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控喇叭播歌、冷氣自動調節溫度,不再是一個夢。隨着智能家居愈來愈普及,香港有科企自家研發熱感應晶片,設計整個溫度調控系統。也有公司看準亞洲人對冷氣的需求,推出冷氣自動調節感應器,令用家生活方便之餘,更能節省電費。
由 5G 推動的智能家居發展愈來愈蓬勃,無疑是一塊「肥豬肉」。市場調查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數據顯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 2017 年的收入錄得 840 億美元,較 2016 年的 720 億美元大增 16%。
報告預計,到了 2023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 1550 億美元, 2018 至 2023 年的年度復合增長率為 10%。
報告按照地理位置分析,發現美國的智能家居行業領先,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場,2020 年的收入為 276 億美元;其次是中國,以 208 億美元的收入排第二。
資料顯示,香港智能家居市場規模五甲不入。雖然尚在起步,但市場不容小覷,已經多間從事設計或生產智能家居設備的公司,包括 iBebot、uHoo、Homi、Qi Aerista。
香港活躍智能家居初創一覧 |
|
ACX | 智能門禁系統 |
Ambi Labs | 智能冷氣調控 |
Descamps.Technology | 16 合 1 家居傳感器 |
Homi | 一站式智能家居方案 |
Qi Aerista | 智能沖泡茶機 |
iBebot | 智能溫度濕度計 |
Meridian Innovation | CMOS 熱成像開發商 |
uHoo | 室內空氣質素監察器 |
普及率歐美領先 香港剛起步
設計自動智能冷氣裝置的 Ambi Labs 行政總裁李尚行(Julian)承認,香港智能家居普及率未算高,「例如在美國,幾乎 4 成家居都有智能產品,但香港(普及率)只有約 12%。」
他解釋為何有如此大差別時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歐洲等地居住密度低,為解決治安問題,而選用智能家居設備保護自己的房子;加上智能喇叭在當地已經十分流行,因蘋果(Apple)、Google 等大企業推出相關的產品,繼而拉高普及率。
主力研發熱傳感器的 Meridian Innovation 資深軟件工程師馮偉倫(William)則分享道,香港智能家居普及率的高低,視乎不同的年齡層,「年長的人較少接觸科技產品,普及率自然較低,但年輕一代的普及率則較高」。
William 指出,香港提高智能家居普及率的困難在於,用家有時想安裝某些智能家居設備,但可能需要大型裝修才建立一個較完整的系統或網絡,例如智能窗廉,這樣就會拖慢「adoption」,普及速度較海外較慢。
兩名專家都不約而同提到,智能家居設備十分多元化。入場門檻較低的相信是智能喇叭,但 William 認為「缺一不可」的設備,並不是「紅爆」歐美的智能喇叭 。
冷氣及調節器 缺一不可
William 任職的 Meridian Innovation 一手包辦熱感應器的晶片設計、生產、產品研發,把握新冠肺炎帶來的機遇,推出了不同的探熱產品,而且銷情甚好。
不過,談到什麼才是缺一不可的智能家居設備,William 斷言,根據自身經驗,「絕對是室內恆溫」。
「我在不同國家居住過,發現(不同的)溫度已經可以令個人舒適度差好遠;如果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又慳到錢,這樣就是最好。」
他續稱,香港 5、6 月開始要開冷氣,每人每個月的電費十分昂貴,但其實大部分時間未必用得着,開着只會造成浪費,「如果用這類產品(智能調節器)便可得知,該範圍有無人,(系統)是否需開關、控制溫度,做到節省電費」。
Julian 主理的 Ambi Labs 正正從事相關業務,設計智能冷氣調控「Ambi Climate」,以 AI 演算法,為用戶調控冷氣溫度。「Ambi Climate」自 2015 年面世以來,已經過幾代的「進化」,用戶體驗改善了不少。
除了提升舒適度、節能,這個智能家居裝置希望「行多一步」,為用戶健康多作打算。目前,Ambi Labs 與冷氣機生產商日本大金合作,特別為其冷氣機調控裝置,加入空氣清新的功能。
此外,Julian 還期望,Apple 盡快容許智能家居裝置,收集用戶在 Apple Watch 內的健康數據,「這樣不但能讓裝置可根據用戶的身體狀況,作出合適的調控決定,更有助普能家居普及,因市場上已有一定數量的 Apple Watch 用戶」。
不過,一提到「收集數據」,現代人的神經又會開始崩緊。William 和 Julian 坦言,收集用戶私隱不少人的憂慮。
用戶私隱危危乎?
Julian 指出,目前大企業的做法,會將用戶數據上傳至雲端,但可能會出現資料洩漏或遭駭客入侵。他希望將來不用將用戶數據儲存在雲端,而是直接擺放在裝置內或用戶的家中。
他續稱:「但我們公司的做法,就是將用戶的敏感資料,例如電郵地址、屋企 IP,分開、保密處理,系統內的資料已去個人化,不會識別到用戶身份。」
William 則認為,智能家居裝置可以做到愈多的監測(monitoring)愈好,但同重亦要關注用戶私隱。他補充,較為全面的監測,需分析較多個人數據,這樣可能侵犯了個人私隱;針對這個問題,系統最需要做到用戶匿名。
撰文:Laura
編輯:尹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