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趨勢業界消息

傳統車廠轉型的艱鉅挑戰:Volvo 坦承「軟體真的很難」


傳統車廠轉型的艱鉅挑戰:Volvo 坦承「軟體真的很難」

瑞典豪華車廠 Volvo 在北美市場罕見公開承認軟件開發面臨艱鉅挑戰,這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車廠正經歷從「硬件專家」到「軟件驅動」的痛苦蛻變。隨著全球軟件定義汽車(Software Defined Vehicle)市場預計從 2025 年的 617 億美元(約港幣 4,812 億元)爆發至 2035 年的 5,841 億美元(約港幣 4.55 兆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5.2%,這場轉型戰已非選擇題,而是關乎存亡的必答題。Volvo 透過旗艦車款 EX30 與 EX90 的實戰經驗,揭露傳統車廠在軟件時代面臨三大核心困境:跨世代用戶期待落差、軟硬件整合複雜度,以及與科技初創的開發速度鴻溝。

從「警示轟炸」到人性化體驗

Volvo 首款純電平台車款 EX30 推出初期遭遇嚴重用戶體驗危機。外媒《InsideEVs》測試顯示,駕駛在短短兩英里路程內竟被系統警示 22 次,過度敏感的駕駛注意力偵測與速限提醒,令駕駛者感到非常疲憊。這套基於 Android Automotive 架構開發的資訊娛樂系統,初期操作邏輯與提醒機制引致大量負評。然而透過持續軟件更新迭代,Volvo 工程團隊逐步調整提醒邏輯、降低干擾頻率,媒體後續進行長期測試發現,體驗已從「滋擾」轉為「甚至還不錯」。這種「發布後持續改善」的模式正是軟件定義汽車的核心特徵,目前全球超過 70% 新車已具備 OTA(空中下載更新)能力,但如何在「提醒」與「打擾」之間找到平衡點,仍是傳統車廠必須摸索的細節。

一套介面無法滿足全球市場

Volvo 北美總裁 Luis Rezende 直言,當今車載軟件開發並非單純 UI 設計問題,必須同時應對「至少兩種截然不同的用車文化」。美國與歐洲客戶偏好實體按鍵與「手機接上就好」的簡約體驗,中國市場則對語音操控、後座娛樂螢幕與高強度多媒體功能有極高期待。Rezende 以流動支付演進為例,指出 15 年前多數人對手機大額交易仍存疑慮,如今 Z 世代早已習以為常,套用在汽車上意味著「甚麼樣的介面可接受」會隨世代與地區改變。相較之下,中國車廠 BYD 採取「統一生態系」策略,各車型使用相似尺寸螢幕、相同 UI 邏輯與車載平台,雖然軟件生態較封閉且 OTA 更新頻率落後 Tesla,但標準化作法有利於長期維護。McKinsey 研究更揭露傳統車廠的殘酷現實:因管理的車型組合複雜度是初創車廠的 150 倍,軟件開發週期需 40 至 50 個月,Tesla 僅需 24 個月。

晶片整合戰略:2026 年的技術賭注

面對軟件開發困境,Volvo 選擇從底層硬件著手突破。Rezende 透露從 2026 年式開始,品牌旗下新車(含燃油與插電式混合動力)將統一採用 Qualcomm Snapdragon 車載平台,旗艦 EX90 則搭載升級版 NVIDIA Drive OrinX 晶片。這項決策背後有清晰產業邏輯:NVIDIA Orin 以 254 TOPS 運算能力主導 L2/L3 自動駕駛市場,供應 Mercedes、Volvo、Lucid 及眾多中國車廠,即將量產的 Thor 晶片更達 2,000 TOPS 運算能力瞄準 L4 應用;Qualcomm 則以 Snapdragon Ride 平台(SA8295P 提供 30 TOPS)挑戰中階市場,已獲 BMW、GM、Stellantis 訂單,策略強調成本效益與功耗效率。統一硬件規格讓開發團隊不必為每款車特製調整,可針對同一套系統持續迭代、修正錯誤(debug)、增加功能。2026 年式 EX90 已獲得實質提升:800V 充電架構、更快充電速度、Twin Motor Performance 達 670 匹馬力成為 Volvo 史上最強車型,但外界對其系統穩定性與 ADAS 可靠度仍存疑慮,S&P Global 報告指出這類中央計算系統的除錯挑戰,根源於 Volvo 工程團隊初期缺乏相關專業。

Tesla 的軟件護城河有多深

要理解傳統車廠的困境,必須先認識領先者建立的競爭壁壘。Tesla 透過垂直整合軟件架構支援頻繁 OTA 更新,從效能改善到駕駛輔助功能定期推送,其 AI 訓練基礎設施與龐大車隊數據提供即時學習優勢。更關鍵在於商業模式創新:Tesla 約 18% 毛利來自 FSD(全自動駕駛)訂閱與軟件更新等高利潤服務,單車透過一體化壓鑄(gigacasting)與在地供應網絡可降低 35% 生產成本。相較之下,BYD 雖然以深度垂直整合(自產電池與晶片)快速擴張產能,但仍高度依賴硬件銷售,軟件演算法工作倚重供應商。產業分析師指出,Tesla 展現矽谷的軟件與晶片實力,採高效率演算法驅動路線;BYD 發揮中國製造優勢,在電池、安全與硬件功能表現優異,各有明顯強項與限制。對 Volvo 而言,必須在服務現有燃油車/PHEV 客群與習慣電動車大螢幕的年輕族群之間找到折衷點,這正是軟件設計的核心難題。

產業轉型的系統性挑戰

Volvo 的困境並非個案,而是整個傳統汽車產業縮影。ETAS 調查彙整車廠面臨五大挑戰:高整合工作量、複雜校準流程、耗時測試、擴展性與靈活性限制,以及全面資訊保安需求。各組件間複雜的通訊介面需要繁瑣配置與大量測試確保互通性,依賴人手流程導致錯誤率上升、開發週期拉長與人力成本增加。市場研究機構預測 OTA 更新市場將從 2025 年的 52 億美元(約港幣 405.6 億元)增長至 2035 年的 250 億美元(約港幣 1,950 億元),中國以 23% CAGR 領跑(受惠於電動車滲透率與政府軟件定義汽車政策),印度以 21.3% CAGR 緊隨其後(Tata Motors 與 Mahindra 擴建自主 OTA 平台),美國則以 14.5% CAGR 增長(Tesla、GM、Ford 擴展多域 OTA 架構涵蓋資訊娛樂、駕駛輔助與恆溫控制)。德國汽車產業專家直言:「傳統車廠最大問題並非技術,而是組織架構與企業文化。」軟件延遲每月損失數百萬美元,舊有硬件時代開發方法需要重建,僵化組織結構阻礙變革,招聘與薪酬體系仍停留在上世紀。

軟件戰場決定未來競爭力

Volvo 願意公開承認軟件仍不完美,並說明具體調整方向與技術路線,某種程度反映傳統車廠面對轉型壓力的真實樣貌。從 EX30 的「警示轟炸」到體驗回溫,從 EX90 的死機爭議到 2026 年式的晶片升級,Volvo 已將「軟件」視為未來產品競爭力核心。這條路需要時間摸索:軟件體驗並非上網推出那刻就定案,而是透過更新持續修正;在不同地區、不同世代用戶之間,車廠必須學會「差異化調整」而非套用單一模板。當電動車從「硬件規格戰」走向「軟件與體驗戰」,能否建立如 Tesla 一般的軟件護城河、縮短與初創的開發時差、在成本與創新間取得平衡,將決定百年車廠能否在新時代續寫光輝。關鍵問題是:當軟件定義汽車市場以每年 25% 速度爆發增長時,傳統車廠還有多少時間完成這場體質改造?

資料來源:INSIDES&P Global AutomotiveFuture Market InsightsMcKinsey & CompanyFMI OTA Market Report

Tags : bydNVIDIAQualcommTeslaVolvo
Pierce

The author Pierce

喜歡尋找本地潛力 Startups 與讀者分享, 對企業資訊安全特別注意