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低碳綠色業界消息

全球汽車電池產能過剩危機:電動車產業面臨供求嚴重失衡挑戰


全球汽車電池產能過剩危機:電動車產業面臨供求嚴重失衡挑戰

全球電動車電池產業正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預計到 2030 年供給將達到需求的三倍。國際諮詢公司 AlixPartners 於 2025 年 11 月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北美地區電池產能將較當前水平大幅增加四倍,而中國市場的產能過剩情況更嚴峻,可能超過需求五倍以上。這場「電池泡沫」源於車廠在 2020 至 2023 年間對電動車需求預測過度樂觀,如今卻因消費者購買意願放緩、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以及美國政府取消電動車購置獎勵等因素,導致實際需求遠低於產能擴張速度。

產能擴張與需求脫鉤:數據揭露嚴峻現實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 S&P Global Mobility 數據,2025 年全球電動車電池工廠產能合計達 3,930 GWh(吉瓦時),而全球實際需求僅約 1,161 GWh,意味產能是需求的 3.4 倍。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供需失衡狀態將持續至 2026 年,即使到 2030 年,產能仍將達需求的 2.4 倍。區域差異方面,北美市場情況最嚴峻,2025 年電池產能達需求的 4.8 倍,預估至 2028 年都將維持在四倍以上水平。AlixPartners 高級副總裁 Rohit Gujarathi 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業界過去幾年為尚未實現的需求規模建立大量產能,如今供給遠超需求,這在運作和財務層面都造成挑戰。」這場危機根源可追溯至 2021 至 2023 年間,當時全球車廠在政府津貼激勵下,競相投入數百億美元興建電池工廠,卻未充分評估消費者接受度與市場成熟度的落差。

電池價格急跌:危機中的雙面刃

產能過剩直接導致電池價格加速下滑,成為這場危機中最具爭議的現象。Goldman Sachs 指出,2024 年電池平均價格約為每千瓦時 111 美元(約港幣 866 元),較 2023 年急跌 26%,預估 2025 年將進一步降至 90 美元(約港幣 702 元),到 2026 年底可能跌破 80 美元(約港幣 624 元)。國際能源署(IEA)研究也證實,2024 年鋰離子電池包出貨價格下降 20%,創下自 2017 年以來最大跌幅,主要原因是鋰礦價格回落至 2015 年底水平,但供給量卻是當年的六倍。

對消費者而言,電池成本下降意味電動車售價有望進一步壓低,Goldman Sachs 預測到 2026 年電動車將在未獲資助情況下,達到與燃油車相當的價格競爭力。然而對電池製造商來說,價格急跌直接侵蝕利潤空間,中國市場激烈競爭幾乎吞噬多數業者獲利。AlixPartners 財務穩定性指標顯示,電池供應商財務評分從 2022 年至 2024 年持續下滑,加上美國關稅政策波動、鋼鋁價格大幅波動等因素,令製造商和車廠都難以平衡穩定運作與長期投資決策。

產業鏈震盪:巨頭調整與裁員潮

面對市場逆風,全球主要電池與汽車製造商紛紛調整戰略部署。GM 於 2025 年 10 月宣布裁減 1,750 名員工,並從 2026 年 1 月起暫停其與 LG Energy Solution 合資的俄亥俄州和田納西州電池廠運作長達六個月,影響超過 1,550 名員工。Ford 則將其規劃的電池產能削減 35%,以回應低於預期的電動車銷售表現。日本 Panasonic 原訂於 2026 年底全面量產的美國電池新廠,也因主要客戶 Tesla 銷售不振而將時程改為「未定」。Nissan 更直接放棄在福岡縣北九州市興建 LFP(磷酸鐵鋰)電池新廠計劃,而 Toyota 在福岡縣的工廠興建計劃則決定延期。

與此同時,中國電池龍頭 CATL(寧德時代)在 2025 年前七個月仍保持 34% 年增長率,穩居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顯示擁有龐大內需市場支撐的中國廠商在這波產能過剩中具有較強抗壓能力。LG Chem 則於 2025 年 11 月與 Panasonic 簽署價值 3.76 萬億韓元(約港幣 210 億元)的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合約,期限至 2029 年,顯示部分廠商仍在尋求長期合作以穩定營收。

政策轉向加劇不確定性:特朗普效應衝擊北美

美國政策環境劇變成為加劇電池產能過剩關鍵因素。特朗普(Trump)政府於 2025 年取消高達 7,500 美元(約港幣 58,500 元)的電動車購置稅務寬減,並逐步撤銷稅務減免措施,導致電動車需求預測大幅下修。BloombergNEF(BNEF)報告指出,到 2030 年美國電池需求量將接近 3.78 億度,比特朗普主政前的預測減少 56%。更嚴峻的是,特朗普政府針對能源儲存計劃實施新規,要求不得使用中國生產的電池材料及組件才能獲得稅務寬減,這對電池產業造成重大困境,因為全球 88% 電池陰極原料和 96% 陽極原料都由中國生產。

AlixPartners 將這種情況描述為「雙重挑戰」(twin challenges):一方面是工廠產能利用率過低,另一方面是財務壓力持續累積。在中國市場,2025 年 7 月部分政府購車資助計劃暫停,導致電動車銷售增長率從 6 月的 24% 降至 21%,創下年內最低增速。然而市場研究機構 Rho Motion 數據經理 Charles Lester 強調:「雖然各地區表現不同,2025 年全球電動車普及趨勢仍然強勁向上。」

企業應對策略:從產能競賽到價值分化

面對產能過剩新常態,AlixPartners 為電池供應商提出建議:最大化工廠效率、重新調配或淘汰閒置資產、調整研發投資以簡化生產流程並降低成本,以及專注於能展現獨特價值的專業領域。GM 副總裁 Kurt Kelty 透露,該公司正投資下一代富錳 LMR 棱柱電池技術,預計 2028 年應用於 Chevrolet Silverado 和 Escalade IQ 等全尺寸電動車型,這種電池使用更普遍且成本較低的礦物,能在合理價格下提供高續航里程和性能。Ford 也宣布將在 2020 年代末推出被稱為「改寫市場規則」的 LMR 電池技術,顯示車廠正尋求透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並提升競爭力。

對於原廠設備製造商(OEM),報告建議採取更具策略性的供應商夥伴關係、提供靈活採購承諾以增加應變能力,並謹慎押注最有可能帶來長期競爭力的電池技術。固態電池被視為未來關鍵技術,但 Mercedes-Benz 積極研發的類固態電池最快也要到 2026 年才可能量產,這意味市場短期內仍需依賴現有鋰電池技術。

產業重塑進行式:危機後的新平衡

這場電池產能過剩危機對企業決策者的啟示是多層次的。短期內,電池製造商必須承受利潤縮水與閒置產能的財務壓力,部分體質較弱的廠商可能面臨整合或退出市場的命運。汽車製造商則需重新校準電動化路線,在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與燃油車之間尋求更靈活的產品組合配置。然而從長期視角來看,電池價格結構性下降將加速電動車與燃油車達到價格平價的時間點,這可能在 2026 至 2027 年間觸發新一波需求爆發。產業分析師指出,當電池成本突破每千瓦時 80 美元(約港幣 624 元)心理關口,需求彈性將呈現指數級增長,2025 年價格通縮可能演變為 2026 年需求衝擊。

資料來源: 國際日報 富途資訊 MoneyDJ Tech Brew CNBC

 

Tags : AlixPartnersEV BatteryfordGMTrump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