要付費開卡當然沒那麼開心,但希望會是個更健康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RedotPay 支持 USDT、USDC、BTC、ETH 共 4 種密碼貨幣,USDT 支援 Ethereum、Tron、Binance Smart Chain 和 Arbitrum 充值,USDC 則再加上 Polygon。我在 Arbitrum 兩度存入 USDT 到 RedotPay 的專屬錢包地址,都是 1 分鐘內到帳。後來,我再於 Etherum 存入 ETH,則花了 14 分鐘才確認到帳,有點慢,但還算可以接受。千萬注意 ETH 充值只支持 Ethereum 和 Binance Smart Chain,不要像我這個先烈,開始時誤以為幾種幣支援的網絡相同,一時手殘在 Arbitrum 存入 0.005 ETH,從客服取回的機會大概「凍過水」。
來到最核心的支付功能測試。首先試網上交易,我在 https://liker.land 購買定價 0.99 鎂的 Brave New World NFT 書並以 RedotPay Visa 支付,交易成功,註冊時附送的 5 鎂消費額被扣除 1.0302 鎂,手續費約 4%。RedotPay 另一個比 Crypto.com 優勝的設計,是消費前不需要先把密碼貨幣兌換成法定貨幣(Crypto.com 使用的是 SGD,對於台港又再多了一層),而是消費時實時兌換,並直接扣除對應的密碼貨幣。其實,這種交易時即時兌換的貸記卡早就有,我 2019 年也曾分享過在 IKEA 用現已關門大吉的 Ten-X 貸記卡購買 130 港元的晚餐,扣除 0.00352481 BTC(十分巧合,當前的市值也是 130… 鎂),2023 年面世的 RedotPay,可說是業界在更成熟的基建和更規範的法規中捲土重來。
可是問題來了,連帶附送的 USD 消費額,RedotPay 共支援 5 種幣,系統怎決定先扣哪種?找了一下,原來「支付設置」裡面可以選擇「付款優先順序」,設定使用各種幣的先後次序。我希望試用 ETH 購買零食,故在付款優先順序把 ETH 搬到最前,豈料系統有 bug,交易依然是先扣除系統附送的消費額。我不服再試,把附送的 5 鎂花到餘額不足以支付,系統卻依然不碰我的 ETH,選擇扣除我的 USDT。我不情不願唯有再多買一點零食,把卡內的 USDT 花剩幾毛錢,如是者一直到第 4 次,總算成功以 0.00064354 ETH 購買了 9.9 港元的兩盒樂天熊仔餅(特價呢,很便宜)。
假設美元對港元為 7.8,換算下來,RedotPay 以 1972 鎂把我的 ETH 兌換成 9.9 港元用於支付,而當時 Coingecko 對 ETH 的報價為 2011 鎂,比 RedotPay 的兌換價高 2%,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當中 1% 是服務費,另 1% 是匯率的差異,但反正我會理解為 2% 的成本,考慮到使用便捷,又能拖到最後一刻才兌換,算是可以接受。在此特別表揚 OK 便利店的店員,遇上一個不斷買零食,每次卻只買小量,一次又一次要求用 Google Pay,以信用卡支付小額交易的怪咖,依然一直笑容可掬,用心地提供服務。
我沒找到報 bug 的渠道,希望 RedotPay 的同事能夠讀到本文,盡快修正錯誤。另外,幾種幣都剩下零錢沒法清零,讓強迫症的我很鬱悶,如果可以把零錢花掉,或者轉換成另一幣種,會更加理想。
總的來說,RedotPay 的功能暫時有點簡陋也有點小 bugs,但瑕不掩瑜,整個體驗相當不俗。
比特幣能否買雲吞麵,是重要而且實際的問題,但以此判斷比特幣是否有價值卻很傻,捉錯用神。隨便去一間雲吞麵小店,問店主可不可以用美元、歐元買雲吞麵,十居其九會即時被踢出來,但我們顯然不能因此斷定美元、歐元沒有價值,大不了只能說這兩種資產並沒有於香港民間用作支付載體。
無論如何,最適宜用作價值載體的比特幣,現在也能輕鬆用作交易的媒介,買雲吞麵了。雖然我很懷疑短期內除了我還有多少人會這樣做(嚴格來說我也不太會,因為我要吃雲吞麵總會選在不接受 Visa 卡的街頭小店),但 RedotPay Visa 這種消費的同時出金,出金的同時兌換,簡便使用密碼貨幣於物理生活的服務,對密碼貨幣的廣泛採用,定必帶來莫大的推動力。
p.s. 這不是業配,我從沒寫過業配。如果有興趣申請 RedotPay,可使用我的邀請碼 67z70,獲取 5 鎂迎新禮金,開卡後用來消費。
美國司法部之前針對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 Binance(幣安)進行訴訟,指其《銀行保密法》,未能實施有效的反洗錢計劃,並故意違反美國經濟制裁,最近報導指其創辦人兼總裁趙長鵬打算認罪並離職,希望以此維持 Binance 繼續營運。
自從去年香港政府明確規管區塊鏈產業的政策出台,經過一年多醞釀,持牌交易所、虛擬資產基金經理等相繼投入運作。雖然我推崇去中心精神,但深明交易所是推廣採用密碼貨幣的路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特意註冊和實測了兩家以香港為基地的新一代區塊鏈企業:Hashkey 交易所及 RedotPay VISA 貸記卡,分享箇中經驗,配合中国香港政府,「說好香港故事」。
交易所是傳統金融體系與區塊鏈之間的橋樑,最需要做好入金、出金、交易和託管等元素。我主張交易後盡快出金,學懂自主管理資產,因此設計的實測步驟主要涉及入金、交易和出金三方面:
雖然最終我沒法跑通以上流程,在體制內完成整個入金到出金的循環,但總體而言,體驗算是相當流暢,距離閉環只有一步之遙。篇幅所限,今期我會先介紹前半部,Hashkey 交易所的註冊、入金、交易與出金體驗。
Hashkey 是目前兩家香港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之一,獲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SFC)頒發第 1 類證券交易牌照及第 7 類提供自動交易服務牌照,俗稱 1 號牌及 7 號牌,並獲批擴展牌照範圍以開展零售業務,向持有資產少於 8 百萬港元的散戶(i.e. 窮 L)提供有限度服務。雖然我不認同有錢就是專業的邏輯,但以持有 8 百萬以上港元資產為門檻定義「專業投資者」開放進階服務,這平心而論確是國際間的通用做法,算是妥協著往前走了一步。
另一家為尚未正式向公眾推出服務的持牌交易所為 OSL,至於其他已經提交申請,正在處理的企業,SFC 本來打算保密,但 JPEX 事件後決定增加透明度予以公開,公眾才得以一睹全貌,正在處理的另外 5 個申請,沒有任何用戶熟悉的名字。中美之間互相制裁,Coinbase、Kraken、Gemini 等美國本位的交易所,可見將來幾乎沒可能在中国香港申請牌照;基於類似考慮,台灣的交易所如 MAX、XREX 等顯然也不可能申請香港牌照,以免用戶資料送中,嚇跑所有本土市場用戶。
本就來自中國大陸的火幣、OKX 和孫宇晨收購的 Poloniex,千辛萬苦才「潤」掉,怎麼可能輕易「回歸」,因此也不見得願意向港府披露資料,即使有天申領香港牌照,相信也會使用「法定分身」術使用新公司和新品牌,跟現有業務「割席」。潛在申請企業當中,最有看頭的是星展銀行,因為傳統銀行一旦支援密碼貨幣,現有客戶可以直接購買比特幣等資產,影響特別深遠。
根據 Hashkey 釋出的資料,客戶資產獨立於集團資產存放,98% 存儲於冷錢包,2% 存儲在熱錢包,並由畢馬威、普華永道、安永分別負責外部審計、集團內審及代碼審計,且由怡安保險承保。平心而論,作為一家體制內的交易所,這算是交足功課,提供不少信心,然而這不是繕稿,再好的監管都不會讓我鼓勵讀者託管密碼貨幣,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交易後提取資產,存放於個人錢包才是王道。
至於最多人關心的中國區用戶,Hashkey 只接受已經領取香港身分證,並且不是使用大陸 IP 地址的用戶,這顯然是為免資產外流。以現時內地市民申領香港身分證門檻之低,我不會替 Hashkey 擔心潛在用戶人數,但就想像不到有甚麼中國用戶會想用這樣的交易所。
大概是由於防範 VPN 大國的用戶,Hashkey 對 VPN 十分敏感;我日常長開 VPN,在實測的過程中 Hashkey 兩度提示,請我關掉 VPN,甚至要求我解釋使用 VPN 的原因,在我使用交易所 6 年的經驗中,如此要求還是首次。
Hashkey 註冊帳號和 KYC(身分認證)的過程沒甚麼吐槽點,幾分鐘能輕鬆完成,如果我說,跟 JPEX 的體驗同樣流暢,希望 Hashkey 的老闆不要揍我。
值得一讚的是入金。Hashkey 跟渣打銀行合作,對持有香港銀行帳號的用戶,入金只是一筆本地銀行帳戶之間的轉帳,手續費全免而且即時到帳,簡單得沒話說。以上是意料之內,驚喜的是渣打銀行為每位用戶提供對應的「虛擬帳戶」,打款時單靠帳號,平台就能識辨資產歸屬,避免提供附註的麻煩和忘記附註導致資產丟失的風險。我只測試入金 10,000 港元以滿足銀行認證資格,金額剛好在轉數快 FPS 每天限額之內,操作更加簡單,從打款到 Hashkey 顯示到帳,需時不到 30 秒,不得不說,是我用過最為暢順的入金體驗;雖然我本人早就沒有入金的需求(沒有金,哪來入),還是替香港用戶高興。
以往我一直建議讀者避免以常用銀行帳號入金,尤其是千萬不要使用樓宇按揭的銀行帳號,否則萬一(實際上機率恐怕遠高於萬分之一)銀行停掉你的帳號,手尾將會很長;時移勢易,雖然港府對密碼貨幣的態度已經 180 度轉變,甚至高調要求銀行配合 web3 產業開戶,我的建議依然不變。我主張區隔牽涉密碼貨幣交易跟日常生活常用的銀行帳號,從來都不是因為密碼貨幣不見得光,更絕非違法,只是很多銀行對密碼貨幣帶有成見,判斷高危帳戶的 AI 也帶偏見,單是政府需要出口術要求銀行配合商界開戶,就知道銀行不因為新政策而變得歡迎區塊鏈使用者開戶。
再說,銀行並非凍結你的資產,關閉帳號不需要證明你做過任何壞事,只是寧願少一個顧客也不願服務密碼貨幣使用者而已。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年前虛擬銀行發牌後,開立新銀行帳號變得很簡單,就連傳統銀行,面對競爭後也紛紛取消最低存款資格,不妨多開一兩個銀行帳號,不但可以專門用來出入金,也可以留作不時之需。
按照實測計畫,本來我應該以港元買入 USDC,再提幣到 RedotPay VISA 貸記卡消費,但來到這一步才發現購買穩定幣是專業投資者的特權,不提供 8 百萬港元資產證明的窮 L 用戶,只能以港元和美元購買比特幣和以太幣。我明白一步一步來的保守原則,但難以理解穩定幣的風險高於比特幣的邏輯,反正就如其他不理解、不認同的法令,不要問,接受就是。我完全沒打算在近日比特幣急升的情況下 FOMO,但為測試,儘管參與一下,以市場價把 10,000 HKD 兌換成比特幣,這時,系統彈出提示,警告交易後我的資產 99.99% 配置在比特幣,有過度集中的風險,這種「苦口婆心」的提示,我也是首次看到。按確認,交易完成,我獲得 0.0361 BTC。
說到苦口婆心,Hashkey 甚至每天貼心地經電郵提供資產報表,須知密碼貨幣市場,一天的波幅可以高達數十個百分點,嫌報表過多大可過濾掉相關郵件,但如懂得善用,無論是頻繁查閱還是事後檢討,每日報表都很有參考價值。
購入比特幣約 15 分鐘後,我把手上 0.0361 BTC 全數賣出,得 9,987 HKD,虧損 0.13%。然後,我把資產全額提取至原來的入金銀行帳號,手續費 5 HKD,3 分鐘內到帳,非常方便。我不清楚使用外地銀行帳號出入金的效率如何,但對於使用香港銀行帳號的我,跟入金一樣,這是我經歷過最快最暢順的出金過程。
去年香港政府華麗轉身,忽然唱好區塊鏈技術,並於十月底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宣稱要把香港打造成「虛擬資產管理中心」。言猶在耳,FTX 破產,不但引發軒然大波,更把整個幣市帶入寒冬,表面上好像一盤冷水潑在港府身上,事實上,熊市除了最適合投資者囤貨,創業者開發,也更有利政府發牌,港府又一次行大運,政策正好在熊市出台,提供足夠時間予草擬細則、開放申請、審議牌照等程序,持牌公司開始運作時正好遇上牛市,上客事半功倍。
不但如此,與此同時,美國證監會 SEC 對區塊鏈產業的態度越益不友善,不但否決多宗 BTC 和 ETH ETF 的申請,還到處挑機,起訴多個密碼貨幣項目與交易所,甚至連最為循規蹈矩的 Coinbase 都不放過,台灣、香港的 Coinbase 用戶紛紛被通知關停帳號,很可能跟監管的壓力有關。這些監管手法能對投資者帶來甚麼保障我不清楚,可以肯定的卻是,SEC 的高壓措施正在替對手助攻,把用戶甚至產業推向中国香港。
p.s. 如果你想使用一家香港政府監管的持牌交易所,又不怕資料被送中,可以使用我的邀請碼 0Sli3q 註冊 Hashkey,首次交易後你我雙方各自將獲得 60 HSK 平台幣,不過請勿貪圖小便宜,視乎需要決定是否註冊。
高重建
於今屆香港金融科技周(Hong Kong Fintech Week),Web 3.0 再成大會焦點之一。回顧港府今年積極提及 Web3.0 發展,這對香港經濟及產業多元化有正面作用,也是全球商業環境的大勢所趨。
Web3.0 技術,即第三代互聯網技術,是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路世界。要理解 Web 3.0,首先可以把 Web 1.0 理解為在 Google、Yahoo 等搜尋器上獲得較單向資訊閱覽的年代,用戶一般只可以閱讀網絡上的訊息,進行非實時文圖交流; Web 2.0 則是 Facebook、Whatsapp 等社交媒體的年代,用戶成了內容創作者,可以共同參與訊息建立和發佈,並與其他用戶進行實時互動,但平台保留了對數據的處理權。今天,我們正在步入 Web 3.0 年代。
Web 3.0 的出現,漸漸改變由資訊科技公司巨頭壟斷市場的現象、內容創建者沒有完整數據處理權的問題。Web 3.0 是去中心化為基礎,用戶創建內容後,同時擁有完整的數據處理權。即用户創建的內容,不會因平台政策而消失殆盡。另一方面,用户的私隱也有更大保障,區塊鏈技術使匿名性和身份認證的可行性與可信度大大提高。
Web3.0 的應用,現時最為公眾認識的相信是加密貨幣,但 Web 3.0 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其實相當廣泛,全球多國正在研究 Web3.0 在生活上及各產業上的落地應用。
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港府將加快建設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出及驗證多種電子牌照和證書。值得一提的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證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NFT。
NFT 全稱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每個 NFT 都有一個獨特的標識符,使之具有獨特性。NFT 熱潮一度在 2021 年掀起並持續,其予人普遍的印象,是作為一種供炒賣的投資產品。其實 NFT 的可追溯性和獨一性,能被應用為新一代電子會員證、入場門票等,在防偽特性上有絕對的優勢。
NFT 通過「鑄造」創建,即是透過建立智能合約而生成。智能合約是自動執行的,在去中心化系統中,它可替代傳統的中間機構,避免人為失誤,並可縮短交易時間,降低成本。
其實智能合約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 NFT、加密貨幣外,也可應用於自動化支付和供應鏈管理等,乃至近年一度備受熱議的元宇宙。
元宇宙不是單純的一個遊戲場景或社交空間,而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線上空間。元宇宙近年獲應用於許多商業場景乃至公用服務中,LV、Gucci、Burberry、Nike 等,都已經進軍元宇宙,為消費者帶來嶄新的體驗。韓國首爾市政府更經已推出了「元宇宙首爾」平台,提供市政服務,涵蓋經濟、文化、觀光、教育、申訴等全方位行政服務。
Web 3.0 的發展潛力與應用層面極大,難以一文盡錄。香港政府在今年多次重申了對發展 Web 3.0 產業的決心,相對於重工型科技,寸金尺土的香港,發展資訊科技顯然較有優勢。本港也不乏創科人才,據創科香港基金會去年發佈的「香港獨角獸榜單」,有多達 18 間香港創科企業上榜,包括「Lalamove」、「DJI」、「KLOOK」等。今天發展 Web 3.0 產業,將是香港推動產業多元,開啓下一段經濟增長的一次重要起步點。
區塊鏈科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梁永熹
大約一年前這個時候,也就是於 2022 年 11 月初,當時全球數一數二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由於流動性危機而崩塌,更被查到曾經轉移及挪用客戶資金到姊妹公司 Alameda Research。
作為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FTX 債權人數超過 100 萬,公司及美國分支 FTX.US 隨即申請了破產保護,創辦人兼 CEO「薯條哥」Sam Bankman-Fried 亦於 12 月被逮捕。
FTX 之出事,使得本來已身處「寒冬」的幣圈雪上加霜,全球監管進場加壓,那邊廂生成式人工智能抬頭,又搶去不少資金注視,整個 Web3 產業在氣氛低迷和缺乏資金之下,不少原有 Web3 項目都盛極而衰、無以為繼。
然而,在這場浩劫之後,卻又可以見到不少傳統歐美企業如 YouTube、Nike、Mastercard 等把握時機,極速投資和開發 Web3,再者香港也積極投入這場風潮,在監管合規、公共政策以至私人市場的不同層面,推出關於 Web3 的投資或措施。
不要忘記,在未夠一年的時間內,香港後來又遇到另一波叫「JPEX」的重擊。到底這些事件是永久傷害抑或塞翁失馬?究竟 Web3 有否未來?若有,它有怎樣的發展潛力與挑戰?一切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本地形勢與全球視野融合的香港 Web3 產業當中,今次就帶各位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的 Web3 產業。
FTX 事件發生不久,被公認「發明互聯網的人」的 Tim Berners-Lee 就發出警告,指出「Web3 非 Web」,更呼籲「無視」是對待它的最好態度,理由是「區塊鏈協議對某些事物可能是有益的,但它們太慢、太昂貴而且太公開,個人數據存儲必須快速、廉價且私密。」
彼時香港已有打算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財政司陳茂波隨即發聲,「在積極擁抱創新的同時,必須有一套與時俱進的監管框架,以適當管理風險,為市場的有序和健康發展創造前提。」
但加密貨幣是高度全球化的市場,在遷到巴哈馬之前,FTX 總部其實一直位於香港,不少本地加密貨幣公司,相信都是 FTX 客戶或合作伙伴;甚至現時市值最高的穩定幣 Tether,其母公司也是一家香港註冊公司。FTX 迅速崩盤,香港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2022 年 11 月中旬,據報 FTX 餘震導致 Genesis Block 在香港停止交易,該公司提供加密貨幣場外交易(OTC)服務,在加密貨幣交易狂潮期間迅速發展,曾在香港經營 29 個比特幣自動提款機網絡之一,唯結束業務前已出售予第三方。
時間去到 23 年 1 月,總部設於香港的遊戲軟件公司兼風險投資公司 Animoca Brands,將其 Web3 基金目標大幅削減至 10 億美元(原定規模 20 億美元),公司創辦人 Yat Siu 表示「FTX 帶來的最大損害不是財務損失,更多是聲譽和信心方面的損害,特別是對美國機構的損害。」
緊接著 23 年第一季度,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加密貨幣獨角獸 Amber Group 裁減香港員工,將在香港的合規團隊從 20 人減至 5 人,移除整個審計團隊;加密貨幣借貸公司 Babel Finance 亦進行重組。根據 Bloomberg 報導,2022 年估值約 20 億美元的 Babel Finance ,在使用客戶資金進行交易時就遭受了約 7.66 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香港本就打算 23 年 6 月起向加密貨幣交易所發牌,態度上一直表示「從嚴」。FTX 事發之後,時任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梁鳳儀(現為行政總裁)就呼籲,應對加密貨幣公司實施嚴格規定,稱 FTX 事件突顯了該行業的波動性以及與傳統金融服務的聯繫所帶來的威脅。
22 年 12 月初,香港就通過了《2022 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草案》,虛擬資產交易所將需要獲得證監會發牌後才可以在香港合法營運。
到了 4 月中,證監會中介機構的代理主管蔡鍾輝表示,DeFi 項目可能面臨監管要求,根據他說法,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是《證券及期貨條例》下受規管的活動。如果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允許交易虛擬資產,而這些資產被認為是《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證券或期貨,該平台和經營者則需要持有第 7 類牌照。
2023 年 6 月 1 日開始,香港有了引入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的法定框架,該制度實施後,所有在香港經營或積極向香港投資者推銷的集中式託管虛擬資產(VA)交易所,都必須獲得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的許可,目前持牌機構例如 HashKey 已獲准並向本地散戶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服務。
再過多兩個月,證監發出警告聲明,指出觀察到某些未獲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使用不當的經營手法,更訛稱已向證監會提交 VASP 牌照申請 —— 眾所周知,這是緊隨而來 JPEX 風波的前奏了。
證監會(SFC)和香港金管局(HKMA)是香港兩個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當前者一直強調從嚴監管,後者的態度出乎意料地主動「配合」,不僅計劃為穩定幣引入新的監管框架,更曾主動「敦促」銀行為持牌虛擬資產公司提供服務。
雖然截至 2023 年,香港目前還沒有專門用於穩定幣的法定監管框架。然而,金管局已明確表示穩定幣監管的計劃和意向,香港預計將在 2023 年至 2024 年之間實施新的監管體系。
2023 年 4 月,金管局敦促銀行為持牌虛擬資產公司提供服務,這一「表態」跟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打擊形成了強烈對比。香港金融管理局在 4 月 27 日晚發出的一份通函中表示,銀行應該支持該市受監管的虛擬資產企業「對銀行帳戶的合法需求」。
金管局副行政總裁阮國恆表示,銀行須秉持「風險為本」的原則進行客戶盡職審查,不應「一刀切」拒絕虛擬資產相關機構開戶申請。同一月份,香港最大的虛擬銀行 ZA Bank 宣布將允許加密貨幣兌換法定貨幣。
到了 9 月份,匯豐夥科大在校內試用數碼港元,有近 200 名科大師生報名,每位參加者可透過計劃特設的電子錢包,獲得 100 元假設性的數碼港元代幣,在測試期間於校內的咖啡店及飯堂等共 5 間商戶消費。
2022 年底,港交所推出亞洲首個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包括 CSOP 比特幣期貨和 CSOP 以太幣期貨,追踪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交易的現金結算的比特幣期貨合約和以太幣期貨合約。
今年第一季,Forkast 推出 NFT 指數以提升透明度,實時跟踪 21 個不同區塊鏈上的非同質化代幣的表現,包括以太坊、Solana、Polygon 和 Cardano 等公鏈。作為主要 NFT 發行商的 Animoca Brands 也宣布推動 Web3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發展,其後於 8 月又宣佈跟日本三井集團開展新業務,促進日本市場對 Web3 的認受。
不久,OKX 計劃在澳大利亞和香港擴大其加密貨幣業務,當時 OKX 表示正在提交在香港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牌照申請。除 OKX 之外,曾表示有意來港申請牌照的還包括 Gate.io 和 Bybit(但截至筆者撰文此刻,全部都未正式向證監提交申請)。無獨有偶,跟 Binance 趙長鵬一樣,這批交易所的創辦人當中,都有中國人身影。
此外,數碼港初創 Bloom 跟中移香港合作,基於 Web3 獎勵平台推動用戶增長,其操作原理是 Visa 卡用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的每次購買中獲得 Bloom 幣,並通過這種消費即賺取的過程,兌換超過 18 種不同類型的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和以太幣,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FTs)和一系列商家購物優惠券。
到了 2023 年 8 月 21 日,香港散戶正式可在 HashKey 交易所購買比特幣和以太幣,但限投資不超過總資產 30%。其後在 11 月份,瑞士加密貨幣銀行 SEBA 也宣布,香港子公司已獲得證監牌照,可向機構及專業投資者提供(非一般散戶)提供虛擬資產相關產品的交易和分銷服務。此外,瑞銀香港亦開始為客戶提供加密貨幣 ETFs。
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跟螞蟻集團旗下 ZAN 合作,將利用香港 Web3 生態系統,將電子提單進行代幣化,推動貿易數碼化轉型、高貿易融資真實性審查效率,同時省卻提供紙質貨運憑證的程序。代幣化的 eBL 可以全球 25 兆美元貿易流量的證券化鋪路,若成功有可能解鎖一個全新資產的類別。
一年之內,經歷了 FTX 到 JPEX 的風波,業界內多視之為「試煉」,卻也可視為「磨礪」—— 淘汰掉沒有實質應用的項目,留下有價值的創新。在眾多有意發展成 Web3 或虛擬資產中心的地方當中,香港屬於「尚算有先發優勢」,而且稅制和司法方面,即使跟杜拜、端士或新加坡相比至少不算明顯落後。
難怪有本地立法會議員,曾在社交媒體高調向 Coinbase 呼籲,讓他們考慮遷到香港落戶。事實上,Coinbase 行政總裁 Brian Armstrong 在剛過去的香港金融科技周論壇,就曾公開讚揚和肯定香港的監管做得好,監管機構針對虛擬資產的監管指引十分清晰。
然而那邊廂美國,近期卻也出現兩黨法案,意圖禁止美國政府官員和僱員,使用中國區塊鏈和相關加密貨幣公司及進行交易,其中更包括在港註冊的 Tether 的母公司 iFinex。雖然法案只打算限制政府官員和僱員,而且分析指出有關法案通過的機會很低,但對於香港未來有意發展為 Web3 虛擬資產中心的計劃,無論如何都增添了一絲地緣政治的隱憂。
撰文:尹思哲
傳播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變種」,連創辦人也控制不了,文化適者生存,社群主導,這是 meme 的另一個特性。
更廣義地說,就連黃金也是 meme,黃金的內在價值雖然不至於零,但卻極之有限,絕大部分的價格都是 meme 出來的,但跨越千年、跨越地域、跨越文明形成的共識,這個 meme 卻變得堅實無比
也因此,我認為 meme coin 必須毋忘初心,保持純粹,Elon Musk 曾說會投入資源開發 Dogecoin 讓它更有用,我認為是走歪路,要做功能,根本不該建基於 Dogecoin。同理,雖然我欣賞強調創造的黑客精神,但認為與其在 Bitcoin 上架 NFT、智能合約等基建,還不如讓它保持價值載體的純粹,把開發能量投放到其他專案。
在 9gag 的 MEMECOIN 推出之前,除比特幣以外,我從來沒花錢買過 meme coin,也是基於類似的邏輯,不是我看扁所有 meme coin,更不是全都看成騙局,只是我並非它們所主張的文化的一部分,僅此而已。meme coin 承載的就是文化,如果我並非由衷認同這份文化,了解不深就去買,那就是投機。投機也沒有不可,只是我很少做而已。
說支持朋友,是不小心把自己捧高了。與其奇怪我為甚麼支持 MEMECOIN,不如奇怪 MEMECOIN 為甚麼支持我。雖然我在區塊鏈領域的時間比 Ray 長,也的確分享過不少想法與經驗,但達者為先,MEMECOIN 無論是市值、流動性、持有人數、聲勢等任何面向,都比 LikeCoin 強太多太多。再說,即使 MEMECOIN 本身真的毫無用處,基於區塊鏈的特性,也可以「swap」成用處。我上月大喊如果我的文章提供到洞見和幫助請付費訂閱,每 100 港元可以幫我掃描一本頻臨絕種的香港書,力竭聲嘶,得到 9 位讀者慷慨支持,足以掃描 40 本書,我由衷感激,但只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解決問題。另一邊廂,因為我一直盡力科普,解釋區塊鏈的邏輯與理念,也可能給過一點洞見,Memeland 送我「YOU THE REAL MVP」NFT,又因為我一直持有並無套現,正對著海量有待掃瞄的書本雜誌苦惱之際,意外獲得 MEMECOIN 空投,抵得上我十年的訂閱收入。很多事情,不要單從表面看;很多付出,不要計較太多。區塊鏈是 karma 的載體,只要你全力去做,用心打拼,經常會以你意料之外的方法,找到方法回饋你。
來到 2023 年底,香港股市、樓市、零售都全面告急,香港此刻最需要的向前行的希望和進路。 印象中,特區政府曾有一個「北創科、南金融」的構思,其中北創科似乎是較長遠投資,就算有回報,亦要耐心靜候,至於「南金融」,若單純以股市和 IPO 集資額來計,目前也是乏善可陳。
但科技可以連結、革新現有行業,例如科技加金融,就是「似乎有希望」的 FinTech 產業,至於近年不時提及的 Web3,其實遠不止於加密貨幣一種應用,只要拉濶視野,從產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定義為「區塊鏈科技 + 已發展成熟行業」的轉型和革新。
如果視整體創科產業為最長遠的投資,那麼屬於「子分類」的 Web3 產業,又會不會是一條比較適合香港的中期轉型進路呢?畢竟過去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有不少行業已發展和成熟,就差在能否從中提煉出「新價值」。
但我知道,在 FTX 和 JPEX 等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陰霾未完全消退,討論「Web3 救港」絕非易事。
其實 FTX 是純粹監守自盗,當然是由於『對家』 CZ (Binance 創辦人趙長鵬)Twitter 爆料,令公眾知悉 FTX 本身資不抵債,掀起調查繼而發現 FTX 監守自盗。
再來近期 JPEX,區塊鏈科研 Jase Leung 表示:「圈內一直都知道 JPEX 問題大,其實到佢出事反而係『無諗過唔會發生』,我自己睇法係件事越早爆越好,唔好等個問題再發大。」
跟唔少「圈中人」睇法一致,Jase 認為 JPEX 事件應歸納於「正面」,因為可以警剔用戶小心之餘、未來又可以起阻嚇作用。如果香港有心發展 Web3 產業,政府能夠確立鮮明的監管者角色,為公眾和潛在參與者帶來信心,的確也非常重要。
但他也帶出,新興產業如果管得太嚴,卻有機會適得其反:「如果(監管)一個全新的產業、產品,例如 Centralized Exchange,要俾佢有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去賺錢,令佢有條件去回饋顧客,咁佢至可以同世界其他對手競爭。」
Jase 舉例同屬「新嘢」虛擬銀行:「假如存戶放 100 蚊入去,係 100 蚊完全唔郁得(銀行方面),咁虛擬銀行就冇所謂嘅商業模式,亦即唔會有盈利,最後又點樣持續改善佢嘅服務,甚至投資資源去回饋返本地 fintech 社群呢?」
要從傳統行業謀求創新和變革,先不談是否應用 Web3 區塊鏈技術,就算僅作基本的「數碼化轉型」,要一些傳統行業踏進 Web2 門檻都不容易。
我們需認清一個現實,革新傳統絕不比起「由零開始」容易,這要求企業家和 Web3 創業者,可以在傳統行業的「間隙」中找到突破點。
但過去十幾年,香港的確出現許多成績不錯的 Web2 初創,例如 CASETiFY、9GAG、GOGOX(GoGoVan)、Lalamove、Klook、GoodNotes。這批 Web2 創辦人,早期在幾乎沒有(或很少)官方支持情況下,在國際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批 Web2 初創在本地更成為了「少林寺」,培養出一大批人才,這些公司的早期員工、主管,最後不少都創業成為創辦人,成為薪火相傳的「Startup 二代」甚至「Startup 三代」。值得留意,其中 9GAG 和 CASETifY 早就涉足了 Web3,分別推出了 Memeland 和認證 NFT 手機套。
其他香港 Web2 社群中人,是否也可以借鑒這些案例,形成一個「邁向 Web3」的社群?特別是整體創科產業雖大,對於 Web2 人來說,要他們轉向微電子、機械人科技或生物醫藥等距離較遠的領域,Web3 似乎是個頗自然的增值和轉型,當然前提是除非自行創業,否則要有足夠的職位和機會。
講到底,加密貨幣只是 Web3 其中一種應用,是非常重要沒錯,但不代表全部。正如金融領域也不僅限於交易炒賣,還可以是保險理財、樓按房貸、財富管理甚至遺產規劃等不同服務及產品。
換言之,Web3 應用範圍,應該也不僅限於金融領域,香港過去一直是國際都會,有不少已發展、已成熟的行業例如服務業、貿易、物流、房地產、旅遊、娛樂、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可作升級和轉型,理論上應該也有 Web3 創業者能夠發揮的空間。
既然香港物流業的「土壤」培育了 GoGoX 和 Lalamove,消費零售出現了 CASETiFY,流行文化滋養了 9GAG,假以時日,香港未來會否出現另一批成功的 Web3 初創,甚至是獨角獸?
然而,Web3 跟 Web2 最大的分別,是 Web2 早已找到了自己的「iPhone moment」,亦即隨住 iPhone、iPad 和其他智能手機的絕對普及,再加上社交媒體進入幾乎每個地球人的日常生活,像 GoGoX、CASETiFY、Klook 等成功初創,都是透過 App Store、Fb、IG 等巨大平台而堀起。
反觀 Web3 領域,目前仍未有一個面向消費市場真正普及的應用例子,NFT 因為過份炒賣,很多項目已經宣告爆煲或清零。根據估計全球擁有加密幣錢包地址的人數,2022 年僅約 8500 萬左右,相比之下不計其他智能手機,全球單計 iPhone 已經接近 15 億用戶。於是幣圈有很多人都「寄望」 Elon Musk 可以在超過 3 億用戶的 X 平台推出錢包,以助長 Web3 發展。
Web3 不論是加密貨幣,抑或是區塊鏈技術,一來有技術門檻,二來涉及資金流,現階段似乎更適用於面向企業市場。
「以我所知唔少公司開始流行用 USDT 去找數,香港如果好方便買到 USDT,其實都間接幫助到各行各業,因為大家如果用 TT 轉過錢就知道,TT 可能要等兩天,那邊廂至收到錢,收到錢人家至發貨。」Jase 表示。
他又留意到近期企業市場比較關注的區塊鏈技術,其中一是追蹤和溯源,例如應用在 IP 註冊、藝術品註冊、食品食材註冊等方面,用於確認產品的真正來源。「例如我們在澳洲有一個項目,需要證明海鮮不是從日本進口,而是從澳洲進口,以這種類型的追蹤和溯源其實很常見,不管是使用 RFID 還是其他追蹤設備。」
「此外,由於香港有資產管理相關的牌照,加上專業投資者本來就對加密金融產品很有興趣,所以不少持牌的機構,實際上也開展了 Web3 方面的業務,例如一些托管機構,希望能夠將一些傳統資產『代幣化』,也有一些個案是研究夫妻離婚後,加密貨幣資產的配置安排⋯⋯」
聽起來,感覺 Web3 作為金融服務的「升級」,目前似乎相對較可行,難怪有立法會議員一直推動政府發行「港元穩定幣」 — 有了港元穩定幣和官方錢包,屆時政府如常派「消費劵」,本地就將立即多了幾百萬個錢包地址?
今天就討論「Web3 救港」,似乎言之尚早,但我覺得作為科技媒體在這方面有責任,至少多去接觸和了解,甚至嘗試去學習 Web3,試開試用錢包,發掘一些實際落地的應用和產品。而不是牛市時盲目追捧幣價和熱潮,然後出現一次 JPEX 這樣的新聞,就以後都用有色眼鏡來看待整個產業。與此同時,如果政府以公帑推動 Web3,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假如有日香港的 Web3 產業真的落地和普及了,香港人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撰文: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